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美《无间道》的人物塑造看中美价值观差异
福建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备选题目一览表2
![福建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备选题目一览表2](https://img.taocdn.com/s3/m/a6079049f524ccbff021840a.png)
其他
梅爱祥
教授
学士
46.
归化与异化—--—英汉数字习语虚指意义翻译策略探微
其他
谢欣欣
讲师
学士
47.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比较中英动物词汇内涵意义差别
其他
谢必伟
讲师
48.
美国梦幻灭的不同
——马丁伊登与盖茨比形象比较谈
其他
郑静
副教授
学士
49.
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和英语教学
其他
谢必伟
讲师
50.
汉英动物习语的差异及其文化特征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备选题目一览表
2004级(2008届)英语专业
序号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
课题类别
指导教师
职称
学位学历
备注
1.
英汉死亡委婉语的对比研究
其他
苏文霞
助教
硕士
2.
娱乐开道,精神主导—-——试析好莱坞电影娱乐的真面目
其他
王 密
讲师
硕士
3.
对外旅游景介翻译与民族审美差异
其他
其他
苏文霞
助教
硕士
22.
商务英语中的礼貌原则及其运用
其他
范思勇
副教授
硕士
23.
英汉否定对比
其他
黄春兰
助教
硕士
24.
涉外商务交往中的握手礼仪
其他
范思勇
副教授
硕士
25.
汽车商标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
其他
王密
讲师
硕士
26.
从熟悉的动物习语看英汉语言的文化差异
其他
林木森
中美电影中的英雄主义对比看文化价值差异
![中美电影中的英雄主义对比看文化价值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0eb1584f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a9.png)
中美电影中的英雄主义对比看文化价值差异中美电影中的英雄主义对比看文化价值差异引言: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媒介,不仅可以反映社会、体现艺术,还可以传递文化价值观。
英雄主义是电影创作中经常出现的主题之一,在中美两国的电影中也有着不同的表现和呈现。
通过对中美电影中英雄主义的对比,可以揭示两国文化之间的差异,并进一步认识和理解这些差异背后的文化价值观。
一、中美电影中英雄形象的差异1. 中美英雄形象的不同定位在中美电影中,英雄形象被赋予不同的定位和角色。
在中国的电影作品中,英雄往往是民族的象征,他们承载着民族的希望和梦想,代表了国家的力量与荣耀。
而在美国的电影中,英雄更多的是个体的呈现,他们代表着个人的价值和追求。
2. 中美英雄形象的人物特征中美电影中的英雄形象在人物特征上也存在着差异。
在中国电影中,英雄形象往往强调集体主义思想,他们坚守信念,勇往直前,甘愿牺牲自己,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而在美国电影中,英雄人物更加注重个体的特质,他们通常是独立、自由、勇敢,对于正义和公平有着强烈的追求。
3. 中美英雄形象的行为方式中美电影中的英雄形象在行为方式上也有着差异。
中国的英雄形象往往会融入到一个大的背景中,他们的行为常常需要借助集体的力量或者社会的支持。
而美国的英雄形象则更加强调个体的行动力和自主性,他们会独立行动,打破常规,为了追求正义和真理去战斗。
二、中美英雄主义背后的文化价值差异1.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差异中美英雄主义背后的文化价值差异可以从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角度来解读。
中国社会强调集体主义意识,国家和社会的利益高于个人的利益。
因此,在中国电影中,英雄形象被赋予更多的集体使命和责任感,他们甘愿牺牲个人利益,为了民族和国家的利益奋斗。
而美国社会强调个人主义价值观,个体的价值和权利被重视,因此,美国电影中的英雄形象更注重个体的独立、追求和成长。
2. 力量与正义观念的差异中美电影中的英雄主义背后也体现出对力量与正义观念的不同理解。
在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下比较电影《无间道Ⅰ》和《无间风云》中美文化差异的研究
![在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下比较电影《无间道Ⅰ》和《无间风云》中美文化差异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2f9b5a9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4275f4f.png)
在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下比较电影《无间道Ⅰ》和《无间风云》中美文化差异的研究引言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是美国学者霍夫斯泰德提出的关于文化差异的理论,他认为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权利与权威、个人关注度、任务或人关系、时间观念、沟通方式和冲突处理方式等方面。
本文以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为框架,对电影《无间道Ⅰ》和《无间风云》中美文化差异进行比较研究,旨在探究中美文化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与差异,并借此加深对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
一、权利与权威霍夫斯泰德认为,权利与权威是文化差异的重要维度之一。
东方文化倾向于更加尊重权威,而西方文化更加偏向个人权利。
在电影《无间道Ⅰ》中,中国黑帮内部的权利和权威被放大到了极致,老大的话语具有绝对权威,成员们也都对老大言听计从。
而在《无间风云》中,美国黑帮则更注重个人权利,成员之间更多处在一个平等的地位。
这表明了中美文化在权利与权威方面的差异。
二、个人关注度个人关注度是指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东方文化更看重集体,而西方文化更注重个人。
在《无间道Ⅰ》中,中国黑帮成员之间的关系紧密,老大的意愿可以动摇整个团体的决策。
而在《无间风云》中,美国黑帮成员更加关注个人利益,他们更偏向于追求个人的成功和成就。
这表现出了中美文化在个人关注度方面的差异。
三、任务或人关系四、时间观念时间观念是文化差异的另一个重要维度,东方文化更注重长期思考和规划,西方文化更注重短期目标的实现。
在《无间道Ⅰ》中,中国黑帮成员多追求长期的目标和规划,他们可以等待一段时间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而在《无间风云》中,美国黑帮成员更注重眼前的效益,他们更愿意花时间去追求短期目标。
这也彰显了中美文化在时间观念上的差异。
五、沟通方式霍夫斯泰德认为,文化差异还体现在沟通方式上,东方文化更倾向于暗示性的表达方式,而西方文化更直接而明确。
在《无间道Ⅰ》中,中国黑帮成员之间的沟通方式常常是含蓄而暗示性的,他们擅长使用隐喻和暗示来表达意思。
在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下比较电影《无间道Ⅰ》和《无间风云》中美文化差异的研究
![在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下比较电影《无间道Ⅰ》和《无间风云》中美文化差异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6a44e7c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7a.png)
在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下比较电影《无间道Ⅰ》和《无间风云》中美文化差异的研究引言《无间道Ⅰ》和《无间风云》是两部备受赞誉的香港电影,分别于2002年和2003年上映。
两部电影都以警匪题材为背景,展现了香港黑帮和警方的斗争。
虽然两部电影的故事情节各有不同,但是都涉及到了中国和美国两种不同的文化。
