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式教学,拓展物理思维

合集下载

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研究-教育文档

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研究-教育文档

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研究一、新课标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一)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本。

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学生的需要和实际兴趣得到了极大的重视。

其中,模块化教学的设立和实行,给了学生巨大的选择空间。

这种改变使得过去那种通过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来达到知识理解和掌握的局面得到了极大的改观,使得原来重视学会解题而不重视知识迁移的做法得到了很大的改变。

把实际考察、课堂讨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有机结合,不断推进学生自主研究物理问题,让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物理的常态,从而使学生的科学态度、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以提高。

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把握以学生为本的宗旨,设法做到:(1)尽可能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诱导他们积极学习,积极参与;(2)根据学生个体性差异出发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使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得到尊重; (3)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在知识获取上下功夫,鼓励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其中的价值,以增强学习信心。

(二)遵循教学规律,做好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变。

新课标下师生角色的转变是课堂教学转变的前提,学校和教师要认真做好这项工作,实现教师和学生角色的真正转变。

教师是新课程的指导者与合作者,同时也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必须彻底改变过去教师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教师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反思性教学的实践者。

因此,教师必须明确自己的角色及职责,在观念、方法和素质各个层面做调适,保证与新课程同步成长。

学生是新课程的主体,要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进行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的培养。

使学生以主动参与、反思、探究和创造性的态度进行学习。

教师要想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这种发散性思维,就要鼓励学生进行对物理问题的独立思考,启发他们在思考过程中形成一题多解、多思的解题方法。

二、新课标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模式(一)问题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

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重视物理习题的变式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方法,能够实现学生收敛性思维的培养。

高中物理思维变化教案

高中物理思维变化教案

高中物理思维变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物理学中的思维方式与其他学科的差异;
2. 掌握物理学中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3. 能够灵活运用物理学中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二、教学内容:
1. 物理学中的思维方式与其他学科的差异;
2. 物理学中的思维方法和技巧;
3. 物理学中的思维变化实例分析。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物理学中的思维方式与其他学科的差异。

2. 讲解:介绍物理学中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分析典型的物理学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3. 案例分析:以一些常见的物理学问题为例,让学生通过分析问题和解决方法,了解物理学中的思维变化。

4. 练习:进行一些物理学问题的练习,让学生运用物理学中的思维方式与方法解决问题。

5. 总结:总结物理学中的思维方式与其他学科的差异,强调物理学中的思维方法和技巧的重要性。

四、教学反馈:
通过课堂讨论和问题解答,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物理学中的思维方式和方法,鼓励学生灵活运用物理学思维解决问题。

五、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在学习其他学科时也能运用物理学中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课后作业:
布置一些相关的物理学问题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继续锻炼和巩固物理学中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以上是高中物理思维变化教案范本,希望能够帮助教师们更好地设计和实施相关教学。

高三物理复习

高三物理复习

浅谈高三物理复习【摘要】高三物理通过第一轮的复习,学生大都能掌握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规律及其一般应用。

但这些方面的知识,总的感觉是比较零散的。

同时,对于综合方面的应用更存在较大的问题。

在第二轮复习中,首要的任务是能把整个高中的知识网络化、系统化,把所学的知识连成线、铺成面、织成网,疏理出知识结构,使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另外,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综合各部分的内容,进一步提高解题能力。

【关键词】高三物理复习高三学生经过一轮复习,他们对教材的基本概念、规律,及其一般应用大体上掌握了。

但要想进一步提高解题能力,在高考中取得更好成绩,必须在第二轮复习中,把整个高中的知识网络化、系统化,把所学的知识点连成线,铺成面,织成网,疏理出知识结构,使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取得满意的效果,下面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四个方面谈一些个人的几点思考。

一个中心通过第一轮的复习,高三学生大部分已经掌握了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及其一般的应用。

在第二轮复习中,首要的任务是要把整个高中的知识网络化、系统化;另外,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综合各部分的内容,进一步提高解题能力。

这一阶段复习的指导思想是:突出主干知识,突破疑点、难点;关注热点和《考试大纲》新增点、变化点。

二种模式一、专题复习模式专题模块的分类:按知识划分,如力与直线运动、力与曲线运动、功和能、带电体(粒子)的运动、电路与电磁感应、必做实验部分、选考模块;按题型划分,如选择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题、计算题等;按方法划分,如控制变量法、理想实验法、物理模型法、等效替代法、数理方法、转化法、类比法、假设法、图像法等;按问题划分,如斜面类问题、弹簧类问题、圆周运动问题、平抛运动问题、电磁导轨问题。

二、课堂教学模式两种课堂类型:专题复习课和试卷讲评课。

专题复习课注意三点:侧重知识网络的构建;杜绝知识点的罗列;突出方法技巧的升华。

试卷讲评课注意三点:不能题题都讲,要研究答题情况,进行针对性讲解;不能按序讲解,要对习题有机整合,学会分类讲解;不能就题论题,要采用变式教学,学会延伸拓展。

高中物理思维建构教案设计

高中物理思维建构教案设计

高中物理思维建构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和掌握物理思维的概念和重要性。

2.培养学生运用物理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
1.物理思维的概念和种类。

2.物理思维在解决物理问题中的应用。

3.物理思维的培养和提高方法。

三、教学过程
1.引入
通过实例或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了解物理思维的概念和重要性。

2.学习
讲解物理思维的种类及其在物理问题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物理思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实践
组织学生进行物理思维训练,例如通过实验或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物理思维解决具体问题。

4.讨论
引导学生围绕物理思维的培养方法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方法。

5.总结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理思维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四、课后作业
布置相关的案例分析或思维训练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继续思考和总结。

五、教学反馈
通过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及时反馈学生对物理思维的理解和应用情况,指导学生进一步提高物理思维能力。

六、板书设计
物理思维建构
七、教学评价
通过学生的作业表现和课堂参与情况,评价学生对物理思维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高中物理思维转化技巧教案

高中物理思维转化技巧教案

高中物理思维转化技巧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高中物理学科的重点内容和思维要求;
2.掌握物理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思维转化技巧;
3.能够灵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复杂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物理问题的思维要求和解题方法;
2.如何将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引入物理问题,让学生意识到物理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重
要性;
2.讲解:介绍物理问题的思维要求和解题方法,引导学生建立逻辑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
3.实践:组织学生进行物理问题的解题训练,让他们熟练掌握思维转化技巧;
4.提升: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将物理知识应用到更加复杂的问题中,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5.总结: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物理问题的思维要求和解题方法,巩固学生的学习
成果。

四、课后作业
1.完成课堂练习题;
2.自主学习物理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3.思考如何提高物理问题的解题效率和准确性。

五、教学反思
1.学生是否能够理解物理问题的思维要求和解题方法;
2.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是否能够灵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
3.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

六、展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物理学科的特点和思维要求,提高解题效率和准确性,为将来的学习和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对初中物理教学法的几点思考

对初中物理教学法的几点思考
( 二) 考试方法 。 教师要对 考点进行分类 , 对核心 知识 点归纳
明, 同时要解读“ 物” 所遵循 的客观规律 , 以及如何依据现象来 发
现规律 ,并能在题 目训练 中应用规律。本文具 体谈谈对初 中物 生对知识 的迁移 。
理教学方法 的几点思考 。


