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考试要点_精心整理.doc
教学论知识点归纳总结
教学论知识点归纳总结教学是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促使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态度和情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教育过程。
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教学论作为一门重要的教育学科,需要归纳总结相关知识点,以便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
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的目的和预期结果。
教学目标的设置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目标可以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技能目标。
认知目标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和理解,情感目标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态度和价值观,技能目标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技能和能力。
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中,需要考虑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教学目标的层次和难度,以及相应的评价标准。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对象。
教学内容应符合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
教学内容可以分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核心原理。
基础知识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基本概念是指学科的核心概念和范畴,核心原理是指学科的核心理论和规律。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中,需要兼顾学科知识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和学习环节,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指导学生学习的方式和手段。
教学方法的选择应符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方法可以分为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和示范法。
讲授法是指教师通过讲解和讲述来传授知识和解释原理,讨论法是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讨论和思考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实验法是指教师通过实验和操作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果,示范法是指教师通过示范和演示来引导学生学习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中,需要兼顾不同学生群体和不同学科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论复习要点
教学论复习要点第一章1、教学的基本要素P4三要素说: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2、教学论的一般理解P12(一)教学论是一门科学对于教学论作为一门科学的命题,需要全面地理解。
它既表现为一种知识体系,又表现为一种社会建制,更表现为一种独特的精神气质。
(二)教学论是一门课程(1)教学论课程是基于特定教育目标而对教学论学科进行选择、组织和加工的产物;(2)总是反映着教学论学科发展的成就和水平,尤其要反映教学论学科的基本结构;(3)教学论课程是为实现特定的教育目标服务的,同时,学习者的特点和需求又制约着课程的内容选择和组织加工,这就使得教学论课程具有多样性和针对性。
(三)教学论是永无止境的学术探究,是耕作不休的思想园地3、教学论的研究任务P19(一)揭示教学规律(1)把揭示教学规律作为教学论的基本任务甚至是首要任务,这是作为科学的教学论所应有的定位和取向;(2)把揭示教学规律作为教学论的唯一使命曾经是很流行的观点,这种观点重视对教学规律的认识是正确的,但把教学论局限于揭示规律,就等于放弃了价值思考、技术开发等重大任务,无疑窄化了教学论的视野。
(二)确立教学价值观(1)教学论有必要对历史上和现实中流行的教学价值观进行梳理,绘制出教学价值观的分布地图;(2)教学论有必要深入研究价值论争、价值决策的过程和机制,为人们提供价值决策的方法;(3)教学论应确立并坚持合理和先进的教学价值观。
(三)优化教学技术(技艺)(1)优化教学技术体现了教学论强调实用价值的特性;(2)优化教学技术强调的是改造世界的实践精神,这是教学论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方式。
第二章1、古代中国丰富的教学思想观及其研究方法特点P24(一)以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的知识观(二)以人性问题为核心的教学价值观(三)学思行结合的知行观(四)整体、辩证、直觉体悟的研究方法2、近代教学思想形成的思想文化背景P28三种思潮:(一)人文主义思潮(1)人文主义将目光从至高无上的神转向人,转向人的能力、个性与智慧的多方面发展;(2)文艺复兴促进了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和理论的形成,人的发展开始成为教育活动和教育理论研究的主要对象。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整理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一.语文课程的性质1.语文语文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
通常所说的“语文”实际上指的是汉语文。
1950年6月,在《初级语文中学课本》将“语文”作为学科名称被正式使用。
对于它的不同理解,归纳起来主要有:语文是语言文学;语文是语言文字;语文是语言文章;语文是语言文化。
叶圣陶认为语文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
2.语文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是以语文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及意义为对象,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目标的教育。
教学活动,是具有实践性特征的学科课程。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3.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既具有明显的工具性,又具有突出的人文性。
语言是交际工具,又是思维的工具。
所谓的人文性是强调语文学习的文学熏陶、文化价值、审美教育、情感培养、人格完善等内容。
工具性是语文用于交流交际的属性,人文性是语文的承载文明的属性。
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的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关怀,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以及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
4.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一是指在语文学习中,理解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情感,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而是指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独特的语文感受与审美发现,培养学生独特的语文感悟能力及审美创新能力;三是尊重和发展个性,陶冶学生高雅的情操,培养健全的人格。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指语文教学中的文化特质——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它与语文学科的思想性融为一体,构成一种精神力量,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
5.语文课程的实践性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知识点集锦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知识点集锦第一篇: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知识点集锦课程与教学论一、课程与教学目标1.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层次:教育目的(aims)、教育目标(goals)、课程与教学目标(objectives)。
2.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①普遍性目标取向是基于经验、哲学观或伦理观、意识形态或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这些宗旨或原则直接运用于课程与教学领域,成为课程与教学领域一般性、规范性的指导方针。
特点是普遍性、模糊性、规范性。
②行为目标取向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陈述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指明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特点是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③生成性目标取向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
根本特点是过程性。
④表现性目标取向是指每一个学生在与具体教学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扫产生的个性化表现。
最求学生的多元性。
3.目标模式泰勒: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泰勒基本原理:1949年泰勒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该书提出四个基本问题,即“泰勒原理”。
内容是:①确定教学目标。
泰勒认为,确定教育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
课程开发的整个过程都决定于预定的教育目标,目标是课程的灵魂。
教育目标来源于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对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的建议。
②选择学习经验。
学习经验是指学习者与他能做出反应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
泰勒提出选择学习经验的五条原则:一是为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给学生提供的学习经验必须既能使学生有机会实践该目标所隐含的行为,又能使学生有机会处理该目标所隐含的内容。
二是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在从事教育目标所隐含的行为的过程中获得满足。
