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特区”:以深圳大学城与苏州高教园区典型异地办学高校为例

合集下载

“大学城”与“高教园区”辨析

“大学城”与“高教园区”辨析

“大学城”与“高教园区”辨析我国正在兴起一股兴建大学团区的新浪潮,目前在建的“大学城”与“高教团区”在本质上基本相同,形式上也有很大的相似性。

“大学城”(CollegeTown)概念在国外具有特定的含义和内涵。

本文分别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对“大学城”进行分析。

狭义的“大学城”与“高教园区”的含义相似,是一个教育社会学上的概念,通过比较分析,两者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和实质内涵上的区别;同时对“大学园区”与原采的“文教区”进行比较。

广义上的“大学城”是一个人文地理学的概念,本文讨论了大学城的生长过程、衡量标准和建设具备的条件。

[标签]大学城高教团区辨析目前,这种教育现象有三种称法:“大学城”、“高教园区”和“大学园区”。

其中正式称法是前两种,“大学园区”则成为“大学城”与“高教园区”的通称(以下统称为“大学园区”)。

目前,全国正在兴建或规划中的大学园区共有20多个。

有的称为“大学城”,如目前正在兴建的有河北廊坊的东方大学城、上海的松江大学城和杨浦大学城、深圳大学城、珠海大学城等,另外,安徽合肥大学城、福建福州地区大学城、湖南长沙岳麓山大学城、山东济南大学城、河南郑州省会大学城、云南昆明大学城、陕西西部大学城、南京仙林大学城、湖北武汉黄家湖大学城、湖北荆州大学城、辽宁沈阳大学城等也已完成前期的论证和规划阶段。

有的称为“高教园区”,目前只有浙江省明确称为“高教园区”,在建的有杭州的下沙、滨江、小和山高教园区及宁波、温州等地兴建的5个高教园区。

虽然“大学城”与“高教园区”在名称上有所区别,在其概念和内涵的判别上也存在争论,但从实践上看,这两种概念在本质上基本相同,形式上也有很大的相似性。

“大学城”的概念是从国外传入的,通常指的是在大学发展过程中,“大学本身的规模越来越大,有的大学聚集在一起,大学周围或大学校园本身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城镇”,常常被人们称为“大学城”(CollegeTown)。

国外的大学城以美国和英国为代表,著名的大学城有英国的牛津大学城、剑桥大学城,美国的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大学城等。

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初探

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初探

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初探
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是指一个高校在两个或多个地方开展教学活动,并在不同地点建立教学机构或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相同或不同专业的教育教学服务。

这种模式由于能够充分发挥高校资源,满足不同地区的教育需求,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关注和采用。

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的初衷是为了解决高校间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通过将教学机构和教学基地分散在不同地方,可以提供更多的学位和专业选择,满足不同地区学生的需求。

这种模式也可以增加高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扩大高校的办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

在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下,高校需要建立统一的管理体制和各类配套机构,以保证教学的一致性和质量。

高校需要制定全面详细的规划,确定各个分校的管理职责和教学任务,确保各个地点的教学水平和质量达到标准。

高校还需要建立起完善的信息系统和管理平台,实现各个地点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互通,方便管理和教学工作的协调进行。

高校还需加强教师培训和教学资源共享,保证教师在各个地点都能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

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高校在多个地点同时开展教学活动,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增加了管理成本和经费压力。

高校需要解决师资分配不均的问题,确保各个地点都能拥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高校还需解决学生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的问题,及时发现和解决各个地点的问题,确保教学服务的一致性和质量。

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初探

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初探

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初探随着中国高教改革的深入推进,高校在创新办学模式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探索。

其中之一就是两地办学管理模式。

所谓两地办学是指高校在不同的地理位置上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包括跨省办学、国内外联合办学等多种形式。

本文将从两地办学管理模式的定义、特点、优势与挑战等方面入手,对其进行初步探讨。

两地办学管理模式,是指高校在不同的区域内设立教学点或联合办学,共同高效开展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各项工作,并在组织管理、资源共享、师资队伍配置等多个方面进行紧密合作的一种办学形式。

1.资源共享。

两地办学的模式基于跨地域的合作,可以相互开展资源共享,包括人才、经费、技术装备、图书等,为办学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

2.师资队伍共建。

两地办学可以进行师资队伍共建,对于教师的招聘和人才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而且能够使得教学和科研的质量得到提升。

3.教学课程相互借鉴。

两地办学可以对教学进行课程对接和借鉴,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和过度,为学生提供更为多元化的教学体验和学科交流。

4.共同建设实验室。

两地办学可以共同建设实验室,并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为科研教学提供了便利。

1.办学成本的降低。

因为两地合作,可以进行资源共享和师资队伍共建,降低了办学成本,能够比单一地点的大学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和服务。

2.办学的规模扩大。

两地办学可以增加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水平,使更多的学生能够接受高等教育,并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3.协同发展的推进。

两地办学可以实现协同发展,为高校之间的长期合作奠定基础,有利于交流与互动,因此在实现两地之间协同发展的同时,也会给学校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两地办学管理模式面临的挑战1.管理难度增大。

两地办学需要跨省或跨国的跨境教育合作,涉及到不同的政策法规、行政管理、文化差异等问题。

如果管理不妥,往往会影响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2.教学效果不稳定。

由于距离和文化层面等因素的影响,两地办学中的教学效果不稳定。

案例二_深圳大学城

案例二_深圳大学城

深圳大学城始建于2000年,旨在改变深圳市高等教育底子薄弱,特别是高层次精英人才存量严重不足的局面。

目前深圳大学城已先后引进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开大学四所名牌大学,[1]其目标是到2010年建设成一个由国内知名大学研究生院云集的大学城。

目前,深圳大学城在校研究生已经超过5000人。

[2]深圳大学城与国内其他大部分大学城的宗旨和理念有所不同,“统一规划,汇聚优势;政府引导,自主办学;资源共享,体制创新”是其构建的基本理念;案例二:深圳大学城笮詹春燕(华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以及人才培养等相关活动。

2.设立大学城管理委员会及学术委员会等协调机构按照国际及国内一些大学城的成功经验,要使大学城内各校运行顺利,须建立一个大学城管理委员会。

该委员会应由政府、各高校、相关企事业组织共同选派代表组成,其主要职责是协调各方关系,创造公平竞争、开放式的高等教育发展环境,推进大学城内部各高校间教师互聘、学生跨校选课、学分互认、公共设施(如图书馆、运动场馆等)相互开放等资源共享的工作;鼓励并推动各高校共同开展科研、教学以及产业开发等活动,全面实行校际合作办学,实行产学研合作,建立多样化交叉式的大教学网络。

要在大学城内真正实现学科融合以及资源共享及有效整合,还需建立统一的协调机制。

除了在行政层面由大学城管理委员会进行硬件系统管理协调外,对教学、科研和人事管理等应建立一个类似“学术委员会”的协调机构。

“学术委员会”在建制上应该是一个常设机构,可以由各个学校的学术、科研和人事方面的代表组成,其职能就是对大学城内各高校各学科设置的各门课程进行层次、类别和学分分值的认定,并在此基础上对各高校相应课程的内容范围和难易程度进行层次性划分,而各校则在大纲中确定学分互认的范围。

对大学城内各校区的科研活动和人才正常流动进行协调也应是其职能之一。

科研成果确认的标准虽然不能统一,但必须创造一种学术范围内的合作机制,同时要打破人才流动的人为障碍。

近年我国高校异地办学新特点、问题及对策探讨

近年我国高校异地办学新特点、问题及对策探讨

近年我国高校异地办学新特点、问题及对策探讨摘要: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高校异地办学进入了新阶段。

本文以国内知名高校为分析重点,认为其发展呈现出国际色彩浓厚、专业特色鲜明,产学研紧密结合,经济管理类、文化服务类专业兴起的特点。

结合对部分高校异地办学情况的考察,本文对其共性特点、新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高校异地办学未来发展的对策做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异地办学大学城高教园发展模式自上世纪90年代起,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化转变,异地办学在广东、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兴起。