考 点 解读
总结 ,帮助学生寻找考题规律 ,同时对重要题 目与难题进行 分
对初 中物理教学 法 的几点思考
湖北省房县第一 中学 李德才
物理 教学 是对“ 物” 与“ 理” 的解读过程 , 强调 对“ 物” 的正 确
理解 , 主要包 括对 “ 物” 概念 的界定 , 即对 “ 物” 内涵与 外延 的说
点的知识 当成 了重 点讲 。这种失衡直接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的 学习效率 下降 , 一定要避免这种重点难 点不分 的情况 出现 。 同时 教师要对典 型题进行拓展 , 打开学 生物理学 习思维 , 也能加强学
学 中, 教师往往对重点的知识没有重点的讲 , 或是误将仅仅是难
二、 学法指导
种图片归纳法 其实就是把具体繁多但却具有某种联系的题 目抽 象为一张图片了 , 学生很容易接受 , 也能愉快地学习物理 。对基 本的物理概念 , 要求学生用演 绎的思维 、 发散 的思 维去想 , 理解
初 中各 年级学生 的物理思维呈现 出不 同的状态 ,七年级学
生具备 的物理知识主要是小 学 自然与物理 有关 的知识 , 是一些 概念 的内涵与外延 、 规律与应用 以及 与其他知识点 的联 系。 这样
级学生经过一年系统的物理学 习 ,他们 的物理思维能力有 了较
变式题 目是训练学生知识点的迁移能力 ,所 以教 师要利用

初中物理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初中物理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性和规范性. 如在说滑动 摩擦力 方 向时 , 能说 “ 与 物 体 相 对 运
动 的 方 向相 反 ” , 而不 能 说 “ 与物体运 动方 向相反 ” . 物 理 教 师 语 言 的 准 确 和 规 范 对 培 养 学 生 严 密 的 逻 辑 思 维 能 力 至 关 重 要, 教 师在教学中只有注意每一个细节 , 才 能 使 学 生 形 成 严 谨
难关 , 突 破 自 己原 来 的思 维 方 式 , 对 学 生 来 讲 就 是 学 习 方 法
创新思维 能力的培养 不是一 朝一 夕就 能成功 的 , 它 是 要
有一个过程 的 , 一 个 贯 穿 于 教 学 每 个 环 节 的 细 致 而 又 科 学 的 过程. 创 新 思 维 是 多 种 思 维 的结 晶 , 它 既 是 发 散 思 维 和 聚 合 思 维 的统 一 , 也是形象思 维和 抽象 思维 的统一. 对于 初 中生 , 形 象思维在逐 步向抽象思维发展 , 但 主要 还 是 形 象 思 维 . 初 二 年 级 开 设 了物 理 课 , 绪论 课后 , 学 生 就 开 始 感 觉 困难 了 , 突 破 这
能 力
违 背 课 本 中习 题 的 原 意 , 但 却 全 方 位 地 强 化 了基 础 知 识 的 训
练, 沟 通 了知 识 间 的 联 系 , 扩 大 了 题 目的 覆 盖 面 , 提 高 了 学 生 灵活运用知识和分析 、 解决 问题 能力. 运用变 式手段 , 使 学 生
对所 学 知 识 举 一 反 三 , 触类 旁通 , 收 到 了事 半 功倍 的 效果 .
教 学 用 语 对 教 学 质量 同 样 起 着 决 定 性 的 作 用 . 教 师 流 畅 的 教 学语言能对学生 产生很强 的吸 引力 , 讲 课 的 逻 辑 性 和 准 确 性 能 潜 移 默 化 地 影 响学 生 , 提 高 学 生 对 知 识 理 解 和 掌 握 的 严 密

高中物理思维目标教案设计

高中物理思维目标教案设计

高中物理思维目标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发展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精神。

3. 强化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思维。

4. 引导学生理解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5.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内容选取高中物理课程中的经典力学部分,以牛顿运动定律为核心内容,通过理论讲解、实验操作和问题讨论等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 通过视频或现象演示,展示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如运动的汽车突然刹车时乘客向前冲的现象,引出牛顿第一定律。

知识讲解- 系统阐述牛顿三大定律,并结合历史背景介绍牛顿的贡献。

- 利用图表和动画,形象解释力的作用效果和运动状态的变化。

- 讨论力的合成与分解,以及它们在实际中的应用。

实验操作-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F=ma。

- 指导学生使用传感器等现代物理实验工具,记录数据并分析结果。

问题讨论-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例如:“如果地球突然停止转动,会发生什么?”-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并通过小组讨论来探讨可能的结果。

拓展探究- 布置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如关于航天器发射和运行的物理原理。

- 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竞赛或项目,将课堂知识应用于实践。

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和自主探索。

- 结合案例教学,通过分析真实事件来加深理解。

- 利用多媒体和互动软件,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

评价方式- 通过定期的小测验来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 对学生的实验报告和小组讨论进行评价。

- 期末进行一次综合性的项目评估,考察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结语。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习题课的教学反思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习题课的教学反思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习题课的教学反思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核心素养成为新课程改革深化的新目标。

本文从高中生物理学习难点入手,介绍了高中物理习题课的重要性,并就如何在物理习题课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出了自己的教学策略和反思,通过相应的教学实例进行说明。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物理习题课;教学反思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学生说物理很难,上课听得懂,老师讲题也听得懂,但遇到题,自己就是不会做,这几乎成了高中生物理学习中的一个通病。

我个人觉得这一问题的关键点在于习题课的教学上,物理习题课作为巩固、深化和活化知识,提升物理观念,发展科学思维,培养科学态度与责任,以及进行教学评价的重要教学形式,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的过程。

好的习题课能极大地提高物理教学水平,但是我们常常将习题课流于形式,没有发挥习题课应有的作用,更别说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了。

为此,我写下了这篇文章,仅供参考。

一、高中物理习题课的重要性高中物理教学活动中有大部分的课程是习题课,习题课在物理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习题课是对新授课的重要补充。

习题课是在物理核心知识即核心概念、核心规律、重要物理实验、重要的思维方法教学之后设计安排的课程,是对物理概念,规律理解掌握程度的一个检验,只有通过习题课才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从而使概念和规律完整化、具体化、系统化,逐步形成完整合理的认知结构。

2.习题课是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重要环节。

核心能力即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的能力,利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的重要手段。

习题课是学生应用学过的概念和规律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是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习题课教学是对知识的应用,方法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习题课对我们后期的教学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

习题课教学可以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是对教学方法的一个反馈,根据反馈结果可以及时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调整,从而有效地指导我们后期的教学。

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变式教学”

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变式教学”

