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孩子的目光》分享摘要
老师要读懂孩子的眼神教育随笔
老师要读懂孩子的眼神教育随笔
在幼儿园工作了二十几年了,见到孩子们最多的要数他们的眼神,闲暇的时候想一下,真的我有很深的感悟。
当孩子们低着头,不敢正视我时,我知道他在自我反省,这时,老师应热心帮他们分清善恶习是非,让孩子心悦诚服。
当孩子目光充满愉快,眉飞色舞时,正是孩子满意如意、享受乐趣的时候,这时老师应与孩子共享快乐。
当孩子眼神无光、昏昏欲睡时,正是孩子对事物没兴趣或十分疲劳时,教师要根据情况,引发兴趣或及时休息。
当孩子目光紧盯着一个物体,这说明孩子对事物十分感兴趣,老师要根据情况,或给予满足,或解决疑惑。
当孩子看着老师脸色,这正是孩子乞求老师表态之时,此刻老师要针对孩子疑难,及时表达自己态度。
一名教师一天中要看到很多很多孩子,但是要用心去感受他们的眼神,及时给孩子以适当的教育,用心捕捉孩子的眼神。
关注孩子
关注孩子,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
别林斯基说:“爱是教育的工具,也是鉴别教育的尺度”。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原动力,教师关爱的目光就是学生心灵的阳光。
常常保持一颗善良的心、悲悯的心、博爱的心,让爱与尊重时刻荡漾在这些容易被“遗忘”的角落。
一、接触“调皮鬼”。
我班有个学生叫张晨,本期刚转入我们班,他学习成绩差,上课时扰乱他人学习,故意去找别人说话,或是发愣走神;下课胡乱打闹,同学间经常闹矛盾,同学们都嫌弃他;不做作业或做作业拖拉,字迹潦草……一时间成了班级有名的“捣蛋鬼”,真让我头痛。
于是,我就找他谈心,希望他在学校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以学习为重,遵守纪律,好好学习,做一名合格的小学生。
但经过几次努力,他仍然毫无长进。
第一学月语数考试成绩都不理想。
看到他不思进取,我的心都快凉了,心想:算了吧,或许他就是那“不可雕的朽木”。
可是,不理他的那几天,他却变本加厉地闹起来!此时,我觉得逃避不了,必须正视现实!我内心一横:我不改变你,誓不罢休!为了有针对性地做工作,我请来家长,进行详细了解,然后再找对策。
原来,张晨的父、母亲常年在家干活,根本无法教育孩子,更谈不上辅导孩子的学习了,只有爷爷和奶奶照顾他的生活。
我知道这些以后,首先设法接近他,清除隔阂,拉近关系。
我说:“你想让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过上好的生活,你现在要努力学习,学到知识,将来考上大学才会找到好的工作,才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你明白吗?”“老师,我的学习不好,能考上大学吗?”“你很聪明,老师相信你只要努力学习成绩一定能赶上来。
”他听了我的话,心中充满了奋发向上的信心。
第二天,他上课就比以前认真多了,双手端端正正放在桌子上,用心地听。
因为学习成绩不太好,对老师的提问常常不能回答上来。
一次提问后,想举的手慢慢地露出桌面,一会又低下了头,犹豫地把手放在了桌子上,那焦急不安的样子被我看到眼里。
刚树立起的信心眼看又要失去了,我抓住时机,及时鼓励说:“不要怕错,只要敢发表自己的见解就是进步。
关注孩子的目光读后感
关注孩子的目光读后感《关注孩子的目光》是玛丽安娜·摩斯科托(Maria Montessori)的经典著作之一。
这本书以详细的实例和深入的分析,向读者介绍了孩子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阶段和教育原则。
摩斯科托通过自己的丰富教育经验和研究,阐述了“关注孩子的目光”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种有助于儿童全面发展的教育方法。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展开,探讨这本书对我的启发和反思。
首先,这本书引起了我对教育的思考。
它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孩子的目光”,这意味着我们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用他们的眼光看世界。
孩子是与我们不同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成长需求。
如果我们忽视他们的观察和感受,在教育过程中过于强调自己的观点和要求,可能会导致教育效果不佳。
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关注孩子的需求,引导他们发展自己的兴趣和潜能,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其次,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孩子的自主性。
在摩斯科托的教育方法中,她强调孩子的自我发展和主动学习。
她提倡为孩子创造一个自由的环境,让他们自由地选择和探索,从而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创造力。
这与传统的教育模式有所不同,传统教育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灌输和纪律的约束。
然而,摩斯科托认为,孩子应该成为自己学习的主角,教育者的角色是给予他们必要的支持和引导。
这种教育方法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能够主动地参与学习。
再次,这本书提醒我要重视孩子的感受和情感。
在教育中,情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如果我们不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可能会导致他们产生抵触情绪或消极情绪,从而影响学习效果。
摩斯科托指出,孩子的情感状态对他们的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
