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1__讲述的是一位来自中国的联合国军事观察员在执行维护和平的行动中壮烈牺牲后,他的孩子——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学生,在极度悲伤之余,提笔给联合国秘书长写了一封情感真挚而又充满期望的信。

他在信中向全世界大声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表达了中国青少年的正义感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我在执教__时重点落实在“悟读交汇”及“情理交融”两方面。

在这节课上,我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读。

但语文课只有“读”,没有“悟”,学生的“读”往往会流于形式,而成为课堂最华丽的装点。

这节课上,不仅有声情并茂的“读”,还有潜心会文的“悟”,学生或“读”中“悟”,或“悟”中“读”;或“读”后“悟”,或“悟”后“读”。

如:雷利的爸爸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从文中找到描写他的词句,自己读一读,体会一下。

交流后指导朗读。

又如:句式训练:此时此刻,如果我是雷利,面对爸爸的遗体,我会想。

带着又悲、又痛、又恨的感情,读第三节。

另外还有:过渡:是啊,是可恶的战争、残酷的战争、无情的战争,夺去了雷利爸爸的生命,还夺去了许许多多无辜的生命。

此时此刻,我们不禁要和雷利一同呼吁,板书:要和平,不要战争!这是谁的呼声?让我们在文中找到雷利的呼声,一起有感情的朗读。

因为悟读交汇,学生的“读”因“悟”而更动人心弦,学生的“悟”因“读”而更启人心扉。

同时在这堂课上,我通过播放收集到的战争场面的画面及课件,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战争的残酷、雷利呼吁和平的美好愿望,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才有破竹之势。

但语文课只有“情”的激发,没有“理”的启迪,师生的“情”往往会失去依托。

因此,在导入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配乐讲述《和平鸽》的故事。

过渡:和平鸽就这样诞生了,它有没有把和平带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和平永驻人间呢?揭示课题。

如何让学生深切感受战争的残酷呢?我是这样设计的:你是怎样理解世界并不太平?(可以结合收集到的资料谈)。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反思总结3篇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反思总结3篇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反思总结3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反思总结1我在体会痛失亲人这教学环节中我做了如下的设计:一、让同学开放想像的翅膀,设身处地想像雷利当时的心境,想象雷利的爸爸凯旋归来的幸福画面。

设计这个环节是不动声色地让同学与雷利的情感产生共振,也为后来体会雷利失去父亲那种深切的哀思作好铺垫。

同学动情的述说,使曾经的幸福与而今的物是人非的痛形成鲜亮的对比,孩子们对战斗的恨也就油然而生。

让同学在不知不觉中走进文本,披文入情,从而达到以情促读,读中悟情的教学目标。

二、我设计一个“真情告白”的填空练习,引导同学把感受化作语言,同学畅所欲言,老师敬重同学的看法,体现了民主公正的训练思想,落实了同学的主体地位。

同时培育同学的口头表达力气。

三、媒体的准时应用使同学动情,刺激同学情感。

情境的设置渲染课堂气氛,多媒体出示录象片段,呈现“万人送英雄,鲜花赠英模”的画面,配上哀乐,指导同学体会雷利看到爸爸的灵柩时,心情是多么哀痛啊!他扑到父亲的身上边哭边说,会说些什么呢?让同学感受那悲壮的场面。

让同学入情入境,体会雷利失去父亲的哀思。

课堂教学也会由于情感的交融而变得高潮迭起,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回想这节课,自己的潜心钻研,同学真情的流露,使本节课收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但本节课也还存在不足之处:用心读书,在读中感悟,在阅读教学中,不够重视同学用“心”读书这环节。

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反思、不断尝试,让自己的每一节课都能收到好的效果。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反思总结2新课程改革和实施以来,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远远落后于现有的教材和同学。

传授式的教学越来越禁锢了同学的思维和进展。

因此,在学校中年段的教学中,以导学式的教学方式来代替传授式的传统训练,以老师的教授为主转变为同学的自主学习,从而更大程度地调动同学学习、思索的主动性,激发同学语文学习潜在的巨大动力。

因此,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时,我就留意了教学中的几点问题。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6篇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6篇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6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6篇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篇1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属书信体文章,它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用情,用心倾诉着家庭的不幸,世界的不幸,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教完本文,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以下几点:一、悟读交汇,深入文本在这节课上,我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读。

