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初探

合集下载

社区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社区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 摘 要] 社 区康复模 式的提 出,与I C F J E 念的发展有着同样 的社会 背景,即对残疾人 的帮助不应 仅 限于使 其机 体得 到 一定程度 的康 复 ,而是要 通 过 改变 不公 平的 外界环 境 ,使 残 疾人 能够 回归社会 ,与 普通人 同等享受各类生活权利。 我 国社 区康复事业的发展 ,目 前较 多注重医疗康复的社 区化, 这种理解 上 的误 区, 与中西方不同的思想进程及社会架构有关。随着与国际间差距的 日益缩小,国内的社 区康复 必将渐近于西方。在 当前发展 阶段 ,国内开设社 区康 复专业的高校 ,应立足于培养合格的社 区康复技
响应 。我 国于 1 9 8 6 年 正式 开展 社 区康 复 的研 究和 实 践【 q j ,并 于 1 9 9 0 年 出台 了 《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残疾 人 保 障法 》 ,其 中明确 列 出 “ 开展 社 区康 复工 作 ”等 重 要条 文 ,为 设置 康 复机 构和 开 展社 区康 复 提供 了 法律 依 据和 保 障 。 1 9 9 7 年 《 关于 卫 生改 革发 展 的决 定 》 的颁 布 ,再 次 强 调 积 极 开 展 残 疾 人 社 区 康 复
的指 示外 ,还 在 实 际工 作 中有系 统 、有 计划 地 推进 社 区 康 复迅 速 、稳 步 地 发展 【 o J 。不 过 ,尽 管 近2 0 多
年 来我 国康 复 事 业有 了很大 发展 ,但 与 发达 国家如 美 国 、加 拿大 、澳大 利 亚相 比还 有 较大 差距 ,加之
我 国人 口结构 变 化很 大 ,残 疾人 数 量 多 、分 布 广 、 经 济条 件 有 限 ,社 区康 复还 存在 着 许 多亟待 解 决 的 问题 。综 合相 关研 究 发现 ,这些 问题 主 要表 现 在 思

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本土化实习模式初探

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本土化实习模式初探


1 . %, 研 究 专 长 为 “ 他 ” 88 而 9 其 的教 师 占 2 . %2 而 19 / 0 ] 。 且 ,国 内 高 校 的社 会 工 作 专 业 教 师 还 普 遍 处 于 实 务 经 验 缺 乏 的状 况 ,只 有 极 少 数 的教 师 接 受 过 系统 的 社 会 工 作 实 务技 能 培 训 。另外 , 由于 部 分 高 校 没 有 专 职 的 实 习教 师 ,学 生 实 习 的指 导教 师 往 往 既 上 课 又 带实 习, 再加 上 学 生 人 数 过 多 , 师 的 时 间又 十 分 有 教 限 , 导 作 用 也就 没有 很 好 地 发 挥 出 来 。 指 2 从 学 校 外 部 资 源 的缺 乏 来看 ,主 要 集 中 于 实 . 习基 地 的 缺 乏 、机 构 督 导 的非 专 业 性 及 实 习机 构 的 行 政 化 。社 会 工 作 在 我 国 的 发展 时 间不 长 , 业 机 构 专 非 常 缺 乏 ,社 会 工 作 专 业 学 生 实 习时 的 选 择 余 地 很 小 , 供 选 择 的有 街 道 、 区 居 委 会 、 利 院 、 政 机 可 社 福 民 构 等 ,这 些机 构 都 属 于 王 思 斌 所 指 出 的 实 际 社 会 工
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 究与评估)
20 0 9年第 1 2期
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本土化实习模式初探
张 荣 , 晓洁 龚
( 济南大学, 东 济南 2 02 ) 山 5 0 2
【 摘
要】 由于社会 工作 专业的实践性 , 专业 实习的开展有 助于更好地 实现 高校社会 工作 专业的人才培养 目
标。 但是 , 国的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教 育却面临着重重障碍 , 我 主要 体现 为“ 实习资源不足 包括校 内资源和校外 , 资源的缺 乏。 了应对这一现 实约束 , 为 构建本土化专业实 .模 式的途径 包括: - j 加强机构 的专业性发掘 、 义工性介

“校企融合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

“校企融合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

“校企融合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猛,但是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各大高校纷纷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校企融合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备受关注。

这种新模式旨在将学校和企业资源整合起来,培养更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本文将对“校企融合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初步探讨,希望能够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校企融合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与企业合作,将学校教学资源、科研资源与企业实践资源整合起来,构建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体系。

这种模式的核心是将工学一体,即将学校的教学内容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能够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在这种模式下,学校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企业实践的前沿阵地;企业也不再是单纯的用人单位,而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者。

通过学校和企业的紧密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教育资源,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1. 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的贴合度更高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校的教学内容往往不能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完全对接,导致学生在毕业之后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适应。

