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英与中国近代文学研究
近代小说知多少
126检点一百年来的中国文学,小说的异军突起、后来居上,无疑是文学史图像中最抢眼的景观。
而八十年代以来,力求打通近、现、当代的时段划分,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作为一个整体把握的新思路的建立,则使 回到晚清 成为具有合理性的历史叙述方式。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热心穿越 五四 的边界,到受冷落多年的晚清寻找新文学的源头,并确实收获甚丰。
研究者已经发现并论证,小说观念的改变、创作的繁荣、均始自晚清。
这当然主要是以文学创作的主体文人社群为考察对象得出的结论。
在这一场文学变革中, 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 说法的流行起了重要的作用。
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说,忽而身价百倍,竟然在文学殿堂中高踞第一把交椅。
小说写作也成了名利双收的事业,赢得众多知识者的青睐。
晚清小说的兴盛肇端于梁启超的倡导,是当事人提供的一个重要证词。
而其描状小说创作与翻译的繁盛景况,虽穷形尽态,却无夸张失实。
不过,那毕竟只是同时代人的感性记述,尚不足以作为精确研究的依据。
小说林社的主将徐念慈倒是有心人,曾经调查一九 七年的小说出版情况,制成一表,统计所得,为一百二十二本。
但此乃徐氏 以一人耳目所及 ( 丁未年小说界发行书目调查表 ),不免漏略;且仅止一年,无法涵盖全体,晚清小说的总数仍不可知。
最早致力于晚清小说研究的阿英,资料收集既富,并尝编纂 晚清戏曲小说目 ,所言应最具权威。
他对晚清小说的保守估计是, 到现在我们还能知道的印成单行本的小说,至少在两千种以上 。
他很看重这个基数,认为: 这是我们研究晚清小说应有的一个基本概念。
( 略谈晚清小说 )这已经较其一九三七年刊行的 晚清小说史 估量的数字, 至少在一千五百种以上 高了许多。
不消说,数目的增长标示着研究的深入。
作为文学史家,阿英自是言必有据。
可惜,一九六三年,当他重新估计晚清小说单行本数量以后,未能有机会再次修订初版于一九五四年近代小说夏晓虹知多少的 晚清戏曲小说目 。
假如根据一九五七年增订本计算,其中的 晚清小说目 所收录的创作与翻译作品,共有一千一百零七种,离两千种之数尚相距遥远。
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学术历程之回顾现当代文学论文
中国近代文学在急风暴雨中步履艰难而又急促地走完了它的全程,在中国文学的近代化方面迈出了第一步。
中国近代文学既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和终结,又是现代文学的胚胎和先声,并开启了中国新文学现代化的方向和道路。
中国近代文学是历史转型期的文学,又处于中西文化交流和撞击的大潮之中,因此它具有许多不同于古代文学的新内蕴、新形式和新特点,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倘与中国古代、现代文学研究相比,其广度和深度都有一定的差距。
但,许多专家学者在这块处女地上付出的劳动和作出的贡献仍值得我们珍视。
今天适逢世纪之交,回顾一下本世纪来近代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不论是从总结中国文学研究学术史的角度,还是对推动21世纪的近代文学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近代文学的终点是“五四”运动,然而早在“五四”前,就已有人着手近代文学的研究工作,如寅半生(钟骏文)的《小说闲评》(1906)、俞明震《觚庵漫笔》(1907 —1908)、刘师培的《论近世文学之变迁》(1907)、李详的《论桐城派》(1909),以上这些笔记和评论文字多是对某一作品和某一文派即兴式的评论,也有关于作家真实姓名的考索和身世的介绍,总的说还比较零碎、肤浅,缺乏系统性、逻辑性和科学性,更谈不到对近代文学整体的探讨和发展规律的揭示。
但在“五四”前的笔记和文章中也有个别有价值的见解,如《谭瀛室随笔》指出《官场现形记》的结构“仿《儒林外史》,每一人演述完峻,即递入他人,全书以此蝉联而下,盖章回小说之变体也”(注:转引自蒋瑞藻编:《小说考证》下册,上海古籍出版1984年版,第415页。
)。
再如黄人的《小说小话》评《三侠五义》云:“豪情壮采,可集剑侠传之大成,排《水浒记(传)》之壁垒”;“而摹写人情冷暖,世途险恶,亦曲尽其妙,不独为侠义添颊毫也”(注:《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75—376页。
)。
像如上这类中肯的、有见地的评论在当时并不多见。
中韩近代新小说比较研究
比较文学中韩近代新小说比较研究郑海军延边大学摘要:近代以来,中韩两国的文学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各种文学形式见证了它们成为文学主流的过程。
两国文学从亲密到疏远的过程中充满了大量的新题材和新事物,是一段井喷式的小说创作时期。
这部新小说就是其中之一。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了现代汉语和韩语的新小说。
这就是新中韩小说的改变,中韩小说的历史以及中韩小说思想概念和形式的变化。
关键词:中韩;近代新小说;比较研究新小说连接了古代小说和现代小说的过渡纽带。
对中国新小说的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第一部中国晚清小说史应该被看作是阿英先生的《晚清小说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现代文学”应运而生;韩国新小说始于安州,他创造了“韩国文学史”。
韩国新小说从强调外国文学的角色到以民族文学为中心的内在传承。
结合这种背景发展,本文对中韩近代新小说进行比较研究分析。
一、中韩近代新小说的思想改变从现代学派的建立和运作开始,随着中韩两国新教育的出现和快速发展,西方文学的概念被引入中国和韩国,更多的人得到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文学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价值开始受到重视,词汇的使用已经成为新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的工具,文学的艺术性和创造性得到了突出,小说的潜在读者也大大增加。
