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城市空间结构的生态学思考

合集下载

城市规划与生态平衡演讲稿

城市规划与生态平衡演讲稿

城市规划与生态平衡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城市规划与生态平衡这一重要课题。

城市规划是一个城市的灵魂,生态平衡是一个城市的生命。

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在城市发展的道路上,我们必须始终牢记这一点。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空间、资源、环境等进行合理布局和利用的过程。

一个好的城市规划可以使城市拥有合理的交通、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居住环境,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和发展活力。

同时,城市规划也要考虑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对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然而,城市规划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需要和生态平衡相结合。

生态平衡是指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是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条件。

在城市规划中,我们必须考虑到生态平衡,不能只追求城市的繁荣和发展,而忽视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对生态系统的平衡。

那么,城市规划和生态平衡如何相互融合呢?首先,我们要在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比如,在城市建设中,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避免过度开发,保留一定的绿地和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

其次,我们要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城市森林、公园等绿色空间,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最后,我们要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鼓励绿色出行,推广清洁能源,减少污染排放,实现城市的绿色低碳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加强城市规划的引导和管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引导公众的环保意识,共同营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

最后,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城市规划与生态平衡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的城市更加宜居,让我们的生态更加平衡,让我们的未来更加美好!谢谢大家!。

城市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城市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城市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一、城市生态学主要研究内容
城市生态学是一门涉及城市环境和管理的科学,将城市环境的生态系统视为一个具有关联及协同的组合,分析和解释城市环境的动态变化进而改善或控制城市环境条件的科学分支。

城市生态学主要是研究城市环境的空间组织、资源分布、人口及活动空间变化对地理空间结构调整的影响,以及城市建设与城市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是一门融生态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整合在一起的跨学科科学。

1、城市空间组织
城市的空间结构是建立在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基础上的,是一种多元复杂的地理空间模式,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恢复起着重要作用。

城市生态学在研究这一点时,主要关注城市的空间组织形式、城乡空间格局和联系演变及分析影响城市的生态环境变化的原因等。

2、城市自然资源分布
城市的自然资源分布是城市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它不仅关乎城市自然资源的分布格局,还要分析城市的自然环境条件,探讨城市各分区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及其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3、人口及活动空间变化
人口及活动空间变化也是城市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它包括人口的动态变化及其空间分布格局、定居点活动空间及其空间分布格局以及社会活动空间的变化及其影响等。

4、城市地理空间结构调整
城市地理空间结构调整是城市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主要涉及城市地理空间结构的调整原因分析、城市地理空间结构调整的有效性评价及其与城市环境体系变化的关系等。

5、城市建设与城市环境质量
城市建设与城市环境质量是城市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主要关注城市建设与城市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探讨城市环境质量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以及如何实施城市环境质量改善措施等。

山地城市历史街区保护的文化生态学解析——以重庆湖广会馆及东水门历史街区为例

山地城市历史街区保护的文化生态学解析——以重庆湖广会馆及东水门历史街区为例

山地城市历史街区保护的文化生态学解析——以重庆湖广会馆及东水门历史街区为例李和平,吴骞摘要:山地城市历史街区由于同时具有“山地”与“城市”两方面的区域特征,使其受到了与其他地区历史街区相比,更加强势的区域环境影响,体现出了剧烈的土地开发威胁与城市发展隔离两方面的问题。

而文化生态学,作为一门运用生态学的思维和方法论,并对对文化源起、现状与发展进行研究的学科,其注重环境与文化相互影响,强调文化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的研究思维特征,恰好迎合了山地城市历史街区的现实状态,并能够在山地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中扮演着重要作用。

本文尝试以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在山地城市历史街区文化生态系统辨识的基础上,通过文化维护、内外协调与动态活化三个阶段实现对文化生态系统控制,以湖广会馆及东水门历史街区为例,探索历史街区保护的新思路。

关键词:文化生态学山地城市历史街区文化生态系统控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及从“以文物保护为中心内容的单一体系”到“增添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重要内容的双层次保护体系”,再到“重心转向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多层次保护体系的成熟阶段”[1]。

然而,随着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历史遗产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建设性破坏”与“破坏性建设”仍有增无减,有的学者称现在的形势是“空前重视,空前破坏”[2]。

而山地城市在跟随全国快速城市化脚步的同时,由于自身土地资源的局限性,其中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

2014年3月16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正式发布,其中提出了“文化传承,彰显特色”○1的新型城镇化基本原则,并且在2015年4月22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了北京市皇城历史文化街区等30个街区为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都强调了历史街区保护在当前我国规划事业中的重要性与时效性。

因此对于山地城市历史街区保护的研究意义重大。

以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探讨城市绿地建设的研究方向

以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探讨城市绿地建设的研究方向

以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探讨城市绿地建设的研究方向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城市绿地被认为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

绿地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部分,除了提供观赏、休闲等功能外,更具有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生态服务功能,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因此,城市绿地建设被广泛地提倡和引入。

然而,在城市绿地建设中,生态环境问题常常被忽略,大面积铺设草坪、种植树木等对于生态系统的影响、城镇建设过程中的碎化化、城市绿地规划和设计中的缺陷等问题,已经影响到了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和社会经济效益。

为此,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正在逐步地应用于城市绿地建设和规划中。

景观生态学是连接生态学和景观学的一门学科,将生态学理论运用于景观规划、设计和管理中,强调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

它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系统性的视角,将城市绿地视作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应用景观的理念和方法,探讨城市绿地建设的研究方向。

一、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景观生态学是以景观为基础的生态学,景观是物质、能量、信息等的整体,是我们观察到的一段空间组成的复合物。

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和互动作用。

它强调人类要与自然环境协调、和谐相处,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景观生态学将景观分成空间、时间和生态过程三个层面。

在空间层面,景观是指一定空间内的物质和非物质构成的总和,包括各种地形、植被、水体等自然元素和建筑、道路、设施等人造元素;在时间层面,景观具有历史性和动态性,需要分析景观的演变历程;在生态过程层面,景观是一个由各种生态元素组成的动态生态系统,如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生物种群变化等。