例如ꎬ«算法初步»是高中数学必修三教材中的引入ꎬ 鸡群兔群合一起ꎬ要问小兔合小鸡各多少ꎬ先知合一起腿48条ꎬ头17整. 对于同样的问题ꎬ当它出现在不同的时期需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ꎬ比如当它出现在小学时来解决这样的问题需要用例举㊁逼近㊁假设等方法ꎻ若出现在初中则需列方程来解决ꎻ再者出现在高中时需要运用更高等的方法如算法㊁程序等方法来解决这类问题.以上种种正好体现了处于不同时期对同一内容运用从推理到重新建构数学模型㊁到扩大应用范围㊁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和思维品质等连贯式的学习方法ꎬ从某一程度来看这一学习过程实则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一体化.㊀㊀三㊁在情境引入中以 他山之石 攻 玉教师在准备教学实践的过程中ꎬ不仅要强调学科特质ꎬ还要在适当的时候加入其他学科的内容ꎬ如果能做到这一点ꎬ数学的教学效果将会翻倍.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随时注意积累教学经验ꎬ保持一颗开放的心ꎬ能接受最新的知识ꎬ对各科知识都要有所涉猎ꎬ利用其他学科的逻辑研究数学.如在教授«平面向量的数量积»一节的内容时可以引入物理学科中的 力对物体所做功 等知识.首先ꎬ画一个物体在黑板上ꎬ表示: 当一个物体在力Fң的影响下ꎬ产生了一段位移sңꎬ并且前者和后者构成一个θ角ꎬ那么力对物体做了多少功呢? 这时候ꎬ学生可以回应: 用力乘以位移ꎬ再来乘以cosθ. 这种情况下ꎬ教师还可以再让学生思考: 用物理知识回答ꎬ力和位移是什么量? 引导学生回答出 矢量 这个答案.然后ꎬ教师再问: 如果物理中的矢量等于数学中的向量ꎬ那么怎样来表示他们的大小? θ角代表什么意思? |Fң|cosθ是什么意思? 将物理知识中的力和功的求法融入到求解这两个向量的数量积ꎬ能让学生灵活掌握.古人言: 千里之行ꎬ始于足下. 教师在教学时将数学学科知识㊁教学方法㊁教学实践和重要素质结合在一起ꎬ营造创新㊁拓展的教学氛围ꎬ对学生高效率输入知识ꎬ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好奇心ꎬ替学生提供一个适合学习数学的优良环境.㊀㊀参考文献:[1]刘亮.浅析高中数学情境导入法[J].读书文摘ꎬ2016(36).[2]郜汝姣.例谈高中数学教学的情境导入法[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ꎬ2017(4).[责任编辑:杨惠民]谈新课程标准下的 变式教学孙光云(甘肃省临夏县土桥中学㊀731801)摘㊀要:变式教学作为传统的教学方法ꎬ在新课改大潮中ꎬ有被边缘化的倾向.但根据新课程标准理念ꎬ我认为变式教学作为 老坛 ꎬ装 新醋 更有底蕴.关键词:变式ꎻ变式教学ꎻ片段中图分类号:G632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0333(2018)12-0032-02收稿日期:2018-01-20作者简介:孙光云(1973.11-)ꎬ男ꎬ中学一级教师ꎬ从事高中数学教育教学.㊀㊀现行的数学课本只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了一个平台和资源ꎬ而对不同地域ꎬ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而言ꎬ不可能完全适合.对教师和学生而言ꎬ这是一个现实的困难.另一方面ꎬ依据新课程标准ꎬ学生需要在学习中对课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做到举一反三ꎬ直到不同程度的应用.而要克服这个困难和实现课标的这一要求ꎬ我认为数学 变式教学 的方法是十分有效的手段.变式就是改变事物的非本质特征ꎬ以便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的一种方法.所谓 变式教学ꎬ就是指教师在具体教学环境中ꎬ依据知识点的特征和学生的实情有目的对命题进行适合需求的变形或变换载体的做法.变式教学法ꎬ它的本质是设置一系列适合研究知识点需求的变式ꎬ来展现数学问题的发现和认识的过程ꎻ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过程ꎻ问题的转换和解决的过程ꎬ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课堂模式.下面就以教学均值不等式内容时设计的片段为例谈谈对变式教学法的实际运用.课本原题为:x>0ꎬ当x取什么值时ꎬx+1x的值最小?最小是多少?这是对均值不等式的条件㊁结构特征㊁取等号条件的基本测试ꎬ是对均值不等式运用的开始.为了进一步熟练23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ꎬ我设计了如下变式教学:变式1:x<0ꎬ当x取什么值时ꎬx+1x的值最大?最大是多少?这题比上一题有所上升ꎬ 积 尽管是定值ꎬ但项不为 正 ꎬ学生只有构造正项才能运用均值不等式.变式2:当x取什么值时ꎬx+1x有最值?它的最值是多少?这题需要分类讨论ꎬ需要思维的严密性.变式3:x>1ꎬ当x取什么值时ꎬx+1x-1的值最小?最小是多少?这题 正 是明显的ꎬ但 积 不是定值ꎬ需要构造 积 为定值ꎬ即需要创新.学生只有对已有结构特征认真观察分析的基础上ꎬ才能找到添项后减项的方法ꎬ即减1加1.变式4:当x>0时ꎬx+1x+1有最小值吗?若有ꎬ最小值是多少?依据上题的经验ꎬ学生容易构造 积 为定值ꎬ项为 正 ꎬ很 容易 算得 最小值 ꎬ也很 容易 发生争论ꎬ这是需要的.只有经历了这个思维过程ꎬ学生才会强化对 相等 的认识.变式5:x>0ꎬy>0ꎬlgx+lgy=1ꎬ求2x+5y的最小值.这个问题既涉及到对数的性质ꎬ又用到均值不等式ꎻ既要找到定值ꎬ又要构造定值.变式6:做一个体积为32m3ꎬ高为2m的长方体纸盒ꎬ底面的长与宽取什么值时用纸最少?本题要求学生分析问题ꎬ建立模型ꎬ解决问题.变式7:仿照以上 变式 ꎬ构造一个 变式 能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这个看似宽泛的问题ꎬ实际上是为了创新的设置ꎬ是实现本节课的最高目标的有效手段.从以上教学片段不难发现ꎬ变式教学法具有以下优势:运用变式教学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变式教学变换问题的条件和结论ꎬ改变问题的形式和载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思维的灵活性和主动性ꎬ从而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课堂所学内容.变式教学像小块切香肠ꎬ学生品尝到了容易吃到的香肠香味ꎬ才会有品尝下一块ꎬ甚至更多块的欲望.这样学生就有了学习的主动性ꎬ有了学习的主动性ꎬ学生才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ꎬ而为了保持这种主动性ꎬ我们再设计学生能品尝到的更美味的变式.学生在不断成功中前进ꎬ课堂教学效果不提高是不可能的.运用变式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学好数学的能力.现代教学理念的共识是:扎实的基本功和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学好数学的必备条件ꎬ而兴趣是催化剂.变式教学可根据学生实际ꎬ灵活设计变式ꎬ能做到对症下药.学生在不断的变式活动中ꎬ不但能强化基础知识ꎬ而且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严密性.如上面均值不等式的变式教学ꎬ它既有灵活性的训练ꎬ也有对均值不等式运用严密性的培养.实例中的一题多变ꎬ给人一种新颖㊁生动的感觉ꎬ特别是变式6和变式7能唤起学生大脑思维的主动性ꎬ从而能够产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的动力ꎬ保持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和热情.由此可见ꎬ变式教学对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成效显著.运用变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在数学学习中把旧的知识ꎬ通过新的组合ꎬ得出新的结果ꎻ把已有的结论ꎬ借用新的载体ꎬ表示出来ꎻ常见的结论ꎬ经过观察分析ꎬ用到全新的问题中ꎬ都是创新的举措.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是抓好学生的双基ꎬ关键是要有问题意识.学生有技能ꎬ有疑问ꎬ才能去思考ꎬ才会有创新的机会.例如变式1到变式4是从多角度ꎬ多侧面ꎬ多方位训练双基的过程.变式5到变式7ꎬ不但为学生提出了疑问ꎬ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ꎬ而且为学生提供了适宜创新的环境ꎬ使创新成为可能.从以上教学片段我们很容易体会到:变式教学为了能做到使优㊁良㊁中差的学生各有所得ꎬ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ꎬ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ꎬ达到举一反三㊁触类旁通的效果ꎬ课堂教学设计应注意以下两点:教学设计要具有针对性ꎬ切忌死板硬套.变式设计既要考虑学情ꎬ也要考虑所学知识的特征.例如上面实例中设置的变式ꎬ面对的学生基础就比较薄弱ꎬ变式的起点和台阶都比较低ꎻ同时ꎬ变式1到变式4是以均值不等式的知识特征从不同角度针对性设计的.设计中ꎬ切忌不顾学情而照搬照抄所谓成熟的变式设计.教学设计要具有适合性ꎬ切忌高低不分.变式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ꎬ要从易到难ꎬ由浅到深ꎬ由已知出发ꎬ一小步一小步变式ꎬ步步都要有提升.因为过于简单的变式题对学生来说是重复劳动ꎬ对学生思维的品质得不到很好的磨炼ꎻ难度太大的变式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ꎬ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ꎬ所以变式前要弄清学情ꎬ依据学情设计变式.如:以上变式实例适合农村普通高中平行班学生ꎬ对城市高中学生就不行了.因此要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所教学生的学情ꎬ设计适合的变式至关重要.总之ꎬ高中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ꎬ因材施教ꎬ继续完善好 变式 教学模式.用 老坛 装 新醋 ꎬ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ꎬ为学生学好数学㊁用好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㊀㊀参考文献:[1]胡惠阁.谈高考数学复习中的变式与拓展[J].中学教学参考ꎬ2011(04).[2]潘勇.数学变式题的构造及其教学[J].上海中学数学ꎬ2011(Z1).[责任编辑:杨惠民]33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高中物理思维变化教案模板

