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育人的心理动力学内涵

合集下载

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育人

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育人

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育人
《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育人》
心理健康教育是为了培养人们的正常心理素质和良好心理素养而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

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因此,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培养人们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能力,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育人是为了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人们可以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学习正确认识自己,积极面对挑战,增强心理韧性。

这对于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育人是为了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心理认知和应对机制。

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人们可以学习到正确的应对压力、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的方法,培养自我调节和情绪管理能力,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此外,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还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人们可以学习到沟通技巧、情绪表达技巧等,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增强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育人》是为了培养人们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能力,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应对挑战,提高心理韧性,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可以
有效地预防和干预心理问题,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育人显得十分重要。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构建内涵、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构建内涵、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构建内涵、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一、概述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心理学学科,主要研究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情境中学生与教师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旨在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该学科明确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学”与“教”作为研究范围,重点关注学生和教师在学与教双向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学生学习的本质、特点、过程和条件,以及如何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规律来设计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该学科还关注如何通过“学”与“教”的目标,不仅促进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帮助学生健全、提升和优化心理健康的内源性因素——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于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建设,以及凸显课堂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构建内涵理论基础: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如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同时融合了教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的理论视角。

这些理论基础为理解和解决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提供了多元化的视角和方法。

研究对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学生、教师、家长及教育管理者。

它关注这些个体在学习和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发展需求、心理问题的形成机制,以及如何通过教育手段促进其心理健康。

目标与功能: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核心目标是促进个体心理健康,提升其心理素质,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教育环境和社会生活。

它通过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指导,为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理论支持。

方法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调查研究、案例研究、行动研究等。

这些方法有助于深入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现象,发现和验证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的有效性。

学科体系: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构建了一个包括理论体系、方法体系、实践体系在内的完整学科体系。

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机理及运行机制

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机理及运行机制
高思想道德素质。
知识应用能力提升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能够将所学知 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提高知识应用能力
,增强学习效果。
实践能力提升
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 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如组织协调能力 、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综合素质提升
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 质,如领导力、创新精神、解决问题的能 力等。
有效的组织管理能够确保社会实践活动的 顺利进行,包括活动策划、宣传推广、招 募选拔、培训指导等多个环节。
03
大学生社会实践运行机制
运行机制概述
01
02
03
目标导向
大学生社会实践应以人才 培养目标为导向,通过实 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 质和能力。
实践育人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 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应注 重实践育人的理念,让学 生在实践中成长。
04
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效果评价
评价标准与方法
评价标准
制定科学、客观、可量化的评价标准,包括社会实践活动的目标、内容、形式 、时间、效果等方面。
评价方法
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问卷调查、访谈、观察、案例分析等,以全面、客观地 评估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效果。
育人效果的实际表现
思想道德素质提升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能够深入了解 社会现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历史背景
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高校开始逐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经历了由自发 组织到学校组织、由短期活动到长期活动、由单一形式到多种形式的演变过程。
研究目的与问题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 机理及运行机制,以期为高校进一步 优化社会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 践指导。

心理育人的内涵、机制与实施路径

心理育人的内涵、机制与实施路径

2019年8月第33卷第3期Aug.,2019Vol.33,No.3陕西行政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aanxi Academy of Governance改革实践文章编号:1673-9973(2019)03-0112-05心理育人的内涵.机制与实施路径贾林祥(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摘要:心理育人是高校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十大育人体系”之一。

心理育人即育人心理,它所体现的是积极心理学理念。

心理育人立足于育人、服从并服务于育人,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关注的是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心理育人发生作用的机制是培养形成正确的认知、积极的情感、坚强的意志以及健全的人格。

实施心理育人,必须完善工作机制、健全师资队伍,并构建相应的制度作保障。

可以通过开设系列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以让学生“知”、组织系列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以让学生“悟”、设置系列心理困境以让学生“行”等具体措施和路径实施心理育人。

心理育人不同于思政育人,心理健康教育不等于思想政治教育,在实施心理育人的过程中,必须防止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化。

关键词:心理育人;心理健康教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 D01:10.13411/ki.sxsx.2019.03.020The Connotation,Mechanism and ImplementationPath of Psychological EducationJIA Lin-xiang(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Xuzhou221116,China)Abstract:Psychological education is one of the"Ten Education System n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Psychological education is the psychology of educating people,and it reflects the concept of positive psy­chology.Psychological education is based on educating,obeying and serving people.It is aimed at all students,focus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potential and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personality.The mechanism by which psychology educates people is to cultivate people to form correct cognition,positive emotions,strong will and sound personality.To implement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we must improve the working mechanism,improve the teaching staff,and build a corresponding system for protection.Through the series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lectures,students can"know"and organize a series of group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activities to enable students to“enlighten”and set up a series of psychological dilemmas to allow students to"walk”and other specific measures and paths to implement psychological education.Psychological education is different from thinking and educating people.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s not equal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psychological education,it is necessary to prev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Key words:psychological education;mental health education;quality improvement proj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2017年12月4日,教育部党组出台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将“构建'十大,育人体系”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的基本任务。

