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民间担保发展现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要]担保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出现的必然产物。

近年来河南省民间担保发展迅速,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只有完善担保体系,规范行业秩序,加强人员素质建设,才能更好地发挥担保的经济作用。

关键词:河南省;担保;监管;信用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河南省民间担保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收录日期:2012年12月17日
担保作为社会信用产品的一种存在形式,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出现的。

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迅速,企业发展需要良好的融资环境。

在正式融资渠道之外,担保理财以特殊的第三方融资方式进入金融市场。

河南省作为一个中部大省,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重要经济战略区域。

伴随着河南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民间担保涉及的领域日益广泛,成为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河南省民间担保发展现状
担保机构初期是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而发展起来的,其中政府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2年9月,河南省企业信用担保协会成立,代表河南省的担保行业协会正式运行。

2003年,河南邦成担保在全国率先开展规范化民间资本投资担保理财业务,开创了融资担保新模式。

2004年1月,郑州市中小企业担保有限公司成立,公司隶属郑州市人民政府,注册资本3.01亿元人民币,总资产5.2亿元。

2009年4月,河南筹建省担保集团,成为全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再担保服务平台,承担全省中小企业集合项目融资的担保服务功能,提供包括政策性担保机构的再担保增信、中小企业集合债券、集合中期票据等融资担保服务。

截至2010年6月30日,全省各类投资担保机构突破千家,注册资本总额达到316.06亿元。

总的来看,河南省的担保体系建设最初是由政府主导发展起来的,后来逐步转向由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担保机构的融资来源从初期
的由政府出资为主发展到由非政府组织出资
为主,由民间融资的担保机构占据多数。

除此
之外,担保资金增长迅速,担保实力逐步增强,
开发担保品种的力度加大,呈现出担保市场发
展由成长期向成熟期过渡的特征。

在担保企业组织建设方面,组织结构设计
基本到位,多数担保企业建立了基本的担保业
务制度和管理制度。

在开展担保业务方面已经
建立了基本的业务制度与技术分析和风险控
制体系,基本形成了管理规范。

虽然组织建设
的具体程度仍在不断发展完善中,但是总体上
已能保证担保企业正常开展工作。

以郑州为代表的民间担保公司模式被称
作“郑州模式”,是河南省民间担保企业运作模
式的代表。

其特点是“一对一”、“不模钱”和“担
保代偿”。

“一对一”指担保公司安排放款人和
借款人一对一地对接;“不摸钱”指贷款直接由
放款人付钱给借款人;“担保代偿”是指如果贷
款到期后借款人不能偿还,将转由担保公司无
条件代为偿付。

“郑州模式”为放款人的资金安
全提供了最大限度的保证,同时规避了法律风
险,一时之间成为全国民间借贷领域的代表模
式,获得了担保业内的普遍认可。

二、河南省民间担保迅速发展的原因
2009~2010年河南省担保公司出现暴发
式增长,达到1,640家,注册资本570多亿。


保公司迅速发展的原因是基于市场发展的需
要。

(一)担保满足了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需
求。

自2000年以来,河南省的中小企业发展十
分迅速。

据统计,截至2011年,河南省中小企
业的总数达到38万家,占据河南省企业总数
的99%以上。

仅中小企业就为河南省贡献了约
61%的GDP、51%的税收和85%以上的新增就
业岗位,在产出、收入和纳税等方面的重要指
标比2010年增长20%以上。

但是2011年上半年,河南省中小企业的
利息支出也同比增长了50.1%。

近80%的河南
省内中小企业反映流动资金短缺,资金链紧
张;近90%的中小企业承认在融资方面存在困
难,一些中小企业从银行贷不到款,大量资金
周转需求使企业生存遭遇困境。

在这种背景
下,即使承受较高的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企
业最后也只得借助民间借贷融资,使得担保公
司的贷款利率一路走高。

现在特别是微型企业
的生存发展和融资难题,已经成为政府和社会
各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担保公司在其中承担
着重要的资金救急的任务。

(二)企业的正式融资渠道有限。

银行融资
作为支持经济发展的主要来源有很多优势,但
因为政策原因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比如,银行
贷款资金具有周转期较长和资金形态转化的
多样性,与短期流动资金的运作有着明显差
异。

