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座后原来是这样开悟的
默照禅古今之差异
默照禅古今之差异现在进入第二章来讲默照禅古今的差异,但是我要先换一下腿;我今天上座盘腿讲到现在,已经三个钟头了。
你们都可以随意换腿,或是随意坐,不必太拘束。
因为我上次来这里演讲时,有很多人很拘束,不敢换腿;只因为我没有换腿,他们就不敢换腿。
用不著如此严肃。
第一节现代“禅师”所传之默照禅【讲义文稿】现代的默照禅传法者,不论他们有没有以默照为名,本质都不离默照之法,如是总有四种人:第一种人,是中台山所教授的默照禅,虽然他们不用默照之名相。
当他们默照自己能知、能听、能觉的一念心如如不动时,即以能知、能听、能觉的一念心,作为真如心。
所以惟觉法师常常如是开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处处作主的觉知心,即是真如、佛性。
?常言:?师父在这里说法,你们在下面听法的一念心,就是实相心,就是真如佛性。
?此即是返观觉知心自己,即是证自证分;证明清楚明白、了然分明之觉知心即是意识心,绝非真如心,更非佛性也!此即是第一种默照邪禅。
讲记:第一节讲:现代“禅师”所传的默照禅是什么?因为有些禅师正在传默照禅。
我们的话头禅、公案禅,他们没有办法修成,更没有能力弘传,所以就换个名堂,自称为默照禅。
那他们的默照禅跟古时候天童宏智正觉禅师所传的默照禅一样或不一样呢?我们今天要来做个比较,究竟现代“禅师”们在人间所传的默照禅是怎么样说的?现代人间佛教中,不论是在台湾或是大陆,都有人在传默照禅;不论他们有没有用默照这两个字作招牌,其实他们所传的禅都不离默照禅之法,却与天童宏智正觉禅师所传的默照禅所悟内容不一样。
这些默照的禅法,我们把它归纳为四种来说:第一种人,譬如中台山教授的默照禅;虽然他们从来不用默照禅这个名称,但其实还是不离默照。
怎么说呢?他们的默照(或者说返观)自己能知、能听、能觉的一念心如如不动,以这能知、能觉、能听的一念心来做为真如心。
譬如惟觉法师有一句很标准的开示,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处处作主的觉知心就是真如、佛性。
历代高僧大德开悟诗100首
历代高僧大德开悟诗100首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
——无尽藏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布袋和尚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尘。
已灵犹不重,佛视为何人。
——文偃几年个事挂胸怀,问尽诸方眼不开。
肝胆此时俱破裂,一声江上待郎来。
——安分庵主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
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
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香严智闲处处逢归路,头头达故乡。
本来成现事,何必待思量。
——神照本如不是风幡不是心,迢迢一路绝追寻。
白云本自无遗迹,飞落断崖深更深。
——草堂清焰里寒冰结,杨花九月飞。
泥牛吼水面,木马逐风嘶。
——本寂万境万机俱寝息,一知一见尽消融。
闲闲两耳全无用,坐到晨鸡与暮钟。
——石屋清珙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
只今只道只今句,梅子熟时栀子香。
——石屋清珙年老心闲无外事,麻衣草座亦容身。
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
——灵澈自从认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关。
——永嘉玄觉千峰顶上一间屋,老僧半间云半间。
昨夜云随风雨去,到头不似老僧闲。
——志芝山高不碍白云飞,竹密不妨流水过。
——大慧宗杲湖上春光已破悭,湖边杨柳拂雕栏。
算来不用一文买,输与山僧闲往还。
——道济藏身无迹更无藏,脱体无依便厮当。
古镜不磨还自照,淡烟和露湿秋光。
——草堂清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吴承恩岩上桃花开,花从何处来?灵支才一见,回首舞三台。
——觉海法因庵主山前一片闲田地,叉手叮咛问祖翁。
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
——法演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
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柴陵郁禅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慧开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大痴。
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
——古灵神赞常忆西湖处士家,疏枝冷蕊自横斜。
精明一片当时事,只欠清香不欠花。
——虚堂智愚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忘。
维摩禅祖师——傅大士的故事
维摩禅祖师——傅大士的故事维摩禅祖师——傅大士的故事他从未剃度出家,却开启了佛教中国禅宗的原始宗风,被称为“弥勒化身”、“中国维摩禅始祖”、“佛教中国化的先驱”;他和达摩、宝志并列为梁代三大士,早在1400多年前就提倡“中华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和谐思想,他就是——五百罗汉中的傅大士。
松山结庵修行31岁广行布施,讲法度众生傅大士生活在梁朝,浙江义乌人,也号善慧大士,双林大士等。
他所在的时代梁武帝、陈武帝等皇帝都成为虔诚的佛教徒,傅大士就在这样一个时代应运而生。
傅大士年轻的时候,端靖淳和,无所爱着,少不学问,时常和大家一起去捕鱼。
傅大士捕到鱼后,每次都要把装鱼的竹笼沉到水下,使这些鱼有一个自由离去的机会。
他想鱼儿能游出的都游出去,留在笼子里不出去的那才算是因果所致。
“该走的走,该留的留”。
他这样捕鱼,受到乡里人的讥笑,认为他是愚人。
傅大士24岁,有一天,他在稽亭塘边捕鱼,依旧对鱼说:“该走的走,该留的留。
”此时来了一位嵩山头陀。
受他的教化,傅大士临水照影而顿悟前缘。
他对嵩头陀说:“炉韛之所多纯铁,良医之门多病人,度生为急,何思安乐乎!”于是,他抛弃了渔具,和嵩头陀一同回家。
因问修道之地,嵩头陀指了指松山下双梼树,说:“此可矣!”过后,傅大士就来此结庵修行,这就是以后的双林寺。
但傅大士悟到前缘后,便发大乘愿行,不走避世出家的高蹈路线,所以他说出“度生为急,何思安乐乎”的话。
这是参禅学佛的精要所在,不可等闲视之,以后傅大士的作为都是依此愿而行。