而“校企融合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与企业合作,可以更加及时地了解企业的需求,将这些需求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接触到实际的工作内容,有助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 学生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在“校企融合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将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实际的工作环境,参与企业的实践项目,积累实际的工作经验。

这种实践经验对于学生将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可以帮助他们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提高工作能力。

3. 开阔学生的就业思路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很容易陷入自己专业的“舒适区”,对其他行业的就业机会了解较少。

而“校企融合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可以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将更多的就业信息传递给学生,帮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各个行业的就业情况,使就业思路更加开阔。

服务区域经济新发展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服务区域经济新发展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实 用 型 人 才 的静 态 需 求 , 要 能 适 应 区 域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中 西 本 科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的 启 示 : 叉
产 业 结 构 、 业 变 化 对 应 用 型 人 才 的 动 态 需 求 , 步 形 成 与 行 逐
区域 经 济 良性 互 动 、 互 融 合 的 人 才 培 养 机 制 , 高 等 教 育 相 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才 。 广 西 高等 教 育 需要 大 力培 养 符 合 社 会 要 求 的 实 用性 人 才 , 才 的 培 养 要 主 动 适 应 广 西 地 区 经 济 建 设 与 社 会 发 展 的 要 人 求 。 广 西 本 科 人 才 培 养 , 科 学 定 位 、 出特 色 , 本 地 区 所 需 要 的 高层 次 专 门人 才 能 够 自主 培 养 , 适 应 广 西 地 区 人 才 市 要 办 使 以 场 需 求 变化 和 高 等 教 育 发 展 需 要 。
底 是培养 技术型人 才还是 技能 型人 才 或是 工程 型 人才 。目
前 , 养 目标 还 比较 模 糊 , 要 进 一 步 细 化 , 使 培 养 模 式 、 培 需 以 课 程 设 置 等 顺 利 实 现 既 定 的 培 养 目标 , 不 产 生 脱 节 。 另 而
的变化 。
( ) 业 设 置 时 间 : 迟 学 生 专 业 定 向 时 间 , 生 入 学 3专 推 学
() 培训模 式上 , 论 与实践脱 节情况 仍然严重 。 3在 理
2 实 用 新 型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的 思 考
借 发 达 国 家 本 科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 不 断 发 展 和 完 善 广 对
2 1 培 养 目标 . 总体上要 求知 识 结 构更 完 整 、 识 面更 广 、 度 更 大 , 知 深 偏 重于研究 型和创新 型 ; 才具 有 跨学 科 性复 合型 特点 , 人 本

高职院校“专业+技能大师工作室”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初探①

高职院校“专业+技能大师工作室”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初探①

高职院校“专业+技能大师工作室”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初探①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传统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高职院校必须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一套更加贴合实际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在这种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技能大师工作室”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

“专业+技能大师工作室”模式是一种将传统课堂教学和实践技能培养相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其核心理念是通过将专业知识和实际技能相结合,培养出具备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该模式强调“实战、实训、实践”,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参与实际项目,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在“专业+技能大师工作室”模式下,高职院校将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学习和技能培训两大部分。

专业学习部分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技能培训部分则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技能培训主要通过“技能大师工作室”进行,学生可以在这里参与真实项目的开发、实践操作,并得到老师和行业专家的指导和辅导。

这样一来,学生可以在校期间就能够接触到实际工作内容,培养出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在“专业+技能大师工作室”模式下,学校与企业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将企业的实际需求融入到人才培养中,使学生能够在学校期间就能够与实际工作接轨。

学校还可以邀请企业的技能大师来学校进行实习和授课,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实际工作内容和要求。

这种模式下,学校与企业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促进了校企合作,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高职院校“专业+技能大师工作室”模式是一种更贴合实际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该模式通过将专业知识和实际技能相结合,培养出具备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这种模式下,学生可以在校期间就能够接触到实际工作内容,得到更好的职业准备和提高。

社区实用技术培训实施方案

社区实用技术培训实施方案

社区实用技术培训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区居民对实用技术的需求日益增加。

然而,由于社区居民的年龄、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各异,导致许多人在实用技术方面存在一定的盲区和困惑。

因此,开展社区实用技术培训成为了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培训目标1. 提高社区居民的实用技术水平,满足他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需求。

2. 培养社区居民的自我学习能力,增强他们对新技术的接受和应用能力。

3. 增进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

三、培训内容1. 电脑基础知识培训:包括电脑的基本操作、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等。

2. 互联网应用培训:包括网络浏览、邮件收发、社交媒体的使用等。

3. 移动设备应用培训: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基本操作、应用软件的下载和使用等。

4. 实用软件应用培训:包括各类实用软件的使用技巧和实际应用场景。

四、培训方式1. 线下课堂培训:由专业讲师在社区活动中心或学校开展面对面的培训课程,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让学员能够及时解决问题。

