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氏源流与播迁.doc

合集下载

中华姓氏溯源·康姓

中华姓氏溯源·康姓

中华姓氏溯源·康姓篇国名为姓,西域来客从古代的史书上看,康姓的起源主要有两支。

一支出自姬姓,周朝建国后,周武王把他的一个弟弟分封到康邑,史称康叔。

随后康叔建立了康国,而康叔的后代就以国名为姓,历代相传。

另一支康姓来自于西域,汉代时西域有一康居国,后来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康居国王子入汉,定居于中原河西,他的后代以康为姓,这里也就成了康姓的一个重要发源地。

在历史的演变中,除了上面的这两支主源外,还有一些少数民族如一部分突厥人改姓为康,而宋朝时也有他姓改为康姓的。

这些都促进了康姓的发展。

一、康姓迁变先秦时期,康姓主要在河南地区,两汉时由西域康居国迁入的康姓先居住在甘肃、青海的黄河以西地区,随后进入了陕甘宁和川北地区,很快南下湖北,又向东西移民迁居安徽和浙江。

同时,河南的康姓居民向北发展进入河北、山西,东迁至山东、江苏。

到唐宋时期,康姓基本上已分布到了全国各地。

二、康姓名人录康姓历代也有不少名人,三国时期的东吴高僧康僧会,东晋前期的著名高僧康僧渊,唐朝大将军康植,北宋抗金英雄康延泽,南宋学者康与之,元朝戏曲家康进之,明朝文学家康海,清末维新领袖康有为,当代中国妇女运动领导人康克清等。

这些康姓后裔,都为康姓的历史写下了灿烂的篇章。

三、康姓名人·维新领袖康有为康有为,原名祖诒,字广夏,号长素,又号更生。

广东南海人,清光绪年间进士。

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后为保皇会首领。

世称南海先生。

康有为青少年时期受过较好的传统教育,但后来由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他开始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一心挽救民族危亡,因此便有了后来的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

甲午战败,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激起了广大人民的强烈反对,条约苛刻的内容使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四月八日,康有为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1300多人在松筠庵集会,联名上书光绪帝,痛陈割地弃民的严重后果,力主拒绝和议,明定对策。

康姓来源多个 主要祖先有二

康姓来源多个 主要祖先有二

康姓来源多个主要祖先有二康姓有好几个来源,其中,最主要的有两支:一支是周武王之少弟康叔之后,一支则来自汉朝时臣服于中国的西域康居国。

换言之,后世的康姓人士之中,有的是姬姓的汉族后裔,有的则混有外来血统。

周武王同母幼弟汉族的康姓,出现于距今大约3000年以前。

他们的始祖康叔,是周武王的同母幼弟,在武王得天下而大行封建之时,最初被封在康国,所以得名为康叔。

周武王死后,年轻的成王嗣位,由周公旦辅政,殷纣的后裔武庚认为有机可乘,就起而反叛,想要夺回原来属于他们的江山,幸亏被周公所讨平。

周公旦最后的决定,是把这批殷商遗民交给当时素负贤名的康叔去统治,并且改封康叔为卫君,地位比以前更加的崇高。

后来,康叔果然不负周公的重望,把过去那些一直蠢蠢欲动的殷民安置得心服口服,做到了“化敌为友”的境界,功在周朝的社稷。

因此,康叔的声誉日隆,到周成王长大亲政之时,并且被举用为司寇,权位高于其他诸侯。

后世康氏的源出于康叔,在历来研究姓氏学的学者心目中,是被认为“不容置疑”的,因此所有古籍对于汉族康氏的姓源,也都只有这样一种记述,譬如,《姓纂》和《姓苑》等书就异口同声地指出:“卫康叔之后以谥为氏”,可见得康氏的源自周初名人康叔,的的确确是毫无疑问的。

康叔在接受殷商的遗民之后,被封于卫国,当时的卫国,是在今河南省的东部和河北省的西南部一带,幅员相当广大。

而康叔得国之后,最初定都于朝歌,亦即在今河南省淇县东北,所以,后世的康姓最早应该是成长在这里的。

后来,传到卫文公之时,曾迁都楚丘(今河南省滑县东);卫成公又徙于帝丘,则已渡过黄河到达了河北省濮阳县西南的颛顼城,从上述屡次的迁都,亦不难看出康氏早期的播迁经过。

在漫长的春秋战国时代,卫国虽然未曾称雄称霸,与其他诸候一较长短,但是,它的寿祚却特别长,一直到秦二世之时才被灭亡。

这期间,康叔的后代繁衍成了好几个姓氏,除了以谥为氏的康姓之外,还有以国为氏的卫姓,乃至“本自卫之公族,以非正嫡,号庶氏”的庶姓等等,因此,康氏的兄弟之姓,是相当不少的。

康姓起源和来历

康姓起源和来历

康姓起源和来历:
康姓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姬姓周王室,康姓氏族公认的始祖就是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康叔,因为他谥号为康,所以后裔就以祖先的谥号为姓,也有部分族人则是因为康叔被封于康地,所以后代才以邑为姓,最终形成了现代河南的康姓氏族。

康姓起源和来历1. 源自姬姓
按照《通志·氏族略》中提到的,康姓始祖就是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卫康叔,他是周文王姬昌的第九个儿子,与姬发同母,在姬昌死后,伯邑考早逝,所以姬发继位,最终他实行了分封制,从而将功臣、王室宗亲、贤人后裔等都赐予了封地,康叔就是其中之一。

康叔最终被周武王姬发封于康地,组建了康国,在武成王继位后,康叔又因功再次被迁封于卫城,最终他的后代也就以卫姓、康姓等为姓了。

姬姓还有一个康姓分支就是周定王的弟弟刘康,他和周定王属于一母同胞,有部分后裔以他的名为姓,所以也形成了一个康姓分支。

康姓起源和来历2. 源自阴康氏
根据《风俗通》的记载可以得知,阴康氏属于女娲的后人,在今天的陕西商洛附近建立了阴康国,而后人也就以“阴康氏”为姓,后来简化为康姓或者阴姓,比如周朝的阴不佞就是阴康氏的后裔。

康姓起源和来历3. 源自西域康居国
汉朝时期在西域有一个康居国,而康姓氏族的其中一脉就来自于康居国的王子,按照《汉书·西域传》中的记载,可以得知汉朝时期,康居国的王子前往中国来拜访,表示臣服,并且在中国设置了西域的
都护,最终这位王子也定居在了河西走廊一带,最终形成了甘肃地带的康姓氏族。

康姓起源和来历4. 源自宋朝匡姓
按照《宋史》记载可知,康姓的另一分支来自于冒姓,在宋朝时期宋太祖赵匡胤在位的时候,匡姓的氏族和皇帝的名讳同音,所以赵匡胤下令将匡姓改为康姓,因为匡和康同音,最终也就形成了康姓的一脉。