教育者应该学会倾听和尊重孩子的情感,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
只有在孩子感到安全和被理解的情况下,他们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因此,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是有效教育的必要条件。
此外,这本书还让我认识到孩子在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
摩斯科托详细介绍了孩子的各个发展阶段,包括卧床期、爬行期和行走期。
教育笔记-孩子目光
教育笔记-孩子目光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教育笔记:孩子的目光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人的眼睛去了解他心中所思所想,还可以通过眼睛来进行心灵的沟通。
一年来的幼教生活,使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体会到了许多道理,也渐渐学会了如何去观察、了解幼儿;如何用心去关爱每一个孩子,让他们快乐地成长。
眼睛是孩子们心灵的窗口,每天,我们都会用眼睛来跟孩子沟通、交流,是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眼睛让我忘却了生活中的烦恼;是孩子们充满关心的眼睛让我忘却了一天工作的疲惫;是孩子们快乐的目光让我从困惑中找回自我;是孩子们充满渴望的眼睛成为我前进的动力。
新学期开始了,我以新的面貌,带着新的希望,迎来了我活泼可爱的孩子们。
现在幼儿园的女孩子不多,同事们都羡慕我们中一班的女孩子又多又漂亮,我的心里更是美滋滋的。
这个学期从小班调上来一个女孩子杨xx,她有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特别招人喜欢。
有一天,到离园的时间了,孩子们都被爸爸妈妈接走了,幼儿园里只剩下杨xx和小班的几个小朋友。
小班的田老师在小班正和孩子们说些什么,看见杨xx在门口,就招呼杨xx进去,杨xx站在门口,似乎很为难地看了看我,我只是笑着看着她,她又看了看田老师,微微低下了头,没有挪步。
这时,田老师又招呼了她一声,她用求助的眼神看着我,并用小手揉了揉自己的鼻子,我这才知道她是想让我告诉田老师:不是她故意不理田老师,而是她感冒了,想让我帮她说明一下。
我跟田老师说明了原因,杨xx 马上害羞的笑了,多可爱的孩子!孩子身上无小事,在工作中,我们应该全面细致地观察每一个孩子。
眼睛是孩子心灵的窗户,是我们了解孩子的一个窗口。
我们要善于抓住孩子的眼神,了解孩子的心理活动,适时给予正确地帮助,以利于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更有利于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关注孩子的目光
编者的话《关注孩子的目光》是有着30年儿童心理治疗临床经验的佐佐木正美医生,数十年来遍历上百家托儿所、幼儿园、中小学、儿童心理咨询机构、儿童福利院、妇幼保健所等,与众多幼教老师对谈交流,为无数家长讲座培训的经验总结。
这本书在日本由著名的童书出版社福音馆书店出版,已经有16年之久,但迄今在亚马逊家教类图书中还排名第一。
2014年,其中文版由国内知名童书出版品牌的“爱心树童书”推出。
来自北京、山东、浙江、江苏、广东等全国十几个省市的家长们,在读过本书之后,写下了真挚的感受。
在您正在阅读的这本小册子里,我们不仅选摘了书中作者的精彩阐述,还收入了这些家长结合自己育儿经历的体会。
很多父母以为,只要在家里严格管教孩子,就可以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教养的人;以为只要知识丰富了,音乐技能或运动能力突出,就是一个出色的人。
但事实并非如此。
教育不是以强压弱,不是闭关修炼,更不是折腾,教育要让孩子有笑的能力和感恩的心,拥有自我提升与修复的正能量,过上幸福独立的生活。
“好孩子不是听话的孩子”,“满足孩子的需求就是在培养他未来的自立”,“孩子通过和伙伴游戏会学到社会性规则”……认真地读过本书,您一定会和这些家长一样,找到它如此畅销和长销的理由,从中获得启发和帮助,抛却育儿中的焦虑不安。
让我们一起为养育幸福、独立的孩子而努力!1广东深圳 米菲这是一本育儿书,告诉爸爸妈妈们如何培育人格健康的孩子;这是一本心灵治疗书,爸爸妈妈能从中获得抚平育儿焦虑的力量;这也是一本心理解读书,让爸爸妈妈们反思育儿先育己的道理。
当越来越多的父母忙于给孩子灌输知识、提高技能时,佐佐木先生的教诲如一阵清风,他温暖又坚定地告诉大家:请关注孩子的目光,请让孩子在与人的交往中长大,请把育儿当作幸福和快乐的事情。
我每读一章就得掩卷思考,自省多时。
读这本书的感觉,仿佛是倾听一位睿智长者的谆谆教导,这位长者拥有儿童心理学专业知识、丰富的精神科临床经验、研究过大量翔实的案例,更重要的是,他有一颗热爱孩子的心,对家长有一种宽容的态度。
教育笔记孩子目光
教育笔记孩子目光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教育笔记孩子的目光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这是一句历年来传下来,经过反复实践证明的古话。
的确,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眼神中看到他心中的所思所想,可以间接的去了解一个人,还可以通过眼睛与之相沟通交流。
几个月的幼教生活,使我体验到了好多,也渐渐的学会了如何去观察去了解幼儿,如何去用行动关爱每一名孩子。
每当我看到一双双炯炯有神、天真无邪的眼睛望着我时,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他让我从每天的疲倦中清醒,让我从失落中找回自我,让我一次又一次的找回前进的动力。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从他们的目光中,我看到了他们的不解,他们的渴望,他们的关心……
