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表情在教学中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表情心理学在教学中的研究

各位老师,各位领导大家好,很荣幸今天能有机会代表五年级组参加学校的大讲堂活动。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个我感兴趣的话题--微表情。

说到微表情,有些人可能听说过,也有些人可能会感到陌生。那么到底什么是微表情呢?

一、微表情的定义

微表情是一个心理或生理上一个名词,人们在不经意间的表情中往往会泄露自己的心理状态,而这些转瞬即逝的面部表情我们将他们称为微表情。

二、常见的微表情

小动作一:眼睛的常见动作

揉眼睛反对的信号,代表对方对你的说法不赞同,不耐烦,不想和继续聊下去,应及时更换话题,找到感兴趣的话题。

眯眼或禁闭眼睛表示怀疑或者不敢兴趣,眯眼更多的是表示怀疑意味,意图集中精神思考你说的是否真实;禁闭眼睛是一种视觉阻断,更多的是内心的不想看到,沮丧,没有调动对方的情绪,此时不应该促成,应该把重心放在对方感兴趣的方面上去。

睁大眼睛代表对你所说的内容感兴趣,被吸引,好奇心泛起,是同意你说法的信号,正在集中精神听你讲解,注视你越久,对你表示越有兴趣。不过前提是你说的是真实的,否则对方就会当成笑话来看,此时可以更进一步拉近关系或者促成合作。

后仰俯视代表轻蔑看不起之意,对你说的内容一点都不感兴趣,对你不接受,没有合作的欲望。一般有此举动的人大多生活较为富裕,有些傲慢想要建立高高在上的地位,抬高自己的心理态势,此时不适宜急着谈生意促成,但如果让对方心理满意,满足对方的虚荣心,说不定会有意外收获。对待这类人切记不可把姿态放太低。

小动作二:抚摸的常见动作

抚摸鼻子最经常见的动作,多数为男性,女性大多数表现为向后捋一下头发。表示对你不够信任,或者对你有所隐瞒,不想让你知道真实意图,内心还在考察你,此时应该想办法增加她的信任感。

抚摸后脑表示在犹豫不决,还不知道怎么做决定,一般出现这个动作说明对方做事忧犹寡断,没有什么主见,容易被人带着走,或者说表示对你的不赞同,需要你更进一步的说服力行为,增强攻势也许是一个办法。

抚摸耳朵这情形表示着他不能作决定,左右犹豫,处于决定的边缘,此刻应该更添一把火详细重复说明,也可以立即代他决定了以促成合作。

抚摸手掌两手掌相互上下摩擦,表示对此有极大兴趣,主动权偏向你这边,可详细说明。

小动作三:防御的常见动作

双手放入口袋这个防御性的姿态,对你或者这里的环境感到不适,应该用轻松的举动消除不安,比如:抽烟、喝口茶或赞美环境,开开玩笑等放松心情。

单手放入裤袋这同样是个防御性的动作,但跟双手有些不一样,双手放入口袋偏向于害怕类情绪,单手放入裤袋偏向于担忧类情绪,可能在考虑着某些问题,比如经济不够等,但又不能对你太直言或者不好直言。

双手环抱这是一个保护自身的经典防御动作,对你有防备,此刻应该注重帮他放下防御。

此外,高兴:人们高兴时的面部动作包括:嘴角翘起,面颊上抬起皱,眼睑收缩,眼睛尾部会形成“鱼尾纹”。

伤心:面部特征包括眯眼,眉毛收紧,嘴角下拉,下巴抬起或收紧。

害怕:害怕时,嘴巴和眼睛张开,眉毛上扬,鼻孔张大。

愤怒:这时眉毛下垂,前额紧皱,眼睑和嘴唇紧张。

厌恶:厌恶的表情包括嗤鼻,上嘴唇上抬,眉毛下垂,眯眼。

惊讶:惊讶时,下颚下垂,嘴唇和嘴巴放松,眼睛张大,眼睑和眉毛微抬。

轻蔑:轻蔑的著名特征就是嘴角一侧抬起,作讥笑或得意笑状。

三、微表情在教学上的应用

微表情,是内心的流露,能够表达内心的感受。最重要的是,这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往往是最真实的,不掺杂一点虚假和做作。据此,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精神状态,去提醒他们,诱导他们。能准确而又及时抓住学生的情绪变化,是一种教学艺术,是教师在教与学双边活动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先决条件。

(一)细心观察学生,纠正学生不良习惯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班主任只有注意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留意他们细微的心理变化,细致地分析这些心理表象和外在行为的内在根源,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对症下药”,纠正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从而帮助他们为今后自身的学习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比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各种面部表情,并理解所传达的学习心态的信息。学生困惑时经常会眉头紧锁,嘴唇闭拢,神情焦虑不安;理解了学习内容时则双眉舒展,面露微笑,频频点头;学生思考问题时常常面色沉重,双眼微合,双唇紧闭,有时口中还念念有词;专心听讲时目光凝视,神情专注,嘴唇微张;心不在焉时目光游移,表情木然,眉头时开时合;不耐烦时或双眉紧锁,频吐烦言,或焦虑不安,左顾右盼……只要教师注意观察,就能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心态。

学生的目光往往流露出内心的真实情绪,因此,教师应注意捕捉并体会学生目光所传递的信息。学生的目光或期待、急切、专心致志,或困惑、茫然、游移不定,或心领神会,或疑虑重重,教师要及时捕捉这些信息,判明原因,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教师不可能同时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在观察初期,班主任需要以一些具有典型行为表现的学生作为重点观察对象,通过个案研究,逐步总结出一些具有普遍教育意义的策略和手段,从而为研究和观察其他学生提供参照。

当然,学生单次的行为表现并不足以使教师作出正确的判断,而

是需要教师对其进行连续性的观察,在观察中积累“个案知识”,由此,教师才能真正关注有着具体需要的学生。

(二)交谈不重目的,重过程

一名教师如果不了解学生,不熟悉自己教育的对象,就像在黑夜里走路。只有对学生有了充分的了解才能与学生心心相印,因此要重视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了解他们各自不同的精神世界、爱好和才能、欢乐和忧愁。不仅要观察他们的表情和行为上的细微变化,而且要窥探孩子心灵的奥秘。只有这样,才能深入学生的心灵,寻找到心灵的触点,才有可能打开学生的心扉。教师才能以更好地接触到学生情感的“点子”上,这种接触点就好像是“心窍”,是个突破口,它往往是教师传授爱的门路。

班主任找学生谈话是家常便饭,但是大多数谈话并不能取得预想的效果,我也不例外。我后来仔细思考了一下,发现我们找学生谈话,目的性极强,总希望能借这次谈话解决一个问题。其实大部分被谈话的学生都不能理解这个目的,道理很简单,因为我们不知道他们心里在想什么,当然无法让谈话获得应有的效果。

如果教师能够深入到学生内心,体验学生的情感,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缩短因教师的权威、地位、角色而产生的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增强与学生在心理上的合作,以让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道”,那么课堂教学效果一定是事半功倍的。

(三)观察学生应注意的几点

一是要敏锐地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观察应该在学生没有觉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