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色的起源与历史发展

合集下载

吴川飘色

吴川飘色

吴川飘色吴川的风族特色有很多,其中以“吴川三绝”最具有代表性,什么是“吴川三绝”呢?“吴川三绝”包括飘色,泥塑和花桥。

下面我来介绍一下我们“吴川三绝”中的一绝-吴川飘色。

一.什么是吴川飘色?所谓飘色,即是由若干人推着一座"色板",色板上装饰着固定姿势的人物。

人物只靠一根看不见的"色梗"支撑着,在高可逾人的空中手舞足蹈,飘然欲飞故而叫"飘色"。

特别奇妙的是,在空中飘动的人物的立足点只是踩着一根缨枪或剑尾上;更有趣的是,有的角色还踏着活生生的动物(如公鸡、白鸽、鲤鱼、金鱼等)在行进间手舞足蹈,给予人们一种神秘感。

飘色的人物形象普遍是按戏剧人物的艺术造型设计、打扮的。

其内容有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或现代题材。

一板飘色往往就象一座流动的小舞台表现着一出精彩的特写镜头。

现时飘色一般由2至6岁左右的儿童上板乔装打扮,并由过去的一板一层飘色发展到如今的的一板两层或三层飘色。

造型艺术已由过去的单一的木工铁工技巧发展到现代已集电影、戏剧、魔术、杂技等技艺之大成的综合性的"空飘造型"。

人们通过观看五花八门的飘色,将得到一种无法形容的艺术享受。

二.吴川飘色的起源。

始于清代的“吴川飘色”,堪称南国民间艺术的一枝绚丽奇葩。

飘色一词,辞海中没有,是广东白话的称谓,意指在元宵以装扮艳丽的彩旗队、彩车队和唢呐、歌舞、舞狮队、舞龙队等不同的民间艺术形式组成的游街活动的统称。

要追溯吴川飘色的起源,得从沙湾飘色说起,沙湾飘色是南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一枝奇葩,在民间流传了一两百年。

关于它的起源,众说纷纭。

一种说法是清代粤剧艺人李文茂起义失败后,朝廷严禁上演粤剧,群众想看戏而不得,于是以小孩扮成戏曲人物抬着游行,看上去像是演戏但却不唱戏,这在当时叫做“赛色”,通过这种形式,一方面祈求神灵保佑,同时亦可娱乐百姓。

后来“赛色”流行民间,被人加以发展,有的在马上装扮,称为“马色”;有的在水上装扮,称为“水色”;有的在板台上装扮,这就成了现在说的“飘色”。

民族的瑰宝――湛江吴川飘色艺术探究[权威资料]

民族的瑰宝――湛江吴川飘色艺术探究[权威资料]

民族的瑰宝――湛江吴川飘色艺术探究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摘要吴川飘色自清代产生以来,已经经历了百年历史的洗炼,以其丰富的内容,神奇的表演原理和美妙的艺术效果成为了南方民间艺术的瑰宝。

本文通过探究吴江飘色艺术的渊源、特点,介绍飘色艺术的保护和发展,剖析飘色艺术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力图展示吴江飘色艺术的风貌,使吴江飘色艺术得到保护和发展。

关键词:湛江吴川飘色艺术发展和保护J524 A吴川飘色艺术是吴川民间艺术“三绝”(飘色、泥塑、花桥)之一,历史悠久,闻名中外。

始于清代的吴川飘色,堪称南方民间艺术的一朵绚丽的奇葩。

飘色艺术是集戏剧、杂技、美术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造型艺术。

所谓飘色,即是由若干人推着(现在多用机动车代替)色板,色板上站着固定姿势的人物。

他们仅仅只靠一根看不见的色梗支撑,在高空中手舞足蹈,飘然欲飞,故而叫飘色。

它运用力学原理,用木板(钢筋)支撑演员,以华丽的服饰加以遮盖。

飘色艺术通常由一至几人装扮而成,一般由九到十几岁的少年担任。

飘色的人物形象普遍是按戏剧人物的艺术造型设计、打扮。

其内容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或现代题材,代表作有《唐僧取经》《白蛇传》《封神榜》等。

一飘色艺术的渊源我们这里讲的渊源,不仅是说飘色艺术的历史起源,还要分析一下飘色艺术兴起的原因。

这样才能更全面地分析和了解湛江吴川的飘色艺术。

1 飘色艺术的历史起源吴川飘色经历了一个演变和发展过程,先是由原来的“转色”演变为“板色”,再发展到现在的“飘色”。

吴川飘色的发源地是吴川市黄坡镇沙岗村,它产生于晚清,起源于民间,扎根于民间,流传于民间,也兴盛于民间。

吴川飘色起源于晚清,传说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清政府禁止演粤剧,可能是太平天国的领袖主要来自两广,且曾以粤剧作为宣传鼓动的手段,清政府憎恨洪秀全等,索性连两广人民热爱的地方剧种都禁了。

而实际上飘色活动在吴川据可考的时间至少也有800多年的历史了,飘色活动其实是由以前的傩戏演变而来的,这种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讲都很丰富有趣的活动无疑对百姓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这种艺术形式就延续了下来,一直到清末,才形成了现在意义上的飘色艺术,最终这种活动才以艺术的形式确定了下来。