又是一个新学期的开始,我抱着新
的面貌、新的气象、新的可望,再一次迎来了那群活泼天真的孩子们。
刚开学的这周里,上学期经常接的聪聪还不算太适应全托的生活,有时会悄悄的留下那不算坚强的眼泪。
而这时我便会走到他身边对他说一些鼓励和安慰之类的话语,而他也很听话懂事,马上就会像一个男子汉一样收起自己懦弱的眼泪,用那天真的眼神望着我,每次都是……好像要和我说些什么,而我也明白他那眼神背后的语言
工作中我们要全面观查幼儿,包括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一点一滴,尤其是不要忽略对孩子眼神的观察。
就像上面提到的那句话一样,“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他是我们了解一个幼儿内心世界的突破点。
我们可以从每个人的眼神中看到他们的所思所想所行,可以更近一步的去了解他们,呵护他们,并给予他们新的希望,更有利于根据每个幼儿对他们进行教育,设置符合他们的发展目标,为孩子更健康的成长提供有力的客观条
件。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幼儿园老师教育笔记《孩子的目光》
幼儿园老师教育笔记《孩子的目光》
教育笔记:孩子的目光
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看一个人的眼睛就能看到他的心灵。
真的,我每天都面对这一双双晶亮的眼睛,我试图透过这些眼睛看到一个个不同的世界,我努力的读懂他们的语言。
那天活动《猜猜我有多爱你》中,孩子们都在把对妈妈的爱用语言、用动作表现出来,一双双小手高高举起。
在这其中我看到了这样的目光mdash;mdash;流露出也想说的神情,始终注视着我,仿佛在说我也爱妈妈,让我说说好吗。
是玮玮,这个平时默默无语的孩子,尽管今天他依然没有勇敢的举起手臂,但那眼睛分明在恳求我。
我轻轻拍拍他请他来说,他似乎没有想到,但还是走到录音机前说出了对妈妈大大的长长的爱。
那一刻,我看到他微笑的眼睛,多么快乐,多么骄傲。
还有萱萱,每当她努力吃完自己那一份午餐后,总是用充满期待的目光停留在我眼中,我知道她需要鼓励;玥玥总是拘谨的参加活动,于是我多给他一些笑意,和他开个小玩笑,那时他的眼里充满阳光,害羞的笑起来;玮玮总是低头回答我的问题,我也尽量低下头和他交谈,寻找他的捉摸不定的眼睛,盼望他能够勇敢的正视大家;当孩子发生争吵,我看到他们眼里的委屈、抗议,我提醒自己要谨慎判断;当孩子做错事情,我看到他们眼里的胆怯、不安,我告诉自己要平静对待。
每个孩子的目光都流露着他们的心事,那一定隐藏了许多许多我原本并不知道的心事。
我必须认真的看,仔细的读,然后用心的解答。
那么,我真的就能和每个孩子用眼神交谈了。
1。
将关注的目光给孩子
将关注的目光给孩子临西县玉兰实验学校孙晓霞上午听了河北师大第一幼儿园园长孔淑丽老师的讲座,虽然手不停的记笔记,脑子不停地思考,但丝毫没有觉得累,全身被一种收获知识的兴奋感包围着,学习并快乐着,收获并满足着。
主要有以下三点体会:一、更新理念,关注幼儿的需要。
幼儿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具有完整的人格和尊严,他们的生理和心理水平不如成年人成熟,知识经验也不及成人丰富,但他们的自我意识已有了很好的发展,他们也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渴望得到别人的爱、关注和赞赏。
幼儿的需要作为幼儿心理发展的动力,在幼儿心理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极其重要,我们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绝不可忽视其巨大的教育价值。
我们的一切教育行为都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孩子的特点,关注并敏感地察觉幼儿的需要,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使其在宽松的环境中全面发展。
二、转变角色,让孩子当学习的主人。
幼儿是教育的对象,更是能动发展的人。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我们的“教”是为幼儿的“学”服务的,关注幼儿的实际需要远比关注课程本身的系统性和有序性重要的多。
因此,教师就要转变角色,让孩子做学习、生活的主人。
培养幼儿广泛的兴趣,使幼儿能积极的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各方面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教师要善于观察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并不遗余力地带着孩子挖掘与拓展下去。
对幼儿共有的兴趣点动心去研究,挖掘其教育价值,引发幼儿的学习动机,促进幼儿主动发展,使幼儿得到生动活泼、主动有效的发展,逐步实现做学习的主人。
三、允许幼儿犯错误。
孩子是在不断地犯错中成长的。
幼儿年龄小,正处于成长发展阶段,所以犯错误是很正常的,我们要允许孩子犯错误。
允许孩子犯错误就是我们所说的要宽容孩子的过错,允许幼儿尝试错误、改正错误,不要让孩子因犯错就觉得自己不好,我们需要教他们从错误中学习,并在适当的时候承担起弥补自己错误的责任。
孩子不断犯错的过程,其实是不断改正错误、完善方法的过程,吃一堑长一智。
孩子的目光
孩子的目光“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这是一句历年来传下来,经过反复实践证明的古话。
的确,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眼神中看到他心中的所思所想,可以通过眼神间接的了解一个人,还可以通过眼睛与之沟通交流。
两年的幼教生活,使我体验到了好多,也渐渐的学会了如何去观察去了解幼儿,如何去用行动关爱每一名孩子。
