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胃的穴位保健按摩法

合集下载

健脾补气的中医经络拍打方法

健脾补气的中医经络拍打方法

健脾补气的中医经络拍打方法中医学认为,健康的身体取决于脾胃的功能。

脾胃是人体的中枢,负责消化、吸收和运输营养物质,同时也与免疫系统密切相关。

当脾胃功能不佳或气血不畅时,人体会出现食欲不振、乏力、消化不良、腹胀等症状。

经络拍打是一种传统的中医养生方法,具有调理脾胃、补气治疗的功效。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中医经络拍打方法,帮助您恢复脾胃功能,提升身体健康。

一、关元穴拍打法关元穴位于肚脐下方三寸,是调理脾胃的重要穴位。

可以坐下或站立,用掌根或拳头轻轻拍打关元穴周围,每次约30下,早晚各一次。

这个方法能够促进关元穴周围的经络活血,增加脾胃的功能。

二、足三里穴拍打法足三里穴位于膝盖下方,腓骨的外侧凹陷处。

可以坐下抬起一只脚,或站立,将拳头用力拍打足三里穴位,每次约30下,早晚各一次。

这个方法有助于调节脾胃,增强消化功能。

三、大横穴拍打法大横穴位于手腕两侧,正中线上,掌腕横纹中点处。

可以坐下或站立,用另一只手掌根或拳头轻轻拍打大横穴位,每次约30下,早晚各一次。

这个方法可以刺激手腕周围的经络,帮助调理脾胃功能。

四、脚三里穴拍打法脚三里穴位于脚背上,当拇趾第一骨指关节和第二骨结节连线的中点处。

可以坐下或站立,用另一只脚脚跟轻轻拍打脚三里穴位,每次约30下,早晚各一次。

这个方法可以刺激脚踝周围的经络,促进脾胃的健康。

五、关冲穴拍打法关冲穴位于脚背上,脚踝尖骨上方,向下一寸处。

可以坐下或站立,用另一只脚脚跟轻轻拍打关冲穴位,每次约30下,早晚各一次。

这个方法可以刺激脚踝周围的经络,有助于调理脾胃功能,改善肠胃问题。

经络拍打是一种简便有效的中医养生方法,可以帮助调理脾胃,补气健身。

在进行拍打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 使用适度的力度,不要过于用力,避免受伤。

2. 拍打时保持舒适的姿势,放松身体。

3. 配合呼吸,吸气时用力,呼气时松开。

4. 坚持每天进行拍打,按摩的效果会更好。

5. 如果有其他疾病或疼痛,应该咨询医生或中医师的意见。

常用保健按摩穴位的取穴及作用

常用保健按摩穴位的取穴及作用

常用保健按摩穴位的取穴及作用针灸、按摩无副作用,疗效显著,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这种手段来治病。

经常按摩以下5个常用的穴位,功效可媲美服用某些药物,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

穴位按摩手法分补法、泻法等,补法是较柔和地按摩,泻法则是力道比较大的刺激,具体来说可以用屈曲的指关节顶穴位。

足三里,在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处,因能治疗腹部上中下三部诸证而得名,为回阳九针穴之一,是胃腑疾病和人体强壮要穴。

按摩足三里有补中气的作用,用补法,能健脾养胃、补中益气,类似党参、白术、山药、红枣等药的功效;用泻法,有消食导滞、和胃通肠的作用,类似山楂、大黄等药的功效。

三阴交,在内踝向上量4指处,为足太阴脾经的腧穴,由于是肝、脾、肾三阴经交会处的穴而得名。

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精血相生,因此是治疗与血有关病证的要穴。

用补法,有健脾、补血、摄血的作用,类似于当归、阿胶、紫河车、薏米等药物的功效;用泻法,有活血化淤的作用,类似于归尾、桃仁、红花等药的功效。

神门,在手腕的腕横纹尺侧端稍上方凹陷处,是手少阴心经的原穴,被喻为神气游走出入的大门。

用补法,有宁心安1神、补心气的作用,类似于酸枣仁、柏子仁的功效;用泻法,可清心、开窍,类似于中药紫雪丹及石菖蒲、琥珀等药的功效。

关元,位于脐下四指处,是任脉的穴位,位于人身阴阳元气交关之处,又能大补元阳而得名。

《类经图翼》说:“此穴乃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能治疗“诸虚百损”。

用补法,有补肾阳的作用,类似于鹿茸、肉桂、巴戟天、仙茅、仙灵脾等药的功效。

此穴多用来治疗虚损性质的疾病,泻法较少使用。

气海,位于脐下两指处,是任脉的穴位,为诸气之海,有大补元气的作用。

用补法,可大补元气,类似人参、黄芪等药的功效;用泻法则有行气、理气的作用,类似于香附、荔枝核、沉香、郁金等药的功效。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穴位在临床中很常用,人们在选择它们进行保健时,所用到的只是其众多作用中的一二,如果要用来治疗疾病,还需要去专科就诊。

脾胃虚弱的按摩方法

脾胃虚弱的按摩方法

脾胃虚弱的按摩方法脾胃虚弱是小儿时期身体常见的症状,脾胃虚弱会影响到孩子身体的发育,这时家长要给小儿推拿治脾胃虚弱,这样才能更好的缓解症状。

今天,店铺为你带来了脾胃虚弱的按摩方法。

脾胃虚弱的按摩技巧1、常用手法点揉中脘、天枢穴各1分钟。

顺、逆时针摩脘腹3分钟。

分腹阴阳100次,按揉足三里穴1分钟。

反复捏脊10~15遍。

2、随证加减脾失健运型:面色少华,不思饮食,或食而无味,拒进饮食,多食或迫食后有恶心、呕吐,脘腹作胀,形体偏瘦,精神状态一般无特殊异常,大小便基本正常,舌苔白或薄腻。

