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首虫病
淡水鱼类锚头蚤病防治方法
淡水鱼类锚头蚤病防治方法淡水鱼类锚头蚤病是一种常见的鱼类寄生虫感染疾病,会对鱼类的生长和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锚头蚤病主要通过锚头蚤寄生虫引起,锚头蚤寄生在鱼类的外表皮肤上,会造成鱼类皮肤损伤、感染和衰弱。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锚头蚤病,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首先,保持鱼缸水质清洁是预防锚头蚤病的基本措施之一、锚头蚤寄生在鱼类的外表皮肤上,因此保持鱼缸水质的清洁度可以减少寄生虫的数量和传播。
定期更换水并清洗过滤器,可以有效清除缸底的污物和寄生虫卵,防止病原体的滋生和传播。
其次,加强鱼类的营养和健康管理。
健康的鱼类抵抗力强,自然会减少寄生虫的发生。
因此,合理饲养鱼类,保证其充足的饮食和营养摄入,加强鱼类的免疫力,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锚头蚤病的发生。
此外,定期观察鱼类的生长情况和体态变化,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处理。
第三,使用药物进行防治。
根据病情的轻重,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药物进行防治。
常用的药物包括氯胺酮、金松油等,这些药物可以有效杀死锚头蚤,并在不伤害鱼类的情况下进行防治。
使用药物时,需要按照药物说明书上的指示进行使用,严格控制药物的剂量和使用频率。
第四,隔离和处理感染的鱼类。
一旦发现鱼类感染了锚头蚤病,应尽快将其隔离并进行治疗。
可以将感染的鱼类暂时放入单独的鱼缸中,并使用药物进行治疗。
隔离和处理感染的鱼类可以减少病原体的传播,保护其他健康的鱼类。
最后,在鱼缸中添加一定数量的清洁鱼类。
有些鱼类,如田鲫鱼、鲫鱼等,具有较强的清洁能力,可以帮助清除鱼缸中的寄生虫和污物。
因此,在养鱼缸中适当添加一定数量的清洁鱼类,可以减少锚头蚤寄生虫的繁殖和传播。
总结起来,预防和控制淡水鱼类锚头蚤病的方法包括保持鱼缸水质清洁、加强鱼类的营养和健康管理、使用药物进行防治、隔离和处理感染的鱼类以及在鱼缸中添加清洁鱼类。
通过综合运用上述方法,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锚头蚤病的发生,保护鱼类的健康和生长。
鱼类寄生虫锚头鳋的防控浅谈
鱼类寄生虫锚头鳋的防控浅谈鱼类寄生虫病---锚头鳋(锚头蚤),俗称"钉子虫"、也称"蓑衣病"(锚头鳋严重暴发时,虫体布满鱼体表象披了蓑衣一样)。
平时有很多人发现鱼儿身上鳞片上有血点或血斑或者红斑的现象出现,这可能就是鱼类特有的一种吸入式寄生虫---锚头鳋寄生发生了,如果是只见红斑不见虫体,可能是锚头鳋处于幼虫期,这种红斑是由锚头鳋雌虫寄生叮咬在鱼体表鳞片下所致。
(草鱼身上出现的红斑和虫体)一、锚头鳋症状锚头鳋是鱼类养殖中最为常见、最顽固、最难对付的体外寄生虫之一。
当锚头鳋寄生于鱼体时,锚头鳋头部钻入肌肉组织中,后半部露在外面,寄生部位红肿、发炎、化脓。
锚头鳋主要攻击鱼的体表、鳃、口腔,吸取鱼体营养,使得鱼鳞片破裂、组织发炎、体质瘦弱、病鱼烦躁不安,时常用寄生部位在水草及石块上磨擦,在水中乱窜,食欲减退、行动迟缓,即使不引发鱼的死亡,也影响鱼的生长、繁殖和商品价值,且易引起鱼继发性感染。
(鲫鱼体表红斑---锚头鳋幼虫,己附体的幼虫)锚头鳋寄生在鲢、鳙等鳞片细小的鱼体表面时,引起寄生部位周围红肿、发炎,形成明显的红斑,寄生部位肿胀较明显;当寄生在鲤、鲫等鳞片较大的鱼体表面时寄生部位的鳞片往往被“蛀”成一个缺口,寄生部位肿胀不明显,只是形成充血红斑。
显微镜下观察,锚头鳋头部钻入鱼体组织,引起组织切割性出血及炎症反应,有大量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浸润及液体渗出;虫体寄生部位周围组织发生水肿,靠近虫体的组织坏死。
在锚头鳋头部周围胶原细胞和纤维细胞形成一包囊,当虫体脱落后,坏死组织被吞噬,寄生部位逐渐增生修复,并由增生组织和再生鳞片将破损处覆盖。
锚头鳋,以头部的"锚头"插入鱼的鳞片下,用似锚头的口吸器叮入鱼体内吸血供养自己,寄生处鳞片往往脱落,出现出血的红斑。
这是锚头鳋寄生后最明显的特征。
鱼身鳞片上有血点或血斑出现,它和我们早已认知的"出血病"相似或雷同,有时可能会误认为是出血病。
