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本科生《水文化概论》课程建设研究

合集下载

英语语言文学学科专业建设基本情况

英语语言文学学科专业建设基本情况

英语语言文学学科专业建设基本情况摘要:一、引言二、英语语言文学学科专业建设概况1.专业发展历程2.专业人才培养目标3.专业课程设置三、英语语言文学学科专业建设成果1.教学质量与发展水平2.学科竞赛成绩3.毕业生就业情况四、存在的问题与挑战1.师资队伍不足2.教育资源分配不均3.学科交叉不足五、未来发展展望与建议1.深化课程改革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3.提高国际化水平4.促进学科交叉与合作正文: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通用语言,在我国的地位日益显著。

英语语言文学学科专业建设也因此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英语语言文学学科专业建设的基本情况、成果、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以及未来发展展望与建议四个方面进行全面阐述。

二、英语语言文学学科专业建设概况1.专业发展历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经历了从单一的语言教育向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转变。

在这个过程中,各高校结合自身优势,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2.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英语语言基础、较高人文素养、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将具备从事外交、教育、翻译、研究等多领域工作的能力。

3.专业课程设置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包括英语语言技能课程、英语文学课程、跨文化交际课程、翻译课程等。

同时,为满足社会需求,部分高校还开设了商务英语、旅游英语等专业方向课程。

三、英语语言文学学科专业建设成果1.教学质量与发展水平近年来,我国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在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学生在各类英语竞赛中表现优异,师资队伍也在国内外学术界崭露头角。

2.学科竞赛成绩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等方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成绩斐然。

这些成绩充分展示了专业教学成果和学生的实力。

3.毕业生就业情况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渠道广泛,涵盖了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教育机构等多个领域。

毕业生在社会上表现出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竞争力。

大学课程《水文化教育导论》教学PPT课件:7.2幸福河湖建设

大学课程《水文化教育导论》教学PPT课件:7.2幸福河湖建设
着眼点于解决人民群众的生产 生活问题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 益增长的对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 态、宜居水环境的需要,让河流提 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促进资源公 平、环境公平、生态公平,保证流 域内人民在水利发展中有更多获得 感、幸福感、安全感。
2.3 治理水环境
修复水生态
(1)空间保护与修复 (2)生态需水量保障 (3)栖息地生态修复 (4)水质改善与维护 (5)监测与制度建设
2.2.1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着眼于全球气候变化和历史最大洪水, 立足于防御特大洪水、 极重干旱,加快健全 水利基础设施网络,筑牢防洪减灾工程措施 体系与非工程措施体系,不断提升监测预警 水平,全面增强应急管理能力,有效应对重 大自然灾害, 完善全面提升防治洪水灾害和 干旱风险能力。
2.2.2 服务国家经济战略
项目五 评价指标体系保障
5.1 河湖幸福指标评价
富民之河
安澜之河
宜居之河
生态之河
文化之河
5.2 河湖建设综合评价
河流状态指标
河流压力指标
经济服务指标
河流管理指标
二零二二年六月
向、新目方标向和、新目要标求和。新幸要福求河。湖幸“福是河什湖么“”是“什为何 建”“么谁”来“建为何”建“”为“谁谁建来”建和”““如为何谁建建””,和是“关如于何 幸福河建湖”的,重是大关于基幸础福性河、湖关的键重性大问基题础。性、关键性问题。
项目二 新理念新目标定位
2.1 保护水资源、捍卫水健康
面积 50 km2以上河流共 45203条, 常
年水面面积 1km2以上的天然湖泊2865
Hale Waihona Puke ” 个。 这些江河湖泊孕育了中华文明、哺育
了中华民族。
水生态空间减少

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培养方案(学科专业代码0502)

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培养方案(学科专业代码0502)

“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培养方案(学科专业代码:)(内含二级学科: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翻译学)一、学科专业介绍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拥有外国语言文学一级硕士学位学科点,内含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翻译学四个二级学科硕士点。

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点经江苏省学位委员会批准于年设立,年正式招生;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于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并于年开始招生。

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翻译学两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于年设立。

计划年开始招生。

硕士点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在校总人数多人。

年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硕士点定期评估中,江苏省抽检了个硕士点,评出了个优秀学科点。

我院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点被评为优秀,成为此次抽检中唯一的外语优秀学科点。

省专家评估组给出“本学科点在学术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工作环境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学科队伍水平高,研究方向稳定,学术科研成果突出,课程设置合理,抽检论文优良率高”的意见,反映了本学科点所处的实际水平。

本学科培养既具备从事外国语言文学研究和高校外语教案能力,又可在相关专业或涉外岗位择业的高层次复合型外语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翻译研究()英美文化研究()普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专门用途英语近五年来,本学院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江苏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项,出版专著部,教材部;发表论文余篇,其中被收录篇、核心期刊`篇。

目前,外文学院有硕士生导师人,其中教授人,副教授人,已形成合理的学科梯队。

所有高级职称教师都曾赴国内外知名大学进行访学研究,教师们的学术视野开阔,治学严谨,注重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已经取得了一批研究方向明确的代表性成果。

二、培养目标.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学风严谨,努力为祖国建设服务。

水润万物 课泽童心——“水文化”校本课程建设实践探究

水润万物 课泽童心——“水文化”校本课程建设实践探究

【摘要】江苏省苏州市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山湖花园小学依托吴江“千年水天堂”的独特地理优势,充分发掘水的文化内容和教育意蕴,创立“水文化”校本课程。

课程以水的高尚品质为育人目标,以水科学、水文学、水精神和水审美为课程内容,通过以水资源优化教学、用实践活动活化学习、借课题强化实验和凭案例研讨深化研究等路径与方式进行系统的课程实施。