但语文课只有“读”,没有“悟”,学生的“读”往往会流于形式,而成为课堂最华丽的装点。

这节课上,不仅有声情并茂的“读”,还有潜心会文的“悟”,学生或“读”中“悟”,或“悟”中“读”;或“读”后“悟”,或“悟”后“读”。

如:雷利的爸爸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从文中找到描写他的词句,自己读一读,体会一下。

交流后指导朗读。

又如:句式训练:此时此刻,如果我是雷利,面对爸爸的遗体。

带着又悲、又痛、又恨的感情,读第三节。

另外还有:过渡:是啊,是可恶的战争、残酷的战争、无情的战争,夺去了雷利爸爸的生命,还夺去了许许多多无辜的生命。

此时此刻,我们不禁要和雷利一同呼吁,板书:要和平,不要战争!这是谁的呼声?让我们在文中找到雷利的呼声,一起有感情的朗读。

因为悟读交汇,学生的“读”因“悟”而更动人心弦,学生的“悟”因“读”而更启人心扉。

二、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在教学“痛失父亲”这一环节时,我让学生想象爸爸凯旋的情景,并通过多媒体出示一家人团圆的画面,激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有的说:“我一下子扑进爸爸的怀抱,在爸爸的脸颊上亲了又亲。

”有的说:“爸爸,你真棒!你真了不起!”还有的说:“爸爸,我一定向你学习,长大了也当一名维和战士。

” 三、语文实践,还须多样读写结合,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语文实践。

学生的语文能力哪里来?它来源于学生充分的语文实践。

充分的利用学生的读写结合和语文实践来加强学生对文中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学生写的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也才是我们语文教学之根本。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精选14篇)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精选14篇)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精选14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篇1语文课是情感的科目。

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入情入境。

由于我被本文深深地感染,为此在引导学生体会雷利失去父亲的悲痛时,我的心也随着学生的发言而隐隐作痛。

雷利是多么怀念他的父亲啊!当鲜花捧来,蓝盔接来,而爸爸却永远不能再回来时,那时怎样的痛楚啊!我在朗读第3自然段时,声音不禁颤抖,热泪不禁盈眶,在音乐的渲染下,学生的情感也和我达成了共鸣,陷入了对父亲深切的缅怀当中。

而在他们朗读的过程中,都能用心去体会,去感受,再化为动情的声音,每一句话的朗读都饱含深情。

尤其是励芸同学朗读的2、3自然段,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受到了感染,引起强烈的共鸣,使课堂因为她的朗读而精彩异常。

本文在感受雷利悲痛的同时也有对和平的无比渴望,在教学“雷利的呼吁”部分时,我引导学生把自己融入语境,化成本文主人公去进行朗读实践。

当学生一次又一次用慷慨激昂的语调来呼吁“和平!和平!和平!”时,全班同学的情感达到了高潮,对于战争的痛恨,对于和平的渴望溢于言表。

其实,读书,不是人在读,而是心在读,是心与心的交融,只有让学生进入读书之境,融入作者之情,才能激起共鸣的火花。

二、立足文本,体现学生对教材的个性解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每个学生都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

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画出感受深刻的句子,并交流自己的体会。

在交流时,学生能针对同一句话谈出自己不同的理解。

发言的大部分同学能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周璐露同学能根据“蓝盔”加上了引号,体会到它的意思并不单纯是指一顶蓝盔,而是象征着和平。

爸爸是想让雷利看到世界的和平。

叶旭东能联系上下文对句子的意思深入理解。

这一切,都说明学生对于文本有自己的认识,平时的语文课上的日积月累,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初见成效。

三、教学课件简洁、实用,为教学服务。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篇2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属书信体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的教学反思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的教学反思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的教学反思范文1、把握好教学的时机:课上,正如我想象的那样,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对文中感情的体会超出了我的预想。

因此,我也更清楚地认识到,我们不能为教教材而教教材,应该更灵活的运用教材,为教学所用,适当安排。

2、确立适合于学生的导学思想:要调动学生的潜能,还要确立正确的导学思路,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为此这节课我确定了这样的指导思想: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读,通过读中感悟、读中体会,来理解课文的内容,进而达到感情的升华。

