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叭原理和发展历
吹喇叭是什么
吹喇叭是什么简介吹喇叭是一种常见的乐器,也是管乐器中的一种。
它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喇叭口、喇叭身和活塞系统。
吹喇叭的演奏者通过吹气并操作活塞来产生音乐声音。
吹喇叭在各种音乐风格中都有广泛应用,包括交响乐、爵士乐、摇滚乐和民间音乐等。
历史吹喇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时期。
古时候的喇叭是通过动物的角、壳或竹子制成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喇叭的设计逐渐改进,并出现了不同类型的喇叭。
在中世纪,铜制喇叭成为主流,其发展为现代吹喇叭奠定了基础。
19世纪初,法国的制造商塞尔梅尔斯(Adolphe Sax)发明了现代喇叭的前身,被称为密使管(cornet)。
密使管比传统的喇叭更容易演奏,并且声音更为清晰和平衡。
密使管的成功启发了更多改进和变种的设计。
其中一个重要的创新是活塞系统,它使得演奏者可以更容易地改变音高。
20世纪,吹喇叭的设计和制造继续发展。
新的材料和技术的应用使喇叭更加耐用和音质更好。
同时,吹喇叭的使用也扩展到各种音乐流派中,并成为乐队和爵士乐队的重要成员。
构造和工作原理喇叭口部分喇叭口是吹喇叭的起始部分,演奏者将嘴唇放在喇叭口上,并通过吹气来产生声音。
嘴唇的振动和气流的速度和压力决定了声音的音质和音高。
吹喇叭的喇叭口一般是圆锥形的,以便将空气引导到喇叭身。
喇叭身部分喇叭身是吹喇叭的主要共鸣腔,它将演奏者吹入的气流形成音波并放大。
喇叭身的形状和材料对音质和音量有重要影响。
通常,喇叭身是呈圆锥形或圆柱形设计的,以达到最佳的共鸣效果。
活塞系统吹喇叭的活塞系统通过控制气流的路径和长度来改变音高。
活塞是一种可以在喇叭身内部移动的机械装置,常见的吹喇叭通常有三个活塞。
当演奏者按下活塞时,气流的路径会改变,从而改变共鸣腔的长度,进而改变音高。
活塞系统的精确度和稳定性对于吹喇叭的演奏非常关键。
演奏技巧吹喇叭的演奏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技巧。
演奏者需要通过合理的呼吸和嘴唇的振动来产生音乐声音。
演奏时,气流的速度、压力和稳定性对音质和音高的控制至关重要。
喇叭原理和发展历
1、一种管乐器,上细下粗,多用铜制成,俗称号筒。
管乐器,上细下粗,最下端的口部向四周张开,可以放大声音。
明戚继光《纪效新书·号令》:“凡喇叭吹摆队伍,是要各兵即于行次,每哨一聚。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八回:“忽然耳边听见哈打打,哈打打的一阵喇叭响。
” 茅盾《色盲》:“喇叭吹出嘹亮的音符,一个个飞来撞着林白霜的耳膜。
”2、一种电声元件。
其作用是将电信号转换为声音。
也叫扬声器。
巴金《灭亡》一:“﹝车夫﹞先按一下喇叭,接着就开起车走了。
” 魏巍《东方》第四部第十六章:“在这危急的时刻,忽然听见前面左山腿上广播喇叭一阵嗞嗞喇喇地怪响。
”3、喻替人鼓吹、宣传的人。
茅盾《子夜》八:“亏你还说韩孟翔够朋友,够什么朋友呀!他是赵伯韬的喇叭。
”[编辑本段]发展历史早在1877年,德国西门子公司的Erenst Verner就根据佛莱明左手定律,获得动圈式喇叭的专利。
1898年,英国Oliv er Lodge爵士进一步依照电话传声筒的原理发明了锥盆喇叭,与我们所熟悉的现代喇叭十分类似,Lodge爵士称为「咆哮的电话」。
不过这个发明却无法运用,因为直到1906年Lee De Forest才发明了三极真空管,而制成可用的扩大机又是好几年以后的事,所以锥盆喇叭要到1930年代才逐渐普及起来。
另一个原因是1921年以电气方式录制的新唱片问世了,它比传统机械式刻制的唱片有更好的动态范围(最大到30dB),逼得人们不得不设法改良喇叭特性以为配合。
1923年,贝尔实验室决定要发展完善的音乐再生系统,包括新式的唱机与喇叭,立体声录音与MC唱头、立体声刻片方式等,就在这波行动中被发明出来。
研发喇叭的重责大任,落在C.W. Rice与E.W. Kellogg两位工程师身上。
他们所使用的设备都是当时人前所未见的,包括一台200瓦的真空管扩大机、许多贝尔实验室自己完成的录音,以历年来贝尔实验室发展出来的各种喇叭-像是Lodge的锥盆喇叭雏形、用振膜瓣控制压缩气流的压缩空气喇叭、电晕放电式喇叭(今天叫电离子驱动器),以及静电喇叭。
喇叭发展历史
喇叭发展历史
喇叭是一种将声音放大和扩散的设备,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以下是喇叭发展的主要里程碑:
1. 1877年,爱迪生发明了第一台唱片机,这也为喇叭的发展提供了基石。
2. 1880年代,法国物理学家恩斯特·马瑟生发明了第一台机械喇叭,它由一个可膨胀的金属球组成,可以通过压缩空气来产生声音。
3. 1895年,挪威物理学家奥克塔夫·洛尔森发明了第一台电动喇叭,也就是将机械喇叭与电力相结合,使其更加便携且容易操作。
4. 1920年代,放大器的发明使喇叭的声音更强大而清晰。
同时,对声学和材料学的研究也使喇叭更具能力。
5. 1960年代后期,高保真音响的发明促进了喇叭的发展,同时,还出现了一些更为先进的技术,如扬声器阵列、半圆形变声器等,使喇叭的声音更加真实和优美。
今天,喇叭已变得更加智能化,并被广泛应用于广播、会议、音响系统等领域。
JBL音响的历史
【IT168 评论】谈到“Altec”就不得不谈到“詹姆斯·巴罗·兰辛(J·B·Lansing)”,他与“Altec”有着一段渊源。
而“詹姆斯·巴罗·兰辛”就是“JBL”音箱的创始人。
