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校长的故事1
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李镇西:用一生做学生的好老师素材
李镇西:用一生做学生的好老师李镇西教育家,语文特级教师,成都武侯实验中学校长,曾荣获四川省成都市优秀专家。
李镇西:“学科教学也好,班主任也好,教育的日常是由一个个故事构成,作为一个有故事的老师,要把整个教育当做一个大片的导演,一部传奇的缔造,一篇童话来创作,一个故事的编织。
”李镇西曾经在在朋友圈发了这样的一段话:“村上春树说:‘一直以为人是慢慢变老的,其实不是,人是一瞬间变老的。
’人变老不是从第一道皱纹,第一根白发开始,而是从放弃自己那一刻开始,只有对自己不放弃的人,才能活得不会老,老去的只是年龄,不老的是气质。
让人不老的特质必须有一颗童心、注重仪表、经常旅行、心地善良、学习到老、生活情调、坚持运动、心态年轻。
”他还在后面评论:“对照村上春树说的一个人不老的特质,我居然都有,一个都不少!你呢?”后来又加了一条:“不对,我又看了一遍,有一个我没有,从来就没有:注重仪表。
我一点都不注重仪表。
”熟悉李镇西的人都会被他的率真和可爱所感染,看他现在与学生一起的照片与几十年前和学生嬉戏的照片几乎无差,满脸都是毫无保留清澈见底的笑意,似乎他永远只比他的学生大几岁。
学生对老师的爱“润物细无声”说起与教育事业的结缘,李镇西很坦诚地讲:“刚恢复高考的时候我在插队,我想考中了或许就可以跳出农门了。
”至于选择师范院校,“当时不像现在信息发达,院校的信息用毛笔写着贴在宣传栏上,寥寥几个,感觉考师范院校把握大些。
”他说儿时的理想是当新华书店的营业员,每天都能看很多的书,或者当一名作家。
大学期间实习了一个月,返校时,学生们流着泪追赶汽车,那是他第一次从学生那里得到情感的回馈,被感动得不能自已,同时他也发现自己活泼开朗的性格很适合跟孩子们相处。
李镇西竟然用“润物细无声”来形容学生对老师的爱,他在《我的自传》里这样写道:“孩子们对我的爱更多的时候是“润物细无声”的:或是早晨走进教室,一声亲切的问候;或是我外出开会离开学校时,那眷恋的眼神;或者仅仅是夹在作业本里的纸条:‘希望李老师晚上早点睡!’”毕业后被分配到四川乐山一中,怀揣着激情与浪漫,李镇西“把教育当诗来写”。
武侯实验校长李镇西
成都武侯实验中学校长李镇西【个人简介】李镇西,男,四川乐山人,1958年8月生,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语文特级教师,曾荣获四川省成都市优秀专家、2000年“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提名奖。
现任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
【成就】李镇西研究员在担任山西大学校长期间,整顿校风学风、形成了“勤奋、严谨、信实、创新”校训,同时,着力抓学校与社会的联系,结合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创办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实体,为扩大办学功能,使学校形成教学、科研、高新科技开发三位一体奠定了基础。
李镇西研究员长期从事宏观经济方面的研究和管理工作,曾发表关于产业结构、投资效益、区域经济、高新技术产业、科学与社会等方面的论文数十篇。
退休后,继续以山西省软科学研究院为平台,致力于推动山西产业信息化工作,并形成一个以相关领域专业学术带头人为主组成的软科学研究群体。
同时,以宣传山西,树立我省良好的形象与信誉为己任,主编出版了《魂系山西》(新版)、《山西――黄土地的世界》(日文本)等著作。
【荣誉称号】自1982年从教以来曾获“四川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成都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成都市十大优秀青年”、“成都市十大教育明星”等称号,享受成都市人民政府专家特殊津贴,2000年被提名为“全国十杰教师”。
被誉为“中国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
先后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作教育学术报告数百场,在数十家报刊上发表各类教育文章数百篇,出版著作十多部,其著作多次获得国家级图书大奖。
还曾荣获四川省成都市优秀专家、2000年“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提名奖,2003年获得四川省获成都市中小学教育专家的荣誉称号。
1998年12月,在北京举行的“纪念苏霍姆林斯基80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乌克兰教育科学院院士苏霍姆林基卡娅赞誉他是“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
先后获得2006年全国小企业贷款先进个人,首届感动内蒙古人物,2007年中国十大财智英才等荣誉。
李镇西老师——朴实,生动的育人故事(安鹿小学薛)
学习体会
7月20日有幸来到2013年暑期全国优秀班主任高峰论坛现场,聆听了李镇西老师朴实,生动的育人报告,自己感受深刻。
李老师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他所教的每一名学生,无论学习成绩优劣,无论家庭状况贫富,无论学生身体状况健康还是疾病,都从李老师那里得到了最具人性化的关爱,正是李老师那真挚的爱,让每一名学生在充分享受学生时代快乐的同时懂得了做人的真谛。
