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所见孔子法学思想特质

合集下载

探究《论语》中的孔子思想

探究《论语》中的孔子思想

探究《论语》中的孔子思想论《论语》中的孔子思想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所倡导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深远。

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中,本文将就《论语》中的孔子思想进行探究和分析。

一、人文关怀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人文关怀,他强调人的修养和行为规范对于社会的重要性。

《论语》中多次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比如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应该注重道德修养和学习,使得君子既能够表现威严,又能够保持谦逊。

二、仁爱与人际关系仁爱则是《论语》中最为重要的核心价值观。

孔子在《论语》中多次阐述了仁爱的含义和重要性,比如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强调了对他人待遇应该如同对待自己一样。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仁爱,人们才能够和睦相处,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共同建设和谐社会。

三、教育与人才培养孔子主张通过教育来提升个人的修养和才能,并且强调了教育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

他在《论语》中多次提到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如他说:“教无类。

”这句话告诉我们教育是无差别的,应该普及到每一个人。

孔子也提出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观点,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和持续的努力。

四、政治与善治《论语》中也探讨了孔子对于政治和善治的思考。

孔子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和善治与领导者的品德和才能密切相关。

他反对道德败坏的领导者,同时也提出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观点,强调领导者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公正的政治智慧。

五、宗教与信仰孔子的思想中也涉及到宗教和信仰的问题。

他不对神明和来世谈论过多,注重对人间生活的关怀和改善。

他在《论语》中多次提到对先祖的尊重和信奉,强调通过对祖先的敬意和礼仪,维系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六、道德与行为规范《论语》中的孔子思想也强调了道德和行为规范对于每个人的重要性。

他强调了诚信、忠诚、恭敬等美德,认为只有通过良好的行为规范,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孔子的法律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孔子的法律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孔子的法律思想及其现代价值1. 引言孔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被尊称为“古圣先师”。

他的学说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包括他的法律思想。

本文将介绍孔子的法律思想,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2. 孔子的法律思想孔子的法律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中。

他强调了责任、公正和道德在法律体系中的重要性。

2.1. 治理的基本原则孔子认为,一个国家的治理应该以道德为基础。

他主张君主应以身作则,善待人民,并依法行政。

他还认为,一个合法的政府应该有一套公正的法律制度,以确保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2.2. 法律的作用孔子认为法律应该用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

他主张法律应该公正、明确、透明,并对所有人平等适用。

他强调了法律的约束力和执行力,认为只有遵守法律的人才能获得公正和庇护。

2.3. 仁义与法律的关系孔子强调仁义的重要性,并认为法律应该贯彻仁义原则。

他认为法律应该体现出对人的尊重和关怀,不仅要追求公平正义,还要关注人的复杂情感和人性。

他主张法律应该既严明,又灵活,能够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合理的判决。

3. 孔子法律思想的现代价值孔子的法律思想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3.1. 以道德为基础的治理孔子强调以道德为基础的治理,这与现代社会的法治理念相契合。

在现代社会,法治被视为实现公正、平等和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如孔子所说,一个国家的治理应该以道德为基础,这为现代社会的法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3.2. 公正和透明的法律制度孔子强调法律应该公正、明确、透明,并对所有人平等适用。

这与现代社会推行的公正和透明的法律制度的目标是一致的。

在现代社会,法律的公正性和透明度是评判一个社会公正度的重要标准,也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基石。

3.3. 人文关怀和法律的平衡孔子强调法律应该贯彻仁义原则,关注人的复杂情感和人性。

在现代社会,法律需要在追求公平正义的同时,关注个体的权益和情感。

这种人文关怀的法治观念,对于保护人权、促进社会和谐至关重要。

从《论语》看孔子的法制观

从《论语》看孔子的法制观

司法的根本目标——和谐与无讼孔子的思想可谓一以贯之,从仁心、仁学到仁政,都是围绕一个根本的目标,“君子”有义务努力加强自身修养,履行好对自己、对家人和家庭、家族的责任;如果有机会,则努力参与社会管理和建设,建立一个风尚淳朴、人际和谐的社会,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实现自己的理想。

结合一国最高司法长官的经历,孔子这样谈论自己的办案体会:“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讼,并非简单指诉讼案件,在论语中,“吾未见过而自讼者也”一句就是指自我反省,所以除诉讼案件外,还可泛指矛盾、斗争、纠纷的普遍意义。

当然,无讼也可以说是每个法官和司法管理者、每个行政官员和政治家的最高理想。

这没什么问题,问题是如何实现它?想起了那个关于止谤的著名故事。

氏族成员议论公共事务的做法和权力,本来是古之遗风、优秀传统,如现在作为装饰矗立于宫室之外的华表,原本称为诽谤之木,氏族成员就在上边写字,是表达意见和建议的公共写字板。

但随着王权的增强,最高政权的私有化完成,领导人越来越不喜欢这种影响、破坏领导形象和执政权威的事情,故周厉王跟人吹牛,说他能够止谤,办法很简单,就是把发表诽谤言论的人从肉体上消灭。

结果如何?短时间确实效果明显,人们什么话也不说了,“道路以目”,故周厉王沾沾自喜。

问题是这种止谤方法并不真正有效,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压迫越严重反抗也就越暴烈,最终导致了领导人与政权同时灰飞烟灭。