飘色表演曲目及意义

飘色表演曲目及意义

飘色表演曲目及意义
“飘色”表演,来自中国传统曲艺表演,是唐朝诗人贾岛一首《飘色》赋谱之后,历经演变流传至今的古典民俗曲艺表演形式。

它以唐朝风韵和当时的民间文化为基础,融合了诗、词、乐、射、舞等多种文化元素,并且在不断演变中形成了独特的“飘色表演”。

“飘色”表演曲目主要有“飘色”、“榴花灯”、“艾蒿落”“白虎萧”等等。

“飘色”乃唐朝的歌谣,歌谣的形式为叠套,把一种民俗文字结合起来,将“文学”融入“文娱”,使其十分优美动听。

“榴花灯”实际上是一场文艺射箭包括体育要素的大型晚会,以放大灯笼作装饰,将多种民间文化(如舞蹈、灯笼、吹号等)结合在一起,营造出十分独特的氛围。

而“艾蒿落”“白虎萧”等就是特有的民间乐器,乐曲简单轻松,在独特的民间乐曲中铺陈出独特的色彩。

“飘色”表演的意义在于充分发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华,使唐朝的传统文化更加完整地融入现今的传统曲艺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使更多民众了解、感受唐朝文化的艺术风采。

此外,“飘色”表演也注重民间文化的保护,把文化和艺术放一起演出,增强民众的艺术认知,增进民间文化的传承及研究,从而使这些传统曲艺得到更广泛的传播,给社会增添了更多的文化色彩。

如今,“飘色”表演的演出活动也是社会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像中国国家大剧院的“飘色”曲艺表演,彰显了艺术的深邃,它既充满古典文化的传统色彩,又汲取了现代诸多艺术的影响,通过曲艺的表演将古老的文化以及传统的思想留存下来,以传承唐朝古典
文化的风采。

“飘色”表演为人类提供了一种美妙而又传统的文化体验,深刻地诠释了唐朝传统文化的真谛和力量,不仅把传统文化保存下来,还能够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传播更多的文化元素,丰富社会文化生活。

广东飘色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研究——以广州沙湾飘色为例

广东飘色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研究——以广州沙湾飘色为例

1 广州沙湾飘色的起源和文化内涵沙湾飘色是一种流传于广州的传统民俗艺术,它是飘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叶春生对飘色源起颇有见地:“飘色 、高台艺术最初都与游神赛会有关。

从抬神像出游到抬化装为神的儿童出游,继而发展为一套民间游艺活动经历了千百年的演变。

”飘色艺术的起源与古代宗教的行像仪式有联系,它与广东潮汕地区的“游神”形式上有点接近,带着其特有的美好民俗意义的娱神仪式和群体祭祀的韵味。

“三月三 北帝诞,睇飘色 嚟沙湾”这是沙湾飘色中的一句俗语。

沙湾古镇在每年的农历“三月三”举办“北帝诞”。

其作为传统民俗艺术活动,带有民间信仰的文化色彩。

据说北帝全称为“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又有玄武、真武等别称。

中国的本土原生的宗教——道教,他为天上二十八星宿的北方七宿玄武,八卦为坎,五行司水,能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北帝”被沙湾人们视为守护神,而“北帝诞”则是人们对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祭祀仪式。

沙湾飘色离不开民众的民间信仰作为土壤,传统非物质文化能存在长久,正是因为它从来不只是精彩的表演或惊奇的物件,而承载着一定的文化内涵。

2 广州沙湾飘色的艺术形式及美学特色《说文解字》中,各取一,来形容“飘色”。

“回風也。

顔气也。

从人从卪。

”显得贴切。

盘旋而起,离地腾空,展现凌空飘然;精巧华服,鲜明色彩,尽然夺人耳目。

这便是“飘色”。

于一张流动小台“色板”上,由人而饰各色鲜明的人物与故事。

以流动的游行队伍为展示方式,架起一个个用“色板”形成的独立舞台,以“板”作为单位,将响誉古今中外的神话、戏剧、小说、历史典故内的经典人物或场景片段,亦或是与时俱进的现代因素引入其中。

各色各样的“色板”为表演者搭建舞台,也用于遮掩将演员高架半空的色梗,由此形成一种美感。

沙湾飘色在沙湾古镇中,受古镇特有的韵味与自身的历史底蕴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它历久而不衰,不可不谈及其美的展现。

可谓三美:一是形式美。

沙湾飘色以一种造型艺术和游行展示的方式,通过立体视觉带给我们一种将字面或想象的东西进行具象化,带给人们一种视觉享受。

信宜传统文化(飘色)

信宜传统文化(飘色)

侨乡信宜飘色艺术文化一绝2011年07月29日 16:1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中新网7月29日电 据信宜外侨局消息,飘色,是中国一项古老民间艺术,岭南民间广为流行,侨乡信宜飘色领头羊镇隆,前几年连夺二届中国民间飘色展演最高奖“山花奖”,被誉为中国民间民俗艺术一绝。

飄色以“板”为单位,每一板飘色由色台、色心、色脚和色梗组成,混合成一体。

飘色一般由三至四人,推着一张长二米、宽约一米、高约零点八米的色台,色台上凌空飘起由小孩扮成造型各异的人物或动物。

几个小孩仅靠一根看不见的色梗支撑,犹如腾云驾雾般展现在观众面前,其巧夺天工的画面,精湛的技巧,无不令观者啧啧称奇。

早在三百多年前,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粤西一带禁演粤剧,信宜民间艺人就将粤剧某个片断制成造型,并在新春期间由人抬着巡游欢庆,这就是信宜飘色的雏型。

之后,信宜飘色吸收吴川飘色的精华,不断推陈出新,渐渐形成了自已独特风格,一直流传至今。

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期间,中国一大批民俗艺术被列为“毒草”,受到批判,禁止演出,信宜飘色亦未能幸免于难,渐渐消忘在人们的记忆中。

