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紫砂光货的光素美——以曼生十八式“石扁壶”为例
文人壶的巅峰:曼生十八式铭文详解
文人壶的巅峰:曼生十八式铭文详解陈曼生陈曼生,本名陈鸿寿,字子恭,号曼生等,清篆刻家,钱塘人。
书法长于行、草、篆、隶诸体。
篆刻印文笔画方折,用刀大胆,自然随意,锋棱显露,古拙恣肆,苍茫浑厚。
为“西泠八家”之一。
西泠八家清代以杭州为中心的篆刻流派。
其治印宗汉法常参以隶意,讲究刀法,善用切刀表达笔意。
直接开启了近代篆刻。
文人壶清嘉道年间,陈曼生延请紫砂陶工杨彭年等制作紫砂壶。
然后再由陈曼生及其幕客江听香、高爽泉、郭频迎、查梅史等人撰铭奏刀雕刻於壶上,在紫砂壶艺中溶入文学、书法、篆刻等艺术要素,形成一种独特的文人壶风格。
主张制壶创新,因他倡导“诗文书画,不必十分到家”,但必须要见“天趣”。
他把这一艺术主张,付诸紫砂陶艺。
曼生壶成书于民国1937年的《阳羡砂壶图考》上卷“雅流篇”中,对陈曼生题铭的八件传器分别作了介绍,其中较明确的壶名有“台笠壶”、“合欢壶” 、“匏壶” 、“井栏壶”、“方山壶”、“石铫壶”等六件。
现在我们见到的嘉庆年间制作的紫砂壶,壶把、壶底有“彭年”二字印,或“阿曼陀室”印的,都是由陈鸿寿设计、杨彭年制作的,后人称之为“曼生壶”。
曼生十八式“曼生壶十八式”多年来一直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
因曼生壶简洁明快造型、深刻隽永的题铭乃至书法篆刻、在壶体上的布局章法都值得后人细细品味,使得文人紫砂壶升华为融合多种文化元素的绝佳载体,从此便以纯粹文人化的身份跻身于艺术珍品之列,被紫砂界奉为珍品。
一石瓢壶【壶铭】不肥而坚,是以永年。
【落款】曼公作瓢壶铭【底款】阿曼陀室【把款】彭年【释义】第一,陈曼生得前朝石铫diao,仿其型,易数百稿,而得紫砂石瓢。
此石铫历数百年,辗转于乞儿市井,传至有清一代,不仅因为它石质坚硬,还因为它器型收敛,口沿、肚腹不易磕破,所以铭曰:“不肥而坚,是以永年”。
第二,茶水可以消除肥腻,瘦而矍铄是健康的标志,才能长寿永年。
第三,寓意人的品格,谦逊而笃定,这样的品格这样的人,才能有所作为,能够长远。
志云壶系列再现:“曼生十八式”新风采
龙源期刊网
志云壶系列再现:“曼生十八式”新风采
作者:石夫
来源:《新闻世界》2009年第05期
清代中期,紫砂壶业无创新可言,只摹旧制,或上彩加釉,或镶金包银,全落俗套,技艺亦一代不如一代。
这时,在溧阳为官的“西冷八家”之一的陈鸿寿(号曼生),以其个人的兴趣爱好,参与了紫砂壶的造型式样的设计,其主要特点是完全脱离原来的仿古繁琐的装饰,务求样式简洁明快,并对壶身空白之处镌刻了很多诗文警旬,几乎是每壶必铭。
这样,精美的工艺品有了精通诗文的高雅文人参与,自然给当时的制壶业吹进了一股春风,使紫砂壶文化品位随之上升。
新鲜的文化气息,又一次促进了丁山的手工业的发展,由于文人的参与,让一个普通的饮茶工具变成了供人欣赏、值得收藏的艺术品。
同时,壶上的铭文富有哲理,让人深思而回味无穷,备受各阶层人士和广大艺术家所喜爱。
“曼生十八式”是陈鸿寿设计的众多壶形里的精典之作,代表其毕生设计壶形里最精华的部分。
在当时,想垒套收藏相当困难,谁哪怕只能收藏一把,亦珍贵无比,足可宝之了。
目前丁山虽有工艺师在零星仿制,亦不成套,且壶形与铭文都有出入,实属憾事。
然有志于振兴紫砂精典名作为乐事的制壶高手周志云先生不辞辛劳,精心研制。
从制壶的泥料上精选优质原矿泥进行配制,十八种式样,十八种颜色,从原壶的大小形制及壶铭的字体与内容,都逐一对照,在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又向实用性迈出一大步。
根据壶筒大小配制嘴、纽、把形,尽量做到等称相合,让自然流线与适用性完美结台,显示了先生以端朴为格,心自机杼,才华过人的品质。
正是先生如壶,壶如其人啊!。
浅谈“曼生十八学士”的造物艺术及对紫砂艺术发展的影响
占朴典雅 , 是一种具有高雅气质 和浓厚文化的实用艺术品 。 通 绍如下 : ( 1 ) “ 青山个个 仲头看 , 看我庵中吃公茶 ” ( 彭年紫砂人 常的说法 , 紫砂壶 的创始人是 明代正德——嘉靖 时的龚春( 供 壶 铭 ) 。此 铭 是 切 茶 的 。 ( 2 ) “ 方 山子 , 玉 川子 , 君 子 之 交 淡 如 春) 。“ 余从祖拳石公读 书南 山, 携一童子 名供 春 , 见土人以泥 此 。” ( 碧 山壶馆藏彭年粗砂方壶铭 ) 应《 庄子 ・ 山水: “ 科子之交
茶, 又把抒怀与茶结合起来 。
二、 以“ 曼 生 壶” 为 代 表 的 紫砂 壶 兴 起 的 原 因
自明中I 1 f 起, 文人士大夫们的生命 价值取 向南外转 向内, 由社会政治转向 自我 ,或到 自然 中寻求生命与 自然相融合的
个 体人 生 价 值 , 避开 F I 常 生 活 的琐 碎 细 节 。 这些 文人 十 大 夫 试
( = i ) “ 却月” 。 月满则 亏, 置之座右 , 以我 为 规 。( 四) “ 横 云” 。 此
三、 结 语
壶 曼生 开创 了 文人 字 画与 紫砂 艺 术 相 结 合 的 先 河 ,紫砂
