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李清照文学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的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的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861de2e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91.png)
李清照《如梦令》的原文及赏析李清照《如梦令》的原文及赏析李清照这首《如梦令》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李清照《如梦令》的原文及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原文: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赏析:《如梦令》,写的是词人一次郊游归途中匆忙间“误入藕花深处”的事。
稍加品味,词人心中的无比喜悦可以悟得。
去野外风景绝妙处“溪亭”游玩应该欢快,因为欢快就喝过头了酒,因为醉酒后沉沉睡去在太阳快落山时醒来才匆忙驾船回家;这喝酒是助兴,喝醉酒是爽朗尽兴。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表明临出荷花荡还赏看到了满滩鸥鹭从荡中齐飞出的壮观场面;即惟其晚归才见到了这平时难得见到的.美妙画面,心情定然转生愉快。
归结起来,青年时期李清照的生活由自己意愿而定,大抵以美满尽兴为终极追求目标,人生潇洒,情趣率真。
词中只是写到“满心欢乐”吗?笔者认为,“惊险刺激”在文本中也多有交待。
一个青年女子郊游到“日暮”,路途行走就有不便,此一险;因为“沉醉”于酒恰才醒来,头脑昏昏沉沉,又加上天已擦黑,辨不清方向,此二险;荷花荡水域到处荷到处花,本想撑船回家却终于“误入藕花深处”离开家里反而更远,此三险;天黑心慌,手忙脚乱,“惊起一滩鸥鹭”的同时也极有可能就惊吓了自己,此四险……而所有这些,倘凑巧造成自己醉眼心慌、手忙脚乱而哐铛入水,则是天大的惊险。
以致于如今追忆起来,仍然心悸而魄动;这从词的开头“常记”一词可以体会出来。
词人在对暮归途中迷路的描述,用“争渡,争渡”这种反复的修辞手法,活画了她的焦虑慌张及手脚并用划船的情形。
请看,词人怎能不急呢?连鸥鹭水鸟也倦飞而归巢,而自己竟然迷路了。
因此,描述那种水鸟成片惊起的动作形象实在是反映自己心情的焦灼,或者说,“满滩鸥鹭”惊飞正是词人意乱神散情形的映衬,以景衬情,写照真实。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a727f39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c0.png)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及赏析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及赏析《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
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原文】如梦令【北宋】李清照常记溪亭①日暮,沉醉②不知归路。
兴尽③晚回舟,误入藕花④深处。
争渡,争渡⑤,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①溪亭:溪边的亭子。
②沉(chén)醉:陶醉。
③兴尽:游兴得到了满足。
④藕花:莲花。
⑤争渡: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争:怎。
【翻译】那是一个多么快乐的日子!醉意未消,暮色苍茫,泛舟误入荷花深处,惊动了水鸟,扑哧哧全飞起来了。
置身于这样优美的情景中,诗人怎不满心欢快呢?【赏析】这是一首忆昔词。
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忘返。
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dc9fbf8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b6.png)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及赏析李清照《如梦令》是一首灵感独特、优美动人的唐诗。
通过诗人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意象,表达了爱情的甜蜜与刻骨铭心。
《如梦令》的原文如下: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杨柳岸,晓风残月。
桂林楼,夜色闲深。
怕人看,分付只须深锁门。
眼底事,又作风情。
《如梦令》以诗人回忆的形式展开,描绘了雨后清晨的景色。
诗人在庭院里醉卧,感受到雨水洗净了空气,欣赏着窗外绿意盎然的景象,心情愉快而宁静。
通过描绘细腻而生动的画面,李清照将读者带入了她的内心世界。
首句“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表达了诗人昨晚酣醉入睡,清晨醒来时,仍有余醉未消。
第二句“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中的“卷帘人”指的是与诗人相伴的爱人,表示诗人对爱人的疼爱与思念。
而“海棠依旧”则意味着昨夜经过雨水洗礼过的景色依然美丽动人。
作品中的“知否?知否?”两句,是通过反问句的形式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浓情蜜意,传递了爱情的甜蜜与感动。
这两句中的“绿肥红瘦”形容了春意盎然的景象,也可借喻出爱情的美好与悲伤。
接下来的两句“杨柳岸,晓风残月。
桂林楼,夜色闲深。
”通过景物的描写增加了诗歌的唯美氛围。
透过杨柳岸边晓风下的残月和夜色静谧下的桂林楼,表达了诗人忍受离别之痛的感受。
最后两句“怕人看,分付只须深锁门。
眼底事,又作风情。
”则以命令的口吻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并透露出诗人内心世界和外界的对比,表现出诗人苦苦思念的心情。
通过对《如梦令》原文的分析与赏析,我们可以感受到李清照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对爱情的琢磨与追求。
她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将读者带入了她的内心世界,并流露出情感真挚而深沉的态度。
这首诗堪称是李清照的代表作品,也展现了唐代女子诗人的高尚情操和婉约风格。
总之,《如梦令》以其优美的语言、动人的意境和真挚的情感,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也为李清照赢得了卓越的文学声誉。
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意义,使其成为唐代诗歌中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
人间有味是清欢李清照如梦令译文及赏析
![人间有味是清欢李清照如梦令译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27024a8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b6.png)
