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最新K122018年高中语文 第二部分 唐宋词 第八课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教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__离情别绪学案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

高中语文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__离情别绪学案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

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课前导语别离是人生遭际中的必修课。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江淹《别赋》)对离情别绪的抒写,是以细腻深婉著称的词体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送别、留别、赠别、酬别、话别、宴别、饯别、寄别……可谓品类众多;难舍、相思、劝勉、鼓励、期望、深情、安慰、祝愿、关怀……可谓心态复杂;长亭、南浦、灞陵、杨柳、杯酒、明月、残阳、江水、孤云、芳草、远帆、歧路……可谓意象繁富。

分析此类词,要把握关于离别的意象,还要注意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不同。

学习本课,了解词的基本常识,初步体会词与诗的节奏的不同。

学习过程中,要将“离别”的普遍情感运用到阅读之中,同时也要注意古人特有的通讯条件,感受词人浓浓的亲情、友情、爱情,培养健康的情操。

清平乐一、词人名片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继其父李璟为南唐主,世称李后主,徐州人。

在位15年,尊崇宋朝,纵情享乐,政事不修,只求苟安。

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宋军攻破金陵(今南京),他出降,被俘到汴京(今开封),封违命侯。

据说他在生日(七日七日)于寓中作乐,又作词有“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句,被宋太宗毒死。

李煜能诗文,善书画,通音律,尤以词闻名。

前人评价李煜“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后主本有集,已失传。

现存词46首,其中几首前期作品或为他人所作,可以确定者仅38首。

二、诗词故事诗僧劝谏李后主和尚谦光很有才华,李后主很赏识他。

谦光是个很有责任心的和尚,他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也敏锐地感觉到宋军即将大举进攻南唐,但看到国政日渐崩溃,心里不是滋味。

一次,李后主召集大臣们赏花。

谦光一看机会来了,要求将自己的诗献给李后主。

诗是这样的:拥衲对芳丛,由来事不同。

鬓从今日见,花似去年红。

艳冶随朝露,馨香逐晓风。

何须对零乱,然后始知空。

在诗中,谦光以“花”的朝不保夕、好景不长来暗示南唐政权的摇摇欲坠。

他希望李后主能够早日奋发自强,不要在“花”零落后才去感慨好景不在。

第八课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

第八课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

关于词牌——《苏幕遮》②
另有言,苏幕遮亦称“乞寒节”,是龟兹 国为祈祷当年冬天严寒以降更多的雪,来年水 源充沛。唐代时,苏幕遮传入中原,曾轰动京 城,成为唐和宋时的一个重要节日。唐人写的 关于苏幕遮歌舞的诗词,就数量繁多。到宋时, 苏幕遮就成了词牌名。
关于作者——范仲淹①
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 谥号“文正”,后追封“楚国公”。朱熹称其为“天 地间第一流人物”。作词能开拓词的意境,风格兼有 婉约、豪放。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 时人称之为“范履霜”。 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 有敢言之名。 中年做官后,接连上书议论国事,讥切时弊。后 得罪宰相吕夷简,贬饶州。
3、修辞手法:对比、比喻、拟人
六、鉴赏: 1、把握特征: ① 文字特征:出现“送”、“别”、“赠”等字样; ② 意象特征:出现与送别相关的词语; ③ 情感特征:表达的是离别时的不舍和伤感,别后 的孤寂和思 念以及对友人的劝勉和安慰。 ④ 表达技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以物喻人、心 理刻画。 2、把握诗歌风格。
小结
上片:即景生情,情景交融,感情流 露 真挚自然。 下片:虚实相生,感情的抒发极为缱 绻婉转。 语言多用白描,淡淡勾勒,明净自 然,有如天籁。
主旨
诗文再现了在恼人的春色中 触景生情,思念离家在外的亲人 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深切的离愁 别绪。
苏 幕 遮
范仲淹
关于词牌——《苏幕遮》①
苏幕遮,词牌名,又名:《古调歌》、《鬓云松 令》、《云雾敛》、《般涉调》等。原是唐玄宗时教 坊曲名,来自西域,为一种少数民族服饰。幕,一作 “莫”或“摩”。代表作有:范仲淹的《苏幕遮·碧 云天》、周邦彦的《苏幕遮·燎沉香》。 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四十一《苏莫遮冒》修: “‘苏莫遮’西域胡语也,正云“飒磨遮”。此戏本 出龟兹国,西至今犹有此曲。

语文版高三语文选修《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说课稿

语文版高三语文选修《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说课稿

语文版高三语文选修《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说课稿一、教材内容分析《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是语文版高三语文选修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本课围绕离情别绪这一主题展开,通过多个篇章的选材,描绘了人们在别离之时所产生的各种情感和感受。