云之腴 , 餐之不 , 列仙之儒 。( 五) “ 百衲” 。勿轻短褐 , 其 中有
物, 倾 之 活 活 。( 六) “ 合欢” 。忿 去 渴 , 眉 寿无 割 。( 七) “ 春 胜” 。
图在一种简淡 、 雅静 的牛活氛 同中去体 悟人 生 , 追求一种以平 淡 、质朴为 内涵的 自然 和谐 的精神境界 ,令身心归于平静安 宁。 其审美意趣也一变而为内敛 、 静穆。 而茶阴寒轻甘 、 清 火敛 气、 饮之能使人平静 、 安定的特性 , 以及点茶改 为冲泡后茶 艺 的简约化 ,使茶 与当时文人士大夫的 命 价值取 向和审美意
紫砂“石瓢提梁壶”之美学探析
紫砂“石瓢提梁壶”之美学探析作者:朱永强来源:《江苏陶瓷》2014年第04期摘要“曼生壶”由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的陈曼生设计、杨彭年制作。
陈曼生在离宜兴不远处的溧阳当过县令,这期间陈曼生与杨彭年有过十分密切的合作,这种设计稿最后定型为十八种样式,这就是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曼生十八式”。
“曼生壶”到了200多年后的今天却被越来越多的收藏者、投资人所提起。
陈曼生不仅在宣纸上设计了壶样供杨彭年依样制作,有时还会在制好的壶上亲自刻些诗文。
诗文刻好以后他还会将“阿曼陀室”的印章印在壶底正中。
制壶者杨彭年的印章则往往印在把手上或壶盖里。
而今,研究“曼生十八式”对于当代紫砂壶的工艺设计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曼生十八式;石瓢提梁壶;陶刻陈曼生集书画、金石、绘画于一身,又精通文辞,结识了杨彭年、宝年、凤年兄妹,与紫砂结下不解之缘。
他以文人的审美标准,把绘画的空灵、书法的飘洒、金石的质朴有机地融入了紫砂壶艺,设计出一大批另辟蹊径的壶型:或肖状造化、或师承万物,造型简洁、古朴风雅,力扫繁琐和落俗,使紫砂艺术柳暗花明,出现了历史上的又一昌盛期。
这种设计、制造、刻款、镌铭多人合作,与圈内作者独立研制生产出来的紫砂壶,即后人津津乐道的“曼生壶”。
这款“石瓢提梁壶”(见图1)就是“曼生十八式”的经典之作之一。
1 紫砂“石瓢提梁壶”的造型陈曼生制作的这款紫砂“石瓢提梁壶”是精选原矿降坡泥制作,色泽润红、古味深藏。
“石瓢提梁壶”是紫砂壶经典壶型之一,该壶器型敦厚、大气浑厚,线条流畅饱满,提梁的空间感处理颇好,虚实结合,妙韵浑然天成;壶身呈“金字塔”形,丰润饱满,由于重心下垂,使用很稳当,更具有极大的观赏性;壶器的壶嘴为直筒形,短小有力,使出水更加顺畅;壶盖与壶身严丝密缝,使此壶具有极高的实用性,壶钮采用常见的拱桥造型,使整款壶在简单中多了一份活力。
壶身的正面刻绘“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曼铭。
”整款壶仿若有了灵魂,一种闲适的生活状态和清雅的生活情趣漾然于壶间,值得玩味。
品味陈曼生紫砂壶之美
品味陈曼生紫砂壶之美陈曼生在做官之余,经常微服简从,漫游于市井中,偶而或淘选古物,加以收藏。
一日,忽然见到一个乞丐,行乞于街角,前置一石器。
曼生观看其器许久,未曾得见。
于是近前捧起细细的看,只见这件器形状独特,似瓜非瓜,虽显陈旧,却难掩其典雅古朴的面貌。
观看它的底端,竟有“元人邵氏定制瓢器”字样,曼生不禁大喜过望,立马取出纹银二两购买下来。
曼生得了这件东西如获至宝,匆匆回到家里清洗干净,再细一看果然乃一元代石瓢也。
曼生乃紫砂玩家,依这个造型制壶的心情油然而生。
于是以石器为原形绘壶再加上壶盖、壶嘴以配之,经过易稿数百次,终成壶式,起名曰“石瓢”。
曼生壶指的就是由陈曼生设计、杨鹏年制作的紫砂壶。
陈曼生在离宜兴不远处的溧阳当过县令,这期间陈曼生与杨鹏年有过十分密切的合作。
这种设计稿最后定型为十八种样式,这就是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曼生十八式”,其中较为明确的记载有“台笠壶”、“合欢壶”、“匏壶”、“井栏壶”、“方山壶”、“石兆壶”等。
2017年7月16日下午,西冷印社春拍,由龚心钊旧藏,杨彭年制、陈曼生刻,香蘅款紫泥粉彩泥百衲壶,以1449万元成交,创造曼生壶世界拍卖新纪录!陈曼生不爱金银而痴迷紫砂,说到底不仅仅是在壶中寻求某种精神与情感寄托,而是释放自己的才情与感悟。
才能得以使曼生壶充满了情感与灵气,一把小小的壶里,融会了儒、道、佛家思想的精华,融进了陈曼生一生的情感与文采。
由茶及壶,陈曼生自然也爱上了紫砂壶。
他在居所专门僻出一间大房,用于藏壶、赏壶。
陈曼生是信佛之人,室中还悬挂着巨幅南无阿弥陀佛像。
友人因他既礼佛,也爱壶,便建议取“曼公”与“佛号”的结合之意,把此室取名为“阿曼陀室”。
陈曼生抚掌称善,以后他就以“阿曼陀室主人”自居。
他在“阿曼陀室”中,还手书一对联:“青山个个伸头看,看我庵中吃苦茶”,既生动地描绘了他品茶独乐时的心旷神怡,也一语道出了他品茗时,对世态的百般无奈和满腹牢。
曼生曾经在画里画了曼生壶。
曼生壶十八式
一、曼生壶系列之——石瓢壶石瓢典故:陈曼生在做官之余,经常微服简从,漫游于市井中,偶而或淘选古物,加以收藏。