2. 线上网络培训:通过建立社区技术培训网站或者利用现有的在线教育平台,提供视频教学、在线答疑等服务,方便居民在家就能学习。

五、培训评估1. 学员考核:定期组织学员进行考试或者实际操作考核,评估学员的学习成果。

2. 培训效果评估:通过问卷调查、学员反馈等方式,了解学员对培训内容和方式的满意度和改进建议。

六、培训资源1. 专业讲师:具有丰富的实用技术知识和教学经验的专业人员。

2. 培训设备:包括电脑、投影仪、网络设备等。

3. 培训资料:包括课件、教材、实践案例等。

七、培训保障1. 安全保障:确保培训场所的安全和学员的人身安全。

2. 服务保障:提供良好的培训环境和服务,保障学员的学习需求。

3. 质量保障:严格控制培训质量,确保培训效果。

八、培训推广1. 宣传推广:通过社区广播、宣传栏、社交媒体等途径,宣传培训内容和方式,吸引更多学员参与。

2. 合作推广:与社区学校、社区组织等合作,共同推动培训活动的开展。

我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我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摘要 :2009年 ,吉林师 范大学经济 学院创办 了社会工作专 业。由于社会 工作在 国内的发展 尚待 完善 ,社 会公众对社 会工 作 的认 可程度 不高等 原因,我校的社会工作专业在很 多方 面还存在 问题 ,有待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培 养模 式 中图分 类号_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 :1671— 1580(2O13)O8—00l5—02
一 、 突 出特 色 。合 理确 定人 才培 养 目标 1.正确理 解社 会工 作及 社会 工作 者 1991年成 立 的中国社会 工作 者协 会对 社会 工作 给出如下定义 :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 题的工作。它帮助社会上 的贫 困者、老弱者、身心残 障者和其他 不幸者 ;预 防和解 决部分 经济 困难或生 活 方式不 良而造成的社会问题 ;开展社区服务 ,完善社 会功能 ,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品质,实现个 人 和社会 的和谐统一 ,促进 社会 的稳定 与发 展 。 社会工作者是指遵循助人 自助的价值理念 ,运 用个案、小组、社区、行政等专业方法 ,以帮助机构和 他人发挥 自身潜能 ,协调社会关系 ,解决和预防社会 问题 ,促进社会公正为职业的专业工作者。 2.突出特色,确定人才培养 目标 目前 国内的高校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方面 大多采取所谓的“通才教育”模式 ,受过社会工作专 业教育的人被希望 能够承担多种任务 ,满足各种社 会需求。在国内社会工作发展还不完善 的情况下 , 采取这种教育模式培养 出来 的人才缺乏差异性、层
(3)采取 多种形 式 ,增 强 学 生实 践 能力 。首 先 , 为 了使学 生得 到更 多 的锻 炼机 会 ,学 院积极 倡 导 学 生利用假期进行实 习。目前 ,学院已有多名社会工 作专业的学生利用暑假和寒假 ,到北京、天津、上海 等城市的社工服务机构进行实习。实习结束后 ,回 到学校与其他学生分享实 习感受。通过实习活动, 学生 对我 国社会 工作 的发展状 况有 了更深 人 的了解 和体 会 。其 次 ,2010级 社 工专 业 的一 名 女 生 ,在 入 学之 前 曾经参加 过很多 公益 活动 ,比如 2l岁 独 自一 人到大别山支教等,社会经验远比同龄人丰富 ,入学 后 ,她仍然 以 自己的实 际行动感 染着 周 围的 同学 ,在 她的影响下,社工专业的很 多学生通过各种形式投 入 到公 益活动 中 。此外 ,在教 学过 程 中 ,教 师开展 各 种 专题 活动培 养学生 的社工 专业 服务能力 和社会 调 查能力等;在学校开展的非师职业技能大赛中,社会 工作专业学生的表现获得学校的极大认可。

社区医院人才培训工作计划

社区医院人才培训工作计划

社区医院人才培训工作计划
一、培训目标
1. 提高医务人员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
2. 加强医疗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3. 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二、培训内容
1. 临床技能培训
2. 医疗安全知识培训
3. 沟通与协作技巧培训
4. 应急处置演练
三、培训方式
1. 线上课程学习
2. 实地操作演练
3. 实习实践
四、培训时间安排
1. 每月安排一次专业技能培训
2. 定期举办医疗安全知识培训
3. 不定期组织沟通与协作技巧培训
4. 每季度进行一次应急处置演练
五、培训执行
1. 由医院内部专业人员进行培训
2. 鼓励医务人员参与外部培训机构的学习
3. 建立培训档案,记录每位医务人员的培训情况
六、培训效果评估
1. 定期组织内部考核,评估医务人员的培训效果
2. 鼓励医务人员提出培训反馈意见,不断改进培训内容和方式
七、培训资金投入
1. 划拨专项培训经费,保障培训的顺利进行
2. 完善培训经费使用和管理制度
八、其他
1. 鼓励医院内部医务人员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2. 倡导学习型医院,营造学习氛围。