傅大士在双梼树下结庵修行,山顶有黄云盘旋,所以后来这山就叫云黄山,也有人叫横云山。
云黄山在今义乌佛堂镇东部,周围30里,画溪环山而过。
画溪和乌伤溪汇合后向西经100余里流到东阳郡驻地,即今之浙江金华。
傅大士先在双梼树下搭了一个草棚,偕同妻子留妙光,躬耕而居,过着农禅的生活。
在山坡地垦植,种满了粟、麦、瓜、果,有的时候还给别人打工。
他就这样,白天劳作,晚上修学,勤奋过日子。
开悟的各种知识点总结
开悟的各种知识点总结开悟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涉及到很多方面的知识和修行。
下面对开悟的各种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梳理:一、灵性开悟1. 修行和内省:修行是通往开悟的途径之一。
通过冥想、禅修、祷告等方式,使自己的内心变得平静、清澈,从而能够更深入地认识自己和世界。
2. 觉悟和觉察:觉悟是灵性开悟的核心。
它包括对自己、他人和世界的觉悟,以及对生死、轮回、因果的觉悟。
觉悟是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表象看内在,透过世界看自己。
3. 悟道和悟境:悟道是指对道的悟解,对宇宙、生命、真理的领悟。
悟境是指通往悟道的过程和境界。
4. 心性和心境:心性是灵性的本质,是智慧、慈悲、喜舍的展现。
心境是内心的状态和情绪,对开悟有着重要的影响。
5. 正念和正见:正念是指保持清醒、觉察的心态,正见是指对事物和现象的正确认识和理解。
正念和正见是灵性修行的基础。
二、生活开悟1. 生命的意义和目的:生活开悟包括对生命的意义和目的的认识。
人生有八苦,有生老病死,有离合悲欢,有成住坏空等等,对于这些苦难,我们应该有一种超然的态度。
了悟是精神上的一种拯救,超然可以使我们摆脱这些苦难。
2. 爱与智慧:爱是生活的动力,智慧是生活的指引。
爱和智慧相辅相成,在生活中我们需要同时培养爱心和智慧,这样才能够真正领悟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3. 舍得和知足:舍得是放下贪念,知足是满足现状。
生活开悟需要我们学会舍得和知足,不断净化内心,摆脱欲望的执着,体验简朴的幸福。
4.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教导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注重修养个人品德、管理家庭、执政治国、关怀世界。
这是生活开悟的实践原则。
5. 学会感恩:生活中需要我们学会感恩,感恩生命、感恩家人、感恩师长、感恩社会、感恩自然。
感恩的心态可以让我们看到生活中更多的美好,也能够成就更多的幸福。
三、智慧开悟1. 知识和智慧:知识是世界的表象,智慧是事物的本质。
在开悟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汲取知识,同时也需要培养智慧,透过事物的表象看到本质,透过现象看到真理。
高僧大德开悟的故事
高僧大德开悟的故事
在遥远的古代,有一个名叫释迦牟尼的年轻王子。
他出生在尼泊尔的一个富有
家庭,过着奢华的生活,但内心却一直感到迷茫和空虚。
一天,王子离开了他的宫殿,探索外面的世界。
他看到老年人的病痛、死亡和
苦难,深感人生的无常和不确定性。
这一触动使他下定决心,放弃尘世的荣华富贵,寻找解脱的道路。
王子放下尘世的束缚,成为了一个苦行僧,几年来过着清心寡欲的生活。
然而,他仍然找不到心灵的平静和幸福。
于是,他决定寻找其他智者的指点。
在他的旅途中,王子遭遇了许多高僧大德。
每个人都教给他一些智慧,但没有
一个能满足他对真理的追寻。
最终,王子来到佛陀座下,一个被尊称为释迦牟尼佛的大师。
在佛陀的教诲中,王子找到了他一直在追寻的东西——他获得了真正的开悟。
佛陀告诉王子,人们之所以受苦,是因为他们对世俗的欲望和贪婪执着不放。
只有通过舍弃这种执着,他们才能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王子聆听并领悟了佛陀的教导。
他明白了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贪婪和执着只
会带来苦难。
随着他的领悟不断加深,他终于摆脱了一切束缚,成为了一个真正的觉者。
王子成为释迦牟尼佛之后,他以慈悲和智慧传授了无数的众生,帮助他们解脱
苦难。
他的教导被称为佛教,成为了世界上最受尊重和传统的宗教之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通过超越尘世的欲望和执着,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内
心平静和幸福。
高僧大德的开悟之旅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追寻的道路。
通过实践慈悲和智慧,我们可以突破自我,实现内心的和谐和解脱。
憨山大师开悟偈语
憨山大师开悟偈语前言憨山大师是中国佛教禅宗高僧,他在禅宗的修行中颇具成就,对于开悟的理解颇具深度。
憨山大师的开悟偈语是他集结多年修行的经验和教诲,以短小的语言表达出禅宗的核心思想和修行方法。
在本文中,我们将全面、详细、完整地探讨憨山大师的开悟偈语,并深入探讨其背后的思想和哲学意义。
憨山大师的开悟偈语憨山大师的开悟偈语经过了千百年的传承和整理,共收录了数百条偈语。
每一条偈语都简洁明了,字字珠玑,归纳了禅宗的教诲和修行要旨。
下面是一些典型的开悟偈语:1. 虚宗颇多说,慧宗最为难。
这句偈语强调了禅宗修行中慧和虚两个方面的重要性。
虚指的是空观的精髓,意味着放下执著、义无反顾地投入修行。
而慧则强调的是智慧的培养,通过对自性的观察和领悟,了解事物的真实本质。
这句偈语提醒修行者,禅修的道路上需要虚心谦和,勇于面对自己的执著与贪著,同时也需要用智慧去洞察事物的本质。
2. 眼看山山好,落足水水清。
这句偈语告诉我们,禅修的过程就是一场觉醒的旅程。
开始修行时,我们对外界的看法可能会受到自己的执著和偏见影响,就像是迷失在山林之中。
然而,通过持续的修行和觉察,我们可以逐渐认识到自己执著和偏见的根源,从而看清自己的心灵。
当我们领悟到自心的本质,看到世界的真实面目时,心灵就会变得清澈透明,状态如水般宁静。
3. 欲求终无有,欲思亦自由。
这句偈语点明了求与欲的考验,表明禅修的真谛在于不追求、不执著。
欲求终于是没有结果的,欲思亦不必受拘束。
禅修的目的不在于追求任何外在的利益,而是通过内心的觉醒和自在的思维,超越欲望的束缚。
在无欲无求的状态下,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自由和平静。
4. 无缘正直人,还向庐山东。
这句偈语强调了人与环境的关系,并且告诫修行者要善于选择适合自己的修行场所。
禅宗修行注重静心与觉醒,远离世俗的纷扰和诱惑。
这句偈语的意思是,如果我们周围的环境不利于修行,那么我们应该主动寻找适合的修行场所,去追寻真理和智慧。
庐山东的寓意是禅定的最高境界,也代表了一个理想的禅修场所。
关于心中心的实证与千座
北京Z居士:师父,有人打一千座了还没有成道,还可以继续打吗?