韩国在近代救国的理念与中国基本一致。
在近代,两国不得不在西方列强的攻击下对外开放。
在梁启超的“小说革命”中,西方小说在朝鲜文学中的记录仅仅是几个字,在两国改革前后,小说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
小说已经成为表现历史、改造社会的工具。
翻译小说的重点最初放在政治小说上。
在引进当地语言的过程中,西方小说和小说家的翻译存在着一些误解。
托尔斯泰、莎士比亚也被称为“英国意识形态世界最伟大的人物”,他们的作品被一个接一个地翻译出来。
读者和文化氛围在这两个国家的小说中创造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影响,这两个国家的语言得到极大地丰富。
二、中韩新小说的历程(一)以时事进入小说它关注反映社会现实的小说,小说的主题被仔细分类,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蒋光慈、钱杏邨(阿英)
•
维嘉先生!我真形容不出来人世间是如何的狠毒,人 们的心是如何的不测!在这一两个钟头之内,我父母双双 地被迫着惨死——他俩永远地变成黑暗的牺牲者,永远地 含冤以终古!说起来,真令人发指心碎啊!当时我还是一 个小孩子,一点幼稚的心灵怎能经这般无可比拟的刺激, 我真不晓得为什么我没有疯癫,我还能一直活到现在。 • 原来我去后不久,刘老太爷派一些伙计们到我家来挑 课租。他们如狼似虎的拿着扁担稻箩跑到我家来,不问我 家愿意与否,就下手向谷仓中量谷。我母亲起初只当他们 是抢谷的强盗,后来才知道他们是刘老太爷的伙计。她本 是一个弱女子,至此也忍不得不向他们大骂了。病在床上 的父亲见着如此的情形,于是连气带痛,就大叫一声死去 了——永远地死去了。母亲见着父亲死去,环顾室内的物 品狼藉,以为没有再活着的兴趣,遂亦在父亲的面前用剪 刀刺喉而自尽了。
• 1930年钱杏邨先後当选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常务 委员﹐这时他继续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的评论和研 究﹐同时﹐开始研究近现代和明清的文学资料。 著有《现代中国女作家》(1931)﹑《现代中国文 学论》(1933)﹑《中国新文坛秘录》(1933)﹑ 《中国新文学运动史资料》(1934)﹑《夜航集》 (1935)﹑《现代十六家小品》(1935)﹑《小说闲 谈》(1936)﹑《海市集》(1936)等。30年代初期 ﹐他还和夏衍﹑郑伯奇组成中国共产党的电影小 组﹐参加电影工作。 1937年他编就《近百年国难文学大系》的初稿 5集。 还陆续创作了《碧血花》﹑《海国英雄》﹑《杨 娥传》等宣传爱国主义﹑发扬民族气节的话剧。
• “你为什么不即刻来见我呢?”李尚志插着问。曼 英没有即刻回答他,沉吟了一会,轻轻地说道: • “亲爱的,我不但要洗净了身体来见你,我 并且要将自己的内心,角角落落,好好地翻造一 下才来见你呢。所以我进了工厂,所以我呵,你 的话真是不错的!群众的奋斗的生活,现在完全 把我的身心改造了。哥哥,我现在可以爱你了” • 两人紧紧地拥抱起来。爱情的热力将两人溶 解成一体了。忽然听见有人敲门曼英如梦醒了一 般,即刻便立起身来。 “
简论阿英的藏书与目录学贡献
简论阿英的藏书与目录学贡献阿英(1900~1977),原名钱杏邨,又名钱德富,安徽芜湖人,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戏剧家、文史家和藏书家。
少年时在家乡读书。
青年时参加过五四运动。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与蒋光慈等人组织“太阳社”,倡导“革命文学”,编辑《太阳月刊》、《海风周报》。
1930年加入“左联”,曾任常委,又任中国左翼同盟常委。
抗战期间,留在上海,为出版《鲁迅全集》提供了重要资料,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了方志敏烈士的遗稿,并设法出版。
孤岛时期,与郭沫若、夏衍创办《救亡时报》,主编《文献》杂志。
1941年全家转移至苏北解放区解放战争期间,先后任华中文协常委,华东局文委书记、大连市文委书记。
解放后任天津市文化局长,天津文联主席,兼任《民间文学》主编。
“文革”受追害。
1977年患癌症逝世。
其代表作品有《碧血花》、《李闯王》、《海国英雄》、《洪宣娇》等。
阿英是现代中国屈指可数的百科全书式作家。
他不但在革命文学批评、历史剧、散文、诗歌和小说等创作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尤其是其革命古典主义的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理想使之成为现代中国左翼文艺的理论闯将;而且,他还是一位广有影响的近代中国文学研究专家、藏书家、史家,对档案学建设也作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
说起阿英,很多人都知道他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戏剧家、近代文学史家,而知道他在我国藏书和目录事业上的贡献的人并不多。
阿英是中国现代屈指可数的大藏书家之一,为藏书耗费了毕生的心血、巨大的财力。
阿英的散文《海上买书记》、《西门买书记》、《城煌庙的书市》、《浙东访小说记》、《苏常买书记》等,生动地记叙了他寻书、买书的酸甜苦辣。
阿英只要手里有钱,就要到书市去,大大小小的书店,他没有不熟悉的,他说起书店来也如数家珍。
苏浙一带的书价低,罕见的书也多,阿英便常常前去访书,有时一两天,有时七八日。
沿途每到一地必先访书,一次他到达苏州时,书商们已收了市,有的人家连灯也都熄灭了,他便挨户敲门,看了几家,时间太晚了,连门也敲不开了。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研究_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研究_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19世纪末20世纪初,女性生活中出现的新变化不包括以下哪个选项?答案:请私塾先生进入家庭2.中国第一所自办的女子大学是答案: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3.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助推女儿们成为女作家的因素答案: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不开明家庭4.1919年后,女高师的课程设置发生了一些改变,以下哪个选项不在其中答案:家事科地位逐步上升5.下列选项注明了作家与其塑造的女学生形象特点,不相符的是答案:凌叔华——从去情欲化中苏醒的女学生6.在1936 年阿英所撰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卷》中,阿英特别评价了六位作家。