本课以第一篇《离情别绪的发生与解脱》和第二篇《《琵琶行》:艰难际遇中的离情别绪》为主要篇章内容。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方面。

知识目标: - 了解离情别绪的概念和特点; - 理解《离情别绪的发生与解脱》和《琵琶行》两篇课文的主旨和情感表达; - 掌握课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理解和运用。

能力目标: -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 培养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 激发学生对离情别绪的思考和感悟; - 培养学生的情感沟通和表达能力; -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人文关怀。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 分析和理解《离情别绪的发生与解脱》和《琵琶行》两篇课文的情感表达; - 培养学生对离情别绪的感悟和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 帮助学生理解并感受课文中所表达的离情别绪; -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发现课文中的艺术特色和情感意蕴。

四、教学过程导入:利用多媒体投影仪播放一段与离情别绪相关的影视片段,引发学生对离情别绪的思考和感受。

导学: 1. 通过小组合作阅读,让学生分析理解《离情别绪的发生与解脱》。

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描述的场景、情感和人物内心世界。

2. 引导学生阅读《琵琶行》,理解作者借琵琶行的主人公的遭遇和心路历程表达离情别绪。

展示:教师运用多种方式,如课件、图片、视频等,展示作者通过诗意描写、抒发情感和表达离情别绪的手法。

训练:进行课文的词语分析训练和句子理解训练,帮助学生掌握重要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并能理解课文中的难句。

提升: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引导学生对离情别绪的认识深化,并鼓励其进行情感表达。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扩展阅读》73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扩展阅读》73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拓展阅读之<雨霖铃>》教学设计长沙县一中杨柳教学目标:1、学习《雨霖铃》借景抒情的手法;2、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3、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教学重点:学习《雨霖铃》借景抒情的手法。

教学难点: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

我们透过这些诗行,可以想象朋友分别时的悲楚,情人天各一方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抒写离别之情的名作《雨霖铃》。

二、初读词作,整体感知1.自由读2.点学生读(正音、停顿)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3.整体感情基调是什么?师:那么,《雨霖铃》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呢?生:悲、伤……师:词中最能体现情感的是哪一句哪个字?(“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插入补充《雨霖铃》创作背景: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衣红偎翆、浅斟低唱的生活。

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

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师:是啊!佛言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悔、爱别离、求不得。

其中最苦是“爱别离”。

“多情自古伤离别”就是对这种心情的经典概括。

师:而柳永的这种“伤离别”比一般人更重,“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说明柳永的离别是在凄冷的秋季。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鉴赏知识诗词异貌》71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鉴赏知识诗词异貌》71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设计理念】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合作探究与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疏通文本的基础上,联系自身经验,对文本进行了个性化解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唐诗宋词鉴赏》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选修的八篇。

本单元主要体现当代对中华文化诗词魅力注视,重在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述唐诗宋词意境之美。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李清照的三首词这个例子既承担了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了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因此是个很好的蓝本。

2.文本简析: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女性词人,百转千回的一生影响着她的词作风格,以南渡为界,前期李词是少女少妇时期的小女儿的愁绪离别,后期是国破家亡丧夫孀居飘零的不尽悲苦。

因此,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把握李清照前后时期作品分风格的不同,更要让学生仔细把握意象,品读语言,领略诗歌意象意境之美。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所以教师要采取鼓励机制,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热情,但由于长期的文学素养欠缺,他们的鉴赏能力还是很有限的,因此要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以上几点主要是从学生的现有水平、学习习惯和能力上去认识归纳的。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作品阅读赏析,了解李清照,学会知人论世区分其前后期不同作品的写作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自主赏析诗歌中表达诗人不同愁绪的意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古诗词的鉴赏与阅读,进一步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教学重难点】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心理层次,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难点是:联系以往的阅读经验和积累,学生对于意象的把握和分析。

【教学方法】1.教法:教法依据诵读法是一种欣赏教学法,优美的诗词需要阅读,不仅可以锻炼朗诵能力,更可以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从而获得语感的训练。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苏幕遮》76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苏幕遮》76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教学目的:1、了解周邦彦的生平事迹。

2、掌握词的内容及表现技巧,品味语言。

3、诵读课文。

教学重点:掌握词的内容及表现技巧,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

教学方法:讨论、诵读、赏析、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宋人周敦颐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除了《爱莲说》,同学们还能想起哪些关于莲荷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与莲荷有关的词——周邦彦yàn《苏幕遮》二、作家作品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人。