上师:唉呀,这个问题说过多少遍了,你们现在还是不理解。这一千座不是你就成功啦,如果一千座成功了,释迦佛就不需要修那么多劫数了!这一千座者,就是说必然有这么一个机会,打开来见本性的机会,必然有这么一次“啪”的爆发,身、心、世界都消亡,都没有了,只有这个了了觉性现前!这个了了常知的觉性现前!当然你是要好好用功喽,如法修持,心念耳闻,假如不是这样,而是嘴念咒,心想别样的妄念,那就做不到了。要如法修持,真能心念咒,耳听咒,把大脑的妄念抓住,不动,定进去,“啪”就爆开来了!就是在这一千座中叫你认识本性啊,真正体会一次啊。刚才我们讲的,告诉你们也是叫你们体会,不见所见之相,只见能见之心,在相上不要执著,这就是性,也是叫你体会呀。这样子做呢,也就会真正证到,噢哟,这个世界真正没有了,真正身体没有了,只有个觉性,真正证到。但是,虽然证悟到本性了,习气还没有消,八识种子还在,遇缘还会起现行。比如:好淫欲的人,那要好的朋友就会专门拿淫欲来引诱你:“嗳呀,到那里去玩女人呀,怎么怎么样子好哇!”这缘来了,你就跟着去了,种子还在,缘来就生了。种子若没有了还有缘吗?怎么怎么好,肮脏的事情!你就不去了,生死没有了。告诉你,你们认为这一千座生死就了啦?没有!生死没有了。要好好用功,在事上磨练,一切事都要努力去干,不能干的也要勉强去干,磨练这个习气哟,为什么人家能做到我做不到呢,磨练你呀,把你这个习气消磨光。赵州和尚开悟以后四十年,他说:“老僧四十年除二时粥饭之外不杂用心。”不杂用心才打成一片。六祖大师更了不起了,他是大菩萨再来,开悟后在打猎的队伍中隐藏十五年之久。那是为什么呢?磨练自己啊。十五年哪,打猎的人群多么粗野呀,六祖大师为磨练自己。你这一千座就成道了?唉呀,不行啊,阿弥陀佛,就是说有这么一次打开来、见到本性的机会,要好好地下座来修,悟道后还要在世上锻炼磨练,那就是要用禅宗的观照的法门。禅宗讲“照顾话头”,“照顾”就是看着,“话头”,一念未起之前叫话头,起念之后那就是话尾了。看着这一念未起之前,看着,要做功夫啊,要磨练啊!这一千座就成道啦?没有哇,生死也不了。我们师父写这一千座,他有他的良苦用心,就是估计大家,我们这个法这么殊胜呵,一千座就打开喽。但是有个毛病,使人以为一千座就成功了、不用修持了,所以我们以后把这一句改掉,不要了。
开悟见性前后的一些个人体悟
开悟见性前后的一些个人体悟
一、开悟见性前一定要摄心,心不摄持住,不能打开。摄心后,意根才出来,意根即第七识。当心牢牢摄持住,意根找到了,专打第七识,到一定火候,时节因缘到来,把第七识打死,无明打破,打开是自然的事。摄心有多种方法。总的原则是选一个法门,依止一位有缘师父,按法门要求,绵绵密密做功夫。这个时候一是要一门深入,不得乱窜。二是功夫要做得紧。修我们心中心法就是座上按打坐六个要点做,座下不忘观照,绵密提斯。这里要特别提出来的是,教下学习经教,也大开圆解(即见性),好像与要求摄心矛盾。其实,教下学习经教开悟的人,不是着在语言文字上研究经教,而是利用经教来摄心,是参究真实义,与禅宗的参究作用一样。
二、开悟见性的因缘:一是火候,打开的火候是把自己逼到绝路。死心塌地,不夹杂,不乱窜,一心绵绵密密做功夫,这些作用就能把自己逼到绝路。二是要有出格的见地,惊人的气魄。“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现全身”。 在“百尺竿头”就是逼到绝路,再也不能往上去了。修行到这时清清明明,但还有我在,是我在清清明明,功夫再也做不上去了。“百尺竿头须进步”,不进步,就永远停留在那里。这个时候就要有出格的见地,大英雄的气概,要有不怕死,粉身碎骨也心甘的精神。站在最高峰了,这个时候进步就要跳出去,跳出去就是跳崖,要敢于冲出去,所谓的死得透,才能活过来。真正有勇气迈出这一步,则“十方世界现全身”,才能活过来,亲见本来面目。三是印证的重要作用。由于各人胆识不同,认知、承当能力不同,真心显现了,不一定能够认取,承当。这个时候师父的印证特别重要。师父一印证,以心印心,代代相传,心心相印,给学人一颗定心丸,认取不了的帮助认取。一时承当不下来的,给他以肯定,等于给其力量。四是自己的胆识、承当能力起决定作用。如果自己不敢承当,师父再印证也没有用,承当不了。就是当时承当了,过后也还会退缩。所以要有大丈夫气概,修行要求女转男就是这个道理,女转男是要求心态上要转成男子汉大丈夫的心。五是要破疑。师父印证了,要承当下来,是完完全全承当,不能有丝毫疑惑,就是骨子眼里的疑根也要断了,一有丝毫疑惑,就是祸根,将来就可能迷。
精进打坐的妙招以及打坐中身心变化的应对方法)
精进的打坐方法上座时用金刚持的方法,即嘴唇微动持咒,不出声。
因为出声念咒伤气,默念伤血。
我们修法首先要注意身体,不能把身体弄坏,所以打坐、修行要把身体保护好。
但是坐到种子翻腾、心里烦乱、坐也坐不住的时侯,或是坐到昏然入睡、乱梦当前时,就要出声念咒,把那些混乱的妄念和睡魔除掉才能入定。
没有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还是用金刚持的方法持咒。
持咒的快慢是每分钟10至12次。