一日,忽然见到一个乞丐,行乞于街角,前置一石器。
曼生观看其器许久,未曾得见。
于是近前捧起细细的看,只见这件器形状独特,似瓜非瓜,虽显陈旧,却难掩其典雅古朴的面貌。
观看它的底端,竟有“元人邵氏定制瓢器”字样,曼生不禁大喜过望,立马取出纹银二两购买下来。
曼生得了这件东西如获至宝,匆匆回到家里清洗干净,再细一看果然乃一元代石瓢也。
曼生乃紫砂玩家,依这个造型制壶的心情油然而生。
于是以石器为原形绘壶再加上壶盖、壶嘴以配之,经过易稿数百次,终成壶式,起名曰“石瓢”。
壶身铭文:不肥而坚是以永年曼公作瓢壶铭。
这个石瓢款为紫砂茗器中经典款式,后来经过许多人改良,细分为子冶石瓢、景舟石瓢、红华石瓢、汉棠石瓢等。
而最终万流归宗,都源自曼生矣。
这个壶款古韵最浓,而壶身铭文的寓意深远,令人哲思,并含有健康长寿祝愿之意。
其风格中和淡泊。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
把此壶而饮,便觉宠辱皆忘,超然世外。
此壶蕴精气神韵于一身,可视为壶之智者。
曼生子冶石瓢:壶身:一面刻竹一枝,刀法有力。
另一面横刻诗一首:“画竹多而作书少,人道余书无竹好。
偶然作此当竹看,又道竹不如老。
子冶自记。
”井栏典故: 初夏一日,制壶知己彭年来访,曼生设席庭院,以紫砂茗壶为题,互交心得。
彭年问近日可有新思?曼生摇头曰:“近日公务繁忙,未曾拾得!”彭年曰:“勿躁!万物皆可成壶!”曼生曰:“但求精!”二人相饮甚欢。
庭院之南,有一深井,恰一丫环于井边取水,栏高水深,丫环取水,腰身弯得有如一只彩虾,二人见状相视而笑。
曼生紧盯井栏与汲水丫环,慢慢地丫环化为一只优美的壶把,井栏化作壶身。
彭年眼望曼生,已知其意,遂传下人送笔墨,当即在石桌上描绘开来,数遍而终成一壶。
彭年曰:“此壶命为汲水壶如何?”曼生摇头曰:“此壶天成,唯曰井栏。
”二人相视大笑。
此壶寓意:深井有如文山书海,知识有如井水,取之不竭,告诫世人:学识有如人生必备之水,唯不停汲取,才能修身养性,颐养天年。
从审美的观点谈紫砂光货“扁福壶”的设计创作
从审美的观点谈紫砂光货“扁福壶”的设计创作作者:戴涛来源:《江苏陶瓷》2014年第03期摘要光货为紫砂作品中最为常见的款式,它依据点、线、面的造型要素,设计制作成了圆柱体、圆球体或长方体、正方体等具有几何立体感的茶具,紫砂光货的显著特征是素面无饰,即紫砂裸胎表现形式。
这种裸胎表现形式,最能体现紫砂本质的简朴无华、素静端庄、洁净深沉,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一种承袭,一种审美观念的光大,一种紫砂本质的“正宗祖法”与“精神所在”。
关键词紫砂壶;扁福壶;光货;审美紫砂光货的艺术美,是自原始紫砂器具到宋代问世以来,历经宋、元及明代早期无数陶工的开掘、淘洗,并逐步演进,并借鉴、融进外来的其他工艺形式,最终脱胎而出。
在明代中期,以供春、时大彬为杰出代表的裸胎艺术美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
紫砂光货的裸胎造型,在没有达到艺术化程度之前是原始的、一般的谈不上个性,也谈不上裸胎艺术美,犹如原始人类还属于类人猿一样。
这种裸胎造型只有在达到艺术化程度之后,才以其绝佳的实用功能、简练的几何形体造型,以及高度的艺术价值,成为人们赏玩、收藏的艺术珍品,才谈得上裸胎艺术美。
现以紫砂“扁福壶”为例(见图1),从审美的观点谈紫砂光货的设计创作。
1 紫砂“扁福壶”的造型工艺美紫砂“扁福壶”扁腹形似“仿古壶”,但在壶身上极力体现“扁”与“圆”,大口盖也是突出壶体的浑厚。
“扁福壶”圆钮、圆形壶身、长流弯嘴、矮腰和此壶式的流、把、钮、盖、肩、腹,此壶各部分的比例十分协调,线条流畅,传统韵味十足。
壶身矮而不扁,下身的弧度与平肩形成鲜明的对比,显得典雅绝俗。
肩线与流线一气呵成,使壶的气韵就此生动起来。
在对传统“仿古壶”型的理解上进行了壶器工艺的创新,“扁福壶”在流、把等处施以创新,做到壶不离古传神韵而有新气象,从而使壶器展现给我们精神境界层面的享受。
从整体器形上看,“扁福壶”的造型非常简练,点、线、面的运用对壶体形象的造型成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浅谈紫砂光壶由内而外的素净美
上尧造型上尧设计上尧工艺处理上尧烧成处理上狠下功夫袁唯 有做到这几点才能反映出作品的特征尧反映出作者的个性 风格尧反映了作品的精致袁唯有勤奋学习尧踏实向上尧千锤 百炼方能掌握技巧袁运用自如尧妙趣横生尧妙若天成遥
3 感悟
钟爱松竹梅的刚劲有力尧坚韧不拔尧不屈不挠尧高风 亮节的品质袁它激励笔者在艺术道路上发扬它的精神遥 经 历无数的失败袁终于突破传统模式袁在梅花装饰上采用全 手工贴梅花的方法袁讲究手法袁突出指纹袁使装饰的梅花 更逼真尧主体感表现得淋漓尽致遥
人们常说继承传统袁吸取精华袁从形似到神似袁从传 统求创新袁 在创新中求突破袁 关键要抓住作品意韵和气 韵遥 做得像与不像仅是追求形似上的本事遥 只有把握住物 体的内涵精神袁花功夫去概括尧取舍尧夸张尧创意袁反复揣 摩推敲进行艺术创造袁突出其精神尧丰富其神韵袁才有成 功的塑器作品问世遥
. All Rights Reserved.