李老师的“让人们因为你的存在感到幸福”的教育理念,贯穿于他整个教育过程,他教会学生爱,让学生学会从平凡生活中感受爱,引导学生感恩父母崇敬父母。
每一个教学案例都体现了一位教育家的睿智。
我想:在我们的教学实际中,只要我们不但学习,真情投入,视生如子,我们的工作一定会有新的起色。
安鹿小学薛金平
2013年7月23日。
李镇西_从爱心到民主[1]
李镇西:从爱心到民主李镇西四川乐山人。
1982年四川师大中文系毕业后,在乐山一中担任语文教学工作兼任班主任,1991年到成都市玉林中学执教语文课并兼班主任,1997年到成都市石室中学任教。
2000年到苏州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3年6月博士论文《民主教育论》获得通过,并完成博士学业。
2003年获得四川省和成都市中小学教育专家的荣誉称号。
后任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发展研究室主任。
现到四川省新教育实验学校(原成都市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教书(做班主任),并任该校副校长。
已发表数百篇文章,相继出版了《青春期悄悄话》、《爱心与教育》、《走进心灵》、《从批判走向建设》、《教育是心灵的艺术》、《花开的声音》、《风中芦苇在思索》、《教有所思》、《民主与教育》等12部专著作。
1998年12月,在北京举行的“纪念苏霍姆林斯基80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乌克兰教育科学院院士苏霍姆林基卡娅赞誉他是“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
教育历程一本小说推他上了讲台记者多次面对李镇西,感受更多的不是他的名师光环,而是他的激情。
青年的李镇西是充满激情的。
他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文学青年。
1977年恢复高考时,他在知青农场填报的志愿居然全是“中文系”,虽然前面都冠着“师范学院”,那也只不过是想享受录取时教师子弟“加分”的照顾,使自己早日离开农村而已。
在自己的书中,他说:从小学起便在学校大批判专栏上“发表”过大量“东风万里红旗飘”之类“诗歌”的我,自以为是“文学爱好者”,理应进“中文系”深造。
但是,当时他没有想到,“师范”二字才会是他未来一生的归宿。
只有在大三到中学实习时,学生们对他们的依依不舍,才使教育的魅力在他心中泛起了那么一点涟漪。
谁能想到,真正让他对教育充满向往和理想的竟是一本小说。
大学毕业前夕,他偶然读到作家王蒙的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描绘的是50年代初期北京某女子中学一个班集体的生活。
李镇西的小故事
李镇西的小故事【篇一:李镇西的小故事】最近有记者问我:“您担任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以下简称“武侯实验中学”)校长九年,给学校留下了什么?”我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我留下了一座堆满故事的校园。
”她似乎并不满足于这个答案,追问道:“还有呢?比如教育创新方面,或者文化建设方面?”我被问住了。
是呀,我还留下了什么呢?是“特色”吗?是“品牌”吗?是“首创”的什么“教学模式”吗?是“全国率先提出”的什么“教育理念”吗?都不是,都没有。
想了一会儿,我的回答依然是:“我留下了一座堆满故事的校园!”故事一:请学生题写校名2011年9月,以原成都市武侯区新苗小学为基础的武侯实验中学附属小学在新校园成立了。
由谁来题写校名呢?有老师说:“自然应该由李校长写啦!”我说:“我不是最合适的校名题写者。
”也有老师说:“请文化名人写吧!”我说:“这当然可以,比如我可以就近请流沙河先生为我们题写校名。
但文化名人依然不是最合适的人选。
”老师们茫然地看着我。
我说:“让孩子们写!因为这校园首先是属于他们的!”于是,全校的孩子们开始一遍遍书写“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附属小学”这13个字。
最后,五年级许晴航同学的字入选。
几天后,她题写的校名被镌刻在学校大门之上。
后来,为了方便师生进出,武侯实验中学在校园后围墙处开了一个大门。
我同样请全校学生书写校名。
这次,初2015届程文迪题写的校名被选中了。
我先后请许晴航和程文迪在各自题写的校名下合影留念。
我分别对她们说:“孩子,等你80岁的时候,别忘了牵着小孙子到这里来看看,告诉他,这是奶奶当年在这里读书时题写的校名!”就这样,虽然我们没花一分钱润笔费,但校名的题写却做得很有意义。
我曾对老师们说:“什么叫‘以人为本’?这里的‘人’,不是校长,不是名人,更不是领导,而是普通的孩子。
让每一个普通的孩子载入史册,这就是‘以人为本’!”故事二:帮“杨明们”扬名美术老师杨明有一个愿望—搞一个个人画展。
我记住了,并曾努力过,但终未如愿。
李镇西事迹交流
四 走进学生的心灵
讲一个自省的小故事 善待孩子的第一次求助
做一个善于倾听的朋友
和学生一起去郊游 留住“童心” 令我感动的一张贺卡
五 善待纯洁而朦胧的感情
要尊重学生的心灵 走在学生情感发展的前面
把爱情教育作为人格教育的一部分
以高远的志向激励学生 让学生成为自己情感的主人
一 创建良好班级的第一印象
