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考古的新思路_罗泰先生专访
浅析公众考古学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
浅析公众考古学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公众考古学是指广泛的社会参与者参与考古发现、保护和研究工作的一种形式,它强调公众的参与和对文化遗产的保护。
在国际上,公众考古学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保护文化遗产的手段,通过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
在我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文物保护、公共教育、旅游开发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公众考古学的概念、原则和实践出发,浅析公众考古学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
一、公众考古学的概念公众考古学是一种新兴的考古学范式,强调大众参与和文化遗产的保护。
传统的考古学是专家和学者主导的活动,而公众考古学则是广泛的社会参与,包括学生、教师、志愿者、当地居民和游客在内的各种社会群体参与发挥各自的力量,共同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
公众考古学的核心理念是“公众的遗产”,强调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
公众考古学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考古学范式,使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更加广泛和深入,同时也提高了社会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四、公众考古学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公众考古学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文化遗产的保护效果,还能够增强社会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和保护意识,促进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利用。
首先是提高保护效果,公众考古学可以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增加文物的保护区域和维护人员,提高文物的保护效果。
其次是增强社会认知,公众考古学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展览、讲座和培训活动,向社会公众介绍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保护方法,增强社会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再次是促进传承利用,公众考古学可以结合当地的文化遗产资源,推出主题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吸引更多的游客参观和体验,促进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利用。
激发考古学的时代活力
我们考古人做公共考古,还有一个重要的同盟军,是博物馆人。他们很多本来是考古出身,而博物馆在一定意义上是考古的下游行业,甚至可以看作考古材料的整装器,是直接为公众服务的,我们应当有更好的合作。
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考古人还应当知道,我们对许多考古事象,由于知识结构不可能完整的原因,解释不明确或完全不知如何解释的问题会有很多,这涉及其他许多学科领域。过去曾经将考古看作边缘学科,现在看来,它其实是一个跨界学科,体现着公共性特色。从这个意义上说,考古也是一个共享学科。一个小众学科的成长,如何与相关学科共享信息,如何汲取公众智慧营养血脉,也是中国考古学焕发生命力需要思考的大事。考古会触及人类的一切知识领域,仅是由为数不多的考古人来解决全部考古疑难,那是不可能的事情。考古已经而且必将与更多相关学科联姻,开拓更多更广的研究领域。我们不妨也将考古学的它学科扩展研究,也看作是公共考古的重要内容,这是考古学获得发展动力的新源泉之所在。有学者甚至指出,公共考古学的推进不仅是考古学的进步与发展,也可能因而带动包括考古学在内的其他传统学术研究的革命,我们也坚信这一点。
近年来考古挖掘的新发现与突破
近年来考古挖掘的新发现与突破近年来,考古学领域迎来了一系列令人振奋的新发现与突破。
这些考古挖掘的成果不仅揭示了过去的历史,而且对于我们对人类文明的理解和认识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本文将梳理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与突破,并分析其在人类历史和文化研究方面的重要意义。
1. 古代文明的发现近年来,考古学家在各个地区发现了许多古代文明的遗址和遗物。
例如,中国西南地区的三星堆遗址被发现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这个遗址出土的青铜器和玉器等文物揭示了当地古代人民的生活和文化。
另外,土耳其的哥贝克力坐落在一座巨大的岩石上,其内部的壁画描绘了古代人类狩猎和宇宙观念。
这些发现不仅增加了我们对古代文明的了解,还为人类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2. 历史事件的解谜考古挖掘的新发现有助于解开一些历史事件的谜团。
比如,近年来对于庞贝古城的挖掘揭示了这座城市在公元79年被维苏威火山爆发所埋没。
这一发现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了古罗马时期的社会生活和城市格局。
此外,对于纳粹大屠杀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考古学家通过挖掘纳粹集中营的废墟和发现的个人物品,揭示了这一黑暗历史事件背后的细节和残酷。
这些重大的考古发现为我们深入研究历史事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
3. 文化交流与交融的证明考古挖掘也为文化交流与交融提供了实证。
例如,近年来,在希腊阿提卡地区的挖掘中发现了许多来自埃及和西亚的艺术品,证明了古代希腊与东方文化及贸易往来的存在。
另外,美洲地区的考古发现也显示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影响。
例如,墨西哥玛雅文明和秘鲁的印加文明在建筑、艺术和宗教方面显示出古代文化交融的痕迹。
这些发现为我们研究古代文明的多样性和联系提供了实质性的证据。
4. 人类起源与进化的研究考古学的新发现对于人类起源与进化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对于霍姆斯遗址和非洲的奥卢获山遗址的发掘使我们对早期人类的生活和行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些考古发现提供了许多关于早期人类的进化和社会组织的线索,推动了人类学、生物学和考古学领域的跨学科研究。
浅析公众考古学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