人间有味是清欢李清照如梦令译文及赏析人间有味是清欢——李清照《如梦令》译文及赏析李清照(1084年-1155年),北宋时期的女词人,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她的词作以抒情、缠绵的爱情词著称,深受后人喜爱。
其中,李清照的《如梦令》以其清新脱俗、意境婉转而广为传颂。
下面将为大家呈现《如梦令》的译文及赏析。
《如梦令》原文: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译文:常常记得在溪亭日暮的时候,陶醉于其中却不知道回去的路。
兴致逐渐消失,我晚了回到船上,不小心入了莲花盛开的深处。
争相渡过小溪,争相渡过小溪,惊起了一群群鸥鹭。
《如梦令》是一首描写夜晚渔船归途的词作,在抒写景观的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并解读这首词作。
整首词以"常常记得"为开头,生动地描绘出日暮时分的溪亭景色。
夜幕降临,渔船归途,河边的景色变得陌生起来。
而"常常记得"则暗合了作者内心的若有所失,仿佛在暗示有一段自己深深扎根于大自然之间的记忆。
"兴尽晚回舟",这里通过使用"晚回舟"揭示出词人的思绪飘忽不定,可能是因为过于陶醉于自然的美景而不愿离去,也可能是因为被某种失落所困扰。
这种情感的表达十分抽象,但却让人情不自禁地投入其中。
"误入藕花深处",这是整首词中最为神秘的一句。
藕花有多重寓意,它可以代表女子的柔美和纯洁,也可以暗示着爱情的曲折和陷阱。
这句词出奇地使用了"误入"二字,说明了词人没有料到自己会陷入这样一段情感之中,情不自禁之下陷入了困境。
"争渡,争渡",通过这一句,以及后面的"惊起一滩鸥鹭",词人将焦虑和突然惊醒的心情一并表达出来。
在经历了情感的起伏和迷茫之后,突然遭遇到鸟群的掠过,仿佛是生活的一个阶段的终结。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如梦令》翻译赏析_1888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如梦令》翻译赏析_1888](https://img.taocdn.com/s3/m/db608dd527284b73f24250f7.png)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如梦令》翻译赏析篇一:《如梦令》赏析《如梦令》赏析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一)作者介绍李清照(1084.3.13~1155.5.12),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
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其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语言清新自然;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语言哀婉沉痛。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
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
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二)文意赏析注释:(1)如梦令:词牌名。
(2)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如梦令”,词牌名,选自《漱玉词》。
(3)常记:时常记起。
(4)溪亭:临水的亭台。
(5)日暮:黄昏时候。
(6)沉醉:大醉。
(7)兴尽:尽了兴致。
(8)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9)回舟:乘船而回。
(10)误入:不小心进入。
(11)藕花:荷花。
(12)争渡:快速划船通过。
(13)惊:惊动。
(14)起:飞起来。
(15)一滩:一行。
(16)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译文:依旧记得经常出游溪亭,一玩就到傍晚,因为喝醉而忘记回去的路。
乘船返回时,迷路进入藕花池的深处。
怎样才能划出去,拼命地划着找路,却惊起了一滩的鸥鹭。
鉴赏:这是一首忆昔词。
李清照以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虽然尺幅较短,但给人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意境当中。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是“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之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都辨识不出来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地传达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且十分愉快的游赏。
接着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李清照(如梦令二首)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二首)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ab3d58383d049649b6658ad.png)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赏析如梦令【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作者介绍】李清照(1084年~1151年),号易安居士,宋代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
父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
丈夫赵明诚历任地方官职,对金石学很有研究。
她早年生活在一个学术、文艺气氛都非常浓厚的家庭里,过着优闲平静的生活。
南渡以后不久,丈夫死去,颠沛流离,境遇孤苦。
她是南宋有名的女作家,诗词散文都有成就。
所作词,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要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南渡后在词中蕴含着沉痛的家国兴衰之惑,通过个人遭遇反映时代和社会的动乱,现实意义较强。
她是词中婉约派的大家,擅长白描手法。
论词注重协律,崇尚典重、情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所作诗风格豪迈,爱国热情极强,但流传不多。
所著《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辑有《漱玉词》,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简析】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
