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族节日风俗

合集下载

中国民俗文化知识第三章(第一节 我国汉民族民间传统节日)

中国民俗文化知识第三章(第一节 我国汉民族民间传统节日)

兴。
3.年夜饭、守岁
• 农历一年最后的一天叫“除日”、 “岁除”、“年关”“除夕”和 “年三十”等。
• 吃完除夕晚饭,开始守岁,这一 天夜里是不能睡觉的,人们边吃边 玩,迎接春节之日的到来,这就叫 守岁。
• 民间传统讲究“大年三十的火, 正月十五的灯”,这一天,不光做 饭的火要又大又旺,晚上守岁取暖 的火也要烧得又旺又久,寓意幸福 的日子红红火火、长长久久。

在乡村,初一起就有大锣大鼓伴奏的狮子舞
挨家挨户拜年贺喜的传统习俗。此俗大约源于南
北朝时期,希望狮子那威武勇猛的形象能驱魔辟
邪为大家带来和平安宁的好日子。狮子舞拜到哪
一家时,哪一家都会鸣炮礼接,并象征性地送上
多少不等的红包致谢。
拜年
舞狮
知识点二:元宵节
• 古代称夜为 “宵”,因为正月十 五是一年中的第一个 月圆之夜,所以叫 “元宵节”。又因道 教将此日称为上元节, 故此节旧称上元节; 由于有张灯、观灯的 民俗活动,又称为灯 节。
糕,购买果品零食、鞭炮、年画、春联和神像,准
备过年吃的丰盛饭菜等。我国南北各地风俗不同,
过年的各种吃食也不尽相同。

俗话说“大人盼插田,小孩子盼过年”,孩子
们最悠闲,也最热切地翘盼着新年快点到来。
2.贴春联、挂年画
贴春联
春联就是对联。内容以表达人 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对新 春到来的喜庆为主。像“天增岁月 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天 下都乐人长寿,四海同春花盛开”、 “接天瑞霭千家乐,献岁梅花万里 香”等。中国贴春联的历史悠久, 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传统
有人家都扫尘土、净庭户,以祈求新岁之安。现在
民间流传的顺口溜:“腊月(农历十二月)二十五,

中国各民族的节日庆典

中国各民族的节日庆典

中国各民族的节日庆典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其中,各民族的节日庆典是最直观地展示民族文化和传统的重要载体。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国各民族的节日庆典,展示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

一、汉族的传统节日庆典1. 春节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正月初一庆祝,持续15天。

庆祝活动包括祭神、贴春联、挂灯笼、烟花爆竹、赏花灯和舞龙舞狮等。

人们还会进行亲友团聚、互赠礼物和拜年等传统活动。

2. 中秋节中秋节是汉族传统的重要节日,通常在农历八月十五庆祝。

这一天,人们会赏月、吃月饼、赏灯笼,并进行传统的猜灯谜活动。

中秋节也是家人团聚的好时机,人们会一起赏月、聚餐、互赠礼物。

二、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庆典1. 傣族的泼水节泼水节是傣族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新年前后举行,庆祝时间长达三天。

在泼水节期间,人们会载歌载舞、放水灯,最引人注目的是互相泼水。

泼水活动象征着祛除不利和带来好运,也是增进友谊的方式。

2. 藏族的朝觐节朝觐节是藏族的重要节日,通常在农历四月至五月举行。

在这一天,藏族信仰佛教的信众会前往寺庙,瞻仰以及朝拜佛像。

朝觐节期间,人们还会举行传统的唢呐(一种藏族乐器)演奏比赛和藏戏表演。

3. 哈萨克族的纳月季节纳月季节是哈萨克族的重要节日,通常在农历六月或七月的满月当晚庆祝。

纳月季节是哈萨克族的传统婚礼仪式,新人要在婚礼现场共同品尝奶酒、祈福并舞蹈。

在这一天,还有塔吉克族的马球比赛等传统活动。

4. 维吾尔族的库尔班节库尔班节是维吾尔族的主要节日,通常在农历十月举行。

这一天,人们会进行羊肉拜祭、手拉手跳圈舞、歌舞表演和摔跤比赛。

库尔班节不仅是维吾尔族人民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也是社会交流和各族人民团结的象征。

5. 彝族的火把节火把节是彝族的重要节日,通常在农历十月二十四庆祝。

节日期间,人们会点燃火把、跳火把舞、放焰火、上山燃放篝火。

火把和篝火象征着祈祷和祈愿,是彝族人民庆祝丰收和祈福的重要仪式。

汉族传统节日及习俗

汉族传统节日及习俗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
五月节、浴兰节、重五
主流说法纪念屈原
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草,佩香囊,饮雄黄酒等
(1)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陆游《乙卯重五诗》
(2)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苏轼《浣溪沙·端午》
(3)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吴文英的《澡兰香·淮安重午》
七夕节
农历七月初七
汉族传统节日及习俗
节日
时间
别称
起源
习俗
诗句春节Leabharlann 农历正月初一元日、元旦
农业
祭灶、扫尘、贴春联、除夕守岁、拜年、给压岁钱等
(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2)桃符呵笔写,椒酒过花斜。——陆游《己酉元旦》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
上元节、元夕
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迎紫姑等
乞巧节
乞巧、拜魁星
(1)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2)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
团圆节、八月节、追月节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
拜月、吃月饼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注: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十五------下元节
1)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弃疾《青玉案·元夕》
(3)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李商隐《观灯乐行》
寒食节
清明节前二日
“禁烟节”、“冷节”
纪念介子推
禁烟、冷食等
(1)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宋之问《途中寒食》

汉族的传统节日的风俗

汉族的传统节日的风俗

汉族的传统节日的风俗
汉族有许多传统节日,以下是其中一些节日的风俗:
1. 春节: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一家人会在除夕之夜聚在一起吃团圆饭。

