恶性肿瘤患者的靶向肿瘤干细胞免疫治疗疗效观察_庞冲
癌症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的相互作用概述
癌症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的相互作用概述摘要:采用免疫和靶向方法治疗癌症,不仅能够有效延长患者的寿命,还能减轻患者的病症,有效调节患者的免疫系统,降低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使患者的细胞形成抗肿瘤免疫记忆,保障患者能够形成持久的免疫反应,提升抗肿瘤效果,使得患者持久获益。
对癌症治疗的详细情况进行了解之后,可以知道现在我国治疗癌症的方法一般为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两种,免疫治疗方式为刺激患者的免疫反应,靶向治疗为抑制肿瘤生长、调节患者的免疫系统,为了更好的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提出联合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的方式。
本文就癌症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以期能够提升癌症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肿瘤;靶向治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方式能够有效抑制癌细胞的生长,通过阻断肿瘤细胞生存所需的蛋白和通路降低癌细胞的存活率,主要应用于特殊亚群患者,这种治疗方式能够有效消退癌细胞。
但是这种治疗方式也会导致肿瘤出现耐药变异,致使患者病情加重,由此可知,靶向治疗方式能够短时间消退肿瘤,但是持续时间较短,会限制患者的临床治疗。
除此之外,治疗癌症过程中,还会采用免疫治疗方式,这种治疗方式能够延长患者的治疗时间,诱导灭杀肿瘤,并形成肿瘤免疫记忆,这种治疗方式能够提升免疫反应的持久性,将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方式联合在一起能够互相补充,有效的缓解患者的肿瘤,降低患者的耐药性,采用联合治疗方式时,需要对给药剂量、时间、顺序都进行严格的控制,以提升联合治疗的整体毒性特征。
1抗肿瘤免疫反应在对肿瘤患者进行免疫评估时,要做好临床实验工作,对药物进行评估,评估的药物一般为单一药物,评估过程以抗肿瘤免疫为靶点,抗肿瘤反正的产生需要多个免疫过程参与。
在对抗肿瘤反应研究时,发现抗肿瘤反应需要多个免疫过程参与,联合抗肿瘤免疫过程共同治疗,提升抗肿瘤免疫治疗的持久性,对肿瘤造成持久性的破坏。
为了达到预期的抗肿瘤免疫,需要捕获肿瘤抗原,并加工进入相容性复合体,使用癌症细胞接种,分化肿瘤特异性T细胞,应用激活性抗体,以增强癌细胞的共刺激作用,保障抗肿瘤的免疫作用能达到预期要求。
恶性肿瘤的治疗新策略免疫疗法与靶向治疗的协同作用
恶性肿瘤的治疗新策略免疫疗法与靶向治疗的协同作用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免疫疗法和靶向治疗一直以来都是两种常用的新策略。
免疫疗法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抵抗肿瘤,而靶向治疗则是通过针对肿瘤细胞的特定分子进行干扰来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免疫疗法和靶向治疗之间存在协同作用,能够显著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
免疫疗法是利用免疫系统来攻击和破坏肿瘤细胞的一种治疗方法。
它可以通过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激活抑制性T细胞来抑制肿瘤的生长。
其中,最为常见的免疫疗法包括细胞免疫疗法、肿瘤疫苗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
然而,免疫疗法的效果并不适用于所有患者,特别是那些肿瘤细胞表面没有充足的抗原表达的患者。
这就引出了靶向治疗的概念。
靶向治疗是基于肿瘤细胞的特定分子进行设计和导向的一种治疗方法。
通过针对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定靶点,靶向治疗可以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目前,该领域最为常见的治疗方法是使用抗体药物来靶向肿瘤细胞。
这些抗体可以特异地结合到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定蛋白上,并激活机体的免疫反应,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效果。
然而,靶向治疗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肿瘤的异质性以及抗药性的产生等。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免疫疗法和靶向治疗之间存在着协同作用。
免疫疗法可以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增强抗肿瘤免疫应答,并提高抗肿瘤效果。
同时,靶向治疗可以增加肿瘤细胞上靶点的表达量,使之更易于被免疫细胞识别和攻击。
这种协同作用可以显著改善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和治疗效果。
临床研究显示出免疫疗法和靶向治疗联合应用的潜力。
例如,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靶向治疗联合使用已在一些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此外,针对肿瘤表面特定靶点的CAR-T细胞免疫疗法与靶向治疗的联合应用也显示出了很好的疗效。
这些研究表明,将免疫疗法和靶向治疗进行相互补充,能够更好地发挥治疗的效果。
然而,免疫疗法和靶向治疗的联合应用仍面临一些挑战。
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近年来,肿瘤治疗中的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备受关注,这两种治疗方法的出现给许多患者带来了希望,为他们的康复增加了新的选择。
那么,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究竟是什么?它们有哪些研究进展呢?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些问题。
一、靶向药物靶向药物是一种通过特异性结合肿瘤细胞表面的分子靶标,影响肿瘤生长和扩散的药物。
它们减少了化疗药物对正常细胞的毒性影响,具有更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现在已经有很多种靶向药物用于治疗癌症,例如,抗血管生成药物、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抗EGFR药物等。
其中,抗血管生成药物可以抑制肿瘤的血管生成,使肿瘤细胞失去营养供给,从而阻止肿瘤的生长,和其他治疗方法可以相互配合,增强治疗的效果。
抗EGFR药物主要用来治疗结直肠癌和肺癌等肿瘤,另外还有一种名为奥曲肽的靶向药物可以用于胰岛素瘤等肿瘤的治疗。
这些药物在临床上已经广泛应用,为许多患者带来了希望和新的治疗选择。
二、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来攻击癌细胞的一种治疗方法。
这种治疗方法能够提高肿瘤细胞的免疫识别和杀伤功能,使免疫系统能够更好地识别肿瘤细胞,并消除这些细胞。
免疫治疗的方法有很多种,例如基于T细胞工程的治疗方法、基于抗原特异性的免疫细胞治疗、肿瘤疫苗等。
其中,最近广为关注的一种免疫治疗方法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主要是通过抑制免疫细胞中针对癌细胞自身的免疫抑制信号,来激活免疫系统中的T细胞,增强其攻击癌细胞的能力。
目前,这种治疗在多种癌症中已经被证明是有效的,例如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肾细胞癌等。
