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南社社员的书画
穿越百年 值得铭记的南社十人
穿越百年,值得铭记的南社十人 2009年11月10日14:19 现代苏州从1909年到2009年,顺着百年南社发展史眺望,上千名享誉大江南北的文人和革命志士以“先生一支笔,胜过十万毛瑟枪”为共同的奋斗目标。
书写着中国近现代革命史的血雨腥风和激扬澎湃的爱国热情,见证着中国近现代文学的成就和发展变迁。
从这些卓越的南社人身上,让我们一起追忆中国近现代文化的经典遗存和感人至深的爱国情怀。
记者○李楠陈去病:少年亦有志封侯,手挟鲲鹏万里游陈去病(1874—1933)原名庆林,字巢南,一字佩忍,别字病倩,号垂虹亭长。
江苏吴江人。
1909年陈去病在苏州与柳亚子、高旭一起发起成立了后来影响百年的南社,旨在反北方之清廷。
陈去病南社时期的诗作多收录于《浩歌堂诗抄》,其中多激扬爱国精神和歌颂抗清民族英雄的作品,如题明孝陵图、题郑延平战捷图、江山哀等篇可以代表。
同时,他投身革命后自己复杂的思想情感,诸如胜利的兴奋、失败的痛苦、斗争激烈时的犹豫和彷徨,都在其中充分反映。
作为南社的领袖之一,陈去病对于南社发展的影响之深不仅源于他个人,其与柳亚子的师长情谊也是柳亚子后来作为南社领袖的重要精神动力。
创办南社之后,陈去病执教苏州高等学堂及浙江高等学堂,并一如既往地参加革命。
他曾多年直接追随孙中山参加民主革命,深得其信赖和赞赏:“去病能词章,才名满天下……十年袍泽,患难同尝。
知去病者,宜莫若余……”。
北伐后陈去病逐渐脱离政治转入学术研究。
1933年在苏州报恩寺出家,同年病故;1935年葬于他26年前在此创办南社的苏州虎丘冷香阁下。
高旭:屈原捐者青莲狂,我于其间必翱翔高旭(1877—1923)字天梅,号剑公,别字慧云、钝剑。
江苏金山人。
1904年,高旭赴上海,开始与陈去病、刘光汉等人交往,从此开始宣扬民主革命。
1909年,南社成立后第一次雅集,高旭当选为诗选编辑员。
“南社”名取“操南音不忘其旧”之意,它继承炎黄文化吟诗论政的传统,以反清帝制、对抗北庭,鼓吹革命为宗旨。
古镇黎里走出的民国秘书
古镇黎里走出的民国秘书古镇黎里走出的民国秘书柳亚子蔡寅柳无垢蒯斯曛黎里,位于苏州市吴江区南。
古称梨花村,与同里,常熟的古里,湖州吴兴的织里,并称为“江南四里”,是一座“小桥流水旁,深巷幽弄中”的典型江南古镇。
黎里的弄堂都是很深的,最深的曾有九进大院。
弄堂里的老宅多为明清建筑,虽然斑驳破损,却清晰地记载着古镇的历史,默默地见证着无数让人心动的故事。
而这些不起眼的深巷老宅之中,曾经走出许许多多你耳熟能详的大人物,而今天我们所要说的,就是从古镇上走出去的四位民国时期的大秘书。
任职时间最短的大总统秘书——柳亚子小镇上最有名的莫过于与陈去病、高天梅发起创办南社的柳亚子先生(1887年-1958年)。
“文有南社,武有黄埔”,民国时期曾有这么一说,足以说明南社在当时社会的地位。
南社是辛亥革命时期成立的进步文学团体,社名取“操南音不忘其旧”之意,并以为“反对北庭的标志”。
南社社员借诗文唱酬,宣传资产阶级革命,反对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民国时期许多当时的名人都是南社的成员,而黎里寿恩堂曾是南社的通讯处。
宋庆龄亲笔签名赠送给柳亚子的结婚照柳亚子是位诗人,也是位革命家。
早在1906年,柳亚子先后成为同盟会和光复会的会员,用他自己的话是“双料革命党”。
也是在那一年,20岁的柳亚子在高天梅的引荐下,于上海吴淞口的邮船上,第一次见到了同盟会的领袖孙中山先生,相谈甚欢,并深得孙中山的信任。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建立,南社成员吕志伊、景耀月、马君武等人都入阁当了几个部的次长。
雷铁厓则推荐柳亚子到临时大总统府做了孙中山先生的秘书。
当时政府框架才刚刚搭建起来,一切都是草创,柳亚子拿着一张盖有红印的白布,就算走马上任了。
他主要负责骈体文公文。
由于对当时的南北政府进行的议和极为反对,再加上不习惯官场上的陈规繁礼,仅仅过了三天,柳亚子就托母病,辞职去了上海。
南社巨擘、孙中山秘书——蔡寅黎里的第二位孙中山秘书就是柳亚子的姑父蔡寅,1874年5月出生于黎里镇蔡家,1934年去世。
南社与衡山家族交往之点滴
南社与衡山家族交往之点滴沈宽朱岚我们是南社社员沈钧儒(亦称沈衡山)家族的成员。
下面就衡山家族与南社社员的交往谈一己之见。
一、衡山老加入南社与相关家族成员的史料辨伪沈衡山加入中国同盟会,介绍人褚辅成,顾乃斌。
沈老加入南社社号为287号。
沈老参加南社的时间为1911年10月至1912年5月之间。
1916年南社机构有所调整,沈老继续为南社社员,1923年“新南社”成立,沈老仍然为社员。
南社的三位发起人,陈去病,字巢南;高旭,字天梅,号钝剑,江苏金山人,1925年8月去世,年四十九,2号社号;柳弃疾,字安如,号亚卢,又号亚子,江苏吴江人,4号社号。
南社纪念会发起1935年十二月中旬,12月29日,在上海西藏路晋隆西菜社举行第一次聚餐会。
晋隆西菜社曾名晋隆饭店、和平小吃店、荣华楼菜馆。
同兴楼是上海著名的京菜馆,几家著名的京菜馆都荟萃福州路一带。
1936年2月7日,又在上海福州路同兴楼举行第二次聚餐会,沈钧儒参加了,因此还是287号社员。
柳亚子是新南社会长,亦是南社纪念会会长。
1935年12月及1936年2月的两次聚餐会宣告南社纪念会成立,同兴楼第二次餐会约定出席的有160位,声明不能出席的有54位,真正坐在聚餐席上的有151位。
聚餐位置分14席,《南社纪略》写道:南社纪念会成立到1936年2月7日已有397位会员,《南社纪略》此处记载沈钧儒使用沈衡山之号,在第十席,柳亚子在第一席,刘海粟、朱屺瞻在第八席,黄苗子在第十二席。
周瘦鹃、黄宾虹、章乃器请假未到。
南社成立于1909年11月13日,发起人为陈巢南,高天梅,柳亚子。
社友大约总在一千人以上。
