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经验:贵州

合集下载

从贵州实际出发 努力建设新农村

从贵州实际出发 努力建设新农村

生 问题 很 多很 多 。 为此 必 须 注重 倾 听 农 民群 众 的呼声 , 尊重 广 大农 民群 众 意 愿 , 充分 发扬 农 村 基 层 民 主 , 实 加 强农 村 切
基 层党 组 织 建 设 和 基 层政 权 建 设 , 实行 民 主管 理 , 断 激 发 不 广 大农 民群 众建 设社 会 主 义新 农村 的创 造 热情 。 五是 要 完 善 体 制 。在 工 业 反 哺 农 业 、 市 支 援 农村 、 城 国 家 加 大 对 农 村 建 设 投 入 的建 设 社 会 主 义 新 农 村 过 程 中 , 各 种 经 济 利 益 千 头 万 绪 , 综 复 杂 , 做 到 促 进 发 展 , 须 根 错 要 必
能, 完善 政 府 宏 观 调 控 手 段 , 全 调 控 体 系 , 时 继 续 深 化 健 同 各 个 领 域 的 改革 , 充分 发 挥 市 场 在 资 源 配置 中 的基 础 作 用 , 以真 正肜 成 推进 社 会 主 义 新农 村 建 设 的强 大 活 力 。
期。 也是 我 国 农业 和 农 村发 展 的 重 要 机遇 期 。因此 必 须 站 在
加 强农 村 公 共 卫 生工 作 。 要切 实把 医疗 卫 生 工 作 的 重 点放在农村, 着力 改 变 缺 医 少药 状 况 , 进 农 村 医 疗 服 务 和 推 公 共 卫 生设 施 建 设 , 善 农 村 医疗 卫 生 三 级 网 , 善 农 村 医 改 完
贫 项 目的实 施 方式 , 理 引入 竞 争 机 制 , 有 限 的扶 贫 资 金 合 使
推动 现 代 农 业 建设 的战 略 高 度 ,就 构 建新 型 的工 农城 乡 关 系方 面理 清 思 路 , 出 规 划 , 以 创 新精 神 拟 订 分 步 取 得 突 作 并

关于贵州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认识

关于贵州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认识
农 用 技 术 培 i7 0 , 0 万人 次 左 右 ,增 强 了 贫 困地 区 自我 1 1 1

发 展能力 。积极推动农村富余 劳动 力转移 , 五年新增
维普资讯
劳务输出3 0 3 万人 ,为促进农 民增收和农村贫困人 口
工业反 哺农业 、 城市 支持农 村的能力不 强 , 统筹 城乡 发展 面临不少 困难 ; 农业 基础设施脆弱 , 农村人 多地 少、 投入 不足 、 劳动力 素质低 、 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
03 提 高 N2 o 年 的0 7 。解 决 了农 ¥ 6 3 人 饮 - 亩 o5 .亩 3 j ,4万 -
开始起步 , 特色农业发展提速 , 为实现粮食增产 、 农业 增效和农 民增收起 到了重要作用 。 三是农作物优 良品 种和先进实用生产技术的推广力度加大 , 加快 实施 良
水 困难 。利用远 程教育等多种方式 , 每年对农 民进行
化 公 益 性 职 能 、 活 经 营 性 服 务 、 立 综 合性 农 业 服 放 建
“ 十五” 以来 , 全省各地各 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
央、 国务院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重 , 不断加大工作力度 , 全省农村 经 济社会保持了全面发展 的良好势头 。突出表现在: 农村经济发展 的步伐逐步加 快, 农业的基础性 作 用增强。一是粮食连年丰收 。由于切实落实最严格 的 耕地保护制度 , 切实保护好基本农 田, 稳定粮 食播种 面积 , 近年来粮食 稳定在10 万吨 以上。 00 , 10  ̄2 1 年 在 耕地 面积稳定 、 本农 田面积 、 基 粮食播种 面积稳 定 的 基础上 , 强农 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 力改善耕地 加 着 质量 , 培育 和推广 粮食新 品种 , 重点抓好粮食 主产 区 生产能力 建设 , 力争粮食年均产量保持在16 万吨左 10 右。 二是农业结构 进一步优化。 按照高产 、 优质 、 高效 、 生态 、 安全 的要求 , 优势农 产品产业带加快建设 , 农业 继 续 向增强畜牧业 、 化种植业的方 向推进 , 优 畜牧业 增 加值 由2 0 年 的6 . 亿元 增加 到20 年 的1 1 00 64 4 05 2 亿

贵州省农业委员会关于开展“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创建工作的意见

贵州省农业委员会关于开展“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创建工作的意见

贵州省农业委员会关于开展“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创建工作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贵州省农业委员会•【公布日期】2013.05.24•【字号】黔农发[2013]117号•【施行日期】2013.05.2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会计正文贵州省农业委员会关于开展“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创建工作的意见(黔农发〔2013〕117号)各市(州)农委,各县(市、区)农牧(农业、农村)局: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精神,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省农委决定在全省开展“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创建工作,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确定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

以“富在农家增收入、学在农家长本领、乐在农家爽精神、美在农家展新貌”为主要内容的“四在农家”创建活动,是我省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我省基层干部群众的伟大创造和生动实践。

实践证明,“四在农家”创建活动符合贵州实际、特色鲜明,已经成为我省农村“五位一体”建设的重要平台,成为贵州新农村建设的一张名片,成为农村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

开展“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创建工作,进一步解决我省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薄弱、人居环境脏乱差现象,推进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建设,创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促进新农村建设理念、内容和水平的全面提升,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和促进农业农村科学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贯彻落实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客观需要。

二、总体要求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紧紧围绕与全国同步小康的目标和“四化同步”战略,结合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乡村旅游、传统民族村落保护等工作的开展,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着力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倡导新风尚、建设新环境、发展新文化,提高农民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为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经验和借鉴,起到示范带动、典型引路的作用。

贵州省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支持

贵州省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支持

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选择,是加强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战略举措。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支持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力杠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起到极大地促进作用。

一、贵州省现状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东部,面积17.61万平方公里,其中喀斯特地貌面积占92.5%,生态环境脆弱。