正月初一,人们会互相拜年、走亲访友,以及给长辈送红包。

还有舞龙、舞狮等民俗表演,燃放烟花爆竹。

2. 清明节:清明节是扫墓祭祖的重要节日。

人们会前往墓地祭扫祖先的坟墓,烧纸、供奉食物和鲜花。

还有踏青、祭祀等传统活动。

3. 端午节:端午节是庆祝屈原的节日,主要活动是划龙舟和吃粽子。

人们会举行划龙舟比赛,吃传统的粽子,还会装饰五彩丝线,驱邪辟邪。

4. 中秋节:中秋节是庆祝丰收的节日。

人们会赏月,家人团圆,吃月饼和烧烤,还会做灯笼和玩花灯。

5. 重阳节:重阳节是尊敬老人的节日。

人们会登高、赏菊花,还会吃重阳糕和喝菊花酒。

以上只是部分汉族传统节日的风俗,这些节日丰富多彩,富有特色,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56个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和节日。

在这些节日中,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具有丰富多彩的活动和独特的庆祝方式,展示了民族文化的瑰宝。

以下是几个代表性的少数民族传统节日。

一、春节(汉族)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汉族最盛大的节日。

在农历新年的第一天,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比如贴春联、贴窗花、扫尘、腊八粥等。

晚上,家人会一起团聚,共进团年饭,并点燃鞭炮庆祝新年的到来。

春节是表达对祖先的祭奠和祈福的重要时刻。

此外,人们还互赠红包,用来祝福亲友来年好运。

春节期间,还举行祭祖、舞龙灯、和舞狮子等传统活动,以增加喜庆气氛。

二、闽南人过年节(闽南族)闽南人过年节是福建省闽南地区的传统节日,被誉为闽南地区的“春节”。

过年节以讲究“先祭祀后习坛,先拜天地后祖先,先动人后分蹄,先打伞罩后放焰”为特点。

节日期间,妇女家庭主妇主办祭祖祀神,焚烧符纸,拜扫坟茔,对仪容、仪表、饮食讲究拜访亲友,公婆家,男女青年约定会场,有人疏饶收门,有人义客望门,相邀共商家事,用以示尊敬,达到加强感情,减低俗丧之功能。

三、苗族龙船节(苗族)苗族龙船节是苗族最盛大、最热闹的节日,被誉为苗族的“奥林匹克”。

舞龙船是苗族传统习俗中的一项重要活动,传说舞龙船能祈福,带来好运。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苗族各个村寨都会组织龙船比赛。

参赛的龙船通常由40多人划桨,船身长达20多米。

划桨的节奏独特而激昂,观众欢呼声此起彼伏。

整个节日期间,人们还会进行歌舞比赛、射箭比赛等活动,庆祝丰收和祈福。

四、瑶族歌节(瑶族)瑶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独特的歌舞文化。

瑶族歌节是瑶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歌节期间,男女青年会穿上传统的节日服装,手持竹篾编成的乐器,围绕着篝火跳舞。

人们会排成长龙,载歌载舞,载歌载舞,嘹亮的歌声响彻云霄。

瑶族歌舞富有深情,经常表达对生活的喜悦、爱情的热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情感。

汉族节日风俗

汉族节日风俗

汉族节日风俗汉族,是现存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那么你知道汉族的节日风俗吗?下面店铺给大家整理了汉族节日风俗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汉族节日风俗:春节春节为一年的开始,即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百姓俗称“过年”。

关于“年”的来历,民间曾有一种传说:古时候大年三十晚上和年初一,有一种叫“年”的怪物,专门在这两天出来吃人。

“年”凶猛异常,任何野兽都抵不过它,但一家挂红帘布和灶堂里正在烧火的人家平安无事,另有一家,几个牧童在比赛甩牛鞭子玩,半空中响起噼噼啪啪声,“年”被吓跑了。

所以,人家知道“年”怕红、怕光、怕响声。

后来,等到年三十、初一时,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衣服、挂红灯、敲铜锣、放爆竹,这样“年”就不会来了。

春节活动因时因地而异,一般春节活动从腊月二十三或腊月二十四(俗称官三、民四、过小年)开始,经过除夕、春节,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

主要活动内容有:操办年货、做新衣、祭灶、扫尘、除夕守岁、贴门神、贴春联、挂年画、新年祝福、吃年糕、吃饺子、立春打春牛、闹元宵、玩花灯、扭秧歌等。

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或三十日,也就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做除夕。

除夕前几天,家家户户要忙于诸如打扫卫生、缝裁衣服、炊糕做馃、杀鸡宰鸭、备办年货诸事,孩子们也因年节能大饱口福、新衣斗艳而欢天喜地。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息。

除夕当天下午,要以三牲、饭菜、年馃等供品,祭神祭祖,谓之“辞岁”。

然后要贴大红春联、门联和年画,装饰布置房间。

逢居丧人家不贴春联。

除夕之夜,外出亲人均要回家团聚,吃“年夜饭”。

旧时饭桌下放一小火炉,谓之“围炉”。

“围炉”时,全家人不分贵贱、亲亲热热;席间禁忌说不吉利的话;倘若有亲人在外未归的,席上应为他留座位,摆上碗筷、酒杯,以示团聚;已婚女儿通常在夫家参加“围炉”,不上娘家团圆桌。