也可以说,银行贷款方面国家的政策性较
强,资金使用方向要求明确,用途特殊,而企业
发展资金需求灵活强烈。

近年来,国家的宏观
调控政策要求收紧信贷,使可贷资金减少。


有商业银行改革后,按照赢利性、流动性、安全
性原则从事经营管理,调整了经营战略,在资
金运作方面制约性较大,降低了资金的灵活
性。

此外,由于信息的不确定性和不完全,银行
缺乏相关中小企业客户经营风险的足够信息,
不能做出适宜的风险评价,所以银行的贷款手
续多、制度严,企业申请贷款门槛高,手续复
杂,申请周期长,银行贷款与大量周转需求无
法对接。

正式融资渠道的制约性使中小企业不
能及时获取银行支持,需要民间金融的支持。

(三)担保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民间资本投
资渠道。

自经济危机以来,中国的投资市场情
况不容乐观。

股市低迷,人民币贬值,基金不可
靠,房地产震荡,银行理财产品混乱,使民间资
本缺少出口。

银行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年利率仅
3.5%,而物价水平指数(CPI)曾经高达6.5%,
民众为负利率苦不堪言,而且银行的服务收费
项目又日益增多。

经济危机使中国股市一路走
低。

2011年8月8日,中国的股市市值损失最
大时接近1.3万亿元人民币,几乎是全国13亿
河南省民间担保发展现状
□文/马杰
(中国农业银行河南省分行河南·郑州)
金融/投资
54
老百姓每人一天损失接近1,000元。

诸如此类的期货、外汇、黄金、保险等凡涉及“证金”交易的投资,都让民众产生投资恐慌。

在这种背景下,民间担保企业的出现为民众提供了合理的投资机会。

民间投资担保相对风险小,收益高且稳定。

河南省民间投资担保的利率是平均月息1.5分,不超过国家对民间借贷的法定利率范围。

这种投资虽然有一定风险,但是应在防范之内。

这样,大量急于寻找出路的民间资金为担保公司的发展提供了支持。

加之现代民众理财观念的增强,更多的决策信息促使他们选择民间担保这一理性投资方向。

三、河南省民间担保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河南省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象依然存在,信用担保和民间借贷已经成为中小企业经营发展的最后希望。

担保企业井喷式的增长也加剧了同业间的恶性竞争,加之相关部门的监管薄弱,担保行业乱象横生。

2011年接连发生了郑州“诚泰事件”、“圣沃事件”和洛阳“盛归来事件”等担保公司资金链断裂事件,造成担保市场混乱。

(一)担保市场混乱,行业监管存在漏洞。

从制度上看,目前整个担保行业的监管和规范处于无序状态。

银监会曾经牵头起草出台了《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对融资性担保公司和非融资性担保公司进行了区分,强调了融资性担保公司的管理规制,但是《办法》并没有针对非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行为规范和准入门槛限制做出明确要求,这就出现了担保公司鱼龙混杂现象。

在担保公司的管理体系中,监管部门对担保公司的设立仅有常规审核,对其业务开展却无明确监管。

2008年,河南省政府要求担保企业在工商注册基础上要持有经营牌照,但是结果却是雷声大雨点小,不规范的还是不规范。

有的公司牌照发下来后来又重新被收回,新牌照迟迟难产。

有的公司因为牌照拿不下来,一直没有正式开业,但是业务却一直在做。

有的公司搞起了“金融传销”,出现了非法集资、高利贷吸储等现象。

有些获得牌照的担保公司,在利益的驱动下与银行工作人员进行合作,钻政策的空子进行融资操作,出现了诸如“过桥资金”、“过夜资金”等现象,金融秩序乱象迭生。

盲目的管理使民间资本所有者产生恐慌,容易发生大量挤兑。

在市场作用下,如果越来越多的担保公司遇到资金链断裂进而导致金融和社会危机时,政府再想监管已是被动应对,难以下手。

社会制度方面对借款人或被担保人也缺
乏严格的监督制约机制和惩罚制度,使一些担
保公司承担着巨大的经营风险,近来出现了一
些担保公司老板跑路的现象。

由于目前相应的
政策法规还不完善,也使一些担保企业钻政策
空子,带病运作,如资本金不足,多重担保,私
自提高利率,抽逃资金,关联交易等,这些问题
影响了担保机构的担保能力,使担保功效受
损。

