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化”背景下满族传统文化变迁原因初探

合集下载

[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满族传统文化的弘扬]满族有什么传统文化

[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满族传统文化的弘扬]满族有什么传统文化

[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满族传统文化的弘扬]满族有什么传统文化变迁;可持续发展满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五化”的深入发展,满族传统文化也在不断发生变迁。

通过多次实地调查,我们看到现在的满族传统文化在很多方面的表现都趋于模糊,甚至有消退、弱化的迹象,一些文化特质、风俗习惯诸如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确实已经基本不再具备其原有功能,从而退出了历史舞台。

但这并不是说满族传统文化消失了。

可以很肯定的说,满族传统文化没有消失,而是换了一种存在的形式。

在“五化”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其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都呈现出了历史化、时代化的特点。

并且,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满族传统文化也逐渐成为了地域性文化和资源性文化;所以说,满族传统文化的变迁是满族本身为了更好的适应新环境而做出了选择,这是满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核心文化价值体系的有机结合,这种表现使满族传统文化更好的融入了中华大文化之中,这也应该是所有少数民族文化最终的归宿。

当然,满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之路任重道远,它的发展是民族研究和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是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必须深刻认识到发展传承满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政策措施,着力加以推进,使满族传统文化能更好、更长久的流传。

而时代已经为我们指出了这条可行之路就,即可持续发展。

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针对传统文化的特点和新时期对文化的要求,强调文化发展的科学、合理,有规划、有组织,体现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使传统文化更好的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

如何让满族传统文化更好的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通过可持续发展从而促进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弘扬,我们要做的工作很多,这里作者仅提出几点建议。

一满族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更新观念,深刻认识文化可持续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从满族传统服饰的变迁分析满族文化

从满族传统服饰的变迁分析满族文化

文化 的缩影 。通常 , 满族传统服饰具备两个鲜 明特征 , 即实用
性 和审美性 , 如形式多样 、 用 于御寒 的毛皮 衣服 , 自创 的马褂 、 旗袍 、 荷包 、 箭袖袍服等 服饰将满族 的骑射风格彰显 的淋漓尽 致, 以及基于审美视觉的头饰 、 旗谢 、 首饰等 。 但是在不 同时期 和阶层 中 , 其传统服饰 的外在和 内涵均发生 了较 大变化 , 充分
三高度认同出现松动满族对传统服饰的肯定虽然贯穿于发展始末但并非一成不变如扳指儿不再是射箭的辅助工具而逐渐发展为首饰箭袖服饰的御寒功能逐渐丧失而是以礼服配饰的形式用于行礼荷包也不再局限于存放食物而成为装饰用品等可见为了适应社会进步满足生活需要满族对传统服饰的高度认同有所松动其内容随之调适与改变但其只是合理的舍弃了部分民族文化而传统服饰的核心内容并未改变文化体系也依旧存在如针对宗教信仰满族妇女将耳环作为辟邪保平安的灵物素来盛行佩戴而插柳的服饰习俗则表达了对满族子孙的美好祈愿根据满族女子的服饰颜色发式头饰等依旧可以辨别其是未婚还是已婚等
服饰制度 、 功能上 , 还是 在服 饰 材 质 、 样 式、 类型上 , 均 在 文 化 观 念 的 影 响 下 有 所 变迁 , 可 以 说 满 族 传 统 服 饰 的 变 迁 反
映 着其文化的 变迁。对此 , 本文以满族传统服 饰变迁为切入 点, 就满族 文化进行 了分析。
关键词 : 满族 传 统服 饰 ; 变迁 ; 满 族 文 化
性, 进而发展成为独特的传统服饰 和文化特色 。
化 的冲击 之下 ,其 文化 观念逐 渐变化 ,但在 固守本源 的影响
下, 满族服饰 中依 旧保 留了其 民族特色和文化特征 , 如最具满 族 民族特 色的皮裘服饰 , 无论是肃慎 、 挹娄 , 还是女 真 , 均 以兽 皮 制作御寒服 饰 , 诸 如“ 着 直筒衣 , 暑用鱼皮 , 寒用 狗皮 ” 等史 料予 以了相关记载 ( 但忌用狗皮 ) 。 但 当入主 中原后 , 虽然依 旧 崇 尚皮裘 服饰 , 但其材质 、 样式 、 功用等有所变化 , 而且 出现 了 等级分化 , 强化了审美功能 ; 再 如服饰 制度也保 留了个别 的民 族特 色 , 像在顺治 四年的服饰制度 中记载 的“ 复诏定官 民服饰 之制 , 幼童亦如冠于首 , 不必逾二十岁而始冠也。 ” 可见满族在

浅析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保护

浅析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保护

浅析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保护摘要:由于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迅速发展的冲击下,一些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面临绝迹和失传的重大危机。

