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两则关于信守承诺的历史典故-范文模板 (2页)
信守承诺的典故
![信守承诺的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5cbe185b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c1.png)
信守承诺的典故信守承诺是一种重要的品质,它体现了一个人的责任心和诚信度。
在历史和文学中,有许多典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强化这一价值观。
以下是一些与信守承诺相关的典故。
1. 屈原投江:相传在中国古代战国时期,楚国著名政治家和诗人屈原因得罪了君主而被贬谪。
他在流放期间一直忠诚于楚国,但有人散布谣言,诬陷屈原背叛国家。
屈原无法忍受这样的冤屈和低劣的政治环境,最终选择了投江自尽。
屈原的忠诚和信守承诺的精神在后世仍然被人们称颂和敬仰。
2. 焚书坑儒: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他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巩固自己的王权。
其中一项政策是焚书坑儒,即将所有有关古代文化和思想的书籍销毁,儒家学说的学者也是秦始皇治理对象。
然而,有一位叫做公孙龙的学者坚守自己的信仰和承诺,他拒绝向秦始皇效忠,并选择了自杀。
公孙龙的无私奉献和信守承诺的精神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3. 约翰·肯尼迪的月球演讲:在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发表了一次著名的演讲,宣布美国将在十年内登上月球。
这项宣言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和赞赏,并展示了美国的科技实力和决心。
尽管在肯尼迪去世后,许多人对这一承诺表示怀疑和困惑,但美国最终在1969年成功实现了登月目标。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信守承诺需要坚定的决心和努力的奋斗。
4. 赫拉克勒斯的十二项任务:在希腊神话中,赫拉克勒斯是一个英勇而强大的英雄,他被负荷进行十二项艰巨的任务。
其中一项任务是清除阿格德玛浑居住的马厩。
虽然这看似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赫拉克勒斯最终通过耐心和毅力,在一天之内完成了这项任务。
他的坚持和信守承诺的品质使他成为希腊神话中最受尊敬的英雄之一。
这些典故都展示了信守承诺的价值和重要性,它们向我们传达了忠诚、无私、奉献和毅力的精神。
信守承诺不仅是对他人的责任和尊重,更是对自己的一种承诺和要求。
无论在个人生活中还是职业领域中,信守承诺都是建立良好关系、维护信任和实现目标的基础。
在现实生活中,信守承诺常常成为一种能力的象征。
古人的诚信故事
![古人的诚信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5d2ff91531126edb6f1a104b.png)
古人的诚信故事诚信在心,将诚信发挥在经商致富中,可以家财万贯;将诚信延伸到安身立命上,可以后世传颂;将诚信拓展到八荒六合,四海之内,则可万民归心,顺天地阴阳、法四季轮回,运之则五岳震荡,百川奔涌,诸侯朝服,天下匡正。
下面是为您整理的古人的诚信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古人的诚信故事篇一:郭汲不失信于孩子郭汲,东汉人,官至大司空、太中大夫,为官清廉信义为先,一心为百姓谋福祉。
他做并州太守时,勤政爱民,常常微服私访,解决民生疾苦,整顿吏治,平反许多冤假错案,有功于民,因此百姓一直感念他的恩义,敬仰他的为人。
郭汲每经过一县一乡,老老少少都夹道欢迎。
一次,郭汲至各地州县巡查吏治情况,带着几名随从骑马赶往西河郡美稷县。
还没有进城,就看到有几百儿童,各自骑着竹马,在道旁拜迎。
郭汲问道:“孩子们为什么自己远来?”孩子们回答说:“听说使君来到,非常高兴,所以前来欢迎。
”郭汲闻言赶忙下马,辞让致谢,在众小孩的簇拥之下进了县城。
郭汲在美稷县衙,详细阅读了近年所积案卷,有错判疑案的就马上调出重新审理,又查访民情,慰问贫苦,所致之处,百姓欢欣,多有馈赠礼物者,然则一律不取。
事办完了,又要到下一个县考察。
刚到城门口,没想到众孩童骑着竹马又来相送,一直送到了城郊外,问他:“使君哪一天返回再经过,到时还要来迎送。
”郭汲叫别驾从事计算日程,告诉了他们。
郭汲巡视在下一个县非常顺利,比原定日期早一天回来。
他为了不失信于孩子们,于是在野外亭中露宿了一夜,等到第二天才入城……郭汲以太守之尊,与骑竹马的小孩子在道边野外说的话,都不肯失信,更何况于重大的事情呢!回来早了一天,宁可夜宿山野小亭也要信守自己说出的归期,因此而能够成就伟大的功业。
光武帝称赞他的德行说“信之至矣”。
后以“郭汲待期”为重守约信之典实。
古人的诚信故事篇二:李勉诚实无欺李勉,唐代中期名臣。
他幼通经史,生性耿直,一生崇尚道学,为官做人更是正直无私,为民所信服。
历史上有关信守承诺的名人故事
![历史上有关信守承诺的名人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e266a21e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d5.png)
历史上有关信守承诺的名人故事1、晋文公退兵得城晋文公有一次派兵围攻“原”这个地方,行前宣布,如果三天攻城不下,即刻退兵。
三天后,眼看对方援绝粮尽,只要再过一天就会投降;晋文公却坚持退兵,他觉得对人民信守承诺比攻占城池重要。
结果就因为晋文公的诚信,反而感动对方,主动献城投降。
2、曾子杀猪曾子原名曾参,是孔子的学生。
曾参,春秋末期鲁国有名的思想家、懦学家,是孔子门生中七十二贤之一。
他博学多才,且十分注重修身养性,德行高尚。
一次,他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办事,年幼的孩子吵着要去。
曾参的妻子不愿带孩子去,便对他说:“你在家好好玩,等妈妈回来,将家里的猪杀了煮肉给你吃。
”孩子听了,非常高兴,不再吵着要去集市了。
这话本是哄孩子说着玩的,过后,曾参的妻子便忘了。
不料,曾参却真的把家里的一头猪杀了。
妻子看到曾参把猪杀了,就说,“我是为了让孩子安心地在家里等着,才说等赶集回来把猪杀了烧肉给他吃的,你怎么当真呢。
”曾参说:“今天你欺骗了孩子,玷污了他的心灵,明天孩子就会欺骗你、欺骗别人;今天你在孩子面前言而无信,明天孩子就会不再信任你,你看这危害有多大呀。
”3、韩信报恩汉朝的开国功臣韩信,处幼时家里很贫穷,常常衣食无着,他跟着哥哥嫂嫂住在一起,靠吃剩饭剩菜过日子。
小韩信白天帮哥哥干活,晚上刻苦读书,刻薄的嫂嫂还是非常讨厌他读书,认为读书耗费了灯油,又没有用处。
于是韩信只好流落街头,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
