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真题2007年综合(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学真题2007年综合(二)
(总分:15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总题数:1,分数:15.00)
1.辨析: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就是指国有经济总量上占绝对优势。

(分数:1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此说法不正确。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公有制经济的比重越大越好,因此,不能说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就是指国有经济总量上占绝对优势。

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支撑、引导和带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目标中发挥重要作用。

(2)国有经济的控制力表现为国有资产整体质量的提高。

(3)国有经济的控制力表现为其本身的竞争力。

(4)国有经济的控制力表现为对社会资本的参与和支配。

(5)国有经济的控制力还表现为国有的或国有资本控股的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集团在经济运行、增长和发展中能够发挥龙头、骨干作用。

(6)国有经济应保持必要的数量,更要有分布的优化和质的提高。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国有经济在不同产业和地区的比重可以有所差别,其布局也要作相应调整。

)
解析:
二、(总题数:1,分数:15.00)
2.简述竞争与垄断的关系。

(分数:1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1.自由竞争产生垄断
垄断是在自由竞争中发展起来的,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必然引起垄断。

自由竞争的结果是优胜劣汰,资本越来越集中到少数优胜的大企业,引起资本集中。

信用制度和股份制公司使资本集中更为迅速,形成少数大规模的企业。

生产高度集中的结果,必然引起垄断。

垄断一经形成,代替了自由竞争,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

自由竞争是自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而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

2.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垄断与竞争并存
垄断是自由竞争的直接对立面。

从自由竞争中生长起来的垄断并没有消灭竞争,而是凌驾于竞争之上,与之并存。

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不仅自由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而且产生了由垄断本身造成的新形式的竞争,包括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垄断组织与非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以及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

垄断条件下仍然存在竞争,原因在于:第一,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只要存在商品经济,竞争就不可避免,垄断的出现并没有、也不可能消灭商品经济,所以也不能消除竞争。

第二,“绝对的垄断”是不存在的,没有加入垄断组织的局外企业之间仍然存在竞争。

第三,所有的垄断组织合并为一个统一的垄断组织是不可能的,因此,存在垄断组织与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以及垄断组织与非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

第四,垄断组织内部的各个部门或子公司,也会为了争夺资源和控制权而竞争。

3.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出现一些新的特点
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出现一些新的特点:第一,自由竞争时期,竞争的目标是获取平均利润或超额利润;在垄断时期,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第二,自由竞争时期,竞争的手段是靠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来打败竞争对手;在垄断时期,竞争的手段更加多样化,除了上述经济手段外,垄断组织还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政治上的统治力量,采取各种强制手段,暴力手段来打败竞争对手。

第三,自由竞争时期,企业规模较小,力量单薄,彼此分散,这限制了竞争的激励程度;在垄断时期,垄断企业势均力敌,竞争更为激烈,更具破坏性。

第四,自由竞争时期,竞争的范围主要在国内;在垄断时期,竞争的范围已由国内扩展到国外,而且由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军事和文化等领域。

总之,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垄断从竞争中产生,反过来加剧了竞争。

)
解析:
三、(总题数:1,分数:15.00)
3.简述财政政策的两种基本模式及其作用机制。

(分数:1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财政政策是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运用财政调节手段来调节宏观经济总量的措施。

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公债、支出以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财政政策有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两种模式。

1.扩张性财政政策
政府为扩大总支出而实施的财政政策。

在经济衰退时期,通过发行国债,增加财政支出和减少税收,以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使经济尽快复苏,实现充分就业。

其中,增加政府支出可以是增加政府购买,也可以是增加转移支付。

扩张性财政政策会使IS曲线右移,一方面增加产出,另一方面会提高利率,从而导致挤出效应。

2.紧缩性财政政策
在经济高涨时,政府通过增税、减少政府支出等措施抑制总需求,以控制物价上涨。

其中,减少政府支出包括减少政府购买和减少转移支付。

紧缩性财政政策会使IS曲线左移,会减少产出,降低利率。

)
解析:
四、(总题数:1,分数:15.00)
4.试比较分析超额利润、平均利润和垄断利润的异同及其内在联系。

(分数:1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商品的价值W=c+v+m,若将c+v视为成本价格,那么m就转化为利润。

