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宗教与道德

合集下载

浅论宗教与伦理道德的关系

浅论宗教与伦理道德的关系

浅论宗教与伦理道德的关系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特殊的一种意识形态。

宗教在社会中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对人们生活中各个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影响。

在宗教中也有自己的伦理道德标准,宗教与伦理之间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人一生下来便会与他人产生关系,在这个关系之中便有了伦理关系。

因而,在宗教中,信徒之间也有一定的伦理关系。

伦理,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各种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宗教伦理是以宗教思想为指导的伦理行为,也可以说是宗教道德,信教人们的行为规范准则。

宗教主要是讲人与神的关系,那么宗教伦理就是建立在信仰神的基础上调节人与神的关系,其次调节人与人的关系。

所以这也是将神学问题化为世俗问题,进而走向世俗伦理的过程。

一、宗教与伦理的关系宗教和伦理之间并不是发生学的关系,伦理是道德的起源,不是宗教产生了伦理,同理,也不是伦理产生了宗教。

对于道德的起源,大家都有不同的看法。

中国儒家对此有三种解释。

第一种说法被称为“法天说”,在《中庸》中提到:“诚者,天之道也;诚也者,人之道也。

”意思是说,上天启示我们诚信是根本的德性,人类应该效法。

第二种称为“人性说”,在《孟子》中提到:“仁义礼智,非外所为,固有之也。

”就是说,仁义礼智这些德性不是由外物所产生的,而是人本身所固有的东西。

第三种说法是“社会需要说”。

在《礼记》荀子理论篇中讲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

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

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主要是说,道德礼法产生于社会的纷争。

在西方,主要以基督教为例,有“神奇道德伦”的说法,认为道德起源于神的契约,宗教是伦理之源,是宗教发生伦理。

在基督教看来,神的启示分为一般的启示和特别的启示。

一般的启示是对所有的人类来讲的,特别的启示是对教徒和信众来讲的,所以被称为是自然法与神奇法的启示。

浅论宗教与伦理道德的关系

浅论宗教与伦理道德的关系

浅论宗教与伦理道德的关系作者:周杰来源:《知识文库》2017年第12期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特殊的一种意识形态。

宗教在社会中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对人们生活中各个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影响。

在宗教中也有自己的伦理道德标准,宗教与伦理之间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人一生下来便会与他人产生关系,在这个关系之中便有了伦理关系。

因而,在宗教中,信徒之间也有一定的伦理关系。

伦理,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各种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宗教伦理是以宗教思想为指导的伦理行为,也可以说是宗教道德,信教人们的行为规范准则。

宗教主要是讲人与神的关系,那么宗教伦理就是建立在信仰神的基础上调节人与神的关系,其次调节人与人的关系。

所以这也是将神学问题化为世俗问题,进而走向世俗伦理的过程。

一、宗教与伦理的关系宗教和伦理之间并不是发生学的关系,伦理是道德的起源,不是宗教产生了伦理,同理,也不是伦理产生了宗教。

对于道德的起源,大家都有不同的看法。

中国儒家对此有三种解释。

第一种说法被称为“法天说”,在《中庸》中提到:“诚者,天之道也;诚也者,人之道也。

”意思是说,上天启示我们诚信是根本的德性,人类应该效法。

第二种称为“人性说”,在《孟子》中提到:“仁义礼智,非外所为,固有之也。

”就是说,仁义礼智这些德性不是由外物所产生的,而是人本身所固有的东西。

第三种说法是“社会需要说”。

在《礼记》荀子理论篇中讲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

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

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主要是说,道德礼法产生于社会的纷争。

在西方,主要以基督教为例,有“神奇道德伦”的说法,认为道德起源于神的契约,宗教是伦理之源,是宗教发生伦理。

在基督教看来,神的启示分为一般的启示和特别的启示。

一般的启示是对所有的人类来讲的,特别的启示是对教徒和信众来讲的,所以被称为是自然法与神奇法的启示。

宗教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宗教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宗教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宗教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人们精神世界的寄托,也对社会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宗教的存在与发展不仅给个人生活赋予了信仰的力量,也为社会生活注入了一种秩序与道德的准则。

本文将从个人信仰、道德规范以及社会和谐等方面论述宗教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首先,个人信仰是宗教对社会生活影响的根源之一。

宗教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信仰和指引。

无论是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还是其他宗教,信徒们通过宗教信仰可以获得内心的坚持与宁静,从而在面对生活的困境时具备一种积极的心态。

个人对于信仰的坚持,不仅使个人获得安慰,也使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更加坚韧、乐观以及具备奉献和分享的精神,进而积极参与并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次,宗教对于社会生活还产生了重要的道德规范。

宗教往往被视作一种道德的守望者,它通过对善恶、正邪、公义与和平等概念的阐述,为社会提供了一种价值的体系和准则。

通过宗教的道德规范,人们对于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例如,基督教强调“爱的戒律”,凡事以仁慈、宽恕与悲悯为核心,这样的道德观念有助于建立一个充满爱与关怀的社会。

宗教的道德规范不仅影响了个人的行为,也为社会制定法律法规、道德规范提供了基础,进而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宗教对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宗教信仰培育了人们的敬畏之心和自律精神,使社会成员更易于遵循正当行为,从而减少社会纷争与犯罪现象。

宗教信仰的传承和信仰共同体的形成,也为社会提供了凝聚力和归属感。

通过宗教活动和宗教组织,人们可以共同分享信仰的体验、参与公益事业以及传递道德价值。

宗教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社区建设、慈善事业和社会公益等活动,为社会提供了一种弥合矛盾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然而,宗教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也有一些负面的方面。

宗教的极端化倾向会导致宗教信仰被滥用,成为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的温床。

历史上,一些宗教对抗和冲突事件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不同宗教信仰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法律与道德、宗教的区别与联系

法律与道德、宗教的区别与联系

法律与道德、宗教的区别与联系一、什么是道德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具有认识、调节、教育、评价以及平衡五个功能。

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然而,不同时代与不同阶级,其道德观念都会有所变化。

从目前所承认的人性来说,道德即对事物负责,不伤害他人的一种准则。

二、法律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一)法律与道德的区别1。

产生的条件不同。

原始社会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律,只有道德规范或宗教禁忌,或者说氏族习惯。

法律是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以及私有制、阶级的出现,与国家同时产生的。

而道德的产生则与人类社会的形成同步,道德是维系一个社会的最基本的规范体系,没有道德规范,整个社会就会分崩离析。

2。

表现形式不同。

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一种行为规范,它具有明确的内容,通常要以各种法律渊源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国家制定法、习惯法、判例法等。