作为领导人,喜欢和谐,追求四海升平是可以的,但关键要靠选择适合的手段方法,而不可操之过急拔苗助长,“欲速则不达”,不仅要目标和谐,也要手段和谐。

这个道理想必孔子知道,所以才有下边这些实现无讼的具体阐述。

社会道德水准与治安形势的决定性因素——领导人要重视道德操守个人品行季康子患盗,问与孔子。

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想来,季康子是想问一些孔子关于人防、物防、技防之类的具体防盗措施,想不到孔子来一句硬邦邦的话,几乎能把季康子大人顶到南墙上去——什么防都不如“心防”!这话不知道该怎么评价,是该说孔子是迂腐呢,还是勇敢?仔仔细细品味一下,还是有些道理。

浅析_论语_中孔子的法律思想

浅析_论语_中孔子的法律思想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总第65期)浅析《论语》中孔子的法律思想卓洪涛1 杨化忠2(1山东省临沭县党校,山东临沭276700;2山东省临沭县职业中专,山东临沭276700)内容提要:该文分析了散见于《论语》之中的孔子有关立法、司法、守法等方面的法律思想,并将其归纳为民本论、礼治论和人治论三个方面的重要内容。

认为尽管孔子在当时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法律思想体系,但其思想对于当时的社会实际和其后的历史曾产生过深远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孔子;论语;民本;礼治;人治中图分类号:D9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951(2001)02-0101-04X 对于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的孔子,许多学者从政治、哲学、教育、伦理等不同的视角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但笔者在《论语》中发现孔子在论述政治、哲学、伦理时,还涉及到立法、司法、守法等方面的法律思想。

虽然孔子的法律思想散见于《论语》之中,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法律思想体系,但这些思想对于当时的社会实践和以后的历史曾经产生过深远的重要影响。

现将《论语》中所反映的孔子的有关法律思想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内容:一、民本论民本思想是产生于我国古代农业社会中一种以民为立国之本的政治法律思想。

它是与君本主义相比较而言的,其实质仅仅要求握有国家权力的君主重视人民在立国安邦中的地位和作用,以达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目的。

民本思想是孔子法律思想中的一大特点。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当时周朝的统治已经崩溃,诸侯兼并,战乱不已。

面对“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局面,孔子希望通过“仁政”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缓和统治阶级和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出现一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¹的理想社会。

《荀子》中记载了孔子回答鲁哀公的话:“且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可见,孔子的民本思想正是建立在以舟与水比喻君与民这样一个认识论基础之上的。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追求的人格标准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追求的人格标准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追求的人格标准《论语》是儒家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汇编,它文字简约,义理深刻,影响深远,是中国古文化最重要的典籍。

它蕴涵着厚重的智慧和思想,浸润和涌动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和历史的命脉。

《论语》中论述了做人、治学、治国诸多方面的理论,其中孔子最重要的仁、礼思想、教育思想、人才观,是儒学的基本范畴,是探讨人生价值,追求高尚的道德人生的基本内容和人我关系的最高准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和精髓。

一、孔子学说中的“仁”、“礼”思想在孔子《论语》中,“仁”、“礼”思想是儒学的基本思想,在孔子的思想中,理想人格的最高体现就是“圣人”,在孔子看来,圣德之人是一种崇高博大的审美境界。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是说仁德的人不忧虑,有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无论是圣人、智者、勇者和仁者有着共同点,就是都贯之以仁,智者又叫“知之者”知仁而求;勇者又叫“好知者”好仁而行仁;仁者又叫“乐之者”乐仁而安仁。

他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圣人之智(圣智)、圣人之勇(圣勇)、圣人之仁(圣德)是孔子对理想的“仁”之追求。

他追求的“仁”是将心性升华至一种世界精神理性的境界。

可见,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是“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他追求一生的最高道德标准。

孔子对“仁”的价值追求和重视,表明“仁”的思想学说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

孔子对待人的态度是:任何人都应该成“仁”和达“仁”,若诚意地去求“仁”就可达到“仁”的境界。

由此可见,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教育的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求仁”,即追求自身道德的终极完善。

《论语》中更多地强调人的内在修养,达到“仁”的境界,它是“礼”的观念的一个发展。

《论语》中孔子的“仁”的价值内涵,指的是“仁”是情感的自得。

孔子强调人如何达到理想之“仁”,仁的精神价值的重要体现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倡导的“仁”就是“爱人”,由“爱人”推导出孔子对社会与民众的关注,对整体人类与社会发展之间实现共同和谐的深深关切。

孔子的法律思想

孔子的法律思想

孔子的法律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众多思想中,法律思想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本文将探讨孔子的法律思想,包括他对法律的观点以及他对法治的看法。

一、孔子对法律的观点孔子认为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的重要手段。

他强调,法律应该是公正、明晰、公开的,以确保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孔子认为,法律应该适用于所有人,不论地位高低,官员和普通人都要受到同样的法律制约。

孔子还强调,法律应该以仁义为基础。

他认为,法律规定的条文和义务应该符合道德伦理,体现仁爱和公正的原则。

他反对滥用权力和虐待弱势群体,主张法律要合乎人心,促进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二、孔子对法治的看法孔子提出了“以德治国”和“以礼治国”的思想,这也是他对法治的基本观点。