围炉后,长辈要给儿孙分“红包”即压岁钱,后来逐渐发展,能挣钱的后辈也给长者“红包”。

汉族民俗

汉族民俗

压岁钱
春 节 拜年 时, 长辈 要 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 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 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 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 安度过一岁。
• 蒸年糕 • 年糕谐音“年高”, 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 的口味,几乎成了家 家必备的应景食品。
• 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 的黄、白年糕,象征 着黄金、白银,寄寓 “新年发财”之意。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三大节日之一——端午 节,又称端阳节。
关于端午节的来源,一说是为纪念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而 设,另一说是远古的吴越民族,他们以龙为图腾,五月初五是 举行图腾祭的节日。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的活动较为隆重,庆祝活动主要有赛龙 舟、食粽子,还要佩香囊和悬艾叶菖蒲,避邪驱瘟。
中秋佳节,人们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吃月饼。月饼最初是 用来祭奉月神的,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吃月饼结合起来, 寓意家人团圆。 近代月饼的制作越来越精美,它寄托着人们思念故乡、思念 亲人、祈盼幸福的浓浓情意。
• 走百病
• “走百病”,又称 “烤百病”、“散百 病”),参与者多为 妇女,他们结伴而行 或走墙边,或过桥, 走郊外,目的是驱病 除灾。
第二节 汉族的民俗
(一)民族概况 汉族主要源于黄炎、东夷等部落联盟,同时吸收了部分荆蛮、 百越、戎狄等部落联盟的成分而逐渐形成。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汉族称“华”、“夏”或“华夏”, 以区别于其他各部族。 为什么我们叫“汉人”? 汉代以后称为汉族。 汉族是中国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民族之一。 汉族的语言简称汉语,属汉藏语系,是世界上应用数最多、 历史最悠久、内容最丰富的语言之一。汉语又以地域为基础分 为北方、吴、湘、赣、客家、闽、粤七大方言 (二)民俗 1.物质民俗 汉族服饰历代变化较大,多穿对襟上衣和长裤,夏季衣服颜 色较浅,冬季多为黑色、蓝色等深色。

汉族主要传统节日1

汉族主要传统节日1

正月初八:顺星、放生祈福 初九:正月初九是天日,传说此日为天界最高神祇玉皇大帝生日,俗称“天公
生”。“天公”就是“玉皇大帝”,道教称之为“元始天尊”,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 他是统领三界十方诸神以及人间万灵的最高神,代表至高无上的“天”。主要习俗有 祭玉皇、道观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时妇女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 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
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 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 “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 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 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 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 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 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 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 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 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 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 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 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 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 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 回国做了君主,这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 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 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 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 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市东南)。晋文 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 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 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 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 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 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 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汉族的风俗有哪些

汉族的风俗有哪些

汉族的风俗有哪些汉族的风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许多方面的内容。

下面将从婚礼习俗、传统节日、饮食习惯和传统服饰等几个方面介绍汉族的风俗。

首先,汉族婚礼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风俗。

婚礼是人们传宗接代、延续家族血脉的重要仪式,而汉族的婚礼习俗源远流长。

一般来说,汉族婚礼采取围绕着“三曲”的仪式,即出门迎亲、进门迎娶和过门入洞房。

在婚礼仪式中,还有许多传统的习俗,如喜宴、敬茶等。

此外,婚礼期间还会有一些娱乐活动,如舞龙舞狮、踩高跷等,以增加节日的气氛。

其次,汉族有许多传统的节日,这些节日不仅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色彩,也是汉族人民的重要的时间节点。

其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是春节,被称为中国的传统年,是汉族人们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此外,汉族还过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

这些节日都有自己独特的习俗和庆祝方式,如春节一般家家户户要贴春联、扫尘、放鞭炮,还要吃年夜饭,一家人团聚并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饮食习俗是汉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族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主要体现在烹饪技艺、餐桌礼仪和饮食习惯等方面。

例如,在餐桌礼仪方面,汉族人讲究“敬酒不倒、拱手作揖”,主人应该热情好客地邀请客人品尝各种美食。

在饮食习惯方面,汉族人崇尚五谷为主食,注重荤素搭配,追求均衡饮食。

另外,传统服饰也是汉族的重要风俗之一。

汉族传统服饰丰富多样,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传统服饰风格。

最具代表性的汉族传统服饰是“汉服”,它是汉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一种体现。

汉服以细腻的面料、精致的绣花和华丽的装饰品著称,代表了汉族人民的优雅和高贵。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汉族传统服饰的保护和传承,特别是在特定的场合,如婚礼、节日等,人们会选择穿汉服来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总之,汉族的风俗涵盖了婚礼习俗、传统节日、饮食习惯和传统服饰等多个方面。

这些风俗不仅是汉族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了解和传承这些传统风俗,可以加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感,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汉族的风俗简单介绍

汉族的风俗简单介绍

汉族的风俗简单介绍汉族的风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汉族的文化因为其丰富多样的民俗习惯和传统节日而闻名于世界。

汉族的风俗可以分为多个类别,本文将从婚礼、丧礼、节日、饮食等角度进行简单介绍。

一、婚礼风俗在汉族的婚礼中,有着独特并富有仪式感的习俗。

传统的婚礼习俗通常包括“订婚”、“过大礼”、“迎亲”、“入洞房”、“拜堂”等环节。

其中,“过大礼”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男方需要准备一些婚礼用品,如红糖、茶叶、烟酒等,向女方家庭表达自己的诚意和感恩之情。

此外,汉族的婚礼中还有许多有趣的小习俗,如新娘要穿戴一系列的喜庆红色婚服,新郎要拍照留念。

二、丧礼风俗在汉族的丧礼中,人们通常要做一系列的祭祀、丧葬、纪念等事情。

在祭祀方面,必须对先人进行敬拜,祭祀的对象通常是已经去世的祖先或家中长辈。

在丧葬方面,人们通常会安排一个完整的葬礼仪式,将逝者送入冥界。

在纪念方面,人们会在逝者的生日或忌日向先人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三、节日风俗汉族拥有众多重要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在当地人的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传统的汉族节日包括春节、中秋节、清明节、端午节等。