高中物理思维变化教案模板

高中物理思维变化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理思维的发展历程和变化规律;
2. 掌握物理思维变化的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物理思维的发展历程;
2. 物理思维的变化规律;
3. 物理思维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
1. 物理思维的转变过程;
2. 物理思维的应用。

教学准备:
1. 教材:高中物理课本;
2. 学具:黑板、彩色粉笔、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简单介绍物理思维的重要性,并引入主题。

二、讲解(15分钟)
1. 物理思维的定义和特点;
2. 物理思维的发展历程;
3. 物理思维的转变规律。

三、示范(10分钟)
教师以实例为学生展示物理思维的变化过程,并指导学生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法。

四、讨论(15分钟)
学生展开讨论,探讨物理思维的应用和发展方向。

五、练习(10分钟)
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展示物理思维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七、作业(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思考物理思维的发展方向。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物理思维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掌握了一些物理思维变化的方法和技巧。

在未来的学习中,学生将能够更好地应用物理思维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高中物理思维图讲解教案

高中物理思维图讲解教案

高中物理思维图讲解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物理思维图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掌握使用物理思维图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物理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物理思维图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使用物理思维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1. 如何有效地运用物理思维图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物理思维图的相关教学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教师简单介绍物理思维图的概念和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物理思维图解决问题。

2. 提出问题:教师给学生提出一个简单的物理问题,并让学生尝试用物理思维图解决。

3. 学生讨论: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不同的想法。

4. 教师指导:教师引导学生使用物理思维图分析问题,找出关键点。

5. 学生练习:学生尝试用物理思维图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6. 总结: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物理思维图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强化学习成果。

7.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用物理思维图解决一道自选物理问题。

六、教学反思
1. 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找到学生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2. 学生要积极思考问题,灵活运用物理思维图解决问题。

3. 教师和学生要积极互动,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高中物理拓展学习教案

高中物理拓展学习教案

高中物理拓展学习教案
目标:通过本次拓展学习,学生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牛顿第二定律,并能够应用该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内容:
1. 复习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F = ma
2. 探讨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如何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力学问题
3. 拓展应用: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学习如何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更加复杂的问题
学习活动:
1.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并解答以下问题:
- 为什么质量不同的物体在相同的外力作用下会有不同的加速度?
- 如何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一个关于斜面上滑动物体的问题?
2. 实验学习:老师为学生准备了一个实验,让学生通过使用力传感器和加速度计,测量不同质量的小车在相同的力作用下的加速度,从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3. 案例分析:学生观看一个关于跳伞运动员跳伞过程中受到不同外力作用的视频,并结合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分析跳伞运动员的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

评估方式:
1. 小组讨论的结果及解答
2. 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分析
3. 案例分析的深度和逻辑性
拓展学习延伸:
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如何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其他类型的力学问题,如运动学、静力学等方面的问题,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解题能力。

初中物理思维训练教案全套

初中物理思维训练教案全套

初中物理思维训练教案全套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内容:1. 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2.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3. 通过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物理现象引入本节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二、观察和分析(15分钟)1. 教师提出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 各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三、解决问题(20分钟)1. 教师提出一个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进行解决。

2. 学生分组讨论,制定解决方案。

3. 各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四、总结和反思(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收获。

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

五、课堂作业(10分钟)1. 教师布置一道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思考和完成。

2. 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思维能力。

3.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

教学资源:1. 物理实验器材:如小球、绳子、滑轮等。

2. 教学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教学建议:1. 教师应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上是初中物理思维训练的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中物理思维实验教案

高中物理思维实验教案

高中物理思维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与折射现象,了解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实验材料:凸透镜、平面镜、透明物体(如玻璃块)、光源(如手电筒)、白纸、尺子、
铅笔等。

实验步骤:
1. 将凸透镜放置在桌面上,用手电筒照射光线到凸透镜上,观察通过透镜后的光线的走向。

将白纸放在凸透镜后方,用铅笔勾勒出通过透镜后的光线的轨迹。

2. 将平面镜放置在桌面上,用手电筒照射光线到平面镜上,观察光线经过反射后的方向。

用白纸和铅笔记录下反射后光线的轨迹。

3. 将透明物体(如玻璃块)放置在桌面上,将光线从一侧照射到透明物体表面上,观察光
线经过折射后的方向。

同样用白纸和铅笔记录下折射后光线的轨迹。

实验结果分析:
1. 实验结果显示,凸透镜会使通过它的光线经过聚焦,形成一个聚焦点;平面镜会使光线
发生反射,而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等于反射角;透明物体会使光线在通过其表面时
发生折射。

2. 实验结果表明,在光线传播过程中,发生了反射和折射两种现象,而这两种现象都遵循
着一定的规律。

结论: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了解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规律,加深对光学
知识的理解,为以后深入学习光学提供基础。

