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教育的变与不变
未来教育愿景自然,自主,自在
观点聚焦■诸华平未来教育愿景:自然,自主,自在走进新时代,应对百年未遇之大变局,如何开创“十四五”教育发展新篇章?学校教育应该如何应对新变化?这既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重要战略问题,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
我认为:教育的变与不变,在于定力和张力。
一方面要有定力,以不变应万变,坚守教育的本真不变;另一方面,要有张力,以变应变,要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从教育的视角去理解,教育需要充分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
如何把握好这三种关系?我们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追寻,提炼了“自然,自主,自在”的“三自教育”理念。
这一教育理念得到了顾明远先生的肯定和题词,也得到了成尚荣、杨九俊、叶水涛、徐明等多位专家的指导和丰富。
因此,对于丹阳市实验学校来说,在“十四五”发展的进程中,秉持“三自教育”理念就是我们“不变”的定力,进一步演绎“三自教育”生动的转化实践就是我们不懈“求变”的张力。
一、秉持“自然”理念,追求“自然化”的教育“自然”,出自《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所谓“自然”,是指万事万物都有其本源,万事万物也都有其规律。
教育是一门科学,科学的东西就必须遵循规律。
教育必须遵循两大规律:一是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行为,适应人的不同阶段的发展和不同的人的发展;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使教育符合时代的需要和人民的期盼,适应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变,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实施“自然化”的教育,就要倡导全人教育。
首先,立足新时代要求,加强意识形态教育。
把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国情时事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家国情怀的一代新人。
其次,立足规范办学,促进教育普惠公平。
自觉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开齐开足各类各门课程,落实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要求,克服片面追求应试教育的功利主义倾向,弘扬立德树人的教育情怀。
教育是一项关乎未来的事业-2019年文档资料
教育是一项关乎未来的事业教育在变化中也有不变,就是教育的本质不变。
教育传承文化、创新知识和培养人才的本质不会变,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不会变。
教育是未来的事业。
教育是为未来社会培养公民。
但是,现代社会瞬息万变,我们生活在互联网时代,其变化更是难以预测。
基于此,2016年8月26日,中国首届校园CIO教育峰会于北京举行,在信息化战略与“互联网+”背景下。
共同探讨“更好的教育”。
未来教育的变与不变“信息化时代对老师角色提出的新要求应该是学习的设计者、搜集信息的指导者、困难的帮助者、学习的伙伴。
而教育自身的规律不会变,教育的本质是传承文化、培养人才。
以人文主义为基础,以人为本的教育本质不会变。
还有一点,学校是儿童走出家庭的第一个社会场所,是必经的社会化过程。
技术让我们便于获得信息,但信息不是知识,知识也不是智慧。
学校和教师的角色是不会改变的。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强调。
顾明远指出,社会的变革,特别是科学技术的革新,正在改变着教育的生态环境,改变着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
改变之一是,学习的渠道扩宽了。
以往的教育主要在学校里进行,现在可以在网上学习,在虚拟世界学习。
学习已经不限于学校,而是处处可以学习、时时可以学习。
改变之二是,教育培养的目标转变了。
以往的教育只是传授书本知识,而且是只重结果不重过程。
现在是创新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只有培养学生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才能适应时代要求。
改变之三是,课程内容要变化。
课程不仅要增加新的知识内容,而且要把课程加以整合。
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是综合的,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往往是在交叉学科上发生的。
以往课程是分科的,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因此未来课程将重视学科内容的整合。
国外开始流行的名为“STEAM”的课程,就是把科学、技术、工程、美学和数学整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创造思维。
改变之四是,学习方式发生着根本性变化。
如果说,工业革命使机器代替了个人的部分体力,那么信息革命使电脑代替了个人的部分脑力,而互联网则把个人的脑力联系起来,变成人类共有的大脑。
谈谈未来教育的逻辑起点
再次 ,陈旧的传统观念和 习惯势 力的障碍 。教育的变革 需要人观念的变革 、教 师观念的转变 , 但习惯势 力往往 阻碍 了变革 。例如 ,许 多教师对信息技术 的应用往往停 留在如 何有利于知识传授 上 ,没有认识到信息技术的特点和优势 ,不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来改变教学模式和方法 。
当然 ,教 育需要 变革 ,才能适应时 代的要求。未来教 育不能 只着眼于技术 ,而要 着眼于人类 未来的 发展。“教 育应 该以人 文主义为 基础 ,以尊重生命 和人类 尊严、权利平 等 、社会 正义 、文 化多样性 、国际团结 和为可持续的未 来承担共 同责任 。在 教育和学 习方面 ,要超越 狭隘的功利主 义和经济主义 ,将 人类生存的 多个 方面融合起来 ,采取开 放的 、灵活的 、全方 位的学习方法 ,为 所有人提 供发挥 自身潜能 的机会 ,以实现可持 续的未 来 ,过上有 尊严 的生 活。”这才是 讨论未来 教育的逻辑起 点 ,只有在这一教 育本质的基础上去考虑信 息技术如何有益 于人的发展 ,才是有意 义和有价值 的。同时 ,我们也相信 ,随 着技术的发展 、数 字化的发展 ,一定会 有利于人的全面发 展和个性发展 ,教育必须改革 。
现在 ,人们 意识 到培养学生 的学习能力 、思维 能力、交往能 力、合 作能力、积极情绪 、优 良 品格 比学 习知识 更重要 。在互联 网时代 ,一方 面要利 用信息技 术改革 教育内容 (课程 )、改革 教 学方式 (从 教到学的转变 )、改革评 价制度 (多元 的评价 标准 ),以提高 教育效 率和教育 质量 ,促 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另一 方面要 坚持教 育的本 质 ,让 改革 服从于立德树人的终极 目标 。
卷 起点
未来教育的六大趋势
未来教育的六大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快速变迁,教育也迎来了巨大的变革。