全省总人口3479万,乡村人口2301万,占比67%,农业人口比重达60%以上,农业基础薄弱。

贫困人口505万人,贫困发生率16.5%,在全国排第二位。

2011年全省GDP5701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726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7%。

农民人均纯收入4200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5%。

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助于缓解贵州目前这种贫困落后的局面,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贵州的新农村建设必须要有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经过近些年的发展,贵州逐步形成了商业金融、政策金融、合作金融、邮政金融和新型农村金融五位一体的新农村建设金融支持体系,为贵州的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建设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但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支农体系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二、贵州新农村建设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1.新农村建设中的金融需求与供给失衡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在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乡村道路和水利建设,发展农村通信,完善农村电网等。

新农村建设中对长期性资金的需求更迫切,但时间越长,不确定性越大,资金面临的风险也就越大,目前利率尚未完全实现市场化,金融机构不能无限制提高利率来应对风险,资金价格受到抑制,故此金融机构提供长期性贷款的愿望不强烈,导致资金在期限结构上失衡。

从资金的供给和需求的量方面来看,金融供给的量的增长赶不上需求量的增长,农村地区普遍存在贷款难的问题。

最近五年贵州省农业增加值比重平均为17%,而农业贷款比重平均值只有7%左右,两者之间的差距为10%,而这一差距呈扩大趋势,供需失衡严重。

对构建贵州新农村建设财政投入长效机制的思考

对构建贵州新农村建设财政投入长效机制的思考

工促农 、 以城带 乡长效机制 , 形成城 乡
市支持农村 明确了方向和 目标 ,为建 设社会 主义新农 村创 造了更有利 的环
境 和 机 遇 。 立 健 全 以工 促 农 、 建 以城 带 乡 的长 效 机 制 ,对 于 贵州 统筹 城 乡发 展 , 实 稳 步 推 进 新 农 村 建 没 , 有 十 扎 具 分 重 大 的 意 义 。 前建 设 贵 州新 农 村 , 当
的 财 政投 入长 效机制
改革 、化解 乡村债务为主要 内容的农 村综合改革试点 T作 。 二是实施 “ 项 补贴” 落实支农惠农政 策。2 0 年 仅 , 06
省 级 财 政 安 排 的 良种 补 贴 、 粮食 直 补 、
务教育体制改革 、县 乡财政 管理体制
农机 具 购置补 贴 资金 就达 1 4 元 , .亿 1 通过建 立涉农 补贴 “ 一折 通 ” 制度 , 完
陈 康 海
和3 .1 0 %,为农村 经济社会发展 做 出 9
了重 要 贡 献 。
贵州财政资金支农 的重点 主要 体
现 在 : 是 巩 固农 村 税 费 改 革成 果 , 一 从
元 , 均增 长2 %。其 中 2 0 年 增 幅 达 年 1 04 3 . %, 0 年 又 增 长 3 % 进 入 “ 26 2 5 4 0 7 十

森林生 态效 益补偿 等 专项资金 ,确保
了 国 家 重 点 生 态 建 设 工 程 的顺 利 实 施 。 以 “一 ” 利 工 程 、 水 配 套 工 _小 水 炯 程 、 汛 抗 旱 、 险 水 库 治 理 、 土 保 防 病 水
对构建贵 州新 农 村建 设
经 济社 会 发 展 一 体 化 新 格 局 。这 是 党 ” 中 央 对 统筹 城 乡 发 展 基 本 : 的坚 持 略 和发展 , 对建立新型工农关 系 、 乡 是 城 关 系 , 全 “ 农 ” 作 体 制 机 制 提 出 健 i 工 的 新 的更 高 要 求 , T业 反 哺农 业 、 为 城

新农村建设中贵州省雷山县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探讨

新农村建设中贵州省雷山县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探讨

1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农业和农村政 策 ,保持农村 社会稳 .
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为根 本出发点 , 科学的调 整农业产 业结构 , 定 。 依法确保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 定性 , 进一步完善有 用 土 推进 山区农业综合 开发 , 建设社会 主义新农村 。 主要体现在以 关农村土地的法律法规体系 , 法律确 定土 地产 权范围 、 地
提高农村城市7T-。 .g 抓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 技能培 L  ̄ 资源利用 率低 ,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薄弱 ,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滞 设 , 训, 建立有组织 、 有秩序 的劳 动力转移 机制 , 加快 城镇化建 设 后 , 业综合效益低 , 业产业化进 程举步维 艰 , 农 农 是国家扶贫 吸纳一 部分农村 富余劳动 力 , 力争到 21 年使 城镇化 00 开发 重点县及贵 州省委 、 省政府 确定的 “ 山” 贫开发重 点 步伐 , 两 扶
县之一 。
水平达到 2 %以上 , 8 初步形成 以县 城为 中心 , 永乐 、 西江 为两
改善农村 能源生产消 费结构 , 推进农 “ 十五” 间 , 期 该县按 照县 委政 府以发展为主题 , 以结构调 翼 的县域经济增长极 。6 整为 主线 , 坚持在共 性中求生存 , 特色上 求发 展的原则 , 在 围 村生态建设 ,建立健全社 会保障体系 ,加强农村 医疗卫生事
19 . 6亿元 , 9 年均增长 3 % , 6 粮食总产量增加到 5万多 吨 , 年均 面 协 调 发 展 增长 2 %, 民人均纯 收入 年均增长 4 % , 村经济得 到进 7 农 . 农 1