二、城市绿地建设的研究方向1. 建设具有生态适应性的城市绿地城市绿地的建设需要考虑城市基础设施、道路交通和建筑风貌等人工要素的影响,除此之外,还需考虑自然要素如地形、气候、地质等因素的影响。

生态适应性是指绿地及其物种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包括生长、适应新环境、繁殖、抗压、抗病等方面。

城市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原理与思路

城市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原理与思路

城市⽣态学研究的基本原理与思路城市⽣态学研究的基本原理与思路(⼀)基本原理1、“⽣态位”⽣态位:物种在群落中在时间、空间和营养关系⽅⾯所占的地位。

⽣态位的宽度据该种的适应性⽽改变,适应性较⼤的物种占据较宽⼴的⽣态位。

城市⽣态位(urban niche):城市给⼈们⽣存和活动提提供的⽣态位。

反映了⼀个城市的现状对于⼈类经济活动,⽣活活动的适宜程度,既城市的性质、功能、地位、作⽤及其⼈⼝、资源、环境的优劣势。

2、多样性与稳定性⽣物群落与环境之间保持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的能⼒,是同⽣态系统物种及结构的多样性、复杂性呈正相关的。

⽣态系统的结构愈多样、复杂,则其抗⼲扰的能⼒愈强,因⽽也愈易于保持其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

在结构复杂的⽣态系统中,当⾷物链(⽹)上的某⼀环节发⽣异常变化,造成能量、物质流动的障碍时,可以由不同⽣物种群间的代偿作⽤给予克服。

⼈⼒资源多样性,保证了城市各项事业的发展对⼈才的需求;⼟地的多样性,保证了城市各类活动的展开;城市功能与交通⽅式的多样性,使城市具有更⼤的吸引⼒与辐射⼒;⾏业和产业结构的多样性,使城市经济稳定,整体经济效益提⾼等。

3、⾷物链(⽹)原理⾷物链: 以能量和营养物质形成的各种⽣物之间的联系。

⾷物⽹:⽣物群落中许多⾷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关系。

●⽤于城市系统时,各企业之间相互提供⽣产原料,某⼀企业的产品是另⼀企业⽣产的原料;某些企业⽣产的“废品”也可能是另⼀些企业的原料。

如此可以对城市⾷物⽹“加链”和“减链”。

减链:除掉或控制那些影响⾷物⽹传递效益,利润低、污染重的链环。

加链:增加新的⽣产环节,将不能直接利⽤的物质、资源转化为价值⾼的产品。

⾷物链(⽹)原理表明:⼈类居于⾷物链的顶端,⼈类依赖于其他⽣产者及各营养级的“供养”⽽维持其⽣存;⼈类对其⽣存环境污染的后果最终会通过⾷物链的作⽤(即污染物的富集作⽤)⽽归结于⼈类⾃⾝。

4、系统整体功能最优原理●整体⼤于部分之和, 1>1/2+1/2.●⼦系统功能和系统整体功能相辅相成;●⼦系统都有⽆限制地满⾜⾃⾝发展的需要,⽽不顾其他个体的潜势存在。

城市景观生态学的探析

城市景观生态学的探析

城市景观生态学的探析摘要: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景观绿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而城市景观绿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也日新月异。

本文在阐述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础上,介绍了城市景观生态设计中的景观生态学原理,并指出景观生态学对城市景观建设的重要性。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基本概念;生态设计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景观绿化建设成为当今城市建设的一大热点。

城市景观绿化建设在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丰富居民生活空间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生物群落与主要环境条件之间错综复杂的因果反馈关系的学科,用景观生态学的观点去进行城市景观设计,已被广大设计人员和群众所接受,但是对城市景观生态设计的理解,还存在着争议,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

下面,就城市景观生态学进行相关探析,以期指导实践。

1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生物群落与主要环境条件之间错综复杂的因果反馈关系的学科。

也是研究景观结构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格局及其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强调空间格局、生态过程及尺度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生态学新分支。

2 城市景观生态学及其结构要素分析城市开放空间中的绿色斑块主要包括公园、广场绿地、动植物园、烈士陵园以及部分绿化较好的园林式企业和事业单位。

这些绿色斑块的形状、分布位置直接影响着城市景观的生态质量。

城市中的绿色廊道主要是指以道路与河道为主干的带状绿化带。

绿廊的宽度、边缘形态及其连通性方面的不同都会对景观产生不同的影响。

3 城市景观生态设计3.1 建立城市景观绿色斑块系统3.1.1 最优斑块形状景观生态学的边缘效应原理提示我们,在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时,为了提供较高的生物多样性,某些景观要素要尽可能地遵循自然的形态,避免人为化的切割和硬接。

对于钢筋混凝土林立的城市,景观斑块采用自然的景观形态往往能使人们放松心情,陶冶情操。

自然的凹凸起伏的曲线,在视觉上有别于直线的僵硬,能够形成韵律感。

城市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城市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城市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一、城市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城市生态学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它的研究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主要的研究内容有:
1、城市生物圈研究:研究城市自然环境构成的动植物群落分布、关系以及变化规律,探讨城市绿色空间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城市三维生态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

2、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研究:从整体生态系统服务角度出发,研究城市自然资源的状况和功能变化,探讨城市生态补偿、城市生态改造、城市生态建设等方面的研究。

3、城市环境质量研究:研究城市空气、水、声环境,以及人地关系,探讨城市环境质量影响因素及调控措施。

4、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研究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探讨环境、经济和社会的相互协调发展,以及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制度等。

二、城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1、实地调查法:城市生态学研究在实践中,主要采用实地调查的方式,即对城市自然环境进行观察和考察,收集相关的实物资料,进行分析、处理、总结等工作。

2、建模模拟法:利用微机技术,建立城市生态系统的计算模型,将影响城市自然环境的因素以及城市生态调控措施模拟出来,以便对于城市自然环境的有效保护做出科学的决策。

3、理论分析法:利用理论研究,梳理出城市生态系统的规律,
构建城市自然环境变化的理论模型,以便对城市自然环境的变化趋势和其驱动机制进行科学的预测。

城市生态学有关课题

城市生态学有关课题

城市生态学有关课题
城市生态学是指研究城市环境中生物群落和城市生态系统相互
作用的学科,主要关注城市环境中的生物群落、城市生态系统以及它们与人类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以下是一些与城市生态学相关课题: 1. 城市绿化与生物多样性:探讨城市绿化对城市生物多样性的
影响,以及城市绿化对城市生态功能的作用。