本文将通过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来探讨这两部电影中中国和美国文化之间的差异。
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霍夫斯泰德提出了五个文化维度来描述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差异。
这五个维度分别是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男性气质-女性气质和长期导向-短期导向。
接下来我们将分别通过这五个维度来比较《无间道Ⅰ》和《无间风云》中中国和美国文化的差异。
权力距离权力距离是指在一个社会中,人们对权威和权力的接受程度。
中国的传统文化注重尊重长辈和权威,对权威的接受程度较高,因此中国社会的权力距离较大。
而美国社会对权威的接受程度相对较低,权力距离较小。
在《无间道Ⅰ》和《无间风云》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国和美国在权力距离上的差异。
在《无间道Ⅰ》中,黑帮头目和警察局长都拥有极大的权力,下属们对他们言听计从,绝对服从上级的命令。
而在《无间风云》中,美国警察在面对上级的命令时更加注重个人意志和价值,不会完全听从命令,而是会根据自己的判断来行事。
这清晰地展现了中国和美国在权力距离上的差异。
不确定性规避不确定性规避是指人们对未来和不确定事件的接受程度。
中国社会在不确定性规避上的表现较为明显,人们倾向于寻求稳定和安全,对于未知和风险性较高的事物持保守态度。
相比之下,美国社会更加开放和接受未知。
在两部电影中,《无间道Ⅰ》展现了中国社会对于不确定性的规避,黑帮成员和警察都试图尽量控制局势,避免出现不可控制的事件。
而《无间风云》则更多地展现了美国社会的开放和冒险精神,警察们更愿意尝试新的方法和手段来解决问题,更加接受未知和不确定性。
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是指社会中个人和群体之间的关系。
在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下比较电影《无间道Ⅰ》和《无间风云》中美文化差异的研究
![在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下比较电影《无间道Ⅰ》和《无间风云》中美文化差异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863cbe4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bb.png)
在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下比较电影《无间道Ⅰ》和《无间风云》中美文化差异的研究引言一、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克洛德·霍夫斯泰德提出的,他认为文化可以通过六个维度来进行比较和研究。
这六个维度分别是: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化与女性化、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以及快节奏与慢节奏。
这些维度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
二、《无间道Ⅰ》和《无间风云》中的文化差异1. 权力距离权力距离是指在某个社会中,人们对于权威和权力的接受程度。
在《无间道Ⅰ》中,香港警方对待警察的态度严格而且尊重,而黑社会的权力则是绝对的。
而在《无间风云》中,美国警察和黑社会的关系则更加平等,警察可以采取更为灵活的手段与黑社会进行斗争。
2. 不确定性规避不确定性规避是指社会成员对于未来不确定性的接受程度。
在《无间道Ⅰ》中,香港社会对于未来的预期多是不确定的,黑社会分子为了争夺权力地位,不惜一切代价。
而在《无间风云》中,美国社会的不确定性规避要比香港低,警察更加重视现场的实时反应,而且社会对于未来更加乐观。
3.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是指社会成员对于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追求程度。
在《无间道Ⅰ》中,香港的黑社会文化更加倾向于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英雄主义和成就感,而在《无间风云》中,美国警察更加注重集体利益,强调合作和团队精神。
4. 男性化与女性化男性化与女性化是指社会中对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重视程度。
在《无间道Ⅰ》中,男性的形象更加重要,黑社会的文化更加偏向于男性化,而在《无间风云》中,美国警察更加注重人性和人情味,更加偏向于女性化。
5. 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6. 快节奏与慢节奏快节奏与慢节奏是指社会的生活节奏和工作节奏。
《无间道Ⅰ》中呈现的是香港繁忙而快节奏的生活,而《无间风云》中则体现了美国更加悠闲和慢节奏的生活方式。
三、文化差异对观众的影响以上所述的文化差异不仅仅体现在电影中的故事情节和角色形象上,更直接地影响着观众的审美和接受能力。
从港版与美版《无间道》论中美不同文化背景下电影表现手法的异同
![从港版与美版《无间道》论中美不同文化背景下电影表现手法的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5305aae5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c7.png)
从港版与美版《无间道》论中美不同文化背景下电影表现
手法的异同
作为一部经典的港产电影,《无间道》在华语电影圈中具有重
要地位。
它的成功引起了美国的注意,在 2006 年被改编为美版电影。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港版与美版《无间道》在表现手法上存
在一些明显的异同。
1. 情节的处理
港版《无间道》强调情节上的复杂性。
影片以两个相互渗透的
团伙之间的角逐为主线,通过人物的复杂关系、背景介绍和惊险的
场面展现出黑帮世界的残酷和复杂性。
与之相比,美版《无间道》
精简了大量情节,将节奏加快,鲜明的对立关系更加直白。
这是因
为美国电影更注重故事的节奏感和线性结构,而港产电影较为注重
的是人物复杂性的展现。
2. 人物的表现
港版《无间道》中的重要角色相对复杂,不同的人物之间有着
错综复杂的关系。
这些角色不仅有着丰富的背景,还有复杂的心理
活动。
而在美版《无间道》中,各个角色被极简化,人物造型更加
扁平化,更加注重的是动作和场面的呈现,缺少心理戏的展现。
3. 色彩的运用
在颜色上,港版《无间道》具有典型的东方色彩和文化元素,
以黄、红、黑等暗色调为主。
这种色彩强烈的对比让电影更具有视
觉冲击力,展示出港式电影鲜明、充满活力的风格。
而在美版《无
间道》中,更多的使用了平淡的灰色调,并弱化了东方元素的使用。
总之,由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无间道》这部电影在港版和美版中有着不同的表现手法。
港版注重人物的复杂性和情节的繁复,美版则更注重场面的呈现和故事节奏的紧凑性。
从《无间道》与《无间行者》的对比中看电影的中国价值观
![从《无间道》与《无间行者》的对比中看电影的中国价值观](https://img.taocdn.com/s3/m/eb09dc44a6c30c2259019e5f.png)
从《无间道》与《无间行者》的对比中看电影的中国价值观作者:孟琪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9年第08期摘要:电影自在中国生根发芽以来,除了西方电影技法和理论的学习外也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观念,包括左翼电影时期、杭战时期以及新中国电影和人民电影等不同阶段,都蘊含着中国独有的社会性和时代精神,彰显着中国电影的价值观念,而这也成为了中国电影有别于世界其他国家电影的特点。
关键词:《无间道》;《无间行者》;中国价值观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24-0130-01一、引言2002年《无间道》在香港上映后引起票房和艺术上的巨大轰动,由此也吸引了好莱坞的目光,2003年华纳兄弟就购买了版权并请知名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来执导翻拍,最终,好莱坞版本的《无间行者》于2006年上映,并获得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用I"最佳导演奖”两项殊荣,且伴随着巨大的市场收益。
