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发涌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教学反思(精选20篇)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教学反思(精选20篇)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教学反思 1(1)一元二次方程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重要模型,引课时从生活中常见的“梯子问题”出发,根据学生应用勾股定理时所列方程的不同,引导学生对所列方程的解法展开讨论,进而获得开平方法。
引课时力求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注重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2)如何配方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在进行这一块内容的'教学时,教师提出具有一定跨度的问题串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提供充分探索与交流的空间;在巩固、应用配方法时,从一元二次方程二次项系数为1讲到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情况,从方程的配方讲到代数式的配方与证明,呈现形式丰富多彩,教学内容的编排螺旋式上升。
这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教学反思 2一元二次方程是整个初中阶段所有方程的核心。
它与二次函数有密切的联系,在以后将应用于解分式方程、无理方程及有关应用性问题中。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因式分解法,是建立在一元二次方程解法及因式分解的.基础上,因此我采取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寻找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形式特征,即等号右边必须为零,左边必须为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不能是加减运算),利用零的特性,将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通过因式分解法,转化为求两个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将未知领域转化为已知领域,渗透了化归数学思想,让班上中等偏下学生先上黑板解题,将暴露出来的问题,在全班及时纠正。
本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看书自学的能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老师提示:1.用分解因式法的条件是:方程左边易于分解,而右边等于零;2.关键是熟练掌握因式分解的知识;3.理论依旧是“如果两个因式的积等于零,那么至少有一个因式等于零.利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1、找出a,b,c的相应的数值2、验判别式是否大于等于03、当判别式的数值符合条件,可以利用公式求根、学生第一次接触求根公式,学生可以说非常陌生,由于过高估计学生的能力,结果出现错误较多、1、a,b,c的符号问题出错,在方程中学生往往在找某个项的系数时总是丢掉前面的符号2、求根公式本身就很难,形式复杂,代入数值后出错很多、其实在做题过程中检验一下判别式这一步单独提出来做并不麻烦,直接用公式求值也要进行,提前做这一步在到求根公式时可以把数值直接代入、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详略得当,不该省的地方一定不能省,力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总体感觉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具体有以下几个特点:本节课第一个例题,我在引导解决此题之后,总结了利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
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1配方法不仅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之一既是对前面知识的复习也是其它许多数学问题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其发挥的作用和意义十分重要。
原以为学生不容易掌握。
谁知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效果普遍良好。
从本节课的具体教学过程来分析,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善于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首先复习完全平方公式及有关计算,让学生进行一些完形填空。
然后让学生注意观察总结规律,然后小组总结交流得出结论。
即配方法的具体步骤:①当二次项系数为1时将移常数项到方程右边。
②方程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③化方程左边为完全平方式。
④(若方程右边为非负数)利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得方程的根。
这样一来学生就很容易掌握了配方法,理解起来也很容易,运用起来也很方便。
2、习题设计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掌握了二次项系数为一的后。
提出问题:当二次项系数不为一时你会用配方法解决吗?不少学生立即答道把系数化为一不就够了吗。
于是学生很快总结出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①化二次项系数为1。
②移常数项到方程右边。
③方程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④化方程左边为完全平方式。
⑤(若方程右边为非负数)利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得方程的根。
3、恰到好处的设置悬念,为下节课做铺垫。
我问学生配方法是不是可以解决“任何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若不能,如何来确定它的“适用范围”?多数学生迅速开动脑筋并发现“配方法”能简便解决一部分“特殊方程”,而例如x+2x=0,4x+4x+1=0,2y-3y+3=0这些方程用“配方法”的话就相当麻烦,不如用“求根公式”或“因式分解”来解简单,这些方法后面我们将要进一步学习。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教学反思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教学反思《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教学反思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教学反思1(1)一元二次方程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重要模型,引课时从生活中常见的“梯子问题”出发,根据学生应用勾股定理时所列方程的不同,引导学生对所列方程的解法展开讨论,进而获得开平方法。