2. 城市垃圾管理:研究城市垃圾处理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其对植物、动物和人类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更好地管理城市垃圾。

3. 城市水资源管理:探讨城市水资源对人类生活和城市生态系
统的影响,以及如何更好地管理城市水资源,以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4. 城市热岛效应研究:研究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植物群落的变化、动物物种的多样性以及人类健康的影响。

5. 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探讨城市空间结构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功能和稳定性等方面。

6. 城市文化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城市文化保护与可持续发
展之间的关系,探讨如何更好地保护城市文化遗产,并实现城市的可
持续发展。

7. 城市环境变化与生态系统恢复:探讨城市环境变化对城市生
态系统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生态系统恢复来缓解城市环境变化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

这些仅是城市生态学领域的一部分课题,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
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课题。

山地新城延安北部新区排水系统规划论文

山地新城延安北部新区排水系统规划论文

山地新城延安北部新区排水系统规划初探【摘要】为解决城市发展瓶颈,延安市政府提出“中疏外扩,上山建城”战略,规划在延安中心城区以北地区建设北部新区。

受延安市区周边地形所限,新区基地位于自然条件较差的黄土丘陵沟壑区。

规划界目前对于黄土高原地区山地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研究尚不充分,本文以延安北部新区的排水系统规划研究为出发点,试图以有限的能力对这个问题做一些初级的论证与探索。

【关键字】黄土高原山地城市排水系统规划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中国的山地占全国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其中绝大部分集中在西部地区。

[[1] 黄光宇.山地城市空间结构的生态学思考[j].城市规划,2005,(1):57-63.][1]延安市位于黄土高原地区,是被“黄土山”围绕限制城市发展的西部山地城市之一。

目前规划界针对山地城市的研究,主要停留在重庆、香港等以“石头山”为主的山地城市,而对于黄土高原山地城市建设由于其出现时间较短,研究尚不充分。

其中,黄土高原山地城市的基础设施规划研究,由于鲜明的地区特点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更应得到我们大家的关注与重视。

本文是以延安北部新区排水系统规划为例,对黄土高原山地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的方法和理论进行的研究与探索。

1.延安北部新区地形及区域特点分析北部新区位于延安中心城区及东川综合发展片区北侧,西北川历史文化片区东侧,可与三山景观中心形成良好的视线通廊。

基地内主要为第四纪地质历史时期的黄土层,经流水侵蚀而形成的以墚峁地形为主的黄土丘陵沟壑区。

特殊的黄土高原地形特点,进一步加剧了延安市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延安是一座资源型缺水的城市。

延安市宝塔区人均水资源量只有649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量的30%,为陕西省人均量的56%,而国际上公认的人均最低需水线为1000立方米。

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王瑶水库是目前延安市区唯一可靠的供水水源。

原设计库容2.03亿方,如今库内黄土泥沙淤积量已经达到1.26亿方,占去62%的库容,延安城市供水安全难以保证。

城市空间结构的环境绩效_进展与思考

城市空间结构的环境绩效_进展与思考

颜文涛萧敬豪胡海邹锦城市空间结构的环境绩效:进展与思考提要界定了国内外城市空间结构的环境绩效概念,分析了城市空闻结构和环境绩效的定量化表达参数和指标,总结出形态对比分析法、梯度分析法、环境主因素分析法及环境模型分析法等4种研究方法。

从能量流动过程、物质循环过程和生物过程等3个层面,涵盖能源利用绩效、水环境绩效、空气环境绩效、土壤环境绩效、生物多样性绩效等5个方面,对近年来城市空间结构的环境绩效研究进行了综述,提出了未来城市空间结构的环境绩效的研究方向。

思考和讨论了最优空间结构、阈值现象、环境问题根源及规划重塑环境过程等问题,从空间规划的环境绩效、“生态平衡”的价值选择、过程解析与形态重构、规划单元与环境单元的融合等四个方面提出对我国规划研究的启示。

关键词城市空间结构;环境绩效;研究进展;思考与启示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363《2012)05—0050一10作者简介颜文涛,博士,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规划系,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导,yan24839@vip.sinaCOrn萧敬豪,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规划系,硕士生胡海,重庆市规划局总工办,高级规划师邹锦,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景观系,博士生城市空问结构的环境绩效颜文涛萧敬豪胡海邹锦●●进展与思考术UrbanSpatialStructureandEnvironmentalPerformance:ReviewandThoughtYANWentao,XIAOJinghao。

HUHal.ZOUJinAbstract:Inthispaper,theconceptofenvironmentalperformanceofspatialstruc—tureisdefined.Quantitativeparametersofurbanspatialstructureandenvironmen-talperformanceareanalyzed.Thefourtypesofresearchmethodssummarizedinthisarticleincludemorphologicalcontrast,gradientanalysis,principalfactoranaly—sis,andenvironmentalmodel.Thepaperreviewsempiricallytheimpactsofspa—tialstructuresonperformancesinenergyutilization,waterenvironment,airenvi—ronment,soilenvironmentandbiodiversity.Itreviewsandcommentsonexistingstudiesintheenvironmentalperformanceofspatialplanning,valuechoiceofeco・logicalbalance,processanalysisandmorphologyreconstruction,andintegrationofplanningunitsandenvironmentunits.Bestspatialstructure,thresholds,andur-bandesignstrategiestorebuildtheenvironmentalprocessesarealsocovered.Inaddition,thepaperproposesdirectionsforfutureresearchesonspatialstructureanditsenvironmentalperformance.Keywords:urbanspatialstmture;environmentalperformance;review;thoughtandinspiration速城市化过程中,人口的大规模集聚和城市空间结构的快速扩张,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和破坏。

