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热力学13---动-力-循-环讲课讲稿
(精品)工程热力学课件:动力循环
![(精品)工程热力学课件:动力循环](https://img.taocdn.com/s3/m/e53edc0e561252d381eb6e3e.png)
a kg (1- )kg
4
抽汽量的计算
T
1
1kg
6
kg
a
5
4
(1- )kg
3
2
1kg 5
a kg (1- )kg
4
以混合式回热器为例 热一律
ha 1 h4 1 h5
h5 h4
ha h4
忽略泵功 s
h5 h3
ha h3
抽汽回热循环热效率
T
1
1kg 6 kg
a
4 5 (1- )kg
给水泵
水蒸气动力循环系统的简化
简化(理想化):
汽轮机
12 汽轮机 s 膨胀
锅 炉
23 凝汽器 p 放热
发电机
34 给水泵 s 压缩
凝汽器 41 锅炉 p 吸热
给水泵
朗肯循环
朗肯循环图
p
4
1
3
2
v
12 汽轮机 s 膨胀 23 凝汽器 p 放热 34 给水泵 s 压缩 41 锅炉 p 吸热
朗肯循环图
研究目的:合理安排循环,提高热效率
按工质
燃气动力循环:内燃机,如汽油机、柴油机等
理想气体
空气为主的燃气
蒸汽动力循环:外燃机,如蒸汽机、汽轮机
实际气体
水蒸气、氨、氟利昂等
动力循环的分类
按结构
活塞式 piston engine 汽车,摩托,小型轮船
叶轮式
Gas turbine cycle
航空,大型轮船,移动电站 联合循环的顶循环
s
提高循环热效率的途径
改变循环参数 改变循环形式
联合循环
提高初温度
提高初压力
降低乏汽压力
(精品)工程热力学(全套467页PPT课件)
![(精品)工程热力学(全套467页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df8edbea58da0116d17493e.png)
我国能源现状
据预测,目前中国主要能源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储 采比分别为约80、15和50,大致为全球平均水平的 50%、40%和70%左右,均早于全球化石能源枯竭 速度。
工程热力学
Engineering Thermodynamics
绪论
工程热力学属于应用科学(工程科学) 的范畴,是工程科学的重要领域之一。
工程热力学 是一门研究热能有效利用及 热能和其 它形式能量转换规律的科学
工程热力学所属学科
工
工程热力学
程
传热学 Heat Transfer
热
流体力学 Hydrodynamics
工程热力学是节能的理论基础
能量转化的一般模式
一
次 能
热能
源
电能 机械能
问题:下面哪些是热机,哪些不是?
燃气轮机、蒸气机、汽车发动机、燃料电池、制冷机、 发电机、电动机
能量转化的一般模式
风 能
燃
水 能
化 学 能
料 电 池
风 车
水 轮 机
水 车
燃 烧
核 能
聚裂 变变
热
生物质
地太 热阳 能能
利 光转 用 热换
大气压(at),毫米汞柱(mmHg),毫米水柱(mmH2O)
1 kPa = 103 Pa
1bar = 105 Pa
换 1 MPa = 106 Pa
算 关
1 atm = 760 mmHg = 1.013105 Pa
工程热力学课件教学PPT
![工程热力学课件教学PPT](https://img.taocdn.com/s3/m/1771f5c21eb91a37f1115ce7.png)
qc wnet
h2
h1 h4
h3 h1
h4
T2
T1 T4
T3 T1 T4
1
1
1
1
T1 T2
T1
T2 T1
1
T3 T4
定比热—invariable specific heat capacity
12
空气压缩制冷循环特点
• 优点:工质无毒,无味,不怕泄漏。
• 缺点:
一.简介 3
冷却水 2
冷却器
膨胀机 4
冷藏室
压缩机 1
空气压缩制冷循环过程
四个主要部件;工质:空气
1 2 绝热压缩 p T 2 3 等压冷却 向环境放热,T
3 4 绝热膨胀 T <T1 (冷库)
4 1 等压吸热 T
T1
理想化处理:①理气; ②定化热; ③ 可逆;
p
3
4
P-v图和T-s图
T
2 3Βιβλιοθήκη 1 42T01 T2
1
v 2 绝热压缩
s
s
2 3 等压冷却 p
3 4 绝热膨胀 s
逆布雷登循环
4 1 等压吸热
p
二.制冷系数—the 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COP)
qc qc
wnet q1 qc
q1 h2 h3
qc h1 h4
wnet h2 h1 h3 h4 h2 h3 h1 h4
T
卡诺逆循环