通过这种免疫治疗,大量患者的肿瘤疗效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并且对患者的身体健康的影响比传统治疗方法更小。
三、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的结合应用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都是在肿瘤治疗中被广泛应用的方法。
随着肿瘤治疗的进步,受到关注的是两者联合应用的前景。
一方面,靶向药物的应用可以增加免疫治疗的效果。
例如,抗血管生成药物可以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从而降低肿瘤的代谢活性,提高肿瘤细胞对免疫细胞的敏感性,提高免疫治疗的疗效。
肿瘤干细胞靶向治疗及其机制研究
肿瘤干细胞靶向治疗及其机制研究近年来,肿瘤干细胞成为肿瘤治疗的研究热点之一。
由于肿瘤干细胞在肿瘤形成、生长、转移和复发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靶向肿瘤干细胞的治疗策略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肿瘤干细胞的概念、靶向治疗的策略和机制研究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肿瘤干细胞的概念肿瘤干细胞(tumor-initiating cells,TICs),也称为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CSCs),是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和肿瘤形成能力的一类细胞。
相比于普通肿瘤细胞,肿瘤干细胞具有更强的化疗和放疗抗性,并且能够通过增殖和分化产生亚克隆细胞,从而导致肿瘤复发和转移。
二、肿瘤干细胞靶向治疗的策略靶向肿瘤干细胞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靶向肿瘤干细胞表面标志物:肿瘤干细胞表面标志物通常是肿瘤干细胞的识别标记,因此靶向这些标志物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策略之一。
例如,针对CD44和CD133等标志物的单克隆抗体已被用于治疗多种肿瘤。
2. 靶向肿瘤干细胞代谢特征:肿瘤干细胞具有与正常细胞不同的代谢特征,例如靶向肿瘤干细胞的能量代谢途径已成为治疗肿瘤干细胞的新方向。
3. 靶向肿瘤干细胞信号通路:肿瘤干细胞生长和分化受到多种信号通路的影响,因此靶向这些信号通路也成为治疗肿瘤干细胞的一种策略。
例如,针对Wnt、Hedgehog、Notch等信号通路的抑制剂已被用于治疗多种肿瘤干细胞。
三、肿瘤干细胞靶向治疗的机制研究肿瘤干细胞靶向治疗的机制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抗肿瘤药物和放疗的抗性机制:肿瘤干细胞由于表达多种ABC转运蛋白等机制而对抗肿瘤药物和放疗产生抗性。
此外,肿瘤干细胞代谢特征的改变和DNA 修复能力的提高也是导致肿瘤干细胞抗性的机制之一。
2. 肿瘤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机制:肿瘤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是导致肿瘤复发和转移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阻断肿瘤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增加其多向分化能力已成为治疗肿瘤干细胞的新途径。
靶向免疫治疗对于肿瘤的治疗作用
靶向免疫治疗对于肿瘤的治疗作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癌症已经不再是绝症,而是可以被有效控制的疾病之一。
然而,传统的化疗、放疗等治疗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对正常细胞也会造成损害,而靶向免疫治疗的出现,不仅可以针对特定的抗原,阻断肿瘤生长,同时避免对健康细胞的损害,具有极大的优势。
靶向免疫治疗最初的概念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当时人们意识到一些癌细胞表达的表面抗原在正常细胞中并不常见,于是研究人员开始着手研究如何识别和利用这些肿瘤特异性抗原。
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免疫反应分析等技术的进步,靶向免疫治疗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靶向免疫治疗的原理是针对肿瘤细胞特异性表面抗原,激活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肿瘤细胞。
而普通的白细胞无法识别和攻击肿瘤细胞的原因在于,肿瘤细胞表面抗原和正常细胞的表面抗原很相似,免疫系统很难将二者区分开来。
然而,针对抗原的靶向免疫治疗可以帮助免疫系统有效地攻击肿瘤细胞而不对正常细胞造成太大的伤害。
靶向免疫治疗主要包括单克隆抗体、细胞疫苗和CAR-T细胞治疗等多种方式。
而其中最广泛应用的是单克隆抗体治疗。
单克隆抗体是一种能够精准识别特定抗原的抗体,通过点对点的方式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表面的受体,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目前,已经有很多种单克隆抗体被证明对不同类型的肿瘤具有良好的抗肿瘤作用。
除了单克隆抗体,细胞疫苗也是靶向免疫治疗中颇为重要的一种方式。
细胞疫苗的主要原理是通过疫苗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诱导机体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进行攻击。
近年来,研究人员还开展了多肽疫苗、DNA疫苗等形式的疫苗治疗研究,其中用于治疗黑色素瘤的多肽疫苗更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与单克隆抗体和疫苗相比,CAR-T细胞治疗是一种更加革命性的治疗方式。
CAR-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是指基于改造的T细胞,它们在基因水平上被改造成能够识别肿瘤抗原的受体,并在激活后快速地定向攻击肿瘤细胞。
靶向治疗肿瘤干细胞的新策略
靶向治疗肿瘤干细胞的新策略肿瘤干细胞是肿瘤内最具有治疗抵抗性和再生能力的一类细胞。
它们是能够自我更新并分化为肿瘤细胞子群的稀有细胞群体,被认为是肿瘤形成、复发和转移的主要原因。
因此,靶向肿瘤干细胞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抗癌策略。
传统的肿瘤治疗策略主要是靶向肿瘤细胞自身的增殖、代谢或DNA修复机制的特点。
然而,肿瘤细胞是非常异质的,针对其中的某个细胞亚群进行治疗并不能完全消除肿瘤。
此外,肿瘤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它们具有比普通肿瘤细胞更强的耐药性和再生能力,因此传统治疗方法很难消除这些细胞。
近年来,以基因编辑技术、化学药物开发和免疫治疗等为代表的新型技术的开发,为肿瘤干细胞的精准靶向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其中,目前主要的策略有基于肿瘤干细胞特异性标志物的概念和非特异性捕获策略。
基于肿瘤干细胞特异性标志物的概念,即依据肿瘤干细胞的特殊标志物来选择和杀灭这些细胞。
研究表明,肿瘤干细胞常常表达特定的表面标志物,如CD44、CD133和ALDH等,这些标志物在肿瘤干细胞中的表达是比较特异的。
针对这些标志物的小分子抑制剂、单克隆抗体、核酸递送等技术已经在临床前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
例如,针对CD44的小分子抑制剂Hyal2-CSPG4是一种可行的策略,可以扰乱肿瘤干细胞的毒理代谢途径,从而促使这些细胞死亡。
在非特异性捕获策略中,包括一些生物学和化学方法来选择和歼灭肿瘤干细胞,如基于可能与肿瘤干细胞的表面特征相似的细胞(例如血管内皮细胞)来选择肿瘤干细胞或化学药物库筛选法选择的化合物治疗。