未来教育将会受到以下六大趋势的影响和推动。
一、个性化学习未来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是个性化学习。
传统的教育模式采用了一种“一刀切”的教学方式,无法满足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
而个性化学习将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学习内容、节奏和方式,提供更符合个体需求的教学模式,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动力。
二、在线教育的兴起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线教育将成为未来教育的重要形式。
在线教育通过在线课程、虚拟教室和互动学习等方式,突破了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让学习变得更加灵活和便捷。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在线课程,灵活安排学习时间,并且可以与全球范围内的老师和学生进行交流和合作。
三、远程教育的普及远程教育是未来教育的另一个重要趋势。
传统教育受限于地域和资源,无法满足人们对教育的需求。
而远程教育通过视频会议、在线学习平台等技术手段,解决了传统教育的距离问题,让教育资源可以远程共享。
远程教育将有效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高教育的普及性和平等性。
四、STEM教育的重要性未来社会对科技、工程、数学和创新的需求将日益增长,因此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STEM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学科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参与打下坚实基础。
五、跨学科教育的融合未来教育将重视跨学科教育的融合。
传统教育往往以学科为中心,忽视了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而跨学科教育将不同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和应用,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
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和合作,学生可以培养批判思维、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六、人文关怀的强调虽然科技在未来教育中起到重要作用,但人文关怀的强调也是不可或缺的。
未来教育将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社交和价值观,关注学生的个人发展和幸福感。
教育不仅仅是传递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人格和品德,让他们成为有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社会成员。
2024年灯塔大课堂49课主要内容
2024年灯塔大课堂49课主要内容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2024年灯塔大课堂的第49堂课堂令人期待,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主要内容。
本次课程的主题是“未来的教育”,围绕未来教育的变革、趋势和挑战展开讨论。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教育不再是一成不变的传统模式,而是需要不断创新和进步。
本次课程将探讨未来教育的创新模式,为在场的学员提供新的思考和启发。
课程将介绍未来教育的趋势。
在数字化、智能化的时代,教育也在不断地发生变革。
未来的教育将注重个性化教学,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
教育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适应社会的快速变化。
课程将谈到未来教育的技术应用。
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支持下,教育将更加智能化和高效化。
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在线教育和远程教育,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
教育技术也将更好地支持教育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本次课程还将讨论未来教育的挑战。
在教育变革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问题和挑战。
传统教育模式与新兴教育模式的矛盾,教师能力和素质的提升等等。
如何有效应对这些挑战,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
本次课程将介绍一些相关的案例和实践经验。
通过一些成功的案例,学员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这些实践经验可以为学员提供借鉴和启发,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未来教育的挑战和机遇。
本次课程将围绕未来教育的变革、趋势和挑战展开讨论,为学员提供了解未来教育的新视角和思考。
相信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员们会获益良多,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实践能力。
希望本次课程能够成为学员学习和成长的一个重要契机。
【文章结束】第二篇示例:2024年灯塔大课堂第49课的主要内容涵盖了许多热点话题和实用知识,为学员们带来了丰富的信息和启发。
以下是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概述:1. 灯塔大课堂的历史回顾:这节课从灯塔大课堂的发展历程入手,回顾了过去几年来课程的变迁和进步。
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五大趋势
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五大趋势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张赐琪一.21世纪课程"从有历史以来,大部分的学者都表现着一个特征:忽视了现实与未来",这是美国未来学会理事席科尼希喜欢说的一句话。
一般的学者,本性上都认为搜集、研究、传扬古代的文化能表现学识的渊博和功力的深浅。
因此,传统教育,尤其是人文科学,每每把注意力放在过去,学校教育的重点是对几千年文明的释阐和演绎,而忽视了现实的周遭世界和未来的指向。
迅猛惊人的变化震撼着今天的社会,它迫使课堂内的教师无法回避这样的一个事实:古往今来的一切文化知识,出口之间也许就已过时;那些需要一套解读术(注释)的艰涩的古书和出了学校可能一辈子也不会去用的冷僻刁钻的数学难题,在徒然耗损着年青人的生命和热情。
面对未来的压力,学生有权利获得在历史变革中求得生存的手段和观念。
还需了解各种未来社会的真实图景,人们需要感到他们力能应变,而起步之处便是学校。