念的时侯,要心念耳闻,就是一个字一个字的从心里过,不是有口无心地去念,要用耳朵聆听这从心里发出来的咒音,听得清清楚楚,这样才能将妄念摄住不动而渐渐入定。
我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其中的意根好比猴子一样乱动惯了,你要它安静不动不起妄念很难,但不把它摄住不动就不能入定、开智慧成道。
因此大势至菩萨教导我们念佛须“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就是念佛时要至诚恳切地以“阿弥陀佛”这句圣号把眼耳鼻舌身意都抓住,叫它不要动,才能安然入定。
这六根当中,以意、耳二根为难摄。
眼睛闭上不看东西就能摄住眼根;嘴持咒就能摄住舌根(舌头);鼻子不闻异味就能摄住鼻根;身体不接触外境就能摄住身根。
但是人的耳朵最灵敏,很远很远的声音都能听见,隔着一座大山的声音也听得见,外面噪音会吵得你心烦。
至于意根,更难摄住,不要它动,意念会不由自主地从心里跳出来。
为什么呢?这是多生历劫的习气,它动惯了,不动不行。
这在佛经中叫做“作意”。
也是法相宗所说的五个遍行心所,意、触、受、想、思的第一个心所,它存在于八识当中,时时刻刻在蠢动,象流水一样不停地流,所以叫“流注生灭”,微细得很,只是我们平时看不见。
有人说:“我们不修法不打坐没有念头,一修法打坐倒有念头了。
是不是修法修坏了,有念头了?”不是。
这是因为平时心乱,看不见念头在乱动,等到你心里稍微静下来后,就看见念头在动了。
这怎么办呢?怎么将妄念息下来呢?唯一的办法就是用耳根来摄意根。
持咒需要一字一字从心里过,耳朵听得清清楚楚,才能如法。
所以打坐的要旨就是“心念耳闻”,摄住妄念不动而入定。
元音老人寓所随缘开示
元音老人寓所随缘开示(一)①人的错误都错在望风捉影呀。
是吧?我知道了,噢,一切法都是假相不可得,我不捕捉,心空了。
心空了,你做人也做得舒服了,不要什么东西嘛,我也不去求人嘛,是吧。
人到无求品自高。
我不求你,我和你一样高,我一求你,坏了。
我就比你矮了一截了。
要你求我,我不求你,是吧。
所以一切事情都是假的,只有佛性是真的。
我说这个真理你们认识了,这个佛法就在里面了,还有什么东西?世说(法),唠唠叨叨,说三藏十二部经文,不过是这样的缘起性空,一切都是假的,不要,不要去执著,是吧。
都是因缘合起来才有呀。
缘合必有分,肯定的。
没有分哪有合?合了必定有分,像你们的家庭,都是一个因缘合成体。
你自己本身也没有,这个身体也没有。
还有身外的你们的夫妇啊?子女啊?这个妻财子禄,都是假的,一场空。
明白这个道理,我一切放,多好!我们平时做人都是背石臼,背着石臼来演戏。
挑着,哎,做这个做那个,总是要这个要那个,都是上当。
你们不要去背啦,都是假的,背什么,我一切放舍!这就行了嘛!所以很简单。
实际上是简单的很。
像临济大师悟道的时候,“哎哟,黄檗佛法无多子!”就这么简单法子。
就是我们思想太多,打我一把,就把思想打掉就是了。
呼!你这么一愣一呆,那时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就是佛性,多简单。
所以大愚告诉他,与你撤困哉!你都困住了!你背石臼,要这样要那样,一打把你打掉,啊!原来如此简单。
所以佛法很简单,你还求什么?不要求了!放下!所以一句佛号就很好,很恰当。
念头才来,哎,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心空了,不著相,就是了嘛。
你时时心空不著相,就出尘劳了嘛!我们自己粘住尘劳不肯放,乃至于身体出家了,剃头了,穿衣裳了,心里也不出家,还是粘着,是吧。
你不要粘着,要出三界家,是真出家,你心空了,欲界,欲望不要有;色界,一切色都是假的,不执著;空界,非空非有,住着空还是有个空,空也没有。
你看,一切解决了。
你就出三界了,所以心空出三界。
有个空在就不行,要空也没有。
齐老师网络主七开示(2012年冬季.第十七集)
你现在快千座了,千座一满,关键问题不在打坐上了,关键问题在于“抵死不肯改变立场”。改变什么立场啊?着相!不容易啊,多年来的习气啊!在别处我用过另外的语言,我说:哎呀!你是说啥都不肯“见性”,抵死不肯“开悟”。不肯,就是不肯不着相。不肯不着“开悟”相,不肯不着“见性”相。还要“见性”,
答:也行啊。不过以后你就会觉得这个力度越来越小,你实践了就会知道。最有力度的就是这一千座,最有力量了!所以祖师说“千座”,这不是凭空说的,他有实际修持的经验。
问:白天每坐之间不能睡觉吗?
答:睡觉应该在下午四点以后。但是,有一次现场打七让我去了,就遇到过这个事,我强制他们不让睡觉,我四点起来跟他们一块儿“经行”,他们四点吃饭我也吃,吃完了大家一块儿“经行”,引起了大烦恼。为什么呢?那时候睡觉正香,我就是不让睡觉,就有人起了烦恼。最后我说,从明天起我四点不来了, 从那以后都是上午十点以后见面。
按道理讲是不应该睡觉的,下午四点以后才吃饭经行,然后睡觉。不吃饭倒头便睡也可以。可那个时候偏偏睡不着了,为什么呢?前两座之间应该经行,都去睡觉了,弄得打坐时候也迷迷糊糊的。到下午四点都睡够了,当然睡不着了,这刚好把规律弄反了。
问:平时座下观照还念心中心咒语吗?