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即成本价格)的比率,叫利润率。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标是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

现实经济运行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总是从单个企业开始的。

单个企业改进生产技术与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产生超额剩余价值,在利润形式上,因为降低成本,所以会产生超额利润。

由于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不同,各部门利润率不同。

不同部门的资本家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必须展开激烈的竞争。

竞争主要围绕争夺有利投资场所而展开。

竞争的手段是资本转移,即把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转移到利润高的部门,资本转移会导致各部门生产规模的变化,进而引起产品供求关系以及产品价格相应变化,最终使不同部门的利润率趋于一致,形成平均利润率。

利润率高的部门,会有资本进入,供给增加,价格下降,使利润率降低,相反,利润率低的部门,会有资本撤出,供给减少,价格上升,使利润率上升,这种资本转移直到两个部门的利润率相等时才会停止。

各部门不管从事何种生产,只能获得平均利润率,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许多部门的利润量与剩余价值
量就不一致了。

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似乎利润的多少只与资本量有关,这完全掩盖了利润的本质和来源。

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自己在社会生产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一般通过规定垄断价格来实现。

在垄断阶段,垄断资本可以凭借其垄断地位,追求利润最大化,在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上决定垄断产量和垄断价格,从而产生垄断利润。

由于垄断造成的“壁垒”,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到垄断部门,自由竞争阶段利润率平均化的趋势就难以发挥作用,这样,垄断利润可以长期存在,在长期内追求垄断利润的最大化。

三者的相同之处在于:超额利润、平均利润和垄断利润都是利润的范畴,这是基于收益减成本的分析。

在来源上,超额利润、平均利润和垄断利润都源自于劳动者生产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

三者的不同之处在于:超额利润是个别资本家率先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从而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利润,超额利润一般只是暂时的,一旦新技术被广泛采用,超额利润就会消失;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和社会资本总额的比率,它是部门之间竞争形成的,一定量的资本根据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是平均利润,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垄断利润是垄断的结果,通过垄断价格获取垄断利润。

三者的内在联系在于:个别资本率先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可获得超额利润。

如果在竞争市场,超额利润就会消失,形成平均利润。

如果在垄断市场,超额利润不会消失,而是形成垄断利润。

)
解析:
五、(总题数:1,分数:15.00)
5.你认为在我国经济转型期应怎样建立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它对构建和谐社会有何意义?
(分数:1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对遇到疾病、生育、年老、死亡、失业、灾害或者其他风险的社会成员给予相应的经济的、物质的服务和帮助,以保证其基本正常生活需要的社会经济福利制度。

目前,我国已基本建立起了适应市场经济秩序的社会保障制度。

一是完全由国家财政支撑的项目,包括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救助、对军人及军烈属的优抚安置、对无依无靠的孤老残幼、残疾人员的扶助;二是由用人单位、职工个人缴费、国家给予适当补助的三方共同筹资的项目,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属于社会保险范畴。

社会保障的内容至少应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内容。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的最低目标,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最高目标。

各种形式的社会保障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

(1)社会保险。

国家通过法律向劳动者征缴保险基金,在需要的时候向劳动者发放,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

(2)社会救助。

国家和社会对无劳动能力和生活来源的社会成员以及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社会原因导致生活困难者,给予临时或长期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包括救济、救灾、扶贫等。

(3)社会福利。

国家根据法律或政策向社会成员提供的旨在改善和不断提高其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质量的资金保障和服务保障,内容包括职业福利、社区服务等。

社会保障体系的运行离不开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和运营,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大致可采用三种模式:现收现付制,完全积累制,部分积累制。

我国根据具体国情和实际情况,社会保障基金采用部分积累制,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筹资模式——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

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营,要力争保值增值,投资是保值增值的唯一途径,社保基金投资要遵循以下原则:安全性原则,收益性原则,流动变现原则,多样组合原则,社会效益原则。

投资方式可以选择银行存款、债券、股票、投资基金等。

继续深化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逐步建立覆盖城乡所有劳动者的社会保障体系。

(2)合理确定支付水平,使社会保障水平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3)针对国民保障需求的多元化,建立多样化的社会保障模式。