以下选项中与其评价不相符的是答案:凌叔华:“现实生活中的闺秀”,“有意识的泄密者”7.冰心是《新文学大系》中被收录作品最多的女作家,她的名字没有出现在以下哪一选项中?答案:《小说二集》8.凌叔华的第一篇小说是?答案:《女儿身世太凄凉》9.在第二个十年里,作家丁玲与萧红对现代女性文学传统的新贡献不包括以下哪个选项?答案:丁玲以女儿身份看到了人的肉体欲望所在10.冰心小说《笑》发表在?答案:《小说月报》11.以下选项中的陈述及评价与凌叔华不相符的是答案:她延续了历来读者印象中的闺秀写作12.关于“生死场”,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答案:“生死场”是一个与人无关的形而上场域13.在《金锁记》中,张爱玲作为女性作家的特殊贡献是答案:她道出了作为迫害者的女性,以及一位女性如何从受害者逐渐变成迫害者的过程14.下列选项中,对女儿们走出家,成为女学生没有助益的是?答案:名士文人在家中收女弟子15.在1936年阿英所撰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卷》中,涉及女作家部分被收录不包括哪种类型答案:序言荐语16.“五四”时期的女作家,能够注目在革命性的社会题材的,不能不推其为第一人。
”这句话,是茅盾对谁的评价?答案:庐隐17.萧红的哪部作品被葛浩文评价为“当时的女性如何间接地经历战争”?答案:《生死场》18.有关张爱玲小说的特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答案:精神性19.萧军受人之托看望被关在地下旅馆的萧红是哪一年?答案:193220.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答案:康梁对女性的自由意志予以尊重,号召女性放足,进入学校21.作家作品结集的意义包括?答案:能为批评者提供参考阅读的机会有利于作品自我风格的建构有助于呈现作家的全面创作实绩22.下列选项作家,文本与人物形象一一对应的是答案:冰心——《秋风秋雨愁煞人》——英云庐隐——《或人的悲哀》——亚侠庐隐——《海滨故人》——宗莹冯沅君——《隔绝》——隽华23.“五四”时代的名言――“我是我自己的,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意味着?答案:拥有对“自己”的权利认识到自己是一个人新女性个人意志的萌醒24.下列哪些作品是对“小脚女人”群体予以关注的?答案:石评梅《弃妇》冯沅君《贞妇》袁昌英《孔雀东南飞》25.冰心小说中有着众多的女学生形象,大致可以分成几类?答案:风格委婉受到新式教育、勇于思索的女学生被社会损害者26.下列选项中对冯沅君小说描述正确的是?答案:《旅行》中,“我”的身体其实并没有完全苏醒《旅行》中,冯沅君开始尝试使用自白式表达, 讲述“我”的心灵世界冯沅君勇敢而无畏的描写了女性的毫无掩饰的恋爱心理《隔绝》以自己的情人“士轸”为倾诉对象27.下列选项描述了凌叔华小说中的部分内容,其中正确的是答案:《绣枕》:大小姐在做绣枕时格外细致和小心,绣枕寄托了她的畅想与憧憬《茶会以后》:阿英与阿珠在谈论到茶会上的男青年时,泄露了待嫁女儿的内心28.有关萧红,下面哪一(或哪些)说法是正确的?答案:萧红不因想到自己的书写会导致别人怪异的目光和奇怪的流言便羞怯地停下笔萧红的书写色彩是硬的,是浓烈的而不是素雅的作为书写者,萧红是无畏的,是大勇者29.有关女性精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答案:它要深刻认识到在受迫害的过程中女性自身的问题它不是重复女性受迫害的处境30.在《几位当代中国女小说家》一文中作者毅真评述女作家作品的标准不包括?答案:作品能反映作家的女性意识作品对现实社会有所批判31.男性作家书写的女学生是独属于这个时代的新女性形象。
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学研究(一)
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学研究(一)【内容提要】20世纪30、40年代是中国文学研究的发展、深化时期,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第一是新的学术人才的涌现,其中不乏像钱钟书这样大师级的人物;第二是权威性的学术机构真正开始运作,像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等;第三是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学科形态基本确立;第四是代表20世纪学术研究水平的学术论着最集中地产生在30、40年代。
【关键词】人员构成/学术机构/学科形态/学术经典20世纪30、40年代,是中国现代学术的发展、深化时期。
其特征至少表现为四个方面。
一是研究格局的变化,学者队伍基本上由五四时期及30年代初成长起来的学人构成,这样的人员结构给30、40年代的中国文学研究带来了全面的影响。
二是现代学术机构真正运作起来。
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影响巨大的学术机构,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中央大学、中山大学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等都是在30年代开始全面、系统地实施研究计划。
三是20世纪的中国学术的学科形态在这时基本确定。
就文学研究而言,小说史、戏曲史、词学、文学批评史、晚清小说史、新文学史等研究专题,从30年代开始在中国各大学的国文系或中文系被逐步列为专业课程,由专职人员系统讲授,形成了20世纪特有的文学研究专题,对20世纪后来的文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是代表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最高水平的学术论着最集中地产生在30、40年代。
