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单元教材分析概述(全册)
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材分析
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材分析一、学情分析经过了三年的科学学习,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较多的认识,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也明显增强。
学生已掌握了许多关于科学方面的知识,对科学探究活动非常喜欢,并能以自己的方式观察到许多细节的地方,兴趣浓厚,已经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
但由于学生年龄的局限,观察的深度、准确度还不够。
大部分学生知识面还不广,勤于动脑的同学占的比例还不是很大。
还有的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这种现象尤为突出。
有些班级学生思维较活跃,一些学生课外的知识面较丰富,大部分同学实验习惯较好。
但个别同学注意力不太集中,上课不能很好遵守纪律,我在课堂中要多培养学生倾听习惯和良好实验习惯的养成。
有些班级学生课堂纪律较好,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较弱,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课外知识还不够丰富。
本学期还要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主动探索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不足之处: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能是匆忙的走过场,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无法开展,导致学生所掌握的知识面受到了限制,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
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
因此本学期我还要采用更多的方法使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主动探索知识,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二、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包括:本册教材由“工具和机械”“形状与结构”“能量”“生物的多样性”四个单元组成,每个单元含8个教学活动,原则上每个教学活动的时间为1课时,共约32课时,再加上弹性内容和复习检测约8课时,本学期授课时间约为40课时。
(二)教学目标:1.在“工具和机械”单元里,学生要学习选择使用工具并体会它们的作用,研究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等简单机械和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分析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分析科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科学教材则是科学教育的重要工具之一。
本文将从教材结构、内容安排、教学方法等角度对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进行分析。
一、教材结构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分别是:1.生物多样性2.天文地理3.物质的组成与性质4.力学基础5.电学基础6.信息获取与传播每个单元包含若干个章节,每章节包含若干个小节。
整个教材由数百张图片、数十段动画、数百个图表和数百个实验构成,充分展示了科学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二、内容安排教材内容广泛,涉及到生物、物理、化学等多个领域。
其中,物理、化学的内容较为抽象,需要学生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来理解,而生物等内容则较为接地气。
所有内容均涵盖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和原理,既有基础理论也有科学应用。
教材还提供了精美的课堂实验、生动的案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方法对于教师而言,应该根据教材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例如,对于物理、化学的抽象内容,可以采用“以实验为中心”的教学法,让学生通过亲身实验来理解相关原理。
对于生物等内容,则可以采用“情境式教学法”,通过情景模拟或案例分析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此外,通过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提供合适的教学资源,也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结论通过对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分析,可以发现其内容广泛、涉及面宽,既有基础理论也有应用科学,结合了实验和案例。
此外,教材结构清晰、图文并茂,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
对于教师而言,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既注重理解又注重实践,从而达成科学教育的目标。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第二单元 《形状与结构》86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一、单元教学的意义自然存在的或是人工制造的物体,他们所具有的形状与结构都不是任意的,而是反映着大自然的客观规律或是表现了人类的智慧和科技发展的成果。
儿童每天都看到各种不同形状的物体,他们有时会产生这样的问题:这个物体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的?这个样子有什么好处?物体的样子,也就是它的形状与结构包含了很多的科学原理,有的是比较直观和有趣的,引导儿童关注和研究物体的形状与结构,可以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发展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引领儿童从什么角度去研究物体的形状和结构呢?学生已经认识了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一些力,知道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事实上力无处不在,静态的物体也无不受到力的作用,形状和结构就影响着物体承受力的大小。
本单元根据儿童认知水平,从不同形状结构的物体与它能承受力大小的视角,引领学生探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
本单元选取了几种最常见的形状结构,如横梁的形状、拱形、框架结构作为研究的对象,提供丰富有趣的材料,联系学生身边事物和社会生产实际,为学生的探究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本单元教学展开的思路是,条形材料怎样抵抗弯曲——弧形结构——框架结构——结构科学在塔和桥上的应用——设计建造桥的模型,综合运用本单元的知识。
本单元活动涉及了探究过程的各个方面: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和制作、搜集信息、思考与推理、表达与交流,教学中要引领学生经历这些探究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认识,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