而道德规范的内容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并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

它一般不诉诸文字,内容比较原则、抽象、模糊。

3。

调整范围不尽相同.从深度上看,道德不仅调整人们的外部行为,还调整人们的动机和内心活动,它要求人们根据高尚的意图而行为,要求人们为了善而去追求善。

法律尽管也考虑人们的主观过错,但如果没有违法行为存在,法律并不惩罚主观过错本身,即不存在“思想犯”;从广度上看,由法律调整的,一般也由道德调整。

当然,也有些由法律调整的领域几乎不包括任何道德判断,如专门的程序规则、票据的流通规则、政府的组织规则等。

在这些领域,法律的指导观念是便利与效率,而非道德。

4。

作用机制不同。

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而道德主要靠社会舆论和传统的力量以及人们的自律来维持。

5. 内容不同。

法律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一般要求权利义务对等,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

而道德一般只规定了义务,并不要求对等的权利。

比如说,面对一个落水者,道德要求你有救人的义务,却未赋予你向其索要报酬的权利。

【康德的道德哲学】 康德的道德哲学内涵

【康德的道德哲学】 康德的道德哲学内涵

【康德的道德哲学】康德的道德哲学内涵康德哲学中的道德和宗教之让的关系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康德的道德哲学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康德的道德哲学篇一浅谈康德哲学中道德和宗教的关系康德哲学中的道德和宗教之让的关系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

一方面,道德是宗教的前提,是宗教赖以树立的合理性基础。

另一方面,以道德为基础、以增进道德为目的的宗教又是道德实践的必要前提,是道德的必然归宿,也是有助于道德完善的。

而且现实世界中的有形教会――这种历史性的信仰,作为一种引导性的手段也可以不断否定其自身,以便最终清除掉自身的一切经验性因素,向纯粹的宗教信仰迫近,形成道德的神圣性,扭转社会风气,提高人的道德素质。

一、道德与宗教康德哲学中的道德和宗教的概念与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不同,有必要首先明确一下。

历来对“道德”一词的解释有很多种,特别是在中国传统的话语背景下,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等都是传统的道德概念。

康德的道德与此不同,是指纯粹实践理性,“它的根基是纯粹的自由意志”。

纯粹实践理性的先天普遍规律是道德律,是真正能成为法则的道德律令。

纯粹实践理性的四条定理就县实践理性即道德的规定。

前两条是消极的,是说功利主义和幸福主义都不能成为法则。

第三条“能够提出这样一条实践理性的法则,就是要这样行动,使得你的意志的准则任何时候都能同时被看成一个普遍立法的原则”,“他就只能把这些准则思考为这样一些不是按照质料,而是按照形式包含有意志的规定根据的原则”。

而这样一种形式主义道德观正是康德的“道德不可避免地导入宗教”的关键所在,后面再详细阐述。

第四条定理是自律的原则,“意志自律是一切道德律和与之相符合的义务的惟一原则反之,任意的一切他律不仅根本不建立任何责任,而且反倒与责任的原则和意志的德性相对立。

”“是说上面这样一条道德法则不是外人强加给你的,而是你的自由意志自己立法所制定的”。

康德哲学中的“宗教”并不是指现实生活中以有形教会和《圣经》为外化的基督教等宗教,而是一种纯粹的理性信仰。

道德起源的几种观点

道德起源的几种观点

道德起源的几种观点一、道德的宗教观点在宗教观点中,道德被视为来自于神或超自然力量的指导。

宗教认为道德是上帝或神灵所赋予人类的准则,通过宗教教义、经书和教义传播给信徒。

道德价值观在宗教中被认为是绝对和不可变的。

1.道德依赖于信仰:宗教观点认为道德是基于个人对神或超自然力量的信仰。

人们通过信仰来理解并遵循上帝的旨意,从而获得道德准则。

2.上帝的旨意是绝对的:宗教认为道德是绝对的,因为它源自于上帝或神灵。

道德价值观不应该受到个人喜好或社会改变的影响。

二、道德的伦理观点伦理观点认为道德是基于人类的理性和道德判断能力而产生的。

伦理学家和哲学家通过推理和思考来探讨道德问题,并建立道德理论和原则。

1.道德的理性基础:伦理观点认为道德是通过推理和道德判断力来确定的。

人们可以通过理性思考来判断何为正确和错误的行为,从而决定道德标准。

2.道德的相对性:伦理观点认为道德是相对的,因为它基于不同的文化、历史和个人背景。

不同的文化和社会可能有不同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

三、道德的进化论观点进化论观点认为道德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化而逐渐形成的。

这种观点认为道德是一种适应环境和促进社会和谐的方式。

1.道德的社会起源:进化论观点认为道德是社会相互合作的产物。

人们通过道德准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以促进社会秩序和稳定。

2.道德的适应性:进化论观点认为道德是人类为了适应环境和增加生存机会而发展的。

道德准则有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繁荣。

四、道德的心理观点心理观点认为道德是个体心理过程的产物,与人类的感情和道德判断能力有关。

它研究人类的意识、动机和决策对道德行为的影响。

1.道德的感情基础:心理观点认为道德是由个体的感情和情感所驱动的。

人类的良心和道德判断是基于情感反应和道德情感的。

2.道德的道德判断:心理观点认为道德判断是人类决策过程的一部分。

人们在道德决策中会考虑到他人的利益和道德准则。

以上是道德起源的几种观点,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道德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道德经对宗教和道德的关系

道德经对宗教和道德的关系

道德经对宗教和道德的关系作为一个资深学者,我对于道德经对宗教和道德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认为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作品。

在研究过程中,我发现道德经对于宗教和道德的关系有着独特而深刻的见解。

首先,道德经并非一部宗教经典。

与佛教的《大乘起信论》、基督教的《圣经》等宗教经典不同,道德经并没有明确的宗教信仰内容。

它更多地关注于人类的道德行为和修养,强调个体的内在修炼和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道德经并不涉及神明的崇拜、教义的宣讲或者宗教仪式的规定,因此不具备宗教性质。

然而,道德经对于道德的探讨却与宗教有着紧密的联系。

道德经中的“道”被视为宇宙的根本原则,是一种超越个体和宗教的普遍道德准则。

它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提倡无为而治、柔弱胜刚强的道德观念。

这与许多宗教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有着相似之处,例如佛教的慈悲、基督教的仁爱等。

道德经与宗教的关系还体现在其对于道德实践的引导作用上。

道德经强调自律和修养,提倡“无为而治”的境界,主张通过自身的修炼和内心的平静来达到道德境界。

这与宗教的道德实践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宗教往往通过宗教仪式、祷告、忏悔等方式来引导信徒的道德行为,而道德经则通过修养自身的道德品质来达到道德的境界。

两者都强调个体的内在修炼和自我完善,追求道德的最高境界。

此外,道德经对于宗教和道德的关系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角度。

道德经中的“道”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强调人的内在修养和自身的道德品质。

这与一些宗教强调的个体与神明之间的关系有所不同。

宗教往往将个体的道德行为与神明的旨意联系在一起,强调个体对神明的顺从和敬畏。

而道德经则更加注重个体的自主性和自我完善,将道德行为看作是个体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

综上所述,道德经对于宗教和道德的关系提供了独特而深刻的见解。

它并非一部宗教经典,而是一部关注个体修养和道德实践的哲学经典。

道德经通过强调个体的内在修炼和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宗教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实践有着紧密的联系。

宗教对于人类文明的影响是什么?