直到上世纪80年代,信宜飘色才逐渐回暖,当地艺人在海外乡亲的支持下,改良飘色制作,并组建了由清一色农民组成的明珠飘色团。

他们一边参加生产劳动,一边利用农闲时间制作和表演飘色,足迹遍及城乡,深受乡亲们喜爱,就连海外乡亲也远涉重洋回乡一睹为快。

2006年,明珠飘色团艺人打破飘色一般飘一至五人的传统,制作出长宽均七米、高六米、凌空飞出十八人的大型飘色,并在中国首届民间飘色艺术展演中夺得最高奖“山花奖”。

2008年,在广州沙湾举办的中国第二届民间飘色艺术展演中,信宜飘色《大展宏图》,以一根色梗凌空飘出二十多个形态各异、惟妙惟肖的“色仔”,色梗能作三百六十度旋转等高难技巧,再夺金奖,享誉神州。

广东省文化厅前天公布了广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市信宜镇隆飘色榜上有名。

吴川飘色简介

吴川飘色简介

吴川飘色简介吴川飘色简介内容?答:吴川飘色简介如下:吴川飘色,是南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

它产生于晚清,成熟于民国至解放初期,冷落、沉寂于文革时期,复苏、发展、繁荣于改革开放以后。

吴川飘色经历了一个演变和发展过程,由原来的“转色”演变为“板色”,发展到现在的“飘色”。

吴川飘色的发源地是吴川市黄坡镇沙岗村,由民间艺人陈趣珩首创,其子陈寿全继承和发展。

目前,吴川飘色的传承谱系主要有黄坡谱系、梅录头谱系、梅岭谱系、隔塘谱系。

吴川飘色造型独特,艺术形式多样,飘色人物靠一根隐蔽着的“色梗”支撑。

一板飘色,在柜台上的小舞台或坐或立的称为“屏”,凌空而起的人物造型称为“飘”,造型人物年龄一般为6至12岁,飘色内容一般以历史故事、神话故事为多,近年也有现代题材。

一板飘色由过去的一“屏”一“飘”发展到现在的一“屏”多“飘”,一“屏”十多“飘”,甚至多“屏”多“飘”。

一板飘色就像一座活动的小舞台。

吴川飘色,是一门集戏剧、音乐、美术、魔术、杂技、力学于一体的综合造型艺术,塑造人物飘然欲飞,惊险神奇,以其高、精、险、奇、巧,被外国友人誉为“东方的隐蔽艺术”。

吴川飘色起源于民间,扎根于民间,流传于民间。

特别是每年正月十六、十七日吴川市元宵民间艺术节,吴川飘色巡游队伍长达数里,场面壮观,令100多万观众大饱眼福,叹为观止。

吴川飘色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并影响到吴川周边地区,带动和促进了周边地区飘色的创作和表演水平的提高。

吴川飘色不仅在本地广泛开展活动,还大力进行文化输出。

先后到茂名、中山、江门、深圳、广州、海南省海口、云南潞西等地参加当地举办文化活动的展演。

1992年和1997年两次晋京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

特别是2003年吴川飘色造型作品进京参加中国首届文物仿制品暨民间工艺品展,荣获金奖。

2000年,国家文化部命名吴川市梅录镇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吴川飘色艺术,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掘、抢救、保护和发展吴川飘色艺术,对弘扬祖国传统文化,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都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黄圃飘色

黄圃飘色

飘色(抬阁)艺术历史悠久,各地名称各异,有飘色、抬阁、彩擎、高抬、彩架、扎 故事、彩亭等各种名称,但内容基本一致,即以人物为造型、以故事传说为主要内容, 以沿街巡游为主要形式,运用巧妙的力学原理,设计精巧,融美术、装饰、杂技于一 体,辅之以音乐、舞蹈,让人叹为观止。 “飘色”是人物造型艺术。盖自唐、宋戏曲说书流行以后,民间便逐渐创造了另一种 艺术形式,以大人或小孩打扮成戏曲、说书中的人物游行,俗称“赛色”或称“彩 色”,以后发展为马上装扮人物的又称“马色”,在水上装扮人物的又称“水色”, 在台面上装扮凌空而起的人物又称“飘色”。 沙湾飘色始自何时,当地流传两种说法:一是清代粤剧艺人李文茂起义失败后,清廷 严禁粤剧,群众想看戏而不可得,遂以小孩扮成戏曲人物抬着游行,沙湾飘色由此而 起。二是明代沙湾李路远(据说是宋末探花李昴英的后裔)在云南做边关大将,当时 云南有两族人为争夺明太祖朱元璋敕造的“北帝”塑像而几乎发生械斗。幸得李将军 调解平息,重归于好。他们遂把北帝塑像送给李将军,李把该像运回沙湾以后,每年 农历三月初三“北帝”诞辰,例必抬着北帝塑像出游,又均以书会及舞龙、飘色等民 间艺术助庆,飘色由此而产生。清朝严禁粤剧是在咸丰年间,距今仅有120多年,而赛 色活动却一直在全国一些地方流行。据广西电影制片厂秦华佑同志说,内蒙也有类似 飘色的民间艺术活动。番禺飘色活动有沙湾、员岗两地。据沙湾的老人说,沙湾飘色 学自员岗。飘色艺人崔湛曾看过一套县志手抄本,记载员岗飘色颇详,当时计算这一 记载距今约400年。又据沙湾何汝根先生说,何氏乙房族谱也记有:康熙年间(1662~ 1722年)留耕堂重修落成时以飘色助庆的记载。何卓颖老师说“白鹤拉纤”这个板色, 为曾祖父何博众所制作,距今140多年。综合以上情况,飘色并不是因为李文茂起义失 败,粤剧遭禁而产生的,始自明末清初较为可信。