他认为,德与礼是治理社会的重要因素,而法律是确保德行和礼仪得到遵守的手段。

孔子主张领导者要以身作则,做一个道德高尚、符合礼仪的典范。

他认为,领导者的品德和修养对整个社会的风气和道德价值观起着重要的影响。

这也是孔子提出“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孔子还强调礼仪的重要性。

他认为,礼仪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的重要手段,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

他主张通过教育和培养良好的习惯和行为,来建立和维护社会的道德秩序。

三、孔子的影响孔子的法律思想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强调了法律的公正和合乎人情,为中国传统法律制度中建立起了重要的价值观。

孔子对法治的看法也与现代法治理念有着契合之处。

他提出的“以德治国”和“以礼治国”的观点,强调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以及领导者应该以德行和修养为基础的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代的法治观念。

总结孔子的法律思想强调了法律的公正和仁义,以及法治与道德、礼仪的关系。

他的观点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法律制度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孔子提出的以德治国和以礼治国的理念,体现了他对于社会秩序和公正的追求,同时也为后代的法律思想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孔子的法律思想是怎样的

孔子的法律思想是怎样的

孔子的法律思想是怎样的大家对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的孔子都有所了解吧!那么你想知道孔子法律的思想是怎样的吗?如果你想知道该思想的内容,可别错过这篇文章了,赶紧和小编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法律思想1、以仁为核心的法律观孔子对仁作了许多解释,其中最能表达仁的含义的是“仁者,爱人”。

但孔子是“爱有差等”的。

〈1〉孔子的“爱人”有亲疏之分。

从“亲亲”开始,由亲及疏,由近及远。

〈2〉孔子的爱人有等级之分。

等级不同,爱的内容就有差别。

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一个是“使”,一个是“事”(事奉),这种关系显然是不对等的。

〈3〉孔子的爱人是不以突破君子与小人的界限为前限的。

“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认为“仁”作为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劳动人民(“小人”)是不〈17可能有的。

2、礼是立法、司法的指导原则〈1〉主张正名。

即纠正各种违反周礼所规定的等级名分现象。

〈2〉主张“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即制礼作乐和出兵征战的权利由天子掌握。

〈3〉主张“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互相包庇犯罪。

〈4〉反对“铸刑鼎”。

3、道德教化高于法律强制〈1〉先教后刑,强调道德感化的作用。

〈2〉宽猛相济,以刑罚辅助德〈3〉以德去刑,德教具有消灭犯罪的功能4、立法、司法主要靠贤人〈一〉“人存政举”,由圣贤治国立法。

〈二〉“身正令行”,执政者应带头遵守立法。

孔子的人物形象首先,孔子具有作为知识分子的形象。

他是一个博学多才、有思想见解、坚持自己理想并为之奋斗的知识分子。

他渴望国家统一,天下安定,所以他提倡宗法、礼乐制度,恢复社会等级秩序,并在现实中艰苦实践;他反对诸侯争霸战争,提倡休养生息,提倡读书人入仕做官,造福百姓。

其次,孔子具有作为师者的形象。

他是一个严于律己、推行教化、以传播祖先优秀文化传统为己任的师者。

他本人有着严于律己的人生哲学。

他自己刻苦好学,并且学为所用;他遵守世俗礼法,以身作则,堪称楷模,为人称颂,更值得学习。

他推行教化,普度众生,并以此为目的进行广泛的社会实践。

对《论语》中孔子的法律思想的解读

对《论语》中孔子的法律思想的解读

对《论语》中孔子的法律思想的解读作者:宋海军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2年第03期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重要创始人,后人根据孔子及其再传弟子的言行整理编纂了《论语》,成为了我们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载体。

现在我们正在进行和谐文明的法制化社会建设,应该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所以对《论语》中孔子法律思想重新进行解读,有助于指导我们建设和完善现代法制体系。

关键词:《论语》孔子法律思想现代意义一、有关孔子法律思想的总体概述我国很多学者已经从政治学、哲学、伦理学和教育学等不同的角度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其实在《论语》中还有很多孔子法律思想的概述,虽然都是零散在《论语》中的各个篇章内,但也是一套完整的体系。

这些法律思想对于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后代的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们就对《论语》中所反映出来的孔子法律思想进行研究,希望可以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的营养,为我们当下的和谐法制社会建设寻找理论的支撑。

二、对《论语》中孔子法律思想的解读(一)《论语》中孔子民本论法律思想民本思想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以民为本”的政治法律思想,是和古代的君本主义相对而言的,其实质是要求掌握国家实权的君主重视人民在立国安邦中的地位和作用,最后实现《论语》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治理目的。

民本思想是《论语》中孔子法律思想的一大特点。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当时周王朝的统治已经分崩离析,诸侯兼并混战不已。

面对当时的“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局面,孔子提出了希望可以通过实施“仁政”来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缓和统治阶级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最后实现像《论语·公治长》中描述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理想社会。

在《荀子》中,记载了孔子回答鲁哀公的话:“且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孔子的民本思想是建立在以舟和水来比喻君与民这样一个认知基础之上的,这一思想无疑是对人民力量的一种正确认识,在当时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