鱼锚头蚤病的防治方法
鱼锚头蚤病的防治方法1.维持水质环境:保持水质清洁和稳定是预防鱼锚头蚤病的关键。
定期清理鱼缸或池塘,定期更换水源,避免鱼类积蓄过多的废物和排泄物。
此外,为了保持水中的氧气含量,需要适时增氧,保持水体流动。
所有这些措施都有助于减少鱼锚头蚤病的发生。
2.防止交叉传染:鱼锚头蚤病会通过直接接触传播给其他鱼类,因此不同品种的鱼类应尽量分开养殖。
如果病鱼被发现,应立即将其隔离以防止其他鱼类感染。
此外,养殖设备和用具应定期消毒,以杀死可能存在的寄生虫和病原体。
3.合理饲养管理:提供充足且适量的饲料可以增强鱼类的抵抗力,减少寄生虫的入侵。
与此同时,适当调整饲料种类和喂食频率,避免过度投喂。
还应定期检查鱼类的健康状况,如发现异常应及时采取措施。
4.使用化学药剂:当水质控制和饲养管理不起作用时,可以考虑使用一些安全有效的化学药剂来治疗鱼锚头蚤病。
请务必遵循药剂使用指南,正确测量和施药,并在使用过程中注意鱼类的反应。
应定期检测药物治疗的效果,并依据需要进行调整。
5.引入天敌:一些天然的鱼类掠食者可以帮助控制鱼锚头蚤的数量。
例如,一些鱼类对鱼锚头蚤有较强的捕食能力,可以作为生物控制的一种手段。
饮食选择可以通过引入这些捕食者来实现,但需要确保它们对其他鱼类和水生生物没有不良影响。
6.感染性处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可能需要将鱼类感染鱼锚头蚤的特定阶段,然后通过一系列措施来进行处理。
这种方法需要专业的技能和设备,不适用于所有情况。
总之,预防和控制鱼锚头蚤病需要综合施策。
通过维持适宜的水质环境,管理饲养,使用化学药剂,引入天敌等方法,可以有效减少鱼锚头蚤病的发生和传播。
同时,定期检查和监测鱼类的健康状况也是非常重要的。
从锚头鳋生活史谈对鱼类锚头鳋病防治中的误区
从锚头鳋生活史谈对鱼类锚头鳋病防治中的误区对锚头鳋具有杀灭作用的药物主要是高猛酸钾和敌百虫,应根据锚头鳋成虫三个不同生活时期科学进行防治。
文/图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陈昌福李景胡明一、概述示寄生锚头鳋的草鱼(仿《湖北省鱼病区系图志》)1、分类地位锚头鳋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壳动物亚门(Crustacea),颚足纲(Maxillopoda),桡足亚纲(Copepoda),剑水蚤目(Cyclopoida),锚头鳋科(Lernaeidae),锚头鳋亚科(Lernaeinae),锚头鳋属(Lernaea)。
2、我国分布的常见种类在我国已经见有记录的锚头鳋种类主要有:鲤锚头鳋(Lernaea cyprinacea)、狗鱼锚头鳋(Lernaea esocina)、鲃锚头鳋(Lernaea barilii)、小锚头鳋(Lernaea minuta)、鳍鰕虎锚头鳋(Lernaea gobioptera)、多态锚头鳋(Lernaea polymorpha)、鲶锚头鳋(Lernaea parasiluri)、八角锚头鳋(Lernaea octocornua)、鳑鮍锚头鳋(Lernaea rhodei)、四球锚头鳋(Lernaea quadrinucifera)、草鱼锚头鳋(Lernaea ctenopharyngodontis)和短角锚头鳋(Lernaea brachycera)。
3、锚头鳋生活史尹文英等(1956)对锚头鳋生活史做过描述,锚头鳋的生活史分为无节幼体、桡足幼体时期和成虫期。
锚头鳋的无节幼体可以分为5个时期:即第1-5无节幼体时期。
无节幼体自卵中孵化出来后,就能够在水中自由游泳。
幼虫通常是做间歇性的游动,即猛烈的挥动附肢游动数次至数10次后,停息在水底或附在水体中物体上,过一会再游动。
幼虫游动时身体一般向前上方作45o的倾斜,向前上方游去,停止游动时附肢下垂并拢,身体就慢慢下沉。
锚头鳋的桡足幼体时期也可以分为5个时期:从第5无节幼体体内孕育出来的第1桡足幼体,就开始具有剑蚤式的体型、体节、附肢的数目和构造,并且随着发育时期而增生。
鱼锚头蚤病的防治方法
鱼锚头蚤病的防治方法草鱼锚头蚤病是常见流行性寄生虫病,感染率高,感染强度大,流行时间较长,水温12~33℃都可以繁殖。
锚头蚤个体较大,用肉眼可看到,虫体寄生在草鱼体各部位,呈白线头状。
锚头蚤寄生部位的鱼鳞会坚立起来或发红,所以很容易判别。
水温低时,锚头蚤潜入鱼鳞下过冬,当水温达到大约15℃时,就开始孳生。
锚头蚤寄生的病鱼,表现烦躁不安,食欲减退,继而鱼体消瘦,游动迟缓,虫的头部钻入寄主内腔甚至引起鱼死亡。
一、锚头蚤病发病原因。
1、冬季水体得不到有效交换,有机物含量升高,浮游植物大量繁殖,为锚头蚤在草鱼体上的寄生和存活创造有利条件。
