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 经济常识(全)
行测75个必背知识点
行测75个必背知识点1. 人口普查2. GDP3. 国际收支4. 外汇储备5. 货币政策6. 活期存款7. 定期存款8. 货币乘数9. 通货膨胀10. 贫富差距11. 关税12. 所得税13. 增值税14. 明清两代15. 现代16. 量子力学17. 万有引力18. 相对论19. 泰勒定理20. 磁共振成像21. DNA22. RNA23. 爱因斯坦24. 牛顿25. 辛德勒26. 中国近代史27. 道教28. 佛教29. 儒家思想30. 法家思想31. 知识分子32. 奉系33. 南京政府34. 毛泽东35. 四大发明36. 古代科学技术37. 经济体制改革38. 民营企业发展39. 人类发展史40. 农业文明41. 工业文明42. 思想文明43. 贸易文明44. 环保意识45. 人工智能46. 机器人47. 区块链技术48. 互联网49. 移动支付50. 5G技术51. 电子商务52. 人民币53. 香港特别行政区54. 澳门特别行政区55. 台湾地区56. 东盟57. 上合组织58. 世贸组织59. 共商共建共享60. 中美关系61. 中国与非洲62. 中欧关系63. 一带一路64. 信仰自由65. 永世中立国66. 格鲁吉亚67. 基辅68. 中亚五国69. 中东国家70. 世界遗产71. 国际奥委会72. 世界卫生组织73. 世界教育组织74.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75.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国考行测常识知识点
国考行测常识知识点政治常识:
1.国家的系统。
2.国家机构的组织和职能。
3.国家行政区划。
4.国际政治组织。
5.民主制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经济常识:
1.宏观经济政策。
2.GDP的计算和意义。
3.我国的发展阶段和战略。
4.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
5.经济全球化。
法律常识:
1.法律的层级与法律体系。
2.法律的基本原则。
3.基本的民事法律关系。
4.基本的刑事法律关系。
5.基本的行政法律关系。
科学常识:
1.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基本概念。
2.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作用。
3.研究方法和科学史。
4.疾病预防与健康。
5.国家科技政策和科技管理。
文化常识:
1.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内容。
2.文化遗产保护。
3.世界文化遗产。
4.中国的少数民族和民俗文化。
5.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意义。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知识点,实际考察的内容广泛而且多样化。
在备考过程中,应该从各个角度进行深入学习和总结,掌握基本概念、原则和相关政策,以及国家发展战略和重大政策等。
同时,也要关注时事热点和当前社会经济形势,加强对经济和法律等方面的新动态的了解。
多进行模拟考试和题目演练,加强实践操作,提高答题能力和解题思路,从而提高在国考行测中的得分。
行测常识知识点总结
行测常识知识点总结一、国情常识 1.人口: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根据最新统计数据,中国的人口已经超过14亿。
2.地理:中国是世界上第三大国家,拥有广袤的土地面积。
中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多样,包括高山、平原、河流、湖泊等。
3.历史: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拥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
中国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00年左右的夏朝。
二、政治常识 1.中央政府组织:中国的政治体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组成。
2.国家元首:中国的国家元首是主席,现任国家主席是习近平。
3.政府机构:中国的政府机构包括国务院、人民代表大会、政协等。
4.政治制度: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多党合作制度。
三、经济常识 1.经济体制:中国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的是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经济管理模式。
2.GDP: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GDP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
3.城市化: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迅速发展,大量农民从农村地区迁往城市寻找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4.外贸: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货物贸易国。
四、法律常识 1.宪法:中国的宪法是最高法律,宪法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制度、权利和义务等。
2.刑法:中国的刑法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的法律体系,对各类犯罪行为进行规范和惩罚。
3.合同法:中国的合同法是保护经济和社会交往中各方的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规定了合同的成立、履行和解除等事项。
4.知识产权法:中国的知识产权法是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包括版权法、商标法、专利法等。
五、文化常识 1.传统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传统文化的国家,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
2.节日:中国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具有浓厚的文化和历史意义。
3.习俗:中国有许多独特的习俗,如拜年、红包、团圆饭等。
这些习俗反映了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行测—经济常识
知识点睛与解题技巧(注:黑色字体为原来的复习大纲,彩色为自行添加的内容)1.西方经济学理论简介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
(1)古典经济学(17世纪中期开始到19世纪70年代),代表人物包括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①、李嘉图②、西尼尔、穆勒③、马尔萨斯,法国经济学家萨伊④。
这一阶段以亚当·斯密①为代表,其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被称为经济学上的第一次革命,建立了以自由主义为中心的经济学体系,这标志着经济学的诞生。
在《国富论》中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是被广为接受的:①分工论。
斯密以制针业为例,说明了分工的重要性,他说,按照目前的情形,普通人要单独制针是毫无效率的,但是分工组织在工厂内成立的话,一人一份的生产量将可达240倍以至4800倍,由此揭开了近代社会的生产力蓬勃发展的原因。
分工的原则是绝对优势,他的绝对优势理论第一次从生产领域揭示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揭示了国际分工和专业化能够使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是其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能解释发达国家之间或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现象,不能解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现象。
