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山西省数据基础
山西省太原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山西省太原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省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以转型综改试验先导区建设为统领,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全市经济总体呈现出“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运行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率先转型跨越、一流省会城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一、综合经济增长:初步统计,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412.87亿元,比上年增长8.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8.73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1052.08亿元,增长10.6%;第三产业增加值1322.06亿元,增长6.1%。
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80.12亿元,增长8.1%;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增加值465.18亿元,增长6.2%;金融业增加值253.11亿元,增长8.8%。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6547元,比上年增长7.6%,按2013年平均汇率计算达到9130美元。
图1 2009-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产业结构:三次产业比重为1.6%、43.6%、54.8%,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1、4.8和3.2个百分点。
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持平,第二产业比重下降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1.2个百分点。
财政: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47.33亿元,增长14.7%。
其中:税收收入207.33亿元,增长20.3%,国内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和城建税共计完成税收153.84亿元,增长10.7%。
图2 2009-2013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19.11亿元,比上年增长15.0%。
其中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交通运输、节能环保、城乡社区事务等民生支出264.55亿元,增长16.2%,占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82.9%。
物价: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上年平均上涨3.1%。
2009年-2013年山西省及全国布产量数据统计报告
第一节 全国年度产量情况分析从产量上看,2013年全年,全国布产量为6,834,486.80布,同比增速3.60%。
图表 1:2009-2013年全国布产量(万米、%)时间 产量 (万米)同比 (%)2013年 6,834,486.80 3.60% 2012年 6,597,085.00 6.43% 2011年 6,198,241.80 -5.44% 2010年 6,554,687.80 15.51% 2009年5,674,382.207.53%数据来源:中国产业洞察网图表 2:2009-2013年全国布产量及同比增速(万米、%)数据来源:中国产业洞察网608,143,574770,328,320698,956,198654,443,366651,617,828 17.25%26.67%-9.27%-6.37%-0.43%-15%-10%-5%0%5%10%15%20%25%30%0100,000,000200,000,000300,000,000400,000,000500,000,000600,000,000700,000,000800,000,000900,000,000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产量(件)同比(%)第二节 山西省年度产量情况分析从产量上看,2013年全年,山西省布产量为4,536.90万米,同比增速-3.62%。
图表 3:2009-2013年山西省布产量(万米、%)时间 产量 (万米)同比 (%)2013年 4,536.90 -3.62% 2012年 4,707.50 -42.16% 2011年 8,139.10 58.65% 2010年 5,130.30 64.10% 2009年3,126.30-62.45%数据来源:中国产业洞察网图表 4:2009-2013年山西省布产量及同比增速(万米、%)数据来源:中国产业洞察网7,194,1988,227,7657,502,1727,201,2326,904,76030.58%14.37%-8.82%-4.01%-4.12%-15%-10%-5%0%5%10%15%20%25%30%35%6,000,0006,500,0007,000,0007,500,0008,000,0008,500,000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产量(件)同比(%)第三节 产量占比情况分析从占比上看,2013年,山西省布产量全国占比0.07%。
2013年山西省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2013年山西省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山西省统计局山西省科技厅山西省财政厅2014年10月2013年,全省科技经费投入继续保持稳定增长,财政科技支出快速增加,研究与试验发展(简称R&D)经费投入力度稳步加大, 投入强度创历史最高。
一、R&D经费情况2013年,全省投入R&D经费155亿元,比上年增长17.1%;R&D经费投入强度(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为1.23%,比上年上升0.14个百分点。
分活动类型看,基础研究经费 6.0亿元,比上年增长42.6%;应用研究经费18.3亿元,增长6.7%;试验发展经费130.7亿元,增长17.7%。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经费所占比重分别为3.9%、11.8%和84.3%。