步发展 。
二、 十 一五” 期 间雷 山县农 村 经济发 展 的指导 定 、 “ 健康发展具有极 其重 要的意义 , 同时也对我们 建设社会主

对贵州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认识和思考

对贵州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认识和思考

来说 , 他们孩子学费的负担率最低也有73 最高达 . %,
到 了 143 , 均 负 担 率 为 6 . , 比之 下 , 市 居 7. 平 % 6% 相 5 城 民 的学 费 负担 最 低 仅有 1 % , 高 的 也 才4 . , 均 . 最 7 0% 平 9 负担 率 为 1. 5 %。实 际 上 , 6 目前在 我 省 农 村 , 学 比较 辍
低 ,大量农村人 口以微薄土地收入维持进入现代工业社会 的工业品 消费 , 在文明发展阶段 、 工农业 、 劳动力就业 、 社保 、 基础设施 、 资源环
保 六大 剪 刀 差 及入 学 和 医疗 市 场 化 的压 力 下举 步 维 艰 、 生存 困难 ; 三
是 日益扩大的城 乡之间物质水平差异 ,产生 了城乡之间意识形态差
维普资讯
, { 口 I
> 、_ ^ v 厶 一1 耋 l l f_ “ )( ^ 三 】 0 tA 】
其 有 可 能采 取 暴 力手 段 。 二 、 强农 民发 展 机 会 必须 进 行 社 会 主 义新 农 村 增
建 设
2 0 年 农 民 的学 费 负担 率 远 远 高于 城 市居 民 。 04 对农 民
收 入 从 17 年 的 2 1 6 增 加 到2 0 年 的 7 2 . 元 ,增 长 了2 , 98 6, 元 2 04 320 4 83 0
倍, 年均递增 1. %。 3 8 不论城市居 民还是农村居民收入都保持连续 二 6 十多年两位数增长 , 说明城乡居民收人水平大 幅度提高。 二是城乡居 民收入水平差距扩大 。 在城乡居 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同时 , 城市 居 民人均 收入水平在基数较 高的基础上,年均 比农村居 民人均收入
城 乡 居 民收 人水 平 在 原有 的基 础上 差 距继 续 扩 大 , 其结 果 , 是 一 农 民变成 社 会 的弱 势 阶层 , 语权 越 来 越 小 , 为 国家 主 人 和统 治 阶 话 作 级 的 内涵 越 来 越 少 , 民 的社 会地 位 有 所 下 降 ; 农 二是 农 民人 均收 入 很

贵州省盘县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贵州省盘县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贵州省盘县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发展对策唐全,邹华芬*,金辉,冯双燕(贵州省盘县农业局,贵州盘县553537)摘要结合盘县的实际情况,详细阐述了盘县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新时期、新形式下通过扶贫开发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对策措施,为盘县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现状;发展对策;盘县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421(2012)06-775-03作者简介唐全(1974-),男,贵州盘县人,经济师,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2012-06-09加快贫困地区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为艰巨的任务,在很大程度上将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和最终成效。

新农村建设包含扶贫开发,又为扶贫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拥有百万人口的盘县,扶贫开发如何适应新的形势、新的要求,顺应时变,与时俱进,不仅是盘县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也是解决盘县“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此,针对盘县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分析了盘县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通过扶贫开发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措施,以期为盘县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1盘县基本情况盘县位于贵州省西部、六盘水市西南端,地处滇、黔、桂三省结合部,素有“滇黔咽喉”之称。

辖37个乡镇,450个行政村,52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118万人。

居住着汉、彝、苗、回、白等27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9.2万人,农业人口96万人。

盘县地势西南高,中南部隆起,东部和南部较低,平均海拔1700m ,最高海拔2865m ,最低海拔735m ,相对高差2130m ,立体气候明显,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说法[1]。

年降雨量1400mm ,年平均气温15.2ħ,无霜期272d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凉都·六盘水的重要组成部分。

浅析贵州省道真县三桥镇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浅析贵州省道真县三桥镇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浅析贵州省道真县三桥镇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石金勇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作出的战略决策。

镇党委、政府对推进新农村建设高度重视,为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新农村建设状况和存在问题,近日,镇宣传办、经发办会同有关部门深入农村,就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综合如下:一、三桥镇基本情况三桥镇地处黔北边缘,位于两省市(重庆、贵州)、三县(道真、南川、武隆)结合部,全镇共辖8个行政村、32个自然村、241个村民小组、7608户、30536人,国土面积232.5平方公里。

二、新农村建设的进展情况和取得的成绩自2006年以来,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县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策部署,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工作来抓,对“三农”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较好落实,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逐步改善,文明乡风和整洁村容村貌正在形成,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农业效益有所提高,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全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是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从过去单一的玉米、水稻种植,逐步向中药材、经果林等多元化方式发展。

二是特色农业进一步发展,“杠村贡米”已深入人心,畜牧养殖小区3个,养殖小区农户100多户,带动发展种养农户500余户,全镇中药材2000余亩,初步形成了以养殖、中药材为代表的山区资源生态型特产农业格局。

(二)农民收入有所增加,生活质量持续改善。

通过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落实中央支农政策等措施,农民收入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8个行政村都通上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正在实施,8个行政村都通上了有线电话和照明用电,无线电通讯信号能覆盖所有城乡区域;6个行政村安装了宽带网线,电视、电话、摩托车等现代物品已进入大部分农村家庭。

赴贵州学习考察心得体会

赴贵州学习考察心得体会

赴贵州学习考察心得体会2020年6月19日至25日,我有幸参加了县上组织的赴贵州学习考察,在短短几天时间里,我聆听了专题讲座、参加了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的现场教学、参观了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大坝村党建扶贫工作,在紧张与愉快中学习,在交流与思考中收获。

这次学习考察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东西很多,感受很深,总的来说贵州做到了六个到位:一是统筹协调抓建设很到位。

贵州省经济社会能够飞速发展,得益于省委、 ___良好的发展思路,更得益于全省上下社会各界密切配合共谋发展抓发展。

从xx年起每年举办一届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将“旅发大会”作为整合各方资源,推动承办地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接待服务和旅游产业发展等方面实现提速发展的重要抓手。

二是变思路促脱贫攻坚力度很到位。

当我们还在为群众思考脱贫致富方法的时候,贵州的干部已经通过“三变+”发展模式建立长久有效发展机制,帮助农民实现了“铁饭碗”;当我们还推着群众走向脱贫致富路的时候,贵州的群众依托政府政策已经自发创新自主致富了;当我们还在盼政策要项目等机遇的时候,贵州已经以“三变”改革为引领,创新“三变+金融+扶贫”模式,推动金融政策和脱贫攻坚深度融合,助推精准扶贫、有效脱贫。

三是宣传优势发挥很到位。

贵州的宣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学习期间我们参观了“ ___工问题发源地”所在村,村里专门出资建造一栋楼用作宣传阵地,向游客展示在农民工问题上贵州农民工所发挥的作用,参观之后很震撼。