虽然两部影片的故事内核没有太大差别,但是影片却从主题、人物以及叙事等各个方面赋予了中国和美国基于不同的文化和地域所形成的不同的价值观念。
二、从改编中反观中国的价值观《无间行者》在保留了原有的叙事核心外,在其余方面的处理其实都带有美国的色彩和好莱坞的电影痕迹,首先影片把空间由香港转移到了美国波士顿,并选择了有黑帮文化的城市来进行,这首先就给影片奠定了城市氛围和文化基础,强调了影片美国化的基调,这种改变并非仅仅是空间上的,而是与空间有关的一系列关于叙事、文化以及价值观念上的改变。
《无间道》则是把故事发生的背景放置在警匪片盛行的香港,并用一种与以往警匪片不同的方式,将人物内心冲突替代了原有警匪片中强烈的外部冲突和场面冲突,从而展现了人物内心的较量,扩大了人物心理的张力和叙事维度,从影片中寻觅中国的价值观。
首先,从主题来看,影片开场伴随字幕出现的是佛家的各种意像,有张牙咧嘴的护法形象,也有佛祖形象,伴随着阴暗的影调打开了影片的序幕,最后出现引自《涅槃经》第十九卷的话“无间是八大地狱之中最痛苦的一个”。
从《无间道》与《无间行者》的对比中看电影的中国价值观
![从《无间道》与《无间行者》的对比中看电影的中国价值观](https://img.taocdn.com/s3/m/d2839c27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e6.png)
从《无间道》与《无间行者》的对比中看电影的中国价值观【摘要】在《无间道》与《无间行者》这两部电影中,通过对比可以看到不同的中国价值观在电影中的体现。
在角色形象与道德价值观方面,《无间道》呈现了黑白分明的对立,强调了忠诚与叛逆的冲突,而《无间行者》则更加强调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模糊性。
情节设置与家庭观念在两部电影中也呈现出差异,前者强调个人命运的宿命感,后者更注重家庭关系的纽带作用。
影片风格与反腐倡廉在两部电影中也有所体现,其中《无间行者》更具有引发观众对腐败问题的思考。
通过这些对比,可以看到中国价值观在电影中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给予观众的启示也更加多元化。
中国电影在全球影响力的展示也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关键词】中国价值观、电影比较、《无间道》、《无间行者》、角色形象、道德价值观、情节设置、家庭观念、影片风格、反腐倡廉、社会现实反映、审美取向、文化认同、观众启示、全球影响力、结论1. 引言1.1 概述《无间道》与《无间行者》是两部备受关注的经典电影作品,其中展现了不同的中国价值观。
这两部电影分别展示了犯罪世界和警察世界的残酷与辛苦。
通过对比分析这两部电影,可以更清晰地看到电影中所体现的中国价值观。
在电影中,角色形象与道德价值观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反映了道德观念在中国文化中的根深蒂固。
情节设置与家庭观念也是两部电影中值得探讨的部分,展现了中国人注重家庭和亲情的传统价值观。
影片风格与反腐倡廉则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公正与正义的追求。
在社会现实反映方面,电影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和发展。
审美取向与文化认同则反映了中国观众对电影的审美标准和文化认同。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电影中体现的中国价值观,以及这些价值观对观众的启示和中国电影在全球影响力中的位置。
1.2 背景《无间道》与《无间行者》是两部备受瞩目的中国电影,它们在影片中展现了不同的中国价值观。
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中国电影界正逐渐塑造自己独有的审美标准和道德观念。
从《无间道》与《无间行者》的对比中看电影的中国价值观
![从《无间道》与《无间行者》的对比中看电影的中国价值观](https://img.taocdn.com/s3/m/73fb849b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8e.png)
从《无间道》与《无间行者》的对比中看电影的中国价值观《无间道》和《无间行者》是两部备受关注的中国电影,它们通过不同的视角展现了中国价值观。
《无间道》由刘伟强执导,于2002年上映,讲述了香港警察和黑帮之间的斗争。
而《无间行者》则是由刘伟强同样执导,于2018年上映,故事讲述了一名卧底警察在黑帮中的生活。
从这两部电影的对比中可以看出,中国价值观在电影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从人际关系角度看,《无间道》和《无间行者》都展现了中国人注重亲情和友情的特点。
在《无间道》中,主人公陈永仁是一名诚实的警察,他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人和朋友不惜冒险。
在他与梁朝伟饰演的黑帮头目之间的斗争中,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原则,不愿背叛自己的亲人。
这种对亲情的坚持在中国价值观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而在《无间行者》中,主人公刘德华饰演的警察阮小康被派到黑帮中当卧底,他在黑帮中结交了许多朋友,同时也深受黑帮头目的信任。
在他的身份暴露后,黑帮头目的妻子对他依然抱有深厚的情感,这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注重友情的一面。
中国价值观在这两部电影中还体现在对忠诚和正义的追求上。
在《无间道》中,陈永仁一直是一名忠诚的警察,他对自己的工作和职责始终不渝。
他在黑帮中的卧底行动中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但他的初心始终没有改变,最终为了维护正义不惜牺牲自己。
这种对正义的追求在中国价值观中是非常重要的,人们认为只有忠诚和正义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
而在《无间行者》中,主人公阮小康也是一个忠诚的警察,他为了完成卧底任务不惜一切代价,最终将黑帮头目绳之以法,展现了中国价值观对正义的坚守和追求。
从情感表达上看,《无间道》和《无间行者》也凸显了中国人的情感内敛和含蓄的特点。
在《无间道》中,陈永仁与梁朝伟饰演的黑帮头目之间的戏份尤为精彩,两人通过眼神交流和对话透露出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两人对彼此的情感都是极其复杂,但又深藏在内心深处,不轻易表露。
这种情感内敛和含蓄在中国文化中是非常普遍的,人们往往不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是通过细微的动作和语言暗示出来。
在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下比较电影《无间道Ⅰ》和《无间风云》中美文化差异的研究
![在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下比较电影《无间道Ⅰ》和《无间风云》中美文化差异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c52e9b7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92.png)
在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下比较电影《无间道Ⅰ》和《无间风云》中美文化差异的研究【摘要】本研究通过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比较分析了电影《无间道Ⅰ》和《无间风云》中美国和中国文化的差异表现。
在美国文化中,个人主义、竞争意识和直接沟通方式被突显,而中国文化则强调集体主义、尊重权威和间接沟通方式。
通过对两部电影中的文化细节进行对比,揭示了文化差异对人们行为和价值观的影响。
这种文化差异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影片故事情节和角色性格上,还体现在人际关系、冲突解决方式等方面。
研究发现,文化差异会影响人们的行为和与他人的交流方式,对于跨文化交流和理解具有启示意义。
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方式和文化价值观,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和谐共存。