【关键词】校本课程建设;“水文化”校本课程;校园文化【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21)36-0015-04【作者简介】孙建兵,江苏省苏州市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山湖花园小学(江苏苏州,215200)校长,高级教师。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学校品牌的主要标识。

为此,江苏省苏州市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山湖花园小学秉持“育诚朴之德,启灵慧之智”的办学理念,依托吴江这个“千年水天堂”的独特地理优势,努力构建“水文化”校本课程,旨在从“水文化”入手,将水的特质与学校教育相融合,开启学校课程建设新思路。

一、“水文化”的基本内涵水不仅是一种自然资源,还是一种文化库存。

我国古代儒家崇尚“智者乐水”、道家倡导“上善若水”、佛家坚守“善心如水”,都是从水中获得至高至深的生命智慧。

一般而言,“水文化”主要指人们以水和水事活动为载体,在与自然、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发生联系的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人类将水事活动作用于自然界则产生物质形态的“水文化”;作用于人本身则产生精神形态的“水文化”。

二者交融互汇,彼此依存,各有侧重。

二、“水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缘由基于“水文化”开发校本课程既是传承历史文化、弘扬地域文化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更好发展的可为之路。

水作为一种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生命要素,贯穿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始终,并将其内在蕴含的文化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人类的思想意识中,锤炼民族性格,呼唤情感共鸣,凝聚共同记忆,形成一个观照全人类的“水文化”图腾。

大学英语中国文化概论教案

大学英语中国文化概论教案

课程名称:大学英语授课对象:大学英语专业学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概况,包括历史、地理、文化特点等。

2. 培养学生用英语介绍和传播中国文化的兴趣和能力。

3. 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1. 中国文化的概述2. 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关系3. 中国文化的特点4. 中国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作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

2. 学生分享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二、中国文化的概述1. 教师讲解中国文化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了解中国文化的背景知识。

三、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关系1. 教师分析中国历史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2. 学生讨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文化现象,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等。

四、中国文化的特点1. 教师讲解中国文化的特点,如:注重家庭观念、崇尚和谐、重视道德修养等。

2. 学生举例说明中国文化特点在生活中的体现。

第二课时一、复习与巩固1.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上一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中国文化的特点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作用。

二、中国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作用1. 教师讲解中国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作用,如: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国际交流等。

2. 学生分享对中国文化在当代社会作用的看法。

三、课堂活动1. 学生用英语介绍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如:春节、端午节等。

2. 教师点评,鼓励学生用英语准确、生动地介绍中国文化。

四、总结与作业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中国文化的特点及其在当代社会的作用。

2.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撰写一篇关于中国文化的英语短文。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和互动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其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表达能力。

3. 考试成绩:通过考试评估学生对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掌握程度。

浅析《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在英语专业学生中开设的必要性-最新教育资料

浅析《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在英语专业学生中开设的必要性-最新教育资料

浅析《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在英语专业学生中开设的必要性一英语专业开设《中国文化概论》的必要性目前,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英语专业设置基本为四年制,第一年和第二年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强化。

从二年级下学期开始,文化课程比例扩大,其中,主要以英美国家文学、英美国家概况为主,中国文化的学习和了解主要靠学生自学。

以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为例,专业必修课包括基础/高级英语综合课、英语泛读、英语视听说、英语语音、英语口语、基础英语语法、英美概况等。

而选修课中,英美文学类包括英国文学选读、美国文学选读等13门涉及英文文学的,涉及中国文学的只有中国文学史、中国古典文学选读;文化类包括东西方文化导论、英美文化概论、欧洲文化要义、圣经选读等17门涉及西方文化的,涉及中国文化的只有中国文化要义和中国历史与文化2门。

可以看出,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方面的课程非常少。

应该说,这样的设置并不是不合理。

专业名称既然是英语,强化英语语言应用能力,了解英美国家文化的确是重点。

但我们不能忽略的是这样课程设置的前提:学生对中国文化已有比较充分的掌握,然而实际状况并非如此。

长期以来,考试是人才选拔的唯一标准。

为了符合这一标准,教育者牺牲学生的多方面技能,培养他们单方面应试能力,削足适履的情况难免发生。

为了在短时间内取得较高的成绩,学生只顾做大量的习题,以便提高自己的应试技巧。

学习似乎就是为了最后的考试。

不考就不看,不考就不学。

这一学习习惯一直沿袭下来,即使到了大学,改变也很小。

另外,受功利主义影响,很多学生、老师,甚至整个社会,在获取知识前,首先考虑的是,这有没有用?能不能帮我找工作?能不能帮我挣钱?而为了迎合,或者说屈服于这种压力,许多高等院校纷纷开设各种所谓的热门专业以吸引学生。

同时,专业设置普适性和专一性结合差,再加上学时等条件的限制,但凡和本专业无关的,就不列入教授范围。

这一做法人为地将很多深度知识剥离出来,无形中缩小了学生的涉猎范围。

中华水文化概论

中华水文化概论

《中华水文化概论》部分送审稿(连载四)(发稿时间:2007-6-1 9:51:16 点击数:567)水文化研究的提出及进展情况“文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话题,越来越受到政治界、思想界以及经济界人士的高度青睐和积极关注,都试图用一种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凝聚社会成员的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力,为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贡献。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已成为“三个代表”这一全党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

党中央把文化建设同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一起列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年全国文联和全国作协的大会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更好地掌握主动权。

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这些都说明文化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中的极端重要性。

我国当代水利事业正面临着大力发展的历史机遇和新的挑战。

为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为了立足长远,把握全局,抓住重点,统筹兼顾;为了从经济全球化,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我们的水利事业。