吴川飘色

吴川飘色

美学价值
飘逸之感跃于面前 飘逸之感跃于面前, 描 跃于面前 绘了一幅意味深远的彩 画, 这就是飘色艺术价 值之所在, 值之所在 耐人寻味而 含蓄深远。 含蓄深远。
奇妙的是观众却看不到它的支 撑点; 撑点;制作巧妙还表现为一个 小小的支点, 小小的支点,竟能支撑起一个 其人物形象, 人来 。其人物形象,是按照戏 剧中的人物来设计和装扮的, 剧中的人物来设计和装扮的, 色板上一个个神采飞扬、 色板上一个个神采飞扬、飘然 而立的人物,腾云驾雾似的, 而立的人物,腾云驾雾似的, 引人入胜。 引人入胜。
“飘”往过 飘 去飘色,在雷州半岛是绝无仅有 : 飘色,
只有做年例才 会游飘色哦
的,在全国也不多见。据记载, 在全国也不多见。据记载, 吴川飘色起源于清代。 吴川飘色起源于清代。 由来: 飘色”一词的来由, 由来:对“飘色”一词的来由, 有各种解释。有的说,飘色的 有各种解释。有的说, 得名,是由于最初设计、 得名,是由于最初设计、制作 出来的《哪吒出世》 出来的《哪吒出世》中的小哪 吒在莲花上迎风飞飘, 吒在莲花上迎风飞飘,故称 飘色” “飘色”; 演变: 演变:飘色有一个从初级到高 级的演变过程, 转色—— 级的演变过程,即“转色 板色——妖色 妖色——飘色”,飘 飘色” 板色 妖色 飘色 是指屏上的人物。 色,是指屏上的人物。这些说 法都见仁见智。概括起来, 法都见仁见智。概括起来,就 是在色板(或色台) 是在色板(或色台)上装扮成各 种固定姿态的人物, 种固定姿态的人物,因其有凌 飞飘之感,而又流动游展, 空、飞飘之感,而又流动游展, 故有“飘色’’之谓。 ’’之谓 故有“飘色’’之谓。
透露着艺术芳芬的吴川飘色
————
Hale Waihona Puke 关键词: 关键词:精、妙、奇

吴川飘色

吴川飘色

2月8日正月十七是吴川市梅菉头社区的 年例期,当日梅菉头社区在吴川城区梅菉 举行了庆赏元宵飘色大巡游活动,时隔多 年之后,梅菉再现吴川飘色风采。 特别是每年正月十六、十七日闹元宵, 吴川飘色巡游队伍长达数里,场面十分壮 观,令观众大饱眼福,叹为观止。
1. 各村各镇各乡的飘色队伍相约在一起陆续通过 街头,以比试高低,过去飘色中的很多造型队 伍均由人或牛马来拉,现在多用机动车,把它 外型巧妙装点一番,看上去很自然和谐,不注 意还看不出车体的外形。 2. 有一大批能工巧匠,有善做泥塑的、有善化妆 点彩的、有善制作各种道具的等等,他们中有 许多是世代相传的艺人,就连飘色中扮傩戏造 型的孩童都是从几岁就开始参加的。

吴川飘色经历了一个演变和发展过程, 先是由原来的“转色”演变为“板色”, 再发展到现在的“飘色”。吴川飘色的发 源地是吴川市黄坡镇沙岗村,它产生于晚 清,起源于民间,扎根于民间,流传于民 间。 吴川飘色以其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和 感染力,带动和促进了周边地区飘色的创 作和表演水平的提高。吴川飘色先后到茂 名、中山、江门、深圳、广州、海南省海 口、云南潞西等地参加当地举办的文化活 动展演。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
人物的造型动作和组合在整个飘色活动中都 由真人装扮,并保持一个姿势和动作不变。所 有造型动作和组合均由钢条铁管焊接成造型需 要的结构,人物的动作则依靠在这些起承受与 支撑作用的钢铁框架上,这些框架因人肢体的 结构而设计,当造型人物穿服装时,其结构框 架也被隐入服饰中,从外观看,不留意是看不 到支撑的钢铁结构的。 4. 如今,飘色活动在吴川市政府的有意识地引 导改造下,已成为一项健康的民间庆典活动, 农民们普遍接受了新思想和新文化的影响,每 次飘色活动中,少不了宣传计划生育、水利、 环保、储蓄等与农民相关的内容。

飘色

飘色

奥运健儿
吴川飘色获得了全国飘色 艺术大汇演金奖
“游湖借伞”制作成飘色
模型,被广东省博物馆 作为民间艺术精品收藏, 并颁发了飘色模型收藏 证书。
三.关于飘色的思考
• 飘色固有的文化艺术和经济价值说明,它是一项 应该繁荣发展的民间艺术 。 • 飘色作为当地人的情感纽带之一,更有其特殊的 人文意义,凝结着当地民众的精神和情感,对文 化起到一定的传播承接作用 。 • 西方文化通过商业大潮强势渗透于每一角落,中 国传统文化面临诸多挑战。飘色内容以传统题材 为主,弘扬传统文化精神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 抵制着长久以来传统文化基因的被破坏 ,所以飘 色作为民间艺术向着文化产业化发展,是非常必 要的。
飘 色
——隐秘的东方艺术
09文秘2班 26号 陈虹羽
飘 色
一、飘色的概况

什么是飘色 飘色的历史 飘色的亮点
二、飘色的“三个代表”
广州沙湾飘色 珠海乾务飘色 湛江吴川飘色
三、关于飘色的思考
一.飘色的概况
1.什么是飘色
飘是指脱离地面,尽展凌 空之美。色(原意是饰)
是精心巧妙的伪装。
乾务飘色
二.飘色的“三个代表”
• 现代飘色是指在元宵节以 或其它大型巡游所装扮艳 丽的彩旗队、彩车队、傩 戏、唢呐、歌舞、舞狮队 及舞龙队等,以及各种民间 艺术项目组成的方阵、造 型队巡游活动的统称。元 宵节珠海民间艺术大巡游 不仅是一个文化品牌项目, 更是一个旅游和商业项目, 带动了本地旅游业的发展, 大巡游也叫飘色巡游.。
二.飘色的“三个代表”
沙湾飘色以游动队伍列式的立体舞台 来表演,每一板色都以—个153厘米长、77 厘米宽、64厘米高的色柜为小舞台。舞台 上的扮演区分为两部分,台面上坐着的人 物造型为“屏”,凌空而起的人物造型为 “飘”飘色中的“屏”的人物造型大多为 十三岁左右,而“飘”的扮演者年龄更小, 都是三岁以下的孩童 。来自二.飘色的“三个代表”