在“滴水类”问题中提升物理思维能力

在“滴水类”问题中提升物理思维能力
如 表 1 所 示 ,如 果 以 第 一 滴 水 刚 刚 落 在 盘 子 上 为 计 时 起 点 ,第 N 滴 水 落 在 盘 子 上 终 止 计 时 ,根据通过 表 1 就可知当第N 滴水落在盘子上时所经历的时间 间 隔 为 (iV—l )T ,再 一 次 回 归 试 题 情 境 时 会 发 现 这 个 时间间隔与时间z 相差27\根据题意可得到
2T 3丁 4T 5T 6T T 2T 3T 4丁 5T
T NT
(N - l ) T
如何验证结果的正确性呢?或者说能不能不计
算 就 快 速 获 得 正 确 答 案 呢 ?此 时 ,可 以 引 导 学 生 这 样
考 虑 :在 题 干 所 给 计 时 起 点 位 置 不 变 的 前 提 下 ,选择
以 第 1 滴 水 落 到 盘 子 中 的 过 程 为 研 究 对 象 ,则 当 第 1 滴 水 落 到 盘 子 中 的 时 刻 为 计 时 终 点 ,那 么 此 时 ( N — i ):r + 2 :r = z 就 会 变 成 i = 2 :r ,直 接 将 《代人四个选项 且 n = i ,则 只 有 选 项 c 符 合 条 件 。
表 达 ,形 成 原 因 不 胜 枚 举 。让 思 维 序 列 化 、细腻 化 能
够 有 效 克 服 不 良 认 知 ,避 免 思 考 的 随 意 性 ,学 生 经 常
发出 “这 个 我 本 来 会 的 ,就 是 考 试 没 想 起 来 ”的感慨就
是 常 说 的 易 错 点 ,它 的 形 成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是 由 于 思 维
滴水下落时间为=
其 中 式 子 中 的 1 表示中
间一滴水。 由 办 = 了 a i2 得 a = J T ,进一步得出 2/i _ 2 ( N + l ) 2/i