【关键词】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电影《无间道Ⅰ》、《无间风云》、美国文化、中国文化、比较分析、文化差异、影响、启示、研究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无间道Ⅰ》和《无间风云》是两部备受好评的电影作品,分别代表了美国和中国的优秀影视创作。
本文旨在通过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比较分析这两部电影中所呈现的美国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差异。
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是文化心理学中一种常用的理论框架,通过对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观、行为模式、沟通方式等进行分析,揭示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通过对这两部电影的角色塑造、情节安排、视觉呈现等方面进行比较,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美国文化和中国文化的独特特点及其在影视作品中的表现。
本研究旨在探讨美中文化差异对影视创作的影响,为跨文化交流与理解提供启示,同时也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展望。
通过对这一话题的探讨,希望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与共存,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与传播。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旨在通过比较电影《无间道Ⅰ》和《无间风云》中美国文化和中国文化的表现,结合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探讨两者之间的文化差异。
通过分析这两部电影中所展现的文化特征,揭示美中文化差异在文化维度上的具体表现,并进一步探讨这些差异对人们的行为、价值观和观念等方面产生的影响。
从《无间道》与《无间行者》的对比中看电影的中国价值观
![从《无间道》与《无间行者》的对比中看电影的中国价值观](https://img.taocdn.com/s3/m/5e9961ba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31.png)
从《无间道》与《无间行者》的对比中看电影的中国价值观《无间道》与《无间行者》是两部备受观众喜爱的警匪类型电影,其因为剧情紧凑、情节跌宕起伏而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不断发展,不仅在技术和制作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也越来越多地体现出中国价值观。
本文将通过对比《无间道》与《无间行者》两部电影,探讨电影中体现的中国价值观。
《无间道》是一部2002年上映的香港警匪电影,由刘伟强执导,由刘德华、梁朝伟、黄秋生等明星出演。
故事发生在香港,讲述了一名卧底警察与一名潜伏于黑帮中的臥底黑帮成員之间的斗争。
影片中充满了黑暗、残酷、权力与金钱的角逐,让人感到人性的扭曲与尖锐。
而《无间行者》是一部2021年上映的中国警匪片,由管虎执导,由王千源、张涵予等领衔主演。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讲述了一名警察在黑社会中的潜伏经历。
影片通过对警察与黑社会的角力,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纠结。
从《无间道》与《无间行者》的故事情节中可以看出,中国价值观对电影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无间道》中的剧情围绕黑帮与警察的斗争展开,黑帮成员为了诈骗、杀人、权力和金钱而不择手段,而警察也在黑暗中摸爬滚打,为了维护社会秩序而不惜牺牲。
这种描绘黑暗面的故事情节,反映了中国价值观中对于社会秩序和公正的追求,在电影中刻画了人性的扭曲与尖锐。
而《无间行者》则更加注重人性的复杂与纠结。
影片深入呈现了警察在潜伏黑社会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道德挣扎、心理煎熬和情感纠结。
影片中呈现了警察在黑社会中的潜伏经历,通过对警察与黑社会的角力,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纠结。
这种对于人性的复杂描绘,体现了中国价值观中对于人与人之间情感、道德的关注,也表达了中国观众在道德观念上的共鸣与认同。
从角色塑造上来看,《无间道》与《无间行者》也体现了中国价值观中关于人性、伦理、道德的思考。
在《无间道》中,主要角色身份的双重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卧底警察孤身一人,不论黑白,为了正义而战,而潜伏于黑帮之中的卧底黑帮成员,则是出于对亲情、友情等感情纠结的内心挣扎。
就电影无间道看中外文化差异
![就电影无间道看中外文化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71afeef004a1b0717fd5dd57.png)
中西文化差异之无间道自控系自动化136谢君婷2013313603字数:2413许多人可能不知道《无间道》也曾竞争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却连前五名的提名都没有进入,《无间道风云》真的比《无间道》更胜一筹?或者只是好莱坞的地方保护主义?两部片子的差异究竟在哪里。
?首先,其中音乐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
《无间道》中蔡琴天籁之音的那一句:是谁在敲打我窗……还有黄警官和陈永仁殉职时响起的那段恩雅的吟唱,都是那样的震撼人心,在这个阳刚气味如此厚重的警匪电影中采用了无比柔和和忧伤的女声吟唱作情感的渲染,更凸显出人物的侠骨柔肠。
而《无间道风云》采用的音乐确实快节奏的电子乐,伴随着近乎嘶吼的男声,虽然突显了影片紧张的节奏,力度有余但回味不足。
《无间道》和《无间道风云》只能说是各有千秋,虽然《无间道》没有得到奥斯卡的肯定,但它的确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片,如果说《无间道风云》在西方更容易获得肯定,那是因为在文化氛围上,《无间道风云》更容易为西方观众所接受,好莱坞在是世界的好莱坞之前,还是西方的好莱坞,是美国的好莱坞,所以作为中国影人,没有必要把奖项看得过于重要,观众的口碑比奥斯卡的奖杯更有价值。
胡兰成老先生之前发表过这样的观点:“何以观中国电影虽做工粗糙也能发现有趣之处,而看外国电影纵然画面精致往往仍觉索然无味”。
我想个中缘由大抵就在于先生所谓的中国文明“凭栏处可以是无限江山”,而“西洋社会可是只有有限的时空”,因而总能一眼望尽。
在有限的胶片中蕴涵无限的风景,这才是我喜欢的电影。
马丁•斯科塞斯以《无间道风云》拿下他等待已久的奥斯卡小金人就令我大惑不解。
因为与港版的原作《无间道》相比,总不觉得这部美国大片高明到哪里。
很多人说港版的《无间道》离经典相差了0.01公分,而这0.01公分的距离就是结尾处的不尽如人意。
反而马丁•斯科塞斯给了观众一个完整的结尾,告诉我们邪不胜正,公义永存。
我却认为恰恰相反,因为邪不胜正的古老法则早已无需一个导演通过电影来告诉我们,更何况当今之世,又有几人会体会到公义。
从比较中看艺术——浅析《无间道》的艺术价值体现
![从比较中看艺术——浅析《无间道》的艺术价值体现](https://img.taocdn.com/s3/m/9a470f5777232f60ddcca130.png)
从比较中看艺术——浅析《无间道》的艺术价值体现班级:09级广告学二班学号:09070219 姓名:欧阳纯看完港版《无间道》以及美版《无间道风云》之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哪个版本的艺术性更强,更富有价值。
不得不说,我更加倾向于港版《无间道》。
在我看来,无论是在影片的文学艺术、语言艺术、表现技法、气质、风格、寓意等方面,还是在影片的故事情节、细节、人物塑造等方面,《无间道》都比《无间道风云》更胜一筹。
或许这只是出于我个人的喜好,但细细比较之后,我们就能看出差别,因为《无间道》的艺术价值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其本身就存在的。
下面就让我们来细细品味一下《无间道》的艺术性!《无间道》片名的艺术性“无间”指无间地狱,据说,被打入无间地狱的,都是罪大恶极的人。
他们在无间地狱之中,永远没有任何解脱的希望,除了受苦之外,绝无其他感受。
无间地狱极大,广漠无间,打入地狱的阴魂,无法脱出,永远在地狱中受苦,作为生前穷凶极恶的报应。