多年来异地办学取得了显著成绩,然而目前有关我国异地办学工作的理论基础还处于相对贫乏的阶段。

为适应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有必要对我国异地办学的情况进行梳理分析,探讨其中缘由和内在规律。

为此本课题组对国内异地办学机构的近况做了调研,对深圳、苏州两地部分院校进行了实地考察。

一、我国知名大学异地办学概况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的异地办学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上世纪90年代到90年代末期[1]。

改革开放强力拉动地方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对高级人才的需求,异地办学开始兴起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分校。

第二阶段,上世纪90年代末期到2007年左右[1],国家大力推动高等教育使之进入新的高速发展期。

此时许多高校原有的校址已不足以满足办学规模,同时,经济发达地区越来越注重高新技术的引进,这一时期诞生了清华、北大深圳研究生院、中科大学苏州研究院等。

第三阶段,2007年至今。

由于中国加入WTO第一个十年带来的影响,我国的产业结构亟需转型,异地办学机构纷纷开始探寻特色化办学之路。

同时,海外知名高校对中国内地愈发重视,这一阶段诞生了西交利物浦大学,上海纽约大学等。

课题组将2012年中国大学综合排名前30高校(参见中国校友会网)进行调研筛选,汇总其异地办学情况见表1。

表1 TOP30国内大学异地办学情况表注:排名来自中国校友会网http:///,其他内容主要通过检索各高校的主页获取。

深圳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成就和挑战

深圳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成就和挑战

深圳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成就和挑战提要应对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深圳需要发挥先行先试的作用,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探索性和实践,并在既有法律制度的基础上,创制和发展高等教育,为国家和地方的高等教育发展积累经验。

作为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高等教育坚持将国家和广东省的政策要求与深圳实践紧密结合,进行了一系列成效显著的和探索,初步建成了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体系。

从1980年至今,深圳用40余年的时间建立了15所高等教育学校,2023年以来,深圳新增或更名的高校数位列全国副省级中心城市首位。

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过程中,深圳市基于城市发展的需要,积极主动规划和布局,为推动深圳的高等教育做大做强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深圳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成就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是深圳高等教育起步发展的阶段。

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

1983年,深圳市政府提出“教育要与经济同步发展”。

这一时期,深圳建立了两所市属公办高校,即1983年成立的深圳大学和1993年成立的深圳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1985年以后,深圳确立的工业发展方针是“外商投资为主、生产以加工装配为主、产品以出口为主”,吸引了大批劳动密集型产业,依靠香港发展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以及转口贸易。

面对当时城市发展的需求,深圳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是继续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以面向产业工人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面向需要学历升级的政府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为主。

发展机遇和高于全国的工资标准,深圳也大量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到深圳工作。

1990年代中期到2000年代中期是深圳高等教育强化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政府提出“教育要适度超前发展”。

这一阶段,本地低附加值的加工贸易向内陆转移,深圳的产业结构开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

1995年后,深圳城市经济结构开始全面转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新的产业结构增加了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但是,相对于全国其他区域和城市,深圳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在降低。

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初探

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初探

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初探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是指一个高校在两个不同地区设立教学点或分校,通过远程教育等方式进行教学和管理的模式。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扩张,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尝试在不同地区开展两地办学,这种模式具有一定的特点和优势,但也伴随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分布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一些发达地区的高校教育资源丰富,但一些欠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严重匮乏。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校两地办学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

通过在欠发达地区设立教学点或分校,高校可以更好地满足当地学生的教育需求,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在这种背景下,研究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的优势和挑战,探讨其发展趋势和实践经验,对于促进高校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对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进行初探,为高校在不同地区开展教育活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高校选择在不同地区设立分校或合作办学,这种跨地域管理模式在提高高校办学水平、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加强高校之间的合作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研究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可以为相关高校提供可行的管理策略和经验借鉴,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深入探讨两地办学管理模式的优势和发展趋势,有助于为高校制定更科学合理的管理政策和发展规划,提升高校的整体竞争力和影响力。

研究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的意义在于促进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推动高校提升办学质量,推动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和共享,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稳定。

2. 正文2.1 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现状分析当前,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多元化需求的增加,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选择在两个或多个城市设立分校,采用两地办学管理模式。

深圳与苏州引进国际科教资源的比较研究

深圳与苏州引进国际科教资源的比较研究

深圳与苏州引进国际科教资源的比较研究作者:盛思鑫陈树志来源:《特区实践与理论》 2020年第2期盛思鑫陈树志摘要:引进国际科教资源是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要一招。

近年来,深圳有计划地引入国际科教资源,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深圳实质引进的科研院所数量及创新能力的提升,还不能有效匹配深圳的城市定位与发展需求。

苏州作为原有高等教育资源较为缺乏的典型城市,过去十余年一直积极引入国际科教资源,从而促进要素集聚、产业发展和经济转型。

通过深圳与苏州有关情况的对比研究,可以提炼出苏州所积累的宝贵经验供深圳借鉴。

从苏州的经验出发,深圳引进国际科教资源需从着力提高思想认识、抢抓重大发展机遇、坚持本地需求导向、促进项目持续运营、重视集约协同发展等五个方面统筹考虑。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科教资源;经验借鉴中国分类号:G649.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3-5706(2020)02-0079-0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指出,深圳要加快创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不断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优势,要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在这一建设过程中,国际科教资源的引进落地与集聚发展是重要的基础性工程,有利于推动深圳的高质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从2011年开始,深圳开始有计划地引入境外顶尖大学,迄今为止已取得不少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事实上,全国很多城市近年来在国际科教资源引进方面动作频频,呈现你追我赶、争先恐后的发展态势。

例如,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前后,广州、东莞和中山等城市积极引进境内外高水平大学;2019年浙江省发布《关于全面实施高等教育强省战略的意见》,①计划到2022年安排50亿元财政资金,引导和支持省内各城市引进20所左右国内外知名高校。

深圳如何能够在这些城市中脱颖而出,将引进国际科教资源的工作做深做实,苏州是重要的标杆对象。

当下我国高校异地办学的理性审视——以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为参照

当下我国高校异地办学的理性审视——以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为参照

当下我国高校异地办学的理性审视——以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为参照作者:南文化来源:《当代教育论坛》 2015年第4期南文化[摘要]异地办学,对引进地讲,动力在于市场需求;对输出高校而言,扩招是催化剂。

高校原所在地不能给学校扩大规模、优化办学提供用地和资金等支撑使高校眼光向外,引进地的物质与环境诱惑是校、地达成一致的基本要素。

上级政府的首肯、鼓励是最终合作的外在政策条件。

异地办学解决了大学的发展局限,提高了引进地高等教育水平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但因为办学时间短、积累不够等原因,异地办学多多少少地存在着弊端,必须在主体考察、形成特色、创新文化、调整关系、明确身份、注重办学效益、人才本土化等方面做好改进工作。

[关键词]异地办学;动力;弊端;改进[作者简介]南文化,江苏科技大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张家港215600)高校异地办学是高等学校(简称高校,下同)的母体在原所在地区(一般指地级市及以上地区,简称输出地或学校、校,下同)外的另一地区(简称引入地或地方、地,下同)以某种形式建立新的相关高等教育机构的活动(简称新校区,下同),是高校在新形势下调整发展战略、改革办学体制的有益探索。

在此语境中,我国高校异地办学“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1999年大扩招之后的几年中达到高潮”。

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江苏省率先迈出试验的步伐,于2006年批准江苏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江科大)与张家港市政府合作办学,建立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以下简称校区)”。

①现实地看,高校异地办学“模式大致分为三种,即创生型异地办学模式、分割型异地办学模式和延伸型异地办学模式。

”张家港校区是遵循“延伸型异地办学模式”的办学,“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涵,即能力延伸、功能延伸和战略延伸”为主、兼有三种模式特点的应用型非独立法人、注重面向所在地区培养经济和社会建设急需人才的新型校区。

正如“每种模式都有其特点和问题,其未来的发展走向值得关注”一样,本文以张家港校区为主要参照,通过透视(新)校区,理性地审视高校异地办学现象,探讨其在场性与可商榷之处,并试图提出建设性改进意见,以供方家参照。