这些都要求水利事业以先进文化和科学理论为引领,形成新的工作思路,开创新的局面。

提出开展水文化研究,加强水文化建设正是为了适应这一客观要求。

水文化,是一个看似亲切,又很陌生的概念。

说它陌生,是因为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人们从未听到水文化这个名词,直到今天,各种辞书、字典中也找不到水文化这个辞条的踪影。

说它亲切,是因为水与人,水与文化的关系实在太密切了。

人在与水打交道的过程中就创造了水文化,这种文化深深地根植于民族文化和人类文化之中,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文化形态。

所以,当水文化的概念一经提出,人们就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感到特别亲切,并逐步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

中华水文化概论

中华水文化概论

《中华水文化概论》部分送审稿(连载四)(发稿时间:2007-6-1 9:51:16 点击数:567)水文化研究的提出及进展情况“文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话题,越来越受到政治界、思想界以及经济界人士的高度青睐和积极关注,都试图用一种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凝聚社会成员的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力,为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贡献。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已成为“三个代表”这一全党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

党中央把文化建设同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一起列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年全国文联和全国作协的大会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更好地掌握主动权。

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这些都说明文化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中的极端重要性。

我国当代水利事业正面临着大力发展的历史机遇和新的挑战。

为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为了立足长远,把握全局,抓住重点,统筹兼顾;为了从经济全球化,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我们的水利事业。

这些都要求水利事业以先进文化和科学理论为引领,形成新的工作思路,开创新的局面。

提出开展水文化研究,加强水文化建设正是为了适应这一客观要求。

水文化,是一个看似亲切,又很陌生的概念。

说它陌生,是因为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人们从未听到水文化这个名词,直到今天,各种辞书、字典中也找不到水文化这个辞条的踪影。

说它亲切,是因为水与人,水与文化的关系实在太密切了。

人在与水打交道的过程中就创造了水文化,这种文化深深地根植于民族文化和人类文化之中,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文化形态。

所以,当水文化的概念一经提出,人们就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感到特别亲切,并逐步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

水文化课程

水文化课程

水文化课程水文化是一门涉及水资源、水环境、水利工程等方面的综合性学科。

通过学习水文化课程,可以使学生了解水文化的发展历程、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水环境的治理与改善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水文化素养和环境意识,提高他们对水资源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一、水文化的意义水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存具有重要意义。

水作为人类生活必需的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水文化课程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对水资源的认识,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提高他们的水资源利用和保护能力。

二、水文化的发展历程水文化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古代文明中的许多重要城市和文化都建立在水边,如尼罗河文明、黄河文明等。

古代人们对水的利用和保护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智慧。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水文化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并在现代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三、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是水文化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学习水文化课程可以使学生了解水资源的分布、利用和保护的重要性。

在水资源利用方面,学生可以学习到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和管理方法。

在水资源保护方面,学生可以了解到水资源的污染和破坏的原因,学习到水资源的保护方法和措施。

四、水环境的治理与改善水环境的治理与改善是水文化课程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水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学习水文化课程可以使学生了解水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的原因,学习到水环境的治理和改善的方法和技术。

通过学习水文化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提高他们对水环境的保护意识。

五、水文化的实践活动水文化课程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包括实践活动的开展。

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增强他们的水文化素养和环境意识。

实践活动可以包括参观水利工程、进行水资源调查、开展水环境治理等。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亲身体验水文化的魅力,加深对水资源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六、水文化的展望水文化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本科生外文译文课程设计

本科生外文译文课程设计

本科生外文译文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外文课文中的主要知识点,包括专业词汇、语法结构和文章组织。

2. 学生能够准确翻译外文课文,理解其深层含义,并能进行相关领域的知识拓展。

3. 学生能够对外文课文进行批判性阅读,分析文章的论证方式和逻辑结构。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翻译技巧,对外文课文进行准确、流畅的翻译。

2.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等形式,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外文课文进行深入分析,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增强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和热情,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2. 学生能够尊重不同文化背景,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3. 学生能够通过外文译文的学习,拓宽国际视野,增强国家意识和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选修课,旨在提高学生的外文翻译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学生特点:本科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外语基础,但翻译技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并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外文课文翻译基本技巧:包括词汇、语法、句型结构等方面的翻译方法,以及翻译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与对策。

2. 外文课文分析与解读:对教材中的精选文章进行深度剖析,理解文章的论证方式、逻辑结构和作者观点。

3. 批判性阅读与思考:培养学生对外文课文进行批判性思考,分析文章的优点和不足,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4.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通过对比分析中外文化差异,提高学生在实际翻译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学内容安排如下:第一周:外文课文翻译基本技巧介绍与练习。

第二周:分析教材第一章文章,进行翻译实践和讨论。

笔谈:高校水文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水文化概论》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

笔谈:高校水文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水文化概论》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