实践活动如何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实践活动如何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实践活动如何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心理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而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而在实践活动中,他们有机会主动去探索、尝试和解决问题。

比如,参与一次科学实验,学生需要自己设计实验步骤、操作实验仪器、观察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

当实验取得成功,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感受到了自己的能力,从而建立起自信心。

再如,组织一场文艺演出,学生可能要承担策划、表演等任务,当他们在舞台上展现自我,获得观众的掌声和认可时,自信心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这种自信心会迁移到学习和生活的其他方面,让学生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积极应对挫折。

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当今社会,合作能力是一项必备的素质。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通常需要与他人合作才能完成任务。

例如,进行一次社会调查,小组成员需要分工协作,有人负责设计问卷,有人负责收集数据,有人负责分析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不同的观点,共同解决遇到的问题。

通过合作,学生能够感受到团队的力量,认识到自己在团队中的价值,从而增强团队归属感和责任感。

这种合作精神将对他们今后的职业发展和人际交往产生深远的影响。

实践活动还能让学生更好地应对压力和挫折。

在实践活动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如实验失败、活动进展不顺利等。

然而,正是这些挫折为学生提供了锻炼心理承受能力的机会。

当面对挫折时,学生需要调整心态,分析原因,寻找解决办法。

多次经历这样的过程,学生能够逐渐学会以积极的心态看待挫折,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

例如,参加一次体育比赛,学生可能会因为发挥失常而失利,但通过总结经验教训,下次比赛可能就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这种在挫折中成长的经历,会让学生明白失败是成功之母,培养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实践活动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心理动力学

心理动力学
卡迪纳将心理动力学运用到人类学的过程有别于其它心理动力学程序,这可以从下述原则看出:
谢谢观看
起源
心理动力学的动机原则是由维也纳医生弗洛伊德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最完整地发展起来的。弗洛伊德 的思想是从精神病人临床工作中得出来的,但是他相信他观察到的这些原则能同时应用于正常行为和变态行为上。
相关书籍
《心理动力学疗法》简介:本书将整个心理动力学治疗过程抽丝剥茧,从初始评估到治疗终止,一步一步地 将这一疗法的真实过程呈现出来。书中创造性地区分了以揭露和支持为目的的治疗技术,使治疗师能够根据病人 的情况选择最优治疗策略。这不仅大大提升了治疗效果,更能帮助治疗师理解和掌握心理动力学疗法的核心技术。 本书的作者都是经验丰富的心理治疗培训师,她们从实践中撷取了丰富的真实案例,以朴素自然的语言让与临床 工作息息相关的理论和技术变得明白易懂,不禁让人感叹—原来这就是心理动力学疗法的奥秘!作者Deborah L. Cabaniss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精神病学临床教授,哥伦比亚大学精神病学系心理治疗培训项目主任。她曾获得一 系列杰出教学奖,包括由美国精神分析学会授予的“艾迪斯·萨博森奖”。Cabaniss教授曾发表过大量有关精神 分析和精神病学教学的文章,并刚刚结束了在美国精神分析学会期刊编委会的任期。
模型
弗洛伊德的模型第 一次承认了人的天性并不总是理性的,行为可能是被不在意识范围内的动机所驱使。
发展
弗洛伊德之后的许多心理学家都在新的方向上采用了心理动力学模型。弗洛伊德自己强调儿童早期是人格形 成的阶段。新弗洛伊德主义的理论学家把弗洛伊德的理论扩展了,包括发生在个体的整个人生的社会影响和互动。
心理动力学
心理学术语
01 简介
03 相关书籍 05 发展
目录

