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双职工家庭夫妻合作型家务劳动模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镇双职工家庭夫妻合作型家务劳动模式——基于2010年中国第三期妇女地位调查》1读书笔记
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专业邹文慧 150211078
这篇文章主要研究当前城镇双职工家庭的夫妻合作型家务劳动模式。

文章主要分成了五个部分,分别为①现阶段我国城镇双职工家庭的家务劳动状况;②双职工家庭家务劳动的研究回顾;③理论框架、研究假设与变量界定;④影响双职工家庭夫妻合作型家务劳动模式的模型分析;⑤发现与讨论。

一、现阶段我国城镇双职工家庭的家务劳动状况。

作者以2010年第三期全国妇女地位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研究城镇双职工家庭的家务劳动状况调查。

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以2010年12月1日为时点,采用按地区发展水平分层的三阶段不等概率(PPS)抽样方法,共回收个人问卷29689份。

作者为实现双职工这一条件,将研究对象确定为城镇18-64周岁、已婚、与父母/公婆/岳父母不同住、有工作且调查前一天正好为工作日的非农业劳动者。

在此条件下,筛选出样本总数4363人,其中男性2383人,占54.6%;女性1980人,占45.4%。

在采集数据的过程中,作者主要运用了问卷法进行定量研究,问卷分别对被调查者的工作日和休息日的家务劳动状况进行调查,括号为统计量。

其中问题主要对被调查者及其配偶的客观家务劳动量(分性别工作日和家务劳动时间)、主观家务劳动量(分性别自我认定家务劳动量)、双职工家庭家务劳动状况的变化(1990-2010年分性别双职工家庭劳动力工作日的时间分配)和城镇双职工家庭家务劳动的分工模式进行询问调查,但并未体现地区发展水平分层条件下双职工家庭家务劳动状况的区别。

在问卷的数据分析中发现现阶段我国家务劳动量大幅度减少,城镇双职工家庭的家务依然主要由女性承担,女性做家务的时间是男性的2.4倍,但出现了约三分之一的夫妻合作型家务劳动模式。

二、双职工家庭家务劳动的研究回顾
作者研究大量中英文文献后,总结出只有改变社会宏观水平的性别不平等才有可能改变家务劳动分工不平等的状况。

同时,关于理论取向方面,作者在阅读大量文献后总结出两类主要观点,分别是社会交换论和性别文化理论,而性别文化理论比社会交换论更有解释力。

学者们采用多元的视角对家务劳动分工的状况和变化进行解释。

而在这一部分,作者主要陈述多元观点,但缺乏对这些观点的
1中国社会科学.2015(6):96-111.
总结概括及总体评价,对自己研究意义和创新性进行深化和说明。

三、理论框架、研究假设与变量界定
作者从个人和家庭生活周期、夫妻情感互动角度,提出了四个理论假设来丰富现有研究中的解释理论。

分别是①平等的劳动性别分工观念是形成夫妻合作性家务劳动模式的因素。

②在家务劳动的“社会交换理论”的基础上,作者认为,夫妻合作型家务的形成应是“去社会交换关系”的过程,夫妻间在权力、资源、收入上的平等会促进夫妻合作型家务劳动,其良好的夫妻关系的基础可能是平等的、相互支持型关系。

③个人生命周期和家庭生命周期理论。

④配偶的情感投入可能会增加家务劳动时间。

在分析变量方面,在家务劳动模式方面,作者根据问卷中“谁主要承担家务”这一问题,将劳动模式分为传统型家务和现代型家务,用二分因变量的方法进行模型分析。

同时,作者选择了性别角色观念中的劳动性别分工观念来分析被调查者关羽劳动性别分工的态度。

此外,作者选取的变量还包括双职工家庭两性受教育程度、是否有孩子、配偶情感投入等。

四、影响双职工家庭夫妻合作型家务劳动模式的模型分析
文章认为,夫妻合作型家务劳动的产生的前提是男性开始承担家务,同时女性也愿意接受或要求男性做家务的过程,两性共同的改变影响到合作型家务劳动模式的产生。

文章用分性别模型进行讨论,运用因变量的二分类对数回归分析。

在模型分析中发现,在城镇双职工家庭中,影响两性家务劳动的因素既有共性也有异性。

五、发现与讨论
作者提出了四点促成城镇双职工家庭男女选择合作型家务劳动的因素。

分别为:改变传统的劳动性别分工观念、夫妻间“去社会交换关系”、家庭生命周期和配偶情感投入。

最后,作者对于文章的缺陷和局限性进行了说明。

六、读后感
除上文关于文章各部分的评价外,我认为这篇文章体现了优秀的社会调查特征。

做到了对问卷数据的良好分析,同时,查阅了大量文献,体现了作者良好的文献查阅能力和总结能力。

此外,作者创造模型对问题原因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并在最后一部分对全文内容进行了总结和升华,认识了自己的缺点,对此问题今后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