要注重以设计为核心的技术教育,指导学生进行挑战性的设计、制作。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要促进儿童在以下方面有所发展:1.了解一些常见的结构,知道物体结构是多种多样的;2.能说明结构上的力的作用,知道力有使物体产生形变的作用;3.知道不同形状结构承受力的大小不同,改变形状结构可以改变承受力的大小;4.能设计、制作桥的模型,能够对桥模型的结构进行介绍和评价,并找出可以改进的地方。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材解读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材解读董文涛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动、植物、人体这些生命体的知识,从这一单元开始,学生将继续学习生命体的知识----微生物的知识。
本单元主要让学生认识细菌、霉菌、病毒等微生物,知道生物有细胞构成,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本单元的总目标:科学探究方面;1、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
2、能把探究过程中习得的知识、过程与方法用于新的过程中。
科学知识方面:1、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分布极广的生命体。
绝大多数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第一课:水滴里的生物)2、通过尝试做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
知道酸奶是乳酸菌使牛奶发酵变成的。
知道细菌是一类个体微小、分布极广的微生物和细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知道细菌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第二课:做酸奶)3、知道酶菌也是一种微生物,知道酶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知道食物和物品发霉的原因。
了解防止食物、物品发霉的方法。
(第三课:馒头发霉了)4、会通过显微镜观察洋葱鳞茎表皮等植物细胞和人体表皮等动物细胞。
知道细胞有形态和结构,知道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第四课: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1、热爱科学,尊敬科学家。
2、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3、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本单元采用了总—分—总的设计结构,把认识微生物的概貌作为单元学习的起点,然后再分类认识细菌、霉菌。
最后,再从生命体都有细胞的结构角度,进一步帮助学生扩展对生命体共同特征的认识。
由于本单元涉及的知识专业性很强,而且要用到显微镜,因此,要注意以下几点;1、不要求学生自己操作显微镜进行观察。
2、把握好知识的深度。
对细菌、霉菌、病毒、细胞的有关知识及他们与人类的关系只是粗浅的了解。
3、认真做好课前准备。
要重视使用网络、多媒体资源,课前收集微生物的知识,要学习、掌握微生物的培养和临时装片的制作,以及显微镜的操作技能。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剖析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班级:姓名: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1.《使用工具》【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
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
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教学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
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34请一个小组上台来介绍,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具做示范(提供工具)。
5、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
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
(启后)三、选用什么工具好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2)请小组内的同学先观察一下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3)说说你选择这些工具的理由2、小组长领材料,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实验3、全班交流:说说你们刚才选择的工具是最合适的吗?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材解读
本单元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课):通过使用工具,发现关于工具和机械的问题,激发学生研究工具和机械的兴趣。
●获得对各种机械功能的认识,以应付各种实际问题,并意识到工具和机械是随生活的需要而不断发展的。
●形成积极对待科学技术的态度。
●认识到科学与技术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
第1课 使用工具
背景和目标
在这一课中,学生将通过对生活中使用工具经验的回顾和用熟悉的工具解决具体问题,感受工具能帮助我们省力或提供方便,形成初步的工具和机械的概念。教师可以通过本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单元前评价,了解学生对工具的已有认识和鼓励学生提出一些涉及简单机械原理的问题。
第二部分(第2~7课):通过设计、观察、研究杠杆等不同类型的简单机械,认识这些机械的构成及其功能。
第三部分(第8课):通过研究自行车这一常见的交通工具(也是一种由简单机械组合成的机器),总结和提升有关工具和机械的认识。
通过本单元的8个主题活动,我们期望学生能真正动起手来,在实践中去体验、发现工具和机械的作用及其运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器材的准备,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并做好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和支持者。
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
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到六年级时,学生们已经能够比较独立地进行一些探究活动。他们开始对一些问题进行具有挑战性的思考,能够选取自己认为可以进行的方式对一些问题进行探究,开始有选择地利用观察、实验所获取的证据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解释。
[精品]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第1-4单元.doc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一一第一单元《机械与工具》一、单元教学的意义本单元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本单元尝试通过指导学生研究一些简单的机械和工具,让学生认识生活中运用的一些简单的机械原理,并通过研究这些简单的机械原理,培养学生开展比较完整的探究活动的能力。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活动,学生们可以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一是在作为探究的科学方面:在6年级,我们应该为学生提供参与完整的和部分探究过程的机会。
