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戏曲文化对语文教学的潜在影响教育论文
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对语文教学的启示作者:李晓华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上旬刊》 2013年第1期李晓华戏剧(戏曲)是艺术,语文课堂教学也是艺术,两者有许多相通之处,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的课堂教学也是一种表演艺术,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师和学生共同演出的舞台。
语文教学活动中,适当地借鉴和汲取戏剧艺术,尤其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使戏剧(戏曲)艺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相融,可以迸发出璀璨的火花。
这里,我们就情境创设、角色意识以及悬念设置、虚实相生等几个方面略作阐述。
一.情境创设情境创设历来是戏剧的重要艺术手段,中国传统戏曲在情境创设方面尤其如此。
浓重的抒情性是中国传统戏曲审美特征之一,传统戏曲继承我国古代诗歌情景交融、注重意境美的艺术传统,并结合戏剧的特点,演出时十分讲究通过运用演员的语言、舞蹈、表情以及舞台布景、色彩和音响等手段,创设特定的情境氛围,对观众造成极大的感觉和情感冲击力,使观众不知不觉进入戏剧情节,与剧中人物同喜、同悲,同呼吸、共命运。
语文课堂教学也要讲究情境创设,教师也要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以及运用多媒体等手段创设的音响、画面等,创设或营造出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深切的情感体验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迅速有效地把学生引入课文的深层解读和欣赏。
借鉴中国传统戏曲情境创设的艺术技巧,语文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要注意依据“文本情境”创设教学情境,展现多层次、多形态的情感场。
要注意以“文本情”为基调,以“教师情”引发“学生情”,进而产生和谐的教学共鸣。
做到“文本情”、“教师情”、“学生情”三情合一,在教学情感的“黄金三角洲”内,弹奏出精彩、优美的教学乐章。
二.角色意识有经验的语文老师,很懂得也很善于唤醒学生的角色意识,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让学生带着丰富的感情阅读课文,体会课文中各种人物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作者或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使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戏曲艺术的应用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戏曲艺术的应用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审美魅力。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将戏曲艺术应用于教学中,不仅可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文化修养。
下面是我对高中语文课堂中戏曲艺术应用的一些思考。
我们可以用戏曲艺术来引入文学作品。
在教学《红楼梦》时,我们可以通过京剧《贾宝玉悲祭贾母》片段的观赏,让学生对小说中的人物关系、情节等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欲望。
通过观看京剧展示的形象、动作和唱腔,学生可以对小说中的角色形象和情感有更深入的理解。
我们可以用戏曲艺术来讲解文学常识和修辞手法。
传统戏曲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学常识和修辞手法,比如名角的唱腔、表演技巧、造型和化妆等都体现了戏曲艺术家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理解。
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赏析戏曲片段,讲解其中的文学常识和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意象等,让学生在欣赏戏曲艺术的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文学知识。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戏曲艺术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之一,它以其独特的音乐、歌唱、舞蹈等艺术形式,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去观看戏曲表演,让他们感受到戏曲艺术的魅力。
我们也可以组织学生学习戏曲表演技巧,比如学唱戏曲唱段、学习戏曲舞蹈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戏曲艺术的魅力,提高他们的音乐、舞蹈等艺术修养。
我们可以用戏曲艺术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学习戏曲艺术,学生可以了解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去了解戏曲的历史起源和发展,学习不同地区的戏曲剧种、流派和表演风格,了解戏曲与其他传统艺术的关系等。
通过这样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的知识视野得到拓展,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
戏曲艺术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它可以作为引入文学作品、讲解文学常识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艺术修养以及拓展学生知识视野的工具,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文化修养。
传统戏曲文化在小学语文中的渗透
传统戏曲文化在小学语文中的渗透引言传统戏曲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传统戏曲文化,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创造力。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地渗透传统戏曲文化。
一、传统戏曲文化的魅力传统戏曲,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诗词等多种表现手法。
它使故事生动鲜活,情感深刻,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
通过戏曲,学生能够感受到语言的韵律之美、情感的真挚表达以及故事的深远含义。
二、小学语文中渗透传统戏曲文化的途径经典剧本的选取与教学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选择一些经典的戏曲剧本,如《白蛇传》《西华山》等,进行适当的改编和节选,让学生在课堂上朗读和表演。
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不仅可以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也能更直观地理解剧中的情感与道理。
戏曲元素的融入在语文课堂中,可以将戏曲元素融入到诗词、散文的学习中。
比如,学习古诗时,可以介绍与该诗相关的戏曲作品,分析其表演艺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与意境。
开展戏曲欣赏活动定期组织戏曲欣赏活动,让学生观看真实的戏曲表演或录像,并引导他们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感。
通过欣赏,学生不仅能接触到戏曲文化,还能锻炼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融合创造性活动鼓励学生根据戏曲元素编写自己的小故事或剧本,并在班级中进行表演。