围绕这一主题,我精心设计了如下教学步骤:⑴ 自读,初步体会文中的情感。

⑵ 再读,感知课文内容,在读的同时体会作者的情感,以读促感,以感促读,达到与小作者情感的共鸣。

⑶ 让学生抓重点词句读,读的同时联系具体实例理解课文内容。

⑷ 多种形式比赛读,激发学生读的积极性,读的过程中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就是说,让读贯穿本节课的始终,体现读中感悟,读有所思,读有所得的思想。

不仅学生不感到乏味,乐“读”不疲,而且,课文的内容在读的过程中已经不知不觉的理解了。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说的特别有道理。

书是读懂的,不是教师教懂的。

当然,这里离不开教师的引导。

但读才应该是最为主要的。

只有让学生自己读,通过读去体会,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的内容,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的学习。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一篇特别感人的书信体裁。

在备课的时候,我就设想将小作者这种失父之痛,渴望和平的感情基调贯穿全文。

让学生通过对朗读中感情基调的把握来进一步理解课文,达到对课文的深入体会和理解。

因此在全文的设计上,贯穿了一个读字。

由潜入深,由易到难,由平淡到感人。

让学生对课文的认识也同时完成了由感知到理解直至深人理解的过程。

让学生的`心理完成了平静到起波澜直至被感动的过程。

我想这种读甚至要胜过我们枯燥的一千句、一万句的讲解。

所以,这节课也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阅读教学中读的好处。

3、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自主学习:语文即生活,生活实际才是语文教学取之不尽的源泉。

2023年《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15篇

2023年《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15篇

2023年《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15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1《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是书信体__,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一封信。

本课情感强烈,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的无比可望的真挚情感,语言朴实,催人泪下。

在第一课时,完成本课14个生字的读写,理解新词意思,初读感知课文大意,理清作者叙述脉络的基础上,第二课时的教学我主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引领学生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一、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曾说过: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只有激发了学生的情趣,才能引领学生走进语文的王国。

在品读“痛失父亲”一段后,学生已经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了小作者失去亲人的悲伤和痛苦,但我觉得还不够。

于是,我又范读了这部分课文。

从学生们专注的神情中,从教室里那凝重的气氛中,我感觉到自己在范读时声音的颤动,感觉到孩子们激情涌动的心情,感觉到他们的确被深深地感染了,从而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文中来。

在理解“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这一灵魂语句时,我让学生观看一组战争图片,黝黑的武器、落魄的人群、燃烧的家园、惊恐的眼睛、残缺的肢体??随着一个个画面的消失,教室里不时发出戚戚喳喳、长吁短叹的声音。

我知道,孩子们被触动了,被震撼了。

他们通过这些活生生的现实,真正地了解和认识了战争。

二、注重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在读中悟情。

朱作仁教授曾说过: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则使人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在教学中,我注重把朗读权交给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

1、品词析句,引导感情朗读。

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符号,是传递情感的载体。

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运用品味、揣摩、交流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体会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语句,让学生感受课文语言文字的精练、细腻与形象,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在学习中,通过对重点词句的诵读品味,感悟到爸爸为维护和平壮烈牺牲的英勇形象和失去亲人的悲愤,从而体会到和平的可贵和作者对和平的无比渴望以及热切呼吁和平的真挚感情,并能联系实际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从而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在这一节课中,通过联系课文内容,互评促进,通过有关战争的图片或资料,理解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这句话,体会到“世界并不太平”的真正含义,并在读写结合中,让学生进一步树立了维护和平的观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参考4)《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讲述的是一位来自中国的联合国军事观察员在执行维护和平的行动中壮烈牺牲后,他的孩子——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学生,在极度悲伤之余,提笔给联合国秘书长写了一封情感真挚而又充满期望的信。

他在信中向全世界大声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表达了中国青少年的正义感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

语言朴实,没有口号,但读起来催人泪下。

它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用情,用心倾诉着家庭的不幸,世界的不幸,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这篇文章深深地感染了我,每次读完,我都能感同身受地体会到雷利失去父亲的悲痛,同时也唤起我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我想,这样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怎能不打动那些善良的孩子们的心?通过今天的课堂教学,我真切地感受到孩子们跟我是一样的。