少年时落拓不羁,二十四岁时入太学读书,后来当过一些地方官和校书郎等职。

他精通音律、善作词,其作品善铺叙而含蓄,富丽精细,格律精严。

宋婉约词派之集大成者,有“词家之冠”“词中老杜”之称,著有词集《片玉词》。

漂泊的孤独和憔悴失意,是周邦彦词的情感基调。

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

周邦彦开宗立派,是继柳永之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

三、朗读课文1.上篇写景,整体格调活泼,诵读时候要有一种欢快之感,同时又要注意词人的情绪变化:“燎沉香,消溽暑。

”情绪烦闷,声音低沉,语速稍慢;“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转为欢快,声音清脆,节奏加快,情绪饱满;“叶上……风荷举。

”视野开阔,境界清远,需中音中速,语势连贯,其中“风荷举”需重读。

2.下片抒怀,格调轻柔,如梦似幻:“故乡遥……久作长安旅。

”慢速,似喃喃自语;“五月渔郎……梦入芙蓉浦。

”充满深情,突出梦幻之感。

四、课文赏析1.注释①溽rù,润湿、湿热。

②呼晴,唤晴,旧时有鸟鸣可占晴雨之说。

③侵晓,拂晓;侵,渐近。

④宿雨,隔夜的雨。

⑤清圆,清润圆正。

⑥吴门,今江苏苏州。

⑦长安,借指北宋都城汴京。

⑧芙蓉浦,有荷花的水边;芙蓉,荷花的别称。

2.译文焚烧着沉香,以驱散闷热潮湿的暑气。

《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鉴赏复习》课例分析与思考

《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鉴赏复习》课例分析与思考

《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鉴赏复习》课例分析与思考【摘要】这篇文章将探讨《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鉴赏复习》课例的分析与思考。

在将介绍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正文将分别讨论送别诗的背景与特点、《多情自古伤离别》的诗意表达、送别诗的题材与表现手法、送别诗的艺术魅力以及学习《多情自古伤离别》对诗歌修养的意义。

结论部分将总结课例分析与思考的重要性,并展望古代诗歌研究及创作的未来启示。

这篇文章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送别诗的文化背景和艺术魅力,同时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为古代诗歌的研究和创作提供启发和借鉴。

【关键词】送别诗, 《多情自古伤离别》, 诗意表达, 题材, 表现手法, 艺术魅力, 诗歌修养, 思考, 课例分析, 古代诗歌研究, 创作启示1. 引言1.1 介绍《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鉴赏复习》课例分析与思考《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鉴赏复习》是一门致力于探讨古代送别诗的课程。

送别诗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承载了诗人对离别之情的真挚表达,展现了人们在别离时的深情与愁绪。

本课程旨在通过对《多情自古伤离别》等送别诗的深入学习和分析,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感和情感,培养对古代诗歌的审美情趣和解读能力。

通过对送别诗的背景与特点、《多情自古伤离别》的诗意表达、送别诗的题材与表现手法、送别诗的艺术魅力以及学习《多情自古伤离别》对于诗歌修养的意义等方面的探讨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欣赏古代送别诗的魅力,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水平。

课例分析与思考也有助于我们深入探讨古代诗歌的研究价值,为今后的诗歌创作和研究提供新的启示和思路。

愿我们在《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鉴赏复习》的课堂上,体味诗歌之美,感悟离别之情,获得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2. 正文2.1 送别诗的背景与特点送别诗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重要形式,其起源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

送别诗主要描写离别之情,表达离别时的忧伤、思念与祝福之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情感表达方式。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全文翻译赏析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全文翻译赏析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全文翻译赏析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译文]多情人自古就为离别忧伤,更何况在那深秋清冷的晚上。

[出典]北宋柳永《雨霖铃》注:1、柳永《雨霖铃》【原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②,骤雨③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④,留恋处⑤,兰舟⑥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⑦。

念去去⑧、千里烟波,暮霭⑨沉沉⑩楚天⑾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⑿!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⒀,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⒁,更与何人说?2、【注释】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

相传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

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

又名《雨霖铃慢》。

上下阕,一百零三字,仄韵。

这首词选自《全宋词》,雨霖铃又作雨淋铃。

这首词是他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写的,抒发了跟情人难分难舍的感情。

②对长亭晚:面对长亭,正是傍晚时分。

③骤雨:阵雨。

④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

无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

⑤留恋处:一作“方留亦处”. ⑥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

后用作船的美称。

⑦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

即是“凝咽”.⑧去去:往前走了一程又一程(分手后越来越远)。

⑨暮霭:傍晚的云气。

⑩沉沉:深厚的样子。

⑾楚天:战国时期湖南、湖北、江苏、浙江一带属于楚国,这里以“楚天”泛指南方的天空。

⑿清秋节:萧瑟冷落的秋季。

⒀经年:经过一年或多年,此指年复一年。

⒁风情:情意(男女恋情)。

3、【译文】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

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

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

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苏幕遮》83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苏幕遮》83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苏幕遮》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过程与方法:了解作者及其作品风格,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预习案】一、走进作者:周邦彦是北宋后期著名的婉约派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漂水县等。