《论语》中透析孔子的法哲学思想

《论语》中透析孔子的法哲学思想

《论语》中透析孔子的法哲学思想作者:贺奋清来源:《学理论·中》2014年第07期摘要: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

他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诸侯混战的时代。

新旧制度正在更替中。

基于此,思想家们必须给出解决方案。

孔子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他面对乱世,提出了自己的政治见解和治国主张。

他建立了一套以礼、仁、义、正名四个儒家根本理念为基础的旨在维护礼治的“为国以礼”的治国思想。

关键词:论语;孔子;礼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0-0028-02一、孔子道德观综述孔子的道德要求由两个部分组成:行为规则和个人品质。

行为规则就是孔子所说的“礼”,包括仪式、礼仪、社会交往的准则和习俗等各种社会规范。

个人品质是儒家倡导的美德“仁”和“义”。

“仁”是儒家的根本美德。

孔子对于“仁”作过许多解释。

在《论语·颜渊》中,孔子对仁作了不同的解释。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仁”有广狭二义。

狭义的“仁”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仁慈”,即为他人着想的能力。

孔子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从正反两个方面反映了孔子“仁”的狭义概念。

前者要求在不损害自己利益的前提下,多为别人着想,帮助别人实现目标。

后者字面意思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想到别人也不会想要。

要求主体在行动过程中考虑到别人的心理。

广义概念的“仁”是指的一切美德总称。

这包括有君子所具有的“恭、宽、信、敏、慧、忠、孝、智、勇、好礼、爱人、忠勇、博学”,等一切美好品格。

那么,礼和仁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呢?孔子认为,拥有理想人格的人,拥有仁的人应该严格遵守礼。

礼是一种形式,人们通过自己拥有的美德,来达到礼的标准。

而在仁和礼之间起中间作用的就是“义”。

孔子的法律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孔子的法律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孔子的法律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他的思想影响了几千年的历史,并且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智慧和思想不仅仅在他的经典《论语》中体现,而且在他的法律思想中也有显著的表现。

在孔子法律思想中,他强调法律的重要性和尊重法律的精神;同时,孔子也倡导道德和良好的品德是执行法律的根本,这些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

一、孔子法律思想的特点孔子法难思想以“礼、信、德”为核心,在这个核心中,孔子力求将道德与法律融为一体,从而促进法律实践的健康发展。

孔子认为,不仅要有严格、明确的法律规定,同时也要有在道德上的规范。

因此,孔子认为法律制度必须建立在社会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基础之上,并坚持社会道德与法律互为依存、相互支持。

他还强调执行法律之前必须考虑到情况的具体情况,认为法律应该在人性之上,它必须服从于人的实际需求。

二、孔子法律思想的现代意义1、法律礼仪的重要性孔子在天下治理上特别强调了法律礼仪的重要性,他认为生命只有一次,因此人类必须社区维持诚信和尊重法律的精神。

他认为,一旦法律被打破,整个社会必然会被割裂破碎,破坏社会稳定。

这就表明现代社会中,法律礼仪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国家法律必须得到严格实施,社会公正需要得到切实的维护。

2、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孔子是一个多方面的人才,他的思想涉及人性、社会伦理、教育、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因此他的思想具有多元化的特征。

孔子认为尽管法律机构可以提供一种深入的社会治理,但道德教育比法律教育更为有效。

他认为只有通过道德教育,人才可以逐渐养成一种道德感知,保持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公正。

现代社会中,随着不断提高的文化水平和人们对社会公正愈来愈认识的变化,人们对道德美德的认知和审美也更加深刻。

因此,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而且涉及到提高法治水平和国家治理水平等方面。

3、人性、人的感情和法律孔子的法律思想也强调了人性、人的感情和法律之间的关系。

孔子的法律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孔子的法律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孔子的法律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孔子被尊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人物,他的思想体系和哲学思想在各个方面都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其中,孔子的法律思想也是他思想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他开创了中华文化法律思想的新篇章,为中国的法律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孔子的法律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一、孔子的法律思想孔子提倡“以德治国”,他认为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治理国家的重要因素。

此外,他也强调了法律的重要性,认为法律是国家的重要法规。

他的法律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正的法律体系孔子认为,法律应该是公正的,不应该受到权力阶级的干扰。

他倡导“明法”,即法律应该笃实清明,司法应该公正无私。

他反对“悖理”和“外人”,认为法律应该是公民自己的法律,而不是外人创造的法律。

孔子的法律思想强调了人民的尊严,要求法律体系要建立在公正基础之上,以保证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2、严格的法律制度孔子认为,法律制度是规范国家行为的重要工具。

他强调了法律的角色,认为法律是维护社会正义的工具,应该让它严格制度化。

孔子的法律思想强调了规则的重要性,要求将法律体系建立在强制执行的基础之上,使得法律不仅仅是一个空洞的概念,而是落实在现实中的一种机制。

3、追求和平解决纠纷孔子主张和平解决纠纷,认为在维护公正和平的前提下,不应该有任何的暴力行为。

他认为,法律机制应该体现出公民和平解决分歧的要求,法律的基本作用是维护一个和平的社会环境。

因此,他提倡宽容、友好和平的态度,将它渗透到法律执行过程中。

4、重视人的尊严和自由孔子的法律思想强调人的尊严和自由,他主张法律应该反映出公民的权利。

孔子关注人权的问题,他认为公民生命的价值和尊严应该得到尊重。

他反对绝对的政治权力,主张权利的平等。

他的法律思想强调了人的尊严和自由,使人们能够摆脱长期以来对权力的恐惧和无法逾越的政治界限。

二、孔子法律思想的现代价值孔子的法律思想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以下是它的几个现代价值。

