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常识-公务员考试
公务员中的经济常识备考重点分析
公务员中的经济常识备考重点分析一、经济基本概念与宏观经济分析作为公务员备考的经济常识重点之一,需要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宏观经济分析的方法。
这些知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1 经济学基本概念:供给与需求、边际效用、机会成本等;1.2 宏观经济分析:国内生产总值(GDP)、物价水平、失业率、经济增长等指标的计算和解释;1.3 经济周期:经济发展的波动过程及其特征,如景气、萧条、复苏和扩张等;1.4 经济政策:宏观调控手段和政策工具,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
二、市场经济和市场结构在备考公务员考试中,理解市场经济和市场结构的基本原理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相关知识点:2.1 市场经济原理:市场的功能和作用,市场自由竞争和资源配置效率;2.2 市场结构:完全竞争、垄断、寡头垄断、垄断竞争等不同市场结构的特点和影响;2.3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市场失灵的原因和类型,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与调节。
三、财政与税收政策备考公务员考试对财政与税收政策的了解也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重点内容:3.1 财政基本原理:财政收入与支出平衡、财政自给自足和财政公平等原则;3.2 财政收入:税收、非税收入等财政收入的来源和分配方式;3.3 税收政策:税收制度和税种,如增值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3.4 财政支出:财政支出的分类和用途,如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
四、货币银行与货币政策理解货币银行以及货币政策对备考公务员考试也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相关的知识点:4.1 货币银行体系: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职能和作用;4.2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目标、工具和实施方式等相关知识;4.3 货币供应与货币需求: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狭义货币供应量的计算和解释,货币需求的影响因素和弹性。
五、国际经济与贸易在备考公务员考试过程中,了解国际经济和贸易的基本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
以下是相关知识点:5.1 国际贸易基本原则: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的区别和影响;5.2 贸易壁垒:关税、配额和非关税壁垒等贸易壁垒的类型和影响;5.3 国际收支平衡: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的平衡与失衡、外汇市场的基本原理。
常识题公务员试题答案大全
常识题公务员试题答案大全一、政治常识1.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答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时间?答案:1949年10月1日。
3.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如何确立的?答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二、经济常识1.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答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 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答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通过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激发市场活力和创新能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3. 什么是“一带一路”倡议?答案:“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提出的一种经济合作和发展模式,旨在加强沿线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共同发展。
三、法律常识1. 我国的根本大法是什么?答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 什么是法治?答案:法治是指在国家治理中,法律具有最高权威,一切行为都必须依法进行。
3. 什么是行政诉讼?答案: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提起的诉讼。
四、历史常识1.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是哪个?答案:秦朝。
2. 什么是“五四运动”?答案:“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3. 什么是“改革开放”?答案:“改革开放”是指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实行的一系列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措施。
五、科技常识1. 什么是“互联网+”?答案:“互联网+”是指将互联网技术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结构优化。
2. 什么是人工智能?答案:人工智能是指使计算机系统能够执行通常需要人类智能才能完成的任务,如视觉识别、语言理解、决策等。
3. 什么是大数据?答案:大数据是指数据量巨大、类型多样、处理速度快的数据集合,它可以通过分析和挖掘来发现规律、预测趋势。
六、文化常识1. 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答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时代价值的文化。
公考经济学常识
公考经济学常识
公务员考试中经济学的常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市场经济体制:了解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运行机制,包括供需关系、价格形成、市场竞争等。
2. 国民经济核算:知晓国民收入与国民生产总值(GDP)的
概念和计算方法,了解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关系。
3. 金融体系:熟悉金融机构的类型和功能,如商业银行、证券市场、保险公司等,了解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和货币政策的制定。
4. 宏观经济调控:了解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和目标,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税收政策等,以及宏观调控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5. 产业结构调整:了解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和目标,知晓产业政策、技术创新、劳动力结构调整等相关内容。
6.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了解市场失灵的常见原因和对策,以及政府在保障公共利益、调节市场等方面的作用。
7. 国际贸易与国际经济合作:了解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形式和利益,以及国际经济合作组织和协定的作用。
