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问题及负面效应3
网络新闻传播的负效应及应对措施
网络新闻传播的负效应及应对措施作者:赵鹏来源:《新媒体研究》 2017年第4期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技术在新闻媒体行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有效推动了新闻事业的发展,大大增强了新闻传播的效果。
但是,网络工具的使用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同时加上新闻媒体管理不完善,直接导致网络新闻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一定的问题,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如虚假新闻、恶意炒作、低俗化内容。
如果不能够有效控制这些负面影响,就会产生一系列问题,影响网络新闻公信力和权威性。
关键词网络新闻传播;负效应;应对措施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04-0018-02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闻事业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时机。
互联网给新闻传播提供了更新的载体,使新闻传播的公信力大大提升。
但是,在网络新闻传播发展的过程中,既有便利和动力,也会受到网络技术自身发展的因素,而出现一些负面影响。
一些虚假新闻和低俗化内容的出现,导致网络事业健康发展受到影响。
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应该注重加强对于网络新闻传播的负效应进行研究和分析,提出应对措施,切实为网络新闻传播的健康发展创设良好的条件。
1 网络新闻的特征1.1 实时性实时性是网络新闻的重要特性。
对于新闻事件来说,报道时间越迅速,就可以让公众最快了解新闻信息。
网络新闻对于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来说是一种冲击,很好地实现了网络与公众之间的有效互动。
在网络新闻传播中,我们能够看到许多丰富多彩和形态各异的新闻,正是因为有网络新闻传播的存在,才使得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护。
实效性作为网络新闻的生命,是网络新闻更好发展的坚实基础。
1.2 多元化互联网为人与人、不同国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
网络新闻传播的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满足了不同阶层对于新闻种类的需求,又可以在短时间内吸引大量人群的关注度,这些群体对于网络新闻的关注又很好地促进了网络新闻的发展。
人们在对于某些新闻产生反应的同时,就会使世界一体化的数据连接出现变化。
网络的弊端和不足
网络的弊端和不足:一、网络因不受现实的制约,在网络中的随意性很强,各种可能都有发生。
二,上网的人是鱼龙混杂,良莠难分,什么人都有,心态各异。
在网络聊天中,有的人信誓旦旦地撒着弥天大谎,以满足他(她)的虚荣心。
有的人为讨好异性的欢心口吐莲花,巧舌如簧;有的人污言秽语,俗不可耐,形同畜类;更有的人巧设骗局,暗藏祸心,以卑鄙的手段某财劫色……三、有的人上网的时间短,没有经验,思想单纯,心理准备不到位,心理防线让人一攻既破。
四、网络的监控力度不够完善,对各种违法乱纪的坏人打击不力,让他们有可乘之机,在网上散布一些垃圾信息,龌龊的画面及不文明的图象。
五、对一些游戏的制作商和销售商政府及相关单位没有较完善的监管制度和切实有效的打击力度,有的游戏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伤害等等。
六、有些人利用网络对人身进行攻击、漫骂、侮辱,发泄不满,制造对他人的恶劣影响。
七、好多中学生把网络当作了逃避现实的方式,为他们逃课提供了借口,以至于沉溺于虚拟的世界,危害了身体,甚至连心理都扭曲变态了。
八、网吧是许多犯罪的滋生地,很多善良的孩子就是从这里一步一步走向违法乱纪的。
在这里学会了撒谎、吸烟、喝酒、交异性朋友,甚至诈骗、勒索、偷盗。
疏远了和父母的亲情,和朋友的健康的友情,葬送了自己的前途命运,也破灭了亲人的希望。
成为危害社会的一大毒瘤。
对心理和身体都未完全定型的中学生来说,光课本上的知识就应付不过来了,哪有时间上网来扩大知识面呢?使自控能力差的同学沉溺网中,不能自拔,花费大量时间上网,从而影响学习成绩。
2.网络良莠并存,容易接触不良网页,如色情、暴力等。
又因为学生常常容易受人影响、自控能力差、分辨能力弱,他们常常会因为网上不良内容而走上犯罪道路。
3.长时间上网容易造成大脑缺氧,从而造成精神萎靡、眼睛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容易造成近视。
4.一些长期长时间上网的学生容易产生孤独症,整天沉溺于幻想中脱离现实,而当他真正面对社会和人群的时候,就会因为想像和距离的问题产生退缩感,不敢正常与人沟通。
舆情处置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舆情处置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一、舆情处置存在的问题1. 信息量巨大:随着社交媒体和网络的普及,舆情信息的爆发式增长给舆情处置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大量的信息涌入,舆情处置人员很难及时捕捉到重要信息,导致无法做出准确的反应。
2. 信息真伪难辨:网络上泛滥着各种虚假信息和谣言,这让舆情处置变得更加困难。
虚假信息通常通过夸大、歪曲事实以及造谣传播,一旦被认可并引起公众关注,就会对组织或企业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正确判断真伪,并有效进行处置,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资源。
3. 多渠道传播:不同于传统媒体单一渠道的传播方式,现代社交媒体让舆情在多个平台上迅速传播。
从微博到微信、从贴吧到论坛等等,每个平台都有独特的用户群体和特点。
这样多维度多角度的传播模式让组织或企业很难掌握全局和有效应对。
4. 用户参与度高:互联网时代的优势在于信息传播的双向性和用户参与度的高。
用户可以通过评论、分享、转发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对舆情处置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对于负面言论的处理,需要权衡用户言论自由和言辞过激带来的不良后果,需要更加细致入微地进行处理。