广东省康氏源流及宗亲分布

广东省康氏源流及宗亲分布
梅州市五华县华城镇齐乐村大水坑
广东省佛山市
高明区鸦囱村康氏
南移始祖元富公在元末明初南下定居顺德区龙江镇长塘村,从此开枝散叶二十多代,后人遍布海内外,其中一枝,定居高明鸦囱村己有9代,现整村都是康姓,总人口900人以上,
佛山市顺德区勒流街道江村、龙江镇长塘村;佛山市高明区明城镇鸦岗村;
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银河村委苏村
士伟圣永华英振
元日文光灿,敦恒学作园怀才宏富有,修德兆家传
阳江市阳西县织贡镇呢河村榄岗坑阳江市阳春市合水镇平东村
广东省东莞市
广东省茂名市
茂名市高州市曹江镇师堂潘坑村;茂名市电白区林头镇大角村大岭头
阳春康氏第一代至第五代世系:
第一代,士达。
第二代,伟初(士达长子)、伟恒(士达次子)、伟兴(士达三子)。
第三代,圣任(伟恒长子)、圣明(伟恒次子)、圣纪(伟恒三子)、圣广(伟兴长子)、圣德(伟兴次子)。
第四代,永球(圣任长子)、永万(圣任次子)、永禄(圣任三子,出继给圣明)、永昌(圣纪长子)、永泰(圣纪次子)、永光(圣纪三子)、永盛(圣广长子)、永大(圣广次子)、永茂(圣广三子)、永辉(圣广四子)、永尚(圣广五子)。
第五代,华吉(永球长子)、华亨(永球次子)、华鸾(永万长子)、华凤(永万次子)、华麟(永万三子)、华麟(永万四子)、华尧(永禄长子)、华岳(永禄次子)、华兆(永辉之子)、亚三(永尚之子)、华宁(永昌长子)、华钧(永昌次子)、华忠(永昌三子)、华经(永泰长子)、华章(永泰次子)、华邦(永泰三子)、华清(永光长子)、华勋(永光次子)、华珍(永光三子)。字辈:
广东省康氏源流及宗亲分布
省市
源流
分布
广东省广州市
番禺新桥康氏源脉吉安,始祖讳川康公洪武十九年自江西吉安府龙泉县揆戌而来。字辈

文化学者冯志亮解析古老的姓氏康氏起源与发展传承

文化学者冯志亮解析古老的姓氏康氏起源与发展传承

文化学者冯志亮解析古老的姓氏康氏起源与发展传承 康 康姓是中国人常见的姓氏,在姓氏排行榜中列第一百零五位。

河北,河南、四川,陕西是康姓比较集中的地区。

当康姓人旧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6%,总人口大约有211万。

得姓始祖康叔,姬姓,为周武王少弟,周武王灭商后封于康(今河南省禹县),故称康叔。

武王死后,年幼的成王继位,由周公旦辅政,这引起武王胞弟管叔、蔡叔的不服,殷纣的后裔武庚便联合他们反叛。

周公平叛后,把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分封给康叔统治,康叔在封地建立卫国。

康叔死后,谥号为“康”,即“使民安乐”之意。

康叔后人以其功绩、声誉为荣,取其谥号为氏,并尊康叔为康姓得姓始祖。

一、姓氏意义与原始图腾 康,安康、健康之义。

甲骨文中的康字,中间部分是一个簸箕之类的工具,上面有一筛谷支架的符号,下面为四点,表示搧出的米糠。

金文康字有小的变化。

小篆变化大,将中间部分变成了两只上举的手,下面的四点变成了米字。

楷书变成目前的康字。

康的本义是米糠,随着文字的演化,出现糠字表示米糠,而康字引申为安乐、和静、广大,富裕、健康之义。

商周帝王多用康作为字号,后人也多用作名字。

康人应是善于种植粮食的群体,特别是在产粮丰厚地区的群体。

古康国在今河南禹州西北,其实此地为夏少康的封地,康人应是出于夏太康、夏少康氏族之后,以康为氏族原始的图腾,并命族名。

康人四处迁移留下了许多带康字的地名,邑名、河名,最后出现了姓氏。

二、姓氏起源与发展传承 康姓来源主要有两支,均出自姬姓。

第一支源出姬姓。

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同母弟封于康,称康叔,康国在今河南禹州西北的夏王少康的故城。

周成王时转封于卫,史称卫康叔,卫国先建于商朝国都朝歌城郊,在今河南淇县东北,后三移国都,先后向东迁曹,楚丘、帝丘,均在河南北部滑县与濮阳之间。

居于古康国地的子孙以国名为氏。

又康叔之子王孙牟,谥号康伯,其子孙遂以康为氏。

这支姬姓康氏至少有3100年的历史。

第二支源出姬姓。

康姓的历史和研究报告

康姓的历史和研究报告

康姓的历史和研究报告
康姓是中国十大姓氏之一,属于汉姓。

根据《百家姓》记载,康姓源自姬姓,起源于周朝。

康姓的起源和发展与中国历史和文化密切相关。

据研究,康姓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的君主、贵族和官员中,康姓代表着权势和地位。

在秦朝的封建制度中,康姓被封为诸侯王,地位显赫。

康姓在汉朝和唐朝时的繁荣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康姓的起源地较多,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的广东、广西、浙江、江西、福建、湖南等地,其中以广东康姓人口最为集中。

此外,康姓也在其他国家和地区有着一定的分布,如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加拿大等。

康姓的字辈较为丰富,常见的有康、康庸、康宏、康治等。

康姓人物在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代表,如康熙、康有为等。

他们在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康姓的家族宗祠和族谱也十分重要,宗祠是康姓族人祭祀祖先、传承文化的地方,族谱则记录了康姓世系的起源和发展。

对于康姓的研究,学者们主要从姓氏来源、族谱与宗祠、人口分布等角度进行探讨。

此外,也有研究涉及康姓的人口遗传学、社会地位与权力等方面。

总体来说,康姓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康姓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社会与文化的发展。

古代康氏集聚转徙地初探

古代康氏集聚转徙地初探

古代康氏集聚转徙地初探华夏康氏始于卫国康叔,而卫之初封地域,据郭霞《卫国历史研究》一文中指出,卫国的疆域主要在殷墟,北起武父(今大名县武父城)以南,南指圃田(今河南郑州东有圃田)以北,近东都雒邑(今河南洛阳地区)附近,东达今山东滨海一带。

康姓自此始。

又卫国之都在朝歌,地处中原淇县,因此我们说康姓发自中原。

后来康氏以卫国为中心向四方扩散,之后又形成了京兆堂康氏和东平郡康氏,形成了历史上早期的康氏主流支脉。

他们在历史上的繁衍迁徙走向大体上是自北而南和自西而东。

在长期的战争动乱和朝代更替中,康姓人四处迁徙,其分布遍及全国各地,形成了几大有名的集散之所。

一是河南禹州、巩县。

禹州在周武王时,封其弟康(姬封)在康城(今河南禹州市顺店镇的康城村),这里是最早的康姓发源地。

但是随着之后的社会动荡和迁徙,禹州后来的康姓大多系外迁而来,特别是明初时期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徙而来的居多。