以上是公务员考试中经济学的一些常识点,考生需要细化学习和理解,掌握相关知识。
国家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知识积累:经济常识
国家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知识积累:经济常识一、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核算是以整个国民经济或社会再生产为对象的宏观核算。
国民经济核算中最核心的一个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简称为GDP)。
GDP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国国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及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新核算体系在整体结构上把国民经济循环中实物运动和资金运动、经济流量与经济存量紧密联系起来,主要由社会再生产核算表和经济循环账户两部分组成。
具体由五套基本核算表、一套国民经济账户和两张附属表组成。
五套基本核算表包括国内生产总值表、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表和资产负债表;一套国民经济账户,包括经济总体账户、国内机构部门账户和国外部门账户;两张附属表,即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和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实物量核算表。
二、总供给与总需求(一)总供给为了保持经济总量平衡,首先必须保持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平衡。
这是保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的最重要的平衡,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必要条件。
总供给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社会所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量,指一个国家全部企业愿意而且能够提供总产出的量。
供给能力取决于一定的制度、技术水平、劳动力的投入量、资本的投入量。
在短期,经济制度、技术水平和资本的投入量基本上是稳定的,可以看作是给定的,这样总供给能力就取决于劳动的投入量即就业量,于是总供给问题就可以归结为就业问题。
总供给由消费、储蓄、政府收入、进口四部分组成。
(二)总需求总需求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对最终产品和劳务愿意购买并有支付能力的总需求量。
总需求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支出、出口需求四部分组成。
总需求水平主要取决于自发性的支出、市场利率和价格水平。
总需求随着自发性支出增加、名义货币的供给增加、价格水平的下降而增加。
政府通过中央银行直接控制名义货币供给量,并通过改变政府的购买等影响自发性支出。
(三)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及其调节只有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才能保持国民经济总量平衡,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公考经济知识点总结
公考经济知识点总结一、市场与价格1. 市场的概念与功能市场是供求双方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联系,进行商品和服务交换的场所。
市场的功能包括资源配置、价格形成和信息传递。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机制使资源的配置朝向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方向,从而提高社会效率,另一个是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机制使供求双方达成交易,在实现之间价值的基础上使社会资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
价格是市场中的信息传递者和资源配置调节者,通过价格机制能够实现资源的最优分配。
2. 价格机制价格机制是市场经济体系中一个重要的调节机制,其基本原理是供求关系决定价格。
价格机制通过价格的上涨和下跌来传递市场信号,引导资源向市场需求端流动,调节企业和消费者的行为。
价格机制可以有效地协调市场资源供求关系,引导资源的最优配置。
二、市场结构1. 完全竞争市场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市场上的供求者都是价格接受者,价格是完全透明的,任何一家企业在市场上出售的产品都可以轻易被其他的企业替代,企业间产品是同质化的。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市场上的价格是由供求双方的竞争决定的,不存在垄断者。
2. 垄断市场在垄断市场中,市场上的某一家或几家企业占据了整个市场的主导地位,能够控制市场上产品的供给和价格的制定权。
在垄断市场中,企业的利润取决于它们的垄断程度,而不再取决于市场上的供求关系。
垄断市场可以分为单一垄断、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
3. 寡头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是在市场中存在有几家垄断企业,这几家企业之间能够实施一定程度的价格协调,对市场的供给和价格进行操纵的市场形式。
在寡头垄断市场中,企业之间的价格协调程度较高,市场上的价格由这几家企业共同决定。
4. 垄断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是在市场上同时存在有大量的小型企业,企业之间都能够对市场上的价格进行自主决定,在市场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产品差别。
在垄断竞争市场中,企业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价格竞争,同时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产地竞争。
公务员考试经济常识试题及答案
公务员考试经济常识试题及答案公务员考试经济常识试题(一)1、货币的本质体现在它的职能上,职能有很多种,其中基本职能是( )。
A、世界货币B、价值尺度C、流通手段D、支付手段2、若要减少经济中的失业,可采取的财政政策包括( )。
A、增加政府支出B、提高个人所得税C、提高社会保险税D、增加货币供给量3、紧缩性财政政策的功能在于( )。
A、实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B、抑制社会总需求的增长C、增加财政收入D、减少财政支出4、下列关于通货膨胀效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通货膨胀降低实际利率B、通货膨胀提高实际收入C、通货膨胀改变收入分配D、通货膨胀形成强制储蓄5、《XX省旅游条例》规定,纠缠游客购物最高可罚1万元。
这种宏观调控运用的方法和手段是( )。
A、间接调控B、行政手段C、经济手段D、法律手段公务员考试经济常识试题答案1、答案: BC解析:货币的职能指的是货币在人们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具有如下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其他三种职能是在商品经济发展中陆续出现的。
故正确答案为B、C项。
本题相关知识点:价值尺度指货币衡量和表现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作用,是货币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
货币之所以能够担当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具有价值,所以才能用来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