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
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
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
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
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
“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
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
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
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李清照(如梦令二首)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二首)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380638da76e58fafbb00309.png)
如梦令【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作者介绍】李清照(1084年~1151年),号易安居士,宋代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
父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
丈夫赵明诚历任地方官职,对金石学很有研究。
她早年生活在一个学术、文艺气氛都非常浓厚的家庭里,过着优闲平静的生活。
南渡以后不久,丈夫死去,颠沛流离,境遇孤苦。
她是南宋有名的女作家,诗词散文都有成就。
所作词,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要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南渡后在词中蕴含着沉痛的家国兴衰之惑,通过个人遭遇反映时代和社会的动乱,现实意义较强。
她是词中婉约派的大家,擅长白描手法。
论词注重协律,崇尚典重、情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所作诗风格豪迈,爱国热情极强,但流传不多。
所著《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辑有《漱玉词》,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简析】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
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
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
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
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
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
“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
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
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
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5eb060d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33.png)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文及赏析李清照这首《如梦令》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宋代: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
知道吗?知道吗?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注释疏:指稀疏。
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鉴赏李清照这首《如梦令》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起首两句“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辞面勾勒写词时间与环境,昨夜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故把酒以消愁绪,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
“雨疏风骤”十分恰切地写出暮春时节,风萧萧然而雨却是疏落,渲染了词人花下醉酒的怅然之感。
即便把酒过后的酣睡浓甜,但仍难“消残酒”,写出词人此刻的慵懒惺忪。
词人唤来侍女“试问卷帘人” 转折巧妙精当,灵动自然。
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地,却又不忍亲见,一个“试”字,将词人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究竟的矛盾心理,刻画得贴切入微,真实可感。
孰料,“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让词人喜出望外却又无奈黯然,“却”字道出了“卷帘人”不解词人心以及词人的意外之喜,词人的细腻委婉和侍女的粗疏淡漠形成对比。
李清照词《如梦令》全文翻译赏析
![李清照词《如梦令》全文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487bccf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c7.png)
李清照词《如梦令》全文翻译赏析
李清照词《如梦令》全文翻译赏析
如梦令·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
还时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
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
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
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
大家争着划呀,船儿抢着渡,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鉴赏】
这首词在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中题为“酒兴”.