社友的籍贯以江苏、浙江两省为多;次则广东、湖南、福建、四川、安徽、江西;再次则山西、陕西、山东、湖北、广西、云南、贵州、河北、河南、甘肃、辽宁各省,均有人员加入。
南社依据南社条例进行活动,依据社员意见,多次修改,直至1913年的《南社第五次修改条例》。
1914年第10次雅集,即第六次修改条例,简称为《南社条例》。
谢晋青与南社中的徐州人
第31卷第2期2018年4月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 .31 No . 2 Apr . 2018谢晋青与南社中的徐州人宋庆阳(苏州市姑苏区作家协会,江苏苏州215031 $摘要:徐州籍南社社员具有深厚的国学根底,并能够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以传播民主思 潮、激扬爱国热忱为己任,信奉“救国以学”,直担道统,并不惜为此以血相荐。
“睢宁县留学国外者第一人”谢晋青,主张爱国、救国、自立、自 员中的杰出代表。
关键词!南社;谢晋青;徐州籍;文化中图分类号:H 06 文献标识码:A1909年11月13日革命文学社团南社在苏 州虎丘正式成立,十余年间,入社文朋诗友遍布大 江南北,极盛时超过1180人。
据现有资料统计, 江苏省南社社友总计440人(一说399人)&而位 于江苏最北部的徐州市,当时一府八县注籍社员总计15名,占江苏籍社友总数的3. 4Z [1]。
其 中,以辛亥革命烈士周祥骏先生知名度最高。
1914年5月16日烈士就义后,《南社丛刻》连续 多期发表其诗文、照片以及社友悼念诗文,1929 年南京国民政府指令在烈士就义处勒碑纪念, 1935年5月出版的《近代名人诗选》曾收录其作 品。
但是还有部分徐州社友,出于这样或者那样 的原因,或者淡化掩藏了曾为南社社员的身份,或 者逐渐湮没于历史的尘埃里。
经过多年来的搜集 梳理,笔者先后整理了周祥骏、郭爱棠、周公权、周 道芬、陈士髦、崔荣申、徐文修、刘云昭、谢晋青等 人的小传,尽可能地贴近历史的真实,还原这一群 人物的原本面貌。
在搜集整理的过程中,我接触 了睢宁南社社员谢晋青的史料。
在谢氏短短30 周年的人生历程里,我们看到了一代信奉“救国 以学”的徐州南社人孜矻求索的身影。
谨以此文 化作心香一瓣,献给渐行渐远的时代英魂。
记一次在西塘的南社雅集
记一次在西塘的南社雅集——回忆亚老与先父交往之一余湘柳亚子先生主持的南社是辛亥革命前后的一个爱国革命文学团体,以文字为武器,参加民主革命,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互相呼应,在反清、讨袁、护法、讨逆诸役中起到一定作用。
南社社员遍及全国。
它的全盛时代在辛亥革命前后。
当时,上海是全国的文化中心,各种报刊大都由南社社员主持笔政。
如《民立报》、《新闻报》、《太平洋报》、《神州日报》、《申报》、《民国新闻》、《民声报》、《天铎报》、《民权报》、《民国日报》、《时事新报》等分别由宋教仁、于右任、叶楚伧、陈英士、郭步陶、杨千里、陈望道、苏曼殊、胡朴庵、胡寄尘、李叔同、柳亚子、黄宾虹、王钝根、周瘦鹃、邹亚云、陈布雷、吕天民、邹元冲、宁太一、汪蓝皋、戴天仇、徐枕亚、邵力子、成舍我、林亮奇先后担任编辑之责,成为南社的一统天下,亚老曾有嬉言“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南社之天下。
”豪情壮志,诚不可一世!南社有不定期雅集之举,地点亦无一定,以在上海者最多,杭州及其他各地亦间或有之,人数均多寡无定。
本文所记者是一次柳亚老在我乡西塘的南社雅集。
时在一九二○年的冬天,亚老因其族弟柳公望先生在吴江芦墟结婚,先到西塘邀请先君余十眉及本乡诸社友前去观礼,吃罢喜酒,游了分湖,亚老兴致勃发,作《分湖游记》一篇,以志其盛。
游罢分湖后,亚老应先君之请,同往故里西塘一游,亚老即在我家探珠吟舍下榻,先君在仁荣堂设筵款待,席上除亚老外,尚有西塘各社友如郁佐梅、郁佐皋、郁慎廉、蔡韶声、陈觉殊、李篆卿等。
适陈巢南(去病)先生自杭州返,亦参加了盛会。
席间,亚老要大家联吟助兴,都同声应和。
兹录句如下:“连翩佳客来斜塘(十眉),张灯围饮开华堂(巢南),九秋已过黄花黄(佐梅),稜稜傲骨凌寒霜(篆卿)。
新醅绿螘酬枯肠(韶声),酒酣郁郁肝胆张(亚子)。
元龙豪气飞以扬(左皋),披襟慷慨歌伊凉(慎廉)。
长星天半煜有芒(觉殊),草檄不数陈孔璋(十眉)。
我今重修磬折廊(巢南),青瑶绿玉森琳琅(佐梅),千图万史盈缥缃(篆卿),秦愁汉怨殊荒唐(韶声)。
南社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以张应春、俞成辉、金建陵为例
悼孙 中 山大会上 , 已加 入 改 组后 的 国 民党左 派 的张
精英; 次, 又 南社 文化 有 其 丰 富 多彩 的 内容 , 遍及 文
化 的各 个领 域 ; 次 , 复 南社 文化 有 其 与 时俱 进 的 活 力 , 历 史长 河 中绵延 不 断 ; 在 最后 , 南社 文 化 有 其历
人类 心 能所 开 释 出来 之有 价 值 的共 业也 。 那 么 , ” 南社 文 化必有 赖 于 南 社人 共 同 的价 值追 求 。南社 , 因社 员们 在 民主革 命 和文化 各领 域 中的共 同追求 而 生, 同时也是 信念 和追求 所依 附 的载体 , 最终 滋养 并
出南社 文化 。
一
和柳均权在填写《 课堂 1志》 “ 3 时,坚决反对 , 不愿改 称 , 大 骂 袁 贼 倒 行 逆 施 , 校 中 造 成 影 响 颇 并 在 大 ” l然 而 , 。8 就是 因为 “ 响 颇 大 ” 痛 骂 过 袁 世 凯 影 ,
的张农 同时 也担 心女 儿 的安 危 , 曾劝 说 她们 服 从 校
亚 子所 主张 的“ 新南 社精 神 ” 。
然而 , 张应春 与南社 文 化 的因缘 , 仅仅 在 于柳 不 亚 子和 “ 南 社 精 神 ” 新 。南 社 中还 有 一 位 社 员 与 张
.
