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氮循环 硫循环
H 2O
一、碳循环
1、基本概况
碳是构成生命有机体的主要元素之一,又是能量的 源泉。
碳主要贮藏在大气、生物体、土壤、水圈和岩石
圈几个库中。
地球上的碳绝大部分以碳酸盐和非碳酸盐沉积物
的形式储存在岩石圈中,其次是储存在海洋中,大 气圈、生物圈和土壤中的碳量较少。
C的来源是CO2 。 只有CO2形态的碳才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才能
能量和物质同时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传递。
能量流动是单方向的,而物质流动则是循
环的。
呼吸
营养物输入
营养物输出 呼吸 呼吸
第一性生产
有机物 贮存
植 食 动 物
肉 食 动 物
呼吸
分解者
能量流动
土壤库
物质循环
第一节 生态系统物流的一般特点
一、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
(一)、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地球上的各种化学元素和营养物质在自然动力和 生命动力的作用下,在不同层次的生态系统内, 乃至整个生物圈里,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 物体,从生物体再到环境,不断地进行流动和循 环,这些不同的循环途径就构成了生物地球化学 循环。
(三)、周转率与周转期
周转率(R):指系统达到稳定状态后,某一组分 (库)中的物质在单位时间内所流出的量( FO)或 流入的量(FI)占库存总量(S)的比值。 即 R=FO/S或FI/S 周转期 (T):指某 组分的物质全 FI FO 部更换平均需 or R= R= 要的时间。它 S S 是周转率的倒 数。即T=1/R
进入碳循环。
2、碳循环途径有: (1)、生物小循环
在生物圈中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推动碳循
环的主要动力。 ①细胞水平上的循环: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之间的循环。
②个体水平上的循环:大气CO2和植物体之间 的循环。
光合作用 大气CO2 呼吸作用 植物体
③食物链水平上的循环:大气CO2──植物 ──动 物──微生物之间的循。
(四)、循环效率
当农业生态系统中某一组分的库存物质,一部 分或全部流出该组分,但末离开系统,并最终 返回该组分时,系统内发生了物质循环。
EC=FC/FI
FC FI
循环物质(FC) 占总输入物质 (FI)的比例, 称物质的循环 效率(EC)。
二、物质循环的基本原理
1、物质不灭定律: 物质不灭定律认为,化学 方法可以改变物质的成分,但不能改变物质的 量,即在一般的化学变化过程中,察觉不到物 质在量上的增加或减少。 2、质能守恒定律: 质能守恒定律认为,世界 不存在没有能量的物质质量,也不存在没有质 量的物质能量。质量和能量作为一个统一体, 其总量在任何过程中都是保持不变的守恒量。
大气圈 CO2
呼 吸 分 解 光 合 作 用 植 物 燃 烧
化石燃料燃烧
生物圈
土壤圈
径流、水土流失携带碳量
水圈
岩石圈 (化石燃料)
3、人类活动的干预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改
变了原有的碳素平衡状态。
每年因燃烧放回到大气中的化石燃料碳50~60亿吨,
因农业土壤耕作返回大气的碳约20亿吨(1970年估 计值),同时由于森林被砍伐,减少了对CO2的固定, 因此,尽管海洋能够吸收近2/3的额外碳源,仍然避 免不了全球大气CO2浓度的升高。
沉积型:主要贮存库是地壳。
贮存在地壳里的矿物元素,经过自然风化和人类 的开采冶炼,从陆地岩石中释放出来,为植物所 吸收,参与生命物质的形成,并沿食物链转移。 然后,由动植物残体或排泄物经微生物的分解作 用,将元素返回环境。除一部分保留在土壤中供 植物吸收利用外,一部分以溶液或沉积物状态随 流水进入江河,汇入海洋,经过沉降、淀积和成 岩作用变成岩石,当岩石被抬升并遭受风化作用 时,该循环才算完成。
三、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
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 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
环带有许多人工调控的特色。
1、能量和物质的输入与输出量大而且比较迅速。