贵州的宣传,既不是铺天盖地轰炸式的宣传,也不是单一的挂标语、张标牌的宣传,而是以一种不经意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使人受益匪浅。

___做的好,我认为恰恰体现了贵州干部的思想解放,创新能力强,有敢想敢做的勇气与魄力,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贵州干部的这种敢于思考、敢于放开手脚、敢于担当勇往直前的工作作风。

四是干部执行力、群众参与配合很到位。

从考察学习中我们看到,贵州的领导干部无论从事任何岗位,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满怀着热情、带着情感做,而且竭尽全力、尽职尽责地做,部门之间相互配合也很有默契。

边远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边远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农业 与技 术
第3 3卷
第 5期Βιβλιοθήκη 2 0 1 3年 5月 边远 贫 困 山 区新 农 村 建 设 可 持续 发 展 问题 研 究
吴 敏
( 贵 州财经学院 , 贵州贵阳5 5 0 0 0 4) 摘 要:边远 贫 困山区建设社会 主义新农村 工作应 该怎样起 步 , 是 当前新农村建设 中一个重要的课题。贵州省雷山县乌 东村作为全省
公山腹地的少数民族边远贫困山区村。 “ 十一五 ”期 间,两村 均被列为全省建设社会主义新 农村 “ 百村试点 ”村 ,按照 “ 突 出重点 、全面推进、各具 特色”的社会 主义新农村工作思路 , 两村均以生产发展为重点 ,带 动新农村工作全面发展 ,新农村 建设工作全面起步 ,初步取得了农业发展 、农 民增收和农村进 步的明显成效。 1两村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及特点 1 . 1 把 因 地 制 宜发 展 生 产 作 为 新 农 村 建设 的 突破 口 作为地处边远 的贫 困山 区,两村在新农村建设工作 中都把 大力发展生产 、 增加农 民收入当成新农村建设 的主要 工作 目标 , 通过生产发展加快 山区贫困农户脱贫致 富的步伐 ,带动其他新 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 1 . 2把改善村 容环境和 生产条件作为新农 村建设 的重要载体 在抓好 生产发展的 同时 , 依靠上级提供 的资金 、 物资支持 , 采取 以工代赈 的办法 ,大力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和生产条件 。 l - 3把 民主管理作 为新 农村 建设的重要保障 为更好 地推动全村生产发展和生活改善 ,村党支 部注重新 农村建设 中的农村基层 民主建设工作。围绕 经济 活动 的开展 , 党支部把实行村 民监督引入各项工程建设 过程 中 ,建立 了以村 3推动边远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由于边 远贫困山区特殊的 自然和社会情况 ,与其他地区相 比,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 的难度就更大。 通过对边远贫 困山区新农村建设 整个发展环境和条件的了 解 分析 ,明确 了要推动 已起步的新农村建设村镇实现可持续 发 展 ,应该从 以下几个方面做 出努力 : 3 . 1 增 强 对 新农 村建 设 的 长 期 性 和艰 巨性 认 识 应该看到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科 学发展观在 “ 三农” 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它涉及农业 、农民 、 农村工作的方方 面面 , 是一个 完整 的系统工程 。特别是在 自然条件恶劣 、社会发育程 度相对滞后 的边远贫 困山区进行新农村建设 , 不可能一蹴 而就 , 而需要有一个认识逐步深化 、措施逐步完善 、成效逐步体现的 持续发展过程 。应通过有效形式进一 步加强对农 民群众的宣传 鼓动工作 ,提高广大农 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长期性和艰 巨性的 认识 ,增强他们通过艰苦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的信心 。 3 . 2 推 动已起步的新农村建设村镇从政府主导 向农 民主体转变 边远贫 困山区新农村建设 的长远发展最终取决 于广大农村 群众主体意识 的增强 、主体作用的体现和主体 能力 的提高。因 此 ,在加强 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大力支持 的同时 ,要着力 提 高广大农 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意识 和能力 ,培育社会主 义新型农民 ,使农村广大群众成为新农村建设工作 的主要推动 力量 。 3 _ 3大力改善贫困 山区 的基础设 施条件 ,为新 农村建设可持续 发展创造有利的基础 两村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 从一定程度上看 , 是基础设施落后造成的。因此 ,要扶持边远贫困山区新农村建 设可持续发展 ,必须努力改善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 。根据 贫 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实际 ,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可采取政府提 供 资金物资支持 、农 民出工出劳的 “ 以工代赈”的办法 ,着力 解决制约乡村经济发展的关键 问题 ,为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 提供新 的动力 。 3 . 4加强贫 困山区的实用教 育工作 ,着力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

论新时期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

论新时期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

论新时期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摘要民族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我省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对于丰富少数民族群众文化生活、构建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素质和民族地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水平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针对我省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发展建设目标和思路不清晰,民族群众整体素质较低,文化生命力弱,经济文化无民族无特色和科技含量不高的现状,文章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抓住民族特色、调动民族群众、提高科技教育和协调城乡发展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十六届五中会会公报建议中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十一五”规划也把建设新农村摆到了显要位置。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经济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与全国发达地区相比,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我省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民族群众的整体素质较低,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目标不明,思路不清,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没有特色,缺乏生命力,模仿刻画现象严重,在教育方面科技教育落后,科技含量不高,从而导致了民族地区城乡发展不均,贫富差距大的现象。

新农村建设是党和国家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我省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是我省经济文化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根据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立足于我省民族地区农村实际,深入研究我省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一)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丰富少数民族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构建和谐社会,其根本目的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让全国人民过上幸福的小康生活,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在美国管理学家马斯洛看来,人的需要是一个逐渐递增的过程,当低级的需要(如生理安全需要)获得相对满足后,才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1] p119。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省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绝大多数民族群众告别了贫困,解决了温饱问题,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基本上满足了少数民族群众的物质需求,但文化建设就显得相对落后,基本上不能有效满足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需求。