补脾经、揉板门各300次。

顺运内八卦100次。

按揉脾俞、胃俞穴各1分钟。

胃阴不足型:口干多饮,不喜进食,皮肤干燥,缺乏润泽,大便多干结,舌苔多见光剥,也有光红少津者,舌质红。

小时候夜啼出汗多,是脾虚加气虚。

腹胀,大便干,口有酸臭味,这些都已经是孩子过食造成的积食了,你这个应当是喂养不当,造成的积食从而引发的脾湿热,吃点百合薏米粥最适用。

另外孩子脾虚容易引发易感冒的表象的调理好孩子的脾,一切就会正常了。

要想小儿安,三分饥和寒,家长切记呀!脾胃虚弱症状脾胃虚弱为中医名词。

脾胃虚弱分为:脾气虚、脾阳虚、胃气虚、胃阴虚。

脾气虚的症状主要是气短乏力、头晕、大便溏泻,容易出血,血色淡,甚至面色苍白,脾阳虚主要表现在:胃腹冷痛,食生冷油腻就会腹痛腹泻,大便稀;胃气虚主要表现在胃胀,胃痛,呃逆,食少,饭后胀满,胃阴虚主要表现在虚火上炎,口干、容易饥饿,胃酸、隐痛不适,口舌生疮等。

因稍进油腻食物或饮食稍多,大便次数就时显增多,伴有不消化食物,大便时泻时溏,迁延反复,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

脾胃虚弱病程较长,泄泻时轻时重或时发时止,大便稀溏,色淡无臭味,夹有不消化食物残渣,食后易泻,吃多后见腹胀、大便多,平素食欲不振,面色萎黄,神疲倦怠,形体瘦弱,舌质淡,苔薄白。

治以健脾益气,助运化湿。

脾胃虚弱者,脾胃的受纳、腐熟、转输、运化等功能减弱或失调,影响水谷的消化吸收,要注意调养。

上脘中脘下脘 每天按按瘦全身

上脘中脘下脘 每天按按瘦全身

上脘中脘下脘每天按按瘦全身每个人都想拥有令人称羡的完美曲线。

于是,运动、控制饮食、瘦身SPA成为了每日必做的三部曲,可是效果并不明显。

那么,您不妨试试穴位按摩。

中医认为,每天常按上脘中脘和下脘等3大养生穴位,可达到瘦全身的目的。

上脘穴:按揉为食道减负上脘穴的最大功效就是刺激肠道蠕动,经常刺激此穴位,是对食道的最佳保护,避免饮食过快,造成食物淤积于胃部,产生消化不良,从而导致体重上升。

该穴位置:此养生穴位在胃的上部,在肚脐上方5寸的位置。

养穴方法:将食指和中指并拢,按照顺时针的方向按揉上脘穴3分钟,就可以达到刺激穴位的目的。

在为自己准备早餐的同时,就可以随手按压此穴位!中脘穴:艾灸加快胃蠕动常刺激中脘穴,胃部蠕动会加快,吞噬细胞吞噬病原微生物的能力也会增强,还可提高人体免疫力。

扎杨,食物在胃部就可进行有效咀嚼,增强消化能力,促进全身脂肪的燃烧。

该穴位置:肚脐上方4寸的地方就是我们要找的中脘穴。

养穴方法:除了按摩此养生穴位外,艾灸是刺激中脘穴的最佳方法。

具体方法为:将姜切薄片,并将其熏烤,姜汁通过热度渗入皮肤,中脘穴便得到刺激。

下脘穴:按压让毒素不滞留下脘穴掌管食物由被初次咀嚼到真正消化的中转过程。

如果此处不通畅,则容易让体内毒素逐渐增多,造成小腹、臀部或者大腿处的脂肪堆积,让女人显得多余粗重。

该穴位置:在肚脐上方的2寸处就可以找到它哦!养穴方法:不妨每日用双手大拇指按压此养生穴位,让食物顺利完成初步切碎到彻底消化的全过程,有助于全身的减肥。

辰时(清晨7点~9点)按摩效果最佳辰时,胃经正在工作,消化系统异常旺盛。

此时,正是控制体重的黄金时段。

最佳的减肥法是为了自己准备一顿丰盛的早餐,以促进肠胃道的蠕动,补充一整天的能量,并且还要刺激号称“健胃三宝”的上脘穴、中脘穴、下脘穴,才能加快身体代谢,加速血液循环,逐步达到瘦全身的目的。

膻中穴、中脘穴、关元穴、气海穴、血海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八髎穴、背俞穴等穴位按摩作用及按摩手法

膻中穴、中脘穴、关元穴、气海穴、血海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八髎穴、背俞穴等穴位按摩作用及按摩手法

膻中穴、中院穴、关元穴、气海穴、血海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八醪穴、背俞穴等穴位按摩作用及按摩手法膻中穴膻中穴为任脉穴位,位于胸部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隙,两乳头连线中点。

《灵枢•海论》中记载:“膻中者,为气之海。

”所谓人有四海,即脑为髓之海,胃为水谷之海,冲为血海,膻中为气之海,即膻中穴是容纳一身之气的大海。

气会膻中穴,承中州脾胃之供养,合天地之清气而聚于胸中,调补虚实,而为上焦气机调畅之关键。

此穴能帮助女性调理气血,尤其对于女性的乳房疾病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是女性乳房疾病的“女福大穴”。

经常按摩膻中穴,还可以通乳下奶。

日常保健按摩手法:用一手拇指或中指螺纹面着力,置于膻中穴上,其余四指轻抚体表或抱空拳,腕关节轻轻摆动或小幅度环旋转动,使着力部位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做反复不间断、轻柔和缓、有节律地回旋揉动。

•拇指按第1中穴中院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属任脉,首见于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

中魔穴为胃之募、腑之会,还是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与任脉之交会穴,可用于治疗一切腑病,尤以胃的疾患为先。