因此,具有未来概念的崭新的课程设置及其相关的教学实践便应运而生。
它旨在帮助学生面向和适应未来。
旨在就变化中的问题,因材施教。
1966年,普里西拉.格里菲思等教师在托夫勒的帮助下,为肯尼迪航天中心技术人员的子女开设了美国中学最早的未来学课程,这一破天荒的尝试,其方法和创见对今天在世界各地进行同类工作的人们有着重要的启示。
根据托夫勒带来的一份课程纲要,未来学课程内含15个单元,每个单元均列有推荐书目,这些读物从杂志文章《1984年的世界》到非小说书籍(阿瑟.克拉克《未来的形象》)到长篇小说(爱德华.贝拉米《回顾》)到当代科学小说(威廉.坦恩《仆佣问题》)等。
当这门课程最后定形时,其单元依次如下:1、未来学入门;2、预测未来;3、战争与暴力;4、种族关系;5、工作与闲暇;6、人与机器;7、智力;8、交流;9、思想的控制;10、明天的政治学;11、人口;12、城市化;13、遗传学;14、平均寿命;15、什么是人。
这些单元都按顺序进行教学,并根据托夫勒的建议,结合上许多相关教学游戏和模拟活动。
未来的教育会是什么样子
未来的教育会是什么样子
标题:未来教育的展望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未来的教育将会呈现出全新的面貌。
下面,让我们一起探索一下未来的教育可能是什么样子。
一、个性化教学
未来的教育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每个学生的学习计划和进度都会根据他们的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进行定制。
人工智能技术将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帮助教师对学生进行精准的教学指导和反馈。
二、跨学科教育
未来的教育将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强调跨学科的整合学习。
学生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并应用各种知识和技能,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在线教育普及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线上教育将成为未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灵活性和便利性。
四、终身学习
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终身学习将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未来的教育将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机会,支持人们在不同阶段和领域的持续学习和发展。
五、全球化的视野
未来的教育将更加重视全球化的视野和跨文化的理解。
通过国际交流和合作,学生将有机会接触和理解不同的文化,培养全球公民意识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总的来说,未来的教育将更加人性化、多元化和全球化,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批判思维和全球视野的终身学习者。
这既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挑战,也是对未来教育无限可能性的期待。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学会⽣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的⽬的不应培养青年⼈和成⼈从事⼀种特定的、终⾝不变的职业,⽽应培养他们有能⼒在各种专业中尽可能多的流动、并永远刺激他们⾃我学习和培训⾃⼰的欲望。
简⽽⾔之,我们要彻底重新评价教育的⽬标、⽅法和结构,但⼜不妨碍教育的扩展。
未来教育的双重任务:教育既要复原,同时⼜要⾰新。
教育的使命是替⼀个未知的世界培养未知的⼉童。
⾼等教育⽅⾯,传统结构正处于转变之中所有中等以上的教育则正在扩充和多样化,这种多样化采取了两条相反的途径,⼀是把看起来有⽭盾的各种教学设备集中在⼀个较⼤的学校⾥⾯或置于集中的⾏政管理之下,⼆是采取范围较⼩的、富于伸缩性的、多种多样的学校类型,以适合当地条件下特殊群众的需要。
中⼩学和⼤学正在被⼤量的校外活动和校外辅助活动所补充,有时甚⾄被他们所替代,并且要求在这些活动中,运⽤长久被传统教育所忽视或只是最近才被采⽤的那些⽅法。
实质上教育归结为三个问题:学校体系能否符合全世界对教育的要求?我们是否能够供给学校体系所需要的巨⼤资源?简⾔之,教育能否可能沿着我们所制定的路线,按照我们⽬前发展的速度继续前进?数据是模糊不清的,。
⼀切统计必然意味着有所选择,⽽任何选择本来就是主观的,此外,统计是⽤来表达总数和平均数的,⽽这种总数和平均数就必然掩盖了其中的差别和差距,这种差别和差距也许是很⼤的。
过去,社会容易满⾜于“不断更新它本⾝存在的条件”。
但是在⽬前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变⾰的的年代⾥,社会就不能再这样了。
社会需要教育⼈们能够适应变化,乃⾄促进变化。
⼉童和青年就需要具有超过⼀般⽔平的⼒量,需要有⼀种克服困难的特殊能⼒,乃⾄需要养成⼀种不可动摇的坚强性格。
社会体系中的各种⽭盾和教育体系的相对⽆能这两⽅⾯是相互关联的。
社会的主要⽬标和指定给教育的⽬的之间也是紧密关联的。
教育改⾰要有社会的和经济的发展⽬标,这⼀点在今天⽐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必要。
没有教育的更新,社会就不会发展。
未来教育心得体会范文(9篇)
未来教育心得体会范文(9篇)未来教育心得体会范文(精选9篇)未来教育心得体会范文篇1我这几天参加了英特尔未来教育的培训学习,短短六天的培训,却给我带来了思想上的一次革新,让我认识到了未来教育发展模式的强大震撼力,感悟到了教育教学的新理念。
大家知道,社会在飞速地发展进步中,计算机不断地更新,人们的观念也不断地在变,这个就必然会导致我们的教育方式也要跟随人的思想而改变。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担负着培养未来人才的重任。
面对学生一张张渴求知识的脸庞,就会忍不住思考关于他们的未来是什么。
他们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识和面对更激烈的挑战,要想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下一代,就要更新旧的教育观念,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多媒体教学技术已进入教育领域,正在成为愈来愈有效的教学手段。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能非常幸运的成为培训项目的受益者,使我能够掌握这项技能所包含的教育技能和教育思想,对我来说将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
第一次走进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的课堂,听了主讲老师上的课,让我感受到了信息技术的魅力。
教育的信息化正督促我们每一位教师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自己的工作中。
在这次培训中,我们从不明白什么是“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到后来设计教师演示文稿,扮演学生角色设计学生演示文稿,自己动手建立网站,上网查阅下载资料,终于理解因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本身就是让我们不仅要洗脑,还要身体立行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我们每天在网上探索时,甚至是下载一幅图片,一段文字等等,都为作业的完成做准备。