本文通过分析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消亡和失传的原因,臆在唤醒众人,保护和挽救正在面临灭亡和失传的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键字: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灭亡;传承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地域宽广,幅员辽阔,物藏丰富,民族非物质文化缤纷多彩,满族亦有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能够对满族文化有深刻了解和研究的人越来越少,不免使人担忧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未来社会的发展状况。

满族在历史上曾是北方一个弱小的民族,它能够迅速的崛起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民族,给中国历史甚至是世界历史留下了一笔丰富且宝贵的历史文化。

满族被誉为“马背上”的民族,它的发展与壮大有其必然的原因,艰苦创业、不断开拓进取,这种精神是满族不断发展与强大的重要精神动力。

满族也是一个能够包容和吸取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精神的民族,它的包容和创新发展了满族独特的民族文化。

这种民族特有的文化经过长年累月的发展,岁月如歌,早已没有了当初那么辉煌灿烂,苟延残喘到现在,已经所剩无几还要面临灭亡和失传的困境。

一、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灭亡的原因(1)生存环境的重大变化。

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失去了它赖以生存的基础。

首先,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频繁往来,人们追求经济利益的欲望远远大于对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喜爱程度,更不用说是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次,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的,追求时尚的喜好随之也在改变。

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传统的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格不能迎合现代人的欣赏标准,自然就不能被人们欣赏水准所接受。

第三,对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学习的环境差强人意。

现而今能够潜心研究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屈指可数,再加上时代流行色彩的冲击,这更使得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环境如履薄冰。

第四,随着经济活动范围的国际化,许多传承或者了解、学习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远离故乡而谋求发展,造成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量流失。

满族文化的变迁

满族文化的变迁

满族文化的变迁
隽琳
【期刊名称】《黑龙江科技信息》
【年(卷),期】2011(000)031
【摘要】在当今一个开放性的大时代背景下,每一个民族都在进行着不同程度的改变,这种改变,往往集中体现在该民族的文化变迁方面。

这里,我谨通过分析满族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的变迁,做出我对民族文化最新的思考。

【总页数】1页(P161-161)
【作者】隽琳
【作者单位】黑河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黑龙江黑河164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7
【相关文献】
1.旅游者感知视域下的青山沟满族文化传播场域变迁与建设 [J], 白以娟
2.辽宁满族文化艺术发展变迁 [J], 窦薛霖
3.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三家子地区满族文化变迁 [J], 关昊
4.试论清代满族文化的变迁 [J], 郭孟秀
5.城市散杂居少数民族的融合与发展——广州世居满族文化重建过程中的人口变迁[J], 关溪莹;贾海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谈“五化”背景下对满族传统文化变迁的认识

谈“五化”背景下对满族传统文化变迁的认识

中 图 分类 号 : 2 G1 2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号 :1 0 — 6 X( 0 1 0 — 0 4 0 0 6 3 5 2 1 )4 0 4 — 5
少 数 民族 文化 发展 状 况 的好 坏 ,不仅 关 系 到我 国少 数 民族 人 民群众 基 本文 化权 利 的 落实 ,还 关 系 到 民族 地 区 的社 会 和 谐 与进 步 ,更 关 系 到我 国经 济 、社 会 的和 谐 发 展 与 全 面 小 康 社 会 的实 施 。 2 0 年 7月 5日国务 院正式 下发 《 09 国务 院关 于进 一步 繁荣 发展 少数 民族 文化 事业 的若 干 意见 》文化 。 可见 ,少 数 民族 文化 事业 的发展 已经 站 到 国家 现代 化建 设 全局 中的重 要 战略地 位 中。本 文探 讨 了在 “ 五化 ”背景 之下 ,如何 正确 认识 满族传 统 文化 变迁 发展 的真 实情 况 ,对满 族传 统文 化如 何在 新 的时 代背景 下发 展与 传承进 行 了新 的探 索 和思考 。
环境 而 寻找 生 存 之道 的 一种 必 然选 择 。文化 要 继 续 留住 它 最为 核 心 的根 ,而 在 各种 变幻 莫 测 的环 境
之下 枝 叶形 态 也许 发 生 着种 种 改 变 ,但 它 的根 依 然深 深 扎 在孕 育 它 的泥 土之 中 。满 族人 在 过 去都 有 修 家谱 的习俗 ,至今 一 些保 有 家谱 的家 庭依 然 续 修 。过 去 修 家谱 女人 的名 字是 不 上谱 的 ,而 今 随着 时代 的变迁 这 种 限制 也 在 发生 改 变 。 由于计 划 生 育等 原 因 满族 家庭 里 如 果 只有 一个 女 孩 ,那 么这 个 女 孩 的名字 将 来 也是 要 上 家谱 的 , 目前 吉林 的一 些满 族 聚 居地 方 就存 在 这种 情 况 。客 观 环境 的影 响 导 致 了满族 传 统 文化 为 了继 续 保 留 而不 得不 做 出 自我 调 适 ,现 在看 来 女 子名 字 上家 谱 在一 定 意义 上 讲 是种 进 步 ,是 对女 性 社会 地 位 的 一种 肯 定 。而 这种 调 试 与改 变 并没 有 影 响到 满族 人 追本 溯 源 、延 续 血脉 的那 种思 想 ,满族 传统 文 化 的实质 内容依 然 延续 下来 ,并 没有 消失 。