中院穴具有补中气、理中焦、和胃健脾之功效。

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胃痛、腹痛、呕逆、反胃、食不化;肠鸣、泄泻、便秘、便血、胁下胀满疼痛;喘息不止、失眠、脏躁、癫痫、尸厥;胃痉挛、胃下垂、膈肌痉挛、子宫脱垂等。

对女性来说,中脱穴可用于防治子宫脱垂、更年期不适及其他中气下陷之类的疾病。

日常保健按摩手法:取仰卧位,将两手手掌相贴,用力快速搓动,当手掌极热时,双手相叠,迅速覆盖于中院穴上,顺时针和逆时针交替揉动10分钟。

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处。

关元穴为小肠募穴,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

《类经图翼•任脉穴》记载:“此穴当人身上下四旁之中,故又名大中极,乃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

”凡先天不足、久病体虚及一切虚劳冷惫、羸瘦无力等元气虚损的病证,关元穴堪当治疗重任。

治疗由虚而引起的久泻、脱肛、疝气、便血、月经不调、痛经、子宫脱垂、功能性子宫出血、外阴瘙痒等病症,关元穴均为首选。

穴位养生促进胃肠蠕动

穴位养生促进胃肠蠕动

穴位养生促进胃肠蠕动穴位养生是一种传统的中医养生方法,通过按摩或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理身体、预防疾病、促进健康。

胃肠蠕动是消化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它的健康与我们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本文将介绍一些可以促进胃肠蠕动的穴位,并分享一些按摩和刺激这些穴位的方法。

一、曲池穴曲池穴位于肘部外侧凹陷中央,是一个常用的胃肠蠕动穴位。

按摩曲池穴可以改善胃肠功能,缓解胃部不适。

按压这个穴位时,可以使用拇指或食指,用适度的力量顺时针方向按摩约3-5分钟。

二、足三里穴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膝盖下方三寸处。

按摩足三里穴可以刺激胃肠蠕动,改善胃肠积食问题。

可以使用拇指和食指轮流按压这个穴位,每次按压1-2分钟,每天可以按摩2-3次。

三、四白穴四白穴位于手背和手腕交界处,是另一个促进胃肠蠕动的穴位。

按摩四白穴可以缓解胃胀、便秘等问题。

用拇指在四白穴上来回按摩,每次按摩2-3分钟,每天多次按摩。

四、关元穴关元穴位于肚脐正中部位,也是一个常用的促进胃肠蠕动穴位。

按摩关元穴可以调理消化系统,缓解腹痛和胃胀。

使用手指在关元穴上方按压,每次按压1-2分钟,每天按摩2-3次。

除了按摩穴位,还可以使用其他方法刺激这些穴位来促进胃肠蠕动。

例如拍打穴位、热敷穴位、针灸等。

但应根据个人适应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并在专业人士指导下操作。

需要注意的是,按摩或刺激穴位时应适度,避免用力过猛造成不适或伤害。

如果患有严重的胃肠疾病,如溃疡或炎症等,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相关操作。

穴位养生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健康养生方法,通过按摩或刺激特定的穴位来促进胃肠蠕动,有助于维持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

但请记住,穴位养生只是辅助方法,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健康饮食、适量运动和充足休息,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健脾化湿的中医气功按摩法

健脾化湿的中医气功按摩法

健脾化湿的中医气功按摩法中医学认为,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也是人体健康的基础。

如果脾胃功能失调,就容易出现湿气滞留的问题,如胃肠不适、肥胖、水肿等。

为了调理脾胃功能,中医气功按摩法成为一种有效而受欢迎的方法。

本文将介绍几种健脾化湿的中医气功按摩法,帮助改善湿气问题。

一、腹部按摩法腹部按摩被视为保健的重要手法之一,特别适用于调理脾胃。

可以使用以下方法进行腹部按摩:1. 手心盖压:双手掌心对着脐部,用适量的力道,顺时针方向以圆圈的方式按摩腹部,每次按摩10-15分钟。

2. 叩虎口:两手合起,虎口(拇指球和食指)对准腹部,用力拍打腹部,每次拍打约100下。

3. 推肠法:将双手掌贴在腹部,顺时针方向轻轻按摩推动肠脏,每次按摩10-15分钟。

二、足三里穴按摩法足三里穴位于腿部,是中医中药理论上的一个重要穴位,可以通过按摩足三里穴来刺激脾胃功能。

1. 找准足三里穴:足三里穴位于膝盖外侧髌骨下方,距离胫骨前缘三横指。

2. 双手交替按摩:用拇指或食指按压足三里穴,以揉捏的方式按摩,每次按摩5-10分钟。

三、背部敲打法背部敲打法能够刺激穴位,促进脾胃功能。

具体方法如下:1. 制造鼓劲效果:将手掌抱起,用力甩动背部,让背部感到震动。

2. 敲打脊椎:用拳头连续轻敲背部脊椎,从上至下,力度适中。

3. 拍打肩胛骨:双手并拢,以掌底拍打背部肩胛骨区域,每次拍打10-15下。

四、崩面法崩面法主要是通过按摩面部穴位,刺激脾胃,有助于健脾化湿。

1. 推拿太阳穴:用双手的拇指指腹在太阳穴处以顺时针方向旋转按摩。

2. 揉捏涌泉穴:用双手的拇指指腹在足底涌泉穴处以揉捏的方式按摩。

3. 轻拍涌泉穴:用拇指指腹轻轻拍打足底涌泉穴,每次拍打10-20下。

以上介绍的是几种常见的健脾化湿的中医气功按摩法,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按摩。

需要注意的是,按摩时要用适量的力道,不宜过重过轻,同时坚持长期按摩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在进行按摩之前,最好咨询专业中医医生的建议,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能调理脾胃虚弱的常见穴位