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不单发生于“生物—环境” 系统中,而是进行于“生物—环境—社会”系统 之中,途径多,变化大。 3、可改变物质原有的自然循环过程。
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虽然CO2浓度增高有利于植物光合作用的增强,但
CO2的“温室效应”将导致全球温度升高和降水分布 的改变。
过去100年中(1860-1960)大气中CO2浓度由290ppm 升高到314ppm。 最近20年中,大气CO2浓度平均每年增加1ppm(由 314ppm升高到336ppm)。
400 大 气 ( 中 p C p O m ) 2 浓 度 350 300 250 200 150 100 50 0 1860 1960 1980 2000
第五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主要内容: 生态系统物流的一般特点 几种主要物质的循环 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养分循环 物质循环中的环境问题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一样,也是生态系统
的功能之一。有机体和生态系统为了生存与 发展,除了不断输入能量外,还必须不断输 入物质,因此,物质既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 础,又是能量的载体,起着双重作用。
周转率与周转期是衡量物质流动(或交换)效
率高低的两个重要指标。 物质的周转率用于生物的生长称为更新率。
一年生植物当生育期结束时生物的最大现存量与 年生长量大体相等,更新率接近1。
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周转率越高,则周转一次
所需的时间越短。 例:大气圈中所含的水分一年约更新34次,周转 时间只有10.5天。海洋中的硅, 周转时间约8000 年。一年生植物的更新期(周转期)为 1年。
光合 植物 动物
大气CO2
残体、尸体、排泄物
分解
微生物
(2)、地质大循环
碳以动植物有机体形式深埋地下,在还原条件 下,形成化石燃料,于是碳便进入了地质大循 环。当人们开采利用这些化石燃料时,CO2被再 次释放进入大气。另一方面,大量的CO2和水反 应形成碳酸氢盐和碳酸盐,许多动物,如贝类 的壳就含有碳酸盐,这些动物死亡后碳酸盐或 成溶解状态,或在风化和地壳运动中被暴露或 成为沉积物,各种形式的碳化合物受剥蚀,最 终都会产生CO2 。
损。其主要途径包括: 反硝化; 氨挥发; 淋失; 地 表径流和土壤侵蚀。
4、氮素流失对环境的影响
(1)地下水污染。 由于施肥不当 ,农田渗漏水中的NO3-–N和NO2-– N可 ( 2)造成地表水体的富营养化。 污染地下水,人畜饮用后会造成严重危害。 当水体的总磷> 20mg/m3,无机氮的含量>400mg/m3, ( 3)农作物从土壤中吸收过量的氮素后,易引起 可以认为该水处于富营养化的状态。水体富营养化 , 各种病虫害 ,并影响作物的品质。 则水生藻类大量繁殖,其死亡后在水中腐烂分解,产 ( 4)作物和蔬菜中硝酸盐的积累可通过食物链进 生大量的CH4、H2S、CO2、NH3等,使水质变坏, 同 入人体和牲畜体内,进而形成亚硝酸盐,严重危害人 时,有机质分解时要消耗水中的大量的溶解氧,当水 畜健康 . O 少于4 mg/L时,会造成鱼类和其他水生生 中的溶解 2 亚硝酸盐在机体内可与仲胺结成亚硝酸胺 -致癌、致突 ( 5)破坏臭氧层。反硝化作用产生的N 物死亡。 2O进入大气 变、致畸形物质。 后会破坏臭氧层,会使皮肤癌的发病率大为提高, 同时扰乱动植物的正常生长。
氮是一种很不活泼的气体,不能为大多数生物直
接利用。只有通过固氮途径,转为硝酸盐或氨的形 态,才能为生物吸收利用。
2、氮循环的基本过程
(1)固氮作用是氮循环(气态循环)的重要机制
地球上固氮作用的途径有三种:生物固氮、工业
固氮和高能固氮(大气固氮)。 生物固氮:每年可固氮175×106t。 生物固氮是指固氮微生物将大气中的氮气还原成氨 的过程。
气体循环
水分循环
养分循环
污染物循环
光合 作用 与呼 吸作 用相 关的 气体 交换
温室 效应 气体 的释 放与 固定
降 灌 地 水 溉 下 水
有 氮 磷 钾 微 机 量 质 元 素
重 污 化 农 固 金 水 肥 药 体 属 废 弃 物
第二节 几种主要物质的循环
C 碳循环 钾循环 N P K 磷循环 水循环 S
二、氮循环
1、基本概况
氮是生命物质的关键组分,是生物体中氨基酸、