“JBL”是音响界的著名的老牌“巨人”;而“詹姆斯·巴罗·兰辛”,则是的音响界不朽的“伟人”!让我们来看看JBL音箱的历史吧。
1▲音响界的惊世传奇 JBL品牌的历史与今天詹姆斯·巴罗·兰辛,1902年1月14日出生于美国伊利诺斯州麦寇平县尼尔伍区的绿屋镇,出生证上的名字是詹姆斯·马蒂尼。
父亲亨利·马蒂尼,出生于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母亲玛格丽特(格雷丝)·厄尔贝丝·马蒂尼,出生于伊利诺斯州的森图尔市。
老马蒂尼是一个采煤工程师,因为这个工作的流动性质,幼年的兰辛不得不经常随父搬家。
老马蒂尼夫妇共生了14个孩子(其中一个不幸夭折),兰辛在其中排行第9。
兰辛曾和住在伊利诺斯州里奇费尔德的巴罗家族生活了很短一段时间。
后来在把自己的姓从“马蒂尼”改为“兰辛”时,他在名字中间加上了“巴罗”。
对于兰辛的早年生涯我们所知不多,我们得感谢兰辛还在世的3个兄弟之一比尔·马丁提供了大量的资料。
兰辛8年级毕业于伊利诺斯州斯普林菲尔德的劳伦斯学校,然后进入斯普林菲尔德的高中就读。
此后,又在本地的一个小型商学院学习。
2▲詹姆斯·巴罗·兰辛(James B. Lansing)年轻的兰辛对所有的电子和机械玩意都很感兴趣。
在大约10岁的时候,他做了一个莱顿电瓶来戏弄他的玩伴。
他还会制作矿石收音机。
在大约12岁时,他还依据一张草图造了一个广播发射器。
这个发射器的信号强度可以直达伊利诺斯的大湖海军驻地;军方后来找到了小兰辛设立的这个射电源并及时将之拆除了。
有一段时间兰辛做过汽车机修工,专修精密发动机。
音响的工作原理
音响的工作原理
音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电子设备,它能够将电信号转换成声音,并
通过扬声器放大和播放出来。
那么,音响是如何工作的呢?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音响的工作原理。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音响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
一个完整的音响系统通常包
括音频源、功放器、扬声器和连接线。
音频源可以是CD播放器、MP3播放器、收音机等设备,它们能够产生音频信号。
功放器是用来放大音频信号的设备,它将输入的低电压音频信号放大成足够大的电压,以驱动扬声器发出声音。
而扬声器则是将电信号转换成声音的装置,它通过振动产生声音,并将其传播到周围的空间中。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音响系统中各个部件之间是如何协同工作的。
当音频源产
生音频信号后,它会通过连接线传输到功放器。
功放器接收到音频信号后,会对其进行放大处理,然后输出到扬声器。
扬声器接收到放大后的音频信号后,会通过振动产生声音,并将其传播出来。
这样,我们就能够听到来自音响系统的声音了。
最后,我们来了解一下音响系统中涉及到的一些物理原理。
音响系统中的扬声
器是通过振动来产生声音的,它的振动是由音频信号的电流驱动的。
当音频信号的电流变化时,扬声器的振动也会变化,从而产生不同频率的声音。
而功放器则是通过控制电流来控制扬声器的振动,从而控制声音的大小和音质。
总的来说,音响系统的工作原理是通过音频源产生音频信号,功放器将其放大,然后通过扬声器转换成声音并传播出来。
这其中涉及到了电信号的传输、放大和振动产生声音的物理原理。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您能对音响的工作原理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喇叭的发声原理
喇叭的发声原理喇叭分为几种不同的乐器,一种管乐器,上细下粗,多用铜制成。
另一种是现代的电声元件,作用是将电信号转换为声音,也叫扬声器。
今天给大家分享了喇叭的发声原理,赶紧来看看吧!喇叭的发声原理喇叭其实是一种电能转换成声音的一种转换设备,当不同的电子能量传至线圈时,线圈产生一种能量与磁铁的磁场互动,这种互动造成纸盘振动,因为电子能量随时变化,喇叭的线圈会往前或往后运动,因此喇叭的纸盘就会跟着运动,这此动作使空气的疏密程度产生变化而产生声音。
喇叭是什么喇叭分为几种不同的乐器,一种管乐器,上细下粗,多用铜制成,俗称号筒。
喇叭也是唢呐的俗称管乐器管乐器,上细下粗,最下端的口部向四周张开,可以扩大声音。
有许多分类方法,一般按照发音的方式方法,分为吹孔气鸣乐器,单簧气鸣乐器,双簧气鸣乐器和唇簧气鸣乐器,且音色缺乏金属感,所以统称为木管乐器,无论许多乐器都已使用金属,橡胶乃至合成材料为原材料了。
在管弦乐队和军乐队中,这一组乐器被称为木管组,相对应的,唇簧气鸣乐器被称为铜管组( 实际上这类乐器也确实是铜制的)。
我们常说的喇叭一般是电声元件中的喇叭,本词条主要介绍电声元件中的喇叭。
管乐器喇叭请查俗称,唢呐,号筒,号子。
喇叭故障原因1、长时间超负荷驱动喇叭,喇叭会因为过热而把喇叭烧坏,因为线圈的温度升高,使某些结构部分产生熔化,破裂或烧毁,正常使用下线圈的温度就有180摄氏度,不正常使用之下就可想而知了!2、机械式故障,超负荷的驱动喇叭使得纸盘移动超出范围并和线圈分开,或线圈和线圈座分开,纸盘折边或喇叭支撑圈被扯破,以上任一种情形一旦发生,都可以使喇叭发生故障。
当折边或支撑圈被扯破,线圈将会和它们磨擦,因为纸盘组件已不能适当地在中心位置悬吊,小的破裂或许刚开始感觉不出来,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当裂缝变大时,喇叭就会跟着坏了。