中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中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欧美地 区的社会工作专业 教育主要经历 了以下三种模 式 :19世纪末 20世纪初的 “学徒式”专业教育 ,2O世纪 20年 代开始的技术理性式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 ,1980年代 以后逐 渐盛行的交互反思取向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 。…
首先是 “学徒式”的社 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学徒 式”的专业教育模式最初产生于美 国,主要流行于 19世纪末
其次是 ‘技 术理性式”或 “工具理性式”的社会工作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它主要产生于 2O世纪 2O年代 ,流行于 60年 代 至 70年代 ,主要遵循泰勒原则。在这种模式下 ,社会工作 专业者被赋予了 ‘‘专家”的权威角色 ,是具有丰富技术知识 和 实 务 技 能 的 教 师 ,权 威 式 的 向学 生 进 行 单 向 度地 传 授 专业 理 论知识 ,其价值 中立及理性 主义 、行为主义的哲学基础与社会 工作强调实务性和灵活性相矛盾 。因此 ,‘技 术理性式”专业 教育模式虽然可 以输出大量 的知识信息 ,系统地传授各种价 值观念和态度 等理论基础 ,但 常常会造成学生对社会问题 的 忽略 、个体的 自主性的丧失 、专业霸权主义的弊病 以及不注重 实务技能的训练,是一种消极 、被动 的和一厢情愿的培养模式。
第23卷 第5期 2010年 9月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Journal of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1.23 No.5 Sep.2010
中国社会工作 专业 人才培 养模 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探
王 立红 周光 亮 (长春理工大学法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社会导向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社会导向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范 的能力 有待 进一 步提高 。用人 单位 建议 大学 期
间最 重要 的是 学好专 业基 础知识 , 掌握 实 际技 能 ,
但与传 授知 识 、 技能相 比 , 大学期 间心智 教化 和 创
新 能力 教育 更 加 重要 , 养 计 划 中应 特 别 注 重 培 培 养 学 生的实 践 能力 。这就要求 高校 土木 工程 专业 的人才 培养模 式 必须 以社会需 求为 导 向。
创 新 能力 等。
土木 工程 专业 是 实践 性 很 强 的工 科 专业 , 突 出“ 用 ” 土木 工 程 专业 应 用 型本 科 教 育 的 核 应 是 心 , 是土木 工 程 专业 应 用 型本 科 教 育 的科学 定 也 位和 办学 的立 足点 … 。要 突 出 “ 应用 ” 就 必 须 以 , 社 会需求 为导 向 , 建 土 木 工程 专 业 应 用 型人 才 构 培养模 式。任 何 土木 工 程 领域 的企 业 , 同其 他 社 会企 业一样 , 为了提高 其核 心竞 争力 , 迫切 需要 具 备扎 实 的专业 基础 和创 新 精 神 的专 业 技 术 人员 。 然而, 目前社 会上依 然 大量缺 乏 既有较 强 的设计 、 动手 能力 又能在施 工现 场快速 解决 实 际问题 的工 程技术 人员 。高 校必 须 以社 会 实 际 需求 为导 向 , 培养企 业 的工程技术 人才 , 即工程 实践 能力 、 工程
调 查反馈 意见 为基础 , 实践性 教 学、 就 面向 工程 实际 的工 程技 术 教 育模 式、 双 师 型” 资结 构 、 “ 师 培
养 质 量控 制体 系等方 面进行 了探 索性 研 究。
关键 词 : 社会 导 向 ; 实践教 学 ; 工程 实际 ; 师型 ; 双 培养 质量控 制体 系 中图分类号 : 6 0 G 4 文 献标 识码 : B 文 章编 号 :6 1— 4 6 2 0 ) 2— 0 9— 4 1 7 0 3 (0 8 0 0 8 0 研究 生也 有一 定 的需 求 , 毕业 生 的整体 就业 形 势 较好 。2 用 人 单 位 对 土木 工 程 专 业 毕 业 生 基 本 ) 素质 的要求 , 品德 修养 、 除 吃苦 耐 劳 精 神 以外 , 更 重视 扎实 的专业 基本 功 、 沟通 能力 、 协作 精神 以及

社区后备干部培养方案

社区后备干部培养方案

社区后备干部培养方案一、综述社区后备干部是指在社区基层工作中具有潜力和能力成为社区领导者的人才。

他们能够在社区居民中起到引领、带动的作用,负责社区事务的管理和组织,推动社区发展和改善居民生活。

社区后备干部的培养工作是社区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对社区治理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社区后备干部培养方案的目标是培养一支懂工作、会工作、能工作的后备干部队伍,为社区治理和服务提供人才支持。