已经做 出 了战 略 部 署 , 关 工 作 正 在 开 展 , 水 文 化 教 育 和 研 究 目前 还 处 于探 索阶 段 。 水 利 类 高校 如 何 开 展 相 但 水 文 化 教 育 , 何 为 提 高 水 利 系统 职 工 乃 至 全 社 会 的 水 文 化 意 识 做 出 自 己的 贡 献 , 们 特 邀 了几 住 从 事建 设 的若 干 思考 课
饶 明 奇
( 华北 水 利 水 电学 院 , 南 郑 州 4 0 1 ) 河 5 0 1
水 利 类 高 校 开 设 水 文 化 系 列 课 程 , 提 高 水 利 是 系统干 部职工水 文 化水 平 , 进 水 利 系 统乃 至 全社 推
法 均处 于探索 阶段 , 待提高 。 亟 在高 校开设 《 中国水 文 化概 论 》 程 , 课 教学 目的 主要 是 : 一 , 过学 习 , 大 学生 了解 水文 化 的基 第 通 让
本 知 识 , 善 他 们 的 知 识 结 构 。这 些 知 识 应 该 包 括 完 文 化 与 水 文 化 的 概 念 、 的 基 本 知 识 和 人 类 面 临 的 水
化教 育和研 究 工作的 同志撰 写 了一组笔谈 文章 , 就这 些 问题 发表 自己的见解 , 以期 引起更 深入 的研 究 。
中 图 分 类 号 : G1 2 2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 4 4 2 1 0 — 0 o 一O 0 8 4 4( 0 0) 6 o 1 7
半 路 出 家 , 乏 系 统 的 专 业 知 识 学 习 , 学 内容 和 方 缺 教
荒漠 化等依 然严 重 。更 为 严重 的是 , 民众 的水 事 观 念转 变滞后 , 环境 意 识 薄 弱 。要适 应 水 利形 势 变 水

水文化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的教学实践与探析——以“水工建筑物”课程为例

水文化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的教学实践与探析——以“水工建筑物”课程为例

•课酲教字水文化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的教学实践与探析—以“水工建筑物”课程为例张改红(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道桥与建筑学院陕西•渭南714000)摘要在坚持文化自信的视域下,梳理“水工建筑物”课程的教学内容,甄选具有代表性的工程案例,深挖水工 程蕴含的水文化德育元素,构建课程内容、工程案例和思政教育的映射关系。

以“渠系建筑物”知识模块为例,从教学目标拟定、教学设计实施、教学效果反思三个环节讨论了水工程文化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的教学实践。

关键词水文化课程思政水工建筑物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01:10.16400/ki.kjdks.2021.02.051D iscu ssion on the T eaching In tegration M eth od s o f W ater C ulture andId eological and P olitical T h eories------Taking Hydraulic Structures as an exampleZHANG Gaihong(School of Roads, Bridges and Architecture, Shaanxi Railway Institute, Weinan, Shaanxi 714000)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sisting on cultural confidence,we sorts out the teaching content of the course"Hydraulic Structures",selects representative engineering cases,explores the water culture moral education elements contained in the water project,and constructs the mapp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urse content,engineering case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aking the knowledge module of"Canal Buildings"as an example,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integrating water engineering culture with courses ideology and politics from three aspects of teaching objectives,teaching design implementation and teaching effect reflection.Keywords water culture;courses ideology and politics;hydraulic structures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 上强调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 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 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 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水文化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评《水文化教育导论》

水文化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评《水文化教育导论》

书名:水文化教育导论作者:蒋涛,秦素粉,胡红梅等ISBN:9787517077503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日期:2019-12定价:45.00元个章节。

第一章探究水、海洋与生命起源之间的关系,讲述其化学进化过程,以及人类文明形成对水的依傍。

第二章以四大古国文明为例,分析河流对人类文明起源、兴盛、发展传承的影响,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等意识形态。

第三章从上古神话中的水文化入手,介绍不同时期的历史典籍对水民俗与水思想的记载,并着重论述中国传统水思想中的典型观点和哲学思想。

第四章讲述大禹、王景、潘季驯、靳辅四位治水先驱的治水过程、思想、对策等内容,并分析治水对中华文明发展及后世治水的影响。

第五章讲述我国历史上修筑的五大水利工程,展示古人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所体现的民族智慧和精神。

第六章阐述水问题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人类是如何通过改变水环境实现社水文化是人类是在识水、治水、用水、爱水等过程中形成物质与精神文化的总和,具有丰富的内涵。

一万物之本源”,水是滋养万物的本源,有包容、无私、谦让等良好品德,教导人类要树立广阔视野,能够接纳不同的意见,利万物而不争,保持自己的初心。

二是水之智慧。

书中对治水先驱事迹和水利工程的介绍中是水之智慧的生动证明,如王景河汴兼治的治河措施解决了历史遗留的提防问题,也教导着后人在治水治沙的过程中要全面且客观地认识黄河水流的自然规律,因地制宜保护生态平衡。

三是水之美。

书中提到了《吉尔伽美什史诗》《梅腾墓铭文》《遇难的水手的故事》等文学作品,这些作品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智慧,在阅读中能够引导读者更多感受水文化的历史,陶冶情操,提升审美情趣。

在建筑领域,水利工程在凸显实用价值的基础上,还具有良好美学价值。

一方面,水利工程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是巩固古代政权的重要举措,需契合统治者的美学需求。

另一方面,水利工程周围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其审美价值日渐突出,水利工程逐渐演变为人文景观。

大学专业英语阅读教程给水排水与环境工程教学设计

大学专业英语阅读教程给水排水与环境工程教学设计

大学专业英语阅读教程给水排水与环境工程教学设计一、引言给水排水与环境工程是一门重要的工程专业,主要包括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给水工程、排水工程、污染控制与环境治理等方面。

在现代工业社会中,水资源保护和利用以及水环境污染治理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因此,在学习该专业时,英语阅读教程至关重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并在未来的学术研究或工作中胜任。

二、教学目标本阅读教学设计包含以下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给水排水条件下的水环境问题的敏感性。

2.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强化学生的科研能力。

3.培养学生在学术研究或工作中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推荐的教材为《English for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nd Science》。

教学内容包括以下五个主要部分:1.简介:介绍给水排水与环境工程的背景以及在全球范围内的重要性。

2.原则和政策:介绍给水排水工程设计和环境管控的基本原则和政策。

3.水质控制:介绍给水、污水和工业废水水质的标准、测试方法和处理技术。

4.水资源管理:介绍给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包括水外流、水回收、水重利用和雨水收集。