研究非遗飘色论文题目

研究非遗飘色论文题目

研究非遗飘色论文题目一、中国民间艺术——xx郁南飘色简介(一)xx郁南飘色的地域及起源飘色这个词其实在辞海中并没有,是粤语音译过来的,属于粤语的称谓。

指的就是在传统节日中表演艺人穿上飘色固有的服装组成彩旗队、彩车队、歌舞队、舞龙舞狮队等传统的民间艺术队伍在街上进行巡游活动。

飘色艺术起源于xxxx,最早的飘色形式是2000多年以前战国时期的“抬歌”,后期人们在庆祝活动的时候依然沿用这种庆祝形式。

xx郁南飘色形成表演规模也是在明末清初时代,举行巡演的时间是在每年的正月二十,主要是为了庆祝明代xx总兵张元勋诞辰。

到了每年的正月二十家家户户汇集在“张公庙”准备巡游庆祝活动(二)xx郁南飘色艺术的特点郁南的飘色是当前所有飘色艺术所在地域中技艺传承最完整,规模较为宏大的,郁南的飘色在传统中也有创新,会加入新鲜的元素,让人们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郁南飘色人物造型丰富、动作惊险奇特,分为色柜、色梗、扮色三个部分,色柜指的就是活动的小舞台,色梗指的就是支撑使用的钢枝,扮色就是演员。

扮色下面的为“屏”,上面的为“飘”,下面的小演员年龄在10岁左右,不能超过12岁,上面的则由3岁左右的小孩扮演,两人之间由装饰过的色梗连接。

二、传承发展飘色的价值(一)对xx郁南当地的价值xx郁南的飘色对当地来说不仅是传承发展文化上的价值,更重要的是缅怀“张公”即庆祝明代xx总兵张元勋诞辰。

当地有张公庙以示后人对张公的尊重和爱戴,郁南飘色在正月二十进行巡演,主要也是为了庆祝这一值得纪念的日子。

同时郁南飘色也吸引了很多外地人前来旅游、观赏,带来了一定的经济价值,带动了郁南当地的经济发展。

(二)对国家的价值我国对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的传承略有不足,飘色这一艺术形式是从战国时期萌芽,宋元时期有所发展,明末清初开始盛行,具有一定的历史可考性,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

而且飘色已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飘色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三)对社会的价值郁南的飘色在全国各地知名度比其他地区的飘色要高一点,而且具备盛大旅游节日的模型,传承发展这种艺术形式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在郁南形成辐射全国的文化旅游线路,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增强郁南人民的幸福感。

“飘色”阅读答案

“飘色”阅读答案

“飘色”阅读答案①飘色,这种造型艺术在雷州半岛是绝无仅有的,在全国也不多见。

据《梅菉志》记载,吴川的飘色起源于清代。

相传沙岗居民陈亚海到番禺沙湾经商,看到沙湾的飘色,造型优美,很有韵味,受到启发,回来亲手制作,经过多次琢磨、探索、实践,最后获得成功。

他把此技艺传给儿子陈寿全。

陈寿全一番磨练,青出于蓝胜于蓝,并招徒授艺,飘色这种艺术因此得以在吴川境内传播。

②对飘色一词的来由,有各种解释。

有的说,飘色的得名,是由于最初设计、制作出来的哪吒出世》中的小哪吒在莲花上迎风飞飘,故称飘色有的说,飘色有一个从初级到高级的演变过程,即转色板色妖色飘色,飘色,是指屏上的人物。

这些说法都见仁见智。

概括起来,就是在色板(或色台)上装扮成各种固定姿态的人物,因其有凌空、飞飘之感,而又流动游展,故有飘色之谓。

③飘色的制作巧妙,技巧独特而高超。

一般每台飘色有两层以上,立在台面上的人或物,叫做屏,定在屏上的人或物,叫作飘。

屏和飘都靠一根色梗支撑着定型。

色梗最初用木桩,后来用钢筋焊接起来。

支架上凌空的人物,踩着一柄剑尾或刀枪交叉点上,有的则踏在公鸡或鲤鱼上,他们手舞足蹈,飘飘欲仙,奇妙的是观众却看不到它的支撑点;制作巧妙还表现为一个小小的支点,竟能支撑起一个人来。

这里有力学的原理,也有平衡的原理,没有极其高超的制作工艺,不能成就。

其人物形象,是按照戏剧中的人物来设计和装扮的,色板上一个个神采飞扬、飘然而立的人物,腾云驾雾似的,引人入胜。

《唐僧取经》中姿态、神韵各异的师徒四人,逼真如亲临;清纯脱俗的碧波仙子,引来观众惊羡的目光;《白蛇传》中的许仙娘子丰姿绰约,她抱着的小孩在空中撒尿的情景,赢得观众如雷鸣似涛啸般的喝彩声一板飘色,恰似一座流动的小舞台,表演着一幕精彩的剧目或故事。