方案将通过系统的培训、实践锻炼、岗位轮换等方式,提升后备干部的党性修养、专业能力和领导力,使其具备扎实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适应社区工作的需要和要求。

二、培养方案1. 加强理论学习社区后备干部培养方案将加强理论学习为基础,通过专门的课程设置和学习计划,提高后备干部的理论素养和政策意识。

具体措施包括:(1)开展党的理论学习。

组织后备干部参加党的课程学习,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党性修养。

(2)推进实践研究。

鼓励后备干部参与实践研究项目,提高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开展培训班。

定期组织后备干部参加培训班,学习国内外社区发展的经验和方法,提升专业能力。

2. 实践锻炼社区后备干部培养方案将注重实践锻炼,通过实际工作和岗位锻炼,提高后备干部的实践能力和工作素质。

具体措施包括:(1)实习实训。

安排后备干部到社区实习实训,接触社区居民、社会组织,了解社区工作的实际情况,熟悉社区工作流程。

(2)开展实践活动。

组织后备干部参与社区工作中的实践活动,如社区活动的组织、志愿者活动的策划等,培养其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

(3)岗位轮换。

实施岗位轮换计划,使后备干部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锻炼,拓宽视野,增加工作经验。

3. 领导力培养社区后备干部培养方案将注重领导力培养,通过特定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后备干部的领导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具体措施包括:(1)领导力培训。

定期开展领导力培训班,从领导理论和领导实践两方面培养后备干部的领导能力。

(2)组织管理训练。

引入社会知名管理专家,组织后备干部参加组织管理训练,提高管理能力和执行能力。

社区骨干人才培养工作总结

社区骨干人才培养工作总结

社区骨干人才培养工作总结社区骨干人才是社区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他们承担着社区管理、服务和组织工作的重要职责。

为了培养更多的社区骨干人才,各地开展了一系列的培训和教育工作。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也积极参与了社区骨干人才培养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

首先,我们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在培养社区骨干人才的过程中,我们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也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通过理论课程的学习和实际案例的分析,培养学员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其次,我们注重团队合作和交流。

社区骨干人才需要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因此,在培训过程中,我们注重组织学员进行团队合作和交流,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员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区工作的需要。

另外,我们也注重实践锻炼和实际操作。

社区骨干人才需要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在培训过程中,我们注重学员的实践锻炼和实际操作。

通过实地考察、实际操作等方式,培养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区工作的需要。

最后,我们也注重学员的心理健康和自我管理能力。

社区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和自我管理能力,因此在培训过程中,我们注重学员的心理健康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通过心理辅导、自我管理课程等方式,培养学员的心理素质和自我管理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区工作的需要。

总的来说,社区骨干人才培养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

通过近期的培养工作总结,我们认识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

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改进培养工作,不断提高社区骨干人才的素质和能力,为社区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工作现状及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工作现状及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工作现状及人才培养模式初探【摘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社会医疗卫生服务的基础,而其人员工作现状及人才培养模式对社区居民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现状分析和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入手,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比较,提出改进建议,并强调培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才的重要性。

通过对现状的分析和未来的展望,本文总结出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研究的局限性。

对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工作现状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将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有助于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维护居民健康。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现状、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建议、重要性、结论、展望、局限性1. 引言1.1 背景介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工作现状及人才培养模式初探引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健康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和个性化。

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基层医疗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保健服务、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等职责,其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着基层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医护人员数量不足、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服务意识薄弱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和提升。

深入分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的现状,并探讨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发展价值。

本研究旨在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的现状进行全面剖析,探讨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劣,提出改进建议,以期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和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工作现状及人才培养模式,分析现有的问题和挑战,探讨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缺点,提出改进建议,以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才的发展和提升服务质量。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的培养提供可行的模式和方法,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长期发展和改进提供有益的参考。

菲律宾社区教育初探

菲律宾社区教育初探

菲律宾社区教育初探【摘要】菲律宾社区教育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也展现出了发展的潜力。

该国社区教育的现状并不理想,存在资金不足、教师素质不高等问题,但随着政府政策的不断调整和实践经验的积累,社区教育逐渐迈出了发展的步伐。

菲律宾社区教育的特色在于注重灵活性和参与性,同时也面临资源不足和地域分散的挑战。

未来,菲律宾社区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

这一探索对于其他国家的社区教育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值得关注和探讨。

【关键词】菲律宾、社区教育、现状、挑战、发展历程、政策、实践、特色、经验、未来展望、意义、影响、启示、借鉴、发展方向。

1. 引言1.1 菲律宾社区教育初探在菲律宾社区教育的发展历程中,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致力于改善基层教育条件和提高教育质量。