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开学调查 送学生一本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 班级干部的培养
学生干部都是由学生选举产生 每个人都能当一次班干 制定严密的班干制度
三 创建“未来班”
班训:正直、团结、勤奋、创造 班徽:由红日,大海和中间的“V”形图案组成 班旗:班徽图案经过简化,用黄色的丝线织在 鲜红的旗帜上。 班歌:《唱着歌儿向未来》
怎样当好班主任
李镇西简介
李镇西,男,四川乐山人,1958年8月生,苏州大学教育哲 学博士,语文特级教师。先后在四川乐山一中,成都石窟中学, 成都盐道街中学担任语文教师和班主任。2006年8月担任成都市 武侯实验中学校长。曾荣获四川省成都市优秀教育专家、2000 年“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提名奖。中全国优秀教育工作 者,2007年“十大感动四川年度人物” 。被誉为“中国苏霍姆林 斯基式的人物”。 代表作品: 《青春期悄悄话》、《爱心与教 育》、《从批判走向建设》
读《李镇西校长手记:好的管理莫过于示范》有感
读《李镇西校长手记:好的管理莫过于示范》有感读《李镇西校长手记:好的管理莫过于示范》有感因为敬佩一个人,所以喜欢读他的书;因为读他的书,更加敬佩这个人。
这个人就是李镇西老师。
近日,我喜获李老师新书——《李镇西校长手记:好的管理莫过于示范》,书中的一个个生动而鲜活的故事,触动了我的心弦,让我回忆起曾经的故事。
读完此书,如果你是校长,你会学到管理一所学校的办法;如果你是教师,你会懂得如何让自己更优秀;如果你是家长,你会懂得家校合作育人的方法,学会如何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
一、方向明确,定位清晰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教育?这是教育工作者常常会思考的问题。
李老师给出的答案是:“正视并尊重孩子之间的差距和差别,符合每一个孩子特点的教育,就是好教育。
”在当校长时,李老师给自己、给学校发展确定的方向就是“办适合每一个孩子的教育”。
围绕这一目标,他首先在学校开展了课程改革,大胆尝试教学模式改革、校内评价改革以及校外评价改革,以此来保证课程改革的成效。
他希望一切教学活动都能着眼于学生的学习,真正让教育适合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享受成长的乐趣,成为最好的自己。
李老师始终牢记着自己的初心:做最朴素的教育。
李老师认为,教育是师生互相感染、互相影响和互相成就的过程。
所以,他在改革中耐心地去引导教师、学生乃至家长成为最好的自己,而他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地找到了办好教育的方向。
比如,他努力引导教师认认真真上好每一堂课,认认真真教好每一个孩子,认认真真带好每一个班,在此过程中教师获得了成长,发展了自己。
關于“特色”,李老师有自己独特的观点,他提出的看法可能会打消那些想造“特色”人的念头。
但是这样的声音也会让校长思考要办什么样的教育,如何让自己办的教育成为真教育。
笔者希望陶行知先生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能在李老师的呼唤中成为回响在每个教育工作者耳边的座右铭。
李老师说:“朴素比‘特色’更重要,良心比‘品牌’更珍贵。
李镇西校长手记目录
李镇西校长手记目录李镇西,一位经历了二次世界大战和全国改革开放的著名校长,以他满腔热忱的言语和行动,记录保存着他整个职业生涯的记录。
作为一位坚韧不拔的教育家,他为无数学童献出来的智慧和勤勉,让他成为一位贴近生活的教育家,他的手记记录了他精神的变革和他为追求更直接、更深刻的教育服务而付出的努力。
以下是李镇西校长的手记的目录。
第一部分代变迁第一章代变迁第一节后重建时期第二节两个大革命成就第三节型改革开放第二部分育实践第一章强乡村教育第一节强学生发展第二节动生涯规划第三节强教育质量第二章园文化第一节园活动第二节园公约第三节园文化建设第三章个性发展第二节我管理第三节文化交流第四部分革创新第一章育创新第一节育理念改革第二节技创新第三节学设计创新第二章学模式第一节授与异地教学第二节媒体教学第三节子教学第三章育体制改革第一节程改革第二节戒改革第三节校管理改革第五部分业发展第一章共关系第一节体交流第二节作共建第三节合协调第二章聊实践第二节体管理第三节体激励第三章区关怀第一节区建设第二节区管理第三节区服务李镇西校长是一位在社会教育实践中有着丰富经验的老师,在他创办实验学校并担任校长期间,他分享了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思考和经验,为他的后辈们树立了一种教育理念,他的记录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重要的足迹,他的手记成为当代教育者汲取教育精神的重要参照。
今天,李镇西校长的手记仍活跃在当代社会,他的追求、理念和精神仍然在浓浓的情感中给每一个教育者以启发,他的理念和追求仍在指引着新的一代教育者不断前行。
李镇西校长被教育界尊称为实验教育的先行者,他的思想被定义为“李镇西式教育”,以他对人类教育思想的精湛把握、对教育实践的深入探究,以及对当代教育理念的探索,提供了为当代教育者指导的方向和思路。
李镇西校长的手记的每一页都是一份珍贵的礼物,它们都记录着他不懈的勤奋,他的为农村教育事业做出的特殊贡献,以及他积极推动改革创新和社会关怀贡献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特级教师李镇西:从“爱心”到“民主”