由于现在的孩子在和平的环境中长大,较难体会这种情感。

因此,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这种情感,一是要多读,在反复的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情感;二是多揣摩,从作者的失父之痛中体会和平之可贵;三是适当补充事实,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世界并不太平”,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学习语文—注重理解和日常积累是关键可能很多中学生都有这样的苦恼,很多学科只要多做题就能学好,但语文却不行,到底该怎样学好语文呢?首先,你要先了解到,语文是一门需要积累、厚积薄发的学科,不像数理化,在短时间就能够突飞猛进。

它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不需要占用很多、很大块的时间,需要的是你每天的加强与积累。

也就是说,学好语文一定要注重积累。

这也是很多中考状元们的共同心得。

我们不妨先来听听状元们是怎么说的中考状元说:“中华文明博大精深,触类旁通。

我用《鹿鼎记》中韦小宝征服女人的手段,俘获了语文的芳心。

对付基础题,如拼音和错别字,就要像搞定‘双儿’。

在经历了自以为是的惨痛后,我花很多心思在基础上,看啊写啊,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花很多时间反而很容易搞混。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一、优点:
1.深度的领会挖掘文本的内涵,小学生兴趣也很浓厚,老师没有停在文章的表面上,而是艺术的把学生通过小试验,带到了一定的高度, 以此及人,真正做到了工具与文的完美结合,教书与育人的和谐统一。

2.识字教学遵循识字规律,通过不同的识字方法等工作方法,活泼有趣,颇有艺术。

3.把握了正确的价值趋向,重视小学生的习惯养成,既教书又育人。

4.自由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孩子们走进语文的神奇中,童真童趣,在感染孩子的同时,也训练了他们的思维,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二、不足:
在内容上,理解的要求应低于精读课文。

在方法上,要更加放手。

在课堂上,要训练学生提高阅读速度,为此要教给学生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三、改进措施:
1.善于取舍,突出重点,一课一得。

要注意课文的内容不等于要教学的内容。

2.整体求略,部分求精,突出重点。

要在略读课上突出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基本方法是注意略读课前的连接语,根据连接语中的提示语确定教学重点。

3.略读教学不等于略读,要注意在课上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4.粗知大意不是浅知。

略读课文在阅读方法上不排斥精读。

5.自己阅读不是自学,仍然需要老师的指导,但老师要说得少,说得更精当。

6.瞻前顾后,加强指导。

使略读课文起到总结规律的作用。

7.因文而异,略而不简。

进行略读课文的教学可以从遵循以下五个步骤:
导、知、说、练、拓。

其中练是重点。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一篇书信体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

信中深切的缅怀父亲,并代表中国孩子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

语言朴实,读起来催人泪下。

它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用情、用心倾诉着家庭的不幸、世界的不幸,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文章深深地感染了我,每次读完,我都能感同身受地体会到雷利失去父亲的悲痛,同时也唤起我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由于我们的学生生活在中国这片和平的圣土上,对于战争缺乏深入的了解。

无论是时间、空间,距离学生的实际都很遥远,学生较难体会文章中的这种情感,因此教学时我注意联系生活的实际,联系当前世界的局势,通过多幅画面让学生亲身感受战争给世界人民带来的灾难,引导学生体会理解,并在充分的感情朗读的基础上,体会、感悟书中的这种情感,感受和平的可贵,通过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来表达爱好和平的美好的愿望。

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后,让我感触最深的有以下几点:一、悟读交汇,深入文本。

读课文是为了更好地“悟”课文。

但语文课只有“读”,没有“悟”,学生的“读”往往会流于形式,只成为课堂最华丽的装点。

这节课上,我要求学生不仅要声情并茂地“读”,还要潜心会文地“悟”,学生或“读”中“悟”,或“悟”中“读”;或“读”后“悟”,或“悟”后“读”。

如:雷利的爸爸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从文中找到描写他的词句,自己读一读,并在小组内讨论体会。

全班交流后指导朗读。

因为悟读交汇,学生的“读”因“悟”而更动人心弦,学生的“悟”因“读”而更启人心扉二、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语文是情感的科目,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入情入境,所以这堂课我在创设情境方面花了大量心思。

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我采用了对比的方法,我先告诉学生我们中国孩子处在鸟语花香、阳光明媚、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中,然而这样幸福的生活并不属于每一个孩子,因为世界上还有不少地区弥漫着战争的硝烟。