例如,靶向肿瘤干细胞的小分子化合物salinomycin已经被证明是肝癌干细胞的有效消除剂,是否能广泛应用于其他类型的癌症仍需进一步研究。
此外,免疫治疗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研究领域。
免疫治疗靶向肿瘤干细胞的策略是通过激活免疫细胞消灭这些细胞。
免疫治疗的常见策略包括使用肿瘤抗原的疫苗(如MUC-1抗原)和T细胞的转移治疗,通过激活工作的肿瘤特异性T细胞来杀死肿瘤干细胞。
恶性肿瘤中的肿瘤干细胞新型治疗策略的目标
恶性肿瘤中的肿瘤干细胞新型治疗策略的目标恶性肿瘤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其治疗十分复杂且挑战性。
传统的治疗方式,如化疗和放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肿瘤生长,但往往伴随着一系列的副作用和耐药性问题。
近年来,研究人员对肿瘤干细胞的重要性逐渐认识到,肿瘤干细胞是导致肿瘤发展和复发的主要驱动力。
因此,针对肿瘤干细胞的治疗策略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探讨恶性肿瘤中肿瘤干细胞新型治疗策略的目标。
一、消灭肿瘤干细胞肿瘤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能够抵抗传统治疗方式的攻击,是导致肿瘤复发和转移的根源。
因此,消灭肿瘤干细胞成为当前研究的首要目标之一。
通过针对肿瘤干细胞的特异性杀伤,可以有效减少肿瘤的再生能力和使肿瘤更容易受到常规治疗的控制。
近年来,有学者通过靶向肿瘤干细胞的特异性抗体或蛋白质分子,成功地研发出肿瘤干细胞靶向疗法。
这些靶向疗法能够选择性地杀伤肿瘤干细胞而对正常细胞无明显毒性,为肿瘤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二、抑制肿瘤干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肿瘤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使其能够不断产生新的肿瘤细胞。
因此,抑制肿瘤干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是另一个重要的治疗目标。
研究人员发现,与正常细胞相比,肿瘤干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受到一系列的信号通路的调控。
因此,通过干预相关信号通路,如Wnt、Hedgehog和Notch等,可以有效地抑制肿瘤干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
此外,一些天然产物和化合物也具有抑制肿瘤干细胞自我更新能力的潜力,例如,研究人员发现某些植物提取物和中药成分能够阻断肿瘤干细胞的自我更新,从而抑制肿瘤的发展。
三、破坏肿瘤干细胞的肿瘤微环境肿瘤干细胞所处的肿瘤微环境对其生存和增殖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因此,破坏肿瘤干细胞的肿瘤微环境成为另一个治疗的目标。
研究人员发现,肿瘤微环境中的细胞因子、细胞外基质和血管生成等因素与肿瘤干细胞的命运决定密切相关。
通过调控这些因素,可以干扰肿瘤干细胞的生存环境,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肿瘤免疫治疗靶向效果提升策略
肿瘤免疫治疗靶向效果提升策略肿瘤免疫治疗是一种新兴的治疗癌症的方法,它利用机体免疫系统的力量来攻击恶性肿瘤细胞。
尽管免疫治疗在某些患者中表现出显著的疗效,但仍有许多患者对该治疗方法不敏感或存在肿瘤耐药性的问题。
因此,提高肿瘤免疫治疗的靶向效果成为了当前的研究重点。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目前最成功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法之一。
这些药物通过阻断免疫抑制分子(如PD-1或PD-L1)与癌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恢复机体免疫系统对癌细胞的识别和攻击能力。
然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并非所有肿瘤患者的万应药,因此需要找到提升其疗效的靶向策略。
一种策略是联合应用多种免疫治疗药物。
单一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能无法完全逆转肿瘤对免疫攻击的抵抗。
因此,研究人员开始尝试联合应用不同种类的免疫治疗药物,例如CTLA-4抑制剂和PD-1抑制剂的联合使用。
这种联合应用能够在不同层面上增强免疫应答,提高治疗效果。
另一种策略是增强免疫治疗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渗透能力。
肿瘤微环境的抗原逃逸机制和免疫细胞浸润的障碍是肿瘤对免疫攻击的重要途径。
因此,研究人员致力于寻找能够减轻这种抗原逃逸机制和提高免疫细胞浸润的方法。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通过抑制肿瘤相关抗原(例如TGF-β)或刺激免疫细胞浸润(例如使用化疗药物)可以改善免疫治疗的效果。
此外,研究人员还在寻找新的免疫治疗靶点。
除了目前已知的免疫检查点分子,还有其他可能的免疫靶点值得关注。
例如,研究人员发现,肿瘤相关抗原(如新生血管)和调节性T 细胞(Treg)是潜在的免疫治疗靶点。
通过开发针对这些新的免疫靶点的药物,可以进一步提高免疫治疗的效果。
另外,个体化的免疫治疗策略也被认为是提高其靶向效果的重要途径。
每个肿瘤患者的免疫状态和肿瘤特征都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定制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基因测序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免疫状态和肿瘤表型,从而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这种个体化的治疗策略可以更好地发挥免疫治疗的靶向效果,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课题申报】前列腺癌的免疫治疗与靶向治疗联合疗法
前列腺癌的免疫治疗与靶向治疗联合疗法前列腺癌的免疫治疗与靶向治疗联合疗法一、引言前列腺癌是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逐年上升。
虽然传统的手术和放疗仍然是前列腺癌治疗的主要手段,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随着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的快速发展,联合应用两种治疗方式在前列腺癌中显示出了明显的潜力。
本课题拟对前列腺癌的免疫治疗与靶向治疗联合疗法进行研究与探索,以提高前列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减轻患者的痛苦。
二、研究目的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研究前列腺癌的免疫治疗与靶向治疗联合疗法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治疗效果。
具体目标包括:1.评估前列腺癌患者的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的疗效,并比较联合治疗与单一治疗的差异;2.探索前列腺癌免疫治疗与靶向治疗联合应用的最佳时间、剂量和方案;3.分析联合治疗对前列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影响;4.提出前列腺癌免疫治疗与靶向治疗联合疗法的机制研究方向。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1.研究内容(1)回顾性研究:检索全国多家医院数据库,回顾性分析近5年收治的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包括病人的年龄、分期、PSA水平、局部转移情况、手术方式等,旨在初步评估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在前列腺癌治疗中的应用状况。