浅析公众考古学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公众考古学是一个崭新的概念,指的是将考古学引入公众领域,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考古活动中来。
公众考古学的出现,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对古代文明的好奇心,更是为了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推广到更广泛的范围。
公众考古学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将对这一话题进行浅析。
公众考古学可以促进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增强。
传统上,考古活动常常被认为是专家学者的专属领域,一般公众很少有机会参与其中。
通过公众考古学的推广,更多的人可以亲身体验到考古的工作过程,了解到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他们在活动中通过亲手挖掘、发掘古物等方式参与进来,深刻体会到了文化遗产的珍贵价值,自然而然地就会增强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
公众考古学可以提高大众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兴趣。
参与公众考古活动的人们,能够通过亲身经历的方式感受到古代文明的魅力,增加对于文化遗产的兴趣。
尤其是对于年轻人来说,通过参与公众考古学活动,能够让他们对历史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激发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的兴趣。
这样一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社会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增加了一份坚定的力量。
公众考古学还可以促进考古活动的公开透明,通过公众的参与,可以使考古活动变得更加公开、透明。
传统的考古活动往往是由专家学者和相关机构来组织和进行,非专业人士很少有机会了解到具体的工作内容和过程。
而通过公众考古学活动的开展,可以让更多的人亲自参与到考古活动中,并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了解到考古活动的具体过程,使考古活动的过程变得更加透明、公开。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增加公众对考古活动的了解和信任,同时也可以减少考古活动中可能存在的不规范行为,促进考古工作的规范化发展。
公众考古学还可以有效地保护文化遗产资源。
文化遗产资源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是世界文明的瑰宝。
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侵蚀和破坏,很多文化遗产资源面临着严重的危害。
通过公众考古学的推广,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文化遗产资源的珍贵价值,提高对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意识。
考古学是什么
公共考古的开展及其意义作者:刘国祥【保护视力色】【打印】【字号大中小】2010-06-25 16-05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重大考古发现层出不穷,各类出土文物标本数之不尽,具有中国特色的考古学体系得以确立,充分揭示出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通过开展公共考古活动,向广大社会公众宣传考古成果,普及考古知识,对于提高全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历史文化具有深远意义。
2008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公共考古中心,致力于推进中国的公共考古事业。
我国地域辽阔,地上和地下文物资源丰富,从而决定开展公共考古的形式和内容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目前考古所公共考古中心开展的活动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策划、组织考古文博工作者撰写或编纂普及类读物或图录;二是联合电视台或影视公司拍摄文物考古类专题片;三是策划、组织面向公众的考古论坛或专题讲座,介绍考古新发现和相关研究成果;四是组织公众代表参观考古发掘现场或走进博物馆,主流媒体跟踪报道。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2009年9月,社科院考古所公共考古中心与二里头考古工作队联合组织了以“走进二里头感知早期中国”为主题的公共考古活动。
许宏研究员为公众代表详细介绍了二里头遗址的发现和发掘经过及50年来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带领大家实地考察了二里头遗址及出土文物标本,随后组织了以“公众视野中的早期中国”为主题的讨论,使大家深入了解到二里头遗址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及东亚地区的影响力。
殷墟被誉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圣地和摇篮,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9年6月,社科院考古所公共考古中心与安阳工作站联合组织了以“走进安阳见证埋藏在地下的商王朝”为主题的公共考古活动。
唐际根研究员为公众代表和媒体记者现场介绍了正在发掘的一座商代贵族墓地的情况,在随后组织的公共考古论坛上还向大家介绍了殷墟申遗的历程和经验,以及申遗成功后殷墟整体保护面临的新问题。
福建省泉州市2024届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监测(三)语文试卷(含答案)
福建省泉州市2024届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监测(三)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公共考古是查尔斯·麦克基姆西在其同名专著中最早提出的,用以定义考古学家代表公众并在公众的支持下记录并保存受到开发工程威胁的考古遗存的相关工作。
这个观点在美国大受欢迎,但在世界其他地区却并未得到广泛认同。
在我国,同样存在着到底是“公共考古学”抑或是“公众考古学”的讨论。
不过,这种讨论并不影响公共考古是为了让考古学可持续发展以及考古成果惠及更多民众的终极目标。
讨论公共考古的内涵和外延,必然会涉及对这一考古学分支的特征认知。
公共性是公共考古最核心的特征,它强调的是作为全人类共有的历史文化遗产,需要回归“公共领域”,成为具有社会公共属性并且能够被公开、共有和共享的资源。
公共性体现得越充分,就越能促进政府、机构、专家和民众之间的共赢,也越能实现公共考古实践的初衷。
在当代中国,公众对于考古本身的学科价值没有什么质疑,甚至还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