②价值规律的初阐述与“看不见的手”。
斯密提出了市场价格(商品价格)围绕自然价格(商品价值)上下波动的规律,斯密实质已对价值规律做了初步的阐述,只不过是概念有所偏差而已。
③资本积累。
斯密认为,节省剩余价值而量行投资,就是资本积累,这被视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始机能。
④自由贸易主义。
斯密认为重商主义的奖出限进政策,是一种独占殖民地贸易的政策,其主要目的在于借贸易差额从国外获得金银货币,因此其主张实行自由贸易。
李嘉图②是英国资产阶级最杰出的代表和完成者,马克思称他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最后的伟大的代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是他在经济理论方面的主要代表作。
李嘉图最突出的贡献在于国际贸易方面,他是自由贸易的倡导者,并且在亚当·斯密的国际分工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成本说,也就是比较优势理论。
行测常识之经济篇
A.挖掘业
B.房地产
C.物流
D.教育培训
参考答案及解析:
1.A【解析】生产全球化改变了国际分工的内容,即使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发展为以现代工艺和技术为基础的分工,使垂直型国际分工发展为水平型国际分工。
2.A【解析】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
靠固定工资收入的人会因为物价上涨而降低生活水平。
3.D【解析】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根本区别在于是否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本题中小明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没有滞后,属于流通手段。
4.A【解析】选.西方经济理论将开放经济体的国内产品分为贸易品和非贸易品,非贸易品的价格基本不受国际市场影响,生活中比较常见的非贸易品包括金融服务、运输等。
根据经典汇率决定理论,本币汇率是贸易品和非贸易品之间的相对价格。
在国际市场贸易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本币升值会负向影响到国内市场贸易品价格,非贸易品部门取得相对价格优势,从而使生产要素向非贸易品部门聚集,非贸易品部门得到更快发展。
5.A【解析】第三产业:服务部门、流通部门、提高科技水平和居民素质的部门、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
房地产业不同于单纯的建筑行业,涉及服务和流通各个部门,属于第三产业。
挖掘业是第二产业。
行测之经济常识
经济常识考点解析(桂平中沙李剑光)概述一、西方经济学发展阶段(一)古典经济学——自由主义1、时间:17世纪中期开始到19世纪70年代为止;2、人物:威廉·配第:著作,1662年《赋税论》,提出“土地为财富之母,而劳动则为财富之父和能动的要素”、“劳动时间是衡量价值的尺度和基础”;亚当·斯密:著作,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提出“看不见的手”。
(二)新古典经济学——自由主义1、时间:从19世纪的“边际革命”开始到 20世纪30年代为止;2、人物:英国杰文斯、马歇尔、法国瓦尔拉斯;3、著作:马歇尔在 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4、重要理论:边际效用价值论。
(三)现代西方经济学——国家干预1、时间: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2、人物:包括英国凯恩斯、美国萨缪尔森;3、著作:凯恩斯1936年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国考2010-单选】下列对人物及其贡献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凯恩斯撰写了《国富论》,使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B.孟德尔发现遗传学定律,为遗传因子理论奠定了框架基础C.冯.诺依曼开创了现代计算机理论,其体系结构沿用至今D.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并据此发明了早期的发电机A【例题】下列经济学理论或政策,与人名对应不正确的是()A. 新自由主义——凯恩斯B. 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C. 国家调节和干预经济——罗斯福D. 自由放任——亚当·斯密A二、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1.完全理性:即消费者和厂商都是以利己为目的的经济人.2.完全信息:指市场上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体对有关的经济情况具有完全的信息。
3.市场出清:在市场调节供给和需求的过程中,市场在短期内自发地趋于供给等于需求的均衡状态。
三、常考经济术语(一)恩格尔系数1、含义: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2、作用: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49%为小康,20-40%为富裕,低于20%为最富裕。
行测常识汇总大全
行测常识汇总大全一、政治常识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党的基本路线2.中国的政治制度与党的领导体制4.国家的根本任务和奋斗目标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6.党的建设和廉政建设7.党的纪律和党风廉政建设8.公务员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9.党的群众路线和人民民主专政11.法律援助和公益诉讼制度12.政府信息公开和行政审批制度13.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体系14.政府权力和行政监察机制15.政治伦理和反腐倡廉二、经济常识1.中国的经济体制和宏观调控2.国民经济的主要指标和经济结构3.市场经济和价格机制4.劳动力市场和人力资源管理5.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6.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7.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8.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关系9.区域经济和城市化进程10.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11.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12.能源和资源保护13.社会保障和就业政策14.进出口贸易和外商投资三、法律常识1.法律的基本原理和法律体系2.宪法和法律法规3.刑法和刑事诉讼法4.民法和民事诉讼法5.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6.经济法和商法7.知识产权法和合同法8.婚姻法和家庭法9.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10.土地法和房地产法11.环境保护法和安全生产法12.食品药品安全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13.司法制度和法官律师工作制度14.依法治国和法治政府建设四、文化常识1.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2.世界的历史和文化3.文化遗产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4.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5.中国的文艺和文学艺术6.世界的文艺和文学艺术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建设8.科学技术、伦理道德和文化品质9.文化交流与对外文化传播10.体育文化和健康教育11.人文地理和旅游资源1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建设五、地理常识1.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边境、领海2.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3.中国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状况4.中国的经济区域开发和城市化5.世界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6.世界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状况7.世界的经济区域开发和城市化8.边界贸易和口岸通关9.自然灾害和防灾减灾工作10.落地生根和科技创新11.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12.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