充分暴露前概念 实现知识正迁移

充分暴露前概念 实现知识正迁移

充分暴露前概念实现知识正迁移王长华(浙江省金华市金华外国语学院㊀522001)摘㊀要: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掌握是基于学生先前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历的ꎬ因此对于教师来讲首要任务是利用不同的途径对学生的前概念进行暴露ꎬ然后才能促进知识正迁移.笔者结合本人教学实践ꎬ从实验㊁合理情境㊁理性分析以及变式问题四个方面对前概念视角下的物理知识正迁移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关键词:前概念ꎻ暴露ꎻ正迁移中图分类号:G632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0333(2018)09-0058-03收稿日期:2018-01-01作者简介:王长华(1979.2-)ꎬ男ꎬ本科ꎬ中教一级教师ꎬ从事高中物理教学研究.㊀㊀一㊁对 前概念 的理性认识所谓物理前概念ꎬ是指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之前ꎬ通过自己的观察㊁体验㊁思考ꎬ对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理解和认识.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ꎬ已经从大量的生活情景和现象中获得了很多物理学科方面的感性知识和朴素见解ꎬ比如 重的物体往往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 等.这样的物理前概念ꎬ有的是正确的ꎬ有的是与正确理解相悖的ꎬ有的则是对物理本质的模糊认识.因此ꎬ我们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ꎬ必须充分重视学生头脑中的各种各样的前概念ꎬ只有对学生进行充分的暴露ꎬ摸排和掌握这些前概念ꎬ才能采取正确的教学策略ꎬ完成物理知识的正迁移.㊀㊀二㊁暴露 前概念 教学策略奥苏伯尔有一句话说的很好ꎬ 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ꎬ我将会说ꎬ影响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讲ꎬ暴露 前概念 就是指在不加干预情况下对学生的原始水平进行的测试ꎬ其目的是为后续教学提供参照和依据.笔者提供了几个暴露 前概念 的手段:㊀1.基于证据进行猜想暴露 前概念物理学家的猜想往往是伟大发现的前奏ꎬ他们看似天马行空的猜想其实也是建立在自己学术和智慧的基础之上.在教学中ꎬ我们也可以让学生进行猜想ꎬ但是猜想要有根有据.这么做的目的就是因为学生写出来的根据其实就是他们的前概念.这种有束缚的猜想ꎬ不仅能暴露学生的前概念ꎬ而且还能和新知识发生联系.案例1:比如必修1中«探究加速度与力㊁质量的关系»这一节可以提前设计一个小纸条问卷ꎬ进行前测.学生前测案例如下面两图ꎬ如图1㊁图2.这个猜想暴露了学生头脑中存在的很多前概念ꎬ比如:与物体重力有关ꎬ因为重的物体(比如火车)加速慢ꎬ而轻的物体(比如摩托车)加速就快ꎻ与所受摩擦力有关ꎬ有摩擦力的物体速度变化慢ꎬ而没有的则会更快等.有些学生猜想写完后写根据ꎬ写着写着就发觉自己的根据站不住脚或者完全没有说服力.于是ꎬ自己对自己的前概念就进行怀疑㊁剖析㊁批判ꎬ不自觉的进入了知识迁移的过程.㊀㊀2.利用课堂辩论暴露 前概念新课程要求我们以生为本ꎬ自然要求我们要设有听取学生意见的场合和机会ꎬ因为那是我们了解学生前概85念的好时机.只要我们抓住这样的时机ꎬ就能促使学生把自己的前概念讲出来ꎬ而课堂辩论是一个很好暴露前概念的方式.案例2:比如在选修3-1«恒定电流»中学习 电流强度 时ꎬ关于电流强度是标量还是矢量?学生有了不同的意见ꎬ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了一个标题:电流强度是矢量还是标量?正方:矢量.反方:标量.并请正反双发阐述自己的观点.在老师稍稍鼓励之下ꎬ有同学就带头发表了意见.同学甲(标量观点):我们都知道I=q/tꎬ对于一个等式ꎬ左右两边的标矢量的性质应该是一致的ꎬ显然q和t都是标量ꎬ所以I也是标量.同学乙(矢量观点):老师说过ꎬ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叫做矢量ꎬ电流强度既有大小又有方向ꎬ所以我认为是矢量.这样的辩论将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和疑惑暴露的比较彻底.但这两种观点似乎是谁也说服不了谁的ꎬ因为在学生的头脑当中这两种观点都是对的.3.利用学案导学暴露 前概念采用导学也是一种很好的暴露 前概念 手段ꎬ导学内容在整个导学案中的比重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而且ꎬ从某个意义上说ꎬ一个好的导学案也应该具有对学生已有知识进行前测的功能.比如选修3-2第四章«电磁感应»一开始就需要探究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ꎬ笔者设计了一个导学作业对学生实施学案导学.如下:导学作业(1)磁通量概念:设在磁感应强度为B的磁场中ꎬ有一个与磁场方向垂直的平面ꎬ面积为Sꎬ我们把和的乘积ꎬ叫做穿过这个面的磁通量.思考:如何用此磁感线条数形象理解磁通量?(2)有一框架面积为Sꎬ框架平面与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相互垂直ꎬ对穿过平面的磁通量的情况是(㊀)A.如图3所示时等于BSB.若使框架绕轴转过60ʎꎬ磁通量为12BSC.若从初始位置转过90ʎꎬ磁通量为0D.若从初始位置转过180ʎꎬ磁通量变化为2BS第(1)小题用来了解学生对磁通量概念和物理意义的掌握程度ꎬ第(2)小题是对磁通量及其变化量的相关计算的前测.学生都能答第一问ꎬ但是第二问好多选了ACꎬ可见该生对磁通量的概念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ꎬ但是对于磁通量的计算以及变化量的计算还有待加强和巩固.㊀㊀三㊁科学前测实现知识正迁移的教学策略1.利用实验进行正迁移学生头脑中的很多思维都是抽象的或者属于生活经验型的ꎬ比如学生认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的快.要纠正这种片面的或者错误的前概念ꎬ可以通过演示实验来完成ꎬ从而促进知识正迁移.针对前测案例1设计了如下的实验:实验1:对比用小车甲(质量大)和小车乙(质量小)ꎬ在相同的外力的作用下在轨道上同时释放ꎬ可以看到乙运动较快.该实验符合学生的生活认知ꎬ与很多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不谋而合ꎬ学生的认知在这个实验中处于平衡的状态.实验2:增大小车甲的受力(也可以同时减小乙的受力)ꎬ同时释放ꎬ学生发现这回是甲运动的快.也就是说质量大的物体也可以比质量小的物体加速快.这个现象与很多学生的前概念发生了冲突.在这两个实验的基础上ꎬ让学生思考怎么探究物体质量对物体加速度的影响也就顺理成章.在前概念冲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出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ꎬ再利用控制变量法设计探究性实验ꎬ最终得出在相同合力作用下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的特点ꎬ完成知识的正迁移.2.利用合理情境进行正迁移学生在高一初次接触 位移 这个概念时容易和 路程 概念混淆ꎬ因为位移是一个矢量ꎬ而学生对矢量的理解还不深刻ꎬ甚至觉得矢量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在这种情况下ꎬ可以创设合理的情境来促使学生对知识的迁移.针对学生认为 位移 和 路程 差不多的前测结果.教师设计了相关的情景如下:(1)同学小张从校门口出发ꎬ走了100mꎬ请问这位同学现在在哪里?(2)同学小黄从校门口出发ꎬ向东走了100mꎬ接着又向南走了100mꎬ请问ꎬ他现在的位置离校门口多少远?现在的位置在校门口的什么方位?而这个过程中他走的路程是多少?对于情境中第(1)问ꎬ学生的回答是不知道ꎬ因为没有指明行走方向.从而让学生明白ꎬ初中学习过的路程概95念是不能准确描述物体运动时位置变化的方向的ꎬ也就明白了引入 位移 概念的作用.而对于第(2)问则让学生体会到路程和位移的区别ꎬ由于是情景化的ꎬ学生易于接受ꎬ对于位移的计算方法也有了初步的了解.3.利用理性分析进行正迁移对于前面案例2显示出来学生对矢量和标量的理解有不到位的现象ꎬ我们又该采用何种方式来进行迁移呢?其实ꎬ此处只要抓住矢量的特点进行理性分析就可以完成.首先在黑板上画出图4ꎬ从图4中可以看出ꎬ并联电路上两个支路的电流大小和方向与干路上电流的大小和方向ꎬ恰好符合矢量合成原理ꎬ似乎可以说明电流强度是矢量.那么到底对不对呢?老师再画出图5ꎬ如果仍旧用矢量的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去求总电流ꎬ则总电流的结果不可能仍然是7A.但是根据我们已经掌握的电路知识ꎬ总电流的确应该等于7A.由此说明ꎬ矢量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在 电流强度 这个物理量上是不适用的ꎬ即电流强度不是矢量ꎬ而应该是标量.从这个理性分析中ꎬ可以让学生对矢量有更深刻的认识ꎬ即除了平时经常提及的 既有方向ꎬ又有大小 这个标准外ꎬ矢量还应该符合 平行四边形定则 这个运算法则ꎬ即使学生头脑中是错误的前概念也得到正面迁移.4.利用变式问题进行正迁移变式问题或者变式训练是一种比较实用的教学手段ꎬ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ꎬ利用这种方式ꎬ也能很好的对学生已有的物理前概念进行正迁移.它往往是以学生脑海中的前概念或者某一道母题为模型衍生出相关联的问题或者知识ꎬ使学生触类旁通ꎬ举一反三.比如必修1«牛顿第一定律»中 惯性 概念的教学就比较适合利用变式问题进行正迁移.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对 惯性 这一概念有所接触ꎬ但是有些同学对惯性的理解并不深刻ꎬ利用惯性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也不到位ꎬ甚至还有很多错误的前概念存在.高中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 惯性 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模型情境:乘客站立在行驶中的公交车上ꎬ当公交车突然刹车时ꎬ乘客会有怎样的感受或者状态出现?(人的上身会往前方倾斜ꎬ甚至人都会向前摔倒ꎬ这是惯性的表现.)模型变式:将一玻璃瓶装满水后密闭放在水平桌面上ꎬ匀速向前推动ꎬ发现瓶的中部有一个气泡处于如图6图示的状态.现突然用一物体挡住瓶子让其紧急 刹车 ꎬ则瓶中的气泡相对于瓶子将怎样运动?(学生普遍会回答:向前运动.教师因势利导ꎬ要让学生明白类比乘客的不是空气泡而是瓶中水ꎬ水的质量更大ꎬ它的惯性也更大ꎬ在瓶子加速时ꎬ水因为惯性会往前挤占空间ꎬ则气泡向后.)这个关于惯性的变式问题ꎬ通过源于学生生活的较为生动的物理情境ꎬ将定性认识发展为定量比较ꎬ强化了 质量是惯性唯一量度 这一认识ꎬ是一次利用变式问题实现物理知识正迁移的成功实践.㊀㊀四㊁教学反思暴露 前概念 使得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更有针对性ꎬ教师能够非常高效率的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ꎬ准确的找到新知识的传授起点.同时ꎬ能够让学生学习知识时的认知路径更加的科学化ꎬ这也是高效率的前提.从笔者的实践中发现要实施科学的正迁移ꎬ一是要充分利用实验进行教学ꎬ更多的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ꎬ设计实验时自然要多考虑学生的前概念.其次要重视物理模型的建立ꎬ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ꎬ消除一些抽象思维带来的思维障碍.三是教学时还是要多一些耐心ꎬ要循序渐进ꎬ因材施教.㊀㊀参考文献:[1]张蕾等.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物理错误概念矫正[J].当代教育科学ꎬ2011(4).[2]孔祥梅.前概念对中学生物理学习的影响及转化策略[D].聊城:聊城大学ꎬ2015.[3]梁旭.认知物理教学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ꎬ2011.[4]徐海莉.变式教学ꎬ拓展物理思维[J].物理教学探讨ꎬ2014(10).[5]徐志平.以 惯性 的教学为例谈概念的变式教学设计[J].中学物理ꎬ2016(3).[责任编辑:闫久毅]06。