分执行部门看,各类企业R&D经费127.8亿元,比上年增长14.7%;政府属研究机构14.5亿元,增长24.8%;高等学校12.3亿元,增长38.1%;其它0.4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
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其它R&D经费所占比重分别为82.4%、9.3%、7.9%和0.3%。
分产业部门看,R&D经费投入超过2亿元的行业大类有11个,这11个行业的R&D经费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达92.1%;R&D经费投入强度(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超过1%的行业大类有11个(分行业情况详见附表1)。
分市看,R&D经费超过10亿元的为太原、长治、晋城和大同4个市,共投入123.5亿元,占全省经费投入总量的79.7%。
R&D经费投入强度(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为太原市(分市情况详见附表2)。
从中部六省看,山西R&D经费投入排第5位,R&D 经费投入强度排第4位,排位均与上年相同。
湖北、河南、安徽、湖南、江西的R&D经费分别为446.3亿元、355.3亿元、352.1亿元、327.0亿元和135.5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分别为1.81%、1.11%、1.85%、1.33%和0.94%。
山西省晋城市自然条件
山西省晋城市自然条件分析报告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班级:地信1201班规划1201班成员:李萱、李俊兴、陈丽雅、林佳亮指导老师:何晓蓉时间:2015/4/201自然生态环境特征1.1地理位置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山东与山西交界处,西与运城、临汾衔接、北与长治交界,东、南与河南省的新乡、济源、焦作接壤,地理坐标为北纬35度12′-35度42′,东经112度31′-113度14′,南北长约58.85公里,东西宽约62.75公里,面积约为9490平方里。
晋城市区位图1.2地貌环境晋城市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
山地和丘陵面积占总面积87.1%,其中山地占58.6%,丘陵占28.5%。
东部、西部和南部,群山连绵,山崇岭峻,北部和中部丘陵起伏,盆地相间。
盆地及山间宽谷占总面积的12.9%。
晋城市地处晋豫交界的泽州盆地中央,平面轮廓略呈卵形,境内丘陵、平原纵横交错,整个地区的地势呈北高,中、南部低的簸箕状。
其中丘陵面积577.9平方公里,平原面积116.7平方公里。
盆地及宽谷平原占总面积的12.9%。
境内大部分地区海拔600-700米。
最高的中条山舜王坪,海拔2358米,最低处是丹河、沁河下游河谷地,海拔接近300米,抗震设防烈度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05g。
基本风压0.45kN/m2。
1.3地质环境晋城地层以古生界和新生界地层为主。
东部和西南部在陵川横水、大河口和迈河一带及阳城县羊圈底庙一带零星分布有太古界,阳城县羊圈底庙以南一带分布有元古界。
陵川大河口主要为片麻岩系地层;阳城县羊圈底庙一带以变质岩和片岩为主;陵川县和阳城县一带,由石英砂岩、石英岩状的砂岩、页岩、含海绿隶石石英砂岩夹页岩及含灰岩、泥灰质白云岩组成。
市区东部和南部分布有古生界寒武系,陵川、晋城、阳城和沁水呈弧形带状分布,奥陶系分布较广,石炭系主要分布于陵川、阳城、沁水,二叠系主要分布于沁水拗陷中,从高平、陵川经晋城到阳城、沁水弧形出路。
2013年山西省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2013年山西省固定资产投资情况2013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年,是山西省全面推进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加快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年。
一年来,山西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按照“五年投资五万亿”的目标,在“项目推进年”各项政策措施的推动下,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态势,在全省转型跨越发展中投资发挥关键作用。
2013年,全省上下认真落实“项目推进年”的决策部署,以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为统领,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以“六位一体”工作机制为抓手,着力发挥重点工程项目带动作用,促进了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合理增长。
2013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投资总量再攀新高,首次跨越万亿元台阶,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投资水平进一步提高,投资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为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投资规模突破万亿,投资水平再上台阶2013年,山西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突破万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的份额进一步提升,投资水平迈上新的台阶,为转型跨越发展培育和拓展了新的空间,贮备了巨大的动力和正能量。
(一)建设项目明显增加,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近年来,山西省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尤其是2013年,山西省确定为“项目推进年”,实行项目储备、签约、落地、开工、建设和投产“六位一体”推进机制,在过去“四位一体”的基础上,更加注重项目开工和投产,建设项目明显增加,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
2013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12688个(不含房地产开发项目),项目个数比上年增加1911个,同比增长17.7%,增速比上年提高9.3个百分点。