然而,公共考古各方对于涉及教育性的具体问题的讨论并不热烈。
公共考古教育性之所以重要,部分与公共性相关联,部分则与考古学科本身的专业性及复杂的术语系统有关,再有就是很多考古发现与现代生活缺乏直接联系,让人们缺乏理解这些物件功能和内涵的具体情境。
毫无疑问,文博机构和考古专家应该是公共考古教育的主要组织方。
然而,他们在这方面的主体责任履行却并不乐观。
不少考古专家会认为发现古代遗存并进行研究、阐释才是他们的核心任务,公共考古只是顺手而为或者可为可不为之事。
考古学不可避免地要与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多维联系,绝不仅仅是考古学家的事。
变考古学家的“他们的公共考古学”为公众的“我们的公共考古学”,支持具有一定考古基础知识的媒体、社会团体和民众开展公共考古活动,才能让考古学获得坚实的公众基础和广泛的社会支持,也才能真正实现公共考古的终极目标。
浅析公众考古学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
浅析公众考古学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随着人们对文化遗产越来越重视,对其保护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公众考古学是一种新的保护方式,可以通过让公众参与到考古过程中来保护文化遗产。
本文将从公众考古学的定义、作用、形式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来浅析公众考古学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
公众考古学的定义是指将公众介入考古工作中,让更多的人了解、体验、参与考古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研究、展示过程。
公众考古学可以让公众参与到考古工作中,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和认同感,同时也可以促进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是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重要手段。
公众考古学在文化遗产保护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公众考古学可以增加公众对文化遗产的了解和认识。
由于公众参与到考古工作中,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文化遗产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从而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
其次,公众考古学可以增加青少年的参与度。
在教育中引入公众考古学,可以让青少年更加了解文化遗产,从而增加他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兴趣和认识。
最后,公众考古学可以增加社区的参与度。
在社区中普及公众考古学,可以让社区居民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中来,从而加强社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和认同感。
公众考古学的形式有很多种。
一种是考古学教育。
这种形式是通过开设考古学课程、举办考古学活动、组织考古讲座等方式,将考古文化遗产知识传授给公众,增加公众知识储备和保护意识。
另一种是志愿者考古。
这种形式是通过招募志愿者参与文物的发掘、维修、保护等活动来加强公众介入度,提高文化遗产保护的参与性和效果。
第三种是社区考古。
这种形式是通过在社区进行文化遗产展览、文化活动等方式来加强社区对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和保护意识。
尽管公众考古学有很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其中最明显的问题是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的不足。
一些公众参与考古工作是出于好奇和娱乐目的,而不是出于真正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这样反而会造成更多的破坏和污染。
另外,公众考古学还需要加强对公众教育和引导,以防止公众过度参与导致文化遗产的损失。
中国公共考古的新思路——罗泰先生专访
间只是研究材料的不同而已。所以说国际化是推 定会非常喜欢。
动中国考古发展非常重要的内容。
张勇安(以下简称张):现在爱好和喜欢考古
22
中国公共考古的新思路
的中小学生越来越多,家庭也有足够的经济力量 这个老师面对的却是一个班级甚至一所中学的
支撑他们的兴趣。我们在考虑举办一个小学生的 学生。这样的传递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都能取得
W 这个特点而把考古学研究封闭起来;相反,中国
考古会随着国际化的不断增强而使自己的特点 在全球范围内更加明显,所以中国考古学界不用 害怕国际化,可以大胆地包容它。我早已发现,相 当一部分反对国际化的学者是对自己的学问缺
N 乏自信。其实西方考古界也有类似的情况。 对考古学家的训练,在不同的地方积累经验 很重要。我们学校有专项经费用来鼓励研究生花
《东南文化》2016 年第 1 期总第 249 期
21
响到考古。与我自己关系最密切的当然还是中国
罗:是,因为如果不这样做的话,中国考古在
考古的国际化。我深深感觉到,中国考古学从 20 国外就不会得到应有的重视。其实我们现在还在
世纪 70 年代到现在,一方面越来越包容像我这样 面临这个问题。不管在北美还是欧洲,埃及、美索
国际考古夏令营。
很 好 的 效 果 ,我 相 信 这 是 可 以 做 到 的 ,尤 其 在 中
罗:这是很好的想法。苏联就有过这样的制 国的教育制度下,应该比美国更容易做到。
度 ,中 学 生 可 以 花 一 两 个 夏 天 参 加 考 古 发 掘 。他
魏 :说 到 美 国 ,有 很 多 人 认 为 所 谓 的 公 共 考
员会委员,兼任德国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陕西省 考古讲座。与专门研究文化遗产的专家相比,您
试论公众考古学在中国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主流知识、观点无关。 在以上理论的指导下,欧美国家对公众考古报以极
大的热情,积极开展各项活动:针对不同群体出版科普图 书、杂志,针对学生进行考古教育,开辟考古教育网站, 开展各种考古实践活动以及志愿者服务等。而最体现公众 考古精神的则是在遗址的保护、发掘、建设中征求当地社 区的意见,并邀请他们参与其中。由此可见,西方公众 考古的理念及实践极其关注公众的参与及主人翁意识的树 立,并以此来促进公众对共同的文化遗产的认可和保护。
高蒙河先生曾经指出,公众考古学不是西方的舶来 品。他认为中国的公众考古是伴随着考古学的出现而渐次 发生的。④其指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
【作者简介】盛越浦,男,汉族,河南洛阳人,硕士,助理馆员,研究方向:公众考古。 ①傅湘.身临其境去考古[J].中华遗产,2012(7):18-19. ②郭立新,魏敏.初论公众考古学[J].东南文化,2006(4):54-60. ③松田明,冈村克幸,赵荦,等.全球公共考古学的新视角[J].南方文物,2014(3):168-172,167. ④高蒙河,郑好.论中国公众考古不是西方舶来品[J].东南文化,2013(6):24-29.