心理辅导的理念与实践

心理辅导的理念与实践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受环境刺激所决定的,心理辅导的目标是通过学 习过程改变不良行为。该理论强调对行为的观察、分析和实验控制,通过建立 奖惩机制来促进个体行为的改变。
认知主义理论
总结词
关注个体对世界的认知和思维模式
详细描述
认知主义理论认为人的思维和行为受其认知过程所影响,心理辅导的目标是帮助个体调整不合理的认知模式,建 立积极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该理论强调对个体认知过程的了解、分析和干预,通过认知重构来促进个体心理 健康。
和挑战。
总结词
持续的鼓励与支持有助 于来访者建立积极的自
我形象和成长动力。
04
心理辅导的应用领域
学生心理辅导
学生心理辅导是指针对学生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活动,旨在帮助学生解 决学习、生活和情感方面的困扰,提高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
学生心理辅导的具体内容包括:心理咨询、心理测评、心理疏导、心理健康教育等, 形式包括个体辅导和团体辅导。
职业心理辅导的目标是帮助职场人士建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提高自我调 节能力,培养积极心态和良好的工作习惯,促进个人和组织的共同发展。
家庭心理辅导
家庭心理辅导是指针对家庭成员开展的 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活动,旨在帮 助家庭成员解决家庭关系、亲子教育等 方面的困扰,提高家庭和谐和幸福感。
家庭心理辅导的具体内容包括:家庭沟 通、家庭教育、家庭关系调适、家庭危 机干预等,形式包括个体辅导和团体辅
专业人才短缺
目前心理辅导专业人才数量不足,难 以满足社会的广泛需求。
传统观念影响
由于行业标准和监管机制的缺失,心 理辅导服务质量存在差异,难以保证 服务效果。
发展趋势与展望
技术应用与创新
随着科技的进步,心理辅导将 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手段,

心理教育培养学习动力

心理教育培养学习动力

心理教育培养学习动力学习动力是指人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推动其积极参与学习的内在动力。

它是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习环境的变化,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成为了教育者关注的重点。

心理教育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认识学习动力的特点学习动力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内在性。

学习动力主要源于个体内部,是学生对学习的内在需求和兴趣的驱动。

2.起伏性。

学习动力不是一成不变的,会因为各种因素产生波动,时而强烈,时而疲软。

3.多样性。

学习动力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体现,包括学生个体差异、环境因素、教育资源等。

二、分析学习动力产生的原因学习动力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知识价值认同。

当学生认识到学习的价值并且认同知识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时,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

2.自我激励。

学生具备一定的自我激励能力时,能够通过设定目标、奖励自己等方式激发学习动力。

3.环境影响。

学习环境对于学习动力产生有着明显的影响,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动力。

三、心理教育的应用策略心理教育作为培养学习动力的有效手段,可以通过以下策略来实施:1.激发学生内在动机。

教育者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意义、设立具体的学习目标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增强学习动力。

2.提供正向反馈。

在学习过程中,及时给予学生正向的反馈,鼓励他们的努力和进步,激励学生产生学习动力。

3.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提供舒适、安全、和谐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帮助他们培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4.培养学习技能。

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包括学习方法、时间管理、自我调节等,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学习困难,增强学习动力。

四、案例分析以小明为例,他在学习中缺乏动力,成绩也一直没有明显的提升。

教师通过进行心理教育,采取相应策略后,小明的学习动力明显增强。

教师首先与小明交流,了解他的学习困惑和兴趣,帮助他制定学习目标,明确了解到学习对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心理课实践教学意义(3篇)

心理课实践教学意义(3篇)

第1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心理健康关注度的提高,心理学教育在我国逐渐受到重视。

心理课实践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心理课实践教学的内涵及其意义。

一、心理课实践教学的内涵心理课实践教学是指在心理学课程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组织活动、引导学生参与等方式,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从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良好心理品质的教学活动。

心理课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心理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角色扮演:通过模拟现实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体验不同角色的心理状态,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沟通能力。

3. 小组讨论: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互动中分享观点、碰撞思维,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心理实验:通过设计心理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心理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证意识。

5. 心理沙龙:通过组织心理沙龙,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分享心理困惑,增进彼此的了解和沟通。

二、心理课实践教学的意义1.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课实践教学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形式,学生可以了解心理问题的成因、表现和应对策略,从而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心理调适能力。

2. 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心理课实践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如:自信心、责任感、同情心、自律等。

通过小组讨论、心理沙龙等活动,学生可以在互动中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3. 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心理课实践教学中的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在活动中,学生需要学会倾听、表达、协商和合作,从而提高自己的沟通技巧。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心理课实践教学中的小组讨论、心理沙龙等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心理动力学理论课件

心理动力学理论课件

心理动力学理论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将深入探讨心理动力学理论,内容涉及《心理学导论》第十章“心理动力学派”的第三节“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及第四节“荣格与分析心理学”,重点包括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心理防御机制、性心理发展理论,以及荣格的个人潜意识与集体潜意识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心理动力学理论的基本概念与核心观点。

2. 分析个体心理防御机制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探讨心理动力学理论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心理动力学理论中的抽象概念与理论体系,如无意识、心理防御机制等。

教学重点:弗洛伊德与荣格的主要理论观点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段涉及心理防御机制的日常生活短片,引发学生对心理动力学理论的兴趣。