他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宋神宗时,他写了一篇《汴都赋》,赞扬新法,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兴大晟府。

妙解音律,善于作词,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他的词富艳精工,自成一家,有“词家之冠”、“词中老杜”之称。

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二、知识积累1、读准字音、辨析字形燎(liáo)rù)楫(jí)浦(pǔ)2、结合注释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燎.沉香(点燃)消溽.暑(湿润)鸟雀呼.晴(欢呼)梦入芙蓉浦.()侵晓窥.檐语(偷看)侵晓..(快天亮时)3、翻译下列句子①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雨后天晴,鸟雀欢快的鸣叫,拂晓时分我偷偷听它们在屋檐下的“言语”②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荷叶上初出的阳光晒干了隔夜的雨,水面清润圆正,荷叶迎着晨风,每一片都挺出水面③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我家本在吴越一带(今钱塘),长久地客居长安4、解答下列问题①.上阕写了哪些景,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烦闷---欢快)②下阕写了什么情?(对家乡朋友的浓烈思念。

)5、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全词【探究案】思考:(1)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感官上来讲,词人是从哪三个角度来描写这幅画的?意象: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荷花。

画面:整幅画面清新自然,从容淡雅。

·燎沉香,消溽暑。

(嗅觉)。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听觉)。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视觉)。

(2)作者感情的变化主要是通过哪个字表现出来的?分析这几个字的妙处.(“呼”和“语”。

唐宋诗词鉴赏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

唐宋诗词鉴赏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
鸿雁已经飞回而音信毫无依凭, 路途遥远,要回去的梦也难形成。离 别的愁恨正像春天的野草,越行越远 它越是繁生。
李煜(937—978),南唐后主,词人。初名从嘉。 字重光,号钟隐 。李璟第六子,公元 961—975年在位, 世称 李后主 。降宋后,封违命侯,被毒死。 能诗善文,爱好音乐,亦工书画,尤以词名,被誉为 “千古词帝” 。其词以降宋为界,可分前后两期。 前期词 大都描写宫廷享乐生活,风格柔靡,亦有清丽之 作; 后期词 多抒发亡国被俘的痛苦以及对往昔帝王生活的 怀念,表现出浓重的感伤情绪。 艺术上善于运用 白描手法,生动而形象地书写真情实感, 在题材和意境方面突破了晚唐以来以艳情为主的窠臼,使 词从音乐的附庸渐变为 抒情述怀的工具,提高了词的文学 表现功能。现存词四十四首,诗十六首。后人将他的词与 其父之词合刻为《南唐二主词》。
比喻 白描
乐》,
触目伤怀,心烦意乱, 表现了
倍增思念之情。
作者在
恼人的
春色中,
雁来音信无凭,
下 路遥归梦难成。
白描
思念之切
触景生 情,思 念离家
片 离恨恰如春草, 比喻 离恨的无穷无尽。
更行更远还生
以景作结 虚实结合
在外的 亲人的 情景。
译文
离别以来,春天已经过去一半,映 入眼中的景色掠起柔肠寸断。阶下落 梅就像飘飞的白雪一样零乱,把它拂 去了又飘洒得一身满满。
二、整体感知,学会鉴赏
清平 乐
(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 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
问:本词是如何表现词人的思念之情的?
别来春半,触
上 目愁肠断。
直抒胸臆 特定环境下的 难过心情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苏幕遮》81PPT课件 一等奖名师公开课比赛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苏幕遮》81PPT课件 一等奖名师公开课比赛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 (今属江苏)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文学家。在参知政事任上,提出过政治革新的 方案,主持庆历改革,史称“庆历新政”,因 守旧派阻挠而未果。文章骈散相间,气势磅礴, 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 末五代词的奢靡风气,开拓了词的领域,可以 说是苏轼豪放词的先声。卒谥文正。有《范文 正公集》。
• 在边关防务前线,当秋寒萧飒之际, 将士们不禁思乡念亲,于是范仲淹 触景生情,便写下了这首词。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 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 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 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
苏幕遮
上下阕各写了什么?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注 ①吴见山:吴文英词友,常有唱酬相和。 ②吴文英:宋代词人,号梦窗,一生未第,游幕终生。
• 这首词运用了一些表现手法,请指出两种 作简要分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考答案:
• 这首词运用了一些表现手法,请指出两种作简要 分析。
• (1)①比喻。②如“山远翠眉长”,远望寒山 空蒙蒙地带着青翠欲滴的山气,将“山气”比作 “翠眉”,展现了重阳登高的美景。③表达了作 者思念朋友以及感慨自身已入暮年却仍羁旅在外 的愁情。
是怎样抒发“乡思离愁之深重”的。
谢谢聆听!
(1)思念家乡、羁旅的愁思。 (2)“黯乡魂,追旅思。”作者因思念 家乡而黯然销魂,羁旅的愁思缠扰不休。
还有从“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词句中也都流露出作者的乡 思离愁之情。
下阕 写浓重的乡愁
小组讨论
• 这首词用了哪些手法?(抒情手法或表现手法 )选取其中一种手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