5. 专业知识缺乏:在舆情处置中,一些组织或企业可能缺乏足够专业知识。
舆情需要针对不同行业领域的问题制定相应策略,对于新兴媒体平台和技术工具也需要掌握才能更好地进行处置。
因此,组织或企业需要培养更多专业人士以应对舆情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二、舆情处置面临的困难1. 时间压力:舆情往往需要实时反应和快速回应,在短时间内做出决策。
然而,在信息量巨大且传播速度极快的互联网时代,要想及时捕捉并快速评估舆情信息是一项巨大挑战。
处理一个个突发事件所需耗费时间精力,也增加了舆情处置人员的工作压力。
2. 组织协调难度:在组织内部,舆情涉及到多个部门的协同合作。
涉及到公关、法律、媒体等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需要各个部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和协调。
然而,由于规模庞大以及信息传递的延迟性和不准确性等原因,组织协调难度提高,进而影响了舆情处置效果。
“网红”现象原因分析、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网红”现象原因分析、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近年来,从山东的“大衣哥”“拉面哥”,到江西的“小马云”、上海街头的“流浪大师”等,“网红”现象盛行,既带来了一些正向效应,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危机,亟需重视和警惕火红背后的隐患问题,防止过度消费、过度狂欢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原因分析一是受众需求多元化。
随着大数据、新媒体的发展渗透,信息传播成本大幅降低,受众参与度大幅提高,各种短视频直播平台如火如荼,为“网红”崛起创造了条件。
“网红”在媒介平台传播的内容琳琅满目、五光十色,满足了大众休闲娱乐的需求。
但传播的内容也潜藏着消极不健康的因素,如拜金主义、拜物主义等,以及过多追求“悦耳悦目”消磨受众积极健康的思想感情。
二是媒介炒作功利化。
“网红”背后往往存在众多利益群体,是商业时代的产物。
各类媒介集团利用消费者猎奇、猎新心理,通过“新、奇、特”等方式,让“草根”一夜成名,继而通过赚取广告、赞助和投资等获得巨大商业利益。
在名利的催化下,“网红”孵化公司、培训班、推手、营销公司等应运而生,形成以炒作、起哄、围观等为技巧的新职业,影响网络文化发展。
三是监管方式单一化。
当前,对互联网视听节目的监管以法律和行政手段为主,方式较为单一,市场意识不足,经济手段较少。
虽颁布了《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等相关法律,但对迅猛发展的网络及伴随而生的众多问题,通过技术手段净化网络空间的落实效力不足,缺乏针对性的制裁措施和相应的法律支持,存在监管疏漏、效率不高等问题。
自媒体信息传播快速、便捷、低门槛等特点导致“网红”行业鱼龙混杂,管理难度较大。
二、存在问题一是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
积极正面的“网红”可对青少年的成长发挥榜样作用,如傅园慧凭借“洪荒之力”跨界爆红,交警同志热心服务获得无数点赞,其善良美好感动着整个社会,代表着时代的核心价值。
但一些依靠哗众取宠的不良言行或暴力色情等内容博得关注的负能量“网红”,则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成长的黄金阶段,对网络环境信息的复杂性和虚幻性辨别能力和自主选择能力不强,极易被网络社会构筑起来的假象所迷惑,一定程度上影响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
浅谈网络媒体的负面效应及对策研究
[ 关键词】网络 网络媒体 负面效应 媒体
一 、
互联 网 信息
前 言
校,团体对学生等个体等相关网络应 用的培训监管 ; 3 网站监 ( 1
网络 的快 速 发展 ,使 得信 息 的采 集 、传 播 的 速 度 和规 模 达 到 管 网吧管理 。微观包括 :网络 内容 、网络游戏及规则 、网民个
缺 失 .所 以 ,必 须 采 取 措施 加 以改 进 。
总之 净化网络环境 , 通过促进社会成员对 网络内容的了解 . 网络媒体是传播新 闻信息的一个新媒体 也是增强社会方方 参与互动 .从而推进社会 和谐 ,和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使政府
面 面 沟通 的一 个 新 渠 道 .更 是 我们 思 想 文化 领 域 的一 个 新 阵 地 。 部门能更好的管理网络媒体 .能引导 网络单位按照法律 、法规来 它 有 传 统 媒 体 不 可 替 代 的 独 特 作 用 。 网络 媒 体 如 果 能 够 趋 利 避 依法经营 自己的网站 .有效的利用网络资源 ,对网络媒体的负面
了空前 的水平 .实现了全球的信息共享与交互 ,它也 已经成为信 人的分类管理等 ,本文通过分析得 出,首先要掌握网络媒体和网 息社会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网络传播克服 了传统的时间与空间 民的交流过程详细状况 ,再在此基础上.制订相关对策 .提出发 的障碍 . 使世界更进一步的链接 为一体 . 但是 . 汹涌而来的信 息, 挥主流 网站和积极 内容的引导作用 .流水不腐 .户枢不 蠹,再通 使得网络媒体 的负面效应已经显现 .前一阵的 艳照 门 事件只 过编制 过 滤 软件 的方法来加以管理 ,使网络媒体的负面效应 是其中的一个例子而已 。目前 .国内外针对媒体所显现 出来的负 降 到 最 低 。 面效应 .都已经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除了对相关的责任人进行 了 处罚外 .还制订 了相关的管理条例 .如 :《 互联 网信息服务管理 三、解决的难题及注意的问题
网络传播的负面效应研究
V0l_l2 No.2
黄 河 科技 大 学 学报
JOURNAL OF HUANGHE S&T UNIVERSⅡlY
2010年 3月
M 8/".2010
· 新 闻传播与编辑学研 究 ·
网络 传 播 的 负 面 效 应 研 究
尧 雪莲 ,李艳 杰
(黄河科技 学院,河南 郑 州 450006)
极力兜售强奸 、卖 淫 、嫖娼 、淫 乱 等 内容 ,污染 社会 环 的点击率,只要能引起受众注意、抓住受众眼球的信
境和受众视听 ,违反伦理纲常 。
息,各个网站的“把关人”便会放低标准 ,为这类信息
互联 网是 一个 由无 数局 域 网联结起 来 的世界 性 放行。在网络传播中,越是淡化“把关人”角色 ,就越
的 、巨大的多媒体 信息 资源 库 ,存 储 了大量 信息 。但 能达到传播的 目的。这样 ,当“把关人 ”放低信息进入