“变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变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变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发表时间:2012-02-23T14:32:04.357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1年第24期供稿作者:孙福江[导读] 物理学中的概念和规律大都抽象深奥,所以学生单凭平时的死记硬背是无法深刻掌握的。

孙福江摘要:物理学中的概念和规律大都抽象深奥,所以学生单凭平时的死记硬背是无法深刻掌握的。

在物理教学中,变式是一种非常灵活的解题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变式解题,将问题化难为易。

关键词:物理教学;变式;拓宽思路作者简介:孙福江,任教于江苏省新沂市合沟中学。

物理学里面包含大量深奥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

学生往往由于对这些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不够深刻,而在解题过程中屡屡出现错误,甚至举步维艰,一筹莫展。

这时,加深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呢?实践证明“变式”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变式”一词,在心理学中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组织情境材料,通过变换其非本质特征,保持其本质特征不变,从而突出其本质特征的一种智力活动方式。

这对于强化对概念的理解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将“变式”方法具体应用在教学中,即是通过灵活变换题设条件,而使问题的答案保持不变(或发生相应改变),从而使问题本质得以揭示。

一、“变式”能有效加深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程度,掌握其本质例题:用手握住一只空酒瓶,使其在竖直方向静止,则空瓶所受重力G瓶与摩擦力f 之间的关系是( )。

A. f >G瓶B. f=G瓶C. f<G瓶D.不确定本题考的是“二力平衡”,但是深度不够,不妨进行以下变式:变式1:若增大人手握空瓶的力,空瓶仍静止,则f与G瓶关系是()。

变式2:若向空酒瓶内装水,瓶仍静止,则应选()。

在变式1中,只要抓住“空瓶仍静止”这一本质特征,就不难得出“二力仍平衡”的结论。

因此f=G瓶,选B。

可见手增大握紧空瓶的力不会影响摩擦力,属于非本质特征。

教师教学特色及理念

教师教学特色及理念

教育思想和教学特色全勇从事中学物理教学二十年,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教学特色和教育思想,在全市物理教学界享有盛誉。

他从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提出了“以实验为基础,以思维为中心,以过程为主线,以变式为手段”的优化物理教学的策略体系,成功地构建了“实验·启思·引探”教学模式,有效提高了物理教学质量。

教学理念——通过物理教学,应致力于实现以下转化:一是把人类社会积累的物理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体的知识,二是把前人从事科学活动的思想方法转化为学生认识能力,三是把蕴含在知识中的观念、态度等转化为学生的行为准则,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真、善、美是物理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具体而言,物理课堂教学第一要“求真”,达到科学境界;第二要“从善”,体现人文境界;第三要“臻美”,具有艺术境界。

学生从“未知”达到“真知”,需要经历一定的教学过程,而这一过程同样是以浓缩的方式,在短暂而迅速地重演着人类漫长的认识发展历程——不妨称之为“教学重演律”。

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对人类文化发展过程的一种认知意义上的重演,他们学习科学的心理顺序差不多就是前人探索科学的历史顺序。

因此,物理教学应尽量让学生去重演知识的发生过程,将教学过程转变成为学生的“亚研究”、“再创造”过程,使他们在获取物理知识的同时,启迪心智,培育品格,全面落实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

作为教学范畴内的知识,一般有着两种形态:外显的学术形态和内隐的教育形态。

前者具有实用价值,后者则有教化功能。

当教学活动仅仅在知识的学术形态层面上徘徊时,知识多半只能体现其有限的功利价值,只有深入到它的教育形态之后,才能充分发挥出知识的认知价值和发展价值。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有着三条基本序线,即:与教材内容相对应的知识序,与学生学习相对应的认知序,以及与教学过程相对应的教学序。

只有课堂教学的有序化,才会有教学过程的高效化;任何一堂能称之为过程优化的好课,无不都是“三序合一”的结果。

基于高考试题变式与拓展的高三微专题教学研究——从2023年全国甲卷第24题谈起

基于高考试题变式与拓展的高三微专题教学研究——从2023年全国甲卷第24题谈起

基于高考试题变式与拓展的高三微专题教学研究——从2023
年全国甲卷第24题谈起
李俊永
【期刊名称】《物理教学探讨》
【年(卷),期】2024(42)4
【摘要】专题教学是高三复习备考最常见的教学形式,优秀的专题教学设计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对培养物理能力大有裨益。

把以高考试题为母题的变式与拓展应用于高三微专题教学实践,有利于提高备考效能。

基于对2023年全国甲卷第24题的探究,提出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点多考、一问多思微专题教学的有效策略,拓展学生思维视野、提升思维品质。

【总页数】4页(P57-60)
【作者】李俊永
【作者单位】仁怀市周林高中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7
【相关文献】
1.让学生体会“原汁原味”的高考物理试题——变式分析2018年全国卷Ⅰ理综第24题
2.多解思维,变式拓展——以2021年高考数学全国乙卷理科10题(文科12题)为例
3.基于高考作文试题分析的高三写作教学策略——以2023年高考全国甲
卷语文试题作文题为例4.基于科学思维的高考遗传试题——2023年高考全国甲卷第6题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式教学,拓展物理思维作者:徐海莉来源:《物理教学探讨》2014年第10期摘要:本文在认知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当前高中生物理学习的实际情况,应用“变式”在物理教学中进行积极的实践探索和反思总结。

关键词:概念;变式训练;发散思维;认知理论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4)10(S)-0007-4当前学生普遍反映物理题目越来越难,觉得物理中概念太多,许多物理概念很容易混淆。

教师似乎也不愿意把时间花在概念等基础知识的教学上,于是就陷入了“老师一讲就会,学生一做就错”的恶性循环中。

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笔者尝试应用“变式”教学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在牢牢掌握概念的同时,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1 在物理教学中的实践1.1 立足基础,精选母题分析使学生正确掌握物理概念是物理教学的首要目标,也是物理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

建构主义关于知识学习过程的研究表明,概念的形成不是一步完成的,而是每个概念的教学都要覆盖充分的“变式”。

而变式的基础是母题,即题根。

题根其实是一个问题,就像讲课时的例题,它是题系中的根基,具有基础性、代表性和辐射性。

案例:必修1第二章《竖直上抛运动》母题某中学生身高1.70 m,在学校运动会上参加跳高比赛,采用背跃式,身体横着越过2.10 m 的横杆,获得了冠军,据此可以估算出他跳起时竖直向上的速度为()A.7 m/sB.6 m/sC.5 m/sD.3 m/s点拨学生已经学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和自由落体运动,对物体单程直线运动的研究有一定的基础知识。

通过分析跳高这种学生非常熟悉的运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母题不是高难题,也不是简答题,难度系数不要求太大,其内容要紧扣课程标准和高考大纲。

能被选为母题的一定是本章内容的典型问题。

通过对母题进行分析,找出题根中的信息源,寻找变式发散点,并在对母题详细分析的过程中,总结核心知识点和经典解题方法。

1.2 思维导图,呈现变式网络在变式网络中,教师给出了由题根派生出的几种变式途径,这既指明了该题目可能变化的方向,同时也指明了相关物理概念的内涵,为学生深刻理解物理概念提供了有效的、具有层次性、联想性和开放性结构特点的思维导图。

