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水土流失区小水平沟播草治理模式及其效益

合集下载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标准》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标准》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标准》摘要:I.引言- 介绍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的背景和重要性II.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定义和目标- 解释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含义- 阐述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目标III.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开发标准- 治理策略与措施- 工程措施- 生物措施- 农业技术措施IV.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实施效果- 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生态效益V.结论- 总结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标准的意义和价值正文:I.引言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是在尊重自然规律和科学的基础上,对小流域水土流失进行综合防治和治理,以实现流域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这一综合开发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旨在为我国小流域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

II.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定义和目标小流域综合治理是一种针对小流域水土流失的综合性治理措施,旨在恢复和改善流域生态环境,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流域经济发展。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主要目标是:1.降低水土流失,提高水源涵养能力2.优化土地资源利用,提高农业生产水平3.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平衡4.提高流域抗灾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活水平III.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开发标准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开发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治理策略与措施- 针对不同类型的小流域,制定相应的治理策略和措施- 坚持工程、生物、农业技术相结合,实现综合治理2.工程措施- 实施水土保持工程,如梯田、台地、水平沟、鱼鳞坑等- 建设小型水利工程,如水池、水窖、排水系统和灌溉系统等3.生物措施- 植树造林,增加地表植被覆盖率- 封山育林、育草,保护生物多样性4.农业技术措施- 推广先进的灌溉技术,如喷灌、滴灌等- 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发展生态农业和节水农业IV.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实施效果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1.经济效益- 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 优化土地资源利用,促进流域经济发展2.社会效益- 改善流域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减少水土流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3.生态效益- 增加地表植被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平衡V.结论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为我国小流域综合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小流域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

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

生态工程技术
01
运用生态工程技术,如生态护坡、生态堤防、湿地恢复等,对
受损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重建。
生物修复技术
02
利用生物修复技术,如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等,治理污染土
壤和水体,恢复生态系统健康。
综合治理技术
03
采用综合治理技术,将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措施相结合
,对山区小流域进行全面治理和修复。
推广绿色防控技术
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量。
测土配方施肥
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需肥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案, 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用量。
水肥一体化
结合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实现水肥一体化管理,提高水 肥利用效率。
畜禽养殖污染治理
养殖布局优化
合理规划畜禽养殖区域布局,控制养殖规模,减少养殖污染对环境 的影响。
社会参与机制
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 与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形成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共建的 良好氛围。
02
水土保持措施
植被恢复与保护
退耕还林还草
将坡度较大、水土流失严重的耕 地恢复为林地或草地,提高地表
植被覆盖度。
封山育林
对具有天然更新能力的疏林、灌 丛或采伐迹地,通过封禁和人工 促进手段,使其成为森林或灌草
加强对当地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挖掘乡村特色文化元 素,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美丽乡村。
06
综合治理效益评估
生态效益评估
01
植被恢复
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措施,提高山区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
,改善Hale Waihona Puke 态环境。02水源涵养
加强小流域内的水源地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提高水源涵养能力,保障

水土保持措施及效益分析

水土保持措施及效益分析

水土保持措施及效益分析水土资源是流域生态中最为重要的资源,过去滥砍滥伐以及开荒种地等冲动开发行为严重破坏了流域生态,因而造成大量的水土资源流失。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社会各界逐渐加大了对该问题的重视力度,而不同地区也总结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土保持措施,例如生物林草保持水土、科学耕作保持水土等,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文章针对目前常用的几类水土保持措施进行了论述,并通过定量分析的方式分析了这些方式最终的水土保持效果,从而为后期的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标签:水土保持;减水减沙;措施;效益水土流失是当今我国面临的最严重的资源流失问题,由于水土流失,大量的土地资源遭到破坏,土壤退化不仅致使流域生态遭到破坏,更致使下游淤积引发各类自然灾害。

另外由于水流带走了大量的泥沙,因而水资源质量日渐下降,这也进一步加剧了水危机,影响了流域内人们的生产生活。

随着水土流失引发的各类环境矛盾的加剧,各地开始加大了治理力度,开始将水土保持作为当地发展的重点工作,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已经成为当前我国进行国土整治工作的核心任务。

而在不断的实践中,我国也总结出了诸多实效性较强的治理措施,但是由于这里环境不同、治理条件的差异,这些水土保持措施还需要有效的定量描述,以此提高水土保持布局的科学性、合理性。

总结我国目前的水土保持措施,大致可以将其分为生物林草水土保持、耕作水土保持以及工程性水土保持三类措施,下面便针对这三类措施展开分析。

1 水土保持措施分析1.1 生物林草水土保持生物林草措施在水土保持中应用最为广泛,通过植树种草的方式,增加水土流失区域的植被覆盖率,以此对水土流失区域地表进行保护,避免地表土壤直接受到降水打击。