答:你现在已经快千座的人了还有这问题,我觉得不应该啊!心密的咒语不是那样持的啊。
答:假如你的手印散了,那就是睡着做梦了。假如你的手印不散,有像类似的现象,那是定中的境界。入定有的时候是起境界的,比如定中咒语不断,那就是定中的境界。一般的规律就是一昏沉、一睡着,手印就散掉了。
问:手印没散,就是手腕有时分开了。
千座后原来是这样开悟的
千座后原来是这样开悟的千座后原来是这样开悟的某师兄与齐老师的问答录以下“*”打头的是齐老师的教诲。
一开始打坐我怕坚持不下来,就用散盘,后来感觉差不多了,就用单盘;有一段时间尝试双盘,只能坚持50——60分钟。
因为中途要换腿,很不方便,又改回用单盘。
是不是一定要双盘啊?*心密修心不修腿,不是一定要双盘。
懂了。
谢谢。
我右腿膝盖摔过,每到一小时过后气顶到腿上就疼,身体就前后摇动以减轻疼痛,好像不由自主的,强迫它不动,但坚持不了多长时间又动起来了。
另外肩部颈部都有筋缩紧似的,气顶到,就要抻脖子幌肩膀,里面咔吧咔吧地响,甚至白天工作时也要这样,很出洋相。
这是我练气功时落下的毛病,不知怎样对治?*对治这个,只有放松,要轻松自然才好。
知道了,谢谢。
还有两个问题:1、下坐后是散步(至少200步)还是不要动立即歪在那儿睡?好像这两种说法都有。
*这不重要,都可以的。
哦,我可能对“法”的看法太拘谨了。
*断除烦恼得大自在嘛,不能拘谨。
我怕自己弄错了,没出息,对不起老人。
*您是否想过:拘谨了是否对得起老人?唉,不认真不好,太认真也不好,真的难拿捏。
*可曾从老人的书里找到拿捏的办法了么?没有。
*那就把“拿捏”忘了吧。
*********************************************************** ***************齐老师您好:98年老人给我灌顶,我就开始打坐,但当时我只知道每天打坐,不知道打坐只是助修,还以为一千座内必定打开本来呢。
后来听说很多师兄证见本来,我自己觉得没什么情况,有些纳闷。
后来看老人的书,说没有情况最好,心里也就不着急,慢慢地坐呗。
家人不太认可我打坐,我说三年后给你们个说法。
三年后,仍然没什么感觉,心里有点发慌,心想,究竟是打开本来时我给忽略过去了呢,还是压根儿没戏?是不是手印不对?是不是偶尔几座(比如在火车上)没坐?这几年我出门在外打工,一个人闷闷地瞎修,如今我打坐五年了,痛也痛了,忍也忍了,不要说修如此殊胜大法,就算练气功也该有点气象了。
自相续中生起证悟聪明的一切便利中[精彩]
自相续中生起证悟智慧的所有方便中最究竟甚深的上师瑜伽引导堪布阿琼仁波切解脱道的九乘次第,都需要在自相续中生起证悟智慧方能获得果位。
按照新派的观点,所有声闻修行空性的果位即是灭尽定,他们(指新派)认为各乘见解无有高低。
按照旧派的观点而言,各乘见解有高有低,当然也并不是说声闻缘觉不具备智慧,但他们只有相似的智慧。
菩萨由于证悟般若见解,不是相似的智慧,而是大智慧,或者是高的见解。
所以,声闻、缘觉和菩萨的智慧就有着相当大的差别。
声闻、缘觉,起初寻找具足一切法相的亲教师或轨范师,以出离心的意乐驱使受别解脱戒,实修珍贵的胜道三学,从而证得解脱果位。
所有道的主体或本体是智慧,戒律和禅定二者作为从属,实修道谛及从属内容,并没有说仅仅是依靠对上师亲教师、轨范师有信心就能得到声闻、缘觉阿罗汉果位。
如果有人认为:那么,经中不是说“舍利子,胜义要依信心而证悟”吗?可见,单单凭着信心就有证悟无我之义的。
其实并不是这样,此教证是说明无有信心无法入道,开启诸法之门的是信心,为此首先必须具备虔诚的信心,并不是仅仅凭着信心就可证悟真如的意思。
小乘行人,如果对给自己授戒的亲教师、轨范师怀恨在心,那就是修道的障碍,所以需要有信心。
可是四谛法一点不修,唯独仰仗信心并不能得到声闻缘觉阿罗汉果。
诸位菩萨如果没有依靠外摄持的上师善知识,没有修行内摄持的慈悲菩提心,就无法现见见道法性真谛,因此《经庄严论》中说:“亲近于善友,调静除德增,有勇阿含富,觉真善说法,悲深离退减。
”对于具备十种功德的上师,或者虽然不具备十种功德,但慈悲菩提心已经纯熟的善知识,怀着信心依止,发殊胜菩提心,并没有提及不修学六度所摄的佛子菩萨如海的圆满(功德)、成熟(有情)、修行(刹土)之道只是凭着信心就能现见见谛法性真谛。
只是说明损害上师,退失信心,会积下弥天大罪。
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所说:“博施诸佛子,若人生恶心,佛言彼堕狱,长如心数劫。
”就像铁能断铁一样,对菩萨上师怀有恶心能摧毁以往所积累的一切善根,需要重新由小资粮道开始积累。
开悟很简单1
1开悟其实很简单——人人都可以轻轻松松开悟有没有开悟?如何开悟?开悟之后是个怎样的状况?我们为什么要追求开悟?这是每一个修行人士都渴望了解的问题。
据说地球上开悟的人不到百万分之一,也就是说,一百万个人之中只有一个人开悟了,为何如此稀有?答案就是:开悟不是因为太难,而是因为太简单,简单到让你无法想象。
就好像鱼儿生活在水中,因为朝夕相处,从而忽略了水的存在;就像我们每天呼吸的空气,因为免费提供,从而常常忘记空气的存在一样。
人类可以发明原子弹,登上月球,探索火星,因为人类有地球上最聪明的大脑;但是开悟与大脑无关,与知识无关,与经验无关。
要说困难,这就是唯一最难理解的地方。
因此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放弃所有大脑的努力,一旦如此,属于你的悟境立刻显现。
开悟是存在的,这一点毫无疑问。
我以自己十多年的修行经验和最后的体验成果,并以自己生命的最高荣誉发誓:不要有任何怀疑,开悟是百分之一千存在的,就好像我们每天睡觉的床,走路穿的鞋子一样真真切切,实实在在。
第一章唯有走投无路才有路世上有无数条路,都是不归路;光明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通向觉醒之路。
如果不觉醒,无论你在哪里,那都不是你的家。
你可以在迪拜七星级酒店,享尽天下美食,看尽天下繁华,你依然是孤独的。
你可以在喜马拉雅山之巅,星空之下,一览众山小,你依然是漂泊的。
你还没有回家。
但是回家的路很艰难,如果你没有寻找过,你没有努力过,你没有穷尽你的一切努力,你没有最后绝望过,你不会找到回家的路。
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顿悟成佛之前,是一个王子。
后宫佳丽三千人,阅今天下最美的佳人,皇宫金银财宝不计其数,任其挥霍逍遥,尝尽世间美味佳肴,出则车马成群,入则前呼后拥,享尽人世间一切繁华。
但是,那个空虚就像影子,总是与他形影不离,那个不满足,像个幽灵,日夜折磨他。
终于有一天,他无法承受这样的折磨,决定放弃世间一切,甚至包括他的父皇、他的爱妻、还有他的乖巧可爱的子女,一个人离开那个能够给予他世间一切物质需求的皇宫。
苏轼的故事