是 ,在海量 的网络信息 中,同质化 的信 息太多 ,人 们搜 标 准时 ,就会 有人 利用 这一点 来 发布 虚假 信息 ,传 播
集信 息时就会 像 大海捞 针一 样 ,浪 费大 量 时间 ,而 且 色情 。
染 ,或者会严重浪费人们 的时间 ,或者会误 导人 。
正是 由于这些 “把关人 ”对信息进行 了严 格的把关 ,才
色情信息是当今危害最大 的一种信息污染。这 能使媒介正常地履行教育社 会的功能 。但 是 ,网络传
类信息力求迎合 受众 的“低 级趣 味 ”和 “庸 俗心 理 ”, 播削弱 了“把关人 ”的作用 ,一方 面为 了增加 网络媒体
的效应 ,冲击 和破坏 着 已有 的传播秩序 。伴随汹涌 而 大大增 加。
新媒体传播中“蝴蝶效应”产生的具体原因及应对措施研究
新媒体传播中“蝴蝶效应”产生的具体原因及应对措施研究新媒体传播中,我们经常听到一个词“蝴蝶效应”。
所谓蝴蝶效应,是指微小变化可能会引起重大的连锁反应,就像蝴蝶扇动翅膀可能引起飓风一样。
在新媒体传播中,蝴蝶效应的产生是很常见的。
本文将从具体原因和应对措施两个角度对新媒体传播中蝴蝶效应进行研究。
一、产生原因1. 媒体的多端口传播新媒体传播相较于传统媒体,其特点就是多端口传播。
一条消息,可以通过微信、微博、抖音等多个平台进行传播,这样会带来信息传递的重复和重复转发、分享。
当一条消息在多个平台被不同的人转发后,信息的扩散速度将变得飞快,并且还会出现由于不同平台的特性和不同人的观点和理解,导致信息内容不同,甚至信息被篡改的情况,从而造成信息的虚假和误导。
2.网络舆论的爆发性传播新媒体传播具有瞬时性和爆发性,一旦网络舆论形成,就会在短时间内呈现爆发式传播,特别是当一些话题涉及到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热点话题时,更容易引发舆论热潮,从而形成蝴蝶效应。
有时候一条微博或一篇文章可以引发全国人民的热议,引起重大反响。
3.网络传播的匿名性网络传播的匿名性也是蝴蝶效应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许多人在网络上可以隐匿自己,把网络看成了一个随意言论和发泄情感的场所。
这种网络匿名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言论的自由和用户吐槽的欲望,但也让网络传播出现了一些恶意言论,甚至是人身攻击等行为,这些恶意信息的传播可能会导致负面影响和蝴蝶效应的产生。
二、应对措施1.建立健全信息审核机制建立健全信息审核机制是预防新媒体传播蝴蝶效应的有效方法。
在新媒体平台上,一旦出现虚假信息,需要及时鉴别并加以制止。
可以考虑建立“双核相冲”机制,即由平台公司自行运作审核机制,同时配合政府管理部门采取监管措施,并要求企业和个人为其发布的内容负责。
2. 提高网民素质在现代社会,网络已成为人们的一大信息来源,而网民的素质则成了新媒体传播中重要的因素。
在提高网民素质方面,可以在教育领域增加对信息素养和媒体素养的设岗和考试,并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加强对言论自由的引导和规范。
网络新闻媒体新闻传播伦理失范的表现及其社会负面影响
3、危害受众的身心健康与财产安全(虚假广告),影响整个网络道德环 境,不代表正确的舆论导向,影响新闻媒体形象在公众心中的设立,不利于 新闻事业的持续发展。
4、新闻媒体的道德缺失助长了道德虚无主义,部分网络媒体放弃或规避 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人的媒体责任,淡化道德意识。媒体价值导向也对其他 行业道德规范造成威胁,在新闻媒体影响下使得其他行业职业规范道德解构 。
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新闻报道专业化标准模糊。媒体内部没有建 立完善的奖惩机制。erence
加多宝发起#多谢行动#,在微博上与网络大V@作业本进行了一条关于“烧烤” 的互动,被指侮辱革命先烈,遭到众多媒体、组织与网友集体讨伐。网友认为:“ 加多宝找作业本这样曾经侮辱先烈的自媒体账号做网络营销不合适。为了逐利,难 道底线都可以不要吗?这样的营销是可耻的”。有媒体微博评论指出,企业的营销 策划,不可以违背核心价值,不能挑战社会道德价值底线。4月18日,加多宝授权媒 体发布道歉,称已经删除相关海报,并向网友致歉。
网络新闻媒体新闻传播伦理失范的 表现及其社会负面影响
表现:虚假新闻
新闻内容的失实
preference
2015年10月27日上午,歌唱家于文华发布微博称,曾创作《江姐》《敢问路在何 方》等经典作品的词曲家阎肃,在空军总医院因病逝世。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多家 网站仓促发布和推送了相关新闻。然而,阎家人很快证实,这又是一则名人“被去世 ”的乌龙新闻。有些新闻网站热衷“首发新闻”已到了非理性的地步,它们甚至直接 将“首发率”与编辑的考核挂钩。在这种畸形体制下,很多网站编辑缺少基本的专业 素养,而是时刻想着先于竞争对手发布重大新闻。
一方面网络的匿名性让人们放低了底线,另一方面网络不像传统 媒体有那么多把关人。互联网上的信息很多并不是专业人士发布的, 没有把关人帮助一般用户去过滤。
正负面信息在网络传播中的效应
正负面信息在网络传播中的效应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体,网络成为了极为重要的信息获取渠道。
在网络上,正负面信息的传播速度之快、影响力之广,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
本文从信息传播学角度出发,探讨了正负面信息在网络传播中的效应。
一、正面信息在网络传播中的效应1. 强调正面价值观,提高群众的道德水平正面信息在网络传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观教育作用。
网络上的正能量新闻、公益广告、慈善捐款等正面信息,常常能够激励人们的爱心和善意,提高道德水平。
网络上的正面信息,具有宣传正义、分享真善美的功能,促进人们形成正面价值观,提高公民素质。
2. 增强社会凝聚力,推动积极向上精神风貌在网络传媒环境中,人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正面信息。
正面信息的传播,能够增强社会凝聚力,推动和谐社会、和谐家庭、和谐校园的积极向上精神风貌。
网络上的正面信息,具有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敬业奉献等因素的功能,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负面信息在网络传播中的效应1. 引发社会不安和焦虑,影响个体心理健康负面信息在网络传播中,很容易引起社会不安和焦虑。