四年级语文下册《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四年级语文下册《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四年级语文下册《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1、四年级语文下册《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本文讲述的是一位来自中国的联合国军事观察员在执行维护和平的行动中壮烈牺牲后,他的孩子--一个平凡的中学生,在极度悲伤之余,提笔给联合国秘书长写了一封情感真挚而又充满期望的信。

他在信中向全世界大声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表达了中国青少年的正义感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在这节课上,我通过形象的教学课件和生动解说,将学生带入了战争的境界,让学生自我感悟,自我提升!上课开始,我就通过展示一组战争画面让学生在感官上受到触动,为学习课文营造良好的情感基调。

教学中,我重视引导学生的朗读,我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读。

但语文课只有"读",没有"悟",学生的"读"往往会流于形式,而成为课堂最华丽的装点。

这节课上,不仅有声情并茂的"读",还有潜心会文的"悟",学生或"读"中"悟",或"悟"中"读";或"读"后"悟",或"悟"后"读"。

如:雷利的爸爸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从文中找到描写他的词句,自己读一读,体会一下。

交流后指导朗读。

又如:句式训练:此时此刻,如果我是雷利,面对爸爸的遗体,我会想。

带着又悲、又痛、又恨的感情,读第三节。

在指导学生实践活动时,我的设计是:过渡:雷利用信发出了他的呼声,一位记者用手中的摄像机记录了战争的'残酷,发出了"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呼声。

交流: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我们又能够做点什么?在情理交融中,学生对文中的"父亲之爱"、"丧父之痛"这种"情",自然升华为"战争之恨"这种"理";因为情理交融,学生的"情"因"理"而更震憾人心,学生的"理"因"情"而更发人深省。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材料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参考1)《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属书信体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

信中深切地缅怀父亲,并代表中国孩子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

语言朴实,没有口号,但读起来催人泪下。

它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用情、用心倾诉着家庭的不幸,世界的不幸,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因此教学时我注意联系生活的实际,联系当前世界的局势,通过多幅画面让学生亲身感受战争给世界人民带来的灾难,引导学生体会理解,并在充分的感情朗读的基础上,体会、感悟书中的这种情感,感受和平的可贵。

一、确立适合于学生的导学思想:要调动学生的潜能,还要确立正确的导学思路,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为此这节课我确定了这样的指导思想: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读,通过读中感悟、读中体会,来理解课文的内容,进而达到感情的升华。

围绕这一主题,我精心设计了如下教学步骤:1、自读,初步体会文中的情感。

2、再读,感知课文内容,在读的同时体会作者的情感,以读促感,以感促读,达到与小作者情感的共鸣。

3、让学生抓重点词句读,读的同时联系具体实例理解课文内容。

4、多种形式比赛读,激发学生读的积极性,读的过程中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就是说,让读贯穿本节课的始终,体现读中感悟,读有所思,读有所得的思想。

不仅学生不感到乏味,乐“读”不疲,而且,课文的内容在读的过程中已经不知不觉的理解了。

二、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在教学“痛失父亲”这一环节时,我让学生想象爸爸凯旋的情景,有的说:“我一下子扑进爸爸的怀抱,在爸爸的脸颊上亲了又亲。

”有的说:“爸爸,你真棒!你真了不起!”还有的说:“爸爸,我一定向你学习,长大了也当一名维和战士。

”就在学生饱含激情的赞美声中,我一下子把话题拉到爸爸牺牲,学生的感情从颠峰一下子跌入低谷,我抓住契机,再次让学生想象此时的情景,随着思维的积极活动,学生联想、想象的翅膀随之展开。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1)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1)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本篇课文的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通过感情朗读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参与的学习状态中。

首先运用合适的导语,给学生创造“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和谐氛围,伴着老师动情的演说,让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之中,为下一步的学习创设良好的氛围。

其次,注重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方式。

如文章的重点部分,作者对爸爸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渴望,采取以读代讲,以讲促读,鼓励学生抓住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文字。

通过师生互背,学生的感情诵读等方式来领悟人物的思想感情,渗透理解文章内容。

使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读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对文章最后发出呼吁的部分,老师做了精心的设计,通过三次呼吁,引导学生在激情的齐读中共同升华了维护和平、热爱和平、要和平不要战争的最高境界。

拓展延伸部分,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诉之于笔端,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通过笔纸的交流,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事物,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了语文的思想性,同时也注重了对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