其中,新开工项目8457个,比上年增加1172个项目,同比增长16.1%,增速比上年提高6.1个百分点,占施工项目的比重66.7%,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31576.8亿元,同比增长18.9%,其中,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8865亿元,同比增长19.7%,增速比上年回落1.6个百分点。
太原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太原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太原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太原调查队2014年3月18日201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省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以转型综改试验先导区建设为统领,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全市经济总体呈现出“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运行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率先转型跨越、一流省会城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一、综合经济增长:初步统计,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412.87亿元,比上年增长8.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8.73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1052.08亿元,增长10.6%;第三产业增加值1322.06亿元,增长6.1%。
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80.12亿元,增长8.1%;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增加值465.18亿元,增长6.2%;金融业增加值253.11亿元,增长8.8%。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6547元,比上年增长7.6%,按2013年平均汇率计算达到9130美元。
图1 2009-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5001000150020002500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5101520产业结构:三次产业比重为1.6%、43.6%、54.8%,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1、4.8和3.2个百分点。
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持平,第二产业比重下降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1.2个百分点。
财政: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47.33亿元,增长14.7%。
其中:税收收入207.33亿元,增长20.3%,国内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和城建税共计完成税收153.84亿元,增长10.7%。
图2 2009-2013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0200300400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50510152025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19.11亿元,比上年增长15.0%。
煤炭金三角
陕西榆林、内蒙古鄂尔多斯、山西朔州,这里是中国的“煤炭金三角”。
2013年,这一区域的煤炭产量占据全国总产量的近1/3,成为我国“工业粮食”的“主产区”。
煤炭行业的“黄金十年”,也是“煤炭金三角”的“黄金十年”。
这里,因煤而兴。
这里曾创造出神话般的GD P增速,这里曾喊出“人均GDP超过香港”的豪言壮语;这里的一座城市,一年的固定资产投资计划曾高达1500亿元;这里的一个县城,曾经在全国率先推行全民免费医疗;这里曾经“家家房地产,户户典当行”;这里曾诞生了1万多名亿万富豪,这里的车展单日销售金额曾高达近亿元……然而,随着煤炭行业的持续低迷,这里似乎也迅速“因煤而衰”:经济降速、企业停产、外来人口剧减、民企资金链趋紧、服务业萧条、巨量民间财富严重缩水……“煤炭金三角”,开始步入“铁锈地带”?名词解释【铁锈地带】上世纪7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的老工业基地在经历了重工业化时期的繁荣后走向衰落,大量工厂倒闭,到处是闲置的厂房和被遗弃的锈迹斑斑的设备,因此这些老工业基地如俄罗斯的乌拉尔山、美国的俄亥俄州被形象地统称为“铁锈地带”,相关时期被称为“铁锈时代”。
中国“煤炭金三角”:上万名亿万富豪的“出生地”陕西榆林、内蒙古鄂尔多斯、山西朔州——在中国的版图上,这是一个横亘黄河的三角形,也是中国煤炭资源最富集的“金三角”地区(下称“煤炭金三角”)。
2013年,鄂尔多斯、榆林、朔州三市的煤炭产量分别达到5.76亿吨、3.39亿吨、2.20亿吨,位居中国产煤市前三位。
加上“煤炭金三角”腹地属河东煤田的山西省忻州市河曲、保德等县,这一区域的煤炭产量占据了全国总产量的近1/3,成为我国“工业粮食”的“主产区”。
2003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6年后,在“电煤告急”的背景下,中国煤炭行业度过“冰河期”,快速复苏。
一直持续到2012年下半年的这轮行情,被业内称为煤炭行业的“黄金十年”。
10年里,坐落在中国最大煤田“神府东胜煤田”(核心区域位于榆林市神木县、府谷县和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的鄂尔多斯与榆林,因煤而兴,富甲全国,分别被冠以“东方迪拜”、“中国科威特”之称。
山西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山西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来源:国家统计局发布时间:2012-02-28 09:14山西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山西省统计局2011年5月5日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在国务院、省委、省政府以及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任务。
