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8 吆喝效果分析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8课吆喝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8课吆喝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吆喝》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积累词语,掌握“招徕,囿于,隔阂,饽饽,秫秸,商贩,吹嘘,吆喝”等词的音、形、义;运用“随机应变,合辙押韵,油嘴滑舌”等成语。

2.过程与方法: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间风俗,培养学生对口头广告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体验中国地方文化的魅力。

二.教材分析《吆喝》一文介绍了老北京城街头商贩的吆喝声,那看似平凡、简单,不为人所关注,甚至厌恶的吆喝声,对作者来说,却大有文章,在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美好的回忆和怀念之情。

文学习本,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认识、感受、热爱“吆喝”这门艺术。

三.教学重点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剪材组材的技巧;品味语言,理解作者的内心感受。

四.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间风俗,培养学生对口头广告能力。

开展语文活动,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五.教学准备:1.布置同学搜集萧乾先生的简历和他的作品。

2.搜集有关老北京传统民俗的文字资料、图片等。

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导入:(课件2)师:曾经,在人们的耳边经常会响起这样的声音:磨——剪子嘞,戗——菜——刀。

这是什么声音?生(齐):吆喝声。

师:是呀,平时我们到集市上也能听到很多的吆喝声。

今天我们就来听听老北京最有特色的声音——吆喝。

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十八课我们一起赏读萧乾的《吆喝》。

2.作者简介:(课件3)萧乾(1910――1999年)原名萧炳乾,生于北京,蒙古族。

世界闻名的记者,卓有成就的翻译家、作家。

主要著译作有《梦之谷》、《人生百味》《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尤利西斯》等。

)国外。

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

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

(二)检查预习,理清课文条理。

自由读课文。

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8《吆喝》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8《吆喝》教案 新人教版

<吆喝>
教学目标:
1.品味分析吆喝内容,体会作者对“吆喝”的情感。

2.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丰味”的吆喝,导入老北京最有特色的声音——吆喝二.读吆喝知内容
1.课件展示生字词
2.自读课文思考:
A.
B.
三.秀吆喝赏吆喝
1.听地道的老北京的吆喝,感受特点。

2.以组为单位,各挑选一种吆喝,编个调子,唱一唱。

3.赏吆喝,用“我喜欢——,因为————。

”的句式说一段话。

4.悟老北京买卖人的精神品质。

四.写吆喝吐真情
1.多媒体展示作者简介及写作意旨,体会作者与“吆喝”的情感。

2.创作吆喝
五.总结全文记住吆喝课后编写一页《————吆喝集》。

语文八年级下人教新课标版第18课《吆喝》

语文八年级下人教新课标版第18课《吆喝》
写童年的乐趣,充满着对童年艰苦岁月的生活的回忆和怀念。
3、这么叫法的还有个卖荞麦皮的。有一回他在我身后“哟”了一声,把我吓了个马趴。等我站起身来,他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荞麦皮耶”。
为什么“我”听到“卖荞麦皮”的吆喝会吓了个马趴?这一定是夸张吗?写实的成分较多。因为上文已有交代“我怕听那种忽高忽低的”,对卖荷叶糕的吆喝“特别害怕”。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八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语文基础,有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可以自主阅读,凭借一定的文字功底对课文内容做简要的品析,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自读课文。
2.八年学生有强烈地求知欲,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越是陌生的知识越容易激发学习兴趣,但是缺乏理性的思考,需要教师引导。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式上有根本性的突破,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变课本为学本,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设计上,我力求突出以下几点:1、主体观。把语文课当作学生学习、发展语言的实践活动,强调学生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挥。2、本体观。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强调兴趣、需要、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3、开放观。语文课的形式、内容、过程不拘一格,推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观点,强调课内阅读向课外的延伸。
乞丐的吆喝声,作者的评价是哪四个字?(凄厉动人)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社会底层百姓的深切同情)
2、我对卖蛤蟆骨朵儿(未成形的幼蛙)最有好感,一是我买得起,花上一个制钱,就往碗里捞上十来只;二是玩够了还能吞下去。我一直奇怪它们怎么没在我肚子里变成青蛙!只要兜里还有个制钱,一听“烤白薯哇真热乎”,就非买上一块不可。一路上既可以把那烫手的白薯揣在袖筒里取暖,到学校还可以拿出来大嚼一通。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8《 吆喝》课标分析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8《 吆喝》课标分析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18《吆喝》课标分析新人
教版
本单元所选课文,大多是写各地节日风俗的,也有讲述民间艺人逸事,描绘街头商贩吆喝的,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