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

要养成反复朗读的习惯。

注意理解的用典、照应等方法,认真体会上下片之间的衔接、过渡, 准 确把握词的主题。

从“离情别绪”这一主旨上解读本课词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词人浓浓的亲情、友情、爱情,培养健康的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柳” “长亭”等意象的意义。

2、理解词中所抒发的伤离别恨之情3、分析词的艺术特征。

教学方法:阅读、朗读、引导启发。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鉴赏《清平乐》教学过程一、题目解说 清平乐,词牌名,又名“清平乐令”“忆萝月”“醉东风”。

双调四十六字, 前段四句,四仄韵;后段四句,三平韵或三仄韵。

这首小令相传是李煜亡国之前的作品。

有的研究者甚而指出说, 它是李煜请求 宋太祖放还他的七弟从善而不可得的时候写的。

二、走近作者[ 李煜] (937-987 ),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

徐州人。

宋建隆二年( 961)在金陵即位,在位 15 年,世称李后主。

他嗣位的 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

宋开室七年( 974),宋太祖屡次遣 人诏其北上,均辞不去。

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次年十一月城破,后主 肉袒降,被浮到汴京,封违命侯。

太宗即位,进陇西郡公。

太平兴国三年 (978) 七夕是他 42 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 会上宴会上下药将他毒死。

追封吴, 葬于洛阳邙山。

李煜前期词作风格绮丽柔 靡,还不脱“花间”习气。

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已为苏辛所谓的 “豪放”派打下了基础, 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 如王国维《人间词旖 》 所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至于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 更是空前绝后了。

李煜本有集,已失传。

现存词 44 首,其中几首前期作品或 为他人所作,可心确定者仅 38 首。

阅读诗词、总体感知、个读、齐读 、诗词意思的理解 译文:离别以来,春天已经过去一半,映入目中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 项城一高 史明才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 了解词的基本知识, 鉴赏词打下基础。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苏幕遮》79PPT课件 一等奖名师公开课比赛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苏幕遮》79PPT课件 一等奖名师公开课比赛
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古诗十九首》之一《涉江采芙蓉》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意境清远,中音中速,“风荷举”重读。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语速放慢,似喃喃自语。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梦回故乡,缓慢而深情。
五、拓展延伸—丰富文本
天涯共此时 ——化不开的乡愁
作业
1、查阅现代诗中思乡篇目 2、关注《记住乡愁》纪录片
风荷
四、探究提升——研习文本
4、下片中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抒发思乡之情? 直抒胸臆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 对写法 反客为主 诗从对面飞来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虚写
吟 “读” 咏占 诗鳌
韵头
燎沉香,消溽暑。 ——情绪烦闷,声音低沉,语速稍慢。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转为欢快,声音清脆,情绪饱满。
周苏 邦幕 彦遮
河北昌黎第一中学 赵立萍
周苏 邦幕 彦遮
河北昌黎第一中学 赵立萍
学习目标
1、诵读中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情感 2、提升鉴赏诗词的能力
一、预习检测——初读文本
1、读准字音 2、初步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情感
二、自主学习——再读文本
整体感知: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上片:写景—燎香消暑 鸟雀呼晴 风荷出水 下片:抒情—思乡情切
——唐·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文库精品】高中语文 第二部分 唐宋词 第八课 多情自古伤离别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

【文库精品】高中语文 第二部分 唐宋词 第八课 多情自古伤离别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

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资料助读]◎释标题清平乐,词牌名,又名“清平乐令”“忆萝月”“醉东风”。