像吴梅的《曲学通论》、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郑振铎的《中国俗文学史》、阿英的《晚清小说史》、闻一多的《唐诗杂论》、朱自清的《诗言志辨》、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夏承焘的《唐宋词人年谱》、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钱钟书的《谈艺录》等一大批优秀的学术论着在这一时期完成或出版。
正是有了这些出色的研究成果作基础,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基本格局才得以确立。
因此,在概括和总结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历史经验和学术成果时,我们应该注意到30、40年代在整个中国现代学术史上承前启后的特殊地位,即它一方面延续了五四新文化确立的现代学术规范和样式,另一方面,30、40年代的研究者在各个研究的具体领域又体现出自己的研究风格和个性。
论阿英《晚清文学丛钞》的独特贡献
论 阿英 《 晚清文学丛钞 》的独特贡献
王 慧 (河北大学文学院 0 10 7 02)
摘要 :对于近代 文学的研 究 ,学术界在 此方 面一直 以来比较 薄 弱 , 开和加强这个阶段 的资料研究是十分迫切的 。阿英 的 《 展 晚清文 学丛钞 》是 近代文 学作 品、文 学史资料 的汇编, 它的 问世对 近现代 文 学研 究具有 重要 意义。虽然 《 丛钞 》并未完全 出版 ,我们对 于未出三 卷不得 知晓,但是 已出的九卷 已是 浩繁 巨制 ,尤其是 小说方 面最好 。 无论是从所 涉领域 、编选思想,还是学术影响方面 ,这套丛 书都具有 独特 的贡献 ,为后世的理论研究和 资料查找提供 了重要依据 。 关键词 :阿英 ;涉猎领域 ;编选思想 ;影响 2 世纪 9 年 代 以来 ,随着 对现 代 性与 晚清 文 学联 系 方面 的研 O O 究 不 断深入 ,现 代 文学 的上 限逐渐 延 展 ,对 晚清 文学 的研 究 也前 所 未有 地被 推 向学 术研 究 的前 沿 。但 由于 学界 对 这段 “ 渡 ”文 过 学 的忽 视 ,作 品搜集 和 理论 研 究上 难 以形 成完 整 的 、系统 性 的 资 料提 供 ,这 成为 近代 文 学研 究 中最 大 的 困难 。对 于这 个阶 段 史料 的搜 集和 研 究 ,始于 鲁迅 先 生 ,之 后 胡适 、阿 英 、郑 振铎 、魏 绍 昌、陈 子展 等学 者都 在此 方 面做 出了很 大成 绩 ,奠 定 了研 究工 作 的基 础 。其 中 ,阿英 是著 名 的藏 书家 ,是 史料 方面 的权 威 ,是 中 国近 代文 学研 究 的开 拓者 之 一 ,无论 是 从 资料 的整 理 与 出版 ,或 是编 写书 目,还 是研 究论 著 方面 ,都 对 晚清 文 学 的研 究做 出 了重 要 的贡献 ,他 的 《 清文 学 丛钞 》更 是 具有 独特 的学术 价值 和 不 晚 容忽视 的影 响 力。 集 藏书 家 、作 家 、学 者 为一 身 的阿 英具 有独 特 的学 术个 性 , 使得 《 晚清 文 学丛 钞 》在 编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思 想上 体 现 了完 备性 、 时代 感 ,肯 定 了俗文 学 的价值 。 首 先 ,他 重 视 资 料 建 设 ,力 求 详 尽 。 所 谓 “ 手难 为无 米 巧 之炊 ”, 资料 是一 切研 究 工作 的基 础 。 阿英 本身 是 著名 的大 藏 书 家 ,非 常重 视搜 集 、整 理 、编 纂近 代 文学 方 面 的资料 ,经常 搜集 难见 的孤 本 、抄 本 ,也 会 为一 些罕 见 的书 刊 杂志 奔去 书摊 访 书 、 淘书 ,这 成 为编 写 《 钞 》 的有利 和 必要 条件 。其 中不少 作 品或 丛 只见 于 当 时 的报 刊 杂 志, 曾刊 印单 行本 ;或 虽 有单 行 本 而早 已 未 绝 版 。所 录作 品亦 力求 搜 采 完 备, 梁 启超 的 《 中 国未 来记 》 如 新 被收在 《 饮冰 室 合集 》 (9 6 13 )里 四回 ,阿英 在编 《 小说 一卷 》 时 “ 现据 《 小 说 》补 入 第 五 回 ” ,力求 收 录 最全 版 本 ,而 且 新 指 出第 五 回的重 要意 义 。 同 时 ,重 视 思 想 倾 向 , 时代 感 强 。 “ 英 在 新 文 学 史 上 具 阿 有 多 重身 份 : 战 士 、学 者 、作 家 。而 战 士精 神 凌 驾一 切 。 ” 作 为 文学 革命 家 ,激 进 的思 想 决定 阿英 文 学研 究 的时 代性 。他关 注 现 实 ,所选 作 品 多为 具有 爱 国意 识 的 ,鼓励 革命 或 抨击 社会 黑 暗 的 ,影 响广 泛 而有 力 的 ,体现 了当下 的社会 思想 和 生活 状况 。他 在编 选传 奇 杂剧 时说 : “ 本书 所 选 ,即 以此类 富有 爱 国主义 和 民 族主 义之 传 奇 、杂 剧 为主 ,借 以见 当时 反清 、反 帝运 动 在文 学上 之 巨大 成 就 。 ” 我 们 还可 以看 到 阿英 在 评 嘿生 的 《 玉佛 缘 》等 对提 倡妇 女 解放 ,破 除迷信 的小 说时 ,称 它们 是 “ 贴 有益 的药 一 剂 ” 。在 谈 及 部 分 已选 作 品 时也 会 提 到 : “由于 作 者 的 思想 立 场 ,也 同样 的含 有落 后 、甚 至 有毒 素 的东 西 。希 望在 进行 研 究 时 能加 以注 意 。’ ⑥ ’
半是文人半是兵
半是文人半是兵作者:***来源:《世纪风采》2020年第03期钱杏邮有一张照片,身穿军服,脸上一抹坚定的微笑目视前方。
如果不认识他的人只看照片,多半会认为这就是一位革命年代的军人。
但熟悉的人往往会报出一连串的前缀来形容他,革命家、剧作家、文学理论家、文艺评论家,以至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开拓者等等。
新四军中的文艺骨干颇多,钱杏邨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五四风云踏征程钱杏邨,原名钱德富,又名钱德赋,笔名阿英、若英、魏如晦等,生于1900年2月6日,安徽芜湖人。
钱杏邨的父亲是一名修钟表的匠人,虽然收入不高,但总能承担起一家人的吃穿用度,日子也越过越好。
钱杏邨所读的徽州小学聘请了卢伯荪、王肖山等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前辈当老师,隔壁的安徽公学更是被称为“安徽辛亥革命的策源地”。
幼时的学习经历为钱杏邨奠定了良好的文学基础,他在这些革命师长的熏陶下,在幼小的心灵中洒下了革命的种子。