据《禹州康氏族谱》云:“……起始祖伯从公即由明朝元年(或二年)迁到河南顺店,原籍是山西省平阳县洪洞县大槐树人。

始祖之父为让公,母吕氏为太始祖,葬于顺店西南黄桐村东地。

伯从公迁叔伯兄弟七人,伯亮、伯昌、伯盛、伯聚留山西原居。

伯从公迁禹州顺店定居,伯敬公迁舞阳县北舞渡龙村定居,伯×公性情暴躁,不知在何处落居。

”但不管如何,这支以伯从公为始迁祖的康氏后裔在禹州传衍开来。

由山西洪洞迁往巩县的两位始迁祖,一位是保公,一位是守信公,他们与迁往禹州的伯从兄弟同来河南,似有很深渊源。

说明禹州和巩县两地是这支康氏的迁徙集中地,并以始来舞阳、鄢陵、开封县一带的康氏一起向周边扩散繁衍。

省内徙迁自不必说,如方城、鲁山等地。

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这支由晋入豫的康氏逐渐向全国迁徙,像山东、安徽、两湖、两广、江浙、陕、甘、川、河北、东北、港台等地均有后裔栖居。

与此同时,其他地方的康氏也不断到这些地方融合,形成了当地康氏分支众多,其他康氏分支不断渗入的复杂情况。

康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

康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

康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康姓,在《百家姓》排第88位,康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75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三。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康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希望大家喜欢!康姓姓氏源流康(Kāng)姓源出有五:1、出自姬姓,为康叔后裔,以祖上谥号(或曰封邑名)为氏。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武王少弟康叔谥号“康”,后人有以其谥号为氏者,是为河南康姓。

周武王灭商后,把同母幼弟姬叔封在康,故称康叔。

武王死后,成王即位,因年幼,由周公摄政,三监(管理商朝旧臣封地的管叔、蔡叔和霍叔)不服,勾结武庚(商纣王后裔)和东方夷族反叛,后被周公平定。

之后,便大规模地分封诸侯,把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分封给当时素负贤名的康叔统治,并改封康叔为卫君,建立卫国,故又称卫康叔。

康叔把卫国治理得很好,声誉日益上升,到周成王亲政时被举为司寇,权位高于其他诸侯。

他死后谥号是“康”,其后便有以谥号为氏,或以封邑为氏,称康氏。

史称康姓正宗。

2、出自汉代西域康居国王子之后裔,以国名为氏。

据《梁书·康绚传》所载,汉代时,西域康居国派遣他们的王子来到中国,以示臣服,汉代在西域设置都护,那位王子到达我国后就在河西落脚待诏,后康居国王子定居河西(河西走廊与湟水流域一带),其后人以国为氏,是为甘肃康姓。

到隋唐时,这个位居东亚的国家仍然存在,被称为康国。

3、出自古代突厥族有康氏。

据《隋书》载:“突厥亦有康姓”。

突厥为公元6世纪在今新疆境内的游牧民族。

西魏时建立政权,康居王定居河西,主要是繁衍于我国的西北一带。

关于这个康居国,根据《汉书·西域传》的记载“高长安城一万二千里”,拥有现在新疆以及苏俄中亚之地。

隋之前疆域最广,族中有康姓。

4、出自匡姓,为避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名讳,匡氏改为康氏。

据《宋史》载,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登基后,为避其名讳,令“匡”氏改为音近的“康”氏。

5、出自少数民族中有康姓:① 金时女真人纳喇氏、清时满洲赫舍里氏、达斡尔族华力提氏,汉姓为康。

康姓的来源,姓康的名人百家姓

康姓的来源,姓康的名人百家姓

康姓的来源康姓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姓氏,特别是在中国南方地区。

据史书记载,康姓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商代。

在商代时期,康周是一个有名的诸侯国,它的国君就姓康。

因此,康姓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康姓是一种褒美称谓,“康”在古代语言中多被用来表示善良、美好、康健等意义,因此康姓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美好的称谓。

此外,康姓在中国文化中还有着很多其他的象征和意义,如勤勉、劳动、敬老爱幼等。

康姓目前已经成为了全球排名前100的姓氏之一,尤其是在中国南方地区,康姓的分布非常广泛。

除此之外,在世界各地的华人社区中,也可以看到很多以康姓为家族姓氏的人。

姓康的名人古代名人康周康周是商代的一个诸侯国,其国君就姓康。

据《尚书·虞书》记载,“康叔伯”是商王颛顼的同母异父兄弟,他们分别被封到了两个不同的地方——一个是康周,另一个是召陵。

康周是当时华夏地区最为昌盛的地方之一,其国王康叔在位的时候,国家经济和文化都达到了一个顶峰。

康熙康熙帝(1654年5月底-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雍正帝的父亲。

康熙继位时年仅六岁,但在他的执政期间,中国社会取得了非常显著的进步,如启蒙运动、农业生产技术升级和国际贸易的发展等。

康熙帝的治国思想和治理方法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有为康有为(1858年12月19日-1927年3月31日)是清朝末期和民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诗词家和爱国人士。

康有为的思想颇有独特之处,他主张“中国应该学习西方的文化和技术以发展自己”,并提出了“中华民族必须团结起来,才能在现代世界中生存”的主张。

现代名人康熙康熙是一位著名的电视台主持人。

他曾经主持了许多电视节目,如《康熙来了》、《娱乐百分百》等,深受观众喜爱。

康熙的电视节目风格轻松幽默,他和嘉宾之间的互动也非常有趣。

康师傅康师傅是一家中国著名的大型食品企业,以生产方便面而闻名于世。

康氏家族全国各地(部分)族谱及字辈系列

康氏家族全国各地(部分)族谱及字辈系列

39、河南巩义裕如书屋存(一卷)
河南巩义太平头一支,已传19代
40、山东省陵县康氏家谱(一卷)
远祖出北直永平府玉田县。南迁始祖仲德由北平过天津至陵县。 辈次续录:
金永荣照培铭泰植焕基 镇洪林熙均键润树耀袁 银浩杰炫奎钦承松炎增
41、江西省泰和康氏宗谱(一卷)
延孝公尊为泰和康氏始祖。延孝长子国辅是泰和康氏左派的始祖,次子国弻是康氏右派的 始祖。两派合修通谱后字辈:
- 11 -
20131012整理
58、湖北麻城县卷八(一本) 59、四川省安岳县康氏族谱(一卷) 卫康叔后裔南八公南迁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其孙从吴 右徙楚南湘乡,后徙新化各县,我康氏奉旨填川,在蜀西各县立业,子孙遍布蜀西各地。 自江西发派,一代八公、二代发诏、三代仲字行、四代桂字行、五代季字行、五代以上不 算排行,季字以下将福字排行起: 福贵友华祥瑞甫 万廷显正世仁兴 光明历代朝纲纪 忠厚钦承兆凤麟 寿安锡庆敦洪绪 佐运和宣启俊英 盛会荣昌襄上益 简修纯粹殿嘉基 60、湖南省新化县温塘镇康氏八修族谱(四卷) 始祖南八公。此修谱全部照旧,只新增五言二句以示 承先启后: 南诏仲发季 福友华祥(海 瑞) 甫万廷显(正 国)世(仁 天)兴光(明文) (历 永)代朝(纲 伦)纪,忠厚钦承兆, 敦本开基绪,储才启俊英。 诗书能迪哲,礼让可仪型。 传家遵典则,祖德定长新。 诰命垂周史,清廉贯古今。
26、陕西省商南康氏宗谱(同前一样)(二卷)
27、河南省汝州市康氏家谱(一卷)
一代先祖康广德,于1557年由山西迁至河南安置在今伊川县城西十余里的康沟村(原犁树 沟)。 辈字顺序是:
永悌文尽 忠贤才德 建庭荣华 富贵长仁 义礼智信
28、山东成武康氏族谱(一卷)
十一世祖兄弟三人明启、明义、明盛自洪洞迁居武邑之西三星地康楼至今。 二十字辈列于后:

