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课件
合集下载
第23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共24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这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位置在结尾(标题,也是结论)
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证法、道理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
小结:这篇议论文通过举例、讲道理来论证了要成才必先经受磨练的观点 ,激发人们克服困难,锐意进取。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1自然段列举的六位由卑微到圣贤的人他们是谁?想一想作者这样写的作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
学 习 目 标
⒈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⒉掌握一些字词的特殊用法,并准确翻译课文;⒊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⒋体会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
作者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被尊称为“亚圣”。 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思想,提出民贵君轻的政治主张。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bì
常常
过失。这里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
这样以后
同“横”,阻塞,不顺畅
奋起,指有所作为。
被人了解
在里面,指国内。
同“弼”,辅佐。
指国外。
使……生存发展。
“所以……”
这,这样的。
使……劳累。
使……饥饿。
使……苦恼。
使……穷困缺乏
使……受到阻挠
用这些来……
使……惊动,使……坚忍。
同“增”,增加。
所以上天将要把重任降临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的身体穷困缺乏,使他做事受到阻挠干扰,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没有的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精美课件
总结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先以六个出身低 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著名人物 为例,说明人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炼,才能有所作为, 才能成就大事,并由此引申,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经 受磨炼的益处,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的结论,由造就人才类推到治国的道理。
写作特点
1.论点鲜明,论证严密。 本文具有短论的特色,作者抓住实质问题——造就人 才与治理国家,以高度概括的语言作扼要论证,中心鲜明 突出,又有不少警句,读后发人深思。 2.句式整齐,朗朗上口。 例如列举历史人物,论述人的遭遇之苦均使用排比句 式,使文章气势磅礴,一气呵成。
曾益其所不能 益:增加。
益
香远益清
益:更加
人恒过然后能改 过:犯错
过
以其境过清
过:过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 古义:兴起,指被任用 今义: 送出
所以动心忍性
古义: 用来 今义: 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发于声,而后喻
古义:了解、明白 今义: 比喻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古义: 这,这样 今义: 判断动词
管夷吾举于士
使动用法:
1、必先苦其心志苦 2、劳其筋骨劳 3、饿其体肤 4、空乏其身空乏 5、动心忍性 6、行拂乱其所为
苦:使…痛苦 劳:使…劳累 饿:使......饥饿 空乏:使…经受贫困之苦
动、忍:使…受到震撼、使...坚韧 乱:使......受到扰乱
名词用作动词:
人恒过 过:犯错
动词用作名词: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入:在国内。 出:在国外。
卧薪尝胆,越王勾践在苦难当 中矢志不渝,立志报仇,终于打 败吴国,重振了越国的雄风。然 而在此以后,他却沉溺于安乐享 受之中,以至于最后重蹈吴王夫 差的覆辙,落得了一个可悲的历 史下场。所以,大家要谨记“生 于忧患死于安乐” 。
第23课《孟子三章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共22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赏析文章 全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举例论证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分两层) 第1层(舜发于……举于市):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的人物的事例,说明成就大业者都曾经过一番艰苦磨炼。 第2层(故天降……其所不能):论述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必须先在思想、生活和行为等方面经 受一番艰苦的磨炼。 第二部分(第3、4段):论述人处于困境才能奋发,国无忧患则往往遭灭亡的道理。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分三层) 第1层(人恒过……而后喻):从正面讲人必须经过挫折、困苦,才能长进和有所作为。 第2层(入则无……国恒亡):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进一步论证艰苦磨炼的必要性。 第3层(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提出本文中心论点,总领全文,解决问题,做结论。
名家点评
唐·柳宗元《敌戒》:敌存灭祸,敌去召过。
宋·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清·吴闿生《重订孟子文法读本》:通体盘旋,为末二句蓄势,章法 极奇,贾生《过秦》.所自出。千盘百折,厚集其阵,纯用劲折,无波 磔痕。
课 堂 检 测Biblioteka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担当大 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的磨炼。请根据查找的 相关资料,补充一些例子,说说你的看法。
1.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 2.曹雪芹举家食粥而写出了不朽的《红楼梦》。 3.贝多芬即使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仍然坚持音
乐创作。
交流讨论
美国剧作家帕特里克说:“痛苦使人思索, 思索使人明智,智慧使人生命持久。”优越的 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蚀人的健康肌体, 使人丧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苦的环境,坎坷 的道路,却能磨炼人的意志,增强人的上进心。 学习了本文,希望大家悉心体会,思有所悟, 学有所获。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孟子》三章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PPT课件
指在国内。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拂,同“弼”,辅佐。
指在国外。
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反面论证
译读课文
实力、地位相当的国家。敌,匹敌,相当。
品读课文
第三章
品读课文
第①段运用排比句列举六个人物的事例,其共同点是什么?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唐太宗
魏征
清朝晚期
世界
品读课文
列举6位圣贤事例
担当重任必先经过一番磨炼
身处逆境需努力奋发
国无忧患必灭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国家)
(个人)
品读小结
拓展延伸
第四章
你从这篇文章中获得了哪些启示呢?