流通手段的职能是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即购买手段的职能。
其主要特点是在商品买卖中,商品的让渡和货币的让渡在同一时间内完成,通俗地说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充当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储存起来的一种职能。
货币支付手段的职能指货币被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
世界货币之货币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2、答案: A解析:增加政府支出可以促进经济繁荣,进而促进就业,A项正确。
国家公务员考试中的常见经济知识点及解析
国家公务员考试中的常见经济知识点及解析国家公务员考试作为一项重要的选拔考试,对于考生而言,了解和掌握一些常见的经济知识点至关重要。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在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常见的经济知识点,并对其进行解析。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的指标,也是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常见的经济知识点之一。
它代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商品和服务的总价值。
在考试中,常常会涉及到GDP 的计算方法、影响因素以及相关政策措施等内容。
二、通货膨胀和物价水平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量相对较多,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情况。
物价水平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般物品和服务的价格水平。
考生需要了解通货膨胀的原因、影响以及政府应对措施等内容,以及如何计算和测算物价水平。
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工具。
财政政策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货币政策则是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控制通货膨胀和促进经济增长。
考生需要了解这两种政策的目标、手段以及操作方式等相关知识点。
四、经济增长与发展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的扩大,而经济发展则包括经济增长以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社会经济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在考试中,常常会涉及到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推动因素以及经济发展的指标和路径等内容。
五、国际贸易和全球化国际贸易是指各国之间进行商品和服务交换的活动,而全球化则是指各国之间相互依存、联系紧密的程度。
考生需要了解国际贸易的原因、作用以及相关政策和机构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还需要了解全球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挑战。
六、投资与消费投资是指为了创造未来收入而购买资产或进行生产活动的行为,而消费则是指满足个人或家庭需求的支出。
考生需要了解投资与消费之间的关系、对经济的影响以及相关政策措施等内容。
七、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是指社会上财富的分配方式,社会保障是指社会为了保障群众基本生活需要而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补贴。
公务员行测必备经济学常考常识
公务员行测必备经济学常考常识一、供需关系与市场价格供求关系是经济学核心概念之一,理解供求关系对于解读市场价格变动至关重要。
供应量与需求量的平衡决定了市场价格的走势。
在市场经济中,供需关系是由市场参与者决定的。
如果供应量大于需求量,价格就会下跌,而如果需求量超过供应量,价格就会上涨。
市场经济的作用就是通过供需关系的调节来实现价格的合理变动。
二、生产要素与生产成本生产要素是指参与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过程中所必须的资源。
主要的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和创新能力。
这些要素的合理配置对于提高生产效率至关重要。
生产成本是指生产过程中所需的资源投入造成的费用。
生产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个方面。
固定成本是指与产品生产数量无关的费用,如租金、折旧等。
变动成本则随着生产数量的变化而变化,如原材料采购、人工工资等。
三、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市场失灵是指市场经济中出现的市场无法有效分配资源的情况。
市场失灵可能由于外部性、公共产品、垄断等原因引起。
而政府干预是为了修正市场失灵的现象。
政府可以通过税收、补贴、价格管制等手段进行干预。
政府的干预旨在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市场效率,同时保护消费者权益。
四、宏观经济政策与经济周期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国家对整个经济体系进行调控的政策。
主要的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
货币政策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来影响经济体的流动性和利率,从而对经济活动产生调控作用。
财政政策则通过调整政府的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运行。
产业政策则是通过支持和引导特定产业的发展来促进经济增长。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长期以来呈现的波动变化。
经济周期一般分为繁荣期、衰退期、萎缩期和复苏期,这些周期性变动与宏观经济政策密切相关。
五、国际贸易与全球化国际贸易是指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商品和服务交换。
国际贸易可以提供更多的选择和优势,同时也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全球化是指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依存。
公务员 事业单位 经济 常识
经济知识经济知识指导之微观指导之微观指导之微观经济经济一、消费者理论1、效用和边际效用边效指最后增加的一单位商品或劳务所具有的效用。
2、需求和供给均衡价格被认为是经过市场的供应自发调节而形成的,即“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即是市场调节。
它与“看得见的手”——政府宏观调控,相互协调共同成为发展经济的调节手段!3、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4、消费者行为的序数效用解释和差异曲线序数效用的主要分析工具是无差异曲线。
消费者的购买受到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的约束,这种约束可以消费可能线或预算线描述。
把预算线和无差异曲线结合,它们的切点就是消费者均衡点。
二、生产者理论1、利润与成本短期成本包括①不变成本;②可变成本;③边际成本(注意重点掌握);④平均成本;⑤平均不变成本;⑥平均可变成本;⑦总成本。
2、边际产量递减与规模报酬边际产量递减规律是指如果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保持不变,不断地追加另一种生产要素到一定程度,最后追加的一单位可变要素所带来的产出增加量将越来越小。