双调四十六字,前段四句,四仄韵;后段四句,三平韵或三仄韵。

◎知作者李煜(937-978),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

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继位,史称李后主。

开宝八年,国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

后为宋太宗毒死。

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却有非凡的艺术才华。

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等,被称为“千古词帝”。

◎明背景这首小令相传是李煜亡国之前的作品。

有的研究者甚而指出说,它是李煜请求宋太祖放还他的七弟从善而不可得的时候写的。

[精要赏析]◎赏形象1.试分析“梅”这个物象的含义。

提示:扣住“梅”的特点及现状思考。

参考答案:“如雪乱”,是说落梅之多。

梅白如雪,尽为冷色,画面的冷寂,色调的愁惨,寓示着人生的哀伤、离情的悲凉。

◎品语言2.分析开头“别”字的表达效果。

提示:从“别”的位置及词人的情感考虑。

参考答案:劈头一个“别”字,领起全文,结出肠断之由,发出怀人之音。

3.“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一句历来被诗家评为写愁之佳句。

试作简要分析。

提示:从用词表达技巧等角度去分析写愁之妙。

参考答案:用了“更行”“更远”“还生”三个词语,将复迭和层递等修辞手法交织于一句,以春草的随处生长比喻离恨的绵绵不尽,委婉,深沉,余思不尽。

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使形象化入漫漫时空,促人深思联想。

◎析技巧4.试分析“拂了一身还满”一句中的表现手法。

提示:从“拂了一身还满”实指和虚指两方面考虑手法。

参考答案:“拂了一身还满”,以象征(双关)手法表达自己扫不尽的离愁。

梅花越落越多,而离愁亦拂去仍来。

一笔两到,于婉曲回环中见出情思。

[资料助读]◎释标题苏幕遮,原为唐教坊曲名,由西域传入,是当时高昌国语的音译。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ppt课件教学内容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ppt课件教学内容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 绪》ppt课件
清平乐 李煜
教学目标:
1、能够鉴赏、总结《清平乐》中,词人感情 的表达方式。
2、能够通过探究,理解、鉴赏形象可感的离 情别绪。
教学难点: 联系意象特点,联想、理解诗人如何把抽象的
离情别绪化为具体的意象。
清平乐 李煜
五代十国南唐后主 李煜出生于公元937年。 居今有1071年。 他的生日是农历七月初七。 他是李璟的第六个儿子,5个哥哥早 亡。 公元961年,24岁被立为太子。 国都为金陵,现南京。 公元975年,被宋灭,他在位15年。 公元978年,七夕日,被宋பைடு நூலகம்宗派人 毒死,年42岁。 七夕生,七夕死 。
诗家习惯用春草以赋离情。 “更行”、“更远”、“还生”三外简短的词句,以春草的随处生长比离
恨的绵绵不尽,委婉,深沉,余思不尽。 “春草”既是喻象,又是景象,更是心象。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使形象
化入漫漫时空,促人深思联想,产生了情景交融,思境相合的艺术境界。
随着它的“更行更远”,向天涯之尽头,拓开了人的视野和时空的距离。人走得 愈远,空间的距离拉得愈大,春草也就蔓延得更多,直至视野尽处那一片虚化了 的,模糊了的空间。词人的满腔离愁别绪,也随之化入了漫漫大气,离情之深, 无可言状了。 与《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句,有 异曲同工之妙。
③有些不是化为具体物象,但具有物的特性。
有体积有重量:“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
可以计量:“谁知一寸心,乃有万斛愁”(庾信);
可以装载:“明夜扁舟去,和月载离愁。”(辛弃疾);
可以剪,可以割:“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 煜);
可以洗涤:“一曲清歌一杯酒,为君洗尽古今愁”(元朝 刘秉忠)。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扩展阅读》74PPT课件 一等奖名师公开课比赛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扩展阅读》74PPT课件 一等奖名师公开课比赛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 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 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 长,前程迷• 茫鹧鸪的天郁送闷人之情
• 辛弃疾
• 唱彻《诗阳光中》表泪现未了干“,怆功情名馀”事之且感加,餐请。浮天水 送无穷就树,中带间雨两云联埋逐一联半赏山。析作者是如
• 今古恨,几千何般表,现只这应种离情合是感悲的欢。?江头未是风
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 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 新意
作业
1、完成导学案上的练习。 2、探究中国古代送别诗蓬勃发展的原因。
送 别 诗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掌握并适当的方 法鉴赏 诗歌感情。
能力目标:提高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正确品出诗词所含
思想感情,热爱传统文化, 学会诗意人生。
合作学习