(4)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加强基金监管,实现保值增值。

(5)加强社会保障立法,形成法制化、规范化、高效化的社会保障运行管理体制。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提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和
谐社会作出了全面安排和战略部署,把“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作为2020年构建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

《决定》指出,虽然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六类影响社会和
谐的矛盾和问题,其中社会保障是重要的一类。

《决定》还明确提到: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群众基本
生活。

适应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就业方式多样化,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
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加强基金监管,保证社会保险基金保
值增值。

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强化保险基金统筹部分征缴,逐步做实个人账户,积极推进省
级统筹,条件具备时实行基本养老金基础部分全国统筹。

加快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逐步建立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发展社会医疗救助。

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推进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建设。

加快建立适应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

加强对困难群众的救助,完善
城市低保、农村五保供养、特困户救助、灾民救助、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制度。

完善优抚
安置政策。

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

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保
障残疾人合法权益。

发展老龄事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老龄服务。

发展慈善事业,完善社会捐赠免税减税政策,增强全社会慈善意识。

发挥商业保险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加快廉
租住房建设,规范和加强经济适用房建设,逐步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社会保障是社会稳定的“安全网”、经济运行的“调节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如果
老了有养老金维持生活、病了有医疗保险做支撑、失业了有失业金可花销、买房子有住房公积金可贴补、
没收入有最低生活保障金来兜底……社会就会安定团结、幸福和谐。

)
解析:
六、(总题数:1,分数:15.00)
6.某人想买一辆车,但是预算状况决定了只能考虑旧车市场。

他对旧车市场不了解,于是咨询了几个朋友。

一个说“你付出了多少就能得到多少”,一个说“买最便宜的车”,一个说“买旧车就等于是花钱买问题”。

请问你如何分析此问题,并能给这个人提出相应的建议。

(分数:1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旧车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也就是卖方掌握的信息比买方多,这会造成逆向选择问题。

旧车可能是好车,也可能是差车,这只有卖方知道,买方不知道。

假设好车值10000元,差车值4000元,买方估计是好车的概率是0.5,是差车的概率也是0.5,买方按期望值来支付7000元,结果若为好车,卖
方不卖,若为差车,卖方则卖,此时,买方决定买,造成逆向选择,次品驱逐优品。

若上述情况发生,差车成交了,卖方因为信息优势获得好处,而买方吃亏了。

因此,说“你付出了多少就
能得到多少”是不正确的。

因为次品驱逐优品,旧车市场上好车退出了,只剩下差车,那么买方支付低价是合理的,因此,“买最便
宜的车”有一定的合理性。

若买贵的车,卖方可能利用信息不对称,以次充好,使买方吃大亏。

显然,便
宜的车质量肯定很差,问题肯定很多,“买旧车就等于是花钱买问题”,也有一定的道理。

买方知道自己可能吃亏,可能放弃购买,即市场失败。

解决逆向选择的办法主要是“信号传递”,好车车主要发送信号证明自己出售的车是好车,如免费保修两年,三个月内出故障可退货,则车主也可建立起良好的声誉,证明自己是诚信经营的,好车卖好价,差车
卖差价,若存在欺骗,承诺高额赔偿。

因此,建议是:要求卖方发送上述信号。

若卖方不愿意发送上述信号,则不买,若其愿意发送,则购买。

) 解析:
七、(总题数:1,分数:15.00)
7.计算垄断厂商的利润最大化的产量、价格和利润,还有计算按完全竞争下的情况,并比较分析完全竞争和垄断下的效率差别。

(分数:1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如图所示,垄断厂商是理性的,追求利润最大化,要满足MR=MC的条件。