地表覆盖的植被增加还能有效拦蓄径流,对流域水文状态进行调节。

由于植物根系作用,提高了突然的抗冲刷力,从而减少水流带走的泥沙量,降低土壤受到侵蚀的力度,從而改善流域生态,并进一步改良土壤。

此种生物林业系统在水土保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有效改善了流域生态系统状况,而植被的自我繁殖也有效解决了水土流失问题。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典型案例分析
黄土高原小流域治理案例
通过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的综 合治理方式,成功控制了小流域的水土流失,提高了土地 生产力和生态环境质量。
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案例
淤地坝是黄土高原地区一种重要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通 过拦截泥沙、淤地造田,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提高了农 业生产能力。
实施生态补偿机制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水土流失治理地区给予经济补偿和政策扶持。
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
加大对水土流失治理的监管和执法力度,确保治理措施的有效实施。
05 治理成效评价及存在问题
治理成效评价
1 2
植被覆盖度提高
通过大规模的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 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度显著提高,有效减少了水 土流失。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 原为例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水土流失现状及危害 • 水土流失成因分析 • 治理措施与技术手段 • 治理成效评价及存在问题 • 未来发展趋势与策略建议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探讨黄土高原地区水 土流失的现状、成因 及危害
提出进一步加强水土 流失治理的建议和展 望
分析当前水土流失治 理的措施及其效果
黄土高原地区概况
01
02
03
04
地理位置
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偏北, 地跨山西、陕西、甘肃、青海
、宁夏及河南等省区
气候特点
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集 中且多暴雨,蒸发量大
地貌特征
地形破碎,沟壑纵横,水土流 失严重
土壤特性
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易 被侵蚀
02 水土流失现状及危害
水土流失现状
01
02

研究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研究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研究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伍顺平引言:水土流失问题作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常见问题之一,若没有及时治理,会严重影响周围生态环境。

结合现阶段我国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现状可以得知,通过采取科学的治理措施,不仅能够提升周围生态环境,而且可以提高各项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鉴于此,本文深入分析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要点,核心内容如下。

一、加强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重要价值第一,提高拦沙效果。

沙土长时间受到外界雨水的冲刷,容易出现疏松现象,若治理不及时,特别容易被外界雨水冲走,导致地表形成沟渠,水土流失现象越来越严重。

通过加强对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力度,能够显著减少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明显降低河流含沙量,起到较好的拦沙效果。

第二,提高该地区的经济生产水平。

受外界水土流失现象的影响,耕地的表层土壤快速流失,土壤的肥沃程度急剧下降,使得该地区的庄稼生长速度缓慢,降低农业生产水平。

同时,受到水土流失的影响,各类经营生产难度不断增加,需要消耗大量的物力、财力与人力,影响各类经济生产活动的顺利开展。

通过加强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力度,能够避免肥沃土壤大量流失,进一步提升该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

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分析1.工程层面的综合治理措施。

为了防止出现大面积水土流失现象,在实际治理工作当中,需要从工程角度入手,对于水土流失问题比较严重的区域,由于工程建设不完善,存在较多的不足与缺陷,导致该地区出现较大面积的水土流失现象,对于治理人员来讲,要明确工程层面存在的核心问题,并找到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制定出科学的综合治理措施,确保小流域水土流失问题得到更好解决。

结合治坡工程特点能够得知,因为该地区的山区坡面比较多,主要表现为梯田形式,将梯田设计为层级结构,能够更好的缓解外界降雨所带来的冲刷,防止出现水土流失现象。

同时,不断提升梯田平整度,能够积蓄较多雨水,外界降雨积蓄到梯田内部,为梯田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提供水分,显著降低农业灌溉成本。

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水土保持措施解析

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水土保持措施解析

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水土保持措施解析摘要:在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开展环节,为解决水土流失等多种问题出现。

本文在分析小流域水土流失危害特征的同时,对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要求以及水土保持措施进行了详细探讨。

希望在本文的论述后,能给该领域的工作人员参考。

关键词: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技术措施引言对于小流域而言若水土保持工作不够完善,很容易出现水土流失等情况出现,给环境保护造成影响很大。

所以在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开展时,要明确水土保持措施的应用范围,加强措施应用管理,这样才能提升整治效果。

1小流域水土流失产生的危害小流域比较常见的水土流失就是轻、中度的水力侵蚀,以面蚀为主的侵蚀问题,在长期发展之下,影响范围不断的扩大,同时还会存在片蚀、细沟侵蚀等。

因为长期运行中,地形条件、降水、人为等方面因素的影响,造成出现沟壑的情况。

水土流失一旦发生,会给区域内自然景观造成非常大的影响,产生的破坏力是巨大的,且长期侵蚀出现的沟壑也会导致自然区域损坏。

如果还存在降雨集中、量大的情况,大量的径流产生冲刷的作用,极易出现跑土、跑肥的问题,土壤肥力急剧下降,土壤沙漠化造成农业生产无法继续,给农民带来巨大的损失。

有些小流域自身也会存在地势起伏变化的情况,坡耕地并未采取有效的保护与管理措施,上游水径流无法蓄积。

在突降大暴雨的天气条件下,大量水流倾泻而出,夹杂着泥沙,对于道路、桥涵产生巨大的冲击作用和影响。

如果不能有效采取应对措施,导致水利工程通畅性下降,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受到严重的影响。

2小流域水土保持的基本原则2.1保护生态植被免被破坏对于原生态植被而言,它属于自然进化而成的,在一定的范围内与自然降雨与土壤的性质有着密切的联系。

如果小流域出现降雨量增大的情况,植被生长过于茂盛,演化速度加快,植被地表功能也会提高;倘若小流域的雨水量不多,那么植被的自然生长就会受到影响。

因此,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加强水土流失治理,植被分布的合理性,避免应用人工植草种树的方式,容易破坏生态平衡。

解析水土流失的危害及治理措施

解析水土流失的危害及治理措施

解析水土流失的危害及治理措施水土流失危害水土流失在我国的危害已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它不仅造成土地资源的破坏,导致农业生产环境恶化,生态平衡失调,水灾旱灾频繁,而且影响各业生产的发展。

水土流失不仅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造成群众生活贫困,而且为下游江河带来严重的洪水泥沙危害。