传说中这里的无间有五种,第一个叫“时无间”,意思是时间是没有间断的,也就是日夜受罪,从来没有停止的时候。
第二个是“空无间”,也就是说受刑的时间无间断,空间一样没有间断,不能由谁来替代你的,只有你一个人从头到尾受罪。
第三个,是“罪器无间”,也就是刑罚的器具没有间断,不停用各式各样的刑具用刑。
第四个叫做“平等无间”,是指无论男女,不管你前世是什么身份,同样平等无间,都是平等的,同样要受刑。
第五个叫“生死无间”,是说不要以为死了就不再受刑。
本片以“无间道”作为片名,显然寓意深刻。
两个身份都本不该属于自己的人,他们几乎生活在一个类似无间地狱的环境里,做梦都怕别人拆穿自己的身份。
这个世界里,到底什么才是生活的道理、做人的道理,角色的茫然也就是编导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
进入无间地狱是没有轮回的,只有永远受苦,但片中的两位主角却在寻求轮回。
《无间道》中结尾“佛曰:受身无间者永远不死,寿长乃无间地狱中之大劫”。
好莱坞电影的文化特点、价值观及中西文化差异
![好莱坞电影的文化特点、价值观及中西文化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52e871e3102de2bd960588e9.png)
好莱坞电影的文化特点、价值观及中西文化差异电影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而好莱坞是美国电影的制造基地,乃至是国际商业电影的制造中心,它对全球电影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相比之下,中国电影由于地域、国情、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原因与之相比存在很大差异。
从上个世纪初美国喜剧大师卓别林开始,好莱坞电影就已经传播到世界各地,为美国电影票房带来不菲的收入,为美国经济注入了不少活力。
此外,好莱坞电影也将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差异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好莱坞电影的文化特点( 一) 注重“个人英雄主义”角色融入影片好莱坞电影针对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几乎都怀抱的对于英雄形象的强烈幻想,而在影片中故意虚构个人英雄主义的故事来吸引、打动观众。
在这方面好莱坞电影做得完美至极。
这种英雄主义的精神表现在电影中,便是我们常在美国大片看到的个个充满顽强斗志的“孤胆英雄”。
比如从上个世纪50 年代起,《超人》《钢铁侠》《功夫熊猫》等影片中,不少主角就是具有“个人主义”精神的英雄人物。
( 二) 剧情注重以“人性化”作为思想主题叙事风格非常注重服务于剧情发展与主要人物的展现过程。
通常是利用主角的心理描述把人性中最好的、最完美的、最积极的方面表现给观众,使观众从主角身上受到鼓舞,受到振奋。
把主角看作学习的榜样,比如大家熟悉的《阿甘正传》就是这种表现“人性化”主题的代表影片之一。
( 三) 注重故事的完整以及人情世故的锤炼影片常常通过这种表现方式来勾起观众的情感,触动他们的神经,来达到使观众普遍认同的目的。
比如着名影片《乱世佳人》,整个故事体现女主角为了保护家园、照顾家人而表现出的勇敢独立、坚强、乐观等品质,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人性与人情仍是好莱坞电影进行不同价值观文化观传播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保证好莱坞电影票房不衰的重要法宝之一。
( 四) 注重整合、利用他国电影资源好莱坞电影常采用他国故事或题材来进行翻拍、改编、重创等,这已不是什么新鲜的事了。
在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下比较电影《无间道Ⅰ》和《无间风云》中美文化差异的研究
![在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下比较电影《无间道Ⅰ》和《无间风云》中美文化差异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92951e6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6117e6e.png)
在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下比较电影《无间道Ⅰ》和《无间风云》中美文化差异的研究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是一种用来比较和分析不同文化之间差异的理论,该理论包括了权力距离、不确定性回避、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等维度。
在本文中,我们将运用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比较分析电影《无间道Ⅰ》和《无间风云》中呈现的中美文化差异。
《无间道Ⅰ》是一部香港电影,讲述了一名卧底警察深入黑帮,与黑帮老大展开生死对决的故事。
而《无间风云》是一部美国电影,讲述了一名年轻的华裔警探踏上调查非法黑帮活动的征途。
这两部电影在剧情和人物关系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在展现文化差异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之处。
我们来看权力距离这一文化维度。
在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中,权力距离被定义为成员在社会或组织中接受不平等分配时的程度。
在中国文化中,权力距离较高,人们普遍接受上级对下级的控制和指导。
而在美国文化中,权力距离较低,人们更倾向于平等和民主。
在《无间道Ⅰ》中,黑帮老大对手下成员的控制和支配非常明显,而在《无间风云》中,警察与同事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平等和合作。
这种不同的权力距离观念在两部电影中都有所体现。
我们来探讨不确定性回避这一文化维度。
不确定性回避是指在不明确或未知的情况下,人们对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容忍程度。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回避不确定性,喜欢确立明确的规则和制度。
而在美国文化中,人们更愿意接受不确定性,更加注重个人的能力和自由。
在《无间道Ⅰ》中,黑帮组织中的规矩和纪律非常严格,而在《无间风云》中,警察在调查过程中不断面对未知的风险和挑战,他们更愿意接受这些不确定性。
这也体现了中美文化在不确定性回避方面的差异。
我们来看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这一文化维度。
在霍夫斯泰德的理论中,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被定义为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关系的看法。
在中国文化中,集体主义观念较为突出,人们更加强调集体的利益和集体的责任。
而在美国文化中,个人主义观念更为显著,人们更加强调个体的独立和自由。
无间道人物异化分析
![无间道人物异化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2c8510b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75.png)
无间道人物异化分析本篇可能会比较长,主要涉及与美国版的对比、人物性格、剧情分析。
首先,关于与美国改编版本《无间道行者》的对比,其实两部电影的核心剧情是一样的,但是都注入了不同区域的文化特色,想表达的东西不同,因此很多地方不一样,美版更多的就是为表达剧情,港版更多的是表达江湖情义,身不由己。
其中最重要的以下几个不同:• 一个表达的直接干脆,直来直去,一个是要间接的表达出来,故意留白,不交代清楚,让影迷讨论。
举例来说,关于留白,美版直接交代为什么要最后两个卧底要在天台,是为了在黄警官死的地方把事情搞定。
美版里面的“刘德华”上天台被“梁朝伟”阴的时候,梁朝伟是直接躲在后面然后大叫,fuckfuck蹲下蹲下,但是港版里面是一堆炫酷的镜头之后,梁朝伟从刘德华身后出来了。
这个就是直接与留白的对比。
• 一个充满英雄主义色彩,港版更多的是要表达那种江湖情义,表达那种血雨腥风的江湖情节,身不由己,各种人物都很神话,不管在什么时候都特别镇定,被人拿枪指着头也无所谓的样子,但是美版里面,都跟平常人一样,满嘴满嘴的FUCK,被人拿枪直着头的时候也是各种害怕。
• 一个是酷的不像话,一个糙的不像话。