玩词意,似为回忆一次愉快的郊游而作。
词人命舟备酒,畅游于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
沉沉暮霭中,回舟误入曲港横塘,藕花深处。
这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缤纷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
它给词人带来的是巨大的惊喜和深深的陶醉。
花香、酒气,使词人暂时摆脱了封建社会名门闺秀的重重枷锁,显现出她开朗、活泼,好奇、争强要胜的少女的'天性。
于是有争渡之举。
当轻舟穿行于荷花之中,看着栖息在花汀渔浦的鸥鹭惊飞,她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生命的活力。
这种活力就从词短促的节奏和响亮的韵脚中洋溢而出。
这首词杨金本《草堂诗余》误作苏轼词,《词林万选》误作无名氏词,《古今词话》、《唐词纪》误作吕洞宾词。
从“误作”之多,也可看出此词之放逸已超出了“闺秀词”的范围,所以有人把它列入男性作者的名下。
但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曾慥的《乐府雅词》都把它作李清照词,应当是可信的。
如梦令李清照赏析
![如梦令李清照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fbb3528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d7.png)
如梦令李清照赏析背景简介如梦令是一首唐诗,由唐代诗人李白创作。
而李清照所写的《如梦令》则是宋代的一首词,旋律与唐代的如梦令相同。
《如梦令》是李清照于南京时期所作,该作品的主旨主要是表达作者对所爱之人的深情。
词的分析词牌简介《如梦令》分别由“轻薄”、“怀旧”构成,意思是纤纤纳纳、轻巧可爱。
唐代《如梦令》的意境写的是“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而宋人则更多的强调世事无常,以及爱情的深浅。
词的结构《如梦令》总共有二十句词,分成三段,总体结构为ABB第一段,AABB第二段和AABB第三段。
第一段描述了词人的往事,包括少时的玩伴、清福、避暑山庄等;第二段则表现了词人内心的苦闷,思念之情难以表达;第三段则提醒情人珍重眼前,不要轻言忘却。
词的意境整首词交流的是对爱情的赞美与诉苦。
第一句“昨夜雨疏风骤”交代了天气,描写了叹息之情,“愁听”犹如抒出心中的苦闷,由于雨点的昏暗,作者的故人已然难辨。
第二句“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介绍了作者喝醉后的状态,可见作者的心情是极为沮丧的,也非常迷惘,非常想知道自己的情人现在在何方。
第三句,“卷帘人,似梦半笼听雨”也表现了作者对故人的思念之情,使用“半笼”和“似梦”二词,效果是古装戏中小桥流水,沁人心脾,同时这句话也向读者勾勒出一切都是虚幻的氛围。
第四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见”则写出词人拿捏不定的感情,这也是他的心结,强烈的动感。
第五句“竹竿何处画船,江上秋风初夜”使诗句末句的抑扬顿挫增强了句子的节奏和感染力,再次表现了作者的内心苦闷。
整段的气氛是凄凉的。
第二段则表现词人的情绪更加低落。
第一句“灯初上时,犹得似,倚天:”通过灯光的变化,表现了词人与情人的“寂寞”心.第二句“却愧前言差,故里迢迢”通过“迢迢”形容他们分别的距离近乎遥远,以夸张的语言和形像来表达词人思念之情。
第三句“长亭外,古道边,一行白鹭上青天”,描述了天空白鹭飞舞的画面,启示着词人与情人的相互关系,也呼唤着相聚的曙光。
李清照如梦令诗词赏析整理
![李清照如梦令诗词赏析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8a466956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c1.png)
李清照如梦令诗词赏析整理李清照如梦令诗词赏析李清照如梦令诗词赏析1如梦令【北宋】李清照常记溪亭①日暮,沉醉①不知归路。
兴尽①晚回舟,误入藕花①深处。
争渡,争渡①,惊起一滩鸥鹭。
【解释】①溪亭:溪边的亭子。
①沉(chén)醉:沉醉。
①兴尽:游兴得到了满意。
①藕花:莲花。
①争渡: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争:怎。
【译文】那是一个多么欢乐的日子!醉意未消,暮色苍茫,泛舟误入荷花深处,惊动了水鸟,扑哧哧全飞起来了。
置身于这样美丽的情景中,诗人怎不满心欢快呢?【赏析】这是一首忆昔词。
寥寥数语,好像是随便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忘返。
最终一句,纯净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制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留下了深刻印象的非常开心的游赏。
果真,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仆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仆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李清照如梦令诗词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诗词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767cc0b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0e.png)
李清照如梦令诗词赏析李清照如梦令诗词赏析赏析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清照如梦令诗词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朝代:宋代作者:李清照原文: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朝代:宋代作者:李清照原文: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两首《如梦令》词赏析比较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晚年遭际坎坷,故其词从创作风格上看明显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多描写青少年时期生活,表现出她对大自然的喜爱或对爱情的追求和纯真;后期则主要描写个人遭遇,抒发故国之思,渗透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其词善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描绘细腻心情,语言风格明快自然,朴素清新流转如珠,充分体现词应“协音律”、“别是一家”的创新主张。
下面试赏析比较李清照的两首《如梦令》词来理解其词的风格和特点。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两阕,一是广为传诵的“昨夜雨疏风骤”,一是情趣盎然的“常记溪亭日暮”。
两词均为小令,结构和音律上都是单词,33字,7句,5仄韵,一叠韵。
两词的共同之处是:1.从表现手法上都侧重勾勒线条,写意传神,往往通过一两个字,一两句话,达到概括表现主题的目的。
2.从表现内容上看,也都是反映作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都从醉酒、花美等自然界的变化中刻画主人公热爱生活、珍惜生活和青春的朴素感情。
但从用语、造词以及意境内的创造上去把握,我们也可以从这两首词中看出李清照创作的不同时期不同特色和诗人不同的语言表现技巧。
一、用语、造句一“平” 一“奇” 。
“常记溪亭日暮”一词所记述的内容十分平淡,“常记”表明所叙是一件时常引起词人回忆的往事,是少女时代一次郊游活动的剪影。
李清照的《如梦令》赏析
![李清照的《如梦令》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405603c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2e.png)