苏轼的故事(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苏轼的故事苏轼的故事(通用20篇)苏轼的仕途虽有不顺,但是他的典故还是很有趣的,以至于流程至今。
宣化上人开悟的故事
所以啊,让我们以宣化上人为榜样,在生活中不断修行,不断进步。不要害怕困难,不要害怕挫折,因为这些都是我们成长的机会。相信自己,我们一定也能在人生的舞台上绽放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光彩!
有一次,宣化上人在一个寂静的地方闭关修行。那地方安静得呀,掉根针都能听见。他就一个人在那,面对自己的内心,不断地探索和领悟。这多不容易啊!咱们要是一个人在那么安静的地方,说不定一会儿就觉得无聊了,或者开始胡思乱想了。
他对佛法的理解那可是深入骨髓啊!就好像一个口渴的人找到了清泉,拼命地汲取着其中的智慧。他把佛法运用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用佛法的智慧去看待世界,去对待每一个人。
咱们普通人有时候遇到一点小事就发脾气,或者抱怨这抱怨那的。可宣化上人呢,他总是那么平和,那么宽容。他就像大海一样,能包容万物。
他的开悟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那是经过了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啊!这就好比盖房子,得一砖一瓦地慢慢盖起来。他一点点地修行,一点点地进步,最终达到了开悟的境界。
你说我们能不能像宣化上人一样呢?虽然我们可能做不到他那么厉害,但我们可以从他的故事中汲取力量啊!我们也可以在生活中多一些耐心,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对真理的追求。
宣化上人开悟的故事
宣化上人可是一位传奇人物啊!他的修行故事那真叫一个精彩。
据说宣化上人在修行的道路上经历了无数的挑战和考验。就好比我们走路一样,有时候会遇到崎岖的山路,有时候会碰到泥泞的小道,但他从来都没有放弃过。
历代高僧大德 开悟偈
历代高僧大德开悟偈历代高僧大德开悟顿彻诗100首1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境台,时时勤拂试,莫使有尘埃。
,神秀示法诗,2 菩提本无树,明境变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六祖示法诗,3 处处逢归路,头头达故乡。
本来成现事,何必待思量。
(神照本如开悟诗,4 釐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尘。
已灵犹不重,佛视为何人。
,文偃诗,5 几年个事挂胸怀,问尽诸方眼不开。
肝胆此时俱破裂,一声江上待郞来。
,分庵主开悟诗,6 焰里寒冰结,杨花九月飞。
泥牛吼水面,木马逐风嘶。
,本寂诗,7 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
自从一见桃花后,直到如今更不疑。
,灵于忈勤开悟诗,8 山前一片闲田地,叉手叮咛问祖翁;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
,五祖清演开悟诗,9 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
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
,神赞蜂子投窗诗,10 帯忆西湖处士家,疏枝冷蕊自横斜。
精时一片当时事,只欠清香不欠花。
,虚舐普度墨梅诗,11 南去北来休便休,白草吹尽楚江秋。
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悉。
,程颢题淮南寺诗,12 岩上桃花开,花从何处来?灵支才一见,回首舏三台。
,觉海法因庵主开悟诗,13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
列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寒山吾心诗,14 孤于将野鹤,岂向人间住?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刘长卿送上人诗,15 我有一方便,价值百匘练。
相打长伏弱,到死不入县。
,王梵忈我有诗,16 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忉。
不是息心去妄想,都缘无事可商量。
,守安南台静坐诗,17 六祖当年不丈夫,倩人书壁自糊涂。
分明有偈言无信,却受他家一钵盂。
,悟新诗,18 山县萧条早放衙,莲塘无主自开花。
三叉路口炊烟起,自瓦青旗一二家。
,惠洪诗,19 他人骑大马,我独骑驴子。
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
,王楚忈他人诗,20 一树昡风有两般,南枝身暧北枝寒。
现前一殌西来意,一片西飞一片东。
,了元诗,21 祖师遗下一只履,千古万古播人耳。
空自肩担跣足行,何曾踏着自家底。
赏析 宋大慧宗杲开悟偈
桶地脱时大地阔,命要断处碧潭清。
想买翡翠?不如来这里,缅甸源头直供,... 广告好将一点红炉雪,大慧宗杲禅师,是南宋临济宗盛极一时的大师。
他三十七岁时谒圜悟克勤禅师而大悟,嗣法分座,门下气象峥嵘,成就许多颖异的法器,是一位自觉觉他的一代宗师。
展开剩余 85 %《禅宗杂毒海》卷二(参学比丘释法宏、释道谦编集)记载当时的盛况说:“握室中竹蓖(竹器,下端劈成条状,击物发巨响,作用应如香板,以警醒、勘验习禅之人),以验学者,名振丛林,誉闻京师。
”“云衲盈千(参学的云水僧超过千人),皆诸方角立之士(角头峥嵘、卓然独立的禅人),宗风大振,道法炽盛,冠绝古今,世人称为临济再兴。
”由以上两段记载,我们知道这位俱足涅盘智与觉他方便的禅师,境界如何殊胜,令人兴起无限向往。
【桶底脱时大地阔,命根断处碧潭清 。
】此偈是指生命桎梏一脱,那种豁然开朗、畅快淋漓的感觉。
悟境诗比较难在字面上求解,也要避免死在字面上,比较适合以内在体验相印证,用心直观。
就好比武侠小说中的高手,是隔空交峰,点到为止,境界如何,自是了然于心;至于那些拳打脚踢,虎虎有声的比划,都算等而下之了。
如果勉强求解,可以简单地说:开悟,就像水桶桶底忽然脱落,心灵的根本束缚解脱了,啪!水泼洒在大地上,才顿时体悟大地的如此辽阔;水绵密地渗入地心,化入泥土,才深细了解心与万物冥合,宇宙万有都是真如法性的展露。
悬涯撒手,大死一番,才能彻底了悟生死大事,才会真正明白新的生命原来如此清净,皎如碧潭。