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还能在实践中加深对戏曲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三、教师的角色与策略教师在传统戏曲文化的渗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戏曲知识,能够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美与价值。
其次,使用适合小学生的教学策略,例如故事导入、游戏互动等,使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
结论传统戏曲文化的渗透,对于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实践活动,教师可以有效地将这种优秀的传统艺术融入课堂,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戏曲艺术的应用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戏曲艺术的应用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使其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应用戏曲艺术,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了许多老师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如何应用戏曲艺术,以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修养。
一、戏曲艺术的基本概念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的一种,具有独特的表演方式和音乐形式。
它以脸谱、唱腔、动作等为主要表现手段,通过演员的表演和唱腔的演唱,将故事情节展现给观众。
戏曲艺术包括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等多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戏曲艺术不仅是一种舞台表演形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民俗和道德观念。
二、戏曲艺术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1. 戏曲剧本的阅读与解析在语文课堂中,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戏曲剧本进行解析与阅读。
比如《红楼梦》中的“贾演员”,《长生殿》中的“唐皇”,《梁祝》中的“梁山伯”和“祝英台”等。
通过学习这些剧本,学生可以了解戏曲的表演技巧、唱腔特色和情节发展,同时也可以领略到古代文学的魅力和风采。
2. 戏曲音乐的欣赏与分析戏曲音乐是戏曲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独特的旋律、节奏和唱腔形式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
在语文课堂上,可以选取一些优秀的戏曲音乐进行欣赏与分析,比如京剧的牡丹亭、越剧的梁祝、黄梅戏的西施等。
通过欣赏和分析戏曲音乐,可以让学生领略戏曲艺术的魅力,感受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美感。
3. 戏曲表演的观摩与学习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戏曲艺术,可以邀请一些优秀的戏曲演员到学校进行表演,让学生现场观摩并学习戏曲表演技巧。
通过观摩戏曲表演,学生可以感受到戏曲艺术的魅力,了解戏曲表演的特点和要求,同时也能够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4. 创作与表演戏曲节目在学习了戏曲艺术的基本知识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戏曲节目的创作与表演。
比如学生可以根据传统戏曲剧本进行改编,编写自己的戏曲节目;或者可以在学校举办戏曲表演比赛,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表演才华。
戏曲进课堂,丰富小学语文传统文化体验
戏曲进课堂,丰富小学语文传统文化体验引言中国戏曲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哲学和艺术价值。
将戏曲融入小学语文课堂,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因此,探索戏曲进课堂的教学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戏曲的文化内涵戏曲不仅是一种表演艺术,更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积淀的结晶。
它通过音乐、舞蹈和戏剧情节传达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和社会价值观。
在课堂上引入戏曲,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领会到中华文化的精髓。
二、戏曲进课堂的教学实践课堂导入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经典戏曲片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感受到戏曲的魅力。
同时,可以简单介绍戏曲的历史和基本特征,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
角色扮演在学习戏曲相关的课文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通过模仿戏曲角色的台词和动作,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能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欣赏与讨论选择一些适合小学生观看的经典戏曲进行欣赏,课后组织讨论。
当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后感时,可以引导他们思考戏曲中的人物关系、情感表达等,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创作与表演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的戏曲内容进行创作,可以是编写短剧或改编故事。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戏曲教学的效果评估通过戏曲进课堂的尝试,学生在语言表达、情感认知和文化理解等方面都有了明显提高。
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表现和作品展示等多种形式来评估教学效果,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结语将戏曲引入小学语文课堂,不仅是一种教学创新,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
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学生不仅能学习到语言知识,还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应继续探索戏曲教育的更多可能性,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文化体验和学习空间。
浅谈中学语文课中戏曲教学的重要性及现状
·基教版 07/201564浅谈中学语文课中戏曲教学的重要性及现状◆包头市回民中学 韩洪玲马克思主义理论有这样的话:未来社会的人是“有个性的个人”,未来社会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个性。
文化如人,只有个性丰富、魅力非凡,才能获得青睐,才能走向繁荣。
中国戏曲就是这样一种独树一帜的文化,是我们民族传统艺术的一支奇葩。
它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和表现形式,是我国古老文化之一,它宣扬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观念。