也可以说,我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作业的,也是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我们要学的东西。
其实刚开始做作品时,也存在好多困惑,作品也在不断的修改,最惨的是,我在第一天完成的介绍我的单元这个演示文稿,竟然在修改过程中不小心被删掉,急得我直发脾气,但因为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再加上放弃休息时间,我还是很快地完成了作业。
这里每一个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任务都在牵动着我们,我们本着做得更好的心态去驱使自己不断前进,虽然学习很累但我也要克服困难坚持学完,通过本次培训学习,我意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走进课堂势在必行。
给青年教师的寄语和希望
给青年教师的寄语和希望青年教师们,你们是未来的希望,你们的热情、才华和无私奉献,将影响一代代年轻人的成长。
我寄语你们,要坚定教育理念,保持对知识的热爱,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构建更加美好的校园而努力。
青年教师们,你们的教育事业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
希望你们在挫折面前不退缩,在困难面前不放弃。
要勇于面对挑战,积极寻求解决方案,用实际行动践行教育者的使命。
教育的未来在青年教师手中。
作为未来的教育者,你们要秉持创新、责任、公平与关怀,不断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兴趣与才华。
愿你们在教育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青年教师们,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不断地更新和创新。
希望你们敢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不断探索教育的未来。
青年教师希望:建立起阳光向上的心态,积极面对工作中的挑战和困难;同时也要注重身体健康,保持心情愉悦,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青年教师们,你们的工作压力很大,但请保持乐观和积极的心态。
希望你们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心态,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更好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
青年教师们,你们是未来教育的主力军,希望你们以爱心和知识引导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在求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青年教师,你们是梦想的播种者,用你们的激情和毅力点燃学生追求梦想的火焰。
愿你们在教育事业中永不止步,成就更加辉煌的未来。
青年教师寄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探索,不断成长。
青年教师们,你们承载着教育的希望,用你们的激情和才华,引领着一代代孩子们茁壮成长。
愿你们在教育的道路上越走越坚定,不断收获更多的成就和快乐。
青年教师寄语: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用爱心和责任去教育每一位学生;不断努力,不断拼搏,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青年教师,你们是知识的领航者,用你们的智慧和爱心为学子们指明前行的方向。
愿你们在教学中不断进步,成为更加出色的教育者。
青年教师,你们是未来的教育之星,用你们的热情和专业,照亮孩子们的未来。
祝愿你们在教育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为下一代筑就更加美好的明天。
“线上+线下”融合背景下教育的“变”与“不变”
策划人:张俊平朱从卫王冬美·主持人语·“后疫情时代”,数字技术革命加速推动人类社会化活动向多元空间拓展,衡量教育发展质量与水平的标准也随之转向新的领域与坐标,在线教育成了其中重要的参照元素。
纵观在线教育在我国的发展,从萌芽到中断,再到恢复与起飞,整体趋于上升状态。
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更使得在线教育得到多元扩张和重大突破。
客观而言,疫情期间,网上授课、远程教学等新兴教育方式在学校教育中的运用,由于没有事先的预设与评估,必然与未来学校的教育方式存在一定的差距。
即便如此,这样的在线教育“大练兵”仍赋予学校办学、师生成长、课程改革等教育发展的诸多方面以新的思考与积极的影响。
“后疫情时代”,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并行,表现出一种有机融合式的发展态势。
基于此,学校教育一方面要将疫情期间对在线教育的有效探索进行完善、巩固,使之成为教育常态,另一方面,要面向未来,进行理性的“重构”,这里的“重构”更多地指向整个教育生态。
教育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以人为本,关注师生的生命与身心健康。
在网络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加持以及数字化进程的助推背景下,教育元素的组成结构发生改变。
当前,只有合理地平衡各元素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助推现代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教育的个性化与可选择,促使我国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迈上新台阶。
本次策划聚焦2020年中国“长三角校长高峰论坛”,特约请与会嘉宾结合当下,探讨未来,从“后疫情时代”在线教育与线下教育融合式发展的视角,分享“后疫情时代”在线教育在不同区域的教育作为。
此外,我们还约请业内长期关注基础教育的专家、学者就“后疫情时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发表观点,期待这样的讨论能给当下以及未来的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总述·2020年,一场突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疫情(简称“疫情”)使得世界范围内的医疗卫生体系、经济发展格局、社会秩序等面临诸多挑战,这些挑战势必会对未来世界的发展带来长远的影响。
为未来而教
为未来而教作者:曾维平来源:《江西教育A》2019年第08期2019年2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这是我国第一个以教育现代化为主题的中长期战略规划,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成就和经验基础上,面向未来描绘教育发展图景,系统勾画了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愿景,明确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实施路径。