山地资源型城市的生态环境空间控制初探_以攀枝花市攀密片区为例

山地资源型城市的生态环境空间控制初探_以攀枝花市攀密片区为例

[摘 要]山地资源型城市具有“山地城市”和“资源型城市”的双重属性,“山地”的地形特征和“以资源开采为主导产业”的产业结构,导致山地资源型城市普遍存在生态环境脆弱、污染严重、基础设施落后和灾害隐患较大等问题。

应编制生态环境空间控制规划,针对不同的生态敏感区采取不同的建设措施,引导山地资源型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

[关键词]山地资源型城市;攀密片区;生态环境;生态分区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 the Spatial Control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Mountainous Resource-oriented Cities —With Panmi District of Panzhihua City as an Example/Huang Guangyu,Lin Jinling[A b s tra c t] A mountainous resource-oriented city has the dual property of being a "mountainous city" and a "resource-oriented city".The landform character of the "mountainous region" and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with resource exploitation as the leading in-dustry" has resulted,for a mountainous resource-oriented city,in the ubiquity of weak ecological environment,serious pollution,backward infrastruc-ture and large hidden disasters,etc..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work out a spatial control plan for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take different construction measures for different ecological sensitive areas and provide guidance to mountainous resource-ori-ented cities in thei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K e y w o rd s] Mountainous resource-oriented city,Panmi District,Ecological environment,Ecological sub area山地资源型城市的生态环境空间控制初探 —以攀枝花市攀密片区为例□ 黄光宇,林锦玲[文章编号]1006-0022(2006)04-0011-04 [中图分类号]TU984.11+3 [文献标识码]B由于蕴藏资源的地形条件不同,资源型城市具有不同的城市空间形态,特别是处于山地地域环境中的资源型城市,具有“山地城市”和“资源型城市”的双重属性。

对于生态建筑设计的思考

对于生态建筑设计的思考

对于生态建筑设计的思考摘要: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快,人们环保意识逐步提高,对生态建筑设计也越来越重视,为了给人们提供舒适、健康、安全、环保、全面的建筑,也成了建筑设计工作者亟需面对的重要的问题,本文主要分析生态建筑设计的若干问题,提出笔者的思考成果。

关键词:生态建筑设计人本思想可持续发展现代技术1、建筑设计中的人本思想国际建筑师联合会早已提出了建筑的人本思想,并提出对城市规划和设计以及建筑设计的新要求,即要满足人们不断发展变化的各种需求。

符合人类生存、发展,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是事物发展的源动力,建筑的发展同样要符合这一原则。

在建筑工程的设计中,要认识到人是社会的主体,满足自然和人类双向互动的关系,在城市空间的创造中体现对人的关心和尊重,适应各个阶层、各个年龄段、各种职业类型的市民的多样化要求。

生态建筑设计受到资源经济利用等问题的约束,考虑到生态学的进化论,我们发现土地的利用是首要的问题。

城市在今后的发展只能利用固定有限的土地资源,只有建立高效的空间体系才能节约有限土地,比如建立充满人情味并贴近大自然的低层高密度建筑;充分发挥生态技术的作用建立巨构城市,提高空间效益。

建筑物是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桥梁,在设计建筑时要更多的引入自然的元素,这体现了重要的生态原则。

人生活在自然之中,也属于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的活动是基于生态化之上的,要让人与环境相互协调。

考虑到建筑物从设计建造到使用报废对环境的影响,只有生态建筑更符合需要。

在外观上与自然呼应,在内部设计上采用绿色化是生态建筑的独特之处。

通过设计,在室内引进室外的绿色,制造氧气,吸收废气和噪音,为生态建筑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划分空间时采用水面划分或绿色划分等可以使建筑室内室外融合,比如屋面绿化,既美化了环境又能起到维护刚性屋顶的作用。

生态建筑可以提高人居自然舒适度并能很好的保护生态平衡。

2、建设生态建筑2.1 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首先,使建筑物与自然和谐发展。

基于景观生态学思考的城市生态建设思路

基于景观生态学思考的城市生态建设思路
城 市生 态 系统 视 为 一 个 整 体 .从 布 局上 协 调 城 市 内部 各 组 分 的 空 间 结 构 ,从宏 观 上 和 整 体 上 协 调 人 与 自然 的关 系 。将 有 助 于 改 善 城 市 生 态 系统 的 功能 、有 利 于 城 市 的 可持 续 发 展 。 1景观 生态 学 的基 本 理 念 自从 1 3 9 9年 德 国 的 生 物 地理 学 家 C T0 .r U首 次 提 出”景 观
的栖 居 者 ,物 种 丰 富度 也 大 大 减 少 了 。而 环 境 污 染 、环 境 破 坏 也 是 导 致 生 物 多 样性 减 少 的重 要 原 因 。
度 来 研 究城 市 资 源 、 环境 和发 展 问题 . 为解 决城 市 生 态 建 设 中 面临 的 问题 提 供 新 的 思 路 和 技 术途 径 。 文 以 福 州 市 为 例 . 图通 过 对 城 本 试 市 生 态 存在 问题 的分 析 . 出城 市 化 对 城 市 生 态 系 统 的影 响 和 基 于 景观 生 态 学 思 考 的城 市 生 态 建 设 的 思 路 。 提
随着 城市 的开 发 建 设 ,城 区人 口密集 、建 筑 密 布 、而 自然 生 境 面 积 减 少 ,夏 季 市 区气 温 会 比郊 区 高 出 2 3 . 城 市 热 岛 效 ℃一 ℃ 应明显。 22生 物 多 样性 减 少 .
调 ,从 而 削 弱 了城 市 生 态 系 统 的功 能 ( 。从 这 个 角 度 来 看 .将 1 )
不 例外 。从 景 观 生 态 学 的 角 度 出 发 ,大 量 的 城 市 问 题 很 大 程 度 上 是 由 于不 合 理 的景 观 布 局 造 成 了 城市 内部 各 要 素 之 间的 不 协
并 与 闽 江 相通 .具 有 城 防 、供 水 、灌 溉 、排 涝 、通 航 、 景 观 等

基于“三生空间”的土地利用转型与生态环境效应以长江三角洲核心区为例

基于“三生空间”的土地利用转型与生态环境效应以长江三角洲核心区为例

基于“三生空间”的土地利用转型与生态环境效应以长江三角洲核心区为例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基于“三生空间”理论的土地利用转型及其对生态环境效应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核心区为例进行深入研究。