这种负面信息往往具有血腥、恐怖、惊悚等特点,会对社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同时,负面信息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使人们感到害怕和无助,从而影响到个体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状态。
2. 引发社会的恐慌和谣言,扰乱社会秩序负面信息通常易于引发社会的恐慌和谣言,扰乱社会秩序。
一旦负面信息在网络上被大肆传播,往往会引发更多的谣言和恐慌,然后可能会进一步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妨碍社会稳定。
三、结论正负面信息都会在网络传播中对社会产生影响,但从整体来看,正面信息的作用显然要大于负面信息。
正面信息能引发人们的爱心和善意,提高道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负面信息则可能引发社会的恐慌和谣言,扰乱社会秩序。
因此,在网络传播中,我们要通过不断的宣传正面信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共同创造美好的明天。
网络新闻媒体新闻传播伦理失范的表现以及其社会负面影响
原因解析
抢发乌龙新闻,首先暴露了一些新闻网站把关不严的问题。为何传统媒体出 现乌龙新闻的概率相对要小很多,一个重要原因是传统媒体有更完善的“把关” 机制,有很多道防范新闻失实的关口。但一些新媒体、网络媒体为了“抢新 闻”,简化了审核、把关的流程,因此容易让假新闻蒙混过关。
其次, 新闻公关成本也是造成该现象的原因之一。相对于传统纸媒、电视新 闻而言,在发出虚假新闻后,新媒体直接删除文稿的处理成本是很低的,编辑 人员承担的责任减少,使各类网络媒体轻视新闻的基本原则。
新闻报道对个体缺乏尊重对普通生命的尊重。国内媒体对“网红” 蜂拥而至,追捧、热议、观望、跟风者更是比比皆是。网络媒体的推 波助澜,使极端的思想变得愈发扭曲。
媒体在新的形势下追求经济利益无可厚非。遗憾的是,正是由于 片面追求短暂的经济效益,有些媒体一味迎合大众的猎奇心理,趋俗 弃雅。最后结果是,经济利益驱动下一些媒体将传播的出发点基于点 击率、收视率、发行量的提升,而不是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传媒功能。
新闻自律及新闻他律机制的缺位在一个健全的市场经济与法治社 会里,职业的自律及他律意识都是极为重要的两种规范力量。就新闻 媒体报道而言,记者在从事新闻传播活动时,按照一定的职业准则控 制或约束自己的行为,真实、公正、不带偏见和私利地从多方面对发 生的事情进行报道,以对社会负责、对公众负责,这是记者高度自律 的表现。
原因分析
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缺失。新闻工作者新闻理想动摇,自控力较差, 没有坚持新闻道德操守。
媒体过度市场化。新闻媒体在市场化浪潮冲击下逐利趋向日益强烈, 而采编人员的待遇、收入结构、社会地位都发生了明显变化,特别是在 当前许多媒体经营收入不断下滑的情况下,采编人员收入与新闻单位效 益直接挂钩,更加使得媒体和从业人员的驱利行为日趋严重。
关于网络传播和网络谣言的调研报告
关于网络传播和网络谣言的调研报告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传播已经成为信息传递的重要渠道。
然而,与之相伴的网络谣言也日益泛滥,给社会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为了深入了解网络传播和网络谣言的现状,我们进行了此次调研。
一、网络传播的特点与优势网络传播具有以下显著特点和优势:1、信息传播速度快在网络环境中,信息能够以极快的速度传播。
一条新闻或消息可以在瞬间传遍全球,让人们能够迅速获取最新的资讯。
2、传播范围广网络突破了地域限制,使得信息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无论身处何地,只要有网络连接,就能接收到来自各地的信息。
3、互动性强网络传播不再是单向的信息推送,而是用户之间可以相互交流、评论和分享,形成了强大的互动效应。
4、信息容量大网络能够承载海量的信息,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信息需求。
二、网络谣言的产生与传播机制网络谣言的产生通常有以下几个原因:1、信息不对称当某些事件的真相不明确或信息不完整时,容易给谣言的产生提供土壤。
2、利益驱动一些人为了谋取个人或团体的利益,故意制造和传播谣言,以达到某种目的。
3、公众焦虑和恐慌在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或社会热点问题时,公众的焦虑和恐慌情绪可能导致对信息的误判和谣言的传播。
网络谣言的传播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1、社交媒体平台如微信、微博等,用户可以快速转发信息,使得谣言迅速扩散。
2、网络论坛和社区在这些地方,人们交流频繁,谣言容易在讨论中传播开来。
3、自媒体账号一些自媒体为了吸引流量,不经核实就传播谣言。
三、网络谣言的危害网络谣言带来的危害不可小觑:1、扰乱社会秩序例如,关于突发公共事件的谣言可能引发公众恐慌,影响社会的正常运转。
2、损害个人或组织声誉不实的谣言可能会对个人的名誉造成损害,也可能给企业等组织带来经济损失。
3、破坏社会信任大量谣言的存在会降低公众对网络信息的信任度,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四、应对网络谣言的措施为了有效应对网络谣言,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信息公开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及时、准确地发布权威信息,减少信息不对称,从源头上遏制谣言的产生。
网络舆情的传播效应舆情对社会的影响力
网络舆情的传播效应舆情对社会的影响力网络舆情是指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各类信息,包括新闻、评论、观点等。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舆情在当今社会具有极大的传播效应和影响力。
本文将探讨网络舆情的传播效应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力。
一、网络舆情的传播效应1.速度快:网络舆情传播的速度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
只需点击发布按钮,信息瞬间传播到全球范围内。
这使得重要事件迅速引起关注和讨论,揭示了社会问题的敏感和抵制。
2.传播广泛:互联网的无国界性使得网络舆情的影响超越地理范围。
信息在不同平台上不断传递和转发,满足了人们获取信息和表达观点的需求。
网络舆情能够涉及各个社会群体,创造出巨大的影响力。