用科学发展观破解我县新农村建设问题

用科学发展观破解我县新农村建设问题
探 争 索 鸣
CA MN H A / 皿 HR I C问题
蔡 敏
( 贵州省遵 义县委党校 , 贵州 遵 义 53 0 ) 6 00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 的党中央 ,从新世纪 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浓厚氛 围,动员和激励社会各方面为建设 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是与 新农村贡献力量。 时俱进的重大理论创新 ,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指 二 、 县新 农 村建 设 要 着力 做 好 四个 方面 的 工作 我 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是党和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 。 提 ( 要抓好第一要务。 一)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 也是 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这一主题 ,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第一要务。 中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 生活 的重大举措 , 我们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 ,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 宽裕 、 乡风文明 、 村容整洁 、 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第一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遵义县土地肥沃 , 农业生产条件优越 , 改 的就是生产发展。没有发展 , 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没有基础 , 就不 革开放 以来 , 全县人民在县委 、 县政府领导下 , 认真落实科学发 可能做到生活宽裕 、 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 、 管理民主。 贯彻科学发 展观 , 求真务实 , 开拓进取 , 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 是全 展观 , 发展是根本。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一定要紧紧抓住 国瘦 肉型商品猪生产基地县 、 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县 、 国 发展经济这个根本 、 这个龙头 、 这个牛鼻子。 我们要紧紧 绕“ 发 家优质烤烟生产基地县、 中国“ 双低” 油菜生产大县 、 中国粮食生 展” 主题 , 着力提升发展水平 、 统筹水平 、 和谐水平 , 力开创经 努 产大县 , 是贵州省水稻 、 玉米 、 油菜 、 烤烟 、 生猪 、 主产 区, 辣椒 被 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 誉为“ 黔北粮仓” 。 ( 要办好第一大事 。让老百姓有饭吃 、 二) 有工作 , 这是天下 遵义县作 为西部欠发达 、 欠开发地区和百万人口大县 , 要建 第一大事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就是着眼于切实改善和提高广 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目标 , 必须结合 大农民的生活水平 、 就 生活条件 、 生活质量 , 就是 为了办好这个天 县隋,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 抢抓机遇 , 充分发挥优势 , 势 下第一大事。老百姓过不上好 日子 , 乘 这不叫社会主义新农村 。 所 而上 ,在加快建设黔北综合经济区和遵义非均衡经济发展战略 以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 必须着力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 中实现 率先崛 起 。 满足他们 日益增长 的 物质文化需要 , 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只有 我 县 新农 村建 设 值得 深 层研 究 的 问题 这样 , 才能充分调动起广大农民的积骰 性 , 民越干越 有劲 , 让农 ( 要直面现实 , 一) 查找症结。近 年来 , 遵义县按照 “ 突出重 从而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办好第一大事 。 也有 利 点区域 、 集中连片建设 、 着力打造精品” 的思路 , 以基础设施 、 黔 于切实转变干部作风 , 防止搞形象工程 、 绩工程 , 政 让农民在 社 北民居 、 沼气池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 , 以促进农业增效 、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得到实实在在 的利益。 农民增收为 目标 , 深入推 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取得明显成 ( ) 三 要落实第一责任。 就是要切实维护农村稳定。 没有农村 效。 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 的困难和问题 。 但 一是发展不平衡 。 个 稳定就没有农村繁荣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就失去了基本的 别镇 ( 乡)对 新农 村建 设 试 点 工作 认 识 不足 ,领 导督 促 指 导不  ̄f u g, 重要保障。二是制度保障落实到位。 针对各村实际 , 村两 力, 导致创建 工作发展不平衡 , 一些村发展较快 , 己初具新农村 委干部主动上门 , 督促驻地企业加强安全生产等 工作 , 要求企业 景象, 一些村进展较 慢, 差距拉大。二是投入机 制不够健全 。目 严格执行 “ 安全生产制度 ”“ 、消防制度” “ 、 重大事故报告制度 ” 前, 一些试点村存在等 、 、 的思 想 , 靠 要 单纯等靠上级建设资金 等各项规章制度 ,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稳定工作提供 投入 , 没有形成“ 政府补助 、 部门帮助 、 社会赞助 、 众自助” 群 的投 有力的制度保障。 三是维稳思想认识到位 。 四是信访工作落实到 入机制。 位 。对农村各类 邻里吵架 、 婆媳争吵 、 妯娌相争等民事纠纷 。 严 ( ) 把握关键 , 二 要 夯实基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的 格遵照上级下发 的有关《 信访工作规则》 来妥善处理 。五是禁毒 实现 , 关键在于加强和改进党 的基层组织建设。党 的基层组织 , 防毒宣传到位 。 特别是农村基层组织 ,作为我们党全部工作和战斗 力的基础 , ( 要建好第一工程。就是大力推进新 时期党的建设这一 四) 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 导核心 , 是我们党联系群众 、 动 伟大工程 。党 的建 设关系全局 , 关系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 关系老 员和组织群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 百姓 的切身利益。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没有一个 坚强的党组 村建设任务的根本组织保 障。建设社会 主义新农村 , 关键就是 织 , 没有一个坚强 的党员队伍 , 就不可能带领群众奔小康 , 建新 要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基层政权建设 ,不断提高基层 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要有一个好的带头人 , 要有一个好的 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领导班 子 , 要有一个好的 工作发展思路 , 要有一个好的创业氛 ( ) 抓住 重 点 , 体 推 进 。遵 义 县 是一 个 农 业大 县 , 样 围 , 三 要 整 这 要有一个好的扶持政策。 的县情决定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 、 艰巨性和复杂 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按照中央的部署 , 规划先行 , 抓好试 也决 定 了我 县农 民 所扮 演 的 重要 角 色—— 他 们 是新 农 村建 设 的 点示范 , 有步骤 、 有计划 、 有重点地逐步推进 , 切实做到分类指 主体 。 系到我县的实际 , 联 就要落实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措 导, 分步实施 , 分项落实 。分类指导 , 就是 要根据各村的具体 情 施, 加快调整和优化“ 三农” _ 的重心和主攻方向 , T作 立足科技支 况 , 从实际出发 , 制定科学规划 , 采取有力措施 , 形成正确 的发展 撑, 发展规模经济 , 强化龙 头带动 , 四型” 以“ 农业经济提升现 代 思路。 分步实施 , 就是要看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长期的 农业发展内涵 , 力争把“ 黔北粮仓” 做大做强 , 确保粮食总产量稳 过程 , 不可能 一蹴而就 , 要按照安排部署 , 积极稳妥地推进。分 定增长。 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 继续按照“ 捆绑使用 、 样 项落实, 就是要按 照中央提出的五个方面要求 , 制定具体 的实施 板先行 、 先易后难” 的原 则, 提高支农资金 的使 用效益 , 加快推进 方案 、 工作 目标 , 明确责任 , 一项一项地抓落实 。 一步一个脚 印 农 田水利化 , 重点抓好水利渠系配套建设 。以培育“ 现代农 业基 地推进 。 地” 为目标 ,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 在发展农业板块经济 上实现新 建设让会主义新农村 , 中央全而建设小康社会 、 是党 构建和 提高 , 按照区域—体化 、 资源节约化 、 实施共享化的要求 . 做好各 谐社会的战略部署,是科学发展观在中国农村大地 上的具体实 区域的特色产业发展的规划 , 推广多种高产高效种植模式 , 继续 践。只要我们深刻领会和把握科学发展观 的精神实质以及科学 抓好粮食生产 , 巩固、 稳定粮 油面积和产量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 发展观对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指导作用 , 切实转变发展观念 , 创新 和社会事业建设 , 明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充分 发 展 举措 , 科 学发 展 观 落到 实处 , 一定 能 够解 决 我 县新 农 村 把 就 发挥社会各界的积极作用 , 力营造全社会 关心 、 努 支持 、 参与建 建 设的问题并促进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 的建设和发展 。