从2019年到2035年,只有16年,看似很长,其实在中国的教育史中很短。
从全球来看,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兴起,重大科技创新正在引领社会生产新变革,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正在不断重塑教育形态,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的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更为多样,对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具个性的教育需求也更为迫切。
2019年4月20日,由南昌师范学院、南昌市西湖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五届“江西省基础教育四十人论坛”之2019“为未来而教”主题峰会在南昌举行。
近700名教育专家学者、校长、老师在一天半的时间里,通过聆听名家讲座、论坛沙龙等形式,探索未来教育的新方向。
论坛上,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谢维和以《立德树人的逻辑与实践》为题,向与会者详细解析了德育与智育之间必然的逻辑联系、立德树人的具体途径。
他提出了“自觉性或自律这一道德素养与道德品质的水平,与学生的学习成绩之间有非常紧密的内在关系”的观点,并鼓励老师们要努力将丰富经验提升为理论。
华东师范大学刘良华教授报告的主题为《未来学校与教学改革》,他用富有哲理的语言、发人深省的故事、幽默生动的案例,深入浅出地诠释了立德树人、通向未来教育的真谛,具有针对性、前瞻性和指导性。
首都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系主任吴晗清作了题为《旨向未来幸福人生的基础教育思考》的报告,他引用大量翔实的案例,剖析大学生的总体心理现状和问题,并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带领大家透视问题背后的原因,找寻案例当事人的心理问题根源;认为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大部分在基础教育階段,甚至要追溯到学龄前。
无边界教育:教育的当代使命与未来样态
无边界教育:教育的当代使命与未来样态1. 引言1.1 教育的当代使命教育的当代使命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全球视野的未来人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在当今世界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教育的使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他们具备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式。
教育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
教育的当代使命还包括促进社会平等和可持续发展,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全球意识的公民。
教育应该为学生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帮助他们不断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
教育的使命是帮助每个个体充分发挥其潜力,成为具有竞争力和创造力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
教育的当代使命是塑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1.2 无边界教育的定义无边界教育是指一种超越传统教育范畴的教育模式,其核心理念是打破传统学习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让学习变得更加自由和开放。
在无边界教育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学习,不再受限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资源。
无边界教育强调个性化学习和跨学科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这种教育模式不仅涉及学生和教师,还包括家庭、社会以及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与交流。
无边界教育是一种开放、包容和融合的教育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学习者。
通过无边界教育,学生可以突破地域和文化的限制,拓展视野和认知,实现个人潜能的最大化。
无边界教育不仅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革新和超越,更是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和重要趋势。
2. 正文2.1 无边界教育的意义无边界教育可以打破时空限制,使教育真正实现全球化。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获得来自世界各地的教育资源和知识,跨越地域限制,促进跨文化交流与合作。
无边界教育有助于提升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利用效率。
通过在线教育平台和虚拟课堂,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
无边界教育也促进了个性化教育的实现。
青少年的未来发展教育规划人生
青少年的未来发展教育规划人生教育,是每一个青少年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承载着塑造人生的重要使命。
青少年时期是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教育规划将为青少年的未来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的未来发展教育规划,以及如何规划人生。
一、了解自己,明确目标在青少年的发展教育规划中,第一步是了解自己。
青少年是处于探索自我身份的时期,他们需要认识自己的优势、兴趣和价值观。
通过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和体验,他们可以尝试不同的领域,了解自己的特长和潜能。
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追求,并制定长期和短期的发展计划,将有助于为未来的教育规划提供指导。
二、全面发展,平衡素养青少年的未来教育规划应该是全面发展的。
除了学术能力的提升,他们还应该培养各种技能和素养。
这包括艺术、体育、领导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和社会责任感等。
平衡发展将使青少年在各个方面都有所溢出,有更多的机会展现自己的才能,并为未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选择适合的教育路径每个青少年都是独特的,他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优势,选择适合的教育路径。