掌握该规律对我们的经济分析和经济决策有重要意义。
(要学会用此规律分析问题)3、企业面临的市场需求。
4、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
我们称能够获得最大限量利润的产量称为均衡产量。
均衡产量应该是使边际收益等边际成本的产量,即厂商获得最大利润的条件是边际成本等边际收益。
三、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1、现代企业组织和制度从企业的资产组织形式看,企业可以分为以下三类,①业主制企业;②合伙制企业;③公司,包括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与前者的区别在于股份有限公司的产权的社会化和量化,可以发行股票)。
公司还包括国有独资公司。
股东大会是公司最高权力机关,它是股东行使权力、表达意志的场所。
董事会作为公司法人,具有对公司财产的占有、使用、处置和重大经营决策权,但不直接进行经营管理,直接负责经营管理的是由董事会任命的总经理。
监事会是同股东大会选出的公司监察机构。
2、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偏离利润最大化的企业经营目标主要主要三种:①销售收入最大化;②经理效用最大化;③内部人控制。
国家公务员考试常识积累之“经济常识知识点”
国家公务员考试常识积累之经济常识知识点1.国民收入及其分配在社会总产值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余下的那部分净产品,用货币表示就是净产值,称作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经过复杂的分配过程,按其最终用途,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积累,一部分用于消费。
国民收入中用于积累的部分,包括用于扩大再生产、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和社会物资储备三方面内容。
国民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包括个人消费和公共消费两方面内容,其中,个人消费,就是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的消费;公共消费,包括国家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救济和劳动保险方面的支出等。
公共消费是实现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提高劳动者素质,以及保证社会再生产正常进行所必需的。
2.税收的作用及其与公民的关系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个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国家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第二,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第三,税收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纳税人是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不同税种有不同的纳税人。
在我国,主要税种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关税。
3.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来配置社会资源的一种经济形式。
它是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必然产物。
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取代自然经济成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形式,各种主要经济活动包括生产、分配、流通、消费都通过市场来进行,市场机制的作用就覆盖全社会,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基础性作用。
这时,商品经济就发展成为市场经济。
4.财政及其作用财政是国家的收入和支出,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分配,它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财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一,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第二,国家通过财政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第三,财政可以有力地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第四,财政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五,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公务员备考经济知识点总结
公务员备考经济知识点总结本文将对公务员备考经济知识点进行总结,主要包括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经济系统、市场经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国民经济核算、货币银行学、国际经济学、经济政策等方面的内容。
一、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经济学的定义和特点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活动的科学。
它是一门关于资源稀缺与人类需求之间关系的社会科学。
2.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包括资源稀缺性、机会成本、边际分析、供求关系、市场均衡等。
3.经济学的科学方法经济学的科学方法包括归纳法、演绎法、实证分析、比较分析、历史分析等。
4.经济学的主要分支学科经济学主要分支学科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资源环境经济学等。
二、经济系统1.经济系统的分类经济系统主要包括市场经济、计划经济、混合经济等。
2.市场经济的特点和优势市场经济的特点包括资源配置由市场调节、自由竞争、企业自主经营等。
市场经济的优势在于激励机制、资源配置效率高、经济稳定等。
3.计划经济的特点和问题计划经济的特点包括国家主导、资源配置由政府调控、生产经营计划等。
计划经济存在的问题在于资源配置失灵、信息不对称、创新动力不足等。
4.混合经济的构成和发展混合经济是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结合,其构成包括国有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等。
混合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市场化改革和国企改革。
三、市场经济1.市场的定义和作用市场是交易行为发生的地点和经济交换的场所,它在资源配置中具有自动调节和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
2.市场供求关系市场供求关系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商品和劳务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数量关系。
3.市场均衡和价格形成市场均衡是指市场供求关系达到一定的平衡状态,市场价格在供求平衡点上形成。
4.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市场失灵是市场机制不能有效调节资源配置的情况,政府需要进行干预,包括监管、税收调节、市场准入等。
四、宏观经济学1.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运行和调控的经济学分支,其研究对象包括国民收入、通货膨胀、失业率、经济增长等。