有一位为别人当佣人的老婆婆很同情他,支持他读书,还每天给他饭吃。
面对老婆婆的一片诚心,韩信很感激,他对老人说:“我长大了一定要报答你。
”老婆婆笑着说:“等你长大后我就入土了。
” 后来韩信成为著名的将领,被刘邦封为楚王,他仍然惦记着这位曾经给他帮助的老人。
他于是找到这位老人,将老人接到自己的宫殿里,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对待她。
4、皇甫绩守信求责皇甫绩是隋朝有名的大臣。
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一个人难以维持家里的生活,就带着他回到娘家住。
关于诚信的名人轶事
![关于诚信的名人轶事](https://img.taocdn.com/s3/m/79f4c334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94.png)
关于诚信的名人轶事第一篇:关于诚信的名人轶事关于诚信的名人事例1、商鞅立木取信商鞅任秦孝公之相,欲为新法。
为了取信于民,商鞅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招募百姓有能把此木搬到北门的,给予十金。
百姓对这种做法感到奇怪,没有敢搬这块木头的。
然后,商鞅又布告国人,能搬者给予五十金。
有个大胆的人终于扛走了这块木头,商鞅马上就给了他五十金,以表明诚信不欺。
这一立木取信的做法,终于使老百姓确信新法是可信的,从而使新法顺利地推行实施。
分析:“人无信不立。
”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国家都是一样的,言而无信则自取灭亡。
2、李苦禅烧画李苦禅是我国当代着名画家,他为人爽直,凡答应给人作画,从不食言。
有一次,有位老朋友请他作一幅画,李苦禅因有事在身,未能及时完成。
不久,当他接到老友病故的讣告后,面有愧色,即趋作画,画了幅“百莲图”,并郑重其事题上老友的名字,盖上印章,随即携至后院,将画烧毁。
事后,对儿子说:“今后再有老友要画,及时催我,不可失信啊!”分析:真正的画家、艺术家都是些感情真挚而丰富的人。
他的不虚伪造作,讲诚信,从不食言,真可谓画品如人品。
3、宋濂借书宋濂是我国明代一个知识渊博的人。
他从小喜爱读书,但家里很穷,上不起学,也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
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
他只好连夜抄书。
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
他母亲说:“孩子,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抄吧。
人家又不是等这书看。
”宋濂说:“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
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又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著名学者请教,并约好见面日期,谁知出发那天下起鹅毛大雪。
当宋濂挑起行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惊讶地说:“这样的天气怎能出远门呀?再说,老师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
你这一件旧棉袄,也抵御不住深山的严寒啊!”宋濂说:“娘,今天不出发就会误了拜师的日子,这就失约了;失约,就是对老师不尊重啊。
中国古代信守承诺的名人故事
![中国古代信守承诺的名人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1b1d9bd4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60b3866.png)
中国古代有很多信守承诺的名人故事,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的例子:
1. 孟子守信:孟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他曾在一次与齐国国君的谈话中,承诺如果齐国国君能够在三天之内让他看到一个老人在田间劳作,他就会为齐国效力。
后来,齐国国君果然找到了这样一个老人,孟子也信守承诺,成为了齐国的大臣。
2. 程婴守信:程婴是中国汉朝时期的一位官员,他曾在担任郡守期间,向当地百姓承诺要修建一座桥梁。
后来,程婴升迁离开了这个地方,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承诺。
几年后,他回到这个地方,发现当地百姓已经为他修建了一座桥,程婴深感感动,并将这座桥命名为“守信桥”。
3. 关羽守信:关羽是中国三国时期的著名将领,他曾在与刘备结为兄弟之后,发誓要一生守护刘备。
后来,关羽在曹操的追杀下,被困于麦城,但他仍然信守承诺,没有离开刘备,最终被曹操所杀。
这些名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信守承诺是一种高尚的品德,能够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也能够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关于信用的历史典故五则
![关于信用的历史典故五则](https://img.taocdn.com/s3/m/7308f7412f60ddccda38a0b9.png)
关于信用的历史典故五则本文是关于关于信用的历史典故五则的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关于诚信,自古乃受重视之,本期分享诚信历史典故五则: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关于信用的历史典故五则1、晏殊诚实守信古往今来,凡是品德高尚的人,都是诚实守信的。
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晏殊,14岁被地方官作为“神童”推荐给朝廷。
他本来可以不参加科举考试便能得到官职,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毅然参加了考试。
事情十分凑巧,那次的考试题目是他曾经做过的,得到过好几位名师的指点。
这样,他不费力气就从千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并得到了皇帝的赞赏。
但晏殊并没有因此而洋洋自得,相反他在接受皇帝的复试时,把情况如实地告诉了皇帝,并要求另出题目,当堂考他。
皇帝与大臣们商议后出了一道难度更大的题目,让晏殊当堂作文。
结果,他的文章又得到了皇帝的夸奖。
晏殊当官后,每日办完公事,总是回到家里闭门读书。
后来皇帝了解到这个情况,十分高兴,就点名让他做了太子手下的官员。