总之,本课的教学在有限的时间里,有效地把控教学的节奏。

整个教学过程充满和谐、融洽、平等、互动的氛围,学生的参与也更积极主动了。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14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参考3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14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参考3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参考3)新课程改革和实施以来,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远远落后于现有的教材和学生。

传授式的教学越来越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和发展。

因此,在小学中年段的教学中,以导学式的教学方式来代替传授式的传统教育,以教师的教授为主转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从而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语文学习潜在的巨大动力。

因此,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时,我就注意了教学中的几点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把握好教学的时机。

要想真正的调动学生沉睡的潜能,我们必须把握好教学的良好的时机,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情境。

比如说,恰巧,在一夜之间美伊的战争再一次打响了。

在关注伊拉克战事情况的同时,我们就可以关注到《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美伊战争不就是活生生的教材吗?学生一定会查阅到很多资料,也能更直观的感受战争,理解课文的内容。

课上,正如我想象的那样,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对文中感情的体会超出了我的预想。

因此,我也更清楚地认识到,我们不能为教教材而教教材,应该更灵活的运用教材,为教学所用,适当安排。

2、确立适合于学生的导学思想要调动学生的潜能,还要确立正确的导学思路,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为此这节课我确定了这样的指导思想: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读,通过读中感悟、读中体会,来理解课文的内容,进而达到感情的升华。

围绕这一主题,我精心设计了如下教学步骤:(1)自读,初步体会文中的情感;(2)再读,感知课文内容,在读的同时体会作者的情感,以读促感,以感促读,达到与小作者情感的共鸣;(3)让学生抓重点词句读,读的同时联系具体实例理解课文内容;(4)多种形式比赛读,激发学生读的积极性,读的过程中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就是说,让读贯穿本节课的始终,体现读中感悟,读有所思,读有所得的思想。

不仅学生不感到乏味,乐“读”不疲,而且,课文的内容在读的过程中已经不知不觉的理解了。

1。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参考1)《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属书信体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

信中深切地缅怀父亲,并代表中国孩子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

语言朴实,没有口号,但读起来催人泪下。

它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用情、用心倾诉着家庭的不幸,世界的不幸,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因此教学时我注意联系生活的实际,联系当前世界的局势,通过多幅画面让学生亲身感受战争给世界人民带来的灾难,引导学生体会理解,并在充分的感情朗读的基础上,体会、感悟书中的这种情感,感受和平的可贵。

一、确立适合于学生的导学思想:要调动学生的潜能,还要确立正确的导学思路,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为此这节课我确定了这样的指导思想: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读,通过读中感悟、读中体会,来理解课文的内容,进而达到感情的升华。

围绕这一主题,我精心设计了如下教学步骤:1、自读,初步体会文中的情感。

2、再读,感知课文内容,在读的同时体会作者的情感,以读促感,以感促读,达到与小作者情感的共鸣。

3、让学生抓重点词句读,读的同时联系具体实例理解课文内容。

4、多种形式比赛读,激发学生读的积极性,读的过程中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就是说,让读贯穿本节课的始终,体现读中感悟,读有所思,读有所得的思想。

不仅学生不感到乏味,乐“读”不疲,而且,课文的内容在读的过程中已经不知不觉的理解了。

二、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在教学“痛失父亲”这一环节时,我让学生想象爸爸凯旋的情景,有的说:“我一下子扑进爸爸的怀抱,在爸爸的脸颊上亲了又亲。

”有的说:“爸爸,你真棒!你真了不起!”还有的说:“爸爸,我一定向你学习,长大了也当一名维和战士。

”就在学生饱含激情的赞美声中,我一下子把话题拉到爸爸牺牲,学生的感情从颠峰一下子跌入低谷,我抓住契机,再次让学生想象此时的情景,随着思维的积极活动,学生联想、想象的翅膀随之展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教学反思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篇课文属书信体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一封信。

这封信首先表达了‚我‛和妈妈对加利先生的问候和深深的谢意,接着深情回忆‚我‛的爸爸出征前后的情景,在悲痛中怀着自豪和崇敬,并表示要向爸爸学习,用生命捍卫和平。

最后,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本文情感强烈,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

语言朴实,没有口号,但读起来催人泪下。

它用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把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有机联系起来,引起读者的共鸣。

选编本文的意图一是缅怀那些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英勇献身的英雄们,引导学生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局势,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二是进一步学习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体会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2.词句解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