3.信息多样性:网络舆情的传播渠道多样,包括社交媒体、新闻门户网站、论坛等。
人们可以在不同的平台上获取各种观点和意见。
这使得网络舆情不仅能够传播信息,还能够促进多元化的思想碰撞和交流。
二、舆情对社会的影响力1.舆论引导:网络舆情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可以引导公众的舆论。
一篇热门的网络文章、一则引人注目的视频都可能成为热点话题,引发公众对某种观点的关注和辩论。
有时候,舆情甚至能够影响政策制定和社会进步。
2.社会事件处理:网络舆情对于社会事件的处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表达对社会问题的不满,推动有关方面采取行动。
网络舆情有助于监督社会事件的发展,加强对不公正行为的抵制。
3.企业声誉管理:网络舆情对企业的声誉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则负面舆情可能会严重损害企业的形象和利益。
因此,企业需要密切关注网络舆情的传播,及时回应和处理负面事件,维护自身的品牌形象。
4.社会风气改变:网络舆情对社会风气的改变起着推动作用。
有些网络事件能够引发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深度思考和讨论,激发社会进步的动力。
通过网络舆情,人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社会现象,推动社会思潮的变革。
结语网络舆情具有传播快、广泛、多样的特点,对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
它不仅引导公众舆论,促进社会事件的处理,而且对企业声誉和社会风气具有深远的影响。
网络传播的负面影响--
LOGO
网络传播的信息安全与负面效应
感谢您的关注!
LOGO
LOGO
网络传播的优势
• 1信息多元化: • 2表现形式立体化: • 3传播互动化:
网络信息中运用了flash、视频、 音频等多媒体技术,这些技术 不像网络上单一的flash、视频、 音频等形式那样,而是通过组合的应用配以精彩的 内容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感观刺激和互动 参与的欲望,这是单一的技术表现形式所不能比拟的 也是网络信息对读者的吸引力所在。
LOGO
垃圾网页
LOGO
使人际关系疏远
• 随着互联网对人们生活的日益渗透,当人们感觉 通过互联网的沟通 像“地球村”一样便捷的同时 ,互联网给人们带来的社会距离却在逐渐增大。 长期生活在网络社会中的人习惯于通过网络获取 信息和解决问题,反而会使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变 淡,在现实社会中的沟通遇到障碍。
LOGO
形成网络暴力
• 人们通过网络可以宣泄自己的压力和不满,但是 也容易产生污蔑辱骂人身攻击的不良行径。一旦 这种不良行径得到网络的助推力,很容易 升级成 网络力行为。因网上言论不和而争吵导致双方人 身伤害的事情曾有发生。网络人肉搜索等行为在 揭示了一些丑恶现象的同时也可能被别有用心的 人利用做出危害社会的事情。
网络新闻以互联网为基础, 借助先进的传输技术, 信息传播的双向互动,是网络传播的 在新闻传播内容、形式、 本质特征和社会意义的集中所在。 结构及便于阅读等方面, 报纸、广播、电视作为本世纪内的主体传媒, 都很好地发挥了新闻宣传的舆论导向作用, 恰恰在这方面相形见绌。 收到了较强的立体化的新闻传播效果。
LOGO
导致上网成瘾
• 由于长期上网会使人 对网络产生一种依赖 ,久而久之便会成瘾 。有的人沉溺网络连 续几天甚至十几天不 出网吧半步。尤其是 一些自控能力比较弱 的中学生,一旦沉溺 网络往往不能自拔, 导致情绪低落,食欲 不振,精神空虚,学 业荒废。
谈谈网络对青少年负面影响的看法
谈谈网络对青少年负面影响的看法,和解决这一问题的建议1、对于青少年“三观”形成构成潜在威胁。
青少年很容易在网络上接触到资本主义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思想处于极度矛盾、混乱中,其人生观、价值观极易发生倾斜,从而滋生全盘西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崇洋媚外等不良思潮。
2、网络改变了青年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及生活方式。
青少年在网上公开、坦白地发表观点意见,要求平等对话,对青少年工作者的权威性提出挑战,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往往不能达到预期。
同时,上网使青少年容易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存方式,集体意识淡薄,个人自由主义思潮泛滥。
3、信息垃圾弱化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意识。
有关专家调查,网上信息47%与色情有关,六成左右的青少年在网上无意中接触到黄色信息。
还有一些非法组织或个人也在网上发布扰乱政治经济的黑色信息,蛊惑青少年。
这种信息垃圾将弱化青少年思想道德意识,污染青少年心灵,误导青少年行为。
4、网络的隐蔽性,导致青少年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增多。
一方面,少数青少年浏览黄色和非法网站,利用虚假身份进行恶意交友、聊天。
另一方面网络犯罪增多,例如传播病毒、黑客入侵、通过银行和信用卡盗窃、诈骗等。
这些犯罪主体以青少年为主,大多数动机单纯,有的甚至是为了“好玩”、“过瘾”和“显示才华”。
另外,有关网络的法律制度不健全也给青少年违法犯罪以可乘之机。
对策建议 1.倡导自我节制网络时代更需要具有理性自律和人文关怀双重人格魅力的人,学习者只有认识了这一点,才能充分考虑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科学利用互联网,收拢个人放纵的意志欲求,以理性取代任性,以道德化的网络正常运作取代肆意践踏网络资源的行为。
基于此,教育者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术的同时,还应注重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
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价值观和世界观;重视培养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增强他们的道德敏锐性和道德鉴别力,最终达到使学生能够自觉抵制网络上负面因素的影响和侵蚀的目的,让学生真正成为信息时代需要的人才。