江苏省党部妇女部部长 、 中共江浙区委妇女运动委
19 . 0
总第 10期 3
山 东 图 书 馆 学 刊
右 派捆人 麻袋 以刺 刀 戳 死 , 密 抛人 南 京 通 济 门外 秘 九: 下 的秦 淮 河 中。为 纪 念英 勇就 义 的张应 春 , 龙桥 吴 江市 政协 于 19 9 9年 编 印 了 《 张应 春 纪 念集 》 将 , 张 氏遗 文 、 记及 纪念 文章 汇编成 册 。其 中 , 传 有不 少
一吴江人与南社
一吴江人与南社南社酝酿于1907年,正式诞生于1909年11月13日。
南社的辉煌时期在辛亥革命在反袁世凯与反张勋复辟,到五四时期,逐渐衰落。
于是组建新南社,活动一年后逐渐停滞,1935年成立了南社纪念会,南社整整存在了28年。
因此,说到南社,一般包括新南社与南社纪念会。
南社从酝酿、发展到高潮,从分裂、衰落到结束,都有吴江人参与。
吴江人是南社的主力,是南社的中坚,没有吴江人就没有南社。
吴江南社的几个数据南社是进步知识分子组建的文化团体,发起者陈去病、柳亚子和高天梅3人,吴江人占了2席。
陈去病,南社成立的主要奠基人,南社的老大哥;柳亚子,南社的主帅,实际领导者,当时就有“没有柳亚子就没有南社”的说法,仔细考察南社历史,应当承认此话不虚。
吴江县南社社员人数在全国各县居第一,达139人。
其中南社社员93名,新南社社员总数61名,有25名是原南社社员,新增加36名,再加上南社纪念会7名,南社分社湖南湘集3名。
吴江历来被称为南社的“大房”。
辛亥革命前南社社员共计228人,吴江有27名。
按照入社先后排列如下:陈去病、柳亚子、郑瑛、郑传、沈昌眉、沈昌直、沈文杰、夏仲麟、丁逢甲、钱祖宪、费荣锦、沈流芳、叶楚伧、郑之蕃、费公直、杨千里、周积芹、陶庚照、吴相融、金光弼、陈其槎、孙延庚、唐九、沈毓清、顾无咎、沈大椿、蔡寅。
吴江93名南社社员年龄最大的出生于1867年,他们是同里的沈文炯、金祖荣和芦墟的董书城,最小的是柳无忌,生于1907年。
其中13人生卒年不详,出生于1870――1890年之间的49人,占总数61%。
他们都从老式学堂走来,大多考过科举,本来是旧时代的士子。
1905年,满清政府在世界潮流的逼迫下不得不宣布废除科举取士制度,时代为这些旧式士子揭开了新的一页,成为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
1890年以后出生的南社成员24人,他们在儿时或少年时代就进入了学校,接受新式教育。
由于没有了秀才、举人、进士的晋身之路,南社所有成员都开始了新的生活。
资料辑录
资料辑录殷安如为了纪念南社成立八十周年,为对南社感兴趣的读者及国内外的研究者提供一点资料,以资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特根据柳亚子《南社纪略》、《自传》、《年谱》以及朱荫龙《柳亚子先生编著书目》、陈去病《南社杂佩》等材料,加以补充、修订,辑成《资料辑录》一篇,内容包括:一、吴江籍南社、新南社社员姓氏录;二、柳亚子生平编著系年目录;三、南社研究资料目录;四、南社在吴江(黎里)、苏州活动大事记。
由于时间仓促,资料不全,难免有疏漏甚至谬误之处,敬请知情者与研究者给予批评指正。
(一)吴江籍南社、新南社社员姓氏录[1]南社社员18 丁逢甲字坤生,号壮者,莘塔人。
770 王汾字达泉,号达庵。
585 王涟字咏青,黎里人。
1018 王祖壎(?—1943)字岳麓,同里人。
968 丘庚藻字纠生,黎里人。
991 平茂玉字剑南,号琢庵。
545 朱霞字佩侯,号剑锋,黎里人。
437 朱慕家(1890—1970)字仲康,号剑芒,黎里人,霞弟。
著述有南社诗话、黎湖小识、南社感旧录、我所知道的南社、陶庵梦忆考等。
967 吴淇字敏於,号茗余。
987 吴侬原名庭表,字长寿,号抗云,芦墟人。
103吴相融(?—1949)字豹军,八坼人。
808 吴家骅字介庵,黎里人。
619 吴绍裘(?—1928)字鸣冈,松陵镇人。
953 沈圻字重威。
188 沈大椿字子如,号志儒,同里人。
16沈文杰(1881—1960)字龙圣,芦墟人。
971沈文炯(1867—1948)字祥之,号中路,同里人。
945 沈天民字觉人。
553 沈次约(?—1932)字剑霜,一字剑双,号秋魂,黎里人。
著有剑霜龛遗稿,未刊行。
14 沈昌眉(1872—1932)字长公,号眉若,芦墟人,著有长公吟草。
15 沈昌直(1882—1949)字次公,号颍若,芦墟人,昌眉弟。
著有存庑读书偶笔、文字源流。
30 沈流芳(1900—1976)字体兰,吴江(周庄)人。
486 沈毓源字咏霓,芦墟人。
159 沈毓清字咏裳,芦墟人,毓源弟。
南社“痴子”朱梁任
二○一三年第六期南社“痴子”朱梁任⊙吴旭江趣闻轶事在南社社员中,有这么一位社员,具备柳亚子的敏锐果敢、陈去病的宽厚赤诚,还具备叶楚伧的文武双全和黄摩西的博闻强记,他就是吴县的朱梁任(1873-1932),名锡梁,字梁任,号纬军,别号君仇、公孙君仇、黄帝之曾曾小子、夬膏居士等。
在金松岑笔下,朱梁任是奇人,在包天笑口中,他“排满最烈,剪辫最早,剪辫而仍戴一瓜皮帽,露其鸭尾巴于背后;身上长袍,御一马甲,拖一双皮鞋,怪形怪状,因此人呼为朱痴子”。
奇、怪、痴,在苏州人眼里,朱梁任真是一个反常个性的典型。
这是怎么来的呢?朱的父亲永璜秀才出身,又考得武举人,官至常州府守备、苏城五路民团总领,他文武并举教育儿子。
因此梁任自幼读书习剑,成年后,常携一杆十几斤重的铁杖穿行于苏州街头。
清末社会的黑暗与反清思潮,使梁任从少年时代起就立志反清,他不愿参加科举考试,更不肯做大清顺民。
一次仗着酒意,撕毁了他父亲奉为至宝的清廷授任诰封,说:“这胡儿之赏有什么用!”父亲大怒,举棒追打,梁任连忙逃窜,从此父子俩20余年不相见。
后梁任东渡日本,在那里,他接受了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加入了同盟会。
当然,这只是封建家庭的叛逆,谈不上什么社会影响,光绪二十九年发生的两件事,可就不同了。
1903年11月19日(农历十月初一),朱梁任带领包天笑、苏曼殊、祝心渊等17人,拿着招魂幡,带了一支后膛枪,登上苏州西郊狮山,为国招魂。
招魂幡是朱设计的:上面绘一头威武怒吼的雄狮,以草书写了“魂兮归来”四字,年月日书为“共和纪元第四十六癸卯十月辛亥朔”,署名“黄帝之曾曾小子”。
朱梁任还作有《招国魂幡》一首:“归去来兮我国魂,中原依旧属公孙。
扫清膻雨腥风日,记取当时一片幡。
”他们先行拜祭,接着纵酒高歌。
朱梁任又吟诗一首:“十月之交招国魂,曾曾小子拜轩辕。
黄河两岸遗民族,赤县千里奉至尊。