戏曲的学习,对于提高学生整体人文素质、继承民族传统、弘扬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本人就自己在语文课程戏曲教学中的一些体会,谈几点看法。
一、 戏曲教学的重要性剧本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文字上了解剧情,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领略语言表达的魅力并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
戏曲表演,是在舞台上将剧本直观地体现出来,表演中的“唱、念、做、打”与服装、化妆、布景、道具等诸多表演技能技巧进行巧妙的结合,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这是直接激发观看者兴趣的主要原因。
人在其中,可以受到多方面的教育。
作为一种综合类的文学和艺术的集大成者,戏曲文化间杂性的特质使其在多种艺术门类特质的制约和规范下具备了多维度的审美价值。
无论是服饰道具、表演程式、动作念白还是剧情结构、人物语言,无一不闪烁着美的质感。
舞台上演员的手、眼、身、法、步,都要经过严格训练;甩发、抬袖、拍须、台步等都有一定的规格。
这些程式化的动作和表情把角色内心世界的活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同时也体现了演员们各自的表演特色和功力。
学生们在这些特有的动作表情中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和变化,感受戏曲文化的独特魅力。
而那些脍炙人口、久唱不衰的著名曲目和唱段,或优美缠绵,或荡气回肠,或诙谐有趣,由不同的演员演绎,又表达出不同的韵味。
它们不但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还能把学生带入优美的境界。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得以丰富和提高,成为他们拓宽视野、陶冶情操、培养气质的极佳方式。
二、我国戏曲教学现状(一)教材现状笔者对国内现行的几种版本的语文教材进行总结分析,发现:在以往的语文教材中,小学至初中阶段并没有收录中国戏曲的篇章,只有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才有,只有一篇。
浅谈戏曲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 一
太君不慕权贵 ,她开 口向好色 昏庸的宋王索要 人间 难 寻的彩礼 , 意在拒婚 。拒婚而不抗 旨, 可称 大智大 勇。 唱词环环相扣 , 高潮迭起 , 让人耳 目一新 。 唱词想 象 大胆 , 多处使用夸张手法 , 却不失 生活气息 , 深 为
百姓所喜爱 。 从学生微笑颔首的神情 中 , 我看出他们
一
戏 曲是一种叙事艺术 ,它塑造了许 多观众喜 闻 乐见 、 耳熟能详的人物形象 。 塑造这些人物形象所用 的手法移植于语文教学 , 大有裨益 。 学习写人的记叙 文写作方法时 , 我让学生欣 赏 了黄梅戏 《 牛 郎织女》 “ 到底人 间欢 乐多 ” 唱词 : “ 架上 累累悬瓜果 , 风 吹稻 海荡金波 , 夜静犹 闻人笑语 , 到底 人间欢乐 多。我问 天上 弯弯月 , 谁能好过我 牛郎哥 , 我 问篱边老 枫树 , 几 曾见似我娇儿花两朵 。 问清溪 欢唱水 , 谁能和我赛 喜歌 哇。闻一 闻瓜香心也醉 , 尝一尝新果甜透心窝 , 听一 听乡邻们 问寒问暖知心语 ,看一看 画中人影舞 婆娑 , 何必愁 眉长锁 , 莫把时光错过 , 到 人间巧手 同 绣好 山河 。” 这是 一段 心理描写 , 既有织女 的内心独 白, 也有以景衬情 的景 物描写 ; 我又让 学生欣赏 了豫 剧《 打金枝 》 中金枝唱词 : “ 我 的父他本是 当今 皇帝 , 金瑞我本是金枝玉叶驸马妻。 今晨汾 阳王寿旦之 日, 驸马清晨早起就把宫离 。 我有心过府把寿拜 , 我 是君 他是 臣, 怎能够以君拜 臣 , 坏了规 矩。适 刚才命太监 红灯挂起 , 等驸马回宫来大摆宴席 。” 金枝 自恃 是唐
小议戏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课改论坛2014-05戏曲艺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和艺术性。
戏曲唱腔悠远缥缈,唱词古朴典雅,融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之中,与一篇篇文质兼美的佳作相辉映,为语文课堂增色不少。
一、再现文字风貌,将文字活泼泼地呈现目前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某些篇目,已被改编为戏曲。
初读课文之后,让学生观看由文字改编而成的戏曲,课本上枯燥的文字顿时眉清目秀起来,生气扑面而来。
鲁迅先生的名作《祝福》,文字较为艰深晦涩,学生读来,往往毫无趣味。
初读之后,教师让学生观看张火丁主演的京剧《绝路问苍天》,张火丁开口一句:“雪添哀愁风添恨,一片素白地暗昏。
”程派唱腔的委婉幽咽配上张火丁绝妙的表演,学生顿时被吸引,祥林嫂的形象,立刻在脑中活了。
之后,进行课堂教学,事半功倍,效果极佳。
二、补出文字后面的故事,展现文字所蕴含的深情古老的文字,印于纸上,白纸黑字间的深情,学生往往难以体悟,泛泛读过,只觉了无生趣,毫无心神摇动之感。
戏曲作品中,某些段子,就是围绕着课文中的某句话而展开的,通过对戏曲作品的欣赏,这句话背后的深情自然显露无遗。
《长恨歌》,千古名篇,为人称道。
诗中有:“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之句。
京韵大鼓名家骆玉笙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剑阁闻铃》,就是围绕此句而来,讲了:玄宗夜宿剑阁,在冷雨凄风伴随叮咚作响的檐铃声中,思念惨死马嵬坡的爱妃杨玉环,一夜未眠到天明的情景。
骆玉笙先生一句“我的妃子呀”,情真意切,不禁让人心酸惨凄,文字背后的情感,喷薄而出。
三、展现人物内心情感起伏,使书中的人物活起来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向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困扰无数学生。
如果说,通过一段戏曲,就能让一个文学人物复活,那何乐而不为呢?在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林冲山神庙幽微的心理,学生往往难以准确把握。
京剧大家李少春先生代表作《野猪林》中的经典片段“大雪飘,扑人面,朔风阵阵透骨寒”一段,就将林冲此时的满腔愁苦、一怀愤懑形象道出。
学生欣赏了此段,林冲无路可逃,逼上梁山的形象也就活了起来。
古代戏曲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古代戏曲对文学发展的影响古代戏曲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对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不仅是人们娱乐休闲的一种方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
戏曲通过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手法,不仅丰富了文学的形式和内容,也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首先,古代戏曲对文学的影响体现在其表演形式上。
戏曲以其独特的音乐、舞蹈和表演形式吸引了众多观众,成为了一种广受欢迎的艺术形式。
这种表演形式不仅丰富了文学的表达方式,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式。
例如,京剧中的唱、念、做、打的表演形式,使得文学作品可以通过音乐和舞蹈的表达方式更加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这种表演形式的引入,使得文学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和艺术性,也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其次,古代戏曲对文学的影响还体现在其题材和故事情节上。
戏曲中的故事情节往往取材于历史、神话、传说等各个领域,丰富多样。
这些故事情节不仅为戏曲表演提供了素材,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灵感。
许多古代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都借鉴了戏曲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使得文学作品更加生动、丰富和具有传承性。