每当我看到一双双炯炯有神、天真无邪的眼睛望着我时,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他让我从每天的疲倦中清醒,让我从失落中找回自我,让我一次又一次的找回前进的动力。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从他们的目光中,我看到了他们的不解,他们的渴望,他们的关心……这学期,我抱着新的面貌、新的气象、新的渴望,迎来了这群活泼天真的孩子们。
刚开学的这几周里,我班的双胞胎兄弟还不算太适应日托的生活,有时会悄悄的留下那不算坚强的眼泪。
而这时我便会走到他们身边对他们说一些鼓励和安慰之类的话语,而他们也很听话懂事,马上就会像一个男子汉一样收起自己懦弱的眼泪,用那天真的眼神望着我,每次都是……好像要和我说些什么,而我也明白他那眼神背后的语言。
那天他见到我就高兴的对我说:“韩老师,今天我妈妈早点来接我。
”我会意的笑了笑,对他使劲的点了点头,示意“嗯,一定会早来的。
”半天过去了,都到了晚上睡觉洗脚的时间了,他们的妈妈还没有来。
我也渐渐的感到他们那企盼而又兴奋的眼神也悄悄的爬上了一份焦虑。
看着他们……看着他们那蕴含着复杂心情的眼神,我的心头不免也悄悄的生出了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但是我并没有过多的去打搅他们,只是在远处默默的用一双关爱的眼神去望着他,远远的投去关心的话语。
当我快给孩子们脱掉衣服的时候,我听到了一声熟悉而又带着喜悦的声音“老师,我妈妈来接我了”。
我随着声源抬起头,看到的是他们那双高兴的眼睛,我们互相对视了一会儿,但就是那“一会”我体会了很多……很多。
我很欣慰,很欣喜,也很高兴,因为我从它的话语从它的眼神中看到了他们对我的信任,看到了他们的喜悦,看到了我在他们心目中所占的分量。
《关注孩子目光》分享摘要
苏昆G0711Dora妈去年我有幸获得了爱心树童书《关注孩子的目光》的试读机会,比大家早一步读到了这本育儿宝典。
很喜欢看这类有大量实例的育儿书,比那些空洞的理论型育儿书更能让人引起共鸣。
相信也有不少家长已经读过这本书了,欢迎大家在分享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疑义,分享自己的心得。
没有读过这本书的家长,也希望通过这次分享能给大家一些启示,有一些收获。
lixin各位家长好,我是爱心树童书的总编辑李昕《关注孩子的目光》在出版前,本群的若干家长进行了试读,特别感谢给我发来了真心的读后感我们常说“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了以后孩子的升学工作,家长们操碎了心。
让孩子学这学那,培养孩子很多技能,很多家长无奈地表示不得不跟风。
我也是个妈妈,我特别理解家长朋友的焦虑,我自己也身处这样的大环境中。
但我也想说,有些问题并不是我们跟风跟潮就能迎刃而解的,我们做家长的最大的希望就是孩子以后能够幸福、独立地生活,但如果我们不把握住教育孩子的根本,就算孩子学再多技能,也是没多大帮助的。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一部对我深有启发、读之恨晚的家教书——《关注孩子的目光》。
我的一位同事最近正在看这本书,她说孩子现在快6岁了,感觉要是早点看这本书就好了。
是的,作为家长,越早看到这本书越幸运。
这本书的作者佐佐木正美,是日本的一位有三十多年经验的儿童精神科临床医生,治疗儿童的身心疾病,生理医学和心理学都要精通的。
这本书是他在数十年来遍历上百家托儿所、幼儿园、中小学、儿童心理咨询机构、儿童福利院、妇幼保健所等,与众多幼教老师对谈交流,为无数家长讲座培训的经验总结。
我挑几条跟大家着重分享。
一、一辈子的人格根基在幼年时代奠定作者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婴幼儿时期相当于建筑物的地基部分,之后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甚至研究生、留学阶段等,则相当于健在地基上的其他部分。
小学和初中好比柱子和地板,高中相当于外部装潢,大学、研究生、留学相当于内部装饰或地毯、家具。
2022《关注孩子的目光》读后感
《关注孩子的目光》读后感
这是一本育儿方面的书,虽然我没有当妈妈,但是看了这本书,我也在想我以后当妈妈了会怎么去做。
这本书是日本的儿童精神医学专家--佐佐木正美先生演讲内容的结集,他强调了婴幼儿时期育儿的重要性。
中间有一篇是“过渡期待会成为孩子自由成长的障碍”,讲的是父母总是一边爱孩子,一边把自己的期待、愿望强加到孩子的身上,形成一种过度的期待,孩子会觉得父母是一种压力和负担,不仅是父母还是老师过多的期待和干涉,往往会阻碍孩子的自主性、主体性的发展,成为孩子不能自立的原因。
不知道大家会不会有那样的情况,就是当班上某个孩子哪一个方面没有达到自己想象中的样子时,很着急,这样带给孩子的只会是更加得不自信,要学会去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性。
为人父母也好,作为幼儿老师也好,要经常问问自己:如果我是孩子,希望大人怎么和我说话呢?希望大人怎么对待我呢?如果我是孩子,我会不会因为有我这样的父母或者老师而庆幸、而骄傲?当我们进行角色转换时,自然会以孩子的目光来观察自己、审视自己。
这时,我们会发现自己还有许多要改进的地方这样做,是对自己的警示和鞭策,使自己在对孩子实施教育时,多一份睿智、少一份盲目。
推荐给大家这本书,不管是作为父母带自己的孩子,还是作为老师,都会获得一定的启发和帮助,抛开育儿中的焦虑。
关注孩子的需求眼神因才施教
眼睛被誉为“心灵之窗户”,当你打开它时,你是否会觉得心旷神怡呢?常常有人会说:“瞧!他(她)的眼睛会说话!”这时,你又会有怎样的想法呢?是头顶上冒出个大问号,是直视他(她)的眼睛,还是傻傻的笑笑。
心灵的窗户在为你工作的同时,是否给你带来快乐与收获呢?仔细端详,让自己好好品味品味这貌似神奇的味道吧。
从孩子的眼神中,我看到了他们的不解,他们的渴望,他们的关心……每当我看到一双双炯炯有神、天真无邪的眼睛望着我时,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他让我从每天的疲惫中清醒,让我从失落中找回自我,让我一次又一次的找回前进的动力。
每双眼睛似乎都在对我说:“老师,你看我呀。
”渐渐地和孩子接触久了,我发现:在这双清澈、明亮的双眸中放射出的不仅仅是简单的话语,更是让你永生难忘的段段记忆。