经济常识练习题及答案
经济常识练习题及答案行测考试经济常识练习题:1.完全垄断企业可以以( )方法定价,以获得最大垄断利润。
A.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定价B.成本加成法C.单一定价与歧视定价相结合的策略定价D.价格领先制2.以下选项中( )不属于扩张性货币政策控制工具。
A.大幅度调降法定存款准备金率B.大幅度调降央行再贴现率C.积极从事公开市场操作D.大幅度增发国债3.近年来中国经济工作的总基调是稳中求进,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以下属于积极财政政策的具体措施是( )。
A.减少财政支出B.实行结构性减税C.降低存贷款利率D.增加货币发行规模4.网上团购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购物方式,受到消费者的热捧。
网上团购的盛行( )。
A.使货币职能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B.使商品交换的本质发生了改变C.使商品交换的方式发生了变化D.表明纸币已经由电子货币取代5.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公有制经济在其运行过程中采取的( )。
A.具体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B.国家干预方式C.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方式D.国家税费征缴方式6.从交易对象的属性及它们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作用角度划分,我们可以把市场划分为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两大类。
下列不属于要素市场的是( )。
A.劳动力市场B.生产资料市场C.消费品市场D.金融市场7.( )不完全属于一般市场经济国家基本的宏观调控目标。
A.经济增长B.增加就业C.价格稳定D.国际收支平衡8.假如通货膨胀的初始原因是成本推动,如果没有( )的伴随,将会引起严重的经济萧条。
A.供给增长B.供给减少C.需求增长D.需求减少9.经济学上所推崇的“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是指低收入和高收入相对较少、中等收入占绝大多数的分配结构。
我国正在采取措施,实施“提低、扩中、调高、打非、保困”的方针,使收入分配朝着“橄榄型”方向发展。
这主要是为了促进( )。
A.生产的发展B.效率的提高C.社会的公平D.内需的扩大10.下列对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认识正确的是( )。
公务员行测必备经济学常考常识
公务员行测必备经济学常考常识一、供需关系与市场价格供求关系是经济学核心概念之一,理解供求关系对于解读市场价格变动至关重要。
供应量与需求量的平衡决定了市场价格的走势。
在市场经济中,供需关系是由市场参与者决定的。
如果供应量大于需求量,价格就会下跌,而如果需求量超过供应量,价格就会上涨。
市场经济的作用就是通过供需关系的调节来实现价格的合理变动。
二、生产要素与生产成本生产要素是指参与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过程中所必须的资源。
主要的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和创新能力。
这些要素的合理配置对于提高生产效率至关重要。
生产成本是指生产过程中所需的资源投入造成的费用。
生产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个方面。
固定成本是指与产品生产数量无关的费用,如租金、折旧等。
变动成本则随着生产数量的变化而变化,如原材料采购、人工工资等。
三、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市场失灵是指市场经济中出现的市场无法有效分配资源的情况。
市场失灵可能由于外部性、公共产品、垄断等原因引起。
而政府干预是为了修正市场失灵的现象。
政府可以通过税收、补贴、价格管制等手段进行干预。
政府的干预旨在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市场效率,同时保护消费者权益。
四、宏观经济政策与经济周期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国家对整个经济体系进行调控的政策。
主要的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
货币政策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来影响经济体的流动性和利率,从而对经济活动产生调控作用。
财政政策则通过调整政府的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运行。
产业政策则是通过支持和引导特定产业的发展来促进经济增长。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长期以来呈现的波动变化。
经济周期一般分为繁荣期、衰退期、萎缩期和复苏期,这些周期性变动与宏观经济政策密切相关。
五、国际贸易与全球化国际贸易是指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商品和服务交换。
国际贸易可以提供更多的选择和优势,同时也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全球化是指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依存。
国考常识备考之十大经济常识
国考常识备考之十大经济常识国家公务员考试的《行测职业能力测验》包括五大部分内容: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常识判断和资料分析,主要考察考生是否具有从事公务员职业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潜在能力。
河北华图教育精心整理了国家公务员行测真题及其他公务员笔试资料供考生备考学习。
一年一度国考即将来临,面对常识,考生往往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
原因其实很简单,在如此宽泛的考试范围下,我们似乎感觉面对常识,再宽的知识面都是不够的。
其实,面对国考常识,我们其实并不需要深入掌握知识点,只需要了解,明白就可以了。
因此,我们将国考常识中涉及较多的经济常识进行总结,帮助大家更好的备考国考。
一、商品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使用价值是自然属性;价值是社会属性。
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离不开使用价值。
商品生产者要想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消费者要想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就必须支付价值。
二、货币商品、货币、纸币的区别与联系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引起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普遍上涨的现象。
反之为通货紧缩。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我国的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五、三大产业第一产业: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等)。