学习本文让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还能体会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立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掌握字词:招徕囿于隔阂合辙压韵铁铉
2、分析把握文章结构,学习有条不紊地介绍复杂事物的技巧。

二、过程和方法
1、速读课文,整体式概括要点。

2、品读课文,多层次理解文本。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验作者在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忆身边民俗文化。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京白的浓郁地方特色。

教学难点:探究老北京人的生活状况和人生态度。

重点分析4——10段。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资源:搜集一些吆喝的声响、配乐、图片
课时安排:一课时。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8 吆喝阅读篇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8 吆喝阅读篇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2017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8 吆喝阅读篇(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8 吆喝阅读篇(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8 吆喝阅读篇(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18。

吆喝阅读篇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市声拾趣张恨水①我也走过不少的南北码头,所听到的小贩吆唤声,没有任何一地能赛过北平的.北平小贩的吆唤声,复杂而谐和,无论是昼是夜,是寒是暑,都能给予听者一种深刻的印象。

虽然这里面有部分是极简单的,如“羊头肉"“肥卤鸡"之类,可是他们能用声调,助字句之不足。

至于字句多的,那一份优美,就举不胜举,有的简直是一首歌谣,例如夏天卖冰酪的,他在胡同的绿槐荫下,歇着红木漆的担子,手扶了扁担,吆唤着:“冰激凌,花酪,桂花糖,搁得多,又甜又凉又解渴。

”这就让人听着感到有趣味了.又像秋冬卖大花生的,他喊着:“落花生,香来个脆啦,芝麻酱的味儿啦。

”这就含有一种幽默感了。

②也许是我们有点主观,在北平住久了的人,总觉得北平小贩的吆唤声,很能和环境切合,情调非常之关。

如现在是冬天,我们就说冬季了。

当早上的时候 ,黄黄的太阳,过院中树木落了叶子的柘条,晒在人家的粉墙上.胡同的犄角儿上,兀自堆着大大小小的残雪。

这里很少行人,有两三个小学生背着书包上学,于是有辆平头车子,推着一个木火桶,上面烤了大大小小二三十个白薯,歇在胡同中间。

小贩穿了件老羊毛背心儿,腰上系了条板带,两手插在背心里,喷着两条如云的白气,站在车把里叫道:“嗅……热啦……烤白薯啦……又甜又粉,栗子味。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8 吆喝效果分析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8 吆喝效果分析 新人教版

吆喝
综合本节课课堂设计和学生表现,学生学习效果较好,特别是以下两个方面效果显著:
一、巧设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随着时代的发展,形式多样的“吆喝声”离我们日趋渐远,所以这一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如何抓住一个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我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最后,把有代表性的老北京图片配上常思思的歌曲《北京精神》以课件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学生在歌词和图片的引领下,激发学生对老北京的无限向往,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方法灵活,彰显学生风采。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只不过是一位引领者。

这节课,我采取速读、跳跃读、精读、品读相结合的方式,指导学生在速读中自主学习,整体感知,掌握在文中搜索、提炼、归纳信息的方法,适时教会学生合理安排写作顺序这一写作技巧;品读老北京的吆喝之美是本文的学习重点,为突破这一点,我采用自品--展示--师评--展示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活泼生动,趣味盎然;观吆喝之人、悟吆喝之意是本文教材的深入探究,我采用精读、跳读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立足文本,找关键词句深度品读,更好的突破了过程和方法这一教学目标;最后,我设计了“家乡美”这一环节,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再现家乡的吆喝、或说出家乡的其它传统文化,生动的展示充满了孩子们浓浓的生活气息,由于学生对家乡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当课件中的画面配着《喜洋洋》的歌曲展示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的惊奇和家乡自豪感油然而生,成功突破了情感目标。

整个课堂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参与度高,彰显了他们的风采,还原了课堂的本色。

为更好地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时刻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念,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让语文课堂回归自然,焕发出勃然生机。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8 吆喝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8 吆喝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