3、喇叭的故障也可能是以上两种方式的结合,比如功放突然输出一个很大的瞬间能量,这个能量可以是声音突然开大,喇叭就会有一个激烈的振动,使得线圈脱离了磁力间隙,当它回去的时候可能偏心失误就无法回到原位,这样将使整个机械的动作被纸盘带向前方,偏离原始停留的位置,结果纸盘已经不能发出声音,但是能量还持续传送的喇叭的线圈上,线圈双离开了磁力间隙,因为磁力间隙是线圈最好的散热环境,但线圈已离开磁力间隙,那么线圈在持续接收来自功放的信号时,线圈很快就会发热导致烧毁线圈。
乐器小号发展史
乐器小号发展史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小号,是一种管乐器,属于铜管乐器家族。
它是一种高音乐器,具有明亮、尖锐的声音特点。
小号在交响乐队、管弦乐队、军乐队等各种乐队中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乐器。
小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当时的小号还比较原始,形状也较为简单。
在欧洲的军队和宫廷中,小号作为信号传递的工具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16世纪开始,小号逐渐在音乐表演中崭露头角,成为管弦乐队中重要的一员。
在17世纪,小号逐渐演变成了现代小号的雏形,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初期,小号经历了一个发展的高峰期。
这一时期,小号开始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音乐演奏中,并且出现了不少著名的小号演奏家。
小号的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音色和音质也变得更加完美。
20世纪初,随着爵士乐的兴起,小号在爵士乐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爵士小号演奏家们通过创新和实践,为小号带来了更多的表现空间,让小号在音乐中展现出不同的风貌。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小号的制作工艺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音色更加纯净、音质更加稳定。
与此小号也结合了现代音乐的要求,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进,适应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演奏。
第二篇示例:小号是一种铜管乐器,也是管乐器家族中的一员。
它在管乐器中担任重要的角色,常被用于管弦乐队、军乐队和独奏演奏。
小号通过唇部震动产生音响,并且可以通过按压不同的音阀来发出不同音高的声音。
小号在历史悠久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走向成熟,成为一种广泛使用的乐器。
小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当时的小号是一种只能发出限定音域的乐器,因为它只具有少量的音阀。
随着工艺的改良和技术的进步,19世纪初期的小号已经具备了三个活动的音阀,可以发出更准确的音高。
这一阶段的小号在欧洲的军乐队和行进乐队中广泛使用,成为热门的军乐器。
小号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20世纪初期,小号在管弦乐队中的地位得到了提升,成为重要的独奏乐器之一。
管乐团乐器介绍
管乐团乐器介绍长笛长笛的历史长笛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无箕木管乐器,长约两英尺,在古代即有多种样式。
长笛的前身可追溯至古埃及时代,它是十分简陋的陶管,仅有几个音孔。
在数百年的历史中,经过许多变化及改进。
而最早的长笛是用木料制成,虽然现在多以金属合金制成;但仍将其划分在木管乐器族。
随着文艺复兴运动而创造或重新改造过的各种笛子中,在中世纪普遍吹奏是一种与嘴保持垂直状态的木制笛子,即所谓的直笛(flauta dulce)。
在十八世纪,横笛(flauta travesera)被引进,其最有力的传播者是普鲁士的菲特烈二世国王,(Federico II de Prusia),他迷恋此种乐器,亲自演奏。
为了普及和学习演奏这种乐器,他将当时最杰出的作曲召进宫廷,其中有一人叫匡兹(Johnn Joachim Quantz),他就是第一本关于横笛专论作者。
长笛的特性由于吹口吹进气体,除了一个音孔用于排出吹奏着所吹进的气体外,按住其它所有音孔,即可发出声音。
管腔内的气柱自由振动,不须藉助任何簧片,这使笛子发出一种柔和和非物质的音色,除了吹奏音阶中最高音之外,并不刺耳,几乎没有泛音,过常被作为纯正音的模范。
长笛的构造现在普遍所用的长笛是18世纪前半的一键长笛所改良的。
在莫扎特的时代里,这种以一个键及六个指穴制作而成的乐器已能做精彩的演奏了!其后,经历过数年,长笛的键数增加,1772年四键的长笛诞生。
四键长笛被广泛的应用还是经过了相当的时日。
到贝多芬时代,长笛的键数从五键七键八键。
后来,随者键数增加,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系统的长笛。
严格说起来,我们现今所用的,都可说是贝姆型(十九世纪时,贝姆(Theobald Bohm)对长笛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改造(1823),发明了一种开孔方法,加上创用复指法,使以前不可能吹奏的乐句成为可能,将其结构现代化,克服了正常演奏时的障碍,这些改变为金属长笛的出现)。