在完整的探究过程中,学生首先提出问题,然后设计研究方案、收集数据、构造原有问题的答案、交流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
在部分探究过程中,培养他们探究过程某些方面需要的能力和理解力。
比如在本单元中,前面安排的是让学生参与一些部分探究过程的活动。
我们常用的工具重在培养学生的交流与表达能力、制定研究计划的能力;杠杆秘密重在培养学生收集数据以及利用数据进行解释的能力,等等。
在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安排学生研究“我们的自行车”,就是在尝试让学生参与一个比较完整探究过程。
学生们首先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关于自行车的机械问题,然后在小组里开展讨论,制定一个研究计划,小组根据制定的研究计划开展研究活动,收集证据,完成小组的研究报告,最后还要全班交流小组的研究报告。
这样一个过程,让学生经历了探究的几个重要阶段,既可以让学生对机械基本原理有更深刻的认识,也可以较好的培养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能力。
在本单元中,我们还应该让学生做到:能够提出并能识别与机械有关的问题,并设法找到尽可能的答案及解决办法;利用在实验研究中收集到的数据,并进行整理,以记录和展示研究结果。
二是在物质科学的研究领域里,根据《课标》的要求,我们指导学生“探究怎样才能使天平和杠杆保持平衡”“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一些简单机械的使用,如斜面、杠杆、齿轮、滑轮等。
”本单元遵循把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的原则,在指导学生研究机械原理的同时,还比较重视技术层面的知识。
机械是利用或产生运动,由一个或几个简单机械组成以发挥某种作用。
最新六年级科学教材分析(上)
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材分析一、学情分析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通过过去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不足之处: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能是匆忙的走过场,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无法开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限制,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
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
因此本学期还要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主动探索知识,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二、教材分析本册内容由“工具和机械”“形状与结构”“能量”和“生物的多样性”四个单元组成。
在“工具和机械”单元里,学生要学习选择使用工具并体会它们的作用,研究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等简单机械和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在“形状与结构”单元里,学生要认识身边常见的梁、拱形、框架等形状结构,研究物体不容易倒的形状特点,探究怎样用纸做一座能承重的桥。
在“能量”单元里,学生要制作和研究电磁铁,探究玩具小电动机怎么会转动起来,研讨各种能量形式及其相互转化。
通过研究初步建立起能量的概念,知道电可以生磁,能量可以相互转化,了解太阳能的转化与储存。
在“生物的多样性”单元里,学生要调查校园里生物的种类和分布,给动植物分类,研究人的相貌差异,探究不同环境对生物种类和性状的影响。
通过研究知道生物种类和差别是多种多样的,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与环境有密切的关系,知道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1.在“工具和机械”单元里,学生要学习选择使用工具并体会它们的作用,研究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等简单机械和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通过研究认识工具和机械的功能和特点。
2.在“形状与结构”单元里,学生要认识身边常见的梁、拱形、框架等形状结构,研究物体不容易倒的形状特点,探究怎样用纸做一座能承重的桥。
通过研究认识不同的形状和结构承受力的特点不同,能满足不同的需要。
2021年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2021年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分析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一、单元概述本单元属于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学习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课程标准中“在太阳系中,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有规律地运动着”的大概念。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在本领域的知识结构中的位置如下图所示: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来自课程标准中的5~6年级的下列相关学习内容。
13.1.1知道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与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
3.1.2知道地球自转轴(地轴)及自转的周期、方向等。
13.2.1知道正午时物体影子在不同季节的有规律的变化。
13.2.2知道四季的形成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有关。
本单元有两个突出特点。
一是突出了地球空间领域的学习特点。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系统而深入地采用模拟实验、查阅资料、实际观测、建构模型等主要探究方法,特别强调学生在探究中不断建构和修改自己的解释模型,有助于学生科学概念与科学探究双螺旋协同发展。
在“昼夜交替成因”“谁先迎来黎明”“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等主题研究中,都强化了这样的学习特点。
具体如下面的“探索昼夜交替成因”的学习模型图。
二是提供了有助于学生认知发展的学习工具。
在学习单元新知之前,引导学生用概念图对相关的已知进行分析、整理,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问题;在单元学习结束之后,引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地球运动的认知模型。
本单元共7课第1课“我们的地球模型”,作为单元的起始课,为了让学生奠定后续学习的基础,教师将带领学生回忆地球相关知识,并在分析整理原来认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找到硏究方向。
本课中,为了培养学生用模型表达已有知识的能力和提高学生读懂模型的能力,将安排各种探究活动,如制作各种地球模型,观察、分析各种地球模型。
第2课“昼夜交替现象”,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每名学生都有机会真正提出、检验和修正自己的解释。
学生将在教师的组织下充分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然后通过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能产生昼夜交替。