案例:《自由落体运动》变式网络该变式网络从自由落体原始情景出发,从质点的自由落体情景演变成多个物体的自由落体并结合斜面问题,最后又回归实际问题的自由落体。

可以说变式既呈现了不同类型的物体,又呈现了运动的多变性,在斜面问题上又回顾了旧知识,并扩展了新内容。

变式网络运用了风靡全球的思维导图类似模式构建而成,形式新颖,脉络清晰,激发了学生的放射性思考能力。

通过变式网络呈现各种变式的方向和层次。

此教学过程在构建主义里属于典型的同化,同化是把新的知觉要素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需要下列条件:(1)学生必须有同化新知识的相应的原知识基础;(2)学生认识结构中必须具有逻辑意义;(3)学生必须具有获及材料的意义的学习动机;(4)学习者必须对新旧命题精细加工,才能生成新的意义。

1.3 概念教学的变式网络概念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内容,是学会物理的基础,更是学好物理的核心。

“轻过程,重结果”是教师教学的一大弊端。

教师以往授课习惯在黑板上罗列出“一、概念;二、需要注意的问题”,对着概念进行逐条逐句地分析来完成一节课,还会认为教材说的太简单。

事实上,对于概念学生要吃好吃透才能灵活地运用。

而在概念教学中运用变式训练可以达到期望的效果。

案例:《竖直上抛运动》变式网络“教之道在于度,学之道在于悟”,很多的时候我们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悟的桥梁,而搭建好这个桥梁就需要利用好新教材,利用它内容安排上的层进性和探究性的特点,进而给学生以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机会。

而这个变式网络就给学生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为每一个题根变式列举经典题型体现变式的方法和策略,对于一些关键问题作标注和点评,有利于学习者更好、更快、更牢固地掌握解题技巧。

与母题相联系配备三到五个变式,编排过程由浅入深,扎实基础,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一般的思维层次差异,做到精而不泛。

案例:《竖直上抛运动》经典变式变式一:斜面变式问题【衍生1】小球以V0=10 m/s的初速度从斜面底端冲上足够长的光滑斜面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它的加速度大小始终为a=2m/s2,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

求:(1)其冲上斜面所能到达的最远距离;(2)其向上运动至距斜面底端16m 处所用的时间。

点拨竖直上抛运动是竖直方向上的匀减速运动,与斜面上的匀减速运动解题方法类似。

变式二:斜面与竖直问题【衍生2】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是科学实验和逻辑思维的完美结合,图3中所示可大致表示其实验和思维的过程,对这一过程的分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其中的乙图是实验现象,丁图是经过合理的外推得到的结论B.其中的丁图是实验现象,甲图是经过合理的外推得到的结论C.运用甲图的实验,可“冲淡”重力的作用,使实验现象更明显D.运用丁图的实验,可“放大”重力的作用,使实验现象更明显点拨懂得忽略什么,和懂得考虑什么,在科学发展中几乎是同等重要的。

伽利略把斜面实验合理外推至90°是需要很大勇气的。

变式三:斜面双向问题【衍生3】如图4所示,小球以v0=6m/s的速度从中间滑上足够长的光滑斜面。

已知小球在斜面上运动时的加速度大小为2m/s2,问小球速度大小为3m/s时需多长时间?(小球在光滑斜面上运动时,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均不变)点拨斜面上的问题也要考虑双向情况。

速度是矢量注意其方向性。

变式四:竖直上抛双向问题【衍生4】竖直向上抛出一小球,3s末落回到抛出点,则小球在第2秒内的位移(不计空气阻力)是()A.10mB.0C.-5mD.-1.25m点拨竖直上抛运动注意其方向性、对称性。

有意识的教学设计,通过分析、对比与评价,突出事物隐蔽的本质属性,让学生在比较鉴别中认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

在本次教学片断中,教师先以前面学过的斜面问题诱思,不露痕迹地联系旧知识,再通过合理变式层层递进,返回竖直上抛运动,并加深概念的理解,最后安排竖直上抛的双向问题,画龙点睛。

这种变式教学不是牵强的,而是建立在对概念的深刻理解上,对学生的帮助较大。

在完成变式后学生对竖直上抛的概念有了一定的理解并且巩固了原有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知识,从变式上我们看到了覆盖的四个变式分别用于说明不同方面的含义,以达到学习者对竖直上抛概念的多角度理解。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但只是强调个体心智活动的主动性,更应兼及社群与集体之间的互动、磋商、讨论,直至形成共识。

通过变式学习的教学过程提炼出概念的精华。

在变式训练之后通过学生小组讨论,进行方法提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深层思维,相信学生在碰到新问题,遇到新的困惑和疑虑时可以利用变式,在进一步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从而更好地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案例:《竖直上抛运动》方法提炼1.竖直上抛运动作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个特例,既可看成全过程的匀减速运动,又可以分为上升过程的匀减速运动和下降过程的自由落体运动。

2. (1)研究竖直上抛运动,要灵活选用分段法和整体法,同时要注意各物理量的正负取值;(2)画好过程示意图是解决运动学问题的关键,同时正确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利用此类变式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可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观察与分析、抽象与概括等能力以及自学能力。

1.4 单元复习的变式网络利用变式网络可以提高单元复习的效率。

变式训练教学中的变式方式可以根据母题中的元素的变更,条件的强化和弱化,方法的类比和归纳等进行呈现。

例如《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可以进行如下方式呈现:变式网络1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学公式进行复习,一般公式指用速度、位移和时间的三个关系式求解。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公式较多,对同一个问题往往有许多不同的解法,不同解法的繁简程度是不同的,所以应注意每个公式的特点,它反应了哪些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与哪些物理量无直接关系。

《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变式网络还可以例如变式网络2的形式展开,该展开方式主要从运动的形式展开,由单一运动扩展到往复运动,从匀变速运动扩展到变加速运动。

2 反思总结变式训练教学是一种较有实用价值的思维技巧教学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它先以一道母题分析,再以母题为模型衍生出相关联的题目,使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通过衍生,使学生处理该类问题的方法与技巧,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清楚地掌握高中物理基本知识和方法,领悟物理问题的本质,从而有助于脱离“茫茫题海”,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变式要循序渐进,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逐步深入,难度逐步提高,否则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影响问题的解决,降低学习效率。

当然不是所有的课堂教学都适合采用变式训练方法。

实践表明概念教学,规律教学中借助变式训练能帮助学生有效地探究学习。

例如在新教材必修、选修每册最后安排的课题研究、新课教学中的理论探究环节、实验教学中方案设计环节、复习教学中的原型变式的规律提炼环节、甚至是竞赛教学中的新旧知识对比环节,都可以依据教学的有效性考虑是否采用。

总之,加强习题之间的联系,重视变式训练,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知识,有助于学生加强知识联系,提高知识运用的灵活性,构建合理的知识网络。

参考文献:[1]赵强,刘炳升.建构与前概念[J].物理教师,2001,(8):1.[2]徐振国.倡导变式教学打造物理高效课堂[J].物理教学探讨,2010,(9):70.[3]马晓堂.有效的提问与思维的培养[J].物理教学探讨,2011,(6):32.(栏目编辑赵保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