这期间,钱杏邨还结识了同学校的李克农。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钱杏邨参加了当地的童子团,第一次有了革命的实践经历。
由于公立学校全部停课,父亲将他送进了教会办的圣雅各中学,西式的教育更加打开了钱杏邨的视野。
此后,他又先后辗转省立第一商业中学、萃文中学等学校读书。
这期间,钱杏邨逐渐确定了文学和戏剧的兴趣方向,他遍读中国文学名著,尝试翻译英美作家短篇名著,参演学校话剧,参加进步团体。
高中毕业,从事了短暂的邮差工作后,在亲友的资助下,钱杏邨于1918年前往上海中华工业专门学校土木工程系就读。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
钱杏邨由于平时表现积极,被同学们推举为代表,出席全市学生代表大会。
同时,由于擅长写作,他在上海学生界联合会的《上海学生联合会日刊》杂志担任编辑。
这一时期《新青年》《湘江评论》等发起新文化运动。
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杂志在青年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思想上走在前列的钱杏邨更是深受感染。
他此时不仅热衷于写作,更主动投身革命实践,在校内担任学生会秘书长,一边负责学校组织、宣传和纠察等工作,一边为在外联络奔波的学生会长郑希庄出谋划策。
近年来学界对阿英中国近代文学研究成果的再认识
近年来学界对阿英中国近代文学研究成果的再认识作者简介:龙莹莹(1988—),山东济宁市人,济南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主攻近代文学方向。
(济南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22)摘要:阿英在中国近代文学史料的收藏、整理及其对近代小说和近代俗文学,如弹词、鼓词等的研究方面,具有开拓性的奠基作用。
近年来,学界对阿英在中国近代文学方面做出的成果有了公正、合理的认识,对阿英这位近代文学的先驱有了更加正确的评价,本论文旨在对当前学界学者对阿英中国近代文学成果的认识做简单梳理。
关键词:阿英;中国近代文学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 (2012)12-0000-01阿英先生是中国近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他几乎是将毕生的精力用于对近代文学史料的收藏、整理及其对近代小说和近代俗文学,如弹词、鼓词等的研究。
郭延礼先生评价阿英先生说:“阿英是在近代文学研究的拓荒期用力最勤、成果最大、贡献最大的一位著名的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专家”。
①当前学界对阿英的研究势头颇热,已经形成“阿英现象”。
对阿英的研究涉及到很多方面,如对其生平经历的研究,对阿英文艺批评成果的研究,对阿英文学成果的窥探,以及对阿英史料学的探索。
其中,对阿英近代文学研究成果的探索主要有以下。
现已发表的有关阿英近代文学研究的研究论文主要有三篇,分别为麦若鹏《阿英在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上的贡献》②,郭延礼的《阿英与中国近代文学研究》③,左鹏军的《近代文学的自觉和奠基——阿英先生的近代文学研究及其学术史意义》④。
麦若鹏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以其敏锐的学术洞察力注意到阿英在近代文学研究中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是难能可贵的。
他归纳了阿英近代文学研究的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和现实生活联系,为压迫剥削,为民族解放和民主革命以及建设服务,二是和现代、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和创作相联系,为建设和发展进步的革命的文学服务。
麦若鹏从文体学的角度,把阿英对近代文学的研究分为对近代小说、说唱文学、翻译文学等几个方面,并总结出阿英的研究风格及特色。
论阿英的辛亥文学研究、
辛亥革命的功过得失,研究者较多。
然而,研究辛亥革命文学艺术的学者却屈指可数,阿英便是其中的一员。
他较早地把目光投向这一为人疏忽的领域,从一个较新的角度总结了辛亥革命前驱者在文学艺术领域里的耕耘与收获。
就阿英研究的视点来看,他指的辛亥革命文学范围当为两类,一是辛亥革命志士创作的文学作品,二是直接宣扬推翻清政体,歌颂辛亥英雄的作品。
阿英十分清楚:辛亥革命既然是一场伟大的变革国体的政治运动,他的领导人必然会重视革命舆论的鼓动作用。
事实也是如此。
辛亥革命志士们确实认识到,民心的向背,民众的觉醒程度直接关系到这场大革命的命运。
没有民众的支持,缺少人民的理解,即使革命成功一时,也难以获得持久胜利。
因而,辛亥革命志士们在从事政治、军事活动的同时,积极办报出刊,大造革命舆论。
而且,为了更有效地唤起民众的觉醒,帮助人民更好地了解这场革命的性质、意义,辛亥革命家们还创作了不少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文艺作品。
诚如阿英指出的那样:“辛亥革命前夜,曾经有过好多种带文艺性的宣传革命的文选。
里面所收的文章,从报章体论评、古体散文,一直到小说、戏曲、笔记,内容充满了革命的感情”,“影响很大”。
①阿英认为,辛亥革命家在宣传革命方面,成就突出的是办白话报。
“1904年前后,出现了好多种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的‘白话报”’。
②最早的白话报是《觉民》。
影响最大,发刊时间最长的有《中国白话报》。
以地区名义为题的,有《湖州白话报》、《安徽俗话报》、《福建白话报》、《江苏白话报》、《吴郡白话报》、《直隶白话报》、《第一晋话报》、《滇话》、《扬子江白话报》等。
这些白话报的主要内容不外是“觉民”和“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家之所以对白话报情有独钟,就是考虑到当时一般群众文化程度低,只有用白话文的形式宣传革命,才能让老百姓看透政治的黑暗,了解革命的必然投身于革命的洪流。
由此可见,资产阶级革命家同样重视民众的宣传工作,重视对人民的鼓励与启蒙。
同时,它也说明,提倡白话,最早是与资产阶级革命同起步,为呼应旧民主主义的勃兴而形成的文学普及思潮。
阿英的史料汇编研究成果之《晚清文学丛钞》
2 0 1 硼
文艺 生活 L I T ER A 料 汇编研究成果之《 晚清 文学丛钞》
龙 莹 莹