拓展延伸
感谢观看
汇报人:XXX
第六单元·阅读 《孟子》三章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舜
种田
傅说
筑墙
胶鬲
卖鱼盐
添加标题
犯人
管仲
孙叔敖
隐士
百里奚
奴隶
身份卑微,历经磨炼,终成大事。
品读课文
论据充分
增强文章气势
同类并举
品读课文
苦心志
劳筋骨
饿体肤
乏其身
乱所为
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分析论据
品读课文
人之发展
犯错
纠错
迷茫
奋起
了解
品读课文
国之兴亡
法家拂士
敌国外患
品读课文
国之兴亡
法家拂士
敌国外患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拂,同“弼”,辅佐。
指在国外。
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反面论证
译读课文
实力、地位相当的国家。敌,匹敌,相当。
品读课文
第三章
品读课文
第①段运用排比句列举六个人物的事例,其共同点是什么?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唐太宗
魏征
清朝晚期
世界
品读课文
列举6位圣贤事例
担当重任必先经过一番磨炼
身处逆境需努力奋发
国无忧患必灭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国家)
(个人)
品读小结
拓展延伸
第四章
你从这篇文章中获得了哪些启示呢?
拓展延伸
感谢观看
汇报人:XXX
第六单元·阅读 《孟子》三章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舜
种田
傅说
筑墙
胶鬲
卖鱼盐
添加标题
犯人
管仲
孙叔敖
隐士
百里奚
奴隶
身份卑微,历经磨炼,终成大事。
品读课文
论据充分
增强文章气势
同类并举
品读课文
苦心志
劳筋骨
饿体肤
乏其身
乱所为
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分析论据
品读课文
人之发展
犯错
纠错
迷茫
奋起
了解
品读课文
国之兴亡
法家拂士
敌国外患
品读课文
国之兴亡
法家拂士
敌国外患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共34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趣味阅读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 人也,必先封其微博, 删其微信,收其电脑, 夺其iPad,使其百无聊 赖,所以静坐思悟,弥 补其所不足。
文意疏通语段三
恒,常常;
过,名作动,犯错误。
思虑堵塞。衡,同“横”,梗塞、不顺。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
奋起。这里
这样以后。
指有所作为。
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 气势非凡。从中举一两个例子做具体分析。
示例二:“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运用排比,通过罗列几种人生困境,造成一种磨 难已达极致的状态,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氛围,从 而使论述更加有力,富有气势。
讨论
学习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你有哪些启示?