国考经济常识梳理
国考经济常识梳理在国家公务员考试中,经济常识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了解和掌握这些经济常识,对于考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以及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经济相关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让我们对一些常见的国考经济常识进行梳理。
首先,我们来谈谈宏观经济的基本概念。
宏观经济研究的是整个经济的总体运行情况,包括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率等重要指标。
经济增长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来衡量。
GDP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理解 GDP 的计算方法和其增长的影响因素是很关键的。
通货膨胀则是指物价普遍持续上涨的现象。
它会导致货币的购买力下降,对人们的生活和经济运行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衡量通货膨胀的常用指标有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和生产者物价指数(PPI)。
失业率反映了劳动力市场的状况。
了解失业的类型,如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以及政府为降低失业率所采取的政策措施,是宏观经济中的重要内容。
在财政政策方面,政府通过调整税收和支出水平来影响经济。
扩张性财政政策包括减税和增加政府支出,旨在刺激经济增长;紧缩性财政政策则相反,通过增税和减少支出来抑制经济过热。
国债也是财政政策的工具之一,政府通过发行国债来筹集资金用于公共项目建设等。
货币政策则由中央银行来制定和执行。
常见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调整利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
降低利率可以刺激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增长;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则可以减少货币供应量,抑制通货膨胀。
接下来,我们看看微观经济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市场机制是微观经济的核心,包括供求关系、价格机制等。
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移动会影响市场均衡价格和数量。
消费者行为理论关注消费者如何在有限的收入下做出最优的消费决策。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解释了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满足程度的变化。
生产者行为理论则研究企业如何决定生产要素的投入和产量,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公务员常见经济知识整理
公务员常见经济知识整理经济知识在当前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公务员,了解常见的经济知识是必要的。
本文将对公务员常见经济知识进行整理,以便公务员能更好地应对工作中的经济问题。
一、宏观经济知识宏观经济是指整体经济的运行和发展状况。
公务员需要了解以下宏观经济知识:1. 国内生产总值(GDP):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活动总量的指标,公务员需要了解如何计算GDP以及GDP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 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公务员需要了解通货膨胀的原因、对经济的影响以及应对通胀的政策措施。
3.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调控经济的政策,公务员需要了解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以及货币政策的执行机制。
4.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国家通过调整财政收支和利用财政手段来影响经济发展的政策,公务员需要了解财政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
5. 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在一定时间内波动的规律,公务员需要了解经济周期的特点以及应对经济周期波动的政策措施。
二、市场经济知识市场经济是一种基于市场供求关系来配置资源的经济体制。
公务员需要了解以下市场经济知识:1. 市场供求关系:市场供求关系是指市场上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公务员需要了解市场供求关系对价格和数量的影响,以及市场调节机制的作用。
2. 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无法有效实现资源配置的情况,公务员需要了解市场失灵的原因和种类,以及应对市场失灵的政策措施。
3. 垄断和竞争:垄断是指市场上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供应者,竞争是指市场上存在多个供应者,公务员需要了解垄断和竞争对市场效率和公平的影响。
4. 政府干预:政府干预是指政府通过法律、政策等手段对市场进行调控,公务员需要了解政府干预的目的和方式,以及政府干预对市场的影响。
三、金融知识金融是指货币和资金在经济中的流通和利用。
公务员需要了解以下金融知识:1. 银行和金融机构:公务员需要了解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功能和作用,以及银行业的监管和监督机制。
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判断必知经济常识考点
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判断必知经济常识考点一、市场经济1.市场经济的概念市场经济,是指由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即通过市场中的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对资源进行配置。
市场经济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是发达的商品经济。
2.经济体制(1)经济体制概述经济体制是一种社会经济组织内部资源配置的机制、方式和结构的总和,是对一定社会经济运行模式的概括。
区分不同经济体制的根本标志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
劳动者掌握生产资料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反之,则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制。
(2)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①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的资源配置是通过政府行政手段,即命令、指令和法令而实现的。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计划经济也被称为“命令经济”。
主要优点:能够最大限度地动员、集中稀缺资源服务于一些明确的国家目标,满足国家紧急的和压倒一切的需要,如国家的工业化、战后经济的重建以及战时经济等,使整个国家资源配置符合特定的国家目标。
②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是依靠市场手段对资源进行配置的经济体制。