在春节中,人们有放鞭炮、贴春联、吃团圆饭的习俗,这些习俗传承至今。

在中秋节中,人们有赏月、吃月饼的习俗,这也是汉族文化中比较重要的一个节日。

四、饮食风俗汉族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其餐饮文化也十分丰富多样。

传统的汉族菜肴以色、香、味、形、器具的完美结合而著称于世。

在汉族的饮食文化中,有一些独特的习俗。

例如年夜饭、宴请宾客时要准备一些好吃的菜肴,饭后还要喝一杯茶以健脾消食,保持身体的健康和纪律的饮食习惯。

总之,汉族的风俗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它具有丰富多样的民俗习惯和传统节日。

汉族的文化因其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而广为世界所传承和推崇,这些风俗今天依然在汉族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汉族民风民俗简介

汉族民风民俗简介

汉族民风民俗简介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上古时期黄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汉族在历史上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汉族民风民俗:
1. 传统节日:汉族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都有其独特的庆祝方式和习俗,如春节的拜年、贴春联,清明节的扫墓祭祖,端午节的赛龙舟、吃粽子,中秋节的赏月、吃月饼等。

2. 婚俗:汉族的婚礼通常遵循一系列传统仪式和习俗,如媒妁之言、定亲、迎亲、拜堂等。

婚礼上会有热闹的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放鞭炮等。

3. 饮食文化:汉族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有八大菜系。

不同地区有各自的特色菜肴,如川菜、粤菜、湘菜等。

此外,汉族还有许多传统的饮食习俗,如春节期间吃年夜饭、元宵节吃汤圆等。

4. 传统礼仪:汉族注重礼仪,尊老爱幼、和睦相处是传统美德。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注重礼貌用语、行为举止,如尊敬长辈、让座、行路让先等。

5. 传统服饰:汉族的传统服饰有独特的风格,如汉服、唐装等。

传统服饰通常体现了汉族的审美观念和文化特色。

需要注意的是,汉族的民风民俗因地域、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例子,具体的民风民俗还会因地区和个人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汉族的七大节日

汉族的七大节日

汉族的七大节日(一)春节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

春节原名“元旦”,“元”的本意为“头”,引申为“开始”,“旦”即早晨,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

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则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要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以示庆祝,如祭灶、掸尘、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贴剪纸、贴福字、放鞭炮、饮屠苏酒、吃团年饭(年夜饭)、守岁、祭祀神佛、祭奠祖先、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逛花市、闹社火等,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二)元宵节每年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的元宵节。

正月也叫元月,“宵”是夜晚的意思,所以正月十五晚上的这个节日就叫元宵节。

元宵节在中国道教里则称为“上元节”。

在这个节日里,中国人有赏灯和吃元宵的习俗。

俗语说“正月十五闹花灯”,因此元宵节也叫“灯节”、“灯夕”。

元宵节赏灯的习俗是从汉朝时开始的,最初源自佛教的“燃灯礼佛”。

一到夜晚,家家户户都要挂彩灯,放焰火,人们成群结队地去看花灯,有的花灯上还写有谜语,让看灯的人们都来猜灯谜。

现在每到元宵节,很多地方都要举行灯展。

在中国北方的寒冷地区,人们还制作出千姿百态的冰灯,给元宵节的夜晚增添了新的光彩。

按照传统的习惯,元宵节这天,家家户户还要吃元宵(即汤圆)。

(三)清明节“清明”,在我国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富有诗意的传统节日。

作为节气,清明时节正是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阳春三月,此时,万物生长,一派生机勃勃、清净明丽的景色,所以称之为“清明”。

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清明是一年中非常关键的时刻,春耕春种就在这时开始,因此清明的迟早和天气的好坏,都会对全年的农业生产带来重大的影响。

清明节的主要节日习俗是扫墓和踏青。

揭秘汉族的传统节日及祭祀文化

揭秘汉族的传统节日及祭祀文化

揭秘汉族的传统节日及祭祀文化汉民族文化历来颇受国人所瞩目,尤其是一些盛大的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也是我国民间最为隆重,热闹的日子。

当然,也有一些比较忧伤的节日,譬如,清明节。

今天,小编带来的主题便是:汉族的传统节日及祭祀文化,一起来看看吧!汉族的传统节日春节,旧时称为元旦,俗称过年,时间从初一至十五日。

初一零时起各家各户燃放鞭炮,辞旧迎新。

天刚破晓,乡间妇女到井(河)边“抢新水”。

这一天,一般不走亲访友,不杀生,有的人吃斋。

城乡都有贴春联、贴门神的习惯。

人们出门相遇,互道“新年好”、“恭喜发财”。

从年初一开始,城内就开展舞龙舞狮活动。

舞龙的标名“祥龙”;舞狮的叫“瑞狮”。

龙狮出发前就给各商号、大店送帖,通知有龙狮队来拜年。

龙狮队一到门前,店主先在旁边放一串鞭炮,待大狮靠后,小狮子上前时,便燃放鞭炮向小狮子掷去,俗称“烧狮”。

烧完狮后,武术队上前表演武术,接着户主在高楼窗口伸出一条竹杆,挂着一个大“利是”连同一棵生菜,让舞狮的人边舞边爬着自带的大竹篙,或叠成人梯,到顶上由狮子衔取,俗称“抢青”。