精读细研 01舜发于畎亩之中
舜的生活
父亲 心术 不正
串通
继母 两面 三刀
欲置于 死地
孝 顺
舜
弟弟 桀骜 不驯
尧
以孝行闻名
武丁 寻找 做梦 梦中
圣人 举用 正在
服役
的说
从朝廷 到民间
在傅岩 找到
担任 国相
0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gé):商纣王大臣,与微子、箕子、
王子比干同称贤人。
0 3 胶 鬲 举 于 鱼 盐 之 中 鱼盐:此处意为在海边捕鱼晒盐。《史记》称 燕在渤碣之间,有鱼盐之饶;齐带山海,多鱼
死于安乐
忧患意识
安生 乐于
忧 患 , 死 于
(个人)
举例 论证
造就
第23课《_孟子_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 (共31张PPT)
感谢观看!
增强论证力量的特色;
> 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作者 名片
名“轲”
儒家 “亚圣”
战国时 思想家
“仁政”
最早提出 “民贵君
轻”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山东邹城人 孟子的主要思想是:仁、义、善,对后世思想有积极的影响。
作者
名片
“民贵君轻不愧亚圣,性善气正真乃完人。”
作品
简介
课堂 小结
本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 二是治理国家。短文先列举六位从卑微贫穷而成为 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列后,从理论上归纳了逆境对个 人成才的重要性,接着又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 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在此基础上 顺理成章地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
点。
课堂
【
中
华
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万
国 学
经
典
章、公孙丑等人所著
精 粹
】
]
记录孟子及弟子言行
战 国
孟
孟 子
著 段 雪 莲 陈
子 玉
潇 译
是儒家重要学术著作
我国古代极具特色的散文专著,
对后世散文影响很大
文势磅礴,逻辑严密,擅长形象化的
事
物和语言说明道理
背景 链接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的战国中期,在孔子“仁” 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 仁政”一统天下。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 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 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 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他游说于齐、梁之间,没 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 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其思想事迹大都见于《 孟子》一书。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共27张PPT).ppt
使…坚忍
给 这样的 使…痛苦
使…劳累
故天将降大任于 是人也,必先苦 其心志,劳其筋骨,饿
其体肤,空乏其身,
他的
使…经受饥饿之苦
财资缺乏,使…身处贫困之中
【译文】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
他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
违背
做 使…受到震撼 性格 增加 不具备的才能
痛苦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
常处安逸享乐之中可以使人灭亡
【译文】
(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如果没
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了解到这一切之后,
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享乐之中可以使人灭亡的道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héng)于虑,而后作;征于色, 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 /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邹 国(今山东邹城)人,继孔子之后儒家最重要 的思想家。孟子曾周游列国,推行他的“仁政” 思想和“王道”主张,但由于当时诸侯国忙于 战争兼并,其观点被认为是“迂阔”,几乎无 人采纳。孟子晚年回邹国与弟子著书立说,作 《孟子》7篇,共269章。《孟子》语言明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 子
导入:励志大师——孟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的 这句话激励了无数人,每一个为梦想咬牙坚持的瞬间,我们的脑海中 都会回响起这句话。
这篇文章非常之“燃”它点燃希望,激励我们向前,同时又给予人 启发。
给 这样的 使…痛苦
使…劳累
故天将降大任于 是人也,必先苦 其心志,劳其筋骨,饿
其体肤,空乏其身,
他的
使…经受饥饿之苦
财资缺乏,使…身处贫困之中
【译文】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
他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
违背
做 使…受到震撼 性格 增加 不具备的才能
痛苦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
常处安逸享乐之中可以使人灭亡
【译文】
(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如果没
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了解到这一切之后,
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享乐之中可以使人灭亡的道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héng)于虑,而后作;征于色, 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 /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邹 国(今山东邹城)人,继孔子之后儒家最重要 的思想家。孟子曾周游列国,推行他的“仁政” 思想和“王道”主张,但由于当时诸侯国忙于 战争兼并,其观点被认为是“迂阔”,几乎无 人采纳。孟子晚年回邹国与弟子著书立说,作 《孟子》7篇,共269章。《孟子》语言明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 子
导入:励志大师——孟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的 这句话激励了无数人,每一个为梦想咬牙坚持的瞬间,我们的脑海中 都会回响起这句话。
这篇文章非常之“燃”它点燃希望,激励我们向前,同时又给予人 启发。
第23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共26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历史的思考
● 事例: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故事能证明这一观点。吴越交战,越国战败,越王勾践 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卧薪尝胆,就是怕舒适的生活消磨了自己的志气。他还 亲自到田间与农夫一起劳作,他的妻子也纺线织布。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越国已经恢复元气,兵强马壮,具备了复仇的条件。反观吴王夫差,战胜越国之后, 以为忧患已除,生活骄奢淫逸,狂妄自大,最终为勾践所败,身死而国灭。