形院有的壶古朴敦厚尧有的轻快明朗袁这些都取决于 艺人对于壶型曲线的过渡袁 是否能充分表达作者的创作 思想袁从而展现完美遥 曲线的有机结合在素光壶的造型设 计中含有丰富的美学原则袁需要艺人全面理解点尧线尧面 的构成关系遥 野点冶是对于壶身尧壶柄尧壶盖尧壶底的透视曰 野面冶 则反映出不同壶体所独具一格的外部形体特征遥 野线冶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视觉享受袁直线让人感觉硬朗袁曲 线让人感觉柔美遥
2012 年第 10 期渊第 194 期冤 佛 山 陶 瓷 51
高祥
渊江苏宜兴 214221冤
宜兴紫砂素光壶经历了千百年的考验袁深受众多藏家喜 爱遥 素光壶简洁流畅的线条尧千变万化的造型袁在时间的演变中融 入了浓厚的文化与意境袁由内而外地散发着素净美遥
紫砂曰光壶曰素净美
曼生壶造型对紫砂创作的启迪
达主题 。比如我的《 将军壶 》 以中国古代的军事文化为基础 , , 整体灵感来源于《 孙子兵法》 壶体 为金钟型 , , 泥料特意选择色 泽浑厚的青灰泥 , 使之有青铜的色泽和质感 。 这把壶最具创意
的部分在于壶纽 , 它采用 了“ 虎符 ” 造型。 虎符是古代君王调兵
个有多种答案的问题 , 朝着各种可能解决 的方向 , 去扩散性
器、 青铜器 等的精华 , 又在壶体装饰上融 入了书法 、 绘画 、 篆刻 等艺术 。因此 , 在紫砂壶造型 设计上 , 我们 可以运 用多路思维 来进行发散性创作 , 而且可 以综合 、 巧妙 地运用 各种元素来表
八式 , 取材 范围广泛 , 致有取几 何形 的如 《 直》 《 方》 大 汲 、六 、 《 圆珠》 ; 自然现象的如《 I 、饮虹》 《 等 取 去j 《 月》 、横云》 ; 等 取植物 形态的如《 匏壶》 《 、葫芦》 ; 等 取实用器物 的如《 钿盒 》 《 、井栏》 、 《 笠形》 ; 等 取仿古器 ( 青铜 器 、 陶瓷 、 器等 ) 玉 的如《 铫》 《 石 、百
的眼光 。日 器物经过 无数制作者的改良 , 常 本身就具有一种 冶 到好处的美感 ,只是 由于 我们太过熟悉而往往忽视了它们的
美。而优秀 的艺术家 , 要有重新看待一 切事物 的眼光 , 并且用 作 品引导人们从另一个 角度 去欣赏平时熟悉的事物 ,在一种 “ 陌生 化” 角度 下重新认 识 、 受事物 , 的 感 体验新 的审美。《 石 瓢 》《 、井栏》 等便是这样的作品 。 紫 砂艺术是一 门综合的艺术 , 它在造型上吸收了陶瓷 、 玉
曼生观看此石器许久 , 只见这件器 形状独特 , 似瓜 非瓜 , 虽显
化土壤 中汲取灵感 来丰富 自己创作 的“ 有心人” 。各种文化都
浅谈紫砂光素器壶的创作
浅谈紫砂光素器壶的创作作者:张艺馨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年第09期摘 ; 要:紫砂作品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是中国传统工艺中的民族瑰宝,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它起源于宋代,成熟于明、清时期,紫砂工艺制作发展到今天已到了炉火纯青的时代。
紫砂深受人们的喜爱,他令一种简单的饮茶器具变成了一种文化,而艺术价值极强的紫砂壶也在紫砂艺人的努力下变得更加具有推敲的价值。
关键词:紫砂;光素器壶;创作中图分类号:J527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7-0151-01宜兴紫砂壶根据形态可分为三大类:光素器壶、花塑壶、筋纹壶。
它们三者鼎立并存于世,相互依托、互相映衬,共同体现出宜兴紫砂艺术的魅力和实用价值。
三者各有不同,万变不离其宗,都具有紫砂壶最初的风貌,而光素器壶以其简单大方的造型,简洁却不失灵动优美的曲线之美,深受广大壶艺爱好者的推崇,也因为他外型于几何形体极其相似,所以在全手工制作之时更加考验作者的制作技巧,制作过程中更加需要精工细作,全方位的了解紫砂。
紫砂光素器壶,它以几何体为主。
根据球形、筒形、长方体、立方体等几何形体演变而来。
紫砂光素器壶在创作过程中要注意各个部位的比例要和谐优美,制作技艺要精湛,并要有良好的实用功能。
如壶的嘴、把、钮、盖、肩、腹、圈足等与壶身整体比例应协调;点、线、面的过渡转折要清晰、流畅;它的造型比例、规整度、严密性等要求要制作到位;壶的嘴、把、钮在制作过程中要在同一直线上;壶底要平整,盖要严密,并能旋转自如;壶体不能有瑕疵等要求。
众所周知,宜兴紫砂自宋代初创到明代日益成熟,清代继续发展至今长盛不衰。
以其制作技艺精湛,造型千姿百态、古朴典雅、端庄大方等传统风格而名闻中外,深受广大紫砂爱好者的喜爱。
在宜兴紫砂的优秀历史传统宝库中,凝聚了历代艺人的无穷智慧和心血,永远是我们年青一代继承和学习取之不尽的源泉。
浅谈“曼生壶”对紫砂壶造型的影响
达祥瑞 之意 。曼 生创作 “ 瓢壶 ” 可 以看作 是逆 向思 维 石 也
我 们 中华 民 族 有 着 悠 久 的历 史 和 灿 烂 的文 化 ,它 是 的一 个 范 例 ,它 采 用 别 人 不 曾注 意 的 事 物 来 融 人 到 紫 砂 我 们 紫 砂 创 作 的 灵 感 之 源 。 因 此 熟 悉 文 化 典 故 对 于 紫 砂 创作 , 达至独树一帜 、 目一新 的艺术效 果 。 耳