东北满族民俗文化变迁研究内容与形成原因

东北满族民俗文化变迁研究内容与形成原因

东北满族民俗文化变迁研究内容与形成原因东北满族民俗文化变迁研究内容与形成原因本文关键词:满族,变迁,民俗文化,原因,内容东北满族民俗文化变迁研究内容与形成原因本文简介:满族有着3000多年的文化历史,其祖先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古肃慎人,是我国东北地区最早有文献记载的古老民族,也称"息慎""稷慎"。

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是满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称谓,东北的东部与北部是他们的传统居住地。

《后汉书▪东北满族民俗文化变迁研究内容与形成原因本文内容:满族有着3 000多年的文化历史, 其祖先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古肃慎人, 是我国东北地区最早有文献记载的古老民族, 也称"息慎""稷慎"。

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是满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称谓, 东北的东部与北部是他们的传统居住地。

《后汉书▪东夷传》记载:"挹娄, 古肃慎之国也。

在夫余东北千余里。

"《魏书▪勿吉传》中也有记载:"勿吉国, 在高句丽北, 旧肃慎国也。

"到了隋唐时期, 又被改称为靺鞨;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于唐开元元年(713年) 臣服于唐朝后, 改靺鞨为渤海, 史称"海东盛国"。

200多年之后, 契丹人灭渤海国, 靺鞨又被改称为女真。

至元亡明兴时期, 建州女真努尔哈赤逐步统一女真各部, 吉林省四平叶赫部就是其中之一。

努尔哈赤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 称汗, 建立大金国, 史称"后金", 今沈阳故宫就是其当时的皇宫。

其子皇太极于天聪九年 (1635年) 改女真为满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满洲改为满族。

目前存于东北地区的一些遗址和知名旅游景区表明了满族民俗文化的发展脉络, 更见证了满族在历史上所创造的盛世辉煌。

东北满族民俗文化历史悠久, 文化积淀丰厚, 对满族民俗文化的发展脉络进行系统梳理, 对目前较多偏重研究清中晚期之后满族民俗文化的成果是一个补充。

另外, 对满族民俗文化的深入挖掘, 有助于对满族文化遗址、文献、工艺等有更清晰的认识, 确定其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 对保护与传承满族民俗文化具有积极的作用。

当代东北地区满族传统文化变迁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当代东北地区满族传统文化变迁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科技信息
。百家论剑0
S INC CE E&T C O O YIF R TON E HN L G O MA I N
21 0 1年
第1 3期
当代东北地区满族传统文化变迁 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于海峰 ( 宁省 民族宗教 问题研 究 中心 辽宁 辽 沈阳 10 3 ) 1 0 3
【 摘 要】 随着 当代 中国社会“ 五化” 深入 发展 , 满族传统文化的变迁呈现 出新的发展趋 势。 笔者通过 对东北地 区满族聚 集区的 实地调研 。 对 满族 传 统 文 化 中的 物 质 文 化 、 度 文 化 和精 神 文化 变 迁现 状 进 行 考 察和 分 析 , 为 当代 东北 地 区满 族 传 统 文化 的 变 迁 呈 现 出物 质 文 化 “ 史 制 认 历
化 ” 制 度 文化 “ 代 化 ”精 神 文化 “ 、 现 、 时代 化 ” 的发 展 趋 势 。
【 关键词 】 满族 ; 中 国社 会 工 业 化 、 信息 化 、 镇 化 、 场 化 、 际 化 深 入 肩 。 子 马 褂 形 制 同男 式 , 女 式 马 褂 边施 纹 彩 , 用 花边 镶 饰 。 中 城 市 国 女 但 并 新 发展 , 同 民族 文 化 彼 此 问相 互 影 响 越 来 越 深 入 . 代 文 化 对 传 统 文 国 成 立初 期 , 不 现 以长 袍 、 褂 、 肩 为 主 要 特 点 的 满族 传统 服 饰 在 民 间仍 马 坎 化 的影 响 也 越 来越 大 。 族 传 统 文化 也 受 到 异 族 文化 以及 现 代 文 化 更 是 流 行 , 满 满族 男女 多 有 穿 着 者 。2 0世 纪 5 0年代 后 期 , 中山 装 、 干部 服 、 强烈 、 直 接 的文 化 冲 击 而 发 生 变迁 , 呈 现 出 新 的 发展 趋 势 。 更 并 军 服 、 民装 、 装 和 时装 代替 了传 统 的 长袍 和 马褂 。改 革 开 放 以 后 . 人 西 笔 者通 过对 辽 宁 、 林 、 龙江 三 省 满 族 聚 居 地 区 的 实 地调 研 . 各 种新 式 时 装 和 流 行 服饰 彻 底 代 替 了 满 族传 统 服饰 。 吉 黑 认 为当代东北地区满族传统文化正处在物质 文化 、 制度文化 、 精神文化 时至 今 日 , 族 传 统服 饰 已经 不 是 满族 人 日常服 饰 。满 族 旗 袍 逐 满 三 个 层 面 上 的 文 化 符 号 的 更 替 以及 满 族 传 统文 化 体 系 现 代 化 的重 新 渐 成 为 满 族 人 在 重 要节 庆 日或 礼 仪 场 合穿 着 的礼 服 , 为 表 示 自我 民 成