三是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的。
四是有许多特定的经验能够用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
五是同样的学习经验通常会产生几种结果。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要点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要点第一章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1.语文的本质:我们认为,语言是以言语为根本质的包含文字、文学、文章、文化等多元素在内的一个综合体。
2.语文的特征:符号性、工具性、A、语言是思维的工具B、语言是交际的工具。
C、语文是信息的载体。
D、语文是文化的载体。
人文性。
3.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一门具有多种属性的人文应用课程,其特点一般表现为工具性、人文性、文学性、综合性、社会性等。
期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言课程的基本特点国,其他则为其一般特征。
4.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理论基础(1)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融合。
如果我们只重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语言教学就会陷入科学主义的泥潭,如果我们只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语言教学将沦为人文主义的乌托邦。
2社会发展研究理论的进步(3)关于人的理论研究的发展。
5.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现实依据是什么除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征之外,还取决于三个方面:1语文学习过程的特殊性。
2 国家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3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综上所述,无论从理论研究发展的成果还是从中国现实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角度看,语文课程都必有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是语言课程的本质牲,也是语言教学的独特个性。
6.人文教育的特点:一、民族性:语言不仅在语音、语汇、语法、倏等方面具胡鲜明的民族性,而且在神韵、气质、风骨上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语文教育活动的本质内容,就是学习民族语言与其所包容的民族文化精神,了解民族思想情感和生活的历史。
二、时代性。
语文教育活动的内容来自于广阔的社会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文化精神世界的丰富性及其鲜明的时代特征。
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往往制约着语文教育,要求语文教育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与时代生活的节奏同步,反映时代文化精神的内在,表现时代文化精神的风貌和物质。
从而为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服务。
三、复合性。
7.人文教育的途径一、语文内容及教学主体对内容的理解二、言语内涵,即通过语文本身所蕴涵的人文性,来实话人文教育。
教学论重点
教学论重点整理知识点:1、教学的基本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知识点2、现代教学萌芽的两个端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知识点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出现了“新教育”运动,美国出现了“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知识点3、教学论的研究任务:解释教学规律、确立教学价值观、优化教学技术;知识点4、对教学思想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的主要有三种思潮:人文主义思潮、自然主义思潮、主要科学实验方法与数学思维的思潮;知识点5、赫尔巴特的学生戚勒在赫尔巴特的教学“形式阶段论”的基础上,把“明了”分为“分析”和“综合”两段,而他的学生莱茵则在此基础上,发展为着名的“五段教学法”;知识点6、五段教学法:预备、提示、比较、总括、应用;知识点7、学习的特征:计划性、间接性、高效性知识点8、自主创新学习的特征: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知识点9、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知识本位、社会本位、人本位;知识点10、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学生的实际、教学内容、社会需要;知识点11、教学功能的一般特点:人为性、先导性、历史性;知识点12、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传承知识、培育能力、涵养品性、助长生命;知识点13确定教学内容的依据:社会生活、学生、学科;知识点14、教学内容的载体: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知识点15、教学行为的基本特性:目的性、序列性、个体性;16、有效教学行为的共性特征:有效教学行为具有时代性,文化性,情境性,整体性,功能具有多样性,结果具有相对性;17、教育评价之父是泰勒;知识点18、教育评价的功能:1导向功能;2诊断功能;3激励功能;4教学功能;5管理功能;知识点19、测验的三要素:行为样本、标准化、客观测量的评价指标;知识点20、行动研究过程的环节:1.计划;2.行动;3.观察;4.反思;知识点名词解释:1、教学: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教育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文化化知识和技能,进而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思想品德的过程;名2、现代教学:现代教学是与古代教学相对应的教学形态;它最初萌芽于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在19世纪形成基本体系,而后,从西欧和北美传播到世界各地,并逐步分化和多样化,直至今日仍在不断完善和发展;3、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学习者根据学习情境的特点和变化而采用的达到一种或多种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其特特点是揭示学习中各种变量与学习方法的关系;名4、研究性学习:从广义理解,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可以贯穿在各科各类学习活动中;从狭义解释,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名5、教学目标:是教师和学生立足于当下基础上的,以具体的教学活动为依托,指向于未来时空的一种结果;名6、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教的活动与学生学的活动按照确定的原则,目标,形式和程序启动,互动,从而实现地生成和开展教学的过程,也就是教学活动和目的的合规律地,现实地构建,生成和展开的过程,更是教学质量现实地形成的过程;名7、教学内容: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认识和掌握的主要对象,表现为各门科学中的事实,观点,概念,原理和问题;教学内容的载体主要是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教学内容的主要形态是书本知识,是根据教育目的,学生的年龄点而从人类千百年认识成果中精选的特殊的知识系统;名8、教学行为:是一种特殊的人类行为,它是教师这一特殊职业群体在工作中,尤其是在课堂这一特殊场景中表现出来的特殊的社会实践行为;名9、有效教学: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基于预定的课程教学目标,通过交流与互动所达成的有效果与有效益的教学;名10、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制度和程序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11、教学媒体:被用于教学场景,承载,传递和控制以教学为目的的信息,并介入教与学过程之中的媒体称之为教育媒体;名12、学习资源:各种各样的教学媒体与一切可以用于学习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以及社会条件综合到一起,统称为“学习资源”;如教学教材、支持系统、环境资源、人际资源等;名13、最佳表现评价:就是师生在动机得到充分调动的情况下,所能达到的最好教学表现,相应的最佳表现评价则是判断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结果以及教师潜在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的教学评价;名14、典型性表现评价:典型表现是指师生在日常状况下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教学和学习反应,相应的典型表现评价则是判断师生的学习或教学兴趣、态度等个性素养;名15、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搜集有关信息,以判明学习或教学的成败,并显示教学过程需要改进的具体的教学或学习的错误的教学评价;名16、总结性评价:是对教学目标达成程度进行价值判断的教学评价,同时它还能提供教学目标的适切性和教学策略与学习策略有效性的信息或资料;名17、校本研究:所谓校本研究,就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的研究方法;简述:1、简述教学的三要素:1学生<1>学生是一种专门的社会角色,是教学活动中的学习者;<2>学生既是教育对象,有时教学活动的主体;<3>学生具有独特个性,深信不断发展完善;2教师<1>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负责人;<2>教师是特殊的专业技术人员;3教学内容<1>教学内容是师生活动的客体;<2>教学内容代表着人类文明的核心成果;<3>教学内容经过了教育化的加工处理;<4>教学内容具有教育价值;2、简述教育本质观有哪些学说特殊认识说:教学是一个认识过程,又有其特殊性;具体来说,教学是教师教学生认识世界获得发展的特殊认识形式,教育性、间接性和有领导是它区别于其他人是活动的主要特点;交往说: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具体来说,有的把交往视为教学背景,有的把交往视为教学手段和方法,也有的把交往视为教学内容乃至目标;3、古代中国丰富的教学思想观及其研究方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以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的认识关二、以人性问题为核心的教学价值观三、学思行结合的知行观四、整体、辩证、直觉体悟的研究方法4、简述教学目标的功能:1导向功能,即教学目标对整个教学活动的指引、定向功能;2激励功能,即教学目标能够激发教师和学生教和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3评价功能,即教学目标成为衡量教学效果的尺度、不标准;4聚合功能,即教学目标能够对教学系统内的其他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协调;5、简述教学内容的特征:(1)预成型;教学内容是从人类已有的精神成果中选择出来的精华;它不是由教师和