这两句,是祖师境界,如果火候未到,不必强解,可以留待将来洞然明白的一天,并勉励自己:“大丈夫当如是也。
”【 好将红炉一点雪,散作人间照夜灯 。
】《赠别》偈句中,最动人的,则是禅师走出涅盘体验,回到有情人间的悲心一片。
“好将红炉一点雪,散作人间照夜灯”,清凉智慧就如火炉上的一点白雪,在怨憎会、爱别离的热恼世界,显得那样单薄,那样微弱;但我还是愿意竭尽心力奉献,把自己体悟到的一点心得,分离有情人间,成为照破无明暗夜,指引生命出路的一盏光明灯——这是大慧宗杲禅师的温厚心意,也是所有禅师共有的悲愿。
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翻译
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翻译车裂,俗叫五马分尸。
徇:示众大意是,秦惠王把商君五马分尸,示众说:”不要像商鞅那样谋反!”商君列传司马迁〔两汉〕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
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
公叔痤知其贤,未及进。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曰:“痤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
”王嘿然。
王且去,痤屏人言曰:“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王许诺而去。
公叔痤召鞅谢曰:“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许我。
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
王许我。
汝可疾去矣,且见禽。
”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卒不去。
惠王既去,而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公孙鞅也,岂不悖哉!”公叔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监以让卫鞅。
卫鞅曰:“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
”后五日,复求见鞅。
鞅复见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
罢而孝公复让景监,景监亦让鞅。
鞅曰:“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
请复见鞅。
”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
罢而去。
孝公谓景监曰:“汝客善,可与语矣。
”鞅曰:“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
诚复见我,我知之矣。
”卫鞅复见孝公。
公与语,不自知厀之前于席也。
语数日不厌。
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
”鞅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
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彊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
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矣。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於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於民。
愚者闇於成事,知者见於未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里还是不大明白。坑害用户当然是“有所得”,可是不坑害用户也是“有所得”呀;如果说合理的报酬不算“有所得”,那什么是“合理”又纠缠不清。老师,此时我反观自己的心,是不是不该这样去想呀?此时,我又想“不管他合理不合理吧,挣钱吃饭就是了,别管它。” 唉,还是放不下。
*释迦世尊收的第一批在家弟子就是商人。经商若不赚钱,怎么维持啊!
问:“大修行者还落因果否?”答他不落因果,原无甚过错,乃自生疑而落狐狸身。可怜众生,五百年后犹自不惺惺,幸得百丈慈悲为他释疑道:“不昧因果。”方才将这一疑团放下,释然而化。…… 我不明白,说“不昧因果”咋就让他“释然”了呢?
*哦!咱们说话都要避免“猜测”,所谓“实相(佛性的又一名称)”,就是最真实的,并不虚妄。我来重述你的意思,我直说,不绕那个“不可以说”的圈子:“大地平沉”、“桶底脱落”、“一下子爆开来”、“豁然开朗”的感觉,就是无相!你也直说:这是不是你的意思?
是。
*那么,大地平沉有沉相,桶底脱落有脱相,一下子爆开来有爆相,豁然开朗有开相。这些相该怎么处理呀?
*您是否想过:拘谨了是否对得起老人?
唉,不认真不好,太认真也不好,真的难拿捏。
*可曾从老人的书里找到拿捏的办法了么?
没有。
*那就把“拿捏”忘了吧。
**************************************************************************
*哦!那咱们接着讨论:您认为有相的是?无相的是?
按理说,有相无相都是,无相是体,有相是用。
*好极了!暂不讨论无相,这个“有相”是指什么?须具体举例说明。
就是感官的对象,大概就是“根”所对的“境”吧。如眼根所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闻的,舌头尝的,身体触的,脑子想的。
*那么,“大地平沉”、“桶底脱落”、“一下子爆开来”、“豁然开朗”的感觉,是有相耶?是无相耶?
**************************************************************************
齐老师您好, 日常生活中做事情总要有所“打算”,即计划通过什么过程去达到什么目的,这样不就是“有所求”“有所得”了吗?学生此处有结。
*打算和计划未必就是“有所求”“有所得”,比如作生意,打算作什么生意,计划好怎样去作,这未必就是“有所求”“有所得”呀。若为了求得经济利益,坑害用户,坑蒙拐骗,不择手段,那才是“有所求”“有所得”。
“沉”就沉了,“爆”就爆了,还要怎么处理?