深圳、青岛、苏州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做法与启示

深圳、青岛、苏州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做法与启示

深圳、青岛、苏州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做法与启示作者:暂无来源:《杭州(下半月)》 2018年第22期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城市高校数量的多少,往往预示着这座城市的活力和发展潜力。

而杭州自2000年以来主要实施“高教园区”建设,重点是支持在杭高校进行量的扩张,引进外部优质资源较少,至今高水平高等教育资源依然缺乏。

今年2月27日,杭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名校名院名所”建设的若干意见》,大力引进优质高等教育和科研资源,实施“名校名院名所”建设工程。

未来10年,杭州将引进建设一批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

在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方面,深圳、青岛、苏州等城市起步早、力度大,成效明显。

分析深圳、青岛、苏州三地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做法,对于杭州推进相关工作落实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深圳、青岛、苏州的特色举措深圳、青岛、苏州在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上有许多相同做法。

首先,三城都把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作为城市发展战略,出台含金量极高的系列扶持政策,引进工作起步早,并持续发力、一以贯之,取得了丰硕成果。

其次,三城在基础建设方面普遍采用“交钥匙工程”,均为引进工程设立专门机构,配备充足的人员。

再次,自“十三五”以来,三城围绕创新驱动,以更大的力度掀起了新一轮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浪潮。

除了上述共同之处外,三个城市也有自身的独特做法。

深圳的引进工作是以市本级为主体。

2016年,深圳出台《关于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为发展高等教育提供政策支持。

在资金投入方面,2001~2015年财政累计投入深圳大学城基建经费22.45亿元,办学经费33.88亿元;2016~2020年,深圳市政府每年安排不少于10亿元资助经费,主要用于支持重点领域的中外合作特色学院建设发展。

校园由政府建设,以零租金或低租金方式租赁给学校使用,形成了“公办属性、民办机制”的独特办学模式。

引进学校以集中方式为主进行布局,创建了深圳大学城和国际大学城。

高校异地办学整改措施

高校异地办学整改措施

高校异地办学整改措施近年来,高校异地办学逐渐兴起,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然而,一些高校异地办学存在着管理不规范、资金使用不透明等问题,亟待整改。

为了进一步提高高校异地办学的质量,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监管。

高校异地办学需要更加严格的监管措施。

相关部门应定期组织专项检查,对高校异地办学的质量、管理情况进行全面评估。

同时,加强对招生、教学等环节的监督,确保高校异地办学的各项工作符合教育部门制定的标准和规定。

其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异地办学需要具备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应加强对师资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素养。

同时,加强师资队伍的管理,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激励优秀的教师发挥他们的才华。

第三,加强学生管理。

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学生档案管理系统,确保学生信息的真实、准确。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建立健全学生评价机制,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四,规范资金使用。

高校异地办学涉及大量资金的使用,必须规范管理。

加强对资金的监督,确保资金的使用合理有效。

同时,建立健全财务审计制度,对高校异地办学的财务状况进行定期审计,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第五,加强教育教学改革。

高校异地办学要积极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

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同时,加强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综上所述,高校异地办学的整改措施主要包括加强监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学生管理、规范资金使用和加强教育教学改革。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进一步提高高校异地办学的质量,为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初探

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初探

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初探高校两地办学是指一个高校在两个或多个地方同时开设学院、分校或合作办学点,实现在不同地点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的一种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在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中越来越常见,它有助于满足地方教育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并且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高校两地办学的管理模式可以分为自主创新型和合作共建型两种不同模式。

自主创新型是指高校自主选择合作城市或地区,在当地设立分校或合作办学点,由高校全权负责管理和运营。

合作共建型是指高校与当地政府或企业合作共建办学机构,由双方共同管理和运营。

高校两地办学的管理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它能够满足地方教育需求。

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一些地方需要高水平的高等教育资源来培养人才,而高校两地办学可以为当地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和科研机构,满足地方教育需求。

它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两地办学可以让学生接受更为广泛的教育资源和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丰富他们的学术素养和专业技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它能够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高校两地办学可以带动当地教育产业链的发展,促进高等教育和地方经济的良性互动,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高校两地办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管理和运营难度较大。

高校两地办学需要在不同地点同时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需要加大管理力度和资源投入,保证各个分校或合作办学点的教学质量和管理效益。

师资队伍建设困难。

高校两地办学需要配置相应的教师队伍,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地理距离和其他因素,教师队伍的配置和协作可能存在一定困难。

教学资源不均衡。

由于各地发展水平和条件的差异,导致高校两地办学中教学资源的分配不均衡,一些地方可能得不到足够的高水平教育资源。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和挑战,高校两地办学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加强管理和协调机制。

高校需要建立完善的跨地区管理和协调体系,加强各地分校或合作办学点的教学质量监控和管理。

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应该加大对分校或合作办学点的师资培养和引进力度,建立跨地区教师交流和合作机制。

高校异地校区管理模式研究

高校异地校区管理模式研究

高校异地校区管理模式研究摘要:合理的对校区的功能定位和建设规划进行研判,适用合适的校区管理模式,对提升校区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率,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进一步增强学校整体办学实力,提振办学品牌声誉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高校异地校区管理模式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开展高校异地校区不同管理模式的利弊分析,总结得出两种高校异地校区管理模式。

关键词:异地校区;管理模式;校区管理机构一、高校异地校区管理模式情况(一)均设置了独立的校区党政管理机构各高校在校区都设置了独立的党政机构,行政机构一般为校区管理委员会。

党组织多为党工委,也有设分党委。

同时,校区党政管理机构一般合署办公,校区党政负责人由一人兼任。

关于校区党的组织,按照目前各高校的经验,一般设党工委(校领导兼任)或分党委(校区党员人数较多),校区党员人员较少时则一般只设党支部。

(二)校区管理机构一般为正处级建制各高校校区管理机构均为正处级建制,下设若干个管理科室(或管理岗)。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在校区建设初期,由于建设任务重、管理机制尚未完全成熟,为了强化校区建设和管理,一般会由1名副校级领导兼任校区党政负责人,便于统筹抓总。

这种情况下,一般会设1名正处级的执行副主任(常务副主任)作为副校级领导的助手和管理职能的具体执行者。

[1](三)校区管理职能分为“属地”和“延伸”两类,并根据不同类型的管理职能和管理目标设置相应的管理机制体制调研发现,校区的属地管理职能主要为与校区校园空间和环境直接关联的职能,主要包括后勤、基建、保卫、网络信息、图书馆等职能。

一些需要以学校整体为考量进行管理的职能,如人事、财务、资产等,多为延伸职能。

同时,教务、学工等与人才培养密切相关的职能,因为涉及学制的衔接(如“2+2”、“3+1”学制),也通常为延伸职能。

只不过在校区建设初期,考虑到校区管理的统筹协调和提高工作效率,常常由本部相关管理部门派出副职常驻校区,参与校区管委会的工作。

[2]二、高校异地校区不同管理模式的利弊分析(一)校区管理机构的党政负责人是否由副校级领导兼任在校区建设初期,由副校级领导兼任校区管理机构的党政负责人有利于校区建设和管理的统筹协调。

高等学校异地办学的动因与困境分析

高等学校异地办学的动因与困境分析

DOI:10.16661/ki.1672-3791.2112-5042-8037高等学校异地办学的动因与困境分析周源(河海大学常州校区管委会江苏常州213022)摘要:当前高等学校异地办学的现象成为高校发展的主旋律。

伴随经济发展和国家教育政策的变化,高等教育办学竞争十分激烈,各高校为了提高自身的排名与国内、国际地位,同时也是为了确保增长后劲,通过迅速扩大自身体量和办学门类、规模,比如兼并和发展异地校区的途径来达到目的。