当晏殊去向皇帝谢恩时,皇帝又称赞他能够闭门苦读。
晏殊却说:“我不是不想去宴饮游乐,只是因为家贫无钱,才不去参加。
我是有愧于皇上的夸奖的。
”皇帝又称赞他既有真实才学,又质朴诚实,是个难得的人才,过了几年便把他提拔上来,让他当了宰相。
晏殊受到皇帝的赏识和重用的故事说明,一个人为人的诚实,表里如一,不弄虚作假,对于取得别人的信任是多么的重要啊!2、宋濂的故事宋濂小时侯喜欢读书,但是家里很穷。
也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
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
他只好连夜抄书。
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
他母亲说:“孩子,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朝抄吧。
人家又不是等这书看。
”宋濂说:“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
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信守承诺的典故
![信守承诺的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96b673ca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43.png)
信守承诺的典故
有一个叫做"身体力行"的典故,意思是始终遵守自身承诺的原则。
相传古代有两位高僧,一个名叫慧能,一个名叫兴福。
他们曾在同一个寺庙学习禅宗。
慧能特别注重修行,他常常在夜晚闭关修行,全心全意地专注于自身心灵的修炼。
而兴福则常常违背自己的承诺,经常放纵自己的欲望,不仅不修身养性,还经常干一些不足道的事情。
有一天,兴福听说寺庙物种不良,信仰衰落,于是他立下一个誓言,承诺自己改变自己的行为,投入到修行中,带动寺庙的整体氛围,恢复信徒们的虔诚。
然而,兴福很快又回到了之前的放纵和堕落的状态中,言而无信,背弃了自己的承诺。
相反,慧能一直坚守修行的承诺,他时刻保持着自觉和自律,并深知只有通过自身的修行才能真正帮助别人,并让禅宗得以传扬。
慧能在自身修行的同时,也积极地带动了寺庙中其他僧人的修行,逐渐恢复了寺庙的信仰和声望。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信守承诺、言行一致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身体力行地践行自己的承诺,才能获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维护自己的声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信守承诺都是一种品质和态度的表现,能够让我们成为可靠的人,并在人生的旅途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古代诚实守信的故事
![古代诚实守信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8aedf011aeaad1f347933f38.png)
古代诚实守信的故事古代诚实守信的故事(精选8篇)古代诚实守信的故事篇1商鞅任秦孝公之相,欲为新法。
为了取信于民,商鞅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招募百姓有能把此木搬到北门的,给予十金。
百姓对这种做法感到奇怪,没有敢搬这块木头的。
然后,商鞅又布告国人,能搬者给予五十金。
有个大胆的人终于扛走了这块木头,商鞅马上就给了他五十金,以表明诚信不欺。
这一立木取信的做法,终于使老百姓确信新法是可信的,从而使新法顺利地推行实施。
分析:“人无信不立。
”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国家都是一样的,言而无信则自取灭亡。
话题:“人无信不立”“诚信”“证明”。
古代诚实守信的故事篇2季布,汉朝人,他以真诚守信着称于世。
时人谚云:“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意思是说,季布的一句话,比金子还要贵重。
后来,季布跟随项羽战败,为刘邦通缉,不少人都出来保护他,使他安全地渡过了难关。
最后,季布凭着诚信,还受到汉王朝的重用。
分析:只有诚信待人者,才能被别人诚信相待。
话题:“诚信与人生”“互助”“诚信的价值”。
古代诚实守信的故事篇3李苦禅是我国当代著名画家,他为人爽直,凡答应给人作画,从不食言。
有一次,有位老朋友请他作一幅画,李苦禅因有事在身,未能及时完成。
不久,当他接到老友病故的讣告后,面有愧色,即趋作画,画了幅“百莲图”,并郑重其事题上老友的名字,盖上印章,随即携至后院,将画烧毁。
事后,对儿子说:“今后再有老友要画,及时催我,不可失信啊!”分析:真正的画家、艺术家都是些感情真挚而丰富的人。
他的不虚伪造作,讲诚信,从不食言,真可谓画品如人品。
话题:“诚信人生”“重诺”。
古代诚实守信的故事篇4清代乾隆年间,南昌城有一点心店主李沙庚,最初,以货真价实赢得顾客满门。
但其赚钱后便搀杂使假,对顾客也怠慢起来,生意日渐冷落。
一日,书画名家郑板桥来店进餐,李沙庚惊喜万分,恭请题写店名。
郑板桥挥毫题定“李沙庚点心店”六字,墨宝苍劲有力,引来众人观看,但还是无人进餐。
古代诚信典故
![古代诚信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dfed686a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3815743.png)
古代诚信典故
古代诚信典故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些:
1.商鞅立木:商鞅为了推行新法,在城南门立了一块木头,承诺谁能将木头搬到北门,就赏赐他五十两黄金。
他在众人中找到了一个勇士,兑现了承诺,树立了诚信的形象,使新法得以顺利推行。
2.一诺千金:汉代季布以诚信著称,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会做到。
他的名言是:“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
3.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国外,途中向楚国求助。
楚成王厚待重耳,并问他将来如何报答。
重耳答道:“如果将来我能统治楚国,我愿意退避三舍(九十里)以报答您的恩德。
”后来重耳果然做了国君,在楚国遇到困难时遵守了诺言,并给楚国带来了利益。
4.曾子杀猪:曾子是孔子的学生,以诚实著称。
他妻子为了让孩子听从自己的安排而许诺杀猪给孩子吃,后来真的杀了猪给孩子吃,实现了妻子的诺言。
5.季札挂剑:春秋时期吴国人季札为了信守承诺,把自己的宝剑暂时挂在徐君家门口。
徐君去世后,季札归来取剑,却发现徐君已经去世,于是他感到非常遗憾。