引课时力求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注重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2)如何配方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在进行这一块内容的教学时,教师提出具有一定跨度的问题串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提供充分探索与交流的空间;在巩固、应用配方法时,从一元二次方程二次项系数为1讲到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情况,从方程的配方讲到代数式的配方与证明,呈现形式丰富多彩,教学内容的编排螺旋式上升。
这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教学反思2一元二次方程是整个初中阶段所有方程的核心。
它与二次函数有密切的联系,在以后将应用于解分式方程、无理方程及有关应用性问题中。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因式分解法,是建立在一元二次方程解法及因式分解的基础上,因此我采取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寻找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形式特征,即等号右边必须为零,左边必须为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不能是加减运算),利用零的特性,将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通过因式分解法,转化为求两个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将未知领域转化为已知领域,渗透了化归数学思想,让班上中等偏下学生先上黑板解题,将暴露出来的问题,在全班及时纠正。
本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看书自学的能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老师提示:1.用分解因式法的条件是:方程左边易于分解,而右边等于零;2.关键是熟练掌握因式分解的知识;3.理论依旧是“如果两个因式的积等于零,那么至少有一个因式等于零.《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教学反思3一、配方法解方程教学反思本节共分3课时,第一课时引导学生通过转化得到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配方法,第二课时利用配方法解数字系数的一般一元二次方程,第3课时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又进一步训练用配方法解题的技能。
九年级数学上册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
作品编号:1598753694221587112546
学校:录记理旬市杨家镇路计小学*
教师:周喻王*
班级:荣耀壹班*
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
在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基本解法后,由于在实际运用中十字相乘法解方程运用确实很广,而且用处之大不可忽视。
在解题过程中实际用起来带来很大的方便,也能提高解题效率。
在介绍十字相乘法时,先从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式引入,使学生分清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再进行十字相乘。
在对系数的处理上,学生搭配较简单的数时很快,但对系数较大的十字分解还缺乏经验。
所以介绍了小学学过的短除法,对常数项进行因式分解,再合理尝试十字交叉相乘。
学生经过理解后,感觉十分好用,且在经过多个方程的十字相乘后,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符号的处理上能找到巧妙方法,通过先考虑合系数的绝对值,再确定符号所处位置。
最后出现的问题在交叉相乘以后对分解式的书写,部分学生习惯前面的交叉相乘从而导致了书写分解式时也交叉书写造成错误。
正确的应是横向书写,所以要多强调、多指导、多个别指出学生的错误。
问题二出现在“历史”遗留问题上: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中的最后一个步骤。
所以还要用课外时间对这部份知识以前掌握不是很好的学生加以辅导。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通用10篇)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通用10篇)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篇11、观察、归纳、证明是研究事物的科学方法。
此节课在研究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时,先从具体例子观察、归纳其规律,并且先从二次项系数是1的方程入手,然后提出二次项系数不是1的,由此,猜想一般的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与系数关系,最后对此猜想的正确性作出证明。
这个全过程对培养学生正确的思考方法很有价值。
2、教学设计中补充了“简化的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对根与系数关系的叙述可以方便些。
教学设计中还把根与系数关系作为两个互逆的定理提出,可加深理解两个性质的不同功能。
韦达定理的原定理的功能是:若已知一元二次方程,则可写出些方程的两根之和的值及两极之积的值。
而其逆定理的功能是:若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可写出这个方程。
3、本节课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学生动手能力略显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加强。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篇2反思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始终把分析问题、寻找等量关系作为重点进行教学,不断对学生引导、启发,努力使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却忽视了和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学生活动较少,没有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哪怕是错误的,也是学生思考的结果,大不了再纠正,学生也会更加牢固的掌握。
比如探究2: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能准确地列出方程,在进行小结公式a(1±x)2=b之后,在做后面的巩固练习和应用拓展时就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而我看学生分析困难,忍不住加以提示。
虽然学生很快列出方程了,但我一点都没有成就感。
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思维习惯,不能越俎代庖。
学生要理解题意,分析条件与条件之间,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各种数量关系,要通过分析、综合,找到解题的途径和方法。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在社会发展不断提速的今天,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所谓反思就是能够迅速从一个场景和事态中抽身出来,看自己在前一个场景和事态中自己的表现。