关键词:中国;公众考古学;现状;问题
公众考古学作为考古学的新的分支,在21世纪初由西 方引入中国,在中国发展时间并不长,同时也面临着一系 列的问题。一方面,在其诞生之初,公众考古就一直是毁 誉参半,部分学者认为考古的公众化就是考古的通俗化, 会破坏考古的纯洁性,部分学者认为公众考古能实现公众 对考古学科的广泛认识,能更好地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 另一方面,考古学界内普遍缺乏对公众考古的认识、讨论 和实践,认为它是不务正业的。笔者深感公众考古作为一 门考古与社会连接的社会公众服务学科,意义重大,有鉴 于国内发展现状,现尝试对中国公众考古理论的发展、实 践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探析。
试论公众考古学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试论公众考古学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发展建议作者:郝龙来源:《卷宗》2016年第01期摘要:公众考古学理念发展源于美国,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其理论和实践都已迈向成熟,如今,在很多国家都获得了普遍认可。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公众考古学这种全新的学科也逐渐在我国开始生根发芽。
但是,由于它在我国的发展还处在一个起步阶段,而我国社会因素较为复杂,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对其发展造成了阻碍。
本文简单的分析了公众考古学在我国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发展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公众考古学;发展阻碍;解决策略当前,我国公众考古学不管是在理论知识上,还是在实践上,都还没有彻底完善,在社会学界中还没能明确界定出它的内涵和范畴。
但可以肯定的是,让公众对考古资源和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得以唤醒,并以此来传承文化遗产是公众考古学的最终目的所在。
虽然我国已经开始开展公众考古学的实践工作,且也取得了一些良好效果,但是作为新生事物的公众考古学,还不具备成熟完善的理论体系,因此,不管是在应用还是实践上它所面临的问题依旧还有很多。
1 公众考古学发展所面临的问题1.1 公众能力和动机层面上的问题由于考古学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在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上都具有一定的完整性和独立性,这也致使考古学的相关阐释,以公众参差不齐的知识水平很难做到有效理解,从而也促使当下的考古学的科普释读很难被大众所接受[1]。
同时,很多考古活动在开展过程中,虽然有很多人来参观,但其中真正是来获取考古知识的人却少之又少,大多不是出于好奇来观看,就是想知道文物的经济价值。
这些错误的动机也就促使很多考古公众化活动的最终目的很难得到实现。
1.2 不完善的考古学发展我国的考古学自发展到现在也才仅仅几十年的时间,在理论和方法上都还不是很成熟,学界对很多问题都无法给予正确的定论,从而也就更难向公众去解释。
如果强行解释,就很有可以会将错误的信息传递给了民族,这种行为是对公众和科学的不负责任。
公众考古的新形式
公众考古的新形式公众考古是一种新的考古形式,它将考古活动开放给公众参与,以促进公众对考古文化的了解和保护。
随着人们对历史文化的兴趣日益增长,公众考古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了解古代文明的机会,也为考古工作者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本文将介绍公众考古的新形式,并探讨其对考古文化的意义和影响。
公众考古的新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考古展览和活动:越来越多的考古机构举办了各类展览和活动,让公众亲身参与到考古过程中。
这些展览和活动包括模拟挖掘、文物展示、考古实验等,使公众可以亲身体验考古工作,并了解考古学知识。
2.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公众通过网络平台可以更加方便地了解考古工作和成果。
许多考古机构和学者会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和考古经历,与公众进行交流和互动。
3. 志愿者项目:一些考古项目会招募志愿者参与实地考古工作,他们可以帮助挖掘、清理文物、记录信息等。
志愿者项目不仅可以为考古工作者提供更多的人力支持,也能让公众更深入地了解考古工作。
4. 公众教育和保护:通过举办讲座、工作坊和培训班等活动,考古机构可以向公众传授考古知识和技能,提高公众对考古文化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公众考古的新形式对考古文化有以下几点意义和影响:1. 增进公众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公众参与考古活动可以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文明和历史事件,增进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 增加文物保护意识:公众参与考古活动可以让他们更加了解文物的珍贵性和脆弱性,提高文物保护意识,避免盗掘和破坏行为。
3. 促进考古文化传承和发展:公众参与考古可以促进考古知识和技能的传承和发展,培养更多的考古爱好者和专业人才。
4. 加强考古工作者和公众的互动和交流:公众参与考古活动可以让考古工作者更加了解公众的需求和期望,促进双方的互动和交流。
罗泰教授访谈录(特约专稿)
罗泰教授访谈录(特约专稿)考古学方法论张良仁:你是在中国学的考古学,然后带着中国考古学的方法去哈佛大学作的研究,这种方法与美国的人类学有些冲突。
你所著的《乐悬》和《宗子维城》将考古资料与历史文献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确实体现了这一点。
那么,你用中国考古学方法撰写的论文在当时有没有遇到阻力?你在UCLA工作时有没有遇到阻力?罗泰:我并不习惯把方法分成中国的和美国的。
我主张首先要了解实际情况,多了解各种可行的理论方法。
因为每个题目有其自身适当的方法,在研究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会显现出来。
你所谓的“中国方法”大概说的是20世纪中国一部分考古学家对蒙特留斯(Montelius)的类型学方法。
我在我的博士论文里的确用了这种方法,因为适合于研究题目,所以没有任何人反对。
但是应该强调的是,我当时对编钟的分期分类主要是希望能够把双音钟几个世纪的发明和发展过程表述出来。
尽管我为此利用了传统考古学的类型学方法,但背后的问题并非来自于纯粹的传统器物学,而是来自于科技史和音乐史。
就像我在北大讲的,在使用类型学的时候要有个目的,这个目的会影响到分期分类的标准和质量。
在研究一个题目前,我们首先要把研究目的弄清楚。
所以我在研究编钟时,根据我自己的研究目标对中国学者的传统方法做出来的结果进行了重新梳理。
如果我的论文仅限于这种分析的话,哈佛大学人类学系的教授也许会提出若干意见,但我的博士论文还包含了很多其他内容。
我对中国古代音乐的文化背景作了充分的讨论,为此还引用了社会人类学、民族音乐学、语言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
我还用到较多的铭文资料,使用了文献学和文字学的理论与方法。
总的来说,我的论文又长又杂,我把它写成书的时候删掉了很多内容,其中一部分改成文章发表了。
现在看来,尽管有很多新发现证明我当时的一些具体理解是错误的,但基本论点还是站得住脚的。
如果现在再让我讲编钟的文化背景,我就会更加强调西周中晚期编钟对礼制改革的重要性。
尽管我是从哈佛大学人类学系毕业的,但后来一直在美术史系工作。