贵州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技术导则

贵州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技术导则

贵州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技术导则一、导则目的村庄整治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工作。

为了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做好村庄整治工作,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变农村面貌,切实推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我省实际,科学地指导和规范全省村庄整治工作,制定本导则。

二、整治类别2.1散户散村迁建。

我省地处山区,农村散居户和小型自然村落较多,且位置不当、规模较小,建筑及环境质量较差,应化零为整,另行选址,集中迁建。

2.2村庄就地整治。

对具有一定规模且配有一定公益性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的村庄,主要应对其脏、乱、差进行就地整治,包括必要的少量房屋拆建、改建和房屋的整修,以及根据发展需要进行的适当扩建。

2.3城中村改造。

对于迄今仍留存在城镇规划建设区内的自然村落,必须严格按市区或镇区建设规划进行控制、整治和重建。

2.4空心村整治。

对在原村落周围已建新住宅并已入住,其旧宅迄今空置的空心村、废旧宅基地,应拆除旧宅,退宅还耕等合理利用土地。

三、整治内容村庄整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工作,也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其整治内容主要涵盖人们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环境质量保障和安全保障设施,以及村庄风貌的维护等等,这些内容涉及的部门及专业较多,需要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与其他部门密切配合和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主要整治内容如下:3.1公益性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3.1.1通村公路及桥梁建设;村庄内道路路面硬化;道路排水边沟;必要的路灯及交通标志;农业机械及汽车、自行车(摩托车)的公共停车场、库、棚等。

3.1.2水源、水质处理设施、供水到户的水塔或高位水池(水箱)及输配水管网。

3.1.3电力供应的变配电设施、输电线缆架设或埋设。

3.1.4电话线缆、卫视天线等通讯线缆及设备的配置等。

3.1.5诸如沼气等天然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开发技术及设备的应用。

申论概括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贵州经验和贵州智慧

申论概括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贵州经验和贵州智慧

申论概括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贵州经验和贵州智慧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核心任务是为全国生态文明制度改革探索经验。

根据中办国办印发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实施方案》,贵州要围绕长江珠江上游绿色屏障建设、西部地区绿色发展、生态脱贫攻坚、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生态文明国际交流合作“五大示范区”战略定位,开展绿色屏障建设、促进绿色发展、生态脱贫、生态文明大数据、生态旅游发展、生态文明法治、生态文明对外交流合作、绿色绩效评价考核等八项制度创新试验。

两年来,通过积极探索实践,贵州基本建立了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较为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一是有利于守住生态底线的制度。

大力推动“多规合一”试点、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等工作,在全国率先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划定、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探索完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等工作,划定永久基本农田5257万亩,建成省市县三级“三条红线”指标体系,实现所有河流、湖泊、水库河长制全覆盖。

率先在全国实行全域取消网箱养鱼。

二是培育激发绿色新动能的制度。

掀起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产业革命,下大力调减玉米种植面积,促进农村发展和生态保护协同共进。

建立培育发展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主体、加快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等政策机制,改革矿业权出让收益由收缴制变为征收制,实现排污权有偿交易1.53亿元。

贵安新区获批为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

生态文明大数据共享和应用平台基本建成。

开展绿色经济统计试点。

农村“三变”改革深入推进。

三是大生态与大扶贫深度融合制度。

探索建立了易地扶贫搬迁“贵州模式”,对迁出地进行土地复垦或生态修复。

率先在全国出台生态扶贫专项政策,实施生态扶贫十大工程,推动“大生态”与“大扶贫”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四是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地方生态环境法规体系和环境资源司法保护制度。

率先出台全国首部省级层面生态文明地方性法规《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颁布实施30余部配套法规。

浅议新一轮“美丽乡村”建设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贵州省息烽县“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为例

浅议新一轮“美丽乡村”建设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贵州省息烽县“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为例

浅议新一轮“美丽乡村”建设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贵州省息烽县“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为例摘要:村庄建设的问题,一直是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关注的重点。

本文分析了我国不同时期村庄政策的演变历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美丽乡村”提出的背景、内涵和主要任务,以此为基础结合笔者参与的贵州省息烽县“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的实际经验,提出了当前我国“美丽乡村”建设在思想认识、部门合作、建设标准、主要产业选择、村庄特色景观塑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运营和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尝试给出问题解决的建议。

关键词:美丽乡村;问题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一直受到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视。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经济社会环境的不同,党和国家的政策对“三农”问题的侧重点各不相同。

由早期对农业生产力的关注,对农业生产关系调整的关注到对农民生产、生活的关注,对科技创新、制度改革的关注,再到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关注,对环境友好型农业、资源保护生态修复的关注。

相应的作为农村经济和社会活动载体的村庄,其规划和建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应该有相应的侧重点。

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为加快农村发展,加快完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随即出台的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依据美丽中国的理念第一次提出了要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新农村建设以“美丽乡村”建设的提法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提出。