不过,以其构造上又可分为德式与法式两种。
喇叭的工作原理
喇叭的工作原理
喇叭是一种常见的声音放大器,它通过振动膜片来产生声音。
在喇叭内部,有
一个电磁线圈和一个磁铁,当电流通过电磁线圈时,会产生一个磁场,这个磁场会与磁铁相互作用,从而使得电磁线圈产生振动,进而带动膜片振动,最终产生声音。
喇叭的工作原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电流通过电磁线圈,当音频信号通过放大器产生电流时,这个电流会通过喇
叭的电磁线圈。
电磁线圈通常是由绝缘铜线绕成的,当电流通过线圈时,会产生一个磁场。
2. 电磁线圈与磁铁相互作用,在喇叭的磁路中,有一个永久磁铁,当电磁线圈
产生磁场时,这个磁场会与磁铁的磁场相互作用,从而产生一个力,使得电磁线圈产生振动。
3. 膜片振动,电磁线圈的振动会带动喇叭的膜片振动。
膜片通常是由薄膜材料
制成的,当膜片振动时,就会产生空气的压缩和稀疏,从而形成声波。
4. 声音放大,最终,通过膜片的振动,喇叭就会产生声音。
声音的大小和频率
取决于电流的大小和频率,以及膜片的振动频率。
总的来说,喇叭的工作原理就是利用电磁感应的原理,通过电流产生的磁场来
驱动膜片振动,从而产生声音。
喇叭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不论是在音响设备、汽车音响系统还是公共广播系统中,都有喇叭的身影。
通过了解喇叭的工作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声音的产生和放大的原理,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乐趣和便利。
喇叭的工作原理
喇叭的工作原理
喇叭是一种将电能转化为声能的器件,它的工作原理基于电磁感应和振动原理。
喇叭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磁体、振动器和喇叭膜。
磁体是喇叭的主要部分,它由一根细长的线圈和一个磁铁组成。
当通过线圈通电时,会在磁体内产生一个磁场。
振动器是用来将电能转化为机械振动的部分。
它由一个连接到线圈的振动膜和一个连接到振动膜上的音圈组成。
当电流通过线圈时,会产生一个电磁力,推动振动膜上的音圈产生振动。
喇叭膜是将机械振动转化为声波的部分。
当音圈振动时,会使喇叭膜产生相应的机械振动,进而产生声音。
在喇叭工作时,电流流经线圈,产生的磁场与振动膜上的音圈相互作用,使音圈受到电磁力的作用而振动。
振动传递给喇叭膜后,喇叭膜上的机械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最终产生声波。
通过控制电流的大小和频率,可以改变喇叭的音量和音调。
总之,喇叭的工作原理是通过电磁感应和振动原理将电能转化为声能,实现声音放大和扩散。
浅析唢呐及其音乐表现力
浅析唢呐及其音乐表现力作者:张爱军来源:《戏剧之家》2017年第11期【摘要】唢呐在我国有着悠久历史,作为我国的民族乐器,它有着很强的表现力。
本文主要针对唢呐乐器的出现、构造以及演奏形式,对唢呐进行分析,并通过对唢呐代表曲目的深入探讨,进一步说明其所具有的表现力,希望能够促进人们对于民族乐器的喜爱,使得唢呐音乐在我国引起更多人的重视,并得到更好的传承及发展。
【关键词】唢呐;表现力中图分类号:J632.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079-02一、唢呐发展历史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在精神生活上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在音乐欣赏方面。
唢呐在演奏过程中有着极强的表现力,能够吹奏出管乐器的效果,已经逐渐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成为了人们喜爱的乐器。
同时,唢呐的发展历史也值得探究。
首先,唢呐并不是起源于中国,它是由阿拉伯国家传入中国的,由此看来,唢呐有着悠久的历史。
唢呐最开始被称为喇叭,后来才逐渐称其为唢呐。
在最初传入我国时,唢呐主要吹奏军队音乐,而且也没有供人欣赏的曲目,不被大家熟悉了解。
随着社会的发展,唢呐逐渐流行于民间,由于传入的地区不同,导致唢呐的构造也有很大差异,名称也不一样。
在清朝,唢呐主要为宫廷演奏,同时在民间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唢呐演奏与舞蹈逐渐联系在一起。
唢呐在我国的分布范围十分广阔,在各个少数民族地区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逐渐成为我国重要的民族乐器。
唢呐的最大特色,一方面在于其能以嘴巴控制哨子,进行音量、音高、音色方面的变化,以及各种技巧的运用,这使得唢呐的音准控制十分困难;另一方面在于其音色音量的变化大,且可借助控制音高,吹奏出圆满的滑音,这些都使得唢呐成为表现力很强的乐器。
最初,唢呐经常出现在婚丧嫁娶中,是十分重要的乐器,这主要是由于唢呐的音质十分淳朴,能够使人们深深感受到气氛。
由此可以看出,民间唢呐艺术家们对唢呐的演奏进行了创新,使其具有更多的特点。
喇叭的原理和应用说明书
喇叭的原理和应用说明书1. 引言喇叭是一种常见的声音放大装置,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音响系统、汽车、电视机等。
本文旨在介绍喇叭的工作原理以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2. 喇叭的工作原理喇叭利用电磁感应或压电效应将电信号转化为声音信号。