公共考古视域下文化遗产价值传播
社会价值
文化遗产是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的重 要源泉,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
公共考古与文化遗产价值的结合
普及文化遗产知识
促进公众参与
通过公共考古活动,向公众普及文化遗产 的相关知识,提高公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 识。
创新传播方式
鼓励公众参与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让他 们亲身体验文化遗产的魅力,增强对文化 遗产价值的认同。
公共考古在文化遗产价值传播中面临的挑战
知识储备不足
传播方式单一
受众群体局限
公共考古领域对专业人才的知 识储备要求较高,包括文物研 究、历史、艺术等多个领域。 目前,这方面的人才储备并不 充足,对文化遗产价值传播构 成一定的挑战。
传统的公共考古传播方式主要 依赖于实体文物展示和专家讲 解,缺乏互动性和创新性,难 以吸引更广泛的受众。
知和保护意识。
活动内容
组织公众参与的考古挖掘、文物展 示、专家讲座等一系列活动,让公 众亲身参与考古过程,了解文化遗 产的重要价值。
活动效果
活动吸引了大量公众参与,增强了 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和保护意 识,同时也提升了遗址的知名度和 影响力。
案例二:某博物馆的文化遗产价值传播项目
项目目的
通过博物馆的文化遗产价值传播项目,深入挖掘和展示文化遗产的 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活动。
02
活动内容
在活动现场,设置考古体验区、文物展示区、专家咨询区等,为公众提
供丰富的考古体验和文化遗产认知机会。
03
活动影响
此次活动成功引发了公众对考古和文化遗产的关注和热情,提升了文化
遗产在社会公众中的认知度和影响力,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奠定了
广泛的社会基础。
05
CATALOGUE
公众考古学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研究
公众考古学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研究【摘要】公众考古学是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方法,通过促进公众参与和数字技术的应用,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
本文从公众考古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意义、方法和技术、公众参与式考古项目案例分析以及数字技术在公众考古学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通过对相关案例的分析,展示了公众参与式考古项目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结论部分强调了公众考古学对文化遗产保护的促进作用,并展望了公众考古学在未来的发展方向。
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提高文化遗产保护的效果,促进公众参与和传承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文化遗产保护、公众考古学、公众参与、数字技术、历史考古、文化传承、教育传播、社会参与、遗址保护、文化价值、社会影响、考古方法、技术应用、文化解读、公共意识、合作项目、文化传统、保护措施、研究成果、未来发展。
1. 引言1.1 公众考古学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研究公众考古学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研究涵盖了多个方面,如公众参与式考古项目的实施、数字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等。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公众参与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运用新的技术手段提高考古工作的效率和精确度。
这些研究不仅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为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2. 正文2.1 公众考古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公众考古学是一种将考古学研究结果与公众分享,促进公众参与和理解的学科。
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叶的民众考古运动。
在当时,人们对考古学感兴趣,但通常只是作为观赏或奇观的对象。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意识的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愈发重视,公众考古学逐渐兴起。
公众考古学的发展历程中,一些重要机构和项目对其推动起到了重要作用。
英国的“时间之队”项目,通过组织志愿者参与考古发掘和保护工作,让公众更加深入了解考古学的工作和意义。
论公众考古对国内遗址类博物馆发展的启示
论公众考古对国内遗址类博物馆发展的启示公众考古是指在考古工作中,将考古成果、考古知识、考古文化等向公众推广和普及的一种活动形式。
公众考古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也是一种教育方式,能够促进公众对历史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带动国内遗址类博物馆的发展。
首先,公众考古可促进遗址类博物馆丰富展览内容和形式,提升吸引力。
在公众考古活动中,通过展示考古发现,举办考古文化讲座、工作坊等活动,让公众深入了解遗址的文化内涵,增强参观博物馆的兴趣和热情。
因此,博物馆可以根据公众考古的需求,扩展展览面积和展览主题,提供更加多样化和有趣的学习和体验方式,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
其次,公众考古可促进博物馆向社会中各个群体推广文化,实现文化普及。
随着全民教育的进步,参观博物馆成为一种风尚,各种文化知识也成为了大众关注的话题。
博物馆可以利用公众考古平台,向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地域的公众普及历史文化知识,推广文化价值。
此外,公众考古还可以让公众参与到展览活动中,通过互动、合作等方式,让公众深入参与文化体验,感受文化的独特魅力。
最后,公众考古可促进博物馆和社会各界合作,建立互动平台,共推文化交流。
公众考古不仅是一种考古科学,更是一种文化教育和交流,需要各界人士的支持和参与。
博物馆可以利用公众考古平台与学校、社区、媒体、旅游机构等各方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进博物馆事业。
例如,博物馆可以与学校合作,举办考古讲座、考古实践等活动,开展学生文化体验活动,促进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提升。
综上所述,公众考古对国内遗址类博物馆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可以为博物馆提供思路和方向,促进其发展和成长。
公众考古是一种推广文化知识和交流文化思想的现代活动形式,能够增进人们对历史文化的了解和体验,促进文化的繁荣和传承。
试探广西公共考古发展的新思路
试探广西公共考古发展的新思路【摘要】广西作为中国重要的考古资源之一,公共考古事业亟需新思路。