六年级上册教科版科学教材分析
六年级上册教科版科学教材分析六年级上册的教科版科学教材主要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激发学生的科学活力和科学兴趣,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发现科学,学习科学。
课文内容紧扣学生日常生活,主要以提示性问题、实验、实物观察为主,贴近学生的实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的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使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科学,学习科学。
教材还特别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以及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材内容丰富,注重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
1. 六年级上册教科版科学教材的结构分析六年级上册教科版科学教材的结构分析,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绍科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科学的定义、科学的历史发展、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研究领域等内容;第二部分是介绍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力学、物理化学、物理特性、化学反应、生物进化等内容;第三部分是科学实验,主要介绍实验方法,以及实验中常用的仪器和材料,并通过实验来检验科学概念的正确性。
2. 六年级上册教科版科学教材的内容分析六年级上册教科版科学教材主要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和环境科学等科学知识。
其中,物理部分主要涉及力学、声学、电学、光学、热学、动力学、物理实验等内容;化学部分主要涉及原子结构、元素组成、化学反应等内容;生物部分主要涉及动物的结构、功能、进化、环境适应等内容;环境科学部分主要涉及环境保护、环境污染、资源保护等内容。
3. 六年级上册教科版科学教材的教学特点分析六年级上册教科版科学教材的教学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知识结构以及内容设计。
六年级上册教科版科学教材以系统性的知识结构为基础,将知识按照不同的主题划分,并将每一个主题的内容分成若干个子主题,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
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1-2单元)复习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1-2单元)复习教案一. 教材分析《科学》教科书六年级上册(1-2单元)主要涉及了以下内容:第一单元“身边的物质”,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认识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第二单元“简单机械”,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杠杆、滑轮等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实验和动手能力,对物质的认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在具体操作和理解上,还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能运用简单机械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物质性质和变化的理解,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
2.教学难点:物质变化的实验操作,简单机械原理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等。
2.学具:实验记录本、工具箱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五年级学习的物质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第一单元的物质性质和变化,第二单元的简单机械原理,让学生对这两个单元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的变化,理解简单机械的原理。
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巩固学生对物质性质和变化、简单机械原理的理解。
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制作杠杆、滑轮等简单机械,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实用性。
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记忆。
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5分钟)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方便学生复习。
2021年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2021年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分析第三单元工具与技术一、单元概述当今世界,工具和技术紧密相连,工具往往是技术的物化成果,技术则是工具发明革新的基础。
工具和技术互相融合,互相促进,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学生对各种新技术和新工具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在生活中还积累了不少对工具和技术的体验和感知,这些将会成为学生主动学习本单元内容的动力。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来自课程标准5-6年级的四个学习内容。
6.2.1知道重大的发明和技术会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和变化。
17.3.1知道完成某些任务需要特定的工具。
17.3.2知道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是常见的简单机械。
17.3.3使用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简单机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要达成这些学习目标,就要求教师带领学生经历本单元所设定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工具和技术在解决特定问题时能够给人们带来便利,了解工具和技术之间的关联,从而使学生对“技术发明通常蕴含着一定的科学原理”“技术包括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方法、程序和产品”以及“工具是一种物化的技术”等主要概念有着自己独特而深刻的理解感悟。
本单元一共有7课,始终围绕着“工具与技术”这一主题开展教学活动。
本单元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特点。
①突出工具与技术的融合,又有所侧重。
本单元大致按照总→分→总的形式组织和编排学习内容。
第1课点明学习主题,第2-5课侧重探究几种具体而且广泛使用的工具,第6、7课侧重探究两种对人类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技术,同时第7课也通过具体的制作活动,对工具和技术的关系进行总结。