(2)前瞻性临床试验:选取一定规模的前列腺癌患者,根据一定的随机原则将其分为免疫治疗组、靶向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
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生活质量、生存期等指标,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
(3)实验研究:采用原代前列腺癌细胞株,体外观察观察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对肿瘤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并通过Western blot和PCR等方法探究相关信号通路的改变。
2.研究方法(1)回顾性研究: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从多家医院数据库中筛选符合要求的患者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2)前瞻性临床试验:依据随机分组原则,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平均分配到免疫治疗组、靶向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
治疗期间,定期进行临床观察和相关指标检测。
(3)实验研究:选择合适的前列腺癌细胞株,分别进行免疫治疗药物和靶向药物的处理,观察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的变化。
靶向肿瘤干细胞的新治疗方法
靶向肿瘤干细胞的新治疗方法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肿瘤已经不再是不可医治的疾病了,许多新的治疗方法也不断被发掘和应用。
其中,靶向肿瘤干细胞的治疗方法成为了近几年研究的热点之一。
在这篇文章里,我将从什么是肿瘤干细胞、靶向肿瘤干细胞的重要性以及目前的治疗方法等方面来介绍靶向肿瘤干细胞的新治疗方法。
一、肿瘤干细胞是什么?肿瘤干细胞是指能够维持肿瘤生长和发展的一类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无限制分化能力。
它们可以通过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物进行识别和分离。
与普通肿瘤细胞不同的是,肿瘤干细胞一旦存在,就能够不断分裂和自我更新,从而不断扩增。
二、靶向肿瘤干细胞的重要性靶向肿瘤干细胞的治疗方法之所以备受关注,主要是因为肿瘤干细胞是肿瘤发展的“源头”。
普通的抗肿瘤治疗可以杀死大部分的肿瘤细胞,但是往往很难彻底清除肿瘤干细胞,这就导致肿瘤很容易出现复发和转移。
因此,如果能够找到特异性的靶向肿瘤干细胞的治疗方法,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肿瘤治疗中的瓶颈。
三、目前的治疗方法1.抑制信号转导途径信号转导途径(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可以促进肿瘤干细胞的自我更新,进而刺激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分裂。
因此,抑制信号转导途径成为了靶向肿瘤干细胞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
目前已经有一些药物可以抑制信号转导途径,比如Sonic hedgehog抑制剂、Notch信号抑制剂等。
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地抑制肿瘤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增殖,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2.使用抗体靶向肿瘤干细胞抗体作为一种生物大分子,可以通过特异性识别和结合肿瘤干细胞表面的标志物,从而达到靶向治疗的目的。
目前已经开发出了一些靶向肿瘤干细胞的抗体药物,比如CD133抗体、EpCAM抗体等。
这些抗体药物可以通过与肿瘤干细胞表面的特异性标志物结合,从而杀死肿瘤干细胞。
3.使用病毒载体介导基因治疗病毒载体介导基因治疗是指将带有治疗基因的病毒载体注入肿瘤组织中,通过病毒载体的介导将治疗基因导入肿瘤细胞中,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靶向免疫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靶向免疫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医学研究也在不断更新与发展,其中靶向免疫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不同于常规治疗方式的化疗、手术、放疗等,靶向免疫治疗采用了免疫系统的力量,通过针对肿瘤相关的分子靶点,刺激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癌细胞,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靶向免疫治疗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引入针对特定癌细胞的免疫细胞和药物,增强和激活机体免疫系统的作用,增强肿瘤治疗的疗效和降低治疗副作用。
它针对的是一些以前没有能够利用传统疗法来治愈的恶性肿瘤,例如黑色素瘤、结直肠癌、肺癌和乳腺癌、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等。
靶向免疫治疗主要包括细胞免疫治疗和分子免疫治疗两种。
细胞免疫治疗主要是通过引入激活的免疫细胞对癌瘤细胞进行打击。
例如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疗法、自然杀伤细胞疗法等。
其中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疗法是针对某些肿瘤细胞能够从免疫系统的监测下逃脱,而产生抗肿瘤滞液的现象,采用体外对患者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进行激活、扩增再输注给患者,增强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抵抗肿瘤的能力。
分子免疫治疗则将重点放在利用免疫系统的机制来抵制癌细胞的免疫逃逸。
(1)细胞因子免疫治疗。
以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2和白细胞介素-12为代表的细胞因子的多样性,使肿瘤能够逃避宿主免疫力,因此,重建机体免疫网络,增强肿瘤免疫活性,成为一种重要的靶向免疫治疗。
(2)细胞因子的抗体。
该类治疗方法主要针对生成抗体来治疗某些特定的实体瘤。
例如,人类受体酪氨酸激酶(HER2)阳性女性乳腺癌,协和肾癌等。
它是一种非常有效也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免疫治疗方式。
然而,靶向免疫治疗不仅仅就是这些,而是一种全方位的、可持续的癌症治疗方法。
和化疗、手术、放疗相比,靶向免疫治疗具有副作用小、有选择性、针对性强等特点,缺点却是疗效不确定性大,而且部分肿瘤的适应症和疗效还需要长时间更多的研究来确定。
总体而言,靶向免疫治疗在肿瘤治疗中是一种有希望有前途的新型治疗方式,它能够帮助癌症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焦虑。
基因治疗靶向肿瘤干细胞的策略与方法
基因治疗靶向肿瘤干细胞的策略与方法肿瘤干细胞是一小部分存在于肿瘤组织中的特殊细胞群体,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能够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并且对传统治疗如化疗和放疗具有高度的抗药性。