( 济 南大学 文学院 , 山东 济南 2 5 0 0 2 2 )
摘 要: 阿英 曾将一生大部分时间致力于近代 史料的保护和 完善 方面, 他 不但 编写 了很 多具有价值的 目录著作 , 在 史
外, 阿英在《 俄罗斯文学卷 》 中编 入了很多 著名作家 的代表性 戏 曲作品真实反映 时代 的基 础上 , 指 出这些作品在思想观点 、 作品, 如普希金的《 俄 国情史 》 , 莱 蒙托夫的《 银钮碑 》 等等 。用
和广 为流行 , 体现出阿英 对翻译文学 的重视 。
艺术性 、 结构等方面存在很多弊端 , 如狭隘的民族 主义和保 皇
以看 出。在《 晚清文学丛钞 》 九卷 中 , 以小说为名 的就有五卷 ,
小说 卷一 、 二、 三、 四 以收录单行本为主 , 有些甚至是曾经未刊 印过 的 , 个别也 已经绝版 , 但 鉴于这些 作品在当时当地产生 的 巨大影响 , 阿英将这些珍 贵的作品收 录在 内, 共包括 吴趼人 、 李伯元等人在 内的 1 7位作家 的 2 0多部小说 。这些小说的主 题 多半是抨击腐 败 、 消极 落后的思想 , 宣 扬爱 国主义 、 革 命意 识和民主主义 , 真实地反映了晚清社会状况 。 《 晚清文学丛钞》 还有两卷是关涉翻译 文学的。 《 域外文学 译 文卷》 收录 了影 响较广 的一些名著 、 名译 和早期译 本 , 包括 各国的诗 歌 、 小说 、 戏剧译文 。翻译界的代表人物林纾 的六种 译著也被 收录在 内。对 于俄 罗斯 文学 , 阿英有着特殊 的感情 , 正如他所说 : “ 俄罗斯文学 和苏联 文学 , 对 中国的民主革命 、 社 会 主义革命 , 以及新 的文艺 的建设 , 从 1 9 0 0年 以来 , 一直是起 着鼓舞作用 的。 ” ①除 了写了很 多关 于俄罗斯文学 的批评作 品
陈毅与作家阿英
陈毅与作家阿英
杨建民
【期刊名称】《党史博采(纪实版)》
【年(卷),期】2009(000)005
【摘要】@@ 1941年底,日本在太平洋上同时对美、英发动突然袭击,"太平洋战争"由此爆发.与此同时,一部分在上海坚持"孤岛"斗争的中国文化人,亦迅即遭到日伪的严重威胁.在租界办的书屋被查封,人员遭到逮捕.上海不能呆事变"后,陈毅担任新四军代军长.工作期间,陈毅感到新四军在文艺工作开展方面比较薄弱,特别是在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戏剧形式,反映军队战斗生活的方面严重不足,于是,他就希望从上海调集一批有这方面才能的文化人到苏区,加强军内的文化工作.
【总页数】4页(P47-50)
【作者】杨建民
【作者单位】(Missing)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阿英与近代文学研究--纪念阿英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2.华中敌后战场风云与作家战时姿态——阿英《庙湾纪程》解读
3.陈毅元帅之女丛军捐赠陈毅元帅珍贵档案资料
4.阿英与《李闯王》——阿英在盐阜根据地革命文艺活动掇评
5.陈毅德副局长谈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根据陈毅德副局长在全国水产技术推广工作“十二五”发展战略研讨会上的讲话录音整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6年】重新认识中国近代小说【当代中国论文】
当代中国论文-重新认识中国近代小说中国近代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这不仅仅因为八十年来的近代小说数量之多,要超过千余年间古代小说的总和(注:中国古典小说从它的成熟期唐传奇的大量产生(唐德宗建中后即公元780年)算起,距近代的起点1840年,有一千余年的时间。
据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明清小说研究中心编的《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统计:1840年之前的通俗小说约600余种;阿英估计,仅晚清时期印成单行本的小说就在2000种以上。
),而且近代小说在西方小说的影响下也具有了新的主题、新的思想意蕴、新的人物形象、新的结构形式、新的表现手法,以及新的传播方式。
过去学界曾认为近代小说美学价值不高,没有出现像《红楼梦》等古典名著之类的作品,有意无意地漠视对它的研究,这实在是中国小说研究中的一大误区。
因此对中国近代小说的基本生态状况和研究动向作一点历史的回顾和现状分析,看来是十分必要的。
下面主要谈四个问题。
一、中国近代小说到底有多少?中国近代小说到底有多少?至今没有一个精确的统计,这一方面因为数量甚大、以“单行本”形式出现的近代小说难以有一个精确的数字;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有相当多数量的近代小说主要发表在近代数以千计的报刊上,对后者的统计有更大的难度。
尽管如此,还是有据可查的。
有关这方面的书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基本情况。
1.阿英:《晚清戏曲小说目》1975年增补本,收创作小说478种,翻译小说629种,合计1107种。
2.江苏社会科学院明清小说研究中心编:《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收近代小说(创作)662种。
3.王继权编:《中国近代小说目录》收近代小说(创作)6400余种。
4.樽本照雄编:《新编清末民初小说目录》收创作小说7466种,翻译小说2545种,合计10011种(注:日本樽本照雄从事搜集研究中国近代小说的工作已三十余年,用力甚勤,收获亦巨。
1988年首先编出《清末民初小说目录》(称《初版本》),1997年又出版《新编清末民初小说目录》(称《新编本》),文中所列近代小说统计数字据《新编本》。
高春花丨阿英《庚子事变文学集》校正举隅
高春花丨阿英《庚子事变文学集》校正举隅阿英《庚子事变文学集》校正举隅高春花高春花,牡丹江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近代文学、清代女性文学及庚子事变文学研究等。
摘要:阿英《庚子事变文学集》在收录庚子事变文学相关作品方面的首录之功毋庸置疑,不过,由于编选年代、编选思想等方面的限制,该书存在一些标注与著录等方面的疏漏,拟以诗歌卷为校勘对象,结合相关古籍原典及一些研究成果对《庚子事变文学集》诗歌卷中存在的作者、作品误标,所收作者、作品年代不符等问题逐一校正,同时对该书存在的同一作者分见两处,删除、部分删除诗歌原注或将原注直接移到注释以及作者题款、诗歌重组、诗歌异文等著录方面的问题一并分列,旨在阐明这部集子是一部含有选者编选观念的选集,在使用此书作为资料来源时需仔细甄别。