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全省常住人口全省常住人口为35712111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32471242人相比,十年共增加3240869人,增长9.98 %,年平均增长率为0.96%。
二、家庭户人口全省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10330200 户,家庭户人口为33484142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24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64人减少0.4人。
三、性别构成全省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8338768人,占51.35%;女性人口为17373343人,占48.65%。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7.21下降为105.56。
四、年龄构成全省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6106011人,占17.10%;15-64岁人口为26900767人,占75.33%;65岁及以上人口为2705333人,占7.58%。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8.63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7.39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25个百分点。
五、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全省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3114390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5618626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16115290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7804841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2013年度山西省经济运行情况
2013年度山西省经济运行情况2013年是新世纪以来国内外经济形势极为复杂的一年,在煤炭等传统产品市场逆转的严峻形势下,山西省全力稳增长、促转型、惠民生,全年全省经济运行健康平稳,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转型发展成效显现,经济发展实现了当年有质量的合理增长。
初步核算,全年全省生产总值1260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9%。
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773.8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6792.7亿元,增长10.2%,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5035.8亿元,增长7.5 %。
一、农业全年全省粮食产量131.3亿公斤,增长3%。
其中,夏粮产量23.2亿公斤,下降11.3%;秋粮产量108.1亿公斤,增长6.7%。
二、工业全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5%。
全年全省原煤、焦炭、生铁、粗钢、钢材、原铝、氧化铝、水泥、发电量9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除原铝下降外,其余8种保持增长。
其中原煤产量突破9.6亿吨,增长5.3%。
全年全省全社会用电量1832.3亿千瓦时,增长3.8%;其中工业用电量增长2.9%。
全年太原铁路局铁路货运量5.8亿吨,增长4.2%;公路货运量7.9亿吨,增长8.2%三、投资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200.2亿元,增长22.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二、三产业完成投资705.1、4685.1、5810.1亿元,分别增长92.6%、13.3%、24.3%。
全年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308.6亿元,增长29.5%。
四、消费全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88.3亿元,增长14%。
其中,城镇增长13.9%,乡村增长14.3%。
五、进出口全年全省海关进出口总额158亿美元,增长5%。
其中,进口额78亿美元,下降2.8%;出口额80亿美元,增长14%。
六、财政收支全年全省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700.2亿元,增长12.1%。
全年全省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3030.5亿元,增长9.7%。
山西省县域经济发展差距及影响因素研究
山西省县域经济发展差距及影响因素研究作者:马天宇田锐青王要要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24年第11期摘要:县域作为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桥梁,不仅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所在,更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节点。
文章以山西省县域经济为研究对象,选取山西省县域2009-2021年的经济数据,运用泰尔指数等方法分析山西省县域经济发展差距,并在此基础上实证研究山西省县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绝对差距仍在不断扩大,而相对差距则呈下降趋势,且在相对差距中区域内部差距是主要贡献者;从县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因素来看,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及活跃程度、人口规模及适龄劳动力占比对于缩小县域间经济差距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山西省县域应主要从优化营商环境与改善就业环境两方面着手,以期推动全省县域经济在协调之中稳步发展。