李清照的《如梦令》赏析李清照的《如梦令》赏析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号易安居士,济南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清照的《如梦令》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清照宋词:《如梦令》原文: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参考注释:①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②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
③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④绿肥红瘦:指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李清照宋词:《如梦令》赏析: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轰动朝野。
传闻就是这首词,使得赵明诚日夜作相思之梦,充分说明了这首小令在当时引起的轰动。
又说此词是化用韩偓《懒起》诗意。
韩诗曰:“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
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但李清照的小令较原诗更胜一筹,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少女的伤春心境。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这两句写昨夜的风很急,还淅淅沥沥的下起小雨;晚上又饮了一些酒,睡的很沉,直到早上醒来酒意还没有完全退去。
一开始就将整首词的时间、环境勾勒得十分清楚。
“雨疏风骤”十分恰当的写出了暮春的特点,风吹的紧而雨却是疏落,四个字即使人能够感受到暮春的气息。
“浓睡不消残酒”则写出了人物现在的状态,刚刚醒来略略还带些酒意,一副慵懒的模样,这种状态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风骤,隐隐心底还藏着些许心事,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
上下两句前者写室外,后者写室内,转折的巧妙恰当,灵动自然。
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主人公心中十分想知道园中的海棠是否花瓣零落,令人不忍面对,因此急急地向“卷帘人”询问。
一个“试”字,写出了人物心中的担忧,她不愿意春天就这么快的过去。
“试”字将不忍问却又忍不住想知道的矛盾心理刻画的淋漓尽致。
孰料,“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让她出乎意料,虽然她内心渴望海棠依旧,但自己也明白风雨之后必是花事凋零,所以“卷帘人”的回答给了她意外的惊喜。
《如梦令》李清照赏析
![《如梦令》李清照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6d18821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be.png)
《如梦令》李清照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如梦令》李清照赏析《如梦令》李清照赏析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如梦令》李清照赏析
![《如梦令》李清照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8d19409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e4.png)
《如梦令》李清照赏析
《如梦令》是宋代李清照最著名的诗歌之一,写于元朝洪武十四年。
在这首诗里,李清照表达了她对春天的热烈期盼,对梦想的不断追求。
在这首诗中,李清照用比喻的手法表达出春天带来的生机勃勃,仿佛夜梦变成真实,使人精神振奋,心情欢畅。
“春梦无计入珠帘”、“更添新愁”、“流转更觉绿”,这些表达,都在形象地表达着春天的芬芳与活力,以及春天对人们心灵的洗涤,让人们无数次回味无穷。
总之,《如梦令》是李清照的优秀作品,它不仅深深描绘了春天的美妙,而且表达了人们对春天的期盼和追求,令人流连忘返。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如梦令》翻译赏析-最新范文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如梦令》翻译赏析-最新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4585468177232f60dccca1b8.png)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如梦令》翻译赏析篇一:《如梦令》赏析《如梦令》赏析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一)作者介绍李清照(1084.3.13~1155.5.12),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
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其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语言清新自然;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语言哀婉沉痛。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
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
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二)文意赏析注释:(1)如梦令:词牌名。
(2)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如梦令”,词牌名,选自《漱玉词》。
(3)常记:时常记起。
(4)溪亭:临水的亭台。
(5)日暮:黄昏时候。
(6)沉醉:大醉。
(7)兴尽:尽了兴致。
(8)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9)回舟:乘船而回。
(10)误入:不小心进入。
(11)藕花:荷花。
(12)争渡:快速划船通过。
(13)惊:惊动。
(14)起:飞起来。
(15)一滩:一行。
(16)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译文:依旧记得经常出游溪亭,一玩就到傍晚,因为喝醉而忘记回去的路。
乘船返回时,迷路进入藕花池的深处。
怎样才能划出去,拼命地划着找路,却惊起了一滩的鸥鹭。
鉴赏:这是一首忆昔词。
李清照以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虽然尺幅较短,但给人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意境当中。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是“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之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都辨识不出来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地传达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且十分愉快的游赏。
接着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李清照《如梦令》词赏析》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李清照《如梦令》词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34aff10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34.png)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李清照《如梦令》词赏析一、背景介绍