并塘时,鱼体上寄生有锚头蚤,经过漫长的冬季,鱼体体质下降,抵抗虫体侵袭能力下降,直接导致锚头蚤的感染率和发病率上升;2、购买的草鱼种携带锚头蚤未经消毒或消毒不彻底,从而将锚头蚤病原带入;3、养殖池多年未清塘,池塘中的野杂鱼本身寄生有锚头蚤带入;4、池塘进水时未经过滤或消毒,由水源带入锚头蚤病原。
二、锚头蚤病预防:1、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可杀灭水中的锚头蚤幼虫;2、鱼种在放养前,将草鱼用10~20㎎∕L高锰酸钾溶液浸浴15~20分钟。
由于规格大小、天气状况不同,药浴时,注意观察鱼体反应,一旦出现异常反应,应及时放回原池;3、春季水温回升,为防止藻类过量繁殖,保持水质优良,可定期用0.2~0.5㎎∕L二氧化氯全池泼洒。
也可用15ppm~20ppm生石灰定期泼洒,以改善和调节水质。
通过水质调节,可以极为有效地抑制锚头蚤排卵及幼虫在无节幼体和桡足幼体阶段蜕皮,从而切断其生活史,最终达到消灭锚头蚤的目的。
三、锚头蚤病治疗:1、在池塘养殖草鱼过程中,若发现草鱼体上寄生有锚头蚤,在3、4月份用10~20㎎∕L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病鱼15~20分钟,或用90%晶体敌百虫溶液全池泼洒,每立方米水体用药0.3~0.5克,连续2次可治愈。
注意每次用完药后,冲入适量新水,可以有效降低已经从鱼体上脱落但并未死亡锚头蚤的侵袭能力,同时缓解因用药对草鱼长时间的刺激。
鱼类锚头鳋病的九种治疗方法
鱼类锚头鳋病的九种治疗方法锚头鳋属于寄生桡足类,对鱼类危害很大。
常见的锚头鳋有多态锚头鳋、鲤鱼锚头鳋、草鱼锚头鳋和四球锚头鳋四种。
锚头鳋在当年幼鱼或成鱼体上都能寄生,它是以头部钻入寄主的肌肉或鳞片下,胸腹则裸露于寄主体外。
在锚头鳋寄生的部位,肉眼可见针状的病原体。
如果锚头鳋在鱼体长时间寄生后,虫体表面常有原生动物及藻类附生,肉眼观察好像一束灰色的棉絮。
被锚头鳋寄生的鱼,发病初期表现为急躁不安,食欲减退,继而逐渐消瘦,游动迟缓,直至死亡。
鱼体上被多态锚头鳋寄生的部位,其周围组织发炎、红肿,有因溢血而出现的红斑;被草鱼锚头鳋和鲤鱼锚头鳋寄生的部位,可看到靠近虫体的一块鳞片被“蛀”成缺口,色泽变淡,在虫体寄生处亦出现充血的红斑,但一般不肿大成瘤。
对鱼类锚头鳋病,除在投放鱼种前,每亩水面每米水深用生石灰150公斤,带水清塘进行预防外,还可采取以下九种方法进行治疗。
一、若发现放养的鱼种寄生有锚头鳋,则要先用10×10-6~20×10-6的高锰酸钾液浸洗1.5~2小时后再放养。
?二、若在饲养期间发病,可用0.3×10-6~0.5×10-6的90%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杀灭锚头鳋幼虫。
如鱼体感染的锚头鳋多为“童虫”时,可在半个月内连续施药2次;多为“壮虫”时施药1次;“老虫”则可以不施药。
?三、在患病鱼池中,按每亩池水每米水深施发酵过的猪粪或牛粪400公斤,有较好疗效。
四、每亩鱼池用松树叶10~15公斤扎成5~6捆,插挂在放有食物周围的水中,或将松树叶捣碎、浸汁后全池泼洒。
五、按每亩池水每米水深用新鲜猪半草150~250公斤浸泡在池中。
如果进排水方便,治疗时可先将池水排出,只留30厘米深的水,再将35~40公斤新鲜猪半草投放水中。
六、每亩鱼池每米水深投喂酒糟100~150公斤,3~7天即可见效。
七、每亩鱼池平均每1.3~1.7米水深,每天用猪血5公斤与豆渣或花生饼(浸泡磨碎的)拌和后全池泼洒投喂,连喂3天。
鳗鱼寄生虫病害的检查与诊断
二 、检 查 方 法
先注意病鳗 的外观情况 :体表黏液分泌多寡 ?体表和
鳍条上有无小 白点?肌 肉是否 凹凸不平 ?或 肉眼可见 寄生虫的存在等异常现 象的出现 。体表检查之后 ,将 鳃囊剪开,注意鳃的色 泽,黏液 多少 ,有无 白点、瘤 块之 存在 ,鳃 丝末端 是否 肿大 发 白及 是 否有异物 存
眼无法判断 。取鳃丝 、鳍条 、体表和 口腔黏液置于载 玻片上,采用水浸片法于显微镜下镜检 ,便 可确诊 。 5 小瓜 虫病 由小瓜虫 寄生而引起的疾病 ,病原 . 是小瓜虫 ,寄生在鳗鱼 的体表 、鳃 、鳍条等 ,肉眼可 见 白色 小包囊 ,也称 白点病 。取鳃丝 、鳍 条 、体表 的
确定 的疾 病 ,应 进行镜检 。依据病鳗 所呈现 的变 化 , 结合病原检查 ( 包括病原体及寄生强度) 肉眼检查相 与 互配合 ,使初 步诊断更有科学依据 ,更准 确。 2 结 合鳗 鱼池 塘 养殖 的各 种条 件 ,如水 温 、水 . 质 、溶 氧 量 、p 值 、氨氮 等理 化 因子 ;留意 以往鳗 H
在。
2 镜检有关器官 肉眼外表检查之后,进入解 剖 .