吆喝
《吆喝》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

本单元注重语言积累,如《云南的歌会》对人物的描写语言。

《端午的鸭蛋》方言的运用中,特别是《吆喝》运用地道的京白,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吆喝》写的是现实中业已渐行渐远的“生活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

往昔生活片断,人生的种种印象都仿佛都随着这吆喝声而鲜活起来。

本文以平易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引人体味蕴含的浓郁的生活情趣。

文章思路清晰,过渡自然,字里行间传达出作者对老北京民俗文化的喜爱和赞美,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导我们关注社会,思索人生,从中获得更深远的启迪。

1。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四单元 阅读 18 吆喝》研讨课教案_0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四单元  阅读  18 吆喝》研讨课教案_0

《吆喝》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有所了解,尤其是对我国的传统节日耳熟能详,但是对老北京商贩的吆喝声知之不多,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感受一下老北京商贩的精气神,感悟作者对逝去的吆喝声的怀想,并自觉地感受我国民俗文化的魅力。

学习目标:1、积累重要的词语,欣赏文章的严谨结构。

2、品味吆喝的语句,体味地道的京白语言。

3、感悟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关注教学重点:把握文章的结构,感受“吆喝”的韵律美。

教学难点:体味“吆喝”蕴含的人生态度,感悟作者的情感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音频片段二、检查预习读准字音:招徕( ) 铁铉( ) 囿于( )隔阂( ) 饽饽( ) 秫秸( )商贩( ) 吹嘘( ) 吆喝( )小钹( ) 荸荠( )三、欣赏吆喝1、作者在本文中回忆了儿时北京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的商贩的吆喝声,请同学们从文中找一找作者描写了哪些人的吆喝声。

卖馄饨的、卖硬面饽饽的、唱话匣子的(没吆喝)、算卦的、乞丐。

卖金鱼儿的、卖雪花酪的、卖柿子的、卖糖葫芦儿和烤白薯的、卖柿子的2、对于这么多杂七杂八的吆喝声,我们读后一点也不感到零乱,反而感到秩序井然,同学们想一想作者是采用怎样的顺序进行描写的?时间顺序。

从早到晚:清早——白天——夜晚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四、品味吆喝1、对文中描写的许多吆喝声,让你感受最深是哪一种,你能尝试着秀一把吗?2、从这些丰富多彩、声情并茂的吆喝声中,你能从中感受到吆喝人面对生活有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朴实、诚信、对生活的热爱、对艰辛的乐观3、文中的这些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语言也活泼生动,这与作者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有很大关系,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你能说说它的特点吗?⑴运用轻声(吆喝)、⑵有儿化音(词儿、皮儿、馅儿)、⑶方言词语(饽饽、蛤蟆骨朵儿)、⑷合辙押韵(又不糠来又不辣,两捆萝卜一个大)五、感悟吆喝1、本文选自散文集《北京城杂忆》(获中国首届散文奖),萧乾在谈到本书的“原旨”说:“《北京城杂忆》不是知识性。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吆喝》课文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吆喝》课文分析

《吆喝》课文分析课文研讨一、整体感知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这用来评价萧乾的《吆喝》一文再恰当不过了。

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的商贩的吆喝声,这在无心人听来,或许顿生厌烦,而在有生活情趣的人听来,却是优美动人的音乐。

尤其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一切都深深烙进心灵深处成为一种美好回忆的时候。

吆喝也是一种文化。

对吆喝的品味分析就是对文化的赏析。

街头叫卖声,其实也包含着创造的成分,清纯悠扬的叫卖声似乎还包含着创作者的个性:有朴素的有华丽的。

具有不同的风格:有简的有繁的;有写实的,有夸张的……文章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引人体味生活中蕴含的浓郁的情趣。

在结构安排上,本文也颇有独到之处。

在老北京,各种各样的吆喝声随处可闻,五花八门,但作者介绍起来却有条有理,丝毫不乱。

作者介绍这些吆喝时遵循了什么样的思路呢?文章第4段实际上是个总领段落:“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一句从两个方面为全文立下了“主脑”。

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

按“从早到晚”的顺序,作者介绍了“大清早卖早点的……然后是卖青菜和卖花的……白天就更热闹了……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