长江三角洲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密集、土地利用变化最剧烈的地区之一,其土地利用转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将综合运用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分析长江三角洲核心区土地利用转型的过程、特征及其与生态环境效应的关联机制,以期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文章首先将对“三生空间”理论进行概述,明确其在土地利用转型和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接着,通过收集相关数据和资料,对长江三角洲核心区的土地利用转型进行时空动态分析,揭示其土地利用变化的特点和规律。

在此基础上,运用生态学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深入探究土地利用转型对生态环境效应的影响机制和路径,评估其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

结合长江三角洲核心区的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和措施,为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决策参考。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土地利用转型和生态环境效应的理解,也可以为其他类似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土地利用转型是一个涉及自然、社会、经济多个维度的复杂过程,其核心在于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的转变。

在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背景下,土地利用转型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作为中国经济最为发达、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其土地利用转型的特点、过程和生态环境效应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理论基础:土地利用转型的理论基础主要源自地理学、生态学和经济学等多个学科。

其中,地理学的空间结构理论为土地利用的空间布局提供了理论支撑;生态学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理论为评估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提供了依据;而经济学的地租理论和土地利用效率理论则对土地利用转型的经济动因和机制进行了深入剖析。

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

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

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1.引言1.1 概述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是指生态系统内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上的分布和相互关系。

生态系统包括各种生物群落、物种、环境条件等多个因素,它们之间的空间布局和结构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发挥起着重要作用。

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是生物学、地理学和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自然界中,不同的生态系统呈现出不同的空间结构特征。

例如,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垂直结构,包括植被层次和动物分布的垂直分布;湿地生态系统则呈现出明显的水平结构,包括湿地类型的多样性和水域与陆地之间的边界。

这些空间结构特征反映了生态系统内各个组成部分的空间分布和相互作用关系。

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对于生态系统的功能发挥具有重要影响。

它可以影响物种的迁移和扩散、资源的利用效率、生物多样性的维持等生态过程。

例如,生物群落间的空间接触程度可以影响物种之间的竞争和共存关系;就地利用资源的角度而言,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可以决定不同区域间的生态服务功能的差异。

了解和研究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对于合理管理和保护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分析和认识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预测生态系统的响应和恢复能力,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和保护策略。

因此,深入研究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是推动生态学和环境科学领域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包括对整个文章的组织和主要部分的简要描述。

在这种情况下,文章结构应该是描述整篇文章的组成部分或章节的内容。

可以按照以下方式编写1.2 文章结构的内容: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论述,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旨在为读者提供对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的整体认识。

在该部分中,我们将概述本篇文章的目的、论述的背景和重要性,并为读者提供对后续内容的预期。

第二部分为正文部分,主要涵盖了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的基本概述和特征。

我们将深入探讨生态系统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并讨论与之相关的重要概念和原理。

斯德哥尔摩生态城市空间规划的路径、特征与启示

斯德哥尔摩生态城市空间规划的路径、特征与启示

斯德哥尔摩生态城市空间规划的路径、特征与启示关于《斯德哥尔摩生态城市空间规划的路径、特征与启示》,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浪潮中,世界各地生态城市的建设不断加快。

空间规划作为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理应得到更多的重视。

斯德哥尔摩在2010年荣膺首个“欧洲绿色之都”称号,其城市空间结构和规划策略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斯德哥尔摩的生态城市建设经历了城市人口增长、居民环境意识觉醒、树立更新式发展理念和当选生态城市典范四个阶段。

本文从分析斯德哥尔摩生态城市建设的历程出发,将其空间规划特征主要归纳为三点:首先,在保护自然地形格局的基础上,将城市绿地系统纳入规划,形成了星形绿楔引导的自然开放空间结构,并建立了层次丰富的公园体系,将自然空间渗透至市区,遏制了城市的无序蔓延,改善了生态环境和居民休闲空间;其次,有预见性地规划了放射状的交通廊道,城市建成区沿轨道线路有序扩张,促使城郊形成了星座状的新城组团布局,便利的公交使城市更加适宜步行交通;最后,发展紧凑的更新式生态社区,注重环保技术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完成了包括世界生态社区典范“哈马碧生态城”在内的一系列工业棕地改造,保证了城市在有限存量空间内的可持续发展。

尤其是,为保证空间规划符合民意及各项举措顺利实施,规划部门采取了先进的规划方法和政策支持:私人组织、公共机构和公民广泛参与到城市综合发展计划的制定过程中;简化行政和规划程序,将规划与城市的动态发展紧密结合;通过短期目标和长期愿景的结合,实现了对城市和区域规划的把控。

斯德哥尔摩将良好的环境、优质的生活与城市的发展结合在一起的经验和启示,可以作为我国生态城市空间建设的他山之石,持续推进我国生态城市的建设。

下载论文网关键词:斯德哥尔摩;生态城市;空间结构确立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是规划的首要任务和生态城市建设的重点。

在19世纪以前,城市空间大多拘泥于形体化规划,没有真正考虑居民需求和环境效益。

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完善生态型城市布局

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完善生态型城市布局

本文 中, 景观生态学研究范 围更 加宽泛 , 包含 了 自然 景观生 态 、 人
城 市人群 与相关的产业构成结合 体 , 由此在城 市 中产 生异质 文景观生态 , 涵盖 了天然 自然 、 工 自然 , 人 更加 注重 社会 学 、 境 性分 明的功能组团。莱山区以观海路 、 环 山海路 、 港城东 大街 、 大 轸 心理学的渗透 。 路、 绕城高速路 、 成龙线 等 城市 干道为 框架 , 区分 为六 个 区片 , 全