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愿望决定的,而是根据教学的目的先行确定的; (2)与学生的相关性;正因为教学内容是预成的,所以必须尽可能地考虑教学内容对儿童的适宜性;(3)基础性;中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要使学生有效地掌握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并充分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4先进性;所谓先进性,是指教学内容是以当代科学最高、最新成果为起点的,也可以叫作高起点性;6、简述教学行为与一般社会行为的区别:1教学行为价值的外在决定性;2教学行为目标的外部决定性;3教学行为主客体之间是不对等的关系;4教学行为具有意识性,但其水平因人而异;5教学行为负载的信息十分特殊;7、简述道尔顿制的主要特点:1废除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堂讲授,废除课程表和年级制,代之以教师辅导学生按“公约”个别自学;2将教室改为各科作业室或实验室,按学科的性质陈列参考用书和实验仪器,供学生自学使用;3设置成绩记录表,由教师和学生分别记录学习进度,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让每个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进度更多地负责,也可以使学生管理简单化;8、简述班级授课制的含义及其基本特点: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也称班级教学,是将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根据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点:1在教学人员的安排上,以“班”为基本活动单位;2在教学活动程序的安排上,以“课”为组织单位;3在教学时间安排上,以“课时”为基本单位;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1它有效地扩大了教育规模,促进了学校教育的普及;2它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3它有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4它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切磋,交流;班级授课制的局限:1它不利于对学生因材施教,难以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2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独立性和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发展;3以“课”为基本的教学活动单位,某些情况下会割裂内容的整体性;4缺乏真正的生生之间的合作;9、简述现代教学媒体的作用:(1)按照学习者容易接纳的方式呈现材料;(2)不受教师的同一控制来传送材料,这样学生可以对学多少以及何时学进行自我调控;(3)使学习者调动不同感官体验材料,以全面体验信息;(4)为学习者提供关于学科内容的重复的或不同的经验,促进学习者构建自己的理解或意义;(5)以生动的形式引起并保持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注意;(6)提供激发学习者朝向学习目标努力的动机;(7)超越时空限制,为学习者提供无法体验到的信息和知识,适应不同规模班级的需要;10、为什么教育界人士称他为现代“教育评价之父”在八年研究的基础上,泰勒提出了着名的“泰勒评价原理”,即以教育目标为核心的教育评价原理,并明确地提出了“教育评价”这一概念,开创了教育评价模式;而教育评价则是在“泰勒评价原理”的基础上发生与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的教育学科;11、简述测验的设计:(1)测验目标的确定;2测验内容的选取;3测验形式与题目形式的确定;4测验题目具体类型的确定与编制;5测验的题量与时限的确定;6测验题目的编制与组织;7测验的评分与解释;12、简述一个好教师必备的素质:1.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关系,并有使这一关系与教学任务联系起来的能力;2.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能力;3.明确地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4.最好程度地利用有关资源的能力;5.适应新情况的自我判断能力; 论述评析题:1、论述杜威的教育教学思想:一、教育哲学观杜威哲学的特征是“经验自然主义”或自然主义的经验主义;他认为实际经验的过程和教育之间有着紧密的和必要的练习;新教学哲学信奉某种经验的和实验的哲学、教育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二、儿童观杜威对传统的教育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做法进行了深入的批判;杜威明确提出:儿童是起点,儿童是中心,而且是目的;教育的措施要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三、知识观和经验课程观以“教育即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形成新的课程观、知识观;经验在杜威的思想中,既是课程理论的基础,也是学习和教学过程的基础;杜威将知识看成是一个通过学习活动连续构成、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知识是生成、发展的过程,这是一种生成性的、构成性的知识观;四、做中学的学习观基于“经验来自行动”和“教育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过程”这两天基本原则,杜威认为儿童主要是通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与发展;杜威所说的活动具有以下特点:能动的活动,社会性的活动,身心统一的活动,探究性的活动;评价:总的来看,杜威在思想体系中所突出的是,在成人指导下,儿童能动的、有理智参与的、对事物的实际活动是儿童生长、发展的基本力量和机制;但他片面强调了儿童的能动作用,忽视了老师对课堂的指导、控制作用;此外,他在“做”中学的教育教学观,片面强调了直接经验,否定了间接经验,片面强调了感性知识,降低了理论作用,破坏了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2、论述学习策略的训练步骤:(1)激活与保持良好的注意、情绪与动机状态;这一步不仅要使心理活动处于觉醒与兴奋状态,更要激活同当前学习活动有关的所有因素与学习方法关系的意识; (2)分析学习情境;这一步要求学生把握有关学什么、何时学、在何处学、为什么学和怎样学的问题,估计自己的学习风格等,以提供选择学习方法的依据;(3)选择学习方法,制定学习计划;这一步要求学生综合考虑学习情境的有关因素与学习方法的关系,确定学习的时间安排表,把学习任务分为具体的几个部分,列出可能需要的学习方法;(4)执行学习计划,实际的使用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这一步骤要求学习监控性地检查自己的学习行为,不断地把有关学习变量与所实施的学习计划、学习方法联系起来对照检查,一股极学习计划与学习方法所能达到的效果;(5)维持或更改已选用的学习计划和学习方法;这一步骤要求学生对监控结果做出反应,如果监控结果令人满意,可维持原有方法;反之,则重新评价或修改原有计划与方法;(6)总结性地评价选用的学习计划与方法所达到的效果,作为这次学习分反馈与下次学习的准备;这一步骤要求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终结性评价,如果学习效果佳,说明原有学习方法与各种学习因素相互适合的水平高;3、论述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内容:1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该领域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类目标;2情感领域的目标分类,该领域共分为接受、反应、价值评价、价值观的组织、价值或价值体系的性格化;3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分类,分为知觉、准备、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作;评价:优:1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兼顾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这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人的完整性,承认人不但是一种理性的存在,同时也是有血有肉的感情生命体,以此教学目标导引下的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2布鲁姆吧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细化的比较具体,他把教学目标分割成认知、情感、动作技能领域,而且认知领域又分为六个不同等级的目标,情感领域五个不同的层次,动作技能领域又分为七个层次;此外,布鲁姆及其合作者还就每个层次的具体内容进行了阐释,相对于以往比较模糊的教学目标分类而言,这样清晰的划分使人一目了然,便于理解;缺:1布鲁姆把教学目标分割成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每个领域又分割成不同分部分,每一部分又有具体的规定性,这样,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就被分割成彼此毫无联系的各个孤立的部分,从而破坏了目标系统完整性的和谐;2布鲁姆关于各个领域内不同层次的分类有些不科学;3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以“学习者的学习结果和能力可以通过可见的行为表现出来”为前提假设,这种假设存在一定的问题,学习者的学习结果和学习能力并非都是以行为表现出来的,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内在体验等一些隐性方面的收获不一定都能通过行为表现出来;4、评析特殊认识说:教学过程的特殊认识说认为,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我国教学论专家王策三认为:“教学过程确实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任务、内容和整个活动,或是认识世界或是对世界的反映;它的特点就在于是学生个体的认识,主要是间接性的,有领导的,有教育性的;”而强调“学生个体的认识”之于人类历史的认识、科学家和艺术家及一切从事各种工作的人们的认识的特殊性,是“教育性的认识”;由于其重视对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特殊性的分析而产生巨大影响,同样也由于仅仅从认识角度看待教学过程而表现出相当大的局限性;5、评析交往说:教学过程的交往说认为,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教学是在有知识和经验的经验的人与获得这些知识和经验的人之间的交往的特殊场合,师生间的交往就是教学存在本身;近年来,这一观点在基础教育改革中以获得比较普遍的认可,随着教学基本理论特别是教学哲学理论研究的不断开拓和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教学与交往的关系问题;6、评析戴尔的“经验之塔”教学理论:内容:(1)“做”的经验;有目的的直接经验;设计的实验;演戏的经验;(2)“观察”的经验;观摩示范;见习旅行;参观展览;教育电视;电影;录音、无线电、静止画面;(3)“抽象”的经验;视觉符号;言语符号;评价:这一过程中,教学媒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视听媒体为学习者提供了替代性经验;但是,强调实际经验的重要性,并不等于说一切学习都要从直接经验开始,这里更关注的是要引导学生向抽象思维发展,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弥补直接经验的不足,以使学习者较好地理解概念;因此,“经验之塔”提供了一套在特定情境中学习抽象概念的适当方法;大题目:1、结合实例阐述教学目标设计的一般步骤:大题目人教版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在爱的阳光下”;将这单元放在前面主要是以儿童的生活圈为序逐步展开教育,先由家庭之中的人际关系入手,到学校中同伴之间的人际关系,再到社会中的人际关系;本单元以爱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一些具体的生活情境,去感受、体验理解家人对自己成长付出的深切而厚重的爱;学校老师对自己成长付出的无私的爱;社会对少年儿童成长所给予的关爱;本单元努力引导学生通过一些具体的活动,获得对父母内心世界的理解,让他们从小懂得自己不应当只会接受父母、他人的爱,还应当学会爱父母、爱他人;本单元分为三个主题:一、家人的爱,二、读懂爸爸妈妈的心,三、来自社会的爱;强调三个重点:一是让学生感受到他们对自己的爱,并懂得自己应该怎样尊敬他们;二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了解,让学生知道社会各界对少年儿童的关心和爱护;三是使学生了解国家所制定的一些保护儿童权益的法律条款,从中体会到这也是国家队少年儿童成长的关爱;(一)细化、具体化目标(二)分析、确定任务(三)寻找教学起点1对学习者社会特征的分析2对学习者预备技能的分析3对学习者目标技能的分析2、新课程理念下课程教学行为的转变:1教学角色行为的转变;2教学准备行为的转变;3教学实施行为的转变;4教学评价行为的转变;活题,材料分析。