港版里面人人西装革履,美版都是牛仔裤;港版里面接头的电影院里面放的是文艺片,美版直接三级片;港版的心理医生的办公室美的一笔,各种真皮沙发,美版里面就一个小破桌。
这会不会就是越缺少什么越显摆什么呢,这个纯属自己的猜测。
总之,两部影片,各有千秋,都是好片子,没有绝对的谁好谁坏,真正的好电影是分区域的。
有人说“《无间道》拍得相当好,但是再好也已经没有当年港片热气腾腾的生命力了。
不知是拍的人变了,还是看的人倦了。
《无间道》的前传后续也声势闹猛,它似乎可以打破港片沉沦的僵局。
但是,它更像一具艳尸,妆扮得精美绝色,但终究是死物。
”但是个人认为这部电影绝对是颠覆了传统香港警匪片,仍然热气腾腾,“树大招风”“黑社会”仍然是佳作,只能香港本土电影确实在走下坡路,但是香港电影的“精气神”对大陆的影响仍然巨大。
无间道观后感
![无间道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737263b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38.png)
无间道观后感《无间道》观后感电影《无间道》是一部由刘伟强导演、刘德华、梁朝伟、陈慧琳主演的犯罪剧情片。
该片以港澳黑帮为背景,通过扣人心弦的剧情和精彩的演技,深深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
观看完《无间道》后,我不禁感叹于它所呈现的复杂心理和残酷现实,深思人性的边界和价值观的多样性。
影片以两个互相渗透的故事线展开,梁朝伟饰演的卧底警察陈永仁和刘德华饰演的警匪两面间谍平田进展开了一场智谋斗争。
他们在自己的阵营中收获了信任和忠诚,却也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整个故事扣人心弦,令人屏息凝神。
影片通过各种手法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黑帮世界的残酷性。
无间道是一种循环,人们不断地追逐欲望、利益,而最终却往往陷入绝境。
在黑帮世界里,背叛、谋杀、勾心斗角成为了家常便饭。
每个角色都被丑恶的现实所迫,被逼无奈地做出了自己看似无法接受,但又不得不接受的选择。
这种心态的呈现引发了我对人性的思考。
人们在逆境中保护自己的利益,却往往伤害了他人。
这种道德边界的模糊性令人深思。
影片中的角色塑造非常成功,每个演员都将自己的角色诠释得淋漓尽致。
刘德华饰演的平田进透过他的眼神和动作,完美地展现了他的谨慎和聪明。
梁朝伟饰演的陈永仁则用他的表情和举止,将卧底警察的压力和煎熬表现得淋漓尽致。
陈慧琳饰演的女角色不仅美丽动人,还展现了坚强和聪明的一面。
他们的表演使得观众更加投入到故事情节之中。
影片的剧情紧凑,节奏明快,每个场景都充满了紧张和悬疑。
导演运用镜头语言和剪辑手法,将紧张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尤其是片中的追逐场景和打斗戏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影片还善于利用各种细节和符号,点缀出了整个故事的深意。
例如,平田进在渡轮上划出的十字架图案,暗示了他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最让人难以忘怀的是电影结尾的那场戏。
平田进和陈永仁在电梯中相遇,他们互相认出对方是内奸,随后陈永仁被刺身亡,平田进在慌乱中逃脱。
这是一场激动人心、惊险刺激的追逐戏,更是对故事情节的完美收官。
这个结局令观众大呼过瘾,印象深刻。
从《无间道》与《无间行者》的对比中看电影的中国价值观
![从《无间道》与《无间行者》的对比中看电影的中国价值观](https://img.taocdn.com/s3/m/446493e4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00.png)
从《无间道》与《无间行者》的对比中看电影的中国价值观1. 引言1.1 介绍《无间道》与《无间行者》《无间道》与《无间行者》是两部备受关注的中国电影作品,它们不仅在商业上取得了成功,也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无间道》讲述了一群黑帮分子和警察之间的对抗与勾心斗角,剧情紧凑、节奏紧凑,被誉为香港警匪片的代表作。
而《无间行者》则以合理的角度展现了内地警察的艰辛与忠诚,把更多的敬业与责任感融入成为观众心中的经典之作。
这两部电影在拍摄手法、表现手法、题材等方面各有特色,但都融入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深刻反映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准则。
通过对这两部电影的对比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电影对中国价值观的影响,以及如何在现代电影中体现中国传统价值观。
1.2 探讨电影对中国价值观的影响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影响透过这两部电影得以清晰呈现。
无论是对家庭观念的强调,还是对道德选择的挑战,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和剧情设置都在传达着一种中国文化的精神。
观众通过这些影片,不仅能感受到传统价值观的力量和深刻,也能在现代社会中找到对应的价值取向。
电影对中国价值观产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它不仅仅是在表面上呈现出来,更是通过情节的展开和人物的塑造,深刻地影响观众的心灵。
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会在观众的心中留下一种印记,引发对于价值观念的思考和感悟。
电影《无间道》与《无间行者》作为代表作品,在中国价值观传承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 正文2.1 表现的中国传统价值观中国传统价值观在电影《无间道》与《无间行者》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表现。
在这两部电影中,观众可以看到许多体现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元素,比如忠诚、孝顺、正义、忍让等。
在《无间道》中,主人公陈永仁和刘健明都体现了忠诚和正义的价值观。
陈永仁虽然是一个警察却深入黑帮组织内部,表现出对公正和正义的追求。
而刘健明是警方的卧底,为了完成任务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展现出对使命和忠诚的坚守。
这些角色的行为体现了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忠义和正义观念。
《2024年中美电影中的英雄主义对比看文化价值差异》范文
![《2024年中美电影中的英雄主义对比看文化价值差异》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f3dba877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da.png)
《中美电影中的英雄主义对比看文化价值差异》篇一一、引言电影作为一种全球性的艺术形式,其内容、风格和主题都反映了不同文化的独特价值。
特别是在中美两国的电影中,英雄主义这一主题尤为突出。
本文将对比分析中美电影中的英雄主义,以揭示其背后的文化价值差异。
二、美国电影中的英雄主义美国电影中的英雄形象往往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
这些英雄通常具备超凡的能力、勇气和智慧,以个人力量战胜困难,保护家园。
如超级英雄电影中的角色,他们以个人奋斗为核心,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正义感。
这些英雄形象塑造了美国文化中崇尚个人英雄主义、强调自由与独立的价值观。
三、中国电影中的英雄主义相比之下,中国电影中的英雄形象更注重集体主义精神。
这些英雄往往是为了国家、民族或家庭的利益而奋斗,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和牺牲精神。
例如,历史题材电影中的英雄人物,他们以集体利益为重,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繁荣而奋斗。
这些英雄形象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集体、强调社会责任和家庭观念的价值观。
四、文化价值差异(一)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美国电影中的英雄主义体现了个人主义文化,强调个人能力、自由和独立。
而中国电影中的英雄主义则体现了集体主义文化,强调集体利益、家庭观念和社会责任。