1“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与主要任务“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在生态文明建设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

它既秉承和发展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治、管理民主” 的宗旨思路,又顺应和深化了对自然客观规律、市场经济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美丽乡村”的“美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设施完善,二是指产业发展、农民富裕、特色鲜明、社会和谐。

加强“三基”建设 夯实新农村基础——黔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

加强“三基”建设  夯实新农村基础——黔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
家户户有一幢宽敞整洁的住房 , 有一套家具和家用电器, 安装一部家用电话, 掌握一门以上农业实用技术, 有一 间卫生厨房和厕所, 有一种以上健康有益的文体爱好。“ 五通三改三建” 即通电、 、 通水 通路、 通电话、 通广播电视 ,
改居住环境、 改厕、 改灶, 建文化广播室、 对外宣传栏、 体育娱乐场所。围绕“ 四在农家” 创建活动 , 遵义市各级党政 领导和基层干部转变作风 , 真抓实干, 采取“ 党政引导, 自 群众为主, 村组 治, 政府补助, 部门帮扶, 社会赞助” 的工 作机制, 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每年全市 1 万多名干部带着点子、 目和资金 , 项 深入到创建点上, 从一村
收稿 日期 : 08— 6 8 2o 0 —2 修回日期 : 8 r一o 加0 一a 7 6 第一作者简介 : 梁威 , , 7 年出生 , 男 18 9 经济师, 主要从事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
第5 期
梁 威等: 加强“ 三基” 建设 夯实新农村基础
7 9
投资和投工投劳折合 15 .亿元, 全部用于“ 五通三改三建” 基础设施建设。到 2( O O年底, 全市已完成创建点 10 50
1 黔赣两省“ 三基" 建设基本情况
贵州、 江西和广西一样 , 均是以 农业为主、 农村人口居多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近年来 , 贵州省立足于本地实
际, 以扶贫开发一类重点 乡镇和一类重点村为主战场 , 以解决贫 困人 口温饱 问题 为重点 , 出抓好帮助农 民改善 突
生产生活条件、 拓宽农民增收门路、 提高农民素质这三 个基本问题 , 有力推动了全省新农村建设。考察团参观考 察的遵义市最为典型。该市开展的“ 四在农家”即富在农家、 ( 学在农家、 美在农家和乐在农家) 创建活动切切实实

贵州苗族吊脚楼民居对中国现代新农村民宅建设的启示

贵州苗族吊脚楼民居对中国现代新农村民宅建设的启示

贵州苗族吊脚楼民居对中国现代新农村民宅建设的启示摘要:贵州苗族吊脚楼民居是我国少数民族建筑的优秀代表,其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建筑材料、空间布局都独具一格。

极富民族地域特色。

我国是一个山多地少的国家,有限的土地资源正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不断在减少;在农村,富裕起来的农民兴起的大规模住宅建设,更是加剧了这种紧张形式。

在这一过程中,把保护耕地和建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民居有效的结合起来,把节约资源与开发新的建筑材料结合起来,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民族建筑文化,贵州苗族吊脚楼民居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苗族民居;吊脚楼;依形就势中图分类号:G122.73.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959(2008)05-0071-06吊脚楼民居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干阑式特有的建筑形式,它广泛分布于湘、黔、滇、桂布依族、苗族、侗族、土家族、壮族、景颇族、佧佤族等地区,千百年来这里的人民因其环境的恶劣,为了适应西部高原山崖石坡和河流溪谷等各种复杂自然地形,创造了地层架空式的干阑民居,既防潮通风,防兽防虫,又较好地保护了有限的土地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建筑结构的巧妙与外观造型的美观堪称我国民族民居的优秀代表,其中位于贵州黔东南凯里地区苗族吊脚楼民居尤具特色:高脚架空的楼层、两坡式的屋顶、随意的挑台挑廊、灵活的披檐处理、穿斗架式的木结构,灵活的组合聚居,使其它有别于其他民族干阑式建筑,构成了独特的民居建筑文化。

一、依形就势的建筑结构贵州苗族同胞多生活在:“地无三尺平”层峦叠幛的高山地带,这里山高密林,沟壑纵横,众多的河流穿梭于高山峡谷之间,严峻的地理环境逼迫他们发挥出自己非凡的智慧和力量,去求得民族的生存。

苗族同胞在与大自然恶劣环境长期的搏斗中,成功的把南方干阑式建筑与当地的地理环境相结合,创造了苗族特有的一种底层悬空半吊式楼居建筑。

这种建筑一般采用穿斗架式结构,用木梁柱子等穿插扣连而成,下层架空,上层铺板为楼,以木板或树皮作壁,整幢房屋形成一个牢固的整体,它既能适应当地河谷潮湿地带,也可以分布在凹凸不平的山谷陡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农村建设经验:贵州
本期【建筑联盟】推荐:住建部汇总整理的浙江、北京、江苏、安徽、广西、贵州、宁夏等省份以村庄整治为重点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经验材料,其中在科学规划、项目安排等10个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值得借鉴。

科学规划:坚持符合农村实际,提高可实施性和有用性。

项目安排:坚持从农民需求出发,循序渐进。

建设标准: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投入机制: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和农民主体相结合。

以城带乡:坚持推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和技术服务下乡。

适用技术:坚持经济适用、绿色生态和乡村特色。

发展生产:坚持村庄整治与促进生产和农民增收相结合。

保持特色:坚持尊重乡土、尊重传统。

组织领导:坚持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强化各级责任。

长效管理:坚持有长效制度、有管护队伍、有资金保障。

贵州省新农村建设经验总结
贵州省辖9个市(州)、88个县(市、区、特区)、732个镇、705个乡、约1.7万个行政村。

贵州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差,农民收入水平低,增收渠道窄,文化素质低,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

全省村庄分布分散,许多村庄存在五大隐患:一是饮水安全隐患;二是因排水和生活垃圾而造成的环
境隐患;三是因过境公路和无村庄道路而产生的交通隐患;四是因人畜混杂、消防、防洪、卫生防疫而引起的公共安全隐患;五是因无村庄建设规划而引发的社会不和谐隐患。