康姓的来源和历史研究报告

康姓的来源和历史研究报告

康姓,是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最早出自姬姓,可追溯到距今3000余年的西周时代。

据《史记·卫康叔世家》载,周武王姬发的同胞弟姬封,西周初被封于康城,后人称其康叔。

据《隋书》记载:“突厥亦有康姓”。

《姓纂》、《姓苑》:“卫康叔之后以谥为氏”。

唐代林宝《元和姓纂》:“康氏,卫康叔之后,以谥为氏。


宋代郑樵《通志·氏族略》:“康氏,姬姓,卫康叔支孙以谥为氏。

前赵有黄门侍郎康安,前燕有康迁,官归义侯。

宋有康谧,梁有康说。

望出会稽、东平、京兆。


宋代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康,出自姬姓,周文王子封为卫侯,谥号康,支孙以谥为氏。

或云康叔初食采于康,故谓之康叔,其地颍川康叔城是也。

”。

康姓起源和来历作文

康姓起源和来历作文

康姓起源和来历作文
哎呀呀,原来康姓有这么多的起源和来历呀!嘿嘿,让我来给你讲讲吧。

据说,康姓最早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夏朝呢!哇塞,好古老啊!
有一种说法是,康姓源自姬姓。

嘿呀,这可跟周武王有关系哦!周武王的同胞弟姬封被封于康城,人称康叔。

康叔治理国家可厉害啦,深受
民众爱戴。

他死后,子孙们就以他的谥号“康”为姓啦。

还有一种说法是以国为氏。

嘿嘿,这就跟西域康居国有关啦。

据说,从康居国来中国的使者和居民,有的就以“康”为氏了呢。

另外,昭武九姓之一的康国,他们的人来到中国后,也有以“康”为氏的。

哎呀,这可真有趣!
还有还有,宋代的时候,为了避宋太祖赵匡胤的名讳,匡氏改为慷氏,部分匡氏族人也改为康氏了呢。

哈哈,康姓的起源和来历可真是丰富多彩啊!康姓的名人也不少呢,比如康昆仑,他可是唐代著名的琵琶演奏家哦!
怎么样,我讲得不错吧?嘿嘿,我对康姓的了解还不少呢!。

我国百家姓姓氏字辈资料,看看你的字辈是什么?(75-康)

我国百家姓姓氏字辈资料,看看你的字辈是什么?(75-康)

我国百家姓姓氏字辈资料,看看你的字辈是什么?(75-康)已发布字辈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罗梁宋郑谢韩唐冯于董萧程曹袁邓许傅沈曾彭吕苏卢蒋蔡贾丁魏薛叶阎余潘杜戴夏钟汪田任姜范方石姚谭廖邹熊金陆郝孔白崔康康氏字辈康氏最早分布在河西走廊的地区(今甘肃省境内)、其后分布陕西、河南、山东省的西部和河北省的西南部一带。

至秦代,康姓开始向西、或向东继续繁衍播迁,以致后来在陕西(京兆郡)、山东(东平郡)两省形成了早期康姓两个大的族派。

魏晋之际,又有河西康氏迁入蓝田(今属陕西)。

至唐代,康姓已散居今河南、山东、陕西、甘肃、新疆、山西、河北、安徽等地。

康姓南迁始于三国以前。

唐初,有康姓渡江南迁到江苏、浙江一带。

唐玄宗时有灵州人(今宁夏灵武县)康植封天山县男(今新疆托克逊县东北),其孙康日知,举家南迁浙江省绍兴县定居。

北宋初,蔚州人(今河北蔚县)从征入蜀,后定居四川;同时,康氏还有迁至福建者。

明代,江西泰和、湖南邵阳、广东顺德等地均有康姓人物载入史册,说明康氏分布地更为广泛。

从清代开始,闽、粤康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后又有移居海外者。

康姓在大陆是第七十五大姓,在台湾为第七十九个大姓,以屏东、嘉南等地为最多。

现台湾的屏东、嘉南、台北、苗栗、台中等地,集中了大量康姓。

在台湾其他各地,也有康姓人士的踪迹,可谓遍布台湾的每个角落。

即蒙潭始祖珣公(康珣,宋初与梁灏同榜。

任袁州(今江西宜春、萍乡一带)都使,易匡为康)后第二十四世起:'时元生孙德,曾受祖之佑继起华国才,天朝载锡光永思宗泽茂,家道世荣昌先贤贻哲训,忠诚正纪纲修齐治平守,创极理鸿章'。

陕西省定边康氏一支字辈:'禄忠孝志正元炳汉'。

四川彭山康氏一支字辈:“纪树光先得”。

四川资阳康氏一支字辈:“福(富)友华祥瑞万廷显正世天(仁)兴光明历代朝纲纪忠厚钦承兆凤麟寿安锡庆敦洪绪佐运和宣启俊英盛会荣昌襄上益简修纯萃殿嘉基”。

四川资阳康氏一支字辈:“宗正启永世明”。

少儿综合素质训练-百家姓《康氏的介绍》 精品

少儿综合素质训练-百家姓《康氏的介绍》 精品

百家姓:《康氏的介绍》康氏的分布地区京兆郡三国魏时置郡名。

汉武帝时改右内史以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置京兆尹,为三辅之首。

治所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北。

东平郡汉时改大河郡为东平国,治所在无盐今山东省东平东。

南朝宋时改为郡,治无盐今山东平东。

会稽郡秦始皇时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包有江南、浙江大部及皖南一部。

汉顺帝时移治山阴今浙省江绍兴。

历史来源康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十五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23。

一﹕出自姬姓。

以谥号为氏。

据《元和姓纂》及《姓苑》所载,周朝初年,文王第七子康叔,受封于卫国,其后以祖之谥生谥,即生前就有的谥号「康」为氏。

二﹕以国为氏.出自西域康居国约在今巴尔喀什湖与咸海之间的使者,以及从康居来中国者,有的就以「康」为氏.如汉代的康孟详。

三「昭武九姓」之一.隋唐时代康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一带人来中国者,有的以康为氏,如唐代有康谦。