【国民经济的基础】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包括采掘、制造、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第三产业:服务部门、流通部门、提高科技水平和居民素质的部门、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
六、宏观调控1.含义:国家利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2.原因:市场经济有自身的弱点: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3.主要任务:促进经济总量平衡,总需求与总供给基本持平。
公务员行测复习经济学常识
公务员行测复习经济学常识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学科。
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公务员行测复习经济学常识,期望对您有所帮助!公务员行测复习经济学常识1.长尾理论:是指只要产品的储备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需求不旺或销量不佳的产品所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可以和那些少数热销产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乃至更大,即众多小市场汇聚成可产生与主流相匹敌的市场能量。
“长尾理论”被认为是对“二八定律”的彻底叛逆。
2.隧道效应:是指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早期阶段,收入差距会快速拉大,但全部社会可能对此持相当宽容的态度,由于大部分人预期在不久的将来自身也能从经济发展中获益。
3.马太效应: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运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领域。
马太效应,是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们常用的术语,反应的社会现象是两极分化,富的更富,穷的更穷。
4.二八定律:又称为帕累托法则、帕累托定律、最省力法则或不安稳原则。
80%的收获来自20%的努力;其他80%的力气只带来20%的结果。
5.棘轮效应:也叫制轮作用,其指人一旦形成某种消费习惯就具有不可逆性,而且很容易向上调剂。
司马光《训俭示康》:“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6.“羊群效应”:也称“从众心理”,指由于对信息不充分的和缺少了解,投资者很难对市场未来的不肯定性作出公道的预期,常常是通过视察周围人群的行动而提取信息,在这种信息的不断传递中,许多人的信息将大致相同且彼此强化,从而产生的从众行动。
“羊群效应”是由个人理性行动导致的集体的非理性行动的一种非线性机制。
7.搭便车效应:是指个人支付本钱获得的收益被集体中的其他成员免费分享的现象。
由于个人支付全部本钱而只享受较少的收益份额,因此集体中的理性个人没有动力去提供公共物品。
并且组织规模越大,公共物品越是供货给缺少。
8.挤出效应:是指一个市场里,由于供应、需求有新的变化,导致部分资金从本来的预支中基础,而流入到新的商品中。
行测常识知识点汇总
行测常识知识点汇总一、政治常识1.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重要会议及其决议- 党的重要理论和政策2. 国家机构和法律体系- 国家机构的组织结构- 宪法和主要法律的基本原则3. 时事政治- 国内外重要政治事件- 国家政策的变动和解读二、经济常识1. 基本经济概念- 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 经济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2. 中国经济概况-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主要经济政策和发展规划3. 国际贸易与金融- 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则和组织- 金融市场的基本概念三、历史常识1. 中国历史- 各个朝代的更迭和重要事件- 历史人物和文化遗产2. 世界历史- 世界历史的重要时期和事件- 国际关系的发展四、地理常识1. 中国地理- 地形、地貌和自然资源- 行政区划和人口分布2. 世界地理-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 - 重要的地理现象和环境保护五、科技常识1. 科学技术发展史- 历史上的重大科技发明- 当代科技的发展趋势2. 基础科学知识- 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科学概念 - 科学实验和研究方法3. 高新技术及其应用- 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技术等 - 科技伦理和科技政策六、社会文化常识1. 中国文化- 传统文学艺术- 传统节日和习俗2. 世界文化-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特点- 世界文化遗产3. 社会问题- 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 社会治理和公共政策七、法律常识1. 宪法和行政法- 宪法的基本原则和内容- 行政法规和行政诉讼法2. 刑法和民法- 刑法的基本原则和常见罪名- 民法的基本原则和合同法3. 其他法律知识- 经济法、劳动法、环保法等- 法律援助和维权途径八、行测考试技巧1. 时间管理- 如何合理安排考试时间- 快速阅读和答题技巧2. 答题策略- 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判断题和简答题的答题技巧3. 心理准备- 考试焦虑的应对策略- 保持良好心态的方法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示例,实际的行测常识知识点汇总应根据最新的考试大纲和时事政治进行更新和调整。
行测常识知识点汇总
行测常识知识点汇总摘要:一、行测常识知识点汇总概述二、增长量知识点1.已知现期量和基期量求增长量2.已知增长量和基期量求增长率3.已知现期量和增长率求增长量三、增长率知识点1.已知增长量和基期量求增长率2.已知现期量和基期量求增长率四、现期量知识点1.已知基期量和增长量求现期量2.已知基期量和增长率求现期量五、基期量知识点1.已知现期量和增长量求基期量2.已知现期量和增长率求基期量3.已知增长率和增长量求基期量六、比重知识点1.现期比重部分量整体量2.提问形式:过去的比重为多少?3.提问形式:现在的比重比上年上升或下降几个百分点?七、平均量知识点1.现期平均量总量总份数2.总量平均量总份数3.总份数总量平均量4.提问形式:过去的平均量为多少?5.提问形式:现在比过去的平均量多多少?6.提问形式:现在的平均量比过去变化了百分之几?八、倍数知识点1.a 是b 的几倍:ab2.a 比b 多几倍正文:一、行测常识知识点汇总概述行测考试是公务员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测试考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
在行测考试中,常识知识点汇总是一个重要的模块,它涉及到增长量、增长率、现期量、基期量、比重、平均量和倍数等多个方面的知识点。
对于考生来说,掌握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提高答题效率和准确率。
二、增长量知识点增长量是指现期量与基期量之间的差值。
在行测考试中,增长量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已知现期量和基期量求增长量:增长量=现期量- 基期量。
2.已知增长量和基期量求增长率:增长率=增长量/基期量。
3.已知现期量和增长率求增长量:增长量=现期量×增长率。
三、增长率知识点增长率是指增长量与基期量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
在行测考试中,增长率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已知增长量和基期量求增长率:增长率=增长量/基期量。
2.已知现期量和基期量求增长率:增长率=(现期量- 基期量)/基期量。
四、现期量知识点现期量是指目前某个量的值。