被洪水淹没的地方,不论城镇和农村,人民的生命财产都遭受严重损失。

一、解析水土流失的危害及治理措施我国水土流失的状况水土流失面积大、分布广,而且强度大、侵蚀重,再加上成因复杂,区域差异明显。

泥沙淤积在湖泊、水库、河床,对整个国民经济建设造成的危害更是十分深远,在全国各省(区)不同程度地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我国是个多山国家,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3,土地荒漠化、盐硷化面积也不断扩大。

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降水量集中,雨季降水量常达年降水量的60%一80%,且多暴雨。

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沙化、贫瘠化、渍涝化以及自然生态失衡而引起的水旱灾害等,使耕地逐日退化而丧失生产能力。

而其中水土流失尤为严重,乃是我国的又一个严重危机。

二、解析水土流失的危害及治理措施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水土流失是不利的自然条件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互相交织作用产生的。

不利的自然条件主要是:地面坡度陡峭,土体的性质松软易蚀,高强度暴雨,地面没有林草等植被覆盖;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诸如:毁林毁草,陡坡开荒,草原上过度放牧,开矿、修路等生产建设破坏地表植被后不及时恢复,随意倾倒废土弃石等。

水土流失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这些自然因素必须同时处于不利状态,水土流失才能发生与发展,其中任何一种因素处于有利状态,水土流失就可以减轻甚至制止,我国产生水土流失的地形地貌主要有三种:一是坡耕地,二是荒山荒坡,大片的荒山荒坡被裸露,坡陡,植被很差,特别是草皮一旦遭到破坏,侵蚀量将成倍增加。

三是沟壑,有沟头前进、沟底下切和沟岸扩张三种形式。

水土保持小流域开发治理问题初探

水土保持小流域开发治理问题初探

水土保持小流域开发治理问题初探摘要:水土流失造成泥沙淤积抬高河床,干旱洪涝灾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土地资源损失,影响水资源使用效益,本文分析了水土保持小流域的治理措施。

关键词: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问题0 引言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应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和水土损失,亦称水土损失[1]。

如今,我国许多省份水土流失情况日益严重,使当地的经济与工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严重地制约和影响。

1 小流域综合治理现状小流域通常是以分水岭和出口断面为界限所形成的集水单元,我国的相关工作人员对小流域的理论实践与技术创新不断研究,水土流失生态环境保护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的飞速发展。

由于每个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以及经济水平等情况都不相同,因此对小流域的治理方向、治理措施及治理目标都不能相同。

近几十年来,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工程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治理起来难度很大,因为水土流失是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在农村中是一项基础性工程,如果不能有效治理,水土资源就不能有效地得到保护,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也不能得到有效发展。

从目前整体工作的成效来看,除了几个国家重点项目,大多数小流域的治理规划,都只依靠水利水保部门进行规划,但这项工程的建设涉及到了农业、林业、国土资源等多种部门,它需要很长的治理时间,管护起来比较困难,各个部门如果不能互相协调,不能调动整体资金的投入,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2 水土保持小流域的治理问题研究2.1 提高对小流域治理的群众积极性。

我国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严重和生态的不平衡是导致我国农村经济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制约着经济的发展,更是小流域治理工程的一项巨大工程,需要大量人力和财力的投入,关键是要调动起广大群众的积极性,要靠政府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激励机制。

2.2 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

各个区域要结合本地不同的经济状况来进行在小流域治理工作的开展。

小流域治理技术探讨和效益分析

小流域治理技术探讨和效益分析

19 9 2年开始 , 全旗范 围内开展 了 “ 小流域治理工程”的综合开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又能调动广大群众 治山治水造林 的积极 发治理 山区技术 ,立足实际 ,由单纯注重生态防护林 建设 向生 性。巴林右旗经过几年的建设 ,原来光秃的荒 山,现在 变成绿 态 、经济兼用型防护林转 变。兼顾 了长远效益与近期效益 、全
巴林右旗属于半干旱大陆性气候 ,冬季寒冷而漫长 ,夏季 坑 、水 平沟等整地方式 ,栽植油松 、侧柏 、山杏和榆树等水 土 5 炎热短促 ;春秋季气温变化剧烈 ,春季多大风 ,降水量少 ,常 保持林 、薪炭林 ;山中部 2 。 以下缓坡采取水平沟或水平阶整 遭春旱的威胁 ,素有 “ 旱巴林 ”之称 。年平均 气温 5c,1 o 月平 地 的方式栽植果树 ,营造水土保持林和经济林 ;山脚修水平梯 均气温 一 37 ,7 1 l℃ 月平均气温 2 o 3c,≥ 1 o 积温 2 6  ̄ 0c 9 0C,无 田 ,种植农作物 、药材 、果树 经济林或速生丰产林。此举被群
和山地资源 ,因地 制宜,因害设防 ,宜林则林 ,宜果则果 ,努
2 5 1东 经 1 。 1 0 ” 一 1 0 0 4 ” ,南 北 力挖掘土地生产潜 力,发挥林业植物措施多功能综合效益 ,在 3 5 8 1 2 9 。 4 2 2
1 0公里 、东 西 1 5公里 ,地势 由北 向南逐渐 降低 。海拔最 高 保证生态效益 的前提下 ,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4 5 为 1 5 米 ,最低为 3 1米 ,平均海拔 8 0米左右 。该地 区地 91 6 0 1 、综合 开发利 用 以小流域为单位 , 以综合治理 为主体 , 对山地全面治理。 根
维普资讯