那么优秀的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元二次方程》是浙教版八年级下第二章第一节内容,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也是以后学习二次函数的基础。
是初中教材中一个重要的内容,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有如下几点感想:一、引导学生观察、类比、联想已学的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归纳、总结出一元二次方程,让学生充分感受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使新概念的得出汪觉得意外,让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
二、合理选材,优化教学,在教学中,忠实于教材,要研究的基础上使用教材。
教学方法合理化,不拘于形式,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展开教学,了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了学生思考的习惯,增强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整节课的设计发落实双基为起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重视知识和产生过程,关注人的发展。
无论是教学环节设计,还是作业的布置上,我注意分层次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为了真正做到有效的合作学习,我在活动中在胆的让学生自主完成,先让学生把问题提出来,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讨论,这样学生在讨论时就有目的,就会事半功倍。
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了展。
也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不足之处:引入方面有待加强,还不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板书还有待加强,应给学生做出示范;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还不够,有的学生还有新的想法,应让引导学生说完整。
首先因为学生在开始已经学习了用直接开平方法和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因此通过大屏幕展示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篱笆问题引入,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在学生掌握的过程中,选取不同类型的方程让学生用配方法解,以达到巩固的目的,最后为了进一步拓展提升,出现了二次项系数不是一的方程,让学生学会用类比的方法解决问题。
初中数学_《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用分解因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目标 会用因式分解法解部分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重点 应用分解因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难点 形如“x2=ax”的解法.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式归纳教学法. 教学过程Ⅰ.开篇点题,齐读学习目标。
回顾复习,引入新课 [师]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了那些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 [生] 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
Ⅱ.讲授新课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个题.(出示投影片)一个数的平方与这个数的 3 倍有可能相等吗?如果相等,这个数是几?你是怎样求 出来的?[师]大家先独自求解,然后点名板演进行讨论、交流. x2=3x,解: x2-3x+2.25=2.25 (x2-1.5) 2=2.25所以 x-1.5=1.5 或 x-1.5=-1.5 即 x1=3,x2=0.因此这个数是 0 或 3. 小明同学做错了,因为 0 的平方是 0,0 的 3 倍也是 0.根据题意可知,这个数也可以 是 0.[师]对,这说明小明同学在进行同解变形时,进行的是非同解变形,因此丢掉了一个 根.大家在解方程的时候,需要注意:利用同解原理变形方程时,在方程两边同时乘以或除 以的数,必须保证它不等于 0,否则,变形就会错误.这个方程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呢? [生]我把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后,发现这个等式的左边有公因式 x,这时可把 x 提出来, 左边即为两项的乘积.前面我们知道:两个因式的乘积等于 0,则这两个因式为零,这样, 就把一元二次方程降为一元一次方程,此时,方程即可解. 解:x2-3x=0,x(x-3)=0, ∴x=0,x-3=0. ∴x1=0,x2=3. 因此这个数是 0 或 3. [师]噢,这样也可以解一元二次方程,同学们想一想,行吗? [生齐声]行. [师]丁同学应用的是:如果 a×b=0,那么 a=0,b=0,大家想一想,议一议. a×b=0 时,a=0 和 b=0 可同时成立,那么 x(x-3)=0 时,x=0 和 x-3=0 也能同 时成文吗? [生齐声]不行. [师]那该如何表示呢? …… [师]好,这时我们可这样表示: 如果 a×b=0, 那么 a=0 或 b=0 这就是说:当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降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时,这两个一元一次方程中间 用的是“或”,而不用“且”. 所以由 x(x-3)=0 得到 x=0 和 x-3=0 时,中间应写上“或”字. 我们再来看丁同学解方程 x2=3x 的方法,他是把方程的一边变为 0,而另一边可以分 解成两个因式的乘积,然后利用 a×b=0,则 a=0 或 b=0,把一元二次方程变为一元一次 方程,从而求出方程的解.我们把这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称为分解因式法,即 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边为 0,而另一边易于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时,我们就采用分解因式法来解一元二次方程. 因式分解法的理论根据是:如果两个因式的积等于零,那么这两个因式至少有一个等于零.如;若(x+2)(x-3)=0,那么 x+2=0 或 x-3=0;反之,若 x+2=0 或 x-3=0, 则一定有(x+2)(x-3)=0.这就是说,解方程(x+2)(x-3)=0 就相当于解方程 x+2=0 或 x-3=0.接下来我们看一例题.(出示投影片§7.4D) [例题]解下列方程: (1)5x2=4x;(2)x-2=x(x-2). [师]请同学们能独自做出来. x=0 或 5x-4=0.∴x1=0,x2= 4 . 5[生乙]解方程(2)时,因为方程的左、右两边都有(x-2),所以可把(x-2)看作整体, 然后移项,再分解因式求解.解:原方程可变形为 x-2-x(x-2)=0, (x-2)(1-x)=0, x-2=0 或 1-x=0. ∴x1=2,x2=1. 下面同学们来想一想,做一做.(出示投影片§7.4E) 你能用分解因式法解方程 x2-4=0,(x+1)2-25=0 吗? [生]方程 x2-4=0 的右边是 0,左边 x2-4 可分解因式,即 x2-4=(x-2)(x+2).