这可能包括传统的学术教育、艺术教育、技术教育等等。
同时,也需要考虑未来的就业前景和社会需求,选择与自己价值观和兴趣相匹配的教育方向。
在选择教育路径时,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并进行充分的咨询和调研。
四、积极参与实践,锻炼能力除了在教育体系内学习,青少年还应该积极参与实践活动,锻炼各种能力。
这可以通过参加社团、志愿者工作、实习等形式实现。
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新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
通过实践,青少年可以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提升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持续学习,追求进步青少年教育规划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持续学习。
教育不应该仅止于学校的课堂,而是应该终身学习的态度。
青少年应该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深化对感兴趣领域的理解,并不断追求进步。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习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学习方式,他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线上课程等多种方式拓展知识视野。
思想汇报未来展望
思想汇报未来展望尊敬的老师,您好!首先,我想谈一下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自身的不断进步,未来社会将会更加多元化、开放化、智能化、绿色化、共享化。
多元化和开放化是人们在文化、娱乐、生活等方面的需求,智能化则是因为人们对于科技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绿色化则是因为人类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而共享化则是因为人们更加重视互联网分享经济的发展。
未来的世界将会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驱动的时代。
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各大企业的重要研究领域,并且正在不断地运用到各个领域中,包括医疗、交通、教育等。
未来人工智能会被应用于更多的领域,帮助人们更高效、更准确地完成各种任务。
数据也将成为重要的资产,为企业提供更精确的运营和扩张方案。
未来,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的趋势也将会不断加强。
随着5G技术的发展,移动互联网将会更加快速、更加稳定,而物联网则会让人类社会更加智能,更加便捷。
未来,人类对于环境的关注度也会不断提高。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会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再加上科技的发展,新型能源将逐渐取代传统的能源,环境也会变得更加清洁和健康。
未来的教育将会更加关注个体的发展。
未来教育将更加自由、创意、高效地满足不同人的需求。
教育将加强个性化教育,注重学生的职业、心理、体育等方面的发展,让学生接受了过去难以想象的教育。
未来,人们的生活将更加便利且上升至另一个艺术档次。
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医疗等业务都将会成为未来的趋势。
人们将在不少的科技助力下,享受到智慧之带来的方便以及人机之间带来丰富而展示出色的互动体验。
最后,我想说的就是我们这些年轻人应该怎么做。
在这样千变万化的未来中,唯一不变的是我们自己。
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探索,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趋势,抓住每一个机会以及挑战。
同时也需要更积极地发挥自己的作用,为改善社会、解决问题做出贡献,并且树立自信心,不放弃信仰,多一些耐心和恒心,相信自己可以成为未来的弄潮儿。
未来教育的三个发展方向
未来教育的三个发展方向当教育进入信息化,其形式也就开始发生变化.工业时代的教育注重整体,注重规模、注重标准化、同步化,对个体学生的关注不足,而差异化、个性化恰恰是信息时代教育的特点和要求。
我们的大学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答案是要有创新能力,拥有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人。
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一书中提到,以后“对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以及社交技能和系统性技能的需求,会远远高于对身体能力和知识性技能的需求".这就是新时代的新创新。
以“求异"的思维去提升“求变”的能力,以不变应万变,以“解决问题”的目标去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伴随人才培养目标的改变,教育的支撑体系也随之发生改变,未来教育必然是架构在互联网上的新教育,将直接在三个方面引发教育的重大改变:学习环境、教学内容、教师角色。
第一,学习环境的变化。
改变传统的物理空间,重构教室、学校、图书馆、实验室……以空间的改变满足和促进不同的学习需求;拓展教育资源的类型与形态,以跨学科、自组织方式重塑资源的组织形态,构造开放、通用、优质的教育大资源空间支撑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打造高效、互联的社交空间,以社区、共同连接的方式推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第二,教学内容的变化。
以学习者为中心重构课程体系,积极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念研讨,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教学改革实践中;推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现代课堂建设,优化课程体系,满足21 世纪学生多元发展的需求,培养合格的数字公民;还要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教学实时评价体系,依托教育大数据、数据挖掘等技术构建多元化、智能化、个性化和数据化的教学评价技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满意度。
第三,教师角色的变化.环境变了,教学内容创新了,方法创新了,评价创新了,但教师的能力跟不上同样不行。
所以教师的能力构建至关重要。
这就需要促进教师自我角色的转型,21 世纪的教师将不再始终处于知识传授者的地位,而是更多作为导学者、组织者、合作者直接参与学生的学习;还需要全面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完善教师能力标准,将信息素养纳入教师资格准入和考评制度,构建适应信息化社会需求的“数字教师”培养体系,着力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惟其如此,才能主动适应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支撑下的教育教学创新与变革.。