能调理脾胃虚弱的常见穴位

能调理脾胃虚弱的常见穴位脾胃虚弱是中医常见的疾病之一,其症状包括消化不良、胃痛、腹泻、便秘、食欲不振等。

调理脾胃虚弱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对于常见的穴位的刺激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一、足三里穴——调和脾胃足三里穴位于膝盖以下,腿骨前外侧的肚肌中央的一条线上。

刺激足三里穴可以调和脾胃,促进消化吸收,缓解胃肠道症状。

二、中脘穴——健脾开胃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央,海底穴上方1.5寸的位置。

刺激中脘穴可以健脾开胃、增加食欲、改善营养吸收。

三、关元穴——补充气血关元穴位于下腹正中央,在肚脐下方三横指的位置。

刺激关元穴可以补充气血,增强胃肠道组织的修复能力,改善脾胃虚弱引起的症状。

四、太冲穴——益气养血太冲穴位于足底第一个拇趾骨底部的凹陷处,也是脾胃经的起始点。

刺激太冲穴可以益气养血,改善脾胃虚弱导致的营养不良、气血不足等症状。

五、内关穴——平衡脾胃功能内关穴位于手腕的中央,当两手握拳时,内关穴就在两腕伸出的中央点上。

刺激内关穴可以平衡脾胃功能,缓解胃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综上所述,刺激以上这些穴位可以调理脾胃虚弱的症状。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刺激穴位时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避免损伤身体。

常见的刺激方法包括按摩、针灸、艾灸等。

除了穴位刺激外,中医养生还有其他很多方法可以调理脾胃虚弱,如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保持心情开朗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多关注自己的脾胃健康,加强保健意识,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和体质。

总之,脾胃虚弱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针对其症状,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饮食等方法进行调理。

建议大家平时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过度消化压力、做好脾胃方面的保养,以保持身心健康。

胃疼中医按摩的方法

胃疼中医按摩的方法

胃疼中医按摩的方法
中医按摩可以帮助缓解胃疼,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医按摩方法:
1. 按揉膻中穴:膻中穴位于胸骨中央,按揉此穴可缓解胃痛和消化不良。

2. 捏揉足三里穴: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捏揉此穴可帮助调节胃肠功能,缓解胃疼。

3. 按摩腹部:用温和的力道以顺时针方向轻轻按摩腹部,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缓解胃疼。

4. 敲击背部:用手掌轻轻敲击背部,特别是肩胛骨下方的位置,有助于刺激胃部经络,缓解胃疼。

5. 贴敷姜片:将生姜片贴在脚心部位,有助于温暖身体,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胃疼。

需要提醒的是,按摩前最好先咨询中医师或按摩师的意见,因为有些情况下按摩可能会加重症状。

另外,如果胃疼持续或者症状严重,应及时就医。

肠胃按摩的手法介绍

肠胃按摩的手法介绍

肠胃按摩的手法介绍
随着我们对于中医的深入了解,我们越来越发现中医的很多方法在养生保健上面有着非常神奇的功效,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这些中医的方法来为我们的健康服务,中医按摩目前是非常流行的一种保健方式,有一些肠胃不好的朋友很想知道应该怎样按摩才能让自己的肠胃功能恢复过来,一起看看下文的介绍。

肠胃不好怎么调理
按摩腹部方法一:
1、先用右手,五指并拢,以肚脐为中心,面积由小到大,手由轻到重、由慢到快,顺时针方向绕肚脐旋转摩腹100圈。

2、再改用左手反方向摩腹100圈,两手轮换交替摩腹15~20分钟,以肚皮发红,有热感为度。

注意:在按摩腹部之前最好先饮用一杯温开水。

按摩腹部方法二:
1、将两手移至上腹部,仍保持右手在下,左手在上,两手重叠摆放。

2、然后,两手同时用力从上腹部推至下腹部,共推腹40次。

注意:按摩知道腹部微微发热为佳。

按摩腹部方法三:
1、躺卧在床上,然后伸出两手分别放在同侧的腹部外侧。

2、然后开始用手掌的根部从胃部开始向下推到腹股沟,这个动作反复做30-50次。

注意:这个按摩方法要缓慢进行,身体内感觉到双手推动的气道。

在上面的文章里面我们介绍了中医按摩的神奇功效,我们可以采用中医按摩的方法来起到很好的保健养生功效,上文为大家
介绍了肠胃按摩的方法,希望上文介绍的信息对大家是有帮助的。

合谷常用操作

合谷常用操作

合谷常用操作合谷是一种基础的中医按摩手法,常用于身体的保健和治疗。

它通过按摩和刺激合谷穴,以调和阴阳、疏通经络、健脾养胃、活血化瘀等,起到促进健康的作用。

下面介绍合谷常用的操作方法,包括位置、按压和注意事项等。

1. 位置:合谷穴位于手背正中线上,当大拇指向手掌握拳时,合谷穴位约在拇指与食指的骨头之间的凹陷处。

当手掌背面向上时,合谷穴距离手腕约为2寸。

2. 按压:(1)用力按摩:用拇指或则食指指腹,以合谷穴为中心,迅速用力按压20-30次,每天3-5次。

(2)环绕按压:以大拇指指腹,从合谷穴开始,顺着手背正中线向拇指指头方向按压,并延伸到食指,中指直至整个手背。

每个穴位按压20-30次,每天3-5次。

(3)拇指压按:将大拇指指腹覆盖在合谷穴上,用拇指向掌心方向按压,每次按压30-60秒,每天3-5次。

3. 操作技巧:(1)用力适度:按摩时,力度应适中,既不宜过重也不宜过轻,以能感到有酸胀感为宜。

(2)节奏稳定:按压合谷穴时,节奏应稳定,均匀有力,不可过急过快。

(3)呼吸调节:按摩时,可配合深呼吸,增加气血循环效果。

(4)坚持有规律:合谷按摩要长期坚持,最好每天按摩2-3次,每次10-15分钟。

4. 注意事项:(1)妊娠妇女慎用:合谷穴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孕妇容易导致流产,故妊娠期间慎用。