检查 。 由于病鳗 的发病部位 一般常见于皮 肤 、肌 肉、
鳃 及 鳔 ,故 主 要 介 绍 这 四 个 部 位 ,余 者请 参 照 上述 进
行。 Βιβλιοθήκη 1 现场观 察 .在条件 许可 的情 况下应察看 现场 ,
并测量鳗 池 中的水温 及 p 值 、溶解氧 、氨氮 等 ,观 H 察水色 、水源 和鳗鱼 活动与死鳗 的情况 ,了解发病 的 经过及 已采取的措施等。详 细记录 以备作 为确诊 时参
查 , 更可 确 诊 。
一
放 在培养 皿 中 ,置于 解剖 镜下 检 查 。或取 鳔 中黏液 等 ,于显微镜下镜检 。
水产养殖常见鱼病的分析诊断表
调查询问在诊断某种疾病之前,首先向渔农询问,了解其水源情况、养殖品种及密度、往年的发病史、用过何种药物,使用药物的浓度和次数、效果怎样,调查中应注意,病鱼是陆续少量死亡还是死亡有明显的高峰期,前者应考虑是寄生虫侵袭的可能,而后者可能是暴发性传染疾病。
2、现场观察现场观察也是诊断鱼病的重要环节,现场观察的内容包括水质状态、水产养殖动物在水中的表现、池塘的大小、水深、底质及周围环境以及发病后采取的防治措施等。
(1)了解水质变化了解水体的透明度、肥瘦情况、酸碱度、溶氧、氨氮、亚硝酸盐、有无农田工业和生活污水的流水等因素,这些因素都可引起养殖鱼类疾病的发生甚至死亡。
(2)观察水产养殖动物在水中的活动观察濒死养殖动物的游动情况和体色的改变等特征。
鱼病的发生分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
急性型鱼病,有的表现出血等症状,有的外表与正常鱼区别不大,但一经出现死亡,死亡率就会急剧上升,常在短期内出现死亡高峰。
慢性型鱼病,病鱼体色变黑,游动缓慢,死亡率缓慢上升。
有些鱼病,病鱼一旦离开水体或死亡之后,一些典型症状会看不见,对确诊造成困难,如白头白嘴病,鱼体在水中躁动不安,上窜下跳,有时急剧狂游,出现此情况一是因为寄生虫侵袭,二是水中含有有毒物质,若是前者,鱼可能慢慢死亡,若是后原因,则往往突然大批死亡。
还有一种情况鱼浮头,开增氧机也不下去,可能是亚硝酸盐中毒所致。
3、鱼体检查通过询问和现场调查,对于鱼病发生的外部环境有了一些了解,对某些鱼病可能会做出诊断。
但对于大多数鱼病要做出正确的诊断,则主要靠鱼体检查。
检查的病鱼最好是濒死的或刚死未腐烂的病鱼。
检查应由表及里、先目检、后用生物显微镜镜检。
不好确定的疾病还可通过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检测。
(1)目检目检是检查鱼病的主要方法之一,有些鱼病通过肉眼就可确定,象水霉病及一些大型寄生虫病等,有些可借助症状诊断。
一般来讲,病毒性鱼病往往鳃盖眼眶以及肌肉和肠道充血;细菌性鱼病表现为局部充血、发炎、脓肿、腐烂、鳍条基部充血、蛀鳍、竖鳞等症状;寄生虫性鱼病常见症状为体表黏液增多、出血、有点状或块状孢囊等症状。
毛首线虫病
猪毛首线虫:成虫和虫卵(河南科技学院刘俊伟)
毛首线虫阴门,绵羊毛首线虫雌虫(动医073-6,动医081-2)
猪毛首线虫:成虫,雌虫,雄虫,交合刺和交合刺鞘,虫卵
在寄生部位的鞭虫扫描电镜照片
人毛首线虫和绵羊毛首线虫雌虫
三.生活史
感染动物:猪,人,野猪和猴。 寄生部位:猪的盲肠。 生活史:简单,直接发育。
猪毛首线虫病:仔猪顽固性腹泻(河南科技学院刘俊伟)
二.病原
猪毛尾线虫(T.suis)
别名:猪鞭虫,猪毛首线虫 部位:猪的盲肠。 形态:乳白色,前部细长,深陷于黏膜,为食道部(列细 胞体型,长度占虫体的2/3),后部短粗,游离于肠腔,外观 极似马鞭,故称鞭虫。 雄虫:长20~52mm,尾部卷曲,泄殖孔开口于虫体末端, 有1根交合刺,有鞘。 雌虫:长39~53mm,尾端直,肛门开口于虫体末端,阴 门位于虫体粗细两部交界处。 虫卵:棕黄色,腰鼓形,卵壳厚,两端有透明的卵塞,新 鲜虫卵内含1个卵细胞。大小约(52~61)微米×(27~30) 微米。