特级教师李镇西:从“爱心”到“民主”教育历程:一本小说推他上了讲台任语文教学工作兼任班主任,1991年到成都市玉林中学执教语文课并兼班主任,1997年到成都市石室中学任教。
2000年到苏州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3年6月博士论文《民主教育论》获得通过,并完成博士学业。
2003年获得四川省和成都市中小学教育专家的荣誉称号。
后任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发展研究室主任。
现到四川省新教育实验学校(原成都市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教书(做班主任),并任该校副校长。
已发表数百篇文章,相继出版了《青春期悄悄话》、《爱心与教育》、《走进心灵》、《从批判走向建设》、《教育是心灵的艺术》、《花开的声音》、《风中芦苇在思索》、《教有所思》、《民主与教育》等12部专著作。
1998年12月,在北京举行的“纪念苏霍姆林斯基80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乌克兰教育科学院院士苏霍姆林基卡娅赞誉他是“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记者多次面对李镇西,感受更多的不是他的名师光环,而是他的激情。
青年的李镇西是充满激情的。
他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文学青年。
1977年恢复高考时,他在知青农场填报的志愿居然全是“中文系”,虽然前面都冠着“师范学骸保且仓徊还窍胂硎苈既∈苯淌ψ拥?“加分”的照顾,使自己早日离开农村而已。
在自己的书中,他说:从小学起便在学校大批判专栏上“发表”过大量“东风万里红旗飘”之类“诗歌”的我,自以为是“文学爱好者”,理应进“中文系”深造。
但是,当时他没有想到,“师范”二字才会是他未来一生的归宿。
只有在大三到中学实习时,学生们对他们的依依不舍,才使教育的魅力在他心中泛起了那么一点涟漪。
谁能想到,真正让他对教育充满向往和理想的竟是一本小说。
大学毕业前夕,他偶然读到作家王蒙的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描绘的是50年代初期北京某女子中学一个班集体的生活。
现在回忆时他说:“书中洋溢的青春气息深深地感染了我,特别是郑波、杨嫱云们的理想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情怀,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
李镇西简介
李镇西——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李镇西,一九五八年生,四川成都人。
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就职于成都石室中学,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研究生在读,师从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教授。
李老师崇拜苏霍姆林斯基,仰慕朱自清、叶圣陶等二三十年代的学者型中学教师。
爱好读书和写作。
经常对学生说并用以自勉的两句话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守住灵魂!李老师勤于笔耕,喜欢写诗,他把教育当成一首诗来写。
为了让教育充满理想主义气息,也为了让孩子们有一个富有浪漫气息的班集体,他和学生为班级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叫"未来班",他们设计班徽,绘制班旗,创作班歌,后来,"未来班"作为一个优秀班集体被全国多家报刊报道,这成为他教育诗篇中的第一行美丽的文字。
1999年,李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一书出版,这本书同时获得中共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大奖、冰心图书大奖和中国教育学会"东方杯"科研成果一等奖。
此后,他又陆续出版了《走进心灵--民主教育手记》、《从批判走向建设--语文教育手记》、《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李镇西教育论文选》、《花开的声音--我班的故事》、《风中的芦苇在思索--李镇西随笔选》等书。
李镇西,从事中学语文教育18年以来,笔耕不辍,已在《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教育导报》等报刊发表文章200多篇,先后正式出版了《青春期悄悄话———致中学生的100封信》、《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走进心灵———民主教育手记》、《从批判走向建设———语文教育手记》等教育专著,总计发表了百万余字的作品。
李镇西用一颗心面对他热爱的学生们:“一把年纪”还和半大的孩子玩斗鸡游戏;为了学生健康成长,居然帮学生回了一封情书;为了给学生留下一段美好的记忆,在办公桌前坐上14个小时,编撰“班级风采录”……对此,李镇西有过这样的回答:“我对学生做的一切都是在还债,在报答童心呀!”他说,教育是心灵的艺术。
李镇西:回到教育最初的起点