q1T1
w
C
q1 w
q1 q1 q2
T1 T1 T0
T1不变, T0 εC
T0 qT2 2
T0不变, T1 εC
2024年度-工程热力学全部课件pptx
![2024年度-工程热力学全部课件pptx](https://img.taocdn.com/s3/m/672fcc74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a9.png)
理想气体混合物的热力学性质
具有加和性
20
理想气体基本过程
01
等温过程
温度保持不变的过程,如等温膨胀 和等温压缩
等容过程
体积保持不变的过程,如等容加热 和等容冷却
03
02
等压过程
压力保持不变的过程,如等压加热 和等压冷却
绝热过程
系统与外界没有热量交换的过程, 如绝热膨胀和绝热压缩
04
21
05 热力过程与循环 分析 22
与外界没有物质和能量交 换的系统。
孤立系统
封闭系统
开放系统
4
热力学基本定律
热力学第零定律
如果两个系统分别与第三个系统处于热平衡状态,那么这两个系统也必定处于热平衡状态。
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量可以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也可以与机械能或其他能量互相转换,但是在转换过程中,能量的总值保持 不变。
热力学第二定律
其中,Δ(mv^2)/2表示系 统动能的变化量;
开口系统能量方程可表示 为:Q = ΔU + Δ(mv^2)/2 + Δ(mgh) + Δ(mΦ)。
Δ(mgh)表示系统势能的 变化量;
11
03 热力学第二定律
12
热力学第二定律表述
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热,使之完全转 换为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
热力学系统内的不可逆过程总是朝着 熵增加的方向进行。
性能评价指标
介绍蒸汽轮机的功率、效率等 性能评价指标及其计算方法。
性能影响因素
分析影响蒸汽轮机性能的主要 因素,如蒸汽参数、汽轮机结 构等。
优化设计策略
探讨提高蒸汽轮机性能的优化 设计策略,如改进叶片形状、
提高蒸汽参数等。
工程热力学第5版教案及课后答案
![工程热力学第5版教案及课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e3ca6a1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c3.png)
1.定容热效应和定压热效应 反应在定温定容或定温定压下不可逆地进行,且没有作出
有用功,则其反应热称为反应的热效应。
QU2U1Wu,V 0
QH2H1W u,p
QV U2 U1 Qp H2 H1
定容热效应QV 定压热效应 Qp
反应焓(H):定温定压反应的热效应,等于反应前后物系焓差。
反应热是过程量,与反应过程有关; 热效应是定温反应过程中不作有用功时的反应热,是状态量
(standard
enthalpy
of
formation)
—标准状态下的生成热 。
稳定单质或元素的标准生成焓规定为零。
标准燃烧焓 H c(0 standard enthalpy of combustion) —标准状态下的燃烧热。
16
3. 理想气体工质任意温度 T 的摩尔焓
HmΔHf0ΔH
H
标准生成焓
… 生命 环保
? 化学反应
热力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是否适用
一. 化学反应系统与物理反应系统
1. 包含化学反应过程的能量转换系统:
闭口系
开口系
3
2. 独立的状态参数 简单可压缩系的物理变化过程,确定系统平衡状态的独立状态 参数数:两个;
? 发生化学反应的物系: 两个以上的独立参数。
除作功和传热,参与反应的物质的成分或浓度也可变化。
能够使物系和外界完全恢复到原来状
.2
态,不留下任何变化的理想过程。
一切含有化学反应的实际过程都
是不可逆的, 少数特殊条件下的化学
反应接近可逆。 例如? 蓄电池的放电和充电——接近可逆; 燃烧反应——强烈不可逆。
正向反应 +
系统 有用功数值相等 外界
工程热力学课件 (13)
![工程热力学课件 (13)](https://img.taocdn.com/s3/m/d954013610661ed9ad51f37e.png)
− h1
=1 ηC , s
h2 − h1
燃气轮机装置实际循环热效率:
ηt
=
w/ net q1
=
wT/ − wC/ h3 − h2/
14
带回热的燃气轮机装置循环
回热目的:提高燃气轮机装置效率 什么是回热?