整沟壁、挡水土埂和梯面 。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效益计算方法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效益计算方法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 15774─1995)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的原则、内容和方法。

关于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的效益将另外制定计算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水蚀地区和水蚀与风蚀交错地区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效益计算,同时在大、中流域和不同范围行政单元(省、地区、县、乡、村)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中也可采用。

本标准对水土保持效益的计算,首先用于弄清治理现状的效益,为治理现状调查和治理成果验收服务;在此基础上,可用于水土保持规划中的效益预测。

2 效益计算的分类本标准规定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包括基础效益(保水、保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四类。

四者间的关系是:在保水、保土效益的基础上,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四类效益的计算内容见表1。

表1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分类与计算内容表3 基本规定3.1 效益计算的数据资料来源水土保持效益计算,以观测和调查研究的数据资料为基础,采用的数据资料必须经过分析、核实,做到确切可靠,才能纳入计算。

3.1.1 观测资料,由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小流域内直接布设试验取得;计算大、中流域的效益时,除有控制性水文站进行观测外,应在流域内选若干条有代表性的小流域布设观测。

如引用附近其他流域的观测资料时,其主要影响因素(地形、降雨、土壤、植被、人类活动等)应基本一致或有较好的相关性。

各项效益的观测布设与观测方法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

3.1.2 调查研究资料,在本流域内进行多点调查,调查点的分布,应能反映流域内各类不同情况。

3.1.3 无论观测资料或调查资料,都应进行综合分析,用统计分析与成因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肯定其确有代表性,然后使用。

3.1.4 观测资料如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某些漏缺,应采取适当方法,进行插补。

3.2 根据治理措施的保存数量计算效益3.2.1 水土保持效益中的各项治理措施数量,采用其实有保存量进行计算。

对统计上报的治理措施数量,应分别不同情况,弄清其保存率,进行折算,然后采用。

宁夏固原市原州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及效益

宁夏固原市原州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及效益

作者简介:杨德川(1968—),男,宁夏固原人,水利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土保持工作。

收稿日期:2022-04-05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按照“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1],宁夏固原市原州区通过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总结符合原州区实际的治理模式,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2]。

1基本情况原州区隶属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地处宁夏南部、六盘山东北麓、黄土高原中西部,是黄河一级支流清水河的发源地。

原州区现有土地面积2739.01km 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2072.00km 2,占土地总面积的75.65%。

原州区有农业人口26.94万人,耕地面积86780hm 2,人均耕地面积为0.322hm 2。

原州区境内分为东北部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南部的土石山区和北部的清水河谷川台地。

境内有3条主要水系(茹河、清水河、葫芦河)、38条支流(小河、张易河)等,以及4大水土流失区域(黄土丘陵沟壑残塬水蚀区、六盘山水蚀区、黄土丘陵沟壑水蚀区、黄土丘陵沟壑水风蚀交错区)。

多年平均侵蚀模数6500t/(km 2·a),年土壤流失量达1243.2万t。

除清水河谷川台地外,大部分地形沟壑纵横,加之水流常年冲刷土壤、侵蚀河床、毁坏农田,水土流失日益加剧[3]。

经多年综合治理,原州区的生态环境、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业面源污染减轻,农村人居环境优化。

宁夏固原市原州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及效益杨德川宁夏固原市原州区水土保持工作站,宁夏固原756000摘要: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地处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近年来,原州区根据自然地理特点和多年综合治理经验,创建了适合当地实际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模式。

文章介绍了原州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及综合治理取得的基础、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以期为生态环境保护发挥推广示范作用。

武山县徐黄沟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分析

武山县徐黄沟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分析

912023.8武山县徐黄沟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分析魏向喜(甘肃省武山县水土保持站,甘肃 武山 741300)1 小流域自然概况徐黄沟小流域位于武山县榆盘镇,小流域总面积为1.87平方公里。

地处宁南陇东丘陵沟壑蓄水保土区。

地貌类型为丘陵沟壑地貌,地面坡度大,沟壑纵横,具有典型的黄土高原梁峁沟壑类型区地貌特征。

水土流失严重,植被稀少。

植被类型主要为人工栽植的乔木林和高山草甸,零星分布于梁峁沟坡、沟道。

降水分布不均,多集中在7~9月,汛期(6~9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5%,降水量年际变化大,根据武山县气象站2000~2020年实测资料,项目区多年平均降水量450毫米。

小流域内有徐黄村1个行政村,总人口587人,人均收入3794元。

2 水土保持措施布置与设计2.1 布设原则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小型水利水保工程为主要内容和重点。

坚持坡面治理与沟道治理相结合,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

通过对自然、经济社会条件的综合考虑及治理现状的分析,结合当地乡村振兴发展产业调整交通路网结构的思路新修生产道路,在村庄周边易滑坡地段布设护坡工程,配套排水渠和道路硬化工程。

针对小流域内地形地貌、自然气候、土壤条件,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和水土流失特点,集中连片,因地制宜,以治理保护和开发利用水土资源为基础,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中心,将林草措施和工程措施有机结合,进行综合治理。

围绕流域内群众急、难、愁、盼需求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为切入点,结合群众脱贫、产业发展和治理水土流失的需要。

做到统筹兼顾,科学布局,改善生态环境和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激发广大群众水土流失治理的积极性。

2.2 措施设计在大于15°的坡耕地营造花椒经济林,荒山荒坡栽植侧柏;在侵蚀严重的沟道兴建谷坊防止沟底下切;在硬化的村村通道路路边布设排水渠溢流面、消力池和跌水,相互结合,防止路面被水冲毁;在村庄易毁路边修筑护坡,保障村民的生产生活安全。