李镇西:回到教育最初的起点作者:徐蓓来源:《决策探索》2018年第05期他是一名普通的基础教育工作者——从教36年,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并担任班主任,还曾是成都市城郊接合部一所普通中学的校长。
他又不是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他以12卷《李镇西教育作品》《爱心与教育》《做最好的老师》《给教师的36条建议》《做最好的班主任》《做最好的家长》等著作,影响了许多人;对教育的执着探索与思考,令他与吴敬琏、钱颖一、顾明远、周国平等知名专家一起,登上了“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
当很多人面对教育困局束手无策时,李镇西以“能做一点做一点”的精神执着前行,而他的目标,就是“让教育回到最初的起点”。
问:您提倡“让教育回到最初的起点”。
在您眼中,教育的起点是什么?换句话说,教育是为了什么?李镇西:我经常看到一些教育项目通知或某些教育活动的方案,开头往往这样写:“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最近颁发的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我们特举行这次活动……”“为了贯彻落实×××领导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我们特召开这次……”给我的感觉是,我们现在所搞的教育,好像是为了某个精神、某个规划甚至某个文件。
我觉得,这样的思路是有问题的。
我想起台湾作家张晓风。
一次她送儿子去学校,看着儿子走进校园的背影渐行渐远,感慨万千。
回到家里,写下一篇散文,其中有这么一段话:“世界啊,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们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孩子,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这一句发问,敲击着每一个有良知的教育者的心。
我们的所有教育行为,不都是为了回答这位母亲的发问吗?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就是为了千千万万母亲的孩子,就是为了我们每天面对的每一个孩子。
这就是我们教育朴素的起点。
问:您是怎么让您的学校回归“朴素”的?李镇西:比如,你们看到在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的校园里,没有口号,没有标语,许多学校有的什么“校风”“教风”“学风”之类的横幅都没有,也没有任何领导视察学校的照片,没有领导的题词等等。
李镇西和他的教育故事
李镇西和他的教育故事作者: 泥土 - zdq读李镇西的书,听他的演讲,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教育故事。
教育故事这个词,我想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
一是关于教育的故事。
镇西是从事教育的,他讲的故事内容是关于教育的,他要说明的道理也是关于教育的,所以这些故事理应称为教育故事。
二是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
故事有多种,从效用上看,可以简单分为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和无教育意义的故事。
前者纯洁高雅,能引领受者趋向真善美;后者低级庸俗,能诱使受者堕落。
镇西的故事总能在人的真善美的那一端引起强烈的共鸣,所以是极富教育意义的。
说镇西的教育故事,无论从哪个方面去理解,都是讲得通的。
在镇西的书中或演说中,他的教育故事就像一颗颗闪亮的珍珠,被一根思想的红线把它们串起来,是那样的璀灿夺目。
镇西的教育故事,内容并不复杂,情节也不曲折,但听后由不得你不感动甚至震撼。
这是为什么?我们时不时的被强迫或半强迫的集中到某个大厅去听某先进人物优秀事迹宣讲团的“宣讲”,那些或宣讲自己或宣讲他人的演讲者,无不要恰到好处地来点涕泪俱下的激情表演,而场内的受众如果不忍心看,最好做俯首伏案状去听写字板下面的吃吃的笑声,不知者也许还以为那是被感动得俯首抽泣。
这又是为什么?这就是真与假、诚与伪的区别。
镇西的故事大多是他自身的经历,而他又是那样坦坦荡荡、平平淡淡的讲出来,绝没有为了制造效果去刻意做作矫饰,给人的感觉就是真实、实在、透明。
作为当教师的,他所讲的故事情景大家都会觉得自己也曾面临过,只是没有像他那样去思考和处理,所以就容易让人信服,产生共鸣。
比如他回忆小学二年级时那充满爱心的杨老师,我们自己的学生生涯中又何尝没有类似的老师?他讲的善良女生任安妮的故事,调皮大王万同的故事,教龄稍长的教师又何尝没有相似的际遇!镇西信奉“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陶行知语),是的,一个“真”,一个“心心相印”,真算是点到位了。
只有真心才能换取真心,这是全部教育的最根本的原理。
李镇西给孩子撒野的地方
李镇西给孩子撒野的地方李镇西:给孩子一个撒野的地方近年来,参观过许多新建的学校和一些名校的新校区,校园一个比一个气派——豪华教学楼,现代雕塑,塑胶跑道,还有演讲厅、体育馆、LED显示屏,有的学校甚至还有天文馆、音乐喷泉。
无论如何,政府现在舍得把钱花在学校建设上,是好事。
可我总觉得这些豪华学校缺少点什么。
缺少什么呢,缺少树木,缺少野草,缺少泥土……缺少一块让孩子尽情嬉戏的地方。