分校与校区的本质区别在于,分校有独立的法人资质,而校区与主校区共用法人资质,因此分校享有更为独立自主的管理权限。

在异地校区建设办学过程中会遇到管理模式、教育资源、文化精神、学生培养和师资建设等方面的问题,而研究异地校区的动因有利于从根本上把握解决问题的实质。

关键词:高等学校异地校区办学模式教育资源科研师资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22)08(b)-0168-04Analysis on the Motivation and Dilemma of Running Non-localCampu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ZHOU Yuan(Changzhou Campus of Hohai University,Office of Admin Committee,Changzhou,Jiangsu Province,213022China)Abstract:Currently,the phenomenon of running schools in different places has become the main method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long wit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change of national educa‐tion policy,the competition for running higher education is very fierce.In order to improve their own ranking and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tatus,as well as to ensure the growth momentum,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hieve their goals by rapidly expanding their own volume,categories and scale of running schools,such as merging and devel‐oping non-local campuses.The essenti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independent campus and the non-local campus is that the independent campus has independent legal person qualification,while the non-local campus and the main campus share legal person qualification,so the independent campus enjoys more independent management author‐ity.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nd running schools in different campuses,we will encounter problems in manage‐ment mode,educational resources,cultural spirit,student training and teacher construction,and the study of the motivation of different campuses is conducive to fundamentally grasp the essence of the problem solutions.Key Words:Non-local campuse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School running mode;Educational resources;Sci‐entific research teachers基金项目:河海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河海大学“十四五”至“十六五”期间科技人才培养规划》(项目编号:2019B54814)。