本文从搭建合作平台、加强宣传教育、结合文化特色、利用新技术手段和建立保护机制等方面探讨了广西公共考古的发展路径。
通过多方合作推进考古事业,提升社会参与度,打造公共考古品牌,深入利用新技术手段,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保护机制。
展望未来,广西公共考古事业有望取得更大突破,通过本文提出的新思路,为广西考古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总结了试探过程所取得的成果,并对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为广西公共考古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公共考古、广西、新思路、多方合作、宣传教育、社会参与度、文化特色、品牌打造、新技术、保护机制、遗址、可持续发展、展望、成果、建议。
1. 引言1.1 为什么需要试探广西公共考古发展的新思路广西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地区,拥有着众多珍贵的考古遗址和文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广西的遗址保护面临着严峻挑战。
现有的考古发展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下的需求,公共考古事业亟需新的思路和举措来推动其发展。
广西公共考古发展的新思路是必要的,因为传统的考古工作往往由专业人士独立完成,缺乏公众参与和社会支持。
在这种情况下,很难真正将考古成果转化为社会共识和文化传承。
借助新的思路和方法,可以激发公众对考古事业的兴趣,提高社会参与度,并形成广泛的文化共识和认同。
广西公共考古发展的新思路也是必要的,因为当前的考古保护和研究往往面临着资金不足、技术落后和人才短缺等问题。
通过引入多方合作、利用新技术手段等措施,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推动公共考古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试探广西公共考古发展的新思路是当务之急,只有通过创新和改革,才能实现公共考古事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促进广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2. 正文2.1 搭建多方合作平台,推动公共考古事业的发展要想推动广西公共考古事业的发展,我们必须搭建一个多方合作的平台,让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并共同推进。
罗泰(Lothar Von Falkenhausen)教授访谈
罗泰(Lothar Von Falkenhausen)教授访谈《考古与文物》编辑部【期刊名称】《考古与文物》【年(卷),期】2012(000)001【摘要】罗泰先生您好,首先欢迎您到陕西来,同时非常感谢您能够接受《考古与文物》的采访.1.您到陕西来是因为对陕西的文化和考古有特别的兴趣吗?罗泰:陕西是文物大省,世界上所有的考古学家应该都到这里来参观(笑).石兴邦先生说他去过世界上所有的文明古国,没有一个地方比陕西的文物更好.他的说法是有根据的,陕西各个时代的文物都有,非常丰富,而且也比较有特点,所以我每次到陕西来都特别兴奋.我是研究周朝的,周朝的渊源就在陕西这块地方,所以我一直很想到这里来.我曾经写过有关周王朝的始祖后稷这个传说的硕士论文.当时我就特别想到周原和武功那一代去看看跟后稷的活动有关的地方,但是当时周原还没有对外开放,所以我到1991年才第一次跑到周原这一带.后来又去了好几次,每次都有很多收获,昨天又去了.(笑)【总页数】5页(P108-112)【作者】《考古与文物》编辑部【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公平竞争获取土地是发展方向——泰华房地产开发(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罗瑞希访谈录 [J], 贾忠文;2.雷德侯(Lothar Ledderose)教授访谈录 [J], 雷德侯[德];吴若明3.罗泰(Lothar von Falkenhausen)教授访谈录 [J], 罗泰[美];张良仁(采访);张莉(整理)4.罗泰(Lothar von Falkenhausen)教授访谈录 [J], 罗泰;张莉5.美国文学中的流行音乐、拉格泰姆和布鲁斯——史蒂文·C·特雷西教授访谈录 [J], 张静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公众考古对国内遗址类博物馆发展的启示
论公众考古对国内遗址类博物馆发展的启示1. 引言1.1 公众考古的兴起公众考古的兴起,指的是近年来公众对考古活动的兴趣和参与度显著增加的现象。
随着社会对文化遗产的重视和认识的提高,公众开始更加关注和参与考古活动,积极支持考古工作的开展。
公众考古不仅仅是让人们了解历史和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是让公众参与增强他们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通过参与考古活动,公众可以深入了解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感受到传承文明的重要性,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公众考古的兴起,为国内遗址类博物馆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动力,推动了博物馆与社会的互动和交流,促进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1.2 国内遗址类博物馆的现状国内遗址类博物馆的现状可以说是多方面的。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文化遗址和古迹面临着破坏和消失的危险。
这也给国内遗址类博物馆的发展带来了挑战,因为它们需要更多的资源和支持来保护这些文化遗产。
国内遗址类博物馆在展览和教育内容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一些博物馆展览陈列较为陈旧,教育活动缺乏吸引力和互动性,未能有效地吸引和教育公众。
这也导致了一些博物馆的知名度和感知度不高,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和支持。
国内遗址类博物馆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来提升自身的实力和影响力。
公众考古的兴起为国内遗址类博物馆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启示,希望通过各种努力和措施,可以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作用,保护和传承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
2. 正文2.1 提升博物馆的知名度和感知度提升博物馆的知名度和感知度是国内遗址类博物馆发展的重要一环。
通过各种宣传推广活动,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博物馆的存在和展示内容。
可以利用传统媒体、新媒体以及线下活动等多种途径来提升博物馆的知名度。
比如可以在各大媒体平台上发布展览信息和文物图片,吸引更多人关注。
同时还可以通过举办特色展览、讲座、座谈会等活动,吸引各类观众前来参观,提升博物馆的知名度和感知度。
先考古后出让的考古意见
先考古后出让的考古意见考古是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应该在土地出让之前进行,以确保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历史的痕迹和文化的积淀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人们回溯历史、了解过去的重要依据。