同时,戏曲中的故事情节也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和创作素材。
另外,古代戏曲对文学的影响还体现在其语言和修辞手法上。
戏曲中的表演形式往往需要演员通过语言和声音来表达情感和意境。
因此,戏曲中的语言表达往往更加生动、形象和富有感染力。
这种语言表达方式不仅丰富了文学的修辞手法,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式。
例如,京剧中的念白和唱腔,使得文学作品可以通过音乐和声音的表达方式更加深入人心。
这种语言和修辞手法的引入,使得文学作品更具有艺术性和感染力,也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启示。
总的来说,古代戏曲对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丰富了文学的形式和内容,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戏曲的表演形式、题材和故事情节以及语言和修辞手法等方面,都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戏曲艺术的应用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戏曲艺术的应用1. 引言1.1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性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在学生的人生道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平台。
在这个特殊的成长阶段,学生正在经历着身心发展的变化,他们需要借助高中语文课堂来建立自己的思维框架、价值观念和文化认同。
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到语言文字的运用、阅读理解、写作表达等方面,这些都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技能。
通过语文课堂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强沟通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高中语文课堂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点和价值观,培养跨文化沟通的能力,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广度。
1.2 戏曲艺术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戏曲艺术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自古以来,戏曲就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情感。
在古代,戏曲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不仅可以传递历史故事和道德观念,还可以表达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在传统社会中,戏曲更是扮演着重要的娱乐和启蒙角色,为民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艺术享受和精神寄托。
戏曲艺术不仅在传统社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且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化的发展,戏曲艺术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元化的艺术体验和文化熏陶。
我们应该珍视和传承戏曲艺术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其在当代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为我们的文化建设和精神生活注入新的活力和魅力。
2. 正文2.1 戏曲艺术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戏曲艺术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戏曲艺术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在课堂中引入戏曲艺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戏曲艺术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魅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语文课程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戏曲艺术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培养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理解。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戏曲艺术的应用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戏曲艺术的应用戏曲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文化的载体之一。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戏曲艺术的应用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交流和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文将从戏曲艺术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关系、戏曲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和作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戏曲史、戏曲作品的阅读与解析、戏曲台词的朗诵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戏曲艺术的发展历程、艺术特点和文化背景,培养学生对戏曲艺术的兴趣和理解。
通过结合戏曲作品进行语文阅读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1. 戏曲作品的阅读与解析语文教师可以选取一些优秀的传统戏曲作品,如《牡丹亭》、《长生殿》等,让学生进行阅读和解析。
通过解读这些戏曲作品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语言表达等,让学生深入了解戏曲艺术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能力。
2. 戏曲台词的朗诵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学习戏曲台词并进行朗诵。
通过学习戏曲台词的朗诵,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感,还可以帮助学生体会戏曲艺术的韵律美和语言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言感知能力。
3. 戏曲音乐的欣赏与分析戏曲音乐是戏曲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独特的音乐特点和审美魅力。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播放一些戏曲音乐,让学生进行欣赏和分析。
通过分析戏曲音乐的旋律、节奏、表现手法等,让学生了解戏曲音乐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戏曲艺术的表演与赏析。