李清照(1084年 - 约1155年),北宋时期著名的女词人,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她写作风格婉约流畅,情感细腻深邃,作品中充满了秋思、离别和爱情的主题。
《如梦令》是李清照最著名的词之一,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厚的意境成为传世经典。
本文将从音乐性、意境、词牌等方面对该词进行赏析。
二、音乐性
《如梦令》采用了寥寥几句展现出缠绵迷离之感,字字推敲处处精妙入神。
首句“昨夜雨疏风骤”描述雨声和风声相间之景象,并通过押韵奏出了起伏有致的旋律。
整首词创作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比如借物抒情、象征手法等,使得整个歌曲呈现出美妙动人的音乐性。
三、意境
《如梦令》以描绘秋夜离别为题材,通过充满诗意的语言表达了人生短暂、岁月无情的主题。
整首词交融了离愁别绪,通过对草木凋零和天地万物变化的描绘,将人与自然相结合,展现出深沉而富有哲理的意境。
四、词牌
《如梦令》采用了“醉花阴”这一词牌。
这是一个形容白天漫步花下饮酒作乐、享受纷繁花景的场景。
该词牌被李清照用来借物抒怀,展现思念之情和对逝去
时光的回忆之感。
五、结尾总结
《如梦令》以其音乐性、意境和词牌构成了一幅精致而唯美的画卷。
通过寥寥
数语间描绘出人生苦短和离别伤感之情,使读者在欣赏中更能从内心深处感受
到其中蕴含的哲理与情感。
作品虽然写于千年之前,但其中的情感和思考依然具有现实意义,令人动容。
李清照作为文学史上的瑰宝,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和思考:人生如梦,一尊还
酹江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梦令李清照文学赏析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早期词作。
下面请欣赏《如梦令》李清照的朗诵。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李清照介绍: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
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如梦令》赏析一:
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
这首《如梦令》,
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起首两句,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
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
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
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
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试问”的结果——“却道海棠依旧。
”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
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
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
她想:“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像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
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
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
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
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
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
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
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像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
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
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
“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
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
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正是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
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
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
《如梦令》赏析二: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昨夜雨疏风骤”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
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
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
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
功效一醒觉来,天已大亮。
但昨夜之神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路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
因而,她急问清算衡宇,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若何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
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气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
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
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
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
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
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
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
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
对此,词人禁不住
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
“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如梦令李清照文学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