取下“利是”,又燃放一串鞭炮,以示送行。

也有入屋舞狮的,名曰“扫荡”,意为把污晦邪气扫掉。

每年舞狮舞龙活动持续到元宵节。

乡村中的青年男女多结伴到外游玩,观看舞春牛和其他娱乐活动。

年初二,各家各户清早起来杀鸡热粽供神,叫做接财神,乡间称为祭,即“开年”。

亲戚朋友互相来往拜年。

一般是晚辈携带礼品到长辈家里拜年。

出嫁的女子也在这天偕丈夫和孩子一起回娘家贺年,所携带的礼品须有大阉鸡。

外家也备粽子、年糕、米花糖、油糍粑等食品回送,名曰“送年茶”。

如果女儿未生小孩,娘家须送慈菇,并且祝贺说:“今年添个慈菇蒂”(即生男孩)。

如果是新娘回来,还要加上两条甘蔗,意为祝他们夫妇生活从头甜到尾。

初七是人日,老人说这是众人的生日。

这天早上,各家各户煎年糕、炒粉利、热粽子吃;晚上还杀鸡饮宴。

乡间在十二日、十三日这两天,欢聚在庙里观看演春傩和师公戏。

汉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汉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汉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汉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汉族的分布地区较为广大,是我国最大的民族,人口达到10亿以上,使用汉字,通俗汉语,在世界上是历史最悠久、最丰富的语言之一。

汉族还有着很多的风俗习惯,比如节日、建筑、服饰、饮食等等。

下面店铺为大家介绍汉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汉族的风俗习惯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

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

汉族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等。

汉族的服饰比较复杂,从古到今,变化很大。

古代服装有裙装、袍服、襦裤服等。

到近现代,汉族服饰开始改变,古代服装几乎被完全淘汰,代之而起的是:男子穿简化了的长衫和马褂,头戴呢帽、皮帽、毛线帽,也有的穿西式礼服、戴呢帽;女子最初穿简化了的上衣下裙,以后流行穿改良的旗袍,也有的以连衣裙作礼服。

公职人员和知识分子穿中山装,城乡男女则穿对襟和大襟式的衣服。

50年代,城市男女多穿蓝干部服,男女服装的区别只在于领口不同和衣袋的多少,进入80年代以后各地流行起西服、夹克、风衣、运动衫、呢大衣、羽绒服等,特别是女青年的服装更是款式新颖多样,追逐着服装时尚的新潮流。

汉族的节日很多,主要是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等等。

过“春节”又称为过年,是汉族人千百年来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过年时,除夕要守夜,初一要拜年。

汉族人口众多,习俗各异。

如今男女婚嫁大都已移风易俗,采用简单而又热闹的婚礼。

但在有些汉族地区的农村,传统的民俗至今仍然保存着。

据史料记载,汉族旧称汉人是因中国的汉王朝而得名,汉朝以前称“华夏”或“诸夏”。

无论是在政治、军事、哲学、文学、史学、艺术诸方面,还是在自然科学领域中,汉族人民都创造了许多辉煌的业绩。

汉族人民历来以简朴、富于创造精神著称。

汉族历史上的经济是以农业为主,兼营家庭副业,是一种典型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汉族春节习俗

汉族春节习俗

汉族春节习俗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节日之一。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有许多特殊的习俗和传统活动。

1. 贴年画:在春节之前,人们会在家门口或房间里贴上年画,以祈求来年的平安和好运。

年画通常有福字、美丽的花鸟和吉祥的动物等图案。

2. 守岁:在除夕夜,家庭成员会一起守岁。

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美食、赏花灯,边看春晚边互相道贺和祝福。

到了子夜,放鞭炮的声音响起,象征着驱除邪灵,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3. 拜年:在初一至初三,人们会互相拜年。

拜年时,长辈会给晚辈们压岁钱,这是一种希望孩子们平安健康快乐长大的祝福。

4. 吃团圆饭:在春节期间,家人会一起享用一顿丰盛的团圆饭。

这顿饭象征着全家人团聚的重要时刻,意味着家庭团结和幸福。

5. 舞狮舞龙:舞狮舞龙是一项传统的庆祝活动。

人们会在街头巷尾表演狮子和龙的舞蹈,以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吉祥。

6. 点灯笼:灯笼是春节的重要象征物之一。

人们会在家门口悬挂红色灯笼,以象征新的一年里辉煌的明天。

7. 晒年货:春节前,各个集市会出现许多晒年货的摊位。

人们可以在这里购买各种过年所需的商品,如年糕、瓜子、腊肉等。

8. 打糍粑:在某些地方,人们会在春节期间参加打糍粑的活动。

糍粑是一种用糯米制成的传统食品,寓意着美好的愿望和团圆。

这些习俗和活动都为春节增添了浓厚的节日气氛,让人们以欢乐和祝福的心情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汉族春节的风俗

汉族春节的风俗

汉族春节的风俗
中国汉族的春节是中国最重要和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汉族人有许多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

一、贴对联和春联
贴对联和春联是汉族春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们会将写着吉祥寓意的对联贴在门楣上,以祈求新一年里平安、幸福和好运。

而春联则是一种红纸上书写吉祥话语的装饰,人们将其贴在门上,以迎接新的一年。

二、年夜饭
除夕晚上,全家人会团聚在一起享用年夜饭。

年夜饭通常是一顿丰盛的家庭聚餐,菜肴种类多样,旨在寓意丰裕和团圆。

经典的年夜饭菜肴有鱼、鸡、猪肉等,因为这些菜名和祝福的话语相似,带来好运。

三、拜年
春节期间,亲朋好友互相拜年是一项传统的活动。

年长的人会给年轻的人给压岁钱,以表达对年轻一代的祝福和关爱。

同时,人们还会互相赠送红包,以示祝福和分享喜庆。

四、放烟花和爆竹
放烟花和爆竹是汉族春节最喜庆的表达方式之一。

烟花和爆竹的响声和光彩,意味着驱除邪灵和庆祝新年。

然而,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和安全问题,许多地方已经禁止或限制了放烟花和爆竹的活动。