2023年六个对照个人剖析材料
2023年六个对照个人剖析材料剖析一:未来教育模式的变化2023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人口结构的逐渐变化,教育模式将发生重大变革。
相比之前,更加注重创新、实践和综合素养的教育将取代传统的书本教育。
以下是未来教育模式的六个对照个人剖析:1. 传统学校与在线教育未来的学校将基于云技术和在线教育。
学生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上课,通过互联网获取知识。
由于在线课程更加灵活,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不再局限于固定的课程表。
同时,学生们也将更加善于利用信息科技,获取知识和资源。
2. 传统考试与多元评价未来的教育将注重多元评价,包括学生的实践经验、创新能力、社交技能和综合素养。
这些因素将更多地被考虑进入教学的评价和反馈中。
传统的以考试为唯一评价标准的模式将被普遍改变。
3. 讲授重点与研究导向未来的教育将突破人类历史上的庞大知识积累,并将更加注重研究导向。
学生将学习如何研究、发现和运用知识,而不是纯粹的学习知识。
教师将发挥更多的辅助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4. 以课本为重与综合素质培养未来的教育将注重综合素养的培养,而不是纯粹的课本学习。
学生将组织自己的学习,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操作。
同时,学生也将注重自身健康和精神培养。
5. 缺乏上进心和批判性思维与积极思考和行动未来的教育将注重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不是仅仅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
教育将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和行动,关注现实社会问题,并寻求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6. 教师仅仅是知识传授者与导师未来的教育将更加注重教师的辅导作用。
教师将成为学生的导师,而不仅仅是知识传授者。
教师将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中,提供更多的帮助和建议。
剖析二:未来就业市场的变化2023年,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将在未来十年内变得更加清晰。
对就业市场来说,随着世界的快速变化,需要不同的技能和知识来适应新的就业市场。
以下是未来就业市场的六个对照个人剖析:1. 以固定工作为主的就业与自由职业、兼职的就业未来的就业市场将充满更多的自由职业、兼职工作。
学校会消失吗
学校会消失吗早在20年前,我就认为信息技术的变化一定会给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但对于这种革命性变化需要辩证看待。
今天,我们迎来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给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改变了教育的生态,那么这些变化究竟体现在什么地方呢?互联网给教育带来的五大变化第一是教育环境的变化。
过去我们说接受教育,基本是指在学校里接受教育,而在互联网时代,教育可以说无处不在。
去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反思教育》的报告,认为需要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对教育重新进行定义。
过去我们眼中的教育指的是在学校里接受教育,是制度化的教育,其实教育无处不在,很多教育是在无意识的、非正式的环境中接受到的。
互联网时代更是如此,处处可以学习,时时可以学习,教育环境已然有了很大变化。
第二是培养目标的变化。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一直以单纯的知识传授为主,延续的是应试教育模式。
但在互联网时代人才培养目标悄然发生了变化,人才的培养不再局限于知识层面,而是包括思维、能力在内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经济学人》一篇文章曾指出,21世纪我们要培养学生四个方面的技能:思维能力、组织沟通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个人生涯规划能力。
其中首要的思维能力就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思维。
作为一个公民,对自己对社会要有责任。
所以从这个方面看,互联网时代的人才培养目标发生了变化。
第三是教育内容的变化。
教育内容的变化不仅仅是把现代科学技术、发明和发现教授给学生,而是从更广泛层面进行课程整合。
过去我们的教学局限于数理化这样一个一个学科,以学科来划分课程,而现在我们看一个事物都是综合来看,所以今后要把课程整合起来。
现在国外出现一个STEAM,第一个S是科学,T是技术,E是工程,A就是美育,M就是数学。
就是说要把科学、技术、工程、美学以及数学结合起来,以项目为基础进行课程改革。
第四是教育模式的变化。
在互联网时代,技术革命深深地改变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
如果说第一次工业革命机器代替了人部分体力,信息技术革命机器代替了人部分脑力,那么在互联网时代,机器不仅仅代替了人部分脑力,甚至把人类的智慧联系起来,扩充了我们的大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未来教育的变与不变
作者:叶存洪
来源:《江西教育A》2019年第08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等古训、俗语,都昭示着面对“未来已来”我们该提前思考点什么、谋划点什么,以应对可能到来的巨大变化。
歌德说:“最重要的不是你站在何处,而是你将走向何方。
”如果只顾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不清楚自己该“走向何方”,很可能就会迷失在眼前的“泥潭”中。
不明未来,就会失去未来。
这两年有很多预测未来的文章,指向比较久远,立意比较高远。
我不是未来学家,无法预测久远的将来,也不喜欢做那种指向未来50年乃至100年的预测。
在人类行将跨入21世纪的前几年,经常能看到报刊上发表诸如《21世纪中国教育之展望》一类的文章。
每每看到这样的标题,我就纳闷,21世纪,100年!能预测吗?看了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我觉得这样的时间指向是很合适的,距离2035,16年而已。
一个国家,16年的前瞻无论如何都是必需的。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想对未来十几年教育可能的变化大胆地谈点自己的期待。
先从大的方面说起:
今天人类正在步入一个“互联网+人工智能”的时代,您可以看到这些领域正在发生的标志性事件:
交通:无人驾驶汽车
医疗:智能诊断和智能治疗
文艺:机器人写诗、绘画
竞技:阿尔法狗大胜韩国九段李世石
社会:首例机器人公民“索菲亚”横空出世
金融:无人银行,员工“小龙人”入职