这 样,方程 x2-4=0 就可以用分解因式法来解,即 解:x2-4=0, (x+2)(x-2)=0, ∴x+2=0 或 x-2=0. ∴x1=-2,x2=2. [生]方程(x+1)2-25=0 的右边是 0,左边(x+1)2-25,可以把(x+1)看作整体,这 样左边就是一个平方差,利用平方差公式即可分解因式,从而求出方程的解,即 解:(x+1)2-25=0,[(x+1)+5][(x+1)-5]=0.∴(x+1)+5=0,或(x+1)-5=0.∴x1=-6,x2=-4.[师]好,这两个题实际上我们在刚上课时解过,当时我们用的是开平方法,现在用的是因式分解法.由此可知: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可能有多种,我们在选用时,以简便为主.好,下面我们通过练习来巩固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Ⅲ.课堂练习1、方程 x(x+2)=0 的根是( )(A)x=2(B)x=0(C)x1=0, x2=-2 (D)x1=0, x2=2 2、方程 x2=4x 的解是( )(A)x=4(B)x=2(C)x=4 或 x=0 (D)x=03、解方程 (5x-1)2=3(5x-1)的适当方法应该是( )(A)直接开平方法 (B)配方法(C)公式法(D)因式分解法4、下列方程中不适合用因式分解法求解的方程是( )(A) 3x2-2x=0(B)4x2=9(C)(3x+1)=2x(3x+1) (D) 2x2+5x=6小结拓展 1.因式分解法的条件是方程左边易于分解,而右边等于零,关键是熟练掌握因式分解的 知识,理论依据是“如果两个因式的积等于零,那么至少有一个因式等于零.” 2.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达标练习 解下列方程: (1)(x+2)(x-4)=0; (2)4x(2x+1)=3(2x+1).解:(1)由(x+2)(x-4)=0 得x+2=0 或 x-4=0.∴x1=-2,x2=4.(2)原方程可变形为4x(2x+1)-3(2x+1)=0,(2x+1)(4x-3)=0,∴2x+1=0 或 4x-3=0.∴x1=- 1 ,x2= 3 .242.一个数的平方的 2 倍等于这个数的 7 倍,求这个数.解:设这个数为 x,根据题意,得2x2=7x,2x2-7x=0,x(2x-7)=0.∴x=0 或 2x-7=0.∴x1=0,x2= 7 . 2因此这个数等于 0 或 7 . 2Ⅳ.课时小结我们这节课又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因式分解法.它是一元二次方程解法中应用较为广泛的简便方法.Ⅴ.课后作业(一)课本习题 7.11 1、22.预习提纲如何列方程解应用题.Ⅵ.活动与探究1.用分解因式法解:(x-1)(x+3)=12.[过程]通过学生对这个题的探讨、研究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养成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结果]1.解:(x-1)(x+3)=12,x2+2x-3=12, x2+2x-15=0, (x+5)(x-3)=0. ∴x+5=0 或 x-3=0. ∴x1=-5,x2=3. 板书设计§7.4 用分解因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一、 解方程 x2=3x解:x2=3x, x2-3x+2.25=2.25(x2-1.5) 2=2.25 所以 x-1.5=1.5 或 x-1.5=-1.5即 x1=3,x2=0. 因此这个数是 0 或 3. 二、例题 例:解下列方程: (1)5x2=4x; (2)x-2=x(x-2). 三、想一想 四、课堂练习 五、课时小结 六、课后作业问题的实质。
《一元二次方程解法》教学反思(通用6篇)
《一元二次方程解法》教学反思《一元二次方程解法》教学反思(通用6篇)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元二次方程解法》教学反思(通用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元二次方程解法》教学反思1(1)一元二次方程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重要模型,引课时从生活中常见的“梯子问题”出发,根据学生应用勾股定理时所列方程的不同,引导学生对所列方程的解法展开讨论,进而获得开平方法。
引课时力求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注重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2)如何配方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在进行这一块内容的教学时,教师提出具有一定跨度的问题串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提供充分探索与交流的空间;在巩固、应用配方法时,从一元二次方程二次项系数为1讲到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情况,从方程的配方讲到代数式的配方与证明,呈现形式丰富多彩,教学内容的编排螺旋式上升。
这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一元二次方程解法》教学反思2一、配方法解方程教学反思本节共分3课时,第一课时引导学生通过转化得到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配方法,第二课时利用配方法解数字系数的一般一元二次方程,第3课时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又进一步训练用配方法解题的技能。
在教学中最关键的是让学生掌握配方,配方的对象是含有未知数的二次三项式,其理论依据是完全平方式,配方的方法是通过添项: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构成完全平方式,对学生来说,要理解和掌握它,确实感到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及课后批改中发现学生出现以下几个问题:在利用添项来使等式左边配成一个完全平方公式时,等式的右边忘了加。
在开平方这一步骤中,学生要么只有正、没有负的,要么右边忘了开方。
当一元二次方程有二次项的系数不为1时,在添项这一步骤时,没有将系数化为1,就直接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教学反思10篇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教学反思10篇精华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教学反思10篇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教学反思1一元二次方程是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内容,是今后学习二次函数的基础,是初中数学教材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课前思考。
1、学生基础。
在七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习过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分式方程的知识,有着很好的解题基础。
2、教学重点应放在解题方法上,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每一种解法的特征,是学生能够根据特征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
3、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解题技能,解题速度、解题的准确率,特别是利用配方法界一元二次方程时,必须让学生区分方程的配方与式子配方的不同。