纵有胡儿登大宝,岂无豪杰复中原?今朝灌酒狮山顶,要洗腥膻宿世冤!”最后,朱梁任向着北方鸣枪。
吴江南社社员作图寄意说
着船楫朗声发誓 : “ 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 ,有如大江 !” (《 晋书 ・ 祖逖传 》 ) 意思是若不能平定中 原 ,收复失 地 ,就 如这滔 滔东 去的江 水 ,决 不返 回!蔡 寅在 12 94年 底 ,追随孙 中山北上 商谈世 事 ,当时
一
般人已经难 以捉摸,因此本文对所作之图略作介绍 ,再联系南社成员的生平思想 , 从作图寄意的社会内
首 先 ,吴江南 社社 员 的作 图寄意 ,具有 丰 富 的社 会 内容 。
容 ,南社部分成员在吴江的活动 ,社友之间的交谊 ,社员个人的情趣及其喜怒哀乐等方面 ,作简单剖析。 反映社会内容最深广的主要有 : 清朝末年的 《 燕筑图 》 、民国早期的 《 如此湖山图 》 、民国中期的 《 渡 江击楫图 》、国共分裂时期的 《 秣陵悲秋图》、抗 日 战争时期的 《 东都谒庙图》,这五幅图简直就是半个 世纪的历史记录,内容十分丰富。 《 东都谒庙图》直到 20 年抗战胜利 6 周年 , 05 O 还有人撰写续篇 。 芦墟许康侯 ( 8 1 9 6 绘 《 19 —15 ) 燕筑图》,作于民国十二年 ,当时他血气方刚,运用高渐离以筑砸击 秦王 的典故 ,用 以 自励 。年 青 时的许康 侯 ,激 昂慷慨 ,血 气方 刚 ,深谙 医道 ,想恃 仗一 技之 长 ,进 入权 贵 府第 ,有朝一 日干出一件震动朝野的大事 ,那就死而无撼了。同是芦墟镇 的吴抗云、赵君达二人的 《 如此 湖山图》作于 11 9 8年。当时吴 、赵新婚燕尔 ,如胶似漆 ,可是辛亥革命以来 ,世乱如麻 ,眼看国事无可
作图寄意 ,寄寓着南社成员丰富的情思 ,有的积极奔放 ,豪情满怀;有的独善其身 , 清高孤傲 ,有对 国家 形势 的深 沉忧思 ,有 对亲 戚朋友 的深切怀 念 ,总之 每一 件都 充 溢着读 书人 在特 定 时代 的思想 与情 趣 。
南社名人姚鵷雏先生在芦墟
南社名人姚鵷雏先生在芦墟
柳义南
吴江是南社“大本营”,社员极多。
外地许多著名南社社员,也曾到过吴江。
如姚鵷雏先生不仅到过,而且在芦墟还住过多时,留下的一段轶事,至今尚萦迴在老一辈人的脑海之中。
在抗战之前的三十年代,姚先生与其外室(人皆称之谓兰小姐者。
)曾一度居住在芦墟南栅谭家桥堍,南洋旅馆旁黄荣庆新建的楼房内(现今芦墟镇西南街29号)。
当时,姚先生任江苏省主席叶楚伧秘书。
姚为松江人,他老家及其正室夫人都在松江本地。
因不便在镇江官邸纳妾,选择芦墟这处隐僻之地,作为藏娇之所。
其妾兰小姐,莘塔人,家离芦墟很近,仅六里,往来也方便。
芦墟交通方便,有轮船开往西塘嘉善,一日三班。
在嘉善乘火车可直达松江、上海,姚先生往返松江时,乘便到芦墟来小住数天,上下船就在门前,既方便,又不易被人发觉。
日子长了,姚先生渐与当地人交往,请客吃饭也就在所难免。
芦墟人慕其名乞求墨宝,他欣然允诺,饭后当众挥毫,以作馈赠,人皆珍藏之,未知现下尚存多少?
兰小姐未生育,抚养一子,名润官。
当时仅三、四岁,由奶妈带领。
她与贴邻陆深根之母沈氏相熟,时相往来,并把其子寄名与陆母,认了过房亲。
抗战后,姚先生他去,不再来芦,音讯全无。
兰小姐后死于癌症,年仅四十余岁。
其子润官,时已十余岁,出外读书,一直未还芦。
姚先生门生陈祖铭先生,芦墟人,其家亦住在与南洋旅馆比邻之陈茂丰墙门内(即今茂丰里),两家往来甚密,此亦姚先生所以居住在芦墟镇的又一个原因。
七 吴江南社社员著作表
七吴江南社社员著作表丁逢甲《凌兰畦府君行述》、《我之农业计划》王大觉《咒红忆语》、《风雨闭门斋遗稿》、《海天新乐府》、《留都游草》、《琅玡碎锦》、《断梗飘蓬记》,《青箱集》(编辑)叶楚伧《小凤杂著》、《楚伧文存》、《世徽楼诗稿》朱翊新《小学教学法大纲》、《教育法ABC》、《学步集》、(以下编辑)《国音白话注学生词典》、《模范学生字典》、《学习词典》、《新儿童基本文库》、《小主人文库》朱剑芒《南社诗话》、《梨湖小识》、《南社感旧录》、《我所知道的南社》、《陶庵梦忆考》、《新新诗话》、《海上新酒国点将录》、《吹花嚼蕊庐艳体诗话》、《燕江诗稿》、《国殇凭吊录》、《秋棠室小说札记》、《窈闻考》、《扬州梦考》、《秋灯琐忆考》、《小螺庵病榻忆语考》、《香畹楼忆语考》、《乔王二姬合传考》、《三侬赘人广自序考》、《苏遗诗钞》、《春雨楼词话》、《竹坪词录存》、《歌声灯影集》、《海上杂诗初稿》、《剑芒文存》、《朱剑芒文杂著拾存》、《梦桃花词稿》、《剑庐词存》、《剑庐杂存》、《双燕归巢庐词钞》、《秋棠室丛话》、《复泉居士诗文集》、《朱氏家乘》汝景星《语法修词浅说》许半龙《静观轩诗钞》、《话雨篷丛缀》、《怀人录》、(以下医学专著)《内经研究之历程考略》、《内科概要》、《中国方剂学枢要》、《杂病处方法》、《疡科纲要》、《药籨启秘》、《天功集》许康侯《池上小筑诗稿》、《石鼓考略》、《芦莘厍周大屠杀目睹记》、《两京游草》(与弟许观合著)、《寿萱图题咏集》(与弟许观合编)杨济震《孤室文稿》、《孤室小说稿》、《孤室诗稿》杨千里《茧庐吟草》、《茧庐印痕》、《茧庐长短句》、《茧庐治印存稿》、《满夷猾夏始末记》(与其父甦民合作)李涤《散木碎金》吴淇《中秋唱和集》(编辑)吴侬《分波行吟草》、《婉芳集》(编辑)沈体兰《新中国的黎明》、《英国中等教育制度》、《中国教育之改造》沈剑霜《剑霜龛遗稿》。
沈昌眉《长公吟草》、《春壶残滴》(与弟次公合编)沈昌直《爨余集遗稿拾零》、《存庑读书偶笔》、《文字源流》(附记:1994年国际南社学会南社丛书《吴江长次二公剩稿》一册,包括《长公吟草》、《集外诗词文集》、《次公剩稿:爨余集遗稿劫后拾零》)张农《葫芦吟草》、《戊午日记》张锡佩《四十无闻》。
【嘉德春拍】《中国古代书画》专场导览(下):绘画篇
【嘉德春拍】《中国古代书画》专场导览(下):绘画篇中国嘉德2017春季拍卖会将于6月16日至18日预展,19日至23日举槌,展拍地点均为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
本次拍卖的中国书画部分,将推出11个专场,1500余件精品力作。
面对如此精彩纷呈、琳琅大观的拍品,如何才能找到我们心仪的作品呢?Don't worry,我们以专场为单位对拍品进行了梳理,并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分十日陆续发布,带您全面、系统地领略本季拍卖的精彩内容,敬请关注!今天将为您导览“中国古代书画”专场。
点击文章底部“阅读原文”浏览相应专场电子图录。