关键词:县域经济;区域经济差距;山西省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全国县域经济振兴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202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新时代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指出要提高县域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效益。
由此可见,县域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愈发显著。
作为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桥梁,县域不仅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所在,更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节点。
因此,研究县域经济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在2022年全国百强县榜单中,百强县集中分布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县域入选个数相对较少,更有省、自治区没有县域入选该榜单。
对于我国而言,那些没有县域入选的省、自治区才是县域经济未来的发展重点。
作为我国的煤炭基地和北方枢纽,山西省正是没有百强县的省级单元之一。
因此,本文选取山西省县域经济为研究对象,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山西省县域经济增长、促进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而且还可以为其余县域经济薄弱的省、自治区提供借鉴。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一)研究对象考虑到市区之间有较强的经济联动性,因此本文仅以山西省现有的91个县及县级市作研究对象。
山西省临汾市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人教版基础知识过关卷
山西省临汾市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人教版基础知识过关卷学校:_______ 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不属于生物的是()A.病毒B.草履虫C.珊瑚D.柳树2.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生命现象的是()A.雷鸣电闪B.昙花一现C.铁钉生锈D.雪花飞舞3.“稻蟹共作”模式中,河蟹可取食害虫,河蟹粪还有利于水稻生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稻蟹田不是一个生态系统B.该种植模式可减少环境污染C.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自水稻D.该稻田的野生青蛙与虾是合作关系4.下列可以看做是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 )A.一个池塘B.一个池塘中的所有青蛙C.一个池塘中的所有生物D.一个池塘中的所有非生物5.如图是某农田生态系统中蛇与鼠数量动态平衡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蛇捕食鼠,从中获得物质和能量B.该生态系统中蛇和鼠的数量始终保持不变C.为保护农作物,应在农田中大量放养蛇D.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数量都相等时,就达到了生态平衡6.草食性动物的胃肠内有些细菌可以帮助动物分解草料中的纤维素,而动物则为这些细菌提供食物或生存场所,草食性动物和这些细菌之间的关系是( )A.共生B.寄生C.捕食D.竞争7.下列所述的生命现象与生物的特征对应错误的是()A.母鸡生蛋——繁殖B.惊弓之鸟——应激性C.蜻蜓点水——生长D.树木落叶——新陈代谢8.引起小麦叶锈病的真菌与小麦是什么关系( )A.寄生B.共生C.腐生D.合作9.韭菜幼苗隔绝光线,在黑暗中生长就会变成黄白色的韭黄。
这体现的生物特征是( )A.能遗传和变异B.能进行呼吸C.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D.能排出体内的废物10.下列属于食物链的是( )A.食草昆虫→青蛙→蛇B.鼠→蛇→鹰C.草←羊←狼D.白菜→菜青虫→麻雀11.生物适应环境的实例不包括()A.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B.鱼的身体呈流线型C.夏天大树底下感觉凉快D.企鹅皮下脂肪很厚12.在生物圈的水循环中,有“绿色水库”之称的是()A.森林B.草原C.陆地D.荒漠13.下列选项中,属于生态系统的是()A.草原上的牛B.池塘中所有的鱼和水草C.河流中所有的生物D.大观公园14.下列物体不属于生物的是( )A.金鱼藻B.水C.珊瑚虫D.病毒15.食物链只能在下列哪项所列的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之间形成?A.生产者与消费者B.生产者与分解者C.消费者与分解者D.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16.如图是农田生态系统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有四条食物链B.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是不停循环的C.细菌和真菌多数是分解者D.该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是鸟17.许多成语或谚语中蕴含着一定的生物学道理。
山西省吕梁市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部编版基础掌握模拟卷
山西省吕梁市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部编版基础掌握模拟卷学校:_______ 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住在海边的李兰发现,紫菜、海带等海生植物均生活在浅海区域,而在深海很难有这些植物的踪迹。