四﹕宋代为避宋太祖赵匡胤的名讳,匡氏改为慷氏。

得姓始祖康叔据《元和姓纂》和《姓苑》等书记载,汉族的康姓,出现于距今大约3000多年以前,他们的始祖康叔。

康叔为周武王少弟,初被封于康今河南省禹县,故称康叔。

武王死后,年幼的成王继位,由周公旦辅政,这引起武王胞弟管叔、蔡叔、霍叔的不服,殷纣的后裔武庚便联合他们以及夷族反叛。

周公平叛后,把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分封给康叔统治,康叔在封地建立卫国,管理那里的殷室遗民,将卫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对稳固周王朝统治起到很大作用。

康叔死后,谥号为康,即使民安乐之意。

康叔后人以其功绩、声誉为荣,取其谥号为氏,称康姓,康叔自然成为康姓得姓始祖。

历史变迁康姓最早发源于卫国,国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卫国第一代国君卫康叔逝世后谥号康,其后裔有以谥号为姓。

卫国所辖范围今河南东部、山东西部、河北西南部一带。

康姓早期播迁缘于卫都的迁移,范围止于河南北部。

秦时,康姓主要徙陕西、山东二地,故早期康姓在此二地繁衍旺盛,遂有京兆、东平两大郡望。

康氏源流与播迁

康氏源流与播迁

康氏源流与播迁康姓出自姬姓,为康叔封后裔,以祖上封邑为氏。

《通志·氏族略》也记载,周武王少弟康叔谥号“康”,后人有以其谥号为氏者,是为河南康姓。

以谥号为氏的说法,早已被古代典籍记载和现当代研究者所否定。

康氏最早的发源地是康叔封地康城,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后,康叔因有功,又是文王嫡子、武王之弟,徙封卫地。

当时的卫国,是在今河南省的东北部、山东省的西部和河北省的西南部一带,幅员相当广大。

而康叔则居住在黄河、淇水之间商朝的旧都,即朝歌(今河南淇县东北)。

春秋战国时期,卫国曾几次迁都。

康叔第十四代孙懿公赤在位末年(前668~前661),卫国被北方少数民族狄族所灭,懿公为国死难,戴公即位,收集遗民,在曹邑临时安置,保存了卫国一线国脉,史称“庐于曹。

”戴公在位一年后去世,文公继位。

文公继位后,诸侯封卫,卫国将都城迁到楚丘(今河南浚县与濮阳之间),文公带领臣民,经过近三十年的休养生息,才使卫国国力得以恢复。

卫成公(前634~前600年)在位时,为改变卫国屡次被北方的狄族、邢国侵扰的局面,又于公元前629年,将都城徙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县西南的颛顼城)。

卫元君在位时,秦以濮阳为东郡,卫国被迫将都城迁野王(今河南沁阳),作为秦的附庸。

卫国都城的屡次迁徙,使得康氏后代在更大的范围内生息繁衍,由黄河以北的淇县、滑县、浚县、濮阳县一带逐步播迁到黄河以南。

而从康氏早期播迁的足迹上,亦不难看出康氏早期播迁主要源于卫都的迁移,当然康氏子孙的活动区域此时期还主要集中在河南地区。

但西周中叶以前,康氏就有向关中迁徙的。

据《周宗卫世家康氏志谱》记载,卫武公右公子翿居雍州关中,当然是由中原西迁的。

传至十六代康鼐时,徙于宋。

传至二十代康鹄时,隐居嵩山。

殆传至三十代康安顺时,秦始皇在位,安顺徙居下邳。

早期徙居关中的,不仅只有康翿一支,还有康季。

1944年前后,在陕西岐山县东北六十里周家桥程家村出土一康季鼒。

鼒是一种口稍微内敛的大鼎。

泰和爵誉《康氏族谱》

泰和爵誉《康氏族谱》

泰和爵誉《康⽒族谱》江西省泰和爵誉《康⽒族谱》析2016-05-10 贵州康⽒世界康⽒家族《康⽒族谱》爵誉康⽒源流记:2009年续修谱牒时,泰和官溪房组谱中获得以卫君⾓为⼀世的珍贵史料,⾃上⽽下,⼀脉相承,昭穆世系,⼀⽬了然。

秦⼆世废君⾓为庶⼈,卫国断绝宗祀。

⾓之从孙明德,在汉⽂帝时,仕为御史⼤夫。

汉武帝巡视郡国各地,到洛阳时寻找当年周朝的后裔,找到了明德之⼦康嘉,封他为⽐张侯号⼦南君,以奉先祀。

嘉三传之其胜,元帝加封承休侯,成帝将胜进爵为休公,东汉建武⼗三年,胜之后常,加封卫公,次霖以孝⾏徵为安阳令,数传到缵之⼦似瑶,仕为晋朝黄门郎,⾄铎巴西梓潼太守,公元589年隋平陈,由河南徙到⾦凌乌⾐巷,为我康⽒⾦凌始祖,显衍⾄六世孙⼦元,唐开元间,仕为侍除讲升宋正乡,承训唐威通九年,桂州戍卒乱,诏为⾏军都招讨遣发诸兵讨平,为河南节度使。

其⼦君⽴唐中和李克⽤时军渭桥、潜⼊长安焚积聚,斩虏⽽还,诏为昭以候。

君⽴⼦如绚,⼆⼗评事,仕唐为华州刺史,⽣⼦五,长⼦⼤明讳⽂⼀,唐以明经擢秘书少监会真四门博⼠;次⼦⼤全讳⽂⼆,仕唐宋正少卿;三⼦延康讳⽂三;四⼦延和讳⽂四,唐尚书左丞;五⼦延孝讳⽂五,仕后唐为天德军防御使,南唐以孙三将军推赠京兆郡候。

泰和始祖:延孝公尊为泰和康⽒始祖。

延孝公长⼦国辅,⾏⼋⼗评事,是泰和康⽒左派始祖,次⼦国弼,⾏九⼗评事,是康⽒右派的始祖。

右派始祖国弼公,在⾦陵乌⾐巷⽣⼦⾏号能甫,南唐初为潭州司户参军,转⽩下(泰和古称)⾢宰,遂以官为家,秩满解官,⼘居本县义⽲村,⽣⼆⼦,次顺甫,远徙外地,⽆⾳信。

长华甫⽣⼆⼦,长祥甫,奉祖命回南京奉祀先祠,次⼦祥应留义⽲村,祥应公留居义⽲村后,⽣⼆⼦,长肇庆,次重庆。

北宋时期,祥应长⼦肇庆奉祖命徙居龙源(今爵誉之前的村名),⽣⼆⼦。

长⼦安远⽣⼦五个,⽈秉仁、秉智、秉义、秉忠、秉孝;次⼦定远⽣三⼦,⽈秉廉、秉礼、秉节。

他命长⼦之⼦秉义,次⼦之⼦秉礼于南宋嘉定年间徙居雷冈开基,传⾄九世仲衍公(秉义之孙),反回祖藉定居,娶湖边周⽒为妻,复启爵誉之后,故有“爵誉分雷冈,雷冈分爵誉”之说。