寄生于肠道的猪鞭虫
五.临床表现
1.症状
轻度感染:间歇性腹泻,轻度贫血,生长发育缓慢。 严重感染:食欲减退,消瘦,贫血,顽固性腹泻,粪便中 含有黏液、血液和肠黏膜。
2.病变
盲肠和结肠发生慢性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症。 肠黏膜增厚,被覆黏液,或发生出血性坏死、水肿和溃疡。 肠腔内有多量虫体寄生。有时出现结节。
成虫盲肠,交配产卵,5000个/d→随粪排出温度、湿度, 3周(33℃,22d)→感染性虫卵饲料,饮水→猪小肠后部孵 出→第一期幼虫钻入肠黏膜发育,第8d后→肠腔→盲肠和 结肠固着黏膜,第30~40d→成虫(4~5月)。
猪毛首线虫生活史
四.流行特点
1.感染来源 病猪和带虫猪,粪便中含有大量虫卵。 2.传播途径:消化道。 3.易感动物:猪,人,野猪和猴。
鱼类常见病虫害的分类
鱼类病虫害的分类——八百洞庭曾宪义一、鱼类原虫病:鱼类原虫病指的是由原生动物中的一些种类所引起的疾病。
常见的有:鳃隐鞭虫病、车轮虫病、斜管虫病、粘孢子虫病及小瓜虫病等。
二、鱼类蠕虫病:因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中的一些种类所引起的鱼病,称鱼类蠕虫病,如:指环虫病,三代虫病,复口吸虫病,舌状涤虫病等。
三、鱼类甲壳动物病此病有中华鳋病、锚头鳋病、鲺病、鱼怪病等。
病鱼的检查一:鱼体的肉眼检查鱼体的肉眼检查,简称目检。
在实际中,目检是检查鱼病的主要方法之一。
目检可以观察到病原体侵袭机体后机体表现出的各种症状,对于某些症状表现明显的疾病,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凭借经验即可作出初步诊断。
另外,一些大型病原体如较大的寄生虫,肉跟也可观察到。
一般病毒性和细菌性鱼病,通常表现出充血、发炎、腐烂、脓肿、蛀鳍、竖鳞等。
鱼类致病病毒和致病菌的确定,需要较为复杂的设备和具有专业技术的人员鉴定,同时,致病菌的培养和鉴定也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在实际中,通常是排除寄生虫类鱼病后,根据病鱼表现出的症状,大致确定为某种类型的鱼病。
寄生虫引起的鱼病,常表现出粘液过多、出血、羽点状或块状的孢囊等,根据寄生部位和所引起的症状不同,有的凭肉眼即可作出较为准确的诊断。
对鱼体的检查,主要检查体表、鳃、内脏三部分。
检查顺序和方法如下:1、体表:将病鱼置于白搪瓷盘中,按顺序从嘴、头部、鳃部、体表、鳍条仔细观察。
寄生于体表的线虫、锚头鳋、鱼鲺、钩介幼虫、水霉等大型病原体,很容易被观察确定。
但很多用肉眼看不出来的小型病原体,则主要根据表现出来的症状加以辨别,口丝虫、车轮虫、斜管虫、三代虫等引起的病状,一般会分泌大量粘液,有时微带污泥,或者是嘴、头以及鳍条末端腐烂,但鳍条基部一般不充血。
疖疮病则表现为病变部位发炎、脓肿。
白皮病病变部位发白,粘液少,用手摸有粗糙感。
复口吸虫表现出眼球混浊,后期出现白内障。
但有些病症,如鳍条基部充血和蛀鳍,则都是赤皮病、肠炎、烂鳃病以及其他一些细菌性鱼病的病症之一;大量的车轮虫、斜管虫、小瓜虫、指环虫等寄生虫寄生于鱼的体表或鳃上,同样都会刺激鱼体分泌较多的粘液。
观赏鱼33种常见疾病及治疗。
十一、水肿—腹水。(气单胞菌和其他各种细菌)
(一)、感染的迹象。 鱼的肚子变得肿胀,有时伴有溃疡。眼睛突出或者凹陷。鳞片时常竖起,形成“松果”状外观。
(二)、感染详述。 各种各样的细菌,尤其是气单胞菌,引起水肿。病毒也能与这种疾病联合系起来。由于对心脏和血管造成了伤害,因此在鱼的腹部有带血点的流体形成,有时在眼睛后面形成。可能出现溃疡,受侵害的鱼通常很快死亡。
观赏鱼常见疾病及治疗
一、锚头虫。(锚头鳋)
(一)、感染的迹象。 雌锚头虫,它们是寄生虫,当它们粘在鱼体上时,根据它们蠕虫关的外观很容易被辨认出来。春季在身体自由端有两个大约3毫米的卵囊形成时,它们最大长度达到大约20毫米。
