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提升公共服务品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升公共服务品质
宜城市行政服务中心江桦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宜城市行政服务中心通过整合资源、凝聚合力、创新发展,健全公共服务网络,创新公共管理方式,拓宽公共服务领域,全力打造集行政审批、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资源交易、行政效能监察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走出了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充分体现时代特征、宜城实际的社会服务管理新路子。
一、创新管理体制,转变作风职能,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务新格局。
(一)创新行政审批管理体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首要任务就是协调社会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在三级行政服务体系建设上,积极推进以“两集中、四到位”为核心、批管分离的审批制度改革,将行政服务网络全覆盖建设纳入年度实绩考核目标,没按期限完成“两集中四到位”改革的单位,一律实行年度考核“一票否决”。在办公场所建设上,按照功能最齐全、信息化程度最高、行政服务品质最优的标准,投入1500万元,新建行政服务中心办公面积4000平方米。进入行政服务大厅办理的行政服务事项除需集体研究、现场勘测或技术检测的外,一律由行政服务科科长在现场审核审批,实现了所有行政审批和服务项目100%集中到行政服
务中心;行政审批权100%授权行政服务科的目标。
(二)创新乡镇便民服务机制。按照“便民利民,应进必进”的原则,将财政、计生、民政、劳动等七站八所整体进驻便民服务中心办公,实现了人员、事项、职能的整体迁移,使基层政府办公方式彻底实现由分散到集中、由后台到前台、由封闭到透明的变革,促进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在场地建设上,11个镇(办、区)新建、改建了面积最小不低于100平方米、最大达到500平方米的便民服务中心。市财政按照5万元的标准为每个镇(办、区)行政服务中心购买了一辆便民服务车、液晶显示屏和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为便民服务工作构建了有力的工作平台。在村级便民服务室建设中,以村委会办公地点为依托,建立便民服务室,实行便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形成了基层便民服务网络。市财政共拿出近90万元,按照每村5000元标准予以补贴,使全市178个村(社区)便民服务室有场所、有标识牌、有热线服务电话、有公开栏、有制度规范、有登记簿和必要经费。
(三)创新公共资源交易机制。将原建设工程招投标交易中心、综合招投标交易中心职能整合,组建综合招投标监督管理局,与市行政服务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行政服务中心合署办公,下设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改变了过去招标投标管理分散,缺乏集中有效的指导、协调和监管的局面,实行“交易项目集中进场,项目业主自主招标,评标专家独立评标,监管部门依法监管,交易中心保障服务”的规范运作模式。
二、拓展服务功能,畅通民意渠道,实现“小事不出村、一般事不出镇、大事不出市”。
(一)整合公共服务职能。社会管理,管理是手段,服务是根本。通过清理、精简、整合,目前,全市有行政审批事项和管理服务事项213项,其中本级行政许可事项仅67项,全部进入大厅办理。将中介服务机构和与群众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公共服务项目纳入行政服务中心,加上整体进入的城建局、国土局、地税办税厅、工商局注册登记大厅、房产交易中心、公安局出入境大厅等,真正形成了“政务超市”,发挥了集中的效益和规模的优势,人民群众在大厅就能办好所有审批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东跑西跑重复跑、你批我批多头批”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二)拓展便民富民职能。按照“在服务功能上拓展、在上下联动上着力、在发挥功能上求实”的思路,把服务中心和便民服务室打造成“农村政策咨询平台、证照办理平台、劳动就业服务平台、农业生产技术服务平台、三资监管平台、社会生活信息服务平台”等六大服务平台,为群众提供审批、政策信息、劳务信息和市场信息,开展农业技术、小额贷款、农产品销售等方面的指导服务,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帮助群众创业致富,使中心成为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基地。村(社区)便民服务室工作人员以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为主,实行轮流值班和预约上门服务,提供证照代办、政策咨询、信息发布、权益维护等六大类27项服务,确保群众“共进一扇门、只找一个人”。
(三)畅通民意民情渠道。在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服务的同时,实行“一线一卡一册”服务,使便民服务成为党
委、政府“关注民生、倾听民声、了解民意”的重要渠道,使农民群众话有地方说、理有地方讲、难有地方帮,促进了全市农村和谐、稳定发展。“一线”即服务热线。设立市委书记、市长短信联系平台,12345便民服务热线,安排专人受理、答复。“一卡”即印发便民服务联系卡,将各镇(办、区)将班子成员和涉民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电话、岗位职责公布。“一册”即便民服务手册。将涉民的各项行政审批、公共服务事项审批流程、申报资料、办理时间、收费标准等全部公布,同时提供生产生活、农资信息、科技咨询、婚丧嫁娶等服务信息,成为集行政审批服务、社会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便民服务手册。去年以来,全市便民服务中心共化解群众矛盾3200余件,涉农信访投诉量同比下降30.8%。
三、优化审批流程,创新服务机制,提升公共服务品质。
(一)优化流程,联审联办。按照审批事项的关联性和并行审核可行性,实行同时收件、联合勘察、信息共享、默认前置、交叉审核、内部完善的并联审批机制。目前,已经建立了企业落户一日办结并联审批机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并联审批机制、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并联审批机制、房地产项目并联审批机制、国地税并联审批机制,工业项目落户设立由原来的28个工作日缩减到1个工作日,工业项目建设的审批由原来20多个工作日缩减到5个工作日,减幅达80%。
(二)网络服务,便捷高效。以行政审批管理系统为支撑,以电子监察系统为保障,建立了网上行政审批系统和电子监察系统,将分散在部门审批系统的审批过程信息和结果
信息集中到网上办事大厅的审批资源共享库,具有办事指南、电子表格下载、网上答疑、在线申报、网上办理、证照比对、并联审批、进度查询、评价投诉、统计监督9项功能,覆盖了行政审批过程中相对人的全部服务需求,贯通了办事主体和监察人员的全部工作流程,为企业、群众提供“一站式”、跨地域、全透明的行政许可、审批服务。
(三)代办服务,灵活多样。便民服务中心按照“告知在基层、办理在乡镇”的要求,实行“机构设置统一化、职能职责科学化、队伍建设规范化、硬件设施标准化、服务内容公开化、运作模式一体化”,采取群众自办、领办、代办和网上办相结合的联动方式,全力解决群众需求最多、办事最难的服务诉求。每个便民服务中心配备一辆面包车和两名代办员,每周定期到各村收集服务代办事项,然后传送到市行政服务中心集中办理。群众办事只需把完整的资料交给镇、村代办人,就可以在规定时间坐等结果,真正做到了“群众动口,干部跑腿,群众办事不出村、干部服务帮到底”。
四、创新监管模式,健全奖惩机制,实现正确用权、干净做事、规范服务、依法行政。
(一)“阳光政务”,公开公正。公开办事程序。通过网站、触摸式电脑显示屏、电子屏幕、一次性告知单、服务指南等形式,将办事程序、政策依据、申报材料等内容全部公开。年初制定《宜城市行政事业性涉企、涉民收费项目》,实行统一标准、公开发布、集中收费、分户划转的一站式收费管理服务机制,做到了不管什么人办事,只要资料齐全,办理程序一样,收费标准一样,办结时间一样。公开办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