参加工作已有半年多的时间了,对于周围的环境也逐步地适应了,和孩子的相处更是加深了感情,在日积月累的生活中,了解他们的爱好,发现他们的习惯,与他们快乐的度过每一天,已是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但幼儿的表达能力往往由于各种原因,相对程度上有些不同,因此,眼神便重新让我和他们之间建立了沟通的桥梁。
胆小的孩子,不敢和老师多说话,害羞的孩子也不敢和老师多说话,当我走过去问他时,他也只是轻轻的回答。
就拿我们班的一个幼儿来说吧,她胆子很小,从来不和老师说话,上课时总是安静地坐在椅子上看着你,让她回答问题时,声音总是很轻;吃饭时,不声不响地全吃好了,吃不下也就坐在那里一动不动了;睡觉时不会穿脱衣服站在床上不出声,即使上厕所也不会对老师说,一天在叠被子时,发现被子全湿了,问她有没有小便解身上,她只是看着你点点头。
对于这样的孩子,语言的沟通肯定不会很多,能使我们融洽相处的便是这眼神的交流。
至此以后,对于少说话的孩子,我便特别注意他们的眼神,每当她直视我的眼睛时,我便知道她在对我说:“老师,我要上厕所。
”更深一步理解,她是在暗示我,要我记住:午睡时望着我的眼神,意思就是要去厕所,不能忘记,一定要老师先问她。
关注孩子的目光读后感
关注孩子的目光读后感《关注孩子的目光》读后感在读完《关注孩子的目光》这本书后,我的内心像是被投入了一颗小小的石子,泛起了层层涟漪。
书中描述的那些关于孩子的场景和故事,让我不禁想起了自己身边的一个真实例子。
那是我表妹的成长故事,她叫小悠,一个古灵精怪又充满活力的小女孩。
小悠刚上小学的时候,性格特别活泼,整天像只快乐的小鸟,叽叽喳喳说个不停。
但随着学业的逐渐加重,她脸上的笑容似乎一点点在减少。
记得有一次,我去她家做客。
刚进门,就看到她坐在书桌前,小小的肩膀耷拉着,面前摊着一本厚厚的练习册,手里握着笔,却半天没动一下。
我轻声问她:“小悠,怎么啦?”她抬起头,眼睛里满是疲惫和无奈,说:“姐姐,作业太多了,我好累啊。
”那一瞬间,我看到了她眼睛里失去的光芒。
曾经那个一提到出去玩就兴奋得跳起来的小女孩,如今被作业压得喘不过气来。
小悠的妈妈,也就是我的姑姑,是个望女成凤的家长。
她给小悠报了各种辅导班,数学、英语、语文,甚至还有钢琴和舞蹈。
姑姑觉得,只有这样,小悠才能在未来有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有一天晚上,我陪小悠去上钢琴课。
课后,老师指出了小悠的一些错误,姑姑的脸色一下子就变得很难看。
回家的路上,姑姑不停地数落小悠:“你怎么这么不认真?花了这么多钱给你学,你就这种态度?”小悠默默地低着头,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我心疼地拉着小悠的手,感觉到她的手在微微颤抖。
回到家,小悠一声不吭地走进房间,“砰”的一声关上了门。
那一刻,我在想,我们是不是给孩子太多的压力了?我们关注的是他们的成绩、他们的才艺,却很少真正去关注他们内心的感受和需求。
又过了一段时间,小悠的学校组织了一次亲子活动。
那天,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画画。
我发现,小悠在活动中又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她跑啊、跳啊,像从前一样快乐。
而姑姑,在那次活动中,也似乎有所触动。
她看着小悠开心的样子,眼中不再只有对她未来的焦虑,更多了一份温柔和理解。
从那以后,姑姑开始慢慢改变。
她减少了小悠的辅导班,周末会带她去公园散步、玩耍。
关注孩子的目光读后感
关注孩子的目光读后感《关注孩子的目光》读后感在读完《关注孩子的目光》这本书之后,我的内心像是被投入了一颗小石子,泛起了层层涟漪。
书里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案例,都仿佛是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种种不足和疏忽。
其中最让我触动的,是书中对于孩子内心世界细腻入微的洞察和理解。
作者提到,孩子的目光是他们内心世界的窗口,可我们作为家长,常常在忙碌的生活中忽略了这扇窗。
我就想起了自己的孩子,有一次他拿着一幅自己画的画兴冲冲地跑过来给我看。
那是一幅色彩斑斓的画,有蓝色的天空,绿色的草地,还有一个大大的房子,房子前面站着我们一家三口。
他的眼睛里闪烁着期待和兴奋的光芒,急切地等待着我的夸奖。
可当时的我,正忙着处理手头的工作,只是匆匆瞥了一眼,随口说了一句:“嗯,画得不错。
”然后就又继续忙自己的事情了。
我看到他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了,眼神也变得黯淡无光。
那一刻,我其实并没有真正关注到他的目光,没有看到他满心的期待被我无情地浇灭。
还有一次,孩子在学校参加了一场演讲比赛。
比赛结束后,他一脸沮丧地回到家,我问他怎么了,他低着头小声说:“我觉得我表现得不好。
”我当时想都没想就说:“没关系,下次努力就好了。
”说完我就去做饭了。
后来我才知道,那天他在台上紧张得忘词了,觉得特别丢脸。
他回家跟我说的时候,其实是希望我能抱抱他,给他一点安慰和鼓励,而不是一句轻描淡写的“下次努力”。
我没有认真去感受他的失落和难过,没有用关爱的目光给他力量。
这些事情虽然小,但却让我深刻地意识到,我们常常以为给了孩子物质上的满足就是爱,却忽略了他们真正需要的,是我们专注的目光,是我们用心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就像书中说的,孩子的成长是一场无法重来的旅程,我们错过了他们某一刻的目光,可能就错过了走进他们内心世界的机会。
现在想想,孩子每一次取得进步时那充满自豪的目光,每一次犯错后那忐忑不安的目光,每一次受委屈时那满含泪水的目光,我都错过了太多。
我决定从现在开始改变,每天下班回家,我不再只顾着看手机,而是认真地听孩子讲讲学校里的趣事;他做作业的时候,我就在旁边静静地陪着,时不时给他一个鼓励的眼神;周末的时候,我们一起去公园散步,我会看着他在草地上奔跑嬉戏,感受他的快乐。
关注孩子的目光读后感
关注孩子的目光读后感《关注孩子的目光》读后感当我合上《关注孩子的目光》这本书时,心里就像被投入了一颗小石子,泛起了层层涟漪。
这本书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种种不足。