满族传统文化变迁思考

满族传统文化变迁思考

满族传统文化变迁思考摘要:文化变迁研究一直是中国民族学所研究的问题之一,也是研究中国民族问题的内容之一,通过对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的满族聚居区做了全面深入的考察调研,我们对于现阶段满族文化的保存、保护有了比较清楚的掌握和认识,对满族文化的现状及发展有了新的思考。

关键词:满族;传统文化;文化变迁。

文化的变迁是一种常态。

通过文化的更迭变迁,原有的旧的文化形态才能进步与更新。

[1]文化变迁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和进步有着巨大的意义。

通过对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的满族聚居区做了全面深入的考察调研,我们对于现阶段满族文化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的保存、保护方面有了比较清楚的掌握和认识,也有利于我们今后对满族文化的发展方向和途径也做出更新的判断和思考。

一、物质文化的变迁。

物质文化也称之为物态文化或显形文化。

满族传统物质文化如服饰、饮食、居住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1.满族传统服饰被现代服饰取代。

作为物质文化的一部分,服饰文化是比较容易随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而变化的,文化的整体变迁往往都是最先有服饰的变化表现出来的。

满族传统服饰主要包括长袍(统称旗袍)、马褂、坎肩、套裤、兜肚、靰鞡等,满族男子多带瓜皮帽,女性多为扇形冠,即俗称的“旗头”。

这是因为满族先民长期生活在白山黑水和林海雪原的广袤大地上,四季分明,冬季较长,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以及渔猎和采集为主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服饰的用料和款式。

但在今天,这些传统服饰已经很难觅得踪影了,在我们的调研过程中,我们只在本溪满族自治县的一户老人家里见到了以前留下的灰色粗布长袍,但当时这件长袍已经被老人剪成两段,准备做坐垫,让我们觉得非常可惜。

据我们了解,在新宾腰站村还有少量的满族传统服饰,但也多放于衣柜中,平时很少有人穿,只在节日等表演节目是会穿。

据吉林乌拉街镇韩屯关秉正老人(男84岁)介绍,他小时候是穿满族长袍的,村里的满族人家里条件稍好些的都穿满族服装,妇女穿旗袍。

《满族文化研究》课件

《满族文化研究》课件

满族的婚丧嫁娶习俗
婚俗:满族婚礼注 重礼仪,讲究门当 户对,注重家庭和 睦
丧俗:满族丧俗注 重孝道,讲究丧礼, 注重家庭和睦
嫁娶:满族嫁娶注 重礼仪,讲究门当 户对,注重家庭和 睦
习俗:满族习俗注 重礼仪,讲究门当 户对,注重家庭和 睦
满族的游戏和娱乐活动
摔跤:满族传统体 育项目,具有悠久 的历史和广泛的群 众基础
端午节:满族吃粽子、赛 龙舟的日子,也是全国性 的节日
中秋节:满族赏月、吃月 饼的日子,也是全国性的 节日
重阳节:满族登高、赏菊 的日子,也是全国性的节 日
满族特有的节日:如颁金 节、祭祖节等,具有满族 特色的节日
满族的饮食文化
满族传统美食:如满族八大碗、满族火锅等 满族特色小吃:如满族炸糕、满族豆包等 满族饮食特点:注重荤素搭配,口味偏重 满族饮食礼仪:如敬酒、敬茶等
满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
满族与汉族:长期共存,相互影响
满族与朝鲜族:地域相邻,文化交 流频繁Fra bibliotek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满族与蒙古族:历史渊源深厚,文 化交融
满族与俄罗斯族:边境相邻,贸易 往来密切
化满 族 的 传 统 文
满族的语言文字
添加标题
满语:满族的母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
添加标题
满族的宗教信仰
佛教:满族信仰佛教,尤其 是藏传佛教
萨满教:满族传统宗教,崇 拜自然神灵和祖先
道教:满族也信仰道教,尤 其是全真教
儒家思想:满族也受到儒家 思想的影响,注重道德伦理
满族的建筑风格
满族传统建筑:以木结构为主,注 重实用性和美观性
建筑布局:以庭院为中心,房屋围 绕庭院布置,形成封闭式空间