拍卖时间中国古代书画6月21日上午 9:30 北厅本季“古代日场”以其丰富性、精致性、可买性见长。
二百八十三件拍品,可谓繁花锦簇、落英缤纷,其中必有可采可撷之物。
其中,张熊、俞樾等《春霄听雨》、董澍、吴云等《辟疆主人五十寿册》、伊秉绶、张廷济等所题《蜀镜辞》,一件件内容丰富生动的册页,诸贤绘图题诗,如雪泥鸿爪,为我们留下古人交游的行迹。
“吴氏”珍藏书画九件汇成一个专题:陈书《湖石红莲》亭亭玉立,莲花灼灼;文嘉《天际归帆》、王澍《行书李太师帖》、方士庶《午瑞图》皆有吴待秋题签;项圣谟《涤暑图》亦钤有“待秋秘笈”印。
“四方斋”专题聚书画十四件:华喦《商山四皓》系新罗山人巨幛;钱榖、归昌世、陆士仁、陆应阳、周之冕等泥金扇面,光华熠熠,令人生爱。
1486费丹旭仕女册册页(十二开)?设色绢本丙午(1846年)作鉴藏印:秋枚(十二次)说明:1.每开有潘飞声对题。
潘飞声(1858-1934),字兰史,号剑士、老剑,又号独立山人。
广东番禺人。
出身于书香之家,光绪十三年(1887)游学德国,受聘于柏林大学。
1907年,定居上海,加入南社,为'南社四剑'之一;并在实业家周庆云的集结下与吴昌硕、赵叔孺等成立淞社,参加沤社、鸥隐社等团体。
以诗、文、词名于时。
2.旧藏者“秋枚”应为邓实(1877-1951),字秋枚,别署枚子、野残等,广东顺德人。
南社纪念馆导游词
南社纪念馆导游词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
欢迎大家来到位于金山区张堰镇的姚光故居。
这里是金山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在这故居内设立了南社纪念馆与姚光故居陈列馆。
南社是活动在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的一个文学组织,这个组织是中国近代史上爱国知识分子最集中、成员社会职业面最广、参加人数最多,以推翻专制政体建立共和民主国家,并力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吸取西方进步文化,促进社会革新为主要宗旨的民间组织。
走入大门,首先引入眼帘的就是这个序厅,序厅主要向我们介绍南社的基本情况。
这块展板(指南社与南社纪念馆)就是简单介绍南社是个什么性质的组织及活动情况。
这块展板(指南社社员墙)是南社1667位成员的名单(可以介绍,这是我馆收集南社资料最全的一页,南社成员名全部刻在这儿,国内其他地方有关南社的展馆、展室均没有这一页,可以说这是全国之最)。
(第一展厅)青史垂功*南社纪念馆共有十大展厅,这是第一展厅:青史垂功20世纪初,以上海为中心的江南数省,涌现出了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
他们一方面仰慕着明代末年的几社、复社人士提倡的气节,以文会友,立志报国的风范;另一方面又与海外孙中山先生的中国革命同盟会决心推翻清封建王朝相呼应,于是发起成立南社,所以称为“南”就是反对北庭清王朝的标帜,也是“操南音不忘本”的意义所在。
柳亚子说过“他的名字叫南社,就是反对北庭的标帜”。
陈去病也解释“南者对北而言,寓不向满清之意。
”定为南社,就是表达他们反清主旨,毫无疑问,清王朝的最终倾覆,南社是与有功焉。
*南社的创始人是陈去病、高天梅、柳亚子南社筹组的首议之地是高天梅家中——“天梅花庐”内。
南社创始人陈去病、柳亚子均是江苏吴江人,高天梅是金山张堰人,因大家都知道柳亚子,恕我不介绍了。
高天梅又名高旭,1904年渡洋过海去日本求学,在日本念书时认识了孙中山先生,孙中山先生在日本组建中国革命同盟会,高天梅是第一批同盟会会员,并担任了中国革命同盟会江苏省分会的主盟人(也称会长、支部长)。
吴江南社社员名单
吴江南社社员名单1989年吴江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与柳亚子纪念馆联合编辑了吴江文史资料第九辑《纪念南社成立八十周年专辑》,其中“吴江籍南社、新南社社员姓氏录”,统计“南社社员”为83人。
这83人将费公直、费善衡、沈流芳等周庄南社社员统计为吴江人,依据是周庄的一部分属于吴江县。
这次统计,决定把周庄的南社社员全部增补进来。
一则,周庄的南社社员哪几人属吴江,哪几人不属吴江,难于判别;二则,有些周庄社员本来就该归属吴江,陈其槎20来岁移居芦墟,一生从教,终老于吴江,叶楚伧老家在吴江北厍叶家埭,他们归属吴江非常自然。
因此,本资料增加了叶楚伧及其夫人周湘兰、陈其槎、王德钟、王德琦、朱汝珏、朱汝玉、徐弘士8人。
还有吴江县警佐李涤,湖南湘乡人,民国初年来到吴江,在此生活工作了30余年,对吴江的文化事业作出了相当的贡献,本资料将他收了进来。
芦墟的许康侯,根据郑逸梅的《南社丛谈》的《表录拾遗》增补。
至此,吴江南社社员总数为93人。
吴江的新南社社员(包括周庄)共计61人,其中南社社员25人,新增36人。
吴江参加南社纪念会共19人,其中12人为南社与新南社成员,实增7人。
南社湘集从整体来说是复古守旧的,但是不能一概而论,好些人为研习诗词文章,出于对南社的仰慕,他们要求加入南社,可是当时的新南社活动时间仅仅一年多时间就停滞了,于是他们转而加入南社湘集。
吴江参加南社湘集共有9人,纯属这种类型,其中6人是南社、新南社成员,新增3人。
综上所述,吴江参加南社、新南社、南社纪念会、南社湘集共139人。
南社社员丁逢甲,字坤生,号壮者,莘塔人,入社号18王汾(1881~1942),字达泉,号达庵,黎里人,入社号770王涟(1883~1946),字咏青,黎里人,入社号585王祖壎(? ~1943),字岳麓,同里人,入社号1018王德钟(1897~1927),字玄穆、大觉,号幻花,出生青浦商榻渔荇村,居周庄,入社号402王德琦(1901~1984),又名大可,字振威,一字二痴,号秋厓,出生青浦商榻渔荇村居周庄,入社号773平茂玉(1895~1964),也作懋玉,字剑南、光斗,号琢庵,黎里人,入社号991叶与凤(约1874~1926),字巢阁,同里人,入社号473叶与骥(1872~?),字仲孙,同里人,与凤兄,入社号944叶楚伧(1887~1946),原名宗源、宗庆,字卓书,另有叶叶、小凤、湘君、老凤、春凤、之子、单公、龙公、屑屑、琳琅生、箫引楼主等名号,祖籍吴江县北厍叶家埭,生于周庄,入社号32丘庚藻(1897~1951),字纠生,黎里人,入社号968朱霞(1888~约1948),字佩侯,号剑锋、醉蜨,黎里人,入社号545朱慕家(1890~1972),字仲康,号剑芒,别署太赤、师侠、佩双等,黎里人,朱霞弟,入社号437朱汝珏,字璧人,周庄人,汝玉族兄, 入社号688朱汝玉,一名慧,字琼琼,号月明,周庄人,朱汝珏从妹,入社号784许康侯(1889~1953),豫增,字康侯,也作亢由,号太平,芦墟人,入社号不详许观(1899~1939),本名观曾,字盥孚,号半农,芦墟人,入社号897孙延庚(约1885~?),字警僧,号今身,盛泽人,入社号140杨天骥(1882~1958),字骏公,号千里,同里人,入社号66(附记:本表列出的入社号,源自《南社纪略》,柳亚子将没有填写过南社入社书者的入社号以中文字显示,这里照录。