(二)民间担保快速发展,专业人才短缺。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担保快速发展。

2002
年全国仅有担保机构848家,到2007年末,该
数量陡增为3,729家。

而河南省担保公司数量
增长更是迅猛。

据河南省工信厅的统计数据显
示,截至2010年10月底,经省工信厅审核批
准的各类担保机构达1,159家。

担保机构的迅
速扩张,使本来稀缺的担保人才供不应求。


前,全国的担保从业资格管理制度尚未建立,
对于担保从业人员整体能力和素质缺乏考核
和监控。

当前,整个担保行业普遍缺乏富有金
融业务知识的员工,有一些担保公司的业务员
以初中毕业生为主,不具备基本的工作素质和
管理基础。

风险管理方面的人才稀缺成为民间
担保风险控制和防范管理的瓶颈,一旦遇到信
用缺失或资金链断裂等风险,几乎无从应对。

工作人员专业知识和经验的缺乏,严重制约着
河南省民间担保的发展。

所以,建立高素质的
担保工作团队是当务之急。

(三)民间担保的组织体系不健全。

尽管担
保企业的基本组织体系已经建立,但整体上还
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行业体系,在抵抗市场风
险方面无法形成有效屏障。

整体看来,各个信
用担保机构规模小,经营政策不统一。

由于竞
争或其他原因,同业之间缺乏信息交流和业务
合作。

单个担保机构孤木难支,不能快速获得
有效信息和分散风险,会失去许多规避威胁和
发展机遇的机会。

如遇到担保资金不足时,小
公司由于缺少可以合作的担保机构而不得不
放弃某些黄金担保项目,或者受挤兑压力陷入
困境。

担保企业内部治理机制也存在很多问题。

一些公司没有建立现代管理制度和体系,责权
利关系模糊,决策体制不科学,经营管理方面
仍有凭经验做事的现象。

企业发展目标不明
确,有个别公司仅仅是出于短期利润目标而成
立的。

组织建设不健全使民间担保的发展存在
着很大的风险。

四、河南省民间担保发展思路
(一)完善监管体制,规范担保管理。

在国
家政策指导下,省政府要加快支持担保发展的
法律法规建设,建立和完善担保法律监管体
系,同时也要逐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
度。

各主管部门应积极制定有效的担保监管细
则。

监管细则要对担保公司设立、撤销条件、注
资要求、代偿准备金率、高利贷、非法集资以及
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等分别做出明确规
定。

各级工商部门是实施监管细则的执行机
关,工商部门要根据监管细则的规定,对各种
违法违规活动严加查处。

一经查实,立即停业
整顿,予以处罚,直至吊销营业执照,事态严重
时公安机关可以介入,追究法律责任。

通过法
律行规的完善落实,稳定担保市场状况,规范
担保秩序。

(二)建立健全信用管理体系,有效防范担
保风险。

担保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信用的发展。

政府要在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社会信用体系
的建设工作的同时,尽快形成比较完善的中小
企业信用网络体系,构建开放的社会信用查询
与评价体系。

担保行业要建立自律机制,形成
行业规范。

各担保机构应在遵守行业自律的同
时,增进信用建设,把担保业务信息逐步纳入
征信系统,强化各个担保机构的信用评级建
设,促进担保公司合作者和投资者的信任关
系。

同时,通过行业规章制度等方式加强对担
保机构规范运作的约束,加强担保业内的信息
管理工作,保证信息公开,以便于社会公众对
担保体系的运行进行监督,减少担保业务风险
和成本。

(三)培养专业担保人才,打造高效团队。

组织的关键资源是人力资源。

所以,建立起一
支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并具备专业知识
与从业经验的员工队伍对于民间担保未来的
发展十分重要。

担保机构管理层必须具有很高
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担保机构治理团队应该由
高素质专业人员组成,这样才可能形成高效作
业团队。

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要提高整体队伍素
质建设水平,目前高校毕业生众多,社会上财
经类工作者也不缺乏,可从中多吸收高素质人
才进入,并对现有从业人员做好培训工作。


有整体担保公司人员素质得到提高,才能不断
提高公司的运营水平。

(四)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积极推进规章制
度建设。

现代公司治理机制要求必须建立完善
金融/投资
55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年2月号下(总第459期)
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组织结构,建立健全内部治理规范秩序。

担保公司要结合公司发展规模和要求,运用科学管理理念,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和规范的领导体制,合理设计内部结构,健全科学决策体制与程序,规范业务操作程序,加强内部审计与监督。