说实话,我倒更喜欢一些老校园。
虽然面积不大,校舍陈旧,但那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浸透着历史与文化,更不说那古树以及古树上曾经吊着的大钟,更是无数孩子少年的记忆。
当然,时代总得进步,随着教育的发展,学校的扩建或迁址重建,都是应该的。
人不可能总是生活在过去的记忆里。
但是,我还是想说,无论学校怎么发展,无论校园怎么现代,请给孩子留一片这样的荒芜的地盘——有泥土,有青草,有小树,而且这片荒芜角落永远都不会被“开发”,就一直那么杂草遍地,或灌木丛生,当然,如果有一棵或几棵参天大树那就更好了。
在这里,孩子们可以丢手绢,可以捉迷藏,可以击鼓传花,可以打闹,可以斗鸡,甚至可以扭作一团地上打滚……总之,可以撒野。
学校的文化,并不仅仅——甚至在我看来主要不是——体现在教学楼上挂的诸如“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今天我为学校为荣,明天学校为我而荣”之类的标语上,也不是体现在教学区走廊两边的各种图片和名言警句,而更体现在一代又一代老师故事里,体现在一届又一届学生的记忆中。
而这些故事和记忆往往和校园环境相连。
读苏霍姆林斯基的《帕甫雷什中学》,特别羡慕苏霍姆林斯基和学生种核桃树、苹果树,还有苗圃和菜畦。
2008年秋天,我来到了我心目中的圣地帕甫雷什中学,当年教育家留下的果树依然生机勃勃,还有校园的森林和森林里的阳光,以及泥土上的小草和落叶,都让我感到,这才是真正的学校~现在我一想到我四十多年前读过的小学,首先想到的就是进门那个古老的巨大的黄角树,以及我的启蒙老师杨老师在大树下和我们一群孩子排练童话剧的往事;在一个秋天,树叶发黄,但还没有凋零,杨老师带着我们在大树下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我们跑着躲着,最后又翻到在地,杨老师一个一个地把我拉起来,还给我们拍身上的泥土……我想,如果没有那棵大树,关于杨老师的记忆很可能就泯灭了。
李镇西:谁在教我当校长
李镇西:谁在教我当校长全文长 60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8 分钟我当初是被教育局直接从班主任调到校长岗位的,没做过一天中层干部。
不只是当校长之初,就是现在我也经常跟老师们说,我是不会做校长的,只是一边做一边学。
但是,慢慢地,我也有一些进步。
这得益于许多教我当校长的“老师”。
那么,谁在教我当校长呢?01刚得知我要当校长,我的脑海里马上闪现出我参加工作以来经历的几位我敬佩的校长,我回忆着他们是如何当校长的。
我首先想到的是林祥康校长,他是我大学毕业分配到乐山一中时遇到的第一位校长。
林校长是一名儒雅的知识分子,教外语。
他给我的印象是真诚、宽容、磊落、随和。
在他面前,我从来不会有紧张感,只会有在父辈面前才有的亲切感和安全感。
当时,我常常邀请他参加我们年轻人的活动,他只要有时间,都会欣然前来。
我们和他开玩笑,叫他“康大叔”,他也不生气,总是笑呵呵的。
想起善良的林校长,我提醒自己,一定要真诚地对待每一位老师。
还有罗永昌校长。
罗校长对我要求很严格,当时我犯过不止一次错误,总是给罗校长“添麻烦”,但每次罗校长总是严肃而耐心地找我谈心。
他许多话确实有道理,而且我能够感到罗校长对我的好,我发自内心地感激他。
罗校长有一个最大的特点——绝不整人。
不管他如何严厉地批评你,你都不用担心他会给你小鞋穿。
20多年后,我已经是所谓的“名师”了,有记者去采访罗校长,请他谈谈对我的印象,他说:“李镇西当年就像《亮剑》里的李云龙,经常给我惹麻烦,但优点突出。
”尽管我经常“惹麻烦”,但罗校长依然欣赏我的优点。
想起罗校长,我告诉自己,要尊重年轻老师的个性,要允许年轻老师犯错误,要以宽容之心待人,永远不要有整人之心。
后来,我从乐山一中调入成都玉林中学,校长是杨兴政。
我永远记得第一次到玉林中学的时候,杨校长那真诚急切的话:“你来我这里干吧!”更忘不了,我背着行李、拖着箱子走进学校时,杨校长两手抱着我的箱子,从一楼一步步走到五楼宿舍。
对于杨校长的管理,说实话,并不是他的每一个做法我都认可,但是他的敬业、他的全身心投入、他对校园如同对自己家园一样的热爱,让我感动。
用心做一碗教育“清汤面”--李镇西的教育幸福
用心做一碗教育“清汤面”--李镇西的教育幸福童喜喜【期刊名称】《河南教育(上旬)》【年(卷),期】2016(000)003【总页数】2页(P20-21)【作者】童喜喜【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现在,恐怕很少有人没听说过李镇西了。
这位有着孩子一样灿烂笑容的教育工作者,1982年大学毕业分配至乐山一中担任班主任,1998年出版著作《爱心与教育》,该书一出,一时间洛阳纸贵。
在这部用爱与时光写就的教育著作中,他记录了许多教育生活细节,让人过目难忘。
学生伍建由于父亲突然离世、家境贫寒,准备辍学。
李镇西带领一群学生,带着大家的捐款和许多生活用品,用半天时间跋涉十几公里山路,来到伍建家所在的小山村。
李镇西看到伍建正在地里做农活,他就和学生们在田埂上站成一排,冲着伍建齐声高喊:“伍—建—你—好!”伍建的眼泪夺眶而出。
15年后,这个“成绩较差”的山村孩子,成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在这样一本用爱浸润教育的著作里,记录着李镇西对学生形形色色、不同方式的爱。
这里,有时爱如春雨,润物无声;有时爱如洪流,荡涤灵魂;有时爱如闪电,刺破顽疾。
这种爱不是老母鸡式的滥情,而是智慧之爱、点睛之爱。
书里不是文学家对生活的幻想与演绎,而是用完全不亚于文学家的笔力,对生活的归纳与提炼。
由于书中的一切都来源于真实生活,因此能格外打动人、感染人。
无疑,是爱带来了幸福。
