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课堂教学设计第一节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结果而不是过程的角度来看,这 节英语课的目标应该是这样的: 学生将能说出英语单词的汉语意思 学生将能正确地读出英语单词 学生将能正确地运用英语动词的各种时 态变化
二、教学目标的功能
教学目标是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 教学目标能够指导教学效果的测量 与评价 教学目标具有指引学生学习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的分类
从以上四个方面来表述教学目标的方法 特称之为”ABCD”法。下面是两例: 在指认和书写中,学生能迅速无误地读出 和写出10个生字。 给出10道除法计算题,中等生能正确解决8 道题。 条件 行为主体 表现程度 行为动词
行为目标的优缺点
优点:行为目标具有精确性、具体性、 可操作性的特点。便于教师有效控制教 学过程 ,也便于教师将其教学内容准确 地与教育督导、学生家长、学生本人展 开交流,更重要的是便于准确评价。因 此,行为目标对于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熟 练、对于保证一些相对简单的教学目标 的达成是有益的。
4.分析:指能将整体材料分解成它的构成成分 并理解组织结构。 5.综合:指能将部分组成新的整体。它包括能 突破常规思维模式,提出一种新的想法或解 决问题的方法;能按自己的想法整理学过的 知识,对条件不完整的问题,能创设条件, 构成完整的问题,设计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 等。 6.评价:指对用来达到特定目标和学习内容、 材料和方法给予价值判断的能力。
6.适应:是指已练就的动作技能具有应变能力, 能适应环境条件及要求的变化。 7.创新:是指在学习某种技能的过程中,形成 了一种创造新的动作技能的能力。
(三)情感领域的目标
1.接受(注意):是情感的起点,指愿意注意某一 特定事件或活动。 2.反应:指学习者主动参与或注意某一活动。 3.价值化:指学生将特殊的对象、现象或行为与一 定的价值标准相联系。 4.组织:指将许多不同的价值标准组合在一起,克 服它们之间的矛盾、冲突,并开始建立内在一致 的价值体系。 5.个性化:个性是情感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指内在 化了的价值体系变为学习者的性格特征,即形成 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
(二)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
1.知觉:指对所处环境中的刺激所做的观察和理 解,并做出相应调节动作的能力。 2.准备:是指为适应某动作技能的学习做好心理 上、身体上、情绪上的准备。 3.反应: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表现有关动作行为。 4.自动化:是指经过一定程度的练习,要掌握的 动作已形成熟练的技能。 5.复杂的外显反应:是指能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 表现全套动作技能,一气呵成,连贯娴熟,得 心应手。
生成性目标Βιβλιοθήκη 表现性目标解放理性 创造性精神
实践理性 科技理性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解决问题的能力
缺点: 第一, “行为性目标”是控制本位的,因此, 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过程中的创造性、人的学 习主体性就被泯没了。 第二,“行为目标”取向把完整的人格“肢解” 了。
(二)生成性目标
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 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与教学 目标。
生成性目标的优缺点
优点:不以事先规定的目标为中心,而 是着重考虑学生兴趣的变化、能力的形 成和个性的发展等方面,这种目标有利 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可以较好的发 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缺点:运用生成性目标意味着教师要能 够有效地运用互动性的教学方法,这对 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生成 性目标的课程与教学过于开放,教师驾 驭起来可能比较困难。
第七章 课堂教学设计
第一节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概述 (一) 教学目标的含义 教学目标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 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
(二)如何理解教学目标 :
第一,教学目标要着眼于学生的行为而不是教 师的行为。 请看下面有关足球课的单元教学目标: 概述足球游戏的规则 给学生做如何踢球、运球和传球的示范 教给学生球场的位置(如前锋、后卫等)以 及每一个位置的作用
可以将上述足球课的单元教学目标改 进如下: 学生将能够描述足球的基本规则 学生能以适当的方式踢球、运球和传球 学生能找到球场上的十一个位置并能描 述在每一位置上的球员应发挥的作用
第二,教学目标要描述学生的学习结果而 不是学生的学习过程。 请看下面一节英语课的目标: 学生将学习英语单词的含义 学生将练习英语单词的发音 学生将学习怎样活用英语动词
缺点:当前表现性目标的评价体系还不完 善以及其它一些主客观原因,如学校、教 师能否为学生创造这样的成长环境,教师 对表现性目标的理解,对表现性目标和教 学性目标的处理等等使得这一目标落实有 一定的困难。此外,表现性目标考虑到学 生的独特性和首创性,但很难保证所有学 生都达到课程计划的最低标准。
行为目标
四、当前教学与课程目标的取向
(一)行为目标 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 为的形式加以陈述的课程目标,它指明课 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 行为变化。
一个规范、明确的行为目标,应 当包括以下四个要素:
行为主体。指的是学生,既可以是全体学生, 也可以是部分学生。 行为动词。说明学生在学习后,应获得怎样 的知识和能力,态度会有什么变化。应用可 观测到的术语来说明学生的行为,避免使用 描述内部心理过程的动词 。
情境或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 制或范围。 行为发生的条件通常包括下列因素: (1)环境因素 (2)人的因素 (3)设备因素 (4) 信息因素 (5)时间因素 (6)问题明确性因素 可接受的行为标准 (表现程度) 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所产生的行为变化 的最低表现水准或学习水平,用以评价学习表现或 学习所达到的程度。
(三)表现性目标
表现性目标是艾斯纳(Eiser.E.W)提出 的一种目标取向, 是指每一个学生在与 具体的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所产 生的个性化表现。
表现性目标的优缺点
优点:不事先规定学生行为变化的结果, 而是强调学生行为结果的开放性,鼓励学 生运用已有的技能,拓展并探索自己的观 点、意象和情感,强调个性化, 有利于培 养学生的创造性。
一般把教学目标分成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 三个领域。 (一)认知领域的目标 1.知识:这一水平涉及的目标包括:A.特定知识, 如事实或术语;B.处理特定问题的方法或途径的 知识;如序列、分类、标准和方法等;C.一般和 抽象的知识,如原理、理论或知识框架等。 2.领会:是最简单的理解,是指把握材料的意义 的能力。 3.应用:指能将习得的材料应用于新的具体情境, 包括概念、规则、方法、规律和理论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