中国高校异地办学的类型、原因与利弊分析

中国高校异地办学的类型、原因与利弊分析

本文二维码单篇扫描下载中国高校异地办学的类型、原因与利弊分析王文龙(湖州师范学院农村发展研究院ꎬ湖州313000)[收稿日期]2019-10-17[作者简介]王文龙(1974-)ꎬ男ꎬ湖北黄冈人ꎬ湖州师范学院农村发展研究院教授ꎮ[项目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 城市生产要素下乡带动乡村振兴的实现机制与模式研究 (18BJY115)[摘㊀要]㊀教育部高校异地办学政策与中国高校异地办学实践的脱节ꎬ既不利于政策的有效执行ꎬ也不利于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ꎮ只有对高校异地办学行为进行合理分类ꎬ深入分析其异地办学的行为动机ꎬ全面评估利弊ꎬ才能对不同类型高校异地办学行为作出正确评价ꎬ并根据评价结果合理调整高校异地办学政策ꎬ使之更符合中国高校发展现实ꎬ在有效维护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公平配置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ꎮ[关键词]㊀高校㊀异地办学㊀利弊分析㊀政策调整[中图分类号]G647㊀㊀[文章编号]1002-3054(2020)06-0028-09[文献标识码]A[DOI]10 13262/j bjsshkxy bjshkx 200603㊀㊀教育部高校异地办学政策2018年开始收紧ꎬ在对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1780号提案的回复中ꎬ教育部称对高校异地办学一直持谨慎态度ꎬ原则上不审批设立新的异地校区ꎬ还多次表示对高校异地办学一直持不鼓励㊁不支持的基本政策ꎮ[1]与教育部的态度相反ꎬ高校特别是华北地区㊁西北地区高校异地办学的积极性却依然高涨ꎬ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校区㊁天津大学福州校区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校区都在积极筹备中ꎮ[2]教育部政策与高校行为之间的脱节导致高校异地办学进退维谷ꎬ既不利于政策的有效执行ꎬ也不利于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ꎮ只有对中国高校异地办学行为进行合理分类ꎬ全面分析其利弊ꎬ才能使高校异地办学政策更符合中国实际ꎬ兼顾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ꎮ一㊁当前中国高校异地办学主要类型㊀㊀教育部不支持的高校异地办学主要指高校在本市行政区外开办分校或新校区ꎬ如南京仙82林大学城与北京昌平大学城等学界长期热议的在本市行政区内开办分校或新校区则不包括在内ꎮ[3]教育部高校异地办学政策与现实脱节的主要原因是对高校异地办学行为的多样性认识不足ꎬ要纠正政策的偏差ꎬ为高校异地办学决策提供更有效指导ꎬ就必须充分认识中国高校异地办学行为的多样性ꎮ根据中国高校异地办学模式的不同ꎬ可分为五种主要类型ꎮ(一)重点高校异地分校区办学模式这种模式基本是名校与名城结合ꎬ异地办学高校本部区位普遍不佳ꎬ缺乏吸引力ꎬ面临生源质量下降ꎬ办学规模受限ꎬ地方财政支持不足ꎬ师资流失严重ꎬ科研转化困难等一系列问题ꎬ导致这些高校竞争力下降ꎬ影响其后续发展ꎮ为改变这种状况ꎬ此类高校一般会选择到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建立分校ꎬ以改善学校区位劣势与发展环境ꎮ这些分校与本部地位平等ꎬ统一招生ꎬ统一管理ꎬ是学校的有机组成部分ꎮ[4]这种异地办学模式的主要代表有山东大学青岛校区㊁威海分校ꎬ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分校㊁威海分校ꎬ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ꎬ中国石油大学青岛分校ꎬ基本是名校与名城联姻ꎬ发展势头较好ꎮ(二)重点高校异地合办独立学院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名校以学校品牌与异地政府㊁社会资本合作ꎮ这些名校基本处于发达地区ꎬ发展良好ꎬ不存在区位劣势带来的生源㊁师资㊁发展平台压力ꎬ缺乏异地办学动力ꎮ与其合作的异地主要是发达的非省会二㊁三线城市ꎬ尚不足以支撑重点高校分校建设ꎮ因此ꎬ这种模式下高校主要通过品牌输出与异地政府㊁社会资本合作在异地设立独立的三本学院ꎬ独立招生ꎬ独立管理ꎬ教育质量与本部存在较大差距ꎮ这种异地办学模式的主要代表有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㊁同济大学浙江学院㊁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等ꎮ[5]此类三本学院往往靠高收费维持运转ꎬ生源质量与师资水平相对较低ꎬ教育质量的社会认可度不高ꎬ普遍发展较慢ꎮ(三)地市高校省会聚集模式由于中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ꎬ行政权力对资源配置影响很大ꎬ大量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向省会聚集ꎬ无形中扩大了省会城市与其他地市差距ꎮ特别是在内地一些省份ꎬ省会的首位度非常高ꎬ如2018年成都市GDP占四川省的37 7%ꎬ武汉市GDP占湖北省的37 7%ꎬ长春市GDP占吉林省的47 6%ꎬ哈尔滨市GDP占黑龙江省的38 5%ꎬ[6]强省会不断抽血周边城市资金㊁人口ꎬ相形之下ꎬ其他地市经济㊁社会则发展不够强劲ꎬ部分城市开始收缩ꎮ非省会城市与省会经济差距的持续扩大直接影响非省会城市高校的发展ꎬ为摆脱发展困境ꎬ部分高校开始到省会城市开办分校ꎬ逐步将发展重心转移到省会ꎮ这类异地办学模式的主要代表有吉林师范大学长春校区㊁长江大学武汉校区㊁东华理工大学南昌校区㊁西南交通大学成都校区㊁西南石油大学成都校区㊁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ꎮ这些高校向省会聚集有助于化解区位劣势ꎬ提高生源质量ꎬ改善师资结构ꎬ加强与地方的产学研合作ꎬ提升学校知名度与竞争力ꎮ(四)高校独立学院去中心化异地办学模式在部分重点高校热衷于异地合办独立学院的同时ꎬ更多高校选择了在本地自办独立学院ꎬ以二级学院的形式与本部学生共享教学资源ꎮ但这种 似公非公 的独立学院存在严重的产权缺陷ꎬ导致管理混乱ꎬ教育质量偏低ꎬ并对私立大学形成不公平竞争ꎮ为促进独立学院健康发展ꎬ实现公平竞争ꎬ教育部要求此类独立学院转制ꎮ根据教育部2008年2月发布的«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ꎬ要求独立学院校园占地面积达到500亩以上ꎬ生均教育占地面积达到30平方米以上ꎬ参与举办独立学院的92中国高校异地办学的类型㊁原因与利弊分析社会组织或个人总资产不少于3亿ꎬ净资产不少于1 2亿元ꎬ并被要求与母体高校脱钩ꎬ要么转设为民办或公办本科院校ꎬ要么回归母体高校或停办ꎮ[7]由于发展比较好的独立学院大多位于中心城市ꎬ母体高校为扩大规模很多尚且不得不搬迁到城市周边的大学城或郊区ꎬ不可能为独立学院提供更多办学空间ꎮ并且中心城市地价高昂ꎬ也非独立学院可以承担ꎮ在这种背景下ꎬ为达到教育部硬件与师资要求ꎬ很多独立学院只能去中心化ꎬ由中心城市向周边地市或县城搬迁ꎬ其中浙江省最具代表性ꎬ如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由杭州市搬迁到绍兴市ꎬ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由杭州市搬迁到诸暨市ꎬ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由杭州市搬迁到桐庐县ꎬ浙江师范大学知行学院由金华市搬迁到兰溪市ꎮ独立学院去中心化异地办学有效降低了办学成本ꎬ扩大了办学空间ꎬ改善了学校硬件条件ꎮ(五)普通高校去中心化异地办学模式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ꎬ随着重点高校跑马圈地ꎬ地方一些普通高校也开始与经济发达县市合作建设分校区ꎬ以分享经济发展与产学研合作红利ꎮ譬如浙江由于县域经济发达ꎬ区域经济发展比较均衡ꎬ产业集群明显ꎬ基础设施完善ꎬ交通方便ꎬ产学研结合的需求就比较大ꎬ而杭州土地资源紧缺ꎬ用地成本高ꎬ部分普通高校扩大规模面临困难ꎬ因此异地办学积极性较高ꎮ以杭州周边为例ꎬ浙江科技学院建立了安吉校区ꎬ浙江工业大学建立了德清校区ꎬ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正在与湖州南浔区接洽建设分校ꎬ中国美术学院建立了象山校区ꎬ预计在不久的将来还会有更多地方高校参与异地办学ꎮ普通地方高校的去中心化扩大了办学空间ꎬ也为地方经济㊁社会发展提供了一定支持ꎮ二㊁中国高校异地办学各参与方的利益诉求㊀㊀与政府主导的郊区化的大学城建设不同ꎬ中国高校不同类型的异地办学行为涉及主体较多ꎬ不同主体有各自不同的利益诉求ꎮ(一)异地办学高校的利益诉求1.争取更好的发展机会对于中西部㊁华北㊁东北地区的一些重点高校来说ꎬ所处区位的气候因素㊁经济发展态势㊁地方财政状况㊁产业发展结构等方面的欠缺使其面临生源质量㊁师资力量㊁发展资金㊁科研转化等诸多问题ꎬ对它们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ꎬ甚至有高校排名持续下降ꎮ其中最典型的是兰州大学ꎬ由于区位劣势明显ꎬ导致生源质量持续下降ꎬ师资流失严重ꎬ竞争力减弱ꎬ学校排名由2009年的28名下降到2019年的34名ꎮ[8]但其中也有部分高校通过到沿海发达地区异地办学ꎬ争取到更好的发展机会ꎬ维持了竞争力ꎮ如东北地区的哈尔滨工业大学ꎬ由于在威海㊁深圳开办了分校ꎬ有效扭转了生源质量下降㊁优秀师资流失趋势ꎬ寻求到更多的财政支持及更好的产学研转化平台ꎬ保持了竞争力ꎬ在东北高校排名普遍下滑的背景下ꎬ本部区位劣势最明显的哈工大排名却基本保持稳定且略有上升ꎮ[9](P28-29)对于地市高校来说ꎬ向省会聚集也改善了自身地缘劣势ꎬ能够提高生源质量ꎬ获取更多资源ꎬ搭建相对好的产学研平台ꎬ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ꎮ对于发达地区的普通高校来说ꎬ在周边发达县市设立分校能以较低的成本实现规模扩张ꎬ为学校后续发展寻求更多的资源支持ꎮ2.降低办学成本ꎬ争取更大发展空间对于与母体高校同城的独立学院来说ꎬ由于缺乏政府补贴ꎬ主要依靠学杂费维持运转ꎬ没有能力购买土地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以达到教育部的硬件要求ꎬ也没有财力引进高水平师资ꎬ导致教育质量受到影响ꎬ生源质量偏低ꎬ陷入发展困境ꎮ为使学院存续下去ꎬ必须寻找出路突破困局ꎬ周边县市的优惠引进政策可以有效降低这些独立学院的办学成本ꎬ增加校园03北京社会科学㊀2020年第6期面积ꎬ完善基础设施ꎬ吸引优秀师资ꎮ例如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由杭州市临安区搬迁到绍兴诸暨市改名暨阳学院ꎬ诸暨市政府采取交钥匙工程ꎬ征地㊁建设费用完全由诸暨市出ꎬ每年还补贴650万元运行经费ꎬ引进人才享受诸暨市的事业编制与人才政策ꎮ[10]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㊁浙江师范大学知行学院㊁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也在学校迁入地享受与暨阳学院相似待遇ꎬ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更进一步转为宁波市公办大学ꎮ并且这种去中心化异地办学还有利于提升独立学院独立性ꎬ加强独立学院办学自主性ꎮ由于独立学院在校园资产㊁人事管理㊁招生权等方面与本部母体实现了实质性的分离ꎬ将独立学院推向了市场ꎬ需要自主管理ꎬ自负盈亏ꎬ这对独立学院的管理体制形成倒逼ꎬ有利于独立学院的管理体制创新及市场化改革ꎮ3.增加学校经济收入ꎬ优化师资结构对于发达地区的重点高校来说ꎬ由于收入主要依赖于教育部拨款ꎬ与当地经济㊁消费水平之间存在脱节ꎬ导致高校普通教师收入偏低ꎬ教师流动性较高ꎬ办学经费有时也较为紧张ꎬ不利于学校发展ꎮ为提高教师收入ꎬ增加教师福利ꎬ稳定师资队伍ꎬ部分高校进行了品牌输出ꎬ以学校品牌入股与社会资本㊁异地政府合作举办二级学院ꎮ此外ꎬ 985工程 211工程 双一流 建设使高校竞争日趋激烈ꎬ但由于中国高校人事体制改革普遍滞后ꎬ导致人力资源错配㊁浪费严重ꎬ影响重点高校竞争力ꎮ开办异地二级学院为母体高校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开拓了新空间ꎬ有利于优化母体高校师资结构ꎬ提高母体高校竞争力ꎮ(二)异地办学接受地政府的利益诉求1.政绩需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ꎬ而科技的最重要孕育母体是教育ꎬ特别是高水平大学ꎮ在新经济方兴未艾的今天ꎬ高水平大学对所在地科技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ꎮ在中国当前体制下ꎬ尽管官员晋升影响因素很多ꎬ但政绩还是最重要因素ꎬ政绩的最重要指标是当地经济发展速度与可持续性ꎮ要保证可持续㊁高速度的经济增长ꎬ高素质人才与高水平高等教育机构是重要支撑ꎮ因此ꎬ对于高教基础薄弱的经济强市来说ꎬ重点高校建设就成为重点竞争内容ꎬ关系政绩与城市可持续发展ꎮ鉴于自主培育重点高校费时费力且效果不佳ꎬ直接引进名校异地办学便成为捷径ꎮ在青岛大学与深圳大学发展缓慢的情况下ꎬ青岛与深圳市政府就成为高校异地办学的积极推动者ꎬ而苏州市政府也并不满足于发展苏州大学ꎬ已积极与南京大学接洽ꎬ希望建立南京大学苏州校区ꎮ对于发达地区县市政府而言ꎬ引进高校对于城市整体竞争力㊁社会知名度的提高以及排名的提升意义重大ꎬ也是具有显著意义的政绩工程ꎬ值得争取ꎬ因此政府也乐于成为高校异地办学的积极推动者ꎮ2.