五、舞龙舞狮
舞龙舞狮是汉族春节期间一项非常受欢迎的民间活动。

人们利用大型龙和狮子的道具舞蹈,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舞龙舞狮被认为可以驱邪避凶,给人们带来好运。

六、观看晚会和花灯展
春节期间,人们会观看各种晚会和花灯展。

晚会常常包括歌舞表演、戏曲、杂技和相声等,带给观众欢乐和娱乐。

花灯展则是一种传统的庆祝方式,人们可以在展览中欣赏到各种精美的花灯和艺术品。

汉族的传统节日ppt

汉族的传统节日ppt
清明节
清明节起源于祭祀祖先和神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祭祖 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健身春天的节日 。
端午节
端午节源自于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后来演变为 纪念屈原、伍子胥等历史人物。
中秋节
中秋节源自对天象的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 来,庆祝丰收和感恩。
重阳节
重阳节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的习俗,传承至今 ,重阳节也成为了尊敬老人和欣赏秋景的重要节日。
保持传统文化的原汁原味,同时也要结合现代元素,创 新发展方式。
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传统节 日中来,促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THANK YOU.
元宵节
总结词
汉族传统节日之一,也被称为“上元节”或“灯节”
详细描述
元宵节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人们会放花灯、吃元宵、赏花灯等,这个节日 也被称为“上元节”,是汉族人祈求新年顺利和家庭团圆的重要节日。人们 还会表演舞龙舞狮、踩高跷、耍花灯等传统活动,热闹非凡。
清明节
总结词
汉族传统节日之一,也被称为“扫墓节”或“踏青节”
促进社
在庆祝传统节日的过程中,人们可以相互交流、分享和体验不同的文化习俗和传 统,从而促进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此外,传统节日还可以促进社区内部的团结和和谐,增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互 动。
04
结论
汉族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和现代意义
详细描述
国庆节通常在公历10月1日,是中国的国家庆典日。人们会通过各种方式庆祝这 个重要的日子,如参加升旗仪式、观看阅兵式、燃放烟花等。此外,国庆节也是 一个重要的旅游高峰期,人们会前往各地旅游、度假等。
03
汉族传统节日的意义和影响
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汉族的风俗简单介绍

汉族的风俗简单介绍

汉族的风俗简单介绍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拥有丰富多彩的风俗文化,这些风俗反映了汉族人民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本文将对汉族的风俗进行简单介绍。

一、婚俗婚姻在汉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婚礼也是汉族风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汉族婚礼通常包括三个阶段:定亲、过门和婚礼。

定亲是指双方父母商定婚姻事宜,过门是指新娘离开家庭成为新郎家庭的一员,婚礼则是指新娘进入新家庭后举行的庆祝活动。

在婚礼中,新人要穿上婚纱和礼服,举行拜堂、敬酒、交杯酒等仪式,邀请亲友共同分享喜悦。

二、节日汉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其中最重要的是春节。

春节是汉族最大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的农历新年。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拜年、送红包等,以表达对新年的祝福和喜悦。

除了春节,汉族还有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要节日,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习俗和庆祝方式。

三、饮食汉族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菜肴。

传统的汉族菜肴以米饭、面食、豆类、蔬菜、肉类等为主要食材,口味清淡,健康营养。

汉族人还有一些特色饮食习惯,如吃饺子、年糕、汤圆等。

此外,茶文化也是汉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叶在汉族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四、服饰汉族服饰也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汉族服饰包括汉服、唐装、宋装等,以其华美、优雅而闻名。

汉族服饰注重色彩搭配和款式设计,反映了时代背景和文化特点。

现代汉族服饰则更加多样化,既保留了传统元素,又融入了现代时尚元素。

五、民间艺术汉族民间艺术包括戏曲、民间舞蹈、民间音乐等,是汉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京剧、豫剧、川剧等传统戏曲。

另外,民间舞蹈也是汉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如龙舞、狮舞、踩高跷等。

民间音乐则以古琴、笛子、二胡等为代表,以其优美动听的旋律受到广泛欣赏。

总之,汉族风俗文化丰富多彩,反映了汉族人民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这些风俗文化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汉民族传统节日

汉民族传统节日

20XX年汉民族传统节日汉族是我们中国人数最多的族,你知道汉族有些什么传统节日吗?下面给大家整理了汉民族传统节日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汉民族传统节日汉族的节日很多,主要有腊祭、祭灶、春节、元宵、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等。

在诸节日中,以春节最隆重。

“春节”又称为过年,是汉族人千百年来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

过年时,除夕要守岁,初一要拜年。

汉族的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糍粑、汤圆、荷包蛋、大肉丸、全鱼、美酒、福橘、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门神钟馗)、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守岁、拜年、给压岁钱、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跳钟馗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

中国人过春节还有挂中国结的习惯。

大年三十之前天津人有到古文化街乔香阁请中国结的习俗,取乔香纳福之意;温州人有去自己的信教虔诚祈祷,希望能够在新的一年里,与家人一起获得幸福。

其中,多为佛教。

立春是汉历(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也是春季的第一天,预示着一年农事活动的开始,历来为汉族人民所重视,早在宋代,立春习俗就已十分丰富了。

又称为“上元节”,上元佳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

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汉历(农历)正月十五“是上元节”。

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也演化为“元宵节”。

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

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社日是古人祭祀社神的节日。

从天子到百姓都要封土立社加以祭祀。

据《礼记.祭义》记载,天子为天下百姓总立的社称“太社”,为自己立的社称“王社”;诸侯为封国内百姓总立的社称“国社”,为自己立的社称“侯社”;大夫以下不为自己立社,而是联合其邑里的群众共立一社,称“置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汉族节日风俗篇一:汉族的主要传统节日主题:汉族的主要传统节日一、学习任务1、学习目标了解中国传统的年节、民俗,主要是汉族的主要传统节日。