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学习戏曲表演技巧,进行小型的戏曲表演,让学生亲身体验戏曲艺术的魅力。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戏曲艺术的应用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戏曲艺术的应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戏曲艺术是一种常常被运用的教学资源。
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郁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能够丰富课堂教学的领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本文将探讨高中教师如何运用戏曲艺术开展语文教育,并为读者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
一、在教学中展现戏曲文化的独特魅力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历经数千年的时间沉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唱腔、舞蹈和表演方式,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选取适合高中生的经典剧目,声情并茂地朗诵、演绎,让学生深入感受戏曲的独特魅力,使他们理解和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例如,在《红楼梦》教学中,教师可邀请戏曲名角来到课堂,为学生现场演绎其中的精彩片段。
通过舞台表演的形式,让学生深入感受人物性格、情感变化、戏曲唱腔等元素,增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同时,还可以通过课堂讲解、视频播放等形式,让学生了解戏曲的历史渊源、剧种分类、舞台布置、服装道具等知识,帮助学生全方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二、用戏曲艺术促进学生的审美教育戏曲艺术作为音乐、舞蹈、演唱和表演的综合体,具有丰富的审美内容和风格,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丰富文化阅读视野。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接受戏曲艺术的熏陶,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
例如,在教学课文《荷塘月色》时,可以选取与之相关的经典戏曲作为扩展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理解和感受荷塘水乡风情的审美情趣。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播放戏曲音频、视频等形式,让学生了解戏曲音乐的基本要素、美学特征,深入了解戏曲艺术的魅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用戏曲艺术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在当今时代,随着国家的崛起和传统文化的弘扬,学生应该具备强烈地文化自信心。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戏曲艺术,让学生了解和认知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进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戏曲艺术的应用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戏曲艺术的应用戏曲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艺术魅力和教育意义。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戏曲艺术,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还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升语文素养。
以下将从课堂教学目标、方法和效果三个方面探讨戏曲艺术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戏曲艺术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达到一些教学目标。
一方面,戏曲艺术具有丰富的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和感情。
通过演示和观摩具体场景,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人物形象的特点和情感的跌宕起伏,进而深入理解和把握文本。
戏曲艺术具有独特的舞台表演特点,如唱念做打的综合艺术形式,模拟真实的生活场景,有利于学生形象地了解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戏曲艺术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多种运用方法。
一是可通过观看优秀的戏曲表演视频或戏曲剧目,让学生感受到戏曲艺术的魅力和特点。
学生可以通过观摩表演者的神态、动作和声音,更加直观地理解作品背后的意境和情感。
二是可以请来戏曲专家或演员进行讲座和表演,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专家可以讲解戏曲的起源、发展和演唱技巧,激发学生对戏曲的兴趣和热爱。
演员可以进行现场表演,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戏曲表演的精彩之处。
三是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戏曲角色扮演或创作戏曲剧本。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戏曲角色,通过表演来理解文本,提高语文素养和表演能力。
戏曲艺术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方面,通过对戏曲的学习,学生能够增加对语言的敏感性和表达能力,提升语文水平。
戏曲的表演形式独特,需要演员通过声音、动作和表情来传达情感和塑造形象,这对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情感体验都是一种锻炼。
戏曲艺术注重形象的塑造和意境的诠释,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修养。
在课堂上通过对戏曲艺术的研究和实践,学生能够全面发展自己的语文能力和艺术修养。
戏曲资源融入古代文学教学的必要性论文
戏曲资源融入古代文学教学的必要性论文戏曲资源融入古代文学教学的必要性论文元明清戏曲文学是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属必修课。
近几年来,各高校教师对此作了多方面的改革探索实践,取得了许多富有创新意义的成果。
这里,笔者就地方戏曲资源向古代文学教学的渗透等问题略陈管见,以探索戏曲文学教改之路,不足之处,请方家批评指正。
1地方戏曲资源引入高校课堂的意义与价值地方戏曲资源历来是高校教学就地取材的源泉,从近代戏曲学研究大师吴梅先生,到现如今在戏曲研究领域独树一帜的中山大学康保成先生等,成为走课堂与实践相结合之路取得突破性成功的典型例证。
郑传寅先生说:“戏曲表演必须再现生活场面。
”[1]因而,将地方戏曲资源引入高校课堂的意义与价值,就教改功能角度而言,具体如下:(1)地方戏曲资源可利用性。
首先是地方戏曲资源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亲近感、就地取材的便利性、以及教师与艺人间的直观互通性等,这为高校教改创造了切实可行的有利条件。
同时,由于我国地方戏曲资源丰富且分布广泛,较具传统特色与典型的剧种不下二百种,为高校提供了就近取材的可贵资源。
如安徽与湖北两省的高校引黄梅戏、江苏与上海的高校引昆剧、四川高校引川剧等的教改实践成功的例子,均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地方戏曲资源向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渗透的可利用性。
(2)地方戏曲表演艺人与戏曲品牌资源的示范作用与价值。
戏谚说“说不如讲,讲不如演”,即说明戏曲文学教学过程中引进艺人表演示范的作用。
而独特的地方戏曲品牌资源的审美价值,更是教改中可遇而不可求的天赐尤物。