满族文化调研报告

满族文化调研报告

满族文化调研报告满族文化调研报告一、引言满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使其在多元文化的中国拥有独特的地位。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满族文化的起源、发展和传承情况。

二、满族的历史和起源满族源自中国东北的满洲地区,起源于辽代。

在清代,满族成为中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统治者。

清朝时期,满族文化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传承,对满族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三、满族的语言和文字满语是满洲语族中的主要语言,属于通古斯语系。

满语产生于元朝至明朝时期,清朝时期成为满族的正式文字,但随着清朝的瓦解,满语的使用逐渐减少,如今只有少数满族人能够流利地讲满语。

满汉文是满族人使用的另一种文字,是以汉字为基础创制的书面文字。

四、满族的宗教和信仰满族人信仰的主要宗教是萨满教和满族族教。

萨满教起源于古代满族人的宗教信仰,崇拜自然力量和祖先灵魂。

满族族教是满龙拜祖灵的一种宗教形式,崇奉先祖和天地神明。

除了这两个主要的宗教信仰,满族人还存在佛教和道教的信仰。

五、满族的传统文化和节日满族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和节日。

满族的传统音乐、舞蹈和戏剧具有独特的特点,如满族大胡琴演奏技艺的传承和发展,阿古达舞的独特舞姿和华丽的服饰,锡伯剧的形式和表演风格等。

此外,满族还有自己的节日,如春节、中秋节和端午节等,这些节日凝聚了满族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六、满族的服饰和食物满族人的服饰多为鲜艳的颜色和华丽的样式,尤其是女性的传统服饰,如锦缎、绣花和配饰等。

满族的传统食物以肉类、米饭和面食为主,如大米饭、肉饼和千层饼等,这些食物代表着满族人丰富的农业文化和独特的饮食习惯。

七、满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满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满族文化面临着衰败和流失的危险。

为了保护满族文化,我们应该注重满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研究,加强对满族语言和文字的学习和传承,同时对满族的宗教信仰和节日进行保护和宣传。

八、结语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满族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回眸与审思:地方民族高校 活态教学传承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困境与出路

回眸与审思:地方民族高校 活态教学传承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困境与出路

回眸与审思:地方民族高校活态教学传承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困境与出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传承与保护成为了当代社会亟待关注的问题。

尤其是对于地方民族高校而言,如何活态地传承和保护本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摆在他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本文将以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探讨地方民族高校在传承和保护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所面临的困境和出路。

一、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满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博大精深的文化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满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族人民民族精神与文化智慧的结晶,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满族传统音乐、舞蹈、戏曲、绘画、雕刻、书法、民间工艺、传统饮食等多个方面,这些文化形式在长期的演化和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对于满族社会经济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地方民族高校传承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困境在当代社会,地方民族高校面临着传承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责任和挑战。

由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的影响,满族传统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侵蚀,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失传的危险。

地方民族高校要传承和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要面临的就是如何在当代社会中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

地方民族高校在传承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面临着教学资源匮乏、师资力量不足、传承方式单一、传承机制不完善等多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为了更好地传承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民族高校需要寻找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地方民族高校应该深入挖掘本地区的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建立起完备的文化数据库和档案资料,对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地整理和保护。

地方民族高校应该尽快整合教学资源,拓展师资队伍,创新传承方式,建立和完善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机制,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推动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

地方民族高校应该积极与文化机构、专家学者、传统工艺人进行合作,开展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联合保护和传承,建立富有特色的教学体系,丰富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

满族研究2011年总目录

满族研究2011年总目录
— —


艳 (2 1)
以云 南为个 案 的历 史考 察 … …… … …… …… … …… …… …… …… …… ……… 张晓琼 (9 1)
试 论城 市少 数 民族社 团在 民族 关系发 展 中的作 用
~ 一
Hale Waihona Puke 以成都 市满 蒙人 民学 习委 员会 为例 …… … …… …… …… … …… …… … ……… 陈永亮 (6 2)
孔 子 民族 观 与构建 和谐 民族关 系 …… … … … …… … … … …… … … …… … … … …… … 董 强 (1 ) 10
第 2期
无 产 阶级革命 家—— 关 向应 … … …… … … … …… … … …… … … …… …… … … …… … … 金 恒薇 ( ) 1 战斗在镜 泊 湖畔 的满族抗 日英 雄— — 陈翰 章 … … …… … … … … … … …… … … … … …… 张海艳 ( ) 4
试 析满 族 陈汉 军旗 的来 源及 特点 … … … … …… … … …… …… … …… 戴 士权
锡 伯 家庙
一 一
孙 运来
王成 名 (6 6)
太 平寺 的历 史 变迁 … … …… … … …… … …… … …… …… …… … …… …… …… 李 云 霞 (0 7)
金代文人刘祁 媚 潜志》对女真人的认 同心理及文学活动 … … … … … … … … … … … … … … 白显鹏 (O 8)
建 州女 真史 研究 的重要 成果
— —
谈 《 州女 真遗 迹考察 纪实》 … … … …… … … … … … …… … …… … … … …… 李治 亭 (9 建 2)
满 族 民间叙 事 的文化 质素 与文本 张力