2. 理论讲解:详细讲解弗洛伊德与荣格的心理动力学理论,结合PPT进行图文并茂的展示。

3. 例题讲解:以经典案例为例,引导学生运用心理动力学理论进行分析。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针对提供的案例,运用所学理论进行分析。

六、板书设计1. 心理动力学理论框架图。

2. 弗洛伊德与荣格的主要理论观点。

3. 案例分析步骤及要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部电影或小说中的人物心理,运用心理动力学理论进行解读。

答案示例:电影:《霸王别姬》分析:主人公程蝶衣的心理防御机制主要体现在退行、理想化、否认等方面。

如程蝶衣在遭受现实打击时,常常通过回忆童年美好时光来逃避现实,这是退行的表现。

2. 作业题目: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心理动力学理论在人际交往中的应用。

答案示例:在人际交往中,了解对方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助于更好地沟通。

例如,当对方出现否认、逃避等心理防御现象时,可以适当调整沟通策略,引导对方面对现实问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和随堂练习,让学生对心理动力学理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心理健康与心理动力学

心理健康与心理动力学

心理健康与心理动力学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心理和情感层面上的良好状态,它对于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有着重要影响。

心理动力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心理学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心理动力学是由弗洛伊德创立的心理学派别,它关注个体的潜意识和无意识层面的心理过程。

根据心理动力学理论,个体的心理活动受到潜意识和无意识的影响,我们的欲望、冲动、信念等都存储在潜意识和无意识之中。

这些心理过程对人们的行为和情绪产生重要影响。

那么,心理动力学如何与心理健康联系起来呢?首先,了解心理动力学理论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己内心深处的需求和冲突。

通过深入思考和探索,我们可以解开隐藏在潜意识和无意识中的心理问题。

这样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其次,心理动力学可以提供心理治疗的方法和技术。

心理治疗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健康干预手段,通过与心理专家的交流和指导,个体可以深入了解自己内心的需求和冲突,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心理动力学理论为心理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例如自由联想法、梦境解析等。

另外,心理动力学还强调个体的发展过程和童年经历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弗洛伊德提出了儿童发展的理论,其中包括口腔期、肛门期、阴茎期等不同的阶段。

他认为,这些阶段的经历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了解个体的童年经历和发展过程,可以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改善自己的心理健康。

心理动力学不仅帮助个体理解和促进自身的心理健康,还对社会和人际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心理动力学强调个体与他人的关系和交往对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性。

在人际关系中,个体的无意识和潜意识会不断受到他人的刺激和影响,这对于心理健康的塑造有着重要意义。

因此,通过学习心理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人际关系,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

总之,心理健康与心理动力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心理动力学理论为我们了解和促进个体心理健康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和方法框架。

心理教育发展学习动力与兴趣

心理教育发展学习动力与兴趣

心理教育发展学习动力与兴趣心理教育在当今社会教育改革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兴趣。

本文将从认知动机、情感动机和自主动机三个方面,探讨心理教育如何促进学习动力与兴趣的发展。

一、认知动机认知动机是指对知识的需求和对自身能力的评估产生的动力。

心理教育通过调动学习者的认知动机,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首先,心理教育通过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和资源。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有趣的学习活动,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多样的学习途径,以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

此外,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及时给予正向的反馈和激励,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和满足感。

其次,心理教育注重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教师可以通过对学习内容的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二、情感动机情感动机是指由情感体验所产生的动力,它与个体对学习的态度、情感以及其他个体间的情感联系有关。

心理教育通过调动学习者的情感动机,提升他们的学习动力与兴趣。

首先,心理教育关注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

教师可以通过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感体验,培养他们对学习的热爱和投入感。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学习成功的故事、分享学习经验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建立积极向上的情感信念。

其次,心理教育注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倾听学生的心声,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为他们提供情感支持和情感满足。

例如,教师可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关注学生的情感状态,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扰,建立亲近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情感动机。

三、自主动机自主动机是指个体基于内部动力和目标选择行为的自主性。

心理教育通过发展学生的自主动机,提升他们的学习动力与兴趣。

首先,心理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实践育人工作中的探索与应用

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实践育人工作中的探索与应用

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实践育人工作中的探索与应用作者:郁雅楠冯小乐杨晨来源:《公关世界》2022年第18期摘要:积极心理学主张充分挖掘个人优势,体验积极情绪,培养积极品质,促进人们不断完善,追求真实的幸福。

当前高校实践育人工作仍存在一些不足。

本研究结合医学院校的实际,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探讨积极心理学在医学院校实践育人的必要性,为进一步创新医学院校的实践育人工作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实践育人高校实践育人是当代高等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内容,步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将其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实践育人是指,学生以课堂上获得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学校组织开展一系列有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具有应用性、综合性、导向性的实践活动,充分激发学生课外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进而将学生培养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十九大以来,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得以不断深化,健康产业不断发展,健康中国行动持续推进,这一过程中都离不开医学人才这一重要生产力,这就要求高等医学教育积极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新型医学人才,满足我国医药卫生发展需要。