(完整版)小学数学教学论复习重点
小学数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课程目标:是对某一阶段学生所应达到的规格提出的要求,反映了这一阶段的教育目的。
2数学交流:包括三个方面:①数学思想的表达,把自己的信息以某种形式(直观的或非直观的、口头的或书面的、普通语言或数学语言)表达出来②数学思想的接受,以某种方式(听、读、看等)接受来自他人的思想③数学思想载体的转换,把数学思想由一种表达方式转换成另一种表达方式.3课程内容:是指根据一定目标制定的某一学科中特定事实、观点、原理、方法和问题,以及处理他们的方式。
4数学学习: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发展各种数学能力的一种思维活动过程.5同化:把新的学习内容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中去,从而扩大原有认知结构的过程。
6顺应:在数学学习中,已有的认知结构不能接纳新的学习内容,必须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重组,以适应新的学习内容的过程。
7学习动机: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8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为了达到小学数学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遵循教学规律、运用教学手段而制定的师生相互作用的一整套活动方式和手段。
它表现为“教师教的方法、学生学的方法,教书的方法和育人的方法,以及师生交流信息、相互作用的方式。
“9发现法:教师不直接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根据教师和教科书提供的课题与材料,积极主动地思考,独立的发现相应的问题和法则的一种教学方法。
10尝试教学法:教学过程中,不是先由教师讲,而是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先来尝试练习,在尝试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自学课本,引导学生讨论,在学生尝试练习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11自主学习:指学生“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方式,这是以学生学习的具体方式为区分标准而划分的教学方式之一。
12探究学习:从相关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恰当的问题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13课堂教学:学校教学工作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它有一定的任务、内容、结构和要求。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
《小学课程论与教学论》学士学位考试大纲参考教材1、余文森,刘家访,洪明主编:《现代课程论基础教程》,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余文森,刘家访,洪明主编:《现代教学论基础教程》,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考试要点说明:本大纲在考试要点中,按照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规定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
三个能力层次呈递进关系。
各能力层次的涵义是:识记: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达。
理解:在识记的基础上,全面领会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和联系。
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一、《现代课程论基础教程》第一章课程内涵1、识记课程论诞生的标志:博比特及其代表作《课程》2、识记泰勒课程论思想的实践基础:“八年研究”3、理解“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4、理解“课程是知识”与“课程是经验”5、理解“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与“课程作为活动或进程”6、理解古德莱德对课程五个层次的划分7、理解关于课程论与教学论关系认识的几种观点第二章课程目标1、识记课程目标取向的划分:舒伯特及其四种课程目标取向的划分2、理解课程目标四种基本取向的基本内容3、理解课程目标四种基本取向的关系与利弊4、理解制定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5、理解制定课程目标的基本原则6、理解制定课程目标的基本思路与环节7、理解我国传统课程目标存在的问题第三章课程标准1、识记课程标准的含义2、理解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异同3、理解课程标准编制涉及的主要问题4、理解课程标准的基本结构5、理解新课改背景下国家课程标准的内容与框架6、理解国家新课程标准的意义第四章课程结构(一)1、识记按不同标准划分的课程类型2、识记学科课程、经验课程的含义3、理解学科课程、经验课程的优缺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4、识记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的含义5、理解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的优缺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6、识记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含义7、理解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优缺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8、识记校本课程的含义9、理解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之间的关系10、识记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的含义11、理解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的特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12、识记预设课程、生成课程的含义13、理解预设课程、生成课程的特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14、理解课程结构的性质15、理解课程结构的呈现形式16、理解课程结构与课程目标的关系17、理解确定课程结构的程序18、理解课程结构的功能第五章课程结构(二)1、理解新课程改革的内容要点2、理解新课程培养目标与新课改目标3、应用:分析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与结构4、理解义务教育课程结构的特征5、理解普通高中新课程结构的价值取向6、应用:分析普通高中课程的三个层次构成第六章课程资源1、理解课程资源的特点2、理解课程资源的存在形态3、识记按不同标准划分的课程资源的类型4、理解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5、理解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途径6、理解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应注意的问题7、应用:运用课程资源开发的策略为一所学校分析设计课程资源开发第七章课程实施1、理解关于课程实施本质的两种观点2、理解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3、理解课程实施研究的意义4、理解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5、理解课程实施的三种策略6、理解课程实施的四种模式7、理解新课程实施的主要策略与优势8、理解影响我国新课程实施的因素9、理解完善新课程实施的若干对策第八章课程评价1、识记课程评价的含义2、理解课程评价的对象3、理解课程评价的功能4、理解课程评价的方法5、识记按不同标准划分的课程评价的类型6、识记相对评价、绝对评价的含义7、识记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的含义8、理解新课程评价观的基本要点第九章课程管理1、理解课程管理的内容2、理解课程管理的意义3、理解三种典型的课程行政管理模式4、理解四种学校课程管理模式5、应用:联系实际说明校本课程管理的程序6、应用:联系实际说明学校课程领导的职能第十章课程变革1、理解课程变革的影响因素2、理解当前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3、理解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4、理解我国课程改革的意义二、《现代教学论基础教程》第一章教学意义1、理解教学价值的基本特性2、理解教学的意义第二章教学主体1、理解教师的角色2、理解学生的基本属性3、识记师生交往的本质属性和基本属性4、理解师生教与学关系的基本内容5、理解建立新型师生伦理关系的策略6、理解形成积极师生情感关系的策略第三章教学目标1、理解历史上存在的几种教学目的论2、理解教学目标的功能3、理解布卢姆等人教学目标分类的三大领域及其基本内容4、应用:运用布卢姆等人的“教学目标分类学”制定教学目标5、理解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的基本内容6、理解巴班斯基的教学目标分类7、理解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8、应用:运用教学目标设计的步骤与方法设计教学目标9、理解新课程的三维目标10、理解教学目标的发展趋势第四章教学规律与原则1、理解教学规律与教学原则的异同2、理解教学相长性规律的内涵3、理解教学相长性规律的原则要求4、理解教学发展性规律的内涵5、理解教学发展性规律的原则要求6、理解教学教育性规律的内涵7、理解教学教育性规律的原则要求第五章教学内容1、识记教学内容的含义2、理解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3、理解教学内容组织的几对基本关系4、理解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的基本环节5、识记教科书的含义6、理解教科书编写的基本要求7、理解“教教科书”与“用教科书教”的区别8、理解“用教