(二)、感染详述。 尽管锚头虫的名字很普通,但是它们根本不是虫子而是微小的叫做桡足类的甲壳动物。和大多数甲壳动物一样,它们的成熟要经过几个幼虫期。春季从卵孵化出来的第一幼虫自由游动,直到它们发现一个合适的寄主并使自己贴在鳃上。一旦贴上,它们就进入不游动期。一次卵化出的幼虫里的雄性使雌性受精并停止寄生状态。然后交配过的雄性又使自己贴在寄主鱼身上并发育成蠕虫状态的寄生虫。雌性在春季排卵,之后它们可能死亡或继续产几次卵。寄生虫死亡时,留在鱼皮肤和肌肉上的洞可能造成第二次感染,由此鱼类不能痊愈。
六、柱状病—棉绒病。(柱状屈挠杆菌,以前认为是柱状软骨球菌)被错误地称做口真菌病
(一)、感染的迹象。 皮肤上形成发灰的白色的膜,尤其是在头部区域。但是也在鳍、鳃上和身体上形成。常常伴有白色的细丝出现。随着病 情的发展,身体可能形成溃疡,鳍破损,嘴唇和头的前部可能被侵噬掉。
鳜鱼养殖常见病害防治技术
江西农业学报2006,18(3):162~163Acta Agricuhturae Jiangxi鳜鱼养殖常见病害防治技术马贵华1,胡新元2(1.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江西南昌330200;2.南昌鄱阳湖翘嘴鳜原种场,江西南昌330001)摘要:介绍了鳜鱼养殖生产中常见且危害较大的一些病害及防治方法,并建议慎用晶体敌百虫来防治鳜鱼的一些疾病。
关键词:鳜鱼;病害防治;传染性病害;侵染性病害中图分类号:S94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581(2006)03-0162-02鳜鱼(Siniperca chuatsi),又名翘嘴鳜、季花鱼、桂鱼等,属鲈形目、脂科、鳜属(Siniperca)。
以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而深受消费者的欢迎,也为养殖户带来了极高的经济效益。
但是,随着鳜鱼养殖技术和生产规模的不断发展,鳜鱼疾病的发生已成为发展养殖的“瓶颈”之一。
如在养殖生产过程中不注重鳜鱼病害的防治,常常会由于发生病害而造成鳜鱼大批死亡,造成极大的损失。
我们在长期从事水产动物疾病学教学与研究以及生产实践工作中积累并总结了一些鳜鱼养殖生产中常见病害的诊断与防治技术,以期作为同仁的参考。
!"传染性疾病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一些主要养殖地区鳜鱼传染性疾病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导致的经济损失达数亿元,严重阻碍了鳜鱼养殖的正常发展[1]。
其中,以鳜鱼的暴发性传染病最为严重。
1.1 暴发性传染病病原体:主要由大型球状彩虹病毒[2]感染所引起。
症状特点:病鱼口腔周围、鳃盖、鳍条基部和尾柄处充血,有的病鱼眼球突出或有蛀鳍现象;大部分病鱼鳃、肝脏发白,内脏器官充血,特别是胃部有块状充血,伴有腹水,肠内充满黄色黏液,往往与寄生虫及细菌交叉感染。
流行情况:本病发生于单养鳜鱼池中,主要发生于鱼种和成鱼养殖阶段,大多呈急性流行,传染性强,发病率在50%左右,死亡率可达50%~90%。
流行高峰期江西省为7~9月,广东为5~10月,流行水温为20~30C,主要危害10cm以上的鳜鱼种。
锚头蚤(俗称锚头虫)
锚头蚤(俗称锚头虫)锚头蚤(俗称锚头虫), 属节肢动物甲壳类的一种, 虫体细长,分头、胸、腹三部分。
头部有背、腹角各一对,略呈锚形,故此得名。
锚头蚤个体较大,用肉眼可看到,易寄生在锦鲤腹部或鳍的根部,锚头蚤寄生部位的鱼鳞,会坚立起来或发红,所以很容易判别。
水温低时,锚头蚤会潜入鱼鳞下过冬,当水温达到大约15?时,就开始孳生。
因此,春季和秋季是锚头蚤的繁殖期。
锚头蚤只有雌虫才寄生在鱼体上,长约1厘米。
