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临床医学检验学中级职称考试》考点(临床检验基础)【圣才出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篇临床检验基础
第一单元血液样本采集和血涂片制备
第一节血液生理概要
血液的组成及生理功能(掌握)
1.组成:血液由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血清与血浆相比,血清缺少一部分凝血因子,如Ⅰ(纤维蛋白原)、Ⅱ(凝血酶原)、Ⅴ、Ⅷ等凝血因子。
2.血液性质:
(1)血量:血浆占55%,血细胞占比45%。
(2)酸碱度:pH7.35~7.45。
(3)血浆渗透压:290~310mOsm(kg·H2O)。
(4)健康成年人全血黏度为生理盐水的4~5倍。
(5)比密:1.050~1.060,男性:1.055~1.063;女性:1.051~1.060。
3.生理功能:运输功能、协调功能、维护机体内环境稳定和防御功能。
4.血液特性: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黏滞性、凝固性。
第二节采血方法和采血管选择
采血方法(掌握)
1.静脉采血法:成年人静脉采血常选肘部静脉(压脉带捆绑不超过1分钟)。
2.真空采血法:真空采血法是一种新的静脉采血法,又称负压采血法。真空采血装置有套筒式、头皮静脉式两种。
3.皮肤采血法:通常选择耳垂或手指部位。WHO推荐血常规检查采集左手无名指指端内侧血液,婴幼儿可选择大拇趾或足跟内外侧缘血液,严重烧伤患者可选择皮肤完整处。
方法评价:真空采血法是ICSH推荐的采血方法,也是临床常用的采血方法。
第三节抗凝剂选择
常见抗凝剂原理及其用途(熟练掌握)
表1-1-1 常用抗凝剂比较
第四节血液涂片制备
血涂片的制备(掌握)
1.手工推片法:涂片时,推片与载玻片保持25°~30°夹角。
2.厚血膜涂片法:临床上常用厚血膜法检查疟原虫与微丝蚴。
3.良好血涂片标准:厚薄适宜、头体尾分明、细胞分布均匀、血膜边缘整齐、两侧有一定空隙、血膜占玻片的2/3。
4.方法学评价:手工推片法用血量少、操作简单,是应用最广泛的方法。此外,疟原虫、微丝蚴等检查可采用厚血膜涂片法。
5.质量控制:血细胞比容增高,血液黏度较高时,应小血滴、小角度、慢推,反之亦然。新载玻片必须用1mol/L的盐酸清洗后才能使用。
第五节血液细胞染色
考点一、瑞氏染色(掌握)
瑞氏染色是血涂片最常用、最经典的染色方法,对细胞质和颗粒染色效果好。
1.染液组成:碱性亚甲蓝、酸性伊红、甲醇(作为溶剂及固定细胞形态)。
2.原理:物理吸附和化学亲和作用。
3.染色效果:最适pH为6.4~6.8。若缓冲液偏酸,则红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偏红,细胞核呈淡蓝色或不着色。若缓冲液偏碱,细胞染色染成灰蓝色,颗粒深暗;嗜酸性粒细胞可染成暗褐色,甚至棕黑色;中性颗粒偏粗,染成紫黑色。
4.注意事项:(1)在距玻片另一端2cm处结束涂抹为宜;(2)血涂片上有染料颗粒沉积,可滴加甲醇,然后立即用流水冲洗;(3)染色过淡,可复染,复染时先加缓冲液再加染液;(4)新鲜配制的染液染色效果差,应贮存一段时间,时间越久,染色效果好。
考点二、吉姆萨染色(掌握)
吉姆萨染色对细胞核和寄生虫着色较好。
1.染液组成:天青、伊红、甲醇、纯甘油。
2.原理:同瑞氏染色。
记忆方法:血红蛋白,嗜酸性颗粒(碱性蛋白质):具有嗜酸性——伊红结合;细胞核蛋白、淋巴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胞质(酸性蛋白质):具有嗜碱性——亚甲蓝结合。
第二单元红细胞检测
第一节概要
红细胞生理(掌握)
红细胞(RBC)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细胞成分,成熟RBC的平均寿命为120天、白细
胞与血小板7~14天,衰老的RBC主要在脾破坏。
第二节红细胞计数
红细胞(RBC)计数(掌握)
1.红细胞计数常用稀释液
(1)Hayem稀释液:由NaCl(调节渗透压)、Na2SO4(提高比重防止细胞粘连)、HgCl2(防腐)和蒸馏水组成;
(2)枸橼酸钠稀释液:由NaCl(调节渗透压)、枸橼酸钠(抗凝作用)、甲醛(防腐)及蒸馏水组成。
2.牛鲍计数板计数RBC
(1)计数公式:红细胞/L=N×25/5×10×200×106=N(5个中方格的RBC总数)/100×1012。
(2)牛鲍计数板:中央5个中方格是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区域,四角的4个大方格是白胞计数区域。
3.参考值:成年人:男性4.0~5.5×1012/L;女性3.5~5.0×1012/L;新生儿6~7×1012/L。
4.临床意义
(1)生理变化:①新生儿、精神刺激、剧烈运动、气压减低可导致红细胞增多;②妊娠期妇女和老年人红细胞常减低。
(2)病理变化:①急慢性失血、红细胞寿命缩短,造血原料不足,骨髓造血功能减退可引起贫血,造成红细胞(或血红蛋白)减少;②红细胞增多症、心血管疾病、肺部疾病、呕吐、严重腹泻、大面积烧伤以及某些药物均可引起RBC增多。
第三节血红蛋白测定
血红蛋白(Hb)测定(掌握)
1.检测原理
(1)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测定法:血液中除硫化血红蛋白(SHb)外的各种Hb均可被高铁氰化钾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在540nm处测定吸光度,再换算得到Hb的浓度。
(2)十二烷基硫酸钠血红蛋白(SDS)测定法:血液中SHb外的各种Hb均可与低浓度SDS形成棕红色化合物,在538nm处测定吸光度,再换算得到Hb的浓度。评价:HiCN 是目前国际推荐的参考方法,致命缺点是氰化钾有剧毒,SDS是次选方法。
(3)血红蛋白成分:HbA:α2β2,占95%,含量最多;HbF:α2γ2,胎儿血红蛋白,占1%;HbA2:α2σ2,占2%~3%。
2.参考值:成年人: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
3.临床意义:Hb和RBC临床意义相似,但在临床判断贫血程度上,Hb测定优于RBC 计数。
4.HiCN法测定注意事项
(1)HiCN转化液应贮存在棕色有塞玻璃瓶中(不能用塑料瓶);
(2)氰化钾有剧毒,测定后的废液应收集于广口容器中,稀释后加次氯酸钠混匀,敞开容器放置15小时以上再排入下水道;
(3)废液不能与酸性溶液混合,避免产生剧毒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