实践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包括师资不足、教学资源匮乏、学生辍学率高等现象。

要想实现菲律宾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和社会要共同努力,加大投入,改善教育环境,提高教育质量。

通过深入了解菲律宾社区教育的现状、发展历程、政策与实践、特色与经验以及未来展望,可以更好地认识菲律宾社区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为推动菲律宾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菲律宾社区教育的现状与挑战菲律宾社区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之一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

在一些偏远地区和贫困社区,教育资源匮乏,学校设施简陋,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师资力量不足。

这导致了教育机会不公平,很多孩子无法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成绩和未来发展。

菲律宾社区教育也面临着招生率低和辍学率高的问题。

由于一些家庭贫困或生活困难,很多孩子无法完成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业,导致辍学现象严重。

一些家庭也存在着对教育的轻视或不重视,导致了孩子学习动力不足,影响了他们的学业表现。

菲律宾社区教育还面临着教育品质不高和教育体系不完善的挑战。

一些学校存在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缺乏系统性的教育教学管理,导致了教育教学质量无法保障。

生态系统视角下社会工作人才培养

生态系统视角下社会工作人才培养

生态系统视角下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摘要:社会工作人才扎根基层,用实际行动在社区开展工作,服务于基层治理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在各地区“三区”计划实施中,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聚焦层面比较单一,需要从系统的角度寻其适合的培养模式。

以2019年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三区”项目为例,通过对枣坪社区的社区工作人员干预,在生态系统理论中展开五个阶段研究以回应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问题。

五个阶段分别为:(一)实地走访与实践初探;(二)关联角色与输入协商;(三)协调沟通与介入产出;(四)反馈回路与行动系统;(五)稳定持续与评估结果。

运用行动研究的方法,聚焦干预过程中的实践反思,发现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内在逻辑与不足。

关键词:社会生态系统;行动研究;“三区”计划2010年4月,、国务院首次将社会工作人才纳入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1]。

2015年,边远贫困地区人才支持计划、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贫困地区本土人才培养计划出台[2]。

中共十八大以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基调。

社会工作以需要为起点,依靠其系统的专业理论和方法开展干预服务,运用系统的理论和实践方法提供专业的服务,以期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

笔者立足淳化“三区”项目,尝试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来分析嵌入在基层的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从而获得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知识。

一、文献回顾与问题的提出20世纪初至70年代是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研究的伊始阶段。

20世纪初MARRYRICHMOD和JANEADDAMS强调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中人在大环境下的状态。

1935年,英国坦斯雷(A.G.TANSLEY)强调“生态系统的开放是因为有物质和能量的进出循环,其达到的自动调节和自我修补功能以维持生态间平衡”[3]。

奥杜姆、惠特克、苏卡乔夫和德利斯等强调人类生存环境在生态研究领域。

1958年HEARN关注环境层面,心理动力方面被弱化[4]。

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强调区域内各种生态系统的联系、能量和物质之间的流转[5]。

职业院校党务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初探

职业院校党务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初探

职业院校党务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初探摘要:随着职业院校党务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培养具备专业素养和党务工作能力的人才成为当务之急。

但目前职业院校党务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一些困境,如发展机制不完善、专业化标准模糊以及缺乏完善的考评体系。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职业院校党务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新策略,包括优化晋升通道、建立选拔机制和构建评价体系,以激发党务工作队伍的活力,以期促进高校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党务工作;立德树人;发展机制职业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场所,党务工作的开展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职业院校发展的重要依托,党务工作队伍综合素养直接影响着职业院校党建工作水平。

因此,职业院校需围绕学校发展需求,党建工作发展趋势,建立高素质的党务工作队伍,从而促进职业院校党建工作质量提升。

1 职业院校党务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1.1落实职业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职业院校立德树人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任务,旨在塑造学生的良好品德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党务工作作为高校思想教育和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党务工作的开展,职业院校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

党务工作专业人才具备党性修养和职业素养,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开展各项党务工作,推动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全面发展。

因此,培养职业院校党务工作专业人才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专业人才将成为高校党务工作的骨干力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思想引领和教育指导,推动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出更多具备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素养的优秀人才。

1.2职业院校基层党建组织强化需求基层党建组织是职业院校实施党的教育方针、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基础,对于推动学校事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在职业院校中,基层党建组织承担着引领学生的思想教育、组织管理和服务保障等重要职责。

新工科理念下创新人才培养初探

新工科理念下创新人才培养初探

新工科理念下创新人才培养初探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新工科理念已经逐渐成为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之一。

与传统的工科教育相比,新工科理念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产业需求。

本文将初步探讨新工科理念下创新人才培养的相关问题。

一、新工科理念的主要特点新工科理念是一种新型的工科教育思想,相对于传统的工科教育,具有以下主要特点:1、注重创新新工科理念要求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具备挑战传统、解决困难的能力和思维方法,力求发现并解决当前工程问题,提高产业发展的科技水平。