吴昌硕与吴江
吴昌硕与吴江展开全文吴昌硕(1844~1927)吴昌硕,清道光二十四年八月初一生于浙江湖州府孝丰县鄣吴村,到民国十六年十一月六日(1927.11.29)病逝于上海吉庆里。
从他29岁游苏州,到70岁定居上海吉庆里,大半辈子流寓生活在苏州。
作为半个苏州人的吴昌硕,在苏州可以说是妇孺皆知的名人,关于他在苏州的遗闻佚事也名目繁多。
然而与吴昌硕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吴江,却往往被人忽略,其事迹也近乎湮没,鲜为人知,只留下零零星星的一些线索。
一、与震泽金俯将的金石至交清同治八年(1869),26岁已补试考取秀才的青年吴昌硕,为了求学深造离开家乡安吉,开始了他艺术人生的湖海之游。
从他负笈杭州谒经学大师俞樾,到他游沪、苏期间,吴昌硕在湖州结识了同寓湖城的震泽人金俯将。
从此,吴昌硕与吴江结下了不解之缘。
金俯将(1850±~1882),名杰,字俯将,号頫江。
在湖州典当行工作,笃学好古,为人豪爽,好交游,善鉴藏,醉心于金石字画的收藏,仅古砖就集之数百种之多,每年的薪资收入,都花在古物的收藏。
因为典当业务的需要,足迹遍及江、浙、沪城乡,一有闲暇即痴迷于古董的收集和研究,对文物与艺术颇有见地,在同道间小有名气。
家住苏南頔塘岸边的金俯将,与生活于浙北西苕溪畔的吴昌硕,同饮天目山之水长大。
同治十一年(1872),新婚不久的吴昌硕为长见识、开眼界,即随金俯将搭船同去上海游览。
上海,在近代不仅是我国著名的商业文化中心,而且是“海上画派”的发祥地。
因此,当时凡想在书画艺术上求发展的年轻人,多向往于此。
这次上海之行,虽匆匆几天,但他俩到处求字画、购碑帖、觅印谱,寻师访友不亦乐乎。
吴昌硕就在上海结交了青年画家高邕之等新朋友。
离沪后,吴昌硕又随金俯将畅游了苏州。
苏州,在唐代白居易的诗中就有:“霅川(今湖州)殊冷僻,茂苑(今苏州)太繁荣”之说。
千百年来,苏州这个历史文化名城,不但经济发达,而且文化繁荣,更有“吴门”、“娄东”、“虞山”诸画派和“吴中三大家”、“吴门印派”为代表的众多书、画、印等艺坛大家。
笔耕一生的范烟桥
笔耕一生的范烟桥任嘉尧范烟桥,名镛,江苏吴江县同里镇人。
一八九四年生,为孝廉范葵忱之长子。
少时从国学大师金松岑先生游。
复入苏州草桥中学及南京东南大学求学。
雅好文史,十三四岁时即与同乡张圣瑜刊油印报《元旦》,旋改名《惜影》,又易名《同言》,浸浸乎二三载,且用铅字排印,是为吴江报纸之首创。
他是南社社员,曾创设同南社于故乡,以文会友,是读书会性质,社员达三百多人,多江浙籍,刊《同南社社刊》十集,格式仿《南社丛刻》,内容分文、诗、词三部分。
迨范烟桥二十九岁迁居苏州温家岸时,社务遂告停顿。
烟桥其貌不扬,但多才多艺,诗文均长,潜心著述,撰小说、笔记、弹词甚多,又著《中国小说史》、《吴江县乡土志》、《诗学入门》、《书信写作法》,亦风行一时。
所撰小说,不愿为言情之作,他认为:“言情之乐者近乎荡,言情之哀者近乎伤,都足影响青年的进步思想和革命意志。
”寓苏州时,任教东吴大学,其时撰笔记多种,以《茶烟歇》为最著,由曹纫秋女士题签,章太炎、吴湖帆题字作扉页。
这本书是烟桥将四十年见闻从头说,于一九三三年问世。
内容有二百多篇,颇多人物轶事[如况蕙风,陈蜕庵、石达开、翁松禅、胡雪岩、苏曼殊、汪笑侬、毕倚虹、丑道人(吴下华胄,海滨佳客——吴湖帆)等],谈拙政园、燕子矶、瞻园牡丹、莫干山日出诸景物,述碧螺春、鸡头肉、麦芽塌饼、闵饼、状元糕、鸭馄饨与喜蛋的饮食之道和典故,以及《孽海花》、《三笑》、《珍珠塔》、《儒林外史》、《品花宝鉴》等小说家言,亦耐人寻味。
烟桥生于甲午年,与梅兰芳、郑午昌、汪亚尘、吴湖帆、周信芳等同年,因结成甲午同庚会,切磋文艺,至乐也。
烟桥书擅行草,画能绘折枝墨梅。
抗战军兴,苏州沦陷,烟桥避居上海,犹以写作,教学维持生计。
曾在小报用“唐凤阁会人”笔名撰笔记《苏味道》,介绍吴中食品,盖烟桥亦美食家也。
抗战胜利后,上海《文汇报》复刊,烟桥襄助严宝礼总经理任秘书之职,直到一九四七年五月该报被迫停刊为止。
解放后,烟桥为江苏省政协代表,民进中央委员,先后长苏州文化局及博物馆,为保护文物作出贡献。
浅析高旭与金山
浅析高旭与金山作者:***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年第23期摘要:高旭出生于金山张堰,诗人,近代革命文学团体南社的创始人之一。
他在家乡创办觉民社、出版第一份革命刊物《觉民》,同柳亚子等人创立南社、撰写成立宣言书《南社启》,编辑《变雅楼三十年诗征》,留下《变雅楼选诗图》,为金山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文章结合现有上海市金山区地面文物保护点及上海市金山区博物馆部分馆藏,截取高旭一生在金山发生的数个事件,回眸高旭与金山的过往,探寻高旭对近代金山的影响,同时作为金山文物保护的成果展示,讲好文物故事。
关键词:高旭;金山;南社;变雅楼0 引言近年来,国内盛行南社学热,对近代知名团体南社及南社人物的研究甚为广博,对高旭的研究也不乏历史学者们深入浅出的探索与分析,形成系列文章与著作。
笔者从事南社与地方史宣讲工作多年,不揣谫陋,对高旭在金山期间发生的几件事进行探究、讨论,以期抛砖引玉。
1 金山往昔金山地处上海西南门户的“吴根越脚”,在6000年的历史文明中,金山先民留下了璀璨的文化遗存和文明基因。
早在秦朝时,金山就有海盐县的建制,这也是上海地区最早行政机构的建制。
这里曾经是浦江之南最繁荣、最儒雅的所在,南北朝时有“江东孔子”之称的顾野王曾在这里读书,成就中国最早的训诂学,明代大学士沈度、沈粲兄弟以书法造诣名冠朝野,王鸿绪作为帝师主编了《明史》,而戴有祺更是清康熙帝钦点的状元,就连上海滩上大名鼎鼎的徐光启,也是作为金山卫的考生考取秀才取得功名。
2 望族高氏高旭1877年出生于金山张堰的一个封建知识分子家庭,母亲早逝,由父亲高炜带大。
高氏是金山望族,富有田产,书香门第,祖居在现今张堰镇秦望村。
高旭自幼在大家族传统氛围熏陶之下,潜移默化、耳濡目染。