宗教对于人类文明的影响是什么?

宗教对于人类文明的影响是什么?宗教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在道德、文化、社会等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将从多角度探讨宗教对于人类文明的影响。

一、道德观念方面宗教对于人类道德观念的塑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宗教往往倡导一种正义、善良和公正的价值观,教导人们遵循道德准则,努力做一个有品德的人。

基督教的十诫、伊斯兰教的五支柱、佛教的八正道等,都给世人带来了道德升华和规范,使人们感受到了真善美的内在追求。

1.1 从道德规范来看宗教教条中包含了一系列的道德准则,这些准则教导人们要尊重生命、保护环境、平等友爱等,使道德规范更为严谨,为人类带来明确的指引。

1.2 从美德养成来看宗教鼓励人们修身养德、向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如佛学鼓励行善积德,德行可以积累财富,对增强自身的道德定力有莫大的好处。

二、文化传承方面宗教可以传承和保护一定的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

往往在宗教活动中,涉及到一些传说、故事、祭典等,这些都是具有文化价值的。

2.1 从历史文化来看基督教在欧洲文化中扮演重要作用,有许多不可替代的文化遗产。

例如:巴洛克艺术、教堂建筑等。

伊斯兰教在中东地区有着千百年历史,其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文化不可比拟的。

2.2 从语言文化来看宗教还可以传承和保护一定的语言文化。

如藏传佛教在西藏的传播就推动了藏语的发展和稳定,犹太教推动了希伯来语的稳定,等等。

三、社会发展方面宗教在社会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现代社会,宗教都为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3.1 从和谐社会来看宗教注重和谐,在维护和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注公众的活动可以有效的提升社会关注,宣传人们应该如何才能做到公正的生活。

3.2 从社会援助来看宗教活动可以有效地落实社会援助,例如教派资助弱势群体、减贫等。

有些宗教团体还运营着养老院、救济站等。

综上所述,宗教对于人类文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对于道德观念、文化传承以及社会发展都有着显著的贡献。

但是同时它也存在一些负面的影响,如宗教矛盾导致的战争等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论宗教的社会整合功能与社会伦理道德的互补

论宗教的社会整合功能与社会伦理道德的互补

论宗教的社会整合功能与社会伦理道德的互补*导读:一般而言,宗教是一套完备的信仰体系,包含了对神明的信仰与崇敬,和对宇宙存在的解释。

在人类社会现象中,宗教存在久远,分布广……一般而言,宗教是一套完备的信仰体系,包含了对神明的信仰与崇敬,和对宇宙存在的解释。

在人类社会现象中,宗教存在久远,分布广泛,影响深远。

步入 21 世纪的今天,宗教没有因为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消逝;而是从其自身的变革,比如对科学做出让步和对世俗社会的妥协等,做出世俗化的变革,既保持着它的传统,又顺应时代要求走向复兴。

宗教以各种形式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它是一种具有强大反作用的社会意识,它的复兴也必然会从各方面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如何正确地对待宗教、把握当前宗教在社会存在中的意义与作用是我们需认真看待的问题。

*一、20世纪宗教复兴的表现*(一)、社会变革与转型背景下的宗教复兴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全球兴起了宗教复兴的狂热。

究其原因,文献[2]一文指出:人类社会在 20 世纪所经历的变革,其深度和广度超过以往任何一个世纪。

变革的结果是人类社会发生普遍的转型,社会变革与转型促成了这场全球宗教复兴。

从历史上看,在人类社会的所经历的若干重大变革,宗教受着社会的变革与转型的巨大冲击,影响着宗教的衰退与兴盛。

对宗教与社会变革关系的研究,各国学者一直给予了高度关注,力图分析这场宗教复兴的原因。

本文认为全球化的社会变革与转型,是这场宗教复兴的背景和推力之一,其复兴的原因本文不作分析。

*(二)、从宗教信徒人数的增长来看待宗教发展的现状据《国际宗教研究学报》发表的《2001 年度世界宗教工作统计表》统计,见(表 1.图 1.):表 1 和图 1 对 1900 年、1970 年、2000 年三个阶段全球总人口以及各宗教信徒人数做出统计;并依据人口发展趋势,宗教发展趋势对 2025 年的宗教信徒人数做出了预期计算。

从图表的趋势来看,各宗教的信徒人数的增长与全球总人口的增长具备一定的线性关系,宗教伴随人口的兴盛而繁荣着,从这可说明在现代社会宗教的已经复兴。

道德与宗教

道德与宗教

宗教与道德同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社会文化现场,与道德相比,宗教似 乎更加“高高在上”,离现实生活更远一些,但是他们同属于一定经济基础之 上的上层建筑, 是一定社会存在所规定的观念形态。
宗教与道德既有所区别,又紧密联系,对立与统一的关系
道德与宗教的关系
一、不同的宗教信仰适合不同的文化氛围, 在一定时期内, 有助于产生不 同的伦理道德
道德与宗教的关系
二、同一个宗教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也会有、不同的道德主张—对待 世俗社会的态度。 基督教历史 犹太教 广义基督教 (耶稣)
天主教(16
世纪)
狭义基督教
道德与宗教的关系
三、同一个教派的各个教徒(包括神职人员)会有良芬不齐的各不相同 的伦理道德面貌。 绝大多数信徒抱着各种各样的动机和目的在那里虔诚祈祷, 也有极个别“ 信徒”甚至神职人员抱着不可告人的目的干着秘密的勾当。 “监狱改革之父” 的约翰· 霍华德; 福音派领袖威廉· 韦伯福斯毕生从事废除奴隶贸易的事业
极端一神论的基督教, 产生于犹太教, 它的“祈祷” 、“ 悔改” 即可免罪的等等 信条, 适合于西方欧美国家的国情, 对这些国家的伦理道德产生重大影响
佛教产生于并适合于东方文化氛围, 对东方国家文化的发展和伦理道德的形成产 生一定影响。
犹太教是犹太人的民族宗教, 是犹太民族思想文化、社会风习等的宗教、信仰 ������ 化。犹太教直接就是犹太人的伦理道德。
Thank you
谢谢观赏
WPS OffBiblioteka ce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WPS官方微博 @kingsoftwps
道德与宗教的关系
宗教: 是一种社会行为,包括指导思想(宗教信仰),组织(宗教组织, 教会),行动 (祭祀,礼仪),文化(宗教建筑,宗教绘画,宗教音 乐)等方面内容。 道德: 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 人的行为,调整人 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 的总和。