中国康姓起源之迷,略说康氏的来源

中国康姓起源之迷,略说康氏的来源

中国康姓起源之迷,略说康氏的来源
中国康姓起源较为复杂,这个姓氏不是单一的起源,是一个明显的多源性姓氏。

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一下中国康姓起源之迷。

现有资料研究表明,中国康姓有五支主要来源:
第一支源出姬姓,为周代卫国始祖、周武王之弟康叔的后裔。

周武王死后,因成王年幼,武王另一个弟弟周公旦摄政。

他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不服,勾结商纣之子武庚叛乱,被周公粉碎。

平乱之后,周公封幼弟叔封于殷墟(今河南省安阳市)一带,建立了卫国,负责管辖“殷民七族”。

因叔封治国有方,死后被周成王谥号“康”,取“令民安乐”之意,故叔封又称康叔。

其子孙遂以其谥号为“康”氏。

一说叔封被封于康(今河南省禹县西北部),子孙以封邑名为氏。

第二支出自汉代。

当时,派往西域康居国(约在今巴尔喀什湖和成海之间)的使者,有的留居康居国,后代便以“康”为氏。

第三支源自古代康居国和康国(在今乌兹别克撒马尔罕一带)人。

这两国人来中国后,留驻者便以原国名“康”为氏。

如汉代的康盂祥,唐代的康谦便是。

第四支为历史上突厥族姓氏。

北朝统治者曾与之通婚,人民相互往来,有的留住中国,成为康氏的另一支脉。

第五支为避讳改姓。

宋代匡氏为避末太祖赵匿胤的名讳,改姓康氏。

全国各省康氏辈分收集

全国各省康氏辈分收集

全国各省康⽒辈分收集康⽒家谱字辈派语汇编⼭东省康⽒字辈1、⼭东菏泽、郓城、巨野康⽒字辈思延传家远天锡庆祥承仁义思光耀忠厚道德长修⾝登⾼岳宗代奉禄昌2、⼭东省济南市历城区西彩⽯康⽒世系字辈⾃⼆⼗⼀世起排定为:兆⽂勇希廷秉⽟,德昌培元志克诚,洪⼴⽴振存万有,法和宝光继化⽣,东昭百笃瑞安顺,尚在同作佑冠兴。

3、⼴饶县北部⾟镇村、东营村21代开始,统⼀使⽤以下字辈:树德治华邦,远权必显扬,建成先续厚,启迪绍运芳,安和奉新宪,昌盛福禄祥。

4、⼭东省新泰市康⽒⽀系字辈茂祥德⽟志5、⼭东省莒县康家村三⼗⾄四⼗九世建业承华志;安道启清平;开泰树良德;元景庆英明。

6、⼭东登州府宁海州西南乡⽔道集五甲⼆舍国天振万永,福德庆有余,希继兴鸿瑞,景维聚桂廷。

凤鸣岐⼭秀,伶俐信伯⾔,⼀⾂尊道君,昭宪清范祥。

7、⼭东省聊城市茌平县肖庄镇康孟村⽂,法,瑞,振,永,凤,⾦8、⼭东省菏泽市东明县克、百、林、俊、顺、⼭、喜、晓、明、道。

9、临沂市河东区相公镇孙旺村康⽒永宗应()清寿敬茂荣⼴。

10、⼭东省章丘市绣惠镇康陈村槐⾸延业书,电介传道都11、⼭东泰安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12、⼭东省菏泽市牡丹区沙⼟镇康集思(18世)延传甲远,天锡庆祥成,仁义恩光耀,忠厚道德长,修⾝登⾼岳,宗代俸禄昌。

13、⼭东省莘县康⽒新、庭、彦、⼠、鸿,朝、品、升、春、秋。

14、⼭东省郓城康⽒族谱永乐⼆年,始祖兄弟四⼈由⼭西迁⼊,已传24世。

字辈是:思延传家远天锡庆祥成仁义恩光耀忠厚道德长修⾝登⾼岳宗代奉禄昌15、⼭东济南市章丘县⼩康家庄兆⽂勇希廷秉⽟德昌培元志克诚洪⼴⽴振存万有法和宝光继化⽣东昭百笃瑞安顺尚在同作佑冠兴16、⼭东省陵县康⽒家谱⾦永荣照培铭泰植焕基镇洪林熙均键润树耀袁银浩杰炫奎钦承松炎增17、⼭东省⾦乡县康⽒族谱思延传家远天锡庆祥承仁义恩光耀忠厚道德长修⾝登⾼岳宗代奉禄昌18、⼭东成武康⽒族谱会宗庆序⼴先训宜承长根源本清秀普兆显荣光19、⼭东潍坊寒亭康家庄成,世,⽴,学,鸿20、⼭东东平康姓云、继、⽂、代、安、保、景另⼀⽀:振.炎.思.少.忠,维.怀.书.已.记21、⼭东聊城东昌府区⽂有瑞振龙22、⼭东省临沂苍⼭县⼤仲村东康庄克,德,传,荣,⼴23、⼭东临清市烟店镇康庄村贵⽟洪怀朝24、⼭东菏泽东明县城关镇郝寨村克、百、林、俊、顺、⼭、喜、晓、明、道、远、⽔、解、继、恩、宗、钦、定、庆、和。

关于康姓研究报告

关于康姓研究报告

关于康姓研究报告《康姓研究报告》一、引言康姓是中国最常见的姓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报告旨在对康姓的起源、分布、历史名人以及家族文化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更全面地了解和认识康姓文化。

二、康姓起源与分布1. 起源:康姓起源于中国古代,据传为黄帝的后代,是中国汉族姓氏之一。

2. 分布:康姓在中国各地广泛分布,尤以山东、江苏、广东等地人口最多。

同时,康姓也有部分分布在东南亚、美洲等地区。

三、康姓历史名人1. 康熙:清朝第四位皇帝,统治时间长达61年,是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皇帝之一。

2. 康有为: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和思想家,他提出了“实业救国”等理论,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3. 康定焕:中国著名的岳飞九首词《满江红》的作者,以其爱国主义精神和文学才华被后世称为“满江红一代才子”。

四、康姓家族文化1. 重视家庭:康姓文化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尊敬长辈、孝顺父母是康姓代代相传的传统。

2. 勤俭节约:康姓家族倡导勤俭节约的精神,注重节约用钱、勤劳致富,传承了中国传统价值观之一。

3. 忠诚奉献:康姓家族文化强调忠诚奉献,崇尚“身体力行、真心诚意”的品德,弘扬忠孝精神。

4. 诗书传家:康姓家族历来注重教育,鼓励家族成员读书学习,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五、结论康姓作为中国古老的姓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康姓家族文化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勤俭节约、忠诚奉献以及诗书传家等价值观,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繁荣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对康姓起源、分布、历史名人以及家族文化的研究,不仅能够更好地了解康姓文化内涵,也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康氏源流序