4、每节课必须实行小测验,可根据题的难易水准不同,将题量控制在3——5道之间。
二、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主要问题。
1、学生不善于观测,特别是在将四种方法全部学习完之后,学生不能很好的选择合适的方法。
例如:能用直接开平方的题,确将其展开再配方;能利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的,却选择公式法等。
2、对符号处理的不准确,贴别是一个负的无理分数和一个分数相加时,总是将负号放在分数线的前面。
3、十字相乘法中,常数项分解为两个数相乘时,出现符号错误。
4、用配方法计算时错误率较高。
5、用公式法计算时,没有将b2——4ac的.结果放在根号下。
三、教后反思1、今后在将四种方法讲完之后,要用两节课的时间实行综合练习,第一节课能够采用让学生练习解题的方式,第二节课能够采用让学生说解法、让学生找解题错误之处方法实行。
2、增加小测验的力度,能够将题量减小,次数增加。
这样不但能够增加学生的信心,也能够通过持续的重复,增强学生的熟练水准。
3、为了让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方法解题,能够采用同桌互相按要求出题的方法,达到学生对各种解法特征的目的。
初中数学_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4.4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所以,本节课通过把未知转化为新知的学习过程,归纳总结什么是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经历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目标1、了解因式分解法的概念,会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2、根据方程的特征,选择适当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3、通过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树立转化思想教学重点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手段及媒体的选用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图形的动感效应,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实效性.教学过程本节课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温故知新、探究因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应用因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拓展提升、课堂小结、达标检测、布置作业。
☆温故知新1、已学过的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有哪些?2、因式分解的常用方法有哪些?设计意图: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观察与思考1、若a•b=0,则a 或b ;2 、对于一元二次方程(x-1)(x-2)=0,又能得出什么呢3、思考:上述两个方程有什么共同特点?一元二次方程 x2+7x=0符合上述方程的特点吗?若不符合,如何变形呢?归纳总结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边为0,另一边可以分解为两个 的乘积时,可分别令两个 ,得到两个一元一次方程。
这两个 方程的根都是原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这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因式分解法。
设计意图:探索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对学生可能出现的结论预设.学生在小组交流活动中,逐步完善自己的结论.教师及时指导,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通过把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把未知转化为新知,让学生体会转化思想,使学生感受所得结论具有一般性,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应用新知典例分析例 1用因式分解法解方程:梳理:归纳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练一练1解下列方程:例2、用因式分解法解方程:练一练2解方程 9(x+1)2= (2x-5)2☆拓展提升求方程(x+3)(x+1)=2018x+2018的根设计意图:反馈教学,内化知识,以期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收获了:设计意图:通过归纳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一方面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树立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达标检测1.方程 的解是( ) 0615)1(2=+x x 094)2(2=-x (1) 9x 2-25=0(2) 5x(x-2) =(x-2) ()()22213.x x +=-x x =2A.x=1B.x=02.方程x(x+3)=x+3的解是( )3.方程(x-5)(x-6)=x-5的解是( )4.方程x(x-1)=x 的解是____5.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2)(3x-1)2= (x+2)2设计意图: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及时掌握学情,有效地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通用6篇)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通用13篇)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篇1一元二次方程进行了单元测试,虽然是下午第四节自习时间作业”加班加点直到晚上10:30,没有耽误第二天的第一节测试的,但是为了能给学生及时地反馈,我也做起了“家庭课讲评。
五班优秀人数25人,而六班只有12人,及格率也相差很大。
分析其中原因,近段时间以来六班纪律涣散占很大比重。
自分班以来,我深感肩上的担子重,责任大,但我坚信勤能补拙,所以我比以往更用心更努力,可以说用上了十二分的力气和心劲。
但是学生的表现却令我失望,态度不端正不拿学习当回事,我行我素,精神麻木。
其次,学习不扎实,思维方法不严密。
反复强调的知识点也丢三落四,漏洞百出。
痛定思痛,只有老师的努力只能成功了一半,下一步的任务是强抓学生,端正他们的态度,稳定课堂秩序。
铁的纪律才能出铁的成绩,要提高六班成绩,必须整顿班风,严明纪律,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篇2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解,认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会熟练地把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这节课以有关于"动物园"的几个小问题,让学生列出方程(有一元一次和一元两次方程),讨论这些方程的异同,引出课题———一元二次方程。
教师引导下学生概括出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以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后,从内涵到外延来加强学生对这些的概念的理解和把握。