其工作原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2.1 电信号输入在喇叭的使用过程中,首先需要通过外部设备输入电信号,如音频播放器、无线电或电视机。
2.2 电信号放大输入的电信号会经过放大器进行信号增幅,以确保喇叭可以发出足够响亮的声音。
2.3 声音转化放大后的电信号将通过一个或多个振膜来转化为声音信号。
这些振膜可以是电磁线圈或压电材料,具体取决于喇叭的类型。
2.4 声音扩散当振膜振动时,会产生相应的声音。
喇叭通常具有一个声学腔体,可以扩散振膜产生的声音,增强声音的传播效果。
3. 喇叭的应用领域3.1 音响系统喇叭是音响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件之一。
通过合理配置喇叭,可以实现音乐体验的升级。
在家庭音响系统中,常见的喇叭类型包括立体声喇叭、环绕声喇叭等。
3.2 汽车音响现代汽车音响系统通常包含多个喇叭,以提供全方位的音效体验。
其中,前置车门喇叭用于播放音乐,后置车门喇叭用于环绕声效果。
3.3 电视机电视机内置的喇叭可以提供基本的声音输出,但通常声音效果有限。
因此,许多用户通过外接扬声器或音响系统来改善电视机的音效体验。
3.4 电子产品除了上述应用领域外,喇叭还广泛应用于电子产品中。
例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脑等设备都配备有喇叭,以提供通知提示音、音乐播放等功能。
3.5 广播和公共广播系统喇叭在广播和公共广播系统中起到关键作用。
在公共场所如车站、机场、购物中心等,喇叭用于播放公告、指示、音乐等,以便向大众传递信息。
4. 总结喇叭是一种重要的声音放大装置,利用电信号转化为声音信号。
它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如音响系统、汽车、电视机、电子产品等。
通过了解喇叭的工作原理和不同领域的应用,可以更好地了解其在声音传播中的作用。
人类通话工具的发展历程
人类通话工具的发展历程人类通话工具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人类使用有声语言进行交流的早期阶段。
以下是通话工具的发展历程的主要里程碑:1. 声音的使用:人类最早的通话工具就是自己的声音。
通过喉头的振动和空气的流动,人类可以发出声音来交流信息。
2. 原始工具:人类在早期阶段开始使用简单的工具来辅助通话。
例如,使用木棍敲击物体或者敲打空中以产生声音,使得通话更加清晰。
3. 声音的增强: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尝试使用不同的方式来增强声音的传播。
例如,在远距离通话时,人们可能会用手覆盖嘴巴或使用喇叭等工具来扩大声音的传播范围。
4. 电话的发明:电话的出现是通话工具发展历程中的重大突破。
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于1876年发明了第一台电话,这一发明使得人们可以通过电信号传输声音,从而进行远距离通话。
5. 有线电话:随着技术的进步,有线电话逐渐普及。
人们通过电话线将电话设备连接到一起,从而实现语音的传输。
这种通话工具迅速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主流交流方式。
6. 无线电话:在20世纪初,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无线电话成为可能。
无线电话使用电磁波传输声音信号,而不需要物理连接。
这种通话工具使得人们可以在更远的距离上进行通话。
7. 手机的出现:20世纪70年代,第一台移动电话面世。
手机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通话,不再受限于有线电话的使用场所。
8. 互联网通话: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可以使用电脑或智能手机通过网络进行呼叫和视频通话。
这种通话工具不仅可以实现语音通话,还可以实现远程视频通话和多方通话。
综上所述,人类通话工具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声音的使用到原始工具、声音增强、电话、有线电话、无线电话、手机和互联网通话的阶段。
这些通话工具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交流方式,使得远距离通话和多方通话成为可能。
喇叭工作原理
喇叭工作原理
喇叭是一种常见的音响设备,它通过振动空气来产生声音。
喇叭的工作原理涉及到声学和电学知识,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喇叭的工作原理。
首先,喇叭的工作原理涉及到声音信号的产生和放大。
当音频信号通过放大器传送到喇叭时,放大器会将电信号转换成音频信号,这些音频信号会使喇叭的振膜产生振动。
振膜是喇叭的核心部件,它的振动会导致周围空气分子振动,从而产生声音。
其次,喇叭的振动产生了声音波。
当振膜振动时,它会向周围空气传播压缩波和稀疏波,这些波就是声音波。
声音波会传播到听者的耳朵,耳朵中的鼓膜会受到声音波的压力变化,从而产生声音的感知。
另外,喇叭的设计也对声音的产生和放大起到了重要作用。
喇叭通常由振膜、磁环和音圈组成,振膜负责振动产生声音,磁环则提供磁场,音圈则在磁场中受到电流作用而振动。
这些部件的设计和材料选择都会影响喇叭的声音效果。
此外,喇叭的工作原理还涉及到声音的频率和波形。