5.水污染控制:介绍水污染的种类、来源及其影响,以及现有的污染控制技术和管理方法。

为了使教学更具交互性和趣味性,建议教师在每个部分之后提供练习或小组讨论,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为了实现预设教学目标,教师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教学方法:1.听力练习:让学生听取与给水排水与环境工程有关的录音,并针对所听内容提问。

2.阅读练习:让学生阅读所选教材,并针对所读内容提出问题或进行小组讨论。

3.翻译练习:让学生阅读英文文章并对文章内容进行翻译,以帮助他们了解更多的学科术语和专业术语。

4.讨论练习:让学生针对给水排水与环境工程相关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并总结参与者的讨论结果。

5.作文练习:让学生针对所学知识和技术撰写英文综述,并让其他同学评估其文章的质量。

《中国水文化概论》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

《中国水文化概论》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

《中国水文化概论》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中国水文化概论课程建设是国家教育部推出的一项新课程,它以水文化研究为基础,旨在培养学生对水文化及其发展趋势的系统性认识,增强学生对中国不同时期水文化变迁规律的理解,增进学生对水文化诸多层面的保护感,从而更好地发挥水文化的社会效应。

作为一门新课程,中国水文化概论课程建设应树立正确的定位,以更加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首先,中国水文化概论课程建设应确定精准的内容定位。

应该以探索中国水文化起源、发展规律、变迁特点及影响因素为主线,贯彻一个“五个融合”的实践原则,即历史融合、文化融合、地理融合、文学融合和科学融合,融入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探索古代水文化的进程中,通过文献查询、调查实习、之间对比等方式认识水文化的发展及其影响力。

其次,中国水文化概论课程建设应聚焦研究重点。

应重点探讨中国传统水文化的核心理论,比如儒家耕耘文化、太极文化、道家灵气文化、佛家禅定文化等,并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艺术内涵,以及它们对当下水文化的影响,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及当下流行的水文化思想及实践。

此外,中国水文化概论课程建设还应着力加强大自然保护意识和环境意识的培养。

要结合实践,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的生态系统,加深对自然界各种生物及它们与水文化发展密切相关之处的理解。

在此过程中,通过实际探究引导学生重新认识自然,体会不同季节下自然变化的魅力,让学生意识到重要的环保意义,从而萌芽起珍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其终身受益的责任感。

最后,中国水文化概论课程建设应强化实践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种现代教育技术,如计算机技术、图像技术及网络技术等,促进水文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教学方式。

以视频多媒体呈现方式加深学生对水文化发展历史,以计算机技术进行实时数据检测,以网络技术开展水文化教学,以及布设互动学习平台等多种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中国水文化概论课程建设,应注重内容定位、研究重点及大自然保护意识的培养,强化实践教学方法,全面贯彻“五个融合”原则,以期更好地贯彻《中国水文化概论》课程建设的教学目标。

水文化建设与水文化的传播路径研究

水文化建设与水文化的传播路径研究

水文化建设与水文化的传播路径研究【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水文化建设与水文化传播路径相关问题。

在分析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在对水文化建设和传播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影响水文化传播的因素,并提出了对水文化传播路径的探索和优化建议。

在总结了水文化建设与传播的关系,指出了研究的局限性,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水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价值,促进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推动水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水文化建设、水文化传播、传播路径、影响因素、优化建议、关系总结、局限性、未来研究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水文化是指人类在与水相关的活动中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涵盖了水资源、水生态环境、水利工程、水文化遗产等多个方面。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对环境资源的认识不断提高,水文化建设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全球范围内的水资源日益紧缺,水环境受到严重污染,水灾频发,人们对水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环境的意识越来越强烈。

加强水文化建设,提升人们对水资源的认识和保护意识,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水文化建设不仅仅是对水资源、水环境进行保护和管理,更重要的是将水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形成一种尊重水、热爱水的文化氛围。

水文化建设不仅是一种物质建设,更是一种精神建设,是传承和弘扬水文化的过程。

通过对水文化建设的研究和探讨,可以更好地促进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推动社会各界参与到水文化传播中,形成良性的文化生态循环。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水文化建设与水文化传播之间的关系,分析当前水文化建设的现状和水文化传播的现状,探讨影响水文化传播的因素,并寻找有效的水文化传播路径。

通过研究,旨在为推动水文化传播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促进水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创新,提升水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研究水文化传播路径的探索和优化建议,进一步推动水文化建设工作,增强公众对水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提高水文化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力。

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金课”建设研究——以《跨文化交际》中的茶文化为例

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金课”建设研究——以《跨文化交际》中的茶文化为例

2020年第12期学术专业人文茶趣数学教学当中,教师应该发挥领头人的作用,深入研究茶文化,寻找茶文化与高等数学之间的契合点,相应“文化育人”的政策,着眼推动茶文化与高等数学教学模式的融合。

最后,高校教师在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有针对性地树立茶文化教育思维方式,推动茶文化融入高等数学的教学环节,从而增强高校学生对于茶文化的进一步理解与思考,从中知晓茶文化与高等数学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外在表现,从而由茶文化的理解,到高等数学的认知,再到解读核心思想,理解终极手段,进而让高校学生增强高等数学的自我学习能力与增加核心竞争力。

4.2推动茶文化与数学知识的融合从文化本质而言,茶文化与数学知识关系密切,尤其是茶文化与数学文化之间的关系更是水乳交融。

因此,在高校高等数学教学模式中,从茶文化的角度出发,融合茶文化的理念,实现茶文化与数学知识紧密相连,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

首先,以茶文化作为文化导向,给予高等数学丰富的文化内容,使高等数学不仅可以学习到数学知识,还可以对茶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让高校高等数学文化素质的培养有明显的成效。