虫体的后端,带有1对卵囊。
头部分有叉状两角,似船锚,故此而得。
锚头蚤在水中一年四季均有,夏秋季较多。
此虫对观赏鱼危害较大。
锚头鳋病又称“针虫病”、“铁锚虫病”、“蓑衣虫病”。
病原体是由甲壳动物桡足类锚头鳋侵入鱼种而引起的体外疾病。
一般雌虫寄生鱼体,雄虫基本不寄生,营自由生活。
症状:病鱼大量寄生锚头鳋时呈现急燥不安,食欲不旺。
每年4,10月为此病流行季节,急性感染鱼种每尾可高达数十条,短期会大量死亡;慢性感染,鱼体消瘦,慢慢死亡,如鱼种每尾感染15条以上,则病愈后可有一年以上的免疫力。
一、锚头鳋种类我国淡水鱼寄生的锚头鳋常见危害较大的有以下三种: 1、多态锚头鳋(Lernaea Pdymorpha),寄生于鲢、鳙、团头鲂。
2、鲤锚头鳋(L.cyprinacea),寄生于鲤、鲫、鲢、鳙、乌鳢、泥鳅和蝌蚪等。
3、鲩锚头鳋(L.ctenopharyngodontis),寄生于草鱼。
二、锚头鳋三种形态的防治方法锚头鳋寄生鱼种后,随着发育的过程,可分为“童虫”、“壮虫”、“老虫” 三个阶段形态。
1、“童虫”体细如发,白色透明、无卵囊。
肉眼要仔细观察才能看到,一,3天后便可发育为“壮虫”。
以“童虫”为主,鱼种急性感染,防治方法在半般 2个月内用0.2,,0.5ppm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连续2次可治愈。
2、“壮虫”体粗壮透明,手触之可竖起,肉眼可看到黑色肠管蠕动,体后挂 1对绿色的卵囊。
以“壮虫”感染为主,则需用药1次即可。
如何预防淡水鱼锚头蚤病
如何预防淡水鱼锚头蚤病淡水鱼锚头蚤病的症状发病初期。
病鱼呈现急躁不安、食欲减退。
如大量寄生于口腔引起病鱼不能摄食,继而鱼体消瘦。
游泳迟缓,6-7厘米长的鱼种患病后还可以引起鱼体畸形、弯曲。
失去平衡。
由于锚头蚤以头角钻入寄主组织内。
引起周围组织红肿发炎,裸露在外的虫体后半部体表常有累枝虫和藻类、水霉菌等附生。
当严重感染时,鱼体好像披着蓑衣。
故有“蓑衣病”之称。
锚头蚤大量寄生在鳗鱼口腔可引起口不能关闭,不能摄食而死亡。
锚头蚤寄生在鲢、鳙鱼等鳞片较小的皮肤。
可引起起周围组织红肿发炎,形成石榴子般的红斑、红点。
寄生在草鱼、鲤鱼等披有较大鳞片的鱼的皮肤上。
寄生部位的鳞片被“ 蛀成缺口。
鳞片的色泽较淡。
在虫体寄生处也出现充血的红斑。
但肿胀一般不明显锚头蚤的头部钻入肌肉组织。
可引起慢性增生性炎症。
在伤口与外界相通的部分又带有溃烂性质。
在虫体寄主组织之间充满渗出液且有红细胞渗出,包在渗出液之外的为纤维化了的寄主坏死组织。
在坏死组织层之外,有肿胀充水的细胞层及鳞片状的增生层,在鳞片排列的细胞间,可见纤维细胞在增生层与正常肌组织之间充满密集的白细胞,其中间或可见新生的肉芽组织。
淡水鱼锚头蚤病的简介锚头蚤病又称针虫病、铁锚虫病、蓑衣虫病,是由甲壳动物桡足类锚头蚤侵入鱼体而引起的体外疾病。
一般雌虫寄生鱼体,雄虫基本不寄生。
病鱼大量寄生锚头蚤时会焦躁不安,食欲不振。
每年 4 -10月为该病流行季节。
急性感染时每尾鱼种可侵入数十条,短期内会大量死鱼。
慢性感染时,鱼体消瘦,慢慢死亡。
如每尾鱼种感染 l5条以上,病愈后可有一年以上的免疫力。
锚头蚤寄生在鱼的鳃盖、皮肤、鳍条基部、眼、口腔、尾鳍等处。
只有雌性成虫才营永久性寄生生活,无节幼体营自由生活。
挠足幼体营暂时性寄生生活。
在水温12℃-33℃之间锚头蚤均可繁殖。
水温20℃-25℃为流行季节。
此病在国内外均有流行。
我国淡水鱼寄生的锚头蚤危害较大的有以下三种:1.多态锚头蚤:寄生于鲢、鳙、团头鲂。
鲈鱼养殖技术及饲料
鲈鱼养殖技术及饲料一、生活习性1、暖水性:鲈鱼是暖水性鱼类,生存临界水温1~36℃,摄食临界水温5~32℃,最适生长水温23~28℃,水温低于1℃或高于36℃时死亡,水温低于5℃或高于32℃时停止摄食。