这些典故都是关于古代诚信的故事,强调了信守承诺的重要性。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诚信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遵守承诺的历史故事
![遵守承诺的历史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5d01e70b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c1.png)
遵守承诺的历史故事诚信是很重要的哦;没有了诚信,拥有再多财富和人脉也没有用。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遵守承诺的历史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韩信一饭千金汉朝的开国功臣韩信,处幼时家里很贫穷,常常衣食无着,他跟着哥哥嫂嫂住在一起,靠吃剩饭剩菜过日子。
小韩信白天帮哥哥干活,晚上刻苦读书,刻薄的嫂嫂还是非常讨厌他读书,认为读书耗费了灯油,又没有用处。
于是韩信只好流落街头,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
有一位为别人当用人的老婆婆很同情他,支持他读书,还每天给他饭吃。
面对老婆婆的一片诚心,韩信很感激,他对老人说:“我长大了一定要报答你。
” 后来韩信成为著名的将领,被刘邦封为楚王,他仍然惦记着这位曾经给他帮助的老人。
他于是找到这位老人,给予她千金为报答。
皇甫绩守信求责皇甫绩是隋朝有名的大臣。
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一个人难以维持家里的生活,就带着他回到娘家住。
外公见皇甫绩聪明伶俐,又没了父亲,怪可怜的,因此格外疼爱他。
外公叫韦孝宽,韦家是当地有名的大户人家,家里很富裕。
由于家里上学的孩子多,外公就请了个教书先生,办了个自家学堂,当时叫私塾。
皇甫绩;就和表兄弟们都在自家的学堂里上学。
外公是个很严厉的老人,尤其是对他的孙辈们,更是严加管教。
私塾开学的时候,就立下规矩,谁要是无故不完成作业,就按照家法重打二十大板。
有一天,上午上完课后,皇甫绩和他的几个表兄躲在一个已经废弃的小屋子里下棋。
一贪玩,不知不觉就到了下午上课的时间。
大家都忘记做教师上午留的作业。
第二天,这件事被外公知道了,他把几个孙子叫到书房里,狠狠地训斥了一顿。
然后按照规矩,每人重打二十大板。
外公看皇甫绩年龄最小,平时又很乖巧,再加上没有爸爸,不忍心打他。
于是,就把他叫到一边,慈祥地对他说:“你还小,这次我就不罚你了。
不过,以后不能再犯这样的错误。
不做功课,不学好本领,将来怎么能成大事?”皇甫绩和表兄们相处得很好,小哥哥们都很爱护他。
看到小皇甫绩没有被罚,心里都很高兴。
关于诚信的历史典故精选
![关于诚信的历史典故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d51812d4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3a.png)
诚信的历史典故关于诚信的历史典故精选做人要诚信为本,古代流程着很多关于诚信的历史典故,下面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关于诚信的历史典故吧!诚信的历史典故11、曾子杀彘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这个故事生动地告诉人们:家长对孩子不能信口开河,要言必信。
只有言传身教,才能使孩子诚实无欺,否则父母将失信与孩子。
曾子的妻子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跟随着她在她后面边走边哭。
曾子的妻子对儿子说:“你先回去,等我回来后杀猪给你吃。
”妻子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想抓只猪准备杀了它。
他的妻子阻止他说:“我只不过是跟儿子开了个玩笑罢了。
”曾子说:“你不可以与儿子开玩笑。
儿子什么都不懂,他只学习父母的,听从父母的教导。
现在你欺骗了他,这就是在教育他欺骗人。
母亲欺骗儿子,儿子于是不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于是曾子就煮猪给孩子吃了。
2、烽火戏诸候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
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
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
五年后,酉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谁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
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
3、一诺千金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
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
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
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
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
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
关于诚实的古代故事_历史故事
![关于诚实的古代故事_历史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9d0eb7d8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21.png)
关于诚实的古代故事诚实守信,践诺履约。
言必信,行必果。
是中国社会的传统美德。
做不到就不要随便说。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关于诚实的古代故事,希望大家喜欢!关于诚实的古代故事一宋濂是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宋濂小时候喜欢,但是家里很穷,也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
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连夜抄书。
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