实践育人有助于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争当“人民生命健康的守护者”,还有助于学生通过创业带动就业,推动健康产业这一拥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新兴产业发展的同时,增加医学生的就业机会,促进医学教育与时代需求更好地融合,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 1 ]一、当前高校实践育人存在的问题随着我国迈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转变,教育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之间相互影响、相辅相成,这就要求坚持和不断深化“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强化立德树人的基本任务,关注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幸福感与获得感,着力于开发个体潜能。

[ 2 ]目前,高校实践育人注重根据问题对实践活动进行顶层设计,而较少关注大学生这一活动主体的精神需要,削弱了学生的积极性与活动的实效性。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实践心理研究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实践心理研究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实践心理研究教育学专业的教育实践心理研究是对教育实践中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科学研究的学科领域。

它通过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过程、情感与行为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旨在探索有效的教育方法,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教育实践心理研究的定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意义等方面对教育学专业的教育实践心理研究进行探讨。

一、教育实践心理研究的定义教育实践心理研究是指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通过对教师和学生等参与者的心理状态、行为和互动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观察和分析,以及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去探究教育实践中的心理现象。

它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旨在改善教育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育实践心理研究的内容1. 学生心理特点与发展:教育实践心理研究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包括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2. 教育实践中的认知过程:该领域的研究还关注学生在教育实践中的认知过程,包括学习、记忆、思考、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以及不同教学方法对学生认知过程的影响。

3. 学习动机与情感管理:教育实践心理研究还研究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与动机的关系,以及情感管理对学生学习和情感发展的影响。

4. 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该领域的研究还关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包括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方法、激励策略等与学生的互动,以及不同类型的互动对学生的影响。

三、教育实践心理研究的方法1. 实地观察法:研究者通过对教育实践现场的直接观察,观察并记录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态度、互动等情况,以获取丰富的实证数据。

2. 问卷调查法:研究者可以设计问卷,通过对教师和学生等受试者进行调查,获取他们对教育实践心理现象的看法、意见和体验。

3. 实验法:研究者可以设计实验,对教育实践中的心理现象进行控制性的研究,以揭示心理现象的因果关系。

4. 访谈法:研究者可以选择一些教师和学生进行深入访谈,倾听他们的心声,获取教育实践中的心理体验和心理需求等信息。

教育学中的教育心理实践

教育学中的教育心理实践

教育学中的教育心理实践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学科,它为教育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在教育学中,教育心理实践是一种基于心理学原理和方法的教育实践形式,旨在改善学习者的学习状况、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概述教育心理实践是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它通过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针对教育中的具体问题,开展各种教育实践活动,以更好地帮助学习者达到学习目标。

教育心理实践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教育测量与评价、教学设计与实施、学习困难与个性发展、教育咨询与辅导。

二、教育测量与评价教育测量与评价是教育心理实践中的重要环节。

它通过使用量化和定性的方法,对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成果进行测量和评价。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目的在于客观、全面地了解学习者的学习状况,为教育教学提供科学依据。

在教育测量与评价中,常用的方法有考试、问卷调查、观察记录等。

三、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设计与实施是教育心理实践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以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为指导,合理地设计教学活动,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教学设计与实施需要考虑学习者的认知发展特点、兴趣爱好、学习风格等因素,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在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激励策略、多媒体教学等方法,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参与度和学习成绩。

四、学习困难与个性发展学习困难与个性发展是教育心理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性特点不同,面临的学习困难也各有不同。

教育心理学通过研究学习困难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促进其全面发展。

在教育心理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个别辅导、小组合作等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培养其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育咨询与辅导教育咨询与辅导是教育心理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咨询与辅导旨在提供学习者的情感支持、解决其心理困扰、促进其健康发展。

教育心理学家可以通过与学习者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其心理需求,给予适当的建议和指导。

教育心理学指导实践

教育心理学指导实践

摘要: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本文旨在探讨教育心理学在实践中的应用,通过分析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结合实际教育场景,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指导,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引言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

在教育实践中,教育心理学为教师提供了一种科学的理论指导,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教育心理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1. 发展心理学原理: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出生到老年的心理发展过程。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供适宜的教育。

2. 学习心理学原理:学习心理学研究个体如何通过经验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教师应根据学习心理学的原理,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动机心理学原理:动机心理学研究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内在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

4. 社会心理学原理: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现象。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