不同频率的声音会导致振膜产生不同的振动,从而产生不同的声音效果。
而声音的波形则决定了声音的音质和音色,喇叭的设计和工作原理会对声音的波形产生影响。
总的来说,喇叭的工作原理涉及到声音信号的产生和放大,振膜的振动产生了声音波,喇叭的设计和工作原理影响了声音的效果,而声音的频率和波形也对声音产生影响。
了解喇叭的工作原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使用和选择喇叭设备,享受更好的音乐和声音效果。
珍贵的“小喇叭”
珍贵的“小喇叭”在过去的时代中,“小喇叭”是人们与外界交流的最重要工具之一。
它可以将人的声音放大数倍,使得人们的声音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传递至更远的地方。
在没有电视、电台、互联网等现代传媒工具的时代,人们通过“小喇叭”传播信息,宣传政治理念,组织人民群众,对麻木不仁的社会现实进行呼喊和抗议。
尤其是在革命运动和政治运动中,“小喇叭”是发动群众、争取支持的利器,留下了一段段珍贵的历史记忆。
在中国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革命者们利用“小喇叭”组织抗日宣传队,通过宣传队员高声传播爱国主义思想,激发起全国各地的爱国热情。
据记载,在宣传队的组织下,曾有数十万的青年男女投身抗日运动,表达了对那个时代混乱和压迫的不满,并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不懈奋斗。
另外一个例子是美国的自由民权运动。
在上世纪60年代,人们对于种族歧视和不平等制度的抗议活动愈演愈烈。
当时的活动家们不仅仅是通过演讲和传单发表观点,还使用“小喇叭”在大街上高声呼喊,让更多的人听到。
这种集体行动象征着广大群众团结一心,站在一起,为公平正义而战。
除了政治活动,音乐会和演出也是“小喇叭”得到广泛应用的领域之一。
在过去,没有现代化的音响设备,音乐家和演员们需要使用“小喇叭”将自己的声音放大,让更多的人能够听到他们的演奏和表演。
这对于当时的观众来说,是一种难得的机会,能够在没有电视和录像的情况下,亲身感受到音乐和表演的魅力。
随着科技的发展,“小喇叭”的使用已经不再那么普遍了。
现在,我们可以通过电视、电影、互联网等多种媒体渠道,随时随地接收到信息和音乐。
现代音响设备的发展使得音质更加清晰,音量更加强劲,不再需要使用“小喇叭”来放大声音。
真正使用“小喇叭”的场合已经越来越少,它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对于收藏家来说,“小喇叭”也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尤其是那些向往过去历史的人们,他们会通过收藏一台“小喇叭”,来回忆和怀念过去的岁月。
对于博物馆和文化遗产机构来说,“小喇叭”也是一种宝贵的文物,能够反映出特定时代和社会背景下的文化密码。
喇叭天线发展历程
喇叭天线发展历程
喇叭天线是一种用于手机和其他无线通信设备的重要组件。
它受到了电磁波传输和接收的影响。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改进,喇叭天线已经从最初的简单棒状天线发展到了目前的复杂多样的设计。
20世纪80年代初,最早的手机喇叭天线是一根直立的棒状天线,用于接收和发送无线电信号。
这种天线的设计相对简单,但效果有限,通信距离较短且易受干扰。
90年代初,随着手机功能的不断增加,喇叭天线经历了一次革命性的改进——碟状天线的出现。
碟状天线是一种圆形的天线,可以通过改变周围的金属片的形状和位置来调整接收和发送的频率。
这种设计能够提供更好的通信质量和稳定性,使手机的通信距离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2000年代初,随着移动通信网络的不断发展,手机需要支持更多的频段和通信标准。
为了满足这些需求,喇叭天线的设计开始变得更加复杂。
多频段天线和可调谐天线开始出现,可以在不同频段和通信标准之间切换,以提高通信的兼容性和可靠性。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传输技术的不断进步,喇叭天线的设计迎来了新的挑战。
天线的大小和形状需要更加紧凑和精密,以适应手机的薄型化和美观化设计。
同时,喇叭天线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在更多的频段上实现更快的数据传输速度和更稳定的信号接收。
目前,喇叭天线的发展仍在不断进行中。
无线通信技术的进步将进一步推动喇叭天线的创新和改进。
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更小型化、高性能和多功能的喇叭天线出现,以满足人们对无线通信的不断增长的需求。
扬声器知识和发展史
扬声器知识和发展史目录·扬声器简介·扬声器外形特征·扬声器解析·扬声器参数·扬声器材质·扬声器引脚极性识别方法·扬声器故障处理方法·扬声器发展史英文名称:Loudspeakers扬声器简介扬声器又称“喇叭”。
是一种十分常用的电声换能器件,在出声的电子电路中都能见到它。
扬声器在电子元器件中是一个最薄弱的器件,而对于音响效果而言,它又是一个最重要的器件。
扬声器的种类繁多,而且价格相差很大。
音频电能通过电磁、压电或静电效应,使其纸盆或膜片振动周围空气造成音响。
按换能机理和结构分动圈式(电动式)、电容式(静电式)、压电式(晶体或陶瓷)、电磁式(压簧式)、电离子式和气动式扬声器等,电动式扬声器具有电声性能好、结构牢固、成本低等优点,应用广泛;按声辐射材料分纸盆式、号筒式、膜片式;按纸盆形状分圆形、椭圆形、双纸盆和橡皮折环;按工作频率分低音、中音、高音,有的还分成录音机专用、电视机专用、普通和高保真扬声器等;按音圈阻抗分低阻抗和高阻抗;按效果分直辐和环境声等。