你认为影响海生植物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A.海水B.空气C.阳光D.温度2.“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这句诗歌描述的非生物因素是()A.阳光B.土壤C.温度D.水分3.生物与其生存环境密不可分。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有收无收在于水”体现出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B.骆驼刺能生长在沙漠中,说明生物能适应环境C.油松的叶呈披针状,是对干旱环境的适应D.“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出生物影响环境4.如图表示生态系统四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甲和丙在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B.图中生物构成了1条食物链:乙1→乙2→丙C.甲是生产者,丙是消费者,丁是分解者D.丙不一定是微生物,也可能是动物,细菌一定是丙5.下图是草原生态系统中兔与植物(兔的食物)数量变化的模式图,该图无法说明的是()A.生产者的数量影响消费者的数量B.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C.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D.在食物链中的物质循环是周而复始的6.2018年8月世界机器人大会在京举办,“狐蝠”吸引了众人的眼光。
下列哪项能作为判断“狐蝠”是否为生物的标准( )A.是否能发声B.是否能运动C.是否需要能量D.是否能繁殖7.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下列不属于生物圈范围的是( )A.大气圈的下层B.岩石圈的上层C.整个水圈D.地壳内部8.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A.珊瑚B.石头C.机器人D.鱼9.下列各选项中,可看成一个生态系统的是()A.大蜀山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环境B.黄山上所有的黄山松C.中国鳄鱼湖内所有的鳄鱼D.巢湖内所有的生物10.茅膏菜的叶片呈盘状,其边沿和中间长有腺毛。
山西省朔州市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人教版基础知识模拟卷
山西省朔州市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人教版基础知识模拟卷学校:_______ 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通过对生物的特征的学习,请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生物都能自由活动B.只有动物才能对刺激做出反应C.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D.生物都要繁殖后代2.如图是在干旱季节拍摄到的猴面包树,它是非洲草原特有的树种,此时叶片比较稀疏甚至掉光了。
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影响该生物生存的主要因素是非洲的高温环境B.体现了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又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C.该现象反应出生物不仅适应并能改变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D.该生物的生存只受非生物因素的影响,不受生物因素影响3.在草原中,羊吃草、狼吃羊。
…形成了复杂的食物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草原上的所有动植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B.狼的数量增减只与羊的多少有关,与草的数量无关C.草原上的各种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D.草原上除植物以外的生物都属于消费者4.“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该俗语描述的生命现象主要体现的生物特征是()A.生物能够由小长大B.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C.生物能够繁殖后代D.生物能够适应环境5.下列全为生物的一组是( )A.树、草、空气B.太阳、鸟、细菌C.人、蘑菇、病毒D.计算机病毒、山石、鱼6.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A.热带雨林B.海洋生态系统C.生物圈D.陆地生态系统7.如图所示为“黄瓜植株是由许多细胞有序构成的”。
对该生命现象的理解,正确的是( )A.生物有共同的基本结构,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B.生物体都能进行繁殖,并且都能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C.生物有共同的基本结构,大多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D.生物体细胞的基本结构包含细胞壁、细胞质和细胞核8.下列生命现象与“朵朵葵花向太阳”这一生命现象属于同类型的是( )A.螳螂捕蝉,黄雀在后B.种瓜得瓜,种豆得豆C.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D.人手被针刺后迅速缩回9.某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体内残留的有机汞情况如下表所列,那么该生态系统中最可能的食物链构成是( )生物体A B C D E有机汞浓度(ppm)0.0570.51680.39A.D → B → C → E → A B.D → B → C → E → AC.A → E → C → D → B D.A → E → C → B → D10.“洪湖水呀浪呀嘛浪打浪啊,洪湖岸边是呀嘛是家乡啊,清早船儿去呀去撒网,晚上回来鱼满仓”,下列有关描述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A.洪湖B.洪湖里所有的船C.洪湖里所有的生物D.洪湖里所有的鱼11.下列有关森林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动植物种类繁多B.有“绿色水库”之称C.自动调节能力比草原生态系统强D.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12.小强同学为探究光照对鼠妇分布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该方案中①②应为( )组别鼠妇的数量(只)光照温度(℃)土壤对照组20阴暗25湿润实验组20明亮①②A.25、干燥B.25、湿润C.10、干燥D.30、湿润13.一个由草、羊、狼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假如把狼全部杀灭,羊群的数量将会( )A.B.C.D.14.“春有桃花迷人眼,夏有莲叶荷田田”,主要是受了()的影响。