经济发展需要吸引高校异地办学可以为迁入地或接受地提供可持续的技术支持ꎬ为当地产学研的一体化创造更多机会ꎬ助力当地产业升级ꎬ为产业集群添加新动力ꎮ高校异地办学也能够为当地提供更多的高素质劳动力ꎬ使人力资源需求与供给更加平衡ꎬ为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持久的人力资本支持ꎮ高校异地办学还直接推动高校周边地产升值ꎬ形成新的商业中心ꎬ大批高校学生的涌入也刺激当地消费ꎬ提高基础设施利用效率ꎬ拉动当地经济发展ꎮ3.文化发展需要高校是高雅文化的重要传承者㊁传播者㊁创造者ꎬ对于当地文化水平的提升㊁居民素质的提高㊁社会风气的转化具有重要意义ꎮ得益于改革开放带来的产业转移㊁技术扩散㊁人口红利㊁国际贸易红利ꎬ沿海地区经济迅速崛起ꎮ但与经济快速发展相比ꎬ保守㊁落后的文13中国高校异地办学的类型㊁原因与利弊分析化形态依然长期存在ꎬ一些陋习和封建思想仍未革除和改变ꎬ经济与文化发展不平衡时有体现ꎬ无疑会影响社会和谐ꎮ高校分校区的引进对于缩小引入地经济与文化发展差距ꎬ整体提高社会文化素养ꎬ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积极意义ꎮ(三)异地办学社会资本的利益诉求毋庸置疑ꎬ参与高校异地办学的社会资本具有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意识ꎬ但亦难免有其经济利益考量ꎮ社会资本很早就认识到高校品牌的知识产权价值ꎬ愿意与高校一起合作办学实现品牌价值ꎬ分享经济利益ꎮ正是这些社会资本的踊跃参与ꎬ客观上起到了缓解国家高等教育投资压力的作用ꎬ增加了国家高等教育供给ꎬ培养了大批人才ꎬ实现了多赢目标ꎮ(四)教育管理部门的利益诉求1.确保高等教育资源的区域均衡配置东北和西北重点高校到沿海发达地区异地办学虽有一定合理性ꎬ但重点高校也是地方经济振兴的重要支撑力量ꎬ在东西㊁南北经济差距越来越大的情况下ꎬ如果任其无序发展下去ꎬ不对其进行必要监管ꎬ可能会导致东北㊁西北地区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过度流失ꎬ使东西㊁南北高等教育差距进一步扩大ꎬ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ꎬ形成马太效应ꎮ因此ꎬ对高校异地办学ꎬ教育管理部门也应该进行必要的监管ꎬ以不危及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均衡配置红线为前提ꎮ[11]2.提高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产学研本应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有机体系ꎬ然而长期以来三个环节之间衔接不够紧密ꎬ存在脱节ꎬ使中国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较低ꎮ虽然政府通过管理体制改革在尽量打通产学研阻隔ꎬ提高高校成果转化率ꎬ但还不足以彻底改变客观地域劣势造成的合作平台㊁转化平台缺乏的状况ꎬ导致这些地区经济发展平台与高校能力不相匹配ꎬ科研成果形成率㊁转化率都比较低ꎬ科研资源浪费严重ꎮ要提高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ꎬ异地办学是一个可供选择方案ꎬ如果运用合理ꎬ它能够实现高校成果与地方发展需求的有效对接ꎬ提高产学研一体化水平和高校资源利用效率ꎮ3.提升高等教育质量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ꎬ量的扩张已经进入尾声ꎬ质的提升成为重点ꎬ 双一流 建设的目标正是如此ꎮ因此ꎬ中央政府更希望高校通过管理制度㊁人才体制改革提高办学水平ꎬ实现内涵式发展ꎬ不太赞同高校通过异地办学实现量的外延扩张ꎬ更反对高校为经济利益滥用学校品牌ꎬ稀释其价值ꎮ三㊁不同类型高校异地办学行为的利弊分析㊀㊀高等教育具有正外部性ꎬ属于半公共品ꎬ公立大学由国家财政支持ꎬ更要以公共利益为重ꎮ因此ꎬ对于公立高校异地办学行为的评价也应以公共利益优先ꎬ将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㊁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和竞争力置于经济利益之前ꎮ(一)重点高校异地分校区办学模式的利弊分析这种模式对于西北㊁东北地区一些重点高校的发展与竞争力维持有正面作用ꎬ哈尔滨工业大学正是通过改变地缘劣势化解了自身困局ꎮ由于传统优势学科依然保留在哈尔滨校本部ꎬ深圳与威海分校主要是新兴学科开发ꎬ与当地经济紧密结合ꎬ实现专业错位发展ꎬ因此哈尔滨工业大学在维持本部教育资源的基础上ꎬ实现了综合竞争力的提升ꎬ也助力了深圳㊁威海经济的发展ꎬ实现了多赢目标ꎮ但对于发达地区的重点高校来说ꎬ这种模式值得商榷ꎮ河海大学常州校区与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的发展就不尽人意ꎮ常州对生源和教师的吸23北京社会科学㊀2020年第6期引力远低于省会城市南京ꎬ并且常州作为一个地级市ꎬ拥有高校数量不少ꎬ又重点支持常州大学ꎬ对河海大学常州分校的支持就很有限ꎮ而河海大学在南京有本部与江宁校区ꎬ没有精力也缺乏意愿对常州校区大量投资ꎮ宣城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地级市ꎬ对生源与教师的吸引力更低于常州ꎬ市政府财力更有限ꎬ技术转化与需求平台更少ꎮ合肥工业大学在宣城建分校增加了管理难度ꎬ稀释了学校品牌价值ꎬ对提高学校综合竞争力效果并不显著ꎮ(二)重点高校异地合办独立学院模式的利弊分析这种模式在高等教育短缺时代能够增加高等教育供给ꎬ为国家培养大量人才ꎬ有利于经济㊁社会发展ꎮ但随着中国高校不断扩招ꎬ高等教育需求的逐渐饱和ꎬ这类独立学院由于收费高ꎬ教育质量偏低ꎬ性价比不高ꎬ存在意义已打了折扣ꎮ并且这类独立学院异地办学空间跨度普遍较大ꎬ管理难度大ꎬ各方权㊁责㊁利划分不清ꎬ利益纠葛较多ꎬ不仅分散学校精力ꎬ也使学生利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ꎬ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ꎮ[12]而且这种偏重经济利益的办学模式可能会助长权力寻租行为ꎬ并影响部分高校教师价值观ꎬ拉低整体师德水平ꎮ此外ꎬ独立学院较低的学术水平也会稀释重点高校品牌价值ꎮ(三)地市高校省会聚集模式的利弊分析这种异地办学模式不仅能改善办学环境ꎬ加强对师资与生源吸引力ꎬ而且有利于提高行为高校的竞争力ꎮ因此ꎬ该异地办学模式正在被广泛仿效ꎬ特别是那些以省命名却不在省会的高校很多都有到省会异地办学的打算ꎮ然而值得注意的是ꎬ这种模式也会产生加剧地区内高等教育不均衡的负效应ꎮ如西南石油大学从南充市㊁四川农业大学从雅安市㊁西南交通大学从峨眉山市异地办学到成都ꎬ并且逐步实现办学重心转移ꎬ无疑进一步扩大了成都与其他地市高等教育资源差距ꎬ使其他地市的发展更加困难ꎮ而且这种外延式的异地办学从长远看并未从根本上提高学校办学水平ꎬ改善其管理制度ꎬ反而使部分大学债务缠身ꎬ严重影响其持续发展ꎮ(四)独立学院去中心化异地办学模式的利弊分析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情况看ꎬ私立大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ꎬ可以对公立大学形成竞争压力ꎬ推动高等教育不断自我改革ꎮ以哈佛大学㊁耶鲁大学㊁斯坦福大学㊁早稻田大学㊁庆应大学为代表的私立大学由于管理制度先进ꎬ成为世界顶尖大学ꎮ中国高等教育要发展ꎬ也需适当发展壮大私立大学ꎮ从浙江经验看ꎬ独立学院异地办学的海宁㊁诸暨㊁桐庐都是经济发达地区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比内地普通地级市差ꎬ并且处于长三角核心区ꎬ离杭州非常近ꎬ区域优势比较明显ꎮ这些小城市规划合理ꎬ人居环境优良ꎬ基础设施完善ꎬ交通发达ꎬ完全具备高等教育发展条件ꎮ虽然去中心化对生源有一定影响ꎬ但小城市宜居的环境能够吸引比较优秀的师资ꎬ只要加强管理ꎬ政府给予独立学院更公平的财政支持ꎬ更大的课程自主权与专业设置权ꎬ在此类独立学院转型中应该会有一批私立大学崛起ꎮ私立大学的崛起会对公立大学形成鲶鱼效应ꎬ刺激高等教育改革ꎬ提高高等教育竞争力ꎮ因此ꎬ这类独立学院的去中心化异地办学利大于弊ꎮ(五)普通高校去中心化异地办学模式的利弊分析普通高校去中心化异地办学模式对行为高校来说ꎬ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低水平规模扩张ꎬ分享地方经济发展红利ꎮ但这种低水平规模扩张可能会增加管理难度与协调成本ꎬ并且由于分校区离中心城市较远ꎬ导致师生在多校区之间疲于奔命ꎬ降低学校对师资和生源的吸引力ꎬ最终可能降低学校整体教育质量ꎮ此33中国高校异地办学的类型㊁原因与利弊分析外ꎬ这种规模扩张也可能导致学校债务增加ꎬ使学校教职工的收入与福利降低ꎬ人才流失加剧ꎬ影响学校的可持续发展ꎮ从国家角度看ꎬ随着中国高校扩招进入尾声ꎬ高教的发展重点已经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ꎬ中央政府希望高校通过管理体制改革㊁人事体制改革㊁教学体制改革实现内涵式发展ꎬ而不太赞成高校继续这种 铺摊子 式的外延式扩张ꎮ因此ꎬ无论是从行为高校还是从政府角度看ꎬ这种去中心化异地办学模式都值得商榷ꎬ可能弊大于利ꎬ需要进行再论证ꎮ四㊁因校制宜采取不同对策㊀㊀中国国情的复杂性决定了不同地区㊁不同类型高校所面临发展问题的多样性ꎬ因此在解决上应避免 一刀切 ꎬ必须因校制宜才能对症下药ꎮ对于异地办学行为ꎬ不同高校的办学动机㊁办学模式及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均有不同ꎬ只有进行全面分析ꎬ有针对性地采取差异性对策ꎬ才能有效地趋利避害ꎬ提高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ꎮ(一)对重点高校异地开办分校模式ꎬ教育管理部门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东北㊁西北地区的重点高校ꎬ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允许其在沿海发达城市开办分校ꎬ这样才能有效化解它们的地缘劣势ꎬ扭转竞争力下滑趋势ꎮ但这种允许是有条件的ꎬ即必须保证本部教学㊁科研水平不下降ꎬ本部与分部之间专业设置应因地制宜ꎬ错位发展ꎬ相互补充ꎮ由于本部与分部距离较远ꎬ最好实行事业部制度ꎬ扩大分部办学自主权ꎬ实现分部管理体制对本部的倒逼ꎬ以提高整体办学水平ꎮ对于沿海发达省份的重点高校ꎬ教育管理部门则应对其开办分校严格管控ꎮ像山东大学㊁浙江大学㊁中山大学本身就是 巨无霸 ꎬ管理难度比较大ꎬ教育管理部门对它们的定位是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ꎬ重点是质的提升而非量的扩张ꎬ继续扩大规模反而会增加管理难度ꎬ稀释精度ꎮ对于省会重点高校到普通地级市异地开办分校ꎬ教育管理部门也应合理加以管控ꎬ防止分散本部办学资源ꎬ生源质量和师资水平下降等问题ꎬ尤其对是否获得合适的产学研平台以及相应财政支持方面要进行充分考量ꎮ(二)对重点高校异地合办独立学院模式ꎬ教育管理部门应尽量禁止随着中国高等教育需求的逐渐饱和ꎬ这类三本院校已完成历史使命ꎬ存在意义不大ꎮ对于那些已经开办的此类三本院校ꎬ教育管理部门可以明确要求在合理规划的期限内转让或停办ꎮ重点高校这类异地办学行为往往以学校品牌为代价ꎬ以经济收益为目标ꎬ偏离了公办高等教育的初衷ꎬ分散了学校办学精力ꎬ与争创世界一流高校的定位相背离ꎮ且这种偏于经济利益的办学目标还会腐蚀教师品德ꎬ败坏学校风气ꎬ带来管理风险ꎬ影响教育质量ꎮ因此ꎬ对这类异地办学模式教育管理部门今后应该尽量禁止ꎮ[13](三)对地市高校的省会聚集办学模式ꎬ教育管理部门应严格控制首先ꎬ这会加剧区域内部本来就存在的高等教育不平衡ꎬ扩大发展差距ꎮ在内地省份ꎬ省内人㊁财㊁物向省会聚集使其对省内其他城市形成越来越大的发展优势ꎬ高等教育资源向省会城市的聚集会进一步降低学校本部所在城市的发展潜力ꎬ加剧省内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ꎮ其次ꎬ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主要依赖于管理体制创新㊁教育方法创新㊁人才体制创新等内涵式改革ꎬ普通高校向省会城市聚集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其教育质量ꎬ反而由于危机感降低延缓改革ꎬ并且由于巨额债务发展受阻ꎮ因此ꎬ对于内地地市普通高校来说ꎬ重要的是要加强内部体制改革提高教育质量ꎬ而不43北京社会科学㊀2020年第6期。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校异地办学的问题及策略分析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校异地办学的问题及策略分析