孔子的法律思想

孔子的法律思想

孔子的法律思想孔子的法律思想非常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辩证法。

他天才地提出了犯罪的多种客观原因并且有针对性的根本对策。

这些包含科学性的政见在2000余年后的今天仍然有实用价值和借鉴意义!显示了他伟大的政治才能,思想才能,教育才能和法律才能。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思想道德情操和政治主张都是从广大的人民的疾苦出发,具有西方的民主,博爱思想。

也与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无产阶级劳苦大众的立场有着神似。

综上所述,孔子是中华民族罕见的德才兼备的历史伟人!他在2000多年前创造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之所以得出这个结论,是因为搞法律的人只相信客观事实,相信法律规定,相信证据。

因为四书五经等书籍已经记载了200 0余年前我们没亲眼见到的历史事实,这些书籍就是书证,在证据里是最具有证明效力,书证被称为“千年的文字会说话” 望一些无知者无畏的人,对事实认识不清的人,至少怀着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去正视孔子,正视他的功绩,正视他的历史事实!1楼论孔子的法律思想孔子没有给后人留下专门阐述法律思想的宏篇巨著,也没有如西方的思想家们那样用形式逻辑构造他的法律思想体系。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孔子没有法律思想。

在记述孔子言行的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犯罪原因及其根本对策作了论述,在论述了“德、礼、政、刑”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综合的犯罪总对策,以及阐释了法律与政治的理想即社会国家的终极目的。

由于上面这些论述和思想都是散在着的,所以笔者就试图以学术界公认的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中最为信实的《论语》为主要依据,归纳整理出孔子的法律思想,并对其进行基本的评价,探讨其伟大的历史意义。

一、孔子的法律思想<一>犯罪原因论。

1、孔子从社会经济的角度揭示了产生犯罪的经济原因。

《论语.先进》上记载:把持鲁国国政的大贵族季康子,残酷地剥削人民。

他已经是鲁国的首富了,可是仍然要拼命地聚敛。

对此,孔子十分反感。

冉求是孔子最好的学生之一,又有首屈一指的政治才干,并在季康子那里做官。

孔子法律思想总结

孔子法律思想总结

孔子法律思想总结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春秋时期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于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不仅提出了一套完善的道德伦理体系,同时也对法律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下面将从孔子法律思想的核心理念、法治观念和法律教育等方面进行总结。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以仁爱为中心,他认为人们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并通过自身的修养和行为来实现社会和谐。

在他看来,法律只是一种约束和限制人们行为的工具,而真正的治理社会应该是通过人性的规范与引导来实现,而不是靠法律的强制力。

因此,孔子强调了道德养成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培养好人的品德和修养,才能使社会和谐稳定,并使个体能够成为有道德修养的人。

在对待法律和法治的问题上,孔子持有比较谨慎和保守的观点。

他认为法律约束的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但他不赞成依赖法律来治理社会。

他的观点是,只有当人们内在地具备了道德修养,从而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时,才能真正做到不需要依赖法律的强制力来保持社会的秩序。

然而,他也承认法律在一定程度上是必要的,尤其是在处理争议和纠纷时,法律的适用能够更为公正和客观。

孔子非常强调法律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他认为法律应该适用于所有人,不分贵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他主张法律应该以正义为中心,善法益人,为社会的利益和公共利益服务。

孔子还强调了审慎的司法实践,他认为司法官员应该不受私欲和利益的诱惑,以公正、客观和独立的态度对待每一个案件。

在法律教育方面,孔子非常注重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传承和弘扬正义法律的重要手段。

孔子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法律意识,使人能够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

他更加重视教育的行为示范作用,他认为教育者应该以身作则,使学生能够通过模仿和学习来养成正确的法律和道德观念。

总结起来,孔子的法律思想强调了道德修养和以仁爱为中心的伦理观念。

他认为法律只是一种外在的约束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应该是通过人性的规范与引导来实现的。

从《论语》看孔子的思想和教育观

从《论语》看孔子的思想和教育观

从《论语》看孔子的思想和教育观概述《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部重要的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本文将以《论语》为依据,探索孔子的思想和教育观。

孔子的思想孔子的思想主要集中在人伦道德、政治治理和教育等方面。

他强调个体修养和社会秩序,并提出了许多有影响力的观点。

1. 仁爱之道孔子认为“仁”是至高无上的美德,他强调人们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

《论语》中有许多关于仁爱和善行的记录,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禁止做自己不希望别人对自己做的事情。

2. 学习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提倡学习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认为通过学习来完善自己,通过修身来管理家庭,通过治国来净化社会,最终实现天下太平。

他强调了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3. 礼仪之道孔子非常重视礼仪,认为礼仪是一种对人际关系的规范和秩序。