学生的学习效果都非常好。
接下来的重要环节就是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了解二次项,一次项,常数项以及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等。
学生练习板书反映比较好。
时间充足给出一个思考题进行能力的提高,在教师的引导下大部分学生都能顺利的求解出来,最后进行课堂小结,学生自由发言,非常积极。
《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
《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我在开展《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也有不足之处,我对本节课的反思如下:一、本教学设计学习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符合新课程的要求。
我在备课时,钻研教材,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基础出发,精心编写学案,力求让每个学生在数学课上都能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以复习旧知引入课题,使学生对因式分解法有较好的认识,达到在观察中感受、在尝试中探索、在练习中发现、并自主归纳的目的。
学生刚认识“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这个新的方法,运用因式分解法解一些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会有一定的困扰。
预期学生会在因式分解上出现问题,故在学案的编写中,注意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上最大限度的把问题呈现,我及时发现并纠正这些问题,体现为每一个学生着想的理念。
一节课下来,学生从生动有趣的“跨障碍”例子闯关入手,初步掌握因式分解法解一a b⋅=形式,那么元二次方程的关键所在——因式分解,把一元二次方程化为0a=或0b=,据此把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达到降次0..的目的,然后就是解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化难为易,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自主学习。
同时,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效地进行分层,完成强化练习,有效地开展课内技能训练。
二、本节课由练习引入,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很快投入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到探究用上来,提高了本节课的教学效率。
在本节课的教学实施中自始至终引导学生探索、归纳,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本节课特别注重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教学效果令人比较满意的是学生从“跨鄣碍“的例子中发现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与其他法区别,自主归纳出法则。
对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探究过程中,运用了分类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体现了数学建摸的过程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兼顾思想、方法和趣味。
例题,练习以及思考探究题目的选择,兼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水平,学生在讨论发言中的各种灵活方式成为课堂上的亮点。
初中数学教学课例《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2)通过利用因式分解法将一元二次方程变形的
过程,体会“降次”等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探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使他们
知道分解因式法是一元二次方程解法中应用较为广泛
的简便方法,它避免了复杂的计算,提高了解题速度和
准确程度。
(2)体会“降次”化归的思想从而培养学生主动
探究的精神与积极参与的意识。
实践。 问题二 除配方法或公式法外,能否找到更简单的方法解方
程? 如果 x(x-3)=0,则有什么结论?对于你解方程有
什么启发?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求解过程。 教师引导,利用若 x(x-3)=0 则 x=0 或 x-3=0, 学生得出 a=0 或 b=0 的结论。 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将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两个一
教学中我鼓励学生自主观察,发现某些特殊解方程 可以不用动笔,用眼睛就能看出答案,提高学生学习的 积极性,总结可以用因式分解法的一元二次方程的特 点,让学生充分体会因式分解的优点。本节课对学生来 课例研究综 说难度较小,所以在探索尝试和例题解析部分由学生讲 述 解,在跟踪练习部分设计有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从提 公因式法、公式法两个角度解题,在能力提升部分让学 生选择恰当的方法解题,体会配方法、公式法和因式分 解法的优缺点并进行总结,最后设计了课堂检测部分, 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本节课既有大量的基础计算 问题,也设置了符合学生认知实际的应用问题,力争使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根 据本节课所处的位置,教学中设置不同的题型,让学生
发,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并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
中体现了转化的数学思想。在本章前几节课已经介绍了
配方法和公式法,对于某些一元二次方程,虽然用配方
教材分析 法和公式法可以解,但是用因式分解法更简便。本课内
初中数学教学课例《一元二次方程(分解因式法)》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数学
教学课例名
《一元二次方程(分解因式法)》
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根据已有的分解因式知识解
决形如“x(x-a)=0”和“x2-a2=0”的特殊一元二次
方程。本课《分解因式法》内容从属于“方程与不等式”
这一数学学习领域,因而务必服务于方程教学的远期目
∴x2-3x=0 即 x(x-3)=0 ∴x=0 或 x-3=0 ∴x1=0,x2=3 ∴这个数是 0 或 3。 学生 D:设这个数为 x,根据题意,可列方程 x2=3x 两边同时约去 x,得 ∴x=3 ∴这个数是 3。 第三环节例题解析 内容:解下列方程(1)、5X2=4X(仿照引例学生自行 解决) (2)、X-2=X(X-2)(师生共同解决) (3)、(X+1)2-25=0(师生共同解决) 解:(1)原方程可变形为 5X2-4X=0 ∴X(5X-4)=0 ∴X=0 或 5X-4=0 ∴X1=0,X2=45 解:(2)原方程可变形为 (X-2)-X(X-2)=0
说明:a 学生交流合作后教师适当引导提出两个问 提,1、第一题中小球落回地面是什么意思?2、第二题 中一个根为 0 有什么用?