行测常识必背知识点2024
行测常识必背知识点2024一、政治常识。
1. 时政热点。
- 国内外重大事件,如重要国际会议(如G20峰会等)的成果、意义。
- 我国的重大政策举措,如乡村振兴战略的最新进展、成果和发展方向等。
2. 党的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如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
二、经济常识。
1. 宏观经济。
- 宏观调控的目标(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增加就业、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和手段(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
-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资本全球化)和影响。
2. 微观经济。
- 市场机制(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的作用。
- 企业经营的相关知识,如企业的成本、利润、市场竞争策略等。
三、法律常识。
1. 宪法。
- 我国的国家制度,包括国体(人民民主专政)、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
-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如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自由等权利。
2. 民法。
- 民事主体(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的相关规定。
- 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有效、无效、可撤销等)。
3. 刑法。
- 犯罪的构成要件(主体、主观方面、客体、客观方面)。
- 常见的罪名,如盗窃、抢劫、贪污等罪名的认定和量刑标准。
四、历史常识。
1. 中国古代史。
- 朝代更替的顺序、重大历史事件(如商鞅变法、贞观之治等)和历史人物(秦始皇、汉武帝等)。
- 古代的政治制度(如三省六部制等)、经济发展(如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文化成就(如四大发明等)。
2. 中国近代史。
- 中国人民的抗争(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等)和探索(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
3. 世界史。
- 古代世界文明(如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等)。
- 近代世界的重大事件,如文艺复兴、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等。
五、文化常识。
1. 中国传统文化。
- 传统思想文化,如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的主要观点。
行测经济常识
行测经济常识行测经济常识是指在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中所涉及的与经济相关的知识和理解。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行测经济常识:1. 宏观经济指标:了解国民经济的整体状况和发展趋势,例如国内生产总值(GDP)、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居民收入等。
理解这些指标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 货币和金融政策:了解货币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央行的货币政策和调控手段。
掌握利率、货币供应量和货币政策工具等相关概念。
3. 经济体制:了解不同经济体制的特点和运行机制,例如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和混合经济等。
理解市场机制、资源配置和产权制度等基本概念。
4. 国际贸易和投资:了解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贸易壁垒和关税等概念。
理解外汇市场、跨国公司和国际投资等相关知识。
5. 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了解产业发展的阶段和特点,掌握不同产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了解产业政策和支持措施,如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等。
6. 财政政策和税收:了解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来源和用途,掌握税收制度和税种的分类。
了解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的调控作用。
7. 劳动经济学:了解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和就业问题,掌握劳动力资源的流动和配置。
理解劳动法律法规和劳动保障制度。
8. 价格和通货膨胀:了解价格形成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理解通货膨胀的定义和影响。
了解物价调控和反通胀政策。
9. 经济增长和发展:了解经济增长的含义和影响因素,掌握经济发展的阶段和模式。
理解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概念。
10. 社会保障和福利:了解社会保障制度和福利政策,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
掌握相关的政策和运行机制。
这些是行测中常见的经济常识,掌握这些知识可以帮助你在考试中更好地理解和解答与经济相关的问题。
建议通过阅读经济学相关的教材和参考书籍,以及关注经济新闻和热点问题,不断加强对经济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行测常识知识点总结
行测常识知识点总结一、政治常识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指导思想、党的组织体系和党的作用;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主要特点;4.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政策;5.国家的根本任务、基本制度和根本制度;6.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7.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8.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二、经济常识1.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念和规律;2.经济体制的;3.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4.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和运行机制;5.人民币的基本知识;6.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合作;7.设计和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方法和手段;8.发展规划和政策。
三、法律常识1.法律的任务和作用;2.宪法的主要内容;3.刑法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4.民法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5.行政法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6.宪法、刑法、民法和行政法的基本知识和常识;7.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特点。