浅谈 “ 生壶 ” 曼 对紫砂壶造 型 的影 响
任 荣芬( 芬 ) 永
( 苏宜兴 江 242 ) 1 2 1
摘
要 : 砂 壶 的 造 型 艺 术 和 装 饰 工 艺 踏 进 了历 史 发 展 的 空 前 繁 荣 紫
时期 。在 “ 花 齐 放 、 陈 出新 ” 百 推 方针 指导 下 . 老 的 紫砂 工艺 呈 现 满 古
园春 色 、 紫 千 红 的景 象 。 万
关键词 : 紫砂 壶 ; 型 ; 生 造 曼
1 “ 生壶 ” 曼 的创 作
“ 生壶 ” 取材 , 大 的特 点就 是 多样 化 、 路数 。 曼 的 最 多
一
陈曼生 可谓是 自觉地运用 “ 多路 思考 ” 进行 紫砂创作 的典范 。我们或许 可 以从 “ 生石 瓢” 曼 的来 历 中学 到这样 种方法 。传说 , 陈曼生在做 官之余 , 常微服 漫游于市 经
从曼生壶题铭中,我们应该学会的紫砂刻绘鉴赏精华之所在
从曼生壶题铭中,我们应该学会的紫砂刻绘鉴赏精华之所在香液袭,玉露汲,雨前采箬为笠。
看到这些紫砂壶中的铭文题咏叫我们不禁想起以壶铭及篆刻融为一体的曼生壶。
说起曼生壶,很多紫砂爱好者耳熟能详,但是陈曼生何许人也?又何为曼生壶?曼生壶的取材是什么?就未必是每个人都了解的了。
陈曼生,名鸿寿,字子恭,又号老曼、曼寿、曼云,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生,道光二年(1822)卒,浙江钱塘人(今杭州)人,能书善画,精于雕琢,以书法篆刻成名,为西泠八家之一,艺名昭显。
著作有《种榆仙馆摹印》《种榆仙馆印谱》等。
约在嘉庆六年(1801)应科举拔贡,后仼溧阳知县,而溧阳与宜兴紧邻,这就引出了文人县令与宜兴紫砂的不解情缘。
嘉庆时期,开始流行文人学士与陶人合作制壶,可以说正是文化与壶品的契合,才有了今天紫砂壶的发扬光大。
嘉庆二十一年(1816),陈曼生在宜兴附近的溧阳为官之时,结识了杨彭年,并对杨氏“一门眷属”的制壶技艺给予鼓励和支持。
因他自己酷嗜砂器,于是在公余之暇,辨别砂质,创制新样,设计多种造型简洁、利于装饰的壶形。
随后,曼生亲自捉刀,以俊逸的刀法,在壶上刻上雄奇古雅的书体和契合茶壶本身意境的题句。
自此,文人壶风大盛,“名士名工,相得益彰”的韵味,将紫砂创作导入另一境界,形象地给予人们视觉上美的享受。
在紫砂历史上便出现了“曼生壶”或“曼生铭,彭年制砂壶”等名词,表面看来,镌刻名士和制壶名工“固属两美”,实际上,名壶以名士铭款而闻名。
虽然写在壸上的诗文书画依壶而流传,但壶随字贵,这就是名垂青史的曼生壶曼生壶的特点是去除繁琐的装饰和陈旧的样式,务求简洁明快。
壶身大量留白,上面刻铭文诗句。
壶型变换多样,简洁流畅,古朴大方。
其能流传至今且对后人制壶产生深远影响的除了其壶型的设计还有其雕刻,自苏东坡等文人雅士开始在紫砂壶上雕刻书法绘画后,紫砂壶就具有了特殊文化内涵,而曼生壶系列因为雕刻数量多,流传广,自成一个系列,所以在紫砂历史上是非常有影响力的。
曼生十八式,到底是哪十八把紫砂壶?一篇文章带你看全
曼生十八式,到底是哪十八把紫砂壶?一篇文章带你看全紫砂壶发展到清代乾隆年间,已经相当成熟,然当时的紫砂匠人多描摹前作,少有创新,而之后出现了一个叫陈曼生的人,为紫砂带来了别样的风采。
▲曼生壶系列陈曼生想必很多壶友都不陌生,他是「西冷八大家」之一,精工书法篆刻,而在他任溧阳知县时,参与了紫砂壶的设计创作,并题刻铭文,这也就是如今所称之的曼生壶,或者「曼生十八式」。
▲曼生壶系列其实曼生十八式,是曼生壶的一个泛指,根据已知的曼生传器,并非只有十八把,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
石瓢不肥而坚,是以永年。
石铫提梁铫之制,抟之工,自我作,非周穜。
却月月满则亏,置之座右,以为我规。
半瓦不求其全,乃能延年,饮之甘泉。
百纳勿轻裋褐,其中有物,倾之活活。
横云此云之腴,餐之不癯。
井栏汲井匪深,挈瓶匪小,式饮庶几,永以为好。
合欢试阳羡茶,煮合江水,坡仙之徒,皆大欢喜。
棋奁饮之清心,黑白分明。
匏瓜饮之吉,匏瓜无匹。
三足乳鼎吾爱吾鼎,强食强饮。
葫芦为惠施,为张苍,取满腹,无湖江。
笠阴壶笠荫暍,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无说。
扁石有扁斯石,贬我之渴。
半瓜壶梅雪枝头活火照,山中人兮仙乎仙。
延年壶鸿渐于磐,饮食衎衎,是为桑苎翁之器,垂名不利。
觚棱壶承沆瀣,润喉舌,饮之吉。
乳钉壶水味甘,茶味苦,养生方,胜钟乳。
除去上面十八款,还有很多亦是曼生壶如南瓜提梁、仿古井栏、镜瓦壶、合盘壶等▲南瓜提梁▲仿古井栏▲镜瓦壶▲合盘壶我们可以把曼生十八式当作是曼生壶的一种统称,这些也是文人壶的典范之作,希望这些可以帮助到对曼生十八式有疑惑的朋友们。
本文分享自东家紫砂手艺人:紫艺联盟。
感悟“曼生十八式”壶对传统紫砂的影响
几 分 诗 情 画 意 , 型 风格 独 特 的 文人 壶 , 远 超 越 造 远