对宗教的认识和感悟

对宗教的认识和感悟

对宗教的认识和感悟宗教是人类历史中重要的一部分,它涉及到人们的信仰、道德、文化和社会组织等方面。

在我的生活中,我对宗教有着一些深刻的认识和感悟。

下面我将就宗教的定义和功能、个人信仰和对宗教的思考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宗教的定义和功能宗教是人们对未知、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寻求,是人类凭借信仰与生活相结合的一种信仰体系。

它是人们对生命意义和存在本身的追问和思考的产物。

宗教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以下几个功能。

首先,宗教提供了人们对于生命的意义的认识。

宗教告诉我们人类存在的目的和意义,给予人们精神上的安慰和信心。

其次,宗教为人们提供了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

信仰宗教的人们会受到其信仰体系所规定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的指导,从而促使人们秉持善良和正义的原则去行为。

再次,宗教为社会提供了凝聚力。

宗教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形式,能够凝聚信仰者,形成一个共同体,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辨识度。

最后,宗教给予人们信仰的力量。

无论在生活的困难时刻,还是在追寻信仰的道路上,人们凭借着对宗教的信仰,获得力量和支持。

二、个人信仰和对宗教的思考个人信仰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为私人的事情,它反映了对宗教的认知和信仰。

在我个人而言,宗教的存在和影响对我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启示。

首先,我认为宗教是人们对自身存在的追问和探索。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曾面对生命的困惑和追问,而宗教给予了我回答的启示。

宗教提供的一些哲学思想和信仰体系能够帮助我理解人类存在的本质和生命的意义。

其次,宗教为我提供了心灵的寄托和精神的慰藉。

在生活的低谷和困难中,我的信仰给予了我信心和力量,让我相信困难只是暂时的,幸福和希望也将到来。

另外,宗教信仰也给予了我对他人宽容和尊重的理念。

尊重和包容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是宗教和平共处的基础,而个人信仰的养成也使我懂得尊重他人的信仰。

最后,对宗教的思考让我认识到,宗教并非万能。

虽然宗教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也存在一些负面问题,比如宗教极端主义和狭隘的思维方式。

宗教辩论辩题

宗教辩论辩题

宗教辩论辩题正方,宗教对人类社会的积极作用远大于负面影响。

首先,宗教在历史上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宗教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道德规范的角色,它教导人们要做善事,远离恶行。

例如,基督教教义中的十诫就规定了人们不可杀人、不可偷盗等基本道德准则,这些都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此外,宗教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团结和凝聚力,例如伊斯兰教的五时礼拜和基督教的主日礼拜等都是让信徒们团结在一起共同祈祷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其次,宗教在人们心灵上提供了慰藉和安慰。

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宗教往往是人们的精神支柱,给予他们力量和勇气去面对困难。

例如,基督教中的圣经中有许多对人生困境的启示和安慰,这些都为信徒们提供了心灵上的慰藉和支持。

最后,宗教在社会中也有着慈善和救助的作用。

许多宗教组织都设立了慈善机构和救助基金,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和支持。

例如,基督教的慈善机构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了许多救助项目,为贫困地区的人们提供食物、医疗和教育等帮助。

因此,从以上几点来看,宗教在人类社会中的积极作用远大于负面影响,它为社会的和谐发展、人们心灵的慰藉和社会的慈善救助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反方,宗教对人类社会的负面影响大于积极作用。

首先,宗教在历史上往往被用来作为统治阶级维持自身权力的工具。

许多统治者利用宗教来加强自己的合法性,通过宗教来控制人民的思想和行为,限制人们的自由。

例如,中世纪的天主教会曾经对欧洲社会实行了严格的宗教统治,限制人们的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导致了社会的停滞和落后。

其次,宗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社会的分裂和冲突。

许多宗教信仰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矛盾和冲突,导致了许多的宗教战争和冲突。

例如,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之间的历史上就发生了许多次的宗教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和痛苦。

最后,宗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社会的科学进步和文化发展。

许多宗教教义对科学知识和文化思想进行了限制和禁止,导致了社会的思想停滞和文化的贫乏。

论康德的宗教哲学

论康德的宗教哲学

论康德的宗教哲学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他的哲学观点围绕着人类自由意志的能力和道德制度的建立。

他的观点涉及到很多领域,其中包括宗教哲学。

在康德看来,宗教是一个人类自由意志的表现,他认为宗教可以引导人们在道德上的行为,但同时又强调了宗教必须遵循道德的原则。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康德的宗教哲学,并提供5个例子来支持康德的观点。

首先,康德认为宗教是人类自由意志的表现。

他认为,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宿存着某种超自然的力量,可以引导我们行善。

这种力量被康德称为"道德法则"。

康德认为,宗教的真正意义在于它可以引导人们意识到这种道德法则的存在。

他写道:"如果我们能够发现自然界的真正意义,那么我们就能够找到那种能够引导我们遵守道德法则的力量。

这种力量就是宗教所寻求的源泉。

"其次,康德认为宗教必须遵循道德的原则。

他认为,宗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神的信仰,而是一个关于人类与神的关系的信仰。

他认为,宗教应该强调人类和神之间的关系,而不仅仅是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

在康德看来,宗教的职责就是鼓励人们在道德上的行为。

第三,康德提出了"天启"(revelation)的概念。

他认为,天启并不是关于神的直接信息,而是一种关于道德原则的普遍认识。

在康德看来,天启应该被视为人类自由意志的一个表现,它可以引导人们遵循道德的原则,并实现自己的自由意志。

第四,康德认为,宗教的本质是"理性宗教"(rational religion)。

他认为,宗教不应该追求超自然的、不可理解的奇迹,而是应该遵循理性的、可接受的原则。

在他写的《宗教内在之辩》(The Conflict of the Faculties)一书中,他写道:"理性宗教,是指一种合理的信条,它来自于人类的意志自由,在道德立场上有所改进,并排除了超自然的奇迹。

"第五,康德认为,宗教应该关注人类的个人内心状态。

宗教的本质是什么?