他母亲说:“孩子,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抄吧,人家又不是等这书看。
”宋濂说:“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又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著名学者请教,并约好见面日期,谁知出发那天下起鹅毛大雪。
当宋濂挑起行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惊讶地说:“这样的天气怎能出远门呀?再说,老师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
你这一件旧棉袄,也抵御不住深山的严寒啊!”宋濂说:“娘,今日不出发就会误了拜师的日子,这就失约了。
失约,就是对老师不尊重啊。
风雪再大,我都得上路。
”当宋濂到达老师家里时,老师感动地称赞说道:“年轻人,守信好学,将来必有出息!”关于诚实的古代故事二李勉是唐朝人,从小喜欢读书,并且注意按照书上的要求去做。
长了,就成了习惯,培养出了儒雅的君子风度。
他虽然家境贫寒,但是从不贪取不义之财。
有一次,他出外,住在一家旅馆里。
正好遇到一个准备进京赶考的书生,也住在那里。
两人一见如故,于是经常在一起谈论古今,讨论学问,成了好朋友。
有一天,这位书生突然生病,卧床不起。
李勉连忙为他请来郎中,并且按照郎中的吩咐帮他煎药,照看着他按时服药。
一连好多天,李勉都细心照顾着病人的起居饮食等日常生活。
可是,那位书生的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一天天地恶化下去了。
看着日渐虚弱的朋友,李勉非常着急,经常到附近的百姓家里寻找民间药方,并且常常一个人跑到山上去挖药店里买不到的草药。
历史上关于诚信的故事(2)
![历史上关于诚信的故事(2)](https://img.taocdn.com/s3/m/047b6d4d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2a.png)
历史上关于诚信的故事(2)历史上关于诚信的故事篇五:曹操断发示诚信一次,曹操统领大军去打仗,途中要经过一片麦田,曹操下令说:“所有将士都必须小心,凡有践踏麦子者,不论是谁,立即斩首示众。
”老百姓开始并不相信,都躲在暗处暗自观察曹操军队的行动。
只见官兵们都下马用手扶着麦秆,小心地走过麦田,没有一个敢践踏麦子的。
老百姓纷纷称颂。
突然,从麦田里飞起一只小鸟,将曹操的坐骑惊得一下子蹿入麦田。
受惊的马儿嘶鸣着,践踏了一小块麦田。
曹操立即叫来随行的官员,要治自己践踏麦田的罪过。
官员说:“怎么能给丞相治罪呢?”曹操说:“我亲口说的话,如果自己都不遵守,还有谁会心甘情愿地遵守呢?”随即抽出腰间的佩剑,就要自刎。
众将领赶忙拦住。
这时,有一位叫郭嘉的大臣走上前说:“古书《春秋》上说‘法不加于尊’。
丞相统领大军,重任在身,怎么能自刎呢?”曹操沉思了好长时间,才说:“既然有‘法不加于尊’的说法,我现在又肩负着天子交给我的重要任务,那就暂且免去一死。
但是,我犯了错误也应该受罚。
”于是,他挥剑割断了自己的一绺头发,扔在地上说:“我就以割发代替砍头吧。
”古时候的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意思是说一个人的头发和皮肤是从父母那里得到的,随便割掉头发被视为大逆不道,是不孝的表现。
因此,在当时的人看来,曹操当众割断头发和砍头是一样重的刑罚。
从此以后,军中将士对曹操更加信服了。
历史上关于诚信的故事篇六:山涛守信培养朋友儿子三国时期,曹氏家族与司马昭为了争夺国家的统治权而明争暗斗。
官场腐败,许多有才学的人都不想卷入其中,纷纷逃避现实。
其中,有七个很有名的文人——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贤、王戎,这七个人经常在竹林里闲游,一边喝酒,一边做诗弹琴,试图寻找乱世中的一份清静,史称“竹林七贤”。
当时的朝廷,表面上是曹操的后代在当皇帝,实际上是由有篡位野心的丞相司马昭把持大权。
司马昭为了扩大势力,想请“竹林七贤”出来做官。
司马昭首先请山涛出山,由于他和山涛有点儿亲戚关系,山涛不好拒绝,就答应了。
诚信的历史典故
![诚信的历史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374b7cc0b4daa58da1114a52.png)
关于诚信的历史典故1、晏殊诚实守信古往今来,凡是品德高尚的人,都是诚实守信的。
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晏殊,14岁被地方官作为“神童”推荐给朝廷。
他本来可以不参加科举考试便能得到官职,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毅然参加了考试。
事情十分凑巧,那次的考试题目是他曾经做过的,得到过好几位名师的指点。
这样,他不费力气就从千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并得到了皇帝的赞赏。
但晏殊并没有因此而洋洋自得,相反他在接受皇帝的复试时,把情况如实地告诉了皇帝,并要求另出题目,当堂考他。
皇帝与大臣们商议后出了一道难度更大的题目,让晏殊当堂作文。
结果,他的文章又得到了皇帝的夸奖。
晏殊当官后,每日办完公事,总是回到家里闭门读书。
后来皇帝了解到这个情况,十分高兴,就点名让他做了太子手下的官员。
当晏殊去向皇帝谢恩时,皇帝又称赞他能够闭门苦读。
晏殊却说:“我不是不想去宴饮游乐,只是因为家贫无钱,才不去参加。
我是有愧于皇上的夸奖的。
”皇帝又称赞他既有真实才学,又质朴诚实,是个难得的人才,过了几年便把他提拔上来,让他当了宰相。
晏殊受到皇帝的赏识和重用的故事说明,一个人为人的诚实,表里如一,不弄虚作假,对于取得别人的信任是多么的重要啊!2、宋濂的故事宋濂小时侯喜欢读书,但是家里很穷。
也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
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
他只好连夜抄书。
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
他母亲说:“孩子,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朝抄吧。
人家又不是等这书看。
”宋濂说:“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
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又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著名学者请教,并约好见面日期,谁知出发那天下起鹅毛雪。
当宋濂挑起行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惊讶地说:“这样的天气怎能出远门呀?再说,老师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