它没有高深莫测的理论,也没有华丽的词藻,有的只是作者对孩子那份真挚而细腻的关注。
在书中,作者提到孩子的每一个细微表情、每一个小动作,都可能是他们内心世界的反映。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小侄子明明。
明明是个特别活泼好动的孩子,每次家庭聚会,他总是满屋子跑,笑声充满了整个房间。
有一次,大家都围坐在一起聊天,明明突然安静了下来,一个人坐在角落里,默默地摆弄着他的玩具车。
我一开始并没有在意,以为他只是玩累了想要自己安静一会儿。
可当我不经意间看向他时,发现他的小脸上满是失落。
我走过去,蹲下身子问他:“明明,怎么啦?”他低着头,小声地说:“大家都在聊天,没人理我。
”那一刻,我才意识到,孩子的内心是多么敏感,他们渴望被关注,哪怕只是一个眼神、一句问候。
还有一次,明明在幼儿园参加画画比赛。
比赛结束后,他兴高采烈地拿着他的画跑来找我,眼睛里闪烁着期待的光芒,说:“姑姑,你看我画的!”我当时正忙着回复工作消息,只是匆匆瞥了一眼,随口说了句:“挺好的,明明真棒!”然后就继续低头看手机。
明明的眼神瞬间黯淡了下去,他默默地转身走开,把画放在一边,不再像刚才那样兴奋。
后来我才知道,为了那幅画,他准备了好久,每天放学回家都认真地练习。
而我的敷衍,让他的努力和期待瞬间落空。
从那以后,我开始更加留意明明的一举一动,试图真正走进他的世界。
我发现,当我用心去关注他,认真倾听他的每一句话,和他一起分享快乐、分担烦恼时,他变得更加开朗和自信了。
比如,有一次我们一起去公园放风筝。
明明一开始怎么也放不起来,急得直跺脚。
我没有像以前那样直接帮他,而是在旁边鼓励他,给他一些小提示。
当风筝终于飞上蓝天的那一刻,明明高兴得又蹦又跳,他紧紧地抱住我,说:“姑姑,谢谢你!”那一刻,我从他的眼神里看到了满满的成就感和对我的依赖。
关注孩子的目光读后感
关注孩子的目光读后感在读完《关注孩子的目光》这本书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书中的观点和案例让我对孩子的成长以及教育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孩子是家庭和社会的未来,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而我们作为家长、教育者,甚至是整个社会,是否真的给予了他们足够的关注和正确的引导呢?书中提到,孩子的目光是最为纯真和直接的。
他们通过目光来探索世界,表达内心的需求和情感。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忽略这些目光。
当孩子满心欢喜地拿着自己的画作给我们看时,我们可能只是匆匆一瞥,随口夸赞一句,而没有真正去欣赏和理解孩子在画中所表达的想法和创造力。
关注孩子的目光,意味着要用心去倾听他们的声音。
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了用成人的思维和标准去衡量孩子的行为和想法,从而忽略了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
比如,当孩子因为害怕黑暗而不敢独自入睡时,我们可能会觉得这是孩子胆小,而没有耐心地去倾听他们内心的恐惧和不安。
关注孩子的目光,还需要我们给予他们足够的信任和尊重。
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
我们不能总是以“为你好”的名义去替他们做决定,而是应该在适当的时候放手,让他们在尝试和错误中成长。
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我们不应该急于批评和指责,而是要相信他们有克服困难的能力,鼓励他们勇敢地去面对。
书中还强调了陪伴的重要性。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我们要抽出时间,陪孩子一起玩耍、学习、阅读,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关爱和支持。
而不是在孩子需要我们的时候,总是以工作忙、没时间为借口而缺席。
同时,关注孩子的目光也要求我们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
孩子就像一面镜子,他们会模仿我们的行为和态度。
如果我们总是抱怨、发脾气,那么孩子也可能会变得消极和易怒。
因此,我们要以身作则,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此外,教育环境对孩子的成长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学校和社会应该为孩子创造一个宽松、和谐、充满关爱的环境,让他们能够自由地发展个性,发挥潜力。
浅析将关注的目光给孩子
每次教学活动结束,教师在说自己的活动设计时,都明显地表达了全面关注幼儿的愿望。
但是,在现场教学活动的时候,我们发现,教师仍然不自觉地把关注的焦点放在自己身上。
例如,为了让发展水平不同的幼儿都能如期完成教学任务。
美术活动中,许多教师都把幼儿作品的讲评放在课后进行。
可是,在调研听课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不按原教学进程进行,又将作品讲评放进了课内,结果讲评的效果极差。
虽然内容安排较满,但是孩子们却无法完成;再者,孩子们已经习惯于在完成作品后开展讲评,此时,你让他放下画笔去听讲评根本做不到。
课后,交换意见才得知:上课的老师怕听课的老师说课不完整,而特意调整的。
教师明知这样的效果不好还继续做,是为了幼儿的需要吗?显然不是。
又如,美术活动,幼儿完成作品后按老师的指令陆续将作品贴在活动室右侧的泡沫板上,并围着作品指指点点。
老师不是适时地进行讲评,而是将泡沫板搬到讲台前,并让幼儿坐回原位听讲评,结果少数幼儿坐在位子上,多数幼儿四散站着,待老师正式讲评开始时,幼儿早已不感兴趣,效果自然是不佳。
老师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听课的教师就坐在讲台后面。
说白了,该老师关注的焦点还是她自己。
例如,分组活动时,教师注意到各个小组的学习进程出现了差异:如有的已完成任务,有的还只完成了一半,有的则刚开了个头……老师的第一个想法就是:任务完不成怎么行呢,我得想办法帮助他们。