这种差异反映了两种文化在处理个人与集体关系上的不同态度。
(二)责任与担当美国电影中的英雄通常以个人能力解决问题,展现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而中国电影中的英雄则更注重家国情怀,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
这种差异反映了两种文化在责任观念上的不同侧重。
(三)牺牲与奉献中国电影中的英雄形象常常展现出为国家和民族牺牲自我、奉献精神的高尚品质。
而美国电影中的英雄虽然也具有奉献精神,但更多强调的是个人能力的展现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这种差异反映了两种文化在价值追求上的不同特点。
五、结论通过对中美电影中英雄主义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两种文化在价值观念上的差异。
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对个人与集体关系的处理上,还体现在责任观念、牺牲与奉献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浅谈提高高中生英语写作能力的途径2 浅论中文商标的翻译3 小说的织体--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叙事线索和叙事艺术4 浅析英语新闻标题特点及其翻译技巧5 从儿童心理角度看儿童文学中的对话翻译6 《宠儿》的非线性叙事模式7 《他们眼望上苍》中的女性主义8 汉英翻译中的多余词现象9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805 990 74 910 埃德加爱伦坡哥特小说中的死亡主题探索11 语境视角下的“吃”字翻译研究12 英语中的女性歧视13 女性主义对《绝望主妇》人物性格塑造的影响14 浅析马拉默德小说《店员》中的“犹太性”15 极限环境中的善与恶——浅析《蝇王》中的主要人物人格结构16 顺应理论视角下《红楼梦》中社交指示语的英译研究17 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现状分析--以xx学校初一学生为例18 论《卡斯特桥市长》的现实意义19 《可以吃的女人》女性主义解读20 《名利场》中蓓基夏普的女性主义21 在英语口语教学中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22 论中国古典诗歌意象和意境英译——基于萨皮尔-沃夫假说23 清代以来中西文化交流对中国婚俗的影响24 《呼啸山庄》的悲剧分析25 《呼啸山庄》中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复仇动机分析26 中西婚礼风俗对比27 论影视字幕翻译的特点及应注意的方面——以美剧绝望主妇为题材28 浅析英语中的性别歧视29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英语禁忌语探析30 析《狮子和宝石》中拉昆来失败的原因31 《愤怒的葡萄》中的圣经原型32 从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看当代大学毕业生的迷惘33 英文商业广告的语言特点34 《喧嚣与骚动》的创作技巧研究35 论《喜福会》中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36 On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Alcohol in Angela’s Ashes37 会话含义理论在英文广告中的应用38 从到《到灯塔去》的主要角色浅析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39 耶稣成为弥赛亚以及被民众接受之原因40 汉语量词“条”“支”“枝”的认知研究及其英文表达41 A Comparison between Task-based Approach and Communicative Approach42 论《格列佛游记》中的讽刺43 浅谈英语习语的特点及其汉译44 从七个C看商务信函的可读性45 An Archetypal Study of J.D.Salinger’s The Catcher in the Rye46 国外品牌翻译及其接受度研究47 《远离尘嚣》人物分析及悲剧写法48 中西方服饰文化对比研究49 探究《警察与赞美诗中》的批判现实主义50 中美商务谈判的风格差异51 《乞力马扎罗的雪》中概念隐喻分析52 新闻新词的文化内涵与翻译53 从现实主义分析阿瑟•米勒《推销员之死》中威利•洛曼的悲剧成因54 论苹果手机在中国的市场战略55 组织学习障碍及相应的对策56 从合作原则角度解读《成长的烦恼》中的言语幽默57 论《法国中尉的女人》中萨拉的女性主义的显现58 从功能对等角度分析英文电影片名汉译59 广告英语的修辞特点60 The Influence of Greek Mythology upon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61 浅析中学英语写作教学62 Comparison of Chinese Lunar New Year and Western Christmas Da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Ways of Celebrations63 浅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人物性格成因64 从《宠儿》的人物形象中分析莫里森的种族观65 论商标翻译的原则及策略66 An analysis of Female Images in The House on Mango Stree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67 顺应理论视角下《红楼梦》中委婉语的英译68 浅谈简•奥斯丁《劝导》的反讽艺术69 爱与孤独的互生——舍伍德安德森《曾经沧海》与戴维劳伦斯《马贩子的女儿》对比研究70 苔丝形象浅析71 交替传译中笔记的作用72 萨克雷眼中的女性---文本分析名利场中的女性73 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傲慢与偏见》中的爱情婚姻观74 On the Character of Scarlett O’Hara and the Transition of American Society75 An Analysis of Waiting for the Barbaria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Theory76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Setting and Characters in Howards End77 Problems Occured in the Process of the Chinese Learning English and Its Possible Solution78 探讨图式理论对英语专业四级阅读中的指导作用79 《基督山伯爵》中等待和希望的哲学80 从中西文化差异角度谈品牌翻译81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摘要的体裁分析82 观《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教育失败83 A Comparison between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Uncle Tom’s Cabin84 《宠儿》中黑人男性角色与黑人男性身份构建之关系浅析85 李尔王和格勒旺布王比较研究86 论《太阳照常升起》中的象征主义87 信用证中英语语言特点及应用研究88 分析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小妇人》中的女权主义89 中美教育的比较及对比90 艾丽丝•沃克《日用家当》中的人物解读9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92 论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93 关联理论在《老友记》幽默言语翻译中的运用94 从态度系统分析小说《简•爱》的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95 日用品广告语言中中西方价值观差异比较研究96 中国时政新词翻译探析97 论《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象征体系及霍尔顿的精神世界98 An Analysis of