媒介伦理失范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媒介伦理失范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表现及原因分析媒介伦理失范指的是媒体在报道过程中违背了伦理原则或社会道德标准的行为。
在网络新闻传播中,媒介伦理失范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1. 不真实报道:网络新闻传播中存在大量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
由于互联网传播的特点,信息的真实性难以得到保障,新闻机构和记者为了吸引眼球和增加点击率,往往会发布不经核实的消息,甚至恶意捏造事实,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2. 侵犯隐私: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媒体经常无视个人隐私权,公开个人的个人信息和隐私照片、视频等。
虽然涉及到公众利益和新闻报道的范围时,新闻机构可以采用合理的方式报道,但是过度追求独家新闻和轰动效应,忽视了公民权利的保护。
3. 发布负面信息:网络新闻传播中,媒体普遍倾向于报道负面信息。
负面信息能够吸引公众的眼球和兴趣,增加点击量和转发率。
新闻机构和记者往往会以一种偏颇的视角来报道事件,抹黑他人的形象,导致信息不全面和不客观。
造成媒介伦理失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利益驱动:新闻机构面临激烈的竞争,需要依靠点击率和广告收入维持运营。
为了吸引读者的关注,提高点击率,一些不良媒体会采用不正当手段,发布虚假信息和负面报道。
2. 观众需求:网络新闻传播受众广泛,观众对于新闻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
一些新闻机构为了满足观众的好奇心,倾向于报道八卦新闻和负面事件,而忽视了对公众有益的信息。
3. 缺乏监管:网络新闻传播对于互联网行业来说相对较新,管理和监管机制还不完善。
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制裁机制,一些新闻机构和记者可以逃脱法律的制约,从而随意违背媒体伦理原则。
为了避免媒介伦理失范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问题,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媒体伦理教育:新闻机构要加强对记者的伦理教育,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
2. 加强监管和制约机制:建立更完善的法律、制度和监管机制,对于媒体伦理失范的行为进行惩处,维护新闻传媒的良好形象和公信力。
3. 引导公众消费:公众应该提高对新闻的辨别能力,理性对待网络信息,避免盲目相信和信任不实信息。
社交媒体的利与弊
社交媒体的利与弊社交媒体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离不开社交媒体的互动与传播。
然而,虽然社交媒体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影响,但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和负面效应。
本文将就社交媒体的利与弊展开讨论。
一、社交媒体的利1. 促进信息传播与互动:社交媒体的出现加速了信息的传播速度。
无论是新闻、事件还是个人的观点,都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迅速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最新的动态。
同时,社交媒体也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互动渠道,人们可以通过点赞、评论、分享等方式参与话题讨论,增加社交互动的机会。
2. 构建社交网络:社交媒体为人们创造了一个全球化的交流平台,无论时空的距离,都不再是阻碍。
个人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认识新朋友,分享生活点滴,扩大社交圈子。
同时,社交媒体也给建立专业网络提供了便利,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获取行业信息、建立业务合作关系,实现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3. 促进个人与品牌形象塑造:社交媒体为个人和品牌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
通过发布精心制作的内容,个人可以展示自己的才华与专业知识,塑造个人品牌形象;企业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宣传产品与服务,树立品牌形象,吸引潜在客户。
二、社交媒体的弊1. 隐私泄露和信息安全问题:社交媒体使用个人信息较为频繁,一些不法分子可能通过社交媒体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从而引发隐私泄露和信息安全问题。
此外,社交媒体上的互动信息也可能被滥用,给个人和企业带来负面影响。
2. 时间管理困境:社交媒体的使用很容易让人沉迷其中,忽视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事务。
长时间使用社交媒体不仅会耗费时间,还可能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效率降低等问题。
3. 不良信息和虚假信息泛滥:社交媒体上存在大量的不良信息和虚假信息,包括谣言、色情、暴力等不良内容。
人们在使用社交媒体时需要具备辨别真伪的能力,以免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
三、有效利用社交媒体的方法1. 增强信息安全意识:用户应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使用复杂的密码、隐私设置等措施,避免个人信息泄露。
网络负面信息演讲稿范文
今天,我站在这里,非常荣幸能够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个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话题——网络负面信息。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了我们获取知识、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