他强调在行为举止和言谈举止中遵循适当的礼仪,在《论语》中有许多关于礼仪的教导。

孔子的教育观孔子被尊为古代中国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知识和智慧。

他提出了一套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1. 教学相长孔子主张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学习。

他认为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并不断努力追求更高水平,同时也需要理解学生,并灵活运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

2. 知行合一孔子强调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他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追求道德修养与学术知识的统一。

3. 个性化教育孔子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天赋和能力,因此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点来进行。

他鼓励教师要细心观察学生,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育计划和方法。

结论通过对《论语》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孔子的思想和教育观。

他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在学习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实现自我完善,注重礼仪之道规范人际关系。

孔子强调师生相长、知行合一和个性化教育等原则,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孔子的法律思想_孔子的思想内容

孔子的法律思想_孔子的思想内容

孔子的法律思想_孔子的思想内容孔子的的思想不仅有在教育方面和美学上面,还有法律方面的。

那孔子的法律思想是怎样的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的法律思想一、“仁”是孔子法律思想的理论基础“仁”不仅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总纲领,而且是孔子法律思想的理论基础,孔子的伦理主义的法律思想可以被看作是以“仁”为核心展开的。

孔子的“仁”包含四类:一是一切美好的品德;二是“志士仁人”的行为;三是爱人和泛爱众;四是实现仁的方法。

其核心理念是关于二人以上社会关系问题。

二、法的稳定性与继承性1、维护礼法的稳定性孔子所谈的礼是广义的,其基本内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核心的宗法等级制度。

这也包含着法的本体的含义。

孔子继承了周公的礼治思想,主张“为国以礼”,要求人们的一举一动都不要违礼,即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对周公之礼的向往与维护、反对铸刑鼎也反映了孔子对礼法稳定性维护的坚定。

2、法律的变革与继承孔子也主张对旧有的礼法要有所改动,在改动的过程中,有些可以继承性发展,有些则要创新,也就是进行彻底的法律变革。

变革的方法就是“正名”。

孔子强调名与实相依存,形与质相表里,即名与实要相符。

制器须有形制,治国必立法度。

治国用法,必须名实相副。

三、中庸的法学方法论孔子认为,中庸不是无原则的折中主义和调和主义,也不是媚世求荣、明哲保身,更不是貌似公正、不偏不倚,实则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好好先生。

中庸乃是隐恶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具体包含:宽猛相济,对人采取法律行动采取中庸的办法,既重视教化,也不能不要刑罚,而主张宽猛相济,德与刑交替使用。

敛从其薄、刑罚适中都体现了中庸方法论。

四、德行关系孔子在治国的手段和方法上,主张德治为主,所谓“为政以德”。

其德治的核心是提倡“仁政”,反对暴政。

仁政的核心就是重视道德教化。

孔子还提出了实行德政的两个前提:统治者不能太贪婪;先富再教后刑。

论语中的孔子思想分析

论语中的孔子思想分析

论语中的孔子思想分析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化名人,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孔子思想的主要代表作,论语中体现了他的智慧和思考方式。

本文将对论语中的孔子思想进行分析,并从道德伦理、教育和政治等方面探讨其思想的特点和价值。

一、道德伦理思想孔子强调“仁”为最高的道德准则,他认为人性本善,只有通过教育和人际关系的调和才能实现个人的美德和社会的和谐。

在《论语·学而篇》中,孔子说:“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这句话表明,学习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而人的品行又会影响到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关系。

孔子认为,通过学习,人们可以培养自己的仁爱之心,不仅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还可以通过对他人的爱护与关心,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孔子还主张“礼”作为社会行为的规范,他认为通过遵循礼仪,人们可以维持社会秩序和和谐。

在《论语·为政篇》中,孔子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这句话意味着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不仅仅通过言语行为来表现,更体现在他的性格和行为习惯上。

通过遵循适当的礼仪,人们可以形成端正的行为规范,进而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二、教育思想孔子提出了“教育以德育为主”的观点,他认为通过教育可以培养人的德行和才能。

在《论语·为政篇》中,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这句话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孔子认为君子应当普遍教育,不分贵贱,只要有道德和才能,就应当受到教育的机会。

他反对盲目地按照出身和地位来决定一个人是否值得受到教育。

孔子的教育思想还强调了师道尊严的重要性,他认为教师应该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

在《论语·子张篇》中,孔子说:“子张问为仁。

”孔子回答说:“子见善不足则内省,见恶不足则内省。

”这句话表明,作为教育者,应当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力争做到言行一致,以达到教育的目标。

三、政治思想孔子的政治思想强调君主的德行及其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论语中的孔子学说评析

论语中的孔子学说评析

论语中的孔子学说评析孔子学说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语是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文集,其中包含了孔子的众多学说观点。

本文旨在对论语中的孔子学说进行评析和解读,以深入理解孔子思想的精髓。

一、仁爱之道孔子的学说以仁爱之道为核心,他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表明了孔子对人际关系的看法,他主张以仁心对待他人,以道德行为来构建和谐社会。

孔子认为,人性本善,只要受到正确教育和良好影响,就能追求善行和道德。

他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一个人首先要修身养性,然后能够带领家庭和国家走向和平和谐。

二、学而不厌孔子非常强调学习和追求知识的重要性。

他提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认为学习不应该止步于表面的知识积累,而是要不断地实践和总结,以不断完善自己的学问和人生态度。