值得注意的是第2-6课虽然各有所侧重,但设计上始终把技术和工具融合在每一课教学内容之中。
②突出工程技术领域的实践特点。
单元中的每一课,基本上按照“发明背景——任务与测试——评估与交流——社会影响”这样的框架编写,有助于学生对工具与技术形成更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同时,在每一课中借助测试任务的方式和指标的变更,逐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单元整理说课稿(新版)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单元整理说课稿(新版)一. 教材分析《微小世界》是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
本单元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微小世界的奥秘,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
此外,教材还设计了丰富的实验和观察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他们对微生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深度和广度上,还需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进行拓展。
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微生物,但对其种类、作用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认识不够清晰。
此外,学生对实验探究感兴趣,但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有待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征,掌握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认识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情感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教学难点:微生物的观察和实验操作,以及对微生物作用和与人类生活关系的深入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实践操作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微生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微小世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探究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学生分组讨论,汇报探究结果,总结微生物的基本特征。
3.学习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师讲解,学生互动提问,共同探讨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
4.探究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观察微生物在食品制作、疾病治疗等方面的应用,总结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简析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简析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本单元介绍了常用工具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的原理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从使用工具开始;提出研究问题;然后研究最简单的机械—杠杆;由此开始认识杠杆类机械;再研究非杠杆类机械;最后以自行车为载体;以齿轮研究为主要内容对本单元的研究作一次总结与提升;让学生对机械的作用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尤其是结合常用工具和实验器材设置了许多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各类机械和工具的特点和作用..教学目标:1、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各类机械和工具的特点和作用..2、有的机械可以省力;有的机械不能省力但能发挥其他作用..3、能根据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需要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机械.. 过程与方法:4、通过实验和收集数据;发现问题并作出自己的分析解释..5、对于自己的预测;用实验来证实..对于自己的探究;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乐意与同学进行交流.. 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本单元介绍了各种建筑物中使用的形状和结构及其特点;引导学生们对纸的抗弯曲能力进行研究..并运用学到的形状和结构的知识;做框架、建高塔、造桥的活动中;知道结构具有不同的特点能满足不同的需要;发现改变物体的形状结构可以改变其承受力的大小;体验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巨大影响;提高探究兴趣;发展探究能力..从实验材料的选取到各种不同的设计都能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第一部分1—7课是探究形状结构的科学道理..1—6课分别研究条形、拱形、框架等结构..7课是认识桥梁的结构..第二部分第8课“用纸造一座桥”是设计科学合理的形状结构.. 教学目标:1、知道增加厚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某些性能..2、知道拱形承受力的特点是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了解圆顶形、球形等有与拱形相似的特点..3、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强..4、形状和结构与它的功能是相适应的..5、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把探究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得出合理的结论..6、在探究中能既大胆假设又能小心求证..7、发展尊重他人;认真倾听;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品质..发展乐于动手、善于合作不怕困难的品质;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第三单元:能量本单元介绍了电能、水的三态变化、太阳能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从学生最熟悉的电出发;探究电生磁;制作电磁铁;观察玩具小电动机怎样转动起来;把电能变成机械能..然后以电能与其他能量的相互转化为中心;认识各种不同形式能量及其相互转化;再扩展到认识太阳能;了解我们现在使用的绝大部分能量都来自太阳能的转化与储存..本单元学生掌握自然界中的物质可以相互转化;能量可以相互转化的自然规律;使学生养成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活动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5课;探究电流怎样产生磁性;制作电磁铁并研究电磁铁的磁极和磁力大小;研究玩具小电动机怎样转动起来;感受电能转化成动能的奇妙..第二部分6—7课;通过寻找电的用途;研究电的来源;认识电能和其它能量间的转化..第三部分第8课探究煤、石油、天然气能源矿产与太阳能之间的关系;认识我们使用的能量几乎都源于太阳能的转化与储存..