现在的飘色,已由过去单一的铁④飘色中的人物是经过精心挑选的,身材太高、太矮、太胖、太瘦和年龄大的都不适宜。

大多是挑一些身段适妙的年幼艺人(多为四至八岁小孩)充当。

飘色黄圃飘色是广东省的传统风俗艺术活动,以其色芯小巧玲珑、飘逸多

飘色黄圃飘色是广东省的传统风俗艺术活动,以其色芯小巧玲珑、飘逸多

飘色-黄圃飘色是广东省的传统风俗艺术活动,以其色芯小巧玲珑、飘逸多黄圃飘色。

黄圃飘色是广东省的传统风俗艺术活动。

以其色芯小巧玲珑。

飘逸多姿。

色彩多样为特色。

历史悠久。

原为神诞日祈福祭祀巡游民间习俗。

逐渐演变成岁时民间艺术习俗。

起源。

作为一种传统民俗文化。

黄圃飘色始于明代。

飘色盛于清代和民国期间。

据清同治七年《香山县志》记载。

“遇神诞日。

张灯歌唱。

曰打醮;盛饰仪从。

舁神过市。

曰出游;为鱼龙狮象鸣钲叠鼓。

盛饰童男女为故事。

曰:出会景。

”另据黄圃何氏族谱称:明洪武年间。

安徽人何腾伟被调往广东驻守。

后到福建沿海剿匪。

于洪武十一年举家定期居黄圃水井头地方。

并从福建引进木偶作闲时玩耍。

后兴起扛神像巡游。

到明末清初。

每到农历三月初三北帝诞。

后人遂渐将木偶改为童男女装扮人物故事巡游。

称为出会景。

飘色等。

黄圃飘色为单个色芯。

由色梗支顶以人力扛抬作飘游展。

内容以历史典故。

民间传说。

戏曲故事等为表演主题。

色彩艳丽。

色芯娇俏,色梗幼细。

内涵丰富含蓄。

出巡时伴有醒狮。

秧歌。

锣鼓。

飘色高跷。

色梗。

八音锣鼓等道具。

扮演色芯多为2—3岁。

体重20斤左右的小女孩。

特色。

黄圃飘色保留了历史上岁时民间艺术的精髓。

是岁时节令。

喜庆活动文明社会的传统民间艺术。

也是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艺术表现。

黄圃飘色具有强烈的本乡特色。

与番禺沙湾飘色。

吴川飘色以及中山崖口飘色等有着明显的区别。

黄圃飘色。

主要由色柜。

色心。

色脚。

色梗。

色扛等组成。

它构思独特。

每版飘色的色梗上支撑着一个幼女。

叫“色心”。

色梗下还坐着一个小童。

叫“色脚”。

1998年。

黄圃镇被广东省文化厅命名为飘色艺术之乡。

黄圃飘色是广东省的传统民俗艺术活动,以其色芯小巧玲珑、飘逸多姿、色彩多样为特色,历史悠久,原为神诞日祈福祭祀巡游民间习俗,逐渐演变成岁时民间艺术习俗。

起源作为一种传统民俗文化,黄圃飘色始于明代,盛于清代和民国期间,据清同治七年《香山县志》记载,“遇神诞日,张灯歌唱,曰打醮;盛饰仪从,舁神过市,曰出游;为鱼龙狮象鸣钲叠鼓,盛饰童男女为故事,曰:出会景。

高中必备:暑期知识扩展飘色

高中必备:暑期知识扩展飘色

飘色是一种融戏剧、魔术、杂技、音乐、舞蹈于一体的古老民间艺术。

起源于明末清初的广东。

目前,依然是中国南方地区的重要艺术形式。

历史飘色飘是指脱离地面,尽展凌空之美。

色(原意是饰)是精心巧妙的伪装.所谓飘色,即是由若干人推着一座装饰华丽的“色板”,色板上安排好固定姿势的人物形象。

据说广东飘色最早起源于明末清初,先后经历了“转色”、“板色”两个阶段。

转色就是在手推车中间安一个木铁轴,上面再放一块中间可以转动的有孔的板子,一两个扮成各种造型的人物(这些人物叫作“妖色”)就站在这块板子上。

板色则让人物固定坐在“色台”上,服饰更为华丽,人物也增加到四个。

亮点飘色最大的亮点就是“色仔”、“色女”,他们装扮和演示的水平、精神状态直接影响到整个活动的水平,因此,每次不管是受邀出外巡游还是在乡村巡游,“色仔”、“色女”都精挑细选,并不是谁想当就能当。

“色仔”、“色女”就是百里挑一的,年龄在7至9岁,容貌俊俏,精灵乖巧,还需有一定的表演天份。

飘色的核心是色梗的制作,色梗是支撑“色仔”、“色女”的支架,一般用钢枝制成,巧妙利用力学原理,做到“色台”重心力的平衡,以免翻台.并巧妙地安排好“色仔”、“色女”的艺术结构造形分布.概述"飘色"是一种融戏剧、魔术、杂技、音乐、舞蹈于一体的古老民间艺术,在不同地区有飘色、抬阁、彩擎、高抬、彩架、扎故事等各种名称。

表演者站在被称为"色柜"的小舞台上,以巡游的形式表现民间传说或神话故事的片段,其神奇之处就在于,演员们通过经过精心伪装的钢枝凌空而立,看不见的色梗支撑,利用巧妙的力学原理,营造出"飘"的效果.广东飘色广东民间一种流动舞台上的戏剧造型艺术。

通常由两三个小孩在板上扮演神话故事或历史传奇中的人物及场面,由四个人抬着缓慢行进,同时还有八音锣鼓队奏乐伴随,供人观赏。

《廿载繁华梦》第二回:“先定下佛山五福、吉祥两家的头号仪仗,文马二十顶,飘色十馀座,鼓乐马务大小十馀副。

沙湾飘色介绍

沙湾飘色介绍

沙湾飘色“神仙”空中游,美色惊天人摘要:“沙湾飘色”已有400年历史,以色彩艳丽、造型典雅、装置奇妙、内容新颖等特点闻名于海内外。

索引沙湾“飘色”飘逸精巧,是以色柜为展示舞台,人物造型做表现形式,故事传奇当主要内容,并以沿街巡游为主要表演样式的民间艺术。

其糅合戏剧、杂技和装饰艺术,演绎着一个个美丽的故事,故有“凝固的戏剧、活动的雕塑”之称,于2007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堪称南国民间艺术奇葩,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传·奇在中国漫长的农业社会里,儒、道、佛三教受到推崇,形成了民间生活的精神食粮,尊神嬉神成为常见的民间活动,沙湾飘色的产生与发展也离不开民间宗教信仰。