2、肉食性:鲈鱼是肉食性鱼类,捕食凶猛且贪食,一次摄食量可达体重的5~12%,白天常潜伏在水底,夜晚活动、觅食,主要以小型鱼类、虾类、底栖动物、水生昆虫等为食。
3、广盐性:鲈鱼是广盐性鱼类,喜栖息于河口咸淡水中,也能生活在淡水或海水中,幼鱼一般在海水中孵化,再溯河而上到咸淡水交汇的河口生活,最后进入淡水中生长肥育。
二、养殖条件1、鱼塘:鲈鱼养殖塘附近要有干净的水源,湖水、溪水、井水等均可,池深2~25米,水深1~1.5米,进、排水口须设防逃网,鱼塘周边还要种上水浮莲、水葫芦等水生植物。
2、水质:鲈鱼养殖离不开优质的水质,其一是定期换水,每次换水量要达30%以上,其二是定时增氧,高温、闷热天气全天都要开增氧机,其三是定期消毒,以防发生病虫害。
3、饲料:鲈鱼饲料以小杂鱼、虾类等活物为主,摄食旺季投饵量6~10%,摄食淡季投饵量3~4%,鲜活饲料不足时亦可投喂野杂鱼肉、大豆粉、花生粉等做成的人工配合饵料。
三、养殖技术1、池塘建设:鲈鱼养殖池塘不宜过大,以1~5亩为宜,底质首选沙壤土,池底平坦并略向排水口倾斜,水深1.5米以上,排灌水系统完善,水源充足、无污染且水质良好,池塘注水前干塘曝晒,放苗前10~15天先放水10厘米,每亩施生石灰80~100公斤,隔天加漂白粉5公斤化水全池泼洒。
2、种苗放养:鲈鱼苗必须淡化、驯化后才能放入成鱼池,建议等鲈鱼苗种长至10厘米时放养,这样鞥提高鱼苗成活率,放养时规格力求整齐以免相互残食,放养密度以每亩2500~3500尾为宜,放苗时可搭配大规格鳙鱼40尾、鲢鱼20尾、彭泽鲫200尾,这样可充分利用水体并有利于调节水质。
3、饲料投喂:鲈鱼是肉食性鱼类,主要以小鱼、虾类、水生昆虫等为食,人工养殖时可投喂鱼糜或冰鲜小杂鱼、野杂鱼肉块等,前期鱼体较小时可按鱼体重8~15%投喂,每天投喂3~5次,后期随鱼体长大可按鱼体重的3~5%投喂,每天投喂2次,具体投喂量要根据鲈鱼的生长情况灵活调整。
七彩神仙鱼常见疾病及其防治
七彩神仙鱼常见疾病及其防治(一)水霉病' ~" F5 Y; _$ o) `1.症状% k$ F, H- M( n水霉病又称白毛病、肤霉病。
病鱼身体或鳍条上有灰白色的絮状菌丝,严重时菌丝厚密,有时菌丝着生处有伤口或溃烂出现。
七彩神仙鱼游动迟缓,食欲减退,直至死亡。
鱼卵出现水霉病时,在卵表面覆盖一层白色絮状的菌丝。
* a5 i2 v' x5 B! l! C; M2.水霉病一般由水霉菌引起,属于真菌性疾病。
水霉菌在低水温的环境下面会迅速繁殖,但在混浊的水体内,即使水温也滋生。
由于水霉菌要寄生在无生命物体上,所以只有鱼体体表组织受到损伤时,才会附着在受伤部位上,而不会附着在健康的鱼体上。
除了一般的外伤,常见锚头蚤进入鱼体后,其入侵口特别容易受到水霉菌的侵袭。
所以,在饲养过程中,如果七彩神仙鱼有受伤,应尽快在其伤口上涂药。
3.治疗方法①加强饲养管理,防止鱼体受伤。
②治疗个体时,用0.1%~0.3的孔雀石绿水溶液吐沫伤口长有水霉的地方。
. \" R. p' l. W, I/ H③患有水霉病的鱼可用浓度为0.3%的食盐溶液浸泡,连续3天,直到病情好转。
④市售治疗水霉病的药物,按照使用说明施药即可。
1o% Y' ~8 O N5 |(二)小瓜虫病" U9 _' D9 t' J1 P1.症状0 d9 x2 A# ?+ x:_3 f( }7 D小瓜虫病也称白点病。
七彩神仙鱼发病初期在胸鳍和身上出现小白点,且迅速向全身蔓延。
后期鱼体表面犹如覆盖一层白色薄膜,体表粘液增多,体色暗淡,鱼体消瘦,游动缓慢,常群集于水族箱的角落或岩石处不断磨蹭,试图摆脱寄生虫。
如果小瓜虫寄生在七彩神仙鱼的鳃内,则致使其无法呼吸,即使是大鱼也会很快死亡。
2.病原及感染# t$ {% U3 H- s- ?0 P# f小瓜虫病的病原体是多子小瓜虫的纤毛虫,属于寄生虫病。
小瓜虫是一种很常见的寄生虫,繁殖适宜水温为15~25°C,当水温降到10°C以下或升到28°C 以上时,小瓜虫将停止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