历史上关于诚信的故事
![历史上关于诚信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4f0cf30b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74.png)
历史上关于诚信的故事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来看,无论哪个阶级,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记忆中,故事都是传承历史的重要媒介,是陈述历史知识的主要途径。
下面是店铺为您带来的历史上关于诚信的故事,希望对您有帮助!历史上关于诚信的故事篇一:晏殊信誉的树立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
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
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
结果晏殊发现考试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
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
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
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员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
晏殊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
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
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
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
”晏殊谢恩后说:“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
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
”这两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历史上关于诚信的故事篇二:季布“一诺千金”使他免遭祸殃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
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
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
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
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
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
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历史上关于诚信的故事篇三:因失信而丧生济阳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杆大声呼救。
关于诚信的典故
![关于诚信的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31503d3a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3f.png)
关于诚信的典故1、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晋公子重耳因蒙难而流亡他乡,当时很多诸侯国不接纳他,最困难的时候介子推只能从自己大腿上割肉救活重耳。
到了楚国后,楚国热情地招待了他,在招待他时,楚国国君问他说:“如果你以后做了晋国国君,将如何报答我?”重耳说:“珍珠美玉,你都不缺,我不会有更稀罕的东西送给你,不过托你洪福,以后我如果做了晋国国君,假若我们在战场上相遇,我便以退避三舍(一舍三十里)作为回报!”后来,重耳果然作了国君,成了晋文公。
五年之后,也就是僖公二十八年,晋文公果然与楚国在战场上相遇,晋文公确实实践了自己的诺言,退避近百里以报楚国招待之恩。
2、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魏文侯在与群臣饮酒,兴致盎然,而此时天下起了雨,魏文侯想起了他与虞人(山林管理者)相约当日要打猎,于是,他便“命驾将适野”。
左右大臣惊诧道:“大家喝得正起劲,而又下着大雨,君侯又要去哪里?”魏文侯说:“我与虞人约好了今天打猎,虽然下雨不能打猎了,岂可因为自己喝得高兴就不去跟人家说一声呢?”于是便亲自前往。
魏文侯原为晋国臣下,后来和魏、韩、赵,三家分晋,独立为侯,饱受传统思想者诟病。
但它是一个很有作为的诸侯,特别是在诚信方面,堪称楷模。
3、季布一诺千金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十分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
当时甚至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之后,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
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
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
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
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我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
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4、查道吃枣留钱宋朝人查道,一天早上和仆人挑着礼物去看望远方的亲戚。
到了中午,两个人都饿了,可路上没有饭铺,怎样办呢?仆人推荐从送人的礼物中拿一些来吃。
与诚信有关的历史典故
![与诚信有关的历史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bc75e340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cc.png)