科书教”的适度空间第六章教学组织形式1、理解教学组织形式的作用2、理解各种教学组织形式类型3、应用:结合实际说明如何选择教学组织形式4、识记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5、理解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6、识记课的类型和结构7、理解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和局限性8、理解班级授课制的改革动态9、理解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及其基本内容第七章教学方法1、理解教学方法的含义2、理解教学方法的特点3、理解教学方法的意义4、理解现代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5、识记我国中小学常用教学方法的类型、功能及其应用要求6、应用:结合实际说明如何运用中小学常用的几种教学方法7、理解教学方法选择与运用的指导思想8、理解何谓适当的教学方法及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8、理解运用教学方法的原则第八章教学手段1、理解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2、理解现代化教学手段对教学理论的影响3、理解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点与局限4、理解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趋势5、应用:结合实际说明如何选择和运用教学手段第八章教学模式1、理解教学模式的结构2、理解教学模式的特点3、应用:结合实际说明程序教学模式、掌握学习模式、发现学习模式、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暗示教学模式的运用4、理解传递——接受教学模式及其优缺点5、应用:结合实际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几种教学模式的运用6、应用:结合实际说明如何选择和运用教学模式7、理解教学模式建构的原则8、理解教学模式研究的发展趋势第十章教学评价1、理解教学评价的内涵2、理解布卢姆划分的教学评价类型及其应用3、理解相对评价法、绝对评价法和个体内差异评价法4、理解当代教学评价发展的特点5、应用:结合实际分析当前考试评价存在的问题第十一章教学艺术1、理解教学中认识与情感、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共性与个性几对范畴2、理解形象性教学的要求3、理解形象性教学的目的4、理解情感性教学的要求5、理解情感性教学的目的6、理解创造性教学的表现5、理解创造性教学的目的第十二章教学改革1、理解新课程的教学观2、理解新课程的学习观3、应用:结合实际分析新课程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考核说明考试形式:开卷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题型比例:填空题10%;名词解释20%;简答题30%;论述题24%;材料分析题16%认知层次比例:识记20%;理解60%;应用20%标准样卷福建师范大学年月成人学位考试试卷( 卷)生 信 息 栏 ______ 专业 姓名______ 学号_____装 订 线专业名称: 课程名称: 小学课程论与教学论 考试用时: 120 分钟一、填空(每空1分,共10空,计10分)1、1918年美国课程理论家博比特的 一书出版,标志着课程论的诞生。
学教师教育理论测试复习要点
学教师教育理论测试复习要点
一、教育理论基本概念
1.教育的概念及本质
2.教育的目标
3.教育的原则和规律
4.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5.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二、教育学派与教育思想
1.教育学派的基本概念及代表人物
2.教育思想的概念及代表人物
3.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4.西方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及其观点
5.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教育思想
三、教育学科体系
1.教育学科的概念及内容
2.教育学科的分类与关系
3.教育学科的研究方法
四、教育目标与教育价值观
1.教育目标的层次及影响因素
2.教育目标的思想
3.教育的主导价值观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五、学习与教学
1.学习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2.学习的过程和条件
3.教学目标与教学设计
4.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
5.教学评价与反馈
六、教师专业发展
1.教师的角色与职责
2.教师的职业道德伦理
3.教师的专业发展模式和路径
4.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途径
七、教育与发展
1.教育的概念、目标和原则
2.教育发展的历史及趋势
3.当代教育与发展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4.教育的路径和策略
以上就是学教师教育理论测试复习要点的一些简要介绍。
希望这些内容可以帮助您进行针对性的复习和备考。
同时,还建议您多做一些教育理论的练习题,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为应对测试做好充分的准备。
祝您取得好成绩!。
《教学论》知识点梳理归纳
教学论知识点总结1、教学的基本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2、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教学论是研究教学的一般规律的学科;教学论研究教育领域的教学活动;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教学问题3、教学论的研究任务:揭示教学规律;确立教学价值观;优化教学技术(技艺)4、学习的特征:计划性;间接性;高效性5、学习的要素:学习者;刺激情境或刺激;记忆;反应6、加涅学习结果的分类:言语信息;认知策略;智力技能;动作技能;态度7、学习的过程:知识学习的过程:选择阶段、领会阶段、保持阶段、应用阶段;技能学习的过程:定向阶段、分解阶段、定位阶段、熟练阶段;能力学习的过程;品德学习的过程8、现代学习观:全面学习观;自主创新学习观;终身学习观;从被动接受走向自主发现和探究9、教学目标的特点:预期性;生成性;整体性;可操作性、可测量性10、教学目标的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聚合功能11、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知识本位;社会本位;人本位12、布卢姆的教学目标:认知领域的目标;情感领域的目标;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13、巴班斯基的教学目标:教养性任务;教育性任务;发展性任务14、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分类理论:抽象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发现学习15、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学生的实际;教学内容;社会需要16、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发展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阶段性原则17、教学目标设计的一般步骤:细化、具体化目标;分析、确定任务;寻找教学起点18、教学功能的一般特点:人为性;先导性;历史性19、教学过程的基本职能:人的发展需要;文化发展的需要20、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传承知识;培育能力;涵养品性;助长生命21、教学过程的基本属性:人为性;对成性;客观性;整体性;实践性;历史性22、确定教学内容的依据:社会生活;学生;学科23、教学内容的功能:为学生个体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传承人类文化,促进社会发展24、教学内容的特性:预成性;与学生的相关性;基础性;先进性25、教学行为的基本特性:目的性;序列性;个体性26、有效教学行为的特征:时代性;文化性;情境性;整体性;多样性;相对性27、当代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教学组织形式的多元化;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化;教学组织形式个别化28、教学评价的功能:导向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教学功能;管理功能29、教学研究的特点:复杂性;创造性;科学性;探索性30、现代教学的基本特征:现代教学的主体性;现代教学的多样性;现代教学的探究性;现代教学的民主性;现代教学的发展性;现代教学的技术性31、现代教学论的发展趋势:现代与传统的承接;人文与科学的融合;分化与综合的演进;教学与课程的整合;理论与实证的结合;借鉴与创新的统一。
教学论_知识要点总结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概念(狭义):课程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根据某种文化和社会取向,为培养下一代所指定的一套有目的、可执行的计划。
他应规定培养的目标、内容、方法,应具有一套具体实施的策略,也应具备恰当的评价方法。
教学的概念(学校教学):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警醒的,以特定文化为对象的,教与学的统一活动。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独立、包含、循环模式。
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内容:课程与教学的哲学、理论基础、目标、设计、内容、实施过程、评价。
课程与教学的研究方法:调查法、观察法、实验研究法。
第二章课改背景与目标义务教育课改指导思想:三个面向、三个代表。
课改目标:素质教育。
课改四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者的关系。
具体的课程改革目标:重视知识的传授、重视学科的差异,关联、知识与现实社会的联系、死记硬背机械记忆—主动学习、课程的三级管理。
第三章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概念:制定课程,包括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我国课程设计三层次:宏观(国家)、中观(专家学者)、微观(学校教师)。
我国课程设计的特点:课程设计体制以统一为主、偏重基础课程、教学过多依赖教材。
我国设计趋势:以学生为主、集中统一转为灵活、课程综合化。
第四章课程标准的制定教学大纲:指学校每门学科的教学纲要是根据教学计划一纲要的形式规定一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文件包括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内容的范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是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刚要性的文件。
理解:○1对某一学段之后学生学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2不是最高要求而是统一要求、○3要求是具体可达到的、○4老师是开发者不是执行者、○5课程标准体现的个体全面发展。
新课标的影响:对课程观的影响、课程结构的影响、教材的影响、学生评价的影响、对教师的影响。
新课标制定的理论基础:新的学生观、新的课程观、新的知识观新的学习观。
老师如何看待课程标准:体现的个体全面发展、灵活运用发挥主观能动性、老师应整体把握框架结构。