然而,随着网络的发展,负面信息也如影随形,严重影响了我们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和谐。
在此,我想就网络负面信息的问题发表一些看法。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网络负面信息。
网络负面信息是指那些违背社会公德、损害他人利益、传播虚假信息、恶意攻击他人等有害内容。
这些信息不仅污染了网络环境,更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
近年来,网络负面信息屡见不鲜,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 监管力度不足。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传播负面信息,但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却跟不上技术的发展,导致负面信息难以得到有效遏制。
2. 互联网企业自律意识不强。
一些互联网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忽视了社会责任,对用户上传的内容审核不严,使得负面信息得以传播。
3. 部分网民素质不高。
部分网民缺乏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了追求关注和眼球效应,故意传播负面信息。
面对网络负面信息的泛滥,我们应当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监管。
政府部门要加大对网络负面信息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传播负面信息的不法分子,净化网络环境。
2. 提高互联网企业自律意识。
互联网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加强内容审核,防止负面信息传播。
3. 提高网民素质。
我们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提高网民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
4. 个人防范。
作为网民,我们要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自觉抵制负面信息,做到文明上网、理性表达。
同学们,网络负面信息对我们的影响是深远的。
它不仅损害了我们的身心健康,还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行动起来,共同抵制网络负面信息,为构建一个和谐、清朗的网络空间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让我们携手共进,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网络世界,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网络舆情的传播效果
“墨菲定律”是一种心理学效应,是由 爱德华·墨菲提出的。原句是:如果有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 而其中一种选择方式将导致灾难,则必 定有人会做出这种选择。主要内容: ✓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 ✓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 ✓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 更有可能发生。
6月22日4时30分至6时50分,先后有8辆 运输藤椒的货车到达洪雅收费站,要求免费 出站。收费员称藤椒不在《鲜果农产品品种 目录》(以下简称目录)中,因此无法享受 “绿色通道”的优惠政策。驾驶员向收费站 人员出示了洪雅县农业和畜牧局出具的《鲜 活农产品证明》,表明藤椒属鲜活农产品, 但收费人员仍表示要按规定依法收费。双方 陷入僵持的状态,收费站车辆通行秩序一度 拥堵。之后,双方发生冲突,有人当场受伤。 后经多方协调后,为避免激化矛盾,收费站 按照“未付费”暂行放行该批车辆。事后涉 事一方1万多斤藤椒变质,损失6万余元。
此事迅速引起媒体关注,《中国青年报》、《新京报》、@央视新闻、@ 财经网等均对此事进行了报道,并对事件引发的“是否应将藤椒归为鲜活农 产品”“收费站的处理方式是否合理”等问题进行探讨,有网民追问“谁该 为变质的藤椒埋单”,网上甚至出现了“收费站人员出手打人”的消息。
6月22日21时18分,四川省交通运输厅高速公路管理局官方微博@四川高 速发布消息称,藤椒不在享受绿色通道政策的目录内,因此不适用“绿色通 道”车辆通行费减免政策。关于“收费站人员出手打人”的情况,省高管局 表示,通过调阅监控资料,6月22日11时27分,当事驾驶员 砸碎收费岗亭玻璃,冲进岗亭殴打收费人员,收费人员在被殴打过程中全程 未还手,网传消息不属实。
科技负面效应辨析
科技负面效应辨析科技的发展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效应。
本文将对科技发展中的负面影响进行辨析,探讨其产生原因及可能的解决办法。
1. 社交隔离和沉迷问题科技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之间的交流方式,导致社交隔离的问题日益突出。
人们过度沉迷于社交媒体、网络游戏等科技产品,忽视了真实世界的社交互动。
这不仅使人们与家人和朋友之间的关系变得淡薄,也导致了身体健康问题的增加,如近视、肥胖等。
针对这个问题,一方面,个人应该树立正确的科技使用观念,合理安排科技娱乐时间,并注意与他人的社交互动。
另一方面,社会需要加强科技教育,提高人们的科技素养,培养正确的使用科技产品的意识。
2. 隐私泄露与信息安全问题科技的进步使得个人信息日益易于获取和传播,给隐私安全带来了威胁。
网络骗局、黑客攻击等问题不断涌现,屡屡侵犯人们的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
针对这个问题,政府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
同时,企业和个人也应加强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提高密码和账户的安全性,避免个人信息被不法分子利用。
3. 网络谣言与虚假信息泛滥科技的快速发展使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网络上大量的虚假信息和谣言滥竽充数,给人们的判断和决策带来了误导和困扰。
针对这个问题,网站和社交媒体平台应加强信息审核机制,及时删除虚假信息和谣言。