清朝满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清朝满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清朝满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满族统治的王朝。

在清朝的统治下,满族文化得到了传承与发展,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清朝满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角度探讨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满族统治者的文化传承清朝建立后,满族统治者为了巩固王朝统治,注重继承和发扬满族传统文化。

满族贵族之间世代流传的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得到了发展和推广。

其中,满族绘画以山水画和花鸟画为主要形式,以纸本为载体,富有浓郁的满族文化特色。

满族统治者还努力保留满语,弘扬满族语言文化。

他们在政府内部实行以满语为主的工作语言,举行各种庆典和活动也都使用满语进行,这使得满语在满族社会中得到了延续传承。

二、满族传统服饰的传承与演变满族传统服饰在清朝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清朝满族贵族妇女常穿着色彩鲜艳、样式庄重的旗袍,被誉为中国传统服饰中的典范。

传统旗袍由于其独特的剪裁和精致的刺绣工艺,成为满族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在满族传统服饰的传承中,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交流,满族服饰也发生了一定的演变。

如今,一些具有现代元素的设计被引入到满族传统服饰中,使其更加符合现代审美需求,也促进了满族服饰在当今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三、满族音乐与舞蹈的传承满族音乐与舞蹈在清朝时期发展得十分繁荣。

满族音乐以其独特的音调和演奏方式,展现了满族民俗文化的魅力。

满族舞蹈则以其华丽的舞姿和动作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满族音乐与舞蹈在传承与发展中,不仅在满族社会中得到传承,也通过文化交流传播到其他民族和地区。

现代的满族音乐表演和舞蹈团队依然活跃在各种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中,推动了满族音乐与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四、满族传统节日与宗教信仰清朝时期,满族保留并庆祝了一系列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在满族社会中成为家庭团聚和民众娱乐活动的重要场合,不仅传承了满族的历史和文化,也凝聚了人们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满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萨满教和道教,这些宗教信仰也得到了满族贵族的传承与弘扬。

文化生态视野下满族传统文化的变迁与保护

文化生态视野下满族传统文化的变迁与保护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2016年第1期(总第145期)边疆经济与文化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No.1.2016General.No.145【民族文化】收稿日期:2015-11-30基金项目:2012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2CMZ007)作者简介:何晓薇(1980—),女(满族),沈阳人,助理研究员,从事少数民族文化研究。

文化生态视野下满族传统文化的变迁与保护何晓薇(辽宁省民族宗教问题研究中心,沈阳110033)摘要:在当代,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以及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包括满族传统文化在内的各民族文化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传统文化的变迁、乃至消亡,快速而不可逆转。

而于此同时,我们对传统文化回归的渴望却又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强烈而急迫。

文化生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比较新的、有价值的研究角度,从文化生态视野看传统文化,无疑更立体、全面,也更贴近文化产生的土壤,对现阶段文化保护的困境也颇有助益。

关键词:满族传统文化;变迁;保护;文化生态中图分类号:G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5409(2016)01-0053-02满族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一直备受关注。

如何保护才是适度的、适时地,文化的发展、开发和文化的原生态如何协调,如何让文化有尊严的活起来,让文化即能保持原汁原味,又能为当代社会价值所接受,这些问题是包括满族传统文化在内的少数民族文化都会遇到的。

文化生态为传统文化的保护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

本文就从文化生态的视野重新审视满族传统文化,以期对满族文化的保护传承进行有益的探索。

一、满族传统文化的变迁1.物质文化的变迁作为物质文化的一部分,服饰文化是比较容易随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而变化的,文化的整体变迁往往都是最先有服饰的变化表现出来的。

满族传统服饰主要包括长袍(统称旗袍)、马褂、坎肩、套裤、兜肚、靰鞡等,满族男子多带瓜皮帽,女性多为扇形冠,即俗称的“旗头”。

浅谈满族服饰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满族服饰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满族服饰的传承与发展满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其独特的服饰文化自古以来便备受人们关注。

满族服饰以其独特的设计、华丽的色彩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是中国传统服饰中的瑰宝。

在当今时代,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时尚的发展,满族服饰也在不断传承和发展,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本文将就满族服饰的传承与发展进行浅谈。