于是出现,一些教师直接告诉幼儿怎么做,甚至帮幼儿做。
美术课中,出现教师告诉幼儿怎么画,或是把着孩子的手做画的现象。
每个活动中,都会有一些非常积极的参与者──活动自始至终他们都很投入;还会有些很被动的参与者──老师请他做他动一下,不请他就不动;或者根本不参与──活动自始至终自顾自玩。
所以,我们要特别关注那些没有参与活动的孩子在干什么:他们是在认真地倾听、思考,还是神游在外,或者在很被动地接受。
教师的任务是帮助调动这些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并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如何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活跃的学习活动中来;同时,更多地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幼儿学习的过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昆G0711Dora妈去年我有幸获得了爱心树童书《关注孩子的目光》的试读机会,比大家早一步读到了这本育儿宝典。
很喜欢看这类有大量实例的育儿书,比那些空洞的理论型育儿书更能让人引起共鸣。
相信也有不少家长已经读过这本书了,欢迎大家在分享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疑义,分享自己的心得。
没有读过这本书的家长,也希望通过这次分享能给大家一些启示,有一些收获。
lixin各位家长好,我是爱心树童书的总编辑李昕《关注孩子的目光》在出版前,本群的若干家长进行了试读,特别感谢给我发来了真心的读后感我们常说“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了以后孩子的升学工作,家长们操碎了心。
让孩子学这学那,培养孩子很多技能,很多家长无奈地表示不得不跟风。
我也是个妈妈,我特别理解家长朋友的焦虑,我自己也身处这样的大环境中。
但我也想说,有些问题并不是我们跟风跟潮就能迎刃而解的,我们做家长的最大的希望就是孩子以后能够幸福、独立地生活,但如果我们不把握住教育孩子的根本,就算孩子学再多技能,也是没多大帮助的。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一部对我深有启发、读之恨晚的家教书——《关注孩子的目光》。
我的一位同事最近正在看这本书,她说孩子现在快6岁了,感觉要是早点看这本书就好了。
是的,作为家长,越早看到这本书越幸运。
这本书的作者佐佐木正美,是日本的一位有三十多年经验的儿童精神科临床医生,治疗儿童的身心疾病,生理医学和心理学都要精通的。
这本书是他在数十年来遍历上百家托儿所、幼儿园、中小学、儿童心理咨询机构、儿童福利院、妇幼保健所等,与众多幼教老师对谈交流,为无数家长讲座培训的经验总结。
我挑几条跟大家着重分享。
一、一辈子的人格根基在幼年时代奠定作者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婴幼儿时期相当于建筑物的地基部分,之后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甚至研究生、留学阶段等,则相当于健在地基上的其他部分。
小学和初中好比柱子和地板,高中相当于外部装潢,大学、研究生、留学相当于内部装饰或地毯、家具。
大家可以发现,越是后面的阶段就越容易重新来过。
像地毯、家具可以不断换新。
但停留在人视线中的,总是后面做的这些事情。
“从A大学毕业的”“到B大学留学了”,这些就相当于波斯地毯或瑞典家具,客人看到后会感叹,觉得“真漂亮呀”,但这些随时可以更换。
然而,地基部分从建筑物开始往上建后就看不到了,不会有人掀开地板去看,没人关心这个。
可一旦出问题,我们就知道了地基对建筑的命运起了怎样的决定性作用。
地基不坚固造成的损毁是不可修复的。
如果没在形成人格的幼年时期打下坚实的地基,孩子长大成人后就会有很多问题。
我们现在能看到很多问题大人或问题青少年。
不在意地基,房子装得再豪华,也不能住人。
这让我想起近年来一些令人震惊的事件,比如女孩摔婴儿,同学毒同学。
愤怒、错愕、惋惜……学习、成绩掩盖了畸形的人格发育,等悲剧发生再去追忆反省,已不能弥补。
有读者称《关注孩子的目光》是人生根基之书,这并不夸张。
父母们、老师要尽早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在孩子还小时是最最重要的,对孩子一生影响是最大的。
而不是像老观念认为的,孩子小的时候就是解决吃喝拉撒,其他没什么大不了的。
特别是家里如果以老人为主带孩子,更要让老人有正确的意识。
第一点是《关注孩子的目光》最基础的核心理念旨在让家长和幼教老师明白自己的育儿工作有多么的重要千万不要小瞧了6岁,甚至3岁之前的这段时光.结合中国的国情,以老人为主的带孩子的,说服老人很重要二、无条件地接受和满足眼前这个孩子孩子无理取闹、听不进意见、不自信、不能融入集体、早恋等等,是家长正在头疼,或未来担心的事情。
根源在什么地方呢?几十年前,欧洲的学者、医生曾经做过一个实验。
因为有很多人认为,如果孩子无论何时要求什么都满足,孩子会以为只要哭闹,什么事情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期待实现。
这种养育方法会使孩子的依赖心增强,长大之后总是依赖他人,无法自理。
研究者们不知道事情是否如人们所想,所以做了个深夜哺乳实验。
把婴儿分为两组,一组不管婴儿夜里如可哭泣,都不给喂奶,白天也定时哺乳。
另一组只要孩子想吃奶,就给他喂,只要是孩子希望的就满足他,如抱他、陪他玩。
第一组有部分婴儿,开始连续三天夜里都会哭,之后就不再哭了,学会了等待。
过两周还哭的是极少的例外。
有的研究者认为:看,这些孩子开始具有等待大人喂奶的忍耐力,充分认识到现实,这不是聪明的孩子吗?后来,研究者们对两组孩子进行了持续的追踪观察。
发现那些哭了三天就不再哭,等到天亮的孩子不像一部分专家预测的那样,长成了具有较强忍耐力的孩子,而是成了在困难面前很快放弃的人。
那些一直哭的婴儿反而成为忍耐力强,不会轻言放弃的人。
除此之外,还观察到了更重要的。