后高旭为方便进出与联络,举家搬迁至张堰镇尚书浜,今张堰镇社区学校内。
早年高旭娶周红梅为妻,爱屋及乌,所以在宅舍周围遍植梅花,人称“万梅花庐”①,又称“万树梅花绕一庐”。
朱剑芒和黎中五子
朱剑芒和黎中五子朱剑芒世居吴江县黎里镇,原名长绶,字仲康。
以慕秦末汉初朱家之为人,改名慕家。
后以剑芒名行世,与兄剑锋,号称双剑。
父名凤来,字少松,以屡赴乡试不第,遂绝意功名在家课子授徒,剑锋、剑芒与焉。
是以剑芒弟兄俩均未进过学校,亦无从业师,全恃自学。
幸家中书籍尚多,足资翻阅浏览。
外租父赵龙门为当时吴江有名书家,所遗碑帖墨迹甚富,剑芒与乃兄耳濡目染,自幼即养成临池习惯。
平时在家相互朗诵、默背昭明文选及汉魏唐宋诗词以为乐。
早岁即与兄剑锋及谱弟周湛伯,顾悼秋,沈剑霜五人,(时人称其为黎中五子,无褒贬意,仅因其日叙一起,行游与共耳)从柳亚子游,为柳老早期崇拜者和追随者。
常赌酒斗诗,及抄录先哲诗文集,蒐求里乘志书为乐。
放言高论,所为诗文,均以排满反清为宗旨。
剑芒曾随其表叔陈申伯创办平民小学。
招收失学青少年就读,对孤寒子弟,一律不收学费外,均给予课本书籍及笔墨用具。
值得一提的是在当时民国初,该校即男女同学。
剑芒除任国文教员外,还兼授图画、音乐、手工等课。
柳亚子先生创办南社后,五子均入社。
并结伴同去杭州旅游,所作诗词甚多,载入南社丛刻。
五人交虽莫逆,行游与共,但个性志趣不尽相同。
剑芒诗喜学清人龚自珍,直溯晚唐李义山。
字则正草隶篆,精研各体。
剑锋、悼秋,则论诗尊宋,二人书均学山谷体。
后因南社中以柳亚子为首,论诗有唐宋之争,轩然大波,乃不再公然张尊宋旗号。
二人平日长袍外。
不喜穿马挂,常着背心。
蓄长发披肩,衣衫颜色重浓艳,人皆目以为怪。
剑芒父亲素不参与亲友家婚丧喜庆,剑锋亦有父风,且厌穿马挂,所以亦从不去亲友家应酬,一切均由剑芒独任其劳。
平日家中书札及文字工作,亦由剑芒负担。
朱父仅过目而已。
后来剑芒任职外地,每周或间周归家一次,备极忙碌,缮写书信,作应酬文字,时复书写对联及市肆招额等。
因此养成为文不起草稿,人称腹稿,甚至以后抗战期间,在沪以卖文卖字谋生活,为人作长篇寿屏等亦复如是。
剑锋嗜画梅,悼秋擅篆刻,均极负时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江南社社员的书画南社的三位发起人是陈去病、柳亚子和高旭,其中陈、柳是吴江人,吴江的南社、新南社,连带南社纪念会及南社湘集人员总共有139人,因此吴江历来被称为南社的“大房”。
吴江南社成员的书画大多具有相当水准。
至今好多南社后裔家中以及吴江和苏州一些收藏家手里都有南社社员的墨宝与丹青,有对联,有立轴,有扇面,以及更多书信手札。
本文介绍仍然以吴江博物馆和柳亚子纪念馆两馆的书画为主,主要有朱剑芒、杨千里、陈去病、范烟桥、顾悼秋、蔡真、蔡寅、陶绍煌、李涤、陈其槎等人。
朱剑芒(1890~1970年),吴江黎里人,原名长绶,慕名古代侠士朱家而改名慕家,字仲康、仲亢,号剑芒,别署敏於、茗余、太赤、朱肆、古狂、佩双,室名吹花嚼蕊庐、莺愁蝶倦室。
追随同乡柳亚子加入南社,后来在福建任职时发起成立南社闽集。
朱剑芒11岁即能诗文、书法及篆刻,12岁能写擘窠大字,邑人目为神童、小书家。
1906年创办黎里平民小学,编辑《禊粹报》,此后先后在吴江、苏州多所学校任教。
1919年到上海任世界书局编辑,曾秘密编著《三民主义国文读本》,国民革命军占领上海后,为各校普遍采用,由此声名大噪。
解放后,朱剑芒多次以老师的身份写信给台湾的严家淦,希望海峡两岸早日实现和平统一。
1951年,任常熟市政协副主席,创建了政协文史组、金石书法组、诗词组,对常熟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主要著作有《我所知道的南社》《南社史话》《南社感旧录》《国殇凭吊录》和《陶庵梦忆考》等。
这里介绍一件朱剑芒书写于20世纪20年代的篆书对联:“商彝周鼎宣和谱,玉检金泥宛委书”。
对联受赠者子翔先生,即南社社友华龙(约1890~1929年),江苏无锡人,字无闷,号子翔,爱好书法,喜读诗书,与朱剑芒很有共同语言,可惜英年早逝。
联语写得很特别,连用了六个名词,使用纯名词构成句子,这种修辞手法称为“列锦”。
上联“商彝”“周鼎”和“宣和谱”说的都是书法,下联“玉检”“金泥”和“宛委书”说的都是重要文献。
对联的篆书用笔婉转流畅,线条匀净温润,字体中融入了钟鼎文的滋养,圆浑古朴,富有变化。
杨天骥(1880~1958年),本名锡骥,字千里,号骏公,吴江同里人。
1904年到上海,在澄衷学堂执教,先后任《民立报》《申报》及《新闻报》主笔及编辑。
后至北京,任教育部视学、国务院秘书等职,加入国民党。
1936年后以诗书金石自娱,家学渊源,研习数十年,于秦篆汉隶章草魏晋诸家无一不精。
又工治印,有《茧庐印痕》等存世。
杨千里留下来的墨迹很多,中堂、对联、立轴、条幅、斗方、扇面应有尽有,吴江两馆光对联就有40来件。
杨千里撰写的对联最大特色有二。
一是善于用典。
“书城博极金楼子,墨汁香凝玉带生”,此联是杨千里于戊午年(1918年)大除夕撰写了向王济川新春贺喜的。
上联的“金楼子”是书名,梁元帝萧绎自号金楼子,他撰写的书径以“金楼子”为名。
下联的“玉带生”是文天祥的端砚,此砚现存故宫养心殿,砚面宽5.5厘米,砚长17.7厘米,石色纯紫,砚台边壁的中间环绕着一条白色石英层,好似一道莹白的玉带,文天祥名之为“玉带生”。
济川先生十分博学,千里与济川相交,赞扬他的读书与写作,其实也是夫子自道,透露了他自身的素质。
杨千里对联的第二大特色是描摹形象寓寄情理。
对联“丛篁阴阶狂叶打屋,华月升席春星堕杯”。
竹子、台阶、树叶、房屋都是寻常景物,但在作者笔下顿时生色。
对联受赠者金仲禹与杨千里同乡。
上联形象而又含蓄地写了那轰动一时的“打松岑”事件。
辛亥初年,仲禹堂兄金松岑为扩建同川学校,将附近一所破旧的猛将庙拆除改建。
正好那年发大水,有人造谣说是金松岑拆庙引起的,不少灾民将金宅团团围住,扬言要打死金松岑。
金松岑仓皇出逃,金宅遭到洗劫。
后经同川学校师生的努力,事情逐渐平息。
金松岑辞去同川学校校长之职,移居苏州。
当时金仲禹年仅l 3岁,目睹了这场风波,后来仲禹考入复旦大学,毕业后回到桑梓,依然保持着堂兄金松岑积极用世之心,努力为家乡父老办事,为宣传新文化、新思潮出力。
两副对联分别作干1918年和1927年。
杨千里已过而立,思想成熟,书法的功夫也已老到,信笔挥洒,取法晋唐,骨肉停匀,自有一番逸气。
陈去病(1874~1933年),名佩忍、庆林,因仰慕汉代霍去病而改名去病。
字巢南,别字伯儒、汲楼、病倩,笔名大哀、天放、东阳令史、有妫胤血、老纳陈季子、巢南子、垂虹亭长等,室名百尺楼、拜汲楼、浩歌堂、绿玉青瑶馆等,吴江同里人。