高三语文唐宋词第8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情绪人教版课件

高三语文唐宋词第8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情绪人教版课件
第八课 多情自古伤离别—
高三语文唐宋词第8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情绪人教版
诗海探珠
浣溪沙 苏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 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 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 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 落花知!
高三语文唐宋词第8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情绪人教版
【赏析】 作者先用简笔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 春天画图,只是轻描淡写地勾勒出风、云、水、 燕、泥等颇具初春气息的景物。第三句用沈约之 典,乐景、哀情相衬,其哀伤之情更深。下片选 用鸿雁传书的典故,写词人对故旧的思念。“沙 上”“竹间”,既分别为鸿雁和鹧鸪栖息之地, 也极可能即作者举目所见之景。末句用移情手法 ,使无知的落花变成了深知作者心情的知己,表 达了作者此时的复杂的心情:一是无人理解作者
高三语文唐宋词第8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情绪人教版
课堂互动探究
高三语文唐宋词第8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情绪人教版
⑥旅思:_羁__旅__之__思__。 ⑦离席:_饯__别__的__筵__席__。_ ⑧榆火:寒__食__这__天__禁__火__。__唐__时__朝__廷__于__清___明_ _日__取__榆__、__柳__之__火__以__赐__近__臣__。_ ⑨数驿:_几__个__驿__站__的__航__程__。_ ⑩津堠:渡__口__附__近__供__瞭__望__歇__宿__的__处__所__。_
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 _北__宋__
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北宋
前期改良运动的领袖。景祐年间
接任开封府知府,上《百官图》,
讽刺宰相吕夷简,被贬饶州。后任陕西经略安抚
副使,戍边多年,西夏不敢窥边,人称“龙图老
子”。庆历三年(1043)任枢密院副使,参知政事。
范仲淹诗词文均很出色,有《___________》,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资料助读]◎释标题清平乐,词牌名,又名“清平乐令”“忆萝月”“醉东风”。

双调四十六字,前段四句,四仄韵;后段四句,三平韵或三仄韵。

◎知作者李煜(937-978),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

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继位,史称李后主。

开宝八年,国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

后为宋太宗毒死。

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却有非凡的艺术才华。

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等,被称为“千古词帝”。

◎明背景这首小令相传是李煜亡国之前的作品。

有的研究者甚而指出说,它是李煜请求宋太祖放还他的七弟从善而不可得的时候写的。

[精要赏析]◎赏形象1.试分析“梅”这个物象的含义。

提示:扣住“梅”的特点及现状思考。

参考答案:“如雪乱”,是说落梅之多。

梅白如雪,尽为冷色,画面的冷寂,色调的愁惨,寓示着人生的哀伤、离情的悲凉。

◎品语言2.分析开头“别”字的表达效果。

提示:从“别”的位置及词人的情感考虑。

参考答案:劈头一个“别”字,领起全文,结出肠断之由,发出怀人之音。

3.“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一句历来被诗家评为写愁之佳句。

试作简要分析。

提示:从用词表达技巧等角度去分析写愁之妙。

参考答案:用了“更行”“更远”“还生”三个词语,将复迭和层递等修辞手法交织于一句,以春草的随处生长比喻离恨的绵绵不尽,委婉,深沉,余思不尽。

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使形象化入漫漫时空,促人深思联想。

◎析技巧4.试分析“拂了一身还满”一句中的表现手法。

提示:从“拂了一身还满”实指和虚指两方面考虑手法。

参考答案:“拂了一身还满”,以象征(双关)手法表达自己扫不尽的离愁。

梅花越落越多,而离愁亦拂去仍来。

一笔两到,于婉曲回环中见出情思。

[资料助读]◎释标题苏幕遮,原为唐教坊曲名,由西域传入,是当时高昌国语的音译。

后用作词牌,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

双调,六十二字,前后段各五句、四仄韵。

这首词以低回婉转、沉雄清刚的笔触,抒写了羁旅相思的情怀。

◎知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谥号“文正”。

祖籍陕西彬州(今陕西省咸阳市彬县),生于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

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官到参知政事(副宰相)。

有《范文正公集》,词仅存五首。

◎明背景范仲淹当时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主持防御西夏的军事。

在边关防务前线,当秋寒肃飒之际,将士们不禁思亲念乡,于是范仲淹便写了这首借秋景来抒发怀抱的词作。

[精要赏析]◎赏形象1.“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一句选取了哪些意象?共同构造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提示:明确意象,并描摹画面特征。