教学目标:1、电流可以产生磁性..2、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性质..改变电磁铁的正负极接法、改变线圈的绕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的圈数、电池的数量等因素有关..3、经历一个完整的较深入的探究过程;研究电产生磁、电磁铁磁力大小、小电动机转动原理;体会到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的重要性;将自己的分析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4、认识能量有多种形式;能相互转化并储存在一些物质中..意识到重数据分析;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得出结论;体会到合作的必要与留意观察、善于思考的重要性..第四单元:生物的多样性本单元所关注的是物种的多样性..引领学生认识生物种类的多种多样;认识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认识生物个体不同的形态结构与他们的生活环境的关系以及多种多样生物存在的意义..知道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能自己确定标准对生物进行分类;知道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会用制作生物分布图的方法描述某一区域的生物种类..1-2课记录统计校园中的动植物种类;用生物分布图描述;感受校园生物的多种多样;建立认识..3-4课从校园生物拓展到自然界生物多样性认识..通过分类活动;领悟分类是研究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方法;进一步建立生物多样性的认识..5课研究人类自己;认识生物个体与个体之间也是千差万别的..6-7课引领学生认识不同环境中生活的生物的特殊身体结构;生物形态结构;体会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之间的关系..8课运用资料分析;认识到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大自然赋予生物生存的权利..教学目标:1、知道生物的种类多种多样..知道同种生物不同的个体各不相同2、初步理解生物体不同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知道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知道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要保护它们赖以生活的环境..3、能观察到生物之间可辨识的不同特征..知道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能用实验、调查、查阅资料等方法收集信息;寻找问题的答案..能倾听他人的报告;并能用适宜的方式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4、能够关注周围生物所生活的环境;具有环境保护的意识..能够认同人类是生物家族中的一员;愿意与生物家族的其他成员和谐相处..5、能够体会到仔细观察常会有许多新发现;发展研究生物的兴趣.. 教材主要材料清单“工具和机械”单元:常用的工具:螺丝刀、羊角锤、钳子、镊子、开瓶器等..实验装置和实验器材:杠杆尺、轮轴、滑轮、滑轮组、搭斜面的木板、测力计、钩码、铁架台..做小杆秤的材料:筷子、粗线、螺丝帽..做滑轮游戏的材料:长绳子和两根光滑的木棒..观察用的实物或图片:铁皮剪、理发剪、核桃夹、杆秤、木螺钉和铁螺钉等..“形状与结构”单元:做实验的材料:长、宽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长、厚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折纸梁和做拱形的纸;铁垫圈、完整的和剖开的乒乓球;塑料瓶..做框架的材料:筷子或塑料管、橡皮筋..搭吊桥的材料:瓦楞纸板和绳子..做纸桥的材料:旧报纸、胶带..观察用的材料:包装箱瓦楞纸板、塑料饮料瓶..“能量”单元:做电产生磁实验的器材:电池、电池盒、小灯泡、灯座、开关、导线、指南针..做电磁铁实验的材料:多股绝缘导线、大铁钉、大头针、直径不同的塑料管、长短粗细不同的螺栓..研究电动机观察、实验器材:玩具小电动机、纸杯、橡筋圈、V形粗导线、铁丝支架、磁铁..手摇发电机、各种电池或电池图片..“生物的多样性”单元:考察校园生物器材:放大镜、小铲子等考察工具..做模拟实验的材料:不同形状的纸鱼;球形烧瓶、长颈玻璃瓶、温度计..鱼、鸟、兔的骨骼标本或图片..适合教学需要的各种动物、植物的图片或影像资料..人的部分相貌特征的不同性状图..。
六年级上册分析
2)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表现为生物群 落的多种多样。 生态系统是各种生物与其周围环境所 构成的。从结构上看主要由生产者、消费 者、分解者所构成。生态系统的功能是维 持地球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正常流动。
3)基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 基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 是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 础,是生物多样性的内在表现形式。基因 的多样性导致了物种的分化和种群内生物 个体的多样。 遗传物质的改变(突变)是产生基因 多样性的根本原因。
小学《科学》 小学《科学》修订版
六年级上册
简
析
本册教材主要内容
1、工具和机械单元——研究工具和机械 工具和机械单元——研究工具和机械 (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等)的作用和应用。 2、形状与结构单元——研究梁、拱形、框 形状与结构单元——研究梁、拱形、框 架等常见形状结构承受力的特点及其应用。 3、能量单元——以研究电生磁现象和电能 能量单元——以研究电生磁现象和电能 为重点,认识各种能量形式及其相互转化。 4、生物的多样性单元——研究生物的多样 生物的多样性单元——研究生物的多样 性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认识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5、“做框架”、6、 “建高塔”探 做框架” 建高塔” 究框架结构的特点,加固框架结构的方法 和物体稳定性问题。 7、 “桥的形状和结构”探究桥梁多 桥的形状和结构” 姿多彩的形状和结构。 第二部分 (第8课)“用纸造一座桥” (第8课)“用纸造一座桥” 是设计制作活动——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设 是设计制作活动——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设 计科学合理的形状结构。
单元内容结构图(1 单元内容结构图(1)
电流产生磁性 应用 电磁铁 应用 电 能 量 发 展 转化 电池和发电 通过 能 通过 各种用电器 转化 其它 形式 的能 通过 小电动机 转化 性质 磁力大小可以改变 机械能 南北极可以改变
新版科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教材 】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一、教材内容分析本册共分四个单元,共32课。
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本单元介绍了常用工具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的原理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尤其是结合常用工具和实验器材设置了许多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各类机械和工具的特点和作用。
第二单元形状和结构本单元介绍了各种建筑物中使用的形状和结构及其特点,从实验材料的选取到各种不同的设计都能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