1906年在日本参加同盟会,任《民报》编辑,1909年和柳亚子等发起创办南社。
先后执教于上海爱国女校、吴江国民学校、苏州高等学校、浙江高等学堂,护法斗争后任江苏博物馆馆长、江苏省通志馆编纂委员、东南大学教授等职。
平生喜好搜罗乡邦文献,编著有《陆沉丛书》《清秘史》《五石脂》《明遗民录》《南社粤集》《正气集》等。
陈去病是辛亥革命的风云人物,民国成立,他追随孙中山不遗余力地致力于国民革命。
孙中山逝世后,陈的政治热情逐渐消退,把主要精力转移到教学和学术研究上。
他于文史、诗词、书法都有颇深的造诣。
1931年,58岁的陈去病因患多种疾病陆续辞去所任各职回家乡同里休养。
次年7月,“绿玉青瑶馆”落成,他朝夕俯仰其间,诗书自娱,超然物外。
这时,陈去病与张良伯两位分道扬镳30余年的老友兴趣爱好又趋向一致,遂赠其联曰:“法书名画供陶写,汉隶唐碑任斠量”,还有题跋:“良伯先生为三十年前名场老友,平生风雅性成,笔床茶灶有云林倪迂之习。
顷以屏联相属,为撰十四字以贻之并希教正。
壬申鞠秋同学弟陈去病书。
”上联有启首朱文印“洁诃堂”,下联有白文印“陈去病印”“佩忍一号巢南”。
对联纸本,行书颇有张猛龙与李思训之风,清新脱俗,富含书卷气。
良伯,姓张名麟书(1875~1959年),字吐玉。
与陈去病同乡,二人年龄相仿,早年是名场老友。
1895年,二人考得秀才,次年江苏学政主持科试,二人成绩列优等而成“廩生员”。
丁酉与庚子,他俩参加乡试,可是双双名落孙山。
庚子年后,科举考试废八股改策论,兼考算学,张良伯退出名场角逐,开馆授徒。
闲来喜好收藏字画,诸如董其昌、倪瓒、任伯年等名家手迹,还有图书古玩等等。
去病说良伯“平生风雅性成,笔床茶灶有云林倪迂之习”,当时陈氏自己也是如此。
元代画家倪云林是去病母亲的先祖,一度卜居同里,一生重精神轻物质,人称“倪迂”,陈去病的绿玉青瑶馆内,诗书相伴烹茗不息,文朋诗友往来不断,大有倪迂之遗风。
范烟桥(1894~1967年),名镛,号烟桥,别号鸱夷,室名鸱夷室,笔名含凉,乔木、愁城侠客等,吴江同里人。
15岁投师金天翮门下,学习唐宋文及近代文,兼及历史地理与小说,思路渐通,写作大有长进,金师评其“扬帆千里,速不求工”。
18岁至苏州草桥中学读书,辛亥革命停课回家,与里中青少年仰慕南社文采风流,结“同南社”,用钢板刻写社友诗文词,刊名《同南》,两年后改用铅字刊印,每年一期,自1911年到1921年共出10册,大江南北同好者入社250余人。
1920年,结识南社主帅柳亚子,参加南社。
1922年迁居苏州,撰写长篇小说《孤掌惊鸿记》;1928年春,由同乡陈去病介绍至上海持志大学讲授小说,与包天笑、江红蕉等人接办《小日报》,任主编。
解放后为江苏省政协代表,先后任江苏省文联副主席、苏州文化局局长和苏州博物馆馆长。
爱好文史写作,工于书札诗词,著作等身。
他又喜好集藏信札,大凡四方来函飞简,赠诗赋词,一一妥加保存。
一度与曹蘧庐(纫秋)女士唱和,月必数次。
烟桥后来把这些书札诗词装裱成4巨册,妥为保存。
至今,吴地民间散落的范烟桥诗词信札及墨迹随时可见。
书法得舅父钱云晕指点,工行草,又能绘折枝墨梅,颇得妙趣。
顾无咎(1886~1929年),字崧臣,号悼秋、灵云、退斋等,别署老服、服媚、酒帝,室名灵云别馆、服媚室等,吴江黎里人。
民元前加入南社。
他比柳亚子年长,但论辈分是柳亚子表侄,堂兄弟辈中排行第十,亚子爱称他“十郎”。
脸面白皙,犹如敷了白粉,南社中人把他看作三国何宴再世,称为“何郎”。
喜欢饮酒、听琴、观赏庭园小景,服饰艳丽,独立特行。
能唱昆曲,也善吹笛,诗词、篆刻、书画皆能。
这里引录顾氏1928年赠予吴江同里金仲禹的一副瘦金体对联:“供酒最宜初晚候,看花须趁未残时”。
上联下方附有一首小诗:“恶书常觉腕生鬼,略放写之气又拘。
此是乌鸦墨猪象,唯君知我爱存诸。
”对联中的“喝酒”与“赏花”,是顾悼秋平生的嗜好。
悼秋在南社中号称“神州酒帝”,写有《服媚室酒话》一书,记录了很多南社社友喝酒的趣闻。
他的书法先取褚遂良、薛曜、薛稷,后又学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
当时吴江文人中有一说法,“学习瘦金书者往往短命”。
顾悼秋一笑置之,学得更加下功夫,运笔挺劲犀利,笔道瘦细峭硬,他又旁参百家,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力求写得气势奔放,神采飞扬。
就本文所引对联来看,笔脚渐趋舒展开扬,修长洒落,一派飘逸而优雅的气度。
不过,对联中有些字结体略嫌松散,还有那个“残”字,确实有墨猪之象,看来腕力不足所致。
顾悼秋书写这副对联,在去世前一年,当时身体已经十分衰弱了,系饮酒过量所致。
对联中附了一首小诗,说他自己提笔“常觉腕生鬼”,要想放开手脚可是偏偏“气又拘”。
书法要出彩,精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体质大衰,怎么能有驾驭自如的腕力呢?顾悼秋擅长填词,不知为什么他又作怪地为自己刻了一方“词人半是娼家妇”,所填之词,落款常钤“飞燕旧主”印。
1928年底,顾突患小中风,难以行动,酒量大减,再也没了当年的豪情。
次年年初,卧病不起,病中不断地问家人:“燕子来了没有?”家人莫名其妙,漫应:“没有来。
”3月22日下午,突然一双燕子喃呢入室,悼秋听了,含笑而去。
那本是一时的巧合,可家人认定悼秋下一世将托生燕子,深信不疑。
蔡真(1900~1938年),字冠雄,也作观邕,诗词文章、琴棋书画件件皆能,尤其擅长篆刻,因此取号“石强先生”,书斋名“拊蕉桐馆”,吴江黎里人。
蔡真少年时就向舅舅顾悼秋学习篆刻艺术,并通过舅舅与南社主帅柳亚子的介绍,结识了南社的于右任、萧蜕庵、马君武、杨千里、王西神、李根源等前辈,书艺日进,篆刻因博采众长而颇有造诣。
杨千里认为他以黄陈邓赵为阶梯,进而直追秦汉,“洵能融会贯通,扫除时习”。
1929年8月,上海慎修书社出版了蔡冠雄的《拊蕉桐馆印集》二册,赵云壑题写封面,胡适、马君武、李印泉等人题词,杨千里、金松岑、柳亚子、顾悼秋、郑逸梅等人作序写跋,书后有金松岑、李根源、胡适、杨千里、赵眠云和柳亚子为他代订书法篆刻的润例,一时好评如潮。
1924年,蔡真书赠同里好友金仲禹一副草书对联:“醉墨题香菱叶萍花皆画稿,啸箫弄玉湖光山渌尽诗才”,上联“醉墨题香”描摹的是书法与绘画,下联“啸箫弄玉”说的是音乐与诗歌。
蔡真的草书,取法于《十七帖》,大得王右军的神韵,后又师承怀素,《千字文》的韵味也颇为浓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