同时,担保机构抓紧健全完善规章制度,推行规范化操作,完善内控体系,组织、协调、制约各部门、各相关人员严格按照科学规程进行操作,加强风险管理,从严治理机构,从制度上加强业务和风险管理。

2012年初,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根据
国家和省政府关于担保机构规范整顿和经营
资格认定工作的政策规定,已组织开展了首批
融资性担保机构资格认定工作,对担保行业进
行了整顿。

在国家及地方的共同努力下,随着
担保规范管理的加强,河南省民间担保作为推
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必将为中部经济区建
设发挥更大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彬.中国担保行业的SWOT分析[J].华东
经济管理,2008.4.
[2]樊殿华.河南担保如何刹车[N].南方周末,
2011.9.23.
[3]王勇,李姗姗.河南担保危局.中国经济周
刊,2011.42.
[4]张鹏礼,李伟.浅谈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西部科技,
2012.1.
[5]叶小玲.融资性担保机构发展中存在的问
题及对策建议——
—以扬州为例[J].金融纵横,
2011.12.
[提要]外商直接投资在带动国内部分高新技术行业发展的同时,未能从整体上拉动国内的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

本文针对外资促进我国自主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外资;自主创新;对策
中图分类号:F20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外资促进我国自主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收录日期:2012年12月28日
一、引言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全球化竞争加剧,全球顾客偏好的趋同,全球学习的需要,新技术的科学基础、多元化技术采购、信息、通讯技术的进步和新科技的灵活性,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后留给外资的巨大市场促进了外资进入我国的进程。

截至2010年底,改革开放30多年来外商在华投资总额已经超过12,504.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额达到10,483.81亿美元。

一方面不可否认的是外商直接投资确实带动了国内少部分高新技术行业的发展,装备制造等领域的R&D投入和专利产出进步明显;但另一方面,FDI未能从整体上拉动国内的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对我国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十分有限,并且在引进外资促进我国自主创新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二、外资促进自主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引资轻选资,片面理解引进外资的
战略目的。

招商引资仅仅是我国加快经济建设
和技术进步的主要手段之一,其最终战略目的
还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我国部分地方政府出
于通过外资提升地方政绩的目的,在外资引进
过程中存在盲目引资现象,不注重对外资的选
拔,为留住外资,各地政府颁发的《外商投资产
业指导目录》几乎都是将本地区的优质资产作
为引资载体,给予外资企业超国民待遇,甚至
主动出让市场。

地方政府将招商引资本身当作
目的,对引进外资的曲解严重损害了市场竞争
的公平性,直接导致本土企业在多数行业节节
败退,处于“国退洋进”而非“国退民进”的尴尬
局面。

(二)重引进轻消化,忽视对技术创新能力
的提升。

我国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长期缺乏
足够重视,只引进而不消化吸收,成为产业技
术进步的一个难题。

长期以来,我国引进技术
与消化吸收支出之比严重偏低,从2004年才
开始逐步上升,最近两年才有所改善,但仍远
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而工业化成长时期的日
本、韩国,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的投入比达1∶5
至1∶8,我国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比例
失衡,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不
足,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差,限制了技术溢出效
应的充分发挥。

(三)技术转移过程中重地点转移轻所有
权转移。

国际技术转移包括技术地点和所有权
的转移,我国在利用外资过程中更多的是技术
实施地点的转移而非技术所有权的转移。

20
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实施的“市场换技术”虽然
吸引了大量外资,获得了不少国外先进技术,
然而,这只是技术的地理转移,中国并没有获
得内生技术能力的提高。

最明显的例子是汽车
产业,当年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国有企业仍然
不能自主设计出汽车,而后来居上的民营企业
却在我国自主品牌轿车领域占领了制高点。

“市场换技术”的本意是想模仿日韩的做法,通
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再自主创新,而我国并没
有取得实质性成功,究其根源就是未从根本上
重视技术所有权的转移。

(四)未充分发挥外商投资企业技术溢出
的潜力。

目前,外资机构对本土企业的技术溢
出潜力远未发挥,一是因为外资企业与本土企
业的交流不充分,外资研发机构的知识溢出十
分有限;二是外资企业与本土企业的研发合作
少,2004~2006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与国
外机构合作研发比例仅占产品创新企业数的
1.3%,并且外资与大中型企业的研发合作明显
高于本土小型企业;另一方面,外资企业也偏
外资促进我国自主创新中的问题与对策
□文/丁海静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金融/投资
5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