第三单元能量本单元介绍了电能、水的三态变化、太阳能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学生掌握自然界中的物质可以相互转化,能量可以相互转化的自然规律,使学生养成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第四单元生物的多样性知道生物的种类多种多样。
知道同种生物不同的个体各不相同。
初步理解生物体不同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知道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
能自己确定标准对生物进行分类,知道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
会用制作生物分布图的方法描述某一区域的生物种类。
二、素质教育目标与任务(一)科学探究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实验中的观察能力、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培养学生利用书籍、网络、报刊等查阅资料,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数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培养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单元概述微小世界“微小世界”对学生来说是一个神奇的未知世界。
它的神奇之处就在于他们看到了很多日常生活中未曾关注或只限于耳闻的微小物体,这个陌生的微小世界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学生的视野从宏观的物质及现象拓宽到微观的细胞、微生物等,认识世界的视野不断扩大,科学探索之路越来越有挑战性。
这个单元按人类观察工具和观察视野的不断发展这条线索编写,引领学生利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身边的微小物体,从而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和进步历程,以及在探索微观世界进程中出现的卓越人物和研究成果。
学生通过亲自观察微小物体,查阅微小世界相关资料等形式,开阔视野,丰富认知。
学习内容涉及光学、生物、物质的结构、科学发展史等多个方面。
教学时要把握单元学习主线,紧紧围绕利用工具观察各种微小物体的探究活动,串联起多领域的学习内容。
学生要通过观察多种多样的微小物体感悟使用工具观察它们的好处,深切体会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促进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应特别指出的是,本单元所指的“微小世界”和通常所说的“微观世界”有所不同。
微观世界一般指分子、原子、电子等极微小的物质粒子的领域。
由于观察条件和学生理解水平的限制,本单元没有从物质的分子、原子、电子这个角度去展开,只是扩展到用放大镜和简易的显微镜能观察到的微细领域,如较小的昆虫、昆虫的器官、生物细胞、水中常见的微小生物等。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来自课程标准中5~6年级的下列相关学习内容。
7.4 说出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
7.5.1 知道蘑菇和木耳是生活中可以直接看到的微生物。
7.5.2 知道感冒痢疾是由肉眼难以观察到的微生物引起的。
“微小世界”单元共7课。
第1课“放大镜”,是单元起始课,在这节课中,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进一步了解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为后续学习观察工具的演变奠定基础。
第2课“怎样放得更大”,学生在经历组合凸透镜观察微小物体的过程中了解显微镜的来龙去脉,认识到显微镜的发明及不断改进,使人类观察到越来越小和越来越精细的物体及结构,至此将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第3课“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学生通过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对比观察微小物体,知道观察工具的发展和进步,使人类的视野越来越开阔,初步感知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
第4课“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认识洋葱表皮结构。
本课既是学生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技能训练,也是对生物细胞的初次探索,以此激发学生去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了解生命的多姿多彩。
第5课“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标本,发现除病毒等少数种类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第6课“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了解这些微小的生物也具有生命的特征,进一步认识生物体是由细胞组成的,同时了解人类用显微镜探索生命世界的成果。
第7课“微生物与健康”,这一节是本单元的拓展和总结课。
学生在查阅资料和研讨交流中,了解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密切关系以及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诸多成果。
接着教师对本单元学习进行回顾和总结,对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以及观察视野的拓展进行梳理,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一步探索微小世界。
地球的运动本单元属于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学习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课程标准中“在太阳系中,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有规律地运动着”的大概念。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在本领域的知识结构中的位置如下图所示。
13.1.1 知道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与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
13.1.2 知道地球自转轴(地轴)及自转的周期、方向等。
13.2.1 知道正午时物体影子在不同季节的有规律的变化。
13.2.2 知道四季的形成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有关。
本单元有两个突出特点。
一是突出了地球空间领域的学习特点。
学生在学习中,系统而深入地采用模拟实验、查阅资料、实际观测、建构模型等主要探究方法,特别强调学生在探究中不断建构和修正自己的解释模型,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概念与科学探究双螺旋协同发展的模式。
在“昼夜交替成因”“谁先迎来黎明”“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等主题研究中,都强化了这样的学习特点。
具体如下面的“探索昼夜交替成因”的学习模型图。
二是提供了有助于学生认知发展的学习工具。
在单元学习新知之前,引导学生用概念图对相关的已知进行分析、整理,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问题;在单元学习结束之后,引入了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地球运动的认知模型。
本单元共7课。