15
极限回热的情况
从压气机出来的空气在回热器中被加热到等于 燃气轮机的排气温度,即T5=T4;燃气轮机的 排气也被冷却到压气机的出口温度,即 T6=T2
6
1
燃气轮机装置理想循环的热效率
循环中工质的吸热量为:
q1 = cp (T3 − T2 )
工质对外界放出的热量为:
q2 = cp (T4 − T1 )
循环的热效率为:
ηt
=1−
q2 q1
= 1− T4 − T1 T3 − T2
7
燃气轮机装置理想循环的热效率
根据
κ −1Βιβλιοθήκη T2 T1=⎛ ⎜
⎝
p2 p1
进入压气机入口,构成闭式循环。
3
4
燃气轮机装置理想循环的四个过程
1)绝热压缩过程(压气机); 2)定压加热过程(燃烧室); 3)绝热膨胀过程(燃气轮机); 4)定压放热过程(环境大气)。
5
燃气轮机装置理想循环—布雷顿循环
1-2:绝热压缩过程(压气机) 2-3:定压加热过程(燃烧室) 3-4:绝热膨胀过程(燃气轮机) 4-1:定压放热过程(环境大气)
第12章 气体动力装置循环
12-1 燃气轮机装置理想循环 12-2 燃气轮机装置实际循环 12-3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 12-4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 12-5 活塞式内燃机循环
12-6 分布式能源系统
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13)传热学
![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13)传热学](https://img.taocdn.com/s3/m/03197add28ea81c758f578a3.png)
对比热阻大小,可以找到强化传热的主要环节 。 在一个串联的热量传递过程中,如果通过各个环节 的热流量都相同,则各串联环节的总热阻等于各串联 环节热阻的和。
用纸可以烧开水,你相信吗?
答:水侧热阻远小于加热测热 阻,纸的温度更接近与水的温 度,所以不会达到纸的燃点 (400度左右)。
思考题:
人体为恒温体。若空调房间里气体的温度在夏天 和冬天都保持20摄氏度,那么人所穿的衣服能否 一样? 双层玻璃为什么能隔热?空气层是否越厚越好? 用一只手握住盛有热水的杯子,另一只手用筷子 快速搅拌热水,握杯子的手会显著地感到热。试 分析其原因。
烧开水时,为什么一旦水烧干了, 铝壶就很容易烧坏? 答:水侧的表面传热系数远大于 火焰侧的表面传热系数,没烧干
时壶底温度更接近水的温度,未
达到铝的熔点。
例:一室内暖气片的散热面积为3m2,表面温度为tw = 50℃,和温度为20℃的室内空气之间自然对流换热的表 面传热系数为h = 8 W/(m2· K)。试问该暖气片相当于多 大功率的电暖气? 解:暖气片和室内空气之间是稳态的自然对流换热, Q= Ah(tw – tf) = 3m2×8 W/(m2· K)×(50-20)K = 720W = 0.72 kW
要弄清下列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温度:物质分子平均运动动能的宏观量度(强度量) (热迁移势) 热能:物质所具有的内动能,微观运动属性。(广延 量)(功)
热量Q(J):系统与外界依靠温差传递的能量。(过 程量)
热流量 (W):单位时间所传递的热量。
热流密度q (W/m2):通过单位横截面上的热流量。
传热学
第十三章 导言
1、传热学研究内容及其工程应用 2、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 3、传热过程和传热系数 4、传热学的研究方法和发展史
热工基础课件课件-动力装置循环
![热工基础课件课件-动力装置循环](https://img.taocdn.com/s3/m/ecc04c96783e0912a3162ad9.png)
活塞開始上行,將氣缸中剩餘氣體排出,完成一個實
際迴圈。
18
(2)活塞式內燃機理想迴圈
對實際迴圈加以合理的抽象、概括和簡化:
1) 忽略實際過程中進、排氣閥的節流損失;進氣過 程與排氣過程互相抵消;認為廢氣與吸入的新鮮空 氣狀態相同;忽略噴入的油量,假設一定量的工質 在氣缸中進行封閉迴圈。