扬声器分为内置扬声器和外置扬声器,而外置扬声器即一般所指的音箱。
内置扬声器是指MP4播放器具有内置的喇叭,这样用户不仅可以通过耳机插孔还可以通过内置扬声器来收听MP4播放器发出的声音。
具有内置扬声器的MP4播放器,可以不用外接音箱,也可以避免了长时间配带耳机所带来的不便。
扬声器外形特征(1)扬声器有两个接线柱(两根引线),当单只扬声器使用时两根引脚不分正负极性,多只扬声器同时使用时两个引脚有极性之分。
(2)扬声器有一个纸盆,它的颜色通常为黑色,也有白色。
(3)扬声器的外形有圆形和椭圆形两大类。
(4)扬声器纸盆背面是磁铁,外磁式扬声器用金属螺丝刀去接触磁铁时会感觉到磁性的存在;内磁式扬声器中没有这种感觉,但是外壳内部确有磁铁。
(5)扬声器装在机器面板上或音箱内。
扬声器解析扬声器是一种把电能转变为声信号转变为声信号的换能器件,扬声器的性能优劣对音质的影响很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一种管乐器,上细下粗,多用铜制成,俗称号筒。
管乐器,上细下粗,最下端的口部向四周张开,可以放大声音。
明戚继光《纪效新书·号令》:“凡喇叭吹摆队伍,是要各兵即于行次,每哨一聚。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八回:“忽然耳边听见哈打打,哈打打的一阵喇叭响。
” 茅盾《色盲》:“喇叭吹出嘹亮的音符,一个个飞来撞着林白霜的耳膜。
”2、一种电声元件。
其作用是将电信号转换为声音。
也叫扬声器。
巴金《灭亡》一:“﹝车夫﹞先按一下喇叭,接着就开起车走了。
” 魏巍《东方》第四部第十六章:“在这危急的时刻,忽然听见前面左山腿上广播喇叭一阵嗞嗞喇喇地怪响。
”3、喻替人鼓吹、宣传的人。
茅盾《子夜》八:“亏你还说韩孟翔够朋友,够什么朋友呀!他是赵伯韬的喇叭。
”[编辑本段]发展历史早在1877年,德国西门子公司的Erenst Verner就根据佛莱明左手定律,获得动圈式喇叭的专利。
1898年,英国Oliv er Lodge爵士进一步依照电话传声筒的原理发明了锥盆喇叭,与我们所熟悉的现代喇叭十分类似,Lodge爵士称为「咆哮的电话」。
不过这个发明却无法运用,因为直到1906年Lee De Forest才发明了三极真空管,而制成可用的扩大机又是好几年以后的事,所以锥盆喇叭要到1930年代才逐渐普及起来。
另一个原因是1921年以电气方式录制的新唱片问世了,它比传统机械式刻制的唱片有更好的动态范围(最大到30dB),逼得人们不得不设法改良喇叭特性以为配合。
1923年,贝尔实验室决定要发展完善的音乐再生系统,包括新式的唱机与喇叭,立体声录音与MC唱头、立体声刻片方式等,就在这波行动中被发明出来。
研发喇叭的重责大任,落在C.W. Rice与E.W. Kellogg两位工程师身上。
他们所使用的设备都是当时人前所未见的,包括一台200瓦的真空管扩大机、许多贝尔实验室自己完成的录音,以历年来贝尔实验室发展出来的各种喇叭-像是Lodge的锥盆喇叭雏形、用振膜瓣控制压缩气流的压缩空气喇叭、电晕放电式喇叭(今天叫电离子驱动器),以及静电喇叭。
没多久Rice与Kellogg从众多样式中挑选出两种设计-锥盆式与静电式,这一个决定使喇叭发展方向从此一分而二:传统式与创新式。
动圈式喇叭动圈式喇叭是从舌簧喇叭的基础演变而来,在环状磁铁中间有一个圆筒型线圈,线圈前端直接固定纸盆或振膜上,但线圈中通过音频电流,磁场受到变化,线圈就会前后移动而牵动纸盆发声。
动圈式喇叭问世之初由于永久磁铁强度难以配合,所以多采用电磁式设计,在磁铁中另外缠绕一个线圈来产生磁场,这种设计曾流行廿年之久。
但电磁喇叭有它的问题,比如通过电磁线圈的直流脉冲容易产生60Hz与120H z的交流声干扰;而电磁线圈的电流强度随音频讯号而变动,造成新的不稳定因素。
1930年代经济大萧条期间,爱迪生留声机公司倒闭了,其它人也好不到哪去,需要扩大机驱动的喇叭因此推广不顺,老Vi ctorla留声机直到二次世界大战前都还很流行。
二次战后经济起飞,各种新型音响配件成为抢手货,锥盆式喇叭再度受到严重考验。
这段时间由于强力合金磁铁开发成功,动圈式喇叭由电磁式全部变成永久磁铁式,过去的缺点一扫而空(常用的除了天然磁铁钴以外,还有Alnico与F errite磁铁,除了磁通密度外,天然磁铁的各种特性都较优越,近年来高级喇叭则采用钕磁铁)。
为配合LP的问世,以及Hi-Fi系统的进展,锥盆喇叭于是在纸盆材料上寻求改革。
常见的像是以较厚重材料制造低音单体,轻而硬的振膜当高音;或者把不同大小的喇叭组装成同轴单体;也有在高音前面加号筒变成压缩式号角高音喇叭;甚至有将高音号筒隐藏在低音纸盆后面的设计。
1965年英国的H arbeth发明了真空成型(Bextrene)塑料振膜,是材料上的一大进步,这种柔软但阻尼系数高的产品,在KEF与一些英国喇叭上仍可见到。
后来H arbeth还发明了聚丙烯塑料振膜,这种新材料有更高的内部阻尼系数,质量更轻,目前仍被许多喇叭采用。
工程师设计喇叭时变成有两个思考方向:低音喇叭寻求音箱结构的突破;高音喇叭则进行单体的改良。
所以这个时候出现的一些新设计,几乎都是高音单体。
比较成功的设计,就属静电喇叭了。
静电喇叭前面提到贝尔实验室的Rice与Kellogg实验喇叭,他们制造的静电喇叭大得像扇门板,振膜由猪大肠外包金箔构成(塑料还未为上市)。
当真空管的光辉照耀,发亮的金色庞然大物具有催眠作用,加上实验室空气中充满猪肠腐臭味与臭氧味,两位科学家也许会想到「科学怪人」与利用死人耳朵制成的贝尔「记音器」。
但开始发声后,它光彩夺目的声音与逼真的音色,简直让大家吓呆了,他们明白一个崭新的时代已经来临了。