因为这样的著作和这样的行动,李镇西屡获殊荣。
1998年12月,在北京举行的“纪念苏霍姆林斯基80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乌克兰教育科学院院士苏霍姆林斯卡娅赞誉他是“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
但是,幸福的青鸟总是飞来飞去——爱是容易的,也是艰难的;爱一天是容易的,爱一生是艰难的。
2000年,42岁的李镇西重新启程,攻读博士学位。
2003年顺利完成博士学业后,他去了一个工作悠闲、待遇不菲的研究部门工作。
不少人认为,教而优则研,就如学而优则仕一样,研究教育将成为李镇西的职责与使命。
李镇西教育叙事
教育叙事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探索的过程,它涉及到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在这个过程中,李镇西老师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思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案例。
首先,李镇西老师非常注重对学生的关爱和尊重。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学生发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
因此,他始终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宽松的学习环境。
这种做法让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关心和关注,也增强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李镇西老师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他认为,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是引导者和辅助者。
因此,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这种做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
再次,李镇西老师非常注重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
他认为,家长是孩子成长中非常重要的角色,教师应该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因此,他经常与家长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等,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和家长。
这种做法不仅增强了家长对学校的信任和支持,还促进了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合作,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更好的环境。
最后,李镇西老师非常注重反思和总结。
他认为,教师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因此,他经常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这种做法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还有助于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
总之,李镇西老师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引导学生发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能力,同时不断反思和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同时,我们也可以从李镇西老师的实践中得到一些启示:教育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需求;教师应该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以更好地适应教育变革的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事1:平凡的善良
我的腰带坏了,但腰带的金属头没有坏。
于是今晚上我拿着腰带去街边一家修皮鞋也兼买腰带的小铺,问师傅是否能够只换皮带而保留原来皮带上的金属头。
师傅二话没说,从墙上挂的一排新腰带中取下一根,将金属头松开,然后将皮带和我的金属头接好,然后给我。
几分钟之间,我们没说几句话,但我能够感到他的纯朴和善良。
我没有给他讲价便付了钱,因为我知道他绝不会蒙我的。
他在这里已经20多年了,一直以真诚的服务赢得口碑。
因此,附近的人都爱去照顾他。
生活中,这样普通而善良的劳动者很多。
我想到十多年前我在石室中学工作,当时我骑自行车上班。
有一次骑到学校发现车胎瘪了,我想估计是车胎破了,便把车推到学校大门对面的一个小摊点,请师傅帮我补补胎。