《教学论》重难点笔记(部分知识点合集)
《教学论》整理笔记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什么是教学教学,即教师教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并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活动。
1、教学的基本要素三要素说:教师、学生、教学内容。
(教学基本要素)四要素说:教师、学生、内容和方法。
五要素说:教师、学生、内容、方法和媒体。
六要素说:教学、学生、内容、方法、媒体和目标。
七要素说:教师、学生、目的、课程、方法、环境和反馈。
三三构成说:由三个构成要素(学生、教师、内容)和三个影响要素(目的,方法、环境)整合而成。
2、教学本质及其论争①.特殊认识说;②.认识发展说;③.传递说;④.学习说:⑤.实践说;⑥.交往说;⑦.关联说;⑧.认识实践说;⑨.层次类型说3、教学的历史演进我国:①.学校最早出现在奴隶社会;②.夏朝出现不同的学校;(宫廷学校)③.春秋战国—清朝末年,官学和私学并行发展。
西方:①.古希腊学校的教学以文雅教育为主,“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数学、几何,天文和音乐为主要科目,在教学方法上注重论辩和对话,其代表为苏格拉底的“严要术。
②.古罗马在内容方面更注重实用性。
西欧的中世纪的教育总体上是一种宗教教育,《圣经》是主要内容,背通记忆是常用方法。
世俗的封建骑士教育大体属于军事教育类型。
近代萌芽阶段:(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显现代教学萌芽的两个端点。
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发表了《大教学论》,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是真正周全,健康的教学形态,这种教学必须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设计和实施,遵循自然原则,采用班级教学制度。
扩散阶段:现代教学体系在西和业美诞生以后,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
19纪未20纪初,欧洲出现了“新教育”运动,美国出现了“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发展阶段;20纪50-60年代以来,现代教学进入多元化发展的时代(英、日、苏)4、我国现代教学体系确立与发展的过程从洋务运动开始,我国才开始个别地开办一些西式学校(学堂);1902年,190年年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和《奏定学堂章程》,规定我国全面举办现代学校,建立现代学制,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使学习科学文化的教育目标取代了读书做官的传统。
教学论知识点总结
教学论知识点总结引言教学论是研究教学过程、教学原理和教学方法的一门学科。
它主要研究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
在教学实践中,教学论为教师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指导,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对教学论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教学目标1. 教学目标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目的和方向,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达到的预期效果。
教学目标应当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能够指导教学过程和评价教学效果。
2. 教学目标的分类教学目标可以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和体验目标四个方面。
认知目标是指学生在思维、认知方面的发展,情感目标是指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的培养,能力目标是指学生在技能、能力方面的培养,体验目标是指学生在体验、享受方面的培养。
3. 教学目标的设计原则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当符合学生的发展特点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和可操作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4. 教学目标的实施策略教学目标的实施策略包括在教学设计中合理设计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促进学生自觉地实现教学目标,及时对学生的学习目标进行评价和反馈。
二、教学内容1. 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 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内容的组织应当有系统性和连贯性,有重点和难点的突出,注重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构建。
3. 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包括文字、图表、图片、实物、多媒体等多种形式,以多样的呈现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
4. 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拓展教学内容应当及时更新,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拓展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展。
三、教学方法1. 教学方法的基本概念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技巧,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具体方式和方法。
课程与教学论简答题
1、试述斯金纳的强化原理与其在教学上的应用。
2、试述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基本内涵。
3、简述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的具体步骤。
4、如何理解教学对话的性质?5、在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中,课程变革的特征包括哪些方面?6、“被动适应论”、“主动适应论”、“超越论”各自的涵义是什么?7、研究、开发与传播”模式的根本缺陷是什么?8、简述卢梭发现教学论的基本内涵。
1、试述非指导性教学的基本特征。
2、在对评价领域的发展历史进行四阶段划分时,古巴和林肯认为第一、二、三代评价的缺陷是什么?3、简述学科课程的局限。
4、客观主义认识论的内涵是什么?5、试分析生成性目标的价值取向与它的优势与局限。
6、论述建构主义教学观。
1、简述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
2、简述科目本位课程的定义与特点。
3、简述有意义学习产生的条件。
4、“量的研究”基于的假设是什么?5、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节是什么?6、试比较课程实施的三个基本取向8、评价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1、利维的教育评价历史分期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拉特克教学论的特点是什么?3、为什么说回应模式是迄今为止所有评价模式中最全面、最有效的?4、加涅认为学习结果可以分为哪五类?这五类学习结果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5、课程与教学评价有哪些基本取向?6、试论教学过程的本质。
7、试述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1、“活动分析”方法的提出者是谁?并简述其基本内涵。
2、依据美国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对评价领域的划分,第四代评价的基本特点是什么?3、简述生成性目标的特点。
4、简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的基本特征。
5、阐述“课程教学”理念的基本内涵。
6、课程实施相互适应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并谈谈其对实际课堂教学的启示。
7、试比较提示型教学方法、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自主型教学方法之间的异同,并结合实际谈谈应如何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2、简述博比特的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基本内容。
3、简述学科课程的涵义与特征。
教学论考试复习总结
教学论考试复习总结教学论考试复习总结1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出问题;②猜想与假设;③制定计划与设计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实验;④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⑤分析与讨础。
国家课程具有法定性质。
教师是课程的论;⑥评估;⑦交流与合作。
3.科学方法是实施者,也应参与课程的开发和评价。
教师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总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的结的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为。
4.自主学习5.性质是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或《科合作交流6.实践能力7.学习评价8.创新精学》相衔接的基础教育课程。
课程强调学生神。
的主体性,在保证基础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9化学新课程的教学思想1.确立新的课程观多样的、可供选择的课程模块,为学生未来2.转变课堂运行机制⑴交互式教学模式⑵注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重对学生收集和分析、统计资料、分析处理2高中化学课程的理念: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数据的能力的培养⑶重视对学生实验探究能养为主旨。
课程的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⑷提高学生的环境意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程内容:必修识。
⑸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3.改变评价体12,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系。
在评价对象上,从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化学,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反应原理,实验价转向关注对过程的评价。
在评价方法上,化学。