(2)月经期间禁用:合谷穴有活血的作用,月经期间按摩可能加重经血的流动,不利于身体恢复。

(3)细菌感染忌用:如合谷穴部位有皮肤破损、湿疹等感染,应避免按摩,以防加重病情。

(4)慢性疾病患者请谨慎:如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疾病患者,在按摩前最好咨询医生意见。

(5)操作要整洁:操作时要保持双手干净整洁,避免细菌感染。

以上是合谷常用的操作方法。

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可以选择合适的操作方式和力度,常按摩合谷穴能够有效缓解疼痛、改善睡眠质量、调节内分泌等,但需注意操作方法的正确性和适用范围,必要时请咨询医生的建议。

健脾和胃的穴位保健按摩法

健脾和胃的穴位保健按摩法
饮食物是靠脾胃来消化吸收的Hale Waihona Puke 均依靠胃所受纳的水谷精微的供养。
胃具有受纳、腐熟水谷的功能,饮食物经口和食道进人胃,在胃内经过胃的蠕动和胃液的拌和,初步消化转变成食糜,下传于小肠。这样的过程,叫做腐熟水谷。胃除了有受纳、腐熟水谷的 功能,还有通降的作用,饮食人胃经腐熟传人小肠,在小肠进一步消化,吸收剩余的部分被下行输人大肠,然后排出体外,这样一个受纳、腐熟、消化、吸收用F泄 的过程都是在胃气的通降作用下进行的。
脾具有主运化、主统血的功能。主运化,就是饮食经腐熟后,经过脾的去粗取精,将水谷精微物质上输于肺,然后输布全身,营养各组织器官,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是化生气血的基本物质。主统血,是脾还具有统摄全身血液使血液在血管内正常运行的作用。
脾与胃的关系十分密切,又相互影响,但脾胃的功能失常,可出现一系列消化功能障碍的症状,如食欲不振,食后腹胀,恶心呕吐,大便溏薄等。
以腹部为主,对足阳明胃经及足大阴牌经及其一些特定穴位的按摩,可以起到健脾和胃的作用。

自我穴位按摩可健脾胃养肝肾

自我穴位按摩可健脾胃养肝肾

自我穴位按摩可健脾胃养肝肾自我按摩强身法,具有宁心安神、明目止痛、宽胸理气、健脾和胃等功效。

共分12节,操作简便,每天早、中、晚各做1遍,只要持之以恒,定会收到较好的效果,您不妨一试。

调气调神:取坐位,双脚平放与肩同宽,脚尖指向前方,含胸拔背,双目平视微闭,右手掌心与左手背重叠,轻轻放在小腹部(丹田),全身放松,调匀呼吸,尽量地引到脚下的涌泉穴,吸气从全身和涌泉穴吸入到身体内部,呼气从涌泉穴排出去,约1~2分钟,具有宁心安神的功效。

按揉太阳穴:将左、右手食指螺纹面分别放在两侧太阳穴上,从轻到重,顺时针、逆时针方向按揉1分钟,具有疏风醒脑、明目止痛的功效。

摩揉百会穴:将左(右)手的掌心放在头顶正中百会穴上,从轻到重,顺时针、逆时针方向摩揉1分钟,具有醒脑、安神、除烦的功效。

牵拉耳垂:用左、右手的拇、食指,分别牵拉两耳垂10~15次,或以耳垂发热为度,注意牵拉力量适中,动作不要过快,具有醒脑明目、通窍提神的功效。

梳理头部:双手十指微用力从前额向头后部做梳头动作10~15遍,具有平肝明目、宁神止痛的功效。

推擦颈部:用左(右)手大鱼际,从上至下推擦颈部两侧,交替进行,每侧推擦10~15次,具有宁神醒脑、平肝熄风的功效。

按揉风池穴:双手做抱头状,拇指螺纹面分别放在头后颈部两侧凹陷处的风池穴上,做按揉动作1分钟,力量从轻到重、从重到轻,具有疏风清脑、通络止痛的功效。

点揉膻中穴:将右手拇指螺纹面放在胸前正中两乳头连线中点的膻中穴上,做顺时针、逆时针点揉1分钟,具有宽胸理气、清热除烦的功效。

按揉内关穴:将左(右)手拇指指尖放在右(左)手腕横纹上3横指处的内关穴上,从轻到重、从重到轻,缓慢按揉0.5~1分钟,双手交替进行,具有舒心解郁、理气除烦的功效。

按压曲池穴:将左(右)手拇指螺纹面放在右(左)上肢肘关节横纹外端的曲池穴上,从轻到重按压0.5~1分钟,以感到微微酸胀为度,两手交替进行,具有平肝熄风、舒筋通络的功效。

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脾胃经上的除湿热大穴要劳记

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脾胃经上的除湿热大穴要劳记

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脾胃经上的除湿热大穴要劳记《黄帝内经》中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胃,”也就是说多数的湿病、腹胀、胃胀等疾病都跟脾胃有关。

试试脾经胃经上的健脾胃大穴修正脾胃之气,除湿除热很有益。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用脾胃经上的养生大穴来养好脾胃,防治湿热。

循经按摩脾、胃经,扶正除邪湿热不生方法就是找到身体的脾经、胃经,从下到上循经推拿按摩五六遍,尤其是在穴位上要注意稍用力,或借按摩锤敲打使用。

重点使用脾、胃经上的除温热大穴。

方法是:借用一张人体经络穴位图,找到脾经和胃经上的祛湿热保健大穴,如:大都穴、太白穴、公孙穴、商丘穴、三阴交穴、明陵泉穴、承满穴以及关门穴和伏免穴、阴市穴和内庭穴等,然后用艾条条这些穴位,每个穴位5~10分钟,隔天一次,坚持半年一个月得到意想不到的好处。