一方面,将艺人引入课堂教学,有寓教于乐的效果,也有现身说法的直观功能,更有吸引学生兴趣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独特的地方戏曲品牌资源是乡情教育的典型材料,也是学生独特审美视角教育的最佳方案。
正如易中天所说:“事实上,演员、观众、角色是戏剧艺术的三要素,少一个就不成为戏剧了。
”[2](3)大学古代文学课堂的严肃性与地方戏曲表演的活泼性。
不让戏曲在语文课堂上湮没
不让戏曲在语文课堂上湮没发表时间:2016-11-24T13:58:10.14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6年11月总第210期作者:沙婷婷[导读]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是中国艺术的瑰宝。
江苏省南京市六合高级中学210000摘要: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是中国艺术的瑰宝。
但学生对古代戏曲的兴趣淡薄,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搜集材料了解戏曲,深入文本读懂戏曲,改变偏见爱上戏曲,不让戏曲在课堂上湮没。
关键词:戏曲语文教学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是中国艺术的瑰宝。
然而现行各版本高中语文教材中大多只编选一篇戏曲文本。
人教版高中全日制必修语文编选的戏曲篇目最多,也只有三篇。
学生对古代戏曲的兴趣淡薄,除了课堂学习之外,几乎不再阅读古代戏曲作品。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珍惜每一次戏曲教学的机会,不让戏曲在课堂上湮没。
一、搜集材料,了解戏曲古代戏曲距离现在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
隔着时空,学生无法看清古代戏曲的本来面目,阅读存在巨大障碍,因而会有畏难情绪和排斥心理。
近年来影视艺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故事曲折、包装精美的电影电视紧跟时代潮流,深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
相比之下,古代戏曲演出场景简陋,故事情节发展缓慢,演出时间过长。
此外古代戏曲中所宣扬的伦理观念和价值取向已经和现代人的思想观念严重不符,难免会被打上“落后”的烙印。
“了解艺术作品本身,是进行审美鉴赏的前提。
”因而要想让学生消除对戏曲的误解,必须先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戏曲。
古代戏曲不仅有别于其他文学体裁,也有别于现代戏剧。
学生想要读懂古代戏曲需要先了解其基本体例和专业术语。
比如元杂剧在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杂剧角色分为旦、末、净、杂。
戏曲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化的过程,每个阶段戏曲都各具特点,体例也不尽相同,因而戏曲史方面的知识也是学生了解戏曲所必须具备的。
全面认识戏曲并不等于全盘肯定戏曲,古代戏曲中确实存在一些封建保守思想,比如《窦娥冤》、《琵琶记》所表现出的“节孝观”就经常被人诟病。
戏曲文化对语文教学的潜在影响
戏曲文化对语文教学的潜在影响内容摘要:戏曲进校园,是一项旨在让全国大、中、小学的学生近距离接触和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
探索戏曲文化对语文教学的潜在影响,将戏曲文化植根于语文教学中,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本文从戏曲文学对语文诗词教学的影响、戏曲塑造舞台形象的方法对语文阅读写作教学的影响、戏曲文化是传统价值观的课外延伸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思考戏曲文化对语文教学的潜在影响.ﻭﻭ关键词:戏曲进校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ﻭ一.戏曲文学对语文诗词教学的影响ﻭﻭ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要求“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不仅是为了传承经典,从语文教学层面来说也是为了进行韵文训练,就像儿童诵读的一些启蒙读物《三字经》、《笠翁对韵》、《声律启蒙》等一样。
的戏曲是一种包含了音乐和舞蹈在内的综合性舞台艺术,而从戏曲文学来讲又是诗与剧、曲与戏的结合,所以叫做戏曲。
戏曲教育同时也是教育,更是韵文学习的有效方式。
唐诗和宋词是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两颗璀璨的明珠,是语文教学中传承古典文化的载体。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在2016年期间,将唐诗宋词中的名篇用黄梅戏的形式表现出来,将经典诗词、黄梅戏、音乐、美术、舞蹈进行全新的综合,分为“思”、“别”、“赋"、“颂”四个篇章共计27首,如“思"中汇聚了《卜算子我住长江头》、《竹枝词》、《离思其四》、《雨霖铃寒蝉凄切》、《一剪梅》等8首;“别”中汇聚《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元二使安西》、《白雪歌送武判归京》、《赠汪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离别怀念之曲的七首诗词;“赋"中汇聚了《静夜思》、《回乡偶书》、《九月九日忆山兄弟》、《苏幕遮燎沉香》等七首;“颂”中汇聚了《满江红》、《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登幽州台歌》、《登鹳雀楼》等6首具有深沉而真挚的家怀的诗词。
其中每一首单曲都可以单独拿出来进行吟诵,不失为用黄梅戏来写的古诗词是很新颖很大胆的尝试。
传统戏曲对中国语言及文化传播的促进作用论文
传统戏曲对中国语言及文化传播的促进作用论文传统戏曲对中国语言及文化传播的促进作用论文语言是人类最基本的交流工具,也正是依靠语言,文化才得以传播和发扬。
语言与文化必然是相辅相成的。
中国文化中最具代表性之一的就是传统戏曲。
传统戏曲也经历了数千年的形成、发展和演变,又因地域的不同而形成了多种多样、各有千秋的独特风格。
对传统戏曲与中国语言及文化传播之间关系的研究,可以推动和促进汉语教学的发展。
一、传统戏曲的发展传统戏曲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文学形式之一。
中国戏曲在世界戏剧舞台上独树一帜,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特色。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由多种因素综合而成,包括武术、文学、音乐等。
传统戏曲的历史悠久,其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而后在漫长的八百多年的丰富和发展过程中,才慢慢形成了拥有300 多个剧种的体系,与印度梵剧、希腊悲喜剧并称为古老的戏剧文化。
中国传统戏曲是综合的表演形式,有着丰富的表现手段,以唱、念、做、打为中心,包括戏曲中的服装和化妆。
中国传统戏曲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内容,不仅可供欣赏,更是一种极具表现力的文化语言。
在传统戏曲中,京剧是最具代表性的剧种之一,也是最为世界熟知并接受的剧种之一。
京剧起源于 19 世纪中期,在北京形成,被视为中国的国粹,也被称为“东方歌剧”.京剧在清朝宫廷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并于2010 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京剧是一项综合的表演艺术,有着丰富的剧目,大量的剧团、观众和表演艺术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在国内外都深受欢迎。
不同的京剧流派都有着大批的著名演员,如最具代表性人物之一梅兰芳,他在国外的演出取得巨大的成功,把中国的京剧带给了世界。
二、中国语言及文化传播的发展中国语言及文化的传播始于汉代,兴盛于唐代。
对外汉语教学已经成为语言及文化传播最具代表性的一门科学。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建立了专门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机构,并开始逐步有了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