2、强调实践新工科理念以实践为中心,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学习中,学生需要接触实际问题,通过实践来掌握知识。

3、注重综合素质新工科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掌握专业技术,还要具备管理、沟通、合作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在新工科理念下,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教育中引导学生将知识和思想相结合,创造出自己的独特想法,在实践中不断探寻问题的解决方法,提高学生的独立化思维和创新能力。

2、培养实践能力新工科理念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

学生在实培训练中不仅要掌握必要的实践技术,更要学会将各种知识、理论灵活应用到实践中,实现学以致用的跃升,具有对实际工程进行设计与实现的能力。

新工科理念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在专业知识上的同时,还需要掌握人文素质和社会技能,如管理和沟通等。

学生只有在日常学习和实践中积极锻炼,才能逐渐形成较为优秀的综合素质。

三、总结新工科理念的出现,证明了传统工科教育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工业生产的需求,新工科教育正在逐步取代传统工科教育。

创新人才也成为了国家走向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因此,在新工科教育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多元化素质的工科人才,就成为当今时代的重要使命。

人力资源视角下武汉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人力资源视角下武汉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所有时间里可能都只是处于同一个薪酬宽带之中袁他们在机构中的流 动是横向的遥 随着能力的提高袁他们将承担新的责任袁只要在原有的社 会工作岗位上不断改善自己的绩效袁就能获得更高的薪酬袁即使是被 安排到一线的社会工作岗位上工作袁也一样有机会获得较高的报酬遥 3.3.3 加强对社会工作者的表彰激励
制定完善激励机制袁兼顾不同层次尧工作年限尧专业级别社会工作
近年来袁虽然武汉市出台了社会工作相关的法规尧制度等袁但相关 法律法规仍不健全遥 由于法律法规的缺失袁导致武汉市许多领域的社 会工作无法可依袁缺少法律保障使得社会工作不易介入袁社会工作者 和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法律保护遥 具体表现为是缺 乏对社会工作者的立法保障与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与政府之间的合作 缺乏规范性的法规遥 2.3 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内部管理体系不完善
政府对社会工作的扶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院国家政策支持和资 金支持遥 应将政府购买服务纳入政府预算序列袁建立以政府购买社会 工作服务为主要形式的财政支持机制袁确立财政资金对发展社会工作 的主渠道地位遥 同时积极拓宽社会融资渠道袁鼓励引导社会资金向社 会工作投入袁并加强对社会工作资金使用的内部审核和外部监督遥 3.2 加强制度建设袁提高社工的工作绩效
就目前的发展来看袁武汉市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不足袁 提供服 务的质量不高袁无法承接武汉市政府直接提供的社会服务遥 导致武汉 市社会服务供给主体单一尧供给能力不足尧专业化程度不高袁尤其是无 法满足社会群体多样化尧个性化的服务需要遥 2.4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缺乏长效有力的体制保障
要建立一支强有力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袁需要总工会尧民政 局尧妇联等部门间的密切合作以及街道办事处尧社区等基层单位的大 力支持才能有所成效遥 但在实际的社会工作开展方面袁各部门间的合 作仍然不够遥 此外袁武汉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保障机制也没有形成 有效的体系袁由于目前对社会工作的职业化还没有统一的定位袁导致 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发展较为缓慢袁也缺乏配套的职业保障遥 因此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 于社 会 的 快 速 发 展 , 社 及 家 庭 关 系 中 一 系 列 新 矛 盾 、 问 题 、 需 求 也 随 之 产 牛 , 为 社 会 细 胞 的 新 新 作
及收入水 平都处 在 一 个 较低 的层 次 。据 中 国城 市 居 民职业声 望量 表的调 查结 果 示 , 社会 _ 者 的职 业 T作
社 区专 业人 才 培 养方 向初 探
富 原 置 J 屎
( 林 帅 范凼 等 々科 学 校 政 治 与社 会 学系 ,广 两 桂 林 桂 5 10 和 谐 社 会 过 程 中 , 区的 作 用 更 加 突 出 , 区 专 业人 才 的 培 养 面 临 着 新 形 社 社
向深化 高等 职业教 育改革 的若 十意见 》《 、 国务 院关 于 大力发展 职业 教育 的决定 》 《 育部 关于全 面提 高高 、教 等 职业教 育教学 质 量 的若 十 意见 》 文件 , 对 高 职 等 都 高 专院校 今后人 才培 养_ 提 出了指 导性 的要求 , T作 这 也是 今后我 们进行 专 业人 才 培 养 的 _ 思 路 和 _ 作 T作 T
机 之后 , 略高于殡 仪 馆 职 _ 、 店售 货 员 、 姆 、 民 T 商 保 农
T , 所 统讣 的 6 在 9个 职 业 中 , 排 名 第 5 仅 3位 。 在 发
[ 稿 阿期 ] 0o 6 0 收 2 1 —O —2
[ 基金项 U] 广西新 世纪教政~ 狂“ 一五” 】 十 : 立项项 U( E编号 :0 9 1 1 , 项 J 2 0 B 0 ) 棒林师范崭 等 科 学校科研 基金 资助项 U( 【编号 : S 2 0 3 ) 项 』 GL Z 0 9 2
声 望 排 在 饭 店 厨 师 、 租 车 司 机 、 递 员 、 共 汽 车 司 邮 公
社 , 必然 会增 加一些 新 的服务 需求 和原有 服务 内容
的延 伸需求 , 这 需 求 决 定 了社 专 业 人 才 的 发 展 方 向 , 以概 括 为 综 合 型 和 专 业 型 社 专 业 人 才 两 大 可
势 。 对 社 区专 业 人 才 发 展 方 向的 分 析 可 以 更好 地 引领 社 区专 业 人 才 培 养 的 方 向 , 建 新 的 专 业 人 构
才培养途径。
[ 键 词 ] 社 区专 业人 才 ; 展 方 向; 养 关 发 培 [ 中图 分 类 号 ] G 1 [ 献 标 识 码] A [ 章 编 号 ] 1 0 — 77 (0 0 0 -0 4 —0 7 文 文 0 1 0 0 2 1 ) 3 16 3
随着我 国经 济 的发展 和社 会 关系 的进一 步变化 ,
达 国家 , 社会 T作 已 经有 上 百 年 的历 史, 会 T作 者 社 和公务 员 、 程师 、 T 会计 师 、 师一样 , 于中产 阶级 , 律 属 具 有很 高 的职 业声 望和社 会地 位 。而在我 国 2 0 0 4年 7月社 会T 作者 才被 正式认定 为新 职业 ,0 6年 7月 20 才 首次从 国家 制度 上将其 纳入专 业技 术人 才范畴 , ] 这 导致 了社会- T作人 才缺乏 全社 会 的支持 、 解与认 理
21 0 0年 9月
Se 2 0 p. 01
桂林 师范 高等专科 学校 学报
Junl f o r a i n No ma l g o Gu l r l i Co l e e
第 2 4卷
第 3 期 ( 第 8 总 3期 )
( m . 3) Su No 8
Vol 2 _ 4 No. 3
国的 社会_ T作技 术应片 性专 业 人 才至 少需 要 1 —1 j 6 9
万 人 [ 。 现 有 的 毕 业 牛 从 数 量 和 质 量 上 都 远 远 满 足 2 ] 不 了社 会 需 求 。
我 国专业 社会 . 人 才 的职业声 望 、 会地 位 以 丁作 社
二 、 区专 业 人 才 的 发 展 方 向 社
同 , 业从业 人 员极 为匮乏 。 专
建设 社 区这 个小单 元 的重任 已经 变得越 来越 突 , 但 社 _ T作人 员 的综 合 素 质 和专 业 知 识却 不 能 满 足社
区服 务的需 要 , 区 _ 作 专 业 人 才 的培 养 势在 必 行 , 社 T 因此探 析社 区管理 与 服 务专 业 人 才 培养 方 向 就 得
尤 为重 要 。