主要优点:为人们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机会,促进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③中国特色的经济体制基于以上两种体制的优劣,在资源配置上,我国既非采取单纯的市场经济机制,也非采取单纯的计划经济机制,而是两者兼而有之。
这种机制有利于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概念和特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结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一种,显然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
但中国的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同一般市场经济体制相比,它又有其特殊性:(2)收入分配①按劳分配按劳分配,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收入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收入,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它体现着个人消费品分配领域中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关系。
国家公务员考试 经济常识精选
经济常识精选一、经济基础1.亚当斯密---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被称为经济学上的第一次革命,建立了以自由主义为中心的经济学体系,这标志着经济学的诞生。
他提出了著名的“看不见的手”原理。
2.凯恩斯---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该书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马克思的《资本论》被人们称为改变世界历史的四大著作。
3.萨缪尔森---他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论文Foundations of Economic Analysis(1947年)提出所有经济行为的研究都可以用数学分析的方法解决最大化问题。
给萨谬尔森带来国际声誉的却是一本经济学教科书---《经济学》,该书将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和马歇尔的微观经济学进行综合,从而推动经济学的普及。
4.微观经济学研究的三大基本问题是:⑴三大基本问题为:①生产什么,即社会利用总量为既定的生产资源生产哪些产品,产量有多大。
②如何生产,即采用何种生产方法进行生产。
③为谁生产,即生产出来的产品怎样在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分配。
⑵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为:①互为补充、微观是宏观的基础、宏观不是微观的简单加总或重复。
5.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四大基本问题是:⑴作为消费者的家庭部门和作为生产者的厂商部门如何选择,以决定消费和投资数量,从而决定整个经济的总需求。
⑵家庭和厂商部门如何选择供给投入以决定整个经济的总供给。
⑶经济中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决定资源总量和价格总水平。
⑷资源总量和价格总水平的长期变动趋势。
二、微观经济1.市场经济的三要素: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
2.市场经济和企业制度⑴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三种企业制度:个人业主制、合伙制和公司(法人)制。
⑵在市场各主体组成的统一体中最重要的市场主体是企业。
⑶我国的公司制企业主要有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两种组织形式。
⑷现代企业制度是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公司制为主要形态,以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基本特征的新型企业制度。
公务员考试经济常识
1. 国家干预主义是西方国家公共管理职能发展的一个阶段,主要是指反对自由放任,主张扩大政府机能,限制私人经济,由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和控制,并直接从事大量经济活动的那样一种经济思想和政策。
国家干预主义最初集中表现为欧洲封建社会晚期的重商主义,在当代则集中表现为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
二战以后,这一趋势发展成为新古典主义综合学派。
2. 资本要素指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形式投入最终产品和劳务生产过程的中间产品和金融性资本,主要有债权人取得的利息收入、股息分红、债券、股票交易收入等。
3. 外部效应:某个经济主体的活动所产生的影响不表现在其自身的成本和收益上,而是会给其他的经济主体带来好处或者坏处。
滞胀:在经济学中,特指经济停滞与高通货膨胀、失业以及不景气并存的经济现象。
信息不对称:指交易中的各人拥有的资料不同。
一般而言,卖家比买家拥有更多关于交易物品的信息,但相反的情况也可能存在。
经济危机:指的是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整个世界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负的经济增长率),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4. 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反映一定时期内居民所购生活消费品的价格程度的相对数。
CPI 用来观察和分析消费品的零售价格和服务价格变动对城乡居民实际生活费用支出的影响程度。
CPI 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居民所购生活消费品的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
CPI是采用的是固定权数按加权算术平均指数公式计算。
5. 恩格尔系数是指衡量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一般随居民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下降(一个国家越穷,恩格尔系数越高)。
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是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与就业率无关。
货币供应量,是指一国在某一时期内为社会经济运转服务的货币存量,它由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供应的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两部分构成,并不能反映居民消费水平。
公考经济常识
公考经济常识一、公考经济常识的概述公考经济常识是指在公务员招考中涉及到的经济知识,包括宏观经济、微观经济、国际贸易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对于参加公务员招考的人来说,掌握一定的经济常识是非常必要的。
二、宏观经济学1. 宏观经济学概述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规律和政府调控作用的学科。
其中包括国民收入、物价水平、就业率等方面。
2. 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间内全部居民所创造出来的总收入。
其中包括工资、利润、租金等方面。
3. 物价水平物价水平是指一个国家商品和服务价格总体水平。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会影响物价水平。
4. 就业率就业率是指一个国家劳动力中从事工作的人数与总劳动力人口之比。