2) 假定工質是化學成分不變、比熱容為常數的理想 氣體—空氣。 3)忽略工質、活塞、氣缸壁之間的熱交換及摩擦阻 力,認為工質的膨脹和壓縮過程是可逆絕熱的。
31
第六章小結
(1) 掌握朗肯迴圈的工作過程。
(2) 瞭解朗肯迴圈效率的影響因素及提高迴圈 效率的途徑。 (3) 瞭解活塞式內燃機的迴圈工作過程、三種 理想迴圈的構成及影響迴圈熱效率的主要因素。
32
T1 1
由可逆定容過程2-3得 :
T3
p3 p2
T2
T1 1
由可逆定壓過程3-4得 :
T4
v4 v3
T3
T1 1
1
由可逆絕熱過程4-5得
:
T5
v4 v5
T4 T1
23
將各點溫度代入迴圈熱 效率運算式:
t
1
T3
T5 T1
T2 T4
T3
1
1
1
1
1
由上式可見,混合加熱迴圈的熱效率與多種
11
(2)回熱迴圈
回熱迴圈提高了吸熱平均溫度,提高了迴圈熱 效率。抽汽量的大小根據品質守恆和能量守恆確定, 應使kg抽汽所放出的熱量等於(1-)kg凝結水加 熱到抽汽壓力下的飽和溫度。
12
根據熱力學第一定律,回熱加熱器中的能
量平衡式為
(h7 h9) (1)(h9 h4)
工程热力学六动力装置循环课件
![工程热力学六动力装置循环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096579d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b5.png)
VS
此外,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和清洁能 源的推广,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在垃 圾焚烧发电、生物质能利用等领域也 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核能动力装置循环
核裂变反应原理
01
02
核裂变反应
链式反应
03 临界质量
核裂变反应堆工作原理
反应堆
冷却剂 安全壳
核能动力装置的应用
核电站
核潜艇
核动力航空母舰
THANKS
详细描述
斯图加特循环由德国工程师鲁道夫·斯图加特在20世纪30年代发明,通过改进进气和排气过程,减少热量损失, 提高了内燃机的热效率。
燃气轮机动力装置循环
布雷顿循环
总结词
详细描述
回流燃烧室循环
总结词
提高燃气轮机效率的循环方式。
VS
详细描述
回流燃烧室循环通过在燃烧室内形成回流, 增加燃料与空气的混合时间和燃烧程度, 从而提高燃烧效率。同时,回流还使得燃 烧室内压力升高,提高了循环热效率。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实现了能量的梯级利用,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同时,由于燃气轮机和蒸汽轮机分别在不同的压力和温度 下工作,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燃料,包括低热值燃料。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效率分析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的应用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广泛应用于电力、 工业、交通等领域的能源转换和利用。 在电力领域,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 电厂具有建设周期短、投资少、运行 灵活等优点,是中小型电站和分布式 能源系统的优选方案之一。在工业领 域,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可以用于各 种工艺流程中的余热回收和能量转换。 在交通领域,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可 以用于车辆发动机的余热回收和能量 利用。
回热循环
总结词
详细描述
回热循环通过将部分做功后的蒸汽抽 出,引入回热器加热锅炉中的给水, 提高给水温度,减少锅炉中燃料消耗, 从而提高整个循环的热效率。
工程热力学课件培训