摘要高校异地办学是高校和地方政府共性和个性利益追求下的“共赢”驱动行为。

大规模的高校异地办学机构的兴起,也带来了管理不规范等若干问题,教育部因此不断缩紧有关异地办学的相应政策。

高校异地办学要加强规范管理、做好顶层设计、谋划发展新思路,切实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有效提升。

关键词高校;异地办学;高质量;对策Analysis on the Problems and Strategies of Running Schools in Other Places i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ZHANG Sheng Abstract Universities running schools in other places is a “win-win”driving behavior under the pursuit of common and indi‐vidual interests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local governments.As running schools in other places have brought about a number of problems such as irregular management,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has continuously tightened relevant policies.Universities running schools in other places should strengthen standardized management,do a good job in top-level design,plan new ideas for development,and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improvement of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Key words universities;running schools in other places;high-quality;strategies高校异地办学,是指高校在本部校区所在城市以外的其他城市设立教学点或科研机构,以组织高等教育相关教学和科研活动的行为。

高校异地办学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以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为例

高校异地办学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以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为例

高校异地办学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李晓琳,项峰,方灵敏(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发展规划处,广东深圳518000)[摘要]异地办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一种极具代表性的新模式,既取得了一定的办学成效,也在治理结构、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建设、大学精神传承等方面面临着现实困境。

部分异地办学校区正处于发展的关键瓶颈期。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由哈尔滨工业大学与深圳市政府合作共建,历经20年的发展,已成为市校合作、异地办学的典型范例之一。

通过分析其办学治校的重大改革举措,可探索出突破异地办学现实困境的有效路径,进而为国内异地办学高校的内涵式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高等教育;异地办学;内涵式发展[基金项目]2018年度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一校多区’模式下深圳校区合作办学机制探索”(JGYJ-2018045)[作者简介]李晓琳(1989—),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项峰(1985—),男,四川南溪人,硕士,从事高等教育研究;方灵敏(1981—),女,广东普宁人,硕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发展规划处副处长(通信作者),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522.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1)32-0022-04[收稿日期]2020-12-29———以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为例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响应国家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号召,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资源的需求,缓解高等教育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的问题,国内一批高校开始进行异地办学的探索。

历经30余年的快速发展,高校异地办学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过程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同时面临着许多现实问题:部分异地校区发展缓慢,没有取得预期成效,社会各界常持有保留观点,教育部也曾明确表态称“对异地校区办学模式一直持审慎态度,原则上不审批设立新的异地校区”。

可以说,异地办学的发展已经到了强基提质的战略关键期。

我国高校异地办学区域分布特点

我国高校异地办学区域分布特点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Status Quo of Running University Branches in Other Cities in China 作者: 王春春[1]
作者机构: [1]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大学:研究
页码: 21-27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3期
主题词: 异地办学;高等教育结构;办学行为;高校数量;普通高校;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数据显示;
摘要:高校异地办学是近二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过程中一种办学行为,也是我国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布局的一项举措。