Tess’s Tragic Fate and the Realization of Hardy’s Fatalism99 The Analysi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Animal Idioms100 Analysis of Conrad’s Ambivalence In Heart of Darkness101 英语商业广告中幽默的语用分析102 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交际任务型教学活动的设计103 如何提高小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104 浅析《飘》中女性主义的萌发105 浅析《远大前程》中皮普的个人抱负与自我完善106 浅议英汉习语翻译中文化语境的制约作用107 Discussing the history of basketball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Americ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108 从跨文化的视角看中国旅游景点介绍的翻译109 On the Aesthetic Connotation of the Death in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by Hemingway110 何以苦难——《荆棘鸟》中女性悲剧的缘由111 英语专业学生语音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112 Semantic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Word of Bai and Its Translation Strategies113 查尔斯•狄更斯《雾都孤儿》的成长主题114 《傲慢与偏见》和《简爱》中的爱情观对比究115 梅赛德斯-奔驰汽车广告语言特点分析116 分析埃里森《隐形人》中美国的种族歧视117 从《辛普森一家》析美国儿童基础教育的理念118 《飘》中郝思嘉性格特征透析119 浅议女性哥特主义在《暮光之城》中的体现120 浅析达洛卫夫人的自我追寻121 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分析纳撒尼尔•霍桑《红字》122 《十日谈》中的乡村意象123 析《瑞普•凡•温克尔》三个译本的翻译策略124 中美广告语言文化异同研究125 跨文化背景下中德谈判方式的比较126 浅析英文新闻标题的翻译127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28 从王尔德的童话看其悲观主义爱情观129 从文体风格谈培根散文《论美》的翻译130 超音段特征对意义的影响131 美国电影与文化霸权—以好莱坞大片《阿凡达》为例132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Tourism Texts133 论《小镇畸人》中人物的怪诞性134 On the Gothic Feature of Edgar Allan Poe’s The Black Cat135 论口译中的跨文化意识136 嘉莉妹妹失去自我的悲剧性命运对中国女性自我价值体现的启迪137 追求女性自我意识的孤独灵魂——评《觉醒》中的爱德娜138 论英文电影片名翻译方法的应用139 论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40 A Tentative Comparison Between British and American Romanticism141 《雾都孤儿》中的批判现实主义142 英语习语的来源与特点143 中美文化差异对外贸谈判的影响144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the Novel To Kill A Mockingbird and Its Film Adaptation 145 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角度解读《藻海茫茫》146 用合作原则分析莎士比亚《李尔王》中的会话含义147 通过《蝇王》看人性14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49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归化与异化150 简析《卡斯特桥市长》中亨查德的悲剧命运15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52 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153 中西方酒文化对比分析154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幽默翻译155 [毕业论文](经贸英语系毕业论文)浅析广告创意对营销的影响——以聚美优品为例156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下的《奥兰多》157 隐喻在英语新闻标题中的功能158 凝视与对抗:《屋顶丽人》中的两性战争159 认知语境在语言交际理解中的作用160 从女性主义分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成因161 浅析合作学习在英语专业口语教学中的应用162 海明威在《永别了,武器》中的反战情绪163 房间和风景的象征意义:读福斯特的《看得见风景的房间》164 An Analysis of Life and Death in Mrs. Dalloway165 从关联理论分析辛弃疾的诗词翻译166 论英语典故的起源和翻译167 《愤怒的葡萄》中的圣经原型168 A Comparison between Jane Eyre and Elizabeth—Two Female characters in Jane Eyre and Pride and Prejudice169 The Features of Classic-literature-based Movies Showed in Pride and Prejudice170 从《红楼梦》及其译本看中英非赞同表达的异同171 外贸函电文体及语言特点172 目的论与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173 论《等待戈多》中的荒诞与象征174 从动物习语分析、比较中美文化175 移民影响下的美国文化特点分析176 An Analysis of Oscar Wilde’s Aesthetic Fairy Tale -The Happy Prince177 一场失败革命的反思——《动物庄园》的主题浅析178 从关联理论看《博物馆奇妙夜》的字幕翻译179 中学英语老师提问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180 圣经的女性意识181 《弗兰肯斯坦》的主题解读182 托马斯•哈代《无名的裘德》中的书信研究183 大学生英语听力两种辅助活动实证研究184 英汉委婉语的跨文化对比研究185 从《洛丽塔》看美国世纪中期的消费文化186 论广告与文化187 The Temptation and Disillusionment of Gatsby’s Pursuit of Dream188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美国黑人英语189190 美国黑人说唱乐的语言特色及其社会影响191 初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192 “上”和“下”的意象图式及概念映射193 论色彩在《红字》中的运用与艺术效果194 语言变体的翻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两汉译本的比较195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圣克莱尔一家的人物分析196 On the Translating Strategie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Seen from the Translation of E.B.White’s Charlotte’s Web197 “以读促写”提高英语写作能力的教学法研究198 Positive Transfer of Chinese Reading Strategies in English Reading Comprehension199 英文歌词翻译的原则和技巧200 浅谈英语影片名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