参考答案:作者选取了碧云、黄叶、绿波、翠烟等秋天的意象,共同构造了一幅色彩斑斓、阔大辽远的画面。

◎品语言2.请赏析上阕末两句“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在全诗中的作用。

提示: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其作用。

答案:内容上的作用:以芳草无情反衬人之有情。

结构上的作用:由上阕写景引入下阕抒写离情别恨。

◎析技巧3.词中“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使用了哪些手法?提示:多角度思考并分析。

参考答案:(1)衬托,以芳草渺远衬托出思乡之情浓。

水天相接之处斜阳照着远山,而不解思乡之苦的芳草(暗指故乡)却更在斜阳以外的更远方。

(2)虚实结合。

上句写远观的实景,而“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是虚景,即想象之景,虚实结合,将读者的情思引向更加渺远的故乡,使思乡之情得以深化。

4.前人评价范仲淹《苏幕遮》“以秋景反衬秋心”,你如何理解?提示:理解“反衬”,明白“秋心”所指什么。

参考答案:本诗反衬体现为两点:第一点以“芳草”的无情反衬人的思乡之情浓烈。

第二点是上阕写秋景为阔远而浓烈,反衬下阕离情的悲伤。

[资料助读]◎释标题兰陵王,词牌名。

三段,一百三十一字。

前段十句,六仄韵;中段八句,五仄韵;后段九句,六仄韵。

自从清代周济《宋四家词选》说这首词是“客中送客”以来,大家多采用这一说法,认为是一首送别词。

◎知作者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

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

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

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推崇,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

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词》。

◎明背景《兰陵王》是周邦彦的代表作之一。

据说南宋时期,首都地区的歌舞场所很流行唱周邦彦的《兰陵王》,但乐调技术难度很高,只有最有经验的老笛师才能把握。

《兰陵王》一篇,颇能代表周邦彦慢词的风格,为历代评论家所欣赏。

小说家有说本篇的背景是周邦彦被贬出京城,李师师持酒饯别,词人作此篇相赠的。

这自然是附会。

但本篇确实是抒写离别京城之愁苦的,内中隐隐有一段缠绵的爱情故事,但已是过去,只能刻骨铭心地去追忆。

[精要赏析]◎品语言1.如何理解“柳阴直。

烟里丝丝弄碧”一句中“直”字的表达效果?提示:从“柳”“直”和“阴”“直”两方面思考。

参考答案:这个“直”字不妨从两方面体会。

其一,时当正午,日悬中天,柳树的阴影不偏不倚直铺在地上。

其二,长堤之上,柳树成行,柳阴沿长堤伸展开来,划出一道直线。

“柳阴直”三字有一种类似绘画中透视的效果。

◎析技巧2.“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是如何表情达意的?提示:通过“识”理解修辞,“倦客”理解情意。

参考答案:拟人、反问。

隋堤柳只管向行人拂水飘绵表示惜别之情,并没有顾到送行的京华倦客。

其实,那欲归不得的倦客,其心情更悲凄。

◎悟意旨3.“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的言外之意是什么?提示:“过千尺”说明长,说明离别之多。

参考答案:词人设想,在长亭路上,年复一年,送别时折断的柳条恐怕要超过千尺了。

这几句表面看来是爱惜柳树,而深层的涵义却是感叹人间离别的频繁。

情深意婉,耐人寻味。

[资料助读]◎知作者李白(见第一课《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补注解菩萨蛮,双调,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每段两仄韵,两平韵。

此词填于作者被流放期间。

[赏读评价]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

请简要分析“空”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之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示例一)我认为是“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是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示例二)我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上阕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子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示例三)我认为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资料助读]◎知作者欧阳修(见第五课《画眉鸟》)◎补注解踏莎行,双调,五十八字,前后段各五句、三仄韵。

景佑初年,范仲淹以言事被贬,欧阳修因援助他,也被贬于夷陵。

此词即写于此时。

[赏读评价]1.上阕写了什么景,意境特点是什么?写春景的作用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上阕描绘了一幅洋溢着春天气息的溪山行旅图:旅舍旁的梅花已经开过了,只剩下几朵残英,溪桥边的柳树刚抽出细嫩的枝叶。

暖风吹送着春草的芳香。

意境特点是美好融和。

作用:以乐景写哀情。

用初春美好融和的风景反衬出主人公的离愁。

2.赏析“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的手法和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化虚为实,将抽象的离愁比喻成“迢迢不断”的“春江水”,既写出了离愁的深广和越走越深的特点,也具体亲切,增强了离愁的艺术感染力。

3.“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句情意深长而又哀婉欲绝,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这两句不但写出了楼头思妇凝目远望、神驰天外的情景,而且透出了她的一往情深,正越过春山的阻隔,一直伴随着渐行渐远的征人飞向天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