项目组根据公开资料统计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我国约有5.5%的普通高校有异地办学行为,其中,位于北京和山东的高校中,有异地办学行为的高校数量最多。

山东和广东,是吸纳异地办学数量最多的两个省,其中山东主要是本省高校在省内不同城市异地办学。

广东主要是吸引外省高校前来实施异地办学。

目前,异地办学的分校(区)主要分布在非省会城市。

高校异地办学在兴起之初有其政策合法性,如今则面临政策不确定性。

有必要理性看待高校异地办学的利与弊,聚焦于高校异地办学的未来可持续发展。

扩招形势下高校异地办学与大学城的兴起

扩招形势下高校异地办学与大学城的兴起

扩招形势下高校异地办学与大学城的兴起
何万宁
【期刊名称】《高教探索》
【年(卷),期】2001(000)002
【摘要】本文在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学校三次较大规模异地办学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后,由高校扩大招生规模而引发新一轮异地办学和各地兴办大学城的主要因素;客观地探讨了扩招、异地办学和大学城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社会、经济、教育等多视角、深层次地认识扩大招生和异地办学,对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促进我国以教育、科技为载体的城市化建设所表现出来的重大意义;然后,从积极、稳妥、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考虑,提出了异地办学和大学城建设的对策和建议,力求在21世纪初叶将这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好事办好.
【总页数】3页(P19-21)
【作者】何万宁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高教研究中心/广州·5106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
【相关文献】
1.探究新高校扩招形势下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
2.“高等教育特区”:以深圳大学城与苏州高教园区典型异地办学高校为例
3.扩招形势下的高校音乐专业教育现象分
析与建议4.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以上海市松江大学城七所高校为例5.扩招形势下高校研究生管理机制的初步探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特别关注】
“ 高等教育特 区” : 以深圳 大学城 与苏州高教园 区 典型异地办学 高校为例
蔡文慧 , 陶 伟, 戴吾三 , 杨瑞东
( 清华大学 深圳研究生院, 广东 深圳 5 1 8 0 5 5 )
摘要 : 2 0 世纪9 0年代 以来 , 随着国内知名高校在异地 办学的兴起与发展 , “ 高等教 育特 区” 的模式逐 渐清晰 , 其 中以 深圳大学城和苏州高教园区为突 出代表。本文分析 了深圳和 苏州这两座城市产生典 型异地办学机构的各类因素 , 并通 过深圳大学城和苏州高教 园区内知名 高校 的对比提 出思考 , 以为高等教 育改革的探索和研 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 异地办学; 高等教 育特 区; 深圳 大学城 ; 苏州高教 园

改革的步伐 。 如何理解“ 高等教育特区” ? 对深圳与苏州两 个城市分析可见 , 它们原本都没有国内的知名学府 、 没有 “ 9 8 5 ” 层次的高校 , 但两地都 出现了大学城形式的高等教
育 异 地 办学 机 构 , 经过 十 几 年 的发 展 , 深 圳 的 西丽 大 学 城

” + ” — — ” +
录取学生的素质下降。这不利于高职院校的办学 , 同时也 不利于国家相关产业的发展。 但是高职院校是一个 国家高 级技术人才的主要出处 , 其素质的高低对于国家工农业的 长远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那么就不能用一个文凭来 限制高职 院校的发展。对于专业非常突出的高职院校来 说, 应该给予其在该专业的本科层次文凭授予权。 目前 , 云 南省仅有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有这样的权力。 根据 目前 职业教育的分级特别 , 职业教育的最高层次相当于研究生 层次 ,那么目前云南省的职业教育也将迎来改革的浪潮。 同时,随着云南省条件突出的高职院校的进一步发展 , 授
层次 人 才 的培养 , 提供研 究参 考 。
“ 高等教育特区” 的兴起与特点 近年来, 社会对教育改革的呼声 日 益高涨。 针对一 系列


教育改革难题 , 全国政协委员、 北京理工大学校长胡海岩和 全国政协委员 、清华大学教授孟安明建议设立高等教育改 革“ 特区” , 以高教改革为突破 口, 推进教育全面改革问 。 同当 初建立经济特区一样 , 高教改革“ 特区” 的使命也许就在于 帮助中国高教改革穿越激流 , 用“ 特区” 经验推动全国教育
校 ,这样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问掌握的是最先进 的技术 , 那 么他们在毕业后工作是无须发愁的。 云南省高职院校的基 础设施普遍较差 , 不过 , 可 以随着 国家“ 桥头堡” 战略的实 施逐步改善 , 使其走在国内乃至东南亚国家职业技术教育 的前列, 那么云南省的职业教育输 出必将走在国内同类 院 校 的前列 。 2 . 大力引进专业技术人才 。国家“ 桥头堡” 战略的发 展, 需 要大 量人 才 的支撑 。现 在是 “ 桥头 堡 ” 战 略实 施 的第 三个年头 , 其对人才的需求正在逐步增加 , 特别是高级技 术人才 , 在任何时候都是 紧缺的一 + - +
在引进不同的业务时需要与多个部门进行交流 、沟通 , 这 些无形 中增加了高职院校的办学成本 。
六、 结论 与建 议
院校的痛处。我国长期在学历至上的影响下 , 三本院校 的 录取分数一降再降 , 与高职院校抢夺生源 , 造成高职 院校
1 . 完善云南省高职院校的硬件设施 。 硬件设施是培养 人才的基础 , 如我国台湾地区, 最先进 的机器设备是在高
模式的出现。 “ 高等教育特区” 集中以深圳市和苏州市的情 况为代表 , 这是珠三角 、 长三角两个最具活力的城市[ 3 1 , 其 成果和经验具有代表 I 生。 鉴于 目 前学术界对这两个城市高 等教育方面的对 比研究少有涉及 ,故有必要深入探讨 , 以 为新时期 国家高等教育政策的制定 、 地方经济 的发展及高
予文 凭 的提高 将会 给这 些 院校 的发展 提供 新 的机 遇 , 让 高
应该大力引进专业技术人才 , 为培养有才能的学生打下坚 实的基础, 只有这样 , 云南省的高职院校才能跟上国家“ 桥 头堡” 战略的步伐 , 进而迎来 自己的快速发展期 。 3 . 政府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政府对于跨国高等教育 的引导应该先行 , 选择正确的概念作为理论指导 , 将输入 教育和输出教育的各个环节统筹管理 , 制定整体的发展规 划, 而不是将各个环节分开管理 、 自成一体。 对于广大高等 院校而言 , 只要政府能够做 出抉择 , 其余的各个方面和环 节所面临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同时 , 云南省应该利用国 家“ 桥头堡” 战略制定相应 的鼓励 云南省高职 院校走 出去 的规章制度 , 这必将带动云南省高职院校的进一步发展。 4 . 提高高职院校的学历授予层次。 学历低历来是高职
中 图分 类号 : G 6 4 0 文献 标 志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6 7 4 — 9 3 2 4 ( 2 0 1 3 ) 2 0 — 0 0 0 4 — 0 4
自2 0 世纪 9 0 年代起 , 随着我 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 逐步推进 、 国内高校大规模扩招 , 许 多高校都在积极对外 进行拓展 , 一个 主要表现就是异地办学的实践『 1 _ 。同时, 多 处地方政府也主动谋求 国内知名学府在地方异地办学 , 以 提振城市形象 , 加快培养所需 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 推动地 方经济上新台阶。 经过 2 O 多年的发展 , 如今高校异地办学 已进入一个新阶段1 1 2 ] , 其 中, 值得关注的是“ 高等教育特区”

职院校中的优秀专业更强 , 可以避免一些高职院校的优势 专业与弱势专业一起被迫淘汰 , 还可以提升高职院校对于 东南 亚 国家 的吸 引力 。 总之 , 云南省应该利用 自身的区位优势 , 在“ 桥头堡” 战略的实施下 ,尽可能地向东南亚国家输 出高职教育资 源, 扩大 自身的生源 , 减少高考人数下降所带来的负面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