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历史,保护文化遗产,以便后世子孙能够继续受益。
先进行考古工作有助于保护文化遗产。
通过考古工作,我们可以了解到土地下潜藏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这些遗迹和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代表着一个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如果在土地出让之前进行考古工作,可以避免因为施工活动而对这些遗迹和遗产造成破坏。
只有先了解它们的价值和意义,才能更好地保护它们,让它们成为我们城市的一部分,为我们的后代留下宝贵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先进行考古工作有助于文化遗产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通过考古工作,我们可以了解到一座城市的历史发展脉络和文化特色,这对于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土地出让之前进行考古工作,可以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合理规划土地的利用方式,使得文化遗产与城市发展相互促进。
比如,在保护历史建筑的同时,可以将其改造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或是博物馆等,既保护了文化遗产,又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先进行考古工作有助于激发公众对历史和文化的兴趣。
通过考古工作,我们可以将历史和文化呈现给公众,让他们了解和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
在土地出让之前进行考古工作,可以将考古发现的成果进行展示和普及,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
这不仅可以增加公众对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还可以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
先进行考古工作再进行土地出让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通过先考古后出让的方式,可以保护文化遗产,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并激发公众对历史和文化的兴趣。
作为一个城市的发展者和管理者,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将历史和文化融入到城市的发展中,为我们的后代留下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只有这样,我们的城市才能更加繁荣和美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6-02-18作者简介罗泰(Lothar von Falkenhausen ),男,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 )中国考古学与艺术史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青铜时代考古、盐业考古。
曹峻(1977-),女,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东南地区先秦考古。
魏峭巍(1981-),男,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商周考古、文化遗产保护。
张勇安(1975-),男,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美国史。
内容提要:在公共考古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当下,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罗泰先生认为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迅猛发展,中国的考古学事业也得到飞速提升,特别是国际化的趋势越发显著。
在此背景下,中国的公共考古可以从加强中小学师生的考古与遗产保护意识、充分展现考古学术问题论争等方面入手,在坚持学术原则的基础上,根据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情况并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一条发展道路。
关键词:公共考古中国考古国际化遗产保护罗泰中图分类号:K851文献标识码:D罗泰(Lothar von Falkenhausen ),男,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 )中国考古学与艺术史教授、扣岑考古研究所(Cotsen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东亚研究室主任、奥巴马总统文化遗产咨询委员会委员,兼任德国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荣誉研究员、浙江大学荣誉教授和美国艺术与科学学会会员,是长江流域古代盐业生产国际考古项目(1999—2004)的主要负责人之一,2010年起担任西安杨官寨国际田野考古学校导师。
先后求学于德国波恩大学、中国北京大学、日本京都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
关注中国青铜时代考古,尤其重视通过考古学研究解决重大跨学科和历史问题。
所著《孔夫子时代的中国社会(公元前1000年—前250年):考古学实证》(2006)一书荣获美国考古协会图书奖。
2015年12月14—17日,第二届“世界考古论坛·上海”在上海大学成功举办,包括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罗泰先生在内的三位著名学者分别做了公共考古的讲座。
论坛期间,我们受《东南文化》委托,就公共考古及相关问题采访了罗泰先生。
曹峻(以下简称曹):罗泰先生,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您此次参加第二届“世界考古论坛”并专门做了关于早期中国商品经济的公共考古讲座。
与专门研究文化遗产的专家相比,您作为一名考古学家,可以为公共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提供独特并且值得重视的视角。
我们想请您谈谈这方面的问题。
罗泰(以下简称罗):公共考古需要很多专业知识,虽然不是我主要研究的方向,但我很在乎也很关心这方面,我非常乐意谈这个话题。
魏峭巍(以下简称魏):您从20世纪70年代就在北京大学(以下简称北大)求学,当时正是中国社会转变最快的时期,可能赶上了许多学者想做但没能做、或者没想过做的事情。
您觉得这三十多年来中国考古学领域给您印象最深、最大的变化是什么?罗:中国考古这三十多年的变化,很难一口气说出来。
因为变化不完全是考古的,而是全国的、甚至全世界的,各方面、各层次的变化都会影中国公共考古的新思路——罗泰先生专访〔美〕罗泰1〔中〕曹峻2魏峭巍2张勇安2(1.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洛杉矶;2.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200444)响到考古。
与我自己关系最密切的当然还是中国考古的国际化。
我深深感觉到,中国考古学从20世纪70年代到现在,一方面越来越包容像我这样的外国人,比如我当年来北大读书的时候,外国学者是不能在中国进行考古发掘的,我们能有一天半的时间访问北大考古工地就已经很好了。