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生态效益研究

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生态效益研究

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生态效益研究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由于长期的水土流失,黄土高塬沟壑区的生态环境面临严重的破坏。

为了有效保护和恢复黄土高塬沟壑区的生态环境,进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已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将对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生态效益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一、黄土高塬沟壑区的生态环境现状黄土高塬沟壑区地势起伏较大,土质松软,降水不均,易造成水土流失。

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大量的土地被开垦用于农业生产,加剧了土地的裸露和侵蚀,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生态效益1. 减少土壤侵蚀通过植树造林、修建梯田、植草护坡等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土地的裸露,降低水土流失,减少土壤侵蚀的程度。

2. 保护生物多样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可以改善土地的生态环境,为植物和动物提供更好的生存条件,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保护。

3. 促进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通过治理沟壑,修建水库和灌溉系统,可以有效地保持和利用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为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提供更加稳定的水源供应。

4. 改善空气质量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可以减少土地的风蚀,改善空气质量,减少沙尘暴对人体健康和农作物的影响。

5. 促进生态经济的发展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可以改善土地的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推动当地的生态经济发展。

三、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关键技术1. 梯田建设梯田是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保持的重要技术手段,它可以有效地减缓坡耕地的水流速度,降低水土流失的程度。

2. 植树造林植树造林可以有效地改善地表的风速,抵抗风蚀,减少土壤流失,提高土地的植被覆盖率。

3. 沟道整治沟道整治是解决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流失问题的关键技术之一,通过修建护坡、排水沟等工程,可以有效地减小沟壑的流速,减缓水流,降低侵蚀。

4. 秸秆还田黄土高塬沟壑区农业生产中产生了大量的秸秆,如果将秸秆还田,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的结构,增加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地的保水保肥能力,减少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农业耕作措施是指在水蚀或风蚀的农田中,采用改变地形,增加植被、地面覆盖和土壤抗蚀力等方 法达到保水、保土、保肥的措施。
水土保持林业技术措施指利用天然林或通过恢复、培育森林达到防治水土流失目的,按照土壤侵蚀的形式和 程度,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地配置和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护坡林、沟道防护林、固沙林、牧场防护 林和护岸护滩林等。
中央财政拨付2013年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资金万元,项目建设范围涉及山西、重庆、宁夏等7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中央财政已累计拨付2013年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资金万元,占全年水土保持项目中 央财政补助资金的100%,主要通过坡改梯、林草工程、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等治理措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 农业综合开发提供生态保障。
水土保持
避免水土流失的措施
01 特点
03 主要措施 05 效益评价
目录
02 简介 04 意义 06 国内现状
07 保持措施
09 植被 011 延伸阅读
目录
08 作用对象 010 相关法律
水土保持,是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提高土地生产力,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事业。
水土保持是指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八十年代以来,进入了一个以 小流域为单元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新阶段。小流域是指以分水岭和出口断面为界形成的面积比较小的闭合集 水区。流域面积最大一般不超过50平方公里。每个小流域既是一个独立的自然集水单元,又是一个发展农、林、 牧生产的经济单元,分布在大江大河的上游。一个小流域就是一个水土流失单元,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全过程 都在小流域内产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治理水土流失,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中华民族长远福祉。对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出台了一 系列支持水土保持的政策举措,推动水土保持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

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体系

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体系

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体系1、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水土保持工程是应用工程的原理,防治山区、丘陵区、风沙区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并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是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水土保持生物措施及其他措施同等重要,不能互相代替。

我国根据兴修目的及其应用条件,水土保持措施分为以下四种类型:山坡防护工程,山沟治理工程,山洪排导工程,小型蓄水用水工程。

1.1山坡防护工程山坡防护工程的作用在于改变小地形的方法防止坡地水土流失,将雨水及融雪水就地拦蓄,使其深入农地、草地或林地,减少或防止水土流失,增加农作物、牧草以及林木可利用的土壤水分。

同时,将未能就地拦蓄的坡地径流引入小型蓄水工程,在有发生重力侵蚀的坡地上,可以修筑排水工程或支撑建筑物防止滑坡作用。

属于山坡防护工作的措施有:梯田、拦水沟埂、水平沟、水平阶、鱼鳞坑、山坡截流沟、水窖、蓄水池及斜坡下部的挡土墙。

1.1.1梯田梯田是山区、丘陵区常见的一种基本农田,它是由于地块顺坡按等高线排列呈阶梯状而得名。

在坡地上沿等高线修成台阶式或坡式断面的田地。

梯田可以改变地形坡度,栏蓄雨水,增加土壤水分,防止水土流失,达到保水、保土、保肥的目的。

是改造坡地,保持水土全面发展山区,丘陵区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举措。

我国规定,25°以下的坡地一般可修成梯田种植农作物,25°以上则应退耕植树种草。

1.1.2拦水沟埂拦水沟埂是一种蓄水式沟头防护工程,以蓄为主,可将拦蓄水用于生产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其作用是在于用改变小地形的方法防止坡地水土流失,将雨水及融雪水就地拦蓄,使其渗入农地、草地或林地,减少或防止形成坡面径流,增加农作物、牧草以及林木可利用的土壤水分。

同时,将未能就地拦蓄的坡地径流引入小型蓄水工程。

在有发生重力侵蚀危险的坡地上,可以修筑拦水沟埂,防止滑坡作用。

谈谈水土保持发展的制约因素和改进措施

谈谈水土保持发展的制约因素和改进措施

谈谈水土保持发展的制约因素和改进措施水土流失现状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其水土流失的基本特点是:分布广、类型多、强度高、危害深、治理难度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以水土保持为中心的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建立了国家级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在全国各小流域开展了山、水、田、林、路、电、村综合治理,修建了一大批蓄水保土工程。