![工程热力学课件培训](https://img.taocdn.com/s3/m/628b8b5a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e6.png)
2、卡诺循环的热效率永远小于1。
即在循环工作的发动机中,不可能将吸收的热量全部转 化为功,必定有部分热量传递给低温热源。
3、当T1=T2时,卡诺循环的热效率为0。
即在温度平衡的系统中,不可能将热量转化为功(不可 能由单一热源循环作功)。
4、当无论什么工质和循环,在一定温度范围T1到 T2时之间,不可能制造出热效率超过1-T2/T1的热 机。即最高热效率只能接近1-T2/T1。
1、定义:过程进行中系统的压力保持不变。
2、过程方程式: P=常数
3、参数间的关系:由ν/T=常数
ν1/T1=ν2/T2 ν1/ν2=T1/T2
4、过程量的计算: qp=cp(T2-T1) w=∫12Pdν=P(ν2-ν1)
又 Δu =cν(T2-T1)
由热力学第一定律:
qp=Δu+pdv=Δu+d(pv)=Δu+d(RT)=Δu+RdT
界面
热力系
外界
研究对象以外的一切物质,称为外界;
热力系统和外界的分界面,称为界面。
2、工质:在热力设备中用来实现热能与其它 形式的能量交换的物质。 ※热力设备通过工质状态的变化实现与外界的 能量交换。
二、热力状态与状态参数
1、热力状态: 热力系统在某一瞬间所呈现的
宏观物理状况。
热力平衡状态:当外界条件不变系统内状态长时
间不变,即具有均匀一致的P、V、 T。
2、状态参数:用来描述气体热力状态的物理量 主要状态参数:压力P、比容ν、温度T、内能U、
熵S、焓H。
基本状态参数:可直接测量的状态参数,包括:
压力(P)、比容(ν)、温度(T)。
基本状态参数:
1、比容:用ν表示,单位是m3/kg 。
工程热力学讲稿
![工程热力学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d03b16f6770bf78a65295429.png)
工程热力学讲稿一、基本知识点基本要求理解和掌握工程热力学的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理解热能利用的两种主要方式及其特点〃了解常用的热能动力转换装置的工作过程1.什么是工程热力学从工程技术观点出发,研究物质的热力学性质,热能转换为机械能的规律和方法,以及有效、合理地利用热能的途径。
电能一一机械能锅炉一一烟气一一水一一水蒸气一一(直接利用) 供热锅炉一一烟气一一水一一水蒸气一一汽轮机一一 (间接利用)发电冰箱一一-(耗能) 制冷2.能源的地位与作用及我国能源面临的主要问题3. 热能及其利用(1).热能:能量的一种形式(2).来源:一次能源:以自然形式存在,可利用的能源。
如风能,水力能,太阳能、地热能、化学能和核能等。
二次能源:由一次能源转换而来的能源,如机械能、机械能等。
(3).利用形式:直接利用:将热能利用来直接加热物体。
如烘干、采暖、熔炼(能源消耗比例大)间接利用:各种热能动力装置,将热能转换成机械能或者再转换成电能,4..热能动力转换装置的工作过程5.热能利用的方向性及能量的两种属性过程的方向性:如:由高温传向低温能量属性:数量属性、,质量属性 (即做功能力)注意:数量守衡、质量不守衡提高热能利用率:能源消耗量与国民生产总值成正比。
6.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研究对象:与热现象有关的能量利用与转换规律的科学。
研究内容:(1).研究能量转换的客观规律,即热力学第一与第二定律。
(2).研究工质的基本热力性质。
(3).研究各种热工设备中的工作过程。
(4).研究与热工设备工作过程直接有关的一些化学和物理化学问题。
7..热力学的研究方法与主要特点(1)宏观方法:唯现象、总结规律,称经典热力学。
优点:简单、明确、可靠、普遍。
缺点:不能解决热现象的本质。
(2)微观方法:从物质的微观结构与微观运动出发,统计的方法总结规律,称统计热力学。
优点:可解决热现象的本质。
缺点:复杂,不直观。
主要特点:三多一广,内容多、概念多、公式多。
工程热力学13 动 力 循 环解析
![工程热力学13 动 力 循 环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704892976c66137ef061918.png)