与诚信有关的历史典故引言诚信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极为重要的价值观之一。
诚信不仅指个人言行一致,言出必行,还包括对他人负责,信守承诺,以及正直、坦诚、真实等等。
在历史长河中,有许多与诚信相关的典故,这些典故告诉我们诚信的价值和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与诚信有关的历史典故,以探讨诚信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
典故一:三国时期的刘备刘备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与曹操等强敌的斗争中表现出了高度的诚信和道义。
有一次,刘备与曹操进行了一场关键的谈判,双方商定了通过纸笔上签字形式来确认协议。
但在签字的时候,曹操发现自己的笔没有墨水了,而刘备正在用的笔有墨水。
曹操请求刘备借笔,但刘备却坚决拒绝,并表示只有墨水无法借给曹操。
尽管这一次交涉未能成功,刘备的诚信却赢得了众多人的尊重和支持。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在谈判和交流中,保持诚信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诚实守信地履行承诺,才能建立起长久稳固的合作关系。
典故二:东汉时期的颜回与子路在东汉时期,孔子的弟子颜回和子路是两位以诚信著称的学者。
据说,有一次颜回和子路同时向孔子请教问题。
而孔子只能回答其中一个人,于是他决定采取一个测试他们诚信的方式。
孔子问道:“你们两个谁会先实现升官发财?”颜回和子路都回答自己不会,希望为国家和人民贡献自己的才能。
这个回答让孔子非常满意,他将题目交给了颜回。
这个典故中,颜回和子路的回答展示了他们对诚信和奉献精神的坚守。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诚信不仅是在商业和政治上的重要品质,也是在日常生活和学术领域中需要坚守的价值观。
典故三:古希腊的贵族麦南德斯古希腊的贵族麦南德斯是一个以诚信而闻名的人物。
据说,麦南德斯是这样建立自己的名声的:他在年轻时因为犯了错误而被判处死刑,但他的朋友替他出面请求宽恕。
麦南德斯最终免于死刑,但他却发誓要报答替他求情的朋友。
几年后,这个朋友犯了重罪,被判处死刑。
麦南德斯当即赶到法庭,为自己的朋友辩护,最终让他脱身。
麦南德斯的这个行为赢得了大家的赞赏,他也因此成为了一个受人尊敬的人物。
守信用的历史故事
![守信用的历史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a76a5209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d2.png)
守信用的历史故事守信用的历史故事古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讲诚信、守诺言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主张“言必信,行必果。
”以下是守信用的历史故事,欢迎阅读。
一、曾子杀猪立信曾子原名曾参,是孔子的学生。
曾参,春秋末期鲁国有名的思想家、懦学家,是孔子门生中七十二贤之一。
他博学多才,且十分注重修身养性,德行高尚。
一次,他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办事,年幼的孩子吵着要去。
曾参的妻子不愿带孩子去,便对他说:“你在家好好玩,等妈妈回来,将家里的猪杀了煮肉给你吃。
”孩子听了,非常高兴,不再吵着要去集市了。
这话本是哄孩子说着玩的,过后,曾参的妻子便忘了。
不料,曾参却真的把家里的一头猪杀了。
妻子看到曾参把猪杀了,就说,“我是为了让孩子安心地在家里等着,才说等赶集回来把猪杀了烧肉给他吃的,你怎么当真呢。
”曾参说:“孩子是不能欺骗的。
孩子年纪小,不懂世事,只得学习别人的样子,尤其是以父母作为生活的榜样。
今天你欺骗了孩子,玷污了他的心灵,明天孩子就会欺骗你、欺骗别人;今天你在孩子面前言而无信,明天孩子就会不再信任你,你看这危害有多大呀。
”曾子深深懂得,诚实守信,说话算话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若失言不杀猪,那么家中的猪保住了,但却在一个纯洁的孩子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
二、晏殊信誉的树立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
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
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
结果晏殊发现考试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
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
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
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员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
晏殊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
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
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
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
与诚信有关的历史典故
![与诚信有关的历史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a95918d87c1cfad6195fa7e5.png)
三一文库()〔与诚信有关的历史典故〕做人要诚信为本,只有当你讲诚信,人们才会愿意相信你。
今天就给大家具体讲关于诚信的历史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1、立木为信: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
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
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
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
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