1. 水土流失的危害1.1枯水季节水量减少,容易发生涝灾水土流失的首要后果是使枯水季节水量减少,严重的是水源枯竭,河道断流,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使土壤蓄水量减少,土壤颗粒间的空隙占土壤总体积的30%~50%,空隙是水份存在的空间,是涵养水源的关键,由于土壤随水而去,贮水空间就随之丧失,土壤的蓄水量也因此减少,从水文角度讲,是增强了径流的年内变化,使洪水季节水更多,枯水季节水更少;第二,水土流失使得梯田、水塘、水库、湖泊、河道等发生淤积,蓄水容积减小,蓄水量也相应减少,也同样使汛期水更多,枯季水更少。

水土流失容易造成涝灾。

1.2增加地表径流,加剧洪水泛滥水土流失使枯水季节水量减少,但在洪水季节恰恰相反。

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植被大部分遭到了破坏,同时,山区更容易发生水土流失。

当暴雨发生时,由于地面坡度大,植被不够,坡面截流能力较差,土壤表层涵水能力低,使得降雨强度远远大于土壤入渗速度,雨水来不及入渗,迅速大量产流,瞬时形成山洪,洪水过程与暴雨过程相似,陡涨陡落,历时短暂,凶猛的洪水夹杂泥沙倾泻而下,使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1.3造成河库淤塞,降低水利工程的效益由于表层土壤裸露,在水力的侵蚀下,大量泥沙随地表径流流向水库、江河,一方面淤积的泥沙减少了库容,削弱了水库的防洪能力,减少水库的使用寿命,严重时易造成漫坝、垮坝等灾害,另一方面造成沟渠江河河床抬高,严重影响行洪能力,致使洪水宣泄不畅,水位上涨。

1.4容易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由于植被破坏、径流改变,土壤乃至地质结构受到影响,一遇暴雨,极易形成山体滑坡和泥石流,造成山洪灾害。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简述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简述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简述摘要:小流域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综合性,这就需要结合附近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现状和发展要求,立足水土流失现状问题,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二者共同改善的良好局面。

关键词: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简述前言:小流域不仅是一个完整的水土流失单元,也是一个生态系统。

因此,在小流域生态综合治理过程中,水土流失治理尤为重要。

将水土保持技术应用在小流域综合治理当中,不仅可以有效治理水土流失,也能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治理过程中,要注意结合水土流失原因、地形条件及当地社会发展规划,切不可盲目治理,因地制宜选择最合适的水土保持措施,从而达到最佳的治理效果。

1水土流失的危害和保持水土的重要性水土流失问题是生态环境问题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水土流失给国家和社会带来的经济损失和对自然环境的危害是难以估量的。

在大雨天气里,土壤受到雨水的强力冲刷,地表较为疏松的土粒随着雨水沿着地势倾泻而下,泥沙会阻碍道路交通,这就极易造成交通瘫痪。

大量的泥沙也会堵塞桥洞的出水孔,这就容易造成堰塞效应,在泥沙淤积的河段形成雨水的蓄积,这对下游来说,是非常危险的。

小流域内水土流失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破坏,极易发生旱涝灾害,加重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危害。

水土流失已经是生态环境领域的一个棘手问题,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负面影响非常突出,也给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这就需要从实际入手,抓紧治理水土流失问题,尽快恢复水土流失地区原有的面貌。

经过治理的土壤,慢慢地恢复了之前平整的土地,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得以持续,这就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对于保护自然环境和保证经济生产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2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作用2.1有助于提升拦沙效果沙土经过雨水的不断冲刷后,较为疏松,极易被雨水冲走,而且地表经过一次次地冲刷后形成沟壑,更加加剧了水土流失的严重程度。

水土流失的形式中沙土的流失是其中一种重要形式,虽然晴朗无雨的天气不会出现水土冲刷的现象,但是在风大的天气中,细小的沙土颗粒伴随着大风飘扬在空气中,形成沙土天气,这也为天气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建平县嘎岔沟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与成效

建平县嘎岔沟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与成效

建平县嘎岔沟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与成效李永生(建平县水资源办公室,辽宁建平122400)中图分类号:G424,S157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673-5366.2021.04.19摘要:建平县嘎岔沟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的要求,于2017年8月~2018年7月实施完成,对流域内水土流失区进行了坡耕地治理、经济林营造、封育治理、沟壑治理等水土保持建设。

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耕作措施与管护措施相结合,初步形成了全方位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不仅改善了流域内群众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而且对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随着各项措施的实施及其功能全面发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效日趋显著。

关键词:嘎岔沟小流域;治理措施;成效 建平县作为国家和辽宁省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十几年来始终坚持水土保持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牢固树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理念,将小流域综合治理与生态环境建设、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结合,形成了政府、相关部门、广大群众共同参与的机制,通过综合治理,监督管护,积累了大量的治理水土流失模式和经验,为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探索出了切实可行的治理水土流失的新路子。

自2003年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以来,建平县经过近20a的努力,共有40多条小流域先后列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治理,完成省以上投资4000多万元,治理面积257.87km2,嘎岔沟小流域2017年荣幸列入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通过1a的努力,对该流域实施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初步形成了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达到预期效果。