其次,以茶文化作为思想导向,在高等数学学习当中,以茶文化为载体,传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高等数学人文素养的文化价值,从而让高校学生对于素质教育有深层次的理解与学习。

最后,可以基于茶文化的丰富活动内容,将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有配合的紧密联系,从而打造多元化、多方面、多层次的茶文化-高等数学活动。

例如将以采茶为主题的小游戏加入到高等数学环节当中,让学生在放松之余体验茶文化活动带来的乐趣,从而增强高校学生对于高等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提升高校高等数学的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对于高等数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4.3构建新型教学方式在目前教育全面信息化作业的背景之下,对于茶文化在高校高等数学教学模式中的传播有着极强的促进作用。

对于高校高等数学获取知识文虎有着深层次的帮助。

因此,高校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为平台,以教育理念为导向,构建基于茶文化的新型高等数学教育平台,为茶文化的传播提供有效的教育拓展。

水文化建设与水文化的传播路径研究

水文化建设与水文化的传播路径研究

水文化建设与水文化的传播路径研究【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水文化建设与传播路径的相关问题。

在分析了本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目的。

在阐述了水文化建设的概念和内涵,探讨了水文化传播的方式与途径,探讨了水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并分析了影响水文化传播路径的因素。

结合实践经验,探索了水文化传播路径的实践探索。

结论部分总结了水文化建设与传播的启示,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加深人们对水文化的理解,促进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与和谐发展。

【关键词】水文化建设、水文化传播、传播路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概念、内涵、方式、途径、社会发展、关系、影响因素、实践探索、启示、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水文化建设与传播路径研究的背景在于,水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而水文化则是人类对水资源的认知和利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

对于水文化的建设与传播,不仅可以促进人们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意识,还可以推动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的进程。

研究水文化建设与传播路径,对于提高人们对水资源的认知水平,促进文化传承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水文化建设与传播路径的研究有助于挖掘水资源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可以促进人们对水资源的重视和保护。

深入研究水文化传播的方式与途径,有助于拓展水文化的传播范围,使更多人了解并参与到水文化的传承中来。

研究水文化建设与传播路径,对于推动社会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水文化传播路径的探索,可以为文化、旅游、教育等领域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创意,推动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

水文化建设与传播路径的研究,有助于加强文化软实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深入探讨水文化建设与传播路径的意义与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水文化建设与水文化传播路径之间的关系,深入分析水文化传播的方式与途径,以及水文化建设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通过研究水文化传播路径的影响因素和实践探索,可以为推动水文化建设和传播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中国水文化概论体会与感悟

中国水文化概论体会与感悟

南工我的母校,我能回到母校做辅导员从事学生工作,我荣幸之至。

水利是南工的命脉,水文化教育一直就是南工的传统,因此我校决定开展2013年辅导员“水文化”专题教育活动,让来自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辅导员更好地了解水利类基础知识,进一步加强我校辅导员文化建设,发挥水文化的育人功能。

6月6日上午,我们听取了著名水利专家、国家水利部水利经济研究会祁正卫副理事长关于世界水危机与中国水问题的专题报告。

让我们充分认识到当前水污染的严重程度,保护水资源从我做起。

下午,我们去图书馆实地参观了南昌工程学院校史馆。

听完讲解员的讲解后,我们对学校的发展壮大史有更深入的了解,从1958年到现在,就是南工的发展奋斗史。

6月13日下午我校水利与生态工程学院水工教研室主任蔡高堂副教授为我们讲解三峡水利枢纽概况,同时带我们参观介绍了我校刚建成的大型水利枢纽模型参观,让我们更进一步直观的了解到水利枢纽的整个过程。

6月16、17日,我们实地查看江西第二大流域抚河的发源地,寻找抚州水源,我们上下整整用了近7个小时,校长、处长、副书记们都亲自带队攀爬,让我们新来的辅导员很是感动,这一次7小时的攀爬虽难是在挑战我精神和身体的最高极限,但说实话,我收获巨大。

同时我们还参观了该流域上的洪门水电厂、廖坊水利枢纽和等主要水利工程以及它们的水电动力工程实验中心,参加了三峡水利枢纽概况讲座、廖坊湿地水文化研讨会。

6月25日,我们赴江西省抚河流域最大的水利工程——赣抚平原灌区参观学习。

在学习活动中,我们参加了江西省赣抚平原灌区举办的《江西省赣抚平原灌区简介》讲座,并就水利知识开展了互动座谈,讲座重点介绍了赣抚平原水利工程渠系分布情况、灌区效益以及焦石拦河坝、箭港分洪闸、岗前渡槽、天王渡船闸几大主体建筑物和“十里荷香”的抚支故道。

随后我们前往焦石拦河坝实地进行了参观考察。

虽难此次“水文化”专题教育活动已结束,但我收获良多,水文化教育让我更加尊敬我的母校,热爱我的工作。

《水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水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水文化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of water culture课程编号:030420038课程学时:16 课程学分:1适用专业:全校课程性质:必修开课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课学期:二年级上学期(理工农经管文类),二年级下学期(建筑、城乡规划类)先修课程:无课程负责人:教学大纲编写人:、教学大纲审核人:二、课程教学目标“水文化概论”课程是我校特色课程,面向大二学生开设,为必修课。

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水文化的兴趣和热忱目标2:培育学生具有扎实的水文化基础理论知识。

目标3:培养学生具有先进水理念的思维能力和学生爱水、护水、亲水、节水的水意识。

目标4:引导学生将水文化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实践中。

目标5:展现我校水文化教育的优势,彰显水利院校水文化建设特色。

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表注:“毕业要求指标点”是指人才培养方案中“二、毕业要求”的相关内容;请在相应的表格内打“√”。