宗教的本质是什么?

宗教的本质是什么?宗教的本质是什么?宗教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似乎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1、精神鸦片论(虚幻反映论)宗教的本质是人对外部世界力量的反映,是虚幻和主观的。

过去某些“马克思主义者”提到宗教时马上就想到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个著名的论断。

“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幻想的反映。

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和形式。

”但恐怕这也只是一种形象化的说法。

而且会产生很大的歧义。

2、道德本质论宗教的本质是道德规范,或者说宗教是为道德的实行而设立的。

在这里宗教是工具,而道德规范才是内在实质。

而宗教内部有自己的看法,有人把宗教等同于一种道德规范或教育,提出“诸恶莫做,诸善奉行,是诸佛教。

”直到今天还有人认为佛教是一种道德教化。

中国古书中说《易经》“圣人以圣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直到今天还有人认为一切宗教都是在劝人为善。

3、终极关怀论宗教反映了人是一种寻求终极意义和价值的东西,它为人提供生活的终极依据。

人在关心终极的问题,死亡与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康德问自己我从哪里来,我往哪里去,我该作些什么?田力克:“宗教是人的终极关怀。

”Robert Bellah“宗教是一系列把人与其存在的终极条件联系起来的符号形式和活动。

”Fredr ick Streng 认为“宗教是达到终极改造的手段”。

4、人神关系论宗教是建立人与超自然世界关系的一种手段。

缪勒认为:“宗教是人对无限者的渴望,对上帝的爱。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提出“对精灵实体的信仰。

”但涂尔干就认为不能如此界定,因为佛教本质上是不相信有神的。

当然,超自然世界不一定代表就是有一位上帝或创世主宰。

5、自我中心论这是巴特和潘霍华观点,他们从基督教启示的立场出发,认为宗教都是人为的表现形式,是人为了满足靠自己称义和寻求上帝的愿望而发明出来的。

巴特在1961年的一次演讲中指出宗教是人的巴别塔,是人的自我架构,是人违抗上帝的作为。

《浅析托尔斯泰小说的宗教思想与伦理观念》

《浅析托尔斯泰小说的宗教思想与伦理观念》

浅析托尔斯泰小说的宗教思想与伦理观念简介本文将探讨俄国作家莱夫·托尔斯泰(Leo Tolstoy)的小说中所体现的宗教思想与伦理观念。

托尔斯泰是一位深受宗教影响的作家,他的作品通过描绘人物和情节来探索人类存在、道德理念和信仰等方面的问题。

我们将从他的主要作品中挑选几部来分析,包括《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

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1.托尔斯泰对基督教有着深厚的信仰,他试图以圣经中耶稣基督所传达的爱、仁慈和无私为指导原则。

2.托尔斯泰强调个人与上帝之间的直接关系,反对教会权威以及形式主义的宗教实践。

他认为真正重要的是个人心灵上与上帝的联系。

伦理观念在托尔斯泰小说中的体现1.托尔斯泰的小说展示了对人类道德行为和责任的关注。

他通过人物塑造和情节推动来探索个人选择、对他人负责以及善与恶之间的冲突。

2.小说中描写了不同角色面临道德选择时的挣扎,如主角们在道德准则与欲望之间的抉择。

3.故事中常出现对社会不公义行为和不道德做法的批判,强调道德的重要性和正确行为准则。

托尔斯泰小说中宗教与伦理互相影响1.宗教思想在托尔斯泰小说中起到指导道德选择和人生意义方面的作用。

通过宗教信仰,主角们得到启示、改变并追求更高尚的生活方式。

2.反过来,伦理观念也影响着角色对宗教信仰的处理。

一些角色将自己寻求真理和信仰途径中的困惑或矛盾看作是伦理观念上的挑战,并试图找到新的解析。

结论莱夫·托尔斯泰是一位重要而深思熟虑的作家,他的小说中强调了宗教思想和伦理观念之间的紧密联系。

通过描绘人物的道德挣扎、宗教信仰对行为选择的影响以及对社会不公正现象的揭示,托尔斯泰探索了个体在伦理和宗教领域中如何寻求真理、参透存在本质和建立品德上更高层次的思考。

这些主题使得他的作品在文学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字数:287)。

《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宗教与道德

《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宗教与道德

卡拉马佐夫兄弟:宗教与道德概述《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部著名小说,作品中深入探讨了宗教和道德对人性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小说中宗教与道德的主题,并探讨主要人物在这方面的形象塑造。

宗教的力量与意义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小说中各种宗教角色的塑造,向读者展示了宗教对于人性和社会的重要性。

不论是传统正统的东正教还是激进新教派,小说中都包含了不同形式的信仰体验和思想冲突。

这些呈现以及人物之间关于信仰问题的辩论,向读者揭示了宗教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所具有的影响力。

宗教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宗教与道德密切相关且相互影响。

作者通过主角们不同观点和行为方式来探讨宗教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小说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两个主要人物,阿利洛夫和伊凡卡拉马佐夫。

他们在信仰和道德方面的冲突和思辨,引发了对人性和道德观念本质的深入讨论。

宗教信仰对人性的塑造小说中,通过对主要角色如阿利洛夫、伊凡卡拉马佐夫以及他们家庭成员们心理描写来观察宗教信仰对个体人性塑造的作用。

作者在他们身上表达了人类固有复杂性,从而进一步探究人性与道德之间的关联。

宗教带来的请求与拯救《卡拉马佐夫兄弟》通过描述主角之一米特雅依洛维奇·卡拉马佐夫心灵剖析、结构分析等形式,探讨了宗教与个体心灵拯救之间的联系。

该小说所展示不同宗教面孔修道者所传达出来意义、风格等情况,并以此表现和归纳整部作品内涵。

结论《卡拉马佐夫兄弟》通过宗教与道德的探讨,展现了人性复杂性和对于信仰、道德的思考。

陀思妥耶夫斯基借助小说中不同人物角色展示了宗教在塑造个体心灵、传递道德观念等方面给予人们无限的启迪让人深思。

这也使得作品被公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位伟大作家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力。

以上是对《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宗教与道德主题进行简要分析的文档内容编写,希望能满足您的要求。

如有需要进一步探讨或补充其他细节,请随时告知。

印度教的宗教精神和道德理念

印度教的宗教精神和道德理念

印度教的宗教精神和道德理念印度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宗教之一,其精神和道德理念源远流长,深受印度人民的信仰和敬仰。

这种教义并非是一套具有固定结构的体系,而是由一系列互相关联的哲学和宗教观念构成,涉及到的领域涵盖了人类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人生目标、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灵魂的转世轮回等等。