高就业率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
三、微观经济学1. 微观经济学概述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个体经济行为和市场运行规律的学科。
其中包括供求关系、市场结构、价格弹性等方面。
2. 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指在市场上商品和服务的供给量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
当需求量大于供给量时,价格会上涨,反之则下跌。
3. 市场结构市场结构是指一个市场中各个企业的数量和规模分布。
常见的市场结构有垄断、寡头垄断、完全竞争等。
4. 价格弹性价格弹性是指商品或服务价格变化对需求量变化程度的敏感程度。
当价格弹性大时,需求量对价格变化更加敏感。
四、国际贸易1. 国际贸易概述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之间进行商品和服务交换的活动。
其中包括出口、进口、贸易顺差等方面。
2. 出口和进口出口是指一个国家向其他国家销售商品和服务,进口则相反。
出口和进口都可以促进国际贸易发展。
3. 贸易顺差贸易顺差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间内出口收入大于进口支出的差额。
贸易顺差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
五、总结公考经济常识是参加公务员招考必备的知识之一。
掌握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国际贸易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国家经济形势,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人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我国地产市场的土地转让是指:A.土地所有权的转让B.土地使用权的转让C.土地占有权的转让D.土地收益权的转让2.我国现行分税制把税种分为:A.流转税、所得税和财产税B.中央税、共享税和地方税C.增殖税、营业税和消费税D.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3.社会主义金融市场的基础是:A.资金市场B.证券市场C.外汇市场D.期货市场4.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居支配地位的是:A.个人业主制企业B.合伙制企业C.合作制企业D.公司(法人)制企业5.国有资产管理的原则有:A.国有资产分级所有B.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所有者C.国有资产集中由中央政府统一经营D.国有资产分散由各级政府经营6.区分不变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A.资本各部分有不同的实物形式B.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起不同的作用C.资本各部分价值转移的方式不同D.资本各部分的流通形式不同7.考察资本周转,重点在于分析()A.资本周转的速度及其对剩余价值产生的影响B.资本运动的连续性C.资本循环所经历的阶段和资本形式的变化D.资本运动的间断性8.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目的分别是:A.自给自足;社会分工B.自给自足;商品交换C.扩大生产;满足他人需要D.社会分工;专业化9.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的区别在于资本积累的结果会使()A.社会资本总额增大B.个别资本规模扩大C.剩余价值数量增加D.资本有机构成提高10.通过组织股份公司扩大个别资本生产规模的方式称为:A.资本积聚B.资本原始积累C.资本集中D.资本垄断11.( )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
A.国有企业B.民营企业C.合资企业D.私营企业12.( )是市场体制的三大支柱。
A.生产资料市场、劳动力市场、消费品市场B.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C.商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技术信息市场D.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13.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A.剩余价值如何再生产问题B.剩余价值如何分配的问题C.扩大再生产的实现形式问题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14.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来自A.物物交换B.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C.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D.固定资本更新15.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中叶,要实现十五大确定的目标,必须要解决好的两大课题是:A.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和调整完善所有制结构B.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和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C.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D.以上说法都不对16.资本的价值构成是指()A.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B.机器设备和原材料之间的比例C.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之间的比例D.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17.按照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是( )A.到建党100周年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000美元B. 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基本实现工业化C. 2020年,GDP是2000年的四倍D. 205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2020年再翻一番,基本实现现代化18.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 )A.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B.巩固党的执政地位C.保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D.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9.因为变质而卖不出去的商品有没有价值,下列看法你认为哪个是正确的?( )。
A.有价值,因为这些商品同样凝结了人类的一般劳动B.没有价值,因为商品卖不出去,意味着生产商品的劳动没有得到社会承认C.有价值,只不过这些商品的价值没有得到实现D.没有价值,但仍然有一定的使用价值20.复杂劳动被当作简单劳动的倍加,是因为( )。
A.从事简单劳动不需要专门的学习和训练B.从事复杂劳动需要专门的学习和训练C.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D.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有差别参考答案 1.B 2.B 3.A 4.D 5.B 6.B7.A8.B9.A10.C11.A12.B13.D14.B15.C16.D17.C18.A19.B20.C21.资本家竞相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因是( )。