1 ・ 0
第3 7卷 第 2 5期 2 0 1 1年 9 月
山 西 建 筑
S HAN ARC T C URE XI HI E T
Vo _ 7 N . 5 l3 o 2 S p. 2 e 01I
文章编号 :0 9 6 2 2 1 )5 0 1 -2 10 — 85(0 2 —0 0 0 1
关键词 : 态城 市, 生 景观 生 态学, 市布局 城
中 图 分 类 号 :U 8 T 94 文 献 标 识 码 : A
随着 国民经济建设 持续 高速发展 , 国进入 了城 市化 高速发 态 防护性绿道 ;三组 团” 我 “ 即城 区及 近郊金 斗 山绿地 组 团 、 山镇 莱
解 展 的时期 。城市规模 的显著增大 , 城市发 展的外部 拉动 效应充 绿地组 团、 甲庄镇绿地组 团。总体城 市 园林 绿地 系统兼顾 了城 使 严格保 护 了 山林 、 体 水 分显 现 , 同时引发了一系列 自然 生态 问题 , 大范 围 、 但 如 全方 位 的 市建设发展需要 与景 观资 源保护 的关 系 ,
共生 、 共荣。 量, 更危 害到城市生态安全 。在生 态意识 觉醒 的 2 世 纪 , 1 人们试 自然 的和谐相处 ,

关于建立“生态城市”的几点思考

关于建立“生态城市”的几点思考
值, 是生 态城 市 规划 的重 要 内容
量 的提 高 ” 是在 整 体协调 的新 秩序 下寻 求 发展 ” 5 ) 区域 性 :
生态城 市作 为城 乡统一 体 , 其本 身 即为一 区域概 念 , 是建 立区 域平衡 基础 之上 的 , 而且 城市之 间是相 互联系 、 相互 制约 的, 只有平衡 协调 的区域 才有平衡 协调 的生 态城市 ” 就广 义而言 , 要实现 这一 目标 , 全球 必须加 强合 作 , 共享 技术
4 次, 但对 于 生态 城市 的定义 , 目前还 没有 一个统 一 明确 的界定 , 许 多专 家和学 者对 此都 发表 过各 自的见解 ; 一 些国 家还提 出 了生态城 市 发展 原 则 。 1 9 8 7 年 前 苏联 生态 学 家亚 尼科 斯基 认 为生 态城 市是 “ 按生 态学 原理 建立 起 来的 一个 社 会、 经济 、 自然 协调发 展 , 物质 、 能量 、 信息 高效 利用 , 生 态 良性 循环 的人 类聚 居 地” 。 1 9 9 2 年在 澳大 利亚 阿德莱德 召开 的第 二届 国际生 态城市 会议上 , 组 织者澳 大利亚 的唐顿 认为生 态城市 就是人 类 内部 , 人类 与 自然 之间实 现生态上 平衡 的 城市, 它 边括 了道德 伦理 和人 们对 城市进 行生 态修复 的一 系列 计划 , 远 远超 出 了“ 可持 续性 ” 这个 概 念 。 1 9 9 7 年 中国学 者黄 光宇 教授 撰 文《 田园城 市 . 绿 心城 市. 生 态城 市》 , 认 为生 态城 市是根 据生 态学 原理 , 综合 研究 城市 生态 系统 中人 与“ 住所 ” 的关 系, 并 应用生态 工程 、 环境 工程 、 系统 工程等 现代科 学与 技术手段 协 调现 代城 市经 济系 统与生 物 的关系 , 保 护与 合理利 用一 切 自然资 源与 能源 , 提高 资源 的再生 和综 合利用水 平 , 提 高人 类对城市 生态 系统 的 自我调节 、 修复、 维 持和 发展 的 能力 , 使人、 自然 、 环 境 融为 一体 , 互 惠 共生 。 从城市 生态学 角度看 , 生态 城市的社 会一经 济一 自然复 合生 态系统结 构合 理、 功能 稳定 , 到动 态平衡 状态 。 它具 备 良好 的生产 、 生 活和还原 缓冲 功能 。 具备 自组 织 自催化 的竞 争序主导 生态城 市的 发生和发 展 , 以及 自调 节 、 自抑制 的共 生序 保证 生态 城市 的持 续稳定 。 物质流、 能量 流、 信 息流 高效 利用 , 自然 的演 进 过程 也得到保 护和 发展 。 从城 市规划学 角度看 , 生 态城市 空间结 构布局 合理 , 基 础设施 完善 , 生态 建筑广 泛应用 , 人 工环境 与 自然 环境融合 , 城 市景观 成为城 市

生态学视角下的城市更新——基于本土生物多样性恢复的近自然型都市生命地标构建

生态学视角下的城市更新——基于本土生物多样性恢复的近自然型都市生命地标构建

302021 12 世界科学MASTERS 大家•科技前沿生态学视角下的城市更新达良俊快速城镇化与城市生态建设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剧烈地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

中国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始于20世纪80年代,城市已成为人们生活与生产经营的主要场所。

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城镇化率仅为18.9%,而2020年我国的城镇化率达到了63.89%。

城市化进程中,人类将自然生态系统改造成对人类生存有利的人工生态系统,大量自然生态空间消失,仅存的自然生态系统多处于结构受损功能退化状态,城市应变弹性丧失。

城市本土野生动物生存空间被不断挤压,被迫逃离或被驱逐出城市,甚至连伴人性极强的本土动物,如喜鹊、家燕、蜻蜓和家蝠等种群数量也大幅削减。

这种城市环境的改变从多个方面影响着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组成、结构与动态,使城市的性质和特征区别于自然生态系统,导致城市生物多样性全球性持续大衰退和同质化。

虽然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力度不断增加,但总体调节能力十分有限,城市生态空间需要自然更新再造!城市更新一方面是对客观存在实体(建筑物等硬件)的改造,另一方面是对生态环境、空间环境、文化环境、游憩环境等的改造与延续,从而解决影响、阻碍城市发展的城市问题(都市病)。

城市生态更新的方式包括再开发(生态重构)、整治改善(生态修复)和保护(生态保育)。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城市生活的要求已从最基本的卫生城市的“洁居”,园林城市的“美居”,环境友好、生物友善、低碳循环城市的“适居”和智慧城市的“易居”,向森林、湿地、公园城市的“宜居”及平安、健康城市的“安居”转变。

依据笔者提出的“都市演替论”,未来的城市和乡村区域将分别朝着“生态城市”和“新田园都市”发展,这也与上海的2035年愿景不谋而合,即上海在2035年将基本建成令人向往的由创新之城、人文之城和生态之城构架的卓越全球城市。