戏曲与语文阅读教学
戏曲与语文阅读教学戏曲与语文阅读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戏曲是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其表演形式以及表演语言都具有独特的韵味。
在学习戏曲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理解戏曲剧本、台词和唱段,这需要对语文的词汇、语法和句式做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学习戏曲,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词汇量、语法知识和阅读技巧,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阅读能力。
学生在学习戏曲的过程中还可以提升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朗读技巧,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大有裨益。
戏曲与语文阅读教学可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展现的历史、宗教、风俗、伦理等内容都是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通过学习戏曲,学生可以了解戏曲表演的历史渊源、剧种特点以及戏曲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从而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拓展自己的文化视野。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具有良好的教育意义。
戏曲与语文阅读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由于戏曲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学生在学习戏曲的过程中不但可以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积极的乐趣,还可以获得艺术鉴赏和审美的享受。
学生在欣赏和理解戏曲的也会感受到戏曲所蕴含的诗情画意和人文精神,从而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鼓励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阅读教学中。
戏曲与语文阅读教学是紧密相关的,戏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文阅读能力,还可以带来丰富的文化体验和认知。
对于教师来说,应该善于运用戏曲资源,加强戏曲与语文阅读教学的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戏曲的魅力,从而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语文阅读能力、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
对于学生来说,应该积极投入到学习戏曲的过程中,认真学习戏曲的台词唱段,领略戏曲的艺术魅力,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
通过共同努力,戏曲和语文阅读教学可以相辅相成,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传统戏曲与文学艺术
传统戏曲与文学艺术一、引言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文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和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受人们的喜爱。
本文将探讨传统戏曲与文学艺术之间的关系,以及戏曲对于语文教学的意义。
二、戏曲的文学性戏曲作为一种表演艺术形式,其文学性是其重要特征之一。
传统戏曲以其独特的曲调、韵律和词藻,展现了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戏曲剧本中的对白、唱词和独白都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体现了作者的才华和智慧。
例如,红楼梦中的《葬花词》、《秋夜词》等,通过戏曲的形式,将文学作品中的经典段落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三、戏曲与文学的互补关系戏曲与文学艺术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互补关系。
一方面,戏曲可以通过演绎文学作品,使其更加生动形象。
戏曲演员通过表演技巧和形象塑造,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使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感受作品中的情感。
另一方面,文学作品也为戏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被改编成戏曲剧本,为戏曲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营养。
例如,《红楼梦》、《西游记》等都被改编成了脍炙人口的戏曲剧目,成为了戏曲艺术的瑰宝。
四、戏曲对于语文教学的意义戏曲作为一种富有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对于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戏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学作品。
通过观看戏曲演出,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到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增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其次,戏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生在观看戏曲演出的过程中,可以欣赏到优秀的音乐、舞蹈和表演,培养自己的审美意识。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模仿戏曲演员的表演,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和艺术修养。
最后,戏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戏曲文化对语文教学的潜在影响教育
论文
戏曲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我们的一把笔财富,它对于语文教学有什么影响呢?下面小编带来的是浅谈戏曲文化对语文教学的潜在影响教育论文。
内容摘要:戏曲进校园,是一项旨在让全国大、中、小学的学生近距离接触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
探索戏曲文化对语文教学的潜在影响,将戏曲文化植根于语文教学中,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本文从戏曲文学对语文诗词教学的影响、戏曲塑造舞台形象的方法对语文阅读写作教学的影响、戏曲文化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课外延伸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思考戏曲文化对语文教学的潜在影响。
关键词:戏曲进校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
一.戏曲文学对语文诗词教学的影响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要求“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不仅是为了传承经典,从语文教学层面来说也是为了进行韵文训练,就像中国古代儿童诵读的一些启蒙读物《三字经》、《笠翁对韵》、《声律启蒙》等一样。