三、教育心理学在实践中的应用1. 教学设计(1)依据学习心理学原理,教师应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例如,针对小学生,教师可以采用游戏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中学生,教师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依据发展心理学原理,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难度。

例如,针对小学生,教师应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针对中学生,教师应注重能力的培养。

2. 课堂管理(1)依据社会心理学原理,教师应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2)依据动机心理学原理,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内在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学生评价(1)依据发展心理学原理,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

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

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

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
简介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涉及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它帮助我们
理解学生的认知、情感、动机等方面,指导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

本文将介绍教育心理学的一些重要理论,并探讨如何将这些理论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提升教学效果。

知识点
1. 行为主义理论
•理论概述: 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是环境对某种刺激所做出的反应,强调从行为出发来学习和塑造个体的行为习惯。

•实践应用: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奖励和惩罚来激励学生,建立正向的学习动机。

2. 认知发展理论
•理论概述: 认知发展理论强调个体在认知上的逐步发展和演变,关注个体在不同年龄段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实践应用: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适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 情感教育理论
•理论概述: 情感教育理论认为情感对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强调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和心理健康。

•实践应用: 教师可以通过情感教育促进学生的情感认知、情感表达和情感调控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践案例
以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为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求设计个性化
的学习任务,通过及时的反馈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他们建立自我驱动的学习习惯。

结语
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为教师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启示,将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希望本文能给您带来启发,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以上就是关于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有任何问题或意见,欢迎留言交流!。

心理动力学评估的内容

心理动力学评估的内容

心理动力学评估的内容
心理动力学评估是一种常见的心理评估方法,它主要通过对个体的心理过程、心理结构和心理动力的分析,来了解个体的心理状态和问题。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介绍心理动力学评估的内容。

一、心理过程的分析
心理过程是指个体在感知、思考、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心理活动。

心理动力学评估通过对个体的心理过程进行分析,来了解个体的心理状态和问题。

例如,对于一个焦虑症患者,心理动力学评估可以通过分析其焦虑的来源、焦虑的表现形式和焦虑的影响等方面,来了解其焦虑症的病因和治疗方案。

二、心理结构的分析
心理结构是指个体内部的心理组织和结构,包括个体的自我、自我形象、自我认同、内部冲突等方面。

心理动力学评估通过对个体的心理结构进行分析,来了解个体的心理状态和问题。

例如,对于一个自闭症患者,心理动力学评估可以通过分析其自我认同的缺失、内部冲突的存在和社交障碍的表现等方面,来了解其自闭症的病因和治疗方案。

三、心理动力的分析
心理动力是指个体内部的心理能量和驱动力,包括个体的欲望、冲
动、防御机制等方面。

心理动力学评估通过对个体的心理动力进行分析,来了解个体的心理状态和问题。

例如,对于一个抑郁症患者,心理动力学评估可以通过分析其内部冲突的存在、防御机制的运用和自我评价的负面等方面,来了解其抑郁症的病因和治疗方案。

心理动力学评估是一种全面、深入的心理评估方法,它通过对个体的心理过程、心理结构和心理动力的分析,来了解个体的心理状态和问题,为个体的心理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心理动力理论自己整理课件

心理动力理论自己整理课件

心理动力理论自己整理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围绕心理动力理论进行讲解,具体包括教材第十章第一节“心理动力的概念与内涵”,详细内容涉及心理动力的定义、心理动力的作用、心理动力的来源以及心理动力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心理动力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内涵,掌握心理动力的作用和来源。

2. 培养学生运用心理动力理论分析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提高自我管理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心理动力理论的兴趣,为后续学习心理学知识打下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心理动力的作用和来源。

教学重点:心理动力的概念与内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思考心理动力的作用。

情景:小明在参加篮球比赛时,因为队友的鼓励而超常发挥,赢得了比赛。

提问:小明的超常发挥与心理动力有什么关系?2. 讲解:详细讲解心理动力的概念、作用、来源及培养方法。

3. 例题讲解:分析小明篮球比赛中心理动力的作用,讲解如何培养心理动力。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分析自己曾在某个时刻受到的心理动力影响。

六、板书设计1. 心理动力理论1.1 心理动力的概念1.2 心理动力的作用1.3 心理动力的来源1.4 心理动力的培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分析自己在学习、生活中受到的心理动力影响。

(1)心理动力的概念:心理动力是指个体在心理过程中产生的推动力,促使个体朝着目标前进。

(2)心理动力的作用:①激发个体潜能;②提高个体积极性;③增强个体自信心。

(3)心理动力的来源:①内在动机;②外在激励;③社会支持。

(4)心理动力的培养:①树立目标;②积极心态;③增强自信;④学会激励自己。

2. 课后拓展:阅读心理学相关书籍,深入了解心理动力理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对心理动力理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践育人的心理动力学内涵
作者:胡凛
来源:《科教创新》2013年第08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8-0008-02
摘要:本文作者运用心理动力学的客体关系理论,通过对大学生群体的深度心理分析,剖析了目前高校学生社会化过程遇到的心理阻力,也指出了高校学生思政工作中存在的育人困境。