因此,针对肿瘤干细胞的治疗成为了癌症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
基因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策略,靶向肿瘤干细胞可能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方法。
基因治疗是通过引入或修饰细胞的基因表达,以改变细胞的功能或逆转疾病过程。
在基因治疗靶向肿瘤干细胞方面,主要有以下策略和方法可以应用。
第一,利用基因靶向技术识别和分离肿瘤干细胞。
通过对肿瘤干细胞表面标记物的研究,基因靶向技术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准确识别和分离肿瘤干细胞。
这有助于进一步研究肿瘤干细胞的特性,并为下一步的治疗提供靶向目标。
第二,载体介导的基因转导技术可用于传递抑制肿瘤干细胞的基因。
例如,利用病毒载体将具有抗肿瘤干细胞效应的基因转导到肿瘤干细胞中。
这些基因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抑制肿瘤干细胞的增殖和存活。
例如,通过抑制肿瘤干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增殖能力,促进其分化,或通过诱导肿瘤干细胞的凋亡等方式。
第三,利用RNA干扰技术靶向肿瘤干细胞。
RNA干扰是一种通过特异性降低目标基因表达来靶向干扰其功能的技术。
这种技术可以通过导入特定的小干扰RNA(siRNA)或使用基因表达载体转导小干扰RNA(shRNA)来实现。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选择性地抑制肿瘤干细胞中的特定基因表达,从而达到干扰其功能的目的。
第四,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肿瘤干细胞进行基因改造。
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系统已成为一种非常有前景的方法,可以用于改变肿瘤干细胞中的基因序列。
通过精确编辑肿瘤干细胞中的关键基因,可以干扰其生存和增殖的信号通路,从而抑制肿瘤的发展。
此外,可以利用基因治疗策略与传统治疗方法结合,以提高效果和减少副作用。
例如,将基因治疗与化疗或放疗相结合,通过增强传统治疗的敏感性,同时靶向肿瘤干细胞,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恶性肿瘤研究肿瘤干细胞的识别与靶向治疗
恶性肿瘤研究肿瘤干细胞的识别与靶向治疗恶性肿瘤是当前世界范围内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肿瘤发生与发展的过程中,肿瘤干细胞被认为是起主导作用的细胞群体之一。
正是由于肿瘤干细胞的存在与活跃,传统的单一疗法难以完全根治恶性肿瘤,因此,研究肿瘤干细胞的识别与靶向治疗已成为目前肿瘤研究中的热点领域之一。
一、肿瘤干细胞的识别肿瘤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和潜伏性转化的特性,因此在肿瘤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准确识别肿瘤干细胞对于实现精确靶向治疗至关重要。
1. 表面标志物的识别通过检测肿瘤干细胞特异性表面标志物,可以对其进行准确识别。
常用的肿瘤干细胞标志物包括CD133、CD44、CD24等。
利用这些标志物,可以有效分离肿瘤干细胞,为治疗提供了便利。
2. 功能分析的识别除了表面标志物,肿瘤干细胞还可以通过它们的功能特性来进行识别。
例如,肿瘤干细胞具有更高的自我更新能力和耐药性,通过这些特性可以准确鉴别肿瘤干细胞,并进一步开展精确的治疗手段。
二、肿瘤干细胞的靶向治疗肿瘤干细胞的识别为肿瘤的靶向治疗提供了基础,通过精确干细胞的靶向干预,可以进一步提高肿瘤治疗的效果。
1. 靶向治疗药物的研发针对肿瘤干细胞特异表面标志物的研发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通过合成具有靶向作用的抗体、抗原配体或其它靶向药物,可以实现对肿瘤干细胞的精确攻击,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害。
2. 治疗策略的优化肿瘤干细胞在肿瘤发生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意味着单一治疗手段的局限性。
因此,在靶向治疗中,需要结合多种治疗手段,例如化疗、放疗和免疫治疗等,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三、肿瘤干细胞研究所面临的挑战与前景虽然肿瘤干细胞的识别与靶向治疗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但肿瘤干细胞的研究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1. 肿瘤干细胞的异质性肿瘤干细胞的异质性使得其识别和靶向治疗变得更加复杂。
不同亚型的肿瘤干细胞可能具有不同的特征和表面标志物,因此需要对异质性进行深入研究,以实现更加精确的治疗。
基于免疫细胞的抗肿瘤靶向治疗意义研究-肿瘤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基于免疫细胞的抗肿瘤靶向治疗意义研究-肿瘤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近年来,过继性免疫治疗肿瘤在世界各国继续得到关注,有作者报道[1]转输遗传工程淋巴细胞后黑色素瘤转移灶消退,转输的细胞1年后在血液循环中仍存在。
然而,免疫细胞治疗的一大障碍是缺乏肿瘤特异性靶向[2].基于免疫细胞的抗肿瘤靶向治疗直接将免疫细胞靶向肿瘤细胞,这将成为人类攻克癌症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方向。
1免疫细胞靶向治疗的种类。
1.1 基于T 细胞的靶向治疗:限制T 细胞抗肿瘤免疫治疗的一大环节是T细胞如何接近肿瘤[3].表达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的T细胞过继性治疗是一种新的有前途的肿瘤免疫治疗,其治疗策略是用人工免疫受体遗传重组T细胞,通过CARs靶向肿瘤细胞,并由T细胞受体功能摧毁肿瘤。
这种基因修饰T细胞的策略已经成为了现实[4].迄今为止,研究者设计出的T 细胞已经能够靶向几种类型肿瘤细胞表面存在的肿瘤相关抗原[5] ,如上皮细胞癌表面存在的抗原epCAM、卵巢癌细胞表面存在的-叶酸和淋巴瘤表面的CD19等。
临床前和临床研究均证实,靶向IL-13R2、EGFRvⅢ和HER2的CARs遗传重组T细胞免疫治疗对胶质瘤有效。
促红细胞生成素肝细胞癌A2(erythropoietin-producing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2,EphA2)可能是胶质瘤的有效靶点。
Chow等[6]构建了EphA2特异性CARs T细胞,这种T细胞治疗对EphA2阳性胶质瘤患者有效。
无疑,基因工程T细胞靶向治疗是一种有效的肿瘤治疗方法[7].1.2基于树突状细胞的靶向治疗:转染抗原至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从而增强细胞毒性T细胞反应是一个有前途的免疫治疗策略。
这种方法也通过产生T滤泡辅助细胞而增强机体免疫[8].如何使肿瘤抗原直接靶向至DC发挥最大的功效呢?目前主要的策略是针对DC表面的若干C型凝集素受体设计靶向策略。
肿瘤免疫治疗的新突破靶向免疫检查点的新疗法探索与应用前景
肿瘤免疫治疗的新突破靶向免疫检查点的新疗法探索与应用前景肿瘤免疫治疗的新突破:靶向免疫检查点的新疗法探索与应用前景肿瘤免疫治疗是一种利用免疫系统来攻击癌细胞的治疗方法,近年来备受研究者的关注和广泛应用。
其中,靶向免疫检查点的新疗法被认为是该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展示出巨大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探讨这一新的治疗方法,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1. 肿瘤免疫治疗概述肿瘤免疫治疗是一种通过增强机体免疫系统的能力来治疗癌症的方法。