山西省晋城市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部编版基础掌握过关卷
山西省晋城市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部编版基础掌握过关卷学校:_______ 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面所列各项中都属于生物的一项是( )①生石花②电脑病毒③珊瑚④钟乳石⑤冬眠的蛇⑥机器人⑦含羞草A.①②③B.①⑤⑦C.②③⑦D.②⑤⑥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A.海洋B.湖波C.城市D.生物圈3.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制造有机物,因此绿色植物扮演的是( )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不能确定4.生物能够表现出非生物所不具有的生命现象。
下列古诗描述的现象中,不包含生命现象的是( )A.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B.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D.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5.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是( )A.仙人掌的叶变成了刺状B.亚马孙河流域的瓶子树,在雨季树干能贮存大量的水分C.蚯蚓的活动使土壤更肥沃D.枯叶蝶的外形像一片枯叶6.“朝蝇暮蚊”揭示了哪种因素对生物的影响()A.水分B.温度C.空气D.光照7.生物和非生物的根本区别是()A.是不是有细胞构成B.会不会生长C.能不能繁殖D.有没有生命8.甲是某湖泊中唯一的生产者,其数量多,密度大,使湖水能见度降低,乙是该湖泊中唯一的消费者,后来向该湖泊中引入一种仅以甲为食的动物丙,一段时间后湖水能见度增加。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该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B.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弱,极易受外界因素干扰C.乙和丙是竞争关系,若该湖泊中丙的数量增多,则乙的数量可能减少D.该湖泊中甲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等于乙和丙所储存能量的总和9.下列叙述中能构成完整食物链的是( )A.螳螂捕蝉,黄雀在后B.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C.草被羊吃,羊被狼吃D.猫头鹰捕食田鼠,狐狸也吃田鼠10.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方面知识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B.生物以各种方式适应环境,影响环境C.在生态系统中,一些不易分解的有毒物质能够沿食物链逐渐减少D.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可以大量捕杀某一动物11.生活在绿草地中的蚱蜢的体色往往是绿色的,说明()A.生物能够适应环境B.生物能够影响环境C.生物能够改变环境D.环境能够适应生物12.下列影响玉米生存的因素中,属于生物因素的是()A.阳光B.蝗虫C.水分D.温度13.2024年六五环境日中国的主题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下列做法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是( )A.垃圾就地焚烧B.使用一次性餐具C.推广新能源汽车D.提倡使用塑料袋14.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 )A.细胞B.组织C.器官D.系统15.如图是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该食物网有几条食物链( )A.3条B.4条C.5条D.8条16.下列不属于生物生命现象的是( )A.放久的面包“长毛”B.钟乳石生长C.春风又绿江南岸D.奥密克戎毒株出现变异17.下列诗句都描述了当时的自然景观,从中可以看出,生态环境最差的是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D.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18.下列选项中、属于生物的是( )A.鹅卵石B.飞机C.新冠病毒D.冰墩墩19.“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中暗含的食物链是( )A.植物→蝉→螳螂→黄雀B.黄雀→蝉→螳螂C.植物←蝉←螳螂←黄雀D.蝉→螳螂→黄雀20.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蝉吸食树汁。
山西省朔州市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人教版基础知识过关卷
山西省朔州市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人教版基础知识过关卷学校:_______ 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生物之间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A.猎豹与羚羊B.工蜂与蜂王C.水稻与稗草D.跳蚤与小狗2.生态系统中,能够把有机物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返回无机环境的是( )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以上都是3.下列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的是()A.惠丰湖中所有的鱼B.兆丰山上的所有生物C.惠丰湖及湖中的所有生物D.兆丰山上的花草树木4.下列能正确表示食物链的是A.青草→蚱蜢→食虫鸟→蛇→鹰B.鹰→蛇→食虫鸟→蚱蜢→青草C.蛇→鹰→食虫鸟→青草→蚱蜢D.阳光→青草→蚱蜢→食虫鸟→蛇5.如果设计一个实验,内容是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下列设计中正确的是( )A.用一只健康的鼠妇作实验材料B.只要认真操作,统计的次数可以为一次C.设计对照实验,除光是变量外,其他各项都一样D.需分成干燥和潮湿两组作对照6.世界因生命的存在而多姿多彩。
以下属于生物的是()A.机器人B.搜寻马航失踪客机的“蓝鳍金枪鱼”探测器C.珊瑚D.珊瑚虫7.生物兴趣小组将调查到的生物进行了分类:他们将鲫鱼、海带、海马、水草归为一类,而将向日葵、老虎、松、蝴蝶等归为一类。