按“一年四季”顺序,作者介绍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各种不绝于耳的吆喝声。

最后,作者又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这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

经过作者如此一梳理,纷纭杂乱的各种吆喝声顿时“秩序井然”,文章的思路就显得十分清晰了。

二、问题研究1.为什么介绍“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中的吆喝时主要介绍卖什么而很少介绍怎样“吆喝”?在这一部分只介绍了“卖馄饨、卖硬面饽饽、算卦、乞讨者、卖柿子、卖糖葫芦等多种吆喝声,其余的都只简单介绍卖什么。

因为各种吆喝实在太多,作者不可能也无必要一一介绍,只需交代出有哪些叫卖者,读者自然能够体味到此起彼伏“没个停”的叫卖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四单元 阅读 18 吆喝》研讨课教案_9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四单元  阅读  18 吆喝》研讨课教案_9
二、品京腔京韵
分析小商贩们是怎样“变着法儿吸引顾客”的,从而感受京味儿吆喝的魅力。
三、描市井生活
抓住“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这句话,体会小商贩们的生活状态,描绘市井生活,感受民俗文化。
四、展民俗特色
为下列食品创作“吆喝”,突出其特点。
粽子、月饼、腊八粥、元宵、饺子
教案
课题
《吆喝》
授课教师
授课班级

教学目标
1、品读吆喝,感受京味儿吆喝的魅力。
2、细读文本,体会小商贩们的生活状态,描绘市井生活,感受民俗文化。
教学重点
品读吆喝,感受京味儿吆喝的魅力。
教学难点
体会小商贩们的生活状态,描绘市井生活,感受民俗文化。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广告导入
引出“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所以也得变着法儿吸引顾客。”
五、小结
写为什么
民俗文化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8 吆喝学情分析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8 吆喝学情分析 新人教版

《吆喝》
《吆喝》是一篇篇幅较长的文章,语言朴素但充满生活气息。

很多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势必会产生阅读障碍,对于重点、难点较难把握,需要长文短教。

而学生经过前一段的阅读训练,大多数能用找关键词、句的方法来帮助理解,这堂课也是让学生在反复的读、圈划中感悟文字,立足文本,通过不同层次的读来实现教学目标。

对于“京白”这一地方特色的语言,学生比较陌生,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直观品味朴素、幽默的北京口语,并让学生搜集地方吆喝的声响材料,加深学生对民族语言的感悟热爱。

由于教学过程中多种阅读方法的综合使用,学生学起来轻松自如,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得到很好体现,特别是模拟老北京人的吆喝和再现郯城本地人的吆喝这两个环节,学生展示精彩,课堂生动活泼,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12学习教育资源
K12学习教育资源吆喝
综合本节课课堂设计和学生表现,学生学习效果较好,特别是以下两个方面效果显著:
一、巧设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随着时代的发展,形式多样的“吆喝声”离我们日趋渐远,所以这一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如何抓住一个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我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最后,把有代表性的老北京图片配上常思思的歌曲《北京精神》以课件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学生在歌词和图片的引领下,激发学生对老北京的无限向往,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方法灵活,彰显学生风采。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只不过是一位引领者。

这节课,我采取速读、跳跃读、精读、品读相结合的方式,指导学生在速读中自主学习,整体感知,掌握在文中搜索、提炼、归纳信息的方法,适时教会学生合理安排写作顺序这一写作技巧;品读老北京的吆喝之美是本文的学习重点,为突破这一点,我采用自品--展示--师评--展示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活泼生动,趣味盎然;观吆喝之人、悟吆喝之意是本文教材的深入探究,我采用精读、跳读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立足文本,找关键词句深度品读,更好的突破了过程和方法这一教学目标;最后,我设计了“家乡美”这一环节,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再现家乡的吆喝、或说出家乡的其它传统文化,生动的展示充满了孩子们浓浓的生活气息,由于学生对家乡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当课件中的画面配着《喜洋洋》的歌曲展示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的惊奇和家乡自豪感油然而生,成功突破了情感目标。

整个课堂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参与度高,彰显了他们的风采,还原了课堂的本色。

为更好地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时刻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念,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让语文课堂回归自然,焕发出勃然生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