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强调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化学新课程的特点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设计1.面向全体学生2.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思想:高中化学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样化的学习方3.化学新课程内容注重贴近社学素养为宗旨,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体会和生活4.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5.对学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兼顾学生志趣生学习评价方式的转变。
和潜能的差异和发展的需要。
10教学语言的特点a.教学语言要具有科学性3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基本特点:1.建构有利于b.教学语言要具有概括性c.教学语言要具有高中生全面发展的课程目标体系2、课程内启发性d.教学语言要具有逻辑性e.教学语言容力求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和人文性3、通要具有艺术性f.教学语言要具有节奏性g.教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学语言要具有机动性4、提倡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方式,促进学生11板书设计的依据与原则1.设计依据⑴依据全面发展5、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推教学目标。
教学论考试要点_精心整理.doc
第四章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本章重点掌握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尤其是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学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系统的异同)及教学目标的表述(ABCD )。
此外,本章还要求大家了解教学目标的概念、教学目标设计的一般步骤。
★一、教学目标的概念教学目标是预期教学活动结束时所应达成的并且能够用现有技术手段测量的学习结果或终点行为,是对学生终结行为的具体描述。
教学目标的特点:预期性、生成性、整体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可测量性。
二、教学目标设计的一般步骤(P116)(一)细化、具体化目标(二)分析、确定任务(三)寻找教学起点★三、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一)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学: 三大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领域。
总思想:复杂行为可以分解为比较简单的行为,教学目标可以用可见的行为来表示,这样可以使教学效果清楚、可测量,从而便于把握教学目标的大程度。
认知领域的目标(P102):知道:指对先前学习过的知识材料的回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理论的回忆。
领会:指理解和把握知识材料意义的能力;是否领会可借助转换、解释、推断三种形式。
运用:指将所学到的规则、方法、步骤、原理、原则和概念等运用到新情景的能力。
分析:指把复杂的知识分解为若干组成部分并理解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的能力。
综合:指将所学到的片段概念或知识、原理、原则与事实等整合成新的知识整体的能力。
评价:要求超越原先的学习内容,并依据某项标准做出价值判断。
(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系统加涅在《学习的条件》一书中,提出了五种学习结果: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P58) 1、言语信息:是用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表达或陈述的事实性知识或事件信息,如事物的名称、符号、地点、定义等。
——“是什么”的问题 2、智力技能:是学习者通过符号与自己所处环境作用及反应的能力,可区分为: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等几个小类。
——“怎么办”的问题 3、认知策略: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的内部心理加工过程的技能,可实现对学习行为的修正和调节。
课程与教学论结课考试重点
课程与教学论结课考试重点第一篇:课程与教学论结课考试重点教学论重点名词解释:1.教学有序性原则(p84):是指教学工作要结合学科的逻辑结构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情况,有次序、有步骤地进行,是受教者能够有效地掌握系统的知识,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2.师生协同原则(p87):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学过程完全处于师生协同活动、相互促进的状态之中。
其实质为处理好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关系。
3.关键期(p118):也称关键年龄,是在心理发展的某一特定年龄阶段,某种心理机能最容易形成,错过这个年龄,则很难进行有效的学习,甚至出现不可逆转的后果。
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一心理发展特点,抓住有利时机,促进学生的发展,否则会给学生的发展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4.认知结构(p123):广义地说是学习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
狭义地说是学习者在某一特定领域内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
5.非认知因素(127):包括认知因素以外的影响认知过程的一切心理因素。
它并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对认知过程的影响表现在对认知活动的调节与控制方面。
6.问题课程(166):即核心课程。
围绕着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组织教学内容,社会问题像包裹在教学内容中一样。
以解决实际问题的逻辑顺序为主线。
首先提出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知识和技术去解决这个问题。
打破学科界限和行业分工。
7.活动课程(167):也叫经验课程,是相对于系统的学科知识而言,侧重于学生的直接经验的课程。
主要特点在于动手做,在于手脑并用,在于脱离开书本而亲身体验生活的现实,以获得直接经验。
8.特朗普制(235):是一种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和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的教学组织形式。
9.小队教学(236):又叫分队教学、协同教学。
由高级教师、助理教师、实习教师及其他助手组成教学小队,共同负责一个班或几个平行班的教学活动。
课程教学论考点
课程教学论考点第一篇:课程教学论考点课程教学论一、填空题1、课程包括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课程教材、课程资源、课程美育2、语文教学包括教学原则、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媒体3、教学包括文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口语交际教学、语文综合性学习4、语文学习的主体--------中小学学生语文授课主体--------语文教师5、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包括语文课程论、语文教学论、语文评价论、语文主体二、名词解释1、课程标准:是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
2、教学目标:它是指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效果、目标。
3、教学:是老师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的指导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最终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4、中小学语文教学过程:是老师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的指导学生积极学习语文,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培养思想品德的过程,是教师教授和学生学习语文的整体统一过程。
5、语文课程教材:是语文课程内容的载体,是实现语文课程目标、发挥语文教育功能的物质基础。
广义的语文教材是一个体系,包括配套的练习册、配套的语文课外读物;狭义的语文课程教材特指语文教科书。
6、语文教材包含了四个系统,助读系统、选文系统、作业系统、知识系统。
7、语文教学方法: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联结教与学相互关系的方式、手段和途径,是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统一。
三、简答布鲁姆对认知领域的层级划分1、知道------背诵、描述、界定2、理解-------解释、举例说明、归纳3、应用-------运用、示范4、分析-------细述理由、分析5、综合-------归纳、重组、重改6、评价--------鉴别、比较教学步骤1、感知性教学步骤(1)、自读课文,自查工具书和参考书(2)、正字、释词、解题、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3)、划分段落层次,初步熟悉全文内容(4)、摘记疑难词句和问题,与邻座讨论解决培养语感,提高自学能力2、理解性教学步骤(1)、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质疑、讨论、归纳等教学环节(2)、领会字词句的含义和妙用(3)、梳理课文的思路(4)、提炼作者的观点(5)、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掌握重点、突破难点3、实践性教学步骤(1)、字的练习,包括注音辨形、认写难字(2)、词的练习,包括摘抄词语、解释、填词、组词、辨析同义词和反义词(3)、句的练习,包括抄画精美句子、造句、析句、变换句式、修改病句、调整语序、紧缩扩充句子、修饰句子等(4)、篇章的练习,包括朗读、背诵、抄写、复述、写摘句、解答疑难、缩写、扩写等(5)文言文要重视圈点释词、翻译课文等练习第二篇:《物理教学论》主要考点总结《物理教学论》总结名词解释:1.物理课程:是按照教学目的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有计划地选择物理科学的内容,从而改造成为学校的一门课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本章重点掌握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尤其是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学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系统的异同)及教学目标的表述(ABCD )。
此外,本章还要求大家了解教学目标的概念、教学目标设计的一般步骤。
★一、教学目标的概念教学目标是预期教学活动结束时所应达成的并且能够用现有技术手段测量的学习结果或终点行为,是对学生终结行为的具体描述。
教学目标的特点:预期性、生成性、整体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可测量性。