一、满族服饰的传承满族服饰的传承源远流长,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

在清朝时期,满族服饰承袭了中国古代文化传统,又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创新。

满族服饰以旗袍、长衫、马褂等为主要特色,注重色彩的搭配和图案的精致,体现出了浓厚的文化内涵。

满族服饰还注重礼仪和庄重,其打扮也是充满了民族气息和传统韵味。

满族服饰的传承不仅表现在服饰的外在形式上,更体现在人们对满族服饰文化的认同和传承上。

在满族地区,人们依然保留着对传统服饰的热爱和尊重,无论是在节日庆典还是日常生活中,都能看到人们身穿传统服饰的身影。

当代的设计师们也在不断探索和创新,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使满族服饰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在当今时代,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时尚的兴起,满族服饰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一方面,满族服饰借鉴了现代设计理念,推陈出新,将传统元素与时尚趋势相结合,使其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

满族服饰也走向了国际舞台,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服饰设计方面,设计师们注重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加入了更多的时尚元素。

在面料的选择上,传统的绸缎、皮毛等材质依然得到广泛应用,但也有更多的新材料进入了满族服饰的设计中,为传统服饰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造型上,设计师们注重在传统的基础上做出创新,使服饰更加贴合现代人的需求。

在满族服饰的推广和传播上,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

各种时装周、展览会等活动都会有满族服饰的身影,使其走向了国际化的舞台。

而且,一些知名品牌也开始将满族元素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中,使其更具有文化底蕴和时尚魅力。

在未来,满族服饰将继续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满族传统仪式的文化演变

满族传统仪式的文化演变

满族传统仪式的文化演变作者:许诺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7年第10期摘要: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中的一支,满族文化传承历史悠久,经过数千年间流传和发展,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多得的瑰宝。

对于传统文化变迁的研究,历来是我国民族学术研究的重要内容。

满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三省地区,即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在内蒙古自治区同样有满族聚居区。

对于满族优秀文化的保存和传承是十分重要的,在社会进步和发展中,满族很多传统仪式的文化在演变过程中发生丢失、改变,如何能够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文章就满族传统仪式文化演变进行分析,寻求合理的保护措施,为后续的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满族;传统仪式;文化演变;文化保护文化变迁是一种社会常态,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下的必然改变,通过文化的变迁和发展,旧有的文化形态逐渐消失,很多优秀传统文化也随之消失。

在传承优秀文化的基础上,保护文化,对于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而在当前社会信息化、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进程不断推进下,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当代文化对于传统文化带来的影响也愈加明显,而满族传统文化正是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和影响,进而推动了文化演变,尤其是很多原有的满族仪式文化开始悄然改变,很多优秀传统文化符号逐渐消失,物质文化逐渐历史化,而民族文化也朝着趋同化方向发展。

由此看来,加强满族传统仪式文化演变研究,有助于保留原有的民族特色,推动传统文化创新,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满族传统仪式文化现状文化是一种社会形态,存在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同一文化在不同的时间和区域,即便结构上发生一定变化,但是本质上的内容仍然传承下来。

故此,对于某种文化不可以武断地认定其已经消失,而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有着新的文化表现,仍然保留着传统文化的根源[1]。

故此,对于满族文化中消失的文化,在感慨之余,更多的应该正视满族人对于新的传统文化构建过程。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满族 传统 文化 的变迁是 一个 漫 长 的历史 过程 。历 史 上 ,满族 传统 文 化经 历 过两 次革 命性 的变迁 :