与传统的手术、放疗和化疗等方式不同的是,肿瘤免疫治疗主要依赖于人体免疫系统对抗肿瘤细胞。
该治疗方法通过激活或增强机体的免疫反应,使免疫系统能够识别、攻击并消灭癌细胞。
2. 靶向免疫检查点疗法的原理靶向免疫检查点疗法是一种针对免疫检查点分子的抗癌治疗方法。
免疫检查点分子是人体免疫系统中一种负责维持免疫平衡的调节分子。
某些肿瘤细胞可以通过操纵这些免疫检查点分子来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从而生长和扩散。
靶向免疫检查点疗法通过使用抗体等药物来阻断或激活免疫检查点分子的信号传导,从而重新激活免疫系统对癌细胞的攻击能力。
3. PD-1/PD-L1抑制剂的新突破PD-1和PD-L1是常见的免疫检查点分子,其通过相互作用来抑制免疫细胞对癌细胞的攻击。
通过使用PD-1/PD-L1抑制剂,可以解除对这些检查点分子的抑制作用,增强免疫系统的攻击能力。
许多研究和临床试验表明,PD-1/PD-L1抑制剂对多种类型的肿瘤都具有显著的疗效,尤其是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和肾细胞癌等。
4. CTLA-4抑制剂的新疗法探索CTLA-4是另一个重要的免疫检查点分子,其主要在活化初期的T 细胞上表达。
CTLA-4抑制剂的使用可阻断CTLA-4分子与抑制性分子相互作用,从而增强T细胞的抗肿瘤活性。
该治疗方法已经在黑色素瘤等肿瘤类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并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另一个重要突破。
5. 免疫检查点疗法的应用前景靶向免疫检查点疗法的出现给癌症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肿瘤免疫治疗的新突破靶向免疫检查点的新策略
肿瘤免疫治疗的新突破靶向免疫检查点的新策略肿瘤免疫治疗的新突破:靶向免疫检查点的新策略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作为一种颠覆性的治疗方法,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传统的治疗手段,如手术切除、化疗和放疗,虽然在某些情况下有效,但常常面临耐药性、毒副作用和肿瘤复发等问题。
而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新近兴起的治疗手段,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抵抗肿瘤的生长和扩散,可望成为肿瘤治疗的新突破。
1. 免疫检查点疗法:开拓新篇章免疫检查点疗法是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的一大突破。
它通过抑制体内的免疫抑制因子,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从而增强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攻击。
其中最为经典的靶向免疫检查点的药物是抗CTLA-4抗体和抗PD-1/PD-L1抗体。
2. 抗CTLA-4抗体:打破免疫耐受CTLA-4是T细胞表面的一种抑制分子,它能够抑制T细胞的活性,阻碍T细胞对恶性肿瘤的攻击能力。
抗CTLA-4抗体的出现,打破了免疫系统对肿瘤的耐受状态,激活T细胞的攻击能力,从而提高免疫治疗的疗效。
3. 抗PD-1/PD-L1抗体:解除免疫抑制肿瘤细胞通过表面的PD-L1分子与T细胞上的PD-1分子结合,抑制T细胞的攻击能力,从而逃避免疫系统的清除作用。
而抗PD-1/PD-L1抗体的出现,可以阻断PD-1与PD-L1的结合,解除免疫抑制,重新激活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攻击作用。
4. 聚焦靶向疗法: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除了免疫检查点疗法外,还有一系列靶向免疫治疗的新策略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这些策略通过针对肿瘤细胞的特定突变点或抗原,选择性地激活免疫反应,提高治疗的疗效,同时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
例如,CAR-T细胞疗法利用改造的T细胞,识别并攻击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定抗原,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
5. 新突破的机遇与挑战肿瘤免疫治疗的新突破给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个体差异的存在使得不同患者对免疫治疗的疗效存在差异。
其次,药物的副作用和毒性也需要进一步关注和研究,以保证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这个药物通过靶向肿瘤微环境打破了免疫疗法「各自为政」的现状丨医麦猛爆料
这个药物通过靶向肿瘤微环境打破了免疫疗法「各自为政」的现状丨医麦猛爆料今天是2017年7月6日农历六月十三狂犬疫苗首次注射医麦客:巴斯德首次给疯狗咬伤的男孩注射他发明的狂犬疫苗2017年7月6日/医麦客 eMedClub/--近日,NOXXON Pharma 公司宣布,在转移性结肠直肠癌和胰腺癌的I/II期临床研究中,首次对患者施用了NOX-A12(olaptesed pegol)联合Keytruda (pembrolizumab)治疗。
这项试验在德国海德堡国家肿瘤疾病中心进行,旨在评估作为单一疗法的安全性以及联合Keytruda治疗的有效性,其中Keytruda是默沙东公司的PD-1产品。
NOX-A12(olaptesed pegol)则是由NOXXON公司研发,在先前的临床研究中,NOX-A12联合苯达莫司汀和利妥昔单抗治疗复发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的IIa期临床试验的数据显示,NOX-A12的治疗相比历史研究而言获得了可喜的客观缓解率和完全缓解率。
除此之外,2014年9月,美国FDA还授予了NOX-A12孤儿药资格,结合放疗用于恶性胶质瘤治疗。
研发管线(图片来源 NOXXON官网)那NOX-A12到底是如何发挥作用呢?这是一种经修饰的寡核苷酸类药物(镜像寡核苷酸药物Spiegelmers),它可靶向趋化因子CXCL12,其是促进肿瘤增殖,新血管形成和转移并降低肿瘤细胞凋亡的关键趋化因子蛋白。
NOX-A12利用了Spiegelmers结合趋化因子蛋白质的两个关键位点的能力,从而对其进行靶向破坏。
肿瘤微环境TME(图片来源 NOXXON官网)NOX-A12旨在通过三种不同的方式调节肿瘤微环境来对抗肿瘤胰腺癌和结肠直肠癌等实体瘤:破坏保护肿瘤的屏障CXCL12在某些实体瘤周围形成保护性的“壁(wall)”,阻止可以杀死肿瘤细胞的免疫细胞进入。
而NOX-A12则具有破坏“壁”的潜力,使的活化的免疫T细胞进入肿瘤,已达到释放免疫疗法的全部潜力,例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恶性肿瘤的靶向免疫治疗激活免疫系统的新策略
恶性肿瘤的靶向免疫治疗激活免疫系统的新策略恶性肿瘤一直被视为医学界亟需解决的难题之一。
虽然传统的化疗和放疗等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和治疗恶性肿瘤,但很多患者在治疗完成后仍然会出现肿瘤复发和转移的情况。
近年来,靶向免疫治疗作为新的抗肿瘤策略逐渐引起了医学界的关注。
本文将重点探讨恶性肿瘤的靶向免疫治疗以及它如何激活免疫系统的新策略。
一、靶向免疫治疗的概念和原理靶向免疫治疗是指通过干扰调节恶性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机制,从而激活宿主免疫系统,进而对肿瘤进行治疗的方法。
其核心原理是通过针对肿瘤细胞或其周围环境中的特定分子或信号通路进行干预,以达到直接杀灭肿瘤细胞或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的目的。
二、恶性肿瘤靶向免疫治疗的新策略1.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近年来最为重要的靶向免疫治疗策略之一。