本文从心理动力学视角指出了社会实践确实能够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是大学生心理发展必不可少的育人方式,同时,也从心理动力学的视角,剖析了目前高校学生工作中起到想到教育影响力的“师生关系”。

从心理动力学的视角来理解实践育人,有助于深刻地洞察高校系统在面对改变时的强大无意识阻抗,指出培养合格的大学生需要系统的努力,需要我们的高校全体教师的真知灼见、勇气和行动力。

关键词:心理动力集体无意识客体关系阻抗
教育,绝不是旨在培养没有灵魂的卓越。

教育的本质在于创造一个空间,使得学生可以在其中发现真理并且付诸行动。

而高等教育,其本质首先在于将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培养成为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使得他们自我了解,人格全面成长,善良并愿意用自己的学识将社会变得更美好。

如果高校中专业教师越来越多地倾向于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传授,那么,高校辅导员对学生的自我了解与全面发展就更加举足轻重。

因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就像一面镜子,可以帮助学生从中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缺乏镜子或者只有模糊的镜子,学生就难以从中了解真的自己。

在高校的思政工作中,社会实践的含义很广,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不仅包括各种社团活动,还包括各种平时及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不仅帮助学生增加了自己新的社会角色,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过渡性角色,是帮助学生从学生身份转换为社会人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对于学生的社会化有着极其重要的心理学意义。

一、心理动力学的客体关系理论
客体关系理论是心理动力取向的人格发展理论,主张人类行为的动力源自寻求客体。

客体关系理论是在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中探讨人际关系,更强调环境的影响。

认为真正影响一个人精神发展过程的是在出生早期婴儿与父母的关系。

此理论探讨的是婴儿与母亲的关系如何影响
个体的精神结构以及个体如何成长起来,将人格发展的重心从俄底普斯情结转移到从出生到3岁的俄底普斯前期的冲突之上。

客体关系理论的重要假定是,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型态一旦建立,就会影响其日后的人际关系。

进而言之,人们会去寻找符合过去已建立过关系型态的关系。

例如:过于依赖与过于孤僻的人,有可能是在重复着刚学走路时与母亲所建立起来的关系型态。

在客体关系理论里,投射性认同是一个诱导他人以一种限定的方式来作出反应的人及行为模式。

它源于一个人的内部关系模式(即当事人早年与重要抚养人之间的互动模式,这种模式的内化成为自体的一部分),并将之置于现实的人际关系的领域中。

作为当代精神分析之一的客体关系理论,特别强调一个人早年和他的主要养育者之间的关系,认为这种核心的客体关系对一个人的影响非常深远,很容易在以后的生活中迁移到这个人的各种关系之中。

其最为核心的理论构架是:早期孩童的经验会影响成人时期的功能;潜意识被视为引发动机的力量;强迫性重复现象,即人们无法克服地重复一些行为或人际的形态,以降低潜意识冲突所造成的焦虑;广泛出现在每个人身上的移情现象。

二、从心理动力学视角看目前的大学生社会化
从客体关系的理论来看:当一个大学生进入高校后,他对学校会有一种潜意识的反应或回应,这种反应是他的强迫性重复经验,学生会自发地复制以前的经验。

大学生会不可避免地以过去回应主要照顾者的方式来回应大学老师或辅导员,而如果大学老师或辅导员没有足够的觉察,就很容易对他们产生反移情,用他们过去所熟悉的方式来回应他们。

如果辅导员在学生们的投射下无意识当中有了“我需要照顾好这个孩子的认同”,辅导员就会将自己在无意识当中定位成了学生的“家长”,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辅导员象学生的保姆而不是老师。

可见,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从心理上很容易重复大学生和家长的关系,也就是说,这种情况在无意识层面只是回应了大学生们的主要客体关系,这种重复的模式除了会强化学生原有的人际模式,继续原有的人格结构,难以对大学生人格发展起到积极帮助!
对于大学生客体关系在高校生活中的延续,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发现,被大学生投射认同了的不仅有辅导员,其实还有整个高校系统。