康氏源流序

康氏源流序
闻之,特始者为鼻祖,传闻者为知祖。

我康氏自东海公创业以来,渐振家声,则其为知祖也,即谓之鼻祖也可。

东海公本长安西门外铁炉村人也,自有明初兴,迁居此土。

渡河、登山跋涉千里,实有大不得已焉者。

宁云迁地为良乎?忆尔时,土阔人稀,原野潇条,与数家比屋而居,能无去国怀乡之感?然,终已不顾,黾勉从事,田家作苦以图糊口,乃疆、乃理、乃积、乃仓,庶几随处而安焉。

至二世、三世、四世,兄弟比肩,守望有助。

至五六世,由苦得丼,渐基发达。

至七八世,工计然之术,致富千金。

至九十世,人文蔚起,或登成均,或列胶庠,彬彬乎河西之望族也。

迄今十一二世,方兴未艾,非始祖之积德、累仁培养者厚,而何以致此?
诗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尚其念之哉!
森谨志。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氏源流与播迁康姓出自姬姓,为康叔封后裔,以祖上封邑为氏。

《通志·氏族略》也记载,周武王少弟康叔谥号“康”,后人有以其谥号为氏者,是为河南康姓。

以谥号为氏的说法,早已被古代典籍记载和现当代研究者所否定。

康氏最早的发源地是康叔封地康城,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后,康叔因有功,又是文王嫡子、武王之弟,徙封卫地。

当时的卫国,是在今河南省的东北部、山东省的西部和河北省的西南部一带,幅员相当广大。

而康叔则居住在黄河、淇水之间商朝的旧都,即朝歌(今河南淇县东北)。

春秋战国时期,卫国曾几次迁都。

康叔第十四代孙懿公赤在位末年(前668~前661),卫国被北方少数民族狄族所灭,懿公为国死难,戴公即位,收集遗民,在曹邑临时安置,保存了卫国一线国脉,史称“庐于曹。

”戴公在位一年后去世,文公继位。

文公继位后,诸侯封卫,卫国将都城迁到楚丘(今河南浚县与濮阳之间),文公带领臣民,经过近三十年的休养生息,才使卫国国力得以恢复。

卫成公(前634~前600年)在位时,为改变卫国屡次被北方的狄族、邢国侵扰的局面,又于公元前629年,将都城徙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县西南的颛顼城)。

卫元君在位时,秦以濮阳为东郡,卫国被迫将都城迁野王(今河南沁阳),作为秦的附庸。

卫国都城的屡次迁徙,使得康氏后代在更大的范围内生息繁衍,由黄河以北的淇县、滑县、浚县、濮阳县一带逐步播迁到黄河以南。

而从康氏早期播迁的足迹上,亦不难看出康氏早期播迁主要源于卫都的迁移,当然康氏子孙的活动区域此时期还主要集中在河南地区。

但西周中叶以前,康氏就有向关中迁徙的。

据《周宗卫世家康氏志谱》记载,卫武公右公子翿居雍州关中,当然是由中原西迁的。

传至十六代康鼐时,徙于宋。

传至二十代康鹄时,隐居嵩山。

殆传至三十代康安顺时,秦始皇在位,安顺徙居下邳。

早期徙居关中的,不仅只有康翿一支,还有康季。

1944年前后,在陕西岐山县东北六十里周家桥程家村出土一康季鼒。

鼒是一种口稍微内敛的大鼎。

其上有铭文曰:“王乍康季寳尊鼒。

”意思是周王为康季作宝鼎。

康季鼒只余一残片,约当全器二十分之一,重18斤,全器约重360斤左右,文物家王献唐先生认为这只巨型的鼎属于牛鼎。

作器者是周王,器主是康季。

既然天子为之作器,康季地位必甚尊贵,或为周王朝卿士,因在宗周为官,死后葬在关中,以此重器为陪葬。

王先生认为康季可能是康叔的幼子,也可能是某一代卫国国君的幼子,仅据器上铭文难以判定。

而且从铭文的字体上看,王献唐先生此鼎有可能是周初的,也可能是康、昭时代的,但康季是支子的身份,居关中会形成康氏新的分支,这一点是没有疑问的。

汉代,康氏继续在河南繁衍生息,其中影响较大的应该是汉东郡太守康超家族。

据颜真卿撰《银青光禄大夫海濮饶房睦台六州刺史上柱国汲郡开国公康使君神道碑铭》,康希铣,字南金,其先出于周,武王同母少弟卫康叔封之后。

神道碑铭中记载,康希铣祖上也是支子的身份,以封地康城得姓,周时作卫国大夫。

至汉有东郡太守康超,始居汲郡(今河南汲县)。

这支康氏,下传五代,到康翼时,官兰陵令、奋节将军,随晋元帝过江,为吴兴郡丞,因居乌程(历史上湖州地区一个旧县名,民国时曾名吴兴县,县域包括今吴兴区大部及南浔区东部)。

山谦之《吴兴记》曾记其事。

到陈代,有给事中、五兵尚书、山阴令康宗谔,子孙始居会稽,遂为会稽人。

从秦代开始,康氏子孙已经向西、向东继续繁衍播迁,以致后来在陕西、山东两省形成了早期康姓两个大的族派,即古代京兆及东平一带的望族,并形成京兆、东平两大郡望。

汉代,康氏就有北迁至今河北等省者,也有南迁到江浙一带的。

汉代康氏还有一重要宗支,即来自康居国的康姓人。

据《汉书·西域传》记载,汉代西域有三十六国,月氏、安息、康居是其中的大国。

康居“距长安一万二千里”,最盛时,据有今新疆北部和中亚部分地区。

当时汉朝声威远播,西域三十六国莫不臣服。

朝廷也在西域设立都护府,管理西域诸国。

《梁书·康绚传》记载:汉,初置都护,尽臣西域,康居亦遣世子待诏于河西(今黄河以西的甘肃青海等地),因留为黔首,其后即以康为姓。

”其中有文献确切记载的是康居国质子康乘。

目前,我们也只是知道康乘是康居王子,是来汉的质子,其祖上和后裔传承如何,还需要用心考证。

来自康居国的康姓人初期居住在今河西走廊一带,也就是今天的甘肃、青海的黄河以西地区。

魏晋之际,逢陇右战乱,河西康氏徙居蓝田(今陕西蓝田西),形成当地一大望族,后渐向东南迁移。

这支康姓中的康因做过前秦王苻坚的太子詹事,侍奉东宫。

其子康穆初仕后秦,为河南尹,到南朝宋武帝永初年间,他带领家族三千余家,迁湖北襄阳之岘南,朝廷专门为之设华山郡蓝田县(今湖北宜城县),用以安置这批康氏族众,并任命康穆为秦、梁二州刺史,其子孙亦多仕宦,康穆二子元龙、元抚相继被推选为华山太守,孙康绚(元抚子)在南朝齐时为雍州刺史、西曹书佐、东宫直后、华山郡太守,入梁为南康王中兵参军、辅国将军、北兖州刺史、司州刺使、卫尉卿。

康穆一支遂世代显赫,枝繁叶茂,人丁兴旺。

从康穆、康绚祖孙的事迹,可以知道南北朝初年康氏的南迁,规模是相当庞大的,一次就迁徙了三千多家。

在隋时则有另一支南迁的康氏。

南北朝宋永初年间,有康蘧者,仕为丹阳令,蘧之子穆,生琦,为宣城太守,梁天监十二年其子如绚,又任兖州刺史,又四传到康焕之子讳显,隋平陈时,至德元年(公元583年)为弘农上洛令,隋仕金陵。