沙湾飘色源自北帝诞传说“沙湾飘色”始于明末清初。

明代沙湾人李路远在云南做边关大将时,当地有两族人为争夺朱元璋始造的北帝塑像而械斗不断,幸得李将军调解平息,重归于好。

人们深感李将军清廉正直,办事有方,为两族人免去一场纠纷,遂把北帝塑像赠送给李将军,李路远于是将塑像带回沙湾。

沙湾自得北帝像后,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北帝诞,照例必抬着北帝塑像出游,又均以出会及舞龙、飘色等民间艺术助兴,飘色由此兴起。

也有不同的传说,据沙湾老艺人回忆,沙湾飘色学自番禺员岗村,加以发展,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在明崇祯年间,员岗崔氏家庭从江西迁来番禺,过去常派父老回江西拜祖,从江西传入飘色。

在清顺治年间,崔氏家族又与沙湾何氏家族一向友好,且有姻亲关系,飘色遂从员岗传往沙湾。

这时期的飘色,凌空飘起的人物造型还较为简单粗糙,但人们十分喜爱,故不断发展提高。

粤剧遭禁名伶被迫“以色代戏”咸丰年间,飘色进入全盛时期,由于粤剧被禁,逃亡名伶“以色代戏”,因此飘色内容多来自粤剧舞台形象,且出色规模比以往更大。

清咸丰年间,粤剧名伶李文茂率众响应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清廷迁怒于广东梨园,遂下诏解散粤班,禁演粤剧,焚毁佛山琼花会馆。

但每逢北帝出游必演粤剧已成为沙湾习俗,习俗不易改,禁令却不能违,人们便想到以色代戏。

五邑民俗故事

五邑民俗故事

五邑民俗故事?答:五邑地区(包括江门、新会、台山、开平、恩平和鹤山)是广东省珠江三角洲西部的一个著名侨乡,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和传统。

以下是几个五邑地区的民俗故事:1.新会葵艺传说新会葵艺是五邑地区独有的传统工艺,以葵叶为原料制作各种实用工艺品和装饰品。

传说中,葵艺的起源与一位名叫黄婆的妇女有关。

黄婆生活在贫穷之中,但她心灵手巧,善于利用自然资源。

有一天,她发现葵叶可以编织成各种实用的器具,于是她开始教授乡亲们这门技艺。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会葵艺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民间艺术。

2.台山飘色巡游台山飘色巡游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以色彩艳丽、造型奇特而闻名。

每年农历正月,台山各地都会举行盛大的飘色巡游活动。

传说中,飘色的起源与一位名叫陈福的艺人有关。

陈福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现了用木棍和彩绸可以将小孩固定在半空中进行表演的方法,于是他开始研究并改进这种技艺。

最终,他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台山飘色表演形式。

3.开平碉楼故事开平碉楼是五邑地区独有的建筑景观,以坚固耐用、防御性强而著称。

每座碉楼背后都有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例如,有一座名叫“立园”的碉楼,是旅美华侨谢维立先生历时十载兴建的私家园林。

园内建筑风格独特,中西合璧,既有中国传统园林的韵味,又融入了西方建筑的元素。

这座碉楼见证了谢维立先生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4.恩平灯笼技艺恩平灯笼是五邑地区传统的手工艺品之一,以制作精美、寓意吉祥而深受喜爱。