词素注释
原文 注释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 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故:所以。 • 任:责任,担子。 • 是:代词,这,这些。 • 也:助词,用在前半句的末尾,表示停顿一下,后半句将要加以解说。 • 必:一定。 • 苦: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苦恼。 • 心志:意志。 • 劳: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 饿: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
问题探究——论证思路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 散文。
●
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
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
●
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
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词素注释
原文 注释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
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 舜:姚姓,名重华。唐尧时耕于历山(在今山东济南东南,一说在今山西永济东南), “父顽,母嚣,弟傲,能和以孝”,尧帝使其人山林川泽,遇暴风雷雨,舜行不迷,于 是传以天子之位。国名虞,史称虞舜。事迹见于《尚书·尧典》及《史记·五帝本纪》等。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共28张PPT).ppt
一: 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和有关道理,论证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课前拼音 舜(shùn)
畎(quǎn)亩 胶鬲(gé)
曾益(zēng) 拂士(bì)
拂( fú )乱
第一课时 文言翻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仲尼厄而作《春秋》
疏通文意
介词,从
捣土用的
舜 发 于 畎 亩 之 中,傅 说 举 于 版 杵筑 之 间,
起,被任用
被选拔
胶 鬲 举 于 鱼 盐 之 中,管 夷 吾 举 于 士,
指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被重用
孙 叔 敖 举 于 海,百 里 奚 举 于 市。
起,被任用
市场
[译文]舜从田间被举荐出来,傅说在筑城的奴隶中被提拔出来,胶鬲 从贩卖鱼盐的商人中被提拔上来,管仲从监狱中被提拔上来,孙叔敖 从海边隐居的地方被提拔上来,百里奚在市场上被提拔上来。
•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 • 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
、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 著作及特点: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
子的思想,是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 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其文章气势充沛、逻辑 严密、语言流畅、论事论理雄辩有力 。
划分节奏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 吾/举于/土,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 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 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共23张PPT)
原文翻译
• 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 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 致灭亡。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 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合作探究
• 文章开篇列举了六位名人,有什么作用?请从论证方法和语言两 个角度分析。
• ①论证方法: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例举历史上六位名人的事例, 论证了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观点。
原文翻译
• 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 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 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
•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拂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拂,违背,不顺。乱, 扰乱。
• 所为:所行。 • 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 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 • 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韧。 • 曾益:增加。曾,通“增”。 • 能:才干。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1.走近作者,了解创作的时代背景
学
2.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
习
目
3.精读全文,剖析写作特色
标 4.总结和归纳全文表达的思想内涵
5.合作探究,巩固提升
人物简介
•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 字子舆,与孔子并称“孔孟”, 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战国 时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地 位仅次于孔子,被称之为“亚圣”。
原文翻译
•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 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 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
•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入: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内。 • 法家:有法度的世臣。 • 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 • 出: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外。 • 敌国: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 • 外患:来自国外的祸患。 • 亡:灭亡。 • 生于忧患:忧患使人生存发展。 • 死于安乐: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语文教学PPT课件(3篇)
1、疏通文章,积累文言词汇。
2、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方法及