三、课程要求本课程内容以水文化基础理论知识为主体,构建了完整的水文化理论体系,内容丰富,包罗万象,重点讲述水文化基础层面知识,兼顾了水文化应用层面知识,既有宏观理论,又有微观知识,有一定的学习时间与任务的要求。

同时,本课程教学实现了由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转向“互联网+”模式的慕课教学方式;在理论教学上采取线上学习与线下探究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实现翻转课堂;在实践教学中建立网上学习与网下体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增强灵活性、互动性,真正实现“翻转课堂”。

因此,本课程教学过程中有相应的几点要求:1.以一本教材为主,其它教材为辅,自主学习与教师教学相结合;2.自主参加线上视频学习,要求反复多次学习,直到理解并掌握其中知识点为止;3.认真完成平时作业,完成水文化资料收集、整理与分析工作是检验学生线上学习效果的重要方法。

四、教学内容第1章绪论(1学时)知识要点:1.1 水文化的概念1.2 水文化的体系与本质1.3 水文化的特性与功能重点:水文化的概念难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SSN 1672-2841CN 44-1587 / Z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 第14卷 第2期Journal of Guangdong Technical Colleg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Engineering,2015,Vol.14, No.267-71收稿日期:2015-05-15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水文化发展前沿问题研究”(14AZD073),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教改项目(20150701)和“卓越教学团队”(20140914)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楚行军,男,讲师,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水文化、理论语言学和语言哲学。

①/英语专业本科生《水文化概论》课程建设研究 楚行军(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摘 要:与其它同类课程不同,英语专业《水文化概论》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对教师素质要求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外国语言文学特征。

授课教师应该在向学生概括地全面介绍水文化基本知识基础上,结合当前国内外水文化研究新进展,将授课重点与英语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核心课程内容有机联系起来,力争将其建设成为培养水利特色复合型英语人才的核心课程之一。

关键词:水文化;《水文化概论》;课程建设;水利特色复合型英语人才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841(2015)02-0067-05水文化是文化研究领域近年来新兴的一个交叉研究主题。

广义上来说,水文化是指人类在与水有关的生产生活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由物质形态文化、制度形态的文化和精神形态的文化三个层次的文化要素构成。

(陈雷,2009:17)目前,国内外学者都很重视相关主题的研究,然而相互之间的学术交流却非常有限。

拿水伦理为例,我国学者近年来发表了大量论文,典型的研究如王建明&王爱桂(2012),另外还出版了以黄河为主要关注点的“河流伦理”丛书。

让人遗憾的是,这些成果鲜见走出国门。

另一方面,国外学者也在这个主题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典型的研究如Groenfeldt(2013),很多学术机构还正在着手合作制定国际《水伦理宪章》①。

然而他们的成果却很少触及到中国同行的研究。

不仅如此,即使起草国际《水伦理宪章》这样的学术活动,中国学者或学术机构业鲜见加入。

中外水文化学术交流的不足有很多方面的原因,国内外语方面的学者目前在水文化教学与研究方面介入较少是其中重要的一点。

因此,外语学界特别是水利院校的外语学院应该通过适当途径,引导相关教研人员积极投身入水文化的教研中去。

相关教师和学者应该在积极开展水文化研究的同时,努力培养具备较高水文化素养的复合型英语人才,为中外水文化交流服务。

从上述学术背景出发,下文拟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师素质四个层面,分析英语专业本科生开设《水文化概论》课程的可行性及具体方案。

1教学目标素质性水文化主题公共课程的教学目的侧重于向学生传授水文化知识和培养学生水文化意识(饶明奇,2010)。

英语专业本科生的《水文化概论》课程除了要实现上述目标之外,还需要结合英语专业特点,对授课目标进行细化。

我们认为英语专业水文化课程教学目标的细化需要考虑以下三个层次的需求:(1)外国语言文学课程设置要求按照学科划分,英语属于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的范畴。

在英语专业学生中开设《水文化概论》课程首先不能违背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特点和课程设置的一般要求。

我们在英语专业大学生中开设这门课程绝对不能仅仅是因为来自水利行业的需求,而是由于这种做法符合外国语言文学学术发展的一般规律。

语言是人类文化传播最重要的媒介,语言、文学和文化联系最为紧密。

很多高校2015,14(2)68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的英语方面硕士和博士点研究方向设置最多的就是上述三个研究方向,天津外国语大学一个重要人文社科基地的名字就题为“外国语言文学文化研究中心”。

因此我们在英语专业大学生中开设这门课程是在近年来水文化研究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深化英语专业文化教学和研究的体现。

这和国外有的单位开设的《水和语言艺术》课程内容有相通之处(World Savvy,2010)。

(2)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要求在高等教育近年来大幅度扩招的现实背景下,很多传统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加剧,就业压力较大。

在英语专业方面,教育者和管理者紧密结合外语人才市场需求,努力提高毕业生自身的就业竞争力,提出培养“英语+专业”的复合型、应用型英语人才的发展思路。

(戴炜栋&胡文仲,2009)水利特色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培养正是英语教育上述发展趋势在水利领域的体现,已经引起水利院校外语教研人员的广泛注意。

(刘桂兰,2011;党兰玲,2011;时锦瑞,2007)水利英语和水文化是水利特色英语复合型人才基本素质的重要构成部分。

英语专业开设的《水文化概论》课程应该积极服务于水利特色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

(3)我国水利事业发展要求我国水利事业国际教育与合作的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外语人才。

在新的形势下,水利领域的外语人才一方面需要一如既往地服务于水利国际交往方面的传统需要,如经济交流和学术交往;(高波,2008;于兴军,2010)另一方面还要树立“将中国水文化介绍给世界、将世界水文化介绍给中国”的崇高理想,积极服务于中外水文化沟通的需要。