动 力 循 环一、动力循环的分析方法1.热力学第一定律分析方法(以热效率t η为指标):热力学第一定律效率=投入系统的能量有效利用的能量动力循环 QW t =η121212111T T S T S T Q Q Q W t -=∆∆-=-==η (STdS T ∆≡⎰⋂) 理想 121T T C -=η 循环完善性充满系数=ABCDAabcda面积面积对应卡诺循环功量实际循环功量=2.热力学第二定律分析方法(以火用效率ex η为指标): 热力学第二定律效率=投入系统的可用能有效利用的可用能动力循环 sup ,x tex E W =η 或 sup,,0sup ,11x i g x i ex E S T E I ∑∑-=-=ηTsup ,x E 核算起点不同,可有两种结果: ① 以投入的燃料的化学能为起点 Q E E F x x ==,sup , ② 以释放热量的可用能为起点⎪⎭⎫⎝⎛-==T T Q E E Q x x 0,sup ,1两种分析法,一个考虑能量的“数量”,一个考虑能量的“质量”。
各有侧重,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两者的结合才能全面反映能量的经济性。
如书上本章*10-6 对蒸气动力循环的火用分析,用热一律分析: 乏汽排热能量损耗最大,冷凝器散热损失约占总热量的54.26%,但因放热温度低,火用损失并不大,约占总火用的2.22%;用热二律分析:锅炉的燃烧与传热火用损失最大,约占总火用的58.91% /35.84%;但其热损失仅为10%。
13 蒸汽动力循环13.1 朗肯循环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卡诺循环的效率最高。
如果采用气体作为工质,则很难实现卡诺循环中的等温吸热和等温放热这两个过程。
然而我们已经知道,在湿蒸汽区内,蒸汽的吸热和放热都是等温过程,同时也是等压过程。
因此如果以饱和蒸汽作为工质,可以在蒸汽的湿蒸汽区内实现卡诺循环。
图13-1给出了饱和蒸汽卡诺循环的T -s 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程热力学13---动-力-循-环动 力 循 环一、动力循环的分析方法1.热力学第一定律分析方法(以热效率t η为指标):热力学第一定律效率=投入系统的能量有效利用的能量动力循环 QW t =η121212111T T S T S T Q Q Q W t -=∆∆-=-==η (STdS T ∆≡⎰⋂)理想 121T T C -=η 循环完善性充满系数=ABCDA abcda面积面积对应卡诺循环功量实际循环功量=2.热力学第二定律分析方法(以火用效率ex η为指标): 热力学第二定律效率=投入系统的可用能有效利用的可用能T动力循环 sup ,x t ex E W =η 或 sup,,0sup ,11x i g x i ex E S T E I ∑∑-=-=ηsup ,x E 核算起点不同,可有两种结果:① 以投入的燃料的化学能为起点 Q E E F x x ==,sup , ② 以释放热量的可用能为起点⎪⎭⎫⎝⎛-==T T Q E E Q x x 0,sup ,1两种分析法,一个考虑能量的“数量”,一个考虑能量的“质量”。
各有侧重,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两者的结合才能全面反映能量的经济性。
如书上本章*10-6 对蒸气动力循环的火用分析,用热一律分析: 乏汽排热能量损耗最大,冷凝器散热损失约占总热量的54.26%,但因放热温度低,火用损失并不大,约占总火用的2.22%;用热二律分析:锅炉的燃烧与传热火用损失最大,约占总火用的58.91%/35.84%;但其热损失仅为10%。
13 蒸汽动力循环13.1 朗肯循环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卡诺循环的效率最高。
如果采用气体作为工质,则很难实现卡诺循环中的等温吸热和等温放热这两个过程。
然而我们已经知道,在湿蒸汽区内,蒸汽的吸热和放热都是等温过程,同时也是等压过程。
因此如果以饱和蒸汽作为工质,可以在蒸汽的湿蒸汽区内实现卡诺循环。
图13-1给出了饱和蒸汽卡诺循环的T -s 图。