【合作交流】运用排比修辞手法,句式短促有力,多方面地描写了担大任的 人所经历的种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折磨,从而突出作者的观点:艰苦磨难能培养
精读品味
3.“人恒过,然后能改……而后喻”,这段文字论述了什么? 【合作交流】由人及国,从内外两方面说明导致亡国的原因。虽是从反面论 证,但正面的意思很清楚:一个国君要想把国家治理好,也需要和人才一样经 受内外两方面的艰苦磨练。 4.第3段的论证思路是什么? 【合作交流】先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磨难挫折产生的积极作用,然后从反面 深入论述国家没有磨难,安乐无忧就会灭亡。
读一读
畎(quǎn )亩 傅说( yuè) 胶鬲( gé) 孙叔敖( áo ) 百里奚( xī ) 夯实( hān)g
bì( 拂 )士行fú( 拂 )Fra bibliotek词语掌握
(一)古今异义
1.所以动心忍性(古义:用来……的方法;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古义:了解,明白;今义:比方)
分析课文 探讨论点
课文讲解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 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 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 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 后推出论点。
文章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蕴藉。闪烁着哲理的光华。
《生于忧患_死于安乐》ppt课件最终版
生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
于 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
忧 患 ,
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 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
死 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于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
安 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
★他反对诸侯的武力兼并, 反对暴政害民,他的“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 想对后世仍有积极影响。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的书,现存 七 篇,是 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 等合著 成的,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 四书 ”之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先以 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 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 说明人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炼,才能 有所作为,才能成就大事,并由此 引申,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经受磨炼 的益处,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 于安乐”的结论。由造就人才类推 到治国的道理。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孟子
学习目标
⒈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 ⒉掌握一些字词的特殊用法,并准确翻译课文; ⒊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⒋体会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
★孟子,名 轲 ,字 子舆,战国 时期 儒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后人将他和 孔子 并称 为 孔孟 。孟子主张行 “ 仁政 ”,以统一天下。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 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 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使他的筋骨劳累, 使他的身体受到饥饿,以致肌肤消瘦, 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 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
八年级上册语文PPT课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开头提出观点 举 例论证 道理分析
《富贵不能淫》
先破后立, 层层推进
列举事例 从个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到治国 归纳出全
文论点
层层推理 逻辑严密
任务四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
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
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论语·先进》
任务四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
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梁惠王下》
空乏其身
磨难
行拂乱其所为
出身低贱,经受磨难, 成就不凡事业
动心忍性 增长才干
造就 人才
死
人恒过
改
于 主 正面 困于心 衡于虑 作
安观
征于色 发于声 喻
乐因
素 反面 入无法家拂士 出无敌国外患 国恒亡
治理 国家
任务三
这一章与前面两章相比较,有哪些相同 和不同之处呢?
想一想
《孟子》三章
异
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任务五
孟子好辩,《孟子》中的文章也以雄辩著 称。同学们不妨从课文中找一找,读一读。
任务五
《富贵不能淫》:反复、排比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排比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举例论证 — 道理论证 — 对比论证
《鱼我所欲也》: 比喻论证: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习题
阅读下列材料,并完成后面练习: 【甲】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 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 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 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 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注释】:①诵:背诵。 ②方:正在。 ③辍然:突然中 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 ④喧:遗忘。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人恒过 恒:______ ②引刀裂其织 引:______ (2)翻译: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3)【甲】、【乙】两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4)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谢谢观赏