社 区 专 业 人 才 的 需 求分 析
日前全 国高 等 院校 培 养 的社 会丁 作 专 业毕 业 牛
每 年 约 l 人 左 右 。而 在 2 2 万 0 0年 前 实 务 领 域 的专 业
根据我 国现代 化 建设 的需 要 和 高 职 高专 业 教 育 的 实际状况 , 国家提 小 了高职 高专教 育 的办学 指导思 想 和人才培 养_ 重点 。《 育部关 于加 强高 职高专 T作 教 教育人 才培 养_ 的意 见》 《 T作 、 教育部 关 于以就业 为导
重心 。
社 会T 作技术 应用性 人 才需求 状况 是 : 学校 社会T 作
者 8 O万人 ; —1 企业 社 会 _ 作 者 2万 余 人 ; T 医疗 社 会
工作 者 1万余 名 ; 年 社 , 作 者 2万余 名 ; 会 事 老 公T 社
务 _作者 1 余 名 ; T 万 社 _ 作 社 会 T 作 者 2 T —3万 名 ; 矫 治 社 会 _ 作 者 约 2千 人 。 也 就 是 说 在 2 2 T 0 0年 前 中
阶 段 性成 果 之 一
[ 作 简介] 富
1 6 4
腺 (9 3 17 一
)女 . , 黑龙江 哈尔滨人 , 桂林师范高等々科学校政治 t社会学 系教师 , j 管理学硕_ , 上 研究方向: 公共管埋。
富 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