了茗 壶单 纯 的浅层 意 义 。 简洁 的 款式 体 现 出极具 丰 富 的文 化 内涵 , 好像 给 紫砂 茗壶 增添 了许 多灵气 。 曼 生 茗壶 独 具 匠 心 , 是紫 砂 技 法 与翰 墨结 缘 的 典 范 之 一 。从 它 的 问世 以后 一 直 受 到鉴 赏家 的钟 爱 , 别 是 书法 爱好 者 爱 如珍 宝 。“ 依壶 传 , 随 特 字 壶 字贵 ” 的名 言一直 流 传 至今 , 还在 延用 。从 而使曼 生 壶 的 身价 百 倍 ,迄 今 仍 为 收藏 家 千金 难求 的珍 品 。 鉴 别 曼 生 壶 形 是 否脱 俗 , 、 、 、 诗 书 画 印是 否 充 满 文
玩 壶 、 壶 、 藏 紫 砂 茶 壶 的文 人 墨 客 对 陈曼 赏 珍
生早 有 所 闻 。 对整 个 紫 砂 陶 的发 展起 到 了积极 的 他 推动 作用 , 具有 深 远历史 影 响 的人物 之一 。 是 陈曼生 , 名鸿 寿 , 子 恭 , 曼 生 , 庆 二 十 年 字 号 嘉
在 不 断积 累经 验 和反 复 实践 的同 时 , 心创 造 出十 精 八 种 形 态 各 异 的壶 式 , 造 型有 石 铫 、 其 汲直 、 月 、 却 横云、 衲 、 百 合欢 、 胜 、 春 、 虹 、 形 、 芦 、 春 古 饮 瓜 葫 天 鸡 、 斗、 合 圆珠 、 鼎 、 瓦 、 奁 、 壶 称 之 为 曼生 乳 镜 棋 方 十八 式 壶 。我 们看 到 的曼 生壶 款式 甚 多 。 为 “ 所 十八 式壶”就象武林中“ , 十八 般 武 艺 ” 征 艺 术 的成 熟 象 和 至 善尽 美 的境 界 , 这些 均 需要 制 壶 者具 备 多 方 面 的素养 , 能充 分感 悟 “ 才 曼生 十八 式 ” 的 内涵 。 壶 在 从 事 紫 砂 传统 技 法 全 手 工 制 壶 二 十 多 年 的 我 们无 不 在继 承 弘 扬 传统 的基 础 上 ,有 所 创 新 , 力 求 突破 。反 之能 有 多 少人 能 超 越传 统 。 破 经典 壶 突
漫谈紫砂壶中蕴涵的吴文化风貌
63Field of Ceram ic Art固明漫谈紫砂壶中蕴涵的吴文化风貌潘云燕(宜兴 214221)摘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根植于太湖流域的吴文化在历史上孕育出了一大批笔 下生花的文人墨客,也培养了不少超群绝伦的能工巧匠。
而紫砂壶就是其中少有的、 兼具两者精神的实物代表之一。
本文从不同时期紫砂壶的创作理念、造型着手,以具 体例子为参考,通过分析其差异,由浅入深研究吴文化本身的变迁、内涵以及外延。
关键词紫砂壶;新桥壶;吴文化北宋时期,欧阳修与友人喜用它一边饮茶,一边 斟酌词句;元代末期,孙高士在其上以草书刻了“且 吃茶清隐”这几个字,明人得之如获至珍;清代初期,汪文柏赠诗于制作它的匠人名家,赞其价值远胜 人间珠玉。
紫砂壶无砂土气,盛夏贮茶而不腐,用之 愈久,则愈生光明……其确切的起源今天已经不得 而知,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自北宋起人们开始逐渐懂 得欣赏紫砂壶的魅力,紫砂壶也开始真正跳脱出了 普通茶具的行列。
时至今日,名家大师的作品已经是 有市无价的艺术珍品了。
这与紫砂壶所代表的吴文化密不可分,甚至可 以说,因为吴文化的影响力,才使得紫砂壶在百花齐 放的中国艺术园林中显得独一无二。
1吴文化在紫砂壶创作上的体现起先,南渡的晋室带来了一大批士族,改变了吴 越之地尚武从军的民俗,然后才有了江南文教盛行、 尊儒崇佛的浩荡风气。
这时,品茶作为文人间一种髙 雅的礼节文化,也受到了普通百姓的热衷与喜爱。
接 下来,饼状茶的没落,散装茶的崛起直接推动了紫砂 壶的繁荣。
文人们争相使用紫砂壶,为它写诗撰文, 参与创作紫砂壶,吴文化的精致典雅在紫砂壶个体 中显露出来。
“曼生十八式”就是脱胎于古代吴文化不可多得 的经典。
陈曼生将书画、诗词写刻在壶身各个部位, 再根据或圆或扁、或髙或矮的空间肆意发挥,使得古 色古香的紫砂壶与文采斐然的词句相得益彰。
在创 新造型的同时,从整体上赋予了紫砂壶一派风流气 魄,也更加符合大众的美学品味。
壶型解说:曼生十八式之石瓢提梁壶
壶型解说:曼生十八式之石瓢提梁壶曼生十八式陈曼生:陈鸿寿,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中国清代篆刻家。
字子恭,号曼生。
为著名的“西泠八家”之一。
他的篆刻出入秦汉,绘画精于山水、花卉,书法以隶书最为著名。
其字体清劲潇洒,结体自由。
穿插挪让,相映成趣,在当时是一种创新的风格。
嘉庆二十一年,陈曼生在宜兴附近的溧阳为官,结识了杨彭年,并对杨氏“一门眷属”的制壶技艺给予鼓励和支持。
更因自己酷嗜砂器,于是在公余之暇,辨别砂质,创制新样,设计多种造型简洁、利于装饰的壶形。
自此,文人壶风大盛,“名士名工,相得益彰”的韵味,将紫砂创作导入另一境界,形象地给予人们视觉上美的享受。
在紫砂历史上便出现了“曼生壶”或“曼生铭,彭年制砂壶”等名词,表面看来,镌刻名士和制壶名工“固属两美”,名壶以名士铭款而闻名。
写在壶上的诗文书画依壶而流传,壶随字贵。
古云:“文以简为贵”、“画以简为贵”,曼生壶亦然,十分难得。
虽然他造了那么多壶,据说当年的大收藏家吴大澄想求曼生壶也多年不可得,传为佳话。
“曼生十八式”即陈曼生创作的十八种款式紫砂壶。
传世“曼生壶”,无论是诗,是文,或是金石、砖瓦文字,都是写刻在壶的腹部或肩部,而且满肩、满腹,占据空间较大,非常显眼,再加上署款“曼生”、“曼生铭”、“阿曼陀室”,或“曼生为七芗题”等等,都是刻在壶身最为引人注目的位置,格外突出。