大都穴大都穴:归属于脾经,能够健脾和胃,理气化温,清热解表。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一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归足太阴脾经。

太白穴:健脾和胃,理气化湿。

属于脾经腧穴、原穴。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一既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归足太阴脾经。

公孙穴:健脾和胃,理气化湿。

属于脾经络穴;八脉交会穴。

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归足太阴脾经。

商丘穴:健脾和胃,理气化湿。

在足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归足太阴脾经。

三阴交三阴交:健脾和胃,调补肝肾,行气活血,硫经通络。

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脾经穴。

足太阴、少阴、厥阴经交会穴地机。

归足太阴脾经。

阴陵泉:健脾利温,调补肝肾,通利三焦。

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后下方凹陷处。

属脾经穴。

承满:理气和胃,除胀降逆。

在上腹部,脐中上5寸,距前正中线两寸。

归足阳明胃经。

关门关门:健脾和胃,理气化温,利水止泻。

在上腹部,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两寸。

归足阳明胃经。

伏免:温经活络,疏风祛湿,强腰壮肾。

在大腿前面,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6寸。

那些您错过的穴位之健脾暖胃

那些您错过的穴位之健脾暖胃

那些您错过的穴位之健脾暖胃作者:来源:《祝您健康·养生堂》2019年第04期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基础教学部教师,医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腧穴特异性研究。

现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学重点学科后备学科带头人,针灸学院211工程项目骨干成员。

门诊时间:朝阳区西大望路15号外企大厦3层大诚中医:周二、周五下午海淀区远大路西口青清商厦2层南侧大诚中医:周四下午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下合穴,所谓下合穴,是指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腧穴,均位于下肢,其中胃合于足三里穴,大肠合于上巨虚穴,小肠合于下巨虚穴。

当出现胃疼的时候,腹壁肌肉都会收缩,在胸部的胸廓到骨盆的髂骨、恥骨之间,纵行的腹直肌收缩人便会前倾。

当人处于前倾位的时候,小腿正面的胫骨前肌(即足三里经过的肌肉)就会收缩,在肌肉上的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等胃肠的下合穴就会出现反应;反之,通过刺激这些下合穴,对于胃肠病证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足三里穴对于脾胃病证如胃胀、胃痛、食欲下降等疗效显著。

相比于足三里,程教授推荐的另一个穴位就不那么耳熟能详了。

腹哀穴隶属足太阴脾经,是足太阴脾经与阴维脉的交会穴,常用于治疗消化不良、腹痛、便秘、痢疾等病。

脾主肌肉、四肢,肌肉附着在腹腔的脏器之上,肌肉的张力会影响腹腔的压力,腹腔压力正常时胃肠的蠕动才有正常的节律。

肌肉、筋膜附着在骨骼上,经常拉拽,会出现一些损伤或是炎性反应,皱褶或阳性点,腹哀穴刚好位于这种特殊的阳性点关键部位上,通过刺激腹哀穴则可以有效调节腹壁肌肉,从而改善胃肠功能。

足三里【定位】外膝眼下3寸(四横指)、胫骨边缘,距胫骨前嵴一横指,当胫骨前肌上。

【功效】调理脾胃、补中益气,增强机体免疫力。

【按摩方法】拇指指端按放在足三里穴处正确位置,做点按活动,一按一松,连做36次。

两侧交换进行。

腹哀穴【定位】腹哀穴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4寸。

据腹部中线旁开四指的肋骨下缘处,触摸到明显颗粒感的地方就是腹哀穴。

脾俞、胃俞—益气健脾和胃

脾俞、胃俞—益气健脾和胃

脾俞、胃俞—益气健脾和胃
【所属经络】足太阳膀胱经胃之背俞穴。

【穴名释义】胃,胃脏;俞,输注;本穴为胃之背俞穴,故名。

【定位】在脊柱区,第1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解剖位置】在腰背筋膜、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肋下动、静脉后支;布有第12胸神经和第1腰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12胸神经和第1腰神经后支的肌支。

【功效】散脾脏湿气。

【主治】
①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等胃疾;
②多食善饥,身体消瘦。

【操作】斜刺0.5~0.8寸。

生活节奏加快以及日常饮食不规律,很多人或多或少都会有胃部疾病,比如说浅表性胃炎、胃痛以及急性肠胃炎。

这是进行刺激脾俞、胃俞就可以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

按揉脾俞、胃俞穴可以起到松筋通络的作用,而且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所以用拇指指腹按揉脾俞、胃俞穴100~200次,长期坚持就能够促进气血的生成,治疗胃脘痛、腹胀、纳呆等病症。

另外将艾条点燃置于脾俞、胃俞穴上,距离穴位皮肤2~3厘米处进行施灸,以穴位皮肤温热,但无明显灼痛感为度。

温和灸脾俞穴15~20分钟,每天一次,可用于治疗胃寒、寒湿泄泻等病症。

人体常用健脾主要穴位

人体常用健脾主要穴位

人体常用健脾主要穴位在中医理论当中,脾的功能非常强大,被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日常生活中健脾方法有三:一、饮食如喝山药薏米粥、冬天吃大枣等食疗方法;二、吃些参苓白术丸、人参健脾丸、补中益气丸等常用健脾中成药,的确是不错的方法;三、最安全有效且持久的方法就是揉脾经。

运用经络健脾法可以增强人体的气血,为防病治病储备最大的能量。

常用脚上的脾经大药房: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1治睡觉流口水、舌两边有齿痕、消化不良、手脚冰凉、月经淋漓不尽、头晕、糖尿病等脾虚引发的病:用拇指内侧多硌太白穴。

太白穴是脾经的原穴,健脾补脾的效果比其他穴位都强。

很多朋友都存在脾虚的症状,比如,夜里睡觉老流口水(这叫脾不摄津,就是脾不能收摄这些津液,它自己流出来了);舌头两边有齿痕;吃完东西不一会儿就腹胀,消化不良;手脚冰凉,血液循环不到末梢;女性崩漏,月经淋漓不尽,不能收摄;因为气血上不到头部而头晕,等等。