*是啊!座也打了,相也离了,还要怎么样啊?!
啊!弟子顶礼了!
*虽然如此,但无始以来着相的习气并非一下子就可以除尽的。也就是说,着相的习气还会泛起,此时急须凛然一觉,不跟着相跑,此谓之“保任”。
“保任”的功夫能否验证?
*当然能验证。验证就是看“着相习气”的淡化程度。
齐老师您好,我昨天发出email后,在公共车上一下子明白了我还是着相了,世间所“得”所“失”都是相,相并不是“无”,相还是有的,没有相怎么能知道性的存在呢?对性的“不
增不减”而言,相就是过眼烟云如梦如幻,无从可得的。不可得归不可得,相本身还是有的。所以,赚钱归赚钱,做事归做事,相里来相里去,但心里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就行了。这样看,是正知见吗?
*先解释“答他不落因果,原无甚过错”,从两面说:一面是有过错——咬文嚼字,咬住“不落因果”四个字,进而把这四个字误解为“拨无因果”。这么一来,就有过错了。一面是无过错——大修行人“因”,不落世间因果是“果”,你说因,我说果,已将因果和盘托出,当下就肯定了“出世间因果”,与“拨无因果”毫不相干!那么,岂不就是“答他不落因果,原无甚过错”么! *再解释“乃自生疑而落狐狸身”。狐狸的特点就是多疑。他回答之后,对他自己的答语产生了怀疑。疑,就与狐狸相应,故落狐狸身。 *“不昧因果。”——“你那么答,并没有昧却因果!”百丈答心不答语,针对他心中之疑,一句话就破了他的心结,他又怎会不“释然”呢! *现在也说一句话,看能不能破了你的心结,这句话老人对我说过不止一次,当初我也跟你现在一样呢。这句话是这么说的,你听好了:有什么爆炸不爆炸的!是我着相了。 *你比我当年还要利索。当年我是经老人多次呵斥才知道回头的。 我浮。万里长征第一步,齐老师多提携。 *以后的道路当然还很长。只是有了这个第一步,就已经不辜负今生了。
千座后原来是这样开悟的
某师兄与齐老师的问答录
以下“*”打头的是齐老师的教诲。
一开始打坐我怕坚持不下来,就用散盘,后来感觉差不多了,就用单盘;有一段时间尝试双盘,只能坚持50——60分钟。因为中途要换腿,很不方便,又改回用单盘。是不是一定要双盘啊?
*我先要知道,您说的“气象”是指什么?也就是说,您认为要怎么样才算“打开本来”。
我从书上看的是“大地平沉”、“桶底脱落”、“一下子爆开来”,总之也要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吧。连一禅二禅的感觉也没有,每次打坐都不轻松
。五年来,也不能说一点省悟也没有,但好像总有点猜测的成分,就像这一次收到您的来信,让您这一问,我也好像踏实了一点又好像猜测了一点,可还是不究竟。就是这种感觉。
按理说,无相是不可以说的。意识中的语言总有相对的成分,即老人说的“分别心”。但是,如果一定要试着用语言来表达那种无相的体验,就出来了“大地平沉”、“桶底脱落”之类的说法。但是,既然说了,就是有相。这是没有疑问的。诸位大德既然描述了,肯定有着某种体验,即是无法描述的描述。齐老师,您是知见”,可得吗? 这个所谓“正知见”也不可得。
老师抓学生的小辫子。
*即此“不可得”,是名正知见。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本无青山本无楼, 缘熟歌舞缘尽休。一旦打破游人醉, 杭州汴州共一州。
齐老师您好: 98年老人给我灌顶,我就开始打坐,但当时我只知道每天打坐,不知道打坐只是助修,还以为一千座内必定打开本来呢。后来听说很多师兄证见本来,我自己觉得没什么情况,有些纳闷。后来看老人的书,说没有情况最好,心里也就不着急,慢慢地坐呗。家人不太认可我打坐,我说三年后给你们个说法。三年后,仍然没什么感觉,心里有点发慌,心想,究竟是打开本来时我给忽略过去了呢,还是压根儿没戏?是不是手印不对?是不是偶尔几座(比如在火车上)没坐?这几年我出门在外打工,一个人闷闷地瞎修,如今我打坐五年了,痛也痛了,忍也忍了,不要说修如此殊胜大法,就算练气功也该有点气象了。见到身边有很多人有意近佛学佛,我却不敢接引,真是有点着急呀。齐老师您能不能帮我鉴定一下,我这是怎么了,究竟有没有长进?以后具体该怎么做?
哎哟,哎哟,不好意思。
* ^o^
**************************************************************************
“不昧因果”咋就让他“释然”了呢?
齐老师,我把公案写在这封信里: [《佛法修证心要》禅海微澜.大机大用(p.176)] 如百丈野狐公案。当僧
也就是说,怎样鞭策自己?
*哈哈!那就再说一边:着相的习气还会泛起,此时急须凛然一觉,不跟着相跑。
原本有很多话要说的,让这个"凛然一觉"弄得茫茫然的,又觉得无话可说。这也不求,那也不求,这也不可得,那也不可得,整天干什么呢?
*哦?非要有求、非要可得,才能做事吗?
*心密修心不修腿,不是一定要双盘。
懂了。谢谢。
我右腿膝盖摔过,每到一小时过后气顶到腿上就疼,身体就前后摇动以减轻疼痛,好像不由自主的,强迫它不动,但坚持不了多长时间又动起来了。另外肩部颈部都有筋缩紧似的,气顶到,就要抻脖子幌肩膀,里面咔吧咔吧地响,甚至白天工作时也要这样,很出洋相。这是我练气功时落下的毛病,不知怎样对治?
*对治这个,只有放松,要轻松自然才好。
知道了,谢谢。
还有两个问题: 1、下坐后是散步(至少200步)还是不要动立即歪在那儿睡?好像这两种说法都有。
*这不重要,都可以的。
哦,我可能对“法”的看法太拘谨了。
*断除烦恼得大自在嘛,不能拘谨。
我怕自己弄错了,没出息,对不起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