公元589年由河南南徙到金陵乌衣巷,遂为康氏金陵始祖。

这一支后来再迁江西泰和,形成左、右两派,亦以“京兆”为堂号,发展成一大望族。

至今子嗣散布江西、湖南、广东、云南、贵州、台湾等省,亦有旅居海外者,成为康氏一大支系。

至隋唐时,康居国仍在,但已改称康国,居住区域也和康居国不同。

《旧唐书》:“康国,汉康居之国也。

”康国之人先居张掖祁连山北昭武城(今甘肃临泽一带),后为匈奴击败,越过葱岭,迁居中亚,建立了安、曹、何、康、石、米、史、火寻、戊地等九个小国,称“昭武九姓”,而康国为九姓之中心。

唐高宗永徽年间,“昭武九姓”先后归附内地,其中的康姓子孙逐渐在中原定居繁衍。

据现存康居国和康国人的墓志看,播迁到内地的康居国子孙,散布范围极广,但中心在长安和东都洛阳。

康国著名人物有大首领康艳典。

康艳典的后裔康拂耽延曾任石城镇将,康拂耽延有弟康地舍拔。

后居六胡州的康待宾以及唐代将军康洛、康磨伽、康留买等也都是康国人。

康洛唐时任上柱国,康磨珈以军功授游击将军、上柱国。

如今洛阳市艺术博物馆还收藏有属于“昭武九姓”的墓志铭,来自康国的康敬本就是其中的一位。

《康敬本墓志》:“康居人也。

元封内迁,家张掖。

酋率望重,播美河西。

”康居和后来的康国都在丝绸之路上,子孙除保留尚武传统外,还特别善于经商。

《旧唐书·西戎传》这样描述“昭武九姓”人善于经商的特性:“男子年二十,即远之旁国,来适中夏,利之所在,无所不往。

”在唐代,经商的“昭武九姓”胡人被称为“兴生胡”或“兴胡”,唐代富商康廉就是康国人。

康廉由商入官,玄宗时官安南都护,肃宗时官鸿胪卿。

康居和康国人这种四处流徙的经商生活也造成了他们的子孙向内地播迁繁衍的机会。

隋唐时期,来自康居国和康国的康姓是一个大发展的阶段,不但人口增多,而且多富商显宦。

长安的延寿里、彰善里、日月里、陶化里、嘉善里、胜业坊、醴泉坊、利仁坊、等街坊和洛阳的毓财里,当时都是康氏聚居之地。

如果没有良好的生存条件,在长安和洛阳绝对不会聚居很多康姓人。

汉代王符《潜夫论·志姓氏》:“故有同祖而异姓,同姓而异祖,亦有错杂。

”古代人口迁徙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而且有时候并没有固定的方向。

比如与康居国有关的康姓的迁徙,从现存史料看,既有从西域迁往内地的,也有从内地迁往西部的,这可能与丝绸之路有关,也可能与康姓祖上本来就发祥于西部有关。

由康居入内地的前面已有不少例子,此处不再赘述。

下面我们再看由内地入康居再迁回内地的例子:《唐代墓志汇编·康智墓志》(公元694年):“本炎帝之苗裔,后有康叔,即其先也。

自后枝叶分散,以字因生,厥有斯宗,即公之谓也。

其五代祖凤,任颍川郡侯,青州刺史。

祖仁基,陈宁远将军。

父玉,朝散大夫。

智初为唐游击将军。

长寿二年卒于长安日月里思顺坊私第,年七十一。

夫人支氏,咸亨年间去世。

长寿三年四月七日,嗣元暕将其合葬于洛阳城北三十里平乐乡北邙山原。

”《康智墓志》也收入《全唐文补遗》第431页。

从墓志追述其五代祖看,其家族迁入中原已久,而且每代皆有朝廷官员。

此君携家带口入长安后,居住在康居人聚居的思顺坊。

《唐代墓志汇编·康续墓志》(公元679年):“河南人也。

昔西周启祚,康王承累圣之基;东晋失图,康国跨全凉之地。

控弦飞镝,屯万骑于金城;月满尘惊,辟千营于沙塞。

举葱岩而入款,宠驾侯王;受茅土而列封,叶传枝胤。

”从康续墓志上看,祖上得姓于西周立国之时,祖上是累代圣贤之后康叔。

家族曾生活在康国,并且是驰骋疆场的将领。

后归款中原,受到极重的封赏,并且荫及子孙。

《唐代墓志汇编·康晖墓志》(公元765年):“其先颍川人也,昔成王封康叔于卫,其后枝派因为氏焉。

故前燕有归义侯康迁,从此因官卜居,今为长安人也。

”前燕(公元337—370年),是鲜卑族慕容氏建立的政权,起自东北,先后以昌黎(今辽宁义县)、大棘城(今义县西北)、龙城(今辽宁朝阳)、蓟县(今北京市)、邺(今河北临漳)为都,控制区域曾“南至汝颍、东尽青齐。

”康晖家族“以官卜居”,即在哪居官,家人在哪居住,因为墓志中没有说明居官之处,只能推断一个大范围,既有可能居于东北,也有可能居于中原,总之是从西域迁徙的。

《康叔卿妻墓志》(公元856年):“公讳叔卿,其先卫人也。

”《唐代墓志汇编·康坎墓志》:“河南巩县人也。

原夫吹律命氏,肇迹东周;因土分支,建旟西魏。

”《潜夫论·志姓氏》:“吹律定姓,肇自轩辕;胙土命氏,传之唐世,由来尚矣。

”吹律定姓源于轩辕黄帝在位时,是中原地区才有的习俗。

东周时代的中原康氏,有可能是康叔的后代。

先居巩县,后因迁徙分支,到西魏,并建立军功。

在康居国诸姓之中,不单有康姓人物自述祖宗根在中原地区,其他姓氏也有相同的记载。

唐张说《安忠敬碑》:“轩辕帝孙,降居弱水。

安息王子,以国为姓。

”这已不是指某家某人,而是整个安息国人都根在中原。

安忠敬是安息王子后代,是“昭武九姓”中人,说明“昭武九姓”中的安姓本来就根在中原。

《新唐书》卷七五《宰相世系表》:“武威李氏,本安氏,出自姬姓。

黄帝生昌意,昌意次子安,居于西方,自号安息国。

汉末,遣世子高入朝,因居洛阳。

”这一条材料,可以和上一条材料互证。

总之,西域诸国臣民种姓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提供答案的。

这些墓志材料陆续公诸于世后,也引发了当代研究者的诸多争议。

有些研究者认为这些西域人称自己根在中原是冒籍,是附会;还有些研究者认为,“安史之乱”后,内地人有一种仇恨来自西部、北部少数民族人的倾向,这些人不得不冒用别人的姓氏,以此对他们碑志的真实性采用了一概否定的态度,我们认为这种一概否定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