1 小流域概况嘎岔沟小流域位于辽宁省建平县热水畜牧农场境内,属西辽河支流老哈河中游,流域内的土壤侵蚀类型主要以褐土、风沙土、草甸土为主,植被属于华北植物区系,长期不合理的农业及其他活动使原生天然植被不复存在,植被以人工林为主,树种主要有杨树、油松、沙棘、荆条等,经济林主要有山杏和枣树,草种主要有狗尾草、蒲公英、燕麦草、披碱草等。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灾害和防治效果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灾害和防治效果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灾害和防治效果- 水利治理简介:黄土高原有水土流失面积45.4万km2,占土地总面积的71%,治理前每年流入黄河泥沙16亿t,流失严重程度是世界罕见的。

这里的水土流失,包括土壤侵蚀的3种主要形态,即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和风力侵蚀。

关键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灾害和防治效果世界著名的黄土高原,包括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7个省(自治区)的46个地(盟、州、市)、306个县(旗、市、区),总面积约64万km2,总人口8700多万人。

本区地处我国中部,历史上曾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但是,今天这里的水土流失灾害十分严重,是我国著名的低产贫困地区,又是黄河下游洪水泥沙灾害的根源。

多年来,如何防治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一直是举世瞩目的重大课题。

水土流失灾害严重黄土高原有水土流失面积45.4万km2,占土地总面积的71%,治理前每年流入黄河泥沙16亿t,流失严重程度是世界罕见的。

这里的水土流失,包括土壤侵蚀的3种主要形态,即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和风力侵蚀。

水力侵蚀有面蚀和沟蚀,面蚀主要发生在坡耕地,其次是荒坡;坡度越陡流失越严重;流失的结果,使土地肥力降低,直接影响农业生产。

沟蚀则以沟头前进、沟底下切、沟岸扩张3种形式,向长、深、宽3个方向发展,使沟壑数量日益增多,面积日益增大。

重力侵蚀主要发生在沟坡和沟头,常与水力侵蚀伴随而来,有崩塌、滑塌、泻溜、陷穴等形式,一般每处崩、滑土体数百立方米到数万立方米不等,是沟壑泥沙的主要来源;风力侵蚀主要发生在长城沿线的风沙区和干旱草原区,有毛乌索和库布齐两大沙漠,流沙面积6.5万km2,受风沙危害范围约2 0万km2。

沙漠自西北向东南侵蚀,每年平均前进3m左右,吞蚀土地,埋压农田,破坏牧场,阻塞交通,威胁村镇,危害甚大。

水土流失的危害,一在当地,二在下游。

对当地的危害,主要有以下两方面:首先是面蚀,坡耕地上水、土、肥长期大量流失后,土地日益瘠薄,田间持水能力很差,加剧了干旱的发展,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群众生活十分困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水土流失区小水平沟播草治理模式及其效益
摘要长汀县2000年来结合省为民办实事项目采取了一系列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其中小水平沟治理模式经几年治理观察,经治理后的流失区在林地生物群落特征、小气候特征、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上,有了明显的变化。

有力地推进了水土流失治理步伐。

关键词水土流失区小水平沟播草治理模式
2000年省委、省政府把以“长汀为重点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开展了新一轮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几年来,水土流失区采用小水平沟播草治理的模式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总结出了适合当地实际的小水平沟播草治理模式,探索出了治理水土流失的新路子,加快了治理步伐,有力的推进了治理进程。

1治理区概况
长汀县属低纬度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温和,雨量充沛,海拔高度在250-400m之间,岩性暗灰色、黑灰色的条带状片麻岩、眼球状片麻岩及变粒岩、黑云母花岗岩在长期湿热气候条件下发育着浓厚的红色风化壳,坡面强烈流失。

多年平均气温在18.5-19.36℃之间,最高极端气温39.1℃,最低极端气温-7.3℃,无霜期261天,平均日照时数1944.8小时,>10℃积温4100-4650℃,年降雨量1550-1650mm,降雨量集中,降雨强度大,3-8月的降雨占全年的76.2%。

因人为活动影响,原生植被多数遭破坏,在实施水土保持治理前,不少地方寸草不生,区域内地表仅剩马尾松老头树,马尾松年均生长量极低,盖度0.15%-0.35%,水土流失严重,土壤侵蚀模数在4500-6500t.a之间,土壤为花岗岩发育的侵蚀区,土壤地表流失殆尽,地力贫瘠,ph值5.5,土壤容重1.60g/cm,有机质含量1.50g/kg。

2小水平沟播草治理的理论依据
应用生物多样性原理、限制性因子原理、演替理论及水土保持学的坡面与径流的原理,因治理区内属强度以上流失地,土壤肥力低下是制约植被生长的限制因子,如何快速地覆盖地表,抑制因地表水土的继续流失而导致土壤肥力的进一步下降,成为最关銉的环节。

选择草被先行也符合植被的演替理论,它比灌木、乔木更容易做到快速覆
盖,当然为了达到地表快速覆盖的目的,追施肥料和适当的工程措施也是必要的。

3小水平沟播草的治理模式
3.1治理区的选择
山脊、山腰、山顶强度以上水土流失坡地,现有马尾松幼树每公顷1500株以上,植被覆盖在0.15-0.35之间的马尾松劣质林地。

3.2设计原则
本设计种草旨在加快植被恢复,治理流失地立地条件土质差,主要分布在山脊、山坡中上部。

所以必须做到适地适草,所选择的水土保持草种要求抗逆性强,保土性好,生长快且多年生。

3.3草种选择
根据多年试验选择宽叶雀稗。

3.4技术设计
3.4.1整地挖穴
在规划地按300cm×200cm株行距沿等高线布设小水平沟,品字型排列,沟面宽×深×底宽为50×30×30(沟深为沟下沿原坡面至沟底深度),沟内挖方土堆放在沟下沿踩实作埂,平均每亩沟长160m。