四、科学文化常识1.科学的定义、特点和方法;2.科学发展观;3.自然科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和基本规律;4.文化的基本概念、内容和作用;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精神;6.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交流、合作;7.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和科技文化创新。
五、社会常识1.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和原则;5.公民权益保护;6.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7.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六、地理常识1.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内容;2.中国的自然地理条件和资源;3.中国的主要山脉、河流、湖泊、草原和沙漠;4.世界的主要大陆、洋和海峡;5.世界著名的山脉、河流和湖泊;6.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地理特点。
七、历史常识1.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2.中国古代的主要王朝和历史;3.近代以来中国的近代史;4.世界古代文明的发展和主要历史事件;5.世界近代史的发展;6.世界两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结果。
八、环境保护与安全常识1.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基本原则;2.环境污染的主要形式和治理;3.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4.安全教育和安全防范;5.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
经济常识知识点整理
经济常识知识点整理1. 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经济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供给是指生产者或者供应者愿意出售的特定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需求是指消费者或者需求方愿意购买的特定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给和需求的平衡决定了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和数量。
2. 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是通过市场供求关系的调节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增长的方式。
市场机制的基本原理是自由竞争和私人财产权的保护。
市场价格通过供求关系的调节来反映市场上的商品或服务的价值,进而引导资源的流动和分配。
3.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由于做出某种选择而放弃的最高价值的替代品或机会。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做一种选择就意味着放弃其他的选择。
因此,机会成本考虑了每种选择的权衡和取舍。
4. 边际效应边际效应是指每增加或减少一单位投入所带来的额外收益或额外成本。
在经济学中,人们基于边际效应做出决策。
当额外的投入所带来的收益递减时,人们会停止投入;而当额外的投入所带来的成本递增时,人们会选择停止行动。
5. 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量相对于经济总产出(GDP)的增长,导致物价水平普遍上涨的现象。
通货膨胀会降低货币的购买力,从而影响人们的消费和投资决策。
6. 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个特定时间周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总体活动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国际间比较和经济发展趋势分析的基础。
7. 外汇市场外汇市场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货币交换的市场。
在外汇市场中,各种货币的汇率会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而波动。
外汇市场的波动对国际贸易和国内经济都有重要影响。
8. 资本市场资本市场是指用于长期投资和融资的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等。
资本市场的发展和运行对于企业的生产和创新活动,以及国家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9. 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实际产出(GDP)的长期持续增加。
经济增长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技术创新和资本积累等因素实现。
行测常识常考知识点
行测常识常考知识点一、宪法与法律知识1.宪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如依法治国、民主集中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
2.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如言论自由、信仰自由、人身权益等。
3.公务员法律地位和行政职业道德的要求,如廉洁奉公、依法行政、服务公众等。
二、国家的组织结构与职能1.国家行政组织机构,如国务院、地方各级政府等。
2.国家立法机构,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等。
3.国家监察机构,如国家监察委员会等。
4.国家司法机构,如最高人民法院等。
三、经济学基本知识1.基本经济概念,如供求关系、市场经济等。
2.国民经济核算,如国内生产总值、消费者物价指数等。
3.国民经济运行指标,如居民消费水平、物价水平、就业水平等。
四、管理学基本知识1.组织管理的基本原理,如分工合作、权力与责任等。
2.领导管理的基本原则,如权威主义、民主主义等。
3.组织行为的基本概念,如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等。
五、社会学基本知识1.社会分层理论,如阶级结构、社会地位等。
2.社会变迁理论,如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变革等。
3.群体行为理论,如群体动力、群体思维等。
六、劳动与社会保障基本知识1.劳动法基本原则,如平等就业、合同保护等。
2.社会保障体系,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
3.人力资源管理,如用人原则、员工培训等。
七、科学文化基本常识1.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规律,如科学思维、科学创新等。
2.文化传承与发展,如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多样性等。
以上只是行测常识考试中的一部分知识点,还有其他一些知识点也可能被考察到。
因此,在备考行测时,必须广泛阅读、整理知识点,并进行系统的学习和复习。
通过多做题、模拟考试,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和应试技巧。
此外,平时也要多关注国家政策、时事新闻等,以增加对各个领域的了解和认识。
最后,希望以上内容对大家备考行测常识考试有所帮助,祝大家考试顺利!。
行测常考的经济常识
行测常考的经济常识
作为一名准备参加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考生,经济常识是需要重点掌握的一项知识点。
以下是行测常考的经济常识:
1. 国民经济的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工业增加值等。
2. 经济运行的周期性:经济周期包括繁荣期、衰退期、萧条期和复苏期,周期长度不一定相同。
3. 税收制度:主要有直接税和间接税,其中直接税包括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间接税包括增值税、消费税等。