今天,着重给大家介绍曼生十八式中的其中一种——石瓢提梁。
制作典故曼生自幼受茶道熏陶,对中国茶的研究颇有造诣。
一日兴起,翻读《桐君灵》,以究茶汤之药效,恰有好友诗人钱菽美到访,曼生以新制石瓢壶煮白石以待之。
好友随口曰:石瓢乃曼公最为钟爱之壶型,何不置提梁于此壶,以观其效?曼生心动,并致谢好友曰:一语惊醒梦中人,吾又得一新壶矣!遂依石瓢壶绘之,去壶柄,设提梁,几易其稿,得提梁石瓢壶。
而其间阅了《桐君灵》,好友到访煮白石茶以待,曼生不禁灵感乍现,妙笔生花,为壶题铭“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
[转载]陈鸿寿(曼生)十八式图示
[转载]陈鸿寿(曼生)十八式图示曼生十八式西冷八家』之一的陈曼生,清嘉道年间,曾致力推进紫砂壶艺,传说他手绘十八种壶式,请紫砂陶工杨彭年、邵二泉等为之制作。
然後再由陈曼生及其幕客江听香、高爽泉、郭频迎、查梅史等人撰铭奏刀雕刻於壶上,在紫砂壶艺中溶入文学、书法、篆刻等艺术要素,形成一种独特的文人壶风格。
对於传说中的『曼生壶十八式』多年来一直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特别是一些曼生壶迷更想知道这十八式是些什么式样及名称。
成书於一九三七年的《阳羡砂壶图考》上卷『雅流篇』中,对陈曼生题铭的八件传器分别作了介绍,其中较明确的壶名有『台笠壶』、『合欢壶』、『匏壶』、『井栏壶』、『方山壶』、『石兆壶』等六件。
此外还列举了陈曼生切定茗壶并贴切壶形的二十二条铭文,除第十六条下无壶名外,其余二十一条均有壶名,其中有四件与前面的八件传器中的四件壶名相同,这样《砂壶图考》就为人们提供了二十六件不同的曼生壶壶形了。
数年前,谢瑞华女土所著《宜兴陶器》中,列出她整理的曼生十八式壶形,曾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由于没有充分的资料加以佐证,谢女土也未加以肯定。
与《阳羡砂壶图考》中的二十六件壶名来对照,有十件壶形基本上相符,将另外不符的八件加上,就成了三十四件不同式样的曼生壶了,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笔者手头有一份关於曼生壶的资料,对研究这个问题也许会有助益。
一九六三年春天,笔者曾与张守智先生一起专程拜访过上海文史馆的一位老者龚怀希先生,当时龚老已是垂暮之年且有病在身,虽然是酷暑盛夏,他仍著中式长袍,卧室窗户紧闭。
据龚老自我介绍,他在二次大战前的一段时间裏,曾在上海专门经营骨董行业,对於紫砂古壶的研究及仿制有一定的经验,并提到著名紫砂艺人王寅春曾为他做过一段时间仿古紫砂壶。
交谈之中他兴致所至到裏室翻了好久,拿出了一册尘封的《陶冶性灵》手稿,约三十二开本大小。
他说这是以前鉴别和仿制曼生壶的底册。
手稿系宣纸綫装,封面上『陶冶性灵』的字是郭频迦所题。
曼生十八式
“合欢”壶的造型和创意紫砂的许多创作都是有着一定依据的。
每一个壶都是紫砂艺人的心血结晶.每一个壶背后都有着一段悲欢、辛酸.或者深藏着的动人故事。
紫砂大师顾景舟晚婚,与妻子琴瑟和鸣二十载,妻子又因患鼻咽癌,病情无望之下,顾老预感妻子病情凶险,仿佛听到了鹧鸪“行不得也,哥哥”的凄惶叫声。
从而作了一把鹧鸪提梁壶。
在这只外型仿鹧鸪鸟的壶身上寄托自己凄血哀号。
其背后隐藏了辛酸也是紫砂艺人情感寄托的一种方式。
清乾隆至嘉庆年间宜兴紫砂名艺人、文人、西泠八大家之一的陈曼生设计并与当时的紫砂名艺人杨鹏年合作制成的《合欢》壶,合欢壶,上下两半对接而成,“合欢”之名涵义甚广。
陈曼生用两片合在一起的镲制成合欢器型.一把合欢留住了当时当日的欢乐场景与热烈的豪情。
在传统文化中,合欢寓意吉缘和合,融乐欢喜。
喜欢吉祥喜庆的古人自然对这些主题喜爱有加。
该壶以文人的审美为标准,把书法的飘洒、金石的质朴,有机地融人了紫砂壶艺中,造型简洁,古朴风雅,力扫繁琐和落俗,使紫砂艺术柳暗花明,出现了历史上的又一昌盛期。
合欢壶也是曼生之所爱,壶铭日:“试阳羡茶、煮合江水,坡仙之徒、皆大欢喜”。
阐释了“合欢”之义,若是东坡的门徒,三五知己,无酒有茶,品茗谈天,足矣。
曼生在溧阳为官,上任伊始,便遇到运送“白芽”贡茶上京之重任。
曼生召集故友亲朋,全力以赴,因白芽乃是每年皇家钦点的名贵贡茶,须在清明之前作为十纲贡品茶中第一纲运至京城。
曼生不敢怠慢,征集、挑选、包装,命人昼夜兼程,送往京城。
终如期而至,龙颜大悦。
消息传来,曼生及其幕客好友皆欣喜。
曼生设宴以贺。
席间,曼生一时兴起,挥毫泼墨,写下“八饼头纲,为鸾为凤,得雌者昌”之墨宝。
好友郭通提议,何不造壶以载此喜,曼生喜不自禁。
席间鼓乐欢天,乐手执大镲卖力敲击,声音洪亮悦耳,曼生乃性情中人,下席亲自手持大镲用力合敲,欢喜之情溢于言表。
大镲凹凸有致,合则响,合而美。
曼生有感于大镲分分合合,奏响人间欢乐,遂以合镲为样,合欢为名,设计出合欢壶,以朱泥造之,通体大红,富含吉祥与幸福之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线与壶嘴 、 壶 把 的侧 线 接 连 一 气 , 自然 舒 畅 、 整体感强 。 桥 钮 方
图 1 石 扁 壶 紫 砂 光 素 器 的艺 术 美 ,是用 自己 独特 的造 型语 言反 映 紫