张晨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 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 奚举于市。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运用了举例论证,通过列举六个身份 低微的人最后被重任的事例,有力地论证 了人才需要在忧患中磨砺和造就的道理。
分析——本文如何展开论述的?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
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孟子
(教材&考试手册要求:背诵全文)
作者作品常识
本文选自《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 派的重要代表,与孔子合称“孔孟”,被认为 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 当时,各大国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对此,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仁政”,提倡“制民之产”, “省刑罚、薄税敛”。孟子最早提出“民贵君轻”主张,呼吁各 国诸侯重视人民作用;主张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推翻; 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 孟子向往原始井田制度,使天下归顺,以成就王业,“黎民不饥 不寒”。这反映孟子继承并发展了民本思想,对恢复经济,发展 生产,使人民休养生息,有一定作用。孟子思想虽有阶级时代局 限性,但许多间接主张,客观上对人民有利,非常值得肯定。
孟子语录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 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 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 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 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错乱,用这些来使他内心震撼,使他性格坚韧,增
加他所没有的才能。
课文解析(3)
人恒21过,然后22能改;困于心,衡23于虑, 而后作24;征25于色,发于声,而后喻26。入则无 法家27拂28士,出则无敌国29外患30者,国恒亡。 人常常发生过错,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 感到困惑,思虑阻塞,这样以后才能奋发;心事显
课文解析(1)
舜发1于2畎亩3之中,傅说4于版筑之间,胶 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于市。
舜是从田野里被选拔出来的,傅说是从泥水匠 中被选拔出来的,胶鬲是从鱼盐贩子中被选拔出来 的,管仲是从狱官手中释放出来并被任用的,孙叔
敖是从隐居的海滨被选拔出来的,百里奚是从奴隶
市场上被赎出来并且被任用的。
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理,提倡自觉磨炼的精神,
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只有经受艰难困苦的磨炼,才能担当
起迎接伟大民族复兴的重任。
习题
1.第一段列举六个人的事迹,他们的共同点是_____; 作者列举这六位历史人物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 2.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 须经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经历这些磨难砥砺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___”和“___”。 4.第三段先从个人角度论述了_________________的道 理;再从国家角度论述了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请写出和本文 中心论点相类似的短语:___________;请列举一个历 史人物或事件,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____________。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
运用了对比论证,有力地论证了人处
困境才能激发斗志,国家没有内忧外患就 容易走向灭亡的道理。
归纳总结
第一层:列举6个名人事迹 第一部分
生 于 忧 患 死 于 安 乐
第二部分
第二层:从上述事实归纳作者观点
从正反两面论证经受磨砺的益处
第三部分
归纳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课文解析(2)
故5天将降6大任7于8是人也,必先苦9其心志, 劳10其筋骨,饿11其体肤,空12乏13其身,行拂14乱
15其所为,所以16动17心忍18性,曾19益20其所不能。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要的使命给这些人,一定 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身体劳累,使他经受饥 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行为颠倒
所以,对人的一生来说,逆境和忧患不一定是坏事。生
命说到底是一种体验。因此,对逆境和忧患的体验倒往往是
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可以自豪而欣
慰地说:“一切都经历过了,一切都过来了!”这样的人生,
是不是比那些一帆风顺,没有经过什么磨难,没有什么特别
体验的人生要丰富得多,因而也有价值得多呢?
露在神色上,表现在声音中,这样以后才能被人知
晓。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臣, 在国外没有相抗衡的国家和外部的侵扰,国家常常 走向灭亡。
课文解析(4)
然后知生于忧患31,而死于安乐32也。
这样以后知道人或国都是在忧虑祸患中生存发 展,在安逸享乐中走向灭亡。
分析——本文如何展开论述的?
£自古英雄多磨砺,从来纨绔无伟男
£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你认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 观点吗?试以历史人物或事件为例,说 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补充:有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据
1.勾践卧薪尝胆 2.周文王拘而演《周易》 3.仲尼厄而作《春秋》 4.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5.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6.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7.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8.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9.贝多芬:双耳失聪,写下《欢乐颂》等广为流传的曲子 10.海伦凯勒:双目失明,双耳失聪,著《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11.科学家将青蛙投入已经煮沸的开水中时,青蛙因受不了突 如其来的高温刺激立即奋力从开水中跳出来得以成功逃生。当 科研人员把青蛙先放入装着冷水的容器中再加热,结果青蛙反 倒因为开始时水温的舒适而在水中悠然自得。当青蛙发现无法 忍受高温时,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不知不觉被煮死在热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