3.4.2下基肥回填土
在沟底挖松土10cm;每亩均匀撒施有机复混肥60 kg(每沟1.5kg );在沟上沿挖土覆盖10cm 后将土和肥料充分拌匀(应保证松土层在20cm 以上)。

3.4.3定植
每亩种乔木、灌木280株(灌木240株,乔木40株)。

苗木随起随运打泥浆并配钙镁磷,当年种植成活率应达85%以上。

3.4.4播草种
在沟埂上用耘田耙开浅沟5cm 以上;亩用宽叶雀稗种籽0.45kg 拌有机复混肥20kg ,山皮土80kg ,撒播在浅沟内,播后用锄或锹稍加镇压,播草当年应出苗整齐。

3.4.5幼草抚育管理
种草地实行全面封禁,乔灌林追肥在沟内两株中间开挖施肥小穴(裸根苗或容器苗定植15天后),每穴施BB肥0.1kg (2大两),亩用BB肥14kg,施肥后盖土。

沟埂草追肥胡枝子裸根苗或容器苗定
植15天后,待草籽出苗5cm以上高度时,亩用尿素5kg 在阴天或小雨前均匀撒施。

4 生态效益监测
据省、县水保监测站调查统计,2006年至2008年止,长汀县实施小水平沟播草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05hm2,保存率为95%。

治理区植被覆盖率由治理前的15—35%提高到65%以上,土壤侵蚀模数由治理前的4500—6500t/km2〃a下降到治理后的2500--3500t/km2〃a小气候、生物群落、土壤理化性状等特征都向良性发展,取得了明显的变化,效果显著。

4.1 小气候地温特征的变化
表1 治理地与对照地的20cm与 0cm地温观测数据
地点措施
2006年7月21日
观测时刻
9 时15 时
20cm 0cm 20cm 0cm
迳口2004年播草27.0 37.0 27.0 39.0 迳口对照30.5 41.0 31.5 51.5
从表1可以看出,其观测到的小气候20cm与0cm地温要素的差异极为显著,水土流失区的小气候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善。

4.2 生物群落特征的变化
4.2.1 植被生长量的变化
表2 治理地与对照地林木生长量调查表
地点措施
林分蓄积(立方米/公顷) 植被覆盖
(%) 2005年9月2006年9月年比增
迳口2004年播草28.7 33.5 4.8 68 迳口对照19.9 21.1 1.2 25 表3 治理地与对照地马尾松林年抽梢等调查表
地点
2006年9月
抽梢 (cm) 冠幅 (cm) 每百克叶含水量
备注治理区对照区比增治理区对照区比增治理区对照区
迳口75.8 18.5 57.3 294 188 106 52.5 50.0 2004年治理车田寨54.1 16.6 37.5 257 170 87 52.3 50.2 2005年治理
通过表2、表3的结果表明,小水平沟播草治理措施能有效地促进马尾松蓄积量、冠幅和树高生长,增加针叶含水量,起到了以草促
林的效果。

4.2.2 生物多样性特征的变化
表4 治理地与对照地生物多样性调查表
地点措施
2006年8月
盖度(%) 乔木(种) 灌木(种) 草本(种)
迳口2004年治理68 3 4 8 迳口对照区25 1 2 4
经对迳口治理区和对照区生物多样的调查结果可知,小水平沟播草对于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以草促林增加禁地植被效果佳。

4.3 土壤理化特征的变化
从治理区与对照区土壤样品的化验结果分析,土壤的化学及物理性质,如土壤有机质、土壤N、P、K含量等,土壤有效含水量、土壤孔隙度、土壤容重等指标,通过对流失地的治理后都得到明显的改善。

表5 治理地与对照地土壤理化性质分析表
地点措施
2006年8月
含水
率(%)
容重
(g/cm3)
总孔
隙度
(%)
毛管
孔隙
度(%)
非毛
管孔
隙度
(%)
PH值
有机质
(g/kg)
全量(g/kg)
N P K
迳口2004年治

10.88 1.45 47.96 36.51 11.45 5.90 8.66 0.25 0.20 5.85
迳口对照8.36 1.60 40.5 30.19 10.31 5.11 1.50 0.06 0.05 3.11
5 结语
水土流失区的马尾松林地生态环境恶劣,土壤条件不足于林木生长的需要,严重制约了林地的植物生长和植被恢复。

小水平沟播草治
理是有效的,是在改良林地土壤的同时,促进林木的生长和地表草被
的恢复,从而保护地表免受或减少流失,有利于土壤养分的积累,形
成有利于植被生长和恢复的良好生态环境。

经小水平沟播草治理的流
失区在林地生物群落特征、小气候特征、土壤的理化性质等方面,都
向良性发展,效果显著。

长汀县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中,探索总结出的流失区治理新路子,该模式以草先行,种草促林,符合自然植被的演替规律,是强度
水土流失区重建植被的有效途径,小水平沟播草是草地建植技术的关键。

该技术措施的推广应用,有力地推进了当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促进了水土流失治理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曾河水等.反弹琵琶与水土保持亚热带水土保持,2005(4):31~33
2、杨学震等著.丘陵红壤的土壤侵蚀与治理.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3、阮伏水等著.福建省花岗岩地区土壤侵蚀与治理.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