免疫检查点分子是细胞膜表面的信号分子,它们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控制免疫应答的强弱。
恶性肿瘤细胞通过高表达PD-1和CTLA-4等免疫检查点分子来干扰宿主免疫系统的反应,从而逃避免疫应答。
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以抑制这些免疫检查点的功能,从而增强免疫细胞对肿瘤的攻击能力。
2. CAR-T细胞疗法CAR-T细胞疗法是一种利用改造的T细胞来攻击肿瘤细胞的治疗方法。
它通过将T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基因改造,使其能够识别和结合恶性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定抗原,从而杀灭肿瘤细胞。
CAR-T细胞疗法具有针对性强、杀伤力大等优势,目前已经在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
3. 重组腺病毒疫苗重组腺病毒疫苗是一种通过将目标抗原基因导入腺病毒载体中,然后将其注射给患者,以诱导机体免疫应答攻击肿瘤的疫苗。
重组腺病毒疫苗具有较高的抗原特异性和免疫活性,可以激发宿主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肿瘤细胞。
三、靶向免疫治疗的优势和挑战1. 优势靶向免疫治疗具有针对性强、副作用相对较小等优势。
相比传统的化疗和放疗等治疗手段,靶向免疫治疗更加个体化,减少了对正常细胞的伤害,提高了治疗的安全性。
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在结直肠癌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在结直肠癌中的应用效果比较尹金祥;杨中民;王小林;田金朝【期刊名称】《癌症进展》【年(卷),期】2022(20)13【摘要】目的比较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在结直肠癌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依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90例结直肠癌患者分为靶向治疗组(n=42)和免疫治疗组(n=48),靶向治疗组患者给予贝伐珠单抗治疗,免疫治疗组患者给予树突状细胞免疫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72-4(CA72-4)]水平、免疫功能指标[CD3^(+)、CD4^(+)、CD8^(+)、自然杀伤(NK)细胞]水平、树突状标志物(包括CD1a、CD83)的相对表达量、生活质量[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生命质量测定量表(EORTC QLQ-C30)]、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预后情况。
结果靶向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3.81%,高于免疫治疗组患者的56.25%(P﹤0.05)。
治疗后,靶向治疗组患者CEA、CA19-9、CA72-4水平均明显低于免疫治疗组(P﹤0.01),CD3^(+)、CD4^(+)、CD8^(+)、NK细胞水平均明显高于免疫治疗组(P﹤0.01),CD1a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免疫治疗组(P﹤0.01),CD83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免疫治疗组(P﹤0.01)。
治疗后,靶向治疗组患者EORTC QLQ-C30量表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免疫治疗组(P﹤0.05),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4.76%,低于免疫治疗组患者的18.75%(P﹤0.05)。
随访6个月,靶向治疗组患者的复发率、转移率分别为7.14%、4.76%,分别低于免疫治疗组患者的25.00%、20.83%(P﹤0.05)。
结论靶向治疗可明显提高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改善免疫功能和生活质量,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总页数】4页(P1389-1392)【作者】尹金祥;杨中民;王小林;田金朝【作者单位】榆林市第二医院普外科;丹凤县医院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3【相关文献】1.转移性结直肠癌靶向及免疫治疗研究进展2.靶向治疗药物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及进展3.术后辅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在ⅢB及ⅢC期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的应用效果分析4.分析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在结直肠癌患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5.EGFR 靶向药物西妥昔单抗在结直肠癌EGFR阳性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0
×400
CIK: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图 2 具有典型形态的 CIK
×100
×400
CSC-DC-CIK:肿瘤干细胞冲击树突状细胞诱导的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图 3 共培养后的 细胞
2.3 培养前后 DC 细胞的表型 DC 细胞的表型在共 培养前与培养成熟后相比,其表面细胞表型为 CD40+、 CD80+、CD83+及人白细胞抗原 DR(HLA-DR+)的比例
2结果
2.1 DC 细胞的形态 在倒置显微镜下可见,细胞呈 贴壁状态,细胞体积大,胞浆伸出树根样突起。电子显
微镜下可见具有典型的树突状形态,见图 1。
×100
×400
CSC:肿瘤干细胞;DC:树突细胞
图 1 CSC 诱导出具有典型形态的树突状细胞(CSC-DC)
2.2 CIK 细胞的形态 培养至第 7 天左右,用 CSCDC 转化 CIK 细胞 (CSC-DC-CIK)。后者呈现母细胞 化,体大胞浆丰富,呈圆或椭圆型和瓜籽状,胞浆透明, 细胞核清晰可见。姬姆萨染色显示,细胞表面可见细小 紫红色绒毛状突起,见图 2、图 3。
·452·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14 年 8 月第 22 卷第 4 期 Chin J Prev Contr Chron Dis,August 2014,Vol. 22,No. 4