二、教学目标设计的一般步骤(P116)(一)细化、具体化目标(二)分析、确定任务(三)寻找教学起点★三、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一)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学: 三大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领域。
总思想:复杂行为可以分解为比较简单的行为,教学目标可以用可见的行为来表示,这样可以使教学效果清楚、可测量,从而便于把握教学目标的大程度。
认知领域的目标(P102):知道:指对先前学习过的知识材料的回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理论的回忆。
领会:指理解和把握知识材料意义的能力;是否领会可借助转换、解释、推断三种形式。
运用:指将所学到的规则、方法、步骤、原理、原则和概念等运用到新情景的能力。
分析:指把复杂的知识分解为若干组成部分并理解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的能力。
综合:指将所学到的片段概念或知识、原理、原则与事实等整合成新的知识整体的能力。
评价:要求超越原先的学习内容,并依据某项标准做出价值判断。
(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系统加涅在《学习的条件》一书中,提出了五种学习结果: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P58) 1、言语信息:是用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表达或陈述的事实性知识或事件信息,如事物的名称、符号、地点、定义等。
——“是什么”的问题 2、智力技能:是学习者通过符号与自己所处环境作用及反应的能力,可区分为: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等几个小类。
——“怎么办”的问题 3、认知策略: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的内部心理加工过程的技能,可实现对学习行为的修正和调节。
4、动作技能:是一种习得的能力,以它为基础的行为表现在反映身体运动的速度、精确度、力量和连续性。
5、态度:是影响个体对人、对物、对事的行为的复杂内部状态。
★☆★☆★☆★☆★☆★☆★☆★☆★☆★☆★☆★☆★☆★☆★☆★☆★☆★☆★☆★动作技能 动作技能 态度 情感领域言语信息 高级规则 智力技能 规则 认知策略 概念 辨别 评价综合认知领域 分析应用领会知道加涅学习结果的分类布卢姆学习目标的分类处理外部世界的能力处理内部世界的能力★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学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系统的异同:相同点:(1)都把学习目标分为三类,认知领域所涉及的范围是一致的,都把智力技能分为由低到高的不同;层次的分类是积累性的,每一层次都包含了较低层次的行为。
(2)布卢姆的情感领域目标对应于加涅的学习结果中的态度,动作技能领域两者的观点也一致。
不同点:(1)分类依据与理论不同。
布卢姆分类法基于生物分类学,以学生的外显行为作为教学目标分类的基点,以分类学为依据的分类方法具有可测量性和可观察性,对指导操作性、形成性的学习具有客观的价值,忽略了学习主体内部心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人的认知规律。
加涅分类法则基于信息传播理论与建构主义理论,从他的“联结—认知”学习理论出发,以能力和倾向作为教育目标分类的基点,加涅理论从多个方面揭示学习主体的认知规律,对逻辑思维、解决问题能力的开发与培养具有现实的意义。
(2)结构体系不同。
布卢姆的目标分类学不论是主类还是子类之间都具有连续性、层次性和累积性,布卢姆的分类是一个累积学习的模式,目标由简单到复杂(从下层向高层发展),上层目标的实现只能建立在下层目标的达成上。
加涅的分类理论从整体上是不具备有连续性、层次性和累积性,仅在“智慧技能”这一主类下各子类之间具具备连续性、层次性、相关性。
加涅把“认知策略”单独列出,作为各门学科教学目标之一,这是对教学目标理论的重大发展。
(三)巴班斯基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教养性任务(目标):形成理论知识和该学科所特有的专业技能技巧,保证在课堂教学中掌握基本概念、规律和理论——培养专业技能。
教育性任务(目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进行思想政治、劳动教育、道德教育、美育和体育。
发展性任务(目标):发展学生的智力、意志、情感和动机——培养一般的学习技能、情感、学习兴趣等。
(四)新课程改革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识:是个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技能:是个体通过训练或经验而获得的程序和方法。
知识和技能是使某一学科领域得以确立的基本组成部分,两者缺一不可。
知识是人们对某一学科领域中诸要素及其关系的认识。
技能是人们以某一学科领域的知识为基础,有效解决特定问题的程序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过程:导致某一结果的一系列行动、变化或作用。
方法:为完成某一任务而采用的有计划的行动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人对亲身经历过事实的体验性认识及其由此产生的态度行为习惯,是对互动教学中心理因素的功能性要求。
★四、教学目标的表述(ABCD法)A对象:阐明教学对象B行为:学习后学习者行为的变化C条件:行为产生的条件D标准:行为到达的最低程度实例:请你(对象)根据所布置的阅读材料(条件),比较两个文明世界的文化(行为),至少各举出五个特征(标准)。
初中二年级学生(对象)在观看各种云的图片时(条件),应能将卷云、层云、积云和雨云分别标记出来(行为),准确率达90%(标准)。
运用行为目标编写法应注意:主语:目标陈述的是学生的行为,所以主语应是学生(通常被省略)。
“能比较滑轮于杠杆的异同”谓语:表示学生行为的动词,应具有外显、明确和可以测量等特点。
宾语:表示具体教学内容,应尽可能具体。
修饰成分:通常是给定的条件,说明在何种情况下要求学生发展这样的行为。
“联系上下文,说出‘灿烂’一词的意义”行为目标编写法有何特点?优点:可观察、可测量和可操作。
缺陷:易过分机械,而学习的实质并不仅是外显行为变化,同时也应有内在的心理变化。
第五章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本章重点掌握教学过程的概念、本质。
知道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种要素构成的。
关于教学过程本质的争论主要有:特殊认识说、发展说、层次类型说、传递说、学习说、统一说、实践说、认识实践说、交往说和建构交往说。
掌握常见的教学阶段的划分(如赫尔巴特的形式阶段说、杜威的问题解决学习),并能结合具体教学过程案例,分析其相应的教学阶段。
★一、教学过程的概念教学过程是一个包括认识和交往实践两个方面的活动过程,是一个认识与交往实践统一的过程。
(P129)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种要素构成的。
★二、教学过程的本质(P150)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教学过程之所以成为其本身并使其能够区别于其他过程的那种属性。
关于教学过程本质的争论主要有:特殊认识说、发展说、层次类型说、传递说、学习说、统一说、实践说、认识实践说、交往说和建构交往说。
对教学过程本质的认识:从构成要素来看,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等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
教学要素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教师和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具有主体性。
从活动特征看,教学过程是以信息交流、情感沟通、思想交融为基础的师生互动的交往活动。
严格意义上的教学过程都必须保证向学生传递一定的信息(书本知识、直接经验等)。
从活动价值上看,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三、教学阶段的划分(一)形式阶段说——赫尔巴特:明了-联合-系统-方法(P34)贡献:揭示教学过程的步骤;结合儿童旧有知识,有计划、系统地发展新知识。
不足:新授知识全凭教师以现成的形式加以提高和教授-灌输;一切教学都以统一阶段顺序展开,导致形式化、机械将硬化。
(二)问题的解决学习——杜威1、从实际生活经验的情境中形成问题;2、观察、调查问题,认清问题症结所在;3、收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资料(数据、信息);4、考虑各种解决方案,加以研究,并作出假设;5、实际应用并验证假设。
结合具体教学过程案例,分析其相应的教学阶段。
第六章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本章重点掌握教学内容的概念、教学内容的载体(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学内容的育成与生成的关系。
另外,还要了解确定教学内容的依据(社会生活、学生、学科)、教学内容的特性(预成性、与学生的相关性、基础性、先进性)★一、教学内容的概念教学内容是指教学过程中同师生发生交互作用、服务于教学目的所达成的动态生成的素材与信息。
(P161)★二、教学内容的载体(一)课程计划1.定义:课程计划是各级各类学校课程的总体规划。
课程计划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具有法律效力。
2.内容:明确某级某类学校的教育目的;列出所开设的各门学科;规定各门学科的学习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安排顺序;安排其他各项活动;对学年、学期、假期的时间进行规定和划分。
3.与教学内容的关系:课程计划虽然并不直接规定教学内容,但其主导思想以及它对不同科目的时数规定及开设顺序,事实上制约着教学内容的选择。
(二)课程标准1.定义:课程标准是依据课程计划的规定,以纲要的形式对某一具体学科教学内容进行编订的纲要性文件。
课程标准也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制定并发布的,具有法律效力。
2.与教学内容的关系: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的内容、学生经过学习以后应达到的最基本的水平标准。
虽然课程标准不具体给出教学内容,但规定教学内容的基本范围以及学生所要达到的水平。
(三)教科书1.定义: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对学科内容进行系统阐述而形成的文本。
2.教科书的构成:3.教科书的编写:(1)具有科学性、思想性;(2)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及认知特点;(3)理论联系实际;(4)具有可读性;(5)阐述要有启发性;(6)具有弹性;(7)配套教材的整体性。
★三、教学内容的预成与生成的关系(P180)(一)两种对立的教学内容观1.教学内容是预成的。
2.教学内容是生成的,不可能预先设定。
(二)正确处理预成与生成的关系1.说教学内容是单纯的预成或生成的是片面的。
2.教学内容既是预成的,又是生成的。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是预成的,而教学内容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教学过程中是生成的。
对学生个体而言:教学内容是先在的、外在的、客观的,是需要学习、掌握的客观实在;对教学内容/客观知识而言:是人类通过个人的主动建构而形成的;对教学过程而言: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个体积极、主动掌握过程(教师对教学内容再理解、再创造、再解释;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对内容作再理解、再创造)。
(三)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教材是否能够成为学生认识的客体,取决于教师对教材及学生情况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