第1课“我们的地球模型”,作为单元的起始课,为了让学生奠定后续学习的基础,教师将带领学生从回忆地球相关知识开始,在分析整理原来认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找到研究方向。
本课中,为了培养学生用模型表达已知知识的能力和提高学生读懂模型的能力,安排了学生制作各种地球模型,观察、分析各种地球模型的探究活动。
第2课“昼夜交替现象”,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每位学生都有机会提出、检验和修正自己的解释。
学生将在教师的组织下充分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然后通过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说是否能形成昼夜交替现象。
学生会发现有很多假说都能形成昼夜交替现象,面对这样的结果,学生需要分析假设的相同与不同,通过反思和研讨,发现解释昼夜交替的成因关键在于明确地球运动特点。
第3课“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延续上一课的探究,本课将让学生继续研究和了解地球的运动特点。
学生将通过对比阅读历史上关于地球运动的经典学说,知道地球的运动状态是在自转的同时绕太阳公转。
根据地球的运动特点,学生再次进行模拟实验验证是否能产生昼夜交替,并最终学习用连续组图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解释。
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学生认识到了地球在自转且自转形成昼夜交替后,本课将依托“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研究地球的自转方向。
学生需要先确定北京和乌鲁木齐的地理位置,然后用拉圆圈的方法模拟地球自转,发现不同的自转方向会导致不同的结果,进而从生活实例中感知相对运动的原理,利用“太阳东升西落”这个可视的证据,推理出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第5课“影长的四季变化”,学生将在5、6两课中,研究学习地球公转的特点以及公转产生的四季变化。
本课引导学生了解古人如何观察日影的四季变化规律,然后组织学生通过制作简易圭表。
根据四季太阳高度不同,利用圭表模拟测量日影的变化,并通过记录、统计、分析数据得出四季影长的规律。
同时,教材安排了学生时间长度为一年的持续测量活动,希望学生能实证影长的四季变化规律。
第6课“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在了解四季变化之后,提出“四季变化是否与地球的公转有关”的研究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恰当的时机。
本课将引导学生观察公转模型图片,了解地球公转的相关知识,然后进行模拟实验,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关特征表达在地球运动模型上。
教材紧接着提供地球公转的数据和图片等更多信息,让学生通过推理,纠正学生的“太阳公转时,太阳与地球距离远近不同是形成四季变化的原因”的错误观点。
第7课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学生通过网络查找、阅读资料,了解昼夜交替现象和四季变化现象对生物产生的影响,然后再交流、汇报学习成果,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提高获取、处理、表达信息的能力。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总结本单元中学习到的地球运动相关知识。
工具与技术当今世界,工具和技术紧密相连,技术是工具的发明与革新的基础,工具是技术的变革和更迭的保障,二者互相融合并互相促进,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在学生的生活世界里,他们对各种新技术和新工具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
他们在生活中还积累了不少对工具和技术的体验和感知,这些将会成为他们主动学习本单元内容的动力。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来自课程标准5~6年级的下列相关学习内容。
16. 2.1 知道重大的发明和技术会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和变化。
17. 3.3 使用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简单机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7.3.1 知道完成某些任务需要特定的工具。
17.3.2 知道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是常见的简单机械。
要达成上述学习目标,就要求教师带领学生经历本单元所设定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工具和技术在解决特定问题时给人们带来便利,了解工具和技术之间的关联,从而使学生对“技术发明通常蕴含着一定的科学原理”“技术包括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方法、程序和产品”以及“工具是一种物化的技术”等主要概念有着自己独特而深刻的理解感悟。
本单元一共有7课,始终围绕着“工具与技术”这一主题开展教学活动。
本单元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特点。
(1) 突出工具与技术的融合,又有所侧重。
本单元大致按照总—分—总的形式组织和编排学习内容。
第1课点明学习主题;第2~4课侧重探究具体的工具,第5~7课侧重探究具体的技术,在第7课总结提升单元主题。
值得注意的是,第2~6课虽然各有侧重,但设计上始终把技术和工具融合在每一课教学内容之中。
(2) 突出工程技术领域的实践特点。
单元中的每一课,基本上按照“发明背景—任务与测试—评估与交流—社会影响”这样的框架编写内容,有助于学生对工具与技术形成更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同时,在每一课中借助测试任务的方式和指标的变更,逐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1课“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作为单元的起始课,一方面它承担着帮助学生明确本单元学习的主题是“工具和技术”任务,引导学生探讨“工具和技术的联系”。
另一方面,它又可以帮助教师调查学生的前概念,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和还想知道什么。
本课创设的生活情境是“取核桃仁”,学生从不用工具、选用工具、使用专门工具三个层次来完成任务。
在体验的基础上联系生活经验,再进行比较、评价,建构对“工具和技术”的个体理解,开启本单元的学习历程。
第2~4课,我们将引领学生分别对斜面、杠杆、轮轴三种“简单机械”开展探究活动。
第2课“斜面”创设了两个情境共四个任务,让学生在运下来、搬上去的活动中体验、感悟“斜面的作用”。
学生探究技能的培养,本单元由零基础到逐渐开放,具体体现在工具使用过程中评价指标的设定。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进行工具评价,所以教师直接设定了相关的指标,后面几课逐步放开,让学生根据实践的感受自主设定评价目标,突显了高年段探究的自主性和开放性。
第3课“不简单的杠杆”和第4课“改变运输的车轮”都是建立在学生实践、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理解和建构“杠杆和轮轴也是一种简单机械”的科学概念。
纵览第2~4课我们可以发现,教材的内容安排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训练,强调学生在实践中操作工具完成特定任务,强调学生自主设定指标来评价工具在完成任务时的优缺点;从另一角度看,教材的内容设计弱化了对工具背后隐含的简单机械原理的认知,这样处理避免了跟初中科学的重复学习,降低了难度,增添了探究的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