等温吸热过程4-1为在锅炉中的定压吸热过程;等温放热过程2-3为在冷凝器中的定压放热过程;定熵膨胀过程1-2为在汽轮机中的可逆绝热膨胀过程;定熵压缩过程3-4为在压缩机中的可逆绝热压缩过程。
但是蒸汽卡诺循环实际上是难以实现的,因为过程3-4中所压缩的工质是干度很低的湿蒸汽,不仅需要消耗很大的压缩功,而且对压缩机的工作也非常不利;另外, 乏气(汽轮机出口的低压湿蒸汽)的干度较低,也对汽轮机的工作不利;同时,饱和水蒸气的温度总是在临界温度374℃以下,远远低于金属材料所允许的600℃左右的工作温度,因此,即使在湿蒸汽区实现了卡诺循环,其效率也不会太高。
(2006年安徽首台60万千瓦超临界发电机组阜阳华润电厂投产;2011年皖能铜陵电厂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机组)。
将乏气完全凝结为水后再进行压缩,以改进压缩过程;让蒸汽在锅炉中过热,来提高平均吸热温度,以及提高乏气的干度。
通过上述改进后,构成了一个最简单的蒸汽动力循环。
这个蒸汽动力循环由锅炉、蒸汽轮机、冷凝器和水泵组成,其系统简图如131-2所示。
该循环的工作过程如下:过程4-1:未饱和水在锅炉中吸热,变为过热蒸汽,工质与外界之间没有技术功交换。
忽略工质流动过程中的阻力,并将过程想象为从无数个温度不同的热源吸热的过程,且各热源与工质吸热时的温度相等,则该过程可理想化为可逆定压吸热过程;过程1-2:过热蒸汽在汽轮机中膨胀,对外做功,若忽略工质的摩擦与散热,则该过程可以简化为可逆绝热膨胀过程(即定熵膨胀过程);过程2-3:从汽轮机中出来的乏气在冷凝器中对冷却水放热,凝结为饱和水。
如不计传热的外部不可逆因素,该过程可简化为可逆的定压放热过程,并且温度保持不变;过程3-4:水泵将凝结水的压力提高,送回锅炉,该过程要消耗外功。
忽略摩擦与散热之后,这个实际的不可逆压缩过程可理想化为可逆等熵压缩过程。
经过上述理想化之后,不可逆的蒸汽动力循环简化为可逆循环,称为朗肯循环。
朗肯循环的T -s 图、p -v 图和h -s 图分别示于图13-3、13-4和13-5。
通过各设备和整个循环的能量衡算,可以计算出循环的吸热量、放热量,以及循环对外输出的功量,并由此得出整个循环的热效率。
工质在锅炉中吸热量:41h h q H -=工质在汽轮机中膨胀做功(轴功):21h h w T -=工质在冷凝器中的放热量:32h h q L -=冷凝水在水泵中所消耗的功(轴功):34h h w P -=整个循环对外所输出的净功:()()()()LH P T q q h h h h h h h h w w w -=---=---=-=32413421因此,循环的热效率可表示为:()()HL HLH Ht q q q q q h h h h h h q w -=-=----==1413421η (13-1)由于水的不可压缩性,压缩过程中容积变化很小,泵功通常可按下式来近似计算,()p v p p v p v w p ∆-=--≈-=⎰3443d(13-2)由于水泵所消耗的功远远小于汽轮机所输出的功,在近似计算中,泵功通常也可以忽略不计,则循环的热效率表达式(13-1)可以近似表示如下, 4121h h h h t --=η(13-3)当机组功率一定时,机组的尺寸是由其所消耗的蒸汽量决定的。
因此,除动力装置每输出1kW.h(3600kJ)的功所消耗的蒸汽量,用d 表示为wd 3600=kg/(kW.h )(13-4)朗肯循环是最基本的动力循环,它结构简单,但是效率较低。
现代大、中型蒸汽动力装置中所采用的循环都是在朗肯循环的基础上改进得到的。
【例13-1】在朗肯循环中,蒸汽轮机入口的蒸汽状态为MPa 5.161=p ,5501=t ℃,蒸汽轮机乏气的压力MPa 004.02=p ,求循环热效率和汽耗率。
解:朗肯循环如图13-3所示。
由给定参数,自水蒸汽图表查得,由MPa 5.161=p ,5501=t ℃,查得:kJ/kg 6.34321=h ,kJ/kg.K 4625.61=s 由MPa 004.02=p ,12s s =,查得: kJ/kg 2.19462=h由23p p =,查饱和水的焓与熵分别为:kJ/kg 4.1213=h ,kJ/kg.K 4224.03=s 由14p p =,34s s =,查得:kJ/kg 1.1394=h根据上述参数,计算得出水蒸汽在汽轮机中定熵膨胀所作的功为kJ/kg 4.14862.19466.343221=-=-=h h w T水泵定熵压缩所消耗的功kJ/kg 7.174.1211.13934=-=-=h h w p因此汽轮机所输出的净功为kJ/kg 7.1468=-=p T w w w工质在锅炉中所吸收的热量kJ/kg 5.32931.1396.343241=-=-=h h q H循环的热效率446.05.32937.1468===Ht q w η汽耗率kg/(kW.h)451.27.146836003600===wd在上述计算中可以发现,水泵耗功只占汽轮机所做功的1.1%左右,因此在很多计算中,水泵的耗功通常可以忽略不计。