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
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2、烽火戏诸候: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
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
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
五年后,酉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谁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
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
▲3、一诺千金: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
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
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
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
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
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
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4、宋濂的故事:宋濂小时侯喜欢读书,但是家里很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两则关于信守承诺的历史典故
言无常信,行无常贞,惟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
以下是CNFLA网小编整理的关于信守承诺的历史典故,希望你喜欢,欢迎阅读。
关于信守承诺的历史典故:立木为信
【出处】《史记·商鞅列传》。
【释义】商鞅为推行新法而取信于民的方法。
比喻只有言出必行。
【历史典故】
战国七雄中,秦国在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
但自从
秦孝公即位后,他重用卫国人商鞅变法强国,使秦国一跃成为七国之中最强者。
商鞅在变法前,深知推行新法的困难,为了让老百姓相信自己,他想出了
一条妙计。
他命人在京城南门立了一根三米长的木杆,发布公告,谁能把这根
木杆扛到北门去,就赏十两黄金。
这一举动引来了许多老百姓,他们围在一起议论纷纷。
其中一个人说:
“这根木杆谁都扛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黄金呢?这其中一定有问题!”另一个
人说:“大概是跟我们开玩笑吧,不会是真的。
”围观的人都认为商鞅的立约
不可信,所以无一人去扛木杆。
商鞅见状,便把赏金加大,说道:“如果有人能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去,
我就赏给他五十两黄金。
”商鞅的话音未落,百姓又开始哗然。
有人嚷道:
“大人真会开玩笑,这么简单的事,哪会赏那么多黄金呢?”现在,人们反而更加怀疑了,谁也不敢去扛那根木杆。
过了一会儿,人群中走出来一个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说:“我可以把
这根木杆扛到北门去。
”只见那人蹲下身子,扛起木杆,迈开大步,向北门走去。
围观的人们也尾随着他,想看个究竟。
那人到达北门后,商鞅立即叫人拿
了五十两黄金,交给了他。
老百姓纷纷称赞商鞅是守信之人。
商鞅以信折服了
秦国百姓,他制定的新法颁布后,得到顺利推行。
【成长心语】
商鞅变法重在诚信,所以立木为例取信于万民,说明了他做事的决心和勇气。
其实,不只他变法如此,生活中凡是都应以信为重。
信用是衡量一个人品
格好坏的标准。
信守承诺的人,会赢得众人的信赖。
古语有云:“一言既出,
驷马难追。
”做人就要言出重如泰山,不会轻易改变,如果把说出的话当儿戏,说了不做,言出不行,则会失去很多人对自己的信任,自身形象在别人心中也
将大打折扣。
关于信守承诺的历史典故:一诺千金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释义】诺:许诺。
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
比喻说话算数,极有
信用。
【历史典故】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
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他都会设法办到,因此广受大家的赞扬。
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几次献策,使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
项羽兵败后,季布孤身一人杀出重围,开始了他亡命天涯的生活。
而当了皇帝
的刘邦一想起这事,就气恨不已,于是下令通缉季布。
那些仰慕季布的人,都在暗中帮助他。
不久,季布化装后,到山东一户姓
朱的人家当佣工。
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
后来,朱家去找汝陰侯夏
侯婴说情。
在夏侯婴的劝说下,刘邦不仅撤销了对季布的通缉,还封他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东太守。
季布有一个同乡曹邱生,听说季布做了大官,就马上去见季布。
但季布对
他有些误会,知道他要来,就虎着脸,准备发落几句,让他下不了台。
谁知曹
邱生一进厅堂,不管季布的脸色多么陰沉,话语多么难听,只是对着季布又是
打躬,又是作揖,要与季布拉家常叙旧,并说:“你我都是楚地人,既是同乡,便应该珍视乡情才对。
我听说楚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得黄金千两,不如得
季布一诺。
’您是怎么能够有这样的好名声传扬在梁、楚两地的呢?皆因你是我的同乡,我才到处宣扬你啊。
你为什么不愿见到我,与我结为朋友呢?”季布听了曹邱生的这番话,对于他的误解顿时消除了,两人从此成为至交。
【成长心语】
诚实守信、信守诺言是为人处世的一种美德,更是为人处世之本。
如果一
个人言而无信,失去了别人对自己的信任,就如同失去了比千金还宝贵的东西。
诚实的人能忠实于事物的本来面目,不歪曲,不篡改事实,同时也不隐瞒自己
的真实想法,光明磊落,言语真切,处世实在。
诚实的人反对投机取巧,趋炎
附势,见风使舵,争功推过,弄虚作假,口是心非。
诚实守信首先是一种社会
公德,更是做人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