4. 金融市场:包括货币市场、证券市场、外汇市场等,其作用是提供融资、投资和风险管理等服务。
5. 财政政策: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等手段影响国民经济的运行,其目的是促进经济增长和稳定。
6. 货币政策: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影响经济运行,其目的是控制通货膨胀和促进经济增长。
以上就是行测常考的经济常识,希望考生们能够掌握并在考试中得到应用。
- 1 -。
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积累:常见的经济术语
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积累:常见的经济术语1.沉没成本是指以往发生的,但与当前决策无关的费用。
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
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没成本”。
2.信息不对称指交易中的各人拥有的信息不同。
在社会政治、经济等活动中,一些成员拥有其他成员无法拥有的信息,由此造成信息的不对称。
3.搭便车搭便车效应是指在利益群体内,某个成员为了本利益集团的利益所作的努力,集团内所有的人都有可能得益,但其成本则由这个人承担。
4.需求曲线需求曲线表示在每一价格下所需求的商品数量。
需求曲线是显示价格与需求量关系的曲线,是指其他条件相同时,在每一价格水平上买主愿意购买的商品量的表或曲线。
其中需求量是不能被观测的。
需求曲线可以以任何形状出现,符合需求定理的需求曲线只可以是向右下倾斜的。
5.洛伦兹曲线洛伦兹曲线,也译为“劳伦兹曲线”。
就是指在一个总体(国家、地区)内,以“最贫穷的人口计算起一直到最富有人口”的人口百分比对应各个人口百分比的收入百分比的点组成的曲线。
洛伦兹曲线用以比较和分析一个国家在不同时代或者不同国家在同一时代的财富不平等,该曲线作为一个总结收入和财富分配信息的便利的图形方法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洛伦兹曲线,可以直观地看到一个国家收入分配平等或不平等的状况。
6.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
7.LM曲线LM曲线是一条用来描述在货币市场均衡状态下国民收入和利率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LM曲线是使得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的收入与均衡利息率的不同组合描述出来的一条曲线。
换一句话说,在LM曲线上,每一点都表示收入与利息率的组合,这些组合点恰好使得货币市场处于均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经济常识命题趋势分析国家公务员考试中经济常识主要包括宏观经济、微观经济和国际经济的相关知识,具体内容主要涉及:需求理论、利率理论、产业经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国际经济组织、汇率和外汇储备等等。
通过对历年真题的分析,中公教育总结出经济常识命题具有以下趋势:1.命题方式以对经济理论的记忆和运用为主,但逐渐倾向考查运用的能力2011年只考查了一道关于汇率变动对一国经济影响的题目;2010年,既有对国际组织和国家经济总量指标的记忆性题目,也有对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的运用型题目。
例题1:(2011年)汇率变动会对一国对外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假如某国货币升值,则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不利于出口贸易B.有利于公民出境旅游C.会导致热钱流入D.有利于消除贸易逆差【答案】D。
解析:货币升值问题是一个复杂而又现实的问题,是一把双刃剑。
针对某国而言,货币升值的有利影响有:(1)有利于继续推进汇率制度乃至金融体系的改革;(2)有利于降低进口商品的价格,增加进口贸易;(3)有利于降低本国公民出境旅游的成本,促使更多的国民走出国门;(4)有利于促使国内企业努力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5)有利于减少国外资金对国内的购房需求,减少房地产泡沫。
可知,B、C项正确。
货币升值的不利影响有:(1)将在一定时期内降低企业的盈利空间,使竞争力和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下降,导致出口贸易减少;(2)将加剧某些国内领域的竞争,可能造成某些领域的生产相对过剩;(3)将加剧就业压力,特别是会导致许多农民工失去工作。
可知A项正确。
贸易逆差,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出口贸易总值小于进口贸易总值。
货币升值有利于本国的进口贸易,而不利于出口贸易,所以本国货币升值是加大了贸易逆差,故D项错误。
【分析】此题属于国际经济的重要知识点:汇率问题。
但既没有考查汇率的定义,也没有考查汇率的分类,而是要分析汇率变动对一国经济的影响,这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运用的能力。
解决此类问题,只靠死记硬背,在短暂的考试时间内,是行不通的,必须在平时复习的过程中把握住考试命题的特点,有重点地掌握。
例题2:(2009年)下列对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认识正确的是:A.CPI反映一定时期内居民所购生活消费品的价格程度的绝对数B.CPI用来分析消费品非零售价对居民生活费用支出的影响程度C.CPI反映居民所购生活消费品的价值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D.CPI是采用指数商品加权平均的方法算出来的【答案】C。
解析:CPI即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英文缩写为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分析】CPI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名词,此题单纯考查对CPI概念的理解,属于对理论知识较低层次的考查。
其实即使非经济学专业的考生对这个概念也并不陌生,在物价持续不断上涨的今天,人们对它越来越关注,并且每天都在盼望着它能低一点再低一点。
2.命题背景多与时事相结合,以时事为切入点经济学上的新名词,中央的重大经济政策及对经济政策的重新阐述,以及重大经济事件等,都会成为命题的背景。
比如:2009年的第3题,背景是中央对“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的阐述,以及“提低、扩中、调高、打非、保困”这一新提法;第14题是以经济危机的起因次贷危机为切入点;2010年的第120题考查的是扩大内需。
例题3:(2010年)在经济衰退时期,有利于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是:A.降低税率B.提高利率C.缩减财政支出D.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答案】A。
解析:经济衰退时一般应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并配合扩张性货币政策,即减少税收(降低税率)、增加财政支出、降低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等。
【分析】2009年是我国实施四万亿扩大内需政策的第一年,扩大内需被提高到了国家经济生活的重要地位,也成为当年的热点话题。
当然近三年来扩大内需政策仍然适用。
此题即根据当年的重大经济政策来设置题目,以考查考生对国家经济生活的关注程度。
例题4:(2009年)美国次贷危机中的“次”是指:A.贷款人的第二次贷款B.贷款人的收入较低,信用等级较低C.贷款机构的实力和规模较小D.贷款机构的信用等级较低【答案】B。
解析:次级贷危机,全称为“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其中的“次”是相对于“优”而言,意思是贷款人的收入少,信用较低。
【分析】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波及全球,我国也未能幸免。
网络、电视和报纸关于此次金融危机的报道扑天盖地,如果考生多留心国家社会大事,增强时事敏感度,做答这类题目并不困难。