印度教教义的核心是“印度教三大道德原则”,即戒律、禅修和发掘智慧。

这三个原则互相联系、互相支持,构建了印度人们的道德精神和教义体系。

其中,戒律被认为是整个道教体系的基础,代表着对自己行为的监督和控制,以达到纯洁和合法的目的。

与此相对应的是禅修,它代表了对内心的反省和调整,以达到稳定和平静的目的。

而发掘智慧则是对现实和宇宙的深刻认识和探索,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处境。

印度教还有一个重要的核心观念是“八种自由”,即在人类生活中享有的八种基本权利,如言论自由、信仰自由、财产自由等等。

这种思想是印度教理念的基础,代表了人们对自由和平等的追求和认识,是印度人民的共同信仰。

在印度教的道德和精神观念中,最为重要的是“达摩第阿”。

这是一种同时涉及到行为、思想和感情等多个方面的行为准则。

以此为标准,人们可以达到自我完善和道德卓越的状态,成为一名“达摩”,即具有完美的精神和道德素养的人。

对于印度人们来说,达摩是一种极高的精神境界和道德目标,代表了一种对良心和道德的严格要求和追求。

此外,印度教还有着非常严格的生育观念和生死观念。

印度教教义认为,生命是一个宝贵的礼物,每个人都应该珍惜和重视自己的生命。

同时,它也认为生命是有限的,每个人都应该在有生之年,尽可能地活出一种有价值和意义的人生。

这种观念也形成了印度人对于生命的悲悯和敬畏之心,体现了印度教精神的可贵和意义所在。

总之,印度教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其精神和道德理念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它代表了一种文化传承和信仰认知,构建了印度人民的道德体系和思维习惯。

通过对于印度教教义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印度文化和印度人的思想,也可以对于全球公民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有更深入的了解和启示。

宗教与道德的关系(改)

宗教与道德的关系(改)

六、如果没有宗教,道德是否可能?
一种观点认为:道德并不源于宗教,宗教不是道德的保证和基础(至少不 是唯一必须的),宗教和道德(至少在逻辑上)可以相互独立,道德具有不依 赖于宗教的独立性。其理由主要是:1、在人类历史上,是先有道德后有宗 教; 2、那些无神论者“他们的道德无论从哪一方面衡量都不逊色于无论 哪一种宗教的最虔诚的信徒”。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宗教是道德的来源、是道德的基础和保证、是道德得 以贯彻的动力和保证,道德依赖于宗教等等。道德离不开宗教———“哪 里没有信仰,哪里就没有道德”。其理由是: 1、宗教与道德本质上就是同 一的、同质的。 2、宗教是道德的基础与保证。3、道德需要宗教为其提 供合理性。
宗教和道德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们各有自 己的界定,但彼此间又有联系,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和社会功 能作用。

宗教既有劝善惩恶、维护社会道德和社会正常生活秩 序的某种积极作用,又有为剥削阶级统治服务、阻碍人类 文明进步的消极作用。因此,人们便从不同的视角看待 宗教的社会作用和道德功能问题,从而得出各自不同的认 识和结论。

宗教道德包括:人神之道、人际之道和自然之道三个层次, 以信仰的方式对道德担当和作为。宗教道德的归宿是信仰,具有 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确立神的威信来维护世俗道德的 基本社会功能;


——胡昂.略论宗教道德问题[J].学术界,2009(7).
一、何为宗教道德?——宗教道德的特点
宗教道德以信仰的方式对道德进行担当和作为,并体现出一 些鲜明的特点:
道道德必然导致宗教且通过宗教道德将自身扩展到了德必然导致宗教且通过宗教道德将自身扩展到了人之外的一个有权威的道德立法者的理念在此立法人之外的一个有权威的道德立法者的理念在此立法者的理念中创世的宏基目的也是并且应该是人的终者的理念中创世的宏基目的也是并且应该是人的终极目的

道德的宗教化与宗教的道德化-北京大学哲学系

道德的宗教化与宗教的道德化-北京大学哲学系

道德的宗教化与宗教的道德化——从“萨瓦神父的信仰告白”看卢梭道德哲学的意图吴增定提要:在西方近代哲学史上,卢梭一直是一个形象复杂的哲学家。

就道德哲学而言,他的复杂性体现在,他一方面继承了早期启蒙哲学家对传统宗教的批判,并且因此被指控为无神论者;但另一方面,他却不遗余力地捍卫宗教,并且把宗教看成是道德的基础。

鉴于此,本文将围绕着《爱弥儿》中“萨瓦神父的信仰告白”一文,首先澄清“告白”与《爱弥儿》的整体语境之间的复杂关系,然后集中探讨其中有关“自然宗教”的具体内容以及卢梭关于宗教与道德问题的基本看法,最后试图以此为基础对卢梭道德哲学的整体构思给出一个简要的评价。

关键词:宗教道德自然良知同情引言1762年6月,卢梭的《爱弥儿》(Emile)一书在巴黎刚刚出版不久,就遭到天主教会和世俗当局的全面封杀。

巴黎大主教贝尔蒙特(Christophe de Beaumont)不但著文痛批这部无神论的“大毒草”,而且呼吁人们不要阅读该书。

巴黎高等法院也发出了禁书令,并下令逮捕该书作者。

在日内瓦共和国这个卢梭心目中真正的祖国和自由的故乡,《爱弥儿》甚至被市政当局在广场上公开焚毁。

可以说,正是由于《爱弥儿》的牵连,卢梭晚年才不得不长时间地处在流亡和隐居状态。

那么,《爱弥儿》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它为什么会给卢梭带来这样的厄运?现代研究者大多倾向于将《爱弥儿》看成是一部现代教育学的奠基之作。

单就主题而论,这种看法当然不无道理,因为《爱弥儿》的副标题就是“论教育”。

不过若从形式上看,《爱弥儿》似乎不是一部严格的教育学理论著作,而是更像一部颇具欧洲十八世纪文学风格的成长教育小说——在这部小说中,卢梭通篇不过是讲述一个名叫爱弥儿(Emile)的男孩在其导师让-雅克(Jean-Jacques)1的教导下长大成人的故事。

倘若《爱弥儿》只是一部单纯的教育成长小说,那么它似乎不大可能招致如此激烈的反应。

毕竟在十八世纪中期的法国,教会和保守势力的影响和控制力已经大不如前。

人类是否应该遵循宗教信仰?(辩论辩题)

人类是否应该遵循宗教信仰?(辩论辩题)

人类是否应该遵循宗教信仰?(辩论辩题)正方观点:人类应该遵循宗教信仰首先,宗教信仰是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给人们带来心灵上的慰藉和安慰。