了解民俗的概念,特别是江苏的传统民俗,主要掌握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的特色由来及典故。

2、案例导入汉族的节日很多,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等等。

过“春节”又称为过年,是汉族人千百年来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过年时,除夕要守岁,初一要拜年。

汉族传统节日,主要有腊祭、祭灶、春节、元宵、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

在诸节日中,以春节最隆重。

春节在农历正月初一,是一年的开始。

这个节日的本意,在除旧布新,送往迎来。

春节前的腊祭拉开了年节的序幕。

腊祭本来是农事完毕后,打猎取兽祭祀祖先百神的节日。

汉朝以立冬后的第三个戌日为腊日。

南北朝以后,定在农历12月8日为腊日,俗称“腊八”。

二、知识点汉族主要源于黄炎、东夷等部落联盟,同时吸收了周围的部分苗蛮、百越、戎狄等部落联盟的成分而逐渐形成。

汉族以先秦华夏为核心,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血统和文化,从而发展成拥有灿烂的古代文明和众多人口的民族。

汉族不仅是中国也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同时也形成了有民族特色的众多节日,在所有的传统节日中,最广泛、最隆重、最盛大、最丰富多彩的要算春节了。

一、春节春节为一年的开始,即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百姓俗称“过年”。

关于“年”的来历,民间曾有一种传说:古时候大年三十晚上和年初一,有一种叫“年”的怪物,专门在这两天出来吃人。

“年”凶猛异常,任何野兽都抵不过它,但一家挂红帘布和灶堂里正在烧火的人家平安无事,另有一家,几个牧童在比赛甩牛鞭子玩,半空中响起噼噼啪啪声,“年”被吓跑了。

所以,人家知道“年”怕红、怕光、怕响声。

后来,等到年三十、初一时,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衣服、挂红灯、敲铜锣、放爆竹,这样“年”就不会来了。

春节活动因时因地而异,一般春节活动从腊月二十三或腊月二十四(俗称官三、民四、过小年)开始,经过除夕、春节,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

主要活动内容有:操办年货、做新衣、祭灶、扫尘、除夕守岁、贴门神、贴春联、挂年画、新年祝福、吃年糕、吃饺子、立春打春牛、闹元宵、玩花灯、扭秧歌等。

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或三十日,也就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做除夕。

除夕前几天,家家户户要忙于诸如打扫卫生、缝裁衣服、炊糕做馃、杀鸡宰鸭、备办年货诸事,孩子们也因年节能大饱口福、新衣斗艳而欢天喜地。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息。

除夕当天下午,要以三牲、饭菜、年馃等供品,祭神祭祖,谓之“辞岁”。

然后要贴大红春联、门联和年画,装饰布置房间。

逢居丧人家不贴春联。

除夕之夜,外出亲人均要回家团聚,吃“年夜饭”。

旧时饭桌下放一小火炉,谓之“围炉”。

“围炉”时,全家人不分贵贱、亲亲热热;席间禁忌说不吉利的话;倘若有亲人在外未归的,席上应为他留座位,摆上碗筷、酒杯,以示团聚;已婚女儿通常在夫家参加“围炉”,不上娘家团圆桌。

围炉后,长辈要给儿孙分“红包”即压岁钱,后来逐渐发展,能挣钱的后辈也给长者“红包”。

另外,宴席结束,还要以三牲供果,敬奉厅中神和灶君,俗称“拜岁”,家务收拾停当后,合家欢聚一堂守岁迎春。

守岁要“竟夕不眠”。

是夜灯火长明,俗谓守岁可为父母长辈延年益寿,故又称“坐寿”。

近年来,由于电视机的普及,守岁多是合家观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在扣人心炫的午夜钟声中,迎来充满希望的新一年。

贴门神,所谓“门神”即是粗线条的印画,画中的门神头戴将军盔,身披鱼鳞锁子,胸悬护身镜,足登云头靴,模样和京剧中的武将差不多,贴上门神以求避邪消灾、祈求平安。

新中国成立后,贴门神的风俗由贴春联所代替。

贴春联起源于古代的桃符。

春节挂桃符,是我国古代一种具有神话色彩的风俗,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桃符也是由最初的在桃木板上刻神的形象,演变成在桃木板上写上除祸祈福的吉祥话语,进而有发展成为写两句对偶的诗句,于是便产生了所谓“桃符联词”,从而初步发展(:中国汉族节日风俗)为今天的春联。

丁忧春联是新丧人家于丁忧期间不得贴红纸春联,在守孝的第一年春节须贴绿纸春联,第二年春节为粉红纸春联,联语皆为哀感句子。

第三年春节可贴红纸春联,但是联语内容仍须与守孝有关。

丁忧期满后,方可用不同对联。

挂年画也起源于古代的桃符。

年画依然沿着绘画方向发展,基本内容先是以“驱除辟邪”为主,一张张新年画在驱邪避邪的同时,也给家家户户平添了欢乐的节日气氛。

新年祝福,人们总喜欢用大红纸写上一个大大的“福”字贴在房门上和照壁上,或客厅显眼的地方。

有趣的是这个“福”字不是正贴,而是倒贴,“倒”与“到”谐音,说“福倒了”听起来就是“福到了”。

初一这天有很多禁忌,三餐不喝粥,避免出门遇雨;不扫地,不倒垃圾于户外,意为财不外泄;不打骂孩子;不讲不吉利话;忌打破碗碟用具;不能到井边挑水;不动针、不缝衣、不动刀等。