备用。 1.2.2 CSC-DC-CIK 细胞的制备 对正常健康成人供 者进行外周血干细胞单采术,使用淋巴细胞分离液获 取单个核细胞。将单个核细胞置于含 10%患者自身血 清的 RPMI 1640 完全培养基中,收集黏附细胞,加培养 液调细胞浓度为 1×106/ml,加入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 胞刺激因 子 (rhGM -CSF) 和 重 组 人 白 细 胞 介 素 -4 (rhIL-4),培养至第 5 天时,用上述制备的冻融抗原以 1∶5 的比例进行冲击,即为 CSC-DC,继续培养 2 d。收 集单个核细胞中的非黏附细胞,并用 RPMI 1640 完全 培养基调细胞数为 3×106/ml,加入重组人 γ 干扰素 (rhINF-γ),刺激 24 h 后,加入抗 CD3 单抗及 rhIL-2; 培养至第 7 天,即为 CIK 细胞,调整 CSC-DC 和 CIK 细胞浓度,按 1∶10 混合,第 3 天收集细胞。 1.3 体细胞回输操作 在回输前 24 h 取培养细胞及 上清 0.5 ml 加入无菌 LB 液体培养管中,37 ℃摇床中 做细菌增菌,待证明无细菌生长后,将培养的细胞用加 入 0.5%人白蛋白的无菌生理盐水洗涤 2 次后重悬于 50 ml 生理盐水中制成细胞悬液,在无菌条件下,由训 练有素从事细胞培养的专门人员静脉输注。输注细胞 悬液 50 ml/次;每 10 天输注 1 次,5 次为 1 个疗程,细 胞量 109 左右。 1.4 效应细胞免疫表型和细胞因子分泌水平的测定 培养 10 d 后,收集共培养前后的 DC 细胞和 CIK 细胞, 采用流式细胞术进行免疫表型测定,每种细胞重复 30 次。 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试剂盒按 CIK、DC-CIK、CSCDC-CIK 细胞分 3 组进行细胞因子[包括 IFN-γ、肿瘤 坏死因子 α(TNF-α)和 IL-2]分泌水平的检测,每组实 验重复 30 次,操作步骤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5 疗效评价的指标 1.5.1 客观指标 (1)可测量病灶的客观缓解(OR):主 要采用 CT 或胸片、B 超测量病灶大小(双径测量)、膀 胱镜检查与活检、尿脱落细胞学检查。按 WHO 规定评 定肿瘤近期疗效标准。(2)不可测量病灶的有效(RR):指 胸水、腹水消失者为有效。(3)临床受益(CBR):根据胸 水和腹水减少、疼痛减轻程度、体力状况的改善、体重 增加、带瘤时间或检查指标好转等来判定。 1.5.2 疗效判定 以 OR 或 RR 为有效,以 CBR 为显 效,在治疗过程中复发或转移为无效。以有效和显效患 者例数总和计算有效率(%)。 1.6 统计学分析 用 SPSS 13.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 处理。计量资料用 x±s 表示,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用 t 检验和 F 检验。检验水准 α=0.05。
作者简介:庞冲,硕士研究生,医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肿瘤外科,E-mail: pangpc2008@
通讯作者:王长利,E-mail:wangchangli@
DC-CIK 细胞,对 32 例 2011 年 1-12 月入院治疗的恶 性肿瘤患者给予治疗,对治疗后患者情况进行疗效评 价,探讨 CSC-DC-CIK 细胞对肿瘤患者治疗的效果。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14 年 8 月第 22 卷第 4 期 Chin J Prev Contr Chron Dis,August 2014,Vol. 22,No. 4
·451·
·论 著·
恶性肿瘤患者的靶向肿瘤干细胞免疫治疗疗效观察
庞冲 1,王长利 1,张腾 1,崔晓旭 2
1.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060; 2.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 32 例 2011 年 1-12 月入我院治疗的 均经病理检查证实诊断为恶性肿瘤的患者,其中男性 17 例,女性 15 例;年龄 45~71 岁,平均年龄(61±4.6) 岁;肺癌 10 例,膀胱癌 15 例,乳腺癌 7 例。患者均知情 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CSC 冻融抗原的制备 从患者肿瘤组织标本、 胸腔积液或腹水中,经磁珠分选分离出 CSC,将一定量 生理盐水加入 CSC 细胞中,置液氮中 5 min,迅速放入 37 ℃水浴中,重复 3 次,微孔滤膜过滤除菌,4 ℃保存
目前,在肿瘤治疗方面继手术、放化疗之后兴起的 抗肿瘤生物免疫治疗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由于肿瘤免 疫抗原多样性、免疫逃逸和免疫耐受等影响,致使肿瘤 免疫治疗的临床效果不能令人满意[1]。与此同时,人们 认识到肿瘤干细胞(CSC)有很强的分化能力,是造成 肿瘤耐受放化疗、复发和转移的根源,如何靶向肿瘤干 细胞有效治疗是解决肿瘤常规治疗后复发、转移的重 要研究内容之一。一般肿瘤的治疗优先杀死的是大量 没有肿瘤形成能力的癌细胞,肿瘤体积会缩小,但很难 达到治愈目的,故特异性杀灭 CSC 疗法对于改善肿瘤 治疗现状和为治愈肿瘤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中我们以 CSC 全细胞作为抗原,负载树突状细胞(DC),在此基 础上活化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形成 CSC-
Immunotherapeutic effects of targeting cancer stem cells on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tumors PANG Chong*, WANG Chang-li, ZHANG Teng, CUI Xiao-xu
*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 Cancer Institude & Hospital, Tianjin 30006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thrapeutic effects of CSC-DC-CIK effector cells on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tumor or leukemia. Methods Thirty two inpatients with malignant tumors during January to December in 2011 (10 cases with lung cancer, 15 cases with bladder cancer and 7 cases with breast cancer) certified by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were selected as the subjects, and all subjects were treated by CSC-DC-CIK effector cells. Results The expression rates of surface markers CD3,CD8 and CD56 in CIK co-cultured with CSC-DC were 87.74%±5.23%, 82.67%±6.12% and 55.62%±8.33%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61.65%±7.79%, 50.21%±4.94% and 22.12%±2.85%) in CIK without co-culture (P<0.01).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interferon,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and interleukin-2 levels in cellular supernatant among CIK, DCCIK and CSC-DC-CIK groups (P<0.01). In 32 cases, the effective rate, markedly effective rate and invalid rate were 9.4% (3 cases), 56.3% (18 cases) and 18.7% (6 cases), respectively. Other was 15.6% (5 cases). The effective and markedly effective rate was 65.6% (21/32). Conclusion Immunotherapy of targeting cancer stem cells has good prospects, but which should be studied in future. Key words: Cancer stem cells, Dendritic cells, Cytokine induced killer, Therapeutic eff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