许多名人都曾经表达过对宗教信仰的重视。

例如,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宗教是人类的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这表明了宗教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另外,宗教信仰也可以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正如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所言:“宗教信仰是道德行为的基石。

”因此,人类应该遵循宗教信仰,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

此外,宗教信仰也可以给人们带来希望和力量。

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时,宗教信仰可以成为人们的精神支柱,给予他们勇气和信心。

例如,美国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曾经说过:“宗教信仰是我不屈不挠的力量。

”这表明了宗教信仰对于克服困难和挑战的重要作用。

因此,人类应该遵循宗教信仰,以获得内心的力量和坚定的信念。

最后,宗教信仰也可以促进人类的心灵寄托和情感交流。

在宗教活动中,人们可以找到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观,建立起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

例如,基督教教父奥古斯丁曾经说过:“爱是宗教的灵魂。

”这表明了宗教信仰对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的重要性。

因此,人类应该遵循宗教信仰,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和谐共处。

综上所述,宗教信仰对于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此,人类应该遵循宗教信仰,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道德修养,获得内心的力量和坚定的信念,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和谐共处。

反方观点:人类不应该遵循宗教信仰首先,宗教信仰往往是建立在信仰和神秘之上的,缺乏科学的证据支持。

许多科学家都曾经表示,宗教信仰与科学知识存在着根本的矛盾。

例如,英国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曾经说过:“宗教信仰是无知的产物。

”这表明了宗教信仰在科学知识面前的脆弱性。

因此,人类不应该盲目地遵循宗教信仰,而应该以科学知识为指导,理性地思考和行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宗教与道德——痛批浙大教授宗教“脱敏”论[原创2011-06-14 16:01:35]论宗教与道德——痛批浙大教授宗教“脱敏”论近日看到一篇报道(见附件),说的是“浙大研讨中国信仰缺失对策,呼吁宗教‘脱敏’”。

看了这篇报道,我不用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

我恨不得将手中的笔变成一把锋利的尖刀,狠狠地刺向这些污染社会空气,毒害社会生灵的巫师。

让我们看看这个所谓的研讨会说了些什么:中国……面临着日益严重的信仰缺失危机,出现了诸如单纯物质追求、精神文明荒废、拜金主义严重、道德衰落、腐败猖獗等问题。

……当今难以找到任何国家的国民会如此肆无忌惮地不受伦理制约,道德衰败无论从程度上还是规模上都超过了中国以往任何朝代。

……在文明冲突和文明对话中,宗教都曾起过非常重要或关键的作用。

宗教作为人类文化的灵性资源和精神表述,在许多文化中都有其代表性意蕴和核心地位。

宗教在当代中国新文化的构建中仍处于边缘,人们对文化是否应涵括宗教内容也慎之又慎、极为敏感。

……如果宗教不能达到真正“脱敏”,中国社会的和谐构建则很难完成。

按照这个研讨会所阐述的逻辑,当今中国人在精神层面和道德层面所存在的问题是与中国人对宗教太“敏感”所致,换句话说就是因为中国人不信奉宗教,所以中国人信仰缺失、道德沦丧、精神萎靡。

如果中国人不信奉宗教,中国就不可能建设起和谐社会。

这是多么混蛋的逻辑,又是多么反动和恐怖的论断!如果我们不把这样的企图蒙蔽人民、残害社会心灵的混帐逻辑驳倒,我们的人民将无法真正走向文明、和谐之路。

一、宗教与社会公共道德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不管有多少种关于宗教本质的诠释,归根结底,宗教是关于世界是否有神灵,神灵是否可以以其意志主宰现实世界,人是否可以与这样的神灵沟通并从中祈求到神灵的帮助等问题的解答,以及与这些解答的肯定的答案相关的崇拜行为。

也就是说,一项对宗教论述或者解释,包括了这样的关键词:神灵、神灵意志能力、神与人、崇拜行为。

宗教上的道德是建立在上述宗教观念与宗教行为基础之上的,为宗教信众所接受并受其约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而我们现在所说的道德,指的是社会公共道德,它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及其所倡导的共同信仰基础之上的,受社会公共利益所约束的社会普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它与信仰什么宗教根本没有什么必然联系。

诚然,宗教曾经在人类历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至今这种影响在世界上的很多地区还在继续着。

比如基督教对于欧洲和美洲大陆,伊斯兰教对于阿拉伯国家,佛教对于西藏等等都曾起到过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甚至可以说没有这些宗教就没有信奉这些宗教的民族的今天的存在状态。

而且,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这三大教义对于造就信仰这些宗教的民族的道德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有些民族的道德规范基本上是受宗教教义的约束。

从这个意义上说,宗教道德在某种程度上对于社会公共道德的形成和促进有很大的影响。

然而,这并不等于说,宗教或者宗教道德所倡导的道德就是我们现代社会所应倡导的社会道德。

实际上,宗教所倡导的道德并非是人们都应该尊奉的道德,有的时候宗教道德可能与公共道德是背道而驰的。

可见,无论把宗教的历史地位放在多么高的位置,宗教从本质上与道德是没有什么原始关联的,与当今社会所追求的社会公共道德更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二、宗教给人民带来什么翻翻历史,宗教的发展道路上充满着血腥、恐怖与苦难,看看今天,有多少人还在为宗教进行着战争,宗教何曾是道德的奠基者,又何曾是社会公共道德的维护者?!宗教对于人类社会历史的影响与作用是巨大,在某种程度上说,对于某些地区和民族来说,它甚至造就了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的基本体制、基本信仰和基本文化,它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但是这并不表明宗教给人们带来的都是正面的、积极的影响。

恰恰相反,在宗教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由其引发的战争、镇压、杀戮、破坏与由它所创造的一切完全可以相提并论。

略有些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在基督教发展史上,曾有过对异教徒的残酷镇压和杀戮,曾有过对科学的严厉封杀和迫害,基督教内部本身因教权之争、教义之争所发生的争斗和流血并不比与异教徒之间的争斗和流血来的少。

基督教与阿拉伯世界的伊斯兰教的战争更是举世闻名,长达190多年的十字军东征给欧洲人民和阿拉伯人民带来的除了可以勉强说出的所谓的积极影响之外就只有灾难了,而这些所谓的积极影响,并不是通过和平手段无法实现的。