中国的戏曲是一种包含了音乐和舞蹈在内的综合性舞台艺术,而从戏曲文学来讲又是诗与剧、曲与戏的结合,所以叫做戏曲。
戏曲教育同时
也是诗歌教育,更是韵文学习的有效方式。
唐诗和宋词是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两颗璀璨的明珠,是语文教学中传承古典文化的载体。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在2016年期间,将唐诗宋词中的名篇用黄梅戏的形式表现出来,将经典诗词、黄梅戏、音乐、美术、舞蹈进行全新的综合,分为“思”、“别”、“赋”、“颂”四个篇章共计27首,如“思”中汇聚了《卜算子我住长江头》、《竹枝词》、《离思其四》、《雨霖铃寒蝉凄切》、《一剪梅》等8首;“别”中汇聚《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元二使安西》、《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赠汪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离别怀念之曲的七首诗词;“赋”中汇聚了《静夜思》、《回乡偶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幕遮燎沉香》等七首;“颂”中汇聚了《满江红》、《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登幽州台歌》、《登鹳雀楼》等6首具有深沉而真挚的家国情怀的诗词。
其中每一首单曲都可以单独拿出来进行吟诵,不失为用黄梅戏来写中国的古诗词是很新颖很大胆的尝试。
作为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将其引入课堂教学不失为一种新鲜有趣的教学方式。
戏曲,尤其是地方戏曲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将其引入语文教学中,即可作为学习古典诗词的有效途径,又能将平面的诗词教学立体化为综合的舞台艺术,何乐而不为,就如央视目前大型的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一样,与歌唱结合在一起,让经典传承下去。
二.戏曲塑造舞台形象的方法对语文阅读写作教学的影响
语文阅读写作教学中,分析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形象都要从人物的心理、动作、神情、语言、外貌等方面进行。
对于戏曲塑造舞台形象的美学追求,黄克保说“形神兼备,是戏曲表演在舞台形象塑造上的美学追求”[1]。
对小学生进行戏曲欣赏课程的教学,能把语文教学审美训练和戏曲之间贯通。
如下,笔者谈谈语文阅读写作教学受戏曲塑造舞台形象方法的部分手段的影响。
首先,戏曲表演中的人物造型,大致可以分为声音造型和动作造型。
声音造型如京剧《二进宫》中的花脸徐延昭、老生杨波、青衣李艳妃,这是一出文臣武将、前朝后宫共保江山社稷的爱国戏。
徐延昭是边关将帅,声音宽阔豪迈;杨波为朝廷文官领袖,声音则是清亮稳重;李艳妃是后宫妃子,声音娇婉动人。
声音本身所蕴含的性格内容,使得这个戏的声音丰富而充实,从而强化了音乐戏剧性的手段,人物在声音的造型下更加性格化。
还有就是动作造型,例如革命样板戏《红灯记》中有一场“痛说革命家史”,李奶奶豪情满怀地给铁梅讲述红灯的革命历史,铁梅听后激情彭拜高举红灯,预示着自己是革命接班人的形象。
高举红灯的动作造型,传达出了人物的精神状态。
孩子们在感受戏曲人物语言、戏曲人物动作的同时,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进而联系到自己的阅读与学写作中去,这
是一种迁移的作用。
再说,戏曲内心情感的外化。
18世纪的法国思想家狄德罗说:“一般说来,表情就是情感的形象”[2]在生活中,人们的喜怒哀乐,总会在外表上显现出来,那种喜怒不形于色的描述同样是对人的性格的塑造。
但是,舞台和观众在剧场总是存在一定的距离,无法近距离的观看演员的面部表情,戏曲就采用外化、物化、形象化的手法,来突出人物的内心,比如蒲剧有名的“耍帽翅”,在《徐策跑城》中,为了表达徐策听到薛刚反朝的消息,欣喜若狂的激动情绪,乌纱帽上的左边帽翅向右边摆动,右边帽翅向左边摆动,两边帽翅盘旋摆动来显示徐策内心的欣喜激动。
通过细致的观察,我想孩子们会从中有所发现戏曲是如何使人物情感表现在大众面前,同时又会思考自己的文学作品又如何体现人物的情感,怒发冲冠这一成语在这里看来也没有那么难理解了。
语文阅读写作教学可以借鉴戏曲表演中人物的塑造,以此为例也不失为语文教学的一次全新尝试。
可见戏曲舞台塑造人物的手段,也正是语文教学方式的立体呈现。
无疑,欣赏戏曲能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戏曲文化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课外延伸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课程目标的设计要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戏曲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所孕育出的
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观念。
成人伦,助教化,这一理念在戏曲形成之初就成为他的传统,在根本上和语文课所体现的价值观是一致的。
南戏《琵琶记》被戏曲界称为“曲祖”,所谓“极富极贵牛丞相,施仁施义张广才,有贞有烈赵真女,全忠全孝蔡伯喈”,仁、义、贞、烈、忠、孝俱全,作者高则诚在创作中明确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主张:“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朱元璋称赞高则诚的《琵琶记》是富贵家不可无的“山珍海错”。
戏曲具有传播历史知识、进行伦理教化、实施人文启蒙的作用,礼义廉耻、忠孝节义、善恶美丑的价值观用戏曲这种独特的方式进行传承,感悟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京剧《将相和》,用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讲述了理解、尊重、宽容、团结的价值取向。
把这个“小到邻里街坊,大到民族国家”的道理唱响了,说透了。
京剧《锁麟囊》中薛湘灵见人急困,拿出自己装满珍宝的“锁链囊”去帮助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唱道“怜贫济困是人道,哪有个袖手旁观在壁上瞧?”,简洁有力的唱词道出了中华传统文化“与人为善”的灵魂。
中国传统戏曲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价值取向。
比如《寇准背靴》中的寇准,“为国操劳为民忧,只要能访出一个杨元帅,哪怕再挨两砖头”,其爱国主义深植人民,得到全国人民的普遍欢迎。
河北梆子、秦腔、豫剧等剧种的都有同类剧目。
和谐、善良、精忠报国不正是真善
美的教育吗?当然,也有反例。
比如黄梅戏《陈州怨》中包勉贪赃枉法,在包公的铡刀下身首异处;《清风亭》中张继宝为了功名富贵逼死养父养母,遭到暴雷击死的天谴;则宣示了人间正义,昭彰了邪不压正的历史法则。
语文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中提到“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3],这与戏曲文化所倡导的不谋而合,可以作为其课外延伸进行巩固深化拓展。
在戏曲进校园的实施中,通过戏剧(戏曲)中所包含的角色身份、时空观念、主题构设、情节因素、想象力的构设,运用戏曲训练技巧与相关的戏曲和舞台剧创作概念进行教学,培养孩子的注意力、想象力、执行力、凝聚力,进而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能力,这应该是“戏曲进校园”的最终目标。
戏剧(戏曲)文学本身就是语文教育中的一种文学体裁,将平面的戏剧文学阅读通过戏剧(戏曲)的方式转化为立体的体验感知,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辅助语文教学,可谓是一举两得。
参考文献
[1]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论》,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年版,第326页。
[2]《狄德罗美学论文选》,徐继曾、宋国枢译,人民
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90页。
[3]张洪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