每年农历新年期间,恩平的大街小巷都会挂满各式各样的灯笼。

传说中,灯笼的起源与一位名叫张公的巧匠有关。

张公心灵手巧,善于制作各种灯笼。

有一年元宵节前夕,他制作了一批新颖别致的灯笼赠送给乡亲们。

这些灯笼不仅造型美观,而且寓意吉祥。

从此以后,恩平灯笼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

5.鹤山舞狮表演鹤山舞狮是五邑地区传统的民间表演艺术之一,以狮子形象生动、动作矫健而闻名。

每年春节期间,鹤山各地都会举行盛大的舞狮表演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三 十板 ,表 演儿 童则 有 五六 十人 。 从 工 艺 制 作 的 角 度 讲 ,飘 色 之 所 以 称 为 探讨 之 前 ,当然 要 先 了 解 一 下 飘 色 制 作 和 表 演 的基本 情 况 ,我 们 不 妨 以最 具 特 色 的 “ 沙 湾 飘
色 ” 作为 例子 。 沙 湾 ,是 广 州 市 番 禺 区 辖 下 的 一 个 镇 ; 当地 的飘 色 表 演 ,须 在 一 块 宽 约 五 十厘 米 、长 约 八 十 厘米 的板 台上呈 现 ,这个 板 台称 为 “ 色柜” ,实 际 “ 飘” ,乃 在 于色 柜 本 已经 由大 人 抬 起 ,而 色 梗 又 高 出色柜 一米 多 最 小 的 儿童 更 坐 于 色梗 的上 面 ,
上独特的服装在色梗上扮成历史上或小说戏曲虽然这种民间艺术已经引起各界的关注也有不中的人物并于空中摆出各种各样的姿势和造型少文章甚至专著探讨其发展历史艺术特点及文从而展示出生动逼真的艺术形象多个连续的色化意义但在某些问题上似乎尚未解说清楚
文化 遗产
2 0 ] 4年第 1 期
飘 色 的起 源 与历 史 发 展 术
[ 关键 词] 飘 色 沙湾
行像 台阁
[ 中图分类 号] G 1 2 2 [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6 7 4—0 8 9 0( 2 0 1 4 )o l 一1 4 3— 0 6
飘 色 是 融 合 戏 剧 、 舞 蹈 、杂 技 、装 饰 等 艺 术
于 一身 的 民 间 活 动 ,具 有 悠 久 的发 展 历 史 ,广 泛 流 行 于广 东 的 广 州 、 湛 江 、 中 山 、江 门 、韶 关 等
从 而 展示 出生 动 逼 真 的 艺 术 形 象 ,多 个 连 续 的 色 柜 造 型往 往 能 够 构 成 一 个 栩 栩 如 生 的 故 事 画 面 。 当色梗 上 的儿 童 摆 好 造 型后 ,每 个 色 柜 均 由几 位 力 士 抬起 ,沿 街巡 游 以作 展示 ,称 为 “ 出色 ” 。习 惯 上 ,一个 色 柜称 为 “ 一板 ” ,每次 巡游 往 往 须 置
虽 然这 种 民 间艺 术 已 经 引 起 各 界 的关 注 ,也 有 不 少 文 章甚 至 专 著 探 讨 其 发 展 历 史 、 艺 术 特 点 及 文 化 意义 ,但 在 某 些 问题 上 似 乎 尚未 解 说 清 楚 。故 笔 者不 揣 谫 陋 ,拟 就 飘 色 的起 源 情 况 、发 展 历 史 等 问题 发 表一些 浅 见 。
坚 固地 竖 立 在 色 柜 上 面 ,不 致 倾 倒 。其 次要 考 虑 美 观 ,所 以 色梗 须 紧 傍 孩 童 的身 躯 ,并 掩 盖 在 华
丽的服饰下 面;其伸 出体外 的保护 部分 ,以及束 缚儿童 身体 的绳 索 ,又被 巧妙装 饰成 刀枪剑 戟 ,
[ 作者简介 ]李兴 文 ( 1 9 7 1一) ,男,广 东清远人 ,中山大学中文 系古代文 学专业 2 0 0 8级博 士研 究生;黎 国韬 ( 1 9 7 3
或掩 以花 篮羽 扇 、龙 蛇 鸟兽 ,令 观 看 者察 觉 不 到 。 有 时 ,为 了让 表演 的 小孩 能 安全 地 做 出惊 险动 作 ,
还 暗 中安 排 了 护 胸 、护 背 的小 椅 架 。正 是 有 了这
也 。… … 中有 三层 浮 图一 所 ,金 盘 灵 刹 ,
曜诸 城 内。作 六 牙 白 象 负释迦 在 虚 空 中。

) ,男,广 东广 州人 ,文学博 士 ,历 史学博 士后 ,中山大学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 究中心教授 。( 广 东 广 州,5 1 0 2 7 5 ) 本文 系国家社科基金 青年 项 目 “ 汉唐 戏剧 新考” ( 项目 批 准号 :1 2 C Z W0 4 5 )的阶段性成果 。
1 4 3
李兴文 黎 国韬
[ 摘
要] 飘 色是 融合戏剧 、舞蹈 、杂技 、装饰等 于一 身的民间艺术活动 ,具有悠久的发展 历史 ,广泛流
行于广 东的广 州、湛江、中山、江门、韶 关等地。其远 源是 古代 宗教 中的行 像仪 式 ,而直接 产 生于宋 明时期 的 高台展 示艺术一 一台阁 ( 抬 阁) ,其后则发展 出水上飘 色 ( 水 色)等 艺术分 支。
… …
四 月 四 日此 像 常 出,辟 邪 、 师 子 导
些设 置 ,才 令 到历 时几 个 小 时 的巡 游 过 程 中 ,即 使有 些小 孩 睡着 了 ,也 会安然 无 恙 。 从表 演艺 术 的角 度讲 ,沙 湾 飘 色 以色 彩 艳 丽 、 造 型大 方 著 称 。其 内容 十分 丰 富 ,总 计 有 一 百 多 种 “ 板 ” 式 ,大 多 取 材 于 神 话 故 事 或 民 间 传 说 ,
后 三项 也 均 已人 选 国 家 级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名 录 。
这 些儿 童 就 是 飘 色 的 主 要 演 员 ,他 们 须 要 穿 上 独特 的服 装 ,在 色梗 上扮 成 历 史 上 或 小 说 戏 曲 中 的人物 ,并 于空 中摆 出各 种 各样 的姿 势 和造 型 ,
根 铁枝 ( 色 梗 ) 可 以 支撑 起 一 个 至 三个 儿 童 的身 躯 :位 置居 下者 称为 “ 屏” ,一 般是 十至 十二 岁 的
儿 童 ;位置 居上 者称 为 “ 飘” ,一般 是 三岁 左 右 的
儿童。
地 。其 中又 以广 州 番 禺 沙 湾 、江 门 台 山浮 石 、中 山南 朗崖 口、湛 江 吴 川 梅 菜 四 处 所 演 最 富 特 色 ,
如 “ 嫦娥 奔月 ” 、“ 水 漫金பைடு நூலகம்山” 、“ 苏 武牧 羊 ” 、“ 梅
束 以绳 索 ,所 以仿 佛 “ 飘 ” 于 空 中 。而 要 实 现 飘
起 来 的 目的 ,则 全 靠 “ 色 梗 ” 这 个 奇 妙 的装 置 , 首先 要 考 虑 表 演 者 的 安 全 ,能令 这 一 至 三 个 小 孩
上就是一个 可 以移动 的小舞 台,也是飘色艺术 中
的基本 单位 。每 块 板 台 ( 色柜 )上面竖有一根粗 约 三厘 米 、长 约一 米 多 的铁枝 ,称 为 “ 色梗 ”;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