再说到我们的教育,2017年10月10日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发布《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描绘了“未来学校”的特征:
——綠色、智能和泛在互联的基础设施
——集成、智慧、因变的新学习场景
——灵巧学习及创新的赋能场;
——开放融合的学习生态
——创新的知识和信息网络拓扑结构
——人工智能融合的教师-课程智慧系统
基于以上的宏观“背景”,我试图理解未来教育的“变”与“不变”。
1.教育本质不变。
那就是“立德树人”。
德行于人是第一位的,是不可或缺的。
道德普遍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
这是教育的根本,不会变也不能变。
2.教师职业不死。
从当年美籍学者伊凡·伊里奇的“学校消亡论”,到现在不时出现的“教师职业将被机器人替代”的说法,的确可以唤醒教师的危机意识。
但是,人是要靠人来培养的,机器可以代替教师的部分工作,未来不适应变化的教师个体可能会被淘汰,但教师这个职业是不会消失的。
3.情感交流不淡。
学校、课堂既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地方,更是一个“生命场”,在这里,需要人文精神,需要师生情感的沟通,我们通常说“做有温度的教育”就是这个意思,这是机器所难以胜任的。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跟学生心灵相互交往”的时候说:清晨,在校园里一棵苹果树下,我跟三年级学生尤拉坐在一起。
我帮助这孩子随时拨正他思路的航向,终于,他发现了真理,内心充满了喜悦。
跟儿童在一起思考的这种时刻,也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欢乐。
我向你们担保,年轻的朋友,正是在这种时刻,儿童的信任才充分展示出来。
如果我跟他一起解除了他的苦恼,他就绝不会欺骗我。
可以肯定地说,未来教育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非但不会减弱,而且只会加强。
4.组织能力不减。
教师组织教学的能力是实现“有效教学”甚至“高效教学”的前提,没有一个“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课堂组织形态,任何教学都难以保证质量。
而这也需要教师来进行,它甚至是未来教师的一项“新基本功”。
未来教育有“不变”,但更有“变”:
1.教育理念要变。
现在一些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理念不以为然,觉得自己只要认认真真上课,兢兢业业补课,把分数、升学率提上去了,就是一个好老师。
未来教育将会凸显思想理念的重要,一个没有理念的教师就是一个没有灵魂的教师。
比如,教育要真正践行“二全”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像现在这样置1/3甚至2/3的学生于不顾,让“差生”“陪太子读书”,甚至让“差生”多交钱,然后用这些钱“买”尖子生,是不道德的。
那个时候的教育尊重差异,真正体现“没有差生,只有差别”。
教师还要“学会等待”,让每一朵花都能按照自己的节奏如期开放,而不是要求它们都一律开在春天里。
2.教学内容要变。
现在的教学样态是学生一门课一本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高考书”。
就像近代陈鹤琴先生所批评的那样,学生“被六寸高八寸阔的书本挡住了全部视野”,至于书本世界后面的现实世界,儿童根本就无暇顾及。
我们知道,所有教科书呈现的都是“昨天的知识”。
那么,问题来了,“昨天的知识”何以能够培养“明天的人才”?所以,按照“教无界,学无限”的思想,要打破教育与生活之间的壁垒,实现教育与生活的联通,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
一句话,由“过去以教材为世界”变化为“未来以世界为教材”。
3.组织形态要变。
现在是“大班额、齐步走”。
一个班几十个学生“齐步走”,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想留级都不行;从而出现成绩好的学生“吃不饱”,成绩差的学生“吃不了”。
“差生”越学越跟不上,9年下来、12年下来,自尊、自信荡然无存。
未来的教育将会凸显个性化,实现私人定制,每个学生一张课表。
学生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实现各得其所的发展,而不会被贴上“差生”的标签。
今天的课堂上,只有师生之间的交流,而少有生生之间的互动,即使是几十个学生坐在一起,事实上学生个体仍是很“孤独”的。
未来的课堂形态应该是“互动空间”,师生围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都有深入、频繁的互动交流。
4.教学手段要变。
现在名之曰“多媒体教学”,可是你细看一下,是真的“多媒体”吗?恐怕只是“单媒体”,说白了就是将原来的板书打到投影上,如此而已。
未来的教学应该实现真正的多媒体,充分使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教学的即时化、可视化、情境化、互联化,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建构、提取和应用。
5.教学评价要变。
现在的评价基本上是单一的,就是看考分;尽管有关人士一直呼吁要引进综合评价,改变“一考定终身”的陈疾。
但是在信用体系不能有效建立的情况下,人们很担心“综合评价”“校长推荐信”容易被有权势者所操弄,觉得还是“分数”客观。
于是,将教育等同于智育,又把智育等同于分数,最后干脆简写“教育=分数”!而未来教育的评价体系将基于大数据的实时、全面、客观、公正,能够将分数以外的评价要素纳入评价范畴,从而真正实现“全面评价人”“评价人的全面”的目的。
6.学习方法要变。
现在的学习方法比较单一,比如高中三年,基本上一年半就将全部教材讲完,其他时间就是闷头刷题,学生训练的是“解答问题”的能力。
未来教育将重在培養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与“解决”虽只是一字之差,但内涵是截然不同的。
现在是“他时代”,学生习惯于“你讲我听”,被动地听从教师的安排。
一些学生进入大学后,教师不再手把
手地教,他反而不自在了。
未来将是“自时代”,学生自定义、自学习、自成长、自建构、自创造,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将得到全新的诠释和真正的落实。
现在的教育是“坐中学”,学生静坐读书,未来的教育将是“做中学”。
7.学习渠道要变。
现在学生的学习场所基本上就是学校,甚至只是课堂。
考虑到安全因素,连往日的春游、秋游都叫停了。
未来教育将打破有形无形的围墙,特别是“线上学习”,学习资源将极大地放大,学生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处处可学、时时可学。
某种程度上,就是陶行知先生当年提倡的“社会即学校”。
8.学习关系要变。
在升学、应试的大背景下,学生之间产生了激烈的竞争,特别是在“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眼睛一睁,开始竞争”等所谓励志口号的渲染下,一些学生的心态扭曲。
未来教育将更加推崇合作,至少是竞合。
就像日本当代著名的教育学者佐藤学所说的:没有合作学习,每个人的学习就不能成立;通过同他人的合作,同多样的思想碰撞,实现同客体的新的相遇与对话,从而产生并雕琢自己的思想。
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原本就是合作性的,原本就是基于同他人合作的“冲突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