对于伊斯兰教,人们不必去对历史做过多的追究,仅看看当今阿拉伯世界因为教派之争所发生的争斗、战争与杀戮就足以知道宗教会给人们带来什么了。

尽管佛教在历史上没有因教义与教派的不同而发生大规模的流血事件,这并不说明佛教给人们带来的就是福祉。

在中国历代的崇佛、兴佛、造佛的时期,除了遍地佛寺、烟火蔽天之外,带给人们的只有繁重的劳役和因此产生的贫穷和困苦。

翻翻晋、南北朝、隋、唐历史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佛教在中国历史上没有留下什么特别光彩的东西,除了因统治阶层好佛而给底层人民带来的诸多困难之外,崇佛、尚佛、兴佛、造佛等给统治阶层也没带来什么有益的执政理念和有益的效果,更没有为统治阶层树立起什么良好的道德观念,倒是有不少因信佛、信道走火入魔以致招致国破家亡的灭顶之灾的例子,南朝梁武帝就是这些例子中的一个典型例证。

除了三大宗教之外,那些散处于民间的这教、那道、巫术、占卜等等,不过是些靠着坑蒙拐骗借此敛财的邪门歪道而已,又何足论哉。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这些邪门歪道除了愚弄人民,坑害人民之外,没有起过任何积极的作用,它不过是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产生的一堆垃圾而已。

综上所述,无论从纵向的历史考察,还是从横向的地域考察,无论从过去已经发生的来看,还是从现在正在发生的来看,宗教到底在多大程度上给人们带来福祉是一个需要很好的评估论证的事情。

只不过,历史是社会发展的自然选择过程,宗教在历史上的发展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组成部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这种必然是由于人类的从无知到有知的历史进程所决定的。

我们无法改变历史,但是我们不能漠视历史,更不能因为无知或者故意而掩盖历史。

三、社会公共道德建立的基础在现代社会政治、经济以及科学发展的今天,宗教的地位和影响在社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已经远远地退至了社会生活的边缘,即使是在宗教仍然发挥重要影响的国家和地区,宗教与道德,宗教与社会公共道德之间也有着明确的界限。

宗教不是也不可能是社会公共道德的建立基础。

首先,宗教与一个民族的联系及融合有着十分深厚和复杂的历史渊源,它与一个民族的所处的地理环境、历史境遇、文化背景等等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这并不是人为的力量或者一个短的时期可以达到的。

自佛教初入中国的两汉之间,经过晋、南北朝、唐朝等朝代的兴盛时期,直到今天的近2000年的时间里,佛教在中国流传的时间不可谓不长,其流传地域不可谓不广,某个时期的统治阶层为推崇佛教所做的努力和耗费的人力、财力、物力不可谓不大,在发展的鼎盛时期其所受到的崇拜程度不可谓不高,然而佛教终于没有成为中国的国教。

道教的起源比之与佛教更早,从文化根源上讲,道教与中华文化的联系更加深远和紧密,上至秦始皇、汉武帝、明嘉靖等历代信奉道教的皇帝,到磕头算卦拜神求仙的老百姓,道教在中国被尊崇和推广的力度不亚于佛教,然而,道教也最终没有成为中国的国教。

可以说,任何宗教不管它的来头有多大,发展势头有多猛都没能最终成为中华民族普遍信奉的国教,这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性格特性所决定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不是想怎么改变就怎么改变得了的。

其二,信奉宗教与否与有没有道德之间没有丝毫联系,即使有联系其作用也可能是相反的。

三大教中存在最久的佛教已经有近2500年历史,最短的伊斯兰教也有1500年左右的历史,在这个历史过程中,经历了从宗教统治到宗教解放的历程,我们能够说,宗教统治时期的社会比宗教解放时期的社会更具道德吗?欧美大陆普遍信奉基督教,其教派十分繁杂,教派之间曾发生过严酷的争斗,伊斯兰教派之间的战争今天仍在继续,我们能说哪一个教派比另一个教派更有道德吗?世界上有信奉宗教的地域,有不信奉宗教的地域,中国以外有很多地域信奉宗教,而中国的广大区域没有很强的宗教观,难道可以说信奉宗教的地域的人民比不信奉宗教的地域的人民更有道德吗?或者说信奉宗教的外国人一定比不信奉宗教的中国人更有道德吗?英、法、普鲁士、俄、美、日、意、奥匈(今奥地利和匈牙利)这些信奉宗教的国家组成的八国联军难道比被入侵的说不大清楚宗教信仰的清朝老百姓更有道德吗?西藏在其政教合一的农奴制时代,是西藏比内地更有道德,还是西藏的统治阶层比统治下的农奴更有道德?他们可都是信奉佛教的。

英国曾经强制本国人民信奉英国国教,遭迫害清的教徒被迫逃亡美洲大陆,而美洲大陆聚集了相互冲突的多种基督教教派,当时是英国人更有道德还是美洲大陆的人更有道德?可见,宗教历史上只有打着宗教的旗号强制他人遵从某种教义,否则施以压制、迫害的“道德”,还没有发现任何比不信奉宗教的群体更具道德的地方或者事例。

其三、宗教道德与社会公共道德分属于不同的价值规范体系,宗教道德以保持、保护本宗教的教义和利益为前提,因此,宗教道德与社会公共道德在某些地方、某个方面和某种程度上都可能与社会公共道德发生冲突,有些宗教道德甚至可能是反社会公共道德的。

而社会公共道德要求不分种族、不分宗教信仰,以保护和保持全社会的公共利益为出发点,它与宗教的道德建立基础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性质,它要求社会公共道德建立在一个社会共同信仰的基础上。

而这个社会共同信仰就是当今文明社会、发达社会和现代社会上,为全体人民所共同追求和共同憧憬的普遍价值观,这个普遍价值观就是社会共同信仰。

如果不是勇敢地打破宗教上的道德桎梏,怎么会有法国的启蒙运动的产生,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美洲大陆独立国家的建立?美国“宪法序言没有向万能的上帝祈求赐福,也没有宣布它对提倡宗教宣传有什么兴趣。

相反,它所宣布的宗旨是现世性的,是同时代进步潮流相适应的······”,“华盛顿总统······声明:合众国政府从任何意义上来说并不是以基督教为基础的”(查尔斯·A比尔德著《美国文明的兴起》)。

可见,美国文明也并不是依托基督教建立起来的社会道德,而是依托美国全体人民的适应新时代而产生的社会共同信仰。

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劳苦大众所建立的新中国所依托的道德更不是什么宗教信仰,而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共产主义。

可以说,现代社会任何进步的事业的开创、发展以及成功,宗教不仅没起过什么帮助作用,恰恰相反,一切进步的事业都是在打破了宗教和迷信的阻碍甚至是迫害而取得的。

而这些进步事业所追求的社会共同信仰,尽管主义不同,政治信仰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信仰出发点,那就是:平等、公平与正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