生 十分 激 动 , 他连夜掌灯作画 , 以梦 中所 见 五 彩 石 的形 状 为 壶
身 的造 型 , 并绘好壶流 、 钮、 把, 这 才 发 觉 手 里 端 的是 一 款 千 古
砂 壶 的 质朴 品质 , 以简 练 的 形 式 来 表 达 作 者 的 思 想 以 及 对 美
生、 杨彭年、 陈鸣远、 邵 大亨、 陈寿珍、 顾景 舟等艺术大 师的努力, 美轮美 奂的紫砂光素器展现在 人们 面前 , 为 世 人 所 瞩 目。 本 篇 以 曼 生 十 八 式 “ 石扁壶” 为例 , 谈谈 紫 砂 光 货 的 光 素 美 。
关 键 词 曼 生 十 八 式 ; 石扁 壶 :于新石器时代的红陶、 夹砂 陶、 黑陶
和灰陶。 无 釉 陶能 产 生 一 种 丰 富 的表 层 肌 理 . 以及 如 砂 般 的 颗 粒 特征 , 并 在 精 加工 后 达 到粗 中有 细 、 拙 中有 巧 、 光而不亮 、 粗 而不 糙 、 细 而 不 腻 的独 特 效 果
冷榻 , 久不成眠 。 小童唤他起床 , 陈 曼 生 这 才 起榻 跟 随 。 两人 一
起 走 一 座 小 桥 时 。小 童忽 然 不 见 了 。陈 曼 生 只好 追 到一 座 桥 头, 他看 到桥 头 立 着 一 块 小 小 的 五 彩 石 , 上面写着 “ 有扁斯石 , 砭我之渴” , 他 捡 起 这块 五 彩 石 , 心里得意忘形 , 却 一 不 小 心 失 足跌 落 到 桥 底 下 。 这时 , 他 从梦 中惊 醒 , 这 才 发现 只是 “ 南柯 一 梦” , 而 圆石 上 的“ 有扁斯石 , 砭 我之 渴 ” 八 字却 历 历 在 目。 陈 曼
紫砂 可 分 为 光 器 、 花 器 以及 筋 纹 器 三 大 类 , 每个 器 型 的欣 赏 价值 不 同 , 制 作 的难 度 也 不 相 同 。 其中, 看 似 简 单 的光 货 , 制 作 难度 却 是 最 大 的 , 制作 难 度 大 , 也决 定 了 光货 所 蕴 含 的 艺术 美。 紫 砂 光 素 器 的 特 征是 素面 素 心 , 这 种 裸 胎 表 现 形 式 最 能体 现 紫砂 之本 质 的简 朴 无 华 、 素静端庄 、 洁 净 深 沉 。 有 的 紫 砂 光
3 紫砂“ 石扁壶" 的铭文
“ 有扁斯石 , 砭 我 之渴 ” 八字, 是 陈曼 生平 生 诗 词 功 底 的展 示 。紫 砂 “ 石扁壶 ” 以壶为书, 载其所学 , 是 陈曼 生 风 情 与文 学 思 想 的完 美 体 现 ,其 美 学 价值 与文 学 价 值 珠 联 璧 合 .堪称 一
3 8
第4 7卷 第 4期 2 0 1 4年 0 8月
江
苏
陶
瓷
J i a n g s u C e r a mi c s
Vo 1 . 4 7 . N o . 4 Au g u s t , 2 0 1 4
漫谈紫砂光 货 的光素美
— —
以曼 生 十八 式 “ 石 扁壶 ” 为例
难 觅 的壶 式 。此 时 的 陈曼 生年 事 已高 。 却有如“ 高 山 流 水 遇 知 音” 般地喜极 而泣 , 他 也 写 下 了一 首 诗 : “ 无悔三载苦 寻觅 , 南
柯 一 梦 巧 画 伊 。尽 展 平生 八 斗 才 , 一 朝 得之 累吾 泣 。 ”
的感 觉 。 陈 曼 生 把 自己 的情 感 注入 到 壶 体 的 设计 之 中 . 形 成 了 艺术 之 美 。 “ 石扁壶 ” 是 紫砂 陶艺 中 自然 古 朴 、 典 雅 清 淡 风 格 的
机, “ 石扁” 就是 “ 时来 运转 ” 的意思。
2 紫砂“ 石扁壶 ” 的典故
陈曼生为人正直、 才华横溢 , 所 以 团结 在 他 周 围 的朋 友 也
款著名的光素器( 见图 1 ) , 由清 代 紫 砂 艺 人 陈曼 生 设 计 , 其
壶形制挺括 、 口盖严 密 , 成 为 光 索器 的典 范 之 作 。
多, 他也 以 “ 斯室陋室 , 唯无德馨” 自居 。 陈曼 生 一 生 钟 爱 紫 砂 茗壶 , 然 而常 叹平 生 未 得 一 款 壶 式 以显 示 他 的才 华 。 陈 曼生 到 溧 阳任职的时候 , 三 年 已满 , 正在等待调令 , 而 他 想 做 一 款 好
壶 的愿 望 却 始 终 未 能 实现 。他 因此 茶 饭 不 思 、 寝 食难 安 , 夜 卧
1 紫砂“ 石扁壶” 的造型
陈曼 生 参 与 制 作 的这 款 “ 石扁壶” 造型简练、 用线流畅 , 材
中寓圆, 嵌盖 圆穹 与 口唇 合 体 , 微 细 中见 神 韵 。 初看这款“ 石 扁
壶” , 造型古拙 、 壶面粗糙 ; 再三观之 , 却能感觉它意犹未尽 、 粗
中有 细 ; 久而观之 , 方 觉“ 石扁壶” 大拙大雅、 内涵 至 深 。 拥 此 壶
以饮茶 , 自觉 文 气 高 三 分 。 “ 石扁壶 ” 中蕴 含 “ 石” 与“ 时” 的 天
徐 卫 民
( 宜兴 2 1 4 2 2 1 )
摘 要 紫 砂 光 素器 自宋 代 问世 以来 , 历经元 、 明、 清、 民 国 紫 砂 艺 人 们 的 开 掘 与提 炼 , 逐 步 演 变 成
为 一 种 既 实用 、 又 具 备 艺 术 价值 的 陶器 。 以 宜 兴 日用 紫 砂 壶 为 例 , 早期经过诸 如供春、 时大彬、 陈 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