因此,城市生态建设是解决城市化带来的本土生物多样性丧失及其他“都市病”的关键路径。

国土空间规划的城市生态网络体系构建思考分析

国土空间规划的城市生态网络体系构建思考分析

国土空间规划的城市生态网络体系构建思考分析发布时间:2022-10-20T09:38:08.831Z 来源:《中国建设信息化》2022年11期第6月作者:朱睿智[导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生态网络的格局已经超出了城市的范围,在建设过程朱睿智合肥天泽土地勘测规划有限公司安徽省 230000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生态网络的格局已经超出了城市的范围,在建设过程中,应从宏观建设的角度,以城市的文化环境为基础,提高城市生态网络系统建设的效率。

因此,文章重点就国土空间规划的城市生态网络体系构建展开相关论述。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城市生态网络体系;构建思路城市生态网络系统建设作为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土空间划分提供了专业指导,也为国土空间规划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虽然城市生态网络体系的建设一直受到各行业的重视,但由于相关管理人员缺乏相应的建设经验,在建设过程中没有科学的建设方案,将建设城市生态网络的主要工作放在城市中,从而忽视了对城市周边地区的考虑,无形之中就会增加构建的难度。

在我国国土空间规划过程中,相关人员应将城市生态网络建设与国土空间规划深度结合,在确保生态网络建设顺利的基础上,促进城市经济的长远发展。

1国土空间规划相关功能定位国土空间规划过程主要包括五个体系和三项规划,这五个体系是编制、审批、监督实施、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

这三个规划是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相关规划。

为了确保国土空间规划的高效发展,必须全面、统一、高效、科学地实施规划体系,确保各职能部门权责明确,统筹规划,加强国土空间的开发和保护,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同时,在国家空间规划中要考虑我国发展中的各种因素,如经济布局、人口分布、生态环境、土地利用等,要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确保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1.1国土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制定的重大决策,其目标是全面合理地开发、使用和维护现有的土地,以实现区域社会、经济与资源与生态的协调统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地城市空间结构的生态学思考论文针对中国多山和多山地城市的国情,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运用生态学的基本方法,探索中国密集人口和文化背景下的山地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模式。

在作者四十多年规划设计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机分散与紧凑集中相结合的原则,就地平衡、多中心组团结构原则,绿地楔入原则,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原则,个性特色原则等6条基本原则和发展理念,以指导山地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并结合多座山地城市规划实践,总结出多中心组团型、新旧城市分离型、绿心环形型、夹层型、指掌型、环湖组团型、星座型、藤蔓型等多种空间结构类型。

逐一讨论了它们的可实施性和在山地城镇发展中的作用。

作者高度肯定了生态化发展在山地城镇规划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广泛前景,并试图建立适应中国山地地域环境的高密集、立体文化特点的山地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模式,实现城市持续协调发展,作者预言,未来最精彩的生态城市将会出现在某些山水交融的山地区域。

关键词山地城市空间结构高密集立体文化生态学思考1、山区和山地城市—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领域1.1 全球重要的生态环境系统山区——是复杂和相互依存的生态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生态系统,对维护全球生态系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环境变化的加剧,山区和山地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197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MAB)中把“人类活动对山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列为该计划中的一项重大课题。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对“全球脆弱生态系统的管理:山区的可持续发展”作了专门论述,指出:“地球上绝大部分山区正面临环境恶化,需要立即采取行动,适当管理山区资源,促进人民的社会经济发展”。

而在大会通过的其他四个重要文件(《里约宣言》、《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关于森林问题的政策声明》)中都与山区问题密切相关。

联合国经济与社会委员会的1997∕45号决议中指出,地球至少1∕5的陆地表面为山峦覆盖,大约10%的世界人口居住在包括高地在内的多山区域,而比例远远大于10%的世界人口的生活完全依赖山区资源。

山区为全人类提供一半以上的淡水,山区还为全球提供分额巨大的木材、矿物和牧场。

山区容纳着数量巨大的多民族群体,保留着多种多样的文化传统、环境知识和与山区环境相适应的人居方式;山区又有世界上最复杂的土壤文化基因库,还有传统的管理经验,山区提供着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并使旅游业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对于人类的未来,山区的这些资源与服务具有全球性的意义。

1.2 山地与人-地关系的突出矛盾中国是一个多山国家,也是全球“第三极”(高山极)的所在,它在全球自然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的山地占了国土面积的2∕3以上,人多、地少,山地多、耕地少,是中国社会与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矛盾,如中国西南的贵州省民间就有“八山、一水、一分田”、重庆市有“三分丘陵七分山,真正平地三厘三”的说法。

中国的山地城市分布广、类型多。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山地资源的消耗和山地环境所承受的压力不断加大,山区和山地城市的人-地关系矛盾更为突出。

不少地区由于不顾生态条件而进行的“破坏性建设”,造成了山地民俗文化、生物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和山地住区建筑风貌等方面的巨大损失。

这种状况继续下去,不仅酿成山地人居环境的不可持续性,而且还会导致山地文化遗产损失殆尽,以及山区各族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下降。

1.3 社会关注的山地城市规划与建设正确处理好经济-文化-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实现山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合理地利用山地,保护耕地,以及按照山地城市自身的特点与发展规律进行规划与建设,对于居住环境质量的提高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992年由作者倡议创建的中国山地城镇与区域环境研究中心,得到中国科学院、建设部的高度重视,一大批专业研究、设计人员投入到山地城市研究中来。

在西部大开发和加速城镇化的进程中,将带来山地城镇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以及人们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高度珍惜并合理利用有限的山地资源,尽可能避免城镇化进程中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建设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山地区域经济社会生活的中心-山地城市,已经成为中国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2、山地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模式的建构2.1 集中与分散-矛盾对立的统一体由于山区和山地城市所处的地理区位、海拔高度、地形坡度、气候、降雨和日照等自然条件的差异,山地城市布局结构的类型也多种多样。

一般而言,当山地城市人口规模超过10万人,就应该考虑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布局结构模式,切忌采取自由蔓延“摊大餅”式的过度集中连片布局,使城市无限制膨胀。