孔子强调学习的过程也是修身养性的过程,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和修养。

三、君子之道孔子提出了君子之道,他认为一个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行为准则。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

这意味着君子要能够以和为贵,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尊重他人的差异,保持礼貌和宽容。

孔子还提倡君子要有“节”和“廉”,即要有自律和廉洁的品质。

他还认为君子应该善于宽恕他人的过错,并以身作则来影响他人。

四、智慧的引导孔子在论语中强调智慧的重要性,并提倡通过读书和思考来培养智慧。

他认为学问不能停留于死记硬背,而是要通过思考和探索来理解真理。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表明了他对知识和友谊的珍视。

孔子还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要将知识付诸实践,以达到乐在其中的境界。

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主张一个人要从自身做起,通过修身来达到社会和家庭的和谐。

他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够修养自己的品德和道德,就能够影响到他的家庭,进而扩大到整个国家和社会。

孔子提出的“仁者爱人”、“孝悌忠信”等观点,都是对于如何实践修身齐家治国的具体指导原则。

《心论语》之论法学

《心论语》之论法学

《⼼论语》之论法学《⼼论语》之论法学《论语》⼋佾篇,系统论述法学,思想远超百年后的古希腊柏拉图,虽难以置信却合情合理:法是理性—理性与强⼒—理性的时效性—设定事实—价值取向—强⼒保障—执法原则—⽴法⽬的—两个误区—法律三特性—⽴法如演奏—法理综述论坛第⼆阶段重新开讲,不再轮番上台,只请⼦夏⼀⼈主讲题⽬是《论法学》。

⼀、法是理性孔⼦谓季⽒:“⼋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季⽒,当然是鲁国当权的⼤夫季孙⽒。

对我们孔⼦学院来说只要是事实,⽆论谁都可以评论。

佾,是舞列,天⼦⼋、诸侯六、⼤夫四、⼠⼆。

季⽒⾝为⼤夫⽽使⽤天⼦之礼,对此校长很感慨:“这都承受得起,还有什么承受不起呢?”这话是不是评论季⽒,⼈家季⽒⾃已⼼⾥明⽩,就不⽤我来多说了。

我只说和法有关的,这个‘能不能承受’就和法密切相关。

⽐⽅我规定你⼀餐最多只能吃⼗⽄⽶饭,⽽你偏偏要吃⼗⼀⽄,你要违反我的规定⾸先你的肚⼦要放得下⼗⼀⽄⽶饭,你承受得起才做得出来。

违法者也⾸先要过⾃已⼼⾥这⼀关,你的⼼承受得起,你有⾜够胆量去尝试,你才能做出违法的事。

下⾯再说⼀个故事:三家者以《雍》彻。

⼦⽈:“‘相维辟公,天⼦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孟孙⽒、叔孙⽒、季孙⽒三家在祭祖完毕撤去祭品时,也命乐⼯唱《雍》。

校长很惊讶说:“‘助祭的是各⽅诸侯,天⼦严肃静穆地在那⾥主祭。

’就唱这样的歌吗?全⽤在你三家的庙堂?”事情就是这样,⼈家就承受得起,你也不得不服。

⼀个丧失理性的⼈,礼仪能对他起多少作⽤呢?⼀个丧失理性的⼈,⾳乐⼜能对他起多少作⽤呢?⼦⽈:“⼈⽽不仁,如礼何?⼈⽽不仁,如乐何?”下⾯还有故事:林放问礼之本。

⼦⽈:“⼤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林放是我们礼仪实习场的看门⼈,他每天看学⽣练习繁琐的礼仪,就有点为学⽣报不平,抽空问校长:“这么复杂到底要学什么呀?”校长笑着说:“这个问题太⼤了,⽐⽅说礼仪的过分铺张就不合理,宁可简单隆重。

办丧事太轻率了也不好,宁可取悲戚的态度。

简析孔子伦理思想的特点

简析孔子伦理思想的特点

简析孔子伦理思想的特点孔子认为求仁完全是靠自己的自觉、主动,并不依靠他人的行为。

他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孔子强调实现仁的自觉性,目的是要人们自觉地去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规范。

于是,就把“礼”这种外在的制约,通过“仁”的德性修养,转化为一种内在的,自觉的道德规范。

孔子还提出了一个人自觉实现仁的简易方法:“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还有,仁的行为必须在视、听、言、动诸方面全面地符合礼,这是仁的品德的全面性。

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孔子对其弟子子路、冉求、子华的政治才能,令尹子文的忠诚、陈文子的清白,都不称许以仁的品德。

他认为能行“恭、宽、信、敏、惠”五者于天下,才算“为仁矣”,能做到“刚(刚强),毅(果断),木(朴实),讷(言语谨慎),近仁”,能够“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则“仁在其中矣”(论语·子路)。

因此,他要求每一个人不论在怎么仓卒匆忙和颠沛流离的情况下,都要时刻追求这种成果:“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这个意义上的仁,孔子也叫做“道”,所以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论语》还提出若干道德行为的准则,作为道德评价的标准。

首先,孔子提出“仁者安仁”(论语·里仁),讲的是道德与幸福的关系问题,这是伦理学的一个重要问题。

孔子说:“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困难环境),不可以长处乐(长久居于安乐中)”(论语·里仁)。