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中国考古人员到国外学习,最近还有带队到国外开展考古工作的,比如南京大学想在伊朗,西北大学想去巴基斯坦、西伯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发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蒙古、中亚、中美洲等地工作;甚至有考古人员去非洲做考古的,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趋势。
我昨天才知道,洪都拉斯和中国虽然还没有外交关系,但两国已经开始通过考古合作建立友谊。
我还听说尼加拉瓜马上要修建由中国投资的跨国大运河,这将是大规模开展考古工作的一个好机会,希望也会有大批的中国考古学家参加。
坦白地说,这些发展对大家都只有好处而没有坏处。
当然会有一些人怀疑这种全球化的过程是否会使中国考古失去特点,并为此而感到忧虑。
但我觉得,中国考古的特点主要在于材料的性质(研究方法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材料的特点而形成的),我们完全没有必要为了保持这个特点而把考古学研究封闭起来;相反,中国考古会随着国际化的不断增强而使自己的特点在全球范围内更加明显,所以中国考古学界不用害怕国际化,可以大胆地包容它。
我早已发现,相当一部分反对国际化的学者是对自己的学问缺乏自信。
其实西方考古界也有类似的情况。
对考古学家的训练,在不同的地方积累经验很重要。
我们学校有专项经费用来鼓励研究生花至少一个夏天在不属于他的研究领域的地方参加田野工作。
比如有个专门从事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学生,去年到秘鲁参加考古项目,学到许多可以应用到中国研究主题上的知识;同时他也在秘鲁留下很好的印象,这是相互的。
我读研究生的时候在韩国、日本也学了很多知识,还在美国的缅因州(Maine)及英国的威尔特郡(Wilt-shire)参加了考古发掘。
魏:就像您说的,中国考古原来只是在自己的话语体系里,但随着国际化的发展,学术交流会越来越简单,因为大家都在这样的全球话语体系里,你可以理解我的、我可以理解你的,相互之间只是研究材料的不同而已。
所以说国际化是推动中国考古发展非常重要的内容。
罗:是,因为如果不这样做的话,中国考古在国外就不会得到应有的重视。
其实我们现在还在面临这个问题。
不管在北美还是欧洲,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等古代文明的考古研究地位已经确立,美国、欧洲有考古专业的学校往往都有埃及考古的教职,而且没有任何人质疑这一设置。
但是对于中国考古学,好几所应该设置教职的学校都没有。
这些学校也许有中国语文课,但没有中国考古专业,更没有分时段研究中国考古的专家。
我们UCLA有两个这样的专家是非常少见的。
在欧洲也很少,甚至像考古传统非常优秀的德国,到现在也还没有一所大学有中国考古的教职。
所以,虽然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中国考古的地位明显提高了,但相对还在初级阶段,没有达到它应有的地位。
曹:那您认为在近30年来中国考古发展的大背景下,公共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这两项事业发展得如何?罗:我今天上午也和王巍所长谈到这一点,我们回忆20世纪七八十年代认识的地方行政干部,他们都订《考古》、《文物》杂志,并且很认真地看。
所以新中国建立以来一直存在这么一个具备一些知识并且关心考古的群体,而不是只有考古界的人才关心考古。
考古学在中国一直有群众基础。
近年来中国社会富裕,基本生活水平提高,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对考古这类属于上层结构的学科感兴趣。
他们不一定要将之作为职业,但他们想了解专家的意见和看法,另一方面他们还想直接参与、亲身体验考古工作。
而满足这些需求也是考古界的重大责任。
这个责任怎么履行是需要好好思考的。
我在美国每年至少开几次公开的演讲会,介绍我最新的研究或者一般的课题。
美国有一个半学术、半业余的考古学机构(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简称AIA),经常给我们在很多地方安排演讲,包括非常偏僻的地方。
我作为AIA选派的演讲者,每次都受到当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这让我非常感动。
演讲费很低,是象征性的报酬,但这绝对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一种义务活动。
中国最近也开始往这个方向努力,比如有考古学家组织爱好者去旅游,举办考古夏令营,让孩子们在放假期间到考古工地参加发掘。
很可惜我小的时候就没有这个经历,如果有的话,我肯定会非常喜欢。
张勇安(以下简称张):现在爱好和喜欢考古的中小学生越来越多,家庭也有足够的经济力量支撑他们的兴趣。
我们在考虑举办一个小学生的国际考古夏令营。
罗:这是很好的想法。
苏联就有过这样的制度,中学生可以花一两个夏天参加考古发掘。
他们非常认真,而且视角特别,看问题和成年人不完全一样,所以对考古学研究往往会起促进作用。
重要的是,这样的制度给考古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中国也可以做到,如果面向国际的话,一定会有许多人参加。
现在美国有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在学汉语,他们很崇拜中国文化,想到中国来。
你们可以举办考古夏令营,让美国孩子一面学中国文化,一面结交中国朋友。
曹:这次您专门开了公共考古的讲座,结束后还有许多人留下来想再和您交谈,但时间确实不够了。
罗:这次考古论坛的公共讲座和上次不一样。
上次在市中心的上海博物馆,有老百姓去听,所以那些演讲就必须简单。
我这次的演讲,在场的有这么多著名学者,听众好像也都是大学生,所以还不是一次纯粹的公共考古活动。
如果是公共考古活动,就要介绍非常多的基本背景。
让自己的演讲和听众的知识水平相匹配,这是大家都要学会的。
其实这也是考古学家训练的一部分。
UCLA有一个制度,就是研究生拿到夏天做研究的奖学金后,要到中学去待几天(每一千美金待半天),介绍和交流考古知识。
只不过我们还有一个关键的事没有完全解决,就是中学教师事先要提供一个框架,让学生有所准备,比如让他们知道考古学是什么,和正在学习的其他内容有什么关系等。
但这不是容易的事,因为很多时候教师自己也不太了解考古学。
曹:这是不是和美国社会对考古学的关注度有关系?罗:当然有关系。
其实美国中学教师有义务每年接受若干天数的专业训练,我们应该想办法在这些训练里给历史教师们加进一些考古的内容。
曹:中国已经有这方面的工作,比如最近北大正在面向全国的中学历史教师举办考古培训班。
罗:这很关键,可能就是公共考古最需要的环节。
在大学和老百姓之间还有一些缺环,中间最能够起作用的就是中小学甚至幼儿园老师,如果我们能够让他们传递考古知识,那将是非常有意义的。
因为尽管我们只接触一个中学老师,但这个老师面对的却是一个班级甚至一所中学的学生。
这样的传递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都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我相信这是可以做到的,尤其在中国的教育制度下,应该比美国更容易做到。
魏:说到美国,有很多人认为所谓的公共考古是从美国传过来的。
罗:根本不是,美国的公共考古目前为止是比较弱的,比较好的如苏联,刚才已经谈到,让小孩子有机会在暑假里参加考古发掘;还有北欧的瑞典、亚洲的日本也非常好。
魏:我们中国的学者比如苏秉琦先生不断强调考古要大众化,考古学家不能只做学问,而要加强和群众的接触;张忠培先生、高蒙河教授也指出,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发掘半坡遗址的时候就开始举办面向公众的考古展览。
以前一提到公共考古就会说是美国人查尔斯·麦吉姆西(Charles McGimsey)出了那本《公共考古》(Public Archaeology)的书,中国国内才开始关注这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