如今很多青年已不忌讳,但仍有一部分人恪守遵行。

春节期间,亲戚朋友着新衣依次向祖宗或神祗祝年禧,与亲朋、邻友则曰“新春大喜”或见面“发财”诸吉利语。

是日晨餐水饺,午饭开盛宴,商号闭户休息,停止交易。

从此至初五日,路上行人绝少,人皆于村中进行拜褐及各种游艺活动。

礼多禁忌,体现着人类原本的心理、愿望和幻想。

正月初一十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大节之中含着小节,是日为扫帚节。

民间有扫地,忌往外泼水,但要往家抱柴的习俗。

见家人抱一束柴火进家,一家人要马上打开大门,依恋声地叫道:“柴(财)来家啦!柴(财)来家啦!”于是全家欢喜。

“柴”与“财”谐音,祈愿来年财源茂盛。

正月初二,“请女婿”。

夫妻携带儿女,带着礼物到娘家,向岳父、岳母拜年。

娘家备筵席请女婿,礼节十分隆重,现民间仍多循此俗。

初五,商店恢复营业,小商贩走街串巷吆喝喊卖,家居开始打扫卫生,转入日常生活。

十五日夜(宵)举行的元宵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的大节。

元宵节是一个有着两千余年传统的节日,颇为显要。

元宵节的得名,因其节俗活动在一年的第一个月(元)十五日夜(宵)举行而来。

元宵节也叫“灯节”、“灯夕”,因为这个节日的主要活动是夜晚放灯,故名。

此外,元宵节也叫“上元”、“上元节”。

鳖上灯杆、火树银花,这是元宵节最突出的景观,也最能概括此节的活动,即张灯。

张灯是元宵最主要的节俗活动,其余观灯游赏以及灶火百戏都是直接或间接由此发展、引申而来的。

现在,每届元宵节前后,无论乡村还是市镇,人们都要张灯结彩,观灯游赏,烟火也多是必不可少的。

当代元宵节除灯火之外,更为突出的活动是各种社火,诸如舞狮子、耍龙灯、跑旱船、踩高跷、打腰鼓、扭秧歌,海外华人居住区也是年年搬演、盛行不衰。

元宵节,可以算是中国狂欢节。

元宵节离不开“闹”,张灯、观灯、赛灯叫“闹花灯”,社火百戏叫“闹社火”,整个的活动叫“闹元宵”,仿佛不闹就不成其为元宵节不管南方北方,到了元宵节这一天,除了闹元宵还得聚吃元宵。

元宵又叫“圆宵”、“圆子”,南方长叫“汤圆”、“水圆”,元宵大多以水煮食,但也有油炸食用的。

今天,元宵吃法就更加丰富了,不少人甚至开始了中西结合吃法,比如巧克力就已经成为元宵馅之一。

上元之夜是新年中第一个十五月圆之夜,“星月当空万烛烧,人间天上两元宵”,表达了人们全家团圆幸福的心情。

一年中最热闹的春节活动就随着元宵节的结束而告一段落。

二、清明节清明节又称聪明节、踏春节。

清明节的民俗主要有扫墓、插柳、踏青、射柳、放风筝、荡秋千等。

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到了清明,黄河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平均气温一般在10摄氏度以上,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转暖,草木萌发,广大农村开始春耕。

江南有“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的农谚。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所以对农业来说,清明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气。

后来演变成节日,清明节前两天为寒食节,所以人们常合并称为清明寒食节。

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中唯一具有双重意义的日子。

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

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文字记载。

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

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蔗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风大盛。

不过明墓祭凄清悲切固然有,但至唐宋,宴乐游赏的风气也已形成。

至唐代,寒食清明踏青扫墓的习俗已经合而为一了。

时值三春大好时光,清明扫墓这种户外活动已具备夜游的条件。

唐宋元明如此,清也不例外。

现代这种风习还是很盛的。

三、端午节端午节,又名端阳节,即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

楚国大夫屈原为国劝主,楚顷蘘王不听,反听谗言,将其放逐。

屈原在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投泪罗江而死,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将糯米团、雄黄酒投入江中,免被鱼吞尸体,以后成俗,在这一天吃粽子、喝雄黄酒、划龙船。

现在湖南、湖北、广东等地利用其地理环境及旅游资源,将龙舟活动扩展为对外经贸洽谈,文化,体育和旅游活动的国际龙舟会。

此外。

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盂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蜡、诗人节等。

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习俗起源的歧出。

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说、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日驱辟说等。

其中主要是两种说法,端午节纪念屈原,这几乎是家喻户晓;说该节日与古人为避五月初五之一“恶”日有关,今天知道的人恐怕不会太多。

但不管怎么说,端午节活动的主要内容,似乎都与这两种说法有关。

如包粽子是为让江里的鱼吃饱了,不再去咬食屈原的尸体,而划龙舟则是为了奋力相助,打捞屈原的尸体。

人们在端午节更是内消毒,悬挂,饮雄黄酒、浴蒲艾汤,制“午时茶”,小孩子更是胸带“香袋子”,臂系“长命缕”、额涂雄黄酒,名目不少,而且目的只有一个,既避免在“恶”日受到外界邪祟侵害。

这两种说法实际上却有着深层次的内在联系,即人们在端午节纪念屈原,并不仅仅停留在对他的高尚情操的敬仰,更主要的是希望这位以超升成神的“爱国诗人菩萨”,能护佑百姓度过“恶”日难关,永保平安,常有福之。

因此可以这样说,端午节系列民俗活动,其本来的主题应是驱邪除祟,祈福求安。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前者是由于形状有棱角、内锅糯米而得名,后者顾名思义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

端午节吃粽子,在魏晋时代已经盛行。

西晋周处《5》记载有“岳阳风土记》中记载:俗以孤叶裹糯米······煮之,和烂熟,于五月五日之,一名粽,一名。

“可见这种食品是在每年端午节和夏至两个节日节日里食用。

粽子还是有粽子买。

现在,我们过端午节仍然免不了要吃几只粽子。

粽子有不少花样,有南北之别,东西之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