同时,政府还需要加大对网络谣言的打击力度,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
4. 数字鸿沟的加剧科技的发展使得数字化信息的获取和传播变得更加便捷,但同时也加剧了数字鸿沟问题。
部分地区和人群由于技术水平、设备条件等原因无法享受到科技发展带来的好处,导致社会不平等问题的加剧。
为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应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投入的支持力度,提高数字化设施的普及率。
同时,社会还可以通过捐赠设备、提供培训等方式来缩小数字鸿沟。
5. 自然环境破坏科技的发展也带来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电子垃圾的增加、能源的浪费、化学物质的排放等,都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恶搞在当代中国已成为常见流行文化。
当前流行的权威解构、草根之上、和个性张扬的后现代社会 心理是恶搞产生的生态环境。 现代社会人们追求轻松的个性化消费是恶搞产生的社会心理。 恶搞凸显了网络传播的“娱乐”功能和“经济”功能,从而 得到了消费者和媒介的双重肯定,具备了恶搞文化的消费需 求。 网络平台、数字化技术的廉价易得和网络渠道的畅通无阻为 恶搞文化的制作、发布、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现实可能性。
三 治理对策:
1 加强国际电信合作
2 完善电信普遍服务政策
3 大力发展信息化教育 4 加快中华文化网络化的步伐
第六节
其它网络传播 网络色情犯罪 网络上瘾
第五节 数字鸿沟(信息鸿沟)
一 定义
所谓数字鸿沟,是指世界上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 以及一国内部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 间、企业之间、人群之间,由于信息技术和网络 技术的发展程度、应用水平不同所造成的贫富悬 殊状态。
二 数字鸿沟的危害:
1挤压信息疆域
2妨碍经济发展
3挑战民族文化 4影响社会稳定
二 网络虚假新闻“打假”措施
1 切实完善相关政策规范,用健全严格的法规来 “封杀”造假者。 《关于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的规定》
2000年以来,我国陆续制定、颁布了: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 《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但是目前这些法规在行政处罚方面使用太少。
弗雷德· 科恩(Fred Cohen)
• 科恩是第一个真正通过实践让计 算机病毒具备破坏性的概念具体成形 的人。也正是他的一位教授正式将他 编写的那段程序命名为“病毒 (virus)”。
凯文· 米尼克
罗伯特· 塔潘· 莫里斯(Robert Tappan Morris)
凯文· 鲍尔森
2006年底,我国互联网上大规模爆发“熊猫烧香” 病毒,荼毒了小半个中国互联网。
第二章网络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及负面效应
第一节 网络传播中的个人隐私 一 隐私(Privacy)
是指个人的与社会公共生活无关的、且不愿意为他人知悉 或受他人干扰的私人事项。
隐私权(Right of privacy)
个人隐私权 —— 信息隐私权
姓名、出生年月日、身份证号码、婚姻、家庭、教育、 病历、职业、财务情况、特征、指纹等。
电子邮件地址、通行码(Username及Password) 网际网络通讯协议地址(IP地址)等
二 网络中侵害个人隐私的主要形式
1 对个人隐私不合理的侵害 2 对个人隐私多手再传播
3 对个人信息进行歪曲
网络传播利用现代技术抹杀了公共空间与私人空 间的界限。 在网络文化商业化指向、新媒体喧嚣尘上的娱乐 化和受众窥私欲望的满足中带给被曝露者极大的 伤害。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主任 毛伟
最好限于娱乐范围之内,不要 将政治、历史、文化等严肃的 社会主体作为“恶搞”的对象.
四 网络黑客与病毒犯罪
黑客hacker——一种着迷与某种事物并具有高超 技术的人。
对网络系统入侵者的统称。
• 1983年11月3日,还是南加州大 学在读研究生的弗雷德· 科恩在UNIX 系统下,编写了一个会自动复制并在 计算机间进行传染从而引起系统死机 的小程序。后来,科恩为了证明其理 论而将这些程序以论文发表,从而引 起了轰动。
三 恶搞文化的利与弊
娱乐 释压
侵犯肖像权、名誉权 侵犯著作权、知识产权 与传统文明、社会理念偏离 文化走向浅薄和粗鄙 国家认同感的磨损 民族信仰的危机 对主流文化的冲击
吸引眼球
突出“恶搞”富有创新个性、 轻松幽默的特征和娱乐功能, 使之成为大众文化“大餐”. 防范“恶搞”过度突出反叛的 特征,将其作为攻击他人、反 叛社会的一种工具.
“恶搞文化”又称作Kuso文化,是一种典型的网络亚文化, 最初由日本的游戏界传入台湾,成为台湾BBS网络上一种特殊 的文化,然后再经由网络传到香港继而传入内地。
中国特色的恶搞文化
恶搞文化——指的是对严肃主题加以解构,从而 建构出喜剧或讽刺效果的胡闹娱乐文化。常见形 式是将一些既成话题,节目等改编后再次发布。
三 有效解决措施的探索
1法律本身的建设
2网络伦理道德、网络信用与行业自律体系的构建、 完善
3技术支持体系
第二节 虚假新闻泛滥 一 网络传播虚假新闻事件分析
2007年8月8日,英国《每日电讯报》刊登了一篇 题为《中国威胁实施抛售美元的“核选项”》的文 章。
网络虚假传播严重损害了网络媒体在公众中的公 共形象,削弱了网络新闻的公信力。 网络传播途径的多元,大大加剧了网络传播新闻 的危害性,将给人类及全球交往带来潜在的信任 危机。
二 恶搞文化的特征
1 富有个性,以解构传统、颠覆经典、突出个性、最求 自由为主要特点,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2 幽默风趣,它同肥皂剧一样,具有较强的娱乐功能。 3 讥讽反叛,通过夸张、讽刺、搞笑的风格反应现实问 题,引起社会的关注。 4 富有创意,它以标新立异、突破传统的方式呈现出来, 具有很强的“眼球”吸引力。
制定通过信息网络引导和鼓励全社会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激 励机制。
2 加大造假新闻媒体问责制,强化网络媒体的把关 意识。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热点网络虚假新闻很有可能在网上引起“新闻内爆”。
3 加强对网络编辑、记者的管理,提高其识别虚 假新闻的能力。
第三节 网络恶搞 一 网络恶搞追根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