13.2 蒸汽参数对循环的影响从锅炉中出来的水蒸汽称为新气,膨胀做功后从汽轮机中排出的水蒸汽称为乏气。
如果确定了新气的温度(初温T 1)和压力(初压p 1),以及乏气的压力(背压p 2),那么整个朗肯循环也就确定下来了。
因此,所谓蒸汽参数对循环的影响也就是初温T 1、初压p 1和背压p 2对循环的影响。
研究蒸汽参数对循环的影响,运用T -s 图最方便。
(1)蒸汽初压力的影响假定初温T 1和背压p 2保持不变,把初压由p 1提高到1p ',如图13-6所示。
由于背压不变,则平均放热温度保持不变,而平均吸热温度提高,因此循环效率也随之提高。
但是,单纯地提高初压力会导致乏气干度的下降,而乏气干度过低会危及汽轮机运行的安全性,并降低汽轮机的工作效率。
一般要求乏气的干度不低于85%。
(2)蒸汽初温度的影响如果维持初压力p 1和背压p 2保持不变,将新气初温从T 1提高到1T ',如图13-7所示,循环的平均吸热温度也必然提高,即循环的效率也随着提高。
从图中还可以看出,初温提高还可以带来另外两个明显的好处:单位工质循环的功量将增加,并由此减小循环的汽耗率(在功率一定的条件下,汽耗率反映了设备尺寸的大小,汽耗率越小,设备的尺寸也越小,设备的投资也越小);乏气的干度将增大,从而改善汽轮机的工作条件。
尽管从热力学的角度来看,提高初温总是有利的;但是由于受到金属材料耐热性能的限制,一般初温取在600℃以下。
(3)乏气参数的影响背压对热效率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
当初参数p 1和T 1不变时,降低背压p 2,则蒸汽动力循环的平均放热温度明显下降,而平均吸热温度的变化很小,这样使得循环的热效率得以提高。
但是背压必然受到环境温度的制约,即对应于背压条件下的蒸汽饱和温度不能低于环境温度。
现代蒸汽动力装置的背压可设计在0.003MPa ~0.004MPa 左右,其对应的饱和温度为28℃左右,略高于冷却水的温度。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知,单纯地调整蒸汽参数,可以提高循环效率,但同时也受到各种制约,如蒸汽干度、材料以及环境温度等等。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矛盾,还可以通过改进循环结构来提高热效率。
比较常用的方法有再热循环和抽气回热循环。
13.3 再热循环由前可知, 提高1p ↑可使↑t η,但如不相应提高↑1t ,则将使↓2x ,对汽轮机运行安全不利。
解决的办法:中间再热——对朗肯循环加以改进,在新汽膨胀到某一中间压力,撤出(高压)汽轮机,导入换热器再加热,然后再导入(低压)汽轮机,继续膨胀到背压2p ,此称为再热循环。
再热循环的主要目的是在提高1p ↑的情况下,提高汽轮机出口干度↑2x ,但能否使热效率进一步提高↑↑t η,取决于中间再热的压力。
())()()(41211B A A B t h h h h h h h h q w -+--+-==η再热循环可视为:基本循环+附加循环中间再热的压力取得高,附加部分效率就高,总↑t η,但x 的改善小,这与再热循环的初衷相违,故需权衡,一般取中间压力1%30%20p p -≈,可是干度在允许范围内而使热效率略有提高。
13.4 回热循环朗肯循环效率不高的一个主要原因:水泵加压后的未饱和水温很低,使得平均加热温度不高,传热的不可逆损失较大。
Ts解决的办法:蒸汽回热——用汽轮机中做过功的蒸汽来加热锅炉给水。
因乏汽温度仅略高于未饱和水温度,故不可用。
目前常用的是抽汽回热,即从汽轮机的适当部位抽出尚未完全膨胀,压力温度较高的少量蒸汽,去加热低温冷凝水,称为抽汽回热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