英语专业《水文化概论》课程的不少学生很可能会成为未来中外水文化沟通的实践者,因此相关教学活动还必须服务于提升学生作为水文化沟通使者基本素质的要求。

2教学内容任何概论性质的水文化课程,其基本任务在于将水文化知识概括全面地介绍给学生。

在满足上述基本要求的情况下,英语专业的《水文化概论》还需要结合自身学科特点,重点突出某些与教学目标关系紧密的内容,并尽量将这些内容的讲授与英语专业学生已经学过的《语言学概论》、《英美文化》和《翻译理论与实践》等专业基础课相关主题联系起来。

拿黄河水利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中华水文化概论》教材为参考,与外国语言文学联系紧密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第五章“精神水文化”所触及的各类主题上。

然而其毕竟只是一本通用的“概论”性质教材,对这些与语言文化相关的水文化主题不可能详细展开。

这就需要授课教师在充分调研国内外水文化研究进展的前提下,系统梳理国内外的水文化知识体系,根据实际需要自行编写讲义,将某些主题扩展开来。

我们将这类英语专业《水文化概论》课程需要详细展开的主题理解如下:(1)水与语言水是人类最为重要的“伙伴”之一,任何语言都有很多与之相关的语言表达。

这类语言学研究非常多。

相关内容的讲授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子主题展开:一是 “水”及水语义场的演变。

“水”是一个重要的核心词,相关语义场错综复杂,对其演变规律的跨语言对比研究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语言演变的某些共性。

这方面的典型研究当属华中科技大学一篇题为《汉语核心词“水”研究》的博士论文。

(张芳,2007)二是汉语和英语水隐喻的对比。

在当代语言学家看来,隐喻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修辞方式,而且是人类认知的重要手段。

(Lakoff & Johnson,2003)任何语言都存在大量的与水相关的隐喻,汉英水隐喻的对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中外认知模式的差异。

(张柳溪,2012)三是“水利”一词及相关表达英汉互译研究。

由于水及相关表达的复杂性,汉英互译的处理从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单“水利”一词的英译,国内就发表过数篇专题论文。

(姜同,1998;赵一蔚&靳桂龙,2009;赵一蔚,2009;李硕,2011)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比汉英水及水语义场,对它们之间的对照关系做一个系统论述。

(2)水与文学水与文学的关系主要是以水意象为媒介。

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最为常见的生产生活资料,水的无形、透明和其它很多特性都成为文学家寄托自身情感和哲学思考的一种重要方式。

中外文学家都创作了大量与水意象有关的文学作品绝对不是一种偶然。

英语专业学生的水意象教学应该将与《英美文学》等其它先行相关课程联系起来,突出以下内容的讲授:一是汉语文学作品的水意69楚行军:英语专业本科生《水文化概论》课程建设研究象特点;(纪芳芳,2006;刘雅洁,2005)二是外国文学作品的水意象特征;(李巧慧,2006;熊芳,2006)三是水意象与水隐喻和符号学之间的关系。

(Deacon,2006)鉴于水意象与诗歌题材的文学作品之间关系尤为紧密,授课教师还应该结合中外与水有关的著名诗歌,开设专题讲授。

美国中小学以水危机为主题的教学计划中,就触及到中外与水有关的诗歌的鉴赏和分析。

(,2013)这点也可以为我们在英语诗歌的选择上提供借鉴。

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一些与当地河流关系密切的文学作品。

比如地处郑州市的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就可以在课程中加入鉴赏和分析一些与黄河有关的文学作品,加深学生对河南、对黄河和对文学的感性认识。

(3)水伦理(包括河流伦理)水伦理是对人类乃至所有生命与水及水生态系统之间关系的一种规范。

关于人与水之间关系的思考,古代早已有之。

(梁骥,2002)在全球水危机愈演愈烈的现实背景下,国内外学者当前都很重视这个主题的探讨。

目前国内的水伦理研究可概括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古圣先贤乃至近代学者水伦理思想的挖掘;(王琳,2011)二是从当代生态哲学视角将水作为拥有自身权力的主体,重新构拟人水关系;(徐少锦,2004;田海平,2012)三是主要以黄河为具体案例,构拟河流伦理。

(李国英,2009)国外水伦理研究的主要出发点是把必需的水使用和卫生条件作为一种基本人权。

(Gleick,1996,1999)相关学者力求制定一套在国际层面具有一定约束功能的水伦理规范,作为今后制定国际水法和解决水相关国际纠纷的基础,同时也为缓解全球水危机和优化水管理提供一些指导性原则。

(Groenfeldt,2013,)这个主题的讲授应该在简单介绍中西水伦理概念和观点的基础上,以讨论联合国的相关决议①和中西比较为主。

(4)全球水危机在淡水总量有限的情况下,随着人口的激增、环境的变化、地球的变暖和水污染的恶化,如果不及时采取适当措施,全球性水危机的出现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再加上淡水资源分布不平衡等其它因素的影响,当前某些国家和地区的水危机已经发展到非常严重的程度。

②这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逐渐意识到,只关注水利科技的提高无法完全解决水危机,我们还应该从人类生活、生产习惯层面重新认识水与人的关系。

实际上这种观念的转变是近年来国内外水文化研究逐渐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

目前国内外水危机方面的文献都很多,在具体授课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可以参考美国同主题课程的做法③,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一是让学生比较中国与印度、埃塞俄比亚等国家目前水危机发展现状,分析各国水危机产生的原因,讨论各国分别需要什么样的解决方案;二是让学生从自己身边的用水实例和自身就业倾向出发,讨论自己能够为解决全球水危机做些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