b 这组补充题目稍有难度,为了激发优秀生的学习 热情。
第六环节感悟与收获 内容:师生互相交流总结 1、分解因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和关键。 2、在应用分解因式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3、分解因式法体现了怎样的数学思想 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1、课本习题 2.71、2(2)(3) 2、预习提纲:如何列方程解应用题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 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本节课在 评价时注重关注学生能否积极主动的思考,能否清楚的 表达自己的观点,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积极肯 课例研究综 定地表扬和鼓励增强他们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和应用数 述 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求知 态度
《一元二次方程解法》教学反思简单
一元二次方程解法教学反思简单背景介绍一元二次方程是数学中的重要概念,它在实际问题的求解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中,我们通常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作为一个难点,考察学生对方程解法的掌握程度。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意识到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教学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反思和改进。
教学反思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主要有因式分解法、配方法和求根公式法三种。
在教学中,我通常采用逐个介绍这三种解法的方式,希望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和讨论的方式来掌握解题方法。
然而,我发现这种教学方式存在一些问题,使学生难以全面理解和掌握解题方法。
首先,这种教学方式缺乏整体把握。
因为逐个介绍每种解法,学生难以将这些解法有效地联系起来,无法形成一个整体的解题思路。
这导致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往往只能机械地套用某种解法,缺乏对解法选择的灵活性。
其次,这种教学方式缺乏实际问题的应用。
一元二次方程作为一种数学工具,在实际问题的求解中才能体现其应用价值。
然而,我在教学中并没有充分强调一元二次方程的实际应用,导致学生很难将其解法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无法理解其在实际问题中的意义。
另外,这种教学方式注重过程而忽略了结果。
在教学中,我过于强调学生通过不同的解法来解题,而很少关注解的意义和结果。
这导致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往往只关注解法的选择和操作,而忽略了解的具体意义和结果的解释。
改进措施为了改进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教学,我准备采取以下措施:1.推崇探究式学习。
我将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探索和实践,通过自主学习和讨论的方式来理解解题方法。
例如,我可以给学生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自己动手尝试并找出解法。
2.强调整体把握。
我将尝试将三种解法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解题思路。
在教学中,我会讲解不同解法的适用情况和优缺点,引导学生在实际问题中选择合适的解法。
3.注重实际问题的应用。
我将增加一元二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案例,让学生能够将解法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理解其应用价值。
2023年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_3
2023年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2023年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配方法,会利用配方法以一元二次式进行配方。
通过对比、转化,总结得出配方法的一般过程,提高分析能力。
通过对一元二次方程二次项系数是否为1的分类处理,锻炼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会用配方法解简单的数学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发现不同方程的转化方式,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配方法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
感觉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会利用配方法熟练解一元二次方程。
2、难点---对于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通过系数化1进行适当变形后再利用配方法求解。
三、教学过程(一)活动1:提出问题要使一块长方形场地的长比宽多6m,并且面积为16m2,场地的长和宽各是多少?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师生行为: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学生讨论分析。
(二)活动2:温故知新1.填上适当的数,使下列各式成立,并总结其中的规律。
(1)x+6x+=(x+3)(2)x+8x+=(x+)(3)x2-12x+=(x-)2(4)x2-5x+=(x-)2(5)a2+2ab+=(a+)2(6)a2-2ab+=(a-)22.用直接开平方法解方程:x2+6x+9=2设计意图:第一题为口答题,复习完全平方公式,旨在引出配方法,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
1222用心爱心专心(三)活动2:自主学习自学课本P31---P32思考下列问题:1.仔细观察教材问题2,所列出的方程x2+6x-16=0利用直接开平方法能解吗?2.怎样解方程x2+6x-16=0?看教材框图,能理解框图中的每一步吗?(同学之间可以交流、师生间也可交流。
)3.讨论:在框图中第二步为什么方程两边加9?加其它数行吗?4.什么叫配方法?配方法的目的是什么?5.配方的关键是什么?交流与点拨:重点在第2个问题,可以互相交流框图中的每一步,实际上也是第3个问题的讨论,教师这时对框图中重点步骤作讲解,特别是两边加9是配方的关键,使之配成完全平方式。
2023年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_1
2023年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2023年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1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及其解法,对于方程的解及解方程并不陌生,实际问题的应用,有些抽象,虽然学生在七、八年级已经进行了有关的训练,但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本节内容针对的学生是才进入九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和建模能力,也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经验。