这些症状都是脾的运化能力差造成的。

尽管脾虚的症状有很多,但多揉太白穴全都可以防治。

因为它是原穴,是主管脾经上各个问题的。

揉太白穴有个方法,就是用大拇指的内侧多硌它,这样健脾的效果才好。

另外,揉太白穴还可以调节血糖,治糖尿病。

2治消化不良、胃反酸、妇科病:揉公孙穴从太白穴往上1寸就是公孙穴。

公孙穴的功能非常强大,既可以调动脾脏、脾经的运血能力,把血液输送到全身去,是一个疏散点、一个枢纽;又可以帮助调节身体上由于气血淤滞造成的各种症状,综合起来,就是通气、活血、解淤。

如果您有妇科方面的问题,可每天揉揉公孙穴。

另外,公孙穴可以抑制胃酸,如果您出现出酸水的情况,赶紧揉一下公孙穴,很快就会好转。

公孙穴还可以增加小肠蠕动,增强消化能力,如果吃完东西不消化,也要赶紧揉揉它,很快就会往下运化了。

3人体自有的消炎大药:商丘穴在内踝骨的前缘偏下一点,就是商丘穴。

该穴正好对应于足底反射区中的下身淋巴反射区,因此可以治疗各种炎症。

脾虚按摩的穴位与症状表现

脾虚按摩的穴位与症状表现

脾虚按摩的穴位与症状表现脾虚是很多现代人都有的毛病,除了用饮食调理来改善脾虚以外,中医认为按摩到正确的穴位也可以调理脾虚,那么很多人又会好奇了,究竟要按摩哪些穴位呢?今天给大家整理了脾虚按摩的穴位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揉三阴交穴左手拇指按压三阴交穴(内踝尖上3寸,胚骨后缘处),左右旋按20次;然后用右手按压左三阴交穴。

揉天枢穴两手放于腹部两侧,中指按压天枢穴(脐旁开2寸处),按揉30次。

揉足三里穴两手拇指按压足三里穴(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左右旋转按压30次。

揉公孙穴用左手拇指按压右足的公孙穴(足内侧,第一跟骨下缘),左右旋按20次;然后用右手拇指按压左足公孙穴。

揉阴陵泉穴双手扶于双膝,用拇指按压阴陵泉穴(胫骨内铡下缘)旋转揉20次。

揉隐白穴用左手拇指按压右足隐白穴(足大趾甲根部内侧),左右旋按20次;然后用右手拇指按压左足隐白穴。

此外,脾虚的朋友一定要避免“饮食所伤”,注意保持一个良好的饮食习惯,双管齐下才可以达到改善脾虚的最好效果。

脾虚的症状表现症状1:舌苔有变化舌头的变化是脾的外在表现。

健康的舌头表面应为红色,看上去很润泽。

舌面有一层舌苔,轻薄且非常干净。

如果舌头边缘已经出现明显的齿痕,那说明身体机能已经出现问题了。

如果舌苔白厚,看起来滑而湿润,则说明体内有寒。

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发黄发腻,则说明体内有湿热;如果舌质赤红无苔,则说明体内已经热到一定的程度伤阴了。

症状2:食欲下降因为在中医理论中,当湿气进入体内后最容易伤脾。

脾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吃到体内的各种食物和液体,把这些物质转化为能够被人体利用的营养物质,为人体新陈代谢提供新的能量。

大多数人在湿热的环境中,都会出现食欲和消化功能下降。

但也有一些人食欲不受影响,有较强的饥饿感,可是吃了东西后却有饱胀的感觉,这也是胃强脾弱的表现。

症状3:早起不适清晨起床,如果感觉胸闷气短、头晕脑涨时,说明我们的脾胃功能较为虚弱。

中医认为,脾气一虚,肺气先绝。

胃脘穴的功能主治

胃脘穴的功能主治

胃脘穴的功能主治胃脘穴的简介胃脘穴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穴位,位于胃脘部位,距离人体的正中线三寸。

胃脘穴是胃经上的一个穴位,也是胃经中唯一的重要穴位。

胃脘穴的定位方法在寻找胃脘穴的定位时,我们需要采用正确的方法。

具体定位方法如下: 1. 坐姿定位:采用坐姿的方式,双手自然放在大腿上。

可以感到拇指根骨(中指和拇指相连的那块骨头)。

2. 手指定位:将两只手的中指相互并拢,然后将两只大拇指放在拇指根骨的上方。

胃脘穴就位于两只大拇指的指尖所包围的范围内。

胃脘穴的功能主治胃脘穴在中医学中有着重要的功能主治,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功能主治:1.调理胃气:胃脘穴有着调理胃气的功能,可以帮助胃部的消化功能更加顺畅。

对于消化不良、胃胀、胃痛等症状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2.缓解胃炎:胃脘穴的刺激可以缓解胃炎症状,减轻胃痛、胃酸过多等症状。

3.改善食欲不振:胃脘穴刺激可以增强胃脘部位的血液循环,改善食欲不振的情况,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

4.调节肠胃功能:胃脘穴的按摩刺激可以改善肠胃蠕动,缓解便秘、腹泻等问题。

5.减轻胃部压力:胃脘穴的按摩可以起到舒缓放松的作用,帮助减轻胃部的压力,放松紧张的胃肌。

使用胃脘穴的注意事项使用胃脘穴进行按摩和刺激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温和力度:刺激胃脘穴时应该保持力度温和,避免过度刺激引起不适。