这时上课的预备铃响了,我来不及等候车修好,便匆匆上课去了。
中午放学我去取车,拿出一元钱给师傅——当时给自行车补胎就这个价,但他说:“一毛钱就够了,你的胎并没有破,只是气门芯坏了,我给你换了一个。
”当时我很是感动。
如果他收我一元钱,我也不知道的。
他的诚信和善良,让我肃然起敬。
每每看到那些身居高位的贪官倒台,我就会想到这些普通的劳动者。
今天,我想着重说说一位普通的理发师傅。
他的确是一位普通的理发师傅,叫什么名字我至今不知道,我一直都叫他“胥师傅”,已经叫了好多年了。
大约十年前,我的头发开始越来越少,这给理发师傅带来挑战,能够理出让我满意发型的师傅寥若晨星,我常常从理发店出来,却不好意思见人——奇怪的发型让我拥有了很高的“回头率”。
本来,我是一个不修边幅的人,但随着“知名度”的增加,我不得不考虑自己是代表着学校甚至代表着西部教师的形象(不好意思,其实,谁也没授权我“代表”谁。
只是我受党教育多年,在习惯被代表的同时,也习惯“代表”别人了),因此,很长一段时间,我为没有人能够帮我理一头看得过去的发而郁闷。
后来我偶然遇到了一个姓余的小伙子,他的双手居然能让我容光焕发。
从此我每周定时在他那里理发,不再为理发发愁。
小余的技术和敬业让我特别满意和钦佩。
好几次我去电视台做节目之前,都必去找小余师傅理发。
后来,他不做理发了,却担心我的头发,便特意给我介绍胥师傅,记得当时我还不放心地问他:“这师傅比你如何?”小余笑着说:“他是我师傅。
”
胥师傅四十多岁,其店铺在双楠小区,所以名叫“双楠美发厅”,名为“美发厅”,其实只是一个几平方米的屋子。
铺面很小,很朴素,很不起眼,却很温馨。
他理发,妻子和女儿是他的助理,帮着洗头。
一家三口共同支撑着这个小小的理发店。
胥师傅的理发技艺果真比小余还精湛。
我凌乱的头发,在他的粗糙而柔和的手指间变得温顺起来;而且我稀疏的头发经过他的摆弄,居然神奇地蓬勃起来。
每次走出胥师傅那朴素的理发店,我都自信倍增。
我好多著作封面照片上的发型,都是胥师傅的杰作。
胥师傅不但理发技术好,而且动作特别麻利。
双楠小区属于商业比较兴旺的地段,街边停车费特别贵,十分钟之内免费,超过十分钟收四元钱。
胥师傅每次给我理发,从洗到吹都在十分钟左右。
他说这样我便可以免去停车费。
因为技艺精湛,而且收费合理,更因为善良,胥师傅的店铺虽小,却常常高朋满座。
我注意到,几乎每个前来理发的人,都和他很亲热,寒暄之间俨然和他都是好朋友。
也有相对比较清闲的时候,我就会看到胥师傅坐在店门口专注地研究彩票规律。
他知道我是教师,以为我什么都懂,便问我有关彩票的事。
很遗憾,我只能如实回答:“这方面我一窍不通!”有一次他很兴奋地给我说:“昨天我中了一千元。
”我恭喜他,心里很高兴他把我当朋友了,让我分享他的喜悦。
胥师傅家住簇桥,离店铺所在的双楠不算近,每天上午九点半左右,他骑电瓶车搭着他妻子来到店铺,女儿骑自行车跟在后面。
一年当中除了春节休息三天,其余每一天胥师傅一家都在店铺忙碌。
虽然辛苦,但我每次去理发,都能听见他和妻女的笑声。
这笑声常常让我受到感染,并且感动:生活清贫,他们却乐呵呵地过着每一天。
他们以自己的善良和勤劳,赢得并享受着自己的幸福。
每次去理发,都和他聊天。
知道他十一岁就在村里学理发,各家各户都留有他的脚印。
后来改革开放了,他来到成都。
白手起家,现在有了自己的铺面,也买了房。
虽然和妻子、女儿操持这个理发店很辛苦,但生活还算美满。
我想起网上有些号称“工农大众的代言人”,总想回到过去。
问问胥师傅这样的劳动人民,他显然还是喜欢生活在现在这个时代,虽然这个时代还有许多不满意的地方。
因为我特别忙,而且经常会突然出差,或者被通知接受电视采访之类,所以免不了要麻烦胥师傅,比如请他比平时早点到理发店,或者推迟下班。
胥师傅对我从来是随叫随到。
不止一次,在寒冷的冬天,他八点或八点半就来到店铺;有时候因为我,十点以后才回家。
我特别过意不去,付费的时候便多给他几块钱,但他坚决不要我多付的钱。
于是,我便时不时送他一些茶叶呀松花蛋呀竹笋呀等土特产。
我知道,这些东西远远不能与他为我的付出相称,但我只能这样表达一点心意。
有一天早晨,我去理发,等到九点半他都还没来。
我正要给他打电话,他妻子来了,告诉我他住院了。
我一惊,问什么病。
她说是鼻子里面长了息肉,动了个小手术。
当天晚上,我买上水果去病房看他。
胥师傅感动得不得了,直说:“李老师你对我太好了!”我真诚地说:“那是因为你对我太好了!”他说:“我要不了几天就可以出院了,出院后我就给你打电话。
”这话让我感动到了极点,他还担心没人给我理发。
我说:“你别惦记我的头发,我会想办法的。
你现在的任务是把身体弄好!”
从医院出来,我开车回家,心里还满怀着感动。
胥师傅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但正如一首儿童歌曲所唱:“劳动最光荣!”其实,劳动也最幸福!在我的心里,他比好多身居高位的人更让我敬重。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如果这样的劳动人民不幸福,天理难容。
一直想给胥师傅照几张相,但我怕镜头对准他,顾客不愿意“曝光”。
那天,我去理发,突然来了我一位同事也要理发,我赶紧拿出相机照了几张。
我对胥师傅说:“我把这些照片发到我博客上,也算帮你打广告。
”
是的,对这样善良勤劳的人,我发自内心地尊敬,并愿意广而告之。
突然想到两年前我在网上写的一段文字——
一方面是朴素的高尚,一方面是豪华的卑鄙;
一方面是平凡的挺立,一方面是显赫的堕落;
一方面是默默无闻地行善,一方面是道貌岸然地号召;
一方面是老百姓的精神芬芳,一方面是“×二代”的灵魂腐臭;
一方面是平民日复一日地播种热诚与希望,一方面是权贵年复一年地制造冷
漠与绝望……
当代中国,悬殊的远不仅仅是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