庚子事变相关的诗歌研究不能仅以此书为资料依据,全面的搜集、整理庚子事变诗歌亟待进行,全面的掌握相关的资料方是研究的起点。
关键词:《庚子事变文学集》;校勘;选集阿英的《庚子事变文学集》是“近代反侵略文学选本最初试编之作”①,相关研究多以此书为研究基础资料,其筚路蓝缕之功自然不可泯灭。
在查阅与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庚子事变文学集》所收作家作品在著录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是在使用此书时必须注意的问题,否则会以讹传讹,不辨本源或者据此得出有偏差的结论。
一、标注不当(一)作者、篇题辨误1、《拟杜》作者不是陈天锡而是宝廷《庚子事变文学集》收《拟杜》“兵车”一诗(196页),作者标注为陈天锡,但该诗作者为宝廷。
宝廷(1840-1890),晚号偶斋,著有《偶斋诗草》②,此诗收在卷上。
高拜石在《古春风楼琐记》记载该诗大约作于光绪六年庚辰前后,时“法国对安南步步紧逼,日本对朝鲜也是势在必得,不断制造事件,俄国对伊犁,更是翻云覆雨”③,宝廷有感于清廷主战主和、各分壁垒之情形有感而作。
此诗写作时间与阿英所收范畴不符,作者标注也有误。
邹牧仑《乾坤再造:中国近代的现代化历程》④一书在卷首引用此诗,指出这首诗的作者是宝廷,但仍将这首诗列为庚子事变时期的作品论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英与中国近代文学研究(未完)阿英与中国近代文学研究阿英是继胡适和鲁迅之后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开拓者,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就有计划、有系统地研究近代文学。
阿英是在近代文学研究的拓荒期用力最勤、成果最多、贡献最大的一位著名的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专家。
赢得了近代文学研究界极大的尊敬。
一阿英的近代文学研究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资料的整理与出版;二是编写书目;三是研究论著。
下面依此顺序略加叙述。
(一)编辑与出版中国近代文学资料。
近代文学的下限距离今天还不足一个世纪,但由于学界对这段文学研究的忽视,近代文学研究资料的缺乏已成为研究中最大的困难。
近代文学研究资料有三大特点:量大、分散,且多未整理,这点和古代文学资料的固有基础和生存状态不同。
古代文学由于研究历史长,关注的人多,资料积累比较丰富,总集、全集、别集都有出版,也较容易找到。
近代的情况则大不相同,许多作家的文集从未出版过,即使已经刊刻的,有些今天也已很难看到,而大量的小说、戏曲、诗歌、翻译文学的文本又散布在数百种报刊杂志上,查找、搜集、整理的难度是很大的。
为解决此困难,阿英先后编辑了《近代反侵略文学集》和《晚清文学丛钞》两套丛书。
前者包括《鸦片战争文学集》、《中法战争文学集》、《甲午中日战争文学集》、《庚子事变文学集》、《反美华工禁约文学集》和已整理未刊行的《中国近代反侵略文学补编》,后者包括小说戏曲研究卷、说唱文学卷、小说四卷、传奇杂剧卷、域外文学译文卷、俄罗斯文学译文卷,此外尚有已编好未出版的文学论卷、诗词卷、散文与杂文卷,全部《丛钞》共12卷,500多万字。
加上《中国近代反侵略文学集》,阿英编辑近代文学作品约800万字。
(二)编写近代文学书目。
阿英也是一位著名的藏书家。
他编写的书目,很大一部分是据自己的藏书完成的。
这样编出的书目和一般的参考、综合前人的书目或著作而编的书目大不相同。
这样的书目至少有两大优点:一是因材料大多有实物目验,保证了书目的可靠与准确;二是有藏书参照,在甄别、分类和记载版本情况方面会避免很多想当然的错误。
比如成书于上世纪40年代、50年代正式出版的《晚清戏曲小说目》是研究近代小说和戏曲的必备参考书。
该书收晚清戏剧161种,晚清小说1070种(创作小说462种、翻译小说608种),1957年又出增补本,收创作小说478种,翻译小说629种,计1107种,较前增补37种。
这个书目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对于一般近代文学研究者具有引路人的作用,许多研究近代小说和戏剧的人都是据此书来搜集资料、开展研究工作的,其历史贡献不可抹煞。
当然,从今天看,这个书目有很大的局限。
第一,书目标明“晚清”,作者所搜集文学作品的时限是光绪元年(1875)至辛亥革命(1911)。
这就无法涵盖整个近代(1840-1919),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过去学界有个错觉,以为近代小说的繁荣主要是在晚清时期,民国之后无成绩可言。
从现有能搜集到的材料看,这是不正确的。
1912年后,创作小说和翻译小说较之1911年前均成上升趋势,其数量明显增多。
1907年,1908年是晚清小说数量最多的两年,而1915年的创作小说和翻译小说均是以上两年的六倍和两倍,据日本樽本照雄《新编清末民初小说目录》统计,1907年、1908年创作小说分别是191、251种,翻译小说分别是197、151种,而1915年创作小说为1549种,翻译小说344种。
第二,《晚清戏曲小说目》与上世纪90年代日本樽本照雄编的《新编清末民初小说目录》比较,前者漏收的作品很多。
不说后者总收入量较前者多了近10倍,《新编清末民初小说目录》收创作小说7466种,翻译小说2545种,共10011种;即使就二者对应的晚清部分来说,后书所收也接近前书的三倍。
第三,阿英的《晚清戏曲小说目》在搜集作品时,对发表在近代报刊上的小说有所忽略,这并不是说阿英不知道近代报刊上载有大量的小说(包括创作小说与翻译小说),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近代小说的主要传媒是报刊这一新的理念。
在评论阿英的近代文学研究时,我指出《晚清戏曲小说目》的几点局限,旨在说明学术的发展对前贤的超越,决无苛责该书目之意。
阿英还编辑过《晚清文艺报刊述略》,这是阿英编著的另一本书目性质的著作。
全书包括《晚清文学期刊述略》、《晚清小报录》和《辛亥革命书征》三种。
前二种是研究近代文艺报刊的重要参考书,后者是研究辛亥革命历史、政治、思想、文化、(包括文学)的重要书目,都很有学术意义和史料价值。