不管是哭了三天就不哭,还是哭到两周以上的孩子,最终知道不会有人给自己喂奶,而不得不停止哭泣,这在孩子心中形成了一种对周围人和世界的朦胧但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感,以及对自己的无力感。
相反,那些不管是深夜还是在其他任何时候,只要通过哭泣表达自己的要求,就会得到满足的孩子,对周围人和环境充满信任,对自己也有基本的自信。
信赖比人的能力和信赖自己的能力其实是一样的。
世界上没有不相信别人却充满自信的人。
苏昆G0711Dora妈就是那句话自己感受到爱的孩子才会懂得去爱别人lixin(13:10:59虽然这个例子是小婴儿的,咱们群里家长的孩子都已经长大,但通过这个例子,主要想纠正传统固有的一种观念——不能听孩子的,什么都让孩子做了主,那还得了,还不蹬鼻子上脸,爬墙上树?这是我们常听到的老人言。
Roger妈(现在的环境下,很多孩子也变得不自信lixin(我还记得我女儿一岁多的时候,奶奶很严厉地对我和孩子的爸爸讲:孩子必须得管,不能由着她,要不长大以后没规矩。
管或不管,要看态度。
有的家长什么都不爱管,一天到晚忙工作,没时间陪孩子,或者是顾着自己玩乐,放任孩子,那不是给孩子自由,是对孩子不负责任。
有的家长啥都关心,事无巨细,则容易沦为“溺爱”。
管或不管,要看什么事。
如果孩子想抱抱,你以都会走了还抱而拒绝;如果孩子想买红色的书包,你说粉色的更好看,就买粉的;如果孩子跟你一起出去想走一条绕远的路,而你反对,尽管没急事;如果孩子跟同学一起摸爬滚打,搞得像个泥猴,你就不再让他这样……那么这些就变成了过度干涉。
很多家长都有这个困惑,不管是不是习惯就不好了所以,分清楚管什么不管什么很重要。
家长往往是在没必要一定让孩子听你的时候,非让孩子听你的.要管的事是侵害了他人利益,违反了正常的社会规则苏常G1106朵妈(13:16:48可是,孩子的习惯是不好的时候,我们该如何纠正她呢就想上面我说的,孩子晚上习惯关灯后要折腾30-60分钟才睡觉沪B1003文爸13:19:10我家孩子,晚上不喜欢睡觉,如果不弄床上去,他能一直玩到11点多。
(我观察了,困的眼睛都有点发呆,也不愿意上床)结果就是第二天早上,起来的很晚每天幼儿园的午睡,他也不喜欢。
管还是不管?lixin(13:19:34这个要管,因为上学要准时晚上睡的晚,是不是精力发泄不够,白天让他多玩浙绍B1108菠萝妈13:20:49晚上散步、跑步什么的精力发泄完,然后洗澡,再把他扔床上,给他几本书,慢慢安静下来,就自动睡着了苏昆G0711Dora妈13:21:34好的生活习惯、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方式不对,要管我们说的不管,是说很多事情要舍得用孩子,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黑哈G1106可可妈那我家孩子东西不让别人玩管不管啊?我知道这是敏感期lixin(13:21:35这位家长知道是敏感期,做好疏导工作就行,比如跟自己的孩子讲别人玩完了还会还给你,不会拿走;如果孩子就是不给,就跟对方解释沪B1003文爸13:22:16我家那娃,周末,午睡,他说不想睡,我说不睡也要到床上去,而且要安静。
于是我俩就在床上躺着,娃能躺一个小时不睡,也不吵闹也不玩,就那么安静的躺着。
(我现在放弃了,他不想睡就不睡吧,可是每天幼儿园里有午睡,这个让我很无奈,娃在幼儿园里也经常干躺在那里俩小时)lixin(13:22:40关于孩子晚睡的问题,大人看一下自己的作息,是不是也爱晚睡,孩子和大人一起都熄灯苏常G1106朵妈(13:23:01都是陪着一起关灯谁的有时候我都睡过去两回了,他还在翻腾昨天气得我是不是在想,孩子也能失眠啊苏昆G0711Dora妈13:23:22这个应该是娘胎里的问题。
我自己就这样,怀孕的时候,天天很晚睡,所以孩子出生也不好好睡觉。
这个我自己反省lixin(13:24:18如果大人的作息规律,孩子白天精力发泄也够,晚上就是睡不着,建议去看看医生苏昆G0711Dora妈13:25:44我把我的观点再重申一下好的生活习惯、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方式不对,家长是要管的我们说的不管,是说很多事情要舍得用孩子,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千万不可事事躬亲鲁威B0906轩妈13:26:26我家晚上睡觉是这样的,让他自己做主,看几本书,玩多长时间。
最晚9点半前必须睡觉,玩不够或者书没看够就跟他说可以明天早上早点起来在看或者玩。
不耽误上学,要是睡晚了早上起床就会晚。
上学会迟到。
他比较遵守。
lixin(13:27:45过度干涉才会让孩子丧失自立性和自主性。
为了讨父母欢心,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孩子被迫去做很多事情。
他们为了做那些父母或周围大人想让他们做的事情已经筋疲力尽。
他们无法形成自己的判断标准,所以不能自发自主地行动。
如果孩子是这样长大的,小时候在干涉他的人面前,他不得不做一个乖孩子,因为不这么做就会被讨厌,承受大人的怒火,或是被打骂。
但是他需要在某个地方释放这种被压抑的情绪。
在父母看不到的地方,就会显得特别放纵。
这是承接刚才所说,管的太多就成了过度干涉说到这,我想起我以前做老师时,教的初二年级班上有几个男生表现很有“特色”一个男生不听课不写作业,如果老师要找家长,那他就要跟你拼命,说绝对不能找他妈妈,妈妈会生气,对身体不好,感觉特孝顺。
另一个男生永远撇着嘴,对什么都不满意,对老师表示的关心不满意,觉得老师居心不良,另有企图,可你要对他厉害,他就骂骂咧咧、斜眼瞅你。
后来了解家庭状况:前一个男生妈妈比较苦情,对孩子倾注了很多感情和期盼,估计这让孩子无所适从,不知干哪样,怎么干,干脆什么都不干;后一个男生的父母离异,妈妈也不去看他,他对爱的渴求无法得到满足,对人缺乏信任感。
佐佐木医生在常年的临床实践中,从小学生、中学生、青年以及他们的家人身上了解到:对于年幼孩子的愿望,无论怎么满足都不过分。
如果在婴儿期做的不够好,就尽早在幼儿期弥补,以此类推,这种弥补越早越好。
佐佐木医生,就是《关注孩子的目光》的作者作者作为一个父亲,从来没有拒绝过孩子的要求,而他的孩子并没有因此变得依赖性强,无法自立。
能充分体会到父母给予的心灵满足感的孩子,会比较听父母的话,并在需要的时候能顺利地离开父母学会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