次是 满族 从 长 白山走 向中原 ,另 一 次 是辛 亥 革命 以后 ,这 两次 革命 性 变 迁都 来 自于 中 国的 国家 政
治革 命 。 而在 当代 ,随 着 中 国社 会 工 业化 、信 息化 、城 镇 化 、市 场 化 、 国际化 深人 发 展 ,满族 传 统 文化 变 迁则 与 人 口流 动 、现代 教育 普 及 、媒 介传 播 技术 发 展 和传 播媒 介 接 收终 端 广泛 应 用所 产 生 的 文 化 冲击直 接 相 关 ,并 具体 表 现 为物 质 文化 、制度 文 化 、精 神文 化 三个 层 面上 的文化 符 号 的新 老 更 替 以及满 族传 统文 化体 系 的现代 化 重新 构建 。 因为 ,从 文化 传 播 理论 的角度 看 ,文 化 冲击 是 由于文 化 聚合 后 的文 化辐 射 扩 散所 产 生 的 。一 定 区域 内的众 多文 化 因素 ,汇集 于一个 中心 ( 中心 区或 中心点 ) ,经过 系 统 的整合 ,形 成新 的文化 ,这 就是 文化 聚合 。文化 聚合后 在 “ 聚合 效 应 ” 的作 用 下 ,由中心 向周边 扩 散 ,就形 间不 确定 的人 口移 动 ,如 旅 游 、经商 、探 亲 、访友 等 。
在 当代 “ 化 ”进 程 加 快 发 展 的趋 势 下 ,满 族 人 口的 流 动 性 增 强 趋 势 十 分 明 显 ,并 且 以 “ 五 乡 村— — 城镇 ”流 动 以及 “ 村—— 城 镇— — 乡村 ”流 动 为 主要 流动 形 式 。究其 原 因 ,笔 者 认 为 主要 乡 原 因有 两 个 。其 一 ,中 国 国 民经济 结 构 长期 以来 是 一 种 自给 自足农 业 经 济 体 系和 现代 城 市工 业 经 济 体 系并 存 的 二元 结 构 ,正 是 这种 二 元结 构 中传 统农 业 部 门与 现 代 工业 部 门 间 的差异 ,尤 其是 收 入 上
21 年 2 01 期 ( 第 1 3期 ) 总 0
满 族研究
MA U MI NZ N0R T S ARCH I Y RE E
O N 2, 01 2 1
( rr1N .0 Geea o1 3)
“ 五化 ”背 景下满族传统文化 变迁原 因初探
于海 峰
( 宁省 民族 宗教 问题 研 究 中心 ,辽 宁 沈 阳 1 0 3 ) 辽 1 0 3
摘 要 : 文从 文化 传 播 角度 分 析 “ 化 ” 背 景 下 满族 传 统 文 化 变迁 的 原 因 ,通 过 综 合 应 用 传 播 学 、民 族 学 、社 会 学 本 五 相 关理 论 和 统计 数 据 以及 实地 调研 数 据 分 析 ,提 出人 口流 动 性 增 强 、现 代 教 育 普 及 、媒 介 传 播 技 术 发 展 和 传 播 媒 介 接
的差异 导 致农 业 人 口 向城 镇 的 流 动 。其 二 ,随着 “ 五化 ” 的深 入 发展 ,尤其 是 城镇 化 、工业 化 、市
场 化 的发 展 ,促 使 城镇 中提 供 了更 多 的 就业 机会 、更 高 的薪 酬 以及更 好 的 居住 、教 育 、医疗 、娱 乐
等 生活 环境 ,从 而 对农 村劳 动力 形成 一 种 “ 拉力 ” ,而 随着 农业 技 术 的发 展 ,农村 劳 动力 的过剩 和 生
文 化扩 散或 辐 射 能力 是 与 文化 聚合 程 度成 正 比的 ,文化 聚合 程度 越 高 ,它 对周 边 区域 的辐射 力 就 越
强 。所 以 ,在 “ 五化 ”背 景下 ,人 口流 动性 增 强 、现 代 教育 普及 、媒介 传 播 技术 发 展和 传 播媒 介 接 收 终端 广 泛应 用 使得 民族 传统 文化 和现 代文 化 传播 的速度 、强度 、广度 ( 围 )得 以空 前 强化 ,不 范 同民族 文化 彼 此 间相 互 影 响越 来越 深 入 ,现 代 文化 对传 统 文 化 的影 响也 越来 越 大 ,传 统 民族文 化 和 现 代 文化 向城 市 或城 镇 等 文化 中心 区域 聚合 程 度增 高 、文化 辐射 和 扩 散 的能 力不 断增 强 ,从 而形 成
文 化 冲击并 推 动 民族 传 统 文化 变迁 。而 满族 传 统文 化 也不 可 避免 地 受 到 了异族 文 化 与现 代 文化 强 烈
而 直接 的 冲击而 发生 变迁 。


满族 人 口以及 满族 聚 居 地 区人 口流 动性 增 强
本 文 中的人 口流 动概 念 是 广 义 的 。一 方 面 ,它 包 括 了 中 国社会 当下 两 种 不 同情 况 的 人 口流 动 :

是 改 变常 住地 的户 口迁 移 ;二是 不改 变户 籍 登记 地 的人 口流 动 ,即 “ 人户 分 离 ”现象 。另一 方 面 ,
除 了具 有人 口在 地理 单 元 间移 动 的基 本 含义 外 , “ 还往 往 包 括 了作 为社 会 经 济活 动 主体 的人 口在 地 理 空 间移 动 的 同时所 导致 的社 会 经济 结构 等 方面 发生 的变 化 ,即有社 会 流动 的含 义 。” …因此 ,人 口 流 动既 包 括长 距 离 、长 时 间跨 度 的人 口移 动 ,如 改变 常住 地 的户 口迁移 、外 出求 学 等 ;也包 括 短距
收 终 端 广 泛 应 用 是 当代 满 族 传 统 文化 变 迁 的主 要 原 因和 重要 推 动 力 。
关 键 词 :“ 五化 ” ;满 族 传 统 文化 ; 文化 冲 击 ;文 化 变迁 中 图分 类 号 : 2 G1 2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0 6 3 5 2 1 ) 2 0 7 — 0 1 0 — 6 X( 0 1 0 — 0 2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