《晚清文艺期刊述略》介绍了近代主要的文学期刊24种,在这24种文学期刊中,既有号称近代四大小说杂志的《新小说》(1902)、《绣像小说》(1903)、《月月小说》(1906)和《小说林》(1907),也有一般人不常见的小说杂志如《小说世界》(1907)、《竞立社小说月报》(1907)、《新小说丛》(1907)、《扬子江小说报》(1909),还介绍了近代最早的三种文学期刊《瀛寰琐记》(1872)、《四溟琐记》(1875)和《寰宇琐记》(1876),以及一种私人创办的最早的小说刊物《海上奇书》(1892)。
前三种均系《申报》的副刊,三种副刊接踵而生,从1872年起前后相继5年,共出版52期,后一种是韩子云创办的以刊登个人创作为目的的第一份专门的小说期刊。
阿英的《晚清文学期刊述略》虽然搜集的文学期刊并不全(据祝均宙、黄培玮辑录的《中国近代文学报刊概览》,近代有文艺杂志133种);但对研究近代文学期刊,以及它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晚清小报录》收近代小报26种,并详细介绍其出版概况、内容及其特点,此文和上面《晚清文学期刊述略》一样均是国内最早专门介绍文学期刊和小报的文字,极具参考价值。
建国后许多有关研究近代报刊的文章和书目,大多是依据阿英所提供的这两种材料而增补编辑的。
此外,阿英所编的书目尚有:《近代国难史籍录》、《中英鸦片战争书录》、《太平天国书录》、《甲午中日战争书录》、《庚子八国联军战争书录》、《清末小说杂志略》、《国难小说丛话》等。
这些书目,有些虽然不是全文学的,但其中不少是属于文学或与文学有关的。
因此,它们对于从事近代文学研究的人省了许多探求资料的功夫,仍然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三)近代文学研究论著。
阿英研究近代文学的论著很多,论述内容也很广泛,其主要的研究客体大体包括在以下三种著作中:一是《晚清小说史》;二是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小说闲谈四种》(包括《小说闲谈》、《小说二谈》、《小说三谈》、《小说四谈》);三是1981年三联书店出版的《阿英文集》。
《晚清小说史》是阿英关于研究晚清小说的一部专著。
该书写于上世纪30年代,1937年由商务印书馆初版。
后经修改,1955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198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又重印了这个本子。
该书共十四章,第一章:《晚清小说的繁荣》,对晚清小说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晚清小说繁荣的原因,以及小说报刊、小说理论、小说内容及形式的特点等等方面作了钩玄提要的论述。
第十三章,论述清末小说的末流,第十四章讲翻译小说。
其中第二章至第十二章,作者以小说题材进行分类论述,旨在说明晚清小说内容的丰富、反映社会面的广阔,以及与近代现实生活的关系。
全书涉及的晚清小说200余部,对其中的50余部作品进行了阐释和评论。
纲目清晰,论述简明,在对晚清小说缺乏了解与研究的情况下,阿英《晚清小说史》的出版,尤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成为学习和研究近代小说的人的必备参考书。
在国内外学术界均有相当的影响。
1939年德国汉堡《亚洲周报》选择第一、第二章,题名《中国晚清小说史》,1979年又有日译本问世。
此外,阿英在《小说闲谈》中还论述稀见的近代小说20余种,或介绍其梗概,或评述其思想、艺术特点,或钩沉史实,对研究近代小说亦有帮助。
二阿英其他方面的近代文学研究,就其主要的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一)关于近代小说理论的研究。
阿英十分重视近代小说理论,他在《晚清小说史》第一章已简略叙述了近代小说理论的概况。
后来他又写了《小说丛话论略》和《吴趼人的小说论》两篇文章,专门评述近代小说理论。
《小说丛话论略》主要评述《新小说》上“小说丛话”专栏内所发表的关于小说的短论。
阿英在文中首先肯定了梁启超关于小说的一系列理论。
阿英认为梁氏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对小说地位的肯定是正确的,特别指出梁氏所说的“文学之进化有一大关键,即由古语之文学变为俗语之文学是也”,又谓小说“决非以古语之文体而能工”,均是为肯定小说通俗化的文学地位提供理论根据。
阿英认为,这些均系梁氏的“卓见”。
阿英又认为还有一篇文章对梁氏颇有影响,那就是严复和夏曾佑合著的《国闻报附印说部缘起》,这是我国自有小说以来“以新观点论小说”的第一篇长文。
梁启超自己就说过:“天津《国闻报》初出时有一雄文,曰《本馆附印小说缘起》,殆万余言,……余当时狂爱之。
”阿英还评述了狄平子(葆贤)、侠人、定一、周桂笙等人的小说理论。
阿英还论述了吴趼人的小说理论对其创作的影响。
吴趼人是近代著名的小说家,他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恨海》、《九命奇冤》很受读者的欢迎。
同时他还是一位擅长写历史小说的作家。
吴趼人不仅创作历史小说,还有这方面的理论。
阿英特别看中吴趼人对历史小说所发表的意见。
阿英指出吴趼人有关历史小说的理论主要有两点:第一,历史小说比历史典籍易于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小说可补正史的不足。
吴趼人在《历史小说总序》中说:“典册(指正史)很难于使人注意,因端绪复杂,文字深邃,卷帙浩繁。
要使这些高文典册的内容,普遍深入于群众,只有用演义的体裁。
盖只有小说家言,兴味浓厚,可以引人入胜,可以补教科之不及,可以使小说附正史以驰,正史借小说为导。
”历史小说由于采用演义体,可增加历史本身的兴趣,引人入胜,以补正史的不足。
第二,吴趼人反对写历史小说蹈虚附会,歪曲历史。
他说,旧历史小说往往有此缺陷。
吾尝默计之,自《春秋列国》,以迄《英烈传》、《铁冠图》,除《列国》外,其附会者当居百分之九九。
甚至借一古人之姓名,以为一书之主脑,除此主脑姓名之外,无一非附会者。
如《征东传》之写薛仁贵,《万花楼》之写狄青是也。
至如《封神榜》之以神怪之谈,而借历史为依附者,更无论矣。
阿英又批评吴趼人的历史小说《东西汉演义》“失于简略,殊乏意味,而复不能免蹈虚附会之谈”。
《东西晋演义》“不成片段,不合体裁,文人学士见之,则曰有正史在,吾何必阅此;略识之无者见之,则曰吾不解此也。
是有小说如无小说也”[1]。
(二)关于弹词的研究。
首先,阿英肯定了弹词的文学地位。
他说:“弹词一类的书,难入知识分子的眼。
实则,弹词影响的广大,其所具艺术性,是并不亚于所谓‘大文学’。
……其细腻雅韵,实臻‘大文学’所不能达到的境地,而传播的广远,尤非‘大文学’所能望其项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