2.偶尔使用:按摩胃脘穴可以起到一定的调理作用,但不宜频繁使用,一周一到两次即可。

3.禁忌人群:孕妇、月经期的女性以及有严重胃病的人不宜按摩胃脘穴。

4.不宜空腹使用:最好在饭后或者在进食后30分钟左右进行胃脘穴的按摩。

结语胃脘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穴位,它对于调理胃肠功能以及缓解胃痛等问题有着积极的作用。

但在使用时需要注意力度、频率以及禁忌人群,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如果您有胃部不适的问题,可以尝试按摩胃脘穴,但如果症状严重或持续存在,建议及时就医。

脾经的重要穴位和功能主治

脾经的重要穴位和功能主治

脾经的重要穴位和功能主治1. 穴位1.1 足三里(ST36)•位置:在膝盖下方凹陷处,腘窝内侧,当膝盖弯曲时肌肉凸起的部位。

•功能主治:–健脾补中:调理脾胃功能,增强消化吸收能力。

–益气养血:促进气血运行,增强体内能量。

–强身健体:提高免疫力,增加体力。

1.2 桑椹饴(ST37)•位置:在小腿前外侧,当膝盖弯曲时,脛骨前缘凹陷处。

•功能主治:–消食和胃:缓解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胃肠道问题。

–调理肠胃:改善便秘、腹胀等问题。

–清热解毒:治疗热毒引起的炎症,如口腔溃疡、疮疖等。

1.3 丰隆(SP15)•位置:在肋骨下方,脐下横指三横指处。

•功能主治:–健脾益胃:调理脾胃功能,增加胃液分泌,改善消化问题。

–利水消肿:促进体内水分代谢,缓解水肿症状。

–调经止痛:治疗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问题。

2. 功能主治•健脾益胃:脾经主要负责消化吸收、运输水湿的功能,调理脾经可以提高脾胃功能,增加胃液分泌,改善消化问题。

•益气养血:脾经与气血运行密切相关,脾经穴位的刺激可以促进气血运行,增加体内能量,提高免疫力。

•调理肠胃:脾经的穴位刺激可以促进肠胃蠕动,改善便秘、腹胀等问题。

•清热解毒:脾经穴位的刺激可以清热解毒,有助于治疗热毒引起的口腔溃疡、疮疖等炎症问题。

•利水消肿:脾经的穴位刺激可以促进体内水分的代谢,缓解水肿症状。

•调经止痛:脾经穴位的刺激可以调理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问题。

3. 注意事项•在进行脾经穴位按摩时,应根据个人情况选择适合的穴位。

•在按摩穴位时,可以用手指、按摩棒等工具进行。

•按摩力度应适中,避免过度刺激造成不适。

•每次按摩的时间应控制在10-15分钟左右。

•如果有明显不适或疾病症状,请及时咨询医生。

结论脾经的重要穴位和功能主治,对于调理脾胃功能、增强体内能量、改善消化问题等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适当按摩脾经穴位,可以缓解各种身体不适和疾病问题,提高整体健康水平。

但需要注意穴位选择和按摩方法的正确与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健脾胃的穴位保健按摩法
中医专家指出:以腹部为主,对足阳明胃经及足大阴牌经等特定穴位按摩,可以起到健脾胃的作用。

穴位按摩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祖国医学理论为指导,以按摩方式来防病治病的一种手段。

中医专家指出:以腹部为主,对足阳明胃经及足大阴牌经等特定穴位按摩,可以起到健脾胃的作用。

『旋摩上腹』
取仰卧位或坐位,以左手手掌或右手手掌以中院穴为中心,做顺时针方向对上腹部进行旋摩100次。

『旋摩全腹』
取坐位或仰卧位,两手重叠,右手掌心贴于脐上,左手掌心贴于右手的手背,两手均匀用力,顺时针方向,由脐向腹部四周逐渐扩大旋摩至腹部四周,再以腹部四周逐渐缩小范围旋摩至脐,如此循环往复,旋摩100圈。

『推擦两腿』
取坐位,两手拇指张开,大拇指贴于大腿根部的内侧,虎口朝向腿的前面,从大腿根部开始,推擦两腿至踝部,然后两手收回到大腿根部再进行推擦,如此反复30~50次。

足太阴牌经、足阳明胃经都在两腿的前侧,推擦按摩可以增强脾胃的功能。

推擦时要注意,手掌要贴紧两腿,用力均匀,以产生温热感力度。

『按揉中脘穴』
中脘位于腹正中线上,脐上4寸。

取坐位或仰卧位,以左手或右手中指指腹对中脘穴进行按揉,时间0.5~l分钟。

『按揉建里穴』建里位于腹正中线上,脐上3寸。

取坐位或仰卧位,以左手或右手中指指腹对建里穴进行按揉,时间0.5~l分钟。

建里穴在中脘穴下1寸,下脘穴上1寸。

建是建筑,建立,与“健”相通;里是居的意思。

我们知道,脾胃是人的后天之本,是人体的大粮仓。

婴儿切断脐带之后,营养的供给来源就靠脾胃,食物在这里被消化,形成精气进入肺里,再由肺进行分布,来滋养五脏六腑。

『按揉天枢穴』
天枢是胃经的穴位,位于脐水平线,脐旁开2寸,每边一个。

取坐位或仰卧位,以左手和右手中指指腹分别对两侧天枢穴进行按揉,时间0.5~l分钟。

『按揉足三里穴』
足三里是胃经的穴位,位于髌骨下3寸,胫骨前缘外一横指处。

取坐位,以左手中指指尖,按揉左侧足三里穴,0.5~l分钟,再以右手中指按揉右侧足三里穴,时间0.5~l分钟。

胃不舒服怎么办?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最佳答案:胃经的足三里、心包经的内关、大肠经的合谷、任脉的中脘
胃不舒服应该按摩哪个穴位?具体穴位在什么地方?
最佳答案足三里,犊鼻下3寸,胫骨前缘旁开1横指。

如果疼痛严重,可以按压合谷,就是在手背第一掌骨桡侧的中点,也就是民间所说的虎口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