A.降低劳动力的价值B.追逐超额剩余价值C.求得绝对剩余价值D.获取相对剩余价值22.目前,中国国有企业效益不佳,陷入了困境,下面几项最不可能作为解决问题的措施的是( )。
A.明晰产权B.私有化C.兼并、破产D.股份制改革23.资本的周转时间包括( )。
A.劳动时间和产品的销售时间B.产品的购买时间和生产时间C.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D.劳动时间和流通时间24.生产资料的储蓄时间属于( )。
A.资本的流通时间 B.资本的生产时间C.资本的购买时间D.资本的销售时间25.在我国现阶段,个人消费的分配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
这是由于:( )。
A.生产资料公有制居于主体地位B.社会化大生产占据主导地位C.按劳分配符合一般人的道德标准D.按劳分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26.社会保障中的最大项目是( )支出。
A.社会福利B.社会救助C.社会保险D.社会优抚27.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积极推进价格改革,要求建立起:( )。
A.由企业自由定价的价格机制B.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机制C.以国家指导性价格为主的价格机制D.严格按照产品价值定价的价格机制28.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对市场经济认识上的重大突破是( )。
A.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B.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C.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D.市场经济是有国家干预的经济29.社会主义社会保持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的大体平衡是指:( )。
A.消费资料的总供给与生产单位对生产资料的总需求之间的平衡B.生产资料的总供给与生产资料的总需求之间的平衡C.社会总产品的价值量和实物量之间的平衡D.社会可供购买的商品总量与社会有支付能力购买的商品总量之间的平衡30.市场经济中,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直接目的是( )。
A.繁荣市场B.发展生产C.增加税收D.追求利润31.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下面对“纳税人”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只要负有直接纳税的义务,就是纳税人B.纳税人包括所有法人和自然人C.纳税人是由税法和企业或个人所处的经济地位决定D.不同的税种有不同的纳税人32.在我国现阶段,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
这就要求在社会总资产中:( )。
A.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逐步下降B.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逐步上升C.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超过私营经济D.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超过非公有制经济33.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实现共同富裕C.实现现代化D.提高国民素质34.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 )。
A.承包经营B.租赁经营C.建立现代企业制度D.土地收益权的转让35. 世界市场,也叫国际市场,它主要指的是( )。
A.各国之间的商品流通活动B.各国之间的科学技术联系C.各国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D.各国之间的劳务相互交换36. 从根本上讲,商品的价格水平决定于( )。
A.商品的供求状况B.人们对商品的偏好C.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D.政府部门对商品价格的调整37.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对公司负有责任,是指( )。
A.股东以购买的股票为限 B.股东以出资额的收益为限C.股东以其财产额为限D.股东以出资额为限38.我国国有企业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的有益探索和改革方向是实行( )。
A.公司制B.承包制C.租赁制D.合作制39.劳动力市场是劳动力资源的( )。
A.交易和分配的场所B.交易和销售的场所C.交易和消费的场所D.分配和消费的场所40.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是( )。
A.处理好计划与市场的关系B.处理好价格与价值的关系C.中央与地方分权D.政企职能分开41.存款储蓄有多种形式,其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吸收社会闲散奖金的有效形式是( )。
A.活期存款B.整存整取C.零存整取D.整存零取42.必须把提高经济效益行为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
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必须使( )。
A.自己的利益总额不断增加B.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消耗减少C.利润总量比成本总量增长快D.资金利润率高于成本利润率43.市场调节是指:( )。
A.通过制定国民经济发展方案,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调节B.通过市场竞争,由价值规律自发地进行调节C.把市场作为基础和主要手段的资源配置方式D.以市场为基础,辅之以必要的宏观调控44.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有一般市场经济的共性,又有我国的显著特点。
这个显著特点表现在( )。
A.它遵循价格规律的要求B.它面向市场,注意供求关系变化C.它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D.它是通过市场竞争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4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是( )。
A.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B.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C.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D.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46.商品结构的复杂化是当今世界市场的重要特征,其表现是,在国际贸易中,形成了制成品贸易扩大,初级产品贸易减少的商品结构。
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A.国际贸易中不等价交换进一步发展B.科技水平的提高,使生产对原材料的消耗相对降低,而对原材料的加工和综合利用程度提高C.国际分工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市场竞争激烈化D.初级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比较低,而制成品的市场竞争力比较高参考答案21.B22.B23.C24.B25.A26.C27.B28.C29.D30.D31.B32.D33.A34.C35.A36.C37.D38.A39.A40.D41.A42.C43.B44.C45.C46.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