二、经济常识考点预测(一)需求及其相关理论◎需求规律:商品价格上涨,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就会下降;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这一规律就是需求规律。
◎影响需求的因素: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不只取决于该商品的价格,还主要取决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1)消费者的偏好;(2)替代商品的价格和数量;(3)互补品的数量和价格;(4)消费者的收入;(5)消费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
◎国民经济“三驾马车”是指投资、消费和出口,它们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力量,投资和消费合称为内需,出口称为外需。
◎所谓扩大内需政策,就是在生产相对过剩的情况下,调整经济结构(包括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培育消费热点,以拉动经济的增长。
简言之,就是通过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
扩大内需必须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正确的消费政策。
(二)财政政策◎财政收入是指政府为满足公共支出的需要,依法通过国家财政集中一定数量的货币或实物收入。
财政收入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税、利、债、费。
其中税收是指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通过税收工具强制地、无偿地征参与国民收入和社会产品的分配和再分配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政府支出是指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涉及各种项目,包括购买军需品、警察装备用品、政府机关办公用品、付给政府雇员的酬金、各种公共工程项目的支出等。
◎政府转移支付是指政府的社会福利等支出,如卫生保健支出、收入保障支出、退伍军人福利、失业救济和各种补贴等方面的支出,它是一种不以购买本年的商品和劳务为目的而作的货币性支付。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当社会总支出水平过低,人们的有效需求不足,经济进入衰退,失业率提高时,按照凯恩斯的理论,需要增加社会的总支出。
这种政府主动增加总需求的政策即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具体做法即:增加政府支出和转移支付;减少税收。
紧缩性财政政策的做法则相反,即:即减少政府支出和转移支付;增加税收。
(三)货币政策◎利率,表示一定时期内利息量与本金的比率,通常用百分比表示,其计算公式是利息率=利息量/本金;利息率的高低,决定着一定数量的借贷资本在一定时期内获得利息的多少。
◎按借贷主体不同可划分为:中央银行利率,包括再贴现、再贷款利率等;商业银行利率,包括存款利率、贷款利率、贴现率等;非银行利率,包括债券利率、企业利率、金融利率等。
◎利率政策是西方宏观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政府为了干预经济,可通过变动利息率的办法来间接调节通货膨胀。
在萧条时期,降低利息率,扩大货币供应量,刺激经济发展。
在膨胀时期,提高利息率,减少货币供应量,抑制经济的恶性发展。
◎紧缩的货币政策,即中央银行实行抽紧银根政策,通过减少流通中货币量的办法以提高货币购买力,减轻通货膨胀压力。
中央银行一般采取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工具有:出售政府债券,这是公开市场业务的一种方法。
提高贴现率和再贴现率。
提高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金。
直接提高利率,紧缩信贷。
(四)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货币(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货币需求量而引起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普遍和持续上涨。
◇它指的是一般价格水平的普遍和持续的上升,而部分、个别商品的涨价、季节性的价格调整、暂时性的物价上涨,都不能算作通货膨胀。
◇它不是指物价水平一时的上升,而指持续一定时期的物价上涨。
◇物价的上涨幅度必须相当大,才能判定发生了通货膨胀。
◇它是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上涨,而不是指其他物品的价格上涨,如有价证券等价格上涨不归此类。
◇货币过多是通货膨胀的总体特征,所以,通货膨胀是货币现象。
◎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又称生活费用指数,是衡量通货膨胀率的三种价格指数之一,指通过计算城市居民日常的社会用品和劳务的价格水平变动而得到的指数。
一定时期消费者价格指数=本期价格指数/基期价格指数×100%。
当一国的消费物价指数上升时,表明该国的通货膨胀率上升.(五)汇率◎汇率亦称“外汇行市或汇价”,是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调节杠杆。
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是以一种货币表示另一种货币的价格。
◎汇率的直接标价法,又叫应付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1、100、1000或10000)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应付出多少单位本国货币。
就相当于计算购买一定单位外币所应付多少本币,所以就叫应付标价法。
在国际外汇市场上,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目前都采用直接标价法。
◎在直接标价法下,若一定单位的外币折合的本币数额多于前期,则说明外币币值上升或本币币值下跌,叫做外汇汇率上升;反之,如果要用比原来少的本币即能兑换到同一数额的外币,这说明外币币值下跌或本币币值上升,叫做外汇汇率下跌,即外币的价值与汇率的涨跌成正比。
◎汇率变动对一国经济的影响◇汇率与进出口:一般来说,本币汇率下降,即本币对外的币值贬低,能起到促进出口、抑制进口的作用;若本币汇率上升,即本币对外的币值上升,则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
◇汇率与物价:从进口消费品和原材料来看,汇率的下降要引起进口商品在国内的价格上涨。
至于它对物价总指数影响的程度则取决于进口商品和原材料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
反之,本币升值,其他条件不变,进口品的价格有可能降低,从而可以起到抑制物价总水平的作用。
(六)世界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世界贸易组织(WTO),1995年1月1日正式开始运作,负责管理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莱蒙湖畔。
1996年1月1日,它正式取代前身——关贸总协定。
世贸组织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其第143个成员。
2011年是中国入世10周年。
◎欧洲联盟欧洲联盟,简称EU,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是由欧洲共同体发展而来的,其实质是一个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具有世界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
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
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
截止到2009年1月欧盟共有27个成员国。
欧元区:1999年1月1日起欧元在奥地利、比利时、法国、德国、芬兰、荷兰、卢森堡、爱尔兰、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11个国家开始正式使用,并于2002年1月1日取代上述11国的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