则他们归类的方法是:A.按形态结构特点B.按生活环境C.按照用途D.按细胞数量8.蚯蚓主要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泥土中,它能取食土壤中未分解的有机物,消化成无机物后排入环境中,这说明蚯蚓在生态系统中属于( )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捕食者9.下列关于生物圈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地球就是一个生物圈,到处都有生物生存B.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和C.生物圈的厚度约为10千米D.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10.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防止鸟把草籽吃掉,用网把实验区罩上。
2013年山西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2013年山西省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山西省统计局山西省科技厅山西省财政厅2014年10月2013年,全省科技经费投入继续保持稳定增长,财政科技支出快速增加,研究与试验发展(简称R&D)经费投入力度稳步加大, 投入强度创历史最高。
一、R&D经费情况2013年,全省投入R&D经费155亿元,比上年增长17.1%;R&D经费投入强度(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为1.23%,比上年上升0.14个百分点。
分活动类型看,基础研究经费 6.0亿元,比上年增长42.6%;应用研究经费18.3亿元,增长6.7%;试验发展经费130.7亿元,增长17.7%。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经费所占比重分别为3.9%、11.8%和84.3%。
分执行部门看,各类企业R&D经费127.8亿元,比上年增长14.7%;政府属研究机构14.5亿元,增长24.8%;高等学校12.3亿元,增长38.1%;其它0.4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
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其它R&D经费所占比重分别为82.4%、9.3%、7.9%和0.3%。
分产业部门看,R&D经费投入超过2亿元的行业大类有11个,这11个行业的R&D经费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达92.1%;R&D经费投入强度(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超过1%的行业大类有11个(分行业情况详见附表1)。
分市看,R&D经费超过10亿元的为太原、长治、晋城和大同4个市,共投入123.5亿元,占全省经费投入总量的79.7%。
R&D经费投入强度(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为太原市(分市情况详见附表2)。
从中部六省看,山西R&D经费投入排第5位,R&D 经费投入强度排第4位,排位均与上年相同。
湖北、河南、安徽、湖南、江西的R&D经费分别为446.3亿元、355.3亿元、352.1亿元、327.0亿元和135.5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分别为1.81%、1.11%、1.85%、1.33%和0.9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define maxsize 栈空间容量
void InOutS(int s[maxsize])
//s是元素为整数的栈,本算法进行入栈和退栈操作。
{int top=0; //top为栈顶指针,定义top=0时为栈空。
for(i=1; i<=n; i++) //n个整数序列作处理。
{scanf(“%d”,&x); //从键盘读入整数序列。
if(x!=-1) // 读入的整数不等于-1时入栈。
if(top==maxsize-1){printf(“栈满\n”);exit(0);}
else s[++top]=x; //x入栈。
else //读入的整数等于-1时退栈。
{if(top==0){printf(“栈空\n”);exit(0);}
else printf(“出栈元素是%d\n”,s[top--]);}
}
}//算法结
2、有一个带头结点的单链表,每个结点包括两个域,一个是整型域info,另一个是指向下一个结点的指针域next。
假设单链表已建立,设计算法删除单链表中所有重复出现的结点,使得info域相等的结点只保留一个。
#include <stdio.h>
typedef char datatype;
typedef struct node{
datatype data;
struct node * next;
} listnode;
typedef listnode* linklist;
/*--------------------------------------------*/
/* 删除单链表中重复的结点 */
/*--------------------------------------------*/
linklist deletelist(linklist head)
{ listnode *p,*s,*q;
p=head->next;
while(p)
{s=p;
q=p->next;
while(q)
if(q->data==p->data)
{s->next=q->next;free(q);
q=s->next;}
else
{ s=q; /*找与P结点值相同的结点*/
q=q->next;
}
p=p->next;
}
return head;
}
3、根据二叉排序树中序遍历所得结点值为增序的性质,在遍历中将当前遍历结点与其前驱结点值比较,即可得出结论,为此设全局指针变量pre(初值为null)和全局变量flag,初值为true。
若非二叉排序树,则置flag为false。
#define true 1
#define false 0
typedef struct node
{datatype data; struct node *llink,*rlink;} *BTree;
void JudgeBST(BTree t,int flag)
// 判断二叉树是否是二叉排序树,本算法结束后,在调用程序中由flag得出结论。
{ if(t!=null && flag)
{ Judgebst(t->llink,flag);// 中序遍历左子树
if(pre==null)pre=t;// 中序遍历的第一个结点不必判断
else if(pre->data<t->data)pre=t;//前驱指针指向当前结点
else{flag=flase;} //不是完全二叉树
Judgebst (t->rlink,flag);// 中序遍历右子树
}//JudgeBST算法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