又说,“士志于道”(论语·里仁),然而粗衣粗食未足评论,“君子谋道不谋食。

……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

孔子指出德、福不一致,这种观点是对西周以来的“福善祸阴”天命观的一个否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当时诸侯并起战乱不已面对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局面孔子希望通过仁政缓和统治阶级和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出现一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的理想社会因此他主张使民如承大祭颜渊为政者要爱民重民贵民以民为政之本邦之本
21 年 第 1 01 期
( 总第 19期 ) 1
齐齐哈 尔师 范高等专科 学校 学报
说 “ 吾道一 以贯之” ,在 曾子看来就是 “ 忠恕而已矣 ” 《 (里 仁》 , 忠恕” )“ 其实就是 “ ” 可见孔子是把仁爱精神贯穿 于 仁 , 自己法学思想的始终 , 并一直把它付诸实施 的。
( )仁 ” 复礼 归仁 的 基 础 一 “ 是
Ke W 0 d : eAn lcs Co f ca lw e l gc l y r sTh a t; nu i a i oo ia e n; d
孔 子是我 国春 秋战国时期伟大 的思想 家 、 教育家 , 儒家 学 派的创 始人 。他有着 强烈的法学思想 , 这集 中体现在《 论 语》 《 中。论语》 中所显现的法学特质 , 基本上继承和发展 了四 周 以来的礼治和周公的 “ 明德慎罚 ” 想 , 思 在以“ ” 仁 为核心 , 浸透着仁爱精神的伦理法律思想体系中 , 出了一整套 旨在 提
s t ae ih g od i t ia e a de l y e pr aurtd w t o w l e hc llg li oog .a stof opo e ue d sg d t ae u r h e e o l s d r l e ine o s fg a d t e c rm ny ”o h o f rt e c unty t a r o M n”Th e R i a ol is dv c c it e ”o heg vem ne rue u t lP i c;a o a y vru f rt o r t nt vit ”vit e ;f usont u eof a ” rt e g v r e ti p s n”o by rueviw oc her l m n f h o e nm n ero o n n
di o lCh n s ut r o o rtg n h sa lsm e tof o il tc t na i ee c lu et urhe a ea d t ee tb i i i h n as cai ounr ul a o r a e f . s tyr edbylw fg e tb ne t i
t er l o ma 。 n t eltr r d c d ah g n r e c i gi a t n t ef r e u u o a , n i o e n x l rt n o t — h e f no e o u e u ea d f —ra h n u h a p a mp c t r m p t d y a d ds v r d e p o ai f r o h u h s c a o a
维 护 礼 治 , 导德 治 , 倡 注重 人 治 的法 律 主 张 。

想的内在价值与核心精神之所在。它包含忠 、 信 、 、 、 孝、 恭 敏
惠、 、 、 智 勇 好礼 、 爱人 、 忠勇 、 博学 等一切美好品格 。 孔子的仁 爱精 神 , 体现在君 臣关系上就是君礼 臣忠 ; 现在 父子关 系 体 t就是父慈子孝 ; 体现在兄弟关系上就是兄友弟恭。孔 子曾
摘 要: 孔子是我 国春秋 战国时期伟 大的思想 家、 教育家, 他建立 了一套 以“ ” 仁 为核心 , 浸透 着仁爱精 神
的伦 理 法 学思 想 体 系 , 出 了一 整 套 旨在 维护 礼 治 的 “ 国以礼 ” 提 为 的礼 治 思 想 ; 导 德 治 的 “ 政 以德 ” 倡 为 的德 治观 : 重人 治的 “ 注 为政 在 人 ” 的人 治 论 。 后 世 产 生 了 巨大 而深 远 的 影 响 , 天 进 一 步 对 之 加 以总 对 今 结、 发掘 和 探 讨 . 于我 们 传 承 中 国传 统 文化 和 建 立 社 会 主 义 法治 国 家大 有裨 益 。 对 关键 词 : 语 ; 子 ; 学 思 想 论 孔 法
M I o a A D o—h ua
( e a iest f b n Co srcin Pn dn s a , e a 4 7 3 , i ) H n n Un ri o a n t t , ig i h n H n n,6 0 6Chn v y Ur u o g a
Ab ta t C o f cu sag e t h n e n d c t ro e S r g a d Au u e o ,e h s s b i e b n v ln e s h o e s r c : :n u i s wa r a i k ra d e u ao f h p i n t mn P r d h a t l h d a” e e o e c ”a t e c r , t t n i ea s
Junlo qh rJno ec e ’ o ee o ra fQiia u irT ah r C Hg s
N o. 2 1 1, 01 Ge e a. o. 9 nr N 1 1 1
《 论语》 中所见孔子法学思想特质
苗 道 华
( 河南 城 建 学 院 。 南 平 顶 山 4 7 3 ) 河 6 0 6
中图分类号 : 9 文献标识码 : D0 A
文章编 号:0 9 3 5 ( 0 1】1 0 7 - 3 10 — 9 82 1 0 - 0 7 0

‘ ‘ The Ana e t ’ f Conf i w de og c lc r c e i tc e n i l c s’ o uc us La i ol i a ha a t r si s s e 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