这时,垄断产量为
q m,垄断价格为P m,利润为四边形P m P*cb的面积。

若完全竞争,厂商利润最大化,要满足MR=MC的条件,因为完全竞争厂商MR=AR=P,因此,完全竞争厂商P*=MC,产量为q*,利润为零。

显然,P m>P*,q m<q*。

垄断与完全竞争相比,产量更低,价格更高,通过低产量高价格获得垄断利润。

我们用总剩余来衡量效率,在完全竞争市场,P*=MC,总剩余为dP*a的面积,可以证明,完全竞争均衡时,是有效率的,即总剩余达到最大化。

若P*>MC,单位产量有正的剩余,厂商会增加产量,若P*<MC,单位产量有负的剩余,厂商会减少产量,直到P*=MC为止,这时总剩余实现最大化。

垄断时,产量减少到q m,垄断价格为P m,消费者剩余为dP m b,生产者剩余为P m P*cb,总剩余为dP*cb。

和竞争时相比,垄断造成了无谓损失,无谓损失的大小为bca的面积。

这部分无谓损失正好是因为减少的产量q m q*所造成的,在这部分产量上,P>MC,单位产量是有剩余的,这部分剩余白白地损失了。

假设p(Q)=a-Q,MC恒为c。

在垄断时:MR=a-2Q
利润最大化时:MR=MC,a-2Q=c
得Q=(a-c)/2
P=a-Q=(a+c)/2
利润=Q(p-c)=(a-c)2/4。

在完全竞争时:MR=P=a-Q
利润最大化时:MR=MC,a-Q=c
得Q=a-c
p=c
利润为零。

垄断造成的福利损失为bca的面积,即(a-c)2/8。

)
解析:
八、(总题数:1,分数:15.00)
8.一个人消费10元的煤气,现在煤气价格上涨100%,政府给予10元补贴,在此条件下消费者效用变化。

(分数:1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1)设煤气的消费量为X1,其他商品的消费量为X2,当煤气涨价100%后,预
算线从AB转动到AB1,消费者的最优选择为E1,效用水平U1比初始状态U0低。

(2)煤气涨价后,政府补贴,使得消费者至少能买得起最初的组合E0,使AB1向外平移至A2B2,A2B2经过E0。

此时,预算线为A2B2,与初始预算线相交于E0,相当于是初始预算线围绕初始均衡点顺时针转动,消费者的均衡点要么处在A2E0段,要么处在E0B2段。

根据显示偏好原理,消费者不会选择E0B2段,因为选择这一段
上的某点作为均衡点,消费者的福利将变差。

可见,消费者的最优选择将位于A2E0上,根据显示偏好原理,消费者的效用较初始效用上升。

)
解析:
九、(总题数:1,分数:15.00)
9.运用持久收入—生命周期理论分析暂时减税对于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分数:1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1)持久收入假说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于1956年提出来的。

该理论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的,而是由他的持久收入决定的。

也就是说,理性的消费者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不是根据现期的暂时性收入,而是根据长期中能保持的收入水平即持久收入水平来作出消费决策的。

(2)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认为,理性的消费者会根据一生的收入来安排自己的消费与储蓄,使一生的收入与消费相等。

这一假说强调人们会在生命长河中计划消费和储蓄,实现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

(3)基于这两个假说,消费由一生的或者持久的收入决定,现期收入对消费的影响较小,一次性暂时的收入变化引起消费支出变动很小,即边际消费倾向(MPC)很低,但来自持久收入的变动,其边际消费倾向(MPC)很大。

暂时性的减税相当于暂时性增加消费者的收入,对消费变动的影响不显著。

若税收是暂时性的,消费不会受到明显影响,只有永久性税收变动才对消费产生显著影响。

)
解析:
十、十、(总题数:1,分数:15.00)
10.什么是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在什么情况下可以通过提高通货膨胀率来降低失业率?
(分数:1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1968年,弗里德曼指出菲利普斯曲线的一个缺陷,即忽略了影响工资变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工人对通货膨胀的预期。

为了显示预期通货膨胀的重要性,弗里德曼等人发展了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是指预期通货膨胀率保持不变时,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π-πe)=-ε(u-u*),πe为预期通货膨胀率,u*为自然失业率,π为通货膨胀率,u为失业率。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如图所示: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有一个重要性质,当实际通货膨胀等于预期通货膨胀时,失业等于自然失业率水平。

这意味着,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在预期通货膨胀水平上与自然失业率相交。

附加预期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替代关系,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政策制定者可以选择不同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的组合。

例如,只要他们能够容忍高通货膨胀率,他们就可以拥有低的失业率,或者他们可以通过高失业来维持低通货膨胀率。

在短期,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引起通货膨胀率上升,将对失业率有抑制作用,调节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在短期内有效。

)
解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