二、教学任务分析本节课的主要是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能通过抽象思维将一个应用题抽象成一元二次方程使问题得以解决,这也是方程教学的重要任务。
但学生抽象意识和能力的发展不是自发的,需要通过大量的应用实例,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让学生感受到其广泛应用,并在具体应用中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
因此,本节教学中需要选用大量的实际问题,通过列方程解决问题,并且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意识和能力的提高以及抽象思维的初步形成。
显然,这个任务并非某个教学活动所能达成的,而应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大量的问题解决的情境,在具体情境中发展学生的有关能力。
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知识目标:通过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抽象出方程解决问题,认识方程模型的重要性,并总结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
能力目标:1、经历分析,抽象和建模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2、能够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的合理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在问题解决中,经历一定的合作交流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三、学法指导本课是学生学习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后的应用课,虽然学生在七八年级已经进行了一定的训练,但本课对学生而言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本课采用启发式、问题串讨论式、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以教材提供的素材为基础,引导学生对对问题中的数量进行分析从而抽象出方程解决问题;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互助学习,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反思茂山中学杨发涌授课班级:九年级216班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中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在实施具体教学过程后,以下是我对这堂课进行的反思:
成功之处:
1. 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学生自主学习。
本节课采用了“先学后教、合作探究、当堂达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先由学生课外自学,了解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并会求一些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其次,在课堂中通过合作探究、小组交流、学生展示、教师点评进一步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第三,通过当堂练习、讲评,进一步巩固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通过本课的授课情况及听、评课教师的反馈来看,基本上达到了课前设计的教学目的。
2. 精心设计习题,强化学生题感。
通过学生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设计了相关的代表性的习题,让学生总结出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题思路:大致常见的有三种类型,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平方差,完全平方公式)、十字相乘法,老师给予适时补充引导,通过见到什么题,就考虑用哪种方法,提高了解题速度,优化了解题方法,增强了学生解题感觉。
3.体现了“教教材”为“用教材教”的课程理念,不囿于教材。
这节课的内容教材上给的特别简单,如果不做补充,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知识得不到拓展,能力得不到提高,所以通过查阅中考资料等,精心设计习题,同时教学关注的焦点没有只停留在教会学生上,而是引导学生如何去学,授之以渔,由学会到会学,以便终身受益。
不足之处:
1.在课堂中有时处理问题过于急躁,过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忽略了过程,处理有些知识点时,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太少,这样使的部分学生不清楚,所以在后继学习中部分学生对于公因式为多项式的提公因式、平方差公式中的第一项和第二项均为多项式的题,部分学生模糊出错。
2.在习题的处理上,由于害怕时间比较紧,有时叫了举手的学生上黑板做
题,这样表面上看一节课比较顺畅,而掩盖了那些做错学生的错误,这样教师得不到第一手的真实资料来了解课堂的实效性。
3.在授课的语言上语速过快,这样有时容易产生滑过现象,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4.由于在前面贪多,在总结检测环节时间比较紧,有部分学生没有完成。
5、采用新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让一些老教师感觉到不太放心的就是教学效果了。
课改让人看到的表面映象是学生在课堂中更加的积极主动,课堂气氛与以往相比也有很大的进步,但是在短短的45分钟时间里,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教师仅仅点评能达到以往老师主讲起到的效果吗?初三还需要课改吗?是不是回到原来的教学方式方法上更好?我想课改不仅仅是改上课的方式,最主要的还是要通过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的目的。
意识到这一点将促使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自己的观念、提高自己的教学方法。
改进措施:
1.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思考、合作、交流,让生生互动,关注学生的过程学习。
2.因为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解题过程中,尽量让有典型问题的学生上黑板解答,这样虽然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许是教师也始料不及的,这样正好是教师的第一手资料,以使教学能更有效进行,同时也使教师能真正了解学生的学情,同时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为了及时的加以强化,可以再出类似的让学生解决,更有效的体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