叶绿素、DNA、RNA等不可缺少的元素。 地球上的氮素很多,但94%的在岩石圈中,不参 与氮循环,其余6%大部分存在于大气中。 氮的主要库存是大气-----主要是气态循环。以N2 的单质形式存在。大气中氮的含量为79%,总量约 38×1016亿t,
特点:循环缓慢,并且容易因局部干扰而失去平 衡,成为“不完全”的循环。
(二)、物质循环的库与流
1、物质循环库 库:物质在循环过程中被暂时固定、贮存的场所。
生态系统中各组分都是物质循环的库。
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库主要有:植物库、动物库、 土壤库、大气库和水体库——5大库。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物质循环的库可归为两 大类: 贮存库:容积大,物质交换活动缓慢,一般为 环境成分。如土壤为磷的贮存库。

4、农业生态系统的碳流的问题
(1)养分循环的两种控制 生物控制:通过食物链控制。 人为控制:通过食物输入、产品的输出等控制. (2)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要求促进和保护生物 控制。 这就面临两个选择(动植物的残体的去向): 肥料:提高地力(以有机形式返回土壤) 燃料:CO2的形式返回大气土壤有机质数量不 足土壤微生物C源不足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地 力衰退。
生物小循环:指环境中元素经生物吸收,在 生态系统中被相继利用,然后经过分解者的 作用回到环境后再为生产者吸收、利用的循 环过程。 特点:范围小、时间短,速度快,是一种开 放式的循环。
2、根据循环主要是与大气圈, 还是与岩石土壤或 水圈联系分为气相型和沉积型。 气相型:贮存库是大气和海洋。 元素或化合物可以转化为气体形式,通过大气进行 扩散,弥漫于陆地或海洋上空,在很短的时间内可 以为植物重新利用。例如CO2、N2、O2等, 水实际 上也属于这种类型。 特点:循环速度快、周转率高、流通量大。因此, 从全球意义上看,这类循环是比较完全的循环。 气相循环把大气和海洋相联系, 具有明显的全球 性。
5、农田氮素调控的途径
交换库:容积小,物质交换活跃,一般为生物 成分。如植物为磷的交换库。
2、物质循环的流:
流:指物质在库与库之间的转移运动状态。 生态系统有两个主要的流:物流与能流。此 外还有信息流。 农业生态系统要获得高生产力,就要使系统 内的能量和物质流流量多,而且畅通无阻。
库与流的关系:
没有库,环境资源不能被吸收、固定、转化 为各种产物。 没有流,库与库之间就不能联系、沟通,生 命无以维持,生态系统必将瓦解。 一个高效的生态系统必须是库要大,流要 畅。
1、根据物质循环的范围、路线和周期的不同, 可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分为地质大循环和生物 小循环。
地质大循环:指物质或元素经生物体的吸收作用, 从环境进入生物有机体内,然后生物有机 体以死体、残体或排泄物形式将物质或元素返 回环境,进入大气、水、岩石、土壤和生物五 大自然圈层的循环。 特点:时间长、范围广、影响面广,是闭合式 的循环。
N2
固氮作用
NH4+
食物链
生物固氮是自然生态系统中氮的主要来源。
2.工业固氮: 45.9×106(1977年)~ 100×106t(1997年)。 用高温、高压和化学催化的方法,将氮转化成 氨的过程。 即N2+3H2=2NH3
3.大气固氮(高能固氮):每年可固氮7.6×106t。 如闪电等高空瞬间放电所产生的高能,可以使 空气中的氮与水中的氢结合,形成氨和硝酸, 氨和硝酸则由雨水带到地面。
(2)、生态系统的氮流途径
N2
空气
农 业 中 的 氮 素 循 环 示 意 图
生 物 和 化 学 固 氮
挥 发 损 失 氨化作用 合成作用 分 解
NO3流 失
硝化 合成
NO2-
亚硝化 还原 吸 收
NH
3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有机氨
土壤
植物
动物
生物
3、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干扰 (1)含氮有机物的燃烧产生大量氮氧化物污染大 气。 (2)过度耕垦使土壤氮素肥力(有机氮)下降。 (3)发展工业固氮,忽视或抑制生物固氮,造成 氮素局部富集和氮素循环失调。 ( 4)城市化和集约化农牧业使人畜废弃物的自然 其中,人类的农业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主要是由于不合 再循环受阻。 理的作物耕作方式以及氮肥施用而引起氮素的流失与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