不过Rice与Kellogg在设计静电喇叭时遇到了无法克服的问题:需要有庞大的振膜才能再生完整的低音,在技术难以突破的情况下,贝尔实验室只得转向锥盆喇叭发展,这一停滞使得静电喇叭沉寂了三十年。
1947年一位年轻的海军军官Arthur J ans zen受指派发展新的声纳探测设备,而这套设备需要很准确的喇叭。
Jan szen发现锥盆喇叭并不线性,于是他动手试做了静电喇叭,在塑料薄片上涂上导电漆当振膜,事后证明无论是相位或振幅表现都不同凡响。
J ans zen继续研究,发现将定极板(St ator)绝缘可防止破坏作用的电弧效应。
1952年,J ans zen完成商业化生产的静电高音单体,与AR的低音单体搭配,是当时音响迷梦寐以求的最佳组合。
1955年,Peter W alker在英国的「无线电世界」一连发表多篇有关静电喇叭设计的文章,他认为静电喇叭与生俱来就有宽广平直的响应,以及极低的失真,失真度比当时的扩大机还低得多。
1956年,Pet er W alk er的理想在Quad ESL喇叭上实现了(Quad是以他早年一种扩大机Quality Unit A mplif ier-D omest ic的缩写来命名),它的准确性被誉为鉴听新标准,不过仍有一些问题待克服:音量不足、阻抗负载令某些扩大机望而生畏、扩散性不足、承载功率也有限。
60年代初期J ans zen加入KLH公司为KLH-9的上市而努力,由于KLH-9的大尺寸化,解决了Quad ESL的问题,一直到当1968年Inf inity公司成立前,KLH-9静电喇叭都是最H i-End的产品。
J ans zen的成就不仅于此,在他协助下,Koss、Acoustec h、Dennesen等静电喇叭陆续问世,Jans zen企业的首席设计师Roger W est 也自立创设了Sound Lab公司。
当Jans zen企业出售时,R TR公司买下生产设备,推出Serv ostatic静电板,Inf inity的第一对喇叭就使用R TR的产品。
J ans zen公司几经转手,却始终没有消失,今天喇叭王之一-D av e Wilson的W AMM巨型系统,里面就用了部份J ans zen所设计的静电板。
静电喇叭的设计吸引许多厂商投入,比较有名的包括Ac oust at、Audio St atic、Bev erage、Day ton Wright、S ound Lab、Stax与Martin Logan等。
Ac oust at X本身附有真空管扩大机,可以输出高压讯号而不必使用升压器;Bev erage 2SW除了附有高电压扩大机、控制器,还有一对超低音。
由于Bev erage 2SW两公尺高的振膜装在一个椭圆音箱中,利用声波导板让声音由前方开口均匀传出,可以形成非常立体的音像,它的建议摆位是放在两侧墙边,然后面对面播放。
D ay ton W right 的设计也很特殊,振膜装在以六氟化硫惰性气体密封的塑料袋内,用以增加喇叭的效率与输出音压。
最贵的静电喇叭,要属Ma rk Lev inson的H QD。
每一声道使用两具Quad静电喇叭,加上一个改良的带状高音与一个24吋的低音增加频率两端延伸,配上三台Mark Lev inson ML-2后级与电子分音器,要价15,000美金,当时真的是天价。
Mart in Logan为解决大片振膜产生低音的问题,近年来混和锥盆低音的一系列设计获得很大成功,再加上延迟线、声学透镜、波浪状振膜等新技术的引进,让静电喇叭越来越可亲,相信它还会继续的存在。
带状喇叭1940年末,一位年轻的加拿大发明家Gilbert Hobrough使用扩大机时,一时大意在音乐播出中拆下喇叭线,并让发热的导线靠近电线的接地端。
这是很危险的动作,但Hobrough惊讶的发现电线开始拌动,并发出音乐声,这个「具有增益的金属线」不久后才明白是静电效果。
Hobrough进一步研究,才知道1910年左右已经有人提出这个问题,1925年在磁场内使用导电金属片的喇叭已经于德国取得专利,当时人说这是带状喇叭。
1920年与1930年代分别有两种带状喇叭上市,不过昙花一现很快就沉寂了。
带状喇叭的原理是在两块磁铁中装设一条可以震动的金属带膜,当金属带通过电流,就会产生磁场变化而震动发声。
在Hobrough重新发现带状喇叭时,Quad创办人Peter W alk er也在英国推销一种号角负载的带状高音,这个高音并不成功,反而是1960年左右英国Decca推出很成功的带状高音。
另一种类似的带状喇叭Kelly Ribbon由Irv ing Fried引进美国,他将Kelly高音配上传输线式低音而产生不错的效果。
1970年代,D ick Sequerra为金字塔(Py ramid)发展的带状喇叭,首次扬弃号角的设计。
H obrough发现带状喇叭后的三十年中,他以经营空中绘图和靠着自动机械的专利贴补,持续进行研究,终于在1 978年发展成功频率响应低至400H z仍然平直的带状单体(当时产品只能到600H z),并且不会融化、破碎或变形,失真则只有1%。
H obrough与他的儿子Theodore Hobrough还获得一项专利:与带状高音搭配的多丙烯低音所使用的无谐振特殊音箱。
不过他们以Jum etite Lab为品牌所制造的喇叭,一心想以较低价格提供给大家使用,在市场上却没有红起来。
后来包括加州柏克莱的VMPS Audio、爱荷华市Gold Ribbon Concepts、麻州的Apogee C orporat ion,都发展出比Jum etit e Lab频宽更大的带状喇叭系统。
Gold R ibbon制造了频宽最大的带状驱动器(200H z-30KH z),它们不是用铝,而是以厚度仅1微米(百万分之一公尺)的金制成振膜。
不过最成功的,却是Apogee公司。
身兼艺术经纪人与音响玩家的Jason Bloom,加上他的岳父Leo Spiegel -一个退休的航空工程师,共同组成Apog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