集中,这是城市文明和效率的本质体现;而分散,则是山地城市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集中与分散,是一对矛盾对立的统一体,两者的有机结合,是应对城市高密度化浪潮中协调现代山地城市人-地关系矛盾的基本策略思想,重要的是对集中和分散的一个“度”的把握,也是将山地自然景观的特异性与山地城市空间有机结合的基本方法,符合山地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

2.2 山地城市空间结构布局的基本原则①有机分散与紧凑集中原则协调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人口扩张与土地资源短缺的矛盾和高密度的人口集聚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的矛盾,重构城市发展与自然演进的平衡机制。

②就地平衡的综合住区发展原则建立工作(生产)与生活就地平衡的综合住区发展模式,以适应山地自然特点、减少市民上下班、购物在路途的时间消耗和能源消耗,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③多中心、组团结构原则缓解由于人口向城市中心地区过度集中而引发的公共卫生问题、交通拥挤问题、能源消耗增加、热岛效应加剧和由此引起的空气、噪声污染和交通安全事故等生态安全与环境恶化的问题,同时使组织步行、自行车交通和公共交通、减少对私人小汽车交通的依赖成为可能,因而减少小汽车交通对城市环境的污染和干扰,减少道路交通面积及其建设投资。

④绿地楔入原则结合组团之间保留的不适意建设的陡坡、冲沟、农田、林地、湿地等绿色自然隔离地带和生态廊道,规划建设山地城市绿地系统,是山地城市空间布局结构的重要有机组成,同时它也是生物流和能量流的重要通道,有利于形成完善的生态绿地系统,发挥绿地系统的通风、降温、降尘、减噪、净化空气、蓄水、减灾防灾、生物繁衍、改善环境质量,增加城市开敞空间等综合生态服务功能,形成山地城市与自然协调和谐的城市生态文化,为市民创造良好的户外交往和休闲、游憩活动场所和动植物的栖息生境。

⑤多样性原则包括山地城市的文化多样性原则、生物多样性原则和景观多样性原则,有利于形成人与自然、人和生物、历史与现状、新城与旧城共生共荣、生机活力的景观格局。

⑥个性特色原则凸现城市个性,强化城市特色,包括自然环境特色、地域文化特色、建筑风貌特色,克服现代城市的单调和千篇一律的通病。

以上理念与发展原则的综合运用,形成了“有机分散、分片集中、分区平衡、多中心、组团式”的空间结构形态,体现了中国山地城市人和自然高度密集融合和山水文化的哲学理念。

3、规划设计实例分析3.1 重庆城市总体规划空间结构——多中心组团型重庆是长江上游地经济中心,是中国最大的山城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图3.1-1是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图,它体现了有机松散、分片集中、分区平衡、多中心组团式空间结构格局和立体化城市交通体系的构架。

1960年,重庆城市总体规划:城市人口154万人,用地约78km2,人均用地近51m2。

规划第一次采取有机松散、分片集中、分区平衡、多中心、组团式空间模式,从而确立了重庆市主城区发展的基本格局。

全市分14个组团,每个组团平均10万人左右,1个主要中心,4个副中心,工作居住就地平衡。

组团之间由自然绿地阻隔,采取这样的布局结构,使70%的居民靠步行方式流动(图3.1-2)。

1997年,中央直辖市建立以后,辖区总人口3114万人,面积.8.24万km2,主城区城市人口250万人,用地162 km2,人均65 m2;规划2010年,主城区人口320万人,用地240 km2,人均75 m2(人口密度大大高于一般城市)。

仍有60%居民靠步行在组团内流动。

从重庆市域范围看,仍然保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发展格局,如图3.1-3,适应了山城、江城和炎热气候条件的自然地理特点。

3.2丽江县城市总体规划空间结构——新旧城区分离型丽江古城位于滇西北高原云岭山脉主峰-玉龙雪山(最高主峰海拔5596m)山麓,海拔2400 m左右,人口约4万人,为纳西族故乡和东巴文化中心,距今已有850多年的历史。

古城西枕狮子山,北依象山,南朝视野开阔的丽江坝区,冬避西北寒风、夏纳西南凉风,城市选址与布局科学合理。

1983年城市总体规划布局结构采取“有效保护古城,积极发展新区”的原则,在旧城西北另辟新区,形成旧城与新区相对独立的三个组团,从而使这座闪耀着纳西族灿烂文化光辉的高原古城以有效地保护。

1986年丽江被评为中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

3.3 乐山城市空间结构——绿心环形型乐山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在1987年总体规划中,市域:采取复合城市群空间结构,形成山水中的城市,城市中的山林。

主城区:采取绿心环形生态型空间结构发展的生态理念和独特的空间结构形态的规划构想。

其规划研究成果于1992年参加巴西里约热内卢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的”未来生态城市”非政府高峰论坛,而获联合国技术信息促进系统(中国国家分部)“发明创造科技之星奖”。

3.4 岑溪县城总体规划空间结构——夹层型岑溪县城位处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的山地丘陵、三面环山的三角形河谷台地上。

义昌河由西向东南的槽地中心流过,其出口处在两山的狭小山谷,每年汛期,使河流两侧槽地形成洪泛区,为农业高产地。

建成区面积约3 km2,城镇人口4万人,人均75m2。

1991年,规划人口10万人,规划用地9 km2,远期人口可发展16万人。

规划用地20 km2。

规划布局结合自然生态特点,保留了河流两侧集水区的农耕地、自然山林和水系,城市向两侧高台地上平行发展,避免洪水淹没的危险。

较旧城东北规划为农业居民区,西北下风侧为工业发展用地,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为一主(旧城)、一副(新区)分列东西两翼,形成融山、水、田、林、城为一体的“夹层型”山水城镇景观格局。

体现了工农结合、城乡结合、城乡一体化的山地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新模式。

3.5 仁寿城市空间结构——指掌型城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南的农业产区的丘陵地带、两山夹峙的谷地。

规划区地形起伏,景观丰富。

1995年规划,为避免加速城镇化进程中可能出现的城市向周边地区任意蔓延的“摊大饼式”扩张对生态环境和城市交通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