其结果是:教师越来越不能胜任学生心理上的父亲,无法将大学生与辅导员(心理上的母亲)分开,学生和辅导员的紧密就如同他们在家中与母亲的紧密。

从精神分析的视角:“父亲”是将孩子从母亲身边分开,是孩子能够离开母亲通往社会的桥梁;大学中的核心是教师,毫无疑问大学对学生的心理功能应当更加像父亲。

大学更多的应当承担父亲的角色,是学生能够离开家庭通往社会的桥梁;所以,学生应当更少辅导员关爱的琐碎更多对教师的认同才是高校教育的目标。

遗憾的是:辅导员对学生的过度紧密,高校教师对学生疏离恰恰是我们整个高校系统与学生无意识形成的共谋,重复了学生在原生家庭中的模式,这样的状况会使得大学生难以在心理上真正独立和成熟。

三、实践育人对大学生心理发展不可或缺
最困难的就是对系统危机的预见!目前的高校学生工作,存在着不少潜伏的危险。

如果整个系统忽略对学生的实践引导,忽略我们心理上和学生的无意识关联,不能有意识地用对待成人的方式对待大学生,即便短期便于高校的管理工作,学生也在督促中完成学业,但是,我们培养的大学生如果始终未摆脱心理上的依赖,完成心理上的独立和担当,他们即使走上工作岗位,也未必具有足够的社会化能力和心理成熟度。

如果大学生只在校园中学习生活,从心理上必然会希望凡事由辅导员代劳最方便,当全系统都在无意识中回避困难,过于追求表面工作的效率时,辅导员工作重事务少谈心的不平衡,其本质是高校系统的方便法门。

学生工作系统对此越是能够觉察,就越能清楚地知道目前高校系统本身对培养学生社会化的局限。

因为失去独立锻炼机会与无法在实践中成熟的大学生是不会真正具有长远竞争力的!高校系统对学生的过于保护,会极大地遏制学生对“缺失”的感受,无法在大学期间做好充分的独立应对生活的准备。

人类的本性都有趋乐避苦,人类精神的发展似乎又是与本能相悖的,我们是否真的理解了:高校系统目前的安逸,是集体无意识的本能驱动,对于学生社会化的发展是相背离的。

所以,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是在是不可或缺的自我锻炼与成长机会!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尤其是各种各样的志愿活动当中,学生的社会角色,实际的操作能力,团队合作等等都会得到全面的发展。

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来讲相当于一块心理上的独立空间,需要他们创造性地自我开垦,在团队合作中,在与现实的无缝对接中,在没有辅导员过多干预中独立完成,这是他们心理独立和成熟必不可少的,尤其对于他们的角色身份认同尤为重要,他们将拓展自己的学生身份,更多认同于自我的社会价值,社会实践对提升大学生应对显示焦虑的能力,提升大学生的心理成熟度有着不可或缺的价值。

四、实践育人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启发
从客体关系的角度来讲,只有当大学生的内心被真正地关注与理解,他们的人格被真正地尊重,他们得到了平等的关系,能够独立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而不是仍然被当作小孩子过度保护时,大学生曾经被深深压抑的主动性才会被重新激活。

高校的学生工作绝对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的行为层面,而应当深入学生的内心,引导学生觉察他们原有的客体关系模式,有意识地发现并去除被动依赖的客体关系模式,建立新的相互平等与尊重的成人对成人的客体关系。

被投射性认同的不仅有辅导员,还有整个高校系统!当然,高校教师和辅导员越是能够清晰和有意识,就越不会被陷入其中,不会过多地保护学生与替学生承担责任。

但与此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如果高校系统仍然对现状不引起足够警觉,就会在无意识中束缚学生心理上的独立。

真正需要理解与即刻付诸行动的是:学生工作部门与辅导员建立平等尊重的关系,才能够将此关系无意识中向学生传递。

只有辅导员被不当作“保姆”而当作老师,他们有行为的边界,有对教育理念的内在理解和认同,他们才会把学生真正地当作成人,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与尊重。

当大学中所有的师生关系都越来越是成人间的合作关系,而不是辅导员联合家长管理学生,学生才会真正开始独立思考与行动,并且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才可能真正清晰自己的人生的目标和生涯规划,才可能更具学习的主动性和真正的市场竞争力。

总之,高校系统需要更清楚区分学生事务工作和学生引导工作。

在完成对学生适当服务的情况下,给辅导员足够空间和尊重,如同辅导员给学生足够空间和尊重,这样互相平等尊重的关系才是高校学生工作的立足点!
大学生对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的适应其实也是学生社会实践的一部分,也是大学生社会化的一部分。

我们需要在心理上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从当下出发与所有的老师辅导员都更有合作能力,从进入高校开始,大学生就不能简单服从老师,而需要更多的理解力与合作能力,这才更有利于他们将此种新的人际关系运用到其他各种社会实践,运用到实习和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范钧杰.论弗洛伊德的移情-爱的观察[M].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