一、贵州省新农村建设相关工作基本情况
近年来,贵州省把农村危房改造、村庄整治作为切实改善农村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的契机,统筹规划、稳步推进,探索出了一条“改治结合”的新路子,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农村危房改造
贵州省农村危房改造是党中央、国务院直接关怀的重大民生工程,是省委确定的“最急迫的民生工程”。

2008年7月,贵州省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作,2009年进入全面启动阶段。

2008年至今,贵州省累计下达农村危房改造任务176.96万户。

累计投入财政补助资金163.88亿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88.64亿元,省级政府补助资金36.76亿元,市县匹配38.48亿元)。

截至2013年5月底,全省已累计完成改造任务163.36万户。

2011年开始,我省把农村危房改造与村庄整治相结合,探索出了贫困山区重大民生工程建设的新经验,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谈及贵州农村危房改造时分别指出:“贵州的危房改造工作抓得很好。

”“贵州的农村危房改造为全国创造了经验。


(二)村庄整治
2006年至今,全省共有4000余个村庄编制了村庄整治规划,2000余个村庄开展了村庄整治。

通过整治的村庄公共基础设施基本配套,环境较为整洁,村貌总体美化,基本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为了在村庄整治中切实保护贵州民族和地方特色,贵州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组织9个市(州)设计单位结合当地实际,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编制出具有民族特色及地方特点的农村住房图集共40余套,印发各地。

黔东南州的苗族、侗族吊脚楼,黔南州布依族、瑶族、水族民居;铜仁地区的土家族民居、黔西南的布依族民居、安顺市的屯堡石板民居等各具民族特色的建筑,在村庄整治工作中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传承。

遵义市实施黔北民居“坡屋面、小青瓦、穿斗式、白粉墙、雕花窗”打造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主要做法及经验
(一)超前谋划,统一思想
农村困难群众住房安全问题是当前我省最紧迫的民生工程。

由于交通不便,技术人才欠缺,加之地方财力匮乏,改造资金筹集压力和难度巨大,使农村整体面貌一时难以得到根本改观。

2010年,贵州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将农村危房改造总体规划由原定的8年调整为6年,并在此基础上将100个村庄整治示范村建设和高速路“四大通道”两侧村庄整治列为2011年全省“十大民生工程”,2012年将30个村庄整
治列为“50项重点工作”,以“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水平”为主题,将农村危房改造与村庄整治有机结合起来,在完成农村危房改造任务的同时,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

(二)加减统筹,整合资金
一是做好加法,实施“财政补助+农民自筹+整合资源”的危房改造策略。

全省加大中央和省财政转移资金对村庄整治建设的投入力度。

在年初预算中,省市县各级财政积极安排专项资金,形成稳定资金投入,坚决禁止虚假配套。

鼓励村民自筹资金,以“投工投劳+政府补助”的方式,辅之以民主协商、“一事一议”等措施,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工程。

同时,结合村庄整治所需资金量大,各级财政资金和农民承受能力十分有限的实际,赋予县级政府对资金的统筹整合权、捆绑使用权,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捆绑使用、统筹安排、各记其功”的原则,加大对村庄整治、农村危房改造、移民搬迁、扶贫开发等相关到县项目资金的整合力度。

二是做好减法,严格按照“两最原则”(最危险住房、最困难群众),先重后轻,有序实施农村危房消除战略。

按照危房轻重和危房户困难程度,确定改造实施时序。

同时,从严控制改造标准,减少群众自身投入。

结合省情严格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农村危房改造的标准,从严控制危房改造面积,避免群众因追求宽房大屋而超越自身
承受能力举债。

(三)改治结合,系统推进
一是把农村危房改造与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等结合起来,对那些居住在不具备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生态位置重要、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困难群众,尽可能实行集中搬迁,在适宜生活、有利发展的地方统一划地兴建新房。

二是把农村危房改造与预留足够的生活及产业发展空间结合起来,统一规划、集中建房,形成农村社区,配套改善供水、供电、广播电视、沼气等基础设施;着力改善村容村貌,使改造后的农民住房能够更好地体现地方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为发展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创造良好条件。

三是把农村危房改造与防御自然灾害结合起来,对建在行洪道上的农房及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危房,坚决实行易地重建。

从2011年开始,启动了镇(乡)和村庄整治规划“全覆盖”工作,以规划指导整治与改造。

“规划全覆盖”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的要求推进村庄整治,坚决杜绝千村一面、千篇一律。

对少数民族地区,充分保留民族风格,科学运用现代建筑材料和建筑手段,提高建设工作效率和建筑的防火、保温水平。

(四)以点带面,全面兼顾
结合农村危房改造进入新阶段的实际,在全省“改治结合”中,以学习“四在农家”(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
农家、美在农家)创建活动,深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点线面”结合打好“整体战”。

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软硬兼顾”,一手按合理的建筑时序,依次抓好进村路、串户路、改水、改厕、改圈、改灶、沼气池等“硬件”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创建,大力实施庭院美化和环境治理“软件”建设。

同时打好“点、线、面”结合整体战。

首先是抓示范点建设。

2011年全省确定村庄整治示范点100个,2012年确定村庄整治示范点30个。

其次是抓线的建设。

以厦蓉高速、贵新高速、沪昆高速、贵阳市环城高速以及水黄公路等“四大通道”沿线村庄整治为重点,切实抓好道路沿线200米可视范围内所有村庄的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工作。

第三是抓面的建设。

通过建点、抓线和扩面,在全省形成村庄整治工作边试点、边总结、边提高、边推广的良好工作态势,高效地推进整治工作。

(五)群众自建,共创家园
在“改治结合”实践中,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和意愿,大力激发广大村民的主人翁精神,广泛动员他们主动筹集资金。

充分发挥村级组织在维护农民主体地位上的“直接作用”。

如从江县厦往村,成立了由村支两委负责人、驻村干部、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参与的“四合一”资金等级评审机构,制作“危改资金兑现明白卡”,按照低保户、困难户和一般户的分类,经户主在所有卡证按手指印后方可兑现危
改资金。

同时,针对危房改造资金和部分农户劳动力“两个不足”的实际,该村进一步整合现有劳动力资源,创新